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研究

历史研究

历史研究
历史研究

四.历史研究的态度和方法

也许是因为不是学历史的学生的缘故,以前除了考虑历史的作用以外,从来没有

考虑过如何去研究历史,历史研究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什么因素会影响历史研究的效果。这几个问题,《历史研究》一书的第一章就提了出来,我对其中提到的两个影响当代历史研究的两个因素印象深刻:工业体制、主权国家。

这是自19世纪末以来在整个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终确立起来的两种基本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按照汤因比的说法,这两种体制能够确立原因是“它们为那个时代所面临的一些主要的难题提供了暂时的解决方案”,而它们能够确立至今仍具备强大的生命力则是因为“我们的前人所具有的创造力”。

但在汤因比看来,这两种体制都是历史研究的障碍,而且正因为它们在现实中所

占据的统治地位,所以几乎所有的历史学家都深受它们的影响,甚至还没有察觉出这种影响的危害。

第一个因素,即工业化经济体制,它的特征有两个:“劳动分工”和“非生命化”。

《历史研究》认为,劳动分工促进了历史研究,但同时也局限了历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而“非生命化”的研究方法在人文领域中的应用则是非常糟糕的。我对作者这个论断的理解是这样的:

工业体制强调数据,强调分割,强调整体中各个部分的协作。所有这一切都使得

历史研究带有一种程度轻重不一的片面性。很多历史学家因而成为某个时代、某个文明的专家,而历史书籍则沦落为史实的堆积。而真正能用完全联系的观点看待这个完全联系的人类历史的人和书却越来越得不到重视,甚至历史学家们会用工业生产中常见的那种“全面不可能性”的论断否定在历史研究领域中存在、且必须存在“全面的了解”。

尽管我对这个结论不是非常理解,但隐隐约约感到它的合理性。正如同文学、艺

术领域无法用“工业化”的方式来理解和“创造”一样,历史同样也是一个人文科学

领域,不仅仅它研究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且它研究的目的也是直指人的内心世界。历史研究并不是用来产生产品的,而是用来“照射”人类自身,这一点和文学、艺术

的作用完全一样。因此,借用“工业化”的方法来理解、研究历史就像解剖学之于心

理学一样,以人类目前的能力,是做不到解剖出心理来的。

汤因比提到的第二个不利因素是目前流行的政治体制——主权国家、民主观念。

抬起头来看看我们所能见到的历史研究成果,很难找到一个不是以国家精神作为背景的。民族主义,尽管它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相对历史研究来

说则是完全不必要的,甚至是完全有害的。《历史研究》中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基于“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研究有多么可笑,其中一个就是研究法兰西民族的历史渊源,我们知道,从历史观点来看,现代法兰西民族的形成仅仅是近一千年的事情,发现一

处新石器时代的遗迹,对于法兰西民族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关系,但的确有历史学家,

当然是法国的历史学家,将此遗迹作为延伸法国民族历史的一个证明。

从一个民族国家的角度来看待历史,不仅仅是偏颇的,有时甚至是荒谬的。但从

这个角度来看问题是自民族国家出现以来,人们自然而然,至今甚至是显而易见的一

种历史研究方式,可想而知,这个因素的影响之巨大。

很显然,我们所接受的历史教育正是在这种环境中开展的。“历史为政治服务”是“民族主义历史”的自然外延,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必要的,但作为一个自信的民族,

是否还应该知道,这种外延对于真正了解历史是有害的?换一句话说,“民族主义历史”是否有害历史研究,本身并不是最关键的,重要的是能否提出或者接受这种提法。

五.中国的历史地位

这两本书都是国外,确切的说是英美人写的。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会将其中的

观点与十几年来课本上所接受的观点进行比较。我所带着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让我

关注的问题,就是“中国,在西方历史学家眼里,是个什么样的角色”。

当前,中国的国际地位显然是在提高中的,除了经济影响力,还有政治影响力。

中国在西方人的眼里的地位,显然不是一挥而就的,正如同要形成对一个人的看法,

不会光看那个人现在的形象,同时那个人的“历史印象”也会很自然的发挥作用。于

是我想知道历史上的中国,给了西方人一个什么印象。看《全球通史》时,我最先看

的就是其中有关中国、东方文明的章节;《历史研究》中评价中国的地方我也格外留意。我所得到的结论是:中国历史是“独特”的。《全球通史》中谈到中国文明时,总

结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

“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中国的发展

情况与印度在雅利安人或穆斯林或英国人到来之后所发生的情况不同,没有明显的突

然停顿。当然,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

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自己总是被迅速、

完全地中国化。”

《全球通史——中国文明》

在《历史研究》中,更是将“中国文明”最为一种“模式”来对待,同时作为模

式的还有“希腊模式”和“犹太模式”。

中国正是以这种“独特”甚至说是“神秘”的姿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确切

的说是以这种姿态立足于西方人的印象中的。在《历史研究》中谈到中国现在的共产

主义政权时,有这样的一段话:

“在1911年以后,中国经历了有一次分裂,这种局面在1949年随着一个新的、

由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政权的建立而告结束。但我们无法断定,这种引进外来西方思想的做法不会给中国史带来一次决定性的中断,引起中国政治结构的转变。因此我们也无法预测,我们熟悉的统一与分裂往复循环的老套路,是否将继续以传统的方式发挥效用。的确,中国已被一种并非中国的哲学或宗教所征服。以前也一度出现过佛教形式的宗教征服,但这种来自印度的宗教在表面上取得成功之后,最终被中国本土的世界观所克服。但我们现在并不知道,这种本土的世界观是否将证明有足够的能力,再次成功地重申自己。”

《历史研究——希腊模式与中国模式》

要知道,我所看的《历史研究》这本书是终稿于70年代末的。而如今,我们正在

使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本土特色相结合,并希望这样的结合能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能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从西方看中国,有时也能反衬出我们自己对待自己的历史的态度。下面是我自己

写的一段文字,原文照搬过来吧,标题是《文明的传播,兼谈中国的自大与自卑并存》,也是读史所感。

以前总觉得中国文明是和其他三大文明并列的古老文明之一,但比较一下各种文

明特征的最早出现时间,发现其中很多项都晚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几千年。比如犁、轮子、青铜器、大规模农业,这些东西公元前3000年以前就在中东出现,而在中国是1500年以后,而且考古发现,沿中东向外,有一条比较明显的传播路线。

