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财政收入规模与构成分析

第七章 财政收入规模与构成分析

第七章  财政收入规模与构成分析
第七章  财政收入规模与构成分析

第七章财政收入规模与构成分析

第一节财政收入分类

一、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按收入形式分类是我国当前财政收入的主要分类。

分析我国财政收入的规模和构成,首先必须理清我国各类财政收入的口径,口径不同,就没有共同语言,就无从谈起。要理清财政收入口径,请仔细阅读财政部制定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2011)》。

按《政府收支分类科目(2011年)》简目中“收入分类科目”列出的类级科目有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

1、税收收入款级科目中列举了我国现行的税种,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船舶吨税、车辆购置税、关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其他税收收入。

2、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歀级科目列举了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其他社会保险等基金收入。

3、非税收入款级科目中列举了政府性基金收入、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其他收入。

4、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包括内外债贷款和转贷的收回本金收入。

5、债务收入,即内外债收入。从财政理论上说,财政收入形式还可以有铸币收入(或铸币税)和通货膨胀收入(或通货膨胀税),我国目前还没有计算这种收入。按财政收入形式的分类的主要用途,是用于分析财政收入规模的增长变化以及财政收入构成变化的趋势。需要说明,本章讲述的内容仅包括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在第六章的“社会保险支出”中已经说明了,有关于债务方面的收入以及铸币收入和通货膨胀收入将在以后的有关章节中专门讲述。

二、按财政收入的管理方式分类。由于我国仍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财政收入项目经常有所变动,特别是收费项目繁多,管理方式不一,财政统计也还不够规范,于是形成收取依据、使用权归属和管理方式不同的多种收入,因而为了对财政收入进行科学和准确的统计和分析,目前仍有必要将全部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按管理方式的不同区分为预算内和预算外两大类。预算内收入仅涵盖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中的一般预算收费,它的明显特征是纳入国家预算统计、按国家预算立法程序管理、由政府统筹安排使用。预算外收入是和预算内收入相对应的,如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和非税收入中的政府性基金收入都属于预算外收入,预算外收入在收入性质上明确定义为财政性资金,但却不纳入国家预算(一般预算)统计、管理和统筹使用,而是另外编制基金预算,专款专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目前我国的全部财政性资金分为预算内和预算外两大块,这仍然是现实的存在,只要两类资金的管理方式没有统一,那么,预算内与预算外的区分就不能取消,预算内和预算外的分类就仍有存在的必要。显然,按财政收入管理方式的分类,显示财政性资金的不同管理方式,有利于观测全部财政性资金的规模和构成,有利于规范管理和合理使用,有利于提高财政性资金效益。

因此,目前我国财政收入一词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财政收入一般是指仅含税收和一般预算非税收入的预算内收入,广义的财政收入是指国际货币基金

组织定义的财政收入,即所谓全口径的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全部非税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等。本书所使用的“财政收入”一词,除有特殊说明外,即指预算内的狭义的财政收入,广义的财政收入,一般是使用全口径财政收入一词。

第二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因素及我国的实证分析

一、影响财政收入规模水平的主要经济因素

(一)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从历史上看,保证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始终是世界各国的主要财政目标,而在财政赤字笼罩世界的现代社会,谋求财政收入增长更为各国政府所重视。但是,财政收入规模多大,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多快,不是或不仅仅是以政府的意愿为转移的,而是由经济、政治、社会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从根本上说,首先还是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影响。这里所讲的经济因素,既是决定一个国家长远的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因素,也是影响当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而在一定区间内上下波动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收入分配体制和价格水平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产品丰富及其净值―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就多,一般而言,则该国的财政收入总额较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较高。当然,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还受其他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就是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表现为基础性的制约,两者之间存在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源远则流长,根深则叶茂。

从世界各国的现实状况考察,发达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大都高于发展中国家,而在发展中国家中,中等收入国家又大都高于低收入国家,绝对额是如此,相对比重亦是如此(参见表7-1)。再从几个发达国家的历史发展的纵向比较来看,英、法、美三国1880年全部财政收入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左右,到20世纪80年代已上升为20%~40%。上述资料证明了一个我们曾反复强调的财政原理:经济决定财政,没有经济不发达而财源可以丰裕的。

表7-1 各国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占GNP的比重(1992年)

生产技术水平也是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但生产技术水平是内含于经济发展水平之中的,因为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总是与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是以较高的生产技术水平为支柱。所以,对生产技术水平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分析,事实上是对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研究的深化。简单地说,生产技术水平是指生产中采用先进技术的程度,又可称之为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技术进步往往以生产速度加快、生产质量提高为结果,技术进步速度较快,GNP 或GDP的增长也较快,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有了充分的财源;二是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物耗比例降低,经济效益提高,产品附加值所占的比例扩大。由于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产品附加值,所以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明显。因此,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首要的有效途径,在我国更是如此。

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关系可以运用回归分析方法作定量分析,回归分析是考察经济活动中两组或多组经济数据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的数学方法,其核心是找出数据之间相关关系的具体形式,得出历史数据,借以总结经验,预测未来。假设Y代表财政收入,X代国民生产总值,则有公式:Y=α+βX,其中α和β为待定系数。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尽管回归分析是一种科学的定量分析方法,但其应用也是有条件的,当有关经济变量受各种非正常因素影响较大时,应用回归分析就不一定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为了解决此类问题,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往往需要作一些数据处理,通常在数据中剔除非正常的和不可比的因素。下面我们应用时序回归模型分析我国1980-2002年GDP对财政收入的制约关系。时序回归模型公式:Gmt=a+bGDP ,式中Gmt代表不同年份的财政收入。查阅统计年鉴数据,可以得到我国从1980年-2002年各年份财政收入和GDP的数值,利用公式和最小二乘法,计算出我国财政收入和GDP的回归方程。结果为:

Gmt=0.1448 GDP+31.42003807

R2=0.920975 单位:亿元

(二)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

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政府的分配体制和分配政策。经济决定财政,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归根结底受生产发展水平的制约,这是财政学的一个基本观点。经济发展水平是分配的客观条件,而在客观条件既定的条件下,还存在通过分配进行调节的可能性。所以在不同的国家(即使经济发展水平是相同的)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财政收入规模也是不同的。分配体制和政治体制的集权和分权关系有直接的联系,比如,英、法两国的财政收入规模之所以较高,是由于政治体制倾向于集权,瑞典等北欧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之所以最高,是因为这些国家由政府包办的社会福利范围最大,而美国之所以相对较低,是因为美国为联邦制,政治体制倾向于分权,而且政府拨付的社会福利费水平较低。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出现逐年下滑的趋势,直接导因是经济转轨过程中GDP分配格局的急剧变化。据有关部门统计,从最终收入分配格局分析,政府收入的比重1978年为31.3%,到1994年下降为12.0%,下降了19.3个百分点;企业收入所占比重1978年为18.2%,1994年为21.5%,上升了3.3个百分点,个人收入比重1978年为50.5%,1994年为66.5%,上升了16个百分点。当时GDP分配格局变化的显著特征是向居民个人倾斜,而改革初期这种倾斜带有补偿性质。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分配模式是“先扣除,后分配”,实行低工资、低收入制度。当时,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最高年份曾高达39.3%(1960年)。变化是从1979年开始的,当年,同时采取三大措施,即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价格,提高职工工资水平,对企业减税让利。三大措施的实施对财政收入产生了巨大影响,1979年、1980年两年财政收入平均只增长1.2%,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急剧下降。1980年比1978年下降了5.6个百分点,是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年。此后继续实行减税让利政策,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继续下滑。

GDP分配格局变化的原因是复杂的,是国民经济运行中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是经济体制转轨的必然结果。分配体制和分配模式是由经济体制决定的,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收统支体制,显然是和市场经济体制不相称的,经济体制转换带来分配体制的转换是必然的。实际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以分配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的。实践证明,分配体制的改革促进了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问题在于,一开始步子迈得大了一些,有序性差了一些,以后在较长时期内继续减税让利,政府也曾作过一些调整,但多是临时性、非规范性措施,没有从根本方针上加以解决,直到1995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一直是下滑趋势。1993年中央采取整顿措施以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才相对稳定,到1996年开始停止下滑,1997年开始回升。其次,GDP分配向个人倾斜,财政收入比重的不断下滑,与分配制度不健全以及分配秩序混乱有直接关系。党和政府的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是明确的,即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但在改革过程中,特别是在改革初期,对这个分配政策的贯彻不是十分有力。居民收入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制度内收入或称正常收入,主要是工资、奖金、经营收入和财产收入,这部分收入特别是工资收入还处于相对平均状态;二是制度外收入,即所谓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这部分收入的特征是透明度差,通过哪些渠道,采取哪些形式,比重有多大,情况是若明若暗。例如,大家都说通过利用价差、利率差、汇率差、投机证券、权钱交易而致富的人不少,但这些收入带有很大的隐蔽性。后一部分收入的急剧增长,是居民收入差距急剧扩大并形成分配不公的主要原因,而且通过再分配进行调节的难度很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调整分配体制和分配政策是必需的,但必须有缜密的整体设计,并要考虑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改革伊始以至于以后多年来对分配体制和分配政策的调整缺乏有序性,存在过急过度的弊病,削弱了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造成资金分散与保证国家重点建设的严重矛盾。因此,从1993年开始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整顿市场秩序,调整分配格局,适当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是当时深化改革中应有的课题。

