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潘光旦眼里的《生育制度》

潘光旦眼里的《生育制度》

潘光旦眼里的《生育制度》
潘光旦眼里的《生育制度》

潘光旦—一个优生学家的种族论述

137  潘光旦—一个优生学家的种族论述 吕文浩 种族观念,源远流长,几乎与人类文明史相始终。对这一议题,在中国古代既有儒家的文化普遍主义式的处理,也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式的排斥。及至近代以来,愈加繁密的中西接触和文化交流,使得晚清时期的种族论述呈现出相当斑驳的色彩。而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的若干年,面临日益严峻的民族危机,中国的有识之士在种族竞争方面即有“保种”的呼声,晚清思想界中有影响的人物,如谭嗣同、康有为、章太炎、严复等均提出过种族改良的话题1 。尽管他们的思想主张中有些类似“优生”的论述,但细究起来,这些主张与19世纪末期兴起于西方的优生学并无关系,只是一些朴素的、甚至在今人看来带有某些不切实际成分的种族论述而已。 中国知识分子对优生学的翻译、介绍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才开始出现的,陈映璜的《人类学》、胡宣明编译的《婚姻哲嗣学》、陈寿凡编译的《人种改良学》、周建人与陈长蘅合著的《进化论与善种学》、刘雄的《遗传学与优生》以及董祝厘译的《人种改良学之研究方法》、丁文江的《哲嗣学与谱牒》等书或文,所介绍的优生学基本知识确实来自于19世纪末发轫于西方的优生学,具有严格的近代意义,它们也明显地受到了20世纪初开始风行西方的优生运动的影响。新文化运动时期优生学知识的引介,当然不仅仅是一种流行于西方的最新知识的传播,而是融入了中国知识分子讨论中国问题的视野,充当了一个概念工具和思想资源的角色。 优生学进入中国之后,对于中国已有的一般意义上的种族论述而言,不啻是一个重要的推进;对于中国问题中之种族问题,也带来了新的视野和解决方案。同时需要说明的是,中国知识分子在接受时常和种族主义纠缠不清的优生学时,表现出了明确的分辨意识,而且能够结合中国的实际处境讨论中国的种族问题。对于这个议题,冯客已经有了一些较为概括的论述,本文只是借助于中国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优生学家潘光旦的生活、学习以及研究经历和思想逻辑,对这一课题略作探讨。 一、种族改良的优生学路径 潘光旦和许多他的同时代知识分子一样,一方面很清楚地观察到了中西人种的生理差异和悬殊文化成绩表现,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他试图为在20世纪初被思想界整合、构想1 参见[英]冯客著,杨立华译:《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第152―53页;[日] 坂元弘子著,阎小妹译:《近代中国的优生话语》,王笛主编:《时间?空间?书写》,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第186―90页。

通识教育的意义

对于教育哲学的认识 首先,作为一个正常的社会人,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这其中通识教育又是最最重要的教育组成部分。我们说人必须接受教育,说的其实就是通识教育。 那么通识教育为什么具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他对于我们人重要到什么程度呢?它对于社会又有那些重要影响呢?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人,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必先致其知······。”在国学经典《大学·中庸》一书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些线索。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古人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哲学观念。说得直白些,那就是先让人们先明白物的原理,进而才能更好地修身齐家治国,也就是进而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乃至家庭的社会的国家的乃至人类的共同使命。 从《大学·中庸》一书中其实暗示了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只有以教育为根基。一个从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教育的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一个正常的人。一个正常的人,必须是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而只要生活在社会中,无形中就已经接收到社会无形的经验共享和教育。 我们可以从人类教育教育的启蒙期,也就是在远古时期我们人类只能取自然火,然后随着人类实用工具的经验积累,人类知道了主动地砖木取火。这之后,人类又学会了穿绳记载事情,再后来人类始祖仓颉发明了人

类第一批文字······。这些表面现象的背后,其实和人类的教育是息息相关的,也可以这样说,人类从非洲古猿开始,就已经开始了无意识主导的学习行为,出现了不自觉地模仿行为。这从现代猿猴身上可见端倪。因为现代猿猴也是从非洲古猿进化而来的。通过对现存的猿猴的研究,不难发现,基础的学习行为在它们身上依旧是存在的。但是这还不能被称之为教育。我们知道,教育是一种智力生物群体内存在的以群体为单位进行有目的的经验和技巧的传递现象。但是原始的学习行为本身不能不说是教育的前身。 通过以上关于教育起源的探索,我们知道教育的根源和本质。那么人类为什么需要教育,从以上人类进化的历史就再清楚不过了。人类之所以需要教育,其一是为了生存,也就是积累生存的技巧和生活的经验,以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改造自然的能力。 教育对于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关系到一个人生存能力;教育对于一个民族更是重要的,因为这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实力高低。而文化实力是实现社会生产力提高的必经之路。 不论是最早的工业革命,还是后来的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这之间最重要的 后来随着人类使用工具的但是因为狼人从小就没有接受人类社会的任何教育,即便年龄再大,也还停留在野兽时期,身体本能起不到任何作用。有一个印度发现的狼人,从到发现到死去,都没有学会用人类语言交流,任然保留着野兽的习性,出了躯体是人类的外,其他一切都是百分百的野兽形态。

