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纯粹预期理论

纯粹预期理论

纯粹预期理论
纯粹预期理论

纯粹预期理论

纯粹预期理论(Pure Expectation Theory,简称PE理论)

纯粹预期理论概述

纯粹预期理论认为“只有”预期的未来短期利率,决定收益率曲线的形状;当预期未来短期利率上升时,会有上升的收益率曲线,反之,收益率曲线呈下降态势。

纯粹预期理论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期限结构理论,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到费雪(Fisher,1896),不过他本人并没有作深人研究,该理论的主要发展是希克斯(Hicks,1946)和卢茨(Lutz,1940)作出的,此后马尔基尔(Malkiel,1966)、梅塞尔曼(Meiselman,1962)和罗尔(Roll,1970、1971)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提出了新的见解。

纯粹预期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可观察的长期利率是预期的不可观察的短期利率的平均值。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两者的划分完全出于经济主体的需要和判断,但是为了方便起见,人们大多还是以一年为界来加以区分。

纯粹预期理论在投资者预期与利率变动之间建立了一种对应关系,预期改变了,收益曲线的形状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样预期理论就为利率预测提供了一种基本框架,有利于利率预测模型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实证研究为纯粹预期理论在利率预测方面的重要作用提供了事实支持。

法马(Fama,1984b)发现利差(Spread,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之间的差异)对未来短期利率(1个月)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正面预测功能;曼昆和米龙(Mankiw and Miron,1986)研究了美国1890年至1979年的国库券利率和贷款利率,认为1890年至1914年美联储成立以前,预期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收益曲线的变动,而自1915年美联储成立以后的数据则无法支持预期理论。坎普贝尔和希勒(Campbell and ShiHer,1984)、法马和布里斯(Fama and Bliss,1987)发现中期和长期的利差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未来短期利率的变化,但是他们同时也拒绝了纯粹预期理论的假设条件。希勒(1981)更是给出了具有说服力的事实来证明预期理论,他发现利差不仅对5年期债券的超额回报率具有很强的预测功能,而且他的分析数据本身也无法拒绝预期理论。哈杜威利斯(Hardouvelis,1988)利用20世纪70—80年代的国库券利率数据,发现远期利率具有关于未来即期利率走势的更多信息,远期利率因此具有很强的预测能力,即使在1979年10月到1982年10月美联储改变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期间,远期利率的预测能力不但没有减弱,而且还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这种现象表明在利率的预测能力和中央银行钉住利率目标的程度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根据纯粹预期理论,预期是决定未来利率水平的唯一因素,只要能获得未来利率预期的足够信息和证据,就可以判断收益曲线的形状。为此,很多经济学家着手研究各种类型的形成机制,以期为纯粹预期理论寻找现实的支持,这些研究成果包括梅塞尔曼的错误学习机制、莫迪利安尼和萨奇(Modi—gliaIli and Sutch,1966)的过去利率分布滞后、莫迪利安尼和希勒(1973)、法马(1976)的通货膨胀分布滞后以及凯恩、马尔基尔(K/lne and Malkiel,1967)和弗里德曼(Friedman,1979)的专家预期模型等,他们的共同结论是:预期是期限结构决定中的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习题详解(第10章 预期理论)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 第十章预期理论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 行咨询。 1.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是如何解释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围绕菲利普斯曲线的争论,它们对宏观经济政策效用的分歧何在? 答:(1)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对失业和通货膨胀的解释 ①凯恩斯认为,在未实现充分就业,即资源闲置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增加只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而不会引起价格水平上升。这也就是说,在未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不会发生通货膨胀。在充分就业实现,即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之后,总需求的增加无法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只会引起价格上升。这也就是说,在发生了通货膨胀时,一定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凯恩斯主义认为,菲利普斯曲线是对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关系的理论解释,该曲线表明,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具有替代关系;通货膨胀越高,则失业率越低;通货膨胀率越低,失业率则越高。 ②货币主义者在解释菲利普斯曲线时引入了预期的因素。他们所用的预期概念是适应性预期,即人们根据过去的经验来形成并调整对未来的预期。他们根据适应性预期,把菲利普斯曲线分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在短期中,人们来不及调整通货膨胀预期,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可能低于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人们实际得到的工资可能小于先前预期的实际工资,从而使实际利润增加,刺激了投资,增加就业,失业率下降。在此前提下,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 在长期中,人们将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不断地调整自己的预期。人们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迟早会一致。这时人们要求增加名义工资,使实际工资不变,从而通货膨胀就不会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这时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而且,在长期中,经济中能实现充分就业,失业率是自然失业率。 ③理性预期学派所采用的预期概念不是适应性预期,而是理性预期。理性预期是合乎理性的预期,其特征是预期值与以后发生的实际值一致的。在这种预期假设下,短期中也不可能有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于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的情况,即无论在短期或长期中,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总是一致的,从而也就无法以通货膨胀为代价来降低失业率。所以,在短期或长期中,菲利普斯曲线都是一条从自然失业率出发的垂线,即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 (2)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对宏观经济政策效用的分歧 凯恩斯主义认为,无论在短期与长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都存在关系,从而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在短期与长期中都是有效的;货币主义认为,短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存在交替关系,而长期中不存在这种关系,从而认为宏观宏观经济政策只在短期中有效,而在长期中无效;理性预期学派认为,无论在短期或长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都没有交替关系,因此,宏观经济政策都是无效的。

