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审判委员会制度改革初探

审判委员会制度改革初探

审判委员会制度改革初探
审判委员会制度改革初探

审判委员会制度改革初探

【摘要】审判委员会制度是当代中国法院制度体系中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制度,曾在中国法制化进程中对法院的诉讼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中国法制化进程的推进,其弊端也日益显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重大部署,其中明确提出:“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如何落实《决定》的这一要求,是各级人民法院正在书写的一道必答题。笔者通过对审判委员会实际运作分析,从不同角度对这一制度作出剖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对审判委员会的职责进行了重新定位,并粗浅地提出了改革和完善审判委员会运行模式的设想。

【正文】

审判委员会作为一个整体,在一起讨论案情和发表意见,无形之中还有一种相互监督制约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集思广益,兼听则明的作用,有利于减少司法中普遍存在的“人情案”、“关系案”等案件,防止司法腐败或司法不公,

在某些地方还可能起到统一执法标准,提高法官素质的作用;有利于排除外部因素对司法的干扰的作用,有利于抵制来自行政机关的压力,还能保证司法的相对独立与公正。该制度施行30多年来,为在审判工作中贯彻落实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挥集体智慧,提高审判质量,强化司法监督,总结审判经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重要作用。

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人民群众通过法院解决纠纷的意识不断增强,全国法院受理案件的总量和新类型案件逐年增多,对审判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审委会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

一、现行审委会制度存在的问题

(1)人民法院组织法规定审判委员会的职能是讨论重大或疑难案件,但并未规定可对重大或疑难案件作出决定,目前各级法院审判委员会在讨论案件时,不论是民事、刑事、行政及执行案件,都要作出决定,这实际上已经违背了法律对审判委员会职权范围的限定,是对审判委员会“审批案件”职权的扩张,这是一种典型的“审”、“判”分离的模式,违背了直接审判原则;

(2)审判是一项讲究亲历亲为的活动,它要求法官对当事人的言词、证人的证词都需要亲自听取和分析,并作出判

断,同时还要求法官对整个诉讼都自始至终地参加,对证据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以便作出准确的判断,就像医生必须亲自给病人诊断并开出药方。审判委员会这种制度,违反了现代诉讼程序的言词原则、直接原则,导致法官很难真正独立地行使审判权,影响或挫伤法官的积极性。审判委员会的成员没有直接参加庭审,缺乏对案件证据的感性资料,工作中不可能对讨论的案件进行详细评阅,不可能全面了解案情,在不亲历庭审的控辩的情况下,仅凭案件承办人的审理报告来做出判决,难免有些主观臆断,这种未经过庭审程序而对案件所做出的决定,违背了审判不离的原则,造成了承办人对案件事实负责,而委员会对定性与法律适用负责的割裂;

(3)总结审判经验是审判委员会的首要任务和工作重心。但实践中的审判委员会已经偏离了总结审判经验这一工作重点,疲于被动地应付讨论具体的个案,大量的案件排队等待审委会讨论,在极短的时间内要做出结论,在不堪重负的情形下,难免滥竽充数,直接影响到了案件讨论的质量;

(4)审判委员会是一种集体议事规则,这种议事规则是司法行政化的典型体现,委员会与案件承办法官之间事实上仍是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内部行政关系。其开展的形式是“开会”而非“开庭”,审判委员会的议事是秘密

的,不受监督和制约,难以排除出于法院或个人的私利的“暗箱操作”;

(5)还要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审判人员可能会利用审判委员会审、判分离和审判委员会委员不了解案情弱点,以审判委员会作挡箭牌作出对自己有利的决定。最后,到底应该由谁承担责任,也就不清不楚。

二、审判委员会现存问题的成因探究

审判委员会现存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且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完全可以说是多因一果。鉴于审判委员会是依法建立的,所以应从立法和制度层面来探究其因。

1、角色定性缺失。人民法院组织法对审判委员会的角色定性没有规定,而刑事、民事、行政诉讼法中则规定:审判委员会的决定,合议庭应当执行;院长担任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院长对本院生效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需要再审的,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等等。这些规定是对审判委员会某些职能一定程度上的细化,也涉及到审判委员会的定性定位。由此可见,立法上对建立审判委员会缺乏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使之先天不足,后天发育也不良。

2、职责规定简单。人民法院组织法规定了三项职责,即总结审判经验、讨论重大或者疑难案件、讨论其他有关审判

工作的问题。这三项职责笼统、原则,“上下一般粗,横竖一刀切”,看似很统一,却不切合实际,即没有区别情况,分类设定,带来针对性、操作性差。因为不同级别的法院的审判委员会面对的审判经验、重大疑难案件以及其他有关审工作的问题,显然是不同的。就较好掌握的重大疑难案件而言,即使是同级别的法院,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这就难以使审判委员会履职完全到位和不错位、不越位。

3、组建条件空白。人民法院组织法规定审判委员会委员由院长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任免,而对审判委员会委员应由什么人员组成?不同级别的法院的审判委员会各应由多少人员组成?所组成人员应当具备何种任职资格条件等等,均没有规定。这种先天不足就给实际操作留下很大的自由空间。所以,有的把审判委员会委员作为一种政治待遇,将不懂审判业务的人员提请任命为审判委员会委员,还有的把审判委员会委员作为调整法官的岗位和法官晋升的台阶。

4、议事规则粗疏。人民法院组织法和三大诉讼法除规定审判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少数服从多数外,其余有关审判委员会的议事规则、讨论案件的运行程序等都没有规定。就少数服从多数而言,是全体委员的过半数为多数?还是与会委员的过半数为多数?也没有明确规定。实际运行中,这

两种情形都是存在的。又如讨论研究案件程序的设定、发言表决的顺序等,都由各级法院自行确定,五花八门,虽然异中有同,但很不规范,甚至异化。

三、审判委员会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上面谈到审判委员会的弊端,并不能完全否定其在现实社会环境中所具有的有用性、合理性,也无从证明审判委员会制度对法官独立或司法独立有妨碍作用,更不能说明审判委员会已成为妨碍中国司法公正的羁绊。虽然审判委员会存在问题与缺陷,但是,目前在中国法官的文化和专业素质都普遍不够高,中国特殊的社会体制、司法的行政化倾向,法院的经费仍不独立等状况还真真实实存在,而且在短期内还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审判委员会更是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只要我们对审判委员会制度认真地加以改革和完善,弥补其不足,发挥其优势,审判委员会制度在新的时期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规范审判委员会工作职责

1、规范审判委员会工作职责的可行性

(1)审判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入为审判委员会工作职责的重新定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经过几年的努力,审判方式改革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定后审、“暗箱操作”等问题已基本

解决。在法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有话讲在法庭,有证举在法庭,有理辩在法庭。法官做到公开认证,公开评理,公开审判。审判方式改革要求依法还权于合议庭,还权于独任审判员,冲击了原有审判委员会的工作机制,过去那种由承办人负责案件事实,审判委员会或院长、庭长负责判决的做法逐步得到改变。审判的直接原则要求没有直接参加审理全过程的审判委员会委员无权决定案件。同时,合议庭的功能强化,当庭宣判率提高,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案件的情形日益减少。如遇重大、疑难案件,院长或审判委员会委员可以直接担任审判长,参与审判或参加旁听。因此,审判方式改革,必然带动审判委员会机制改革,并为其改革提供条件。

