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货币银行学讲义30-35

货币银行学讲义30-35

货币银行学讲义30-35
货币银行学讲义30-35

第四节基础货币的决定

二、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方式:

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贷款

1、公开市场业务:

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或其他政权的业务。

例:假定中央银行从公开市场上购入1000元的证券,那么基础货币的变化情况如何呢?通过前面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可以一眼看出中央银行若买入1000元的证券,基础货币也会增加相同的数额。但若要了解详细的转化过程还需要通过下述分析:

从上述几种情形中可以看到,中央银行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向银行或公众购入一定数额的证券,都会使基础货币增加相应的金额;反之同样成立。因此、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来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

2、贴现贷款

贴现贷款增加1000元时,基础货币也同样增加1000元。T形账户表示为:

反之、中央银行若收回先前发放的贴现贷款,也会引起基础货币的减少;因此、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调整贴现贷款来影响基础货币。

三、影响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因素:

1、银行的贴现贷款需求。

首先、在银行的贴现贷款需求萎缩时,中央银行尽管可以通过降低贴现率来刺激这种需求,但是由于整个社会对经济前景悲观,所以中央银行可能出现有钱无处贷放的现象。

其次、当银行面临资金困难时,作为“最后贷款人”的中央银行又很难坐视不救。因为它必须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2、政府预算赤字

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

1)增加税收;

2)发行债券,向公众融资;

3)发行货币。

首先、政府如果只依靠增加税收的方式来弥补赤字,基础货币即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

其次、政府可以向公众放行国债、这也不会对基础货币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如果债券的发行影响到了利率水平、从而使得中央银行必须干预时,财政赤字就会影响到基础货币。

第三种方式就是增发货币,也就是债务的货币化。这种方式会带来基础货币的增加。

3、中央银行稳定汇率的目标

中央银行的稳定汇率目标也可能与控制基础货币的目标相互冲突。

不一致的三位一体:

资本自由流动、汇率固定、灵活的货币政策。

专栏10.1祥见教材《货币银行学》327页。

除上面提到的三方面因素外,还有一些因素也会影响到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例如:在途资金、财政部存款等。

第十章要点回顾

重点:教材329页图10.2

第十章作业题:

教材《货币银行学》331页

1、2、3、5、10、11、12、15题。

第11章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的两种研究角度:

一种是假定货币仅仅是作为一种交易媒介而存在的,从而讨论要完成一定的交易量,需要多少货币来支撑的问题。例如: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和费雪的交易方程式。

另一种是从微观的个人出发,把货币视为一种资产。

说明:我们讲的货币需求,是指在财富总量给定的条件下,在财富总额中有多少愿意以货币的形式来持有。

一、传统货币数量论

两种形式:现金交易数量说和现金余额数量说

1、交易数量说

交易方程式:

M——一定时期内流通中货币的平均量;

P——适当选定的一个价格平均数;

T——适当选定的一个数量指标;

PT——该时期内商品或劳务交易的总价值。

货币数量论的两个基本假定:

首先、货币流动速度在一定时间内是比较稳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缓慢,在一段时间内可视为一个相对固定的常数。

货币数量论观点认为:名义国民收入完全取决于货币供应量。

其次、假定实际国民收入Y在短期内也将保持不变。

因而得出另一个重要的观点:货币的数量会与价格成同比例变化。

货币数量论的不足之处:

货币不仅仅是一种交易媒介,人们持有它还可能是作为一种财富的组成形式。要是从后者出发,就不应该将货币流通速度视为一个稳定的量,换言之、货币流通速度未必是常数。

2、现金余额数量论

该理论将货币视为一种资产,它讨论的是在财富总额给定的前提下人们愿意持有货

币的数量。

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因素:

首先是个人的财富总额。

其次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也就是货币以外的各种资产的收益。

最后是货币持有者对未来收入、支出和物价等的预期。

尽管考虑到了多种影响因素,但他们认为影响货币需求的最主要因素是财富总额,并认为货币需求同财富名义值成比例,财富又同国民收入成比例。

所以有:

所以只要假定K是常数,那么在现金交易数量说中得出的关于货币和收入之间的关系,在这里同样可以得出。

第11章第二节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论

凯恩斯:剑桥经济学家马歇尔的学生;皮古的同学。他继承了剑桥学派的分析方法,从资产选择的角度来考察货币需求。

一、持有货币的三种动机

人们持有货币的三种动机:

1)交易动机;

2)预防动机;

3)投机动机。

相应地货币需求也被分为三部分:

1)交易性需求;

2)预防性需求;

3)投机性需求。

1、交易性需求

是指企业或个人为了应付日常的交易而愿意持有的一部分货币。

凯恩斯认为,虽然货币的交易性需求也受其他一些次要因素的影响,但它主要还是取决于收入的大小。

2、预防性需求

是指企业或个人为了应付突然发生的意外支出,或者捕捉一些突然出现的有利时机

而愿意持有一部分货币。

预防性需求也是同收入成正比的。

3、投机性需求

是指人们为了在未来某一适当的时机进行投机活动而愿意持有一部分货币。

凯恩斯假定人们持有资产的两种类型:1)货币;2)生息资产。

他认为人们的投机需求,实际就是在货币和生息资产之间选择的结果。

影响货币与生息资产之间选择的两个因素:

1)货币收益率与其他资产收益率的比较。

2)生息资产的预期报酬率。生息资产收益包括资本利得和利息两部分。

资本利得和利息收入都取决于利率的高低。

结论:人们对货币的投机性需求跟利率成反向关系。此外、人们对正常利率水平的估计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影响投资性货币需求的两个因素:

1)当前的利率水平;

2)人们对正常利率水平的估计。

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

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同实际收入成正向关系,与利率成反向关系。

注意:

名义货币需求取决于名义收入和名义利率;

实际货币需求取决于实际收入和名义利率。

由于凯恩斯理论中包含了“利率是影响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这一思想,从而得出了一系列与货币数量论不同的结论。

凯恩斯对货币数量论的批判:

首先、货币需求是不稳定的,它既受利率的影响又受人们对正常利率水平估计的影响;

其次、在货币需求波动较大的情况下,货币流通速度必然有较大的波动。

由此不难看出,当货币需求波动时货币流通速度必然产生波动。

最后、在货币流通速度波动很大的情况下,货币量M与名义收入PY之间就不具有稳定的关系,因而名义收入完全由货币量决定的货币数量论观点就不能成立。

第三节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一、对交易性需求和预防性需求的发展表明,他们同样也受到利率影响。