四种预期理论与模型

四种预期理论及模 型 在经济学上,预期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一般说来,狭义的预期,是指人们对未 来商品市场价格波动的预测;广义的预期是指包括投资者、消费者等经济行为主 体在做出行动决策之前对未来经济形势或某一经济变量所作的预测。作为一种心 理现象和心理范畴,预期影响着经济主体的现实行为。 预期直接来源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正是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人们才有必要 对未来进行预期,以确定其经济决策。在市场价格变动的动态市场环境中,作为 一个在市场经济中活动的经济行为者会对市场价格的变动趋势形成不同的预期, 根据这种预期做出适当的经济决策,以实现其经济效益或效用的最大化。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和历史的时间中,决策是事先做出的,结果是事后得到的” 在预期理论的演进过程中,先后出现了静态预期、外推性预期、适应性预期 和理性预期等预期形成假设。下面给出预期理论的模型时以预期价格(Expected Price) 和实际价格( Actual price) 的关系为例。 1、静态预期 如果在t-1 期预期t 期的价格,模型: P t E=P t A1 其中,P tAI为t -1期的实际价格,P t E为t -1期预期的t期的价格。这种预期 称为静态预期。 静态预期最为简单,假定经济主体完全按照过去已经发生过的情况来估计或判 断未来的经济形势,进行预期所获取的信息是关于过去的特定时期t-1 期的,行为主体仅仅考虑了经济变量前期特定方面的信息,其处理信息的方式也是建立在

所有行为主体采用同样方式预期和忽略学习效应的基础之上。因而,预期经济变量水平等于经济变量前期水平,在预期中没有随机变量的扰动。 2、外推预期 外推预期是指对未来的预期不仅依据经济变量的过去水平,而且还应建立 在经济变量的变化方向的基础上。这种预期不仅要依赖于经济变量过去已经达到的水平,而且还依赖于该经济变量所显示出来的变化方向或变化趋势。 以价格预期为例,模型: P t E= P t A i+a (R AI - P t A2) 其中a称为预期系数,这种预期就是外推预期。 它表明t 时期的预期价格P t E等于t -1 时期的实际成交价格P t A1 加上(或减去) t -2时期的实际成交价格之差 ( P t A1- P t A2 )。即生产者对未来的价格预期不仅应以价格的过去水平P t A1 为基础,而且还要考虑已经显示出来的价格变化的方向或趋势,即t - 1期的价格P AI与t —2期的价格P tA2的变动(P A1—P tA2)。如果a> 0, 则预期t时期的价格将大于t —1时期的实际成交价格,以往的这种价格变化的趋势会继续下去;如果aV 0,则未来时期的价格将下降,价格变动的趋势发生逆转; 而a = 0 ,贝憶味着R E二R AI,这就是静态预期。 a的值却决于人们的情绪,乐观的人预期价格上涨的趋势将继续下去,从而 a> 0;悲观的人则认为价格上涨只是暂时的,从而aV 0。在外推预期模型中, 行为主体进行预期所获取的信息来源于经济变量过去的特定时期期的特定方面 t—1 期和t—2 的信息,即仅仅考虑了过去的价格变动方向,通过引进预期系数a. 根据经济变量的变化方向,预测经济变量将要达到的水平。由于行为主体的乐观与悲观程度不同,从而会得到极不相同的预期价格值。

纯粹预期理论概述

纯粹预期理论概述 纯粹预期理论认为“只有”预期的未来短期利率,决定收益率曲线的形状;当预期未来短期利率上升时,会有上升的收益率曲线,反之,收益率曲线呈下降态势。 纯粹预期理论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期限结构理论,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到费雪(Fisher,1896),不过他本人并没有作深人研究,该理论的主要发展是希克斯(Hicks,1946)和卢茨(Lutz,1940)作出的,此后马尔基尔(Malkiel,1966)、梅塞尔曼(Meiselman,1962)和罗尔(Roll,1970、1971)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提出了新的见解。 纯粹预期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可观察的长期利率是预期的不可观察的短期利率的平均值。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两者的划分完全出于经济主体的需要和判断,但是为了方便起见,人们大多还是以一年为界来加以区分。 纯粹预期理论在投资者预期与利率变动之间建立了一种对应关系,预期改变了,收益曲线的形状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样预期理论就为利率预测提供了一种基本框架,有利于利率预测模型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实证研究为纯粹预期理论在利率预测方面的重要作用提供了事实支持。 法马(Fama,1984b)发现利差(Spread,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之间的差异)对未来短期利率(1个月)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正面预测功能;曼昆和米龙(Mankiw and Miron,1986)研究了美国1890年至1979年的国库券利率和贷款利率,认为1890年至1914年美联储成立以前,预期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收益曲线的变动,而自1915年美联储成立以后的数据则无法支持预期理论。坎普贝尔和希勒(Campbell and ShiHer,1984)、法马和布里斯(Fama and Bliss,1987)发现中期和长期的利差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未来短期利率的变化,但是他们同时也拒绝了纯粹预期理论的假设条件。希勒(1981)更是给出了具有说服力的事实来证明预期理论,他发现利差不仅对5年期债券的超额回报率具有很强的预测功能,而且他的分析数据本身也无法拒绝预期理论。哈杜威利斯(Hardouvelis,1988)利用20世纪70—80年代的国库券利率数据,发现远期利率具有关于未来即期利率走势的更多信息,远期利率因此具有很强的预测能力,即使在1979年10月到1982年10月美联储改变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期间,远期利率的预测能力不但没有减弱,而且还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这种现象表明在利率的预测能力和中央银行钉住利率目标的程度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根据纯粹预期理论,预期是决定未来利率水平的唯一因素,只要能获得未来利率预期的足够信息和证据,就可以判断收益曲线的形状。为此,很多经济学家着手研究各种类型的形成机制,以期为纯粹预期理论寻找现实的支持,这些研究成果包括梅塞尔曼的错误学习机制、莫迪利安尼和萨奇(Modi—gliaIli and Sutch,1966)的过去利率分布滞后、莫迪利安尼和希勒(1973)、法马(1976)的通货膨胀分布滞后以及凯恩、马尔基尔(K/lne and Malkiel,1967)和弗里德曼(Friedman,1979)的专家预期模型等,他们的共同结论是:预期是期限结构决定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其他因素显然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主张放弃预期理论的纯粹形式,而用预期和流动性升水来共同解释收益曲线向上倾斜的普遍形式。 然而纯粹预期理论也受到了很多批评,因为它无法对金融市场上“收益曲线通常向上倾斜”的事实作出解释。最早提出质疑的是麦考利,他于1938年指出“预期理论的结论几乎与现实经验相反”。此外,坎普贝尔和希勒(1984)、法马(1984a、b)、法马和布里斯(1987)、