(三)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财政收入是一定量的货币收入,它是在一定的价格体系下形成的,又是按一定时点的现价计算的,所以,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GDP分配的变化也是影响财政收入增减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针对我国曾一度出现物价上涨幅度较大的情

况,学术界曾讨论财政收入的“虚增”或名义正增长而实际负增长的问题,它实际上就是指由物价上涨导致的财政收入的“贬值”现象。

价格变动对财政收入的影响,首先表现在价格总水平升降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总水平一般呈上升趋势,一定范围内的上涨是正常现象,持续地、大幅度地上涨就是通货膨胀,我国也曾出现物价持续下降的情况。随着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而财政收入同比例地增长,则表现为财政收入的“虚增”,即名义增长而实际并无增长。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价格分配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可能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我国物价对财政收入的影响突出地表现在通货膨胀时期,近年物价下跌则成为制约财政收入增长的一个因素。在分析中,可以通过GDP的平减价格指数消除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求出实际财政收入增长率并与名义财政收入增长率对比,下面图7-1是以1979—2001年的价格变动为案例。

图7-1 财政收入名义增长和实际增长的对比

在价格波动较大的年份,就会出现财政收入名义增长和实际增长的背离。从图7-1可以看到财政收入名义增长和实际增长的严重背离发生在三个时期:1984年和1985年,名义增长率分别为20.2%、22.0%,实际增长率则分别为14.6%、10.8%;1993年和1994年,名义增长率分别为24.9% 、20%,实际增长率分别为9.0%、0,13%;1998年和1999年情况则相反,名义增长率分别为14.2%、15.9%,而实际增长率高出名义增长率,分别为17%、18.5%。

因物价上升而形成名义增长而无实际增长的情况下,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是通过价格再分配机制实现的。因此,这时的财政收入的增量通常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GDP正常增量的分配所得;二是价格再分配所得。后者即为通常所说的通货膨胀税(通货膨胀税是和铸币税相联系的,本书将在讲授财政赤字问题时加以说明)。在许多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过去长期实行赤字财政政策,并通过市场机制形成有利于国家的再分配,所以“通货膨胀税”几乎是国家财政的一项经常性的收入来源。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则要进行具体分析。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即流通中实际的货币量超过客观必要量。从宏观上分析过多的货币量是由财政赤字和信用膨胀两条渠道共同形成的,而且信用膨胀也可能是主要原因。如果财政赤字不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那么,财政在再分配中有得有失,而且可能是所失大于所得,即财政收入实际下降。

决定价格对财政收入影响的另一个因素是现行税收制度。如果是以累进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纳税人适用的税率,会随着名义收入增长而提高,即出现所谓

“档次爬升”效应,会随着名义收入下降而降低档次,从而财政在价格再分配中所得份额将有所增减。如果实行的是以比例税率的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这就意味着税收收入的增长率等同于物价上涨率,财政收入只有名义增长,而不会有实际增长。如果实行的是定额税,在这种税制下,税收收入的增长总要低于物价上涨率,所以财政收入即使有名义增长,而实际必然是下降的。我国现行税制是以比例税率的流转税为主,同时曾经对所得税的主要部分―国有企业所得税实行承包制,大体相当于定额税,因而某些年份在物价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财政收入出现名义上正增长而实际上负增长,和现行的税制有极大的关系。

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往往是和产品比价的变动同时发生的,而产品比价关系变动以另一种形式影响财政收入。产品比价关系变动之所以会影响财政收入缘于两个原因:一是产品比价变动会引起货币收入在企业、部门和个人各经济主体之间的转移,形成GDP的再分配,使财源分布结构发生变化;二是财政收入在企业、部门和个人之间的分布呈非均衡状态,或者说,各经济主体上缴财政的税收比例是不同的;这样,产品比价变化导致财源分布结构改变时,相关企业、部门和个人上缴的税收就会有增有减,而增减的综合结果就是对财政收入的最终影响。

二、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变化趋势的实证分析

(一)增长变化总趋势。

在本书第三章曾对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而财政收入

规模增长变化趋势与于财政支出规模的发展变化趋势基本是一致的,那么,为什

么还要分析财政收入的增长变化趋势呢?这是因为:首先,我国一向执行以收定支的方针,显然财政收入对财政支出有较强的制约作用,有必要将财政收支的增长变化趋势进行对比分析;其次,如果说财政支出是直接表示政府活动的规模,而财政收入则主要是反映企业和居民对政府活动经费的负担水平,也就是从多角度分析政府活动规模;再次,当前我国的财政收入形式还不够规范,财政收入只是预算内收入,财政收入之外还有预算外收入,所以也有必要专门讲一讲这个问

题。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变化趋势参见图7-2。

图7-2 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及占GDP比重变化趋势示意图

资料来源:《中国财政年鉴(2009)》,2009和2010年数据来自当年国家报告

图7-2显示,我国财政收入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而增长,从总体上说,增长形势是良好的,年均增速,“六五”时期为11.6%,“七五”时期为7.9%,“八五”时期为16.3%,“九五”时期为16.5%,“十五”时期为18.7%。就财政收入本身而言,各年的增速虽然是波折的,但增长速度不算慢。然而,相对于GDP的增长而言,则呈现明显不同的两个阶段:1995年以前表现为不断下降的趋势;从1996年开始回升并从1998年表现为快速回升的趋势。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的变化趋势同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的变化趋势一样,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这一比重也是很高的,1978年仍占31.1%。但自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则逐年下降,至1995年下降为10.3%,17年间每年下降1个多百分点;1996年回升为10.4%,上升趋势一直延续到2007年,上升到20.6%,2008、2009两年略有下浮,2010年又回升为20.9%,15年间上升了10.6个百分点。

(二)1978-1995年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下降的原因及其经济影响

这一时期的财政收支形势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1、从预算内财政收支来看,由于财政收入增长慢于GDP的增长,而财政支出增长快于财政收入增长,在收支安排上,左支右绌,顾此失彼,政府一直为财力分散和财力短缺所困扰,导致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不断加大。

2、从财政与各部门关系来看,由于财政收入拮据,难以满足各部门正常的公共需要,特别是不能满足各部门的公共投资,于是各部门另辟蹊径,纷纷出台各种收费和基金项目,预算外以及随之而来的制度外资金迅速膨胀。政府资金被分散化了,国家预算的统一性被肢解了,各部门代替了财政职能,特别是代替了财政的配置资源职能。如1995年预算内投资只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可以说基本上丧失了财政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结构的调控作用。

3、从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来看,由于长期实行财政包干制,财政收入增量向地方倾斜,中央可支配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分税制改革后由于达到中央集中财力的预期目标尚待时日,中央财政在预算内资金的调控上也显得软弱无力。

4、从财政与银行关系来看,与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逐年下降的同时,居民储蓄急剧增长,银行贷款呈急剧增长的趋势,如1995年各类金融机构贷款增长额相当于当年财政收入的1.55倍。当时由于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拮据,而银行

资金充裕,于是银行扩展业务领域,代替了部分财政职能,这是财政职能弱化的一种表现。

根据以上情况,从政策面来判断,这一时期尽管当通货膨胀严重的年份也曾提出过紧缩政策,但从整体上说是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表现为对企业减税让利,对居民提高收入水平。这种扩张政策带来了财政收支占GDP比重的下降,却推动和支持了经济改革和经济增长,可以认为是财政为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付出的必要的成本和代价,但也带来了通货膨胀。从财政部门与主管部门之间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来看,则是实行分权政策,而且是横向与纵向同时并举的“双向”分权政策,表现为预算外收入、制度外收入的膨胀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下降。从财政与银行关系来看,似乎是“双松”政策,但财政的“松”是虚的,是被动的,而货币政策的“松”是实的,是主动的,可以说是货币政策独木撑天。把三种判断结合起来看,政策的效果是:财政对企业的减税让利,企业本身并没有得到实惠,其中一部分被主管部门通过收费和基金的形式拿走了,一部分则通过工资、福利以及不明不白的各种渠道转移到个人手里,而企业资金的缺口则要由银行发放无约束的贷款来满足。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时期的财政政策,是一种缺乏明确整体目标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因为财政收支特别是中央财政收支规模过小,支出结构僵化,左支右绌,调节的空间或弹性很小,充其量主要是满足“吃饭”的需要,甚至有的年份连吃饭都满足不了,而当时国民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的主要目标,基本上是让位给货币政策独家承担了。货币政策在增长与稳定之间倾斜于增长,实现了快速增长,却带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三)“九五”时期实现财政收支的良性循环的历史经验

1994年实行工商税改革和分税制改革,1998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推动了财政收支的大幅增长,并导向良性循环。国家财政走向良性循环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财政支出的大幅增长。在分析财政支出规模增长变化趋势时曾表明,我国改革开放后,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多年呈逐年下降趋势,直到“九五”时期才崭露头角,开始回升,是走过一个类似“V”字型的途径。应当看到,这种增长形势,是在经济增长率下滑、物价低迷的条件下实现的,可以说是我国财政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性突破。同过去多年财政收支增长缓慢时期对比而言,它的历史性意义在于,说明只有具备适度财政支出的规模,才能使国家财政解脱左支右绌的“困境”,提供优化支出结构、保证重点的较大空间,才能确立财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应有地位,充分发挥财政在市场经济下应有的职能,也才能在当前形势下拉动社会需求,推动经济增长,并带来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

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九五”后期财政支出的增长是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以税收为主的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二是来自以增发国债为支撑的财政赤字的增加(参见表7-2)。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财政年鉴(2006)》相关数据编制

