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礼仪文化教案

礼仪文化教案

礼仪文化教案
礼仪文化教案

第一章礼仪与文化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把握礼仪的起源、发展,即礼仪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明白礼仪也是一种文化,并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部分,

礼文化更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所在。

教学重点:礼仪是一种文化、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难点:礼仪是一种文化、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礼仪是一种文化

一、文化

1、从一定角度来说,世界文化可以分成两大单元。

——独立或基本独立向前发展的文化,是原生道路的文化;

——受外部压力或打击,发生断裂之后在发展起来的文化,是再生道路的文化。2、任何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都和这个民族的文化戚戚相关。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命,没有了文化,这个民族也就不存在了,所以认同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认同这个民族的前提。

二、礼仪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礼仪的根,礼仪的源,是礼仪生存与发展的沃土,也就是说什么样的文化会生发出什么样的礼仪。所以,离开文化,礼仪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离开文化谈礼仪,就是舍本逐木了。因此,结合文化去把握礼仪,我们就会回答好多“为什么”了。

第二节礼仪的起源与五个发展阶段

一、礼、仪的起源

1、礼

《说文·示部》云:“ *,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 *, *亦声。”

这是训诂学的解释。这一解释突出了两点:

——礼是行动的准则,礼、履二字音近,履是践履,也就是行动,说明历来把礼当作人们的行为规范;

——与祭祀鬼神有关。

古人对“礼”的理解,归纳起来大致分为五个方面:

A、礼是治国的大纲和根本;《国语》“夫礼,国之纪也,国无纪不可以终。”

B、礼就是理;《礼记》“子曰,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

无节不作。” 礼乐不兴、礼崩乐坏

C、礼是对人的尊敬和礼貌;元曲《竹叶舟》“这秀才不礼我”。“不礼”即“非

礼”

D、礼指礼物;礼尚往来、无礼不相见。

E、礼是为表示敬意或隆重而举行的仪典、仪式;古代五礼—吉礼、凶礼、军

礼、宾礼、嘉礼。

2、仪

古人对“仪”的理解,归纳起来大致也分为五个方面:

A、仪指法度、准则;《管子》“法度者,万民之仪表也”。

B、仪指礼节、规矩;《晋书》“逖性豁荡,不修仪检”。

C、仪指容貌、举止;《诗经》“令仪令色,小心翼翼”。

D、仪指礼物;如贺仪、奠仪,即指在不同的仪式上赠送的礼物。

E、仪指仪式、仪典、仪礼;原名《礼》—《礼经》 ——《仪礼》,记载仪式规范

的“三礼”之一。

二、礼仪的发展

(一)滥觞期(21BC夏王朝建立以前的原始社会)

唐代杜佑《通典》“自伏羲以来,五礼始彰;尧舜之时,五礼咸备”。

“东苍龙,西白虎”墓葬、走婚制

注:伏羲,三皇之一,人首蛇身;尧、舜,五帝之一

(二)定型期(夏商周~~两汉)

《伦语》注:“三代之礼,至周大备,夫子美其文而从之。” 周礼是我国奴隶社会中最庞大、最严整、最文明的制度和礼仪,并且对以后的整

个封建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礼》《仪礼》《礼记》是专门记载周礼的礼书,世称“三礼”。

(三)发展期(魏晋南北朝~~两宋)

宋代理学兴起,理学家对礼治思想的阐述,进一步强化了礼治秩序。朱熹:“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按照他的说法,礼仪只是一种外在的

形式,而其实质就是“理”——纲常伦理。 “存天理,灭人欲”

唐宋以来,礼仪开始与朝廷典章制度分离,走向民间,逐渐与今人对礼仪的理解接近起来。

(四)衰败期(元、明、清)

传统礼仪越来越暴露出它专制、残暴、繁缛、僵化的致命伤,开始走向它的反面。

元:“九儒十丐”、民族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南人、汉人)、

职业分十等(儒在娼妓、工匠之后)

明:“骨肉贫相远,陌路富相亲” “冷暖观门第,礼貌看衣服”

“礼义相让之风邈矣”。大兴文字狱;庶民逾礼越制

清:满汉文化冲突。一律按满族礼俗“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大力推行文字狱;始行“三跪九叩首”。

(名词解释)康熙年间“中国礼仪之争。”

明末,西方天主教耶稣会来中国境内传教,他们采取“补儒易佛”的方针,以顺应中国的风俗礼仪。

但好景不长,天主教内部引起争议:一部分人认为中国礼仪中的敬天、祀孔、祭祖等活动违背教规,另一部分人认为允许中国教徒参加上述活动是尊重中国风俗礼仪,利于传教。

双方各执一端,争辩逐步升级,最后罗马教皇发布禁令,禁止这类礼仪活动,而康熙也下令禁止西洋人在中国传教。

这就是由于中西文化的碰撞而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的“中国礼仪之争”。

(五)新生期(辛亥革命~~)

移风易俗

第二章古代五礼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古代的主要礼仪——五礼——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教学重点:凶礼、吉礼、宾礼、军礼、嘉礼中的婚礼

教学难点:凶礼、吉礼、宾礼、军礼、嘉礼中的婚礼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以吉礼敬鬼神

一、什么是吉礼?

——吉礼,就是祭祀之礼,向神鬼祈求,希望神鬼保佑人们吉祥安康、万事如意,事神以致福也,所以称为吉礼。

二、中国古代的吉礼大致分为两大类

1、由皇帝主持的祭祀,一般称为国家祀(sì)典;(主要有封禅shàn、郊祀、

祭社等样式)

封禅:是皇帝祭天地的大典。古人以泰山为最高,祭礼就必须在泰山举行,在泰山筑坛祭天,称为“封”,在泰山附近的小山上建台祭地,称为“禅”。有古语曰“封泰山而禅梁父(甫)”

1、封禅的根本目的是:帝王取得天下以后,以天子身份祭告天地,以表示自己的统

治符合天意,合乎正统;

2、为什么要选择泰山:古人认为,中国大山五岳为最,五岳之中,泰山独尊,离天

最近,可直接与“神”对话。同时,泰山是东岳,东方是万物起始、阴阳交替的

地方。

所以,天子受命于天,只有登泰山祭“神”,才算完成了天子就位的礼制(仪)。

郊祀:皇帝在国都的郊外祭祀天地。(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周易》:“乾为天为圆,坤为地为方。”

祭社:《孝经》“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以为社而祀之,报功也。”“稷者,五谷之长,五谷众多,不可遍祭,故立稷而祭之。”简而言之,社是土地之神,稷是作物之神。社稷相连,表示农业,同时在古代又成为国家政权的代名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民间世代相传的祭祀,属于礼俗的范畴。(旧时遍及全国城乡的孔子文庙、关

公武庙;民间对财神、灶神的祭祀;祭祀仪式总是按照“迎神—酬神—送神”

这个模式;跪拜磕头的来历。)

第二节以凶礼哀邦国

一、什么是凶礼?

——当别人遭遇不幸的时候,表示同情,给予必要的帮助,或是吊唁哀悼,这就是古代的凶礼。具体分为丧、荒、吊、襘huì、恤五种。

丧礼,在古代被认为是子孙尽孝的重要表现;披麻戴孝

荒礼:指国内发生自然灾害,诸如饥荒、瘟疫等变故,国家所采取的救灾礼仪措施。(如缓刑、减税、停止娱乐活动等)海啸;台风停课

吊礼:对遭受水旱灾害、地震、等灾害地区所表示的哀吊和慰问,除了减省民众的负担之外,往往还会加入祈禳的内容,以求祛祟除祸。

襘礼:指别国遭受侵略或动乱,造成重大损失时,与之结盟的国家要派出使臣,筹集财物去救助;同盟国

恤礼:指对遭受不幸的国家表示慰问、抚恤的礼仪。

所以,在凶礼的五种礼仪中,(襘)礼和(恤)礼属国家事务,只有国王和宰臣才可以施行。其它的凶礼由地方政府(荒、吊)甚至个人(丧)就可以完成了。

二、思考题

课后查阅资料“五谷”、“五岳”、“三皇五帝”

第三节以宾礼待宾客

一、周礼的宾礼是邦国间礼遇亲善的礼节。

《周礼》“以宾礼亲邦国:春见曰朝,夏见曰问,秋见曰觐,冬见曰遇,

时见曰会,殷见曰同……”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宾礼在朝廷礼制方面主要演变为群臣朝觐皇帝时的礼仪、皇帝出巡时的礼仪、王朝与周边国家使臣交往的礼仪等等,其中,王朝与周边国家使臣交往的礼仪演化成为现今官方的外交礼仪和民间的交际礼仪。

