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学笔记

古代文学笔记

古代文学笔记
古代文学笔记

第二章元代散曲

第一节

散曲的兴起和体制

第二节

元代前期的散曲作家作品

元代前期,指的是忽必列灭金到元大德十一年,即公元1234年至1307。这一时期著名的散曲作家,大都是一些著名的杂剧作家,如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等。

关汉卿

关汉卿的散曲内容以描写男女恋情的作品最多。他的代表作是《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1.铜碗豆:原是青楼勾栏中对老狎客的亲热的称呼,这里有隐喻性格坚强的意思。

2.恁:同“您”。

3. 每:同“们”,表多数。

4.插科:又叫插科打诨,在表演中插入滑稽的动作或诙谐幽默的语言。

5.歹症候:犹言恶疾,不可挽救的疾病。

6.尚兀自:元代俗语,“还”的意思。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元代人周德清的《中原音韵》称此篇为“秋思之祖”。

近代人王国维说此曲“纯属天籁,仿佛唐人绝句”。

元代前期专以写散曲而著名的作家有王和卿和卢挚等人。

其中王和卿的作品,更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醉中天·大蝴蝶》很有名。

《醉中天·大蝴蝶》

挣破庄周梦,两翅驾东风。三百座名园一采一个空。谁道风流种,唬杀寻芳的蜜蜂。轻轻飞动,把卖花人扇过桥东。

第三节

元代后期的散曲作家作品

元代后期的散曲走向了典雅和工丽化。其代表作家是张可久和乔吉。

元代后期作家中,张养浩很具盛名。他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主题思想:这首小令主要通过作者亲临潼关的所见所感,揭示了历代封建王朝兴亡替代的本质,指出历代王朝不论是兴是亡,给老百姓带来的都无非是苦难而已,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人民群众的满腔同情。

睢景臣的散曲以《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为代表。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对刘时中的介绍有错误。元代有两个刘时中:一个即是作品选上所介绍的刘致,字时中;另一个就是我们要谈的刘时中。

刘时中,洪都(今江西南昌)人,生平事迹不详。他的作品保存下来的只有两套《端正好·上高监司》。

第三章元代杂剧概说

第一节

元杂剧繁荣的概况

记载元代作家作品的著作,以元人钟嗣成的《录鬼簿》、元末明初人贾仲明的《录鬼簿续编》和明人朱权的《太和正音谱》为主。其中《录鬼薄》最重要,《太和正音谱》最完备。

(以上三部著作,共记录了元代至明初的杂剧作家191人,作品560余本。扣除其中一些明代作家,再加上一些无名氏作家,则元代大约有杂剧作家二百余人,作品五百多种。

明人藏晋叔《元曲选》,共收录了100个杂剧作品。近人隋树森《元曲选外编》,共收录了62个杂剧作品。以上共计162部杂剧,其中属于元人的大约有130多种。)

元杂剧的分期

前期从1234年到1307年,是元杂剧的繁荣时期。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康进之、

后期从1308年到1368年,是元杂剧的衰微时期。作家只有郑光祖、崐乔吉、宫天挺等人。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元曲六大家:加上王实甫和乔吉。

元杂剧作家有本色派和文采派的区别,分别以关汉卿和王实甫总其首领。

第二节

元杂剧繁荣的原因

一、元代城市经济的繁荣,为元杂剧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首先,城市经济的繁荣,为元杂剧的繁荣提供了大量的观众;市民阶层娱乐的需要,是刺激元杂剧繁荣的主要原因。

其次,城市经济的繁荣,为元杂剧提供了演出的场所──瓦舍和勾栏。(所谓瓦舍,又称瓦市、瓦肆、瓦子,是简陋的大型综合游艺场。瓦舍中专门用来演出的舞台,被称为勾栏。)

其三,城市经济的繁荣,为元杂剧提供了大量的演员。

二、一支庞大的新型专业剧作家队伍的出现,是元杂剧繁荣的直接原因。这支队伍的新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建立自己的创作组织──书会。

书会就是作家们为维护自己的权益,组织起来的行会,是知识分子和民间艺人合作的一种编写剧本的创作团体。

书会的专业作家,被称为“才人”,又称“书会先生”。

元代书会组织有:关汉卿等人的玉京书会,马致远等人的元贞书会,萧德祥等人的武林书会,南戏作家的古杭书会和九山书会等。

2、这些剧作家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有深厚的语言文学基础。

3、这些剧作家社会地位低下,能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苦难和愿望。

三、蒙古统治都的娱乐需要,也是元杂剧繁荣的原因之一。

四、元杂剧的繁荣,还和戏曲本身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关系。

先秦,是我国古代戏曲的孕育阶段。

原始歌舞。《吕氏春秋·古乐》篇:“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奴隶社会专职的宗教人员──巫觋。

西周末年的职业艺人──优。

优孟衣冠——戏曲扮演的同义语。

汉代,是我国古典戏曲的形成期。

汉代有“百戏”的记载。所谓百戏,即民间演出的歌舞、杂技、武术、傀儡戏等名目的总称。

我国戏曲的形成,可以认为从汉代角觝戏开始。

保存下来的角觝戏剧目《东海黄公》。张衡的《西京崐赋》和葛洪的《西京杂记》,都记有这个剧目的简单情节。

《东海黄公》标志着我国戏曲的形成。这是因为:

1、这个剧中至少已经出现了两个演员。

2、这两个演员已经有了特定的服装和化装。“绛缯束发,佩赤金刀”。

3、这个剧已经有一个规定的情节。

4、具备了某些戏曲表演方法。

5、形成了戏曲代言体的形式。

唐代,是我国戏曲的发展时期。

唐代,又出现了三种戏曲形式:参军戏;大面戏;歌舞戏。

参军戏是一种说白戏,起源于南北朝时期。

“参军”是类似于县官的官名。后赵有参军叫周延(一说是后汉的石耽)。

参军戏由两个演员演出,一个叫“参军”,一个叫“苍鹘”。这是我国最早的戏曲角色。参军后来衍化为净角,

唐代参军戏今存一个著名的剧目《三教论衡》,由李可及创作并演出。

佛经《金刚经》里说:“敷坐而坐。”

老子《道德经》上说:“吾有大患,是吾有身;及吾无身,吾复何患?”

《论语》上说:“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大面戏又叫“代面戏”,是一种戴着面具演出的戏曲形式。

《兰陵王》就是一个有名的大面戏。后世戏曲的脸谱就是由此而来。

后来,这个戏又改名为《谈容娘》,同时,又加进一个人物──典库。

歌舞戏是以歌唱和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曲。

《踏摇娘》是唐代著名的歌舞戏。唐人翟令钦的《教坊记》记载有此戏的大致情节。

由于女主角上场后边走边歌唱,所以叫作“踏摇”.

唐人常非月在《咏谈容娘》诗中说:“歌要齐声和,情教细语传。”

这个戏不仅有歌有舞有打,而且还有道白,已经是一个“说、念、做、打”俱全的比较成熟的代言体戏剧。宋代是我国戏曲形式的完全成熟期,并且保留下来了完整的南戏剧本——《张协状元》。

宋杂剧继承了唐代参军戏,多演出诙谐戏谑的小故事。

据南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记载,宋杂剧有剧目280余种。

宋杂剧《三十六髻》,是专门为讽刺北宋大将军童贯所作。

所谓三十六髻,实际上谐音三十六计,取“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意思。

南宋杂剧,一般分为四段:开始是艳段,接着是两段正杂剧,表演一个滑稽可笑的故事;最后有一段杂扮。这四段,对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有很大的影响。

(从角色来看,南杂剧已经有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装旦)五个角色。

金朝有院本出现。

所谓院本,即行院艺人演出戏剧时的角本。

行院实际上就是妓院。

院本和宋杂剧实际上是同一戏曲形式的不同名称。)

宋金的诸宫调对元杂剧有重大影响。

首先,诸宫调为元杂剧提供了创作的兰本。

其次,诸宫调为元杂剧的演唱提供了宫调

其三,元杂剧一人主唱的形式,也是由诸宫调一人演唱故事而来的。

第三节

元杂剧的体制

一、结构。一般是四折一楔子,剧末加题目正名。

“折”是故事情节发展的段落。

“楔子”本是木工行业的专用术语。

楔子一般放在剧首,相当于现代戏的序幕;也有的楔子放在折与折之间,相当于过场戏。

元杂剧结构也有变例。如《赵氏孤儿》就是五折一楔子;《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有的剧里有两个楔子,有些剧则一个楔子也不用。

元杂剧的剧末,还有题目正名。

《单刀会》的题目正名是:

题目孙仲谋独占江东地

请乔公言定三条计

正名鲁子敬设宴索荆州

关大王独赴单刀会

《窦娥冤》的题目正名:

题目秉鉴持衡廉访使

正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曲词是元杂剧剧本的主要组成部分。

曲词的主要作用在于抒情,同时也起着渲染景物和贯穿关目的作用。

元杂剧的四折,一折就相当于散曲的一套,四折共用四个套曲。

其组套方式,和散曲的组套方式相同。

宾白:我国的戏曲以唱词为主,以说白为宾,故把说白部分称为宾白。

唱词着重在抒情,宾白则主要用来叙事。

元杂剧的宾白,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定场诗。剧中人物第一次出场,一般先念四句诗,叫作定场诗或上场诗。

老年妇人出场念:“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不须长富贵,安乐是神仙。”

年老的中小地主出场念:“月过十五光阴少,人到中年万事休;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

书生出场念:“黄卷青灯一腐儒,九经三史腹中居。试看金榜标名姓,养子如何不读书?”

