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指导

实验指导

文档来自网络,是本人收藏整理的,如有遗漏,差错,还请大家指正!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验

1 课程实验概述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验是本课程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
通过实验,使学生熟悉一些与本课程有关的实验设备、掌握最基础的机械设计实验方法及实验的基本技能
培养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对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起到巩固和加深的作用,为学习后续课程及今后从事技术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实验项目如下:
实验1 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与分析
实验2 渐开线齿廓的范成原理
实验3 齿轮基本参数的测定
实验4 减速器拆装
在做实验之前,学生要认真预习课程实验指导书的相关内容,并复习与实验有关的教学内容,为完成实验作好充分准备
实验后,学生必须写出实验报告



2 课程实验示例

图1(a)所示为某冲床的主体传动机构,要求绘制该机构的运动简图

(a) (b)
图1冲床的主体传动机构
首先分析机构的结构及运动特征
通过动力输入构件或转动手柄,使机构缓慢地运动
循着传动路线仔细观察机构的运动,判断机构中哪些构件是原动件,哪些构件是连接构件、输出构件及固定构件等,同时确定构件的数目
并依次判断相邻两构件之间组成运动副的类别,确定哪些是转动副、移动副及哪些是高副

由图1(a)可知该机构由偏心轮1、滑块2、冲头3与机架4所组成
偏心轮1是机构的原动件,绕固定轴线定轴转动;冲头3为输出构件,在垂直方向往复移动;滑块2是连接构件,作曲线平动
偏心轮1与机架组成固定转动副O1;同时偏心轮1又与滑块2组成转动副A;冲头3与滑块2组成水平的方向的移动副;且冲头3与机架4又组成垂直方向的移动副

再绘制机构的运动简图
选定投影面及适当的比例尺μL,测量构件的有关尺寸,用规定的线条和符号画出运动副及构件,并在构件旁标注数字,在运动副旁标注字母,在原动件上标注箭头

绘图时,取比例尺μL=4,冲头3可简化为T字型构件,而偏心轮1可简化为杆件O1A
将原动件画在一般位置上(相对于a图顺时针方向转过约90°)
同时还应注意各构件之间的相对位置,O1A的距离为偏心距e、构件3垂直方向的导路通过O1点
绘出如图8-1(b)所示的机构运动简图

最后,利用机构自由度计算公式 F=3n?2PL?PH 求出机构的自由度,并分析机构运动的确定性

在该机构中,活动构件的数目n=3,低副的数目PL=4,高副的数目PH=0

,将上面的数值代入机构自由度计算公式可得
F=3n?2PL?PH =3×3?2×4?0=1
由于原动件数目为1,且机构的自由度数与原动件数目相同,所以该机构的运动确定



3 课程实验指导

3.1 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与分析

1. 实验目的
(1) 初步掌握绘制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方法和技能,并能正确表达有关机构、运动副及构件

(2) 掌握用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分析机构运动的确定性

2. 实验设备和工具
(1) 各种典型机构、机械的实物或模型;
(2) 钢板尺、钢卷尺、内卡钳、外卡钳、量角器;
(3) 学生自带下列实验用品:纸、笔、圆规、橡皮等文具

3. 实验步骤
(1) 观察机构的运动并确定构件数
首先找出机构中的原动件,通过动力输入构件或转动手柄,使被测绘的机构或机器(或模型)缓慢地运动,循着运动的传递路线仔细观察并判断哪些为连接构件、工作构件、固定构件等,同时确定构件的数目

(2) 判别各构件之间运动副的类别
按照运动的传递路线,根据两构件的接触情况及相对运动的特点,依次判断相邻两构件之间组成运动副的类别,确定哪些是转动副、移动副及哪些是高副

(3) 绘制平面机构的示意图
正确选择投影面,将原动件放在一般位置上,按照运动的传递路线及代表运动副、构件的规定符号绘制出机构运动的示意图,并对机构中的每一构件进行编号,在构件旁标注数字1、2、3...,在运动副旁标注字母A,B,C...,在原动件上标注箭头
绘制机构示意图可供定性分析机构运动特征时使用,也可为正确绘制机构运动简图作好准备

(4) 测量与机构运动有关的尺寸并按比例绘制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
仔细测量与机构运动有关的尺寸,包括转动副间的中心距、移动副导路的位置或角度等
选择适当的比例尺μL,按比例确定各运动副之间的相对位置,并以简单的线条和规定的运动副符号,正确绘出机构运动简图