第二讲 不确定性下的期望效用理论

第二讲 不确定性下的期望效用理论 确定性条件下的消费与投资尽管考虑了跨时问题,但未来投资收益是完全确定的。未来往往是未知的,现实中更多重要的经济决策是在不确定环境下做出的,很难直接运用第一章阐述的效用理论来研究不确定性环境中的个体选择,必须建立起一整套基于不确定性的专门理论——期望效用理论来那就不确定性下的个体最优决策行为。我们从一个经典的案例开始讲起。 圣.彼得堡悖论(St Peterburg Paradox )关系到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对一个含风险的赌局进行评估?200多年前,瑞士数学家丹尼尔.伯努利(Daniel Bernoulli )对该悖论提出了开创性的解,从此创立了效用理论以及期望效用理论。该悖论是丹尼尔.伯努利的表兄尼古拉斯.伯努利于1713年提出来的。1713年9月9日,尼古拉斯.伯努利在写给数学家M. de Montmort 的信中提出了5个问题,其中第5个问题是这样的: 彼得掷一枚硬币,如果第一次掷硬币头面朝上,彼得答应给保尔一盾(荷兰盾);如果第一次掷的结果是背面朝上,则掷第二次; 如果第二次掷硬币头面朝上, 彼得付保尔2个盾;如果第二次掷的结果是背面朝上,则掷第三次……,到第n 次,如结果是头面朝上,彼得付保尔1 2n -个盾。这个博 局可以无限期地玩下去。保尔在该博局中所获的价值的期望值是多少? 尼古拉斯.伯努利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由于他发现数学界对这个赌局的期望收益的计算与实际生活中发现的该博局的门票价之间存在着悖论。他发现,如果计算保尔的期望收入,则 2321 1 111()*1()*2()*2...()*2...22221111...... 22 22n n E w -=+++++=++ ++ +=∞ 按这个估算,保尔在该博局中的所获为无穷大,他应该付无穷大来买这个机会。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任何一个理智正常的人若出卖这个机会,其卖价不会超过20盾,因为当时瑞士类似的赌局的门票不超过20盾。 如何解释这个悖论? 大数学家M. de Montmort (1678-1719) 对此并没有回答,但将尼古拉斯.伯努利的信连同上述问题公开出版了。从而引起了数学界后来者的兴趣。 2.1偏好与效用 2.1.1风险备选项的描述 假设C 为代表所有可能的结果所组成的集合。如果集合所有结果数目有限,则可以用 {}12,,n C x x x = 来表示。假设12,,n x x x 状态发生的概率分别为12,,n p p p (任意一种状态i x 发生的概率为i p ,满足0i p ≥,且1 1n i i p ==∑ ) ,我们称1212(,,;,,)n n L x x x p p p = 表示一个简单博彩。 (说明:博彩是描述风险备选项的一个正式工具。简单博彩有时候也写成这种形式:

预期损失模型理论分析与最新解读

预期损失模型理论分析与最新解读 【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现行的金融工具减值模型就由于其信用损失确定的滞后性备受质疑,IASB和FASB也一直致力于构建具有前瞻性的金融工具减值模型来解决这一问题。2014年7月24日,IASB发布的IFRS 9正式引入预期损失模型,用以替代已发生损失模型。文章通过对预期损失模型发展历程的回顾、最新模型的解读、新旧模型的对比和实例运用的分析加以研究,有助于对预期损失模型有更好的了解,从而为我国更好地运用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预期损失模型;三阶段法;已发生损失模型 一、引言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现行的金融工具减值模型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备受批评。究其原因,它是由已发生损失模型的规定性与当前经济环境不相适应所造成的。该模型信用损失确定的滞后性,被认为隐藏了风险,引发了悬崖效应,产生的顺周期性则被认为对扩大金融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后果。为了“帮助投资者增强对金融市场的信心”,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立即建立了金融危机咨询小组(FCAG),提出构建具有前瞻性的金融工具减值模型,用以解决贷款及其他金融工具延迟确认信用损失的缺陷(郑伟,2010)。同时,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也提出了“改进并简化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的要求。 金融危机的发生促成了IASB对金融工具准则的改革,并最终于2014年7月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IFRS 9),用以完全替代国际会计准则(IAS 39)。至此,IASB完成了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实施的金融工具全部改革。其中,金融工具减值问题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IFRS 9提出用预期损失模型替代现行的已发生损失模型,要求主体按照三阶段法确认预期信用损失,并且在每个报告日更新预期信用损失的金额,及时反映金融工具的信用风险。 二、预期损失模型的发展历程 2014年7月24日,IASB发布了IFRS 9,引入预期损失模型,表明该模型初步被理论界和实务界所接受。预期损失模型从金融危机后首次提出到正式进入IFRS 9,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其间有推崇更有质疑。表1汇总了IASB在金融工具减值项目上的重大事项。 2009年6月,IASB首次提出预期损失模型,计划用来替代现行的已发生损失模型。它要求主体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评估预期信用损失并提前确认信用损失。IASB于2009年11月发布了征求意见稿“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其中预期损失模型建议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的初始账面金额,应当以其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为基础,并考虑对未来信用损失的预期来确定。对预期损失的初始估算应在金融工具的存续期来确认,以实现损失的提前确认,从而减小风险。IASB还要求通过调整金融工具的实际利率来计量预期信用损失,该处理方

