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述评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_李琴

述评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_李琴

述评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_李琴
述评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_李琴

述评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

李琴1

(贵州民族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内容摘要: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都是当代学术界的热点,现代性乃是在后现代的兴趣产生之后追根究底的一个议题。现代性问题长期以来就是西方学者十分关注和激烈争论的主要理论话题之一。在西方学者有关现代性的研究中,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很有代表性。在结构化理论的基础上,吉登斯首先对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变迁过程中的各种社会制度维度有全面了解基础,并以民族国家的兴起为中轴,集中探讨了西欧现代性的形成。吉登斯主要是以他的结构化理论为基础,对现代性的内涵及诸多后果从制度上作出了分析。本文将着重以吉登斯的《现代性的后果》这本书为依据,对其现代性理论作尝试性的述评。

关键词:述评 吉登斯 现代性理论

一、吉登斯现代性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吉登斯的社会学思想很多都是在对经典思想的系统清理以及对当代诸多思潮的广泛整理、批判,因而吉登斯关于现代性的理论是带有极大的反思性,这对于一般的学者特别是对初涉社会学的人来说要完全读透他的思想是极为困难,那么首先一定要先了解他关于现代性思想所产生的时代背景。“现代性”是当代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这个问题之所以受到如此频繁的关注和研究,是因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社会经历了一个相对剧烈的变革过程,并产生了一些令人不安的后果,这导致学者们不得不对现代性问题进行深入反思。在这些西方学者当中,吉登斯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成为这个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可以说,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并伴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和后现代主义者对现代性大肆批判的情形下产生的。正如黄瑞琪所说,现代性乃是在后现代兴趣产生之后追根究底的一个议题,而全球化则是根源于现代性,进而延伸到后现代性的一个议题2。20世纪90年代初期吉登斯陆续完成他的现代性的三部曲:《现代性的诸般后果》(1990)、《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及《亲密关系的转变》。这些作品主要是在这样时代背景下写成的。

二、简述吉登斯现代性理论的理论基础——结构化理论

结构化理论是吉登斯社会学研究的支撑点和基础,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是其结构化理论的延伸和拓展。人们认为吉登斯的现代性研究渗透着结构化原则方法。谢立中在其《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一书中认为吉登斯在80年代初中期所倡议的“结构化理论”是其学术生涯的一个重要标记,并指出《现代性之后果》在一定程度上是结构化理论的一种延续。运用结构化理论的方法考察欧洲现代性的进程,这一点始终是吉登斯的关注核心3。因此对于其结构化理论我们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一)结构化理论的目的

吉登斯是一位以清理起步、以综合见长的理论家4。他在清理经典社会学家们对 “二元对立”的看法时候发现人们一般有意无意地预设存在这样那样的二元对立关系,人为地虚设出某种不可逾越的鸿沟,且强调其中一方面具有本质优先的属性,最突出的是结构与人的行动关系上。在综合各家思潮的过程中,吉登斯向人们展现了他关于其著名的结构化理论的目的:首先是要清除蕴含在解释学、功能主义、结构主义、进化理论等思潮里面的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整体论与个体论、决定论与唯意志论直接的二元对立,用结构二重性代替二元论

1作者简介:李琴,1988年生,贵州民族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2黄瑞祺,《社会理论与社会世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243页。

3杨善华 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212页。

4杨善华 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213页。

5。在笔者看来无论是整体主义还是个体主义,它们都因为没有认识到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之间的能动关系而显得厚此薄彼。而吉登斯恰恰可以冲破以往的观念并在批判这些传统理论的时候构建了自己的结构化理论。正如吉登斯在其著作《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的序言中所说:“结构化理论如果无助于阐明经验研究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就不会有太大的价值。6”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就是要把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结合起来,从而解决了二者对立的矛盾和不足。笔者认为比起以往的理论思想其理论更具有创新性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其敢于突破的精神正是社会学学者应该具备的。

(二)结构化理论的主要概念

1、行动

吉登斯认为行动并非一些行为的组合。行动包含了对行动的反思性监控、理性化和动机激发的过程,这三种过程复合在一起,构成了人的有意图的行动。他认为行动的行动者在日常行动当中具有明确的能动作用,他们具有技能和资格能力以及对行动过程的反思性调控。吉登斯进一步指出,人的有意图的行动完全有可能产生预期之外的意外后果,而这些非预期的后果又会反过来构成下一步行动的未被认识到的条件。他要告诉人们人的有意志的行动始终受到意外结果和未被认识的前提条件的制约。而他的这种行动观在其《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被应用得淋漓尽致。吉登斯在阐述行动概念的过程中,不仅把行动看作是一种持续绵延的行动流,而且把行动本身看作是一种能动行为7。能动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们在做事情时所具有的主观意图;二是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能力。这些意图和能力,主要体现为行动者的反思性监控,而反思性监控又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得以有效的控制自己的身体。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条线索:在连续性的行动中产生反思性监控——反思性监控有能动作用——行动对象的实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权力等)——个体性的对权力等资源的竞争,导致规则的形成——社会结构(制度)形成,社会结构形成之后,反过来又会影响人的行动。我们可以看到吉登斯的行动概念中包含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向读者说明了社会结构的形成路径,很好的结合了微观与宏观两个层面。

2、结构、规则、资源

吉登斯是在区分了系统和结构概念基础上来分析结构的。他认为结构是行动者在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互动情境中使用的规则和资源。吉登斯强调指出,结构化理论中的结构既不是外在于行动或行动者的实存在的东西,也不是互动的模式或系统,它只是作为记忆痕迹、作为人类认知能力的生物基础而存在,具体体现在行动的实践之中。规则是指行动者在各种环境下理解和使用的可归纳而得到的程序。一些规则可能比较规范化,行动者便于了解和明确参与。但其他的规则大都比较含混,难于理解,用来指导不能轻易表达和说明的互动。资源则是行动者用来处理事务的工具。吉登斯认为资源产生权力,当行动者互动时,他们利用资源,这个时候他们操纵权力以影响别人的行动。

3、结构二重性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标志性概念就是结构二重性。所谓结构二重性就是结构既作为自身反复不断地组织起来的中介,又是这种行为的结果;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并不外在于行动,而是反复不断地卷入行动的生产与再生产。简单点说就是行动者利用结构,并且在利用结构时改变或再生产了这个结构。在结构二重性观点看来,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对于它们反复组织起来的实践来说,既是后者的中介,又是它的结果。由此可知,吉登斯把社会结构看成是“内在于”人的活动。而涂尔干则相反,他认为社会的结构是“外在于”人的活动。同时,

5杨善华 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222页。

6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5月,第51页。

7乔丽英,《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中“行动”概念的深度审视》[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0月第40卷第5期。

吉登斯认为社会结构是人的行动的结果,这就使得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各执一端的矛盾得到了解决。我们知道,以韦伯为代表的个体主义者,在强调行动的时候,过于夸大了人的能动性,而忽视了社会结构的制约性;而以涂尔干为代表的整体主义者,则过分地强调社会结构对人的制约性,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结构的二重性理论,吉登斯找到了“第三条道路”,为我们更好地理解结构与行动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

(三)对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评价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主要是用结构二元性或二重性批驳了二元论的观点。其结构化理论最大的成就体现在原创性,也给人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他提出的结构二重性理论强调了社会行动者的能动性。吉登斯改变了人们以前对结构的看法,将结构视为一个过程而不是静态的。他突破了以往社会学家只看重一方的观点,为人们更好的认识行动与结构提供新的途径。他强调权利、时间和空间是社会理论的核心。但是他创造的一系列概念之间并没有多大的逻辑联系,给人一种分散凌乱的感觉。而且他关于“结构”与“结构化”两个概念的定义似乎不明确。另外吉登斯提出的二重性理论是否真的克服了二元论,这个问题受到很多人的质疑。他认为人能运用符合其行为的结构规律去自己生产,但事实是这样的么?这点也还值得探讨。