二、对投机性需求的发展,主要是解决了人们为什么会同时持有货币和资产的问题。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1956年,在对货币数量论的一片反对声中,弗里德曼发表了他的名作——《货币数量学说——新解说》,从而标志着现代货币数量论的诞生。

弗里德曼认为:人们想要持有的资产远远不止生息资产和货币两种。而是应该在更广泛的资产范围内进行选择。

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首先是财富总量。

弗里德曼认为,利用一般的限期收入指标来衡量财富的指标是有缺陷的,因为它会受到经济波动的影响,必须用持久性收入来作为财富的代表。

持久性收入,是指消费者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所能获得的平均收入。

其次、财富在人力与非人力形式上的划分。

弗里德曼认为,人力财富对非人力财富的比率是影响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

弗里德曼认为,人力财富是流动性最差的财富。所以当人力资本占总财富的比重较大时,说明总财富的流动性就比较低,因此对流动性高的资本的需求就大。

所以说,人力资本在总财富中占的比例越大对货币的需求就越大;非人力财富占的比例越大对货币的需求就越小。

第三、持有货币的预期报酬率。

弗里德曼认为,持有货币的预期回报率不能简单地看成一个常数,它会随着其它资产收益的变动而变动。

第四、其它资产的预期报酬率,即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它包括两部分:首先是任何当期支付的所得或所支。其次是各种资产项目价格的变动。

此外还有财富所有者的特殊偏好等其它因素。

通过上述分析,弗里德曼得出如下需求函数: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和凯恩斯理论的不同点:

首先、凯恩斯考虑的仅仅是货币和生息资产之间的选择,而弗里德曼所考虑的资产选择范围要广泛得多。

其次、凯恩斯把货币的预期报酬率视为零,而弗里德曼则把它当作一个随着其它资产预期报酬率变化而变化的量。

从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货币流通速度是比较稳定的,是可以预测的。

得出这一结论的原因:

首先、再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中暗含着货币需求对利率并不敏感这样一个意思。

因为弗里德曼在他的理论中假定货币收益并不始终恒等于零。

弗里德曼认为,事实上货币和其他资产的预期报酬率往往是同向变化的,所以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是持久性收入。

其次、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本身是相当稳定的。

我们假定货币需求:

那么、所谓的货币需求数量的稳定性,是指若b是绝对值很大的数,当利率i稍微变动就会引起实际需求很大的变化。

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是指系数a和b本身是稳定。

在弗里德曼的理论中,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货币需求也是稳定的。根据交易方程式得:

由此可知,货币流通速度是稳定的,可以预测的。

那自然,货币跟名义收入之间的关系也是稳定的,可以预测的。这就是弗里德曼现代货币数量论的核心观点。

现代货币数量论和传统货币数量论的两个明显不同点:

第一、货币流通速度不再被认为是一个固定的常数,而被认为是一个稳定的,可以预测的变量。

第二、只复兴了传统货币数量论两个观点中的一个,之间稳定的,可预测的关系。

通过这些论证,弗里德曼成功地在凯恩斯的攻击下为货币数量论找到了现代的生存空间。直到今天,交易方程式仍然在宏观经济学中被广泛采用。

关于货币需求的经验研究

三种货币需求理论:

1、传统货币数量论;

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3、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货币需求理论的分岐:

1)货币需求对利率是否敏感?

2)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如何?

3)货币流通速度的稳定性如何?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由前两个问题派生出来的。

理论上的争论必须通过经验研究和实际的对照来确定其正确性。

在经济学中经验研究的两种方法:

1)案例研究;

2)计量研究。

一、关于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

较早对这一问题进行经验研究的是詹姆斯-托宾。他把货币分为交易余额和闲置余额,并利用1922年至1941年间美国经济资料证明,闲置余额确实和利率成明显的反向关系。

托宾的研究在方法上有一定的问题,那就是交易余额与闲置余额实际上是很难划分开来的。所以要对其进行划分就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但是,托宾的结论被大量的经济计量学研究所证实。例如货币主义者阿伦-梅尔泽和

大卫-莱德勒的研究都证实了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也就是说利率对货币需求具有显著影响。

显著影响

是计量经济学的专有名词。计量经学是通过对样本的研究来推导整个总体的情况。

阿伦-梅尔泽研究发现,货币需求受到利率和非人力财富的显著影响;大卫-莱德勒也发现货币需求受到利率的显著影响,此外在他的研究方程中还有一个影响因素,那就是持久收入。

上述结果表明,凯恩斯将利率引入货币需求是对的。

流动性陷阱:

当利率水平极低时,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将比正常情况下高出许多,直至变得无限大。

这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理论上的假定。

但是从实际的经验数据来看,并没有与此相“核实”的例子。

例如:大卫-莱德勒利用美国1892到1960年的资料所作的研究,其研究结果否定了流动性陷阱的假定。

二、关于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

在1974年以前,实践证实货币需求函数是比较稳定的。

但是在1974年以后,根据以前的货币需求函数计算出的货币需求,持续地系统地出现预测错误,预测数值持续的高于实际数值。

货币失踪现象:

就是说在理论预测中应该有的货币,在实际中却观察不到。

从80年代初开始,根据以往的货币需求函数预测的货币需求又持续的低于实际的货币需求。

由此说明,从1974年以后货币需求函数就不够稳定了,可能是函数系数发生了变化,也可能是函数本身形式发生了变化。

两种可能导致货币需求函数不稳定的情况:

1)由于大量的金融创新,导致大量新的金融资产的出现,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货币的功能。

2)原来的货币需求函数是错误的。

总之,自从70年代中期以来,传统的货币需求函数已经变得很不稳定了。

三、货币流通速度的稳定性:

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数据中都可以判定,货币流通速度是不稳定的。

此外在对货币流通速度的研究过程中发现,货币流通速度是顺周期变量。

从凯恩斯主义的观点来看,货币需求和利率是反向关系,而利率的变动是顺周期的,根据交易方程式,货币需求和货币流通速度也成反向关系,因此货币流通速度会表现出顺周期变化的特征。

从货币主义的观点来看,货币需求是受持久收入影响的,而持久收入是一个平均值,所以与当期收入相比它的波动要小得多。

根据货币主义的理论,通过上面的公式我们可以得出:当经济高涨的时候流通速度上升;经济低谷的时候流通速度下降,即货币流通速度表现为顺周期。

第11章作业题:

教材369页第2、4、5、10、13题

第12章利率的决定

第一节总体利率水平的决定,介绍几种利率理论

第二节利用所学理论分析经济变量变动对利率的影响

第三节各种金融工具之间利率差异的决定因素

第一节利率决定理论

第一节利率决定理论

一、古典利率理论

主要倡导者有:

庞巴维克;奥地利经济学家,曾对马克思的《资本论》提出过批评。

此外还有马歇尔和欧文*费雪。

古典利率理论的基本特点是:

从实物因素来讨论利率的决定。

利息是资金时间价值的补偿或是延期消费的补偿,这就是古典利率理论者的观点。他们认为人们本性是偏好于现在消费的,而不偏好于未来消费。

由于对未来消费评价低,为了保证交换的等价性,所以在贷款归还时必须加一定量的额外补偿,而利息就是这部分补偿。

那么当利率高的时候,减少当期消费所得到的补偿就多,所以人们就愿意减少当期的消费。

当减少当期消费时就意味着储蓄增加,因此利率越高储蓄就越高,所以利率和储蓄成正向关系。

贷款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投资,而投资取决于投资预期报酬率和利率的比较,只有预期报酬率大于利率的投资才有利可图。

投资和储蓄分别都跟利率联系在一起,但一个是正向关系一个是反向关系。

如果利率水平高于均衡点,产品市场表现为供大于求。

如果利率水平低于均衡点,投资就会大于储蓄,促使利率上升直到投资和储蓄相等。

注意:在作投资和储蓄决策时所考虑的是实际利率,而不是名义利率。

二、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

首先、凯恩斯认为,将利息看成是等待或者延期消费的报酬是根本错误的,因为等待或者延期消费本身并不一定能够带来利息收入。

利息不是等待或者延期消费的报酬,而是丧失周转灵活性或者流动性的报酬。

其次、凯恩斯认为,根据储蓄和投资曲线并不能得出均衡的利率水平,因为它们都是和实际收入相关的,因而不可能独立地变动。

得出这样一个推论的原因是,经济中存在着非充分的就业。但是古典利率理论是以充分就业为前提的,在这一假设条件下,其结论是没有问题的。

凯恩斯认为,既然利息是牺牲流动性的报酬,那么利率便是人们对流动性偏好——即不愿将货币贷放出去的程度的度量。

利率纯粹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取决于货币的供给和需求。

这就是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的基本思想。

利率与货币需求的关系式:

严格地说,货币供给和利率是成正向关系的。

当利率水平低于均衡点利率时,利率将逐步上升趋于均衡点利率。

只有使得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相等的利率才是均衡利率。这就是凯恩斯的观点,他是从货币市场的角度来研究利率是如何决定的,而不是从产品市场的角度来研究的。

此外,凯恩斯研究的是一个存量,而古典利率理论研究的是一个流量。

货币银行学讲义(4)

第二节 利率的变动 一、影响利率的因素:一般性的描述 1、从货币的供求看 1)收入 从流动性偏好角度看 ,收入的增加意味着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因而会引起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移。因此,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收入的增加将导致利率的上升。 从可贷资金的角度看,收入的提高意味着储蓄的增加,从而增大可贷资金的供给;另一方面又意味着货币需求的增加,从而增大可贷资金的需求,因此导致收入对利率的影响难以最终确定 2)价格水平 价格水平的上升意味着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在没有货币幻觉的情况下,人们要完成相应的交易量所需持有的名义货币量就会增加,根据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货币需求的增加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因此价格水平的上升将导致利率上升。 2、从可贷资金的供求看 1)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上升意味着在人们的总收入中用于储蓄的部分将会减少,从而可贷资金供给减少,结果使均衡利率上升。 2)投资的预期报酬率。 投资预期报酬率的上升会使投资需求增加,从而使可贷资金需求曲线右移,因此会引起利率的上升。 2)投资的预期报酬率。 投资预期报酬率的上升会使投资需求增加,从而使可贷资金需求曲线右移,因此会引起利率的上升。 3)政府的预算赤字。 预算赤字往往是用发行政府债券向公众借贷的方式加以弥补,这种政府的借贷造成可贷资金需求增大,从而意味着利率的上升。

4)预期利率。 当人们预期未来利率将上升时,会使当前的利率上升。相反,当人们预期利率将下降时,将使当前利率下降。 预期利率就像是一种能自我实现的预言:如果人们预期利率将上升,利率就会上升;反之亦然。其实,这一有趣的现象在金融市场上是非常普遍的。 5)预期通货膨胀率。 说明:在前面曾经讲过,如果价格水平上升那么利率也会上升。但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与价格水平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前者是与人们预计的未来价格水平波动相联系的,后者则是指已经发生的价格水平变动。 如果大家认为将来利率将进一步上升,那么利率会怎样变化呢? 在这里我们可以从可贷资金的供求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如果大家认为将来利率将进一步上升,那么利率会怎样变化呢? 在这里我们可以从可贷资金的供求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首先、从可贷资金的供给来看: 可贷资金的供给者关心的是实际利率,即扣除物价因素后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当人们认为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就意味着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在下降,因此供给者愿意提供的可贷资金就会减少,所以可贷资金的供给曲线就会左移。 其次,从可贷资金的需求来看: 借贷方在筹资的时候考虑的是借贷的实际成本,同样他们所关心的也是实际利率。当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就意味着每一个给定的名义利率所对应的实际利率在下降,因此在给定的名义利率下人们对可贷资金的需求就会增加,从而使可贷资金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导致可贷资金供给曲线向左上移动;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导致可贷资金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从而导致利率的大幅度上升。 利率随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而上升的现象,在经济学中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作“费雪效应”。 注意:费雪效应指的是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导致的名义利率的上升的现象,而不是断言通货膨胀率上升就会导致名义利率上升。 注意:费雪效应指的是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导致的名义利率的上升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

货币银行学大纲 主要参考书目: 米什金(美)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博迪、莫顿(美)金融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瓦什、(美)货币理论与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戈德史密斯(美)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上海三联书店 黄达、货币银行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戴根有、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 黄金老、中国金融体系发展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李杨、中国金融理论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目录 第一讲货币供求理论 第二讲利率理论 第三讲金融机构体系 第四讲通货膨胀 第五讲货币政策 第六讲金融监管体系 第一讲货币供求理论 第一节:货币需求理论 一、货币需求的概念 二、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基本观点: 流通中必需的货币量为实现流通中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所需的货币量。用公式表示是:执行流通手段的 货币必要量(M)= 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 商品平均价格(P)×待售商品数量(T)/货币流通速度(V)即M = PT /V (二)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在当代的意义 纸币流通规律与金币流通规律不同,金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数量由价格总额决定;纸币流通下,商品价格水平随着纸币数量的增减而涨跌。 三、西方货币需求理论 1.传统货币数量论的货币需求理论 (1)现金交易说(Cash Transaction Theory) 注重于研究货币数量与物价之间的因果关系,认为货币数量增加,必然导致物价水平