单纯形法基本原理

工程优化设计中单纯形法的基本原理 张云龙 (大连海洋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023) 摘要:从实例出发提出线性规划的数学模型,给出图解法的基本原理,进而重点讲述它的标准解法——单纯形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单纯形法的推广,即大M法和两相法。 关键词:线性规划图解法单纯形法大M法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SIMPLEX METHOD TO THE ENGINEERING OPTIMIZE DESIGN ZHANG Y un-long (Dalian Ocean University,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Liaoning, Dalian 16023) Abstract: From the instance of the starting linear programming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graphic method, and then focus on the standard solution - simplex method. To promote further discussion on this basis, the simplex method, that is, the big M method and two-phase method. Key W ords: Linear programming;Graphic method;Simplex Method; Big M Method 1引言 在工程优化设计问题中,当约束集由一组线性函数所确定时,其最优化问题的求解已有比较系统的技巧。如果连目标函数也是线性的,也即线性规划问题,则是目前对规划问题研究最透彻最完善的一类问题,而且有比较成熟的解法。线性规划在工程实例中的应用已相当广泛。 虽然大多数设计问题是非线性的,但对线性规划的研究仍然占据突出地位。其原因是:有一部分实际问题,诸如运输问题,分配问题等,确实可以用线性规划问题来求解。尤为重要的是,对于几乎所有规划问题的讨论都与线性规划有关,有时用线性逼近法去直接求解非线性问题;有时则利用线性规划,作为求解在最优化过程中所提出的那些子问题的一个工具,例如,可用来求解可行方向法中的方向寻求问题等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因此,深刻理解线性规划问题及其标准解法——单纯形法,显得尤为关键。 2线性规划问题 2.1数学模型 线性规划主要解决: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使得预期目标达到最优。例如,美佳公司计划制造Ⅰ、Ⅱ两种家电产品。已知各制造一件时分别占用的设备A、B的台时、调试工序及每天可用于这两种家电的能力、各售出一件时的获利情况,如表1-1所示。问该公司应制造两种家电各多少件,使获取的利润最大? 表1-1 工时及利润简表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是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美国的一种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因在经济分析中假定经济行为的主体对未来事件的“预期”是合乎理性的而得名。又译合理预期。理性预期的思想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J·F·穆思在《合理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提出,70年代由芝加哥大学的R.E.卢卡斯和明尼苏达大学的T·J·萨金特和N·华莱士等人作出了进一步发展,并逐渐形成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指人们在搜集尽可能多的经济信息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经济理论或经济数学模型.对经济变量的未来变化做出估计。具体说,理性预期包括三层含义:(1)做出经济决策的主体是有理性的。他们的行为目标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他们总是力求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期。(2)经济主体在做出预期时会努力利用一切有关信息,其中包括对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系统了解,对有关数据、资料的充分掌握。(3)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性错误。穆思在分析中首次使用了理性预期概念,但在当时和后来一段时间里,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1972年,美国经济学家卢卡斯将理性预期概念引入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宏观经济学学派——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与适应性预期:理性预期是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做出的在长期中平均来说最为正确的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新古典经济学的很多结论和政策建议都是从理性预期推断来的,包括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的推导,总需求曲线AD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发生了移动后决定的价格水平和收入水平,以及对财政政策的分析等。适应性预期指人们仅仅根据过去而预测未来的说法。新古典学者认为,适应性预期是错误的说法。