(2)审判长选任制的成功推广为审判委员会工作职责的重新定位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审判长的选任,不仅使优秀法官脱颖而出,也是依法还权于合议庭的必然前提,有利于消除审判人员对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案件的依赖性;使一些素质较高的优秀法官施展才华;有利于通过明确审判长在合议庭中的核心地位,使其负责组织合议庭开展审判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合议庭只审不判现象,从而弱化了审判委员会对个案的裁决功能。审判长选任制,必然促进审判委员会的工作机制,为改革审判委员会工作机制提供良好的契机和动力。

(3)我国法官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为审判委员会工作职责的重新定位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法院的人员结构、文化素质、知识水平等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大学生大批进入法官行列,并开始成为审判工作的骨干。同时,以通过全国法院业余法律大学、法官培训中心的培养,使许多原来文化水平较低的法官提高了业务素质。1995年以来,在全国统一进行的初任法官资格考试,有效地保证和提高了法官队伍的整体素质。近些年来,研究生等高层次法律人才进入法官队伍逐年增多,特别是1998年以来,法院与各大学联合举办在职法律研究生班,将会为法院培养大批高层次的法律专门人才,等等。随着法官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所谓的疑难案件将会不断减少,从而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案件的职能将会逐渐自然消失,疑难案件则是相对某人而言。即使真正碰到疑难案件,可由资深法官组成合议庭,院长或庭长任审判长,亲自把关。若还有困难,合议庭可向各专业审判委员会咨询,甚至通过审判委员会向上级法院审判委员会咨询。万一合议庭审判工作中出现失误,也有两审终审制,有法院、检察机关的审判监督机构予以纠正。因此,当各级法院高层次法官达到一定数量,取消审判委员会的实体审判权,保留其他职能并不会影响案件质量

(3)。况且法官素质的提高,已基本具备了恰当行使审判权的能力,为审判委员会工作机制的改革创造了资源条件。

2、对审判委员会职责重新定位的初步设想

根据我国三大诉讼法、法官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规则》等规定,审判委员会的职责具体有:(1)总结审判经验;(2)再审决定权(但再审不必一律经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方能立案);(3)案件决定权;(4)决定本院院长担任审判长的回避问题;(5)讨论、通过本院助理审判员临时代行审判员职务;(6)讨论、决定有关审判工作的其他事项。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除可以行使以上职权外,还有以下具体职权;(1)讨论、通过院长或副院长提请审议的司法解释草案。(2)讨论、决定《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刊登的司法解释和案例。应该说,审判委员会的弊端与审判委员会拥有对案件的实体审判权直接相关,因此在对审判委员会的职责进行重新定位时,更应该对此问题进行关注。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指出:“审判委员会要在强化合议庭职责,不断提高审理案件质量的基础上,逐步做到只讨论合议庭提请院长提交的少数重大、疑难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总结审判经验,以充分发挥其对审判工作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问题进行研究和作出权威性指导的作

用。”根据这一精神,结合当前审判实际,审判委员会就把其讨论案件的范围真正限制在个别重大、疑难案件的法律适用上,加强对审判工作的监督、指导和管理。

(1)要对重大、疑难案件作出严格的限定。重大案件应包括:本级别管辖的在本地有重大影响的案件;上级法院指定下级法院审判的案件;上级法院指令下级法院再审的案件;依照审判监督程序立案再审的案件;人民检察院提起抗诉的案件。疑难案件应包括:法律没有规定或规定不明确的案件;新类型案件。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案件要由个案讨论改为类案讨论,集中解决共性问题,提高讨论决定案件的质量和效率,使性质相同、事实类似的案件作出大体相同的判决。充分发挥其对审判工作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问题的研究和作出权威性指导作用。

(2)要适当放宽合议庭、独任审判员的权限。充分发挥合议庭、独任审判员的工作积极性、真正实现法官独立审判,使审判委员会委员从繁忙的议案中解脱出来,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总结审判经验,研究审判工作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审判委员会仅对案件的法律适用进行讨论,事实认定由合议庭负责。对合议庭或独任审判员因案件疑难、复杂难以作出决定而报请院长决定提交讨论的案件进行讨论后形成的意见只

能作为一种“咨询意见”,而不应是实质性的“判决结论”。合议庭对这种“咨询”意见是否采纳,由合议庭自行决定。

(3)要规范审判委员会总结审判经验的主要内容。审判委员会总结审判经验的主要内容应包括“A探索审判规律。不同的案件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审判委员会就是要探索和掌握这些特点和规律,指导审判人员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使审判工作科学、合理、规范。B对审判工作中前瞻性、预测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对某一个时期内审判工作中暴露出来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开展调研,查找、分析原因,及时提出解决的方案。C研究审判工作中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和发展方向、研究对审判工作监督指导的方式、方法和层次(4)。通过探索规律、建章立制、使审判工作更加科学、合理、规范。

(二)健全审判委员会的组织机构

1、取消全院统一的审判委员会设臵,成立若干专业性质的审判委员会,如刑事审判委员会,民事经济审判委员会等。专业审判委员会只讨论决定各相关业务庭的案件。如果一个案件既涉及刑事,又涉及民事,案情特别复杂,可通过召开委员会联席会议的形式进行讨论,这样不仅有效地保证案件质量,还能切实贯彻回避制度。因此,经审判委员会讨论决

定的案件,一旦发回重审或决定再审时,不仅可另组合议庭,而且还能由另外的审判委员会处理相关事宜。

2、优化审判委员会的组成人员。改变委员产生的办法:(1)全院法官包括院长、副院长在内均视为普通法官可自由报名,由其上级法院定期举行委员资格统一考试,考试内容为法律理论和审判业务;(2)对达到一定分数线取得委员资格的法官在全院进行民主选举;(3)再经院党组从政治思想和审判业绩进行考核;(4)由院长报人大审批。切实做到惟才是举,惟贤是用,确保其成员由政治素质高、精通审判业务、实践经验丰富的资深法官组成,同时,将审判委员会中部分并不精通审判业务的同志解脱出来,充分发挥他们在人民法院其他工作中的才能和智慧,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委员应规定每届任期,可连选连任。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确保审判委员会的活力,以及最高审判权威和业务权威。

3、设立日常办事机构。在审判委员会内设立专职秘书,辅助审判委员会处理日常事务性工作。如初步审查提交讨论的案件,材料整理,发送文件归档,进行调查总结,专题研究,为审判委员会宏观指导审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协调有关部门执行违法审判责任追究;督查审判委员会决议的落实,等等。这样有利于提高审判委员会的工作效率,全面发挥其

职能作用。

(三)规范审判委员会的工作制度

1、严把案件“入口”关,根据前文所述的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的范围,严格控制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的数量,非重大、疑难案件一律不准进入审判委员会。

2、妥善处理审判委员会与合议庭的关系。首先要通过深化审判方式改革,进一步强化合议庭职责,提高审判人员素质,使绝大部分一般性的案件交由合议庭裁判,真正实现审判合一,权责统一。这样既可以使审判委员会既有充裕的时间研究讨论案件,又能从忙于个案的讨论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深入学习新颁布的法律、法规,研究解决审判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总结审判经验,加强宏观指导,提高整体司法水平。其次,实行审判委员会委员听审制。由审判委员会委员选择部分新型、疑难案件进行旁听,强化对审判工作的监督,同时,通过对审判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加强对审判工作的指导。最后,强化违法审判责任制的落实。因合议庭成员各方意见不一致,由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的案件出现错案的,若审判长的错误意见被多数审判委员会采纳,形成审判委员会决定的,审判长负主要责任;若其他合议庭成员的错误意见被多数审判委员