上升,货币价值下跌;反之,亦然。 方程式:MV=PT 或P=MV/T 其中:M是流通中货币数量, T是商品和劳务的交易, P是交易中各类商品的平均价格 V是货币的流通速度. (2)现金余额说(Cash—balance Theory) 剑桥学派是从个人资产选择的角度分析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并假设货币需求同人们的财富或名义收入保持一定的比率,整个经济的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会自动趋于均衡。 方程式:Md=KPY 其中:M是流通中货币数量, P是一般物价水平, y是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产出, k是以货币形式持有的名义国民收入的比例. 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及其决定 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及其决定 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及其决定 Md=M1+M2=L1+L2=L1(Y)+L2(r) 其中:Md代表对货币(现金)的总需求, M1代表为满足交易动机及谨慎动机所持有的现金数, M2为满足投机动机所持有的现金数。 3、对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鲍莫尔模型(平方根定律) 托宾模型(资产组合理论) 新剑桥学派 4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认为货币数量说不是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物价问题的理论,而是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弗里德曼认为影响人们持有实际货币量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总财富;财富构成;持有货币和持有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影响货币需求函数的其他因素,例如,对货币的“嗜好”程度。提出货币需求函数: M/P=f(y,W,Rb,Re,1/P×dp/dt,u) 其中:M/P为实际货币需求量 y为来自各种财富形式的恒久收入 W为非人力形式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的比重 Re为股票的预期收益率 Rb为债券的预期报酬率 1/P×dp/dt表示价格水平的预期变动率

货币银行学讲义

第四节基础货币的决定 二、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方式: 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贷款 1、公开市场业务: 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或其他政权的业务。 例:假定中央银行从公开市场上购入1000元的证券,那么基础货币的变化情况如何呢?通过前面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可以一眼看出中央银行若买入1000元的证券,基础货币也会增加相同的数额。但若要了解详细的转化过程还需要通过下述分析:

从上述几种情形中可以看到,中央银行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向银行或公众购入一定数额的证券,都会使基础货币增加相应的金额;反之同样成立。因此、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来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 2、贴现贷款 贴现贷款增加1000元时,基础货币也同样增加1000元。T形账户表示为: 反之、中央银行若收回先前发放的贴现贷款,也会引起基础货币的减少;因此、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调整贴现贷款来影响基础货币。 三、影响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因素: 1、银行的贴现贷款需求。 首先、在银行的贴现贷款需求萎缩时,中央银行尽管可以通过降低贴现率来刺激这种需求,但是由于整个社会对经济前景悲观,所以中央银行可能出现有钱无处贷放的现象。 其次、当银行面临资金困难时,作为“最后贷款人”的中央银行又很难坐视不救。因为它必须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2、政府预算赤字 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

1)增加税收; 2)发行债券,向公众融资; 3)发行货币。 首先、政府如果只依靠增加税收的方式来弥补赤字,基础货币即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 其次、政府可以向公众放行国债、这也不会对基础货币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如果债券的发行影响到了利率水平、从而使得中央银行必须干预时,财政赤字就会影响到基础货币。 第三种方式就是增发货币,也就是债务的货币化。这种方式会带来基础货币的增加。 3、中央银行稳定汇率的目标 中央银行的稳定汇率目标也可能与控制基础货币的目标相互冲突。 不一致的三位一体: 资本自由流动、汇率固定、灵活的货币政策。 专栏10.1祥见教材《货币银行学》327页。 除上面提到的三方面因素外,还有一些因素也会影响到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例如:在途资金、财政部存款等。 第十章要点回顾 重点:教材329页图10.2 第十章作业题: 教材《货币银行学》331页 1、2、3、5、10、11、12、15题。 第11章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的两种研究角度: 一种是假定货币仅仅是作为一种交易媒介而存在的,从而讨论要完成一定的交易量,需要多少货币来支撑的问题。例如: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和费雪的交易方程式。 另一种是从微观的个人出发,把货币视为一种资产。 说明:我们讲的货币需求,是指在财富总量给定的条件下,在财富总额中有多少愿意以货币的形式来持有。 一、传统货币数量论 两种形式:现金交易数量说和现金余额数量说 1、交易数量说

新版金融学 货币银行学 习题与答案

新版金融学货币银行学习题与答案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填空题 1、从货币本质出发,货币是固定充当_______的特殊商品。 2、货币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它经历了_______,_ ______,_______和_______四个阶段。 3、在商品经济中,货币执行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个职能。 4、货币制度的构成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四个要素。 5、在货币制度发展史上,依次存在 _______, _______, _______和_______四种货币制度 6、金银复本位制前后经历了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种形态. 7、最早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是_________ . 8、金本位制度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本位制。 二、选择题(以下选项至少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 1、货币的产生是( )。 A 由金银的天然属性决定的B国家发明创造的 C 商品交换过程中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 D 人们相互协商的结果 2、货币在()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A 商品买卖 B 缴纳租金 C支付工资 D 给商品标价时 3、货币在( )时执行价值贮藏职能。 A 支付水电费B购买商品 C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 D 准备用于明年的购买 4、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特点是( ). A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B 货币运动伴随商品运动 C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D 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 5、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在执行贮藏手段职能时,能自发的调节( ). A 货币流通 B 货币必要量 C 生产规模 D 投资规模 6、纸币产生的基础是货币的哪一职能 ( ).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储藏手段 7、中国工商银行发行的电子货币是( )。 A 牡丹卡B VISA卡 C 长城卡 D 金穗卡 8、商品的价格是( ).

货币银行学重点难点复习资料

货币银行学重点难点复习资料(2009-04-19 23:03:04)标签:杂谈 货币银行学重点难点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价值尺度—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是指货币在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时所发挥的职能。 2、流通手段—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即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 3、支付手段—当货币不是用作交换的媒介,而是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职能。 4、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 5、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过多,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货币现象。 6、无限法偿—有限法偿的对称。是指本位货币具有无限的支付能力,既法律上赋予它流通的权力,不论每次支付的金额多大,受款人均不得拒绝收受。 7、有限法偿—无限法偿的对称。是指辅币具有有限的支付能力,即每次支付超过一定的限额,对方有权拒绝收受。 8、商业信用—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 9、银行信用—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10、原始存款—一般是指商业银行(或专业银行)接受的客户现金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它是商业银行从事资产业务的基础。 11、派生存款—又称衍生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业务等引申而来的存款。它是相对于原始存款的一个范畴。 12、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对称。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融资形式。 13、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对称。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实现资金融通的活动。 14、直接标价法—是指用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的汇率表示方法。 15、间接标价法—是指用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来计算应收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的汇率表示方法。 16、基础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及商业银行存于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的总和。 17、国家信用——是指以国家为一方的借贷活动,即国家作为债权人或债务人的信用。 18、货币乘数——是指在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提供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的扩张倍数。 19、金融工具——是在信用活动中产生的、能够证明债权债务或所有权关系并据以进行货币资金交易的合法凭证。 20、经济货币化——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占全部产出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 21、格雷欣法则——在双本位制下,虽然金银之间规定了法定比价,但市场价格高于法定价格的金属货币就会从流通中退出来进入贮藏或输出国外;而实际

货币银行学学习资料

更多资料请访问.(.....)