从表7-2可以看出,财政支出的快速增长,首先还是来自以税收为主的预算内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1994年的工商税制改革和分税制改革,基本建立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工商税收制度和分税制度,为税收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制度基础,而分税制改革则进一步规范了政府之间的税收收入分配体制,有效地调动了中央与地方共同积极组织税收收入的积极性,从而也为税收的快速增长奠定了组织基础。再者,“九五”期间实行以增发国债为主要措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对财政支出的增长起了加速作用,这种加速作用,直接体现在增发国债本身直接增加了支出,还带动了银行贷款和地方、部门资金用于生产性支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持了适度的经济增长率,而且为经济持续增长培育了自主性增长动力,从而也为通过加强征管使税收快速增长提供了经济基础。税收增长和增发国债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两个车轮,二者共同支撑了财政支出的增长,其中后3年增发国债在其中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而财政支出的增长又为优化支出结构、提高支出效益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增发国债保证了公共投资的增长,税收增长则保证了重点公共支出的增长。于是,财政收入和国债的增长带来财政支出的增长、财政支出增长支持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又为财政收入增长和国债增长提供了经济基础,形成财政与经济以及财政收支之间的良性循环。回顾这段历史,可以说,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基本上是成功的,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不仅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而且带来财政与经济的良性循环,这是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十分可贵的经验。

三、我国当前财政收入规模水平的分析和评估

(一)财政收入规模水平

如何评估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的高低?如同评估财政支出规模一样,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取决于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各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特殊国情等多种因素,这就是为什么各国的财政收入规模水平各不相同,而且差距很大。所以,没有一种统一的和绝对的标准,也不可能有一种精确的模型来测算每个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的合理水平。一般还只能是采取本国自身的纵向比较和同外国的横向比较的方法,分析财政收入规模的发展趋势,作为合理确定财政收入规模的参考值,最终仍然需要根据本国的国情通过政治程序来确定。

分析我国财政收入规模水平需要从狭义财政收入和广义财政收入两种不同的口径来考察。狭义财政收入是指仅含预算内收入,广义财政收入包括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收入。我们先来分析狭义财政收入规模目前已达到的水平。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得知,我国改革开放后财政收入规模的变化经历了一个逐年下降而又逐年回升的历程。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31.1%下降到1995年的10.3%,而后回升,到2010年达到20.9%。从我国自身的纵向比较来看,目前财

政的集中度明显低于计划经济时期水平。我国改革开放前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民收入分配实行统收统支体制,根据当时的实践曾总结出2、3、4的比例关系,即积累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为20%,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为30%,基建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0%。由于当时是统收统支体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较高,所以市场化改革以后有所下降是必然的,也是理所当然的,那么,目前已经回升到超过20%的水平,是否还要继续上升,是否应当稳定下来,或者说什么水平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合理水平,这是我国当前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有关国计民生的一个问题,也是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并通过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来做出决策的一个重要战略性问题。从国际横向比较来看,若干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1990年美国为34%,法国为46.3%,英国为44.4%,泰国为21.3%,印度1987年为20.5%,韩国1992年为18.5%。按我国狭义财政收入口径进行比较,目前仍处于偏低水平,明显低于主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基本持平。

但是,按狭义财政收入口径进行国际比较,存在着明显的口径上的差异,是不可比的。所以,进行国际比较应当采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定义的全口径财政收入,为此,在我国狭义的财政收入之外,还要加入社会保险收入和没有计入预算内的非税收入,主要是政府性基金收入。表7-3显示近年来我国全口径财政收入的增长情况

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布会

表7-3显示,我国全口径财政收入近年增长较快,主要是政府性基金增长较快,2010年增长95.2%。按2010年数据,当年全口径财政收入增长33.1%,占当年GDP的比重达34.6%。这说明按全口径财政收入来估算和衡量,当前我国财政收入规模水平,已经接近财政收入规模水平比较低的发达国家―美国的水平,已经高出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由此可以判断,我国当前的财政收入规模继续提高的空间和余地已经不大。因此,思考和研究符合我国实际的适度的财政收入收入规模水平,并采取有效调节措施,已经提到战略性安排的议事日程。

(二)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政策思路

1、正确理解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前提。

从现实生活看,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方针以及长远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是确定我国合理财政收入规模的直接因素。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目前又处于奔向全面小康的快速发展时期,因而我国财政收入规模适当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是必要和可能的。但是,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关系又是关键,为此必须继续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因此,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思考,我国的财政收入规模又不宜过大,对目前过快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应适当加以调节,使财政收入规模控制在适度的空间。

2、实行兼顾“以支定收”和“以收定支”的方针。我国从古至今,一向存在所谓“以收定支”还是“以支定收”的争论,这种争论犹如蛋生鸡还是鸡生蛋的争论一样,不会有任何结论,也无助于解决合理的财政收入规模问题。其实,收与支是矛盾统一的两个方面,不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而是相互制约、相互牵动的关系,以支定收或以收定支不是绝对的,二者都是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的政策性问题。比如,计划经济时期,一切取决于统一的计划,所以执行以收定支、略有结余的方针,在预算安排上不允许打赤字,是无可质疑的。改革开放以后,进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要调整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应根据政府职能的转变先确定财政支出应有的规模,而后再确定税收的负担水平;当税收制度和税收征管走向法制化和规范化而且税收收入相对稳定之后,税收收入规模则反过来制约财政支出规模。目前我国已经到了应用税收收入规模来制约财政支出增长的时候了。

3、预算内财政收入是全口径财政收入中不可质疑的部分。

近年来,大家十分关注每年财政收入的同比增长高于GDP的增长这个现象,却很少注意到,由于多种原因,预算内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并没有很大的提高,如2007年为20.6%%,2010年为20.9%,3年间仅上升了0.3个百分点。我国预算内收入是当前全口径财政收入中的基本部分,应当是没有任何质疑的部分。一是,预算内收入是当前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基本保障,近年来支出结构不

断优化,预算内收入主要是用于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以及新农村建设支出的增长,今后仍然需要持续增长;二是,预算内收入也是国防经费的基本保证,我国财政支出中国防费用仅占8%左右,占GDP的比重不到2%,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难道还能削减吗?这也是不宜指责预算内财政收支过高的一个重要理由;三是,大家都看到,近年来大地震、大旱、大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这些灾害必须由财政来补偿,没有足够的预算储备将如何应对?另外,预算内收入是当前政府收入中法制化、规范化程度最高的,透明度也是最高的,是无可置疑的。如果说我国全口径财政收入偏高还是可以讨论的,而质疑预算内收入过高则是不符合事实的,或者说是一种误解,对决策也是不利的。我国预算内支出中惟有一个项目占总支出的比重偏高,即行政管理支出,主要是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可以考虑实行零增长政策。因此,评估我国当前的预算内收入规模水平,似乎应当有这样一种共识:从总体上判断,是不高的,尚且存在适度提高的必要和余地。但是,鉴于我国政府性基金规模较大,预算内收入也不宜过快增长。

问题在于,质疑财政收入规模过高的呼声恰恰是直接针对预算内收入提出的。如当报刊上有人预测2010年中国全国财政收入总额或达8万亿元,将成为世界第二,由此而引出财政收入比重过高、“国富民穷”、“财政收入挤占了居民收入”等质疑和议论。关于实行减税政策的主张,同样是指向预算内收入,因为预算内收入的90%以上是来自税收。坚持实行减税政策的学者过分迷信西方国家减税政策的效应,其实减税政策不一定适用于我国的国情,我国曾两次实行以增加政府支出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取得了明显效果,是一个明显的案例。

4、继续坚持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调整的税收政策。预算内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税收收入,而近年来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带来了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对近几年税收的快速增长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我国税收收入占GDP 的比重变化的趋势,同样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一路下滑,从1996年开始转为上升,这种恢复性上升是正常的,但随后直线上升,每年几乎上升近1个百分点,这种超常增长现象也不能视为一种规律性。税收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弹性系数,从1997年开始大于1.5,这种超常增长的势不应当也不可能长期继续下去。因为税收增长大幅度超出GDP的增长是一定时期特有的现象,而不是一种普遍的规律性。当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成,经济发展走向健康稳定增长,税收征管趋于完善和规范,税收与GDP将趋于同步增长,即税收收入主要依靠经济增长带来的自然增长,税收占GDP的比重将趋于相对稳定。但是,根据目前的政治经济形势不适于实行全面减税政策,最佳途径是在税制改革的同时,对税负进行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调整,同时,可以通过税基和税率的调整达到合理控制税收收入增长的趋势。

5、严格控制政府性基金收入的增长,继续税费改革,坚决取缔滥收费。控制政府性基金收入的增长,特别是要完善土地政策,制止土地出让收入的非正常增长;完善政府性基金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加强“收支两条线”预算管理;继续进行税费改革,将可以规范为税收的收费纳入预算,继续清理整顿屡禁不止滥收费,确保税基,保证税收的合理增长。

6、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有效手段是随时观测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系数和增长边际倾向指标。财政收入增长在一定的时期内总是存在一定的正常增长的空间,但不同年份却可能存在较大的波动,而弹性系数和边际增长倾向则可以显示波动的程度。比如,2010年全口径财政收入的增长弹性系数为1.74,边际增长倾向为60.2%,这显示全口径财政收入增长率是GDP增长率的1.74倍,GDP增长的

60%多被财政收入所吸取,明显说明这是财政收入超常增长的年份,应当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调节。