三、吉登斯现代性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现代性

在吉登斯的《现代性的后果》中,他认为现代性指社会或组织模式,大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8。在这个界定里,吉登斯将现代性与一个时间段和一个最初的地理位置联系起来。而在其《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中,他指出,现代性“首先意指在后封建的欧洲所建立而在20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性影响的行为制度与模式。‘现代性’大略地等同于‘工业化的世界’”9。他认为一些学者提出的“后现代性”“信息社会”等概念并没有在认清当前社会及未对现代性的特征认真审视的基础上提出,他们对现代性或后现代性理解极为肤浅。吉登斯认为我们实际上没有迈进一个所谓的后现代性时期,而只是正在进入这样一个阶段,在其中现代性的后果比从前任何一个时期更加剧烈化、更加普遍化了。在现代性背后,人们能都观察到一种崭新的不同于过去的秩序轮廓即后现代(不是人们所说的后现代性)。吉登斯把现代性视为当今社会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认为现代性在全球化进程中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也就是正处于高度的激进的现代性时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己经步入所谓的后现代社会阶段。其对现代性的理解与哈贝马斯、韦伯是不同的,笔者认为其现代性理解是比较符合实际的,笔者也不同意有些学者经常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混淆。

(二)现代性的基本特征—断裂

吉登斯选择一条不同的道路对现代社会进行剖析,认为现代社会是现代性激烈展开的社会,是一个断裂性、风险性、全球性、相互关联性的社会。现代性的基本特征是断裂,而且也是我们展开对现代性研究的首要前提。吉登斯所说的断裂,是指现代的社会制度在某些方面是独一无二的,其在形式上异于所有类型的传统秩序。他认为理解断裂的性质是人们分析现代性究竟是什么并诊断今天它对人们产生的种种后果的必不可少的开端。

吉登斯对断裂的理解是建立在对西方社会思想各种学派的批判性总结基础之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反对社会进化论,主张断裂的现代史观。进化论认为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趋势,存在某种决定历史变迁的机制,根据进化论的观点,人们可以按照一条“故事主线”来描绘历史。对此,吉登斯进行了批判,认为社会进化论是一种对社会历史及其变迁的歪曲错误的解释。吉登斯指出,历史并不具有由进化论的概念所创造的“总体性”形式,人

8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一版,第3页。

9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类历史没有一幅进化论的“外观”,而如果硬要将人类历史塞于这样一种模式中,我们就不能准确地理解这一历史。他说要认识现代性的断裂就一定要解构社会进化论。另一方面吉登斯强调,人类历史是以某种断裂为标志的。他主张对现代史作非连续性的解释。吉登斯认为,现代社会并非是传统的延续和社会组织生长的连续过程,而是一种社会延续性的断裂,是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新的社会组织方式的产生。他反对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一个从以往的社会类型中不断进化而来的高级组织形式,而是一个具有全球意涵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在西方的政治革命共同作用之下历史发生“断裂”的结果。在吉登斯看来,要从现代性时代到来的绝对速度、断裂的变迁范围以及现代制度的固有特性三个因素来理解现代社会制度从传统秩序中分离出来的断裂。其断裂理论又是一项重大突破,为人们正确看待现代的社会制度提供新的视野。

(三)现代性发展的三大动力机制

吉登斯指出:“我们要想充分了解现代性的性质,就必须摆脱先前的社会学的种种视角,而必须对现代制度的特别动力学机制和全球化范围作出说明,并解释其与文化断裂的性质”。吉登斯认为现代性的动力源于时空分离、脱域机制的发展与知识的反思性应用。

1、时间和空间的分离

时空的分离及其不断的重新组合,这是在无限范围内时—空伸延的条件,它提供了准确区分时间—空间区域的手段。在这种方式下所产生的社会生活有着精确的时空“分区”。吉登斯认为,在高度现代性的状况之下,时间和空间都趋于空洞化,逐渐与具体的地点、事件相分离,时空在全球范围内得到统一协调。他也同时提醒人们,时空的分离并非是单线的发展,而是具有双向的效应,它反过来促使社会更加密切地组合在一起。

2、脱域机制的发展。

与时空的分离直接相关的是社会系统从局部性中逐渐脱离的过程,即社会关系挣脱互动的局部性背景,在时空跨越上不确定地延展下去。这是社会行动得以从地域化情境中“提取”出来,并跨越广阔的时间—空间距离去重新组织社会关系。而且他认为象征符号和专家系统这两个脱离机制从本质上带动了现代社会制度的发展。

3、知识的反思性作用

现代性突出地表现出全面的反思性。关于社会生活的系统性知识的生产本身成为社会系统之再生产的内在组成部分,从而使社会生活从传统的恒定性束缚中游离出来10。反思性运用既充满了活力,又必然变幻不定,它渗入了连接时间—空间的巨大跨距之中。

现代性的动力机制不但使现代社会性质与规模和传统社会截然分开,而且还能横跨广阔的历史舞台不断向全球扩张,出现全球化现象。现代性三种机制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将三者联系起来,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为什么如此变化之快。

(四)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

吉登斯认为大多数社会学观点或理论总是倾向于将现代社会作某种单一的、占主导地位的制度性阐释,它们对于现代社会到底是资本主义还是工业主义这个问题争论不休。这些争论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包含了一种化约论。对于这种错误的化约论,吉登斯是强烈反对的。他坚决反对“一元制度分析”,主张“多元制度分析”。而以往的社会学理论总是趋向于把某一制度性因素当作现代社会变迁的冲突性动力和现代社会的本质特点。吉登斯认为这种“一元制度分析”是在倡导一种还原论,是社会进化论的一种体现。它虽然能分析解释许多社会现象,但不能解释整个现代社会,不能全面把握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模式的现代性。现代性在制度层面上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必须从多维度才能理解现代性的性质和特征。

1、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指的是一个商品生产的体系,它以对资本的私人占有和无产者的雇佣劳动之间10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一版,第47页。

的关系为中心,这种关系构成了阶级体系的主轴线。资本主义企业依赖于面向市场竞争的生产,在这里,价格成了对投资者、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都颇具意义的信息。其特征是商品生产、私有资本、不适当的雇佣劳动以及有这些特征而产生的阶级体系。吉登斯认为,现代性的出现,首先是一种现代经济秩序,即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的创立。吉登斯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有以下几个特征:资本主义企业强烈的竞争与扩张本性;经济与其他社会领域的彼此“隔离”或者经济关系对其他关系的极大的支配性;私有制和国家对于资本积累的依赖等等。由此可见,吉登斯是有选择性的继承了马克思的观点。

2、工业主义

工业主义的主要特征是商品生产过程中对物质世界的非生命资源的利用,这种利用体现了生产过程中机械化关键作用。吉登斯认为,现代性就是人类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劳动分工对自然和人类的主体行动所创造的环境的改造。其主要特征是机械化大生产。在机械化大生产中借助大量无生命的资源生产商品。工业主义不仅影响着工作场所,也影响着交通、通讯、和家庭生活。

3、军事力量

军事权力是以战争的工业化为背景的对暴力手段的控制。现代性的“断裂”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民族——国家在自己的疆域内对军事暴力工具成功地实施垄断性控制,使政治中心获得军方的稳固支持和强有力保障。吉登斯指出许多有影响的社会理论流派包括三大经典社会学家涂尔干、马克思、韦伯对军事力量这对现代性有着重要影响的因素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吉登斯指出,在20世纪,战争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们导致了敌对时期或稍后的重大变迁,它们还酝酿了深远的转型,不管是对经济发达国家的制度,还是世界体系中其他社会类型的制度都会有影响。

4、监控

监控指的是“在政治领域中,对被管辖人口的行为的指导,尽管作为行政权力的基础,监控的重要性决不只限于政治领域。监控可以是直接的,但更重要的特征是,监控是间接的,并且是建立在对信息控制的基础之上的。”可以看出,监控虽然指涉于政治领域,但也可以遍布于社会经济生活各领域,它既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随着现代民族-国家监控的不断密集化:一方面会提高统治精英牢固把握权力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现代社会以及整个世界体系也会出现逐步迈向民主的趋势。从这里可以看出吉登斯对于未来社会向民主发展是抱有极大希望的。

