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西方经济学初学者的几点建议

关于西方经济学初学者的几点建议

关于对西方经济学初学者教学的几点思考

On western economics beginners teaching several ponders

徐娟

(广东商学院经济学院,广东广州510320)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在面对西方经济学初学者的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三大问题,即如何引导初学者的兴趣、如何转变初学者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如何保持初学者学习的边际效用不递减,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初学者;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教学方式改革

西方经济学通常是开设在大一下学期,这个阶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微积分知识,开展初级、甚至偏中级的经济学教学是没有技术上的障碍的。但由于学生从高中过渡到大学才刚刚半年,仍然不能在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上实现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因此在初次接触到经济学时,将会面临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不仅会影响到经济学的学习,甚至还会影响到以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本文提出了在面对西方经济学初学者的教学中最易出现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期共同的探讨与提高。

一、问题之一:如何引导初学者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初学者来说,没有兴趣是永远不能迈入经济学的豪华殿堂的。所以兴趣的引导对初学者来说尤其重要。当问到初学者这个问题时,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他们或者认为经济学就和大一上学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一样,属于纯理论,枯燥乏味,通过死记硬背就可以过关的课程。再或者是认为经济学就是赚钱的实用性课程,但一看到教材中条条框框的理论,而没用具体应用的东西,一下子兴趣全无。这两种观点都反映了初学者对经济学的不了解。要使初学者对经济学产生兴趣,首先要让他们先了解经济学的“外貌”,建立起“第一印象”。在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第一章通过各种生动的例子讲述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这部分内容通俗易懂,初学者往往很容易接受。根据我个人近十年的教学经验,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的讲解,多数学生会对经济学“一见钟情”,并且消除先前对经济学的一些误解。另外,为了能让初学者进一步了解经济学的“内涵”,在开始进行系统学习前,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这部分内容的介绍,我个人认为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些老师认为对于初学者没有必要给他们讲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毕竟这部分内容比较专业和深入,需要专门的课程(如经济学说史、经济学流派等)的介绍。我个人持相反观点。这就好比找结婚对象首先要了解对方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一样。只有了解了经济学的发展历史,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到经济学的本质,并从更高的视角俯瞰经济学。

二、问题之二:如何转变初学者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

对于大一下学期的初学者来说,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还停留在高中阶段。由于大一上学期的课程以公共基础课为主,学生还没能真正实现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转变。比如:学生还习惯用中学时代的“归纳法”进行思维、习惯死记硬背、习惯老师“填鸭式”教学等等,这对于经济学的学习是很不利的。要想学好经济学,需要转变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如何实现转变,我个人认为两点很重要:

1、培养初学者自主阅读的能力。

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会精读和泛读。精读所有的书目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而对所有的书目进行泛读,结果往往是蜻蜓点水、略知一二、难以深入。所以对于经济学初学者来说,必须协调好精读和泛读之间的关系。举例来说,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很多高校把它作为教材,理应成为学生的精读书目。至于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政法大学等等编著的教材则可以泛读。国外人的教材,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都是国际流行的很不错的教材,任选一本精读都是可以的。选定一本后,其他的国外教材就可以泛读了。其次,学会快乐的阅读。实现快乐的阅读不仅仅要读专业教材,更多的是要读教材以外的东西,如经济学家人物传记、经济学家茶座、经济学家随笔、经济学消息报等等,从中穿越经济学家的成长历史、品味生活中的经济学、感受经济学世界里的刀光剑影,从而收获一份意想不到的快乐。再次,学会与人分享你的读书心得。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同学之间通过QQ、微博、微信等方式相互分享各自的读书心得,也可以参与一些著名网络论坛的讨论,如人大经济论坛、经济学教育科研网站的论坛等等,再或者定期举行一些交流会等等。总之,分享会使你学习的快乐加倍,学习的烦恼减半。最后,学会思考。对于初学者,会思考不要求你去思考高深的专业问题,也不需要你去解决具体问题,而是能够主动运用你所学到的经济理论分析你身边的事,可能这件事仅仅就是分析你在食堂排队打饭的机会成本,或是分析“课桌文化”的外部性,再或者是分析你在报纸上看到的一个小事件,这都无关紧要,这说明你已经开始学会思考,并且学以致用。

2、培养初学者的经济学思维模式——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经济学习惯用“假设演绎法”来研究问题,任何一个经济理论大都统一于“经济环境、个体行为、选择结果、评估比较与价值判断”的分析框架。对于初学者,由于初次接触这种思维方式和分析框架,一时半会儿很难习惯,很多学生仍然停留在“归纳法”的思维习惯中。学生现有的这种思维能力阻碍了经济学思维模式的培养,如何培养初学者的逻辑思维能力一直是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与以往的学习不同,在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经济理论知识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理论知识背后的思维方式,以及一些有助于思维的工具。而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到底指什么呢?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曾经作过恰当的表述:“经济学理论并不是一些现成的可以用于政策分析的结论。它不是教条,而是一种方法、一种智力工具、一种思维技巧,有助于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 但是,“思维技巧”又是什么呢?要把它既清晰又简练地向初学者描述一番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美国芝加哥大学伦理学与社会学博士、华盛顿大学经济系教授保罗·海恩(Paul Heyne,1931-2000)在他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一书中通过交通的例子[1]80,指出经济学的思维过程关注三个方面:个体的行为;群体的合作;上述两种活动的结果。交通的例子非常形象地告诉大家,经济学思维的本质其实是非常浅显和生活化的,关键是如何变为自己的工具。当然要使初学者习惯运用这样工具进行思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一是通过系统的理论讲授,阐明每个经济学原理的前提假设,不仅让学生知道经济理论是什么,更要让学生清楚经济理论是怎样来的。逐步让学生知道经济学家是怎么观察和得出结论的,又是如何存在分歧的等等。二是鼓励学生多读多看,并用科学家的眼光去观察社会,提高学生的经济分析能力。三是指导学生熟练掌握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如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比较静态和动态分析、边际分析、最优化分析等等。一旦学生习惯了