纯粹预期理论

纯粹预期理论 纯粹预期理论(Pure Expectation Theory,简称PE理论) 纯粹预期理论概述 纯粹预期理论认为“只有”预期的未来短期利率,决定收益率曲线的形状;当预期未来短期利率上升时,会有上升的收益率曲线,反之,收益率曲线呈下降态势。 纯粹预期理论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期限结构理论,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到费雪(Fisher,1896),不过他本人并没有作深人研究,该理论的主要发展是希克斯(Hicks,1946)和卢茨(Lutz,1940)作出的,此后马尔基尔(Malkiel,1966)、梅塞尔曼(Meiselman,1962)和罗尔(Roll,1970、1971)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提出了新的见解。 纯粹预期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可观察的长期利率是预期的不可观察的短期利率的平均值。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两者的划分完全出于经济主体的需要和判断,但是为了方便起见,人们大多还是以一年为界来加以区分。 纯粹预期理论在投资者预期与利率变动之间建立了一种对应关系,预期改变了,收益曲线的形状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样预期理论就为利率预测提供了一种基本框架,有利于利率预测模型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实证研究为纯粹预期理论在利率预测方面的重要作用提供了事实支持。 法马(Fama,1984b)发现利差(Spread,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之间的差异)对未来短期利率(1个月)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正面预测功能;曼昆和米龙(Mankiw and Miron,1986)研究了美国1890年至1979年的国库券利率和贷款利率,认为1890年至1914年美联储成立以前,预期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收益曲线的变动,而自1915年美联储成立以后的数据则无法支持预期理论。坎普贝尔和希勒(Campbell and ShiHer,1984)、法马和布里斯(Fama and Bliss,1987)发现中期和长期的利差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未来短期利率的变化,但是他们同时也拒绝了纯粹预期理论的假设条件。希勒(1981)更是给出了具有说服力的事实来证明预期理论,他发现利差不仅对5年期债券的超额回报率具有很强的预测功能,而且他的分析数据本身也无法拒绝预期理论。哈杜威利斯(Hardouvelis,1988)利用20世纪70—80年代的国库券利率数据,发现远期利率具有关于未来即期利率走势的更多信息,远期利率因此具有很强的预测能力,即使在1979年10月到1982年10月美联储改变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期间,远期利率的预测能力不但没有减弱,而且还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这种现象表明在利率的预测能力和中央银行钉住利率目标的程度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根据纯粹预期理论,预期是决定未来利率水平的唯一因素,只要能获得未来利率预期的足够信息和证据,就可以判断收益曲线的形状。为此,很多经济学家着手研究各种类型的形成机制,以期为纯粹预期理论寻找现实的支持,这些研究成果包括梅塞尔曼的错误学习机制、莫迪利安尼和萨奇(Modi—gliaIli and Sutch,1966)的过去利率分布滞后、莫迪利安尼和希勒(1973)、法马(1976)的通货膨胀分布滞后以及凯恩、马尔基尔(K/lne and Malkiel,1967)和弗里德曼(Friedman,1979)的专家预期模型等,他们的共同结论是:预期是期限结构决定中的

四种预期理论与模型

四种预期理论及模型 在经济学上,预期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一般说来,狭义的预期,是指人们对未来商品市场价格波动的预测;广义的预期是指包括投资者、消费者等经济行为主体在做出行动决策之前对未来经济形势或某一经济变量所作的预测。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和心理范畴,预期影响着经济主体的现实行为。 预期直接来源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正是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人们才有必要对未来进行预期,以确定其经济决策。在市场价格变动的动态市场环境中,作为一个在市场经济中活动的经济行为者会对市场价格的变动趋势形成不同的预期,根据这种预期做出适当的经济决策,以实现其经济效益或效用的最大化。“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和历史的时间中,决策是事先做出的,结果是事后得到的”。 在预期理论的演进过程中,先后出现了静态预期、外推性预期、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等预期形成假设。下面给出预期理论的模型时以预期价格(Expected Price)和实际价格(Actual price)的关系为例。 1、静态预期 如果在t-1期预期t 期的价格,模型: E t P =A t P 1- 其中,A t P 1-为t -1期的实际价格,E t P 为t -1期预期的t 期的价格。这种预期称为静态预期。 静态预期最为简单,假定经济主体完全按照过去已经发生过的情况来估计或判断未来的经济形势,进行预期所获取的信息是关于过去的特定时期t -1期的,行为主体仅仅考虑了经济变量前期特定方面的信息,其处理信息的方式也是建立在所有行为主体采用同样方式预期和忽略学习效应的基础之上。因而,预期经济变量水平等于经济变量前期水平,在预期中没有随机变量的扰动。 2、外推预期 外推预期是指对未来的预期不仅依据经济变量的过去水平,而且还应建立在经济变量的变化方向的基础上。这种预期不仅要依赖于经济变量过去已经达到的水平,而且还依赖于该经济变量所显示出来的变化方向或变化趋势。 以价格预期为例,模型: E t P =A t P 1-+α(A t P 1--A t P 2-) 其中α称为预期系数,这种预期就是外推预期。 它表明t 时期的预期价格E t P 等于t -1时期的实际成交价格A t P 1-加上(或减去)t -2时 期的实际成交价格之差( A t P 1--A t P 2- )。即生产者对未来的价格预期不仅应以价格的过去 水平A t P 1-为基础,而且还要考虑已经显示出来的价格变化的方向或趋势,即t -1期的价格

卢卡斯的理性预期学派

罗伯特·卢卡斯 百科名片 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美国人,1937年生于华盛顿的雅奇马。经济学天才、理性预期学派的重量级代表,倡导和发展了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运用理论,深化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并对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为表彰他对“理性预期他假说的应用和发展”所作的贡献,1995年成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 目录 个人简介 学术研究 学术成就 论文著作展开 个人简介 学术研究 学术成就 论文著作展开 个人简介 1937年,卢卡斯生于华盛顿的雅奇马。