会委员采纳或审判委员会自行决定意见造成错案的,审判长不应承担错案责任,由其他坚持错误意见的合议庭成员与审判委员会平均分担责任。

3、制定严格的审判委员会运作程序。在法律没有规范审判委员会运作程序的情况下,应依照组织法、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各院的司法实践,建立和健全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决议事项等方面的工作制度或运作规则。其中,应重点规范院长行使的审查提交权、引导调控权、请示复议权和督察权等,处理好发挥疑难案件,在适用法律上感到把握不准时,不勉强进行表决,视案情指定专人进行再阅、再讨论、或请示上级法院审判委员会。总之,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使审判委员会各项活动规范化。

4、规定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的时限制度。由于现行法律没有对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案件作出明确的时间规定,致使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案件的周期过长。因此,除要求审判委员会严格遵守整个案件的审限规定之外,还应规定审判委员会对案件进行讨论并作出决定的时限,以提高效率,避免久拖不决。为提高效率、规范审判委员会工作制度,应严格建立审判委员会会议制度。

5、建立审判委员会报告制度。对决定提交审判委员会讨

论的案件,必须由案件承办人按审判委员会委员的人数提前制作案件审理报告或提供综合材料并将材料在召开审判委员会前三天提交审判委员会办公室。制作的审理报告或提交的综合材料应详细、真实、全面、明确,并提供相应的法律依据。审判委员会办公室在审判委员会的前一天将审理报告或综合材料呈送审判委员会委员。

6、建立审判委员会例会制度。根据本院案件情况,审判委员会可每周或两周召开一次固定例会,集中讨论决定有关问题和提交审判委员会的案件,必要时,由院长决定,可以提前或延期召开。除例会外,对于需要及时讨论的问题,由院长提议,可随时召开会议。

7、严格执行回避制度。审判委员会委员如发现所讨论的案件与自己有利害关系,就主动申请回避,否则一经发现应按照法律或制度规定予以处理。在审判委员会召开前,合议庭应将审判委员会组成人员告知有关当事人,也可将审判委员会委员名单及照片予以公开,其主要目的以便当事人对审判委员会委员申请回避。

8、建立审判委员会委员旁听庭审制度。对于一些重大、疑难案件,在庭审时审判委员会委员应当旁听,以便委员全面了解案情和讨论案件时能够充分发言、及时表态,缩短审

判委员会开会时间,提高发表意见的质量。

(四)强化审判委员会总结经验的职能

1、设立审判委员会专职人员,负责总结审判经验。配备具有较高法律专业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的人员,例如:院校毕业又具有一定审判实践的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等,该专职人员除了安排审判委员会会议以及参加审判委员会并做记录等日常事务外,主要应将审判委员会讨论的典型案件、某项审判或某类案件存在的倾向性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整理出专题材料,动用印发会议纪要等方式,尽快反馈到审判第一线,以便切实有效地指导审判实践。

2、审判委员会应安排总结审判经验的内容(5)。一方面,审判委员会要安排专门总结审判经验的会议,如新的法律、法规或司法解释出台后,各院在适用中有什么情况和问题,统一哪些做法,应通过专题会议解决;另一方面,平时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时,对个案中涉及某一法律的适用、某一事实的认定、某一证据的采信等,均可以作典型分析,总结带倾向性的经验或问题。主持审判委员会的院长,应在讨论案件中引导委员结合案件开展讨论,发现问题,提出意见。在案件讨论结束后,要善于归纳总结,明确结论,交由专职人员整理(6)。

3、建立审判委员会委员调研制度和办案制度。审判委员会委员应经常性地深入审判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审判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并要亲自撰写调查报告,积极研究法律适用问题,以利于总结审判经验,指导审判工作。审判委员会委员还要积极参加审判实践,担任审判长,亲自主办一些重大、疑难案件,有利于审判委员会委员及时发现和纠正审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具体指导法官办案,同时也能提高审判委员会对审判工作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信贷审查委员会制度

中国民生银行信贷审查委员会工作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健全我行经营性资产的决策机制,提高决策水平,加强资产风险管理,保证资产质量,根据《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和其他相关金融监管要求,在实施的基础上修订本工作制度。 第二条中国民生银行设立三级信贷审查委员会(以下简称贷审会),即总行贷审会;区域中心贷审会、事业部贷审会;分行贷审会、事业部二级贷审会。区域中心贷审会、事业部贷审会接受总行贷审会的指导和监督,分行贷审会接受区域贷审会和总行贷审会的指导和监督,事业部二级贷审会接受事业部贷审会和总行贷审会的指导和监督。 第三条贷审会是我行表内外授信业务、资金拆借、代理行授信业务、债券投资业务(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央行特种融资券除外)、市场交易对手授信业务的决策支持机构,是授信政策、授信产品、授信流程、调查标准和评审标准的审查机构,是我行经营性资产质量的重要监督和指导机构。 第四条贷审会以贷审会决议的形式对其权责范围内的审查事项出具意见。贷审会决议否决或不同意的事项,有权审批人不得作出同意的决策;贷审会同意的事项,有权审批人可以作出否决或续议的决

策。贷审会不对有权审批人的职责构成任何替代和减免。 第二章贷审会组织 第五条贷审会实行委员制,由信贷审批人员、评审人员及其他专业人员等若干人组成,委员中应有具备法律、会计等专业背景人员。 贷审会设候补委员若干,委员因故不能出席由候补委员依序代替。候补委员的选定应考虑其知识背景,以实现对委员缺席时的有效替代。 第六条总行贷审会设贷审会主任和秘书长各一名,总行贷审会主任由总行风险管理委员会主席提名,经我行高级管理人员人事管理程序任命,秘书长由总行贷审会主任提名,总行风险管理委员会主席审批。 区域中心贷审会设主任和秘书长一名。区域中心贷审会主任由区域中心信贷审查官担任,秘书长由总行授信评审管理机构任命。 事业部贷审会设主任和秘书长一名。事业部贷审会主任由事业部风险总监担任,秘书长由事业部总裁提名,由总行授信评审管理机构审批。 分行贷审会设主任和秘书长各一名。分行贷审会主任和秘书长由分行行长提名,由总行授信评审管理机构审批。 事业部二级贷审会设主任和秘书长各一名。事业部二级贷审会主任和秘书长由事业部风险总监提名,由总行授信评审管理机构审批。

综合执法改革的三种模式及问题建议

综合执法改革的三种模式及问题建议 综合行政执法(以下简称综合执法)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法治政府的主要载体之一。目前各地进行综合执法试点已有十余年,有些地方还在大范围内开展了综合执法,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经验,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矛盾,因而有必要总结经验,完善思路,继续把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推向前进。本报告梳理了各地综合执法改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主要就综合执法机构与有关部门的关系、综合执法机构的定位和职能等体制性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综合执法改革的基本情况 综合执法改革最早起步于1996年《行政处罚法》颁布实施后进行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关于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的意见》,决定在广东省、重庆市开展试点,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各选择1—2个具备条件的地市、县市进行试点,主要涉及城市管理、文化市场管理、资源环境管理、农业管理、交通运输管理等行政执法领域,着重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扰民和执法队伍膨胀等问题,综合执法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基本情况如下: (一)主要内容