第三节财政收入构成和非税收收入分析

一、我国财政收入构成分析

(一)我国财政收入的构成——税收收入与非税收入

第一节财政收入分类中曾说明,按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2011年)》“收入分类科目”中列出的类级科目有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其中,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并没有纳入一般预算,而是另外编制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因而一般预算的经常性收入只有税收和非税收入两种形式。税收是一般预算经常收入的主要形式,非税收入是辅助形式,但非税收入是税收不能替代的,具有本身的特殊性质和特殊作用。在本书中,税收作为一个主要的财政收入范畴将设置多章详细加以阐述,这里主要是分析非税收入及其和税收的关系。还需要澄清这里所分析的非税收入的口径。在收入分类科目“简目”中列有7项非税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其他收入,其中,政府性基金收入是另编预算,也没有纳入一般预算,也就是说,我国的非税收入按管理方式不同也分为预算内和预算外两部分,因而这里先分析纳入一般预算的预算内非税收入,另外再专门分析政府性基金收入。还应明确,预算内的非税收入,实际上也就是预算内政府收费。

世界若干国家和我国收费在财政收入所占比重的情况参见表7-4和表5。

表7-4 世界各类国家收费占经常性收入的比重

资料来源:摘自郭庆旺赵志耘著《财政学》,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表7-5 我国收费占财政收入的比重

资料来源:2008年以前数据来自《中国财政年鉴(2009)》“国家财政分项目收入”表,2009年、2010年根据当年国家决算报告和财政部税政司关于当年税收增长结构分析资料。

对照上面的表7-4和表7-5,则可以对我国预算内收费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进行横向对比分析。表7-4显示,世界各国的经常性财政收入无例外的是以税收为主,但收费也占据一定的比例。从表7-4显示的资料很难寻求使用费所占比重的一般规律,看来主要是取决于各国的国情和财政体制的差异。从高收入国家的比较来看,体制差异的特征比较明星。其中前两个国家都是联邦制国家,财政体制倾向于分权,所以使用费的比重较大,而英、法两国财政体制倾向于集权,所以使用费比重较小。该表显示的资料,作为分析我国使用费比重的横向参照是有价值的。

将表7-4同表7-5对比可以看出,我国预算内收费在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普遍低于世界各国水平,甚至低于财政体制比较集中的英国和法国。但是,加上列为预算外政府性基金收入将可以看到,我国包括预算外的全部收费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则大大高世界各国的水平,这是目前我国财政收入和财政体制的一个重大特点,即预算内收费的比重较小,收费主要是列为预算外,因而,在财政管理上严格控制预算外收费的增长,并加强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是我国财政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政府收费的性质和特殊作用

研究税收与收费的关系,有必要对收费的性质和特殊作用做出说明。

1、收费的性质。从理论上说,政府收费主要是使用费(user charges)。按世界银行有关文件的说法,使用费是指“为交换公共部门所提供特殊商品和服务而进行的支付”。此外,政府收费还有少量的其他收费,如罚没收入和捐赠收入等。使用费实际上是政府模拟私人物品的定价方式收取的公共物品的价格,以便回收提供特殊商品和服务的全部或部分成本。使用费模拟市场价格,但又不同于市场价格,因为政府对公共物品定价不能采取利润最大化原则,所以,使用费一般不能全部弥补提供特殊商品和服务的成本。

收费有时与税收难以截然区分,因为有时一项收入可以采取税收形式也可以采取收费形式,如使用公路可以收取公路费,也可以征收燃油税。但二者也确实存在着差别,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税收与政府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没有直接联系,税收收入一般不规定特定用途,由政府统筹安排使用,而收费与政府提供的特定商品和服务有直接联系,专项收入,专项使用。二是,税收是作为政府一般的筹资手段,而收费往往是作为部门和地方特定用途的筹资手段。三是,税收收入是政府的主要收入,必须纳入预算内统筹使用,而收费则可以有所不同,全国性收费一般纳入预算内,部门性收费或地方性收费可以作为预算外收入,按

预算程序管理,形成政府性基金或由部门和地方自收自支。四是,一般而言,税

收的法治性和规范性强,有利于立法监督和行政管理,而收费的法治性和规范性

相对较差,容易诱发滥收费现象,因而法治性不强的发展中国家应避免收费项目

过多,并力求加强管理。

2、收费的特殊作用。既然税收与收费难以截然区分,那么,政府为什么要采取收费形式呢?这首先是因为收取使用费在弥补市场失灵方面,如矫正私人物品的外部效应上有特殊的作用。比如:假定某一工厂对周围的环境带来污染而又没有采取治理措施,那么,他的私人成本将小于社会成本,获取额外利润,政府使用费可以定在等于甚至高于额外利润水平上,则可以运用经济手段迫使企业治理污染,或者政府运用这笔使用费来治理污染。其次,收取使用费有利于提高公共物品的配置效率。使用费遵循的是受益原则,谁受益谁支付,合情合理,同时吸收了价格机制的优点,至少要支付相当于成本水平的使用费,显示了提供特殊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信息,有利于避免公共物品的过度需求,提高公共物品的配置效率。那么,当某一项收入可以采取税收形式也可以采取收费形式的情况下,如何合理选择呢?这可以根据政策目标和效率原则进行抉择。比如:如果公路使用费不是在全国统一征收,即有的公路收取使用费,有的公路不收取使用费,就会产生车主选择不收费的公路,甚至绕道而行,在这种情况下,则选择征收燃油税更有效率;如果财政收入奉行受益原则,则选择使用费更为公平,如果奉行支付能力原则,则选择燃油税更为公平;如果为了防止诱发滥收费现象,无疑多采取税收形式更为恰当;等等。

二、二、政府性基金收入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分析

(一)政府性基金收入

政府性基金收入是国家通过向社会征收以及出让土地、发行彩票等方式取得收入,并专项用于支持特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收入。

目前,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的基金共43项。按收入来源划分,向社

会征收的基金31项,包括铁路建设基金、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港口

建设费、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等。其他收入来源的基金12项,包

括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彩票公益金、政府住房基金等。按收入归属

划分,属于中央收入的基金9项,属于地方收入的基金20项,属于中央

与地方共享收入的基金14项。按支出用途划分,用于公路、铁路、民航、

港口等建设的基金9项;用于水利建设的基金4项;用于城市维护建设

的基金8项;用于教育、文化、体育等事业发展的基金7项;用于移民

和社会保障的基金5项;用于生态环境建设的基金5项;用于其他方面

的基金5项。2009年,全国基金收入18335.04亿元,相当于当年财政

收入的26.8%。其中:中央基金收入2507.67亿元,占13.7%;地方基

金收入15827.37亿元,占86.3%。2010年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

35781.94亿元,同比增长95.2%,相当于当年财政收入的43.1%。其中中

央政府性基金收入3175.57亿元,占8.9%,地方基金收入32606.37亿元,

占91.1%。

政府性基金的管理方式,是在一般预算之外编制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构成政府预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的管理原则是

“以收定支、专款专用、结余结转使用”。基金支出根据基金收入情况安排,

自求平衡,不编制赤字预算。当年基金预算收入不足的,可使用以前年度

结余资金安排支出;当年基金预算收入超出预算支出的,结余资金结转下

年继续安排使用。各项基金按规定用途安排,不得调剂使用。

编制政府性基金预算,对于提高政府预算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增强预算的约束力和透明度,更好地接受人大和社会监督,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2009年以来,财政部按照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的要求,制定印发

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政府性基金预算编制的工作方案》,明确了完善基

金预算编制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并抓紧组织实施,逐项落实各项任务措

施。2010年政府性基金预算编制有较大程度改进和提高,取得了明显

成效。一是提高了预算完整性。在往年编制中央基金预算的基础上,新

增编制了全国和地方基金预算,更加全面地反映了基金收支总量、结构

和管理活动。二是细化了预算编制内容。更加细致地反映了基金收支的

具体情况,中央基金支出预算,全部编列到项级科目,并细化到具体支

出项目,落实具体事项。三是提高了预算准确性。根据经济形势变化、

政策调整等因素,准确预测基金收入。按照“以收定支、专款专用”和“收

支平衡、结余结转下年安排使用”的原则,合理安排基金支出。充分论证

项目支出,保证项目可执行,提高基金收支预算编制的真实性、准确性。

四是增强了预算透明度。在全国预算草案中增加了对每项基金征收使用

政策的说明,使人大代表和社会各界充分了解预算数据的政策含义。在

人代会后,首次将基金收支预算向社会公布,让社会了解和监督预算执

行。下一步,财政部将认真总结基金预算编制经验,进一步完善基金预

算制度,不断提高基金预算编制和管理水平。一是控制基金规模。按照

“正税清费”原则,清理到期的基金项目,结合资源税改革,研究用资源

税取代或吸收相关基金项目,依法从严审批设立新的基金项目,严格控

制基金规模。二是完善预算编制。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进一

步细化各项基金预算的收支科目,增强预算的约束力;推动相关部门建

立健全基金预算支出项目库,做好具体支出项目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提高基金预算的准确性;加强对补助地方资金的预算监督,严格控制代

编预算和预留待分配资金规模,提高基金预算的规范性和透明度。三是

推进与其他预算的相互协调。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推动基金预算与公

共财政预算间的相互协调;统一地方教育附加征收政策,扩大地方教育

附加收入规模;按照《可再生能源法》的相关规定,将在公共财政预算

中安排专项用于可再生能源的专项资金转入基金预算,与向社会征收的

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合并,设立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支持可再生能源