恶霸或花花公子出场念:“花花太岁为第一,浪子丧门世无对;闻着名儿脑也疼,只我是有权有势×××。”2、定场白。

3、对白。

4、独白。

5、旁白。剧本中写作“背云”。

6、带白。剧本中写作“带云”。

7、插白。

三、元杂剧的演出。

1、角色。四大类别。

(1)末。扮演剧中的男性人物。正末扮演剧中的男主角。

(2)旦。扮演剧中的女性人物。正旦扮演剧中的女主角。

(3)净。扮演滑稽、丑恶一类人物。

(4)杂。不属于以上四类的其他杂乱的角色。例如:孤、卜儿、倈儿、细酸、驾等。

2、演唱——用北曲、按宫调、由一人主唱。

一人主唱,就是指一本杂剧中的唱词,除楔子例外外,其他唱词全部由正末或正旦一人歌唱。

由正末主唱的,叫末本戏;由正旦主唱的,叫旦本戏。

3、科范

元杂剧把演员在舞台上的动作和表情叫作科,把形成规范的科叫作科范,简写为“科”。

第四章关汉卿

第一节

关汉卿的生平及其著作

钟嗣成《录鬼簿》把关汉卿列为元杂剧作家第一名。

贾仲明在为关汉卿补写的吊词中说:“珠玑语唾自然流,金玉词源即便有,玲珑肺腑天生就。风月情,忒惯熟,姓名香四大神物(州)。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

元人周德清说:“乐府之盛、之备、之难,莫如今时。…其备则自关、郑、白、马。”

近人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说:“关汉卿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关汉卿,姓关字汉卿,号已斋或一斋叟,大都人。大约出生于1214年左右,在金曾为太医院尹。金亡不屑仕进,一直在大都从事戏曲创作活动。宋亡之后,他曾到过杭州。1291年后,他创作了名剧《窦娥冤》。1297年后,写了《大德歌》。大约于1300年之前去世。享年约80余岁。

关汉卿取得巨大成就的个人原因

(一)参加书会组织,交流创作经验。

(二)走和民间艺人相结合的道路,亲自参加舞台演出实践。藏晋叔《元曲选序》说:关汉卿等人曾“躬践

贾仲明也说关汉卿“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

(三)学识渊博,具有多方面的才能。

第二节

《窦娥冤》

王国维说《窦娥冤》“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宋元戏曲史》)。

日人青木正儿说《窦娥冤》是“元曲悲剧的第一杰作”(《元人杂剧概说》)。

一、《窦娥冤》的主要情节和本事来源

《东海孝妇》的故事,见于《汉书·于定国传》和干宝的《搜神记》。

二、一部悲性的传记

──窦娥形象的分析

《窦娥冤》全剧可以说是一部悲剧性的传记,它记载了窦娥被冤死的全过程,控诉了元代黑暗的社会现实;它通过窦娥悲剧的一生,如何从屈从于命运而觉醒,并走上反抗道路,展现了被压迫者的反抗斗争。窦娥的一生都是悲惨的。她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归结于命运不好:“莫不是八字该载着一世忧,谁似我无尽头”。

她决心守节守孝,以修来世幸福。

窦娥对张驴儿的反抗,是本能的自卫,是不自觉的抗争。

窦娥对官府抱有幻想,认为官府是“明如镜,清如水”的。然而。桃杌的棍棒,却打破了窦娥依赖官府的幻想。窦娥决不屈招,大骂官府衙门:“怎的覆盆不照太阳辉!”这是窦娥对封建司法机构罪恶本质的形象化总结,也标志着她的反抗由不自觉而达到了自觉的新境界。

为了不使婆婆受刑,窦娥屈招了药死公公的罪名。这里,显示出窦娥性格的两种基色──善良和反抗。

串讲《窦娥冤》第三折

这一折可分作三部分来看:

第一部分从开始到【叨叨令】这只曲子,主要写窦娥赴刑场途中的情景。

【端正好】、【滚绣球】两只曲子,是窦娥对天地鬼神的愤怒质问,对黑暗现实的强烈诅咒,也是她反抗性格的集中体现。

现实使她认识到,自己的不幸遭遇并不是命运不好,而是天地鬼神“不分好歹”、“错勘贤愚”的结果;官府也并不是“明如镜,清如水”,而是糊涂、贪暴,欺软怕硬。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窦娥已经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看到了当代人民共同的遭遇。“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这种对于天地鬼神的愤怒质问和诅咒,正代表了当时广大劳动人民对黑暗社会的强烈抗议。

第二段到【鲍老儿】这只曲子,主要写窦娥和婆婆诀别的悲惨情景。

第三段主要描写窦娥的三桩誓愿。

这三桩誓愿,如同一张义正辞严的判决书,郑重地宣布了窦娥自己的无辜,同时,也宣判了封建官吏们的罪行:“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作品的第四折,窦娥的性格继续延续。她的肉体虽然死去了,但鬼魂仍然不忘报仇雪恨。她的冤狱最后能得到平反,固然和她的父亲窦天章这个清官有关,但主要还是她自己斗争的结果。

三、窦娥悲剧的社会意义

(一)从社会经济来看,反映了高利贷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重剥削。(元代的羊羔息)

(二)从社会秩序来看,反映了元代社会秩序的混乱,泼皮无赖的横行霸道。张驴儿这个人物,可以说是恶的化身。他的种种无赖行径,在元代社会是具有充分的代表性的。

(三)从社会政治来看,反映了元代社会司法机构的腐朽和黑暗。

1、张驴儿这一类泼皮无赖之所以能横行霸道,胡作非为,与当时社会司法吏治的腐朽和黑暗分不开。张驴儿药死自己的父亲,可是他竟然敢于充当原告去见官,说明他对官府的腐朽本质,有着深刻认识。

2、通过桃杌形象揭露封建官府的本质。

桃杌——贪婪、凶狠、残暴和昏庸

“但来告状的,就是我衣食父母”

窦娥质问:“则我这小妇人责毒药来从何处也。”桃杌仍然充耳不闻,昏庸到了极点。

关汉卿在第四折写道:“这的是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司法机构的罪恶本质。(四)从社会精神来看,反映了封建贞节观念对广大妇女的束缚和愚弄。

(五)表现了人民的反抗斗争。

窦娥悲剧悲壮而不悲惨,悲愤而不悲凉,雄壮而不哀愁,鼓舞着劳动人民去进行反迫害的斗争。

《窦娥冤》的主题思想:通过窦娥这个善良女性被冤死的全过程的描写,从当时的社会经济、秩序、政治和精神等几个方面,反映了元代社会的混乱和黑暗,特别是集中揭露了封建司法机构的腐朽本质;并通过窦娥这个具有反抗性格的女性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当时人民强烈的反抗精神和不屈的反抗意志。

第三节

关汉卿杂剧的思想内容

一、关汉卿的社会现实剧和公案剧

代表作:

《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望江亭》等。

《鲁斋郎》

银匠李四。

郑州六案孔目张珪。

张珪妻子李氏。

龙图阁待制包拯

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忽必烈的宠臣阿合马就是一个鲁斋郎式的人物。

二关汉卿的爱情剧和妓女剧

爱情剧主要有《拜月亭》、《调风月》、《玉镜台》等。

妓女剧主要有《救风尘》、《金钱池》和《谢天香》等。

《救风尘》关汉卿喜剧的代表作。

主题思想:通过对宋引章从良事件的描写,揭露了封建官僚子弟的虚伪、狠毒、狡诈和愚蠢,抨击了罪恶的妓女制度,表现了以赵盼儿这个风尘妓女为代表的下层被压迫人民的聪明智慧和正义感。

周舍:好色、虚伪、凶狠、狡猾。

赵盼儿:有见识、有胆略、有智慧、有正义感的风尘妓女。

赵盼儿同周舍的斗争,有三个重要特征:

首先,善于抓敌手的弱点。

其次,善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第三,细心的考虑和周密的安排。

三关汉卿的历史剧

代表作:《单刀会》、《西蜀梦》、《哭存孝》、《五侯宴》、《单鞭夺槊》等。

《单刀会》

“人似巴山越岭彪,马跨翻江混海龙”,

“上阵处赤力力三络美髯飘,雄纠纠一丈虎躯摇,恰便是六丁神簇捧定一个活神道。那敌军若是见了,唬的他七魄散、五魂消。……便有百万军,当不住他不剌剌千里追风骑;你便有千员将,闪不过明明偃月三停刀。”“轻举龙泉杀车胄,怒扯昆吾坏文丑,麾盖下颜良剑标了首,蔡阳英雄立取头。”

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烈。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双调·新水令】

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由然热,好教我情惨切!这也不是江水,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驻马听】

“想着俺汉高皇图王霸业,汉光武秉正除邪,汉献帝将董卓诛,汉皇叔把温候灭,俺哥哥合情受汉家基业。”

通过关公这个维护“汉家节”的英雄形象塑造,表现了反元复国的英雄主义精神。

关汉卿杂剧的思想内容:

1、广泛地揭露社会的阴暗面,明确地否定现实社会的合理性。

2、同情被压迫者的不幸遭遇,满怀热情地歌颂他们的美好品质和不屈的斗争意志。

3、富有反民族压迫精神。

关汉卿杂剧总的思想特色

关汉卿对元朝统治下的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进行了深刻的揭露的无情的抨击,对被压迫、被损害的普通劳动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并且热情地歌颂了他们高尚的品质和不屈的斗争意志,从而使他的作品充满了一股昂扬向上的精神,鼓舞着人民去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进行不懈的斗争。

第四节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高度结合。

(二)塑造了一批成功的舞台艺术形象。

(三)场面安排独具匠心,关目处理引人入胜。

(四)创造了富有生活气息和艺术韵味的文学语言。

第五章王实甫和《西厢记》

第一节

《西厢记》的作者和“西厢”故事的演变

一、《西厢记》的作者

关于《西厢记》的作者,有以下五种说法:

(一)王实甫说。《录鬼簿》在王实甫名下注有《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一剧。

(二)关汉卿说。《西厢记》的早期版本,有“董解元古词章,关汉卿新韵腔”等语。

(三)王作关续说。

(四)关作王续说。

(五)王实甫原作,后人加工说。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著有杂剧14种。

主要在贞元、大德年间(公元1295-1307年)。

他在《退隐》这首散曲中说:“百年期六分甘到手,数干支周遍又从头”。又说:“怕狼虎恶图谋”,“正值着登高时候,染霜毫乘醉赋归休”。

贾仲明为王实甫写的吊词说:“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飚飚,排剑戟。翠红乡,雄纠纠,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可见,王实甫也有过比较放荡的生活,在当时剧坛上也是一个众望所归的领袖人物。

二、“西厢”故事的演变

从“西厢”故事产生到王实甫写定《西厢记》,“西厢”故事经历四个阶段的发展和三次大的突破。

第一阶段:“西厢”故事的产生──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会真记》)。

张生把莺莺称为“尤物”,并说:“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

元稹称许张生为“善补过者”。

第二阶段,“西厢”故事的第一次大突破──赵令畤的《商调蝶恋花鼓子词》。

第三阶段:“西厢”故事的第二次大突破──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西厢记诸宫调》又名《西厢记搊弹词》、《弦索西厢》,一般简称其为《董西厢》。

弦索是琵琶、三弦等各种弦乐的总称。

弹奏各种弦乐的技艺在古代被称为“搊弹”。

诸宫调在演唱时要用弦乐伴奏,所以又把诸宫调称为“搊弹词”。

第二节

《西厢记》的思想内容

封建婚姻制度

实质:把结婚当成一种政治行为,是“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

内容:门当户对。

形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西厢记》的主题

热情地歌颂了青年男女反对封建礼教束缚、争取自由爱情和自主婚姻的斗争,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对青年男女的摧残和迫害,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进步主张。