1.城市管理领域的综合执法改革。1997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市原宣武区率先在全国实施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城市管理的综合执法(以下简称城管综合执法)开始在一些城市推开。主要特点有:一是执法领域宽泛,如北京市城管执法范围涉及市政市容、园林绿化、规划、工商、交通等9个部门,13个方面共311项行政处罚权;二是执法权力从有关政府部门划转而来,以行政处罚权为主,处罚类型包括警告、罚款、没收等;三是普遍新设立了相对独立的综合执法机构,有的作为政府工作部门,有的是从属于一级委局的二级局,有的与城市综合管理机关“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执法人员大多采取行政与事业混编。从实际情况看,城管综合执法是综合执法改革最早涉及的领域,也是实践经验最多、实施范围最广、暴露问题比较突出的领域。 2.文化市场领域的综合执法改革。2004年,涉及文化领域的中央7部门开始推行综合执法改革试点,2009年转入全面实施,2011年底基本完成,并制定了《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管理办法》。主要做法是在省级(含副省级城市),将法律法规赋予文化、出版管理、版权保护、文物、广播电视、体育等部门的行政处罚权,移转给独立的文化综合执法机构(执法总队)统一行使;在市县两级,有的将有关文化主管部门直接合并,有的仍分设,并建立专门的文化综合执法机构。该领域的改革,由中宣部统筹部署,相关部门协力推进,出台规范性文件最多,改

风险管理委员会工作细则

@ xxxxxxxx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工作细则 (草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xxxxxxxx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行”)为提高本行对系统性风险、体制性风险、大额资产业务风险的控制能力和水平,完善本行治理结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本行章程及其他有关规定,特在董事会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并制定本工作细则。 第二条风险管理委员会是董事会按照本行章程设立的专门工作机构,主要负责本行风险的控制、管理、监督和评估。 : 第二章人员组成 第三条风险管理委员会由三至五名董事组成。 第四条风险管理委员会委员由董事长、二分之一以上独立董事或者全体董事的三分之一提名,并由董事会选举产生。 第五条风险管理委员会设主任委员一名,负责主持委员会工作;主任委员在委员内选举,并报请董事会批准产生。 第六条风险管理委员会任期与董事会一致,委员任期届

满,可连选连任。期间如有委员不再担任本行董事职务或应当具有独立董事身份的委员不再具备本行章程所规定的独立性,自动失去委员资格,并由董事会根据上述第三至第五条规定补足委员人数。 第七条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工作组,负责日常工作联络和会议组织等工作。 第三章职责权限 — 第八条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权限: (一)拟订本行风险管理战略、政策和目标; (二)对本行高级管理层在信贷、市场、操作等方面的风险控制情况进行监督; (三)对本行风险状况进行定期评估; (四)提出完善本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建议; (五)负责本行授权管理; (六)董事会授权的其他事宜。 第九条风险管理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委员会的提案提交董事会审议决定。 》 第四章决策程序 第十条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的工作机构负责做好风险管理委员会决策的前期准备工作,提供本行有关方面的书面资料:

法院审判管理制度改革调研汇报

法院审判管理制度改革调研汇报 2015-02-1600:23:00 市中院()号明传《关于组织审判管理制度改革调研》的通知精神,我院组织了民商事、刑事、行政、审管等庭室的人员了座谈,现将座谈内容经整理,按通知分类汇报如下:… 市中院()号明传《关于组织审判管理制度改革调研》的通知精神,我院组织了民商事、刑事、行政、审管等庭室的人员了座谈,现将座谈内容经整理,按通知分类汇报如下:一、当前全省三级法院审判管理组织机构应以审判管理为中心的机构设置模式我院座谈,法院审判管理机构的设置,审判管理的概念定位,从法院的职能上从法院所肩负的使命上,法院集审判、性较强的司法机关,宏观上定位于以审判策略为落脚点,从法院审判工作的职业特点上,是要紧紧独立行使审判权法定职能来保障机制,这里的审判权管理与法官的职业化管理是等同的,从微观上定位于各庭之间的审判,化的资源配置,科学评价法官的审判业绩,为院党组、审委会当好参谋,直接的决策依据。人数较少的法院可改革庭为几个法官办公室,各个法官办公室一类或几类案件,隶属于审管来管理。我院一年来的实践,对管理机构的重新整合,确立了以审判管理机构为中心的三大的职能(政工监察、审判管理、行政管理),条块之间的分工简洁,审判管理的范围越来越大,权威性越来越加显现,法官的质效意识、质量意识了,已了以审管为中心,紧紧审务保障和审判服务的职业化管理模式。二、审判管理的内容包括下列几个审判管理的内容要综合案件审理的各个要素分类,是法官和书记员的审判范围,是思想意识形态政治范畴,是行政服务和行政保障范围,区别,职能上各负其职,、支持,要彻底政治决定化的通管色彩,行政化的模糊色彩,可大至分为三大类,法官队伍的管理,可称为静态的管理,包括法官的管理和培训、书记员队伍的管理、审判资源的配置建议、审判的改革方案、审判调研;案件审理,可称之为的管理,包括案件流程跟踪的节点管理、、司法统计、庭审考评、指标考评、案件质量考评、优秀法律文书考评、疑难案件和化解重大矛盾能力评定、法庭及审判委员会的日常事务等。三、审判管理的和价值应定位于下列几点和价值定位的前提,主要是把审判管理法院整体工作位置上。我院研讨,审判工作是法院工作的核心,制定规范,裁判尺度,规范执法,高效的审判运行,其公正性才得以体现,要定位于抓审判质量的稳步上,好的审判质量才能体现司法公正,否则司法公正句空话,法律的严肃性和法院、法官的权威性才能得以体现,法院的公信力也才能得以提升,把落脚点于司法为民的上,审判与了的社会,司法为民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其司法的公正性才更广乏的基础。四、与案件管理、审判权行使直接的审判管理包括下列几个审判管理以制度管理为落脚点。制度的制定要自身,制度的实施要防止学用脱节,要工作的流程融入到每个管理的节点,管理法官的理论工具,考评法官的依据,用制度去管人、管事、管物、管案件,把管理的结果直接法官奖惩和用人的依据,记入法官的个人业绩档案;案件流程节点的关口管理。案件送评加大对个案从立案到案卷归档每个流程节点的程序合法性考评,问题、通报问题、解决问题,从(更多精彩来自“秘书不求人”)而审判人员的程序关口意识,更能地程序上的不合法,审判;强化案件的质效考评管理。规则面前人人平等,采用同岗同位考评,实施权利义务均等、机会均等的分案,细化、、技能指标分值,让法官各尽其能,内在的潜力,多办案多得分,少办案少得分的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质效指标考核;四是实施难案申报,注重法官的庭审小结考评。要从综合考评法官的审判能力入手,调动法官审理重大疑难案件和化解重大矛盾纠纷能力的性,在办案机会均等的前提下,审理重大疑难案件和化解重大矛盾纠纷能力申报制度,申报评定,肯定其价值的业绩加分,以此激励法官在难案面前不推诿;五是强化案件信息的录入管理,运用科学的手段管理案件的流程节点,使之客观、、;六是好法官独立行使审判权与行使审判监督权的关系,在不干预审判权独立行使的前提下,地行审判监督职能和案件管理职能,审判管理中的案件流程管理、质效评查与分析、奖惩与错案责任的追究,强化法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五、当前全省三级法院审判管理组