事业发展。

(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

土地出让收入是市县人民政府依据《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以土地所有者身份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所取得的收入,主要是以招标、拍卖、挂牌和协议方式出让土地取得的收入,也包括向改变土地使用条件的土地使用者依法收取的收入、划拨土地时依法收取的拆迁安置等成本性的收入、依法出租土地的租金收入等。土地出让收入构成政府性基金收入的主体,2009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14239.7亿元,同比增长43.2%,占政府性基金收入的77.7%;2010年土地出让收入29397亿元,同比增长106.4%,占政府性基金收入的81.4%。可见,近年土地出让收入的大幅增长,是政府性基金收入以及全口径财政收入过快增长的主要因素。

2007年之前,土地出让收入先纳入预算外专户管理,再将扣除征地补偿和拆迁费用以及土地开发支出等成本性支出后的余额缴入地方国库,纳入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2007年,国家对土地出让收入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将全部土地出让收入缴入地方国库,纳入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与一般预算分开核算,专款专用。按现行政策规定,土地出让收入缴入国库后,市县财政部门先分别按规定比例计提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和农业土地开发资金,缴纳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余下的部分统称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其中,计提的国有土地收益基金专项用于市县土地收购储备,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拆迁补偿费以及前期土地开发支出,计提比例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计提的农业土地开发资金(其中省级最高可以集中30%),专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具体使用范围包括土地整理和复垦、宜农未利用地开发、基本农田建设以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方面的土地开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是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在批准将农用地、未利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时,向取得新增建设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收取的收入,由市县人民政府从土地出让收入中按规定标准向中央和省级缴纳。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实行中央和省两级3:7分成,专项用于耕地开发、土地整理、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支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主要用于征地拆迁补偿、土地开发、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廉租住房保障等支出。综合起来看,政府明确规定土地出让收入的使用范围包括10个方面:1、征地和拆迁补偿支出,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拆迁补偿费;2、土地开发支出,包括与前期土地开发相关的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排水、通讯、照明、土地平整等基础设施建设支出,以及与前期土地开发相关的银行贷款本息等支出;3、补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等支出;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包括用于农村饮水、环境、卫生、教育以及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支出;5、农业土地开发支出;6、城市建设支出,包括城市道路、桥涵、公共绿地、公共厕所、消防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7、耕地开发、土地整理、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支出;8、城镇廉租住房保障支出;9、土地出让业务支出;10、破产或改制国有企业土地出让收入用于职工安置等支出。

近年土地出让收入增长较快,社会媒体将地方财政过分依赖土地出让收入的现象名之为“土地财政”。土地财政这个词体现出明显的贬义,有人则从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角度,认为土地财政的弊端越来越明显,理应退出历史舞台。当然,土地管理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是应当探讨的,但当前还是应该在现行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对土地出让收入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

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是土地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私人不得买卖,政府是国有土地的代表者并兼土地经营者,有偿转让使用权。土地出让收入是政府转让土地使用权所取得的收入,因而土地出让收入纳入国库,构成财政收入的一项收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政府向房地产业提供土地,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并带动经济的增长,创造良好政绩,而且可以增加政府收入,这是应当肯定的。土地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我国人口众多,土地稀缺,土地问题的的核心是旺盛的需求与有限供给的矛盾,我国能够出让的土地的量是限定的,所以土地一旦投入市场,必然长期是卖方市场的一种特殊商品,需求过旺,价格趋高,而且随着土地需求的日益增长,价格上升也是必然的,这个矛盾不是什么管理制度所能改变的。当前出让土地主要是采取《招拍挂》方式,80%以上土地出让收入是来自招拍挂。而土地拍卖价格是竞拍形成的,甚至形成“地王”抢拍,说明土地价格虽高开发商还是有利可图的,如果拍卖市场是公开、公正和透明的,拍卖程序是正常的,那么,从市场供求关系的角

我国近几年财政收入规模变化及原因

. 我国近几年财政收入规模变化及原因财政收入作为政府行使职能的保证,其规模和组成结构反应了财政政策的导向。财政收入也一直是社会大众相当关注的一项统计数据。在漫长的财税体制改革中,财政收入的分类和比例不断调整,数量快速增长,其占GDP的比例也不断变化,不同年份的财政收入持续波动,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比例也在不断改变。财政收入的改变直接反应了财政政策对平衡贫富差距,调节经济运行,强化政府效力的影响,收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一、近年我国财政收入总体情况 (一)近年财政收入规模、增速对比——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中央财政收入稳固提高,财政收入规模(占GDP比重)仍需扩大 分析:从财政收入自身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总量连年增长,尤其是自2003年突破2万亿关口之后,开始大幅度增长。2004-2006年,财政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4681.22 、5252.82 、7110.91万元,2007年实现财政收入5.1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5亿元。 与GDP的增长对比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实现了较大增长,2007年GDP达到24.66万.. .

年均增GDP65.5%。近五年来,我国亿元增长了66.7倍,比2002年增长亿元,比1978年的3645.2,相比之下,财政收入16.69%21.09%,实际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长10.6%,而名义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978从20年间持续下降,的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占GDP的比率在改革开放后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GDP年间稳步上升,10年这种下降势头开始得到扭转,并在近年的10.41%,1997年的31.06%下降到199620062007年该比率比年均上升约1个百分点,尤其是1997从年的10.95%上升到2007年的20.8%,增量的比个百分点,表现出明显加速的势头。从增量对比来看,财政收入增量占GDP 年上升了2.4 2007两年显著上升。重近五年逐年升高,其中2006、年税收所我国财政收入中税收比重仍然偏低。虽然税收收入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但08 90%的税收收入相比仍然偏低。占财政收入比例为88.41%;与美国、英国、阿根廷等国则超过7,046.15;而非税收入为亿元,同比增长只有4.7%09年前10月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51,317.65 33.8%,非税收收入过快增长会影响经济运行效率。亿元,同比增长达到14583.212009年增加112.4%,比2010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83101.51亿元,完成预算的年全国财政,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几年平均增幅基本持平(2005-2008亿元,增长21.3% 。和19.5%)收入增幅分别为19.9%、22.5%、32.4%2009,比73210.79亿元,完成预算的112.6%2010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23.0%,占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的88.1%年增长国有资罚没收入、纳入一般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包括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年增2009,比年全国非税收入20109890.72亿元,完成预算的110.8%源有偿使用收入等。个百分点。年下降1.29.9%,占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的11.9%,比2009长 对比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财政收入水平可以发现,欧美发达国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普遍在30%-45%这一范围内,而中国无论是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还是人均财政收入都远不及欧美发达国家。 (二)近年财政收入结构及比例对比——税收占财政收入比例不断上升,收费仍有不可替代左右,宏观税负水平处于稳定水平 2010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73210.79亿元,完成预算的112.6%,比2009年增长23.0%,占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的88.1%。纳入一般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包括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等。2010年全国非税收入9890.72亿元,完成预算的110.8%,比2009年增长9.9%,占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的11.9%,比20091年下降1.2个百分点。税收依然成为财政收入中的主要组成,税收收入与非税收收入大致呈现了9:1的比例态势。世界各国的财政收入基本都是以税收为主,但收费也占有一定的比重 12011-08-03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基本情况》《2010,财政部,.. .

我国的财政收入构成

我国的财政收入构成 我国的财政分成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两块。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收入来源是不同的或者是按比例分的。因此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中央财政是由地方财政构成的。地方发债,要以地方税收为信用保证的。中央一般不为地方解决债务问题。(何为非一般,下文有论述)国家财政收入大致可以概括为:税、利、债、费四大方面。税是指国税,利是指国有企业上交的利润;债是央行发行的国债和外汇占款;费是各项行政收费及罚没款。其中税占大头,其构成也较为复杂些,目前我国的19个税种中,16个由税务部门负责征收。关税和船舶吨税由海关部门征收,进口货物的增值税、消费税由海关部门代征。 1.增值税:对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征收。 2.消费税:对在我国境内生产或销售、委托加工和进口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征收。 3.营业税:对有偿提供应税劳务(包括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等七个税目)、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征收。 4.企业所得税:对在我国境内的一切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不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就其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依法征收。 5.个人所得税:对个人(自然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包括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等11个应税项目)征收。 6.资源税:对各种应税自然资源征收。 7.城镇土地使用税:以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范围内的土地为征税对象,以纳税人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为计税依据,按规定税额对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征收。 8.土地增值税:在我国境内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建筑物(包括地上、地下的各种附属设施)及其附着物并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对其转让所取得的增值额征收。 9.房产税:以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范围内的房屋为征税对象,按房产原值一次减除10%~30%后的余值或租金收入向房产所有人或经营使用人征收。 10.城市维护建设税:以纳税人实际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税额为计税依据征收。 11.车辆购置税:对购置汽车、摩托车、电车、挂车、农用运输车等应税车辆的单位和个人征收。 12.车船税:以在我国境内依法应当到车船管理部门登记的车辆、船舶为征税对象,向车辆、船舶的所有人或管理人征收。 13.印花税:对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中书立、领受应税经济凭证征收。 14.契税:以在我国境内转移的土地、房屋权属为征税对象,向取得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的承受人征收。