第四节以军礼摄不协

《周礼》“以军礼同邦国: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

由此可见,当时的军礼不仅用在战场上,更多时候用在内部治安上。

大师礼、大均礼、大田礼、大役礼、大封礼

第五节以嘉礼亲万民

一、嘉礼的主要名目

1、饮食礼

2、昏(婚)冠礼

3、宾射礼

4、贺庆礼

二、婚礼

(一)婚姻制度的沿革

1、原始社会出现家庭:群婚(族内婚——族外婚)

2、母系氏族:对偶婚(指婚姻关系限制在一男一女之间,但其中较低级的形式:

走访婚,随时可以离异,关系不牢固)

3、父系氏族:专偶婚(即一夫一妻制)

在我国历史上,儒家所提倡的婚姻礼仪正是在一夫一妻制的历史文化背景里

产生的,这就决定了“男尊女卑”、“夫尊妻卑”是婚姻礼仪的基调,包办、买卖婚姻则是它的主旋律。

(二)几种主要的婚姻形态

1、掠夺婚/抢婚

古代抢婚留下的残痕:

北方游牧民族,新娘骑马在前,新郎策马在后;

南方闭门迎亲拒婿,索要彩礼;

江浙一带的“哭嫁歌”。

2、表亲婚(“亲上加亲”、继承财产)

3、招养婚/入赘/招女婿

4、典妻婚/租妻婚

租妻:由于家境困难,与别人立约,将妻子租给别人,收取租金,期满归还,对方则是为了“借妻生子”,一般1-2年;

典妻:将妻子典当与人,赎回时要付典价和利息,如无力赎回,出典的妻子将永远属于出典人,一般3年以上。

5、冥婚/鬼婚

双方家长为已死未婚男女举行的婚配联姻仪式活动。(台湾“娶鬼女”)

(三)古代婚姻礼仪

婚姻是人生大事,历来总是会形成仪式规范的,不过各民族、各地区往往各有自己的约定俗成。后来经过儒家整理,从俗上升到礼,形成更加完整的仪式规范,并记入《仪礼·士昏礼》、《礼记·昏义》等经典,又经历代统治者的提倡,重又下沉到民间,成为整个封建时代里婚姻礼仪的准则,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男家请媒人到女家正式求婚,并携带一定的礼物。《仪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

?问名:男方请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名字、出生日期、籍贯、甚至三代官职等。

“生辰八字”

?纳吉:男方将问名后的吉兆通知女方(凶兆就不通知了)并送礼订婚。《仪礼》“纳吉用雁。”

?纳征:男家向女家送聘礼。(往往少不了茶叶)

?请期;男方定好日子,并告之女方,送雁为礼。

?亲迎:新郎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皇帝不亲迎。皇太子以下都要亲迎

第三章家和万事兴

——中国的家庭礼仪文化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古代的家庭礼仪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传统社会中的家庭一般并不仅指我们通常所见到的核心家庭,所以在本章中对

家庭礼仪的把握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教学重点:第一节、第二节

教学难点:第一节、第二节

教学时数:6课时

教学内容:

(思考题)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是如何看待家庭的?

?儒家历来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历来用家庭中的人际关系模式来处理社会上的人际关系;(孝子——忠臣)?在儒家思想影响下,历代帝王都有“家天下”的观念。(皇帝老子——父母官——子民)

第一节父子之礼及其延伸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是人类的天性。家庭之所以得以稳定,这两代人之间

的血缘关系是极其重要的因素。

一、父子之礼分为两层:

子女对父母:“孝”;父母对子女:“慈”、“教”。

1、孝:

尊敬父母、顺从父母;

凡事有尊卑高下之分;

婚姻大事上包办;

昏定晨省;

父母生病,子女要有侍疾之礼;

子报父仇。

2、慈:

父母爱子女,是人类的天性,是天经地义的,根本不必怀疑。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教:

1)、《三字经》:“养不教,父之过。”

2)、明《庭帏杂录》:“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

3)、曾子“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不是本来就有知识的),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母,非以成教也。”

4)、孟母三迁

5)、《朱子家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一个人犯了过失,社会舆论总是要将他与他的家庭联系起来。“家教不严,家风不正。”

二、父子之礼的延伸——婆媳之礼(因为要像对待自己的母亲那样对待自己的婆婆)

1、婆媳之礼是扩大家庭的产物。如果一结婚就分开住,成为独立的核心家庭,虽

然仍有婆媳关系,但也就没有如此多的婆媳之礼了。

2、正因为传统社会中大量存在着几代人共同生活的扩大家庭,婆媳朝夕相处,事

情才变得复杂起来。

?一方面,婆与媳之间的尊卑上下关系是和父与子一样的;

?另一方面,婆与媳之间却没有血缘关系,没有纽带,这是和父子关系不一样的。

第二节夫妻之礼

一、夫妻之礼的概说

习惯上,我们把结婚的仪式称为婚礼,而把婚后夫妻相处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称为夫妻之礼。

传统的夫妻之礼内容很多,礼节也颇为琐细,但它的总纲可用“夫为妻纲”

四字概括,具体表现可用“夫义妻顺”来概括。

儒家所提倡的的这样一种夫妻之礼的格局产生于父权制社会,充分表现出父权制和私有制社会的固有特征。

二、传统夫妻之礼的总纲——“夫义妻顺”

1、“夫义妻顺”,所谓“夫义”,是对丈夫行为的约束和规范,历来在这方

面并不强调;而对于“妻顺”,却有着种种约束和规范,在封建社会里,甚至愈演愈烈,发展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2、妻顺。顺,就是柔顺。中国历来强调女人以柔为美(阴柔美,女人如水),

以柔为德。具体来说,也就是“三从四德”。

“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仪礼》)

“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周礼》)

?汉班昭《女诫》“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不被人讨厌),是谓妇言;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此四者,女人之大德,而不可乏(缺乏)之者也。

?举案齐眉的典故

三、传统夫妻之礼的表现

1、日常生活中;

——丈夫发怒,妻子只可退身相让;

——丈夫做错天大的事,妻子不可谴责;

——丈夫纳妾,妻子不可“嫉妒”;

2、对待女子贞节的问题上;(婚前—婚后)都要贞节

历代统治阶级大宣扬这种贞节观,将许多孀居守节乃至殉身守节的所谓“烈女”事迹载入各种史书方志,并在各地树起一座座贞节牌坊,以此作为女子的楷模。

3、对待夫妻离异的问题上;(“七出三不去”)

“七出”——《大戴礼记》“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

妒,去;有恶疾(有严重的病),去;多言,去;窃盗,去。”

“三不去”——《大戴礼记》“妇有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后富,不去。”

第二节兄弟之礼

一、(思考题)规定兄弟之礼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兄弟之间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兄弟之礼中的“悌”历来与父子之礼中的“孝”

相提并论,合称为“孝悌”,被提到“万善之本”的高度去认识。

传统家庭中的兄弟关系,除同父同母外,还有同父异母、同母异父、异父异母的情况,因此在亲疏关系上有了区别。加上古代的妻妾制,使得在家庭财产和权力的继承上存在许多纠纷隐患。

为了解决这些纠纷,传统礼仪对兄弟之礼作出许多规范和要求。

二、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

1、概念

西周时,规定正妻的长子为嫡长子,由他继承父权,他的子孙后代的系统称

为大宗,那么他的弟弟及父亲妾所生的儿子都是庶子,他们从家中分出,所立系统称为小宗。同时嫡长子的子孙,也要按这种规范划分大宗、小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宗法制。

在西周开始确立的宗法制度下,嫡长子所拥有的权力绝对超过了他所有的同胞兄弟,甚至拥有对胞弟的生杀权。表现在兄弟之礼的规范上,强调长幼有序、亲疏有别这一原则。

三、兄弟之礼主要分为两个层面:

1、弟对兄

吃东西让,干活抢;

尊敬兄长,把他是为榜样;

走路不能抢在前面;

不可冒犯兄长。

2、兄对弟

及时为弟弟举行冠礼;

到弟弟结婚的年龄,张罗好婚事;

用力来管教弟弟。

?香港市花紫荆花的来历。(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

四、兄弟之礼的弊端

传统家礼过分强调了兄长的特权和弟弟对兄长的顺从,必然造成家庭关系的不平等,并由此引发出一系列弊端。

第四节闺媛之礼

一、什么是闺媛之礼?

——从男性的利益出发,对家庭中的女性所作出的一系列行为规范。

二、(思考题)为什么对女性有专门的行为规范?