《货币银行学》学习提要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明确货币的定义及其在当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掌握货币制度的基本构成和不同类型货币制度的形成过程,理解当代货币制度的形成背景及其主要特征,认识我国货币制度的建立、发展过程和人民币制度的主要和基本特点,为深入学习货币供给与需求打下坚实基础。学习要点: 一、货币定义:货币的种类,包括实物货币,纸币,信用货币。重点理解货币历史演进的客观规律性,认识纸币与银行券的区别与联系;认识货币的法律定义、本质定义和职能定义:西方经济学界对货币职能的理解及对货币定义的解释。 二、货币的职能与作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货币职能的表述,西方经济学说对货币职能的表述,货币职能表述的比较;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作用,货币作为经济变量和政策变量的作用。 三、货币制度的形成及基本构成要素:铸币的定义,前资本主义社会铸币流通的特点;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重点);货币制度的演变:银本位制,复本位制的基本内容,“格雷欣法则”;金币本位制的内容、特点及其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四、当代的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内容、实质、作用及其最终崩溃的原因;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我国的人民币制度。

复习思考题 1、试述货币的定义。 2、比较货币职能的不同表述。 3、试论货币在当代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作用。 4、试述货币制度的基本构成要素。 5、试用“格雷欣法则”说明复本制的不稳定性和崩溃的必然性。 6、试论纸币与银行券的区别及融合的原因。 7、试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原因及其基本特征。 8、试述当代货币制度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信用与金融市场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信用关系的形成及其本质,认识各种金融工具及其交易方法,掌握金融市场的一些基本概念,了解证券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明确金融市场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学习要点: 一、信用的本质与形式:信用定义,信用关系和信用的本质,信用存在的客观经济基础,直接信用与间接信用。信用形式: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 二、信用工具:信用工具的性质;特征:期限性、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率;短期金融工具,长期金融工具。 三、金融市场的形成:金融市场的定义,对场所这一概念的理解,交易对象和供求关系;开放和完善金融市场的前提和基础;金融市场的交易主体、交易对象和金融市场的类型,金融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票据行为

货币银行学讲义30-35

货币银行学讲义30-35

————————————————————————————————作者:————————————————————————————————日期:

第四节基础货币的决定 二、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方式: 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贷款 1、公开市场业务: 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或其他政权的业务。 例:假定中央银行从公开市场上购入1000元的证券,那么基础货币的变化情况如何呢?通过前面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可以一眼看出中央银行若买入1000元的证券,基础货币也会增加相同的数额。但若要了解详细的转化过程还需要通过下述分析:

从上述几种情形中可以看到,中央银行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向银行或公众购入一定数额的证券,都会使基础货币增加相应的金额;反之同样成立。因此、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在

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来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 2、贴现贷款 贴现贷款增加1000元时,基础货币也同样增加1000元。T形账户表示为: 反之、中央银行若收回先前发放的贴现贷款,也会引起基础货币的减少;因此、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调整贴现贷款来影响基础货币。 三、影响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因素: 1、银行的贴现贷款需求。 首先、在银行的贴现贷款需求萎缩时,中央银行尽管可以通过降低贴现率来刺激这种需求,但是由于整个社会对经济前景悲观,所以中央银行可能出现有钱无处贷放的现象。 其次、当银行面临资金困难时,作为“最后贷款人”的中央银行又很难坐视不救。因为它必须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2、政府预算赤字 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 1)增加税收; 2)发行债券,向公众融资;

黄达金融学货币银行学重点笔记

黄达金融学货币银行学 重点笔记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第一部分金融学 第一章货币和货币制度 一、货币职能 1、价值尺度:用以衡量和表现所有商品和劳务价值时,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2、流通手段: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时,发挥流通手段职能. 3、支付手段:货币在偿还债务或作单方面支付时发挥支付手段职能。 4、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 5、世界货币:尤为世界货币,充当国际间的支付手段、购买手段和转移财富的手段 二、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及其组织形式。货币制度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货币制度大体涉及:货币材料的确定,货币单位的确定,流通中货币种类的确定,对不同种类货币铸造和发行的管理,对不同种类货币支付能力的规定等。完善的货币制度能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保障货币正常发挥各项职能。 三、与货币制度有关的概念 1、本位币,也称主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一般作为该国法定的价格标准。最小规格是1个货币单位。 2、无限法偿,法律保护取得这种能力的货币,指无论支付数额有多大,无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 3、有限法偿,指在一次支付中,若超过规定的数额,收款人有权拒受,但在法定限额内不能拒受。?

4、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指在金银复本位制度下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价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市场价格偏高的货币(良币)就会被市场价格偏低的货币(劣币)所排斥,良币退出流通被贮藏,而劣币充斥市场 四、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1944年7月,西方主要国家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确立了该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其实质是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基本内容包括美元与黄金挂钩,确定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的官方价格,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以及实行。这个体系的运转与美元的信誉和地位密切相关。1971年7月第七次美元危机爆发,美国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1971年12月,美元对黄金贬值,拒绝向国外中央银行出售黄金。至此,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体制名存实亡。1973年3月,西欧出现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的风潮。西方主要国家的货币实行了对美元的。至此,固定汇率制度完全垮台。 第二章利息和利率 一、利率的决定 ①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 马克思认为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因此利息量的多少取决于利润总额,利息率取决于平均利润率。利息的变化率在零与平均利润率之间,也不排除利息率高于平均利润率或事实上成为负数的特殊情况。具体取决于借贷双方的供求关系及其竞争,一般来说,供大于求时利率下降;供不应求时利率上升。此外,法