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的国际比较

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的国际比较 一个国家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高低,受多种因素影响,但最根本的是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职能范围的大小。一般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社会创造的剩余产品越多,可供政府运用的社会资源也就越多;政府职能越大,政府承担的社会事务越多,社会要求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也就越多。这样,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政府职能越大的国家,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相应要高一些。因此,并没有一个统一公认的标准。 从可统筹安排财力角度看,通常讲的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是指一般预算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和纳入一般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占GDP的比重。2003~2007年,我国政府一般预算收入从21715亿元增长到51322亿元,占GDP比重从16%上升到20%。其中,税收收入从20017亿元增长到45622亿元,占GDP 比重从14.7%上升到17.7%。 除了一般预算收入以外,我国政府以行政权力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身份集中的社会资源还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财政专户管理资金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和土地出让收入等四个部分。按照包括上述五个部分收入的大口径计算, 2003~2007年,我国政府财政收入从32605亿元增长到77608亿元,占GDP 比重从24%上升到约30%。2008年这一比重约为30%。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府财政统计年鉴(2007)》公布的2006年数据计算,全部51个国家的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平均为40.6%,21个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为45.3%,30个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为35.9%。其中,税收收入占GDP比重的世界平均水平为25.4%,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为29.5%,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为21.3%。

我国的财政收入规模

我国的财政收入规模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的规模随着各种因素的影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经济体制的变革,财政收入也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变化过程,但是财政规模过大或者过小都对经济造成一定伤害,所以财政规模必须适当,要与国民经济发展规模、速度以及公众需求相适应。 关键词:财政规模经济发展相对数绝对量 财政收入的规模是指财政收入的总水平,通常用绝对数额或者相对数额来表示。财政收入的规模是衡量一国财力的重要指标,它表明了该国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作用的大小。财政规模受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经济体制、传统习俗、价格等因素的影响。 (一)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的绝对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收入的规模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长。1978年到2007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1978 年的1132.26亿元到2007 年的51304.00 亿元,扩大了近45倍。回顾29 年的发展历程,我国财政收入绝对数的增长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水平徘徊阶段,财政收入由1978的1132.26亿元上升至1982的1212.33亿元,年均增长率仅为1.72;二是缓慢发展阶段,财政收入由1982的1212.33亿元上升至1992年的3483.37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1.11%;第三是高速增长阶段,财政收入由1992 年的3483.37 亿元上升到2007 年的51304.00 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9.64%。2008年我国经济经受了国内外诸多不利因素的冲击,通过精心有效的宏观调控,基本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格局,预计GDP增长10%左右,CPI上涨6.3%左右。2009年,国际经济环境更趋严峻,我国经济面临着周期性调整和结构性调整双重压力,预计2009年GDP增长9%左右,CPI上涨4%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16%,贸易顺差2350亿美元,同比减少约9%。(二)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的相对变化 1978年以来,在我国财政收入绝对数上升的同时,相对数也经历了一个先降后升 的变化过程。降的过程是1979年至1995年,财政收入的相对数从28.4%降至10.7%,其间有过两次跳跃式的下降,一次是1979年至1982年,财政收入相对数从28.4%下降 至22.9%,降幅达5.5个百分点;另一次是1985年至1988年,从22.4%跌至15.8%,降幅为6.6个百分点。升的过程是从1995年开始的,至今一直呈单边上升态势,相对 数从1995年的10.7%升至2003年的18.6%。,整个过程显得比较平稳。 我国财政收入相对数之所以经历先降后升的变化过程,是和我国社会经济改革以及经

地方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区别

地方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区别 地方财政总收入(全口径,如北京市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上划中央收入=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基金预算收入(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上划中央收入注: 包含有基金收入的财政总收入叫做全口径财政收入,否则仅叫财政总收入。 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 通过一定的形式和程序,有计划有组织并由国家支配的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 包括: (1)税收收入。 国内增值税的25%、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纳入分享范围的企业所得税的40%+未纳入分享范围企业全部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40%、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证券印花税的3%+其余印花税的全部)、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其他税收收入。 (2)非税收入。 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其他收入。 基金预算收入: 指按规定收取,转入或通过当年财政安排,由财政管理并具有指定用途的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等。 主要包括:

工业交通部门、商贸部门、文教部门、农业部门、其他部门的基金收入和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地方财政税费附加收入、基金预算调拨收入等。 行政区本级财政收入指的是行政区本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经过分享、返还之后可供行政区本级政府支配的财政收入。 如,北京市财政收入中还包含了下面区县的财政收入,北京市政府本级财政收入仅占其中的一部分。 摘一段关于深圳市财政收入的报告,可以看出几个概念的差别。 2008年来源于深圳市的全口径财政收入2830亿元,是在消化了2008年证券交易印花税大幅减收因素后实现的(2008年证券交易印花税大幅减收350亿元),剔除此因素,增幅达 19.5%。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800.36亿元,比上年增加142亿元,增长 21.6%,其中市本级完成527亿元,比上年增长23%。 在国内外经济形势日趋严峻,对深圳市外向型经济造成较大冲击的背景下,这一突破来之不易,也尤显可贵。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是指政府凭借国家政治权力,以社会管理者身份筹集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主要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持国家行政职能正常运转、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 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包括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以及社会保障预算。 为了避免与预算体系中其他预算收入混淆,从2012年起各级政府一般预算收入改称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在口径上与2011年以前的“一般预算收入”相同。

十二五期间我国财政收入的规模及结构分析

十二五期间我国财政收入的规模及结构分析 金融G班 2016191G13 付丹丹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总量稳步攀升,2011-2014 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0% ,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分年度看, 2011 年比上年增长 9.5% ,2012 、 2013 年均增长 7.7% , 2014 年增长 7.3% , 2015 年上半年增长7.0% 。“十二五”期间,预计我国经济年均增长近 8% ,不仅高于同期世界 2.5% 左右的年均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也名列前茅。 国家财政实力明显增强。2011 年,我国公共财政收入突破 10 万亿元大关,2014 年超过 14 万亿元,比 2010 年增长 68.9% ,年均增长 14.0% 。随着国家财政实力增强,财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不断加大。 2014 年,我国公共财政支出超过 15 万亿元,比 2010 年增长 68.7% 。重点领域民生支出得到较好保障。 2011-2014 年,城乡社区事务、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年均分别增长 21.1% 、 20.4% 、 17.2%。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经济总量增大,相应财政收入占GDP 比重也有所增加,但起伏不大,基本保持稳定。但财政收入增速仍高于GDP增速。 其中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有1)经济发展水平2)生产技术水平。十二五期间,我生产技术的进步直接加快了生产速度,提高产品质量,引起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增长,从而导致财政收入的增长;技术的进步必然带来物耗比例的降低,经济效益的提高,剩余产品的价格比例扩大,从而增加财政收入。3)收入分配政策。一国政府在收入分配中越是追求公平,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的力度就越大,政府要求掌握的财力就越多,财政收入的规模就越大。4)价格因素5)税收管理水平和税收政策因素。 2014年税收收入实现11.9万亿元,同比增长7.8%,完成了年初预算的99.2%。中央级税收收入和地方本级税收收入,均距离年初目标有小小差距。2014年全国非税收入实现2.12万亿,占全部公共财政收入比重为15.1%,相较上年决算收入增长13.5%,高过税收收入增长。这2.12万亿的非税收入中,主要来自于地方本级收入。地方非税收入实现1.67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占地方本级公共财政收入比重为22.1%。从2014年数据来看,种类繁多的地方非税收入中,占比最大的为行政事业性收费,其次是包含海域使用金、场地和矿区使用费收入等的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再次为包括排污费、水资源费收入等专项收入。金融企业上缴利润大增,2014年中央非税收入增速较高,实现收入4457亿元,同比增长了25.3%。据21世纪宏观经济院获取的预算报告显示,2014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实现收入2030亿元,相较去年决算数增长了90%,为预算的158.6%,比预算超收约750亿元,这主要是金融机构上缴利润增加较多。

目前我国财政收入规模及结构分析

目前我国财政收入规模及结构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我国的财政收入不断增加,财政收入规模不断扩大。本文第一部分依据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的相关数据,分析我国目前财政收入的总量,及其占GDP的比重,再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分析财政收入增长的原因,并且提出了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几点政策思路。第二部分分析目前我国财政收入的结构,主要从收入形式方面进行分析。基于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重点分析了税收部分,对几个主要税种的收入增长情况及增长原因进行了分析,体现各税种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程度,由此反映除财政收入的结构情况。 关键字:财政收入规模、财政收入结构、税收结构 财政收入可以理解为是一定量的货币收入,即国家占有的以货币表现的一定量的国民总收入;财政收入又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分配过程,这一过程是财政运行的第一个阶段或第一个环节,在其中形成特定的分配关系或利益关系。1财政对一个国家的政府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占有了一定规模的财政收入,政府才能实现其职能。 一、财政收入规模分析 表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总额及各年增长速度 1摘自陈共《财政学》(第六版)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收入总量以较快的速度逐年增长,到目前已经具有了比较大的规模。2007、2008、2009年财政收入总量分别为52321.78亿元、61330.35亿元、68518.30亿元,2010年更是突破8万亿,达到83080亿元的水平;四年的增长速度依次为32.4%、19.5%、11.7%、21.3%。从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财政收入总量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并且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持续增加。 财政收入规模大小、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快慢,是由经济、政治、社会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但是从根本上说,首先还是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影响,这些经济条件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收入分配体制和价格水平,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我国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并且达到目前的规模的原因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一、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虽然比起很多发达国家, 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水平低,技术水平也还很落后,但是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确实有了非常大的发展。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一直努力健全和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这个过程之中,我国注重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支持和鼓励科技创新,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政府在这些年中采取的一些措施确实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为财政收入的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征管的加强。我国的各级税务机关加强了对税收的征管,切实保 证了税收的到位,对财政收入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价格水平的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总水平一般呈上升趋 势,一定范围内价格的上涨是正常现象。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我国的物价水平在正常的范围内上升了不少,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财政收入也同比例的增长。 四、企业效益水平和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外贸易的发展。近年来, 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生产技术水平越来越高,企业的效益水平提高,个人收入增加,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长较快;随着对外交流的加强,对外 2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