事实上,为了保证本民族的正常繁殖和健康发展,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民族都曾经有过在两性间相互关系上的种种禁忌或规矩。所以儒家提出以“男女有别”

为核心的闺媛之礼来规范两性交往,应该说是十分必要的。

问题是,传统礼仪产生于父权制社会,一开始就有着男尊女卑的强烈倾向,所以在具体措施上总是一味地放任男子而过分地束缚女子,表现出严重的不平等,也就暴露出它的不合理性。

三、闺媛之礼对男女关系的规定。

不可同席共食;

不可同桌吃饭;

叔嫂之间不可说话;

不可共用衣架。

四、闺媛之礼对女子仪态的规定。(是从男子的审美心理出发)

1、崇尚怯懦、温柔,说话语调要轻、柔、细,走路姿态要慢、轻、无声息等等。

2、班昭《女诫》:“女以弱为美”。故有谚语云:“生女如鼠,犹恐如虎。”

(母老虎)(外国男子对中国女子的喜爱,也是出于他们对中国文化这部分特征的认识)

a t i m e

a n

d

A l

l t h

3、宋代,强调女性的病态美,越是弱不禁风,越以为是楚楚动人。

4、笑不露齿,行不露趾。

5、缠足陋习(五代宫廷—北宋贵族—明清民间—辛亥革除)

五、闺媛之礼对女子才能品行的规定。

传统社会对女子的要求。不是她的才能,而是她的品行。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四大丑女的典故正说明了这一点。

《女论语》:“行莫回头,语莫掀唇,坐莫动膝,立莫摇裙,喜莫大笑,怒莫高声。内外各处,男女异群,莫窥外壁,莫出外庭,出必掩面,窥必藏形。男非眷属,莫与通名;女非善淑,莫与相亲;立身端正,方可为人。”

六、(课堂提问)你心目中理想的夫妻角色是什么?

第四章 禁忌、喜尚和宗教信仰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全球三大宗教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西方礼仪

发端于宗教,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对西方宗教的了解很有必要。使学生能在今后对外交往过程中避免犯一些常识性的宗教错误。

教学重点:基督教教学难点:基督教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

一、世界三大宗教对比

佛教

伊斯兰教

基督教起源

古代印度(天竺)古代波斯(大食)以色列

名称、类别

藏传佛教是其中一支

回回教(明)清真教(清)回教(民国)伊斯兰教(共和国)

天主教(英国)犹太教(以色列)

新教(美)

信徒

班禅、喇嘛;僧、尼

穆斯林教皇、神甫、牧师、基督徒终极目标西方极乐世界天国天堂、天国理论根据-------《古兰经》

《圣经》对象释迦牟尼真主安拉上帝、耶稣节日

-------念功、礼功、斋

主日、弥撒、圣

o

o d

f o

r s 功、大课、朝功诞节、复活节、饮食不吃荤

禁酒;禁奇形怪状(刺猬、鳝、蛇)

凶禽猛兽(狼、虎、熊)

污秽不洁(猪、狗、猫、鼠)

不吃血、不抽烟、不喝酒

二、相关知识点

1、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2、全球人数最多的宗教:基督教

3、最早传入中国的宗教:佛教

4、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

5、在世界三大宗教中,属于多神论的是:佛教

6、以民族为单元,集体信仰的宗教是:伊斯兰教

三、西方礼仪发端于宗教,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四、思考题

——为何以国际通行惯例是以右为大?

——为何3、7、12是完美的,而13是忌讳的?

——黄色在佛教(中国)是一尊贵,而在西方表下流,如黄玖瑰、黄菊花。

第五章 礼尚往来的交际礼仪

教学目的:古代中国被誉为“礼仪之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

人们能“礼尚往来”,“君子之交淡如水”,通过学习本章内容,使学生能在今后人际交往过程中避免犯一些常识性的交际错误。

教学重点:拜访与应酬、宴饮与馈赠、尊卑坐次教学难点:拜访与应酬、宴饮与馈赠、尊卑坐次

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内容:

?《中庸》提出“天下之达道有五”,这就是“五伦”,指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交。在这五伦中,属家庭伦理是有( ),属社会伦理的有( )。

?

中国的传统礼仪处处讲等级,从五伦中就可以看出,唯有在“朋友之交”中,是反对讲等级的,强调要平等待人,反对仗势欺人;主张交朋友要看对方的品

行道德,而不看权势。

?在儒家看来,朋友之交的原则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

?交际的基本方式,也就是传递信息的基本符号,大致上归纳起来,不外乎是语言、体态语和文字这三大类。

一、拜访与应酬

1、初次登门拜访;《左传·庄公二十四年》:“男贽,大者玉帛,小者禽鸟,以章物也;女贽,不过榛zhēn栗枣修,以告虔也。”

2、迎接客人;“拥彗之礼”

3、客来敬茶;唐代以后开始流行

客来敬酒;明代万历年间开始

4、送客;《三辅黄图· 桥》“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

柳赠别。”“折柳”后来成为典故,历代吟咏不绝。

5、回访;“来而不往,非礼也。”

二、宴饮与馈赠

1、宴饮的雏形。

()起源于古代的祭祀礼仪。

A、拜访

B、应酬

C、宴饮

D、馈赠

2、宴席上,主人以酒敬宾客“献”,宾客回敬“酢zuó”,主人劝饮“酬”。

3、送礼是世界性的习俗,中国人尤为重视,人们历来认为礼物是感情的物化,是

传送感情的纽带。

4、古人馈赠,遵循“礼尚往来”的规范,

5、传统道德准则:馈赠者要出于真心,不期望回报;受赠者要有恩必报,知恩徒报。

6、古今通用的送礼原则:数量要适宜;投其所好;与送礼缘由相宜。

期中考试题目

?古代的家庭礼仪是一种古礼,有人认为已经不适合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了,应该予以摒弃;但也有人认为在道德沦丧、礼仪缺失的今天,应该予以弘扬。

以你所熟悉的一种家庭礼仪为例,阐述你的观点。

第六章礼仪文化与等级观念

教学目的:古代中国被誉为“礼仪之邦”,而在人们的交际过程中,人们处处讲等级,不可否认,这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制度的影响。因此在学习中国传统

的礼仪文化时,不能不提中国传统的等级观念和官本位思想。

教学重点:中国人的名、字、号

教学难点:中国人的名、字、号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一、称谓(语言)

1、称谓的来历;

世界上许多原始的民族都认为,人的灵魂就附在名字上,所以自己的名字不可被仇敌知道,倘若听到有人呼叫自己的名字,则不可贸然答应。所以要用另外一种称谓委婉的称呼他人。在传统社会里,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甚至是被认为触犯了禁忌。

2、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伦语》)

3、中国人的名、字、号;

名:由大名(尊名)、小名(乳名)之分。即现在的名字。

字:因名取字。

号:皇上所赐称为“谥号”

注意一条原则——自称名,对称字。

4、亲属称谓与仿亲属称谓;

儒家历来非常重视“定名分”,非得把每个人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应有地位弄清楚不可,然后还要对每个名分上的人提出不同的道德修养要求,要求每个人按照各自相应的道德准则去开展交往。

在儒家的心目中,名分是社会交往的前提,如果连名分也弄不清楚,还谈何人际交往?

1)亲属称谓

对称尊称——令尊、令堂、令郎(嫒)、嫂夫人……

自称谦称——家父、家母、犬子(愚儿)、拙荆……

2)仿亲属称谓

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用仿亲属称谓可拉进彼此之间的距离。

二、相见礼(体态语)略

三、礼仪文字(文字)

1、名片

拜、刺

2、贺卡

传统社会亲自上门拜年,但因亲友太多,所以出现用贺卡代替。

——最早的一张贺卡是北宋诗人秦观写的“观敬贺子允学士尊兄:正旦,高邮秦观手状”

3、信函

在文字没发明的年代里,用信函传递信息的办法就已经产生了。

“尺牍”、“鸡毛信”、“函”等来历。

第七章潇洒走一回

——中外人生礼仪

教学目的: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外的人生礼仪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日常交际过程中,增加对这方面知识背后所隐藏的文化内涵的把握。

教学重点:第一节、第二节

教学难点:第一节

教学时数:6课时

教学内容:

1、人生礼仪之所以重要,一方面是因为对于一个生命来说,它是不可重复的,因

此古今中外的人们都格外珍惜重视;另一方面,又跟人类传统的信仰心理有关,人们通常认为,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要安排一定的仪式和礼节,以示对神灵的虔诚。

中外人生礼仪的两大发展趋势

——世俗化趋势。在古代,中外的人生礼仪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礼仪起源于宗教),一招一式都与信仰心理有关,绵延至后代,宗教色彩不断淡化,人们之所以还要举行类似的仪式,只不过是为了表达他们某种特有的情感。

——简单化趋势。在古代,中外人生礼仪讲究繁文缛节,不惜耗费巨资,绵延至后代,人们逐渐讲究实际,仪式从简,开始注重象征意义。

第一节初生礼仪

一、古代中国初生礼仪

1、乞子(为什么?怎么做?什么心理?)