5、现代性的四个制度性维度的关系

以上四个维度之间是互相联系、相互促进的。在军事权力与工业主义之间有直接的联系,联系之一为战争的工业化。监督则与资本主义相缠绕的民族国家、现代社会中改变了性质的军事权力之间也在着密切的联系。监督对与现代性的兴起相关的所有类型的组织来说都是根本的。早于工业主义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资本主义的竞争为工业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注入了动力,而工业主义反过来又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这二者是相互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才会有学者对现代社会是为工业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争论不止。资本主义的扩张与西方军事力量的加强有着密切的关系。吉登斯的四个现代性维度初看起来是逻辑紧密且阐述似乎无懈可击,但笔者觉得他还是站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角度来看现代性问题,主要还是认为现代性问题产生及后果都是从西方这个中心向全世界范围蔓延,因而忽略存在的第二方、第三方等等的影响。

四、对吉登斯现代性理论的评价

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对于笔者这种初涉社会学的学生来说是复杂而又深奥的,因而笔者只是尝试性的从其现代性理论的一些内容进行简单论述并作评价。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在西方社会理论界独树一帜,为人们认识现代性提供了一个富有启发性的新视角。吉登斯对经典

社会学家的理论批判是极为透彻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他宏大的现代性理论,提出了很多有创新性的概念,并为人们研究现代性、全球化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他提出的断裂理论冲破以往影响人们思想极深的社会进化论,不能说这是对是错,但至少他敢于突破、敢于创新。虽然吉登斯在每个时期的作品中所关注的问题有所不一样,但是在分析现代性理论的时候,他至始至终都以其结构化理论的方法欧洲现代性的进程。他提出的现代性的四个制度性维度从多维视角来看待现代性的特征,而不是以往的一种角度,他的分析更加全面也更能吸引人。初看《现代性的后果》这个题目时,以为吉登斯会像以往一些社会学家那样给我们展示现代性的阴暗面,但是从整本书的笔调以及论述来看,他为我们勾画了一幅高度清晰的现代性轮廓,其实他更多的是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期望。从他的《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内容的安排与论述来看,吉登斯的逻辑严谨且清晰,但又充满反思性,难免让笔者觉得有点吃力。现代性是吉登斯思想发展中始终不渝地连贯主题,但只要阅读吉登斯的著作就可以发现,虽说他对“现代性”的分析相当透彻,然而并没有给“现代性”一个明确的定义,只是在比较宽泛的意义上使用“现代性”这一概念的。其现代性理论主要是基于西方社会的立场来阐述,在某些方面带有“西方欧洲中心倾向”的感觉。而且笔者不免会发出这样一个质疑“其现代性理论是否可以用来分析中国特色的社会转型或社会关系?”。

参考文献:

[1] 黄瑞祺,《社会理论与社会世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

[2]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5月。

[3] 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一版。

[4] 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5]乔丽英,《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中“行动”概念的深度审视》[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0月第40卷第5期。

[6] 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

[7]杨善华 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

吉登斯的风险社会思想

安东尼?吉登斯的风险社会思想 英国著名学者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1938一)是当代西方与哈贝马斯、布迪厄齐名的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著名社会学理论家之一,他近年来发表的《现代性的后果》(1989)、《现代性与自我认同》(1991)、《超越左与右》(1994)等著作引起了国际学术界和政治界的广泛关注。 此外还有:《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社会的构成》、《民族—国家与暴力》《现代性的后果》、《亲密关系的变革》、《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气候变化的政治学》、《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权力、财产与国家》、《欧洲模式》、《在边缘》、《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失控的世界》。 王铭铭在《“安东尼·吉登斯现代社会论丛”译序》中说:“他的主要理论贡献在于两打大方面.即对西方社会思想界各种学派的批判性总结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论述”。与古典时期社会学的开创者不一样,吉登斯并非一味对现代社会持赞赏、肯定的态度。他认为,同任何一种前现代体系相比较.现代社会制度的发展以及它们在全球范围的扩张,为人类创造了数不胜数享受安全的有成就的生活的机会.但现代性也有其阴暗面,这在20世纪变得尤为明显。吉登斯判断我们身处一个生态破坏、贫困、全面战争和极权政治的高风险社会,“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一个可怕而危险的世界”。现代社会的风险思想是吉登斯现代性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吉登斯在阐述其社会理论中就多处论及现代社会的“风险”问题。这一研究颇具特色,思想也不乏新意与深度。本文试对这一思想作一分析,以期正确认识并驾驭现代社会的“风险”。 (1)风险的概念 ①含义来源 现当代西方社会思想家们普遍关注风险问题,并且不少西方学者视风险为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吉登斯也认为,“在中世纪,除了一些与风险相关的概念外,没有任何真正的风险概念”,而且,“在大多数其他传统文化中也没有风险这个概念”,所以,风险“这个显然非常简单的概念却能说明我们生活其中的这个世界的一些最基本的特征。” 那么,究竟什么是风险呢?吉登斯首先从词源的角度对风险作了一些分析。他说:“在16和17世纪.风险这个概念似乎已经有了,西方探险家们在开始他们的全世界航海时,他们第一次创造了这个概念。”而“风险这个词好像是通过西班牙或葡萄牙传人英语中的.原意是指航行到未知的水域”时,“遇到危险或者是触礁” 因此,在吉登斯看来,风险原本是资本主义早期商贸航行的一个术语,意指遇上危险或触礁。风险概念起源于现代社会的早期,标志着与过去决裂和面对开放的未来的努力。吉登斯认为,在传统文化中,人们没有风险的概念,它暗含着一个企图主动与它过去亦即现代工业文明的主要特征进行决裂的社会。 “换句话说。风险这个词最早主要是空间方面的含义。后来,它转向了时间方面。”“后来这个词就用来指代各种各样的不确定的情况。”通过这种分析,吉登斯指出,“风险这个概念与可能性和不确定性概念是分不开的。” 吉登斯分析了风险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他说:“这个概念的产生是随着人们意识到这一点而产生的。即未能预期的后果可能恰恰是我们自己的行动和决定造成的,而不是大自然所表现出来的神意,也不是不可言喻的上帝的意图。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过去人们对于幸运(命或命运)的想法,并且与宇宙决定论分离。” ②风险与危险、冒险的区别 吉登斯在分析风险与冒险、危险的关系中给出了他对风险的理解。“根据卢曼的分析,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简介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简介 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是以批判的特点而著称,他的结构化理论最初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是在与功能主义的抗衡中诞生的。它的发展与完善经历了很长的时间,1984年出版的《社会的结构》是该理论最成熟、最系统的著述。吉登斯的《社会的构成》可以看成是他的结构化理论的一次总结性描述。这也是吉登斯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在书中,吉登斯主要论说了社会结构和个人能动性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和自己的一些独特见解,这也是社会学家们一直想解决的问题。他通过对各相关学派思想的批判性总结和创造性论述,表达了自己的“结构化理论”,一种建立在结构二重性基础上的理论。该理论通过对社会学理论传统的反思,树立了自己的理论目标,即超越传统理论的二元分裂的局面,确立自己的研究对象。他提出社会学所探求的社会结构,只有经过结构化过程才能得到说明。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内容 结构化理论是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探究个人的社会行动及其能动性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理论。他反对社会学理论传统上的将宏观与微观、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主观与客观视为彼此独立存在的两极, 要么强调“社会结构的物化观”, 将社会结构视为独立于个人行动的象“物”一样外在于个人的实践的东西; 要么强调微观的个人行动、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互动和个人的意义建构, 将宏观现象还原为微观现象来解释的二元论观点, 认为宏观与微观、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主观与客观双方都是相互包含的, 并不构成各自分立的客观现实。他的这一辩证观点全面地体现在《社会的构成》一书中所阐述的结构化理论之核心——行动与结构的二重性原理中。吉登斯将“结构”理解为不断地卷入到社会系统的再生产过程之中的规则和资源: 结构具有二重性,即社会结构不仅对人的行动具有制约作用, 而且也是行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中介, 它使行动成为可能;行动者的行动既维持着结构, 又改变着结构。行动与结构之间这种相互依持, 互为辩证的关系反映在处于时空之中的社会实践中。社会实践依赖于行动者的创造和再创造而具有其特定的规律性: 行动者是具有知识的, 其知识是反思性的和实践性的。因此, 在进行行动时, 行动者不仅有其行动的理由和动机, 而且还能对自己的行动及所处情境的社会和物理特性进行反思性监控; 但是行动者的知识又是不完全的,故而其行动总会遇到一些“未被认知的行动条件”——这就是社会结构, 并进而导致一些“非预期的行动后果”, 而后者又会反过来成为前者。未被行动者认知的行动条件、行动者的反思性监控、行动的理性化、行动背后的动机以及“非预期的行动后果”构成了吉登斯的“行动自我的分层模型”。吉登斯认为, 人类的所有行动都表现为这个模型, 且都是以实践意识作为认知基础的。 在吉登斯看来, 社会结构并非外在于个人行动, 而是由规则和资源构成。日常生活中的规则是与实践紧密相关的, 它们不只是对人们行动的概括, 而且对行动者的行动具有规范和导向作用。同时, 行动者运用自己的知识去采取适当的行动, 测试和确认其行动所牵涉的规则。因而行动者采取行动达到自己的目标的同时也再生产出社会结构。社会结构还包括社会行动所牵涉的资源——分配性资源和命令性资源, 它们是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不断地再生产出来的。资源是权力的基础, 权力是行动者改变周围既成事实的能力, 表现在社会环境中, 则是其对资源的支配能力。然而, 资源并非权力, 只是权力得以实施的媒介。规则和资源是相互依存的: 一方面, 行动者的资源影响着其对规则的测试和确认; 另一方面, 资源又非独立于行动之外, 而是存在于社会环境中, 社会成员在行动中赋予其各种各样的意义, 从而影响规则的建构。因此, 行动便具备了意义的掌握与沟通, 社会的认可与制裁以及资源的支配三种特性, 且三者相互交织。资源也因此具有转换性和传递性, 可以随行动者在具体情境中的使用而得到改变。