[1]80保罗有关交通的例子是这样描述的:我们每天面对繁忙的交通,总觉得它是无序的混乱状态。但一旦拨云见日,你会发现在这“混乱”之下依然存在着群体合作:每一辆车都有其目标,每一个司机都努力避免交通事故,这是个体行为;在路上行驶时,汽车首尾相接,车距狭小但并不碰撞,车距大时就加速,车距小时就减速,这就是群体协作——如果拒绝协作,马路将会成为废铜烂铁的堆积地。有趣的是这主要并不是交警指挥的成果,而是每一位司机追求自身目标后的无意结果。(美)保罗·海恩,彼得·勃特克,大卫·普雷契特科著.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5月

经济学推理的原则,并把它变成自己的工具,他们就会发现它大有用武之地。

三、问题之三:如何保持初学者学习的边际效用不递减?

西方经济学一开始讲解的是供求理论,内容还比较简单,学生大多可以接受,也很有兴趣。但是随着分析的扩展和深入,繁琐的公式推导、复杂的图表分析、脱离实际的假设条件都会使学生感到不适应和难以理解。教学越是进行到后面的内容,学生越是感到信心不足,兴趣不大,课堂教学给他们带来的满足感的增加(边际效用)越来越少。课堂上打瞌睡、注意力不集中、看小说等时有发生。如何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也是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个人认为,保持学生学习的边际效用不递减,关键是教学方式的探索和改革。目前,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沉闷、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不紧密、与学生的互动不足、考核方式单一等等。这些问题使得学生学习经济学的积极性难以持续,教学的效果也不尽人意。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在教学方式的改革中,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高学生的参与性,注重教学互动。

学生参与具有双赢的效果,既可以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又兼有调节教学节奏、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具体参与方式可以是教师提问,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教师点评。也可以是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他来讲,老师和其他同学一起点评。让初学者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时,教师的提问不要过于复杂和深奥。复杂和深奥的问题会打击初学者的自信心,课堂气氛也会比较沉闷。我个人认为,举例式的提问学生很容易接受,参与度高,而且他们的答案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例如让学生举例说明收入提高,对低档品消费需求的减少。学生举例说,收入低时买山寨手机,收入高时买iphone4,其他同学都很有共鸣,也很贴合现实。再例如让他们举例说明生活中时如何用到“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时,他们答案也很有趣。同时,当学生和教师角色互换时,要求学生讲授的内容也应该是相对简单、容易理解的非重点内容。例如教师讲授了需求量和需求的区别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讲供给量和供给的区别。再例如讲到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时,教师重点讲述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而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和永久收入消费理论可以学生自己讲述,然后教师进行拔高。

2、丰富教学手段,活跃教学气氛。

多媒体教学法是目前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它将图、文、声、像高度集成于教学活动之中,有助于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表现力。但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尤其是重要数学模型和公式的推导,仅仅采取多媒体这种单一的手段,不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所以,要把多媒体教学和黑板教学相结合,加深学生的记忆,强化教学效果。同时也应注意教学气氛的活跃,因为无论是多媒体教学还是黑板教学,都是理论阐述,学生接受起来比较枯燥。教学气氛的活跃可以采用很多方法,如在讲课中穿插一些案例的讨论、习题的解析、学生和老师一起分享收集的经济学笑话等等。

3、增强理论与现实的贴合度。

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对于初学者,教学目标就是要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运用经济学原理去观察和理解世界的人,而不是研究者。因此,理论联系实际要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帮助学生深化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往往与自己学习生活相关的事情,在联系实际时就从这些事情入手,往往很容易被接受。

4、改革考核方法。

正如前文所说,经济理论知识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理论知识背后的思维方式,以及一些有助于思维的工具。目前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一般是采用闭卷集中考试方式,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这种过于单一的考核方式不能反映学生对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的理解程度和工具的运用程度。而且,经济学的学习更多的是“功夫在课外”,单一的考核方

式并不能完全考察到学生课外的功夫,教师和学生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信息不对称。因此,要改变单一的考核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比如加大平时考核的比重。平时的考核可以通过作业情况、课堂提问的参与度,小论文的写作水平(每人写一篇运用所学的经济学原理解释现实生活的小论文,一千字左右即可)等指标进行考核。平时考核的关键是考核指标的选取,过于单一、或者是过于复杂的指标都不利于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考察。这个问题一直是改革考核方法的难点,还有待大家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美)保罗·海恩,彼得·勃特克,大卫·普雷契特科著.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M].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5月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五版)[M].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3]金丽,张守凤.参与式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探析——以“西方经济学”课程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

[4]张俊.目标与激励: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有效性分析[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1,(11).

[5]王桂霞,刘佳.普通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改进的途径探析[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

作者简介:

徐娟(1979-),女.湖北人,广东商学院经济学院讲师,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国民经济学

邮箱:xujuan429@https://www.doczj.com/doc/7014115327.html,

通讯地址:广州市海珠区仑头路21号广东商学院经济贸易与统计学院徐娟(收)

邮编:510320 电话:(0)13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