(5) 计算机构的自由度
平面机构自由度F的计算公式为:
F=3n?2PL?PH
式中:n为活动构件的数目,PL为低副数目,PH为高副数目

(6) 分析机构运动的确定性
将计算得到的机构自由度数与所测绘机构的原动件数比较,两者应相等
若与实际情况不符,要找出原因及时改正

4. 实验报告要求与格式
(1) 所测绘的简图中,至少有一张运动简图要按比例绘制

(2) 实验报告格式附后,见4.1



3.2 渐开线齿廓的范成原理

1. 实验目的
(1) 了解用范成法加工渐开线齿轮

齿廓的原理;
(2) 了解用上述方法加工时,齿廓产生根切现象的原因及避免根切的方法;
(3) 分析比较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齿形和几何尺寸的异同点

2. 设备和工具
(1) 齿轮范成仪;
(2) 学生自备绘图纸、圆规、三角板、剪刀、铅笔(或圆珠笔)、计算器

3. 实验内容
用渐开线齿轮范成仪进行范成实验,模拟用范成法加工渐开线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齿廓的过程,在图纸上各绘出2~3个完整的齿形

4. 实验原理
范成法是根据渐开线齿轮与齿条(或一对渐开线齿轮)相互啮合时,其共轭齿廓互为包络线的原理来切制齿轮的一种方法
如果把其中的齿条(或一个齿轮)作成刀具,另一个齿轮当作齿坯,使两者作纯滚动,则在各个不同位置上,刀刃轮廓线在齿坯上所依次占据的位置线就会形成包络线,这种在齿坯上形成的包络线就是渐开线齿廓
为了能清楚地观察到刀刃相对齿坯的各个位置形成包络线的过程,了解用范成法加工形成渐开线齿廓的原理,通常用齿轮范成仪模拟进行实验

范成仪的结构型式较多,图2所示的是用钢丝传动的渐开线齿轮范成仪

图2渐开线齿轮范成仪
代表齿坯的圆形绘图纸,被用压板8固定在托盘1上,托盘1绕O点定轴转动
滑架4安装在机架3的水平导向槽中,齿条刀具2安装在滑架4的径向导向槽中,它可上下调节,并用锁紧螺母5固定滑架4上,齿条刀具2随滑架4在水平方向移动
钢丝7被绕在托盘1背面代表分度圆的凹槽内(齿坯分度圆:图中虚线大圆弧),并且两端被用螺钉6固定在滑架4的节线上(齿条刀具2的节线),以保证齿坯与刀具作纯滚动
通过调节齿条刀具相对齿坯的径向位置,可以模拟用范成法加工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的齿廓

5. 实验步骤
(1) 根据指导教师给出的齿轮参数,计算并在绘图纸上绘出标准齿轮的齿根圆、基圆、分度圆、齿顶圆和变位齿轮的齿根圆、齿顶圆(变位系数x值由指导教师给出或者按不根切的最小变位系数确定)
用剪刀沿比齿顶圆稍大一些的圆周剪下得到齿坯

(2) 绘制标准齿轮齿廓
① 将齿坯安装到托盘1上,注意两者圆心重合

② 调整齿条刀具2的径向位置,使刀具中线与齿坯分度圆相切

③ 将齿条刀具推至左(或右)极限位置,用笔在齿坯上画出齿条刀具的齿廓线,然后向右(或向左)每次移动刀具约3~5mm画一次刀具齿廓线,直到绘出2至3个完整的齿廓为止
这些齿廓线所形成的包络线即为标准渐开线齿轮的齿廓,如图3所示

图3范成绘制出的标准齿轮
(3) 绘制变位齿轮齿廓
① 将齿坯取下,相对于托盘1转动大约180°

,重新安装固定齿坯

② 调整刀具的径向位置,使齿条刀具中线在相对于绘制标准齿轮时的位置,向远离齿坯中心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xm(正变位)

③ 按绘制标准齿轮齿廓的步骤,绘出有2至3个完整齿的变位齿轮齿廓
图3为绘制出的正变位齿轮

图4范成绘制出的变位齿轮
④ 观察绘得的齿廓并与标准齿轮的齿廓作对照和分析

6. 实验报告格式及要求
(1) 实验报告格式见4.2

(2) 要求填写实验报告单,并将其与所绘制的齿廓图签名后一起交指导教师



3.3 渐开线齿轮基本参数的测定

1. 实验目的
掌握用简单量具测量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基本参数的方法
加深理解渐开线的性质,熟悉齿轮各部分几何尺寸及与基本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实验用具
(1) 待测量齿轮两个:选用两个模数制正常齿的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ha*=1
c*=0.25),其中一个齿轮的齿数为偶数,另一个齿轮的齿数为奇数

(2) 实验量具:精度为0.02mm的游标卡尺及公法线千分尺

(3) 学生自备纸、笔、计算器等文具

3. 实验步骤
(1) 确定齿轮的齿数z
数出待测齿轮的齿数z

(2) 确定齿轮齿顶圆直径da和齿根圆直径df
齿轮齿顶圆直径da和齿根圆直径df可用游标卡尺测出
为了减少测量误差,同一测量值应在不同位置上测量三次,然后取其算术平均数