论文写作格式及技巧

一篇好的科技论文不光主题突出,论点鲜明,还应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格式标准,易于别人阅读。 工具/原料 ? 论文格式工具:文档编辑工具(word、wps) ? ? 写作技巧工具:尽可能多搜集相关材料(知网、万方、龙源、维普等数据库,以及国外知名数据库) ? 科学论文格式 . 1 . 1 题目是科技论文的中心和总纲。

. 要求准确恰当、简明扼要、醒目规范、便于检索。一篇论文题目不要超出20个字。用小2号黑体加粗,居中。 . . . . 2 . 2 署名 .

署名表示论文作者声明对论文拥有著作权、愿意文责自负,同时便于读者与作者联系。署名包括工作单位及联系方式。工作单位应写全称并包括所在城市名称及邮政编码,有时为进行文献分析,要求作者提供性别、出生年月、职务职称、电话号码、e-mail等信息。 . 用小4号宋体 . . . 3 . 3 摘要 .

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主要内容包括: . 1)该项研究工作的内容、目的及其重要性。 . 2)所使用的实验方法。 . 3)总结研究成果,突出作者的新见解。 . 4)研究结论及其意义。 . 中文摘要200字左右,中文名称的“内容摘要”用小2号黑体加粗,居中,其内容另起一行用小4号宋体(1.5倍行距),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 . 英文“内容提要”项目名称规定为“Abstract”,用小2号Times New Roman字体加粗,居中,其内容另起一行用小4号Times New Roman 字体,标点符号用英文形式。

. . . . 4 . 4 关键词 .

浅谈我国内地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浅谈我国内地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现状分 析与思考 [论文关键词]内地高校通识教育现状问题 [论文摘要]通识教育在我国内地高校从十多年前的研究、探索到今天的尝试实施,走过了相当长的一段历程,十多年来对通识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为今后在更多高校的实施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目前实施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反映出的历史性缺位与人文素质现实性缺失、专业如何设置、如何指导通识教育由意识走向真正实践等问题,都是实行通识教育必须面对的。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内地高校实施通识教育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对策。 一、我国内地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现状 但是,如果通识教育的实施仅体现在大学本科一年级或二年级阶段,通识教育的理念和模式仅局限于部分综合选修课程的核心课程,通识教育的成效只满足于大学新生而忽略老生和研究生在进入社会之前的成才教育,那么通识教育就很难实施,并逐渐失去向全国推行的可能性。通识教育是以培养人文精神为主的素质教育,而人文精神的培育绝非一日之工,必须循序渐进,也不可能靠一门或几门选修课程来解决,必须是与专业基础课程、学识拓展课程等有机结合才能逐步达到的;不仅仅靠各种科学知识的单纯积累,必须是学习与实践结合、言论与行为统一的综合成果;不可能是单纯依靠自学自悟自得,必须要

有榜样的教导和明师的引导等条件。因此,大学教育只有大力推行通识教育的模式,才能解决当代大学生缺失人文精神和理想方向的问题,才能使更多通过发奋读书进入大学门槛的青年能最终成为真正优秀的人才。 二、我国内地高校实施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识教育是当今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话题,反映了人们对人才培养问题的广泛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院系调整,行业化办学、高度专业化培养成为办学的基本形式,高度专业化的培养模式具有明显的缺陷,狭隘的功利主义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破除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高度专业化培养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知识创新不断加速、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在当前社会环境下,高等教育面临着人文精神缺失、创新动力不足、素质结构失调三个严峻挑战。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重技术轻人文、重知识轻心智、重物质轻思想的倾向非常不利于人文精神的发育和生长。我国传统观念中“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另外社会市场转型所带来的功利主义影响,使得人文精神被严重漠视。大学必须为自己寻找出路,必须为人文精神寻找出路,通识教育正是通往这一出路的