评审委员会制度

$ 评审委员会工作制度 为了规范本公司担保业务的操作流程,加强风险控制,建立科学的担保项目评审制度,现特制定评审委员会工作制度。 一、工作原则 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审会)负责对担保项目严格评审,评审会表决通过,并经董事长审批通过后方能正式对项目提供担保。 二、成员组成 评审会委员由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组成,委员共5名,其中设主任委员一名,负责评审会的日常工作及会议主持。另设置一名评审委员会秘书。 三、评审会工作流程 ( 1、调查部接受客户申请,组织尽职调查,同时风控部分配人员 全程参与风险控制与项目评审,调查部与风控部从开展尽职调查之日起5天之内准备好各项材料,报初审负责人进行初审;由初审负责人24小时内审查并将符合上会条件的申报材料提交给风控负责人进行复审; 2、对于复审过程中发现的材料中存在的各项问题,由风控负责 人负责指导并督促修改。复审通过后,将项目上报评审会主任,由评审会主任确定是否召开评审会会议进行审议;

3、评审会秘书根据评审会主任意见,组织会议; 4、调查部及风控部列席会议,向会议介绍提交审议项目的情况 及风险评估意见,并对调查报告和风险评估报告的真实性负责; 5、参加会议的委员发表意见,就审议事项提出质询,并进行讨 论。调查部和风控部经理回答委员提出的有关咨询和问题; 6、评审委员会主任综合审议情况,确定是否进行表决; 7、参加会议的委员书面进行投票表决。表决分为“同意”、“不 同意”和“再议”三种。由评审会秘书统计投票并当场宣布表决结果。 8、当半数以上委员表决“同意”担保的项目时,存在两种情况: 一是若表决“同意”的委员均是无条件同意担保的,即可以按既定程序办理后续业务;二是若表决“同意”的委员是附有条件的同意担保,评审会秘书应记录和整理所附条件交给主任委员,调查部应负责落实评审委员提出的所附条件,风控部负责监督落实。主任委员有权认可评审委员所提条件最终是否得到最终落实,并在《评审委评议表》上签字确认。 主任委员签字后,即可将有关资料提交董事长审批; | 9、当半数以上评审委员表决“不同意”的项目,作为否决项目 报告审批人;

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工作 总结.docx

XX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根据《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贯彻落实鲁办发〔2015〕54号文件全面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意见〉的通知》(X办发〔2016〕24号)和《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XX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方案的批复》(X政办字〔2017〕66号)精神,为进一步创新和完善行政执法体制机制,加快法治政府建设,XX区积极谋划,统筹推进,稳步实施,以跨部门、跨领域综合行政执法和专业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为主要内容,推进执法机构整合和执法重心下移,努力构建“综合执法+专业执法+区域执法平台”的全覆盖执法新体制,全面完成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各项工作任务。现将我区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改革推进情况 (一)超前谋划,充分调研,制定完善改革方案。2016年3月份,积极派员赴青岛市黄岛区学习考察改革试点工作,认真参照垦利、滕州、博兴等先进县区做法,主动加强同上级部门的联系沟通,多次组织人员对全区行政执法机构进行摸底调研,对潜在的问题提前予以分析研判,于9月份研究起草了《滨州市XX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方案》(草案)。在书面征求相关部门意见进行修订完善的基础上,11月份,经区政府第17次常务会议研究,正式向市政府报送了《XX区人民政府关于呈报滨州市沾化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方案的请示》(X政字〔2016〕141号)。《方案》的制定为全面推开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事实求是,加压奋进,调整提高改革标准。2017年改革方案获批后,及时印发《关于建立XX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X政办字〔2017〕100号),建立了以区长为总召集人、分管领导担任召集人,涉及改革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联席会议制度,着手研究制定全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意见。连续召开3次部门联席会议,对如何确定综合行政执法具体范围等问题进行及时研究。多次派员到涉改部门开展更加深入细致的调研,认真听取部门对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建议,就机构组建、人员编制划转等事项进行深入交流探讨。结合上级改革精神和我区工作实际,根据事实求是、自我加压的原则,决定调整扩大我区跨部门、跨领域综合行政执法范围,对我区改革目标进行再调整再提高,将油区管理、劳动保障领域执法纳入跨部门、跨领域综合执法,将海洋渔业领域执法纳入专业领域执法,使专业领域执法队伍达到7支,在全区范围内减少了4支执法队伍。8月7日、8月26日,先后召开了区编委会、区常委会,达成全面改革共识,研究通过并印发了《XX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意见》(沾办发〔2017〕21号)和《XX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工作进度表》,明确任务、倒排工期,全面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工作。 (三)统筹协调,整合划转,全面完成改革任务。 一是合理确定综合行政执法范围。一方面,将城市管理、环境保护(噪音、大气方面)、食品安全(未取得食品卫生许可证或伪造卫生许可证,以及未取得健康证明而从事街头饮食摊档经营行为)、市场监管(公共场所无照商贩、违反规定随意摆摊设点行为)、公安交通(侵占道路方面)、住房和城乡建设(含物业管理方面,规划管理涉及资质管理的除外)、国土资源、农业(含农业机械、畜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油区管理等领域的全部或部分行政执法权纳入跨部门、跨领域综合执法范围;另一方面,将市场监管、食品药品、交通运输、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安生生产、海洋与渔业、文化市场等7个领域的行政执法权纳入专业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每个领域均只保留一支执法队伍,全面构建完成了“7+1”执法模式。 二是及时组建跨部门、跨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印发了《关于设立中共滨州市XX 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党组的通知》(沾委〔2017〕96 号)、《XX区人民政府关于组建滨州市沾化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的通知》(X政字〔2017〕80号),在原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基础上,组建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今年9月25日,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正式挂牌成立。同时印发了《关

风险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

风险评审委员会工作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建立完善公司科学规范的风险管理机制,形成科学规范的风险评审制度、风险监管体系和法律保障制度,提高资产与业务风险防控能力和工作效率,保障公司平稳健康运行,坚持以合法性、安全性和效益性为基本原则,根据公司章程和公司《董事会议事规则》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风险管理委员会对公司董事会负责,在公司董事会领导与授权下开展工作,负责公司资产、业务和管理风险识别、防范、控制、转化等工作。 第三条风险管理委员会组成应突出成员的学识水平、知识的专业性、知识结构的复合性和实际的业务经历。 第四条风险管理委员会坚持集体审议、充分论证、独立表决的审议决策原则;追求科学缜密决策,确保业务质量,有效识别防控风险,实现预期效益的决策目标。 第二章风险管理委员会职责 第五条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 (一)对公司高级管理层在担保业务、市场、操作等方面的风险控制情况进行评审监督;并具体审定以下公司业务: 1.担保类业务; 2.委托贷款等资产类业务; 3.项目融资类业务; 4.短期资金拆借类业务; 5.信息咨询、顾问、理财等中间业务;