老夫人是一个治家严肃的封建家长的典型。(最能突出老夫人性格的是“赖婚”和“逼试”这两个重要关目。)王实甫对老夫人没有简单化。

莺莺是我国古代戏曲中最早出现的、追求婚姻自由、叛逆封建礼教的贵族少女典型。

莺莺个性特征之一,就是她自然的形体之美和心灵之美。

莺莺个性特征之二,是叛逆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莺莺身上存在着明显的软弱性。)

莺莺性格特征之三,就是她鄙视功名利禄,而把专一的爱情放在首位。

张生是又一个封建礼教叛逆者的典型。他富有才华,热情诚恳、忠于爱情,敢于向封建礼教挑战。同时,他又书生气十足。二者结合到一起,形成他一种多情近于痴狂的喜剧性格。

红娘和莺莺对张生有几点评价,很能说明张生的性格特征:

一是说张生是个“傻角”。这主要是就他那憨厚诚实的书呆子气来说的。

张生自报家门:“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

二是说张生是个“银样镴枪头”

三是说张生是个“志诚种”。

第三节

串讲《长亭送别》

这一折可以分为四段来看。

第一段从开头至【叨叨令】这只曲子,写莺莺在去长亭路上的感触。

第二段到【朝天子】这只曲子,写莺莺和张生在酒席筵上的离愁和痛苦。

第三段到【二煞】这只曲子,写莺莺和张生话别时的担心、痛苦以及对张生的关心和体贴。

第四段到结束,写张生上路后莺莺不忍离去的情景。

本折的艺术特点:

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二、运用夸张、比喻、移情于物等手法来表现人物的心理。

三、曲辞优美动人,读之余香满口,充分体现了《西厢记》典丽华美的语言风格。

第四节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一、《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一)成功地塑造了几个有一定代表性,又富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心理描写是《西厢记》刻划人物的重要手段。)

通过一人,兼写众人,也是《西厢记》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法。

(二)在元杂剧的体制上进行了大胆革新。

(三)全剧情节单纯而生动,富有戏剧性。

(四)《西厢记》的语言成就。被后人称为“诗剧”。

语言的基本特色是典丽华美,充满诗情画意,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最适于表达恋人的心理。

朱权在《太和正章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一)进步人们对它的热爱和赞美。

(二)统治阶级对它的禁止和阉割。

首先是禁止。

其次是骂。

再次是搞假考证。

最后是续、改、翻《西厢记》。

(《续西厢升仙记》程端的《西厢印》《翻西厢》周公鲁作《锦西厢》卓珂月作《新西厢》)

第六章元代其他杂剧作家作品

第一节

白朴及其《梧桐雨》、《墙头马上》

第二节

马致远及其《汉宫秋》

第三节

元代水浒戏及其代表作《李逵负荆》

元代水浒戏有剧目保存下来的大约有30多种

有剧本保存下来的还有6种:

康进之的《李逵负荆》、高文秀的《双献功》、李文蔚的《燕青博鱼》、李致远的《还牢末》、无名氏的《三虎下山》和《黄花峪》。

《李逵负荆》的主题思想

此剧通过梁山起义军领导阶层内部一场误会性的矛盾冲突,反映了梁山起义军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出了农民起义军内部的建设原则这一重大问题,热情地歌颂了起义军的正义性。

《李逵负荆》的艺术成就

一、是一部歌颂型的性格喜剧,重点塑造了李逵这个起义英雄的形象。

二、由误会法构成喜剧情节。

第四节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是第一部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

1734年,它被巴黎的《水星杂志》介绍到了法国。

1735年,第一个法文译本问世,译者为马若瑟。

1936年,又被译成英文出版。

最早对《赵氏孤儿》进行比较系统的分析批评的,是阿尔央斯侯爵(法国启蒙思想家、大作家伏尔泰的朋友)英国的李却德·赫尔德认为,《赵氏孤儿》是模仿自然的、成功的作品,是中国人民智慧的产物,是可以跟古代希腊的悲剧相提并论的。

英国作家赫谦特说:

我们必须承认,杜赫德给我们的那个中国悲剧,是很粗糙、很不完善的。可是,我觉得这里有些合情合理的东西,就是欧洲最有名的戏剧还是赶不上的。中国人是一个聪明而有见识的民族。

欧洲对《赵氏孤儿》的改编:

最早的是赫谦特的改编本,取名《中国孤儿》,1714年出版。这是欧洲第一次改编中国戏曲。

伏尔泰的改编本。

英国剧作家、演员谋尔飞的改编本。

第五节

元杂剧的衰微和郑光祖

《倩女离魂》双线型的艺术结构:

一条线索是倩女的灵魂不顾“奔则为妾”的封建说教,私奔王文举。

这两条线索一个身,一个魂,正好表现出封建社会闺女性格的两个方面:在封建礼教的禁锢下精神负担的沉重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强烈追求,歌颂了青年男女冲破礼教束缚的斗争。

宋元南戏与《琵琶记》

第一节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一、南戏的产生:

所谓“南戏”,即南曲戏文的简称,又称“戏文”。因为它产生于浙江温州一带,所以又叫“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关于南戏的产生时间,有两种说法。

南戏出于宣和(1119~1125)之后,南渡(1127)之际,谓之温州杂剧。——祝允明《猥谈》

南戏始于宋光宗朝(1190~1195 ),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号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徐渭《南词叙录》

祝允明《猥谈》说是北宋“宣和之后、南渡之际”, 徐渭《南词叙录》则说始于南宋光宗朝,两者相差六、七十年 .(这段时间正是南戏由原始状态的村坊小戏逐渐成长演变为较为完整的戏剧形式的过程。)

永嘉杂剧兴,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

--- 徐渭《南词叙录》

二、南戏的发展:

南戏产生后相当长时间只是在东南沿海一带缓慢流行。。

《赵贞女蔡二郎》、《王魁》、《乐昌分镜》、《陈巡检梅岭失妻》、《王焕》、《张协状元》等。

入元后,南戏与杂剧并行,互相吸收,逐渐合流。

元代中叶,北杂剧衰落,南戏迅速发展。

至元末,南戏发展成为相当成熟的戏剧形式。

1. “亲南而疏北,作者猥兴”

2.《琵琶记》、《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四大南戏

第二节南戏与北杂剧的区别

一、剧本结构不同

杂剧四折一楔子。南戏不分“折”而分“出”。“出”数不固定。

南戏的第一出,叫做“副末开场”或“家门大意”,主要是由副末这个角色向观众介绍剧本的主题和主要情节。杂剧中表示舞台动作的“科”,在南戏中写作“介”。

二、曲调格律不同

北曲没有入声字,入声字分派于平、上、去三声;而南曲则仍是平、上、去、入四声。并且杂剧一折要一韵到底。南戏则可以换韵。

杂剧有着严密的宫调和曲牌。南戏还没有形成严密的宫调组织,可以根据剧情需要作较为自由的选择。

南曲轻柔婉转的音乐风格,适合于演唱情意缠绵的故事,北曲的高亢劲切,宜于表现威武豪放的气概。三、演唱形式不同

元杂剧一本戏只限一人主唱。南戏里任何角色都可以唱。并且还有对唱,合唱等形式。

四、角色不同

元杂剧以“末”“旦”为主角;而南戏则增加“生”角来代替“末”角,并将“末”作为一般角色。

五、伴奏乐器不同

南戏的伴奏器乐以管乐(鼓、笛、拍板)为主,北杂剧以弦乐为主。

(延伸知识点

南戏----传奇)

明代四大声腔

(都属南曲)

剧本体制规范化(均为长篇)

昆山腔------魏良辅,独霸梨园,(花雅之争)

海盐腔

余姚腔

弋阳腔

高腔

梆子腔

秦腔

弦索腔

皮黄腔

第三节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早期南戏)

《张协状元》

是南宋时期温州九山书会的才人创作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戏曲剧本。

《宦门子弟错立身》,古杭才人编

1.金国河南府同知的儿子完颜寿马与走江湖的艺人王金榜的爱情故事。

2.完颜与父亲的冲突反映封建正统思想和市民阶层自由平等思想的矛盾。

《小孙屠》,古杭才人编。

1.公案戏,揭露官府的糊涂和吏胥的不法,最后由名公昭雪。

2.剧中曲调出现一支南曲间插一支北曲的“南北合套”体制,说明南戏已注意吸收杂剧的乐曲来丰富自己。早期南戏《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被收入《永乐大典》里,得以保存,人们统称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第四节高明与《琵琶记》

高明(1307?~1359),字则诚,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人,人称永嘉先生。

1.崇奉儒家正统思想的封建知识分子

2.历尽仕途沧桑,终于辞去官职,隐于浙东宁波的栎社,开始了戏剧创作生涯。

《琵琶记》故事的演变

历史上的蔡邕:东汉末年文人,字伯喈。蔡二郎,“性笃孝”

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赵贞女蔡二郎》:书生忘恩负义

《琵琶记》:不忘糟糠之妻,忠孝两全

三不从---《琵琶记》的戏剧冲突

辞试亲不从--被亲强来赴选场

蔡公:“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

“恋着被窝中恩爱,舍不得离海角天涯。”

蔡伯喈:“人爵不如天爵贵,功名争似孝名高”

“如此,卑人没奈何,只得收拾行李便去”

辞亲相不从--被婚强效鸾凰

牛相:“怕被人传,道你是相府公侯女,不能够嫁状元”。

辞官君不从--被君强官为议郎

皇帝:“孝道虽大,终于事君;王事多艰,岂遑报父”

《琵琶记》的思想内容

一、在一定程度上宣扬了封建伦理道德

二、同时暴露了封建道德本身的矛盾性

三、揭露了现实的黑暗,显露出对人民的同情。

【水调歌头】秋灯明翠幕,夜案览芸编,今来古往,其间故事几多般。少甚佳人才子,也有神仙幽怪,

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与妻贤。

——《琵琶记》第一出

三、《琵琶记》的艺术特色:

一. 人物塑造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在人物心理刻划方面尤为突出。

赏析“糟糠自厌”一折

二、双线结构:

(一)情节沿两条线索发展:

1.蔡伯喈离家后的遭遇;

2.赵五娘家中种种苦难。

(二)写蔡伯喈在荣华富贵中辗转无奈和赵五娘饥寒交迫,广阔展示出生活画面。

(三)关目安排上,注意两条线索交叉进行,让不同的生活场景对比衔接,有助于加强整部戏的悲剧气氛,使人物性格呈现得更加鲜明

三. 语言运用

《琵琶记》不论是曲辞还是宾白,都比较接近口语,而又富于文采。其中人物由于出身、地位及文化教养不同,语言风格也不一样。蔡伯喈和牛小姐的语言比较典雅,赵五娘和公婆的语言比较朴实。

《琵琶记》的影响

形式:双线结构成为传奇创作的固定范式;