哈贝玛斯的现代性理论

理性、伦理和公民政治:哈贝玛斯的现代性理论(1) 在当代众多的思想家之中,哈贝玛斯以他对现代性的肯定态度著称。哈贝玛斯的大部分著作都表述了他对现代性的基本态度。他主张保存和发扬现代性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因素,而对现代性带有压迫性的成分则加以批判。他对现代性的讨论大致在以下四种范围内进行:一、社会科学方法讨论;二、社会理性;三、当代伦理和道德哲学;四、自由民主国家的合理性。 哈贝玛斯关于现代性的理论不是形而上学,也不是经验描述,而是一种文化政治阐述。他继承了战前法兰克福批判理论的传统,从实际认识论来肯定现代性。他提出,现代性最有价值的认识成分是批判和反思,而这种批判和反思之所以有价值,则是因为它们既是能动思想者寻求自我解放的条件,也是整体社会在反压制和反压迫中寻求自我更新的途径。哈贝玛斯的文化政治理论集中地体现在他的“交际行为和理性”理论中。这一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反强制”为其价值理念,以“理性”、“伦理”和“公民政治”为其问题核心。在哈贝玛斯的文化政治理论中,“价值”和“问题”是紧密相联的。哈贝玛斯把理论界定为一个有关于道德的社会概念,一个关于人们民主交往合作的概念。人们由于相互理性地陈述见解,交际协作的需要,而把自由确定为一种必须相互平等对待、相互尊重的道德关系。人们必须在这种无压迫强制的道德关系之中,才能通过明达理性相互理解,获取共识。话语理性和话语伦理是现代公众领域独立运作的条件,是现代公民政治的基本内容,也是现代民主理念合理性的根本依据。 一、从主体理性到主体间理性 哈贝玛斯的政治文化话语理论的一个基本内容就是如何从交际(communication)来认识理性和行动。因此,这一理论又常被称作交际行动和理性理论。在哈贝玛斯那里,从交际来认识理论和行动有着明确的目的,那就是厘清现代性的一些正面价值和作用,并且批判现代性的一些负面表现和影响。哈贝玛斯对现代性的二个方面作了重要的区分。一是文化现代性所包含的理性价值,二是现代性社会过程中对理性的偏面运用。这二个方面不能混为一谈。我们不应当用第二个方面的偏误来否定第一个方面的积极意义。恰恰相反,我们应当以现代文化的理性价值作为认识西方现代性某些负面作用的批判基点。哈贝玛斯指出,现代文化之所以可贵,全在于它有助于形成“理性生活世界”。 什么是“理性生活世界”呢?哈贝玛斯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必须在人们交际时使用的话语所包含的“正确性主张”(validity claims)中去寻找。一个人对他人表述自己的见解,他的话语之所以能被对方接受,必然是因为其中包含某种可以得到证明的理由(redeemable validity claims)。这些理由必须是可辨认的,同时也必须是可兑现的。在哈贝玛斯那里,“交际”并不仅仅是让某人相信某事(即“说服”),交际是与某人共同享有对某事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又必须理解为一种相当脆弱的人际间相互承认关系。人们在谋求对某事的共同理解时,不仅要提出主张,更需要澄清隐含在主张后面的前题。只有一方的前题被另一方认可,共同理解的通道才会打开。打开这一通道靠的不是强迫,而是理性的裁决。“交际理性”的关键是“交际自由”。交际理性指的是存在于交际行为言语之外的胶合力量。而交际自由则是对他人言语行为说“是”或“不”的基本“权利”(1984:第152页) (文中凡引述哈贝玛斯著作处,均在括号中直接以出版年份加以标明)。 哈贝玛斯看到,现代理性世界有正负两种不同的发展。正的方面是,随着理性世界的出现,越来越多的社会互动领域摆脱了传统或权威的摆布操纵,而通过理智协议来取得共识。负的方面是,由于社会越来越理性化,社会也越来越偏向从功能运作追求理性发展。这种偏面的理性发展表

安东尼·吉登斯及其社会学理论

一、结构化理论 结构化理论是吉登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如前所述,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的提出具有明确的针对性。 1、结构化理论提出的主旨。总体上看,结构化理论的提出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主旨和目的。 (1)试图超越帕森斯,寻求宏观与微观的整合。 毫无疑问,在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中,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影响非常大,但吉登斯认为,我们却不能过高估计帕森斯的地位,他说:“在二战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整个世界的社会学都为美国社会学所主宰,社会理论里深深地刻下帕森斯的印迹,现在回头看来,帕森斯思想享有的声望未免太高,因为他那种抽象含混的风格引起许多人的厌烦,也理所当然地招徕许多批评与贬毁。” 帕森斯“抽象含混”理论的原因就在于,他追求普遍适用的模式解释社会。吉登斯认为不能仅仅停留于宏观分析和宏观概括,而且也要进行微观分析,所以,在吉登斯著作中,我们看到了社会结构化、社会转型、现代性等宏观理论,也有关于个体心理结构,自我认同和情趣体验等微观层面的分析。 (2)试图超越客体主义和主体主义的对立,寻求两者的有机整合。迪尔凯姆是社会学客体主义主要代表,吉登斯认为过分强调“社会事实”的客观性、片面地用物理学、生物学原则去观察和分析社会也是错误的。同时韦伯强调社会学的理解性,吉登斯认为也不全面,正确的方法应当是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中把握社会问题。这一点与马克思走得很近。 (3)也超越了冲突论、阶级论以及福利国家主义,试图超越左和右,寻求“第三条道路”。吉登斯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新情,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和冲突理论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同时,福利国家主义的思想在实践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必须寻求新的“第三条”道路。 2、结构化理论内容 (1)结构化理论的基础:吉登斯认为,应当用结构的“duality ”取代哲学上的主客二元性理论。在他看来,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既有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制约性,更有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方面,社会本身存在着结构,这种社会结构通过制度关系及规则限制来制约着人们