6.其它业务。 (二)尽职评估担保业务风险,充分发表分析意见,客观公正地投票表决; (三)提出完善公司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建议,掌握业界动态,研究银行政策,关注担保企业风险状况。 (四)董事会授权的其它事项。 第六条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或者审定公司业务规章制度和内控制度。 第七条涉及业务核销、以物抵债、抵债物变现与报损等不良资产处置事项,报公司董事会审批。 第八条超过董事会授权权限以及风险管理委员会认为有必要上报董事会的事项,报公司董事会审定。 第九条风险管理委员会可以聘请中介机构提供专业意见,有关费用由公司承担。 第三章风险管理委员会的组织结构第十条风险管理委员会设常务委员7人,包括以下方面人员:(一)公司总经办公室2人,总经理任风险管理委员会主任,副总经理任第一副主任; (二)市场业务部门3人,部门经理任风险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 (三)风险管理部门1人,部门经理任风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风险管理委员会设会议秘书1名,负责会议通知、会议资料的收集、整理、打印和分发会议文件、会议记录和委员投票统计工作等。会议秘书由风险管理部门派专职人员或派员兼职。 风险管理委员会可设候补委员1-3人。 第十一条风险管理委员会主任与第一副主任由公司董事担任。

浅谈审判制度的改革及完善(一)

浅谈审判制度的改革及完善(一) 论文关键词]审判制度审判原则完善措施论文摘要]我国现行的审判制度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亟需改革和完善,目的是确保严格执法,消除司法腐败,真正实现司法公正。本文拟从几个角度讨论审判制度改革和完善的措施及可能性。 审判方式改革的目的就是确保严格执法,消除司法腐败,真正实现司法公正。当前国内讨论最多的就是如何全面落实公开审判原则,将法庭的整个审判活动置于当事人及群众的监督之下,放权给合议庭和独任审判员,最终的目标是实现法官独立,即指法官在审理案件时不受来自法院外部的干涉和法院系统内部的干涉。法官独立是现代司法制度的核心和基石,目前改革的关键是改革和完善审判制度。 如何改革与完善我国的审判制度,以达到司法公正的目的,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需要改革和完善。 一、进一步落实独立审判原则,改革法院体制和人、财管理模式 要在我国建立以法官为中心的审判机制,这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精简法官,对现有法官进行分流。采取考核的办法,择优录取部分业务能力强,素质较高的法官继续担任法官,建立名符其实的法官队伍。 2.建立科学的书记员管理体制。司法考试已经切断了书记员直通法官的通道,但多数法院对书记员的管理仍是维持现状,法官多书记员少的现状并没有改变。书记员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而是分配到各审判庭,只负责所在审判庭的书记员工作。由于书记员少,有的审判庭根本没有书记员,法官仍然要担任书记员的工作。因此,应建立科学的书记员管理体制。设立一个管理书记员的机构,将书记员相对集中管理,但并不集中办公,而是将书记员相对固定为某一审判庭服务,如遇其他审判庭书记员人手不够,则由书记员管理机构根据各审判庭的工作需求统一调配。 3.简化法院司法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现在每个法院都设有相似的行政机构,且数量较多,在高级法院甚至比审判机构多,级别与审判机构同级,有的甚至高半级,在很大程度上冲淡了审判机构和法官的中心地位。因此,应围绕着服务于审判工作为标准改组现有的司法行政管理机构,在法院内部建立统一的司法行政管理机构,统管法院的所有行政事务,并给每位法官配备专职助手。 4.建立单独的执行员管理体制。现在的执行员和审判员的地位和待遇是同等的,管理也是与审判员混合在一起,所有的执行员都被任命为法官。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执行工作由执行员执行,这就排除了法官搞执行的权力和义务。根据法官法的规定执行员不是法官,而现在的执行员都是双重身份,这是不合法的。因此,确有必要建立执行员管理体制,将执行员从法官队伍中分离出来,使执行员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 5.使法院的经费与地方财政分离,各级法院的经费由中央财政预算或者由中央规定标准在地方财政中实行单列。目前体制最大弊端是采用地方经费包干的作法,导致法院在经费上过多地依赖于地方。要做到司法公正,应地方法院经费独立于地方政府,必然使法院真正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斩断地方保护主义滋生的一个重要根源。 6.改革审判委员会,取消审判委员会对个案的决定权。审判委员会不参加开庭,而是由合议庭向其汇报,由其讨论并决定案件如何判决,是合法的“暗箱操作”。审判委员会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判组织形式,实行民主集中制,它的任务是总结审判经验讨论重大的或疑难的案件和其他有关审判工作的问题。这种组织形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无疑是对我国审判事业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种具有行政色彩的组织形式已经不合时宜了。审判委员会对个案有决定权,对审判委员会的决定合议庭必须执行,造成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局面。一方面阻碍了法官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另一方面又成了法官逃避责任的避风港。由审判委员会来讨论决定案件,造成有的当事人及其委托代理人,并不是

人民法院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精)

人民法院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司法体制/法院管理制度 内容提要:司法不公或司法腐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现行法院管理体制存在的三个弊端:司法权地方化、法院内部管理行政化和法官的非职业化。司法体制的改革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整体设计,通过修改法律,自上而下地进行。要把地方法院法官的任免权收归省级人大常委会;法院的经费由国家拨付;实行司法辖区和行政区划的分离。要取消对下级法院除上诉审和再审以外的监督;加强法官的审判独立。基层法院取消审判委员会和合议庭制度;中级以上法院要强化合议庭地位。大幅精简法官,建立严格的法官选拔制度、逐级遴选制度、定期交流制度以及惩戒制度,并对法官给予必要的身份保障和经济保障。 一、司法不公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上的缺陷 司法不公或司法腐败问题,当前在我国已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人们在谈及法院司法工作时,几乎都不约而同地认为司法不公或司法腐败十分严重,对法官队伍已到了非下大气力整治不可的地步。[1]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随着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我国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的同时,社会各界对司法不公或司法腐败的尖锐批评,也达到了建国以来的空前程度。这种尖锐批评,一方面是对司法工作和法官队伍中固有的和长期积累的问题的理性再认识,另一方面则更多地包含了对真正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现司法公正和社会正义的殷切企盼。然而,许多人把造成司法不公或司法腐败的原因简单地归结到法官素质不高、甚至一些法官违法犯罪上,而较少看到体制和制度上的缺陷对这一问题的重大影响。显然,对司法不公或司法腐败这样多因性的社会问题,如果不提高到司法体制特别是法院管理体制的层面上来认识,是很难全面把握问题的症结的,所开出的“医治药方”也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 邓小平同志从制度与个人关系的方面分析总结了我国的历史教训:“我们过去所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2]运用邓小平同志分析问题的方法来看待司法不公或司法腐败问题,就会认识到法官队伍素质不高和一

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

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 1.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委员若干名。由医院(分管护理工作)副院长任主任;由护理部负责人任副主任;由临床科室护士长任委员。 2.委员会成员因工作调动、变更,要求在十五日内下发人员调整通知。 3.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在护理部,负责管理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定期向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主任报告有关工作。 4.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每季度召开会议一次,管理委员会成员应按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通知安排参加会议。会议形成决议、决定应有委员会2/3以上成员参加方为有效。特殊情况下可临时召集开会或以书面形式决定有关事宜。 5.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会议由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主任或副主任负责主持,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召集并提供会务资料,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秘书负责记录会议内容,办公室成员负责起草会议决议、决定。 6.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的决议、决定提交院长办公会讨论决定后生效。 7.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每年组织一次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成员参加护理质量管理培训,学习护理质量管理标准。 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职责 1.全面负责医院护理工作的质量管理。 2.负责制定全院护理工作质量管理的年度工作计划,护理质量管理相关制度,检查标准,奖惩方案。 3.审议护理部制定的有关护理质量管理具体实施措施。对全院护理工作的质量控制指标进行检查、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4.对全院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提出指导性的改进意见。 5.决定医院护理新技术、新方法准入管理制度和规定。 6.讨论、决定全院护理工作中的差错、过失和事故等事件的院内处理意见。 7.提出全院护理人员质量教育、培训的要求,并检查其落实情况。 8.质量管理委员会秘书负责委员会会议记录。 9.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职责: (1)负责护理质量管理年度计划的起草工作。 (2)收集全院护理工作中有关的质量信息资料,并加以记录归类。 (3)负责召集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会议,提供会议讨论资料。 (4)起草会议决议和会议讨论的有关处理意见。