曲律:成为名家曲谱选录的主要对象,也是谱曲作剧的直接依据;

每一种新的戏曲声腔兴起,往往从成功改编《琵琶记》等作品为开端。

思想内容:明《五伦全备记》《香囊记》等继承并强化“关风化”的主题;

第五节元末“四大南戏”

《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

《拜月亭》《杀狗记》

简称荆、刘、拜、杀是元代南戏中除《琵琶记》外最负盛名的四部作品,世称四大传奇(四大南戏)。其中又以《拜月亭》为最突出,几与《琵琶记》并列。

一、“贫相守,富相连,心不变”的爱情颂歌:《荆钗记》

相传为元人柯丹丘所著

宋代王十朋与钱玉莲的爱情故事

二、塑造坚贞顽强的劳动妇女典型:《白兔记》

刘知远、李三娘、李文奎、李洪一夫妇

《刘知远白兔记》,故事表明作者“贫者休要轻相弃,否极终有泰时,留与人间作话题”的创作意图。

三、乱世佳人的悲欢离合:《拜月亭记》

《拜月亭记》相传为元人施惠所作。

《拜月亭记》的起伏跌宕,关目生动。在悲剧性的事件中,巧妙地插入巧合、误会的关目。机智有趣的对话,使全剧洋溢着浓郁的喜剧色彩。

四、聪明贤惠之妻的形象展示:《杀狗记》

《杀狗记》,相传为元末明初人徐?所作。

孙华、杨月真、孙荣、胡子传、柳龙卿

作品所主要宣传的是“亲睦为本”、“孝友为先”和“妻贤夫祸少”的封建道德信条,艺术上较为粗率。

三国演义

概述

《三国演义》: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历史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部。

历史演义的特点是以历史题材为基础,用通俗的语言组织故事,并寄托一定的思想倾向。

《三国演义》开创了一个历史演义的传统。

第一节《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和版本

1、历史系统。(晋至隋前)

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南朝刘宋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

2、话本系统

唐·李商隐《骄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三分”。

宋·苏轼《志林》:“说三国事”。

元代至元年间《三分事略》

至治年间(1321-1323)刊行的《全相三国志平话》

3、戏剧系统

隋代有“曹操浴谯水、击水蛟……刘备乘马渡檀溪”等节目。(唐·颜师古《大业拾遗记》“水饰图经”)

金院本有《赤壁鏖兵》、《襄阳会》等。(元·陶宗仪《南村掇耕录》卷25)

宋元南戏有《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刘先主跃檀溪》等。

元杂剧有三国戏30多种,如关汉卿的《单刀会》、《西蜀梦》等。

二、作者

关于作者,历来就有争论,一般认为,是罗贯中。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杭州人,祖籍太原。(还有其他说法。)

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说他“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

明人王圻《稗史汇编》说他是“有志图王者”。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称他“编撰小说数十种”。

可见,他是封建社会里一个有抱负、有理想并有一定的军事、政治斗争经验且很具才华的人。

三、版本

现存最早的刊本是嘉靖本,刊印于嘉靖元年(1522)。

明末出版的题为《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的本子。

清代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修改本,是最为流行的本子,学界一般称之为“毛本”。

第二节《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一、鞭挞暴政,颂扬“仁政”

(一)“拥刘反曹”的政治倾向

“拥刘反曹”是封建正统观念的反映,与时代特点和政治需要有关。

西晋·陈寿《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因陈寿“身为晋武之臣”。

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以蜀为正统,因东晋偏安与蜀相似。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以曹魏为正统,因赵匡胤篡后周而立,与曹魏篡汉相似。

南宋·朱熹《通鉴纲目》以蜀为正统,因南宋偏安江左,与蜀相似。

东晋和南宋都偏安江南,中原地区被少数民族所占领。由此推论,《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就或有出于民族意识而否定蒙元正统地位的用意。

更重要的是,“拥刘反曹”积淀了人民千百年来的道德观念,表达了封建时代人民拥护“明君”、憎恶“暴君”,尊仁政、抑霸政的思想倾向。

(二)曹操

1、奸雄。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政治形势下,他曾为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做出过卓越的贡献。《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基本上是一个反面人物形象,是一个奸诈、多疑、凶狠、残暴、嗜杀成性的利已主义者。他所奉行的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人生哲学。

诬叔骗父

残杀吕伯奢

冤杀仓官

梦中杀人

2、能臣

曹操既有着和奸雄并存的“能臣”的雄才大略、远见卓识、知人善任,又有着和残暴并存的大政治家风度和气魄。

首举义旗、慧眼识才、奖励进谏、深通兵法。

“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极端自私残暴的人生哲学与政治家的才能和气魄相结合,成就了曹操一代奸雄和能臣的文学形象。

3、作者的偏见

“割发代首”、“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心术”、“奸诈”。

(三)刘备

1、仁君

在刘备身上,则集中体现了作者的“仁政”理想。把他塑造成一个仁慈爱民、宽厚仁义、知人善任、礼贤下士的仁君形象。

与曹操对照

“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

争取民心“举大事者必以民为本”、“欲得天下者,必先得民心”

“携民渡江”

忠于友谊

礼贤下士,知人善任

2、过分美化

由于作者过分美化刘备,就使这个形象缺乏足够的现实根据。有些地方反而变成了虚伪。

“为汝这犬子,几损我一员大将。”

对敌人行仁义

猎户杀妻招待刘备

鲁迅:“欲显刘备之长厚而近伪”

作者对刘备的批评

刘备在关羽、张飞死后,不听诸葛亮等人的劝阻,一意孤行,为关、张报仇。最后,被东吴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而回。

总之,作者通过刘备这个形象,宣扬了自己“仁政”的理想,以与曹操的暴政相对抗,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讴歌勇武和忠义

关羽:(一)勇武他所向无敌,叱咤风云,是一名冲锋陷阵的大将军。

温酒斩华雄

斩颜良诛文丑

过五关斩六将

单刀赴会

刮骨疗毒

(二)忠义

桃园结义

“三约”

挂印封金

(三)对于关羽的“义”,我们也应该分析对待

从他的“义”中,我们一方面看到了“义”的团结鼓舞力量,另一方面也可以明显地看到“义”的局限性。华容道义释曹操,认敌为友

“伏魔大帝”、“关圣帝君”

三、形象化地总结了许多有益的斗争经验和战略战术

诸葛亮

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称他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把他和“智”与曹操的“奸”、关羽的“义”并称为“三绝”。

(一)忠贞贤相

善于治国,勤勤恳恳,政绩卓著

对刘备集团的忠诚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智慧化身

多方面的才能。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又熟谙韬略。

重视对军事、外交等斗争规律的研究。

从敌我双方的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机动灵活地运用战略战术。

过分地神化。

通过诸葛亮和西蜀的庞统、姜维,东吴的周瑜、陆逊,曹魏的曹操、司马懿等人物形象的描写,作者把数千年来人们积累起来的斗争经验和智慧以及各种战略战术,形象化地再现出来,不仅使这部书吸引人心,而且能帮助人们认识斗争的复杂性,特别是能使人们从中获得不少军事、政治斗争的经验。

第三节《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一、形成了一个自立于世界小说之林的系统──历史演义小说

清代史学家章学成就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丙辰札记》)

二、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一)将人物放到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冲突中,通过各自的言行,表现他们的性格。如在赤壁之战中,作者着重塑造的是周瑜、诸葛亮和曹操这三个典型形象。

(二)善于采用典型的情节,并通过生动的细节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对许攸隐瞒军粮的多少。)

(三)既注意着重刻划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又不使人物简单化。(如张飞)

(四)善于运用夸张、对比、烘托、渲染等手法描绘人物。(如关羽温酒斩华雄)

(五)《三国演义》的人物描写也存在着一些缺点。(类型化、夸张和想象过分)

三、丰富多彩的战争描写

(一)以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来贯穿和联系上百次小战,。

官渡之战,确定了曹操在北方的统治地位。

赤壁之战,决定了三国分立的局面。

彝陵之战,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二)作者描写战争,并不是千篇一律地铺叙作战双方的两军对垒,而是善于根据战争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艺术概括和描写。(复杂多样、同而不同)

(三)作者善于写参与和指挥战争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如官渡之战中的曹操起到重要作用〉

(四)虚实结合,繁简得当。

(五)作者善于在紧张复杂的战争中用抒情的笔调点染出悠闲的插曲。

四、宏伟壮阔的艺术结构

1——9回,写宦官、外戚争权夺势

10——33回,写曹操逐鹿中原,扫荡群雄,统一北方

34——50回,写赤壁大战,天下三分

51——115回,集中写蜀汉的活动

116——120回,写司马篡位,三分归晋

五、文白相间的文学语言

叙述语言粗笔勾勒

《水浒传》

——英雄传奇小说的杰出代表

《水浒传》的成书、作者与版本

(一)、成书

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发生在北宋宣和年间,正史中有相关记载。但起义的结局,材料说法不一,或降或擒或杀,众说纷纭。

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宋史?侯蒙列传》

南宋罗烨《醉翁谈录》记载有“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单篇水浒故事。同时,画家龚开作有宋江等三十六人的画像和题赞,名曰《宋江三十六人赞》,初次完整地记录了三十六人的姓名和绰号。

宋末元初出现了一部讲史话本《大宋宣和遗事》,其中有“生辰纲”、“宋江通信晁盖逃脱”、“宋江受天书”、“张叔夜招降宋江”等等水浒故事,出现了宋江等三十六人的小传、绰号。整个水浒故事也已具备了大体轮廓。

元代水浒戏存目的有二十余种,其中《李逵负荆》、《燕青搏鱼》、《鲁智深喜赏黄花峪》等六种流传至今。水浒戏中,义军人数已经发展为“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共一百零八位将领。作品生动塑造了李逵、燕青、鲁智深等英雄形象。

(二)、作者

《水浒》的作者主要有五种说法。1、施耐庵;2、罗贯中著;3、施耐庵罗贯中合著;4、施耐庵著罗贯中续;5、“乌有先生、无是公一流人”等。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作者为施耐庵。

施耐庵生活在元末明初,祖籍钱塘(今杭州),后迁家到今江苏省大丰县白驹镇施桥村。有人说他参加过张士诚领导的农民起义。他生长于淮北,生活时代较罗贯中稍早,元末的农民起义,应当是亲身经历过的。

“第一始祖彦端公”,“字耐庵”。

(三)、版本

《水浒传》有繁本、简本和删本三个版本系统。

繁本系统主要有100回本、120回本等。比较重要的本子:容与堂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全书100回。