甚至原始人的最早出现在距今约250万年前的非洲大草原——气候温和、食物丰

富,而中国的考古发现是在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之间隔了近100万年。究竟是原人自非洲开始扩张,还是中国本土自发产生了原始人?如果是自发的,为什么同样

都是类人猿进化而来,且身体结构如此相近(可以用“相同”了)?如果是传播,按一般的说法是因为迁徙,可能性大吗?为什么我们的历史书上从未提及文明的传播。如果孤立的看待中国的历史,很容易产生优越感——5000千年的文明古国;但如

果在时间上纵向看,在空间上横向看,中国的古老文明并不比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古老文明古老或优越在什么地方,只有在“文明的连续性”上可以作为特点,但并不是什么优点,因为正是这种“连续和稳定”使中国最终错过了继续进化的时机。

中国人尽管近现代一直遭受日本的欺压,但骨子里却仍然保留着根深蒂固的优越感,认为日本不过是从中国学的;如果中国人也明白了自己的文明也不过是从别人学的,而且文明的进步正是在于与别的文明进行交流,那么我们就不会仍然保留着“中央之国”的想法,不会莫名的妄自尊大,也不会在西方先进文化面前脆弱的、迅速的从自大滑落到自卑。

中国究竟在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地位?其实她该有什么样的地位,这个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还有他们,现在如何看待中国的历史地位。

六.蛮族的历史作用和文明的衰落

我们所说的蛮族是指生活在主要文明之外的边缘文明,比如中亚草原,就是一个“盛产”蛮族的地方,从这里走出过汪达尔人、哥特人、突厥人、匈奴人、蒙古人,每一次迁徙都引起了主要文明的剧烈动荡,通常,这些游牧民族都扮演着文明的覆灭者的角色。

但是,《历史研究》中有段关于蛮族的评述非常经典:

“我相信,各种文明之所以总是沦落到凄凉悲惨的地步,都是由于本身的种种失误,而不是由于任何外在的因素。但是当一个社会给自己以致命的打击,从而濒于崩

溃边缘时,通常就会遭到边界之外的蛮族的蹂躏,最终导致灭亡。大一统国家边界的

形成似乎是一个关键的事件,因为这断绝了蛮族与文明社会的和平交往,把他们拦在

外边,直到他们毁灭性的入侵降临。......蛮族驰骋在前一个文明的破碎山河之间,享受

了一个短暂的‘英雄时代’;但是与高级宗教不同,这种时代没有开辟文明史的新篇章。蛮族是一把大扫帚,从历史舞台上清扫了僵死文明的碎片。这种破坏工作就是他们的

历史任务。”

《历史研究——英雄时代》

回想我们的历史,每次王朝的覆灭,尽管不是农民起义就是外族入侵,但其实际

的原因又何尝不是内部的腐化呢?蛮族仅仅充当了一个历史的清洁工的作用,将那些“僵死文明的碎片”清扫出历史舞台,从而为文明的更新铺平道路。

一个文明的衰落总是痛苦的,往往以战争的形式存在。但一个文明的由盛及衰又

是历史的必然,甚至可以说是历史的必要,因为一个新的文明的诞生通常都要建立在

旧文明的废墟上,而后这个新文明再次成为废墟,历史正是在这种螺旋式的结构中发展。

因为文明的衰落总是从自身开始的,所以我们所要做的,不是时刻提防着外敌的

入侵,而是强壮我们自身。我想,这是不是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找到了一个佐证?

七.总结

历史是一面镜子,这就是历史的作用。我读史,并没有指望它能给我带来什么实

际的利益,是那种超脱于自身之外,以一个第三者的身份看待自己以及自己所处在的

社会的感觉吸引着我。历史给人以渺小的感觉,而且通常给人以沉重感。就和我们偶

然间“看到”现实中的自己,在茫然、甚至无法控制的“运作”着的时候的感觉一样。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心得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心得 近期大概读完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这本书它是属于史学理 论方面的著作,由于自己理解能力相对有限,史学理论方面的著作普遍都理论 性很强,相对难懂,读起来显得总是枯燥、乏味,但是自己还是坚持大概读完 了这本书。虽然读完了此书,但是自己感觉距离真正读懂还相差甚远,似乎处 于似懂非懂的状况。不过通过读这本书,还是产生了许多属于自己个人的体会 和理解,许多地方还是给自己以比较深的影响。由于全书内容比较多,下面就 自己在看书过程中感触比较深的方面大概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这些看法也 许有它一定的合理之处,也一定有不合理的地方,甚至某些看法也许是错误的,仅属于个人的一些见解罢了。 首先对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这本书做一简单的介绍。这本书全 书分为通史、政治、社会、经济、学术史、历史人物、地理、中国文化八个部 分的研究方法分别进行讲解,并且对历史教育的流行误解做了叙述。钱先生在 序言中就说到:“我此所讲,语语有本源来处,亦语语有归宿去处。”这就很 好的说明了研究历史一定要以证据说话,要有充足的史料或实物等作为自己说 话的凭证,不能像文学作品一样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而进行人为的加工、装饰。同时也说明了钱先生作为一个史学家的强烈责任感,说的每句话都不是自己凭 空编造的,一定有它的来源,一定有它的充足的证据。我认为这就充分体现了 史学它是一门十分严谨的学科,史学家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而不能像小说家一样进行人为的加工润色。 钱先生在本书中就如何研究中国通史时指出:“历史有其特殊性、变异性 和传统性,我们要研究历史首先就当知道历史的三种特性。”通过这么多年对 历史的学习,自己对历史的三种特性感觉也深有体会,也就是说在内心里面还 是对这三种特性是理解的。就其特殊性而言,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历史有它的特 殊之处;不同国家的历史也一定有不同之处;就是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历史也 有不同之处等等。正如哲学家所说的那样,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就是它的特殊性。所以我认为不管学习历史还是研究历史,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显得格外重要,这样就能避免我们少犯许多错误。变异性则 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强调一个“变”字。钱先生也谈到了这一点,他说:“其实历史本身即是一个变,治史所以明变。”所以我认为在学习和研究 历史的过程中,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历史,因为事物都处于一种不断变化和 发展的过程中,绝对静止的东西是不存在的。这一点对于初学历史的人自己感 觉格外重要,他们往往会认为历史是过去的东西,所以是一成不变的,其实这 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对于历史的传统型,钱先生说道:“特殊性与变异性加在 一起便成为历史之传统性。”我认为所谓历史的传统型,就是历史上所创造的 精华它的继承与发展。如元朝的行省制度,被后世继承与发展,使之进一步完善。精华的文化具有传承性,并且这种文化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具有一定程度的 稳定性,如我们经常所说的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当然钱先生所 说的历史的传统性有它更深刻的内涵。 在如何研究中国文化史中,钱先生认为:“文化乃历史之真实表现,亦是 历史之真实成果;舍却历史,即无文化。”所以从某方面来看,研究历史的方