1955年,卢卡斯从西雅图的罗斯福公立学校高中毕业。芝加哥给予他奖学金,但芝加哥没有工学院,从而终止了他做工程师的梦。 在那个时候,热门专业是学物理,但卢卡斯对此没有兴趣。真正令他激动的是芝加哥学院的人文科学,如西方文明史和知识的组织、方法及原理。这些课程中的一切对他都是新的。他选修古代史序列,并且变成主修历史。卢卡斯由于获得了一项伍德罗·威尔逊博士奖学金,而进入加州大学攻读历史专业研究生。 在芝加哥,卢卡斯读到了比利时历史学家亨利·皮伦尼,他记述了罗马时代的终 结,并强调面对政治大破坏时,人民的经济生活的连续性。对此,卢卡斯印像深刻。在伯克莱,他选修了经济史课程,并旁听经济理论课。从那时起,他开始对经济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决定改学经济学,并因此回到了芝加哥。 1963年,卡内基工学院(现在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工业管理研究生院提供给卢卡斯一个教职。 卢卡斯在卡内基工学院的第一年,花了不少时间学习动态系统和在时间过程中优化的数学,并设法看一看这些方法如何可以最好地用于经济问题。那几年,卡内基——梅隆有一群杰出的经济学家对动力学和预期的形成有兴趣,卢卡斯也是其中之一。他在那时与雷纳德·莱普英合作进行项目研究,他还与爱德华·普里斯科特合作完成了一个不完全竞争产业的动力学的理论项目。并写了一篇《不确定下的投资》的文章。在此期间,卢卡斯的经济动力学的全部观点逐渐成形。 以后,卢卡斯又对萨缪尔森的一个货币经济的交叉各代模型产生兴趣。他的观点集中反映在1970年完成、1972年发表的《预期和货币中性》的文章中。这篇文章是他的代表作,货币中性是他获得诺贝尔奖的演讲主题之一。1995年5月,在明尼亚波列斯联邦准备银行的赞助下,还为此文专门组织了一个25周年的纪念会。

经济学中的不确定性和预期形成机制_兼论费尔普斯的预期理论

徐秋慧王晓峰(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甘肃兰州730000) 经济学中的不确定性和预期形成机制 ———兼论费尔普斯的预期理论 摘要:本文考察了研究经济决策中的不确定性、预期形成机制以及个体行为是否理性等问 题的主要文献,并粗略梳理了适应性预期、理性预期、理性学习和近似理性等预期等关于预期形成机制研究的基本脉络。 关键词:不确定性;理性预期;有限理性;理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F0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847(2008)12-017-05 一、经济决策中的不确定性 20世纪前半叶,微观基础经济理论仍然建立在田 园牧歌式的古典经济理论基础之上,该理论体系建立于 1850年代,以李嘉图、威克斯第、威克塞尔、瓦尔拉斯和 庞巴维克等人所提出的经济思想为核心,认为经济体系中的理性经济人面对完全竞争的市场,并根据其获得的完全信息做出决策,在完全弹性的价格体系作用下,市场保持完全出清状态。 尽管萨缪尔森在吸收凯恩斯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对古典理论进行了修正和发展,提高了古典理论的解释力,但是从根本上还是“无法捕获,或者内生化那些在现代经济中可被观察到的常见现象,诸如创新、迅速增长的浪潮、商业活动的大波动、非均衡、紧张的劳资关系以及工人的智力发展,等等”。[1] 这些经济现象增加了经济 当事人决策时的不确定性,粉碎了古典经济理论对市场 机制过分乐观的假设。 20世纪60年代,大量学者开始把个体选择行为的 不确定性纳入经济分析,试图为宏观经济现象构建微观经济的基础,费尔普斯是其中的先行者和佼佼者。经过对前人经济理论的广泛研究,费尔普斯从战前经济学家的著述中梳理出不确定性研究的脉络,他多次在著述中指出,“战前已经有一些经济学家,如熊彼特、奈特、凯恩斯和哈耶克等,试图从不完全信息这个角度来突破新古典范式,但是这些思想并没有被吸收进主流经济学。”[2] 早在1921年,奈特就注意到了不确定性对于经济分析的重要意义。他创造性地对可测度的不确定性(奈特称其为风险)和“真实不确定性”进行了区分,认为风险是一种人们可知其概率的分布的不确定,而“真实不 确定性”则无法“通过任何方法被降低到一个客观的、数量决定的概率”,[3]人们甚至对未来将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对于奈特来说,事物的不确定性来源于其本身是独一无二的:“商业决策……要处理非常独特的条件……客观测度的可能性或者机会根本不适用。”[4] 凯恩斯同意奈特的观点,认为“(不是)所有的可能性都是可以测度的”,[5]因为把世界上所有的可能状态全部列举出来是完全不可能的。在此基础上,凯恩斯提出了不确定性的另一个来源:对“平均评价”的估计带来不确定性。通过经常引用的“选美”例子,他着力阐述在股票市场价格形成中,对“平均评价”所进行的主观猜测的作用。 [6] 凯恩斯指出,由于估计“平均评价”的基础非常 “薄弱”,经济中的个体无法为与可观察到的外生变量相联系的“平均评价”分配概率分布,因此排除了外生变量的概率分布和股票价格的概率分布之间直接和客观的联系,造成了不确定性的存在。这种不确定性是人类决策交互作用内生地产生的社会不确定性,即使自然界不存在任何不确定性,人们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也会造成不确定性,凯恩斯将这种社会性内生的不确定性称为碰运气(aleatory)、不确定性。 哈耶克则对纯选择的逻辑和“社会面对的经济问题”进行了区分:“如果‘给定’是指‘给定’给一个可以审慎地解决这些‘数据’所设定的问题的单一头脑,那么社会经济问题就不仅仅是如何分配‘给定’资源的问题,更是知识利用的问题,知识并没有完全‘给定’给任何人”, [7] 人们对现实世界中的很多事件处于必然的无知状态。 哈耶克也区分了“两种客观实际事实,一种是经济学家试图以主观感觉去理解的事实(和数据),一种是采取了 【作者简介】徐秋慧(1971-),女,山东寿光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现代西方经济学。王晓峰(1974-),男,甘肃敦煌人,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科员,研究方向:现代西方经济学。