简本系统主要有102回本、120回本和124回本等。其中比较重要的本子是:(新刊京本全像插增田虎王庆)《忠义水浒全传》,120回。

删本系统是指金圣叹(金圣叹批评)《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共70回。

金圣叹“腰斩”《水浒传》。他将繁本系统中一百二十回本的后四十九回删去,将第一回改为楔子,第二回改为第一回,以此类推,把七十一回改为七十回,并重写了后半回,以“梁山泊英雄惊恶梦”,即卢俊义梦见梁山一百零八位英雄被张叔夜处死作结。

《水浒传》的思想内容

(一)揭示了农民起义的原因——官逼民反,表现了农民起义的全过程。

官逼民反的表现主要有以下三点:

1 、朝廷上高俅、蔡京、童贯、杨戬“四贼”私欲膨胀、迫害异己、作威作福;

2 、地方官吏们的作恶多端他们都和朝中权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 、作品还写了一系列的土豪劣绅,地方恶霸,衙役胥吏、波皮无赖等等仗势欺人,损害他人利益。

面对着统治阶级欺压和凌辱,水浒英雄做了坚决的抗争。作品艺术化地描写了“民反”,生动地叙述了梁山好汉由个人单打独斗,发展到三五成群的团伙行动,再到梁山泊聚齐108位英雄的义军形成过程,展现了农民起义的滚滚洪流。

(二)以赞美的笔调塑造了一系列起义英雄的光辉形象。

《水浒传》热情地颂扬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把起义英雄写得十分可敬可爱。

宋江:

却力主招安而葬送了梁山起义事业。

李逵:

嫉恶如仇、率性而为、爱憎分明。

武松:

武艺高强、正气凌然、敢作敢当,有胆有识。

(三)作者主观上肯定招安,而作品客观上却揭示了招安的悲剧。

一方面,作家以肯定的笔调描写了宋江等人接受招安。另一方面,他又朦胧地看出,招安似乎并不是什么好的出路。这主要表现一下三个方面:

1 、反复地描写了李逵、鲁智深等人反对招安的斗争。

2 、作品描写了受招安后梁山泊英雄所受的挟制。

3 、作品所描写的宋江等投降后的悲惨结局。更充分地说明了作者的现实主义精神。

(四)表现了复杂而深刻的“忠义”思想。

“忠”: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忠君”思想,保境安民的爱国精神以及杀尽贪官的民本思想。“义”:“济危扶困”的仗义、“锄强扶弱”的侠义,同时,还包括广大民众为维护自身利益而“戮力相助”的情义,以及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等等。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一)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1、作家追求艺术的真实,使所写人物皆如生活中的真人。

2、作家善于紧扣人物的身份、经历和遭遇来刻画他们的性格。

3、真实地表现了人物性格随人物处境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过程,即写出了人物性格的流动性。

4、以富有传奇性的事件和人物的行动刻画人物。

(二)情节曲折生动、结构宏伟完整

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水浒传》继承了话本小说的优秀传统而更觉生色。书中的大小事件,都显得腾挪跌宕、变化多端。

结构宏伟完整:《水浒传》以某一人物、某一事件为线索将相对独立的故事串联起来,呈现出一种金环相扣式的结构。

文法丰富多变

1、草蛇灰线法:如景阳冈勤叙许多“哨棒”字,紫石街写若干“帘子”字等是也。……骤看之,有如无物,及至细寻,其中便有一条线索,拽之通体俱动。

2、背面铺粉法:衬宋江奸诈,不觉写作李逵真率;要衬石秀尖利,不觉写作杨雄糊涂是也。

3、横云断山法:如两打祝家庄后,忽插出解珍、解宝争虎越狱事,……只为文字太长了,便恐累赘,故从半腰间闪出,以间隔之。和插叙相似。

(三)创造了为广大民众所熟悉的白话语体。

《水浒传》是我国古代小说史上一部白话长篇章回小说。《水浒传》的语言特色是明快、洗练、准确、生动。鲁迅先生曾指出:《水浒》和《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

《水浒传》对后世的影响

首先,它对后来农民起义和人民的反抗斗争,有巨大的鼓舞作用。

其次,《水浒传》对后来的文学创作,特别是对小说、戏剧、民间文学的创作影响很大。

第三,《水浒传》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并得到了高度评价。

第一章明代的社会和文学的概况

一、明代的社会概况

(一)从政治上看,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强化。

首先,改组中央机构和军队管理,皇帝独揽军政大权。

其次,建立特务组织,监视臣民百姓。

(三)从思想文化方面看,也实行了专制主义政策。

1、大力提倡程朱理学,提倡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大纲。

2、完备八股科举考试制度。

明清科举制度的内容:以《四书》、《五经》中的句子命题,以朱熹所注的《四书集注》为依据,仿照古人的语气,“代圣贤立言”。

形式上是八股文。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

3、编篡大型类书,吸引知识分子的注意力。《永乐大典》

4、采取高压手段,镇压异端思想。

(四)明朝各种矛盾的激化和明亡。

1、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复杂。

大官僚集团争权夺利的斗争。

其次,东林党人和阉党的斗争。

宦官魏忠贤专权,被称为“阉党”。

万历年间,吏部郎中顾宪成被革职后,讲学于东林书院,因而得名东林党。

2、市民和封建阶级的矛盾激化。(城市民变)

3、思想领域出现了和封建正统思想相对抗的进步思潮。

儒学发展史

儒学创立于孔子。其思想最重要的两个字:仁、礼。

(仁者爱人——亲亲——孝、悌、节、义(信)。仁是目的。

礼,即周礼。礼是手段。)

儒学发展于孟子。

(孟子思想以性善论为哲学基础

以“仁”为核心,以“礼义仁智”四端为主要内容。

以“仁政”为主要政治思想。

其思想最具闪光之处,是民贵君轻思想。)

荀子是先秦儒学的集大成者。

(荀子思想以“性恶论”为哲学基础。

以“隆礼”、“重法”为主要内容,儒法并举。

以“法后王”为其历史观。

富有革新精神。)

先秦之后,儒学经历了两次大的改造。

第一次是以董仲舒为核心。

董仲舒的贡献主要表现为三点:

一、在儒学中引入了谶纬迷信、阴阳五行观念,建立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哲学体系。

二、将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系统化为“三纲五常”。

三、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口号,适应了大一统政治的需要。

对儒学的第二次大改造,是以宋代程朱理学为核心。

程朱理学的兴起源自于唐代的儒学复兴运动。

程朱:二程:程颐、程颢朱熹

程朱理学的最大贡献,在于借鉴佛教和道教学说,将儒家学说哲理化。

程朱理学最高理论范畴为“理”。

“理”是宇宙万物之本源与共同本质,是万事万物的普遍法则和合理准则。

由“理”产生“气”。

“气”之轻清者上升为“天”,其重浊者下降为地。

天地之间又产生了人和万事万物。

人是禀天地而生的。可是,由于“气”有阴、阳,有清、浊,那么,人也就具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有了善恶的区别。

恶的存在,是因为人的气质之性中有“物欲”。要消除人的“恶”,就要“灭人欲”。

由此,就形成程朱理学的六字理学大纲:存天理,灭人欲。

以上二程的学问被称为洛学,朱熹的学说被称为闽学。

此外宋代儒家学派还有:

张载所代表的关学。

陆九渊的心学

陈亮、叶适为代表的浙东事功学派等。

早在南宋,陆九渊即和朱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陆九渊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以“心”代替“理”,将“心”上升为宇宙本体。要减少人们的物欲,就要从“心”上彻底解决问题。要求存心、养心、求放心。

明代中叶,王阳明(守仁)继承并发展了陆九渊心学,因而心学也被称为陆王心学。

王阳明心学:“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要求人们要有“良知”和“良心”,要“知行合一”,反对程朱理学知行分离。要求用自己的心检验真理。

王阳明的后学发扬了王学中反对程朱理学的成份,掀起思想解放的启蒙思潮,被称为王学左派。

代表人物有王艮、罗钦顺、王廷相、吕坤、何心隐、罗汝芳、李贽等。

他们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反对程朱理学之假,追求“童心”亦即真心,强调人生欲望的合理性,形成了和封建正统思想相对抗的进步思潮。

4、明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当然还是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二、明代的文学概况

(一)传统的诗文趋于衰微

三多一少:作家多、作品多,流派多;作品独创性少。

(二)戏曲在元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明代戏曲分为两大类:杂剧和传奇。

杂剧:

明初皇室作家朱权、朱有燉。

明中叶后康海、王九思、徐渭。

传奇:

明初流行着“以明文为南曲”的倾向。以《伍伦全备记》和《香囊记》为代表。

明中叶后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鸣凤记》

汤显祖的《牡丹亭》

两个戏曲流派: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

戏曲理论研究:朱权《太和正音谱》、徐渭《南词叙录》、王骥德《曲律》。

戏曲整理出版:臧晋叔《元曲选》、毛晋《六十种曲》、沈泰《盛明杂剧》。

(三)小说成为一代的代表文学

先秦两汉是起源时期:神话传说、寓言、史传文学。

魏晋南北朝产生了志怪和志人小说,标志着小说体裁的确立。

唐代产生了传奇小说,小说创作进入自觉时代。

宋代开始,中国小说分为两支发展:一支是短篇文言小说,一支是白话小说。

文言小说:

宋传奇。

明初三部文言小说集:《剪灯新话》、《剪灯余话》、《觅灯因话》。

明中叶之后文言小说兴盛。马中锡的《中山狼传》。

清代文言小说创作出现高潮,产生了代表文言短篇小说最高成就的《聊斋志异》。

白话小说:

宋代出现“话本”。

话本小说的出现,标志着古典小说的发展进入新阶段,鲁迅称之为“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

“话本”,即说话艺人讲述故事所用的底本。

所谓”说话”,即讲述故事。

唐代寺院里的讲经。

讲经又分僧讲和俗讲。

宋代说话分为四家:

一曰“小说”,演述短篇故事;

二曰“说经”,讲述宗教故事;

三曰“讲史”,讲述长篇历史故事;

四曰“合生”,一人指物为题,另一人应命歌咏。

明代白话小说分为短篇白话小说和长篇章回小说两类。

拟话本:文人模拟小说话本创作的主要供阅读的短篇白话小说。

“三言二拍”:明朝后期,冯梦龙广泛收集宋元话本和明代的拟话本,经过加工编成了《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短篇小说集,合称“三言”。凌蒙初编写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

明初,文人开始根据说话艺人的创作整理加工长篇小说,这是小说史上又一大变迁,产生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两部长篇章回小说。

明中叶后,众多的长篇小说开始涌现。

明代的章回小说分为四类:

一、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列国志传》。

二、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北宋志传》。

三、神魔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西游补》。

四、世情小说,以《金瓶梅》为代表。

《金瓶梅》是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以一个家庭为主要线索的、以描写日常生活为主的长篇小说。