论潘光旦人文教育思想

论潘光旦人文教育思想 “ 内容提要潘光旦(1899-1967),江苏宝山县人,是我国著名优生学家和社会学家,也是教育家。他站在生物遗产学的角度,以社会生物学理论为基础,围绕着近代教育的本质、目的、宗旨及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以“位育”观为核心、以人格培养、“通识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系统教育理念。从中表达了他对近代西方工业文明与现代人格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位育” 人格品格通识教育 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潘光旦的名字是不应当被人们遗忘的。他曾经执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长达18年,不仅担任社会学系教授,而且还担任过清华、西南联大的教务长、秘书长、系主任、图书馆主任等职务;他不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优生学家,同时,还是教育学家,在他一生所涉猎广博的诸多学术领域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他以坚实的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站在现代生物学理论的独特视角,融汇中西文化的人文精神,深刻阐发了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思想。其中,关于社会“位育”的教育观、全人格教育的思想、“通识”教育的观点和方法构成了他整体教育思想的基本框架。下面,仅就此略加评述。 一、基于“社会位育”观为核心的教育思想――达到“以群则和,以独则足”的理想 他认为,“位育”就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促成这种位育的功能”,“从每一个人的位育做起,而终于达到全人类的位育”。(5)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类本身,它涉及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而“位育”正是“一切生命的目的”,这是“百年来演化论的哲学所发见的一个最基本最综合的概念”,所以,用“教育的努力而人各得其位育,人类全部的位育是不求而自致的”。他指出“文明人类之生活要不外两大方面,曰己,曰群,或曰个人,曰社会;而教育之最大目的,要不外使群中之己与众己所构成之群各得其安所遂生之道,与夫共得其相位相育之道,或相方相苞之道”。(6)那么,如何达到“位育”的教育目标呢?他又提出了“调适”的观点,他阐述到:“人是群居的动物,人也是变异最多的动物,人也是有相当自由选择能力的动物,惟其群居,而此其所以为群,又和蜂蚁之所以不同,其分子之间,在智能、兴趣、与意向上,有极复杂的差别,”(7)因此,人类有了其特殊的“调适”功能,主要作用于三个方面,即自然、社会、人类,其结果,也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人要和自然环境调适,于是就有自然科学。要和目前的社会文化环境调适,于是就有了社会科学。又要和历史经验调适,于是就有人文科学”,这种反复调适的结果,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的演化,“终于教会人类在环境中更进一步的安所遂生的程度,安所遂生,就是调适,也就是我希望到的‘位育’”。(8)如果我们站在“社会位育”观的角度去理解教育,就会发现潘光旦所赋予的更深一层次的涵义:即教育完全不是仅仅教会人们识几个字、教会演算、甚至也不是教会人某种生活的技能,而是蕴含着另外一层意义,这就是使人在所生存的环境之中,寻找到一个安

通识教育探究论文

通识教育探究论文 《通识教育应是全人教育》 内容摘要:通识教育,既是一种大学的理念或者“大学观”,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的目的乃是全人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它与专业教育并行不悖。通识教育理应成为贯穿现代人一生的教育。 关键词:大学;通识教育;全人教育;批判思维;专业教育 陈跃红教授在《探索与争鸣》2021年第6期撰文《文学通识教育:面向广度还是面向深度》,认为目前我国大学实施通识教育“想当然地以为只要采取措施,扩展了学生的知 识面就可以解决基本问题”,“这显然是有些过于理想化和简单化了”。他在论述国外通 识教育模式的基础上,认为“大学必须突出重点,做出最有利于学生培养的选择”,建议“还是把基于知识广度构建的一般素质教育任务交还给中学、小学、社会以致家庭为好。 至于大学,还是应该从适应当代全球化社会竞争需求的立场出发,着重下功夫去解决学生 开放性、跨越性、普遍性的深度知识获得,以及高深专业本领和科学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妙”。 笔者认同陈跃红教授关于“目前大学实施通识教育存在着过于理想化和简单化”的观点,但也认为,他把大学通识教育理解为面向深度的教育的观点,显然偏离了通识教育本 身的内涵和目的,亦存在着对通识教育理解的简单化和片面化的倾向。为此,笔者提出如 下观点,求教于陈跃红教授。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行不悖 陈跃红教授认为,为适应当代全球化社会竞争的需求,大学应着重下功夫去培养学生 的高深专业本领和科学学术创新能力。笔者认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高深专业知识和科 学学术创新能力并非对立,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并行不悖。 毋容置疑,高等教育从形式上看乃是一种专业教育,这是高等教育发展必须遵循的客 观规律,是现代大学存在的基础。但是,专业教育亦带来一系列的弊端:专业教育导致知 识本身成为商品,高等教育已日益成为职业培训和技能训练的教育;学生不是出于教育的 本真接受高等教育,而是为了找到一份好的职业;狭隘的专业化教育将专业人员从跨专业 对话中孤立起来,甚至可能使他们的注意力偏离了学科的基本目标;专业化还造就了领域 意识,而每一个专业所取得的进展仅仅是在其自身领域,而且这种领域意识很容易导致被 哲学家怀特海称之为“智力独身主义”、“无活力”的教育,丧失了专业本应包含的完整 性和丰富性。 正因如此,为了克服极端专业教育的“代价”,使现代大学真正承担起历史责任,使 高等教育成为完整的教育,我们理应强化通识教育,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发展,共 同成为现代教育的有机成分。通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整体观。从性质上看,知

