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众合2010专项教程袁登明刑法讲义

众合2010专项教程袁登明刑法讲义

众合2010专项教程袁登明刑法讲义
众合2010专项教程袁登明刑法讲义

刑法学专题100点

说明:将司法考试视野中的刑法学细分为100个小专题,每个小专题由几个相关联的重要考点组成,每个小专题之间又相对独立。计划每个小专题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条分缕析、让考生真正地、彻底地掌握这些知识点,成为目前司法考试培训领域最为详尽、最为深入细致的课堂。

上篇刑法总则

第一部分刑法基本原理

一、刑法的基本特质:对“刑法”的基本认识

(一)刑法之渊源及分类

1、刑法渊源

刑法渊源即刑法的表现形式,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附属刑法。

注意:刑法修正案属于什么?是刑法典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有一个单行刑法、七个刑法修正案。

2、刑法分类

有狭义刑法与广义刑法之分、也存在普通刑法与特殊刑法之分。特殊刑法仅适用于特别人、特别的时间、特别地点或者特别事项。

(二)刑法之法律特征

1、调整和保护利益的广泛性与不完整性

一般部门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所保护的法益),刑法都要进行调整(保护),但刑法同时具有不完整性或片断性,一者并非所有的侵害法益都规定为犯罪,二者即使是严重的违法行为,也不一定就是犯罪(漏网之鱼),这个特点就要求遵循罪刑法定。

2、最后手段性

即属于其他部门法的补充法。刑法制裁手段最具严厉性,“刑罚如双刃之剑,用之不当则国家与个人两受其害”。故刑罚是保护法益的最后手段,只有当其他部门法不足以制止某危害行为时,才动用刑罚。这表明刑法具有谦抑性。

3、保障性

即属于其他部门法的保障法;刑法是其他部门的保护(障)法,没有刑法作后盾,其他部门法难以得到彻底贯彻实施。

(三)刑法之机能

1、保护法益机能

保护法益是刑法的根本任务,由此得出“刑罚目的论”

2、保障人权机能

即自由保障机能;限制国家刑罚权的发动,“既是善良人的大宪章,也是犯罪人的大宪章”;由此得出罪刑法定主义。

二、刑法解释

法律需要解释,法律的生命在于解释,刑法亦如此。

刑法解释从效力上讲,有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之分;

刑法解释从解释方法上讲,有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之分。文理解释是对法律条文的字词

含义以通常使用方式进行阐释。论理解释即参照立法精神,联系相关事项,阐明刑法条文的真实含义。

(一)刑法解释所遵循的主要原则

1、罪刑法定原则(即合法性原则、合宪性原理)

存疑时有利于被告人原则主要与行为事实的认定有关,原则上不适用于法律之解释,即该原则并不适用于对法律疑问的澄清。

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司法机关的法律解释必须严格谨慎,所作的解释不能超出一般国民的预测可能性。

2、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体现了刑法公平、正义观念。如法定刑的轻重基本标明了犯罪的轻重,故解释者应善于联系法定刑的轻重解释犯罪的构成要件,将轻微的行为排除在重法定刑的犯罪构成之外,使严重行为纳入重法定刑的犯罪构成之内。

3、体系性原则、协调性原则

使法律之间相互协调是最好的解释方法;是公平正义的理念之体现。体系性原则要求将解释的结论放在法条的系统中,看其是否同其他规定是否协调,避免断章取义。

4、文理解释优先于论理解释的原则

文理解释,即文义解释、文意解释,是对法律规范文词字句进行字面解释。其体现了严格解释刑法的要求。基于罪刑法定主义,法律条文应按照其字面的、文字的最惯用的意义来解释,这就是法律解释学上的“黄金规则”。只要当文义解释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结论时,才应采取论理解释中的若干解释方法。

(二)刑法解释的主要方法

1、扩大解释

可谓刑法解释中最常用的方法。扩大解释亦是指超过被解释对象的字面含义或日常含义范围(最核心的含义、往往是约定俗成的),如扩展、使用该字词的较为边缘含义,但没有超出该词语的应有含义范围,也没有超出一般国民的预测可能性。这是其与类推解释的关键区别。

2、缩小解释

限制解释,亦即限缩解释、缩小解释,指限制刑法条文字面的通常含义,使其符合刑法真实含义。限制解释最为明显地体现了严格解释刑法的要求,主要集中在加重罪责的场合。

3、当然解释

当然解释,即自然解释,属“不言自明、理所当然”。刑法规定虽未明确某一事项,但依形式逻辑、规范目的及事物属性的当然道理,将该事项解释为该规定的适用范围之内。一个行为如果在符合法条规定要素的前提下超出了该法条的要求,也没有其他可以适用的法条,则应适用该法条。

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亦即法意解释、沿革解释,即追溯、研究立法资料的基础上,探究立法者在制定立法时所作的价值判断及其所欲实现的目的,寻求立法原意。

5、目的解释

目的解释即按照社会的需要,确定法律规范的合理目的和宗旨,并以该目的为指导,确定法律规范的含义。如果说历史解释、法意解释是回头看、探寻立法本意的话,目的解释则是向前看、解释过去的法律规范如何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要、如何实现当前和未来的问题。

三、罪刑法定原则

刑法基本原则不仅对刑事司法而且对刑事立法也具有指导和制约意义。我国刑法三大基

本原则(第3、4、5条)具有全局性和法定性特征。

(一)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

(二)罪刑法定原则意义与价值

1、是人类迈向法治的第一步、而且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步,即推动法治原则的形成;

2、被写进国际公约、国际上普遍承认的司法原则

3、不仅是刑法原则,也是一个宪法原则

(三)罪刑法定原则的主要要求

即罪刑法定原则的或派生准则:形式侧面和实质侧面问题。形式的侧面体现形式法治的观点,旨在限制司法权。而实质的侧面是实质法治的表现(反对恶法亦法),其旨在限制立法权。

1、法律主义

即遵循成文法主义。行政规章能否制定罚责?习惯法能否成为刑法渊源?

2、禁止事后法

禁止重法(即不利于被告人的)溯及既往。

3、禁止有罪类推(解释)

罪刑法定并不禁止扩大解释,但禁止类推解释。扩大解释是对刑法用语“字词”本意的解释,可能突破其日常、一般的含义范围,但没有超出其可能具有的含义;而类推解释则是比照构成犯罪的A行为,对所解释的对象——B行为与其进行“事实”的整体比较,从而试图将B行为以A罪论处。

4、禁止绝对不定期刑

5、明确性原则

明确性即排斥含混模糊的规范;不明确的刑法不具有预测可能性的功能,还为国家机关恣意侵犯公民的自由、权益找到形式上的法律根据(借口)。

6、合理性(适当性)

合理性原则对罪与刑两方面都提出要求: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禁止不均衡、残酷的刑罚。立法机关并不能随心所欲地确定犯罪和制定刑罚。

(四)罪刑法定的司法适用

【相关例题】关于罪刑法定原则,下列选项说法错误的是()

A.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之一是民主主义,而习惯最能反映民意,所以,将习惯作为刑法的渊源并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

B.罪刑法定原则中的"法"不仅包括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而且包括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制定的法

C.罪刑法定原则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但允许有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

D.罪刑法定原则禁止司法机关进行类推解释,但不禁止立法机关进行类推解释

四、其他刑法基本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之外的其他刑法基本原则之把握:

(一)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第一,平等适用刑法是最大程度地保护法益的要求、预防犯罪的要求,也是人们实现价值追求——得到尊重的欲望之要求;

第二,平等适用刑法原则不仅意味着定罪平等、量刑平等,也要求行刑平等;

第三,平等适用刑法原则并不意味着没有任何差别(如刑罚个别化原则),关键在于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否合理合法。

(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刑罚的轻重必须与罪行的轻重以及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主观恶性相适应。

关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应注意三个层次的问题:

第一、体现主客观相统一(其要求刑罚的轻重必须与罪行的轻重以及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主观恶性相适应);

第二,体现了刑罚并合主义(报应与功利的折衷统一);

第三,与罪刑法定的关系:罪刑法定限制刑罚权的发动,而罪刑相当则限制刑罚权的程度。

(三)其他非法定的刑法基本原则

1、主客观统一原则:排除严格责任、无过错责任在刑法领域的适用;

2、罪责自负原则:只能由犯罪者本人承担刑事责任。另外,注意该原则与共犯中“部分行为、全部责任”规则的协调。

五、属地管辖的适用

属地管辖是最为重要的一种刑法空间效力规定。对此主要掌握以下五个规则即可:第一,针对的对象是国内犯,而其他三个原则是针对国外犯罪的,属地原则在刑法空间效力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第二,“领域”的基本含义,立体的理解,既包括领土、也包括领水与领空;

第三,“领域”的自然延伸——即可延伸至我国的航空器与船舶——不论处于何地,采取旗国主义;

第四,属地原则之“地”既包括行为地也包括结果地,且二者只要具备其一即可;其中,行为地包括实行行为地、预备行为地等,结果地包括结果实际发生地、结果可能发生地。

第五,属地原则之运用有一个具有实质性的例外,即第11条的规定(对有外交特权或外交豁免权的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犯罪的通过外交途径解决而不适用我国刑法);

相关疑难问题:

(1)在我国驻外使领馆内犯罪的能否适用属地管辖?

(2)域外的我国国际列车是否属于我国领域的自然延伸?

(3)在我国领海和领空通过的别国的船舶、航空器上的犯罪可否适用中国刑法?

(4)共犯尤其是跨境跨国共犯问题。

六、刑法的其他空间效力及相互关系

(一)属人管辖原则(第7条)

这里的“人”即指本国公民(不包括单位),是针对我国公民在国外犯罪的情形。

属人管辖原则适用的基本规则: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域外犯罪的,一律适用我国刑法,其他普通公民在域外犯罪的,一般适用我国刑法。

注意两个小问题:一是此处“一般”的理解,即普通公民在领域外犯罪原则上都适用我国刑法,但犯轻罪(法定最高刑为三年以下)的,可以不予追究;二是此处“犯罪”的标准,采行为地刑法标准还是我国刑法标准?

(二)保护管辖原则(第8条)

保护管辖是针对外国人在国外犯罪的情形(无国籍者理应也包括在内),它的适用是有严格条件限制的,即应当同时遵循三个条件:

(1)侵犯的是我国国家或公民的利益;

(2)行为人的行为是重罪;

(3)行为被双方的法律都认定为犯罪。

(三)普遍管辖原则(第9条)

针对的对象是国际犯罪,而且前面三个管辖原则都不能适用的情形下才有普遍原则适用的余地,对于国际犯罪应根据国际法知识来确认;解决的方式是:或起诉或引渡。

(四)几点总结:注意对刑法空间效力知识点的几点总结

1、几种管辖原则之间的适用关系(适用技巧)应用如下思路解决(图表一):

国内犯→属地管辖

先看地点

国外犯→再看主体我方→保护管辖

外国人→再看法益归属是→普遍管辖

外方→最后看是否为国际犯罪

否→无适用效力

2、刑法第10条关于外国刑事裁判的认同问题(消极承认主义及其理解);

3、刑法与同刑事诉讼法中“管辖”的关系;

【相关例题】1、下列案件,应适应中国刑法的属地管辖原则的有()

A.甲是美国公民,一日我国某货轮途径美国某港口,在岸边的甲向船上射击,将该船上的朝鲜公民乙射死

B.一美航航班飞抵上海浦东机场上空时,一俄罗斯人将邻座的一日本人殴打致重伤C.A国商人汤姆劫持B国民用航空器,欲前往C国,但C国拒绝其降落,后无奈迫降中国。

D.甲国公民A在中国留学期间利用暑期外出旅游,途中为勒索财物,将乙国在中国的留学生B从东北某市绑架到丙国

2.我国公民某甲,系我国某远洋运输公司一远洋货轮上的船员。2003年11月11日,该轮船停泊于南美B国的一港口内,当日傍晚,某甲酒后与同船海员某乙发生口角,在该轮船的餐厅内用水果刀将某乙刺成重伤,经抢救无效死亡。某甲被当地法院认定为伤害致死罪,判处6年徒刑,在当地监狱执行。某甲在该国服刑4年后被遣送回国。依据我国刑法,下列表述哪些是正确的?