(金融保险)货币银行学讲义利率的变动

(金融保险)货币银行学讲义利率的变动

第二节利率的变动 一、影响利率的因素:一般性的描述 1、从货币的供求看 1)收入。 从流动性偏好角度看,收入的增加意味着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因而会引起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移。因此,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收入的增加将导致利率的上升。 从可贷资金的角度看,收入的提高意味着储蓄的增加,从而增大可贷资金的供给;另一方面又意味着货币需求的增加,从而增大可贷资金的需求,因此导致收入对利率的影响难以最终确定。 2)价格水平。 价格水平的上升意味着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在没有货币幻觉的情况下,人们要完成相应的交易量所需持有的名义货币量就会增加,根据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货币需求的增加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因此价格水平的上升将导致利率上升。 2、从可贷资金的供求看 1)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上升意味着在人们的总收入中用于储蓄的部分将会减少,从而可贷资金供给减少,结果使均衡利率上升。 2)投资的预期报酬率。 投资预期报酬率的上升会使投资需求增加,从而使可贷资金需求曲线右移,因此会引起利率的上升。 2)投资的预期报酬率。 投资预期报酬率的上升会使投资需求增加,从而使可贷资金需求曲线右移,因此会引起利率的上升。 3)政府的预算赤字。 预算赤字往往是用发行政府债券向公众借贷的方式加以弥补,这种政府的借贷造成可贷资金需求增大,从而意味着利率的上升。 4)预期利率。 当人们预期未来利率将上升时,会使当前的利率上升。相反,当人们预期利率将下降时,将使当前利率下降。 预期利率就像是一种能自我实现的预言:如果人们预期利率将上升,利率就会上升;反之亦然。其实,这一有趣的现象在金融市场上是非常普遍的。 5)预期通货膨胀率。 说明:在前面曾经讲过,如果价格水平上升那么利率也会上升。但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与价格水平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前者是与人们预计的未来价格水平波动相联系的,后者则是指已经发生的价格水平变动。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复习——名词解释

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由国家和银行提供信用保证的流通手段。其本身价值远远低于其货币价值,通常由一国政府或金融管理当局发行,其发行量要求控制在经济发展的需求之内。货币量层次划分:即是把流通中的货币量,主要按照其流动性的大小进行相应的排列,分成若干个层次并用符号代表的一种手段。 铸币:是指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状、重量和成色并标明面值的金属货币。 本位币:本位币是一国的基本货币。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本位币是指用货币金属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所铸成的铸币。 金银复本位制: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以金币和银币同时作为本位币,均可自由铸造,自由输出输入,同为无限法偿的货币制度。 金本位制: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 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就是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的情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必然会被人们熔化、输出而推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反而会充斥市场。 银行券:是一种信用货币,是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职能的银行证券。 信用: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的暂时让渡或转移。 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形式。 银行信用:指各种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以存、放款等多种业务形式提供的货币形态的信用。 国家信用:是指国家及其附属机构为债务人或债权人,依据信用原则向社会公众和国外政府举债或向债务国放债的一种形式。 消费信用:是为消费者提供的,用于满足其消费需求的信用形式。 出口信贷:是一国政府为了促进本国出国,增强国际竞争能力,而对本国出口企业给予利息补贴和提供信用担保的信用形式。 补偿贸易:是指外国企业向进口企业提供机器设备、专利技术、员工培训等,等项目投产后进口企业以该项目的产品或按合同规定收入分配比例清偿债务的信用方式。 信用工具:亦称融资工具,是资金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进行资金融通时所签发的、证明债权或所有权的各种具有法律效用的凭证。 商业票据:以信用形式出售商品的债权人,为了保证自己的债权能够实现,所掌握的一种书面凭证。 股票:是股份公司为筹集资金而发给投资者的入股凭证。 债券: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发行的,承诺在指定日期偿还本金并支付利息的有价证券。 直接融资:没有金融机构作为中介的融通资金的方式。需要融入资金的单位与融出资金单位双方通过直接协议后进行货币资金的转移。 间接融资:是指拥有暂时闲置货币资金的单位通过存款的形式,或者购买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发行的有价证券,将其暂时闲置的资金先行提供给这些金融中介机构,然后再由这些金融机构以贷款、贴现等形式,或通过购买需要资金的单位发行的有价证券,把资金提供给这些单位使用,从而实现资金融通的过程。 金融衍生工具:是在货币、债券、股票等传统金融工具的基础上衍化和派生出来的,以杠杆和信用交易为特征的金融工具。 单利:是指不论期限长短,只按本金计算利息,利息不再计入本金重新计算利息。 复利:是指计算利息时按照一定的期限,将利息加入本金,再计算利息,逐期滚算,俗称“利滚利”。 基准利率:是指在市场存在多种利率的条件下起基础作用的利率,当它发生变动时,将会影响到其他利率的变化。

(金融保险)货币银行学讲义基础货币的决定

(金融保险)货币银行学讲义基础货币的决定

第四节基础货币的决定 二、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方式: 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贷款 1、公开市场业务: 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或其他政权的业务。 例:假定中央银行从公开市场上购入1000元的证券,那么基础货币的变化情况如何呢?通过前面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可以一眼看出中央银行若买入1000元的证券,基础货币也会增加相同的数额。但若要了解详细的转化过程还需要通过下述分析: 从上述几种情形中可以看到,中央银行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向银行或公众购入一定数额的证券,都会使基础货币增加相应的金额;反之同样成立。因此、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来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 2、贴现贷款 贴现贷款增加1000元时,基础货币也同样增加1000元。T形账户表示为: 反之、中央银行若收回先前发放的贴现贷款,也会引起基础货币的减少;因此、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调整贴现贷款来影响基础货币。 三、影响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因素: 1、银行的贴现贷款需求。 首先、在银行的贴现贷款需求萎缩时,中央银行尽管可以通过降低贴现率来刺激这种需求,但是由于整个社会对经济前景悲观,所以中央银行可能出现有钱无处贷放的现象。 其次、当银行面临资金困难时,作为“最后贷款人”的中央银行又很难坐视不救。因为它必须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2、政府预算赤字

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 1)增加税收; 2)发行债券,向公众融资; 3)发行货币。 首先、政府如果只依靠增加税收的方式来弥补赤字,基础货币即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 其次、政府可以向公众放行国债、这也不会对基础货币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如果债券的发行影响到了利率水平、从而使得中央银行必须干预时,财政赤字就会影响到基础货币。第三种方式就是增发货币,也就是债务的货币化。这种方式会带来基础货币的增加。 3、中央银行稳定汇率的目标 中央银行的稳定汇率目标也可能与控制基础货币的目标相互冲突。 不一致的三位一体: 资本自由流动、汇率固定、灵活的货币政策。 专栏10.1祥见教材《货币银行学》327页。 除上面提到的三方面因素外,还有一些因素也会影响到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例如:在途资金、财政部存款等。 第十章要点回顾 重点:教材329页图10.2 第十章作业题: 教材《货币银行学》331页 1、2、3、5、10、11、12、15题。 第11章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的两种研究角度: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简答题