麟吐玉书-----麒麟送子仪式

2、报喜

1)《礼记·内则》“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帨于门右。”

2)提鸡报喜(海中龙子,山中锦鸡)

3)赠送喜蛋

4)石榴供祖

5)“同龄树”、“落地林”、“女儿红”

3、满月(剃发)

4、百日

(金、银、铜)长命锁

5、周岁

抓周:形成于南北朝时期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江南风俗,儿

生一期,为制新衣……男则弓矢纸笔,女则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

6、命名

五行、体重、贱名

二、西方初生礼仪

1、乞子神的赐予

2、报喜洗礼

3、满月割礼

4、周岁生日

第二节成人礼仪

成人是一生中的转折时期,它标志着一个人孩童时代的结束,成年时代的开始。因此,成人礼仪成了世界性的民俗文化现象,世界上许多民族都保存着此仪式。

这些仪式所要履行的礼仪行为概括如下:

1)宗教仪式;

2)肉体、心理的耐苦试验;

3)性教育;

4)附加仪式。

一、冠礼

?《礼记》“冠者,礼之初也。”“男子二十,冠而字。”“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谷梁传》“冠而立丈夫。”

?加冠三次,象征分别获得了三重身份,取得了成人、服兵役、参加祭祀的资格。

二、笄礼

?《礼记》“女子许嫁,笄而字。”

?《谷梁传》“女子十五而许嫁”

三、年岁术语

中国古代主要年岁术语一览表

g

第三节 婚礼

一、西方婚礼仪式的渊源

当今西方人的婚礼仪式大多源于古希腊、罗马时代。?穿统一服装?新娘戴面纱?婚礼大蛋糕?度婚礼蜜月

?戒指——无声的语言 永恒的讯号

(婚戒的起源与象征意义)二、查尔斯与卡米拉婚礼?相关背景资料介绍

?观看婚礼部分现场(音像资料)

第四节 葬礼

?西方的葬礼可分为宗教性葬礼和非宗教性葬礼。无论是哪种仪式,氛围始终是肃穆庄严的,人们在寄托哀思时都是沉思默祷,很少有失声痛哭的情景,嚎啕大哭在西方人的葬礼仪式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

永别、辞世、谢世、作古、羽化、登仙、长逝、百年……

(作业)课后搜集关于能反映中外文化差异的实例,为下堂课的发言作准备。

第八章 中外文化比较

教学目的: 通过中外文化(尤其是中美文化)的比较,使学生明白在中外人际交

往过程中,所表现出不同的礼仪方式有其不同的文化原因。

教学重点:学生讨论发言教学难点:教师作适当点评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以课堂讨论的形式,请举出1-2个能反映中外文化差异的实例(每人发言3分钟)

一、东西方文化比较(尤其是中美文化)

1、整体描绘的不同;

在宇宙观及对世界的整体描绘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2、意识形态的不同;

1)对待人生上的不同

2)自我意识的不同

3)效益观念的不同

4)家庭意识观念的不同

5)处世态度的不同

3、价值观念的不同;

价值观念指判断一个人的优劣、好坏、成功与失败的观点。

中国人讲主义,喜功。

美国人讲实利,好财。

4、育人方式的不同;

家庭教育

5、审美情趣和审美取向的不同;

中国人喜大、洋、全、新、酷。

西方人喜小、土、巧、异、古。

6、行为准则的不同;

1)“三靠”与“三自”。

2)隐私权和公开习惯。

3)对待女士的态度不一样。

4)对待诚实的态度不一样。

7、生活习俗的不同;

1)待人和表达方式不一样。

2)送礼和授礼习惯不一样。

3)对待称赞的态度不一样。

4)文明进展的水平不一样。

8、思维方式的不同;

中国人想问题从大到小、从远到近、从一般到具体,属于整体思维;

西方人想问题从小到大、从近到远、从具体到一般,属于零件分析。

9、管理理念的不同;

人才培训方式上,中国人只在基层的人员中培训,美国人是金字塔式的全员培训。

二、外国人与外国人之间也不同;

(举例)在酒吧,要了一份酒,发现落了一只苍蝇,美、英、德、俄、日等国人的不同反应。

美国人:把经理叫来,要求换一杯,否则将诉诸法律。然后,喝完新啤酒,有苍蝇的没动,付一份钱而去。

英国人:皱了皱眉头,把服务员叫来,要求再买一杯。然后,喝了新啤酒,有苍蝇的未动,付了两份钱不动声色离去。

法国人:把经理叫来,大吵大闹一通,然后喝了新啤酒,有苍蝇的未动,未付钱扬长而去。

德国人:看到苍蝇,开始逻辑思维:“酒精可杀菌,喝此酒对建康无妨。”然后,将苍蝇弄出来,喝了啤酒,付了钱不动声色而去。

俄国人:根本未发现苍蝇,连苍蝇带酒,豪饮后付了钱,满足的离去。

日本人:叫来经理:虚张声势大骂一通,然后喝了新啤酒,又喝了有苍蝇的酒,未付一分钱,高兴的离去。

中国人:?

浅谈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灿若星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礼仪作为代表传统文化渊源和基质的文化现象,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因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因而中国也被世人称为“礼仪之邦”。 在我国的古代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没有今天这么随意,做得都比较庄重,也就是现在所讲的“繁文缛节”。而随着近代历史的快速发展,礼仪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使得我国的一些传统礼仪文化被彻底抛弃。此外,在文化大革命时也给礼仪带来了一场“浩劫”。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被直接扫进了垃圾堆,礼仪受到摧残,社会风气逆转。但是,改革开放之后,各行各业的礼仪规范纷纷出台,讲文明、重礼仪蔚然成风。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礼仪中的精华部分,使之被很好地继承下来,并且对现代的礼仪有很大的影响。 而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我们对礼仪文化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对于传承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并没有全盘接受,也没有全盘否定,而是辩证地接受,“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同时,西方的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礼仪是实现人际交往和谐的前提和保障,所以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在考虑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也要借鉴和学习中国的传统礼仪。 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大学生,我们在接受现代文化的同时,也要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礼仪。例如,尊老爱幼、讲究信义、以诚待人、先人后己、礼尚往来等中国传统礼仪中的精华部分;再如,清明扫墓祭祖,中秋阖家团圆,端午悼念爱国先人,重阳登高敬老等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文化。但是我们也要摒弃一些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比如“三纲五常”等。总的来说,要有批判的态度去继承和发扬我们传统礼仪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我们面对多元的文化,要有意识地学习和比较不同文化中礼仪的差异,深刻领会其文化内涵,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对其它文化的适应能力。此外,还要善于探寻文化的互通性,发掘不同文化中所存在的相近或相似的观念,加以现代化的阐释,达成相互间的认可,从而建立一种互补互存的和谐关系。 今后,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增多,礼仪必将得到新的完善和发展。而随着礼仪的发展,可以更好的展示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增强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加深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和交流,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得以弘扬,使中国以泱泱大国之风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礼仪文化

中国礼仪文化一、握手礼仪表明亲切友好之,l握手礼节源于古代欧洲人向对方表明手中未带武器. 辛亥革命后我国也习以为礼,通行于欧美.意.其后成为风尚. 握手是最常使用的一种见面礼在当今商务交往中,l: 握手的方式l 右手四,,手掌略向前下方伸直双方各自伸出右手,彼此间保持一米左右的距离掌心向左,手的高度大致与腰部平齐,手握住对方时,应面带,,拇指向上指并拢微笑地注视对方,彼此应寒暄几句。握手时应注意:双眼要注视对方;不要三心二意,l ); 5秒左右(一般在3秒至l握手时间不宜过长; 握手时不要拍对方的臂膀l 握手不可用力过度。l如果关系密切,可略用力并上下摇上下晃一晃即可;,双方稍用力相握,(关系一般几下,表示十分友好或双方的深厚情意。但只握指尖或只递指尖或双手包住对方)。的手,则是失礼之举握手时应遵循的原则:尊者居前。应长辈先伸手长晚辈之间,上下级之间,应上级先伸手;同级同辈之间,不分谁先伸手。应女士先伸手;男女之间,注意:当握手双方符合以上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顺序时,一般先考虑职位,再考虑年龄,再考虑性别。但握手时应尊者; :介绍时应尊者居后(先介绍职位低者,后介绍职位高者)注意居前(职位高者先伸手)。客人和主人握手时,伸手顺序有所不同。迎接客人,主人先伸手;送走客人,客客人离开的时候,一般是; 客人到来时,一般主人先伸手,表示欢迎人先伸手。客人先伸手。客人先伸手,表示让主人留步。握手的禁忌不用不洁之手与他人相不戴着手套握手不左手握手不交叉握手不双手握手 握,患有眼疾或眼部有缺陷者不在握手时将另一只手放在衣袋里不戴着墨镜握手例外二、名片礼仪名片是现代商务交往中的一种经济实用的交际工具。l ”。”和“联络卡介绍信l是一种自我的“商务人员应对名片的选用、制作、递接名片的礼仪等有所了解。l 名片礼仪厘米。目前国内最通用的5.5-6厘米、宽名片的规格一般是长8.6厘米-10规格5.5cm 9cm×名片规格为多用白色、乳白色、浅蓝色、浅黄色等色彩颜色 1 横式和竖式(横式名片行序由上而下,字序由左而右)版式 名片的质地适合柔软耐磨的白卡纸、香片纸等质地商务名片图案应简单;文字宜选用简体汉字,不要把两种文字交替印在名图文 片的同一面上。最好在两面分别以简体汉字和另一种文字印相同的内容。标准商务名片的内容:本人所属单位(企业标识、供职单位、部门)、本人称呼(姓名、职务、职称)联络方式(单位地址、电话、传真、邮编,也可列上单位的网址、本人邮箱或手机等)----如何索取名片递接名片的礼仪规范)主动递上自