A.对其无需再经我国法院审判,直接执行其剩余的2年徒刑即可

B.我国法院仍可对其再次审判,但应当适用B国刑法

C.我国司法机关仍可追究其故意伤害的刑事责任,适用的是属人管辖原则D.我国司法机关仍可重新追究其故意伤害的刑事责任,但可以免除或减轻处罚

七、刑法的时间效力

刑法时间效力包括三个问题:刑法的生效时间、失效时间和刑法的溯及力。其中最主要的是刑法溯及力问题。

从本质上说,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定罪判刑应以行为时有法律的明文规定为限,行为人只能根据行为之际的有效法律预见其行为后果,对行为之后才实施的法律原则不能对该行为有效,但如果法律发生变更时,又考虑到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故产生刑法时间效力的“从旧兼从轻”规则:

首先,要考虑的是适用旧法即行为时的法律规定;

其次,当新旧法规定不同时,适用新法的基本条件是其处刑较轻或不认为是犯罪。处刑轻重的比较应当以法定刑轻重为依据;三步走规则。

其三,刑法溯及力适用的对象只能是未决犯(即未决的案件),对于已决犯则不适用(第2款之规定);

其四,注意司法解释同“从旧兼从轻”规则的适用问题:行为时没有司法解释,审判时有司法解释的,可以适用新的司法解释;行为时有司法解释,但审判时又有新的司法解释

的,可以遵循“从旧兼从轻”来选择司法解释的适用;(司法解释的本质是“发现法律”)注意这里的前提是:所处理的犯罪行为发生在新旧两个解释之间,若发生在新解释之后,则直接使用新解释即可。典型的例子如挪用公款罪的解释。

最后,对于跨法的继续犯、连续犯,原则上以行为终了时的法律为准。

第二部分犯罪论

八、构成要件基本理论

(一)构成要件理论的变化

1、从传统四要件到德日三阶层体系;

2、构成要件理论对司法考试的影响;

关于犯罪论体系及其模式,理论上素有争议。2009年司法考试大纲抛弃传统的四要件论,而采取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有责性的犯罪论体系(即三阶层体系)。

构成要件该当性亦即构成要件的符合性,是指行为符合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具体犯罪类型,这一种外部的、客观的、事实的判断;

违法性是指行为违反刑事法律,现在的观点认为,实质的违法性就是法益侵害性。违法性主要是判断是否存在违法阻却事由(即正当化事由);

有责性,是指非难可能性,主要考察行为人有无责任能力、有无主观罪过、是否欠缺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缺乏期待可能性。

2010年的预测及应对。

(二)构成要件要素

1、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和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指只需要进行事实判断、知觉的认识的活动即可确定的要素。

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是需要法官进一步进行价值判断和评价才能确定的要素。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主要包括:(1)法律的评价要素:如“国家工作人员”、“司法工作人员”、“公私财物”、“依法”;(2)一般文化的、社会的评价要素:“淫秽物品”、“猥亵”、“泄愤报复”。(3)量的评价要素:“数额较大”、“严重残疾”、“情节严重”。

2、积极的构成要素和消极的构成要素

积极的要素就是一般的要素,而消极的要素指的是犯罪的阻却要素,在刑法中比较少见,最典型的是第389条的第3款:在索贿的情况下,如果行贿人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则不构成犯罪。

3、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与不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

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是指刑法明文规定的要件要素。绝大多数构成要件要素都是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不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是指刑法条文表面上没有明文规定,但根据刑法条文之间的关系、刑法条文对相关要素的描述所确定的,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要素。例如,如金融诈骗犯罪(非法占有目的问题)。

(三)法益理论及犯罪客体问题

1、一般客体—→同类客体—→直接客体—→单一客体与复杂客体(又有主要客体与次要客体之分:主要客体决定犯罪性质)。

2、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联系与区别: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的具体人或具体物。犯罪对象常常是犯罪客体的载体,反映了犯罪客体,是判断客体的基本素材。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为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是否决定危害的犯罪性质、是否必然受到损害、是否为犯罪分类的基础与标准、人们认识的难易程度。

3、犯罪客体对判断罪行的具体运用(以危害公共安全犯罪为最)。

4、犯罪客体与法益理论。法益是指由法所保护的、客观上可能受到侵害或者威胁的人的生活利益。这里的“生活利益”,包括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个人利益。刑法上的法益实质上就是我国刑法理论上的犯罪客体。

九、不作为犯罪

危害行为有两种基本形式:作为与不作为(身体的动与静)。其中,“作为”是不应为而为之(违反禁止性规范),而“不作为”是应为而不为之(违反命令性规范)。

重点是不作为,从这三个方面把握:

(一)不作为成立犯罪的条件

1、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义务(有义务);

2、有能力履行该特定义务(有能力);

3、因没有履行该特定的积极义务而导致危害后果的发生(有因果关系);

(二)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之来源

1、法律明文规定义务,如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抚养的义务、当事人履行生效的法院裁判的义务;

2、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如警察、值班医生、执勤消防队员等;

3、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如合同行为、自愿接受行为;

4、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即先行行为导致刑法保护的社会关系处于危险状态,行为人负有采取有效措施排除危险或防止结果发生的特定义务;

(三)不作为犯罪的种类

1、纯正不作为犯(真正不作为犯);

2、不纯正不作为犯(不真正不作为犯)。

【相关例题】下列行为人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的有:()

A.某儿童不会游泳,却不慎掉入河中。路人甲见其在水中扑腾,未实施任何救助行为,默然走开。该儿童很快被淹死

B. 丙重男轻女,认为女儿不能延续香火,将年仅1岁的女儿抱到火车站,放在长椅上后匆匆离开。因为天冷,等警察发现女孩将其送到医院时,女孩已经死亡

C.某厂锅炉房工人张某当班时因接听一朋友的长途电话,没能及时给锅炉加水,导致锅炉爆炸事故、损失惨重

D.某市市长李某率团出国考察访问期间,接受了外方人士赠送的大量高档礼品,回国后,藏于自家而未交公

十、刑法因果关系

(一)因果关系判断的标准

以条件说为基础进行判断,其遵循的公式是:没有前者行为就没有后者结果时,前者就是后者的原因(即只要符合如果没有A,就没有B的,就可以说A是B的原因)。

基于条件说判断出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是否存在事实上的因果关系。

(二)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的联系

注意以条件说为基础的因果关系与行为构成犯罪而负刑事责任的关系: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即因果关系是行为人对其行为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是否负刑事责任以及负何种刑事责任还需一定的主观罪过。

基于罪过理论,将事实上的因果关系转换为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三)介入因素与因果关系的中断问题

介入因素包括三类情形:自然事件、他人行为以及被害人自身行为。主要考虑介入因素的性质以及同先行行为之间关系,即介入因素本身的出现是异常还是正常的、介入因素是独立还是从属于先行行为?如果介入因素的出现是异常的、介入因素本身独立于先行行为,则先前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被切断而导致不存在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反之,则先行行为同危害结果的因果联系并未切断而仍存在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

【相关例题】1、下列关于危害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的刑法因果关系,说法正确的有()

A. 丙与同伙经预谋后同时向王某开枪,同伙射击的子弹打中王某的心脏,致王某死亡。由于丙射击的子弹没有打中王某,故丙的行为与王某的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B. 甲遭遇乙某暴力抢劫,在乙某的紧追之下,不慎失足跌入悬崖摔死。乙的死亡和甲的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C. 甲乘坐公交车时和司机章某发生争吵,狠狠踹了章某后背一脚。章某返身打甲时,公交车失控,冲向自行车道,撞死了骑车人程某。甲的行为与程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D. 乙以杀人故意瞄准李某的头部开枪,但打中了李某的胸部(未打中心脏)。由于李某是血友病患者,最后流血不止而死亡。乙的行为与李某的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2、下列关于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结果之间,刑法上因果关系说法正确的有()

A.甲欲杀害其女友乙,某日故意破坏其汽车的刹车装臵。乙如驾车外出,15分钟后遇一陡坡,必定会坠下山崖死亡。但是,乙将汽车开出5分钟后,即遇山洪爆发,泥石流将其冲下山摔死。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B. 甲遭遇乙某暴力抢劫,在乙某的紧追之下,不慎失足跌入悬崖摔死。乙的死亡和甲的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C. 甲为了替自己被杀害的儿子报仇,发誓要亲手杀死该罪犯乙。在乙被押赴刑场即将执行死刑前几分钟,甲乘人不备将开枪将乙杀死。由于即使没有甲的行为,乙当时也必死无疑,故此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D.甲酒后持上膛的手枪闯入其前妻乙的住所,意图杀死乙。在两人厮打时,乙自己不小心触发扳机遭枪击死亡。乙的死亡和甲的杀人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使甲对因果关系存在认识错误,也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十一、罪过基本理论

从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两方面分析。认识因素内容可能有:认识到行为发生危害结果的必然性、认识到行为发生危害结果的可能性、没有认识到会发生危害结果;意志因素的内容可能有:希望(结果发生)、放任(结果发生)、轻信(结果不会发生)、疏忽;不同内容的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相结合,形成直接故意、间接故意、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四种罪过形式(见下列图表):

认识因素╋意志因素〒罪过形式

认识到行为必然会发生某结果希望直接故意

认识到行为可能会发生某果结放任间接故意

轻信过于自信的过失

没有认识到行为会发生某结果大意

注意:关于罪过的几个基本性认识:

第一,刑法以惩罚故意犯罪为原则、以惩罚过失犯罪为例外,过失犯罪的刑事责任原则上远轻于故意犯罪。

第二,所有的过失犯罪,均以出现严重的危害后果为构成犯罪的前提。

第三,判断罪过形式时坚持“罪过与行为同时存在”。

第四,罪过判断的基准点是“结果”,而不是造成该结果的行为本身。

十二、罪过形式的相互辨析

(一)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1、认识因素内容与程度不同;

2、意志上对结果发生的态度不同;

3、特定的危害结果发生与否对行为的定性处理不同。

(二)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的区别

1、认识因素的程度有些不同

2、最关键的是意志因素不同

即对结果有无否定、反对的态度并凭借了一定的避免条件或措施。过于自信的过失以行为人存在自信、并采取相应措施或者有可资利用的主观有利条件避免损害结果的发生为前提,自信的内容是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

(三)过于自信过失与疏忽大意过失的区别

核心在于认识因素上的差异,即对结果的发生有无认识:有认识的过失与无认识的过失。

(四)疏忽大意过失与意外事件的区别

刑法第16条规定: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危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不是犯罪。前者即不可抗力,后者即意外事件。意外事件是根本不能预见;而不可抗力是根本不能避免。

疏忽大意过失与意外事件区别:关键在于是否要求行为人应当预见到危害结果的发生,即行为人是否具有注意义务、是否具备注意能力。其判断的标准是在一般人的基础上,兼顾行为人的职业、工作、特定环境场合等特殊要素。

【相关例题】请分析下列案例中行为人有无罪过、何种罪过形式:

1、被告人江某在搬运站做过多年的三轮车搬运工。某日,江某的三轮车坏了,向同事张某借了一部旧车暂用。张某告诉江某,此车车闸失灵。江某说,我骑了几十年的车,没关系。当日,江某运货将车骑至搬运站附近一斜坡处,为减小惯性,卸下一些货物后,驾车下坡。终因车重坡陡,车闸不灵,将一行人撞成重伤。

2、被告人李某为灌溉麦田,用潜水泵从麦田南侧的沙河引水。为避免大堤上过往车辆和行人碾压电线,其将电线分别挂在大堤两侧距地面约3米高的树上。一日夜晚,由于风吹树摆,电线从树上逐渐下垂。恰逢村民张某驾驶农用机动三轮车中速经过此地,行驶中张某被垂下的电线挂着脖子,导致翻车事故,造成张某当场死亡。

3、被告人甲某为防小偷在果园私设电网。为了避免发生事故,特意安装上“漏电保护器”。其作用是一旦有人触电,电流加大,即可自动断电。达到惊吓的效果。但是由于该漏电保护器是伪劣产品,使用中失灵,造成一个六岁儿童被电击死的后果。

十三、法律认识错误及其处理

(一)法律认识错误的主要类型

法律上的认识错误具体包括三种情形:

1、假象不犯罪,即将有罪行为误认为无罪行为;

2、假象犯罪,即将无罪行为误认为有罪行为;

3、犯罪行为的定性与处罚轻重的误认。

(二)法律认识错误的处理规则

法律认识错误原则上一般不影响定性量刑。但如果行为人确实不知道该法律并且因此而

影响对其行为与后果的社会危害性评价时,有可能影响犯罪构成问题。

倾向“社会危害性认识为主,违法性认识可能性为辅说”的观点。如行为人遵从了法院生效的判例而产生了违法性的错误时、信赖主管机关的意见产生了违法性的错误时,这些错误应属于不可避免的错误,即欠缺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从而阻却有责性。

例如08年试题:甲在从事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不知道某种行为是否违法,于是以书面形式向法院咨询,法院正式书面答复该行为合法。于是,甲实施该行为,但该行为实际上违反刑法。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由于违法性认识不是故意的认识内容,所以,甲仍然构成故意犯罪

B.甲没有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所以不成立犯罪

C.甲虽然不成立故意犯罪,但成立过失犯罪

D.甲既可能成立故意犯罪,也可能成立过失犯罪

十四、事实认识错误及其处理

事实上的认识错误包括对客体错误、行为对象错误(包括构成要件之对象错误与非构成要件之对象错误)、手段或工具错误、打击错误以及因果关系错误。

对于前四者,基本上遵循这样的一条线索来处理:即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有犯罪故意,如果有,则或者是犯罪既遂或者是犯罪未遂;如果没有犯罪故意,则或者是过失犯罪或者是意外事件(图表五):

有→或者是犯罪既遂或者是犯罪未遂

分析有无犯罪故意

无→或者是过失犯罪或者是意外事件

当然,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这里有一前提性的条件,即该犯罪故意是就符合构成要件该当性且具有违法性行为而言的,具体例外情形,请参见关于犯罪未遂中不能犯未遂的知识点。

而对于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不论是狭义的因果关系错误还是所谓的事前故意,原则上均不影响定性量刑。

【相关例题】1、甲上厕所时,将不满2岁的女儿放在墙外边,但刚进入厕所,就听到女儿的哭声,急忙出来,发现女儿倒地,疑是站在女儿身边的5岁男孩乙所为。甲一手扶起自己的女儿,一手用力推乙,导致乙倒地,头部刚好碰在一块石头上,流出鲜血,并一动不动。甲认为乙可能死了,就将其抱进一个山洞,用稻草盖好,正要出山洞,发现稻草动了一下,以为乙没死,于是拾起一块石头猛砸乙的头部,之后用一块磨盘压在乙的身上后离去。案发后,经法医鉴定,甲在用石头砸乙之前,乙已经死亡。对甲的行为如何处理?

2、下列案例中,刑事责任判断正确的有:

A.甲本欲杀乙,但黑夜中误将丙当作乙杀死。对甲应以故意杀人罪(未遂)与过失致人死亡罪实行并罚

B.甲举枪射击乙,但因子弹穿过乙胳膊后又击中了与乙并肩而行的丙,导致丙死亡、而乙受伤(轻伤)。对甲应当以故意杀人罪(未遂)与过失致人死亡罪并罚

C.甲以杀人的故意向乙开枪射击,乙为了躲避子弹打中自己而后退,结果坠入悬崖摔死。对甲应直接以成故意杀人罪(既遂)论处

D. 甲为杀害仇人林某在偏僻处埋伏,见一黑影过来,以为是林某,便开枪射击。黑影倒地后,甲发现死者竟然是自己的父亲。事后查明,甲的子弹并未击中父亲,其父亲患有严重心脏病,因听到枪声后过度惊吓死亡。则甲父亲死亡对甲而言属于意外事件,甲仅承担故意杀人罪(未遂)的刑事责任

十五、刑事责任年龄

(一)刑事责任年龄的分类

三分法:完全无责任年龄(不满14周岁)、相对责任年龄(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完全责任年龄(16周岁以上)。重点是相对责任年龄问题。

(二)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规则

周岁——实足年龄——生日当天不计算在内——最小单位为日——公历——行为时

(三)已满14不满16周岁的刑事责任问题

1、已满14不满16周岁的人,应负刑事责任的范围:八种犯罪十种情况(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其中故意伤害罪与强奸罪都包含了两种情况。

2、已满14不满16周岁的人刑事责任的特点:极其严重性与常见多发性。

3、注意毒品犯罪中,已满14不满16周岁的人仅对贩卖毒品的行为负刑事责任,对基本性质相同、危害程度相当的走私、制造、运输毒品的行为(《刑法》第347条)则不负刑事责任。与这一特征极为类似的还有《刑法》第114条所规定的几种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行为中,仅规定对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负刑事责任。

4、已满14不满16周岁刑事责任的认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满14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以外的行为,如果同时触犯了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应当依照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确定罪名,定罪处罚。典型情形如:

(1)绑架过程中杀害被绑架人;

(2)拐卖妇女过程中强奸被害妇女的;

(3)决水行为(故意)致人死亡的;(以此类推,故意破坏交通工具、交通设施等)(4)盗窃、诈骗、抢夺他人财物的为窝赃赃物、抗拒抓捕或毁灭罪证当场使用暴力,故意致人重伤或死亡、或者故意杀人的。

5、注意已满14不满16周岁的人仅仅对法定的几种故意犯罪负刑事责任,而对任何过失犯罪都是不负刑事责任的。

6、对于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触犯刑律的行为如何处理:

(1)如果依法构成犯罪的,以法定的八种罪名论处,且适用刑罚时应当遵循的两个原则:一是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二是不适用死刑(包括死缓);

(2)如果因不满16周岁不构成犯罪的,首先考虑责令其家长或者监护人严加管教,其次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相关例题】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下列哪些行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A 参与走私,并在走私过程中暴力抗拒缉私,造成缉私人员重伤的

B 抢夺一名过路妇女的手机,在得手后,为抗拒抓捕将追赶来的被害人打成轻伤

C 参与绑架他人,致使被绑架人死亡

D 教唆一同学(17岁)深夜潜入某IT公司盗窃价值3万余元的计算机元器件

十六、刑事责任能力

刑事责任能力要求同时具备辨认能力(认识因素)与控制能力(意志因素);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有无以及程度的因素有:年龄、精神障碍、生理功能丧失等。

(一)刑事责任能力的基本规定

根据刑法第17—19条之规定,对刑事责任能力分类及内容可作如下勾画(图表三):关于刑事责任能力问题,关键点是注意在完全责任能力与完全无责任能力之间的中间状

态——即部分或限制或曰相对责任能力者。

①不满14周岁的人

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

②不能辨认或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①已满14不满18周岁者→应当从轻、减轻处罚且不得适用死刑

限制刑事责任能力②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能力的精神障碍者→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③生理缺陷者(聋哑人或盲人)→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常态、罪刑规范的样本

(二)注意两类特殊人的责任能力问题

1、醉酒的人犯罪,不影响其刑事责任。当然还要分清是生理性醉酒还是病理性醉酒。没有先例的病理性醉酒,视为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者。解决醉酒者刑事责任的理论是原因自由行为论。

2、间歇性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问题关键看其实施犯罪行为当时是否属于处于精神病发作期间。

十七、单位犯罪

(一)单位犯罪的特征

1、单位犯罪的成立条件

单位犯罪的成立条件亦即单位犯罪的特征。

第一、单位特征:该单位是依法成立、拥有一定财产或者经费、能以自己的名义承担责任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单位自身具有广泛性和合法性(合格性)。

第二,行为特征:该犯罪行为与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具有密切相关性、并常常以单位名义实施。

第三、主观特征:该犯罪行为体现了单位意志,为了单位的整体利益。

第四、法律特征:单位犯罪具有法定性,并非一切犯罪都可以由单位构成。一般而言,作为单位构成犯罪主体的只是法定犯;从刑法分则规定的情形来看,分则十章犯罪中,第五、

九、十章中没有单位犯罪,第一章与第四章分别各有一条文规定有单位犯罪。

2、不以单位犯罪论处的情形

注意根据该特征以及相关司法解释,常见的几种不以单位犯罪论处的情形:

第一,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犯罪的,或者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不以单位犯罪论处;

第二,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实施犯罪的个人私分的,依照刑法有关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三,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私营单位,不是单位犯罪的主体。

(二)单位犯罪的类型

1、纯正的单位犯罪与不纯正的单位犯罪

2、一般单位犯罪与特殊单位犯罪

(三)单位犯罪的处罚

以双罚制为原则,以单罚制为例外。

1、双罚制

即对单位判处罚金、对直接责任者(包括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参照自然人犯罪情形判处刑罚。

2、单罚制

我国刑法的单罚制都是针对直接责任者即个人而非单位。具体情形:(1)并非为本单位

谋利益,而是以单位名义实施的私分国家资产、私分罚没财物等犯罪;(2)单位的过失犯罪(如第137条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3)处罚单位会损害无辜者的利益(如第161条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

十八、刑法上的身份

刑法意义上的身份即刑法所规定的影响行为人刑事责任的人身方面特定的资格、地位或状态,这些身份可能是自然的,如性别,但更多是后天法律赋予的,如国家主工作人员、司法工作人员等。

(一)身份犯的两种类型

(广义上的)身份犯包括纯正身份犯(或真正身份犯)与不纯正身份犯(不真正身份犯)。在这个意义上,身份与犯罪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真正(纯正)身份犯身份之于犯罪

不真正(不纯正)身份犯

1、真正身份犯

这是指只有具备某种特殊身份,犯罪才能成立。这种特殊身份也称为定罪身份。

注意一:定罪身份必须在开始犯罪时就具有。如果在犯罪过程中形成的,不属于定罪身份。注意二:定罪身份只是针对单独直接实行犯所要求的。不具有该身份的人,可以作为帮助犯、教唆犯,与具有定罪身份者构成共同犯罪。

2、不真正身份犯

这是指不具有某种特殊身份,不影响犯罪的成立,但是影响量刑。这种特殊身份也称为量刑身份。

有的身份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既可能是定罪身份也可能是量刑身份。如在报复陷害罪(254条)中是定罪身份,而在诬告陷害罪(243条)中是量刑身份。

(二)常考的身份认定

1、国家工作人员及其刑法认定;如贪污贿赂犯罪

刑法第93条规定了刑法意义上国家工作人员的大致范围,具体又分四小类:

①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②国有公司、企业、事业、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③前述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社会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④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重点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区分“公务”与“劳务”;二是明确“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大致范围,典型的如农村村委会成员可否视为、何种情形下视为国家工作人员?