茶花女王振孙上海译文

翻译经典: 张谷若译狄更斯和哈代 朱纯深译《自深深处》 潘文国译《赫兹列散文精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黄源深译《道连﹒葛雷的画像》 杨自伍译《英国散文名篇欣赏》 徐迟译《瓦尔登湖》 冰心译纪伯伦 杨必译《名利场》(Vanity Fair) 孙致礼译《奥斯丁》 李文俊译福克纳 王科一译奥斯汀 张经浩译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爱玛》 王佐良译培根 徐迟译《瓦尔登湖》 方平译《呼啸山庄》 傅东华译《飘》 刘炳善译查尔斯兰姆,弗吉尼亚﹒伍尔夫 董乐山译《第三帝国的兴亡》 杨绛译《堂吉诃德》 王道乾译《情人》 杨伯峻译《论语译注》 周克希译《包法利夫人》, 许钧译《桤木王》 李文俊译福克纳作品 施咸荣译塞林格作品 汝龙译契诃夫作品 郝运译都德作品 罗贻荣译戴维·洛奇做皮 周作人译日本、希腊文学 朱雯译雷马克 文楚安译凯鲁亚克 萧乾译乔伊斯 张佩芬译黑塞文学 金隄译乔伊斯《尤利西斯》 陈馥译布宁 钱诚译布尔加科夫 陈敬容译哈代(诗歌) 董乐山译《1984》 张友松译马克·吐温作品

荣如德译《卡拉马佐夫兄弟》、《白痴》、 《癌病房》、《金银岛》、 《道连葛雷的画像》 《奥列佛退斯特》 杨武能译《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李文俊译《警察与赞美诗》 郑振铎译泰戈尔 冯至译里尔克 戴望舒译洛尔迦和法国诗歌 鲁彦译显克微支 周煦良译高尔斯华绥 满涛译果戈里 罗念生译古希腊史诗、悲剧 楼适夷译介川龙之芥 草婴译托尔斯泰 裘柱常译杰克·伦敦 袁凤珠译厄普代克 主万译厄普代克 王仲年译欧亨利 钱鸿嘉译德国小说(托马斯曼,伯尔等) 范维信译葡语文学 桂裕芳译普鲁斯特 许钧译普鲁斯特法国作品 叶君健译安徒生 余光中译王尔德《不可儿戏》 侯文惠译《沙乡年鉴》 韩少功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惶然录》昆德拉杨武能译浮士德 潘光旦译蔼理斯的《性心理学》 萧乾译好兵帅克》(转译自英文本) 刘星灿译《好兵帅克》(捷克原文翻译,好) 李健吾译《包法利夫人》 孙致礼译奥斯汀 朱升豪译莎士比亚 任溶溶译《小飞人卡尔松》 《安徒生童话全集》林格伦(瑞典作家) 吕叔湘译《文明与野蛮》 伊沙译《仓央嘉措诗选》 王月瑞译《一生的读书计划》 刘菁译《我们的国家公园》 暴永宁吴伯泽译《艺术与物理学》 胡其鼎译歌德 傅雷译《约翰,克里斯托夫》《艺术哲学》 屠友祥译罗兰巴特《文之悦》罗兰巴特《S/Z》

浅谈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发展与意义

浅谈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发展与意义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浅谈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发展与意义 【摘要】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有不少学生对在大学里学习通识课表示不理解。有的同学认为通识课就是基础课或选修课,选通识课就是为了凑学分的;还有一些同学则抱怨教学计划里为什么要安排通识课,最好是专业课多多益善。针对学生们思想上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非常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是通识教育,大学生为什么要接受通识教育。这对同学们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提高个人素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通识教育人文素质 一、什么是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education”的译名,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又称“通才教育”。它是指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高等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道德、情感、理智等方面全面发展。美国是开展通识教育最早、最完善的国家之一。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哈佛大学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大学之一,作为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一直推行通识教育课程计划,并对美国的高等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如今的大学生就业已经不是过去的定向培养,整个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也必须随着转变。此外,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需要以广泛的通识教育为基础,如果学生不了解各领域最基本法则,也很难在这个信息时代真正成为专业人才。 目前,人们对通识教育内涵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第一,通识教育是非专业教育。专业教育是强调专业技能和谋生手段的培训,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而通识教育旨在让学

潘光旦与《冯小青考》

一、《冯小青:一件影恋之研究》述要 冯小青是明万历年间一位只活了18岁的传奇女子。潘光旦经过详细考证,根据支如增撰写的《小青传》和冯梦龙《情史类略》、张潮《虞初新志》所载《小青传》,参考张岱、李雯、施润章、陆丽京等文人以小青为题材的诗,结合《盛明杂剧》、《西湖拾遗》等明代笔记、传奇中的材料,不仅确证了冯小青其人,并对冯小青的影恋性心理作了详细分析。《冯小青:一件影恋之研究》所分析的冯小青,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生于扬州,自幼随母学习,性好书,出语敏捷,诗琴书画精妙,秀丽可人,13岁时嫁与杭州冯生为小妾。冯生之妻奇妒,小青虽曲意逢迎,仍被她赶到孤山别室,并声言不得到她的批准,不能与冯生见面。小青开始独处时,常常临池自照,和水中的倒影对话,神情凄婉。遇女仆偷窥,便立即停止。后杨夫人常来和小青一起下棋、读书、吟诗、作画,遂成挚友。杨夫人同情小青遭遇,并称其可以帮小青跳出火坑。小青婉言相拒,称梦中手折一花,随风片片落水,可知婚姻已如花落流水,若生他念,徒供群口描画。后来,杨夫人随夫异地赴任,小青更加孤独、郁闷,不久便染病。对送来的药汤,她又怀疑被冯妻下毒,掷药床侧。小青病中水米不沾,惟饮梨汁少许。小青的病虽越来越重,但却依然明妆靓服,从不蓬垢卧床。忽一日,小青命女仆传语冯生,要他请一良画师为自己画像。第一张嫌未得神采,第二张虽得其神,却又嫌不够风采摇曳,画第三张时,小青先让画师观摩自己的行为举止,才画出其袅婷多姿的风采。图成,小青将自画像供于榻前,用名香、梨汁祭奠,并说:“小青,小青,画中人难道与你有缘分吗?”说罢抚案而泣,