语文新高考研究

2009-9-12 上午8时30分 地点:金陵女子学院贻芳报告厅 人员:吴锦、胡恩泉,蔡肇基,严龙文,潘晨 严龙文(南京中华中学): 高考作文评分细则的拟定和2010年高考作文复习建议 一、评分细则拟定过程 时间:6月8日到10日 人员:领导小组、专家组、小组长共20多人。平均阅卷年限20年左右。 形式:民主讨论,观念碰撞,对应试批卷形成对题旨理解、作文标准、评分细则的共识。 (通过“吵”达到平衡) 任务:统一标尺,制定标准,形成细则;精选样卷,简要评点,充实样卷、试批卷、考核卷;为全面评改提供“法律”文书。 不透露评分细则,不作为正式发表文章的支撑 二、评分标准制定原则 1、科学性:准确理解命题意图,科学划分区分等次,严格选定典型样卷(命题人考查目标不走样,考生作文易考量,阅卷者阅卷易统一(保险分,能力,倦怠)) 2、系统性:涵盖千差万别卷,语言清晰且概括,标准系统有梯次,分类稳固守传统。(出现过度提示会暗示阅卷者) 3、实用性:(标准要求背诵,并知道对应文章)简明扼要易操作,原则灵活易对应,赋分归档理由清,使用随时可参照。 三、为什么标准和媒体分析会出现反差 阅卷特点:公器,代表国家意志。公平公正但不公开,体现科学、稳定、公正。 媒体立场:吸引受众眼球,体现新闻价值;展示独立立场,力求出语惊人。(2009年某报登载“今年作文易走题,会有大量30分”造成了很大的社会惊恐。)任何人没有发布权! 媒体上专家评析为什么和实际得分情况出现反差?(小学生得分高,研究生得分低,所谓作家自说自话,考场作文比平常作文要差)(状元没有好文章) 为什么老师都说自己的学生得分吃亏?—交代学生、家长;教师的自我强迫症;教师尽到责任即可,考试成绩关键靠自己。 四、评分标准时怎样统一把握 480人严格执行标准,任何人没有修改修订或随意更改的权力。 加强培训,通过评分标准讲解、学习,熟记样卷常态特征,试批巩固。网上培训卷检验,组内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材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材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 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 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 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2、历史课程编制的原则P29

高考学霸谈学习方法(共5篇)

篇一:高考学霸们的学习方法----超管用 高考成绩下来了看看咱青岛的学霸都长啥样 一:每天读英文报背4本单词书 58中高三14班的李腾,以文科成绩670分成为市区内的文科最高分,全省排第55名,这在两年前,老师和家长都是不敢想象的,因为当时他的英语和语文,都很难考到如今的140分和132分。“我高一也有点迷茫,后来就什么弱主攻什么,慢慢就赶上来了。”李腾告诉记者,他的数学和文综成绩分别为139分和259分,整体来看没有太高或太低的,但数学的成绩让他很不满意,平时能拿到145分以上,可高考的最后一道大题失误丢了分。 李腾的学习方法就是跟着老师的节奏走,“我们把课程节奏安排得很好,跟上就行了,一旦掉队了必须课后多下功夫。”李腾高一上学期也跟不上节奏,只好下课后使劲拼,多看书多做题是重要的方法。而英语的落后让李腾一度很焦急,到了高二时他发现自己做阅读理解时常遇到不认识的单词,于是他前后买了4本单词书,全都背过了,“有点像《中国合伙人》里面演的,但这个办法真的好用。”之后他每天阅读英文报,遇到不认识的单词就去查,直到全记住,最终他的英语从120分的水平提到了高考的140分。 “语文老师杨富华是我的班主任,逻辑分析就是靠他帮忙才提上去的。”李腾说,语文的词汇和逻辑也曾让他头疼,但时常和杨老师交流让他找到了进步的诀窍,无非是多思考、多积累,“多积累汉语的词汇,在作文写作中十分重要,而且所有的方法都必须坚持到底。”对于填报志愿,李腾希望冲一冲北大,另外还定了复旦和人大,而专业则锁定在了经济专业。 二:专注某一件事时就要百分百去做 昨日下午查到自己获得703分的好成绩后,青岛二中高三9班的理科生王融鑫并没有表现得特别激动与兴奋,因为这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中,在级部常排名第一的他早已胜券在握。 王融鑫是个性格沉稳的男生,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能清晰地感受到这一点,说起自己的学习等各方面,他总是条理非常清晰、目标非常明确。“从小我学习成绩就很好,但上二中后很快就感觉到了压力,周围全是尖子生,我要怎么突围呢?在这种紧迫感之下,我跟着老师的节奏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学习,那段时间真的是非常专一,只专注于学习和与学习相关的竞赛。”王融鑫说,为此他参加了全国信息学竞赛等学科竞赛,也取得全国大奖,这让他信心倍增,而此时他的成绩已基本上稳定在级部前三名。 成绩优异的王融鑫继续钻研,除了课业外,他还参加了机器人大赛,从学校的兴趣小组一路比赛,直到在省里拿到一等奖。“机器人大赛近年来在全球都很热,我觉得它特别启发我的思维,对于理科生来说又能很好地将自己所学融汇到机器人设计中,更加增强了我的学习兴趣。”王融鑫说,在所有学科里,物理是他最擅长的,理综他考出了285分的高分,在他看来这与机器人大赛的锻炼有很大关系。 说起自己的学习秘诀,王融鑫总结道:“在我看来,就是要专一,当你专注于某一件事时你就要付出百分百的努力,然后你就有巨大的收获。” 三:方法诚可贵心态“价”更高 “712分,算是正常发挥吧,没有什么太多意外。”昨天下午,得知自己的成绩后郝韵珊说。在她看来,取得好成绩,努力加上好的学习方法固然重要,但对待学习的态度对最终的结果尤为重要。 18岁的郝韵珊家住城阳夏庄郝家营社区,是城阳二中高三12班学生。“平时各科的成绩就比较平均,英语会突出一点。”郝韵珊说。除了省优秀学生的额外加分,裸分692分,其中语文133分,数学136分,英语146分,综合277分。“学习中要寻找方法,不能一味苦学。”郝韵珊说,她的父母都是老师,时常告诫她这样一句话。虽然身为老师,实践中父母很少知道自己的功课,只是教给她一些学习方式。 “大部分同学努力学习是为了取得好成绩,考上一所好大学,然后找份好工作。”郝韵珊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方法》书评