谈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权力”概念解析(一)

谈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权力”概念解析(一) 论文关键词]结构化规则资源权力 论文摘要]在吉登斯的思想发展的历程中,早期他对结构化理论的探索为其后来的现代性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特别是他对“权力”概念的阐发直接成了现代性理论中“监控”的来源,只有掌握了这些理论,才能对其现代性有更深地理解。所以对吉登斯“权力”概念进行深度的解读就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当代社会理论研究中,英国著名学者吉登斯对现代性及其后果的阐述在现代性的研究中引人注目,其观点被众多的研究者引用和宣扬。而从吉登斯的思想发展的历程来看,他在早期对结构化理论的探索为他进行现代性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特别是结构化理论中的“权力”概念,直接就是现代性理论中“监控”的来源。因此,只有把握了他对“权力”的独特阐释,才能对作为制度性维度的“监控”理论有更深地理解。 一、结构化理论与资源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structurationtheory)理论中的“结构”概念与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使用的结构概念完全不同,在吉登斯看来,结构指的是社会系统再生产过程中反复涉及到的“规则”(rules)和“资源”(resources)。他指出:“可以用某种更一般的技术性方式使用结构这个概念。把它理解成规则与资源,反复体现在社会系统的再生产过程中,成为结构化理论的基础。”依照吉登斯的看来,规则是行动者行为互动过程中所必然涉及到的方法性程序,不能脱离行动者来谈论规则;在行动过程中。规则一方面与行动的意义交织在一起,即构成行动者行为互动过程中意义交流的基础,同时,规则又对行动者的行动构成制约。在吉登斯心目中。结构并非只指涉规则,也包括资源,行动必然涉及行动者的资源。吉登斯将资源分为权威性资源和配置性资源两大类;这两种资源的组合形成特定的社会系统,从而约束行动者的行动所能影响的范围。在吉登斯看来。“权威性资源指对人类自身的活动行使支配的手段”。在社会变迁发展过程中,配置性资源与权威性资源同样重要的作用。“配置性资源指对物质工具的支配,这包括物质产品以及在其生产过程中可予以利用的自然力”。也就是说。吉登斯所说的配置性资源主要表现为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控制、征服能力。在吉登斯看来。配置性资源对于人类行动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有各种物质资源,人类才可以改造自然和社会。在结构化理论中。资源的重要性主要通过权力表现出来。吉登斯认为权力是行动者所具有的“转换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以行动者所能动员的资源为前提。资源赋予行动者行动能力的同时。对行动同时构成制约。即资源不仅是行动者权力互动的基础,而且对行动者产生结构性制约或支配。 规则与资源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呢?按照吉登斯的思路和看法。规则属于行动者的知识与理解部分。它们是行动的内在因素;资源则属于行动的外在条件。这两个内在与外在因素加起来。便构成了行动的结构因素。规则与资源是互相交织、互相依持和不可互相独立存在的。一方面。行动者所把持与没能把持的资源都会不断影响他如何塑造、测试和再确认规则。另一方面,资源并非纯然独立存在于行动者以外的东西,它们存在于社会环境里。社会成员在各种社会情境里赋予它们各式各样的意义,这正涉及到建构规则的工作。 二、资源与权力概念 在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中。资源与权力有着重要联系,要充分理解吉登斯的权力观念必须对权力与资源,权力集装器以及可以创造出权威性资源的相关要素等做出阐述。 在结构化理论中。资源的重要性主要通过权力表现出来。吉登斯认为在高度抽象的意义上,“权力”指“改造能力”,是行动者所具有的“转换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对一系列既定的事件进行干预以至于通过某种方式来改变它们。资源是能动者为完成其所做的一切事务而在其活动过程中予以运用的所有要素,它们内嵌于社会体系的再生产过程之中。按照吉登斯的观点。资源主要被分为配置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两大类。配置性资源指对物质工具的支配。而权威

浅析自我认同及自我认同危机刍议

浅析自我认同及自我认同危机刍议 “ 论文关键词:自我认同自我认同危机现代性 论文摘要:自我认同是一个现代性问题,就是对自我身份的确认,而自我认同危机则是对自我不确定性的过度焦虑。对二者的剖析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Self—identity(自我认同)一词原意为“相同”或“同一”,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自我认同就是对自我身份的确认,而自我认同危机(cirsisofserf—identity)则是对自我不确定性的过度焦虑。严格来说,自我认同问题的出现及自我认同问题研究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一、自我认同:对自我身份的确认 自我认同就是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它蕴涵着反思性和建构性,是主体之间通过社会交往使自身的价值观念重新定位的过程和结果。自我认同又是双向的,既体现自我的主体性、差异性,又体现自我的社会性、归属性。当然,自我认同这一目标只有在个体实践中自觉的、持续不断的“认同”中方可达成。具体地说.这一目标的实现,在横向上,就是要形成“我”、“我们”、“他们”的不同群体,且群体之间能够和谐共处;在纵向上,就是意味着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立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念。总之.自我认同,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价值感;就其内容而言,是对某种价值主张的认同;就其过程而言,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连续。 埃里克森在弗洛伊德认同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同一性”概念,认为自我同一性(即自我认同)是“一个‘位于’个人的核心之中.同时又是位于他的社会文化核心之中的一个过程”。…自我同一性是个体的同一性和社会的同一性的综合。吉登斯则认为,自我认同“是个体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自我认同并不是被给定的,而是个体通过内在参照系统在社会中形成与发展的自我与环境的相对和谐状态,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泰勒从最简化的角度表述了自我认同,即自我认同就是“我是谁”的问题,而“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意味着一种对我们来说是最为重要的东西的理解”。泰勒指明了自我认同对于个人在安身立命方面的重要性。 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自我认同概念或自我认同问题,但他的唯物史观,特别是关于“现实的人”的论述明显蕴涵着科学的自我认同观。他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于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并且,“个人——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如果说自我认同指的是“评价的我”和“行动的我”的同一,那么.作为规范性的“评价的我”并不是先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实践及社会关系的发展而改变。因此“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这就是说,各个不同的现实主体,正是在生产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关系,即个人通过生产实践活动的社会结合形式以实现自我认同。总之.马克思的自我认同观是指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作为人的本质特征的自我理解和自我回答。进一步讲,作为个体在社会中确立和认证自身的问题,自我认同在其表现形式、实现途径及产生根源上存在着复杂性

关于社会学家对于现代性理论的综述

关于社会学家对于现代性的理论 摘要: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而在当代社会学阶段,社会学理论的研究旨趣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相反,在某种程度上还有一定的回归,这一方面表现在对古典社会学理论的重视,人们纷纷回归到古典社会学理论中吸取养分,并把社会学古典时期的现代性议题重新纳入了讨论的范畴,本文将重点讨论早期的一些社会学家对于现代性的阐述与观点。 关键词: 现代性哈贝马斯理性化 正文: (一)前言 随着现代性的发展,关于现代性的阐述越来越多,我们现在理解的“现代性”是指启蒙时代以来的“新的”世界体系生成的时代。一种持续进步的、合目的性的、不可逆转的发展的时间观念。而且现代性推进了民族国家的历史实践,并且形成了民族国家的政治观念与法德观念,建立了高效率的社会组织机制,创立了一整套以自由民主平等为核心的价值理念。按照现代性最权威的理论家哈贝马斯的说法,“现代”一词为了将其看做古往进来变化的结果,也随着内容的更迭变化而反复再三的表达了一种与古代性的过去息息相关的时代的意识。而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关于现代性的定义是这样的:从根本上清除宗教神学笼罩在人头上的阴影,相信主体的力量,力求建立对世界内在的理性的解释,是所有的生活领域变成一个自在的有机组织。我们为了更好的了解及掌握现代性的理论,本文将阐述一些社会学家们的现代性理论并作比较。 (二) 主题 一般而言,启蒙运动是现代性理论的开端。“在哈贝马斯看来,现代性的核心思想是从时代的科学经验,而不是从美学经验中生发的。启蒙思想家受牛顿科学成就的启发,相信自然科学的方法是人类在现代自然科学中找到了理性的典范,相信自然科学的方法是人类获取真理的普遍方法。启蒙精神的显著特征是科学的理性主义。科学既是合理性的典范,也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工具。具有普遍性和确定性的自然科学和数学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哲学纷争,提供了一种理解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可靠工具。”科学、理性和进步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精神动力,启蒙精神本质上是理性主义的、科学主义的和乐观主义的。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14.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吉登斯的社会学理论的内在逻辑结构主要是:试图以结构化理论和“双重解释学”解决能动与结构、微观与宏观的二元对立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对现代性的研究,这种研究是以他的结构化理论作为分析武器,全面清理经典社会学和当代社会学关于现代性及后现代主义关于现代性的各种思潮的研究。