福州各县财政收入

福州各县财政情况 鼓楼区:201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595.85亿元,比上年增长14.3%;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18.75亿元,增长2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9亿元,增长2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5.20亿元,增长39.6%;财政总收入27亿元,增长22.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87亿元,增长22%;实际利用外资(验资口径)18180万美元,增长0.1%;出口总额37.2亿美元,增长66.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621元,增长12.2%;人口自然增长率4.4‰。 台江区:201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08.58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服务业增加值164.58亿元,占生产总值的7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6.67亿元,增长23.9%;工业总产值109.23亿元,增长16.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4.19亿元,增长18.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1.33亿元,增长50.9%;财政总收入18.58亿元,增长43.6%,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0.66亿元,增长44.9%;合同外资2.12亿美元,增长15.23%;实际利用外资(验资口径)1.12亿美元,增长14.05%;出口总额9.07亿美元,增长68.2%;进口总额2.77亿美元,增长20.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40元,增长11.8%。 仓山区:201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34.78亿元,比上年增长12.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94.52亿元,增长17.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6.9亿元,增长30%;出口总额15.68亿美元,增长22.8%;实际利用外资1.54亿美元,增长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8.91亿元,增长25.9%;财政总收入16.67亿元,增长15.2%,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9.8亿元,增长2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13元,增长12.5%,农民人均纯收入11281元,增长11.6%。 晋安区:201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72.26亿元,比上年增长13.7%;财政总收入16.96亿元,增长16.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06亿元,增长24.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91.33亿元,增长19.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38亿元,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57亿元,增长2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36元,增长11.6%;农民人均纯收入11601元,增长12.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 马尾区:201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32.00亿元,比上年增长13.3%;财政收入32.20亿元,增长23.4%,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5.75亿元,增长25.4%;固

财政总收入概念和构成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 地方财政收入=基金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我在本贴7楼,帖了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所涉及的27个子项目) 上划中央“两税”收入,上划中央所得税 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 基金预算收入(我在本贴5楼,帖了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所涉及的9个子项目) 地方财政收入 财政总收入 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上划中央“两税”收入+上划中央所得税 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基金预算收入 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上划中央“两税”收入+上划中央所得税 =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基金预算收入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基金预算收入+上划中央“两税”收入+上划中央所得税 地方财政收入包括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镇维护建设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屠宰税、农牧业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增值税25%部分,证券交易税(印花税)的50%部分和除海洋石油资源税以外的其他资源税。 而基金收入的解释是:亦称为专款收入或预算外收入,指具有专门用途或对应的支出科目的财政收入。主要包括:工业交通部门、商贸部门、文教部门、农业部门、其他部门的基金收入和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地方财政税费附加收入、基金预算调拨收入等。 还有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下面27项,这个全国口径一样 下面的税中有些税全部归地方,有些税和国家按比例分. 税收性收入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越高越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可以理解为地方可以支配的税收收入. 四川地税局要征收农业5税(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牧业税,耕地占用税,契税) 重庆则由地方财政局直接征收 不管哪个部门征收都最后汇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 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牧业税现在可以忽略不记但是,耕地占用税,契税有几十亿的收入 重庆地税部门要代收5大社保费用,而四川地税部门不收这些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19502013年中国历年财政收入一览表

1950-2013年中国历年财政收入一览表 财政部2012年2月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89720.31亿元,比上年增加16509.52亿元,同比增长22.6%。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2011年税收增长的主要特点:一是税收总收入平稳增长。全国税收总收入增长与上年增速基本持平。二是分季度来看税收收入增速呈“前高后低、逐季回落”走势。三是与生产经营相关的主体税种较快增长。国内增值税、营业税同比分别增长15.0%、22.6%,与上年增速持平;企业所得税增长30.5%,比上年增速加快9.2个百分点。此外,与汽车、房地产相关的税种增速明显回落。汽车消费税、车辆购置税同比分别增长10.2%和14.1%,比上年增速分别回落45.6和39.9个百分点。房地产营业税和契税同比分别增长14.9%和12.1%,比上年增速分别回落17.5和30 个百分点。 分税种看,2011年国内增值税实现收入24266.64亿元,同比增长15.0%,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27%;国内消费税实现收入6935.93亿元,同比增长14.2%,比上年增速回落13.3个百分点,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7.7%;营业税实现收入13678.61亿元,同比增长22.6%,比上年增速回落1.2个百分点,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15.2%;企业所得税实现收入

16760.35亿元,同比增长30.5%,比上年增速加快19.2个百分点,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18.7%。 2011年个人所得税实现收入6054.09亿元,同比增长25.2%。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6.7%。 财政部表示,个人所得税收入实现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随着资本市场和艺术品市场发展,个人股权转让以及拍卖收入大幅增长,带动居民财产转让所得税快速增长。二是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带动工资薪金、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税较快增长。三是税务机关加强了对高收入者及股权转让个人所得税的征管,保证了相关个人所得税税款的及时足额入库。 2011年房产税实现收入1102.36亿元,同比增长23.3%。 财政部称,房产税收入快速增长的原因:一是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的保有量一直保持快速增长;二是房屋租赁价格上升。 2011年资源税实现收入598.87亿元,同比增长43.4%,比上年增速加快19.9个百分点。 资源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比重为0.7%。 财政部发布消息:2011年1-12月,全国财政收入103740亿元,比上年增加20639亿元,增长24.8%。 1950-2013年中国历年财政收入一览表统计年度

第七章+财政收入规模与构成分析+习题

第七章财政收入规模与构成分析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财政收入 2.预算内收入 3.“档次爬升”效应 4.使用费 5.政府性基金收入 6.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 二、判断题 1.预算外财政收入是全口径财政收入中不可置疑的部分。 2.在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政策思路中,坚决实行“以收定支”的方针。 3. 政府性基金的管理方式是在一般预算之外编制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构成政府预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 税收与政府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有关,一般不规定特定用途,由政府统筹安排使用。 5. 基础设施建设构成政府性基金的主体。 6. 按收入形式分类是我国当前财政收入的主要分类。 7. 从财政理论上说,财政收入形式还可以有铸币收入和通货膨胀收入。 8. 我国目前还存在预算外资金。 9. 一般预算的经常性收入只有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两种形式。 10. 税收是一般预算经常性收入的主要形式,非税收入是辅助形式,所以,非税收入可要可不要。 11. 预算内的非税收入实际上也就是预算内政府收费。 11. 一般来讲,财政体制倾向于分权的联邦制国家,使用费的比重较大。 12. 国际货币基金定义的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全部非税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等。 13. 目前我国财政统计中的“财政收入”,属于预算内收入。 三、不定项选择题 1. 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因素包括()。 A. 经济发展水平 B. 生产技术水平 C. 分配制度与分配政策的变化 D. 价格 2. ()有可能成为财政收入的源泉。 A. C B. V C. M D. V+C 3. 财政收入的数量界限即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该界限的确定具有()。 A. 主观性 B. 重要性 C. 客观性 D. 现实性 4. 税收收入的自动变化是指()的税收收入。 A. 比例征税 B. 累进征税 C. 固定总额税 D. 免税 5. 按财政收入的管理方式将财政收入分类为()。 A. 税收收入 B. 非税收收入 C. 预算内收入 D. 预算外收入 6. 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的管理原则是()。 A. 以收定支 B. 以支定收 C.专款专用 D. 结余结转使用 7. 《政府收支分类科目(2011)》简目中“收入分类科目”列出的类级科目有()和债务收入等。 A. 税收收入 B. 社会保险基金收入 C. 非税收入 D. 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 8. 非税收入包括()和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和其他收入。 A. 政府性基金收入 B. 专项收入 C. 行政事业性收费 D. 罚款收入

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的历史和现状 温小玲

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的历史和现状 摘要:财政收入的规模是指财政收入的总水平,通常用绝对数额或者相对数额来表示。财政收入的规模是衡量一国财力的重要指标,它表明了该国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作用的大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的规模随着各种因素的影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经济体制的变革,财政收入也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变化过程,但是财政规模过大或者过小都对经济造成一定伤害,所以财政规模必须适当,要与国民经济发展规模、速度以及公众需求相适应。 一、我国财政收入的历史: 近年财政收入规模、增速对比——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中央财政收入稳固提高,财政收入规模(占GDP比重)仍需扩大 1. 97年来各年度财政收入(支出)增长情况。

上图只截取了自1997年来财政收支变化的情况。对比09年及以前各年的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财政收入每年都在以15%-23%这一速度不断增长(个别年份增速明显加快之外)。98-06年通胀率基本维持在-1.0%到1.0%间,而近五年已经快速上涨到3%-5%。排除通胀率的干扰,每年的财政收入增速则会在5%-30%之间波动。接近20%的年增长率,表明了近年来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现实。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财政收入在总量上有了较大增长, 由1978年的1479.37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03740亿元, 29年间增长了70倍. 我国的财政收入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长,但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呈先逐年下降而后逐年上升的趋势。从国际横向比较,我国预算内收入规模仍然明显偏低,我国社会保障收入仍未纳入预算内统计。综合考虑我国预算内收入仍有继续提高的余地,但从全部财政收入规模看,继续提高的空间已经不大。 我国财政收入的现状: 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在经济社会仍处于转型期的今天,财政收入仍保持着高速增长,税收收入占到财政收入的近九成,而中央财政收入占到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的一半还多。 (1)财政收入增幅远高于GDP增幅 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一直保持着20%左右的高速增长。与此同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则保持在9%左右。财政收入增幅达到了GDP增幅的两倍左右,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2)中央财政收入比重仍待提高 今年来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达到了超过财政收入总水平50%的规模。但相较于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仍然较低。仅从数字上看,我国中央财政收入比率的水平是很低的,特别是中央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比世界各国的水平低得很多。 (3)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而“国富民穷”问题凸显 今年前三季度财政收入增长较快,是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物价水平上涨、企业效益较好等因素的综合反映。但这样的增长,在高通胀、温州企业倒闭潮等各