“设异明通·通中求异” ——读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2009级 1044409122 马丹 【摘要】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研究历史的尺度;我们重视史料的编纂整理而不重视理论思维的创建;我们习惯了历史研究的静止观,总在试图寻找“总体发展规律”而忽视了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读罢《中国历史研究法》,笔者认为中国的历史有其发展的特色,中国历史的每一个分期有其的特色,中国历史的每一个侧面有其特色,在研究中国历史时,我们要注意在“通中求异”。 【关键字】历史研究、中国历史、通、异 《中国历史研究方法》这本书,是汇集钱穆先生在香港某大学八次讲演而成,依次以中国通史、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地理史、文化史为研究对象,对于如何研究中国历史提出了自己观点。通读全书,对比梁启超的《中国国历史研究方法》,笔者认为钱穆先生此本书有两大亮点:一、在篇章结构上“设异明通”;二、在讲解内容上“通中求异”。 一、设异明通 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主要论述了史学研究的目的、范围和旧史的改造,历史的因果和动力,史料的搜集和整理等内容,其侧重的是关于史学研究方法工具性,针对性强但略显分散。而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方法》从中国历史的八个侧面论述讲解,其中前七讲均可属于为第八讲蓄势,所有的这些都包含在了中国历史文化大义这一大系中,“最先是讲如何研究通史,最后是讲如何研究文化史。其实文化史必然是一部通史,而一部通史,则最好应以文化为其主要内容。其间更分政治、社会、经济、学术、人物与地理之六分题,每一分题,各有其主要内容,而以文化为其共通对象与共通骨干”【1】。并提出“文化整全体”“文化即人生”(此所谓人生,非指个人之分别人生,乃指大群体之全人生,即由大群所共同集合而成的人生【2】)概念。 在每个章节内,都基本上遵循“提出问题——解释问题——阐明观点——中西对比立论观点——阐明方法——呼应中心论点”这样一条思路,条理清晰,娓娓道来,让读者如醍醐灌顶。如:《如何研究中国政治史》这一章,首先阐明本章要讲的内容——“如何研究中国政治史”,继而解释为什么讲这一编;其次提出政治与政事的不同,进而阐明研究政治制度的方向与必要性;再次,通过中西对比,传统与沿革对比,阐明作者自己关于中国封建制度内涵与特色的理解;最后,提出具体研究政治史的方法,再解释方法运用时,时时注意呼应中心论点。

高考研究命题方向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解读2017高考新修订考纲 【今年二月,一篇文章透露出了高考重点考查的四项内容,大多人将信将疑,参加过2016年高考的人都清楚,这四项内容有多重要!文章的作者是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有人认为,他的文章就是高考命题“风向标”。日前,姜钢主任又有一篇重磅文章发布,直指2017高考全国卷的命题。2017高考怎么考?如何确定复习方向?这篇文章是重要的备考参考资料!】 2016年10月11日,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署名文章《探索构建高考评价体系全方位推进高考内容改革》。 对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和命题改革的重要性进行了权威解读,并对2017年乃至今后几年高考的考查目标、考查要求进行了详细阐释,具体回答了明年高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 如果说弄清一门门学科的复习内容和备考方法,是解决了战术问题的话;那么,了解命题机构和命题人对“考什么”“怎么考”的宏观意图,就是高考的战略问题! 只有战略清楚、战术正确,高考备考这场战役才能取得最终胜利。 2017高考为何特别重要?探索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肩负着探索构建“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的重任。为此,要通过修订《考试大纲》、改进评分方式及评卷管理、加强国家题库建设等措施,增强改革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力争实现新的突破! “一体四层四翼”到底是什么? 从顶层设计上回答 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 “一体”,即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一高考核心立场,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 【解读】 高考再怎么重要,它也是教育的一环,都必须服从于我国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所以,广大高中生研究高考题、练习高考题、围绕高考题进行复习,其实也是接受教育的过程。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是为了给高等学校尤其是高水平大学挑选合适人才,试题必须有难度,能将不同水平的考生区分开来。所以大家对高考试题的难度要有充分心理准备,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高考要改革了、上大学容易了,命题难度就会下降。 “导向教学”其实就是说“高考=教学的指挥棒”,不论是高中教学还是初中、小学教学,都要紧盯这根指挥棒。脱离高考实际的教学和学习,还有没有价值?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编纂历史遵循原则: ①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②符合基础教育要求 ③建立在时序框架下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高考研究篇 大题练(四)