理性预期学派

参考资料――经济学流派――正文4 说明: 正文中带下划线的内容表示有相关链接内容,链接的内容附在文后。“经济学说史”部分已有的人物、学派用下划线表示,如凯恩斯。 四、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形成的重要经济学流派。由于其在经济分析中假定:经济行为的主体对未来事件的“预期”是合乎理性的,故名。理性预期学派以自己独有的理性预期理论反对长期居于正统地位的凯恩斯经济学,并使西方宏观经济学在理论结构、分析方法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代表人物是卢卡斯、萨金特、华莱士等。 (一)理性预期学派的产生 (二)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根据 (三)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理论 (四)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主张 (一)理性预期学派的产生 理性预期学派是对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和政策提出挑战而兴起的。1961年,约翰·穆思在一篇题为《理性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的文章中,最初提出了“理性预期”的概念,这可以看作是该学派的缘起。之后,卢卡斯、萨金特、华莱士等人循着理性预期的思路,阐发了诸如工资、就业、失业、货币、通货膨胀、经济周期、政府行为和经济政策的作用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并猛烈批评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性预期学派的兴起,在西方经济学界颇为引人注目。理性预期理论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被看成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宏观经济学领域最重要的突破性成果之一。卢卡斯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1995年)。 (二)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根据 西方的新古典经济学是建立在两个前提上,—个是个体是寻求最优化的。换句话说,经济行为主体在他们的收入和技术的限度内力求取得最大的预期利润或最大的预期效用;另一个是市场趋向于供求平衡,就是说在每个市场上,除非有法律的限制,情报的脱节,或政府政策的阻碍,在某一特定价格水平上卖方愿意供应的数量恰好等于买方愿意买进的数量。在这两个前提下,市场上每种产品均衡的含义,就是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上,企业预备出售的数量恰好等于消费者愿意买进的数量。同样,在劳工市场上,按照现行的工资率,工人提供的劳动时数正是他愿意提供的劳动量,雇主雇用的工人也正是他愿意雇用的人数。 30年代,凯恩斯所否定的正是这种关于个人行为和市场行为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前提。然而,合理预期学派所假定的前提又正是被凯恩斯主义者所否定的新古典经济学假定的前提,并使“古典经济学前提更加连贯更加复杂。” 理性预期学派一是假定人们能够进行合理的选择,也就是说,人们能根据可能得到的最好的信息进行决策,他们的预期是在利用可能得到的最新的数据和可能得到的最好的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政府不能“愚弄”人们了。二是假定价格变动得非常迅速,因此市场上总是处于均衡状态,所有市场总是处于供求相等的境地。事实上,合理预期学派所假定的前提,正是新古典经济学所假定的前提的继续和发展,理性预期学派也正是把新古典经

四种预期理论与模型

四种预期理论与模型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四种预期理论及模型 在经济学上,预期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一般说来,狭义的预期,是指人们对未来商品市场价格波动的预测;广义的预期是指包括投资者、消费者等经济行为主体在做出行动决策之前对未来经济形势或某一经济变量所作的预测。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和心理范畴,预期影响着经济主体的现实行为。 预期直接来源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正是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人们才有必要对未来进行预期,以确定其经济决策。在市场价格变动的动态市场环境中,作为一个在市场经济中活动的经济行为者会对市场价格的变动趋势形成不同的预期,根据这种预期做出适当的经济决策,以实现其经济效益或效用的最大化。“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和历史的时间中,决策是事先做出的,结果是事后得到的”。 在预期理论的演进过程中,先后出现了静态预期、外推性预期、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等预期形成假设。下面给出预期理论的模型时以预期价格(Expected Price)和实际价格(Actual price)的关系为例。 1、静态预期 如果在t-1期预期t 期的价格,模型: E t P =A t P 1- 其中,A t P 1-为t -1期的实际价格,E t P 为t -1期预期的t 期的价格。这种预期 称为静态预期。 静态预期最为简单,假定经济主体完全按照过去已经发生过的情况来估计或判断未来的经济形势,进行预期所获取的信息是关于过去的特定时期t -1期的,行为主体仅仅考虑了经济变量前期特定方面的信息,其处理信息的方式也是

建立在所有行为主体采用同样方式预期和忽略学习效应的基础之上。因而,预期经济变量水平等于经济变量前期水平,在预期中没有随机变量的扰动。 2、外推预期 外推预期是指对未来的预期不仅依据经济变量的过去水平,而且还应建立在经济变量的变化方向的基础上。这种预期不仅要依赖于经济变量过去已经达到的水平,而且还依赖于该经济变量所显示出来的变化方向或变化趋势。 以价格预期为例,模型: E t P =A t P 1-+α(A t P 1--A t P 2-) 其中α称为预期系数,这种预期就是外推预期。 它表明t 时期的预期价格E t P 等于t -1时期的实际成交价格A t P 1-加上(或减去)t -2时期的实际成交价格之差( A t P 1--A t P 2- )。即生产者对未来的价格预期不仅应以价格的过去水平A t P 1-为基础,而且还要考虑已经显示出来的价格变化的方向或趋势,即t -1期的价格A t P 1-与t -2 期的价格A t P 2-的变动( A t P 1--A t P 2-)。 如果α>0,则预期t 时期的价格将大于t -1时期的实际成交价格,以往的这种价格变化的趋势会继续下去;如果α<0,则未来时期的价格将下降,价格变动 的趋势发生逆转;而α= 0,则意味着E t P =A t P 1-,这就是静态预期。 α的值却决于人们的情绪,乐观的人预期价格上涨的趋势将继续下去,从而α>0;悲观的人则认为价格上涨只是暂时的,从而α<0。在外推预期模型中,行为主体进行预期所获取的信息来源于经济变量过去的特定时期t -1期和t -2期的特定方面的信息,即仅仅考虑了过去的价格变动方向,通过引进预期系数α,根据经济变量的变化方向,预测经济变量将要达到的水平。由于行为主体的乐观与悲观程度不同,从而会得到极不相同的预期价格值。