2、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及其刑法认定:渎职犯罪一章的罪名都是真正身份犯,具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是定罪身份,不是量刑身份。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既可能是定罪身份也可能是量刑身份。如在报复陷害罪(254条)中是定罪身份,而在诬告陷害罪(243条)中是量刑身份。

3、司法工作人员及其刑法认定。在247条属于定罪身份,但在非法搜查罪、非法侵入住宅罪(245条)中则是量刑身份。

(三)共同犯罪与身份

注意身份与共同犯罪的关系:作为犯罪主体要件的特殊身份是针对该犯罪的单独犯罪以及共同犯罪中的实行犯而言的,对共同犯罪中的组织犯、教唆犯、帮助犯不需要具有此种身份,可以成立共犯;

1、身份犯仅就实行犯而言,对于教唆犯和帮助犯则不需要特殊身份。

2、有身份者和无身份者共同犯罪时,应当按照实行犯的犯罪性质决定共犯的性质。如果各构成自己身份所涉及罪名的实行犯时,最终按照想象竞合犯从一重的模式处理。

3、均有特殊身份,但身份不同而共同犯罪的,如何认定犯罪性质?

十九、正当防卫

(一)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

1、起因条件:现实的不法侵害及其理解

(1)不法侵害的人为性;对动物的袭击是否存在正当防卫的问题?

(2)不法侵害的广泛性;不论违法还是犯罪行为均可,注意对自招行为的防卫问题(引起者有忍受义务)。

(3)不法侵害的限定性;并非对任何违法犯罪行为都可以进行正当防卫。只有对那些具有进攻性、破坏性、紧迫性的不法侵害,在采取正当防卫可以减轻或者避免危害结果时才能进行正当防卫。

(4)不法侵害的现实性;误以为存在不法侵害并加以防卫的,是假想防卫。对假象防卫运用事实认识错误理论解决。现实性也是客观性,如基于过失而实施的侵害行为,也是不法侵害,也可进行正当防卫。

2、时间条件:不法侵害正在进行时(即法益侵害的紧迫性)

(1)“正在进行时”及其例外:“正在进行时”即不法侵害已经开始尚未结束。但在财产性违法犯罪情况下,行为虽然已经既遂,但被当场发现并同时受到追捕的,一直延续到不法侵害人将其所取得的财物藏匿至安全场所为止,追捕者可以适用正当防卫。

(2)防卫不适时的处理(包括事前防卫与事后防卫)。

(3)防卫装置问题。主要看该防卫装置是否危及公共安全,如果危及到公共安全,则触犯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如果没有危及公共安全,则再具体分析是否超出防卫限度。

3、对象条件:不法侵害者本人

(1)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但不限于人身还是财产。

(2)对于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的侵害行为能否防卫?

4、主观条件:具备正当的防卫意图,即出于保护合法权益的意图

(1)偶然防卫现象:行为人并非出于防卫意图而实施某种违法犯罪行为,但是该行为在客观上发生了防卫效果的情形。

(2)防卫挑拨:指行为人故意挑逗对方进行不法侵害而借机加害于不法侵害人的情形。

(3)互相斗殴问题:互相斗殴一般不存在正当防卫。但是也有例外,如一方停止斗殴或者离开斗殴现场,但对方不依不饶的。

5、限度条件: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而造成重大损害

(二)防卫过当及其刑事责任

首先,防卫过当即不符合限度条件的防卫行为;

其次,防卫过当应负刑事责任,同时又是法定减免事由;

第三,防卫过当不是独立罪名,根据其造成的后果与罪过(一般是出于过失,也可以是间接故意)确定罪名;

(三)无过当之防卫(即特殊防卫权问题)

特殊之处在于:一是起因条件特殊:存在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性犯罪;二是没有限度条件的制约。另外,注意对“行凶”的理解。

二十、紧急避险

(一)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

(1)起因条件:存在现实的损害合法权益的危险;

(2)时间条件:危险在正进行时;

(3)对象条件:无辜的第三者合法权益;

(4)主观条件:具备正当的避险意图;

(5)限制性条件:不得已而为之、别无他法;

(6)限度条件:所造成的损害远小于所保护的权益;

(7)禁止性条件:业务上、职务上负有特定职责的人避免本人危险。

【例】甲遭乙追杀,情急之下夺过丙的摩托车骑上就跑,丙被摔骨折。乙开车继续追杀,为逃命飞身跳下疾驶的摩托车奔入树林,丙一万元的摩托车被毁。关于甲行为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在本案中,前后存在两次紧急避险的情形:甲遭乙追杀,而夺下丙的摩托车致丙被摔骨折、以及随后为逃跑而损毁摩托车的行为,都是为保护自己的生命而对无辜第三者的权益损害,甲的行为符合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

(二)避险过当及其刑事责任(同防卫过当相一致)

(三)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区别

本质上,正当防卫是“以正对不正”,紧急避险是“两权相害取其轻”(也称为“以正对正”);成立条件上,起因条件、对象条件、限制性条件以及限度条件均不同,尤其是对象条件差异明显。

【例】聋哑人甲在狩猎时,误将前方弯腰采药者丙当作野兽正在瞄准即将射击;与甲一同狩猎、处在甲身后较远的乙发现了聋哑人的行为,于是向甲开枪,打伤其胳膊,保护了丙的生命。乙的行为属于紧急避险还是正当防卫?

【结论】应当是正当防卫。

二十一、其他正当化行为

(一)依法执行命令的行为

即法令行为、职务行为。如发行彩票、法警执行死刑等;

(二)正当业务行为

如医生截肢手术、拳击等体育竞技比赛等;

(三)被害人承诺

被害人承符合一定条件,便可以排除该损害被害人权益行为的犯罪性:

(1)承诺者对损害的法益有处分权;

(2)承诺者有处分能力;

(3)承诺出于被害人的真实意志;

(4)承诺必须发生在结果发生前;

(5)造成的损害没有超过承诺的范围。

推定的被害人承诺性质与此相当。

【例1】孙某为戒掉网瘾,让其妻子丙将其反锁在没有电脑的房间一星期。孙某对放弃自己人身自由的承诺是无效的,丙的行为依然成立非法拘禁罪。此说法是否正确?

【结论】自愿被束缚限制人身自由,构成有效承诺,阻却违法。

【例2】李某同意丁砍掉自己的一个小手指,而丁却砍掉了李某的大拇指。丁的行为成立故意伤害罪。此说法是否正确?

【结论】造成的损害超过被害人承诺。

(四)自救行为

法益受到侵害后,在通过法律程序、依靠国家机关不可能或者明显难以恢复的情况下,

依靠自己力量救济的行为。应满足如下三个条件:

第一,合法权益已经受到了非法侵害,即不法侵害已经结束。这是自救行为与正当防卫的关键区别;

第二,通过法定程序、依靠国家机关已经不可能或者来不及挽回损失,只有当场实施自救才能恢复。这是自救行为与事后报复的关键区别。

第三,救济手段具有适当性,所造成的侵害同所救济的权益具有相当性,否则,造成不应有的损害可能需要负相应的刑事责任。

(五)义务冲突

所谓义务冲突,是指行为人同时存在两个以上的不相容的义务,为了履行其中某种义务,不得已没有履行其他义务的情形。因义务冲突而免责的,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同时存在两个以上的义务;二是必须权衡义务的轻重,履行相对重要的义务而放弃相对较轻的义务。

(六)自损行为

自损行为不得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国家利益。

二十二、犯罪既遂的认定

(一)犯罪停止形态的基本理论

首先,只有故意犯罪而且是直接故意犯罪才有犯罪停止形态问题。

其次,犯罪停止形态包括犯罪完成形态与犯罪未完成形态,前者即犯罪既遂,后者包括犯罪预备、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

第三,犯罪停止形态是指在犯罪行为的过程中,由于主客观的原因不再发展而固定下来的相对静止的不同结局。

第四,犯罪停止形态具有不可逆转性,即不能发生相互转化。

直接故意犯罪不同的犯罪阶段可能出现的犯罪停止形态可用下图总结:

犯罪预备阶段犯罪实行阶段

开始实行实行法定既遂预备着手终了状态出现预备或中止未遂或中止未遂或中止或既遂

不同犯罪阶段可能出现的犯罪停止形态

(二)故意犯罪的完成形态——既遂的认定

犯罪完成形态即犯罪既遂的标准从根本上说看行为是否齐备具体的犯罪构成要件,因不同类型的犯罪法律设定的构成要件要求有所不同,所以既遂的判断标准也应具体分析,大致说来,主要是结果犯、危险犯、行为犯以及举动犯,对既遂各有不同的标准。

二十三、犯罪未遂的认定

(一)犯罪未遂的基本特征

犯罪未遂所具有的三个构成条件或特征也是与故意犯罪的其他停止形态相区分的标志:

第一,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这与犯罪预备相区别;

第二,犯罪未完成(未得逞)而停止下来,这与犯罪既遂相区别;

第三,犯罪停止在未完成形态是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所导致的,这与犯罪中止相区别。

(二)着手实行行为的认识

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都是意志以外的原因所导致的犯罪未能得逞的状态,二者区别的关键点在于是否已经着手实行犯罪。

所谓已经着手实行犯罪,是指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刑法》分则具体犯罪构成要件中的客观方面的具体行为。着手点较为直观的判断方法是“犯罪对象论”,即是否已经接近或接触犯罪象、开始利用所准备的工具或制造的条件等。

例如:某甲欲行强奸,深夜伏于一乡村路旁。终于有一女出现,正要窜出上前,突然后面来了一辆汽车,被车灯照耀,十分明显,某甲惊恐而没有动手,结果等该女走后再等良久,却未能再遇其他女性的出现,无奈扫兴而归。甲的行为属于何种犯罪形态?

(三)犯罪未遂的类型

1、实行终了的未遂与未实行终了的未遂;

2、能犯未遂与不能犯未遂,其中不能犯未遂根据其原因,分为对象不能犯未遂与手段(或工具)不能犯未遂。

这里需要附带说明两个问题:

第一,不能将手段不能犯同迷信犯混淆。

第二,不能犯未遂与不可罚的不能犯问题。目前承认绝对不能犯但不宜扩大其范围。

二十四、三种未完成形态的辨析

(一)未完成形态相互辨析的基本思路

1、第一步:从时空阶段上看,犯罪预备只存在于预备阶段,犯罪未遂只存在于实行阶段,而犯罪中止则既可以存在于预备阶段,也可以存在于实行阶段。

而预备阶段与实行阶段的临界点是“实行着手”。

2、第二步:从停止的原因来看:分清行为停止下来的原因是客观障碍还是主观上的自动放弃。弗兰克公式:“能达目的而不欲”和“欲达目的而不能”的问题。“能”与“不能”,应以行为人的认识标准进行判断,而不是根据客观事实进行判断。犯罪中止具有任意性,而犯罪未遂具有被迫性。

(二)注意两类疑难问题的处理

第一,犯罪过程中因“害怕”而放弃的,如何处理?

第二,犯罪过程中因遇到“熟人”而放弃的如何处理?

(三)未完成形态的处罚原则

犯罪未遂的,可以比照既遂从轻、减轻处罚;

犯罪预备的,可以比照既遂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犯罪中止的,无须比照既遂犯处罚,而应看是否造成实际损害结果,对于造成损害结果的,应当减轻处罚,未造成损害结果的,应当免除处罚。

二十五、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

根据刑法第25条的规定,成立共犯应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主体条件

两人以上以及对“人”的理解。单位之间、单位与自然人之间能否成立共犯关系?