大题练(四) 1.(2018·陕西安康模拟)(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朝政府在广州最早设置了市舶机构。此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形成广州、杭州、明州三个市舶司并存的局面,称作“三司”,至元三十年(1293)八月,经过多方会商,以“亡宋市舶则例”为基础,制订了“整治市舶司勾当”22件,又称(市舶法则)22条。……据《明史·职官志》记载,明代前期市舶司的职责是“掌海外诸番朝贡、市易之事。辩其使人、表文、勘合之真伪。禁通番,征私货,平交易”。明后期随着外商来华增多,官牙制度的各种弊端暴露无遗,牙行从市舶司中独立出来,牙行逐渐被专营进出口货物的广东三十六行代替,市舶制度的重要职能之一——海外贸易的经营管理权彻底丧失。 ——摘编自夏秀瑞《中国对外贸易史(第一册)》材料二清康熙24年(1685年),清政府在粤、闽、浙、江四省设立海关以后,即设立海关来代替历代市舶司,负责管理对外贸易和征收关税事务,这是清朝对外贸易管理制度上的一个进步,也是中国海关制度的正式开端。直到鸦片战争后的1859年,粵海关一直是独立自主的执行管理对外贸易和征收关税的机关。清政府制定了关税制度,进出口关税由粤海关负责征收,课税的具体项目有:船税、货税和各项规礼。……1855年,英国人李泰国担任了上海“海关税务司”。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外国人控制我国地方海关主权的开始。1864年,又一个英国人赫德担任我国海关的总税务司,一直担任45年,而后海关主权一直把持在外国人手里。 ——摘编自董长芝《中华开放强国策(中国历代经贸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以来市舶制度的演变。(10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海关发展状况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海关的变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15分) 答案(1)演变:宋朝开始设置市舶机构管理对外贸易。元朝制订了市舶法则,使对外贸易规范化。明前期市舶司的职责是管理“朝贡贸易”,查禁民间商人的海外贸易、征税及管理中外互市贸易;明后期牙行从市舶司中独立出来,市舶司对海外贸易的经营管理权彻底丧失。 (2)不同: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独立自主地把控着海关管理权。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海关管理权完全被外国人操控。 影响:一方面外国人控制中国海关管理权大大便利于其商品输出,使中国越来越陷入资本主

历史教学期刊汇总

1.《历史教学》 半月刊,每半个月发行一期。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注重史学研究(高校版),另一个是注重教学研究(中学版)。在每期期刊封面的左上角会注明。一般的规律是上半月针对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文章多来源自中学老师;下半月针对史学研究,文章多来源自大学老师。 高校版(注重史学研究)为高等院校历史教学服务,刊发具有原创性的专题学术论文,以及反映高校历史教学改革的文章。专题研究主要栏目有:特约专稿、史学理论、中国史研究、世界史研究、党史研究等。教学研究主要栏目有:高校教材研究、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教学研究、教育改革经验、教学思想理论等。其他还有读史札记、考证、学术动态、史学评论等。面向高等院校文科师生及社科类科研机构。 中学版(注重教学研究)主要栏目有:专题讨论、教法探讨、讲经说法、听课随笔、资源共享、案例分析、备课笔记、关注高考、质疑教材、进修资料、新书评价等。在注重中等历史教育研究的同时,密切配合新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2.《中学历史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是国内中学历史教学圈内公认的四大学术刊物之一。是一份面向广大中学教师和学生的历史杂志,该期刊主要反映中学历史教学与高考的最新动态。 本刊目前共设有8个栏目: 学术茶座:约请专家解答中学老师提出的疑问,或就某一问题展开讲座。 高中新课程探索:及时反映高中课程改革的动向,探讨课改中出现的问题。 教学研究:中学历史老师教学实践的心得体会。 教材分析: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与整理。 高考研究与试题集锦:高考动向及复习指导。 初中园地:初中历史教学研究与教材分析。

历史百花园:对教材历史知识的引申和扩充。 图说历史:对与中学历史教学有关的历史图片、漫画等所作的探讨和说明,包括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手工制作。 3.《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直属于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是江苏省唯一针对中学历史教学的杂志。本刊在华东地区及至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在多年来办刊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的栏目主要有:新课程研究、高考研究、教学研究、能力培养、教学参考、课程实验等。 4.《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教育部主管,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历史教育教学类期刊。 期刊的主要板块有以下几个: 环境与课程板块:本板块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在于对中学来说,究竟选择什么样的历史知识才是好的有价值的课程知识,究竟怎样实施课程才能把历史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内容包括: (1)专家视点:反映专家(名师)对历史教育的独特认识和建树,可以是专家(名师)自己的笔谈,也可以是访谈录等其他形式。 (2)课程论·教学论:对历史课程和教学进行价值观和方法论思考。 (3)公民守望:本栏目的宗旨正是要在信念层面对人性和人文进行历史考察,探讨古今中外人类共守的、必须守住的、不能动摇的信念,反思历史上的人是怎么做的,我们又是怎么做的。 (4)思想之旅:刊登对中学历史教育改革颇具思想启迪意义的佳作。 (5)焦点观察:用调查报告、座谈会纪要等多种形式,聚焦历史教育的重大热点问题。 (6)他山之石:介绍外国先进的历史教育理论与成功的实践经验事例。

高考范文15篇

用创新书写美丽的人生 约翰·D.洛克菲勒说过:“如果你要成功,你应该朝新的道路前进,不要跟随被踩烂了的成功之路。”的确,只有朝新的道路前进,人生才会展现出最光辉灿烂的一面,只有创新,才能让自己更出色! 像大李一样,做一个创新的人,用创新书写美丽人生,用创新书写自己的风采。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志士都是在创新中走向辉煌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冲破权威圣圈,锐意破坏了牛顿的绝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论,大胆创新,创立了震惊世界的相对论。画家郑板桥弃临摹别人碑帖的习惯做法,摸索着把画竹的技巧融在书法艺术中、大胆创新,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大胆创新,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战略设想、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像这样创新而最终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正是因为他们有着打破常规的创新理念,有着不可摧毁的创新精神,有着坚决创新的行动,他们的人生才折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就算预先给你很多新意,千年过后你依然觉得陈旧。所以,不断推陈出新,是辉煌人生必不可少的意识,是开创成功之路必不可少的行动。如果在权威面前选择听从,就不会有创造新高的辉煌。面对自己的每一次质疑,勇敢地推陈、大胆地尝试,是成就新知的必要过程。人生常常上会遇到意想不到的质疑机会。如果敢于打破常规,推陈之后必然会是鸥翔鱼跃的天水一色,尝试过后必定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只要我们敢于推陈出新,积极应对,一时的质疑往往会变成人生迸发智慧和伟力的催化剂,从而激发出巨大的潜能,孕育出壮美的篇章。 “问渠都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时时补充新知识,才能达到新的境界。人生在世,要进步,要发展,就要有鲜活的知识、鲜活的思想、鲜活的才思。歌德曾说过。“要成长,你必须独创才行。”的确,成功不是最壮丽的,最壮丽的是在遭遇问题时能创新、会创新。置身问题,故步自封,人生便毫无亮色可言;挑战自我,迎难而上,积极创新,这样的人生才真正精彩,这样的人生才值得敬仰。 国家没有创新的理念就不会富强,民族没有创新的精神就不会兴旺,个人没有创新的行动就不会发展。 也许你不乏努力,也许你热心岗位,但在竞争日益加剧的现代社会,唯有创新,才能让自己更出色,才能展现人生的精彩,书写美丽的诗篇,成为这个时代最具风采的人物!