中华传统文化--生活礼仪

中华传统文化--生活礼仪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 诞生礼 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寿的主题。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领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 “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冠礼 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

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利。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 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笄礼 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 女子在十五岁许嫁之时举行笄礼,结发加笄,也要取“字”。结发是将头发梳成发髻,盘在头顶,以区别童年时代的发式。 婚冠礼 古代嘉礼之一。 《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

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后也可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六礼 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简单来说,纳彩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即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纳吉,即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纳征,亦称纳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请期,男方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亲迎,即新郎亲至女家迎娶。 六礼之中,纳征和亲迎最为重要。 飨燕饮食礼仪

中华礼仪文化的现代发展趋势

中华礼仪文化的现代发展趋势 一、和谐文化的三重意蕴 所谓和谐文化,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多种存在方式。 “和谐文化”具有以下三重意蕴: 其一,在文化类型学意义上,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核心理念与根本价值取向的,是关于和谐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社会风尚等。和谐文化包括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宽厚包容的处世态度、通融和解的行为方式、平和理性的社会心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身心一体的健全心态等基本内容,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是和谐文化的主旨,和谐文化反映了一种新的文化理念。其二,在文化结构论意义上,和谐文化是以社会各种文化元素、文化形式的协调互动和有机统一为根本特征的,它彰显了文化的“生态”维度,是一种多元统一、兼融共生、协调有序、充满活力和大众共享的文化。和谐文化展示了一种新的文化自觉。其三,在文化社会学意义上,和谐文化是就文化与经济、政治、人的发展的内在关联性而言的,是指在经济与政治基础之上形成的,与经

济发展、政治发展以及人的发展的客观要求相契合的,并能真正推进经济繁荣、政治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精神文化系统;和谐文化呈现了一种新的文化愿景。 可见,和谐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坚持和实行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也就是以和谐理念贯穿于相关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之中,以和谐作为该类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并以此影响其他各种文化形式,促进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民族立场上的统一意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经历了战合更替、聚散分合、迁徙融汇,却始终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文明认同始终如一。而能够达到这一境界,其根本因素就是国家统一的理念渗透于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华儿女一致的价值取向与理想追求。 第二,为政治国理念上的民本要求。 民本思想确立于西周初年,当时的统治者在政治思想领域提出了“敬德保民”的命题。春秋时期,“重民轻神”、“恤民为德”成为较为普遍的思潮。儒家继承这些宝贵的思想资源, 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秦汉以后,“重民爱

浅谈中国礼仪文化

浅谈中国礼仪文化 摘要: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大国,古代礼仪与现代礼仪的分类都有很多种,小到穿衣吃饭,大到国家民族,一切都有有形的活着无形的礼仪来指引我们。礼仪的分类有很多种,礼仪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比如,古代的孝道,如何对待良师益友,国家的祭祀,现代的社交,商务,生活,餐饮,会议,家庭等各种礼仪都使我们所应该知道的和学习的。中国古代礼仪是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很好的学习并发扬下去,并逐步形成新的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这样才能既不荒废我们的礼仪文化,用能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 关键词:古代礼仪社会生活财富继承发扬 正文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大国,中国的礼仪在社会各项事物的进行中起着“准法律”的作用。所以,中国的礼仪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在中国这广袤的大地上,由于经济大潮的升腾,由于改革开放,传统礼仪和输入礼仪相互冲撞、融汇、扬弃,正在逐步形成新的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那么,我们所言的礼仪有成百上千种,大到国家尊严小到穿衣吃饭,一切都有有形的活着无形的礼仪来指引我们。那么到底何为礼仪,礼仪有何用?

中华大地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周公握发吐哺,孔子克己复礼。“礼”到底是什么?礼,最早就是祭祀的形式。到了周朝,也就是公元前700多年的时候,已经有了一整套关于“礼”的制度--“周礼”。简单地说,就是怎么祭天、敬神、拜祖宗,什么时候祭,什么人在祭祀中该做什么等等。有人将中国礼仪分为政治和生活两大类,政治礼仪包括:祭天,祭地,祭宗庙,祭先人宗师,相见礼和军事礼,可见,一半以上的中国古代礼仪都与祭祀有关,这样的礼中充满了那个时代的气息,人类适应自然,顺应自然,农业一点点的成为主体。所以,礼的形成和社会环境以及社会主体是密不可分的,比如,中原祭土地神,渔民祭妈祖一样,其实都是人们心中的一种与自己职业,与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息息相关的期盼平安,顺利的希冀。生活礼包括:诞生礼,冠礼,飨燕饮食礼仪,宾礼,五祀:指祭门、户、井、灶、中溜(中室),傩仪。小到打扫房间,大到家族命运,古人的生活也都由礼掌握着。除此之外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古代注重血缘姻亲,所谓百行孝为先,古代的“二十四孝”就是很好的例子。在人际关系中,家庭血缘关系是最基本也是最亲密的关系。古代刑律中规定的“十恶”当中,跟家庭,尤其老人有关的就有两项:一个是叫做恶逆,一个是叫不孝。可见古人对家庭礼仪的重视和维护。孝顺的种子其实深藏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家庭礼仪中,除了对父母的孝,还有对兄弟的情,正所谓“兄良弟悌”。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夫妻、婆媳、妯娌之间如何融洽相处一直困扰着我们。“礼”在这之间起了很大作用。现代人可以从“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典故中了解古代家庭礼仪的一些常识。这些我们现在苦苦追求的答案,古人早在千年以前就告诉了我们。古人说“天、地、君、亲、师”,除了血缘至亲,老师在我们中国人眼中是有特殊地位的。有道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一贯传统。现在的

中华礼仪文化

中华礼仪文化 礼仪,在古代指的是行礼的仪式。例如枟诗·小雅·楚茨枠: “献酬交错,礼仪卒度。”有时也指礼制,例如枟史记·礼书枠云:“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 什么是礼? 枟礼记·曲礼枠曰:“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 是非也。”那就是说,“礼”是用来确定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判定 人际关系之间存在的疑难问题,辨别古今的异同和异域的差别,辩 明各种社会现象与个人行为的正确与否的一种准则。 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 得之者生”(枟礼记·礼运枠)。依照孔子的观点,所谓“礼”,就是先王用来遵循自然法则,规范治理百姓的思想道德的一种规矩。 没有规矩,便不成方圆。所以,无论什么人,什么朝代,失去礼仪就要死亡,学好了礼仪就能生存。 现在,我们给“礼”下这样一个定义: 礼,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一种指导人际 关系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这种准则与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 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当然,它也会随着社会的消亡而消

亡。只要这个社会没有消亡,“礼”就会存在。相反,社会消亡了, 这个社会的礼仪也就消亡了。例如,古代的楼兰和西夏王国灭亡 了,他们的礼仪制度也就消亡了。 有人说“礼”是“由一定阶级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仪 节”(枟新华字典枠1979年版)。这个说法是片面的。因为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礼仪,人类社会在出现阶级之前就已经有“礼” 了。礼决不是阶级出现之后的产物,而是阶级出现之前的产物。 东汉许慎的枟说文解字枠云:“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 示从豊,豊亦声。礼,古文禮。”根据枟说文枠的解释,礼是古人为了“事神致福”而履行的一种仪轨。 徐灏枟说文注笺枠云:“礼之言履,谓履而行之也。礼之名,起 于事神。”而事神之事早在阶级出现之前就有了。所以我们说,礼 出现在阶级之前,而不是之后。 枟现代汉语词典枠说“礼”是“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 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婚礼、丧礼。” 枟辞源枠说“礼” 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 称”。这些说法都是比较正确的,也是可以接受的。 另有一些人认为,“礼”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 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还有的人认为,礼是“我国奴隶社会、封 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