一恸而绝,时年18岁。 潘光旦“一向喜欢看稗官野史”,自然对冯小青的生平传记及其作品很熟悉,但并没有发现其中隐含的意义,直到他1921年“初次和福洛依特的精神分析论和此论所内涵的性发育论发生接触”后,才“发见了明代末叶的一个奇女子,叫做冯小青,经与福氏的学说一度对照以后,立时觉察她是所谓影恋的绝妙的例子,于是就借了梁任公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班上责缴报告的机会,写了一篇《冯小青考》”。《冯小青考》写于1922年,寄给上海的《妇女杂志》。两年后《妇女杂志》发表该文,题为《冯小青考》。后应上海《新月书店》之邀,“爰取旧有关于小青之材料重加厘订,于其性心理变态,复作详细之探讨”(《小青之分析?叙言》),并增补《精神分析之性发育观》一节,于1927年9月出版,书名《小青之分析》。1929年8月订正再版时,书名改为《冯小青:一件影恋之研究》(见《潘光旦文集》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冯小青:一件影恋之研究》包括:“小青事考”、“小青之分析”、书后所附作者“余论”以及冯小青的诗作和清代女词人作品的统计学分析。 “小青事考”列举了明末至清代有关冯小青的主要材料,包括陈文述《兰因集》所载支如增的《小青传》、涨潮《虞初新志》中的《小青传》、张岱《西湖梦寻》中的《小青佛舍》,《兰因集》中的《小青墓志》等,并参之以沈涛的《续本事诗》所载吴道新《紫云歌序》、施润章的《蠖斋诗话》、李雯的诗《仿佛行》之序等涉及小青的题咏

通识教育的意义

什么叫通识教育?为什么要搞通识教育?我不想从五花八门的教育学定义出发,而是和大家聊聊个人的认识和体会。当一位高中生进入大学的时候,他/她的头脑中一般只有高考要求的那几门学科的不完整的概念。即便在选择报考专业时对其它学科和专业名称有所接触,但也知之甚少。这时如果让他一头扎进一个狭窄的专业,他就会像迷失在原始森林中的猎人一样,茫然不知所措。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知识就像一片森林,一个猎人如果不了解这片森林中植被类型的水平分布和垂直结构,以及地形地貌和水文情况,他是很难达到目的的。教师们首先要做的不是让学生们学会打中野物的技术,而是要先熟悉环境。 通识教育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通晓人类各种“基本知识类型”,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指明方向。所谓人类各种基本知识类型,一般指数、理、化、文、史、哲、天、地、生。这些学科大致相当于我们所称的“基础学科”,英文叫“discip1ines”。哈佛大学通识课程的大类(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艺术、伦理推理、定量推理、自然科学、社会分析)基本按照这些学科来组织,只是最近加强了国际化和全球化的维度,这是因为“disciplines”代表了人类探究知识的基本思维方式类型。对于通识教育而言,思维方式的重要性要远大于具体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这里不敢班门弄斧地妄谈各个基础学科的思维特点。仅从文学艺术和科学两大知识体系的比较上与大家讨论。文学艺术的思维方式倾向于直觉的、发散性的、情感驱动的,因而解决问题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情感交流、相互理解、不断沟通来实现的,所谓以情感人;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逻辑的、讲究经验验证的、理性驱动的,因而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从客观证据出发,强调严密推理,所谓以理服人。显然,这两种思维方式