★2、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1)信用货币制度,是以不兑现的纸币或银行券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二战后,逐步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1970年代初,美国宣布停止向各国中央银行兑换黄金,加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积极推行黄金非货币化政策,纸币与黄金脱钩,从此世界各国普遍实行了不兑现的货币信用制度。 (2)在这种货币制度下,纸币由政府授权中央银行发行,由法律赋予无限法偿能力,具有强制流通的性质。政府只是规定各种纸币的面值,不规定对金银的比价。由于纸币不与一定的金银保持等价关系,所以不能要求兑现。货币的发行一般由中央银行控制,不再受金银的约束。 (3)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意味着货币供应量不受金银的控制,可以根据市场的需要作适当的调节;纸币不育定量的金银相联系,其外汇汇率也不受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但是,由于人类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差距,以及国家采取扩张性经济政策,也使得通货膨胀问题常常困扰着各国政府和人们的生活。 ★7、影响利率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1)决定利率的基本因素:平均利润率。(2)货币资金的供求状况。(3)经济周期。(4)物价水平。(5)经济政策。(6)其他影响因素:国际市场利率水平、银行经营成本、利率管理体制、传统习惯、法律规定和国际协定等。 ★8、关于利率的期限结构,有哪几种理论解释? (1)预期理论的基本观点是,长期债券的收益率应该等于现行短期利率和未来短期利率的几何平均值。 (2)市场分割理论认为,不用期限的债券市场是完全独立和分割开来的,因此各种期限的债券的利率完全由该种债券的供求关系决定,并不受其他期限债券的收益率的影响。 (3)期限选择和流动性升水理论综合了上述两种理论,认为长期债券利率等于这种债券到期前预期短期利率的平均值加上这种债券随供求条件变化而变化的期限升水。

货币银行学重点难点复习资料全

货币银行学重点难点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价值尺度—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是指货币在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时所发挥的职能。 2流通手段—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即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 3支付手段—当货币不是用作交换的媒介,而是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职能。 4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 5、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过多,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货币现象。 6、无限法偿—有限法偿的对称。是指本位货币具有无限的支付能力,既法律上赋予它流通的权力,不论每次支付的金额多大,受款人均不得拒绝收受。 7、有限法偿—无限法偿的对称。是指辅币具有有限的支付能力,即每次支付超过一定的限额,对方有权拒绝收受。 8商业信用—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 9银行信用—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10原始存款—一般是指商业银行(或专业银行)接受的客户现金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它是商业银行从事资产业务的基础。

11、派生存款—又称衍生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业务等引申而来的存款。它是相对于原始存款的一个畴。 12、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对称。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融资形式。 13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对称。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实现资金融通的活动。 14、直接标价法—是指用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的汇率表示方法。 15间接标价法—是指用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来计算应收若干单位的外国货的汇率表示方法。 16基础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及商业银行存于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的总和。 17国家信用——是指以国家为一方的借贷活动,即国家作为债权人或债务人的信用。 18货币乘数——是指在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提供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的扩倍数。 19、金融工具——是在信用活动中产生的、能够证明债权债务或所有权关系并据以进行货币资金交易的合法凭证。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第五版黄达复习资料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第五版黄达复习资料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 名词解释 √1、信用货币: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的,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信用工具。主要以银行券、汇票、支票、存款货币等形式存在。 √2、信用:建立在信任基础上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活动. 3、本票:是由债务人向债权人发出承诺在约定的期限内支付一定款项给债权人的支付承诺书。 4、汇票:是由债权人向债务人发出的、命令其在约定的期限内支付一定款项给第三人或持票人的支付命令书。 5、金融:广义:货币的事务、货币的管理、与金钱有关的财源等。 狭义:与资本市场有关的运作机制。 中间说法:货币的流通、信用的授予、投资的运作、银行的服务等 6、利率: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出的本金额的比率。 7、基期:是一个基础期、起始期的概念。() 8、现值:未来某一时点上一定的货币金额,把它看作是那时的本利和。() 9、即期利率:即期利率是指对不同期限的债权债务所标明的利率(复利) 10、远期利率:远期利率则是指隐含在给定的即期利率之中,从未来的某一时点到另一时点的利率。 √11、汇率:国与国之间货币折算的比率叫汇率。直接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的(1或100等)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成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的标价方法。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1或100等)本国货币为标准,折成若干外国货币的标价方法。 12、金融的特征: 1.流动性。金融资产的货币性质是指它们可以用来作为货币,或很容易转换成货币。 2.风险性。是指购买金融资产的本金有否遭受损失的风险。本金受损的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两种。 3.收益性。由收益率表示。收益率有三种计算方法: 名义收益率——票面收益与票面额P的比率; 现时收益率——年收益额C与其当期市场价格Pt的比率; C/Pt 平均收益率——将现时收益与资本损益共同考虑的收益率。(C﹢Pt﹣Pt-1)/Pt 13、远期:是合约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约定的价格,买卖约定数量的相关资产。 主要有:货币远期和利率远期两类。 √14、期货:是交易双方按约定价格在未来某一期间完成特定资产交易行为的一种方式,与远期合约相同。 区别在于:远期合约的交易双方可以按各自的愿望对合约条件进行磋商。而期货合约的交易多在有组织的交易所内进行;合约的内容,如相关资产的种类、数量、价格、交易时间和地点等,都有标准化的特点。 √15、期权:是指合约的买方有权在约定的时间或时期内,按照约定的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相关资产,也可以放弃行使此权利。(看涨期权的买方有权在某一确定的时间或确定的时间之内,以确定的价格购买相关资产;看跌期权的买方则有权在某一确定时间或确定的时间之内,以确定的价格出售相关资产。欧式期权是指买入期权的一方必

很全的大学生期末考试复习资料--货币银行学

货币银行学考试重点--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名词解释 1、汇票:指债权人向债务人发出的支付命令书,命令他在约定期限内支付一定款项给第三方或持票人。 本票:指债务人向债权人发出的支付承诺书,承诺在约定期限内支付一定款项给债权人。 2、承兑:债务人承认付款的手续,汇票必须经过承兑才有效。 3、背书:由转让人在票据的背面作转让签名。 4、市场利率:由资金供求关系和风险收益等因素决定的利率。例:同业拆借率 官方利率(官定利率):由货币管理当局确定的利率。 公定利率:由金融机构或行业工会、协会按协商的办法所确定的利率。(我国不存在) 5、名义利率:指没有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市场上存款、贷款所使用的利率。 实际利率:指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即名义利率扣除通货膨胀率后的利率。 负利率:实际利率小于0. 6、一级市场(发行市场):指发行人向投资者出售证劵的市场。 二级市场(交易市场):指已发行的证劵在投资者之间交易的市场。 7、期货市场:指交易双方通过签订协议的形式,约定在将来某个时间以特定的价格完成金融产品的交易。 8、银行同业拆借市场:指各类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短期资金借贷活动所形成的市场。 9、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银行发给存款人按一定期限和约定利率计算,到期前可以在二级市场(交易市场)上流通转让的证劵化存款凭证。 10、回购协议:指出售证劵的同时和证劵的购买方签订协议,约定在一定期限后按照特定的价格购回所售证劵,从而获得可用资金的交易行为。本质是以证劵为抵押品的贷款。