对审判委员会制度改革的思考和探索

对审判委员会制度改革的思考和探索 审判委员会制度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一项司法审判制度,在五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司法实践中发 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化,社会公众对人民法 院司法水平要求不断提高,现行的审判委员会制度无论是在组织形式、职能定位,还是在工 作程序和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日益显露,其发展现状已滞后于现代司法理念,与公正、高效审 判宗旨的需要已不相适应,改进和完善审判委员会制度势在必行。现结合司法实践,谈谈对 审判委员会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和体会。 一、审判委员会组织形式应由领导型向专业型转变 审判委员会是法定审判组织,应由符合其自身特点和职责要求的人员组成。而现行的审判委 员会则沿袭了我国行政管理机制的传统模式,委员由院长、副院长、审判业务庭庭长及相关 部门负责人组成。这些人员大多是资深法官,在案件研究中政治敏锐性和把握全局的能力较强,但是,由于受分管或从事审判业务工作的限制,一些委员往往只熟悉自己所分管或从事 的审判业务,而不熟悉其它的审判业务,势必会影响审判委员会研究案件的质量。随着法律 法规的不断细化,案件类型和分工更加具体明确,审判工作的专业性越来越强,要求每个委 员既通刑事、行政、又通民事、商事,确实是勉为其难。因此,审判委员会应走专业化的道路。 目前,司法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审判委员会组织形式实行专业化提出了不少观点和建议。审判 委员会组织形式应符合审判规律的内在要求,一是要改革审判委员会委员的选任程序,改变 审判委员会委员和行政职务完全挂钩的做法,通过公开竟聘,民主评议等形式把那些业务精通、政治过硬、作风正派的法官选进审判委员会。二是在审判委员会之下成立若干审判委员 会专业分会,如审判委员会民事、刑事、行政分会等,其成员应由从事相关专业的优秀法官 组成,审判委员会专业分会只讨论决定各相关业务的案件。在设立审判委员会专业分会后, 各级法院统一的审判委员会仍然需要保留,审判委员会专业分会接受审判委员会的指导和监督。一方面可以协调各专业分会的联系,另一方面便于对涉及多个专业的重大疑难案件以及 事关全局性、整体性、普遍性的审判问题的研究,强化宏观指导。三是要加强对审判委员会 委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委员履行职责的能力。审判委员会成员必须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审判 委员会发挥职能的需要。要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组织委员先学一步,多学一点,使其业务 能力始终能够代表全院的最高水平。 近年来,一些法院在审判委员会专业化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审判委员会专业组的职能 主要有:一是专业范围内讨论研究重大疑难案件,对案件质量和效率进行把关。二是结合协 调相关业务部门工作,加强监督和考核,落实质量目标管理责任。三是针对审判工作中的重点、热点、难点以及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总结审判经验,制定指导法 院相关业务的规范性意见,并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考虑到审判委员会专业尚不是法定 审判组织,明确规定专业组在对案件的研究把关上,其意见只是指导参考性意见,而不是决 定性意见,当合议庭与专业组意见不一致时,仍须提交审判委员会研究决定。审判委员会专 业组设立以来,由于其专业性强,熟悉相关业务工作,因此,在案件研究中能够抓住案件的 焦点和关键,审判委员会专业组除对案件进行把关,还加强了对全市法院审判业务工作的指导。 二、审判委员会工作职能应由研究案件型向宏观指导型转变 审判委员会的主要职能应是研究有关审判工作的根本性和全局性问题,而不仅仅是对案件的 讨论研究。但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有关法律对审判委员会研究案件的范围没有严格界定,使 得许多一般案件被提交到审判委员会上讨论决定。加之,有关法律对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案 件的程序没有严格规定,往往存在谁愿意提交就可以提交,想何时提交就何时提交的随意性。从而造成审判委员会往往陷入大量具体案件的讨论研究之中,没有足够的精力对审判工作中

全省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工作现场推进会讲话稿

全省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工作现场推进会讲 话稿 4全省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工作现场推进会讲话稿 201X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我省仁怀市、福泉市、兴义市被确定为国家级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单位,经过1年的试点工作,我省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有效解决过去多头执法的老大难问题,探索了一条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新路,进一步夯实了依法行政基础,为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完善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提高执法监管水平和效率,都提供了非常有益的经验。按照会议安排,我讲两点意见。 一、服务和推进改革的主要工作情况 201年4月,中央编办确定开展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后,我办高度重视,认真学习领会改革精神,根据工作职能,积极配合省编委办开展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相关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配合推动试点改革: 一是审查和完善试点方案,配合省编委办做好改革试点工作。我办会同省编委办指导仁怀市、福泉市、兴义市三个地方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了试点实施方案,对试点方案进行了合法性

审查,就有关执法权、执法职责等事项提出意见,进一步完善试点方案,并报请省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二是积极开展调研,认真做好服务改革试点工作。仁怀市、福泉市、兴义市开展试点工作以,省政府法制办多次派出人员开展调研、服务和指导,现场了解改革情况,分析研究改革中取得的成绩和遇到的困难,帮助理清改革思路、落实改革措施、破解改革难题,以积极的姿态,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针对试点地方执法单位合并变更执法主体名称、执法人员主体资格问题,省政府法制办专门研究并为试点地方开启绿色通道,采取措施及时更换执法证,确保执法主体资格的合法性,为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创造条。 三是积极参加起草和完善相关,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工作提供制度支持。我办与省编委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共同起草了《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黔党发〔201X〕12号),积极配合省编委办参与了《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全省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黔委厅字〔201X〕66号)等重要的起草,并在一系列有关改革的批复、指导意见中提供了审查意见,积极推动制度建设,为试点工作给予支持。

审判委员会议事规则

审判委员会议事规则 -------------------------------------------------------------------------------- 贺兰县人民法院https://www.doczj.com/doc/7c13373121.html,/ 2008-12-8 12:21:54 为规范审判委员会工作程序,严格执法,充分发挥审判委员会的职能作用,提高审判委员会的决策水平、工作效率以及审议案件的质量,根据有关法律规定,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规则。 一、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本院重大疑难、复杂、典型和新类型案件以及有重大分歧意见的案件,研究总结审判经验。 二、审判委员会实行例会制度,每周五为本院审判委员会例会日。遇有特殊情况需提前、延期或临时召开时,由院长决定。 三、审判委员由院长主持,必须由半数以上委员参加,院长因故不能参加审判委员会时,可委托副院长主持。 四、提请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的承办人应当提前准备报案材料,并在报案时分发给每位到会委员,会后及时收回。 五、审判委员会讨论下列案件: 1、刑事案件(包括自诉案件); 2、行政案件; 3、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的审查; 4、发回重审、依照审判监督程序提起再审的案件和国家赔偿案件; 5、新类型案件; 6、重大、疑难的民商事案件和党委交办、人大督办的案件; 7、合议庭有重大分歧,主管院长认为有必要提交审委会讨论的案件; 8、涉及社会稳定的执行案件的执行措施和执行方案的制定; 9、因生效法律文书产生歧义、判决内容不明确,致无法执行的案件; 10、执行中止、终结的案件。 11、院长认为需要提交审委会讨论的其它案件或事项。 六、主管院长认为有必要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的案件,应当提前向院长汇报,由院长决定是否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 七、提交审委会讨论的案件要求是: 1、报案材料应样式规范,内容详实,引用的相关法律依据内容清楚。 2、案件基本事实清楚,基本证据确实、充分。 3、合议庭有明确的意见及所适用的有关法律依据,有少数意见的亦应写明理由和法律依据。 4、案件主办人、合议庭必须对案件事实负责,如实汇报案情和合议庭意见。 八、审委会讨论案件的程序 1、听取汇报; 2、提出询问; 3、进行讨论和研究; 4、进行表决; 5、在记录上签名。 九、案件主办人应在审判委员会当场制作审委会记录,并由各委员签名,当场不能制