它的出现,是我国小说史上又一大变迁。从此,文人独立创作小说成为小说创作的主流。

《金瓶梅》后,世情小说沿四个方向发展。

1、典型的世情小说,《醒世姻缘传》、《红楼梦》等。

2、才子佳人小说,《好逑传》、《平山冷燕》等。

3、淫秽小说,《续金瓶梅》、《浪史》、《绣榻野史》等。

4、讽刺小说,《斩鬼传》、《儒林外史》等。

清代长篇章回小说:《儒林外史》、《红楼梦》、《水浒后传》、《说岳全传》、《醒世姻缘传》、《镜花缘》等

曹雪芹的《红楼梦》,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发展的最高成就。

(四)明代民歌也十分有名,当时就被人称为“一绝”。

第四章《西游记》

多重文化意义下的探索与追求

——《西游记》孙悟空形象新论

一、从文本的表面实际看,孙悟空是封建时代的斗士形象

作者的创作意图:铜筋铁骨大圣

元代的平话《西游记》,“孙吾空”取经功成,被授予的佛号是“大力王菩萨”。

而《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佛号是“斗战胜佛”

作品的实际描写:

1、敢于斗争,有着桀骜不驯的性格特征和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

古代文学史(二)重点整理精品

【关键字】历史、政治、情况、道路、方法、条件、成就、传统、认识、矛盾、体制、大力、密切、充分、整体、和谐、透明、健康、合作、配合、提升、统一、发展、建设、提出、发现、研究、规律、特点、突出、情绪、理想、思想、力量、成果、地位、精神、要素、基础、环境、体系、制度、特色、标准、结构、主体、秩序、反映、力度、关系、分析、提倡、包容、倡导、形成、丰富、坚持、创新、提高、转变、深化、规范、多方面、规范化 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建安七子:曹丕《典论·论文》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为“七子”。 竹林七贤: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建安风骨:建安文学基本上继承了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直抒胸臆、言情务尽的传统,但许多诗中又采用了比兴手法,是诗歌形象鲜明又耐人寻味,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因为建安文学有这些特点,在整体上呈现出了一种刚健悲凉、清峻通脱的格调,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正始之音:指魏晋玄谈风气。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士风流,盛于雒下。世称正始之音。正始之音是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 永明体:魏晋以来,中国音韵学有了新的发展,在南朝永明年间,周颙发现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同时对音韵很有研究的学者沈约用四声叠韵的原理来研究诗歌中的音韵配合,指出八种声病必须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笔记

20XX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一编复习笔记 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第一节上古歌谣 识记: ①《尚书·尧典》、《吕氏春秋·古乐》、《诗大序》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②《弹歌》、伊耆氏《蜡辞》和《周易·贲卦》六四爻辞。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制造弓弹打猎的生活情状) 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咒语) 《周易·贲卦》: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筮辞) 理解: ①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②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神话传说 1.神话及其产生 识记:神话的性质。 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 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社会)并征服自然(社会)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神话的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宗教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认为神话伴随着初民的劳动生活而产生,宗教起源说指实为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内容总是反映着劳动生活,初民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漫长时期的劳动生活有直接关系,劳动生活是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初民的敬畏和崇拜观念,产生于他们对生活经验的最初思考,这便是最初的宗教观念。当他们从崇拜敬畏,变而为企图解释和支配自然力时,神话也就产生了。神话的产生与原始宗教有极大联系。 简单运用: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1.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2.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3.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在实际的存在形态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 2.我国神话的主要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先秦文学 上古传说文学 神话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的或幻想的。 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与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与说明。 3、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我国神话系统 (一)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二)自然灾害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 (三)战争神话皇帝大战蚩尤 神话主要特征: 1、无论就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就是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围绕着人都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人物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与英雄气概。 3、不论就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诗经》 《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1、婚恋诗 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 3、政治讽喻诗 4、史诗及其她

《诗经》的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四言诗的典范 4、章法结构(重章复沓)与语言特色(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连绵词与叠字的大量运用) 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就是《尚书》,它以记言为主。 《左传》的叙事艺术: 它就是春秋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 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 《左传》的写人艺术: 叙写历史时注重刻画人物,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 1、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中营造 《左传》的辞令艺术“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约前1000年到前440年 《战国策》铺排纵姿的文学特色: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完整版)考研古代文学史笔记(袁行霈版)

第一章上古文学 一、基本知识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主要作家、作品 1、精读作品 《弹歌》、《伊耆氏蜡辞》、《神北行》、《侯人歌》、《周易。归妹。上六》爻辞、《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 2、阅读作品 《周易·同人》、《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屯·六二》、《卜辞通纂》375、《后羿射日》、《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刑天断首》、《共工触山》。 三、思考与练习 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四为婚恋歌谣,一般都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如《周易。屯·六二》。五是战争歌谣,如《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同人》,由其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杀伐声,看到了上古战争的礼仪、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悲哀和胜利的欢欣。 1、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 参考答案: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一是它的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二是它再现生活的直接性。三是句式简单、语言简朴、节奏流畅。四是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 2、神话产生的原因何在? 参考答案:神话的产生,首先与远古时代生产力和认识水平低下有关。先民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世界和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及变化,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只能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其次,与上古先民解释自然、抗争自然和提高自身能力的强烈渴望有关。这种渴望,促使先民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种种现象及问题进行思考,并力图对它们作出自己的解释与描述。再次,与先民们的原始宇宙观和原始思维有关。原始先民相信万物有灵,其思维也以此为核心内容,以人与自然互渗为原则,以直观感性、充满情感和富于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2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总纲与原则 在你开始这份笔记的学习之前,我想先让你明白一件事:文学史不是死的文学史,它是活生生的我们的伟大作家们在文学的园地上辛勤耕耘的成果,同时更是他们心力的凝结。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喜所恶都原原本本地出现在了我们眼前的书上。当时活生生的感情,我希望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够融入自己的感情,以作者当时的情境、身世、性格能真实处境来还原历史、还原作品本来面目、最后珠串而成文学史,简言之:你们学习文学史和背诵文学史的途径和目标只有一个:用自己的理解描绘文学史的轮廓,或者说叫做重写文学史。 其实所有的学习和记忆方法都是相通的,归纳总结、联想记忆、滑稽谐音等等,文学史当然也不例外。我们要以最真诚的态度来对待文学史,同样的,在其中要贯穿自己对文学史中文学家、文学思想、文学流派、文学现象的理解。我说的重写文学史当然不是摒弃各位先贤的文学史研究成果,而是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敏锐地体察到那些文学史书籍上不能言传出来的关于某位作家或事件的精髓,这是理解层面的。也就是说:重写文学史是一个在研读文学史书籍的基础上更深入一层的理解,而非解构文学史或者否定文学史。 在记忆层面更是这样。我曾经接触到过部分考生,他们笃信的只有一条,就是“只要我把文学史上的内容都背会了,考试肯定就没问题了”,我告诉他们有的考研题目综合性非常强,像一套试卷最后的论述题,常常会让你横向比较两部作品或两位作品中的人物等等,更有类似于诗词赏析之类的题目,这些都是文学史中所没有的。然而他会告诉我“那我找本文学史真题答案的参考书,把那上面的所有题目都背会了,不是就行了吗?”想要说的是,我曾经也走过同样的弯路,出于对自己记忆力的高度自信,我们常常忽略了理解知识的重要性。其实不管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我们文科的东西从来不是死记硬背能够了事的,当然脑子里要有大量的书本知识,但是这些都需要先理解了然后吸收,只有这样,你的知识才是你自己的,不但容易记住,而且更能由死的知识变换为活的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整理

填空: 1.诗经是西周至春秋的诗歌总集。 2.现今所见《诗经》共305篇 3.诗经的流传:(三家诗)汉代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生所传的《齐诗》和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古文学派毛亨传的《毛诗》,流传至今的为《毛诗》。 4.《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5.西周前期的作品最值得重视的是五篇歌咏周族始祖和先公先王的诗:《大雅》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6.《国语》以记言为主。 7.《孟子》为语录体散文。其文学成分表现在叙事和抒情两个方面。 8.《赋篇》的作者是荀子. 宋玉有《九辩》一篇 9.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 10.九歌的篇目和祭祀的对象:《东皇太一》(天神)、《云中君》(云神)、《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东君》(日神)、《大司命》(掌管寿命的神)、《少司命》(掌握子嗣的神)、《河伯》(河神)、《山鬼》(山中之鬼)、《国殇》(阵亡将士之魂)和《礼魂》(送神总曲)。 11.五四运动以后的研究者常称这些西周以前的诗为周族的史诗. 12.《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统称“春秋三传” 13.汉代文学领域得到了大规模拓展,最引人注目的是赋。赋分为抒情小赋和体物大赋两类 14.司马相如《上林赋》《子虚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15.汉代文学在诗歌上的进展最重要的是五言诗的兴起和叙事诗的产生、发展 16.现存汉代最早的抒情赋是贾谊的《吊屈原赋》 17.汉武帝的《秋风辞》是第一篇中国文学史上抒写人生的本然情绪 18.枚乘《七发》大赋的开始 19.西汉中期的体物大赋作家除了司马相如外,最值得注意的是王褒。他的《洞箫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专写音乐的作品 20.贾谊最著名的是《过秦论》和《论治安策》 21.晁乘的政论文《论贵粟疏》 2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到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总共一百三十篇。本纪是全书的大纲。指导思想是黄老思想《史记》的写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串讲笔记

一、知识点: 1、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神话集,神话材料散见于古书当中。保存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P.21 2、《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雅、颂在本质上是一种音乐上的分类。P.27 3、从内容方面对《诗经》进行分类,可分成祭祀诗(《维天之命》、《载芟》)、颂赞诗(《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怨刺诗,揭露时艰、讽谕朝政的诗歌(《民劳》、《节南山》、《小弁》)、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征役诗,反映战争问题和军旅生活的诗(《采薇》、《无衣》)。P.34-P.49 4、《尚书》以记言为主。P.58 5、《战国策》的散文艺术具有很高的成就,前人称赞它“辩丽横肆”。P.77 6、《战国策》有很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P.79 7、诸子百家包括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的学派。P.85 8、孔子之后,与儒家学派相抗衡,在当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P.91 9、《墨子》的中心思想是兼爱、非攻。《墨子》显露出由语录体向成熟的论说文过渡的痕迹。墨家还提出以“三表”做为立言的标准,“三表”又称“三法”。P.92 10、《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P.94 11、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了《孟子》一书,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前提下。P.98P.99 12、《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P.105 13、《荀子》共有三十二篇,系汉代刘向编定。荀子主张“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P.117 14、荀子有《成相》和《赋篇》两篇韵文。清代卢文弓召(chāo)称《成相》为“后世弹词之祖”。P.120 15、韩非的主张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的寓言有“守株待兔”、“郑人买履”。P.121P.124 16、《吕氏春秋》以道家黄老学派的观点为主流。P.125