中国近年来财政收支状况

中国近年来财政收支状况 目录 一、引言 二、中国的财政收支规模 三、中国的财政收支结构 四、中国财政收支平衡的变化 五、参考文献

一、引言 自中国成立以来,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中国财政收支规模由小到大不断壮大,呈现直线上升的发展趋势;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财政收支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本文将以时间为主线,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财政收支规模和财政收支结构的变化,并且通过纵向和横向对比的方式来揭示我们的主题。 二、中国的财政收支规模 (一)财政收入的发展变化 1.财政收入各阶段的发展情况 财政收入既是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发展繁荣的直接体现。从增长速度来看,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950—1977年为第一阶段,财政收入长期保持在百亿元的水平。1978—1998年为第二阶段,财政收入走上了千亿元的台阶。l999—2007年为第三阶段,财政收入跃上了万亿元新高。其中1994-2007年财政收入增长最快,是我国财政发展的黄金时代(见表l)。 在第一阶段中,1950年是开国的第二年,由于经济还处在战火之中,因此是新中国历史上财政收入最低的一年,总收入只有65.19亿元。1951和1952年由于长期衰败的经济开始得到恢复,财政收入上升到了l00多亿元。之后在逐渐增加,长期保持在200亿元~800亿元之间,最高的是1977年的874.46亿元。 在第二阶段中,改革开放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财政收入从几百亿元跃上了千亿元大关。l978—1984年,财政收入保持在1000亿元左右,最多是l984年的1642.86亿元;1985—1998年,财政收入保持在2000亿元~9000亿元之间,其中1978—1984年为l000亿元左右,1985—1990年为2000亿元左右,1991—1997年为3000亿元—9000亿元之间,最多是l998年的9875.95亿元。 第三个阶段从l999年开始,全国财政收入迈上了万亿元的新台阶,由原来的稳健增长转向了快

财政收入规模以及影响因素分析

财政收入规模以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财政收入概述 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抽泣的一切资金的总和。财政收入表现为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个财政年度)所取得的货币收入。财政收入是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范围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财政收入的充裕状况。财政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弥补市场失灵,以国家为主体参与的社会产品分配活动。它既是政府的集中性分配活动,又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二财政收入规模分析 根据财政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财政收入执行初步统计数为68477亿元,比上年增加7147亿元,增长11.7%。其中:中央本级收入35896亿元,同比增加3216亿元,增长9.8%;地方本级收入32581亿元,同比增加3931亿元,增长13.7%。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505亿元。 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59515亿元,比上年增长9.8%;非税收入8962亿元,比上年增长26.1%。主要收入项目:国内增值税增长2.7%,国内消费税增长85.3%(剔除成品油税费改革和卷烟消费税政策调整的增收因素后增长7%左右),营业税增长18.2%,企业所得税增长3.2%,个人所得税增长6.1%,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增长4.6%,关税下降16.2%,证券交易印花税下降47.9%,车辆购置税增长17.5%。另外,出口退税6487亿元,比上年增长10.6%,相应减少财政收入。 资料来源:《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规模长期保持较快的增长水平(见表一),为我国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财政快速增长是中央和地方共同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以后中央财政收入增速从总体来讲是快于地方的(见表二)。

财政收入所包括的内容

财政收入所包括的内容 财政收入所包括的内容,主要包括: (1)各项税收: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城市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关税、农牧业税和耕地占用税等。 (2)专项收入:包括征收排污费收入、征收城市水资源费收入、教育费附加收入等。 (3)其他收入:包括基本建设贷款归还收入、基本建设收入、捐赠收入等。 (4)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这项为负收入,冲减财政收入。 什么是一般预算收入(general budget revenue)? 概念 财政收入的来源之一,通过一定的形式和程序,有计划有组织并由国家支配的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一般预算收入是与原来的“财政机关总预算会计制度”中的“预算收入”相对应的概念。1997年6月颁布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取消预算外、预算外收支界限后,财政总预算的收支体系也随之变化,将一部分原来属于预算外的收入纳入预算管理,但对这部分新纳入预算的收入又需要保持其专用性,不能与原来的预算收入统一分配。因此,预算收入被分为一般预算收入和基金预算收入两部分。

地方财政收入包括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和预算外收入。地方财政预算收入的内容:(1)主要是地方所属企业收入和各项税收收入。(2)各项税收收入包括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土地增值税、城镇维护建设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农牧业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增值税、证券交易税(印花税)的25%部分和海洋石油资源税以外的其他资源税。(3)中央财政的调剂收入,补贴拨款收入及其它收入。地方财政预算外收入的内容主要有各项税收附加,城市公用事业收入,文化、体育、卫生及农、林、牧、水等事业单位的事业收入,市场管理收入及物资变价收入等。 地方财政总收入 地方财政总收入的范围包括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上划中央收入。上划中央收入是指按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规定,在当地缴纳、与地方分享的税种的中央级收入,包括国内增值税的75%、国内消费税、纳入分享范围的企业所得税的60%和个人所得税的60%四项。地方财政总收入再加上政府性基金收入(含缴库社会保险基金),即为同口径财政总收入

财政收入统计口径详解

1.总的关系 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2.地方财政收入构成 地方财政收入=基金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地方财政收入包括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镇维护建设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屠宰税、农牧业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增值税25%部分,证券交易税(印花税)的50%部分和除海洋石油资源税以外的其他资源税。 而基金收入的解释是:亦称为专款收入或预算外收入,指具有专门用途或对应的支出科目的财政收入。主要包括:工业交通部门、商贸部门、文教部门、农业部门、其他部门的基金收入和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地方财政税费附加收入、基金预算调拨收入等。 首先要明白基金收入不是税收收入 在基金决算表上一般来说基金收入分为九大类 一、工业交通部门基金收入 二、文教部门基金收入 三、社会保险基金收入 四、农业部门基金收入 五、土地有偿使用收入 六、政府住房基金收入 七、其他部门基金收入 八、地方财政税费附加收入 九、其他 上面9大类中目前很多地方第一收入是土地有偿使用收入 其次是以养路费为大头的工业交通部门基金收入 另外虽然基金决算表上有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但是这个收入还是单独的,在基金决算表上可以忽略不记 还有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下面27项,这个全国口径一样 下面的税中有些税全部归地方,有些税和国家按比例分. 税收性收入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越高越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可以理解为地方可以支配的税收收入. 四川地税局要征收农业5税(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牧业税,耕地占用税,契税) 重庆则由地方财政局直接征收 不管哪个部门征收都最后汇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 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牧业税现在可以忽略不记但是,耕地占用税,契税有几十亿的收入 重庆地税部门要代收5大社保费用,而四川地税部门不收这些 一、增值税 二、营业税

中国财政情况的统计分析

中国财政情况的统计分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孝林、蒋正好、罗鑫 摘要 众所周知,经济发展存在周期性,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每逢经济周期的低谷都能平稳过渡,避免大幅度的震荡和不稳定,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功不可没。宏观调控主要由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构成,其中财政政策在对国内经济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促进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收入和支出状况,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并发现存在的问题,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正文 一、我国财政收入情况分析 1.我国从1978开始至2009年各年的财政收入变化与GDP增长的比较 注:由于年鉴数据缺失1981~1984的财政数据未能在上图中显示。 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我国财政每年都在增长,并且增长率在逐年增加。并且增长率逐年提高,在2009年达到了68518.30亿元人民币,与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的1132.26亿元相比,相当于此年的60.5倍左右,并且在31年间平均以每年14.15%的速度增长,下面我们对比GDP增长情况。 在1978年我国GDP为3645.217亿元,而2009年为340506.9亿元,与1978年相比增长为93.4倍,平均每年15.76%的增长速度。相比来看, (1)、GDP的增长高于财政收入增长,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国民的财政负担相对比例在下 (2)、但是我们可以看出2009年我国财政收入68518.30亿元,而GDP为340506.9,财政收入占GDP 的20.1%, 而同期即2009年美国为19.1%左右,日本为11.1%左右,,我国的负担与他国相比还是有点高的。

(3)、我国财政收入连续31年税收收入同比增减率一直保持正值,且绝大多数在10%以上,而日本和美国在1978~2009年之间分别出现了8年和4年的税收同比负增长,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财政相当稳定,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大局的建设。 2.我国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及变化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改革开放初期即1978年我国财政收入中地方的比例占了巨大的比例占84.5%中央仅占了15.5%,但从94年开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从94年至今,中央与地方财政五五分成,基本上是各占一半。从1978初到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7年中,中国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央对地方的财政依赖程度逐步减弱,这样一来,中央政府就能够加强中央宏观调控能力,使政策执行有效。中央政府统治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它能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地推行其政策。同时减轻地区发展不平衡,用以支持落后省市发展,同样有财力来办大事,例如奥运会,世博会等。 3.我国主要税收收入的构成情况(2009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