摘要: 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的习惯风俗,礼制是礼的制度化,古礼的内容包括典章制度和人们日常的行为、仪节和举止规范, 礼又可分为古代政治礼仪和古代生活礼仪,礼具有文治和教化的功能。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在古代,礼主要是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它主要包括这样几个含义: (1)礼是天地、自然、人类社会的基本法则 (2)礼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规范 (3)礼是国家制度,治国的工具。 礼仪起源众说不一,其中礼起源于祀神之说被广为接受。中国的礼仪习俗形成最早,大约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和后期,兴盛于整个新石器时代,而文字只是新石器时代末期的产物。而且礼仪最早产生于祭祀活动,礼仪形式一出现就受到神权的保护而迅速扩展,几乎充斥在原始人的所有活动中。礼仪规则的推行不仅靠舆论的力量,而且依靠神权的后盾。因此 ,礼仪在中国出现后很快即走向成熟。在文字出现以前,人们就是靠成熟的礼仪系统来传承文化,通过集体的舞蹈、歌唱、祈祷等各种礼仪活动,把生产的操作、知识的传递、信仰的感应融汇进去。人们就是在这种礼仪的活动中,一代一代地传递经验、知识、信仰。文化的积累,就是这样一代一代通过礼仪的传承达到的。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既需要革命变革,又需要有稳定的社会和正常的秩序。建立这种稳定和正常的社会秩序,就必须要用各种社会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实行社会控制。任何社会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秩序,因此,任何社会都有一定的社会控制,没有控制就没有秩序。礼是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它不仅表现为政治制度、法律规范,而且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遵循的伦理规范。它以伦理道德的形式对人们的思想意识进行指导,使人从内心接受礼的精神、遵循礼的要求、符合礼的规范。它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自古就是礼仪大国,古代礼仪与现代礼仪的分类都有很多种,小到穿衣吃饭,

中国的礼仪文化常识有哪些

中国的礼仪文化常识有哪些 我国的文化博大精深,那么你们知道中国的礼仪文化是怎么样 的吗?下面是干货资源社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的礼仪文化中国的 礼仪文化,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五礼的内容 相当广泛,从反映人与天、地、鬼神关系的祭祀之礼,到体现人际 关系的家族、亲友、君臣上下之间的交际之礼;从表现人生历程的冠、婚、丧、葬诸礼,到人与人之间在喜庆、灾祸、丧葬时表示的庆祝、凭吊、慰问、抚恤之礼,可以说是无所不包,充分反映了古代中华 民族的尚礼精神。吉礼居五礼之手,它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 的祭祀典礼。其主要内容可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祭天神,即祀昊 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等。第二是祭地祗,即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泽;祭四方百物等。第三是祭人鬼,主要为春夏秋冬享祭先王、先祖。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 它的主要内容有: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区礼,以吊礼哀祸灾, 以桧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其中,丧礼是对各种不同关系的人 之死亡,通过规定时间的服丧过程来表达不同程度的北上;荒礼是对 某一地区或某一国家受到饥馑疫疠的不幸遭遇,国王与群臣都采取 减膳、停止娱乐等措施来表示同情;吊礼是对同盟国或挚遇有死丧或 水火灾祸而进行吊唁慰问的一种礼节。这三种礼节各级贵族都可举

行。桧礼是同盟国中某国被敌国侵犯,城乡残破,盟主国应会合诸国,筹集财货,偿其所失;恤礼是某国遭受外侮或内乱,其邻国应给 予援助和支持。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它主要包括朝、宗、觐、遇、会、同、问、视八项。军礼时师旅操演、征伐之礼,军礼主要有大 师之礼、大均之礼、大田之礼、大役之礼、大封之礼。大师之礼是 军队征伐的仪礼;大均之礼是王者和诸侯在均土地、征赋税时举行军 事检阅,以安抚民众;大田之礼是天子的定期狩猎,以练习战阵,检 阅军马;大役之礼是国家兴办的筑城邑、建宫殿、开河、造堤等大规 模土木工程时的队伍检阅;大封之礼是勘定国与国,私家封地与封地 间的疆界、树立界碑的一种活动。嘉礼是和人际关系,沟通、联络 感情的礼仪。嘉礼的主要内容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 燕之礼、赈幡之礼、贺庆之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 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 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 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 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 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

中国文明礼仪常识资料

中国文明礼仪常识资料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中国文明礼仪常识资料,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个人礼仪是其他一切礼仪的基础,是一个人仪容光焕发、仪表、言谈、行为举止的综合体现,是个人性格、品质、情趣、素养、精神世界和生活习惯的外在表现。总的规范为:整洁清爽、端庄大方。 一、仪表仪态礼仪 保持头发清洁,修饰得体,发型与本人自身条件、身份和工作性质相适宜。男士应每天修面剃须。女士化妆要简约、清丽、素雅,避免过量使用芳香型化妆品,避免当众化妆或补妆。表情自然从容,目光专注、稳重、柔和。手部保持清洁,在正式的场合忌有长指甲。 站姿 挺直、舒展,手臂自然下垂。正式场合不应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不要有下意识的小动作。女性站立时双腿要基本并拢,脚位应与服装相适应。穿紧身短裙时,脚跟靠近,脚尖分开呈“V”状或“Y”状;穿礼服或者旗袍时,可双脚微分。 坐姿

入座时动作应轻而缓,轻松自然。不可随意拖拉椅凳,从椅子的左侧入座,沉着安静地坐下。女士着裙装入座时,应将裙子后片拢一下,并膝或双腿交叉向后,保持上身端正,肩部放松,双手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男士可以微分双腿(一般不要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离座时,应请身份高者先离开。离座时动作轻级,不发出声响,从座位的左侧离开,站好再走,保持体态轻盈、稳重。 走姿 行走时应抬头,身份重心稍前倾,挺胸收腹,上体正直,双肩放松,两臂自然前后摆动,脚步轻而稳,目光自然,不东张西望。 遵守行路规则,行人之间互相礼让。三人并行,老人、妇幼走在中间。男女一起走时,男士一般走在外侧。走路时避免吃东西或抽烟。遇到熟人应主动打招呼或问候,若需交谈,应靠路边站立,不要防碍交通。 二、交谈礼仪 态度诚恳,表情自然、大方,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谈话时不可用手指指人,做手势动作幅度要小。谈话者应保持一定距离。在公共场合男女之间不要耳鬓厮磨,与非亲属关系的异性避免长时间攀谈、耳语。 对长辈、师长、上级说话要尊重,对下级、晚辈、学生说话则注意平易近人。同时与几个人谈话,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两个人身上,要照顾到在场的每一个人,注意听取对

浅谈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古代传统礼仪文化的认识 文明古国——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她不但形成了灿烂的文化,而且还拥有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在她书写着一部人类史的同时也书写了一部礼仪史。礼仪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的一部分,在社会各项事物的进行中都起着对人们约束指导的作用。所以,中国古代礼仪在的发展过程中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 “礼”,在世界其他民族一般指礼貌、礼节,而在中国乃是一个独特的概念,有多重含义。礼是最高的自然法则,是自然的总秩序、总规律。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在人类发展的最初期,人们就已经有了祭天等活动。周朝时期儒家“仁爱及人”的核心思想一直影响至今。到了封建社会,人们用礼来约束人的欲望,保持社会稳定,培养人的爱心与感恩心。古代的礼制非常繁杂,有些内容拿到现代来实践是不可能的,但礼的精神不能丢,礼的精神对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童年时期的孔融让梨,尊敬长辈的品质为万人歌颂;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传统六艺中“礼乐射御书数”,“礼”字第一;孔子

说,大罪有五,而杀人为下。逆天地者,罪及五代;诬鬼神者,罪及四代;逆人伦者,罪及三代;乱教化者,罪及二代;手杀人者,罪止其身。所以说,古人非常重视对天地、对祖宗的敬畏。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意思就是人如果吃得饱、穿得暖、住的很舒服,但是不讲礼仪、没有教养,就跟禽兽差不多。所有这些充分说明了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在中国发展中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物质水平和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同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我国古代的礼仪文化知识,不仅仅是体现自身利益的素质,更重要的是展现我国国民素质,展现我国文明友好的形象。 在古代选拔官员的第一标准是孝廉,看这个人孝不孝、廉不廉。我国古代为孝子竖牌坊,甚至孝子可以直接选拔到朝廷做官。我们今天选拔干部的标准也是以德为先。但是,在校园中,同学们说粗话打架,穿着奇装异服,不尊重老师,违反学校的校规校级。这难道还属于国家培养的优秀人才吗?真正地优秀是综合能力强,当然,一个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不可缺少的。 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说:“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养成习惯的一种大事。”这点,我们应向周总理学习,美国总统尼克松曾在他写的《领袖们》一书对此作过评价。尼克松说:“周恩来的敏捷机智大大超过我能知道的其他任何一位世界领袖。这是中国独有的特殊的品德,是多少世纪以来的历史发展种