(二)主观条件

共同的犯罪故意以及相互之间的犯罪意思联络。注意这样的两个问题:

一是共同故意的内容相同,但不要求形式完全一样;

二是片面共犯问题。现在大多数刑法学者持有条件地肯定片面共犯论,即具有共同犯罪故意支配下实施的教唆行为和帮助行为,则有必要认定其为共同犯罪。

(三)客观条件

共同的犯罪行为,包括共同的实行行为或预备行为;共同原则上指在同一犯罪构成要件内的共同。即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共同而非形式意义上的共同。同时根据部分犯罪共同说,不需要必须绝对符合同一个犯罪构成,只要两个以上的人实施的犯罪之间具有重合的性质就可以在重合的限度内成立共同犯罪。

另外了解:共犯的基本分类;

1、任意共犯与必要共犯

前者是指《刑法》分则规定的本可以由一人实施的犯罪行为;后者是指《刑法》分则规定的只能以二人以上的共同行为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犯罪,即该种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两人以上,主要是包括聚众性犯罪、集团性犯罪。

2、简单共犯与复杂共犯

简单共犯,是指二人以上共同直接实行某一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的行为,共犯人都是实行犯,不存分工问题。复杂共犯是指各共同犯罪人之间存在着犯罪分工的共同犯罪,不仅存在直接着手实施共犯行为的实行犯,还有组织犯或教唆犯或帮助犯的分工。

3、一般共犯与特殊共犯

一般共犯,是指没有特殊组织形式的共同犯罪,共犯人是为实施某种犯罪而临时结合。特殊共犯亦称有组织的共同犯罪、集团性共犯,典型的如犯罪集团。

4、事先(事前)共犯与事中共犯

前者是指事前有通谋的共犯,即共犯人的共同犯罪故意,在着手实行犯罪前形成。后者即指事前无通谋的共犯,共同犯罪人的共犯故意,是在实行着手之际或犯罪过程中形成的。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共犯的分类形式是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分类的,某一共同犯罪,完全可能属于多种形式的共犯形式。

二十六、典型的非共犯现象

不属于共同犯罪的典型情形总结:

(一)共同过失行为

共同过失的行为属于过失的竟合,是指二人以上的过失行为共同引发危害后果,构成过失犯罪的,属于过失的竞合,应各自承担责任。

如05年共同过失犯罪。

(二)一方为故意、一方为过失的行为

(三)同时犯问题

所谓同时犯,是指相互之间无犯罪意思联络,但同时同地实施同一行为、侵害同一客体的犯罪行为。

但注意同时犯有可能转化为事中共犯的问题。

(四)“片面共犯”问题

片面共犯可以成立共同犯罪,但并非在任何种类的共同犯罪人之间都能存在,片面教唆犯和片面帮助犯可以认定为共犯。

(五)间接正犯问题

间接正犯的本质是指利用他人作为自己犯罪工具的情形。间接正犯的显著特征在于犯罪实行行为的间接性,从而区别于直接正犯。

1、主要特征在于:

(1)主观上,间接正犯具有利用他人犯罪的故意,但与被利用者之间不存在共同的犯罪故意。一般认为对此不应作为共犯论。

(2)客观上,间接正犯具有利用他人犯罪的行为,即行为人不是亲手犯罪,而是以他人作为犯罪工具而实施犯罪。

2、间接正犯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

(1)利用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实施犯罪;

(2)利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实施犯罪;

(3)利用他人无罪过行为实施犯罪(如利用他人的反射性动作或者睡眠中的动作);

(4)利用他人合法行为实施犯罪(如利用他人的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行为实行自己的犯罪目的);

(5)利用他人过失行为实施犯罪(如医生利用护士的疏忽大意给患者注射毒药的行为);

(6)利用有故意的“工具”实施犯罪(如前述甲利用假毒品欺骗乙贩卖的行为)。

总体而言,间接正犯有两大类:一类是利用主体不适格者〓如上述第(1)~(2)的情形〔,另一类是利用他人不知情〓如上述第(3)~(6)的情形〔。

(六)实行过限问题

实行过限即共同犯罪中的过剩行为,是指实行犯实施了超出其共同故意范围的行为。对此,没有实行过限的犯罪人不承担过限行为的刑事责任。

(七)事后帮助行为

事后的窝赃、销赃、窝藏等帮助行为,不能作为共犯认定。

二十七、共犯人的分类及责任分配

(一)共同犯罪人的分类

1、以其在共犯中的作用为准则

主犯、从犯、胁从犯;

2、以其在共犯中的分工为准则

组织犯、实行犯、帮助犯、教唆犯;

3、两种分类的对应关系

组织犯、实行犯、帮助犯、教唆犯与主犯、从犯、胁从犯之间存在的相互对应关系:组织犯原则上均为主犯;实行犯一般为主犯,但也有从犯甚至胁从犯的可能;帮助犯一般为从犯,但也有胁从犯的可能;教唆犯一般为主犯,但也有从犯的可能。

(二)我国刑法规定的共犯人及其刑事责任

1、主犯及其刑事责任

(1)主犯的特点:在共犯中起主要作用的人。

(2)主犯的刑事责任

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对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负责;对于犯罪集团首要分子以外的其他主犯按其参与、指挥的全部罪行负责。

2、从犯及其刑事责任

从犯是指在共犯中或者是起辅助作用或者是起次作用的共犯人;从犯的处罚原则是“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注意无须“比照主犯”)。

注意:刑法中明确规定了一些为特定犯罪提供资助、协助等帮助行为但不作为共同犯罪论处的情形。典型如:①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107条):②资助恐怖活动罪(第120条之一):③协助组织卖淫罪(第358条第3款);④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被帮助者的行为未必构成犯罪)。

3、胁从犯及其刑事责任

(1)胁从犯仅包括被胁迫而参加犯罪的,不包括被诱骗而参加犯罪的情形;

(2)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并非完全丧失意志自由,仅是不完全自愿地、而尚有选择的自由,否则,可以认定为不可抗力或者紧急避险而不负刑事责任;

(3)对被胁迫者的参与共犯行为应持发展的眼光看待。

(4)胁从犯的处罚原则,“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教唆犯及其刑事责任

在分清主从关系基础上,再考虑教唆行为自身有无法定从严(教唆未成年犯罪)或从宽情节(教唆未遂)。

二十八、主犯的认定与刑事责任

(一)主犯的范围

1、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

2、聚众犯罪的首要分子;

3、在犯罪集团或一般共犯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重点注意主犯与首要分子的关系。首要分子原则都属于主犯,但也有例外的情形;主犯的范围远远大于首要分子;

这里补充总结聚众犯罪问题:聚众犯罪是指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的以聚众的行为方式实施的犯罪。现行刑法典中,聚众犯罪主要集中在危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一章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刑事责任的承担范围问题,现行刑法典对此规定有四种模式:

第一、所有参与聚众活动的人均构成犯罪;

第二、聚众进行违法活动的首要分子与积极参加者构成犯罪,而一般参与者不构成犯罪:第三、首要分子与多次参加者构成犯罪;

第四、只有首要分子才构成聚众犯罪,而其他参加者不构成犯罪或者不构成聚众犯罪。

(二)主犯刑事责任的适用

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对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负责;

对于犯罪集团首要分子以外的其他主犯按其参与、指挥的全部罪行负责。

(三)主从犯的认定及相互关系

1、认定问题

主要看犯罪起因(事前)、看作用力大小、看实行行为(事中)、看分赃(事后)

2、主从犯关系相互辨析

一方面,存在只有主犯的共犯,而不可能存在只有从犯没有主犯的共犯;另一方面,共犯中,从犯为法定量刑因素而主犯不是。

二十九、教唆犯问题

(一)教唆犯成立条件

1、教唆的对象合格

否则为间接正犯;

2、特定的教唆故意

不存在过失教唆问题;注意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的现象;

3、具体的教唆行为

即唆使、引诱、怂恿等。注意,间接教唆即教唆教唆者的情况,也按所教唆的罪定罪。

(二)教唆犯的认定

1、双重性特征

既有独立性的一面又有从属性的一面;

法学毕业论文法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精选

法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精选 [1] 姜玉丹,苏静. 从BBS到开心网、人人网看大学生 网络行为方式的转变[J]. 中国林业教育. 2011(S1) [2] 方彩芬. 网络语言特点透析[J]. 宁波高等专科学校 学报. 2002(01) [3] W Schramm. Mass Communication[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 1962 [4] 郑华清,黄崇珍. 从“杯具”看网络流行语的语言 变异[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1) [5] Beijing University Youth Research Center (Youth Research Center,Beijing 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 高校BBS与SNS网站的比 较研究--以北京大学未名BBS和人人网为例[J].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0(04) [6] 李力.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应对研究[D]. 南昌大 学 2014 [7] 华姐措. 藏族民间文化在大众传媒中的传播与发展 研究[D]. 西北民族大学 2014 [8] 王泉. 参与式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D]. 南京邮电大学 2014 [9] 邱婷婷. 微博名人头像真实性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 影响[D]. 浙江大学 2015

[10] 朱冬顺. 基于信任基础的虚拟社区内口碑再传播影响因素研究[D]. 浙江大学 2015 [11] 沈玉秋. 传播学视域下对《金枝》文化内涵的解读 [D]. 西北民族大学 2014 [12] 翟敬朋. 老人的社会功能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 南京大学 2014 [13] 张晔. 虚拟社区中同妻群体生活适应问题的研究 [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 [14] 陆莹. 人人网中大学生自我呈现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 [15] 李丽. 大学生网络购物的自我认同建构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 [16] 于立华. 我国非传统社团社会功能的哲学思考[D]. 中国石油大学 2007 [17] 孟一. 微博的社会功能及其作用方式研究[D]. 广西师范学院 2012 [18] 郭修远. 学术新闻的功能与传播规范[D]. 湖南大学 2012 [19] 康晶晶. 浅析社会中的语言变异--以网络流行语为例[J]. 民营科技. 2010(06) [20] 陈原着.社会语言学[M]. 商务印书馆, 2000 [1] 周峰. 密闭微波辅助提取-HPLC测定中成药中黄芩苷及绿原酸的研究[D]. 北京化工大学 2009

学习刑法心得体会_刑法学习经验总结

学习刑法心得体会_刑法学习经验总结 刑法在法律中比重比较大。刑法谦抑性是现代法治社会刑法应有的价值,随着世界各国的刑法改革朝着人道主义浪潮的前进,中国的刑法也在进行着改变。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学习刑法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学习刑法心得体会范文1 刑法是除民法外又一司法考试里的重头戏,从最近几次考试看来,刑法的分值已略超民法。相比民法,刑法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少,一些刑法的概念又和我们平时的概念有出入,看起来似乎比民法难。其实无论司法考试中的哪个部分,都有容易拿到的分数,所以不需要畏难。刑法总则和分则的分值基本上是对半。 刑法的复习——特别是总则的复习——必须认真看法条和教材,两者都要兼顾。因为刑法的法条规定比较简单背后却蕴藏大量可考知识,比如总则里面第二十条正当防卫的规定: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