考点一: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 1.对经典社会学理论的批判 (1)实证主义概述(见表14-1) 表14-1 实证主义概述 (2)对经典社会学理论的批判(见表14-2) 表14-2 对经典社会学理论的批判

2.双重解释学 (1)双重解释学的基本内涵 “双重解释学”意味着社会科学的逻辑必然包含着两套意义框架: ①由普通行动者构成的充满意义的社会世界; ②由社会科学家创造出来的元语言。 这两者在社会科学的实践中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科学家用于理解社会过程的概念和归纳能被作为行动者的常人所用,这些人能够改变社会的过程,因此,在根本的意义上,社会

学家与常人的所作所为并没有什么不同。吉登斯的“双重解释学”是建立在对自然主义和过分解释取向的批判基础上的。 (2)双重解释学视野里的社会科学的基本性质和任务(见表14-3) 表14-3 双重解释学视野里的社会科学的基本性质和任务 (3)双重解释学引发的一系列后果 ①社会科学的“平庸性”与实践影响 a.社会科学的概念被创造出来分析社会世界,而同时又反过来被纳入这个世界。自然科学的概念和理论则完全与自然客体世界相隔离,与自然科学成就所显现的丰富创新性的技术影响相比,社会科学表现出明显的平庸性。 b.自现代开始,社会科学就对社会世界具有并继续具有一种深广的实践影响力,但这种影响并非主要是技术的影响,而是通过社会的概念被吸纳到社会世界中并成为它的构成内容来发挥作用。

哈贝马斯法现代性理论评析

法范式与合法性:哈贝马斯法现代性理论评析 高鸿钧 德国学者哈贝马斯,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传人,被认为是20世纪后期西方社会理论最有建树的学者之一。他通过对马克思、韦伯、涂尔干、帕森斯、卢曼、米德以及法兰克福学派各种学说的阐释与分析、整合与扬弃,创立了颇具影响的沟通行为理论(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本文无意对哈氏的庞大理论体系、复杂的论证过程以及具体的学术观点全面评说,仅对其中有关现代性与现代法范式的观点予以概要考察和简略评析。 一、现代社会的法律及其危机 论及法现代性问题,我们不能不首先提到韦伯。韦伯是稍晚于马克思的另一位德国学人,作为颇有建树的社会问题“诊断学家”[1]和社会学的“开山鼻祖”[2],他以一种“学术的凝重”与“浪漫的激情”[3],以“先知”般的救世使命感,在经历了“精神崩溃”[4]的痛苦心路历程之后,他运用了独特的类型学,对以西方为典型的现代社会进行了总体性研究,剖析了现代社会结构、关系和价值取向,并指出了现代社会存在的基本样态和发展路径。韦伯的社会理论涉及了法现代性的重大问题,其中对现代法治命运的诊断和分析尤其令人深思。 [5] 首先,韦伯以一种“价值无涉”(value free)的姿态,从考察人的行为及其赋予该行为以某种主观意义的动机入手,将人的行为分为四类:一是旨在实现合理功利预期的目的理性(purpose rational)行为;二是以某种信念和价值为依归而无实用目的的价值理性(value rational)行为;三是由感情与激情所决定的情感行为;四是由根深蒂固的传统所支配的传统行为。[6]与这四类社会行为相对应,他提出了四种合法性秩序:一是法律型;二是价值型;三是情感型;四是传统型。他认为,法律型行为的合法性或者基于相关人们的自愿协议;或者基于合法权威的强制。[7]在经验的基础上,他提炼出了三种合法性权威类型:一是基于“一向如此”惯性的传统型权威;二是以个人的“神性”与人格魅力为基础的“克里斯玛”(charisma)型权威;三是依据民主程序制定的规则而行使职权的法律型权威。[8]在他看来,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中,人们行为选择的倾向发生了转变:计较功利的目的理性行为取代了其他三种行为,成为主导行为模式。与此同时,统治的合法性基础也从其他型式转向了法律型。在他看来,现代化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放逐神圣的“除魔”过程,是排除情感的非人格(impersonal)化过程,是驱逐内在价值张扬形式理性的过程,也是从神治、人治、德治转向法治的过程。 其次,就研究法律的路径而言,虽然马克思和韦伯都受过正规的法律教育,但马克思后来把对法律的研究放在经济、哲学和历史之后,法律不过是附属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之一。他通过对法律背后经济关系的研究,认为相对于奴隶制和封建制的统治而言,资本主义法治存在历史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但同时他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把目光转向了资本主义社会法律背后所隐藏的统治阶级意志,认为形式平等的法律掩盖了事实的不平等,而这种法律的根基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因此,他主张通过社会革命摧毁资本主义现代法治赖以存在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基本价值,通过无产阶级专政的过渡阶段,实现向无阶级、无法律社会飞跃,从而实现人的真正自由和彻底解放。像马克思一样,韦伯也把法律纳入了社会理论的庞大体系之中。但与马克思不同的是,韦伯并不满足于对法律“本质”的揭示,而是系统研究了现代社会法律的形式和内容,以及现代法律与资本主义的内在关联,从而对现代法律的特征、合理性以及内在冲突进行了独立的解说。 韦伯认为,形式理性的法律是目的理性行为的体现,是现代经济和政治的基础。个人借助这种一般的、系统的、明确的和包罗万象的“形式理性的法律”,自由地选择行为,合理地安排