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礼仪之邦) 1.礼仪发展史大致分为礼仪的萌芽时期、礼仪的草创时期,形成时期,发展和变革时期, 强化时期,衰落时期,现代礼仪时期和当代礼仪时期等八个时期。礼仪的形成和发展,经历啦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完整的渐进过程。 (1)礼仪的萌芽时期(公元前5万年-公元前1万年) (2)礼仪起源与原始社会时期,在长达100多万年的原始社会历史中,人类逐渐开化。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期)出现啦早期礼仪的萌芽。 (3)礼仪的草创时期(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22世纪) 公元前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不仅能制作精细的磨光石器,并且开始从事农耕和畜牧。在其后数千年岁月里,原始礼仪渐具雏形。 (4)礼仪的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 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中国由金石并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金属的使用,使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生产跃上一个新台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财富除消费外有啦剩余并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因而出现阶级对立,原始社会由此解体。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5世纪的夏代,开始从中国原始社会时期 2. 大体有五种礼仪起源说:一是天神生礼仪,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四是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五是礼生于理,起于俗。何为礼仪,礼仪即礼节与仪式。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礼”,在世界其他民族一般指礼貌、礼节,而在中国乃是一个独特的概念,有多重含义。首先,礼是最高的自然法则,是自然的总秩序、总规律。“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淫则昏乱,民失其性。是故为礼以奉之。”将天地万物的生长、位置、秩序、相互关系,都解释为礼所安排的。其次,礼是“中国文化之总名”与政治、法律、宗教、哲学、礼仪乃至文学、艺术等结为一个整体,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与标志。礼是这一切的根本。再次,礼还是“法度之通名”,清代纪昀有言:“盖礼者理也,其义至大,其所包者至广。国家的法律,诸如礼仪法甚至行政法都可以通称为礼。礼又分为“本”和“文”两个方面,即所谓“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本”指礼的精神和原则,“文”指礼的具体表现形式,也就是礼仪。礼仪的形式,我们一般把它分作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可称为原始礼仪,它完全是史前的初民处理生活中各种关系的一些习惯性行为,通常也叫风俗习惯,不过它不是风俗习惯的全部,而只是风俗习惯中有固定仪式的部分。第二阶段就是文明时代的礼。随着等级制度的形成,它较之于原始礼仪已经灌注了浓厚的等级意识,它是国家产生后借助原始文化、改造原始文化而形成的国家制度;二者有本质的不同。文明时代的礼渊源于原始礼仪已是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了,所以关键在于原始礼仪是如何产生的。礼仪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现象往往是诸多文化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综合。由于礼仪起源于无声的手势动作语言,频繁行礼的实践培养了中国人行重于言的心理。哑剧取得了中国礼仪的地位,而手势语同时又帮助演说家获得了成功。《庄子·天下》论百家短长优劣,深不以惠施善辩为能,说他“日以其知与人之辩,……不辞而应,不虑而对,篇(遍)为万物说,说而不休,多而无已,犹以为寡,益之以怪……是以与众不适”。司马迁描写韩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似乎也是伟大的人格,因为在中国人看来,不善言辞是忠厚诚实的表征。诸子百家的政治主张尽管千差万别,而在

中国传统文化的范文1: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范文1: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范文1: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则一位这种传统礼仪人化是过时的东西。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以往与不屑。 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良久,程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她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进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在夏日炎热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安寝。黄香温席是在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做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的人们已经有了较之过去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心已经没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 唐朝贞观年间,西城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贵的是白天鹅。途中,白天鹅不谨飞走,使者只拔下几根鹅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使者在担心害怕之余吧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代宗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干为流传开来。 中国传统礼仪,应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录它可以使我们的礼仪化发扬光大。 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中国只能被称为是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国人和海外人引来容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迷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个空壳。 纵观古今中外各国发展,世上没有一个民族失否定自身传统礼仪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认为自己的优秀的传统礼仪是过时的,有害的。而传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是每个华夏儿女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地大声说:“我是中国人!” 中国传统文化的范文2: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引言: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使中国有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各朝各代都创设出了无数璀璨的文化瑰宝,这都是中国最为宝贵的财富。作为中国人,我们深感自豪。然而,如何使这些文化瑰宝得到最

中国礼仪文化

中国礼仪文化 一、握手礼仪 l握手礼节源于古代欧洲人向对方表明手中未带武器,表明亲切友好之意.其后成为风尚,通行于欧美.辛亥革命后我国也习以为礼. l在当今商务交往中,握手是最常使用的一种见面礼. l握手的方式: 双方各自伸出右手,彼此间保持一米左右的距离,手掌略向前下方伸直,右手四指并拢,拇指向上,掌心向左,手的高度大致与腰部平齐,手握住对方时,应面带微笑地注视对方,彼此应寒暄几句。 握手时应注意: l不要三心二意,双眼要注视对方; l握手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3秒至5秒左右); l握手时不要拍对方的臂膀; l握手不可用力过度。 (关系一般,双方稍用力相握,上下晃一晃即可;如果关系密切,可略用力并上下摇几下,表示十分友好或双方的深厚情意。但只握指尖或只递指尖或双手包住对方的手,则是失礼之举)。 握手时应遵循的原则:尊者居前。 上下级之间,应上级先伸手;长晚辈之间,应长辈先伸手 男女之间,应女士先伸手;同级同辈之间,不分谁先伸手。 注意:当握手双方符合以上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顺序时,一般先考虑职位,再考虑年龄,再考虑性别。 注意:介绍时应尊者居后(先介绍职位低者,后介绍职位高者); 但握手时应尊者居前(职位高者先伸手)。 客人和主人握手时,伸手顺序有所不同。迎接客人,主人先伸手;送走客人,客人先伸手。客人到来时,一般主人先伸手,表示欢迎;客人离开的时候,一般是客人先伸手。客人先伸手,表示让主人留步。 握手的禁忌 不双手握手不左手握手不交叉握手不戴着手套握手不用不洁之手与他人相握 不在握手时将另一只手放在衣袋里不戴着墨镜握手,患有眼疾或眼部有缺陷者例外 二、名片礼仪 l名片是现代商务交往中的一种经济实用的交际工具。 l是一种自我的“介绍信”和“联络卡”。 l商务人员应对名片的选用、制作、递接名片的礼仪等有所了解。 名片礼仪 规格名片的规格一般是长8.6厘米-10厘米、宽5.5-6厘米。目前国内最通用的名片规格为9cm×5.5cm 颜色多用白色、乳白色、浅蓝色、浅黄色等色彩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 中国为“礼仪之邦”。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义已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而穿于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清代思想家颜元曾说过:“国尚礼则昌,家尚礼则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 用膳礼仪——开始用餐时一定是长辈先动碗筷。咀嚼饭菜要闭嘴咀嚼,细嚼慢咽,并且尽量做到食不言。 行走之礼——古代常行“趋礼”;“行不中道,立不中门” 见面之礼——拱手礼;作揖礼;跪拜礼 入座之礼——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饮食之礼——与人同饮,莫先起觞”;“与人共食,慎莫先尝”。 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社会称为冠笄之礼。 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 中国人的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 礼仪的分类及功能 由于礼仪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各分支礼仪内容都是相互交融的,大部分礼仪内容都是相互贯穿的。一般分三大类:

第一类是日常生活礼仪:包括见面礼仪、介绍礼仪、交谈礼仪、宴会礼仪、会客礼仪、舞会礼仪、家居礼仪、馈赠礼仪及探病礼仪。第二类是节俗节庆礼仪:包括春节礼仪、清明礼仪、端午礼仪、重阳礼仪、中秋礼仪及结婚礼仪、殡葬礼仪和祝寿礼仪。 第三类是商务礼仪:包括求职礼仪、会议礼仪、公关礼仪、公务礼仪、谈判礼仪、迎送礼仪及谈判禁忌知识等 礼仪的主要功能:一是礼仪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二是礼仪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生活;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礼仪还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之道 其一、价值观。 儒家学者大多把义利之辩作为君子、小人的根本区别;把重义轻利视为君子人格的基本标志。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其二,处世观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和而不同”、“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群而不党”、“与人为善”、“成人之美”。 孝悌;友恭;诚信;智勇 孝”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各部经典都有阐述。君子需是一个行孝之人,“君子笃于亲”。什么是“孝”?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