【毕业过程管理】手册填写指导

关于毕业过程管理手册的填写 为了更好地迎接以后毕业生工作的评估与检查工作,规划化【毕业过程管理】手册的填写,保证填写的整洁整齐。也为了让大家顺利通过毕业设计,顺利毕业(【毕业过程管理】手册的填写情况、刻盘情况及论文书写情况在毕业设计最后总评分中占60分)。请大家严格按照下列要求填写毕业过程管理手册:(除了学生的签名和时间要求大家必须手写(且要求大家用黑色水笔填写)外,其它的信息一律先填写好电子稿后打印。 下面是关于【毕业过程管理】手册填写的相关注意事项,按页码介绍: 第2页:大家只需填写学号、姓名、专业、毕业设计题目这些信息,其他的都不需要填写。 第3页:所有信息大家都要填写,其中【研究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就是我给的任务书里面的内容,任务书我已经上传到群共享里了,名称为【11届毕业设计课题任务书(杨春蓉)】,【主要参考资料】大家可以写一些你做这个毕业设计参考的一些相关资料,比如哪本教材,参考书,相关论文,网站等等。参考文献格式一定要严格参照下列格式写: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采用顺序编码制, 在引文处按论文中引用文献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在同一文中被反复引用者,用同一序号标示,需表明引文出处的,可在序号后加圆括号注明页码或章、节、篇名。参考文献类型以单字母文式标识:M-专著(教材),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研究报告,S-标准,P-专刊;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参考文献一律置于文末。其格式为: (一)专著 示例: [1]张志建.严复思想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英]蔼理士.性心理学[M].潘光旦译注.北京:商务印出馆,1997. (二)论文集\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示例: [1]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2]别林斯基.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里君的中篇小说[A].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册[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三)报纸文章 示例:[1]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光明日报,1998-12-27(3). (四)期刊文章示例: [1]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 (五)学位论文示例: [1]何伟.汉字识别方式的实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1998. (六)报告示例: [1]白永秀.金融市场培育与发展研究[R].上海:团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再如: [1] Well .Multiple-modulator fraction-n divider[P].US Patent ,[2] Brian Miller .A multiple modulator fractionl divider[J].IEEE Transaction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 ,1991,40(2):578-583. [3] 万心平,张厥盛.集成锁相环路——原理、特性、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 出版社,1990.302-307. [4] Miler .Frequency synthesizers[P].US Patent ,4609881.1991-08-06. [5] Candy J C .A use of double-integretion in sigma-delta modulation[J].IEEE Trans Commun ,1985,33(COM):249-258. [6] 丁孝永.调制式小数分频锁相研究[D].北京:航天部第二研究院,1997.

《潘光旦文集》编辑经过

D E P A P K U 1 9 2 2遗传学界新的重视。 自1979年长沙会后,我个人便产生寻找潘先生优生著作的想法,曾来北京原北图(文津街) 找到部分资料,至80年代初,我曾撰写了关于我国优生学过去发展历史的几篇文章,但仍感不 够,许多已知的文章没有找到,如《二十年来世界之优生运动》、《宗教与优生》、《优生与抗战》等。1981年我专程来北京,由中国人口学会、中央民族学院的张天路介绍到中央民院图书馆查寻资料,当时一位年长先生说这些资料目前均交由潘光旦的女儿潘乃谷保管,他的丈夫在中国社科院工作,我即到鼓楼西大街找到王庆恩,他在办公室接待我,并说乃谷已去美国进修,只有等她回来再说。 直到90年代初,我来北京中国优生协会任副会长兼学术部工作,方与北大社会学系潘氏两位女教授认识。1999年恰逢北大出版社出版了《潘光旦文集》(第5卷),获乃穆、乃谷二教授赠我《文集》,喜出望外,几乎通读,对潘光旦先生的优生思想,才有了较深的体会。虽然在先生100周年华诞时写了几篇关于先生优生思想的探讨论文,但终因才疏不能窥其全豹,但有了这新的14卷《文集》,我将深入学习,从此宝贵文库中挖掘其关于人类发育即生存发展(位育)的科学真缔,为中国的科教兴国提供点滴资料。 《潘光旦文集》编辑经过 潘乃穆 首先向各位汇报一下搜集、整理和编辑潘光旦著作的简要经过。 关于潘光旦著作的总量,原先我们粗略计算是600万字左右。结果《潘光旦文集》14卷实际编入了640万字,余下未编入的部分还有中文约100万字(包括书评、短评、译文、杂钞等)、英文文章约计400页,提纲及卡片等尚未计在内。 从开始搜集作者的著作到《潘光旦文集》全14卷的出版,从1978年底开始到2000年底为止,前后经历22年,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978年底到1991年,这段时间主要进行搜集工作;同时想要尽先出版他没有发表过的遗稿。1978年底在费孝通先生倡议之下,潘乃谷由内蒙古借调来京,开始搜集整理潘光旦的著作。1979年春邓小平、胡乔木指示重建社会学学科,潘乃谷随同费先生参加学科重建工作,搜集整理潘著只好成为我们业余的工作。1988年潘乃穆退休以后,才得以集中精力进行搜集整理工作。在此期间,出版过几种潘著:《优生原理》(天津人民出版社,旧著重刊,1981年)、潘乃穆、潘乃谷整理《中国境内犹太人的若干历史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一次印刷,1988第二次印刷)、胡寿文合作《人类的由来》译注本(商务印书馆,1983年)、胡寿文重校《性心理学》译注本(三联书店,1987年)、中央民院吴丰培先生推动的《铁螺山房诗草》影印本(群言出版社,1992年1月)。还初步整理了《家族、私产和国家的起源》译注稿。 1992年在潘光旦的著作大体收集齐的基础上,在得到潘光迥、袁勃等先生资助出版经费的条件下,我们和当时北大出版社总编辑苏志中先生商定出版《潘光旦文集》,确定了总体计划。1993年初第1卷交稿,当年出版。从1993到1997年陆续交稿至第6卷,出版至第5卷。第6卷录排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要求 一、 设置通识教育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通识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要求一、设置通识教育课程的目 的和要求通识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要求 一、设置通识教育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以下简称“通识课程”)设置目的在于向学生介绍获得知识的主要方法,让学生剖析不同学术领域和文化的研究层面、研究方法和思想体系,从而为资质、能力和经验各异的大学生提供日后长远学习所必须的方法和眼界。 通识教育对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加强他们的创造性和适应性、促进他们的和谐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通识课程,要求课程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又能追求对知识理解的深度。课程可以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并注重理论和实际应用的结合。 通识课程要求打破专业局限,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文化通感和科学精神,要求教师能对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有深入系统的把握,对研究前沿动态有敏锐的眼光,并善于深入浅出地讲解,保证课程既有深度又有新意,同时对不同学科学生有广泛吸引力和思维启发性。 通识课程不同于专业课程,专业教育主要关注学生某种专业知识的传授及其职业能力的培养,而通识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重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能力的训练,发展其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表达思想、判断和鉴别价值等方面的能力,并以此促使学生的感情和理智都得到发展,使其全面发展,塑造完整人格。 通识课程也不同于素质课程,素质教育更多地强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调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通识课程的特点在于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通融,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