吉登斯思想简介

安东尼·吉登斯思想简介 2007-11-30 13:06:09 来源: 作者: 网友评论0条[查看评论] 选择文章字体大小:大 | 中 | 小 安东尼·吉登斯不仅是孔德、斯宾塞以来英国最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政治思想家,而且还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与罗尔斯、哈贝马斯等思想家一起引领了20世纪中后期全球社会理论的发展。他对经典思想家进行了有深度的解读,把社会学研究方法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把有关"现代性"、"全球化"等问题的研究推到了全球学术研究的前沿,他所提出的"第三条道路"则深刻影响了20世纪末叶全球政治发展的方向。他一生笔耕不缀,著作等身。自投身于学术研究以来,他先后出版著作37部,其中许多在全球学术界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吉登斯的理论贡献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经典思想家著作的反思。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吉登斯对以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等为代表的经典社会学家的著作进行了长达10年的反思,考察了现代社会理论的各种起源和内在不足,形成了两大著名的理论成果:《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出版于1971年,它围绕着现代社会的产生、动力、问题和未来发展等主题,对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等三大思想家的著作进行了深度解读,梳理出现代社会理论的三根明显主线:资本主义、工业主义和理性化,同时还考察了三大思想家对后世社会理论的影响。此书甫一出版,便在全球社会学界发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后几乎每年重版,被誉为"了解社会学三大古典传统的系统入门书","西方社会学、政治学专业的教材生命线"。《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以西方思想家的眼光解读了历史唯物主义,它从社会学的角度考察了社会系统的时空构成、权力结构、类型划分、政治结构以及未来发展等,在西方社会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书被誉为"社会理论三部曲"的第一部。除此之外,吉登斯于1977年出版的《社会与政治理论研究》一书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本书反映了他对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解释社会学等理论传统的研究成果。 第二,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重建。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在反思传统社会学理论传统的基础上,吉登斯对社会学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重建,产生了一批著名的理论成果,也把社会学研究方法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76年,吉登斯出版了《社会学方法的新准则》,本书一方面反映了他对涂尔干《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的反思,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对解释社会学的反思。在本书的结尾,他提出了指导其重建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准则,即"二重性结构化理论"(structuration theory,简称"结构化理论")。1979年,吉登斯出版了《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该书围绕着前一本书所提出的基本原则,系统建立起独具吉登斯特色的"结构化理论"。1984年,他又出版了《社会的构成》一书,对结构化理论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提纲挈领式的总结。结构化理论融合了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解释社会学的各自优点,超越了社会学研究方法存在的非此即彼的关系,自提出之始,就在全球社会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不仅使社会学研究者看到了传统社会学方法的不足,而且还启发了大量研究者的实证研究。由于这一巨大成就(尤其是《社会的构成》)所带来的巨大影响,1984年,吉登斯被破格晋升为剑桥大学的首位"社会学"教授。 第三,历史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在系统建立起结构化理论体系之后,吉登斯开始了重建社会学理论体系的过程。这一阶段的突出成果体现在1985年出版的《民族国家与暴力》一书上。本书被誉为"社会理论三部曲"的第二部,也是吉登斯理论体系中最富历史社会学色彩的一部著作。该书主要从军事暴力的角度分析了世界史的演进过程。在吉登斯看来,世界的演进过程是一个从传统国家、绝对主义国家向民族国家演化的过程,军事暴力在推动

第四节:英格尔斯的个人现代性理论

第四节:英格尔斯的个人现代性理论 注意:英格尔斯的现代化理论研究不像以往的社会学者仅仅停留在对社会结构与社会制度领域的研究,而是侧重于研究个人的现代性。 人们片面强调社会结构与社会制度的作用,实际上蕴含这样的结论:社会结构与社会制度决定个人,个人只是被动地反映社会结构与制度。 事实上,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如此简单。因此从现代化研究来说,我们需要把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个人层面,即强调在个人和社会心理的层次研究现代化的重要地位,强调现代化研究必须以普通人为核心,探讨这些人在遇到新出现的现代秩序中的新机构----工厂、城市、大众媒介、正常、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时的体验。 一、个人现代性对于现代化的重要性 1.人的现代性并非现代化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赖以进行并获成功的先决条件之一 一个国家可从国外引进作为现代化标志的科学技术,移植先进国家卓有成效的工业管理制度、政府机构形式、教育制度等等,但是如果一个国家执行运用这些制度的人自身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行为方式上经历一个向现代化转变的过程,那么现代化的失败或畸形发展的悲剧就不可避免。 国民的现代性构成了现代化的先决条件之一。 2.个人现代性构成了现代化的目标 现代化追求经济发展,其根本目的还是在人的发展与人的,而个人现代性体现了人的解放与人的发展的要求。 即现代化之所以有价值,从根本上说在于它能把个人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提高个人的创造性,扩大他们在社会中的参与,增加他们的个人价值感和尊严感,推动个性的发展与人的解放的目标的实现。 二、个人现代性的特征 个人现代性是很多性质的综合,而非某一种特质。 1.现代人的性格可总结为四方面: 在《迈向现代》书中他认为,现代人的性格可总结为四方面:是否信息灵通、是否参与;是否拥有相当明显的个人效率感;是否深受传统的影响或非常独立自主;是否易于接受新经验新理念(即是否相当开放,在认知上具有较大弹性)。 2.通过跨国的、跨文化的研究概括个人现代性的12个方面的特征: ——乐于接受新生事物; ——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与变化; ——头脑开放,尊重不同看法; ——注重现在与未来,守时惜时; ——注重效率、效能,对人和社会的能力充满信心; ——注重计划; ——尊重知识,追求知识; ——相信理性及由理性支配下社会; ——重视专门技术; ——敢于正视传统,不唯传统是从;

吉登斯将

吉登斯将“结构”理解为不断地卷入到社会系统的再生产过程之中的规则和资源: 结构具有二重性,即社会结构不仅对人的行动具有制约作用, 而且也是行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中介, 它使行动成为可能;行动者的行动既维持着结构, 又改变着结构。行动与结构之间这种相互依持, 互为辩证的关系反映在处于时空之中的社会实践中。社会实践依赖于行动者的创造和再创造而具有其特定的规律性: 行动者是具有知识的, 其知识是反思性的和实践性的。因此, 在进行行动时, 行动者不仅有其行动的理由和动机, 而且还能对自己的行动及所处情境的社会和物理特性进行反思性监控; 但是行动者的知识又是不完全的,故而其行动总会遇到一些“未被认知的行动条件”——这就是社会结构, 并进而导致一些“非预期的行动后果”, 而后者又会反过来成为前者。未被行动者认知的行动条件、行动者的反思性监控、行动的理性化、行动背后的动机以及“非预期的行动后果”构成了吉登斯的“行动自我的分层模型”。吉登斯认为, 人类的所有行动都表现为这个模型, 且都是以实践意识作为认知基础的。 在吉登斯看来, 社会结构并非外在于个人行动, 而是由规则和资源构成。日常生活中的规则是与实践紧密相关的, 它们不只是对人们行动的概括, 而且对行动者的行动具有规范和导向作用。同时, 行动者运用自己的知识去采取适当的行动, 测试和确认其行动所牵涉的规则。因而行动者采取行动达到自己的目标的同时也再生产出社会结构。社会结构还包括社会行动所牵涉的资源——分配性资源和命令性资源, 它们是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不断地再生产出来的。资源是权力的基础, 权力是行动者改变周围既成事实的能力, 表现在社会环境中, 则是其对资源的支配能力。然而, 资源并非权力, 只是权力得以实施的媒介。规则和资源是相互依存的: 一方面, 行动者的资源影响着其对规则的测试和确认; 另一方面, 资源又非独立于行动之外, 而是存在于社会环境中, 社会成员在行动中赋予其各种各样的意义, 从而影响规则的建构。因此, 行动便具备了意义的掌握与沟通, 社会的认可与制裁以及资源的支配三种特性, 且三者相互交织。资源也因此具有转换性和传递性, 可以随行动者在具体情境中的使用而得到改变。 据此, 吉登斯认为,“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 既是其不断组织的实践的条件, 又是这些实践的结果。结构并不是外在于个人的, …它既有制约性同时又赋予行动者以主动性”, 这就是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的核心思想。 总之, 吉登斯通过演绎他的结构化理论试图弥合社会学传统上的二元论, 强调主观一客观, 行动—结构, 微观—宏观是相互包容的, 具有二重性的, 并提出了其建构的观点, 作出了原创性的重大贡献。 [编辑]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深度审视[1