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初学者如果只看以上的法条,很难整理出里面的考点,其实里面包含着“起因、时间、主观、对象、限度”等条件,再结合具体案例,可谓千变万化。所以仅看法条来复习,是根本不行的,一开始复习刑法应以教材为起点。在复习到相关概念、法理都具备一定积累的时候,倒是可以多看看法条,熟悉一些记忆型考点,比如:缓刑、假释等。 前面的内容主要针对刑法总则而言,对于分则部分和司法解释,可以多看法条。司法解释对刑法的补充和修订相当多,而且许多都具有可考性,考察的时候也容易直接考察法条的特殊规定,法理涉及较少。分则和司法解释的特点是:繁杂,但记忆清晰的话好拿分。 以前刑法容易考察一些重点罪名,比如抢劫、盗窃、贪污等,现在的考试趋势是重点罪名要考,同样也考察一些冷僻的罪,所以对分则罪名的复习方法应是重点突破、全面复习,切不可偷懒。对罪名的复习还要注意一点,一些光看罪名容易误解或者不能直接判断犯罪性质的罪是老师偏爱考察的,比如“隐匿、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帐薄、财务会计报告罪”,这样的罪名简直是大白话的把犯罪的性质描述出来,一般比较少考察;又如“强迫交易罪”,这样的罪容易和“抢劫罪”、“敲诈勒索罪”的界限混淆,最容易考察。 学习刑法心得体会范文2 通过读书活动的学习,让我懂得了一些法律的基本知识,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我们可以利用我们所学的法律知识来维护我们自

刑法总论讲义02_刑法适用范围

第三节刑法的适用范围 一、刑法的空间效力 (一)概述 1、概念:刑法对地域和对人的效力,它解决国家刑事管辖权的范围问题 2、原则: (1)属地原则(领土原则):单纯以地域为标准,凡是发生在本国领域内的犯罪都适用本国刑法 (2)属人原则:单纯以国籍为标准,要求凡是本国人犯罪都适用本国刑法 (3)保护原则(安全原则):以保护本国利益为标准,要求凡侵害本国国家或公民利益的犯罪都适用本国刑法 (4)世界原则(普遍原则,普遍管辖原则):以保护国际社会共同利益为标准,凡侵害由国际公约、条约保护的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犯罪,都适用本国刑法 (5)永久居所或营业地原则 (二)我国刑法的属地管辖权 刑法第6条第1款:“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 (1)我国国境以内的全部空间区域 A、领陆; B、领水:内水、领海及其地下层; C、领空 (2)拟制领土:刑法第6条第2款:“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本法。”,是相互让渡主权的体现 (3)驻外使领馆:刑法第11条“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规定,各国驻外大使馆,领事馆及其外交人员不受驻在国的司法管辖而受本国的司法管辖。也就是说各国驻外领使馆也是本国领土的延伸。 (4)刑法第6条第2款:“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A、在我国境内实施犯罪行为,但犯罪结果发生在国外;B、在国外实施犯罪行为,但结果发生在我国境内;C、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均发生在我国境内 其一、隔地犯1:犯罪行为地与犯罪结果彼此脱离 其二、关于网络空间的问题(犯罪行为地问题)2 1区际刑事管辖权冲突(张子强案):1991年和1996年,被告人张子强等人将在内地非法购买的一批枪支弹药偷运到香港。1997年9月,被告人张子强等人经密谋并由张子强出资,在广东省汕尾市非法买卖大量炸药、雷管和导火线,偷运香港。此外,被告人张子强一伙在广州等地经多次密谋策划后,分别于1996年5月和1997年9月在香港绑架了李某、林某和郭某,勒索巨额赎金。在本案中,就走私枪支、弹药罪而言,从内地走私到香港,属于跨境犯罪。就绑架罪而言,预备行为发生在内地、实行行为发生在香港。那么,内地的司法机关对张子强案是否具有刑事管辖权呢? 2屈学武:“因特网上的犯罪及其遏制”(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4期):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犯罪应 运而生。网络犯罪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犯罪的所谓数字化犯罪。网络犯罪同时也带来了刑事管辖权问题。刑法理论认为网络空间是领陆、领水、领空、浮动领土以外的第五空间——虚拟空间。对于第五空间犯罪,以属地原则为主、以属人原则或保护原则为辅的传统刑法管辖权显然难覆盖。随着信息世纪的到来,刑法的领域宜于有所限制地扩大到第五空间。限制的内容,可设定为具有下列条件之一时,刑法领域可扩大到第五空间:(1)网上作案的终端设备地、服务器设立地在本国第一二三四空间范围;(2)网上作案所侵入的系统局域网或侵入的终端设备地在本国第一二三四空间范围内;(3)行为人获取、显示网上作案结果的信息终端所在地在本国第一二三四空间范围内。这是对网络犯罪的刑事管辖的理论思考,网络空间是否可以成为

刑法总论习题集及答案

刑法学总论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就刑法修改所作的说明,属于( A )。 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 C、学理解释 D、论理解释 2、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的规定,是采取( D )。 A、从新原则 B、从旧原则 C、从新兼从轻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 3、孙某1985年5月生,1998年6月盗窃他人财物价值2380余元;1999年8月抢劫他人手机一部和现金1200余元;2001年10月实施绑架行为时,被抓获。孙某应对( B )负刑事责任。 A、盗窃、抢劫和绑架行为 B、抢劫和绑架行为 C、盗窃和绑架行为 D、绑架行为 4、以法定的犯罪行为的完成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刑法理论上对其称之为( B )。 A、结果犯 B、行为犯 C、危险犯 D、举动犯 5、刘某意图杀死范某。一天,持刀潜伏在范某院落的大门外,等候范某的出现,后因久等未果,又惧怕法律,遂打消杀人恶念,持刀返家。对刘某的行为应定为( B )。 A、犯罪预备 B、预备阶段上的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实行阶段上的犯罪中止 6、在我国刑罚体系中,属于限制人身自由的刑罚有( A )。 A、管制 B、拘役 C、有期徒刑 D、无期徒刑 7、( A )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 A、犯罪的时候 B、侦查的时候 C、起诉的时候 D、审判的时候 8、某甲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执行4年时,因犯脱逃罪,应当判处有期徒刑5年,那末,人民法院对其应在( D )决定执行的刑罚。(新罪:先减后并) A、10年以上15年以下 B、5年以上15年以下 C、5年以上11年以下 D、6年以上11年以下 9、下列情节中,属于量刑酌定情节的有(D )。 A、累犯 B、未成年人犯罪 C、立功 D、犯罪动机 10、防卫过当是指( C )。 A、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的 B、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一般损害的 C、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重大损害的 D、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四个选择项中,有2——4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选项选出后,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5分,共15分)。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是指(ABCD )。 A.犯罪的行为和结果都发生在我国领域内 B、犯罪的行为发生在我国领域内,而犯罪结果却发生在我国领域外 C、犯罪行为发生在我国领域外,而犯罪结果却发生在我国领域内 D、犯罪行为和结果都发生在我国船舶内 2、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选择要件有:(BCD)。 A、危害行为B、犯罪的时间C、犯罪地点D、犯罪方法 3、刑法中的危害行为概括起来,表现为以下形式:(CD)。 A、故意形式B、过失形式C、作为形式D、不作为形式 4、不作为形式犯罪的义务来源有:(ACD)。 A、法定的义务 B、道义上的义务

法律学习心得体会感想

法律学习心得体会感想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通过这次参加的法律学习,掌握了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内容,增强了法律意识,提高了法律素质,在此谈谈心得体会感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法律学习心得体会感想,欢迎大家阅读。 法律学习心得体会感想篇1 犯罪,违法它们是兄弟?不,不是。它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词语。违法,有时我们也会不经意的去做。譬如:打架斗殴、闯红灯等等。而犯罪呢,它是一颗长满刺的玫瑰,美丽诱人,但是会让我们流血流泪。 不要自以为是地说:“我们是未成年人,犯罪没有关系。”在此,我要严肃地告诉你:“不,你说错了”。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如果犯以下8种罪: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xx、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也是要负刑事责任的。也不要满不在乎地说:“我一定不会做这些事情。”好多犯罪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并不遥远。就拿我们认为离我们最遥远的投毒来说吧:曾经有多少人这么认为过毒品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一定能抵制它,那些吸毒的人一定是非常不坚强的人。但是,又有多少这么认为过的人能逃出毒品的魔掌中呢?不要认为它离我们遥远,说不定,在无意中,毒品已经走进你的生活。 与法律作朋友,与犯罪作战斗。我们要知法、懂法、用法,学会利用法律保护自己!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成长。我国青少年教育和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青少年犯罪率在世界上一直是比较低的。但近年来由于各种消极因素和不良环境的影响,我国青少年犯罪率日渐突出,给社会、家庭和个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巨大的不幸,也对实现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为此,我们对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现状、特点、成因进行了调查,对如何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方法作了一些探索。面对当前部分青少年法律和纪律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强,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低龄化趋势的现状,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 总而言之,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法律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国无法则不能立足于世界,更不用说在世界上建立自己的威信。无论是一个单位,还是一个人,都要以法为重。邓小平爷爷更是在1986年指出“加强法制重要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中学都要进行法制教育”。因此,我们每位小学生都应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学生。 法律学习心得体会感想篇2 我作为一个即将走向社会的,知法是重要的权利义务,学法是重要的必修课程,守法是重要的师德内容,用法是重要的基本功架,护法是重要的基本职责。然而许多人不懂公

刑法总论讲义

?网站首页新法规速递论文资料库司法考试律师黄页法治动态法律图书网上书店法律人才在线数据库 ?法律书摘裁判文书法律文书合同范本法律网导航电子杂志法律学人热点专题地方频道WAP版 网上书店 最新到书|购书帮助|直接付款|订单查询|特价图书|书店介绍|著者介绍|出版单 位|法律书评|抵价券|在线留言|购物车 综合检索 书名著者出版社 同时在简介中检索 查询帮助 会员登录 密 保存用户名和密码

新注册找回密码法律书友会 相关内容 查看此书相同类目图书 ?·刑法总论精释(第2版) ?·刑法一本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条 ?·刑法总论精释 ?·定罪量刑指南(第5版) ?·刑法(总则)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 ?·定罪与犯罪构成/武汉大学刑法博士 ?·刑罚总论比较研究 ?·中国刑法的罪与非罪(第二版) ?·行刑理论的多维探究 ?·论犯罪与刑罚 ?·刑事审判参考(2008年第1集) ?·刑讯逼供研究 ?·西方刑法史(西方法制史系列) ?·澳大利亚联邦刑法典(外国刑法典译 ?·中国新刑法433个罪名例解 ?·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研究(法律与社 ?·经济犯罪立案.定罪.量刑标准 查看该作者其它图书

编号:42999 书名:刑法总论精释 作者:陈兴良主编 出版社:人民法院 出版时间:2010-4-1 入库时间:2010-4-25 定价:110 图书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我国的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采用前沿性的刑法理论,意在提供一种别有新意的刑法总论的知识框架。本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三阶层犯罪论体系的引入。本书在相当的深度与广度上对三阶层的犯罪论体系展开叙述,为定罪活动提供了更加精密、更加精细、更加精致的理论资源,因而也是将三阶层的犯罪论体系向司法实践推广的一种有益尝试。二是判例刑法学方法的采用。本书采用判例刑法学的研究方法,在刑法理论的叙述过程中,穿插了大量的指导性案例,使刑法理论更力口贴近司法实践,也使本书更具有可读性,对于传播有关指导性案例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三是司法刑法学视角的贯彻。本书以刑法规定和司法解释为主导,对刑法总论的基本原理进行法理阐述,由此展示司法刑法学之全貌。本书是目前国内出版的第一部以三阶层的犯罪论体系为框架,以判例研究方法为线索,以司法视角为依归的的大型刑法总论体系书,也是使来自德日的刑法知识本土化的一种学术努力。