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和学术转型的产物。在几代学者探索、争鸣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约110年的中国历史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科的研究对象。这种认识,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得出的,是以对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的考察为出发点的,是符合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科学的学科体系。运用现代化理论研究近代中国的历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简单地以现代化范式替代革命史范式,未必是正确的思考方向。近代中国的时代基调是革命,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社会变迁,以及中外关系的处理,区域发展,少数民族问题,阶级斗争的状况,无不或多或少与革命的进程相联系。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只能在“革命史范式”主导下,兼采“现代化范式”的视角,更多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及其对于革命进程的作用,使“革命史范式”臻于完善。这是我们今天需要努力的。 中国近代史研究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出现,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产物,也是中国近代学术转型的产物,受到国外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其他种种资产阶级史学观的重大影响。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经历了萌生(20世纪初—30年代)、兴起(20世纪30年代—新中国成立)、发展(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停滞(文化大革命期间)、繁荣(改革开放—2000年)几个阶段。在兴起时期,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开始出现并挑战那时占主导地位的近代史研究。在发展时期,国家建立涉及近代史研究的专门研究机构,各大学历史系设置近现代史教研室,近代史学界结合研究中国近代史学习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指导研究中国近代史成为主流,中国近代史学科成为学术研究中的显学。在繁荣阶段,近代史学界拨乱反正,纠正了学习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倾向,出现了用现代化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主张和实践,研究领域大大拓宽,研究专题大大加深;同时又出现了淡化意识形态、轻视唯物史观、轻视阶级分析方法的倾向。所有这些,都需要认真加以总结,并针对各个时期的学术潮流进行分析,提出看法和建议。中国近代史研究不能脱离政治,又不等同于政治,如何把握其中分寸,是总结以往的研究,提出今后研究方向的关键。 研究百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学科体系建设问题。这里讨论的不是各个历史时期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具体问题的进展,这种进展是非常巨大的,正是这种进展推动了我们对中国近代历史认识的深化,推动了我们对近代中国国情全面深入的了解,推动了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巨大进步;这里讨论的是建设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方面的演化和趋势,一门学问的学科体系是什么面貌,关系到我们对这门学科基本面貌、总体面貌的认识,关系到这门学科的学术性、科学性问题。通过这种研究与讨论,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治倾向的学者是如何在建设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的,看到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的演化,以及它如何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今后还可能发展到哪里去。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科体系,主要是指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对象、研究对象所涵括的时间范围,怎样看待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建立这样的学科体系所必须使用的基本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工作中所秉持的基本的指导思想,等等。我们依据这里所提示的线索,来分析20世纪里不同时期、不同历史背景下,学者们探索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情况。 结合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主要考察近代以来发生的历史巨变,把1840至1949年所经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中国的近代史,是符合中国历史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的。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开始了独立地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国历史越出了近代,进入了自己的现代时期。 另一个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问题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主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处理自己面临的革命任务的时候所确立的基本理论纲领,也是自己的革命实践纲领。提出这个革命理论的基本事实根据,是中国的革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度里进行的。这个革命的任务,对外是争取民族独立,对内是推翻封建统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初中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

初中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 : 为您编辑整理初中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欢迎阅读。 初中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提高两种能力注重实效,为我校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作出我们的努力。 一、抓好常规工作: 1、加强备课。强化本组的集备功能,发扬团队协作精神,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做到资源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 2、认真上课,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做好教学活动的设计、分析、评价和总结工作。注意方法的指导,及时将知识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重视考前训练和讲评,研究中考,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扎实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现代教学技术的学习与应用,使每一位教师都能灵活灵活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3、加大对学生的检查力度,课堂上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展示;每个单元之后要进行单元测试或单元练习;并且及时召开备课组分析会,及时诊断,及时反思,及时研究制定调控方案,并在教学中及时解决。

4、坚持相互听课、相互评课。严格执行组内公开课制度,组内多讨论,多交流。通过听课等形式促进教学活动的科学性与示范性。保持本组“传帮带”的优良传统。新教师不光要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多听课,多请教,更要多钻研。老教师也能从新教师身上感受不同的教学风格,取长补短,做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6、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群策群力,汇集全组智慧,推进校本研究,以开拓进取的精神搞好常规教学工作。组织本组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和课标,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一方面了解最新的教改动态和信息,另一方面,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 二、大力改进课堂教学: 国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www.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成为一个组织者和一个引导者,倡导和鼓励学生自主

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国历史研究法》,梁启超,中华书局2009年5月版。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梁启超,中华书局2010年1月版。 《历史研究法历史教授法》,何炳松,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中国历史研究法》,钱穆,三联出版社2001年6月版。 《史学方法导论》,傅斯年,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版 《史料与史学》,翦伯赞,北京出版社2011年6月版。 《治史三书》,严耕望,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版。 《中国文学史料学》,潘树广、涂小马、黄镇伟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版。 《新文学资料引论》,朱金顺,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年10月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法》,谢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刘增杰,中西书局2012年3月版。 《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何成刚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徐林祥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版。 《语文教育评价》,魏本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版。 《语文学科教育前沿》,李子健、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5月版。 《新文学考据举隅》,朱金顺,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12月版。 《发现的愉悦》,陈子善,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版。 《新文学资料丛话》,朱金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考文叙事录:中国现代文学文献校读论丛》,解志熙,中华书局2009年4月版。 《春明读书记》,赵国忠,花城出版社2011年1月版。 《现代作家佚文考信录》,刘涛,人民出版社2012年7月版。 《沉香谭屑——张爱玲生平与创作考释》,陈子善,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3月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甲、乙、丙),陈荒煤任主编,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戏剧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等十余家出版社出版。知 1