卢卡奇的现代性理论渊源

330 2008.10 (上) Legal System And Society 卢卡奇的现代性理论渊源 汤松柏 易成利 摘 要 1923年卢卡奇发表了《历史与阶级意识》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传统,卢卡奇提出了重建阶级意识来克服现代 性的弊端的问题。从整体上来说,他的理论仍然是没有超脱现代性的框架,本文准备对卢卡奇的思想渊源做一番梳理,以达到在历史上认识他思想的目的。关键词 卢卡奇 现代性 渊源 中图分类号:B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8)10-330-01 “现代性”问题是西方理论界讨论得最热烈的主题之一,它指涉各种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以及文化的转型,是文化精神维度上的现代意识,它主要体现为以数学和物理学为基础的现代科学理论以及由启蒙主义引发的哲学思维中存在着的理性精神和历史意识。卢卡奇及其《历史与阶级意识》以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现象作为现代性批判的理论起点,在对物化现象和现代形而上学双重维度上展开其现代性批判的。作为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先驱,卢卡奇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及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决不是历史偶然,而是有其丰厚的历史思想源流作为其理论的支点::即黑格尔对现代概念及现代性问题的阐述、马克斯?韦伯有关社会合理化的思想以及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批判。 一、黑格尔的现代性观点对卢卡奇的影响 黑格尔哲学就是在思维中把握其时代的哲学。黑格尔认为“现代”就是时代:一是现代的时间意识,即与古代和中世纪相对的、指向未来的概念,它以1500年前后发生的三大历史事件即新大陆的发现、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为开端而指向未来,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是不同于过去的“我们自己的时代”;二是指自我确定的主体性,即现代性将可以不再借用其它时代提供的模式,而是从自身中创造出规范性,时代必须为自己立法,黑格尔认为:现代性自我确定的要求就是“哲学的要求”。黑格尔用主体性原则作为现代性的标志,他认为,“说到底,现代世界的原则就是主体性的自由,也就是说,精神总体性中关键的方方面面都应得到充分的发挥。”因为主体性保障的是自明性和肯定性,所以主体性“在现代世界中表现为个体主义:所有独特不群的个体都自命不凡;批判的权力:每个人都应认可的东西表明它自身是合理的;行为自由:在现代我们才原意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唯心主义哲学自身:哲学把握自我意识的理念乃是现代的事业。”黑格尔不仅是第一个把现代性解释置于哲学领域,而且也是第一个发现现代性危机的人。他最早意识到建立在理性和主体性基础上的现代性产生了分裂,社会无法完成统一,在他看来,绝对理性是克服现代性困难、防止社会分裂的最佳途径。这样,黑格尔借助于绝对理性在主体哲学范围内克服现代性危机从而奠定了现代性批判话语的基础。黑格尔的现代性批判话语激发了卢卡奇坚定无产阶级通过“主-客体辩证法”达到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的“阶级意识”的觉醒而扬弃资本主义社会普遍物化的信心。 二、马克斯?韦伯的现代性观点 在黑格尔现代性批判话语的基础上,韦伯从资本主义社会合理化及其过程的理论视角展开对现代性的诊断,认为“只有理性的行为和社会组织才能够产生理性的实证自然科学,也才能够产生理性的法律、以科层制为核心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理性的社会劳动组织形式,而 这一切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韦伯依据行动类型把合理性区分为“工具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把合理性分为“形式合理性”可导致可计算的结果,但不能保证结果的意义和“实质合理性”对于结果)的价值判断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并断定正是由于资本主义占据社会统治地位才使得“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之间出现了断裂,而现代性正是起源于这种断裂:一方面,工具理性的膨胀使得传统社会的一切神圣价值“祛魅”,导致了现代社会一切行动都变成可计算、可预测并追求功能效率的最大化,“形式合理性”消解了一切事实;另一方面,由于财富和利润的诱惑使得价值目标消退得无影无踪,形式的合理性最终成了实质的非合理性。韦伯对现代性诊断的思想深深地影响到卢卡奇,他认为,“一方面,劳动过程越来越被分解为一些抽象合理的局部操作,以至于工人同作为整体的产品的联系被切断……另一方面,在这种合理化中,而且也由于这种合理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合理计算的基础,最初是作为仅仅从经验上可把握的、平均劳动时间,后来是由于劳动过程的机械化和合理化越来越加强而作为可以按客观计算的劳动定额,都被提出来了”。 三、马克思的现代性观点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一节中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无疑成为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最直接的思想资源或理论支点。马克思指出,商品根本不是人们所认为的“好像是一种简单而平凡的东西”,就其性质而言,“它却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马克思揭露了商品所具有的那种“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的秘密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采取了商品的这种形式,也就是说,“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等同的价值对象性这种物的形式;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的人类劳动力耗费,取得了劳动产品的价值量的形式;最后,生产者的劳动的哪些社会规定借以实现的生产关系,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的形式”。在马克思看来,商品形式的抽象摧毁了存在的“原始的丰富性”而建立了一种抽象的普遍联系和全面关系。依此之故,在商品普遍抽象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条件下,存在变成了可计算的存在,一切现实的东西都变成了可计量的东西,抽象成为普遍的存在原则。马克思用“商品拜物教”范畴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作为商品之完成形态的抽象统治的秘密。“合理化”思想作为其“物化”范畴之本质,以“主体性原则”作为其扬弃“物化”之根本途径。正是这些历史思想的源流构成了卢卡奇现代性批判的理论支点。 参考文献: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9.[2]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3]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汤松柏,四川大学政治学院2007级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易成利,四川大学政治学院2007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教育文化

述评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_李琴

述评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 李琴1 (贵州民族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内容摘要: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都是当代学术界的热点,现代性乃是在后现代的兴趣产生之后追根究底的一个议题。现代性问题长期以来就是西方学者十分关注和激烈争论的主要理论话题之一。在西方学者有关现代性的研究中,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很有代表性。在结构化理论的基础上,吉登斯首先对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变迁过程中的各种社会制度维度有全面了解基础,并以民族国家的兴起为中轴,集中探讨了西欧现代性的形成。吉登斯主要是以他的结构化理论为基础,对现代性的内涵及诸多后果从制度上作出了分析。本文将着重以吉登斯的《现代性的后果》这本书为依据,对其现代性理论作尝试性的述评。 关键词:述评 吉登斯 现代性理论 一、吉登斯现代性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吉登斯的社会学思想很多都是在对经典思想的系统清理以及对当代诸多思潮的广泛整理、批判,因而吉登斯关于现代性的理论是带有极大的反思性,这对于一般的学者特别是对初涉社会学的人来说要完全读透他的思想是极为困难,那么首先一定要先了解他关于现代性思想所产生的时代背景。“现代性”是当代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这个问题之所以受到如此频繁的关注和研究,是因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社会经历了一个相对剧烈的变革过程,并产生了一些令人不安的后果,这导致学者们不得不对现代性问题进行深入反思。在这些西方学者当中,吉登斯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成为这个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可以说,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并伴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和后现代主义者对现代性大肆批判的情形下产生的。正如黄瑞琪所说,现代性乃是在后现代兴趣产生之后追根究底的一个议题,而全球化则是根源于现代性,进而延伸到后现代性的一个议题2。20世纪90年代初期吉登斯陆续完成他的现代性的三部曲:《现代性的诸般后果》(1990)、《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及《亲密关系的转变》。这些作品主要是在这样时代背景下写成的。 二、简述吉登斯现代性理论的理论基础——结构化理论 结构化理论是吉登斯社会学研究的支撑点和基础,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是其结构化理论的延伸和拓展。人们认为吉登斯的现代性研究渗透着结构化原则方法。谢立中在其《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一书中认为吉登斯在80年代初中期所倡议的“结构化理论”是其学术生涯的一个重要标记,并指出《现代性之后果》在一定程度上是结构化理论的一种延续。运用结构化理论的方法考察欧洲现代性的进程,这一点始终是吉登斯的关注核心3。因此对于其结构化理论我们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一)结构化理论的目的 吉登斯是一位以清理起步、以综合见长的理论家4。他在清理经典社会学家们对 “二元对立”的看法时候发现人们一般有意无意地预设存在这样那样的二元对立关系,人为地虚设出某种不可逾越的鸿沟,且强调其中一方面具有本质优先的属性,最突出的是结构与人的行动关系上。在综合各家思潮的过程中,吉登斯向人们展现了他关于其著名的结构化理论的目的:首先是要清除蕴含在解释学、功能主义、结构主义、进化理论等思潮里面的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整体论与个体论、决定论与唯意志论直接的二元对立,用结构二重性代替二元论 1作者简介:李琴,1988年生,贵州民族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2黄瑞祺,《社会理论与社会世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243页。 3杨善华 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212页。 4杨善华 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213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