古代文学魏晋笔记整理

一、建安文学 (1)古乐府诗的杰出代表:曹操,中国第一位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作品《观沧海》《蒿里行》。 《步出厦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步出厦门行·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足,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3)曹丕《燕歌行》,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4)1、曹植:背诵《野田黄雀行》: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起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七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馀哀。借问叹着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尘路。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和依? 2、简答:曹植前后诗的对比:曹植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作品特点:主要歌唱他的理想与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白马篇》写了游侠儿的豪情与壮志。“白马饰金给,连翩西北驰”白马骁勇健美,少年勇武潇洒;“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表现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宿昔秉良弓····性命安可怀”表现了他愿为国捐躯、建功立业的心愿。因为曹植少年时很有文学才华,颇受曹操赏识,曾一度欲立为太子。他为人不饰雕饰,流放不羁,过着贵公子的豪逸生活,具有满腔的建功立业的抱负。 后期诗歌主要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内容分为四类: ①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如《野田黄雀行》中写恶势力的强大,朋友的无辜受害以及自己的无能为力,以幻想结束,表达了作者的愿望。 ②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或叹盛年无偶,或自述无辜被弃,旨在抒发自己的失意。如《七哀》“上有愁思妇,悲叹有馀哀”,以孤妾自喻,表失意之情。 ③述志诗。如《杂诗》“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表示愿意为伐吴效力,但报国无门,充满慷慨之音。 ④游仙诗。如《远游篇》中所描写的神仙境界皆明净高洁,实际是诗人理想世界的象征,是其忧生之心、忧患之词。 曹植的诗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4)建安七子:指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其中王粲被刘勰称为“七子之冠冕”。“七子”的创作风格共同特点体现为建安文学的时代特征,内容上包括反映现实、渴望建功、对动乱之中人生的哀叹以及高扬个性;诗文以慷慨悲凉为主体风格;语言形式上以五言诗为主。代表作有王粲的《七哀诗》等。 (5)“建安风骨”:指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所谓“风”主要指建安诗歌反映社会动乱,抒写理想壮志的现实内容,“骨”主要是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特色。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被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 (6)竹林七贤:指魏正始年间(240~249)的七位名士,分别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其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代表作有阮籍的《咏怀诗》(咏怀诗82首)等。

古代文学笔记

重点考察 《蒹葭》《秋水》《上山采蘼芜》《项羽本纪》《短歌行》《白马篇》《归田园居》《山居秋暝》《蜀道难》《新婚别》《张中丞传后叙》《长恨歌》《无题》《浪淘沙》《前赤壁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声声慢》《水龙吟》《西厢记》 一般了解 《采薇》《有所思》《使至塞上》《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阁夜》《送李愿归盘谷序》《过华清宫》《金铜仙人辞汉歌》《八声甘州》《祭石曼卿文》《戏答元珍》《九月十六日夜》《聊斋》《红楼梦》等 TIPS: 1.建议同学们可以在第一遍复习时将自己的心得,或是资料上缺少的部分,自己补充在资料旁边,以形成一份“属于你自己的”复习资料。 2.某些较短的诗歌篇目,以及课文上可以直接用来复习的名篇赏析,我都一一附在文中,目的是帮助同学们减少麻烦,特别是复习后期,可以脱离书本,只拿资料进行复习。 名词解释 1 《诗经》(考察篇目《蒹葭》,《采薇》)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这些诗歌在先秦时代总称“诗”或“诗三百”。西汉初年被奉为经典,从此被尊为《诗经》。特点: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四行为主,隔行用韵。 2 风雅颂(04) 风:是各诸侯国采集而成,大多是风土歌谣。(160) 雅:主要是周王朝贵族作品,歌颂其祖先功绩,展周民族史诗。(105) 颂:统治阶级祭祀祖先,天地的乐歌,是祈福,歌功颂德的作品。(40) 3 赋比兴 前人从《诗经》中归纳的表现手法,概括和总结了《诗经》的艺术技巧。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4 《左传》 即《春秋左氏传》,春秋末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第一部记赡详备的编年史,也是优秀散文的典范。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27年间,各诸侯国的史实。(《左传》善于描写战争,且善于塑造各种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5 《国语》(了解)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以记载历史人物的言论为主,记事简略。内容上主要表现“重民”、“尚礼”、“崇德”等思想,风格朴素平实。 6 《战国策》(了解) 是一部国别史,记载战国策士的言论和活动,由西汉学者刘向整理编订。《战国策》文笔恣肆,善于比喻和寓言故事说明事理,它对后世散文有深远影响。 7 《论语》(02 06) 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典籍,也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篇。《论语》的主要内容是宣扬“仁”和“礼”。其言近旨远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是《论语》主要风格特点。 8 《庄子》 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的一部书,它那出人意外的构思,诡异恢弘的形象,汪洋恣肆的文风,不仅前所未有,而且后所难及。它开辟了散文艺术的新境界,促进了文学自身的新飞跃。 9 诸子十家(了解) 儒,道,法,墨,名,农,杂,阴阳,纵横,小说家,各家均以散文著述,陈说主张。 10 楚辞(00) 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所创作的诗歌,是经《诗经》以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它“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具有异常浓厚的地方色彩。 11 《九歌》(03)(看看即可,无须背诵) 是屈原吸取楚地民间的神话故事,并采用民间祭歌的形式写成的一组抒情诗,共11首。即《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12 《九章》(看看即可,无须背诵) 是9篇诗歌的总题,即《情诵》《惜往日》《抽思》《思夫人》《涉江》《怀沙》《哀邹》《橘颂》《悲目风》。除《橘颂》外,各篇均为屈原一生生活片段的写照,表现诗人在某一特定时期的思想感情。 13 《离骚》 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结合诗人大半生的斗争经历,表现了诗人崇高的品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整理 1、神话的基本特征: 2、简述我国古代神话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3、试论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4、《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5、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6、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7、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特色。(即《大雅》五篇史诗的主要内容) 8、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9、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10、简述《老子》的文学价值。 11、简述《论语》的文学特色。 12、简述《墨子》的文章特点。 13、简述《荀子》说理文特色。 14、简述《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极其寓言的特点。 15、试述《左传》的文学特色。 16、试述《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17、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18、试论《庄子》寓言特色。(即《庄子》的文学特色) 19、简述《九歌》艺术表现的特点。 20、简述《招魂》的艺术特色。 21、试叙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

22、试论楚辞的文体特点。 23、试论《离骚》的思想内容。 24、试论《离骚》的主要艺术特色。 25、试论《九辩》的艺术特色极其与《离骚》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26、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27、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8、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9、论述《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30、简述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31、简述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32、简述《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 33、论述杨雄大赋的创作特点。 34、论述王褒《洞箫赋》在咏物赋发展中的地位。 35、论述班固《两都赋》。 36、论述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37、试叙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38、试叙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39、试叙《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40、试叙《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41、简述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及创作成就。 42、简述曹丕诗歌的特点。 43、简述王粲诗歌艺术特点。

古代文学笔记

第一章汉赋 汉赋是两汉400多年最盛行的文体 第一节赋的起源和特点 一、汉赋的起源 赋:原本是《诗经》的六义之一,是一种铺陈直言的手法。 作为文体,是指一种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不歌而诵”的文体。 (1)赋的形式:铺采摛(展开)文——用华丽的辞采进行铺陈、描述。 (2)赋的内容:体物写志——或对事物的刻画(大赋),或抒发作者情感(抒情 二、汉赋的渊源及其兴盛的原因 1、渊源 (1)汉赋直接从楚辞中发展而来 (2)《诗经》对汉赋也有影响 (3)荀子(最早以赋命名作品)及宋玉的赋体作品的影响(P163) 《神女赋》、《风赋》、《登徒子好色赋》 (4)也受战国散文的影响 《战国策》宏大的结构、夸张的描写、说客的辩辞、铺排的手法、带讽喻的笔法等 2、兴盛的原因 (1)文学本身的发展继承性(渊源) (2)文体的特点,兼有诗与文的优点,容量大,又有讽喻的功能,可作上书之用,广受文人喜欢。(3)当时鼎盛的政治、经济状况,为汉赋兴盛提供了物质条件 太平盛世,游学风气浓厚。歌舞升平,歌功颂德;盛中含衰,需“既美且刺”、“劝百讽一”。(大赋的内容) (4)帝王的爱好和提倡(文艺政策)起了鼓励刺激作用(梁孝王、汉武帝)★文艺政策:以赋取士。(枚乘、司马相如、东方朔) (5)小学的发达。当时的经学、训诂之学大盛,许多辞赋家又是小学家。如司马相如、杨雄、班固等大家。汉赋那种连篇累牍、夸艳斗靡,如同“字林”的文体与小学之发达有很大关系。 三、汉赋的发展与分类 汉赋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分三类(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小赋) (一)初期(形成期):汉初至武帝初年七十多年“骚体赋” 1、骚体赋:指模仿楚辞而写成的一种赋,与楚辞十分相似,在形式上全用楚辞体句式,带“兮” 字语句,有讯辞,在表现手法上运用“香草美人式”比喻,内容侧重抒情,主要抒发怀才不遇的牢骚 2、代表作家作品: 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 枚乘《七发》(第一篇大赋,完成了从骚体赋向大赋的过渡。并形成了“七体”。) 司马相如《长门赋》(一首杰出的骚体抒情小赋) (二)中期(全盛期)汉武帝至东汉中叶二百多年“散体大赋” 1、散体大赋:内容侧重铺叙描写宫苑、京都山川等壮丽事物,帝王的政治、军事等活动,以及帝王贵族的声色犬马、田猎驰逐等生活。形式上韵散结合,散句为主;结构宏大,千言以上;采用主客问答式和夸张的手法,辞藻富丽;主题上以宣扬帝国的声威,对帝王歌功颂德为主,而临近篇末往往寄托一些讽谕君主励精图治的意思,“劝百讽一”或说临终奏雅。