当齿轮齿数为偶数时,da和df可用游标卡尺在待测齿轮上直接测出
当待测齿轮齿数为奇数时,da和df必须采用间接测量的方法,如图5所示
先测出齿轮内孔直径D,然后分别量出孔壁到某一齿顶的距离H1和孔壁到某一齿根的距离H2

图5奇数齿轮的测量
由此可按下式计算da和df:
da=D+2 H1
df=D+2 H2
(3) 计算全齿高h
偶数齿轮:h= (da ?df) /2
奇数齿轮:h= H1? H2
(4) 计算齿轮模数m
由h=(2 ha*+ c*)m得
m=h/(2 ha*+ c*)=h/2.25
(5) 用测量公法线长度的办法确定齿轮的基本参数
如果被测量齿轮齿顶圆的精度较低时,可采用测量公法线长度的办法确定齿轮的基本参数:如模数m及压力角α等,测量时应先按齿轮的齿数确定跨测齿数k,见表8-1

表1跨测齿数k与齿轮的齿数对照表
z 12~18 19~27 28~36 37~45 46~54 55~63 64~72 73~81 k 2 3 4 5 6 7 8 9 测出公法线长度Wk和Wk+1后,先求出基节pb= Wk+1? Wk,再根据pb=πmcosα或由基节表确定该齿轮的模数m和齿形角α

4. 实验报告格式及要求
(1) 实验报告格式见4.3

(2) 由于齿轮制造时有误差,加之量具及测量均有误差,所以根据前述公式计算出模数m后,应将其与标准模数表对照,确

定出齿轮的实际模数



3.4 减速器拆装

1. 实验目的
(1) 熟悉减速器的基本结构,了解各部分零件的作用;
(2) 了解减速器的装配关系及安装、调整方法
了解减速器的润滑、密封;
(3) 掌握减速器基本参数的测定方法

2. 实验内容
(1) 按程序拆装一种减速器,分析减速器的结构及各零件的功用

(2) 测量并计算所拆减速器的主要参数,绘制其传动示意图

(3) 测量减速器传动副的接触精度和齿侧间隙;测量轴承的轴向间隙

(4) 分析轴系部件的结构、周向和轴向定位、固定及调整方法

3. 实验设备和用具
实验设备为单级或二级齿轮减速器;
实验用具采用钢板尺、内卡钳、外卡钳、游标卡尺、百分表及表架、扳手、轴承拆卸器、红铅油、铅丝等

4. 实验步骤
(1) 观察减速器的外部形状,判断传动方式、级数、输入输出轴等,测出外廓尺寸、中心距及中心高等

(2) 测量轴承的轴向间隙
固定好百分表,用手推动轴至一端,然后再推动至另一端,百分表所指示的量即为轴承轴向间隙的大小

(3) 拧开箱盖与机座联接螺栓及轴承盖螺钉(嵌入式轴承盖除外),拨出定位销,借助起盖螺钉打开箱盖

(4) 边拆卸边观察分析
① 箱体的结构形状;
② 轴系的定位及固定;
③ 轴上零件的轴向和周向定位及固定方法;
④ 传动零件所受的轴向力和径向力向箱体传递的路线;
⑤ 调整轴承间隙的结构形式;
⑥ 润滑与密封方式;
⑦ 箱体附件(如通气器、油标、油塞、起盖螺钉、定位销等)的结构特点、位置和作用;
⑧ 零件的材料等

(5) 根据所拆减速器的种类,画出传动示意图,测定减速器的主要参数(如齿数、传动比、模数等)

(6) 将所拆减速器的每个零件清理干净,再将装好的轴系部件装到机座原位置上

(7) 齿侧间隙jn的测量
将直径稍大于齿侧间隙的铅丝(或铅片),插入相互啮合的轮齿之间,转动齿轮,辗压轮齿之间的铅丝,齿侧间隙等于铅丝变形部分最薄的厚度
用千分尺或游标卡尺可测出其厚度大小

(8) 齿轮接触精度的测量
接触精度通常用接触斑点大小与齿面大小的百分比来表示
在主动齿轮的2~4个轮齿上均匀地涂上一薄层红铅油,用手转动主动齿轮,则从动齿轮齿面上将印出接触斑点
观察接触斑点的大小与位置,画出示意图,并分别求出齿高及齿长方向接触斑点的百分数
齿长方向接触斑点的百分数为:沿齿长方向接触痕迹的长度b〞减去超过模数值的断开部分c与工作

长度b′之比,即(b〞-c)/ b′×100%;齿高方向接触斑点的百分数为:沿齿高方向接触痕迹的平均高度h〞与工作高度h′之比,即h〞/h′×100%
(接触斑点的测定可参考有关文献)
(9) 将减速器装配复原


??

??

??

??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