11、贴现;持票人将未到期的票据以贴付一定利息的方式,向商业银行申请兑现。 转贴现:商业银行以贴现购得的未到期的票据,向其他金融机构所做的票据转让。 再贴现:商业银行持未到期的已贴现的票据,向央行申请再贴现的过程。 12、负债业务:指商业银行形成资金来源的业务。 13、资产业务:指商业银行运用资金获取利润的业务。 14、中间业务:指银行接受客户委托,为客户提供各种服务,收取佣金、手续费、管理费等费用的一种业务。 15、储蓄存款:指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存款,政府机关、企业单位的所有存款都不能称之为储蓄存款,公款私存是违法的。 16、基础货币(B):指中央银行能够直接控制,并可作为商业银行存款创造基础的那部分货币,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存放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R)和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或通货(C)。 基础货币(B) = 存款准备金(R) + 通货(C) 17、法定存款准备金:国家通过法律规定,金融机构必须按一定的比例,将其所吸收存款中的一部分上交央行形成的存款准备金。 18、原始存款:商业银行最初接受客户现金所形成的存款。 派生存款:由银行的放贷、投资、贴现等行为所形成的多倍于原始存款的存款。 19、投资银行:是为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提供各种交易工具及配套服务的金融机构。 20、证劵承销(属于一级市场):指投资银行帮助政府或企业发行和销售股票、债券等业务。 21、资产证劵化:指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化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的证劵。 22、风险资本:也称创业资本,指新兴公司在创业期和拓展期所融通的资金。 23、货币需求:指人们以货币形式持有财富。 24、流动性陷阱:指债券价格很低(高),则债券的利率很高(低),人们预期利率将下降(上升),人们会把所有为投机而持有的货币全部用来购买债券

货币银行学讲义:货币政策(DOC 20页)

货币银行学讲义:货币政策(DOC 20页)

第21章(教材)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的政府改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手段。 这一章主要学习: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的工具;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第一节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目标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 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一)最终目标的内容 最终目标主要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及国际收支平衡。 1、稳定物价 鉴于通货膨胀各种负面影响,各国一般都把反通货膨胀、稳定物价作为一项基本的宏观经济政策。 2、充分就业 较高的失业率不但会造成社会经济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很容易导致社会和政治危机,因此各国政府一般都将充分就业作为优先考虑的政策目标。

2、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当我们以较大的投资来刺激经济增长,在获得较高的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失去的是物价的稳定。 从长期来看,要想实现经济的良好增长,必须保持物价的稳定。 3、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4、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由于最终目标之间存在着矛盾,货币政策在作目标选择时不能不有所侧重,有所取舍,难以统筹兼顾。 二、中介目标 1、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 1)可测性 2)可控性 3)相关性 2、经常采用的中介目标 根据以上三个标准,经常采用的中介目标有:银行信贷规模,货币供应量,长期利率。 1)银行信贷规模 它是指银行体系对社会大众及各经济单位的存贷款总额。

就可测性而言,通过对各个存款机构的资产负债表进行核算就可以得到该指标。 可控性方面,控制这一指标可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的信贷管制;另一种是中央银行通过该改变准备金率、贴现率及公开市场业务来间接地控制信贷规模。 相关性方面,银行信贷规模与物价、就业、国际收支、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银行信贷规模与整个宏观经济的关系与货币供应量与整个宏观经济的关系相类似。 2)货币供应量 可测性,通过对流通中的现金和各银行的存款状况的观察,就可以知道各个层次货币供应量的状况。 可控性,货币供应量是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中央银行有多种手段控制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从而实现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 相关性,货币对最终目标有着密切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有规律的。 由于货币供应量的指标很多,所以指标口径的选择是它作为中介目标存在的主要问题。 3)长期利率

货币银行学教学资料

黄达《货币银行学》题库 说明 1、本题库是由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系理论教研室承担的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货币银行学》课程考核改革方案的研究”成果的组成部分。 2、题库以教育部确定的面向21世纪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货币银行学》(第二版)为蓝本,该教材由我国著名金融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黄达教授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该教材于1997年、2002年分别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级优秀教材一等奖,是当前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权威性教材。 3、本题库的命题原则是:立足于考核学生对《货币银行学》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等的综合运用能力。为此,题库的题型灵活多样,覆盖面宽广,按照章节命题,突出试题的客观性,以减少教师授课时的随意性,保证该课程的统一性和完整性。题库的主观性试题所占的比重不大,所列论述题主要供参考使用,给任课教师一定的自主性,使他们能够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自主出一些针对性强的试题,增强期末考试试题的检验功能。 4、本题库的题量充足,有填空、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计算、简答和论述共7种题型,按照《货币银行学》教材的17章内容的先后次序编列。除了第十四章因内容较少,命题数量受到限制外,其余各章至少有15道填空题、15道单项选择题、10道多项选择题、10道判断正误题、5道简答题和2道论述题,可以出计算题的章节至少有2道计算题。客观题附有标准答案,主观题附有参考答案。本题库主要供期末笔考教研室统一组题和流水评卷时使用。 5、本题库是开放式试题库,由于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题库试题不可能一成不变,而需要不断更新。主要渠道一是将各任课教师的自主性命题不断纳入题库,逐渐增加题库容量;二是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一般每2年进行一次,吐故纳新;三是在教材修改时及时调整。在本题库设计编写过程中,黄达教授主编的《货币银行学》第三版正在修订,新教材有望在明年出版,为使题库与教材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届时本题库也将根据新教材进行全面修订。 6、本题库是《货币银行学》课程改革探索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研究的结束并不等于教改实践探索的停止。题库本身还存在许多不足,有待在今后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也希望从事相关课程教学的老师们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第一章导言(略) 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填空 1、从货币本质出发,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从价值规律的角度看,货币是核算(一般等价物)的工具。 2、古今中外很多思想家和经济学家都看到了货币的起源与(交换发展)的联 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