大一下学期古代文学笔记

第四节汉大赋 汉大赋(散体赋、新体赋) 时代:汉武帝初年——东汉中叶 1.内容:主要歌颂国势、国威,表现王侯生活。末尾稍作讽喻劝诫,即所谓“劝百讽一”,以体物为主。 2.形式:篇幅长,规模大,句式参差(以三、四、六言为主)、韵散行间(首尾用散,篇中入韵),多用主客问答形式。“兮”字基本不用,多用“若乃”“尔乃”“于是”转接递进连接成文。行文铺张扬厉,语言堆砌、华丽。 3.代表作: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班固《两都赋》 Ⅰ《七发》枚乘 一、内容:以七件事启发太子。辞赋假设太子有疾,吴客往,以七事问之①欣赏音乐②品尝饮食③驰遂争胜④游乐遣兴⑥观涛⑦妙言要道 开篇以楚太子有病,吴客来探病为开端(1-2段主客问答) “四患”的陈述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纵耳目之欲,恣支体之安者,伤血脉之和。且夫出舆入辇,命曰蹷痿之机;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 →用自然的壮美来开拓太子的心胸,升华他的灵魂 二、七事 第一件事:用欣赏音乐来启发太子(第3段) 1.首先写制琴材料(龙门之桐……) 2.次写制琴“于是背秋涉冬,使琴挚斫斩以为琴,野茧之丝以为弦,孤子之钩以为隐,九寡之珥以为约。使师堂操畅,伯子牙为之歌。歌曰:‘麦秀兮雉朝飞,向虚壑兮背槁槐,依绝区兮临回溪。” 3.再写操琴,并以歌和之。“使师堂操畅,伯子牙为之歌。歌曰:‘麦秀兮雉朝飞,向虚壑兮背槁槐,依绝区兮临回溪。” 4.最后是对音乐效果的渲染(飞鸟闻之……) 枚乘的音乐观①功利的社会音乐观②尚悲的音乐审美观③极致的艺术美学追求 第二件事:用珍美的饮食来启发太子(第4段) 第三件事:驰车赌赛的竞技活动(第5段) 第四件事:游观(第6段) 第五件事:盛大规模、威武雄壮的田猎活动。太子受鼓舞,他虽不能参加,但疾已有起色。(第7-9段) 第六件事:广陵观涛(两节)(第10-11段) 第七件事:妙言要道(第12段) 三、主题内容

日本古代文学简史笔记讲解

日本古代文学简史 复习笔记摘要

目录 序章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学史 (1) 一、日本历史分期 (1) 1.早期历史 (1) 2.封建社会 (1) 3.近代社会 (1) 4.战后社会 (1) 二、日本文学史分期 (1) 1.上古文学 (1) 2.中古文学 (2) 3.中世纪文学 (2) 4.近世文学 (2) 5.近代文学 (2) 第一章上古文学 (3) 一、散文 (3) 1. 神话等 (3) 2.祭祀文学 (3) 二、韵文 (3) 1.记纪歌谣 (3) 2.《万叶集》 (3) 3.汉诗文 (3) 第二章中古文学 (4) 一、散文 (4) 1.物语文学 (4)

2.说话 (4) 3.日记文学 (4) 4.随笔 (4) 二、韵文 (5) 1.汉诗 (5) 2.和歌 (5) 3.歌谣 (5) 三、艺能 (5) 1.雅乐 (5) 2.田乐 (5) 3.猿乐 (5) 第三章中世纪文学 (6) 一、散文 (6) 1.物语文学 (6) 2.说话 (6) 3.随笔 (6) 4.日记.纪行(游记) (6) 二、韵文 (7) 1.和歌 (7) 2.连歌 (7) 3.歌谣 (7) 4.汉诗文 (7) 第四章近世文学 (8) 一、诗歌 (8) 1.俳谐 (8) 2.狂歌 (8) 3.川柳 (8)

4.和歌 (8) 5.国学 (8) 二、戏曲 (8) 1.净琉璃 (8) 2.歌舞伎 (8) 三、小说 (8) 1.假名草子 (8) 2.浮世草子 (8) 3.读本 (9) 4.洒落本 (9) 5.人情本 (9) 6.滑稽本 (9)

序章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学史 一、日本历史分期 1.早期历史 旧石器时代(——约1万2千年前) 绳文时代(约1万2千年前——公元前3世纪) 弥生时代(前3世纪——3世纪) 古坟时代(300——600) 2.封建社会 飞鸟时代(600——710) 奈良时代(710——794) 平安时代(794——1190) 镰仓时代(1190——1334) 南北朝时代(1334——1392) 室町时代(1392——1573) 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1 江户时代(1603——1868) 3.近代社会 明治时代(1868——1912) 大正时代(1912——1926) 昭和时代前期(1926——1945) 4.战后社会 昭和时代后期(1945——1988) 平成时代(1988——今) 二、日本文学史分期 1.上古文学 以奈良时代为主,时间跨度主要在8世纪(<日>上代文学)。 1室町时代末期和安土桃山时代合称“战国时代”。

中国古代文学简史笔记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简史笔记整理 一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风”的意义就是声调;“雅”是正的意思,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颂”是用于宗庙祭的乐歌。背诵: 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携藏。 二汉赋 赋 赋者,铺也,铺采擒文,体悟写志也。——刘勰《文心雕龙》 赋之创始人:荀子、宋玉 荀子又称为“赋祖”、“赋体之父”。著有《礼》、《知》、《云》、《蚕》、《箴》 宋玉的《九变》开悲秋之先河,称为“赋之先导”。著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多以问答形式。 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 汉赋: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小赋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班固《两都赋》 张衡《归田赋》、《两京赋》 杨雄《甘泉》、《河东》 古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 背诵: 归田赋

张衡 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渊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凉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丗乎长辞。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仓庚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 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魦鰡。 于时曜灵俄景,系以望舒。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遗诫,将廻驾乎蓬庐。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三魏晋南北朝 类别:诗、文、赋、小说、文论 文论:曹丕《典论*论文》开文学批评风气之先,之后有陆机《诗品》、刘勰《文心雕龙》 建安文学以五言诗为主、次之赋 建安风骨:1、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感时、伤乱、惜民。 2、抒发了为国家统一而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3、悲凉慷慨,表现一股昂扬奋发的时代感。 代表人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正始文学:代表人物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 背诵: 白马篇 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3.《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4、《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5、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6、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7、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8、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9、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10、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11、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12、《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古代文学笔记

古代文学 秦汉文学史绪论 一、秦代:国盛而文微 吕不韦《吕氏春秋》; 李斯《谏逐客书》; 刻石文; 《仙真人诗》。 二、汉代:国盛而文昌 汉代在国力强盛的同时,也出现了文学昌盛的局面。 1、汉代文人群体的生成 战国时期,楚地出现了以屈原、宋玉为代表的一批文人,他们集于一地又前后相续,且创作内容相类,具有一定的群体特征。 到了汉代,文人群体的存在更为突出,从西汉前期开始,一直到汉代结束,文人群体的存在成为一种明显的文学史现象,其中尤以西汉前期和东汉后期最为突出。 比较突出的文人群体: 西汉初期诸侯王招集的宾客; 汉武一朝汇集在中央的文人; 东汉前期外戚们的幕僚; 东汉后期洛阳东观以及鸿都门学聚集的文人; 东汉后期游学于都城及太学的文人。 汉代文人群体的生成与多方面的条件相关: A、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培养了文人的文学素养。 B、推荐与考试相结合的录用人才方法中,注意及文学创作的才华。 C、诸侯王、天子、外戚等权贵对文人的招揽。 D、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等文化机构的设立。 E、游学游宦风气的盛行。 2、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A、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 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司马相如语,见《西京杂记》) 司马迁《报任安书》云:“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B、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 汉代文人普遍具有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怀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从而为汉代文学带来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激扬高昂的格调。 C、“士不遇”的感慨 学以居位曰士。(《汉书·食货志》) 士人的人生与仕宦相关,仕宦是士人实现其理想的首要途径。 但是,士人们在仕途上往往成功者少而失败者多,这就引起他们“遇”与“不遇”的感慨。 由此形成汉代文学“士不遇”的主题。此种不遇的感慨,在汉代文学中呈现出由重视外在的情势、机遇,转向对自身命运关注的过程。 D、批判与赞颂的更迭 汉代文学经历西汉初期对历史的批判与反省,经由西汉昌盛期的歌功颂德,再到东汉兴起的对现实的批判与反省的历程。 E、士人的群体自觉与个体自觉 东汉中期之前,汉代士人对自己群体或个体独立性的自觉并不明显。 西汉初期秉承战国遗风,士人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但时间比较短,且自觉程度不甚突出。 西汉至东汉前期,士人整体上对权势阶层带有明显的依赖性。 东汉中期开始,士人的群体自觉和个体自觉的局面逐渐打开,其独立性明显增强。 汉代文学中的个体情思由弱而强,个性在文学中逐渐得以张扬。 F、从浪漫到现实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古代文学史(唐~清整理) 一·<唐> 诗歌诗词:诗 初唐(618~713): 两大诗派1、以上官仪和杜审言、宋之问等宫廷文人为代表。他们总结了齐梁以来在诗歌声调、韵调、对仗方面积累的经验,明确了古近体的界限,对律诗的定型及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2、以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为代表。他们的入主诗坛,标志着中下层文人打破了宫廷文人的一统天下。批判六朝文学,主张言志抒怀,咏叹人生。诗风:绮丽婉转,不脱六朝;刚建清新,启迪盛唐。 两大乐府诗名篇:刘希寿《代悲白头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盛唐(713~765): 两大诗派1、王、孟山水田园诗(清丽的疏淡的笔墨,描绘题咏山水田园。抒情寄趣,多用五言古体和律体) 2、高、岑边塞军旅诗 3、其他特色诗歌(王翰、王昌龄、李颀、崔颢、祖咏等其他个性特色诗歌) ▲两大诗人:1、李白(以澎湃雄放的气势、奇特瑰丽的想象、清新自然的语言、飘逸不群的风格,抒写拯物济世的怀抱,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反应民生的苦难,藐视权贵,反抗礼教,成为反映盛唐时代精神风貌的一面镜子) 2、杜甫(忧国伤时,谴责战乱,哀恤民瘼,善于把时代的灾难、民生的涂炭和个人的不幸结合起来,用典型事例反映现实,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情) 中唐(766~859): 与盛唐相比的变化:其一,内容上现实主义倾向有所加强,题材有所拓宽,如揭露商贾渔利,反映南国风情,描写男女爱情,总结历史教训的题材增多。其二,形式上流派众多,风格各异。其三,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如以文为诗,以议论为传,以律调入歌行,用传奇的手法叙事写人等。 两大诗派1、元白新乐府运动及轻俗平易诗风(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等主张发挥诗歌的美刺作用,干预现实。以俗为美,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审美心理,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流派) 2、韩(愈)、孟(郊)、李贺等奇崛险怪诗风 3、其他特色诗歌:大历诗风(大历十才子;刘长卿、韦应物等)刘禹锡、柳宗元 晚唐(860~907):唐代诗歌衰微时期 两大诗人(小李杜):1、杜牧(评记史诗,针砭时政的怀古咏史诗,《泊秦淮》)2、李商隐(深于寄托,巧于比兴;用典精工巧妙;语言精炼,注意锤炼实词,选择虚词,运用叠词) 两大倾向:1:重艺术的司空图、韩偓、韦庄等2:多讽喻的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