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收集资料,与人交流合作,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融合。 通识课程内容具有如下基本特性: 1.基本性:课程内容涉及人类文明中最根本、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素质; 2.主体性:课程内容直接或间接地建立人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能以本身为主体去看待知识,通过讨论、思辩、批判与比较,去了解自己,以及与自己相关的自然世界、社会环境及时代与文化; 3.多元性:课程内容应该拓宽学生视野,养成尊重多元差异的人格与精神; 4.整合性:课程内容整合不同领域之知识,以启发学生的心智,拓展专业知识之直观与创意,并赋予新的诠释和内涵; 1 5.趣味性:课程内容探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但问题的设定,不以学生修读系统性专业知识为前提,而讲授方式深入浅出,借由问题的探讨深化思维方法的训练。 二、通识课程教学要求 通识课程积极探索研究性教学,强调大班授课与小班研讨相结合,注重考核方式多样化。通识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应符合如下要求: 1.教学内容重在启发思想、掌握方法,而非灌输知识的细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细节或事情的详细经过应当尽量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去掌握。 2.教学环节应包括课堂讲授、课外阅读和课堂讨论等几个部分。应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目录,并对学生提出必要的课外阅读量要求。还应通过讨论和撰写读书报告等办法,检测学生读书的质和量。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现状浅析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现状浅析 摘要:当前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处于发展阶段,其中存在若干问题,如大学通识教育重视程度不足、没有形成科学完整的教学体系、通识教育师资队伍不健全、学生认识存在偏差等问题,对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形成阻碍,如何结合各方力量,转变理念解决这些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通识教育;理念;体系 一、通识教育相关背景综述通识教育的说法最早起源于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其整合点更多在“识”,即拥有更广阔的知识面,掌握更多的知识。第一个把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在一起的美国博德学院教授帕卡德(PackardA.S.)认为,“我们学院预计给青年一种generaleducation,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这将使得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PackardA.S.,1829)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更具时代特点、更符合社会人特点的个体。通识教育注重内在修为,即通俗所说的提高个人素质、增强自身修养,在处理任何事情时的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这与我国古代通识教育的思想颇为相似,《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中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直至民国时期这种思想仍在沿用,然而随

着我国对苏联“专业化教育”理念的引入,通识化教育逐步淡出人们的思想。根据我国教育现状,作者更赞同哈佛大学“红皮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即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理论,重视学科渗透,根据目前专业分类,制定与学科、社会发展相契合的全面、可持续性的教育体系。 二、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对大学通识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依照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大学之前主要实行应试教育,包括通识课程的教学活动也是为升学服务。进入大学后即开始专业化教育,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均把主要精力用于专业教学活动,对大学通识教育重视程度不高,在大学通识教育研究、教学设置及教育时间安排上,均无法满足通识教育的需求。现有的通识教育课程也多以“被动灌输”为主,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学生也以背诵记忆通过考试为目的,最后只有知识灌输而无思想内涵。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主观轻视,通识课程成为学生可有可无的学习内容,达不到应有的目的。 2、教学体系设置不合理 目前大学通识教学课程设置过于侧重应用型和专业化,大多数学校以掌握知识的数量来考虑课程的价值,缺乏对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总体的系统设计和措施保障;通识教育课程中必修课过多,学生对课程的可选择性差,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学形式单一,多以老师单方面理论传授为主,既缺少实践课程,又缺乏与