研究高考试卷与课本关系

研究高考试卷与课本关系 ――2011年上北大学生寒假作业 到明年6月,你们就要参加高考了。未雨绸缪,及早准备,立于不败之地。准备方法时多样的,有人立足题海战术,这是一种方法,但不是好的方法。可能会得高分,但费力而且将来很难适应北大学习。我始终主张一举多得,事半功倍。准备高考,不仅要考分入北大,还要到北大学得很好,本科毕业要能与世界一流大学硕士生一比高下。为此,一要有自信,二要有好的学习方法,三要讲究策略。所谓策略,就是要知己知彼;好的学习方法指的是根据一般学习规律和自己特点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研究高考试卷与课本关系就是解决方法与策略的问题。就是说,高考的准备最佳的办法就是读透课本。 我提出的依据是:一。考试大纲的观点。教育部每年编写考试大纲,考试大纲是命题的依据。因此可以作为复习的依据。考试大纲命题是知识与能力并重,以能力立意。知识是指教材中的课程内容。以数学为例,就是教材中的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高考命题组的总结。“相当数量的试题都源于课本的例、习题,

或稍加改造,或做拼合,或稍做题高,使常规题型、常见思路、常用方法在试卷中占了主体地位。突出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考查。这一举措对中学数学教学贯彻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克服题海战术,影响极大。” 三.高考改卷组的总结。2009年《广东高考年报》中提到,2009年高考数学的选择题和填空题文科有14题,理科有9题来源于教材。 四.本人的调查。我于2004年、2005年对广东高考试卷的解答题做了调查,这些试题的解答都可以从课本上找到。每个题分散几个地方,如果课本熟悉,解答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 我只是做了数学试卷的调查,其他学科我没有做。语文只做了一部分,吃透教材不容易。这工作希望你们做,看一看语文试卷中的90分(除作文)有多少来源课本。我的工作是调查词语。我将中学语文(含初中)中的成语找出来(正文及附录),然后用十年高考试题检验(包括读音与错别字)。发现试题中有一半成语不是课本的。 我也问过学生,学生说,老师只讲文言文,现代文很少讲甚至不讲。他们很少看书,因而不清楚课本与高考关系。语文备考就是做题。效果如何,我未作调查。2003年有位优秀生数学很好(高考148分),但语文较差,100多分。为了提高语文分数,她在高三下学期每天做

读《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

读《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感 梁启超是近代新史学的创始人,这一时代是学术古今变迁,中西文化开始大交流、大碰撞的时代,新史学在此时代应运而生,而每一个学科的成立都要求其方法论体系的建立。梁氏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是近代史学转型期的一部名著,自它以后,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著述层出不穷,可见梁氏此书对于近代新史学的深远影响。 我国传统史学有重视“考信”的传统。至清代朴学盛行,学者对于如休搜集材料、考订歧误、辨别真伪这套学问尤其致力,积累了许多经验和资料。《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开辟了专章论述史料的盾集和鉴别,就是以传统史学所积累的方法为基础,运用近代学术眼光加以总结和发展。因此他申明:论述搜集和考证史料,目的是达到“求真”,而“求真”乃是传统学术“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方法发展辐来。求得史实的准确是史学发展的前提,否则,“其思想将为枉用,其批评将为虚发”,这就是注重史料如何搜集与鉴别的意义所在。 梁启超认为过去人类思想行为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者均可视为史料。可见,他对史料的理解比传统史家更为宽泛。 梁启超关于旧史的看法,对后人学旧史、治新史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在《史之改造》一节里,他指出“旧史中无论何体何家总不离贵族性,其读客皆限于少数特别阶级,或官阀阶级,或智识阶级。故其效果,亦一如其所期,助成国民性之畸形的发达。此二千年史家所不能逃罪也。”一语道出了我国旧制度下的旧史的弊病,给后人学史一种重要启示:对于旧史,尤其是正史,不能盲目的信任;对于杂史

等,也不能盲目的否定。同时,他还给后人改造旧史,治新史指出新的方法:“以生人本位的历史代替死人本位的历史”、“重新规定史学范围,以收缩为扩充”等。 梁先生还指出:“史料有为旧史家故意湮灭或错乱其证据者”,“遇此等事,治史者亦别搜索证据以补之或正之。”在此梁先生举明陈霆考出“唐僖宗之崩以马践”、“宋太宗之崩以箭创发”,二事史册皆秘之不言。又以《宋神宗实录》为例,其“有日录及朱墨本之两种,因廷臣争党见,各自任意篡改,致同记一事,两本或至相反。”至清代尤甚,“清廷讳其开国时之秽德,数次自改《实录》”。梁先生由此而叹曰:“夫史料之偶尔散失者,其搜补也尚较易,故意湮乱者,其治理也亦极难,此视学者侦察之能力何如耳。”所以,“今日史家之最大责任,乃在搜集本章所言之诸项特别史料。” 总的来说,从《中国历史研究法》及其补编,我们能够真切感受到梁启超忠实于历史,认真治史的人格魅力,能够学习到治史的各种实用方法。除了本书之外,他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文化史》、《先秦政治思想史》等,都是极出色的论著,他确实是做到了“史之意义与及其范围”里所讲的,站在民族发展、民族文化发展、民族在人类中的发展的高度来治史的。