犯罪构成的基本构造论文文献综述文档

犯罪构成的基本构造论文文献综述文 档 The basic structure of crime constitution 编订:JinTai College

犯罪构成的基本构造论文文献综述文档前言:论文格式就是指进行论文写作时的样式要求,以及写作标准,就是论文达到可公之于众的标准样式和内容要求,论文常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文章。本文档根据论文格式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一、对传统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态度 新中国成立后,没在及时制定系统的刑法,因此在法律结构中不存在犯罪构成的法律概念。但是,当我国刑法理论几乎全面接受苏联社会主义刑法理论体系时,犯罪构成就成了我国刑法理论体系的核心问题。因此,犯罪构成是以理论概念、理论体系形式出现在我国的刑法理论领域的,我国的刑法学者也是首先从理论的角度对犯罪构成进行研究探讨,并且努力使之法定化。但是,1979年7月1日制定通过的新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刑法》,在明确规定犯罪概念、犯罪特征的同时,并没有明确规定犯罪构成的要领,只是在刑法分则条文的结构中规定了各种具体犯罪构成要件,我国刑法学者称之为“法定的具体犯罪构成”。与此同时,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也成为犯罪构成理论的通说,但近些年来四要件学说的缺陷日益暴露,自

身所存在的矛盾已到了无法解决的地步。因此已很难全盘接受四要构成理论,刑法学者纷纷对传统四要件理论的缺陷和矛盾进行了批露。陈兴良教授在《刑法学关键问题》一书中观点鲜明地讲到,目前从苏俄引进的四要件的犯罪构成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刑事法治建设对定罪精细化的要求,并致力把把我国犯罪构成理论向犯罪理论体系改造。刘生荣教授在他所著的《犯罪构成原理》一书中也旗帜鲜明地讲到,在四要件中,犯罪主体作为犯罪的一个构成要件是不合适的,不仅违背了主体与行为之间的逻辑关系,也与刑事立法的规定不符。而问题更大的是犯罪客体,在此书中他花了大量篇幅对犯罪客体理论所具有的无法克服的矛盾进行了论证,同时也对犯罪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进行了抨击,由此可看出他对传统四要件理论的态度是否定的。刘宪权教授、杨兴培教授也从犯罪客体、犯罪主体以及犯罪对象等方面对传统四要件理论进行了批判,这在他们所著的《刑法学专论》中体现出来。另外张明楷教授、何秉松教授等许多刑法学者也对传统四要件构成理论进行了系统地批判。总体上来讲,我国刑法界对传统犯罪四要件构成理论所持态度都是否定的。 二、对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重构

教师学习法律知识心得体会五篇

教师学习法律知识心得体会五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以下是整理的教师学习法律知识心得体会五篇,欢迎阅读参考! 教师学习法律知识心得体会(一) 近段时间,学校开展了学法知法活动。我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教师法》等重要理论,通过学习,本人受益非浅,对依法执教、关爱学生、无私奉献等概念的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诠释。下面,我就谈一谈学习的感想: 在学习了《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后,让我更明确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该履行的义务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没有法律约束的时候,教师的教育教学是凭职业道德、凭良心。为了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成绩,有的老师采取了一些过激的行为,如体罚学生等。《教师法》对此给出了明确的界定。 学校是培养教育下一代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阵地,保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对学生坚持正面教育,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教师要面向学生,对全体学生负责,不要偏爱一部分人,歧视另一部分人。对于优缺点、错误的学生,要深入了解情况,具体分析原因、满腔热情地做好他们的思想转化工作。

要善于发现、培养和调动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尊重他们的自尊心,鼓励他们的上进心,帮助他们满怀信心的成长。对于极个别屡教不改、错误性质严重、需要给予纪律处分的学生,也要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以理服人,不能采用简单粗暴和压服的办法,更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为此教师法规定了教师体罚学生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对于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教师,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帮助他们认识和改正错误,并视情节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对于情节极为恶劣,构成犯罪的,要依照刑法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在学法过程中,我更进一步认识到,在教学生活中,教师要平等对待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特别作为一个班主任更应该对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多接触,多了解,和学生们主动沟通,谈谈学生在生活中的困难或疑惑不解的问题。对学生能够善于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知道是非对错。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了过程,能比较好的完成学生德育工作的教育。 对于教师本身,一要注重自己的师德学习,二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在《教师法》中,这两点是教师的为师之本。平日里要主动多参加培训和业务学习,多向优秀教师和老教师请教他们的经验和优秀的教学方法,多听一下优秀教师的课,增强自己的业务能力。作为教师,知法是重要的权利义务,学法是重要的必修课程,守法是重要的师德内容,用法是重要的基本功架,护法是重要的基本职责。

商法学主要参考文献

《商法学》课程参考文献 兰州商学院 二○○七年四月

《商法学》参考文献目录 一、外国译著 1.贺卫方等译:〈法律与革命〉,中国百科全书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2.[英]施米托夫:《国际贸易法文选》,赵秀文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出版;3.董安生译:《英法商法典》,法律出版社,1991年出版; 3.金邦贵译:《法国商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出版; 4.杜景林等译:《德国商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5.王书江、殷建平译:《日本商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出版; 6.吴日焕译:《韩国商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7.中国政法大学澳门研究中心:《澳门商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8.《瑞士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9.费安玲译:《意大利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10.《美国统一商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二、论文集 1.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法律出版社出版,第1卷,第2卷; 2.徐学鹿主编:《商法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第1辑,第2辑; 3.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法律出版社出版,第1卷,第2卷; 4.沈四宝主编:《国际商法论丛》,法律出版社出版,第1卷,第2卷; 5.中国商法年刊,第123卷; 三、专著、教材类 (一)商法学专著、教材(具有代表性的) 1.张国键著:《商事法论》,台湾三民书局,1980年出版; 2.李玉泉、何绍军主编:《中国商事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3.王保树主编:《中国商事法》,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年出版; 4.苏惠祥主编:《中国商法概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5.徐学鹿主编:《商法学》,中国财政经济版社,1998年出版; 6.黎燕主编:《商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出版; 7、雷兴虎主编:《商法学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8.李黎明、于颖主编:《商法教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9.赵万一主编:《商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10.范健主编:《商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11.马洪主编:《商法》,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12.赵旭东主编:《商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13.官欣荣主编:《商法原理》,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出版; 14.施天涛:《商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出版; 15.覃有土主编:《商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二)商法总论专著、教材 1.董安生等编著:《中国商法总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2.徐学鹿主编:《商法总论》,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出版; 3.赵中孚主编:《商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4.任先行、周林彬著《比较商法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2016法律硕士考研资料:刑法学试题答案及解析

2016法律硕士考研资料:刑法学试题答 案及解析(9) 单选题 1、根据刑法第13条的规定,犯罪是指危害社会的,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但是情节显着轻微危害不大的( )。 A.不认为是犯罪 B.也应当以犯罪论处 C.可以认定是犯罪也可以不认为是犯罪 D.可以认定是犯罪 2、狭义上的刑法是指( )。 A.刑法典 B.单行刑事法律 C.附属刑事法规 D.单行刑事法律和附属刑事法规 3、某外国公民劫持甲国民航公司一架客机降落在我国某国际机场,则对其适用( )刑法。 A. 中国 B. 某外国 C. 甲国 D. 中国或者甲国 4、中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罪,经过外国审判后( )。 A.我国刑法不予追究 B.仍可以以我国刑法追究 C.特殊情况才追究 D.一般情况不追究 5、陈某抢劫出租车司机甲,用匕首刺甲一刀,强行抢走财物后下车逃跑。甲发动汽车追赶,在陈某往前跑了40米处将其撞成重伤并夺回财物。关于甲的行为性质,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法令行为 B.紧急避险 C.正当防卫 D.自救行为 答案:1—5:A A A B C 单选题 6、精神病人在( )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A.无意识或者无法控制 B.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 C.不能辨认或者能控制 D.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 7、我国《刑法》规定,犯罪的时候( )的人不适用死刑。

A.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 B.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C.不满16周岁 D.不满18周岁 8、某医院妇产科护士甲值夜班时,一新生婴儿啼哭不止,甲为了止住其哭闹,遂将仰卧的婴儿翻转成俯卧,并将棉被盖住婴儿头部。半小时后,甲再查看时,发现婴儿已无呼吸,该婴儿经抢救无效死亡。经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该婴儿系俯卧使口、鼻受压迫,窒息而亡。甲对婴儿的死亡结果有何主观罪过? A.间接故意 B.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9、王某毒杀其父,其父服毒尚未死亡,王某急送其父到医院抢救,但抢救无效死亡。王某的行为属于( )。 A.故意杀人未遂 B.犯罪中止 C.故意杀人既遂 D.意外事件 10、梁某与程某共同盗窃了某一珍贵文物“铜鼎”之后,二人又用斧子将铜鼎砍碎,目的是便于销赃。那么,梁某和程某的行为属于( )。 A.继续犯 B.想象竞合犯 C.牵连犯 D.吸收犯 答案:6—10: D D C C C

2021年刑法教程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法律课程的学习,让我懂得了一些法律的基本知识,为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打下了基础。我们可以利用我们所学的法律知识来维护我们自己和他人的权利。 法学是一门科学学科,所谓科学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这些知识是系统的知识,研究人类生活中的规律及现象的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法律具有社会性、规范性、概念性、目的性、正义性、实用性 一、社会性 法律首先是一种社会规则,如刑法学是研究犯罪学等,民法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财产与人之间的关系。法学作为社会科学,具有社会性,它与自然科学是不同的,表现在1、不可计量、不可检验、不可实验,而自然科学则是可以计量、可以检验、可以实验的。虽然我们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实践不等于实验,实践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实践而不是做实验,如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到现在我们才认识到新人口论是一种真理,又如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经过一百多年时间最后证明了单一公有制经济行不通。2、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不可分,研究者的教育水平、生活背景等与研究对象密不可分。而自然科学,如化学、物理、生物等,其研究对象较少受到研究者的主观影响,而法律的研究结果则较多的受到研究者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如许多的观点,不同的学科认识都有道理,不同的学者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观点。 我认为应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即不受他人影响,要自己思考,自己作出自己的判断。在讲到独立判断时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判断标准。如公平、诚信等皆为生活经验,就是说当法学上的不同意见都有道理时该怎么办呢?除用基本原理外,更重要是要用社会生活经验作为判断标准。所以对于法律理论现象中的是与非、对与错,可以用社会生活经验来作为判断标准。只有符合社会生活经验的理论才可能是正确的。 二、规范性 既然法律是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因此法学也就有了规范性,它是法学区分于其他学科的特征。如经济学讲的是效率问题,是效益最大化,而法学家讲的是合法不合法,规范不规范的问题。因为法律的规范性,每一法律条文都可以分解为构成要件、适用范围、法律效力。只要我们掌握了它的构成要件、适用范围、法律效果,那么我们对这个法律条文也就掌握了。 法学特别强调的是规范性、逻辑性、体系性。规范性也就是我们说的可操作性。如我们将要制定民法典,是要制定一种松散性的呢?还是制成规范性、逻辑性的呢?江平教授说要制定一种开放性的民法典体系。民法典如何开放呢?我认为一定要有逻辑性和规范性。 三、概念性 法学之概念性来源于法律规则。如欺诈行为,欺诈、行为分别为两个概念,

法学论文参考文献

法学论文参考文献 一: [1]陈新民:《中国行政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王和雄:《论行政不作为之权利保护》,台湾三民书局 1994年版. [3]周佑勇:《行政不作为判解》,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4]周佑勇《论行政不作为》,载于罗豪才主编《行政法 论从》第2卷1999年版. [5]胡建淼:《行政违法问题探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 版. [6]张树义:《行政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7]应松年主编:《当代中国行政法》(上、下),中国方 正出版社2006年版. [8]马怀德主编《:司法改革与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姜明安主编:《行政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0]马怀德:《行政法制度建构与判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胡建淼:《行政法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2]翁岳生主编:《行政法学》(上、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13]吴庚:《行政法之理论与适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黄竹胜:《行政法解释学建构》,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5]陈光中主编:《审判公正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陈光中主编:《中国司法制度的基础理论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江必新主编:《中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行政诉讼法修改问题实务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8]蔡小雪:《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衔接》,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19]甘文:《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之评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20]王名扬:《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人学出版社1989年版.