适应性预期与理性预期 - 副本

.纵向兼并 1. 纵向兼并指在生产工艺或经销上有前后关联关系企业间的兼并提高经济协作效益。纵向兼并是企业将关键性的投入-产出关系、对原料和销售渠道及用户的控制纳入企业控制范围,以行政手段而不是市场手段处理一些业务,以达到提高企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的一种方法。 2. 纵向兼并使企业明显地提高了同供应商和买主的讨价还价能力。企业主要通过迫使供应商降低价格来同供应商进行竞争,通过迫使买主接受较高的价格来同买主进行竞争。这种讨价还价的能力主要是由买卖双方的行业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决定的。企业通过纵向兼并降低了供应商和买主的重要性,特别是当纵向兼并同行业集中趋势相结合时,能极大地提高企业的讨价还价能力。 3.连锁“效应有力地控制竞争对手的活动。一个控制了大量关键原料或销售渠道的企业,可从通过对原料和销售渠道的控制,有力地控制竞争对手的活动。因此,即使纵向一体化不存在明显的经济效益,企业为防止被竞争对手所控制,当一家企业率先实行纵向兼并时,其余企业出于防卫的目的必须考虑实行纵向一体化。 4. 通过纵向兼并,可以减少收集有关供应、需求和价格等市场信息的需要。 5. 纵向兼并能够为企业提供一个较稳定的经营环境。 横向兼并 1.横向兼并又称水平兼并,企业与被兼并企业产品之间的关系,企业兼并一般可以分为纵向兼并、横向兼并和混合兼并。横向 2. 业原来的资源,节约一些对整合后的企业来说不必要的费用支出;兼并后的企业还可以采用最低效率规模很高的大型、先进设备,这在兼并前对单个企业来说,要么资本实力不够,要么达不到设备的最低效率水平;另外,兼并后的企业还可以细化分工,使生产过程更加专业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这样可以更充分的挖掘规模经济的潜力,还能节省某些管理费用和用于竞争的开支;企业进行横向兼并还能实现管理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 横向兼并缺点 1.横向兼并也叮能带来行业风险的增加和利用垄断来提高公司利润。横向兼并(特别是大型企业的兼并)容易破坏竞争,形成高度垄断的局面。 2.横向兼并是在一定条件下企业快速增长的一种有效形式。近年来,国内许多企业在这方面进行丁大量的尝试,但横向兼并后达到预期效果的个案并年多见。 适应性预期 适应性预期在1980年代,作为西方经历了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冲击后的一些经济危机现象的一种解释而流行。 1. 适应性预期(Adaptive expectations),在经济学中是指人们在对未来会发生的预期是基于过去(历史)的。过去记录去预测未来,反复检验和修订,采取错了再试的方式,使预期逐渐符合客观的过程。例如,如果过去的通货膨胀是高的,那么人们就会预期它在将来仍然会高。 2.预期通膨产生与可能的结果,以物价工资通膨模型为例:在通货膨胀理论中,经济由于外部或者偶然因素出现通膨,一般来说是短期的,但是,在冲击较大和持续较久的时候。这样,人们就会给予他们对于

利率期限结构预期假设理论检验案例分析利率期限结构预期理论

利率期限结构预期假设理论检验案例分析利率期限结构预 期理论 利率期限结构预期假设理论检验案例分析说明 案例目的:验证利率预期假设理论 验证案例的理论依据: 首先债券的即期利率和远期利率的关系如下: 即债券的“长期”即期利率是未来远期利率的几何平均值。 如果未来各期的远期利率近似相等,远期利率的几何平均值和算术平均值近似相等,有, R (t ,1) +F a (t , t +1,1) +... +F a (t , t +n -1,1) R (t , n ) = n 在市场中所有投资者具有相同的投资预期,且是风险中性的前提下,如果所有债券都能够相互替代,则,远期利率等于未来即期利率的无偏估计,即,

F a (t , t +k -1, n ) =E (R (t +k ,1)) k =1,2,…, n 此时,“长期”即期利率同未来“短期”即期利率之间的近似关系为: R (t , n ) =R (t ,1) +E (R (t , t +1,1)) +... +E ((t , t +n -1,1)) n 此时,远期利率是未来即期利率的无偏估计。如果流动性溢价存在,即远期利率是未来即期利率的“有偏估计”时,“长期”即期利率同未来短期利率预期的关系如下: F a (t , t +k -1,1) =E (R (t +k ,1)) +θ(t +k ,1) 其中,θ(t +k ) 表示未来t+k时刻的流动性溢价。如果我们不考虑流动性溢价随时间变化,则有, F a (t , t +k -1,1) =E (R (t +k ,1)) +θ 此时,“长期”即期利率同未来“短期”即期利率之间的近似关系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