中国礼仪文化的发展史

阡陌礼品礼品册 中国礼仪文化的发展史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中国礼仪文化由来甚久,特别是到现代,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富足的情况下,礼仪文化更是发展到了极致,礼尚往来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习惯,那么中国礼仪文化的由来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礼仪到底是指什么呢? 古语有云:“周公握发吐哺,孔子克己复礼”。礼仪到底指什么,礼仪:在最早的时候,周朝以前都是以祭祀的形式存在的,而且还是不是很完整的一套礼制度,到了周朝,也就是公元前700年左右,礼仪开始形成了一整套完整制度---周礼,用现代的说法来表达这套周礼就是,怎么祭天,祭神,拜菩萨之类的,然后包含什么时候祭,哪些人祭,什么人在什么样的祭祀中该干些什么,祭祀还分成两大类,政治祭祀跟生活祭祀,政治礼仪主要包括:祭天,祭地,祭宗庙,祭先人宗师,军事礼,想见礼,等等,生活礼仪就比较广杂了,主要有:诞生礼,冠礼,五祀等等,大到家族命运,小到打扫房间,种树,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崇尚简单自由的生活,传统礼仪的条条框框明显变的不合适现代人,但是,这不是说现代人没有礼仪文化,恰恰相反,传统礼仪到现在散发出来更加璀璨的光芒,现代,礼跟礼仪已经被区分开来,礼是所有相关礼字的统称,包含礼仪,礼物,文化,意义等等,礼仪分类很多,比如商务礼仪,社会礼仪,办公室礼仪,校园礼仪,用餐礼仪,红白喜事礼仪等等,在现代生活当中,基本上每个场合发展到有特定的礼仪文化。 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史,礼仪一直伴随着发展,因为礼仪是跟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作为社会的公民,不管是于公于私,我们都应该规范礼仪,遵守礼仪,提倡礼仪,使用礼仪,做一个彬彬有礼的现代人。只要每个人都能注意自己的礼仪,让礼仪充满我们的生活,这个社会会更友爱,更和谐。 阡陌礼品—自选礼品册, 你身边的送礼专家,专为您解决关于礼品的任何问题。

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

精品文档 . 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尽管它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发生过一些变化或改进,但它始终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 做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样式,礼仪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自然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我们对此应保持清醒的认识,进行扬弃,使它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际,周公就制礼作乐,后来经孔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汉以后,《仪礼》、《周礼》、《礼记》等礼乐文化的经典被先后列入学官,成为古代文人必读之书。礼仪是“礼”的重要组成部份之一。中国的“礼乐射御书数”传统六艺中,“礼”字第一,充分说明了中国人重视礼仪的传统。《论语》上有一则故事,孔子警告儿子孔鲤说:“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如果不学礼的话,是没有办法立足的。”家喻户晓的《三字经》中指出,做儿女的,从小时候起,就应熟习在不同场合的各种礼节,学习礼节仪文之事。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古训”、“家训”、“学规”中,也都有大量的关于日常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礼仪规范。人与人交往,如何称呼对方,彼此如何站立,如何迎送,等等,都有礼的规定。即使是吃饭,也应该在举手投足之际显示出自己的修养,称之谓食礼。行为合于礼,是有修养的表现,反之则不能登大雅之堂。现在的很多人忽视了对做人应懂得的基本礼仪规范的学习。人们把那些在礼仪上不拘小节的人,认为“潇洒”;把身穿奇装异服,口讲粗话的人,认为“有个性”。坐没有坐相,站没有站相,吃没有吃相,穿着邋遢,见了尊长连个招呼都不打,麻烦了别人连句感谢话也不说,在公共场所目无他人、任意所为,这都是没有修养的表现。其实,礼貌、仪表、风度是反映一个人文化素质和修养高低的重要方面。《礼记》中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不是语言的有无,而是礼,礼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 对于礼仪文化中的糟粕,也应该与时俱进进行改良或者直接抛弃,如官场礼仪,吃吃喝喝送礼等不良习惯都应该取缔。

传承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读《中国礼仪文化》有感

传承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读《中国礼仪文化》有感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国,礼仪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虽然从近代以来,不断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我们现在讲究的礼仪也基本按照西方的文化,但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还是有着许多这的我们传承下去的地方。 古人认为“礼可以为国”,“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所以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是人格修养和各种人伦关系的基础,人人践礼而行,就不会有犯上之举,天下由此和谐太平。所以,一个人道德上的完善,要从日常修身做起,这也就是孔子所强调的“克己复礼为仁”。由于在“治国”中强调了“礼”的重要作用,“礼治”或者“德治”就成为中国治国方略中的重要内容。而这一传统同样也沿用至今,我们现在在不断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也更加注重“以德治国”了。 诚然,古代的很多礼仪文化我们现在仍有一定的保留,但祭祀礼仪的文化却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了。我们现在学习的科学文化知识告诉我们鬼神这一类的东西是不存在的,但是祭祀礼仪在古人看来却是各类礼仪之中最重要的,《礼记》中也说到“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历朝历代也专门设置负责祭祀的官员,而且据研究祭礼恐怕是所有礼仪中最先发展起来的,可见古人对此是十分看重的。我们现在通过科技可以了解神明是不存在的,但是古人却并

不知晓,他们铜鼓祭祀乞求祖先神灵护佑赐福。他们讲究“天人合一”的生存之道,通过祭祀各种神明来希望自然能够给予他们帮助,让他们更好的生存下去。而现在的我们在不断的发展中渐渐的失去了对神明的敬畏之心,不断的去改造自然破坏自然,更多的相信“人定胜天”。我想人有时候还是需要畏惧一些东西的,一个没有任何令他害怕的东西的人那必将是一个可怕的人,因为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束缚他了。所以,即使我们现在不再实行祭祀礼仪,但是我们也可以保留古人对于先祖神灵的敬畏这一文化。 相比较而言我们传承的最好的礼仪文化应该就是各类节日的礼俗了。比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等,这些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这里我想说另一个与现代礼仪有所关联的,古人对于言谈举止的礼仪文化。礼在社会生活方面体现为人际关系秩序,在个人生活方面则变现为一种礼仪教养。有一句话最能体现出古人在这方面的要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指一个人的外在仪容,“质”指一个人的内在德行,内外兼具,才可称君子。这样的标准同样适用于我们现在对于绅士、淑女的要求。 当然,对于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我们并不要求全盘继承,有些东西可能并不能够与现在的时代很好的融合,这是时代更迭常有的事情,但是我们仍然要去传承那些优良的礼仪文化。这些礼仪文化对整个中国社会历史的影响深远广泛,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那部分礼仪文化已经成为了我们整个民族的烙印一般的存在。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我们现代文明社会的礼仪需要,赋予那些传统礼仪文化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讲稿讲课讲稿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讲 稿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讲稿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这就说明礼仪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如今,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提高全民族礼仪文化修养,越发的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美誉,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儒家把能够遵循礼仪,拥有道德修养的人称为“君子”。君子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这样的人是优良社会风气的引领者,也是中华文明礼仪的化身。那么,如何成为生活中人人敬爱的“君子”呢,这就需要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下面我就用《弟子规》中的原文和大家谈谈传统礼仪吧。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孔夫子教导我们,学习文明礼仪首先要做的孝道。父母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人,孝敬父母,的确是天经地义的事。那么,孝从何做起呢?我想,应该从听父母的话开始。首先我们应当理解到,父母对我们的教导,无论对错与否,其出发点都是为我们着想。天下没有父母希望子女不学好,都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期待子女实现自己未能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所以我们身为子女,应当负起这个责任,应该有担当。其次,即使父母的教导错了,出现了原则上的错误,那我们就应该和颜悦色地与他们协商,达成统一的意见,千万不要当面顶撞父母,让他们伤心。试想,朋友之间相处尚且需要相互体谅,互相关切,没有人会对自己的朋友恶语相向,何况是供养我们十多年的父母呢?

除了孝敬父母,我们在礼仪修养方面还应注意哪些内容?那就是诚信,仁爱和学习文化知识。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学生们从大学毕业,踏入社会以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求职,也即找工作。在这样的一个商业社会中,最重要的就是诚信二字!人无信不立,丧失诚信的人,是会被全社会所厌弃的。在这里大家可能会有疑问,本次演讲的主题是礼仪,为什么要谈到道德修养呢?因为诚信是一切礼仪之本,一个人只有在为人处世中充满诚意,才能表里如一,没有诚意的礼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就比喻至诚的力量连金石都可以感化,何况是人呢?如何培养诚信,这就需要自我反省,人,不可能不说谎,这并不可耻,可耻的是明知自己犯了错误,说了谎话,还不知道改正,一而再,再而三的圆谎,最终自欺欺人,惶惶不得终日,害人害己。科学研究表明,经常说谎的人往往心理压力过大,容易导致神经衰弱等精神疾病,因此,我们应当常常反省,做到问心无愧,这就是修身之道。 在传统礼仪中,最重要的是言行两个方面。易经上有句话:“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就是告诉我们言行的重要性,人生在世之所以光荣或者是遭受耻辱,都是有本身的言行所引发的。 祸从口出,就是说明言语的重要性,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一些粗话脏话,有些同学可能会一时好奇,学了起来,渐渐就染上了说脏话的坏习惯,这个一定要改,因为恶语伤人是很可怕的,一时的出言不慎可能会激起别人的仇恨心理,说着无意,听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