学习刑法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刑法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刑法课程,应通读《简明刑法教程》一书,全面、系统、深入地掌握有关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内容。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刑法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 学习刑法心得体会范文篇一:学习刑法学精品课程的心得体会 有幸参加刑法学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培训,聆听孙国祥教授和刘伟博士对刑法学的教学剖析,收获颇丰。大有耳目一新的感受,深受启发。我是治安学专业教师,对刑法学并不熟悉,由于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参加了本期培训。尽管本人所教课程与参加培训课程诸多不同,但这次培训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和下一步我校精品课程的建设仍有很大帮助。下面我结合本次精品课程培训学习,谈谈个人对课程教学及教学资源利用的一些肤浅认识和体会。 一、教学探索 基于个人教学的体会,以及对一些同仁教学实践的了解,教学上的挑战和困惑可以说是高校教师普遍性的遭遇。此次培训学

习,虽然我对刑法学不熟悉,但从孙国祥教授借助刑法学课程对教学的剖析中,也受益颇多,主要有三点: 一是,孙国祥教授特别讲到了教学方法,对刑法学教学中可以使用的方法作了较详细的阐述,比如辩论式的案例计论、撰写学术观点综述的小论文、旁听公审、专题讲座等等。我所任教的治安学课程,虽然与内容与刑法学不同,但从孙教授予的讲述中,我发现有我值得借鉴的很多东西,孙教授提到的诸多的教学方法,我几乎都可以作个尝试。 二是,孙教授提到了刑法学教学中要处理的几个关系,其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对我触动较大,我所就职的公安类院校近年正逐步转向于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在教学中如何做到理论够用,技能够强,各公安院校都在探索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尽管有不少教师已有多年的教学经历,但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仍然出现了很多问题,甚至有不少人还走了极端。孙教授的观点让我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即不能因为强调实践而割裂理论知识的系统化。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必须讲透,为学生建构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再强化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三是,孙教授中讲座中多次特别提到教学中必须充分把握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和领悟能力。我个人认为,这实质上是对“以

国家开放大学 刑法学(1) 2018年7月-2019年7月

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8 年秋季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刑法学(1) 试题2018年7月 一、选择题 1、根据属地管辖原则,所谓在中国领域内犯罪,是指(AC)。 A、犯罪的行为和结果均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B、犯罪人和受害人均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 C、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D、犯罪人或者受害人有一方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 2、我国刑法分则中侵犯财产罪一章规定有13种具体犯罪,这些犯罪所共同侵害具体属于(B)。 A、一般客体 B、同类客体 C、直接客体 D、复杂客体 3、犯罪既遂的类型有(ABCD)。 A、行为犯 B、危险犯 C、结果犯 D、举动犯 4、管制的执行机关是(D) A、人民法院的执行部门 B、人民检察院的监所检察部门 C、公安机关的看守所 D、司法行政机关指导管理的社区矫正机构 5、某甲已经是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对其所犯抢劫罪量刑的时候,应当(B)处罚。 A、从轻 B、从轻或者减轻 C、减轻 D、免除 6、死刑不适用于(ABD) A、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 B、审判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 C、犯罪时候怀孕的妇女 D、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 7、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为(C)。 A、三个月 B、六个月 C、一年 D、二年 8、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D)之日起计算。 A、犯罪 B、犯罪行为停止 C、犯罪结果发生 D、犯罪行为终了 二、填空题 9、根据解释的效力不同,刑法解释可以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 10、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和(罪责行相适应原则)。 11、犯罪构成就是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12、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作为)和(不作为)。 13、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的,经过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14、犯罪过失有两种类型,也就是(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 15、按照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同,犯罪客体可以分为三种,也就是一般客体、(同类客体)、(直接客体)。 16、防卫过当是指在实行正当防卫过程中,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给不法侵害人造成(重大损害),因而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 17、对犯罪行为判处罚金,应当根据其(犯罪情节)决定罚金数额。 18、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裁定减刑)之日起计算。 三、名词解释

【法学论文参考文献】法学论文参考文献2017

【法学论文参考文献】法学论文参考文献2017 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注明了被引理论、观点、方法、数据的来源。法学专业课后学习网们,你们写论文是否需要参考文献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法学论文参考文献,与你分享! 法学论文参考文献【1】 1. 郑成良主编:《现代法理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 。 2. 张文显,李步云主编:《法理学论丛》(第2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 3. 潘维大,刘文琦编著:《英美法导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 4. 陈舜著:《权利及其维护:一种交易成本观点》,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 5. 刘湘廉主编:《刑法学总论论点要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 6. 编:《中国法律教育之路》,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 7. 阿计著:《法治备忘:共和国立法、执法实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 8. 陈建新著:《依法治国论》,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 。 9. 黄文艺著:《当代中国法律发展研究:模式、传统与过程》,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 。 10. 公丕祥主编:《当代中国的法律革命》,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 1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2.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进一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

13.公丕祥主编:《法制现代化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4.郭成伟主编:《法学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15.〔德〕karl larenz:《法学方法论》,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6。 16.孙晓楼:《法律教育》,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17.刘旺洪刘敏来主编:《中国公民现代法律观念》,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18.靳诺主编:《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理论与实践》,北京:学习出版社,2001。 19.郝铁川著:《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同志治国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0.谷春德主编:《法律基础》教师教学参考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法学论文参考文献【2】 1.鲁丽丽:《形式与非形式逻辑——论法律逻辑之定位》,《现代物业》2013年第5期。 2.成静:《论法律逻辑学与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安康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3.杨娟:《法律思维研究综述——从语言的角度》,《经济管理者》2012年第24期。 4.庾晋鹏:《从法律推理到法律论证——法律逻辑内涵的逐渐丰富》,《经济师》2012年第11期。 5.李瑜青、张建:《法律思维内涵与特征再思考》,《东方法学》2012年第2期。 6.王利明:《论法律思维》,《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 7.孙培福:《法律方法中的逻辑真谛》,《齐鲁学刊》2012年第1期。 8.王新娟、张斌:《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的培养——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宪法案例教学》,《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年第9期。 9.梁开银:《法律思维: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契合点——论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互动与改良》,《法学评论》2011年第4期。 10.郭瑞昌:《论中国传统法律思维方式的现代化》,《沧桑》2011年第2期。

7月全国自考刑法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刑法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4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刑法学研究的对象是() A.刑法典 B.刑法及其规定的犯罪和刑罚 C.刑法及其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 D.刑法及其规定的犯罪和刑事责任 2.我国修订后的刑法开始施行的时间是() A.1996年10月1日B.1997年3月14日 C.1997年7月1日D.1997年10月1日 3.下列各项中属于我国刑法规定的基本原则的是() A.主客观相一致B.惩办与宽大相结合 C.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D.罪责刑相适应 4.某甲实施的下列行为事实中,属于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事实是() A.发生在荒野B.用枪将被害人打死 C.发生在“严打”期间D.被害人是盲人 5.结果加重犯属于() A.单纯的一罪B.处断的一罪 C.结合的一罪D.实质的一罪 6.我国刑罚的目的是() A.惩罚犯罪B.预防犯罪 C.伸张社会正义D.平息民愤 7.强制犯罪分子或犯罪单位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金钱的刑罚是() A.罚款B.罚金 C.赔偿经济损失D.没收财产 8.因犯某类罪受过刑罚处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时候,再犯这种罪的犯 1

罪分子,是特别累犯。这类犯罪是() A.危害公共安全罪B.侵犯人身权利罪 C.危害国家安全罪D.危害国防利益罪 9.下列法定量刑情节中,属于从重处罚的情节是() A.未遂犯B.既遂犯 C.累犯D.预备犯 10.缓刑犯在考验期限内犯新罪,考验期满后才被发现的() A.应当撤销缓刑 B.不应撤销缓刑 C.可以撤销缓刑 D.只要未超过追诉时效,就应撤销缓刑 11.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 A.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的1/2 B.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的1.5倍 C.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D.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的2/3 12.刑法规定追诉期限的根据是() A.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B.所犯罪行法定刑的轻重 C.犯罪情节的轻重D.罪过的轻重 13.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其犯罪形态属于() A.预备犯B.行为犯 C.危险犯D.结果犯 14.对于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犯罪分子() A.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D.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15.对于原判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减刑后的刑期() A.从原判决执行之日起算 B.从裁定减刑之日起算 C.从原判决执行之日起算,原判刑期已执行的部分,不应计入减刑后的刑期内 D.从原判决执行之日起算,原判刑期已执行的部分,应计入减刑后的刑期内 16.某邮电所业务员徐某为顾客吴某办理完邮寄手机的手续后,又拆开邮包取走手机自用。 徐某的行为构成() A.侵犯通信自由罪B.私自开拆邮件罪 2

学习刑法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刑法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刑法心得体会范文 2020-07-03 学习刑法课程,应通读《简明刑法教程》一书,全面、系统、深入地掌握有关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内容。xx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刑法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 学习刑法心得体会范文篇一:学习刑法学精品课程的心得体会有幸参加刑法学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培训,聆听孙国祥教授和刘伟博士对刑法学的教学剖析,收获颇丰。大有耳目一新的感受,深受启发。我是治安学专业教师,对刑法学并不熟悉,由于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参加了本期培训。尽管本人所教课程与参加培训课程诸多不同,但这次培训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和下一步我校精品课程的建设仍有很大帮助。下面我结合本次精品课程培训学习,谈谈个人对课程教学及教学资源利用的一些肤浅认识和体会。 一、教学探索 基于个人教学的体会,以及对一些同仁教学实践的了解,教学上的挑战和困惑可以说是高校教师普遍性的遭遇。此次培训学习,虽然我对刑法学不熟悉,但从孙国祥教授借助刑法学课程对教学的剖析中,也受益颇多,主要有三点: 一是,孙国祥教授特别讲到了教学方法,对刑法学教学中可以使用的方法作了较详细的阐述,比如辩论式的案例计论、撰写学术观点综述的小论文、旁听公审、专题讲座等等。我所任教的治安学课程,虽然与内容与刑法学不同,但从孙教授予的讲述中,我发现有我值得借鉴的很多东西,孙教授提到的诸多的教学方法,我几乎都可以作个尝试。

二是,孙教授提到了刑法学教学中要处理的几个关系,其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对我触动较大,我所就职的公安类院校近年正逐步转向于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在教学中如何做到理论够用,技能够强,各公安院校都在探索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尽管有不少教师已有多年的教学经历,但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仍然出现了很多问题,甚至有不少人还走了极端。孙教授的观点让我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即不能因为强调实践而割裂理论知识的系统化。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必须讲透,为学生建构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再强化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三是,孙教授中讲座中多次特别提到教学中必须充分把握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和领悟能力。我个人认为,这实质上是对以学生为主导、以学生为本之类教学指导思想的一条践行途径,也是我今后教学中需要贯穿的一个重要理念。 二、教学资源的获取 这次培训,在教学资源的利用上,对我的启发较大,除了日常的教材、期刊杂志外,还可以搜集与本学科知识有关的国内外各知名学校的网站,下载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给获取各种教学资源带来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各种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和科研的视野。只有不断更新、充实教师的知识结构,才可以始终站在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只有教师个人知识的深厚积淀,才能给课堂带去信息含量高的知识内容,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形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也才能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目标。 三、精品课程的建设与使用 近年来,各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如火如荼,不少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水准很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