关于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txt鲜花往往不属于赏花的人,而属于牛粪。。。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然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空白人生有三样东西无法掩盖:咳嗽贫穷和爱,越隐瞒,就越欲盖弥彰。关于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青锋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摘要】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是目前我国推行行政改革和依法行政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需要认真总结经验,把握两个关系;同时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强化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另外,美国地方政府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关键词】行政执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Considerations on Deepening Rearm of Administrative Enforcement System 【英文摘要】The reform of administrative enforcement system is the main problem we have to solve in the process of administrative innovation and process of administration by law.To deepen the administrative enforcement system,we need to learn experiences and deal with two relations,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oretical studies to strengthen its guidance to current practice.In addition,the experiences of local American government are worthy to learn from. 【英文关键词】Administrative Enforcement;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ystem;Reform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的要求也愈来愈迫切。同时,与行政管理体制紧密相联的行政执法体制的改革与深化问题,也日显突出。特别是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的背景下,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和深化就成了人们普遍关心的主要问题之一。下面,就此问题谈点肤浅认识,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是目前我国推行行政改革和依法行政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建设法治政府应当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进一步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规定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目标就是经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而法治政府的一项十分重要内容就是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形成;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建立。为此,《纲要》要求:要理顺行政执法体制,加快行政程序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具体任务主要是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根据《纲要》的规定,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路径和重点是继续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积极探索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推进综合执法试点。要减少行政执法层次,适当下移执法重心;对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生产直接相关的行政执法活动,主要由市、县两级行政执法机关实施。要完善行政执法机关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近些年来,我国在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从而使行政执法的质量和水平得到提高,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出现新的局面。但是,我们应当看到行政执法体制的改革离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还应当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

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最新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 (最新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最新版) 一、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由分管院长、院党政领导、设备科、财务科、审计科、医务科、护理部、院感科、纪检监察负责人,大内科主任、大外科主任、门诊部主任等相关临床或医技专业人员组成。 二、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名(由分管院长担任)、副主任委员1名(由业务院长担任),设备管理委员会日常事务由设备科负责。 三、设备管理委员会根据国家和省有关部门指导的管理规定,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对医院仪器设备管理工作中的重大决策、技术问题提供评价咨询;根据医院各科室工作需要和医院财务预算,讨论医院全年医院医疗设备采供计划,认真论证和审批各科室提出的医疗设备采供申请,讨论、审定万元以上医疗设备的报损;定期听取审议特大型设备的运行状况和

效益分析报告。 四、主任委员或其委托人为设备管理委员会会议召集人,出席人数不得少于总成员数的三分之二。 五、设备管理委员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全会会议,或根据需要临时召开工作会议,设备管理委员会决议问题遇到不能形成一致意见时,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或提请院长办公会议集体讨论裁决。 六、设备管理委员会形成的意见和决议须经院长批准方可实施。 云博创意设计 MzYunBo Creative Design Co., Ltd.

法院审判管理制度改革调研汇报

法院审判管理制度改革调研汇报 法院审判管理制度改革调研汇报 根据市中院()号明传《关于组织有关审判管理制度改革调研》的通知精神,我院组织了民商事、刑事、行政、审管等部分庭室的负责人员进行了座谈,现将座谈内容经整理,按通知分类汇报如下: 一、当前全省三级法院审判管理组织机构应采取以审判管理为中心的机构设置模式 我院座谈认 为,法院审判管理机构的设置,首先要把审判管理的概念加以定位,无论从法院的职能上还是从法院所肩负的使命上,法院都是一个集审判、执行业务性较强的国家司法机关,因此宏观上必须定位于以调整审判策略为落脚点,其次从法院审判工作的职业特点上,是要紧紧围绕独立行使审判权这一法定职能来构建保障机制,这里的审判权管理与法官的职业化管理是等同的,因此从微观上定位于协调各业务庭之间的审判业务,提出合理化的资源配置,科学评价法官的审判业绩,为院党组、审委会当好参谋,提供直接的决策依据。人数较少的法院可改革业务庭为几个法官办公室,明确各个法官办公室处理一类或几类案件,隶属于审管部门来协调管理。针对我院一年来的实践,通过对管理机构的重新整合,确立了以审判管理机构为中心的三大部门的职能(政工监察、审判管理、行政管理),条块之间的分工更加简洁明确,审判管理的范围越来越大,权威性越来越加显现,法官的质效意识、质量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已初步形成了以审管为中心,其他部门紧紧围绕审务保障和审判服务的职业化管理模式。 二、审判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审判管理的内容要综合案件审理的各个要素加以分类,什么是法官和书记员的审判业务范围,什么是思想意识形态政治范畴,什么是行政服务和行政保障范围,必须加以明确区别,职能上各负其职,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要彻底改变政治决定化的通管色彩,行政业务化的模糊色彩,可大至分为三大类,一是法官队伍的业务管理,可称为静态的管理,包括法官的业务管理和培训、书记员队伍的业务管理、审判资源的配置建议、提出审判方式的改革方案、审判调研;二是案件审理业务,可称之为动态的管理,包括案件流程跟踪的节点管理、、司法统计、庭审考评、效率指标考评、案件质量考评、优秀法律文书考评、疑难复杂案件和化解重大矛盾能力评定、法庭指导及审判委员会的日常事务等。 三、审判管理的目标和价值应定位于下列几点 目标和价值定位的前提,主要是把审判管理放在法院整体工作什么位置上。我院研讨认为,审判工作是法院各项工作的核心,一是通过制定规范,统一裁判尺度,规范执法行为,保持高效的审判运行,其公正性才得以体现,二是要定位于抓审判质量的稳步提高上,只有好的审判质量才能体现司法公正,否则司法公正也是句空话,法律的严肃性和法院、法官的权威性才能得以体现,法院的公信力也才能得以提升,三是把落脚点立足于司法为民的效果上,只有审判与执行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司法为民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其司法的公正性才更具有广乏的群众基础。 四、与案件管理、审判权行使直接相关的审判管理事项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一是审判管理必须以制度管理为落脚点。制度的制定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度的实施要防止学用脱节,要作为工作的流程融入到每个管理的节点,作为管理法官的理论工具,作为考评法官的依据,切实用制度去管人、管事、管物、管案件,把管理的结果直接作为法官奖惩和用人的依据,记入法官的个人业绩档案;二是突出案件流程节点的关口管理。通过案件送评加大对个案从立案到案卷归档每个流程节点的程序合法性考评,不断发现问题、通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