2018年初中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

2018年初中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 2018年初中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范文一本学期历史组的教研活动将以学校教学改革思想为指导,按照学校部署的教研活动,集合全组成员的集体智慧和能力、群策群力尽力研讨优质的课堂教学方案,循教育教学规律,发挥历史学科骨干教师的作用,聚焦课堂,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师生共同在课堂教学中成长;营造良好的教科研氛围,积极开展教研、教改活动和课题研究活动。 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通过第二届初中“趣味历史知识竞赛”,培养有序竞争和团队协作精神,认识到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形成积极进取、沉着机智的良好品质。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1。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提升历史教研组的学术水平 让每位历史组教师具备教育、教学的新理念;使每位组员能胜任新课程教学;使历史组新教师迅速成长为合格的历史教师;使全体历史教师都能把准当今历史中考的命脉,胜

任初三历史教学,并成为优秀的初三历史教师;力求使每位组员都成为研究性的历史教师。 2。各年级历史教学都要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强教学教研,形成年级教学合力,产生年级学科教学最大效益。 初一重在课堂兴趣激发、教学效率提高和学习方法养成教学,为初二阶段打好基础;初二历史要充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要注重中考意识培养,按照中考要求展开教学,切实抓好课堂,注意方法;初三狠抓基础和解题方法培养,全力冲刺中考,力争比去年能有新的突破。初三任务相对艰巨,备课组需多加研讨,汲取有效信息以指导学习与复习。 3。培养学生学史的高度兴趣。 通过历史教材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培养学习的兴趣。 1。落实教学常规,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认真制定教学计划,教研组工作计划,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认真上好每堂课,寻求新的教学策略,采用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手段,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并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寻找差距。 在教学实践中将平等、尊重、鼓励、欣赏、创新的课改观念带进课堂。课前多花功夫研究学生;课堂多创造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

高考美文50篇

高考作文必读美文50篇 带三句话上路 李小刀 你将要远行,孩子。将有一生的岁月等你去走。我送你三句话带在身边。 快乐是一种美德 要保持快乐,孩子。这是我们穷人最后的奢侈,不要轻易丢掉快乐的习惯,否则我们将更加一无所有。 你要快乐,在每一个清晨或傍晚。你要学会倾听万物的语言,你要试着与你身边的河流、山川、大地交谈。在你经过的每一个村庄,你要留下你的笑声作为纪念,这样当多年以后人们再谈起你时,他们也会记得当年曾有一个多么快乐的小伙子从这里经过。 快乐是一种美德。你要把它像情人的手帕一样带在身边。无论你带着多少行李,你也不要把它扔到路边的沟里。即使你的鞋子掉了,脚上磨出了血,你也要紧紧地攥着快乐,不和它离开半天。 快乐是一种美德,孩子,这是因为快乐能够传染。你要把你的快乐传染给你身边的每个人,无论他是劳累的农夫还是生病的旅人;无论他是赤脚的孩子还是为米发愁的母亲,你都要把快乐传染给他们,让他们像鲜花一样绽开笑脸。 孩子,在你经过的每个村庄,人们都会像亲人一样待你,他们给你甘甜的水,给你的包裹里塞满干粮。你就给他们快乐吧,记住,快乐是一种美德,它能让你在人们的心中活上好多年。 不为一朵花停留太久 在你的旅途上,孩子,会有许多你没有见过的鲜花开在路边。它们守在溪流的旁边,在风中唱歌跳舞。 不要忽略它们,孩子,我们的眼睛永远不要忽略掉美。你要欣赏它们的身姿和歌声,你要因为它们而感到生活的美好。不管你的旅途多么遥远,不管你的道路如何艰险,你都要和鲜花交谈,哪怕只用你喝点水、洗把脸的时间。 不要看不见满径的鲜花。但我要告诉你,当你沉浸在花香中的时候,不要忘记赶路,不要为一朵花停留太久。 你只是一个过路的人,孩子。你要去的是前方,你的旅途依旧漫长。你的鞋子依然完整,你的双眼依然有神。你属于远方,而不是这里。 不为一朵花停留太久。相信这条路的前头还有千朵万朵花在等你。你要知道自己究竟要去哪里,在你没到之前,孩子,不要为一朵花停住脚步。 你去的地方是远方,孩子,你要知道,那是很远、很远的地方。 结帮过自己的人一份礼物 你会在某一天踩着满地阳光到达目的地。孩子,只要你的身体里流着奔腾的热血,只要你举着火把吓退野兽,你就早晚会抵达那个你想要去的地方。那是远方,那是幸福之乡。 就在你打点行装,准备返回的时候,我要对你说,孩子,别忘了为那些帮过自己的人准备一份礼物。 你要记住在旅途上你喝过别人给你舀来的泉水;你吃过别人给你送上的食物;你听过一位姑娘的歌声;你问过一个孩子路;你在一间猎人的小屋中度过一个漫漫黑夜。要记住他们,孩子,你要记住这些人的声音、容貌。在你返回前,你要为他们准备好礼物。 你要把几块丝绸、几块好看的石头细心地包好。你要给姑娘准备好鲜花;你要给老人准备好烟丝;你要想着那些调皮的孩子,他们的礼物最好找也最难找。 这些就足够足够了。再带上你在路上看过的风景、听过的故事,再带上你的经历和感触,在燃着火的炉边,讲给他们听。 告诉缺水的人们前头哪里有水,告诉生病的人哪种草药可以治病,把你这一路的经验告诉他们,把前方哪里有弯路告诉他们。 这些都是最好的礼物。 不要忘了给帮过自己的人准备一份礼物,孩子,只有这样,你的这次远行才算没有白走。 绿色的心 赵咏鸿 如果说生命只是一个不能重复的花季,那搏动的心便是一朵永不凋零的春花。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的时候,鹅黄隐约,新绿悄绽,昭示着生命的勃勃,那是旭日般的青春;阳春三月,杏花春雨时节,桃红柳绿,柔风扶雨,飘扬着自然的伟力,那是如火的中年;晚春四月,芳菲渐尽之际,远山幽径,柳暗花明,辉煌着黄昏的执著,这是晚晴的暮年…… 夏、秋、冬只属于肉体,心灵之树是常青的。 “不行春风,难得春雨”,生命之绿需要的是德行的沐浴、坚韧的浇灌、挚爱的孕育! 心的本色该是如此。成,如朗月照花,深潭微澜,不论顺逆、不论成败的超然,是扬鞭策马、登高临远的驿站;败,仍清水穿石,汇流入海,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傲岸,有“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的倔强。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