文化解释的生物学还原与整合

文化解释的生物学还原与整合 ——评《潘光旦文集》中的人文生物学和新人文思想 蒋功成 潘光旦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优生学家,可是他的影响却超出于优生学科之外。北京大学出版社14卷本《潘光旦文集》的出版,使潘光旦这个淡出学术界的身影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之中,连续四届潘光旦纪念讲座的举行,更是引起了一阵阅读和研究潘光旦的热潮。潘光旦所提出的中和位育的新人文思想,因为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那么在他所治的优生学与新人文思想之间存在着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笔者不揣浅陋,通过对《文集》中潘光旦相关作品的认真研读,对潘光旦的人文生物学研究方法和新人文思想的提出过程进行了分析。笔者以为,人文生物学是一种对人类社会及其文化的生物学还原论研究,在此还原的基础上,潘光旦融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五种重要思想资源,提出了一个对人类社会及其文化予以综合、全面而整体解释的新人文思想。 一、潘光旦的遗传与进化观念 潘光旦拥有优生学家、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谱牒学家和教育家等许多头衔,这说明了他在这些不同的学科领域都有重要的贡献。但如果从专业素养来看,生物学不仅是他早年所接受的专业训练,也是其一生论学的基础。 潘先生在美国留学期间,先在达茂大学(Dartmous College)插班学习生物学,毕业后赴美国著名的纽约州长岛冷泉港镇优生学纪录馆作人类学与优生学研究一年。后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动物学、古生物学、遗传学,获硕士学位。读书期间,他听过著名遗传学家摩尔根(T.H.Morgan,)的课程,是优生学家达文波特(C.Davenport)的得意弟子。1926年回国后,潘光旦利用中国丰富的历史文献如经史子集、笔记小说、诗词曲话、地方志、谱牒等为材料,研究中国古代伶人、画家、科举等方面人才的遗传规律。形成《画家的分布、移植与遗传》、《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近代苏州的人才》、《明清两代嘉兴之望族》、《武林浏览与人文地理学》等人类遗传学与优生学成果。在《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中,他从血缘和婚姻关系方面来解释一些伶人在演艺方面的特殊才能,用生物学的“类聚配偶律(Law of Assortative Mating)”以及不同阶层之间婚姻的“隔离”来解释伶人世家的形成和不同“脚色的奕世蝉联”(潘光旦,1994:236-240)。在《明清两代嘉兴之望族》的研究中,他批评了风水和因缘果报之说的荒诞不经,而以移徙、婚姻及夭寿来解释望族盛衰兴亡的原因(潘光旦,1995:262-398)。 在近年赵功民、谈家桢等人编著的《中国遗传学史》中,赵寿元对潘光旦在中国近代遗传学发展中的贡献给予了这样的评价:“潘光旦作为我国优生学研究的先行者和著名的社会学家,为推动我国早期的优生运动,推动遗传学在社会中的应用,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冯永康,2002:39)。 潘光旦不仅在中国近代的遗传学方面有突出的贡献,他还对进化论在中国的科学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笔者曾在《潘光旦与进化论在中国的发展》一文中对潘先生所持的进化观点有所阐述(蒋功成,2004)。潘光旦1939年在《演化论与当代的几个问题》中就正确地指出Evolution一词本身不具有“进步”的含义,提出用“演化”一词来代替“进化”。从这一点上看,社会学家郑也夫说1962年出版《适应与自然选择》的乔治·威廉斯(G.C.Williams)是“率先批判进步观的现代进化论思想家”(郑也夫,2004:34-35),显然是不确切的。不过也确实是在乔治·威廉斯和古尔德(S.J.Gould)之后,人们才普遍展开对进化进步观的批评,潘光旦曲高和寡,他对进化进步观的这种批评当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潘先生还指出进化论中译自Adjustment和Adaptation的“适应”一词多有被动、消极的意味,不能反映生物体积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功能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功能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实用主义色彩浓厚的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模式,从而高等教育工具化、专业化、世俗化倾向严重;欧美大学所普遍倡导的通识教育是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大学通识教育最根本的目的与功能是培养和塑造“良心人”与“自由人”。 [关键词]高等教育专业教育通识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形成了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模式,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被学校确定为唯一目标。但是,学生对专业教育的过度依赖以及社会对大学专业化模式的定式认知,将学生束缚于狭窄的学科划分之中,不仅扼制了他们的宏观思维与创新精神,而且也削弱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事实上,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对大学过分强调专业化教育质疑不断,并一直尝试着各种改革。近些年,关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向何处去”的讨论方兴未艾,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的通行做法,提出了以人文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通识教育等概念,其宗旨就是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提供有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生命科学以及文、史、哲、艺术等全方位的学习渠道,展示广阔的人生远景,激发他们的探索冲动,培养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多元化需求。 一、我国大学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模式的形成及其存在的问题 中国现代大学制度是在现代化进程中移植的,①总体服务于现代化建设,逐步演变成实用主义色彩浓厚的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模式,从而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第一,来自历史传统教育方式与缺乏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的影响,其育人效果是学生们强于应付背诵和考试,而不十分懂得研究问题;依赖思想较多,对探讨事物根源的意识不足;易从主观愿望出发,没有严格的因果分析。很强的应试教育成分贯穿小学、中学到大学、研究生教育阶段。第二,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大学缺乏独立性,主要依靠政府分配资源,这样学术与权力之间界限模糊,阻碍和降低了学术研究的水平。第三,市场经济对大学教育带来强烈冲击,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学术上更重视学以致用,社会对大学生需求已不再是培养的少数传统精英,而是选录大量有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大学的专业特色愈显突出,特别是高科技、电子行业迅猛发展,许多大学都以某一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作为根本,逐步确立重专业、求实惠的建校风格和办学思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