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社区常见慢性病人的护理与管理

第五章 社区常见慢性病人的护理与管理

第五章 社区常见慢性病人的护理与管理
第五章 社区常见慢性病人的护理与管理

本章考点:

本章最重点:

本章各个疾病的护理与管理措施

第一节慢性疾病的概述

本节考点:

(1)概念

(2)慢病流行特点

(3)护理与管理原则

一、概念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是一组发病隐匿,潜伏期长,一旦发病,不能自愈或很难治愈的疾病。

从广义上讲,慢病一般指不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一类疾病,而是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长期紧张疲劳、社会环境因素、忽视自我保健和心理平衡逐渐积累而发生的疾病,是指那些长期的、不能自愈的、也几乎不能被治愈的疾病。

二、慢病特点

根据美国1987年慢性病委员会提出的定义方式,慢性病的患者需具有下列一种或一种以上特性:

①病程漫长;

②导致功能丧失和残障;

③病因复杂,不可逆的病理变化;

④因病情不同,而需要不同的医疗照顾和指导;

⑤因病情的差异,需不同的康复训练。

三、管理原则

慢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可以通过健康管理来预防和控制的。慢病防治策略和措施应以社区为基础,针对不同目标人群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在强调一级预防的同时,重视二、三级综合防治。

1.一级预防是针对全体人群开展危险因素的预防,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通过降低疾病危险因素,预防疾病发生,降低慢病的发病率,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为目的。

2.二级预防是针对高危人群,减轻或逆转危险因素,促进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为目的。

3.三级预防是针对病人开展规范化治疗和疾病管理,以控制病情发展、缓解症状、预防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防止伤残,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

第二节社区高血压病人的护理与管理

本节考点:

(1)病因及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治疗原则

(4)护理与管理措施

高血压是指在未用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 Hg,按血压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2,3级。收缩压≥140mmHg而舒张压<90mmHg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

临床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在某些疾病中,血压高是其中临床症状之一,此类高血压称继发性高血压或症状性高血压。以高血压作为主要临床表现而病因不明者称为原发性高血压或高血压病。临床所见的高血压绝大多数属于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约占5%左右。

我国目前采用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见表5-5-1。若病人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的级别时,则以较高的分级为准。

表5-5-1我国18岁以上成人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

例题:

1~3题共用备选答案

A.收缩压130~139mmHg;舒张压85~89mmHg

B.收缩压140~159mmHg;舒张压90~99mmHg

C.收缩压160~179mmHg;舒张压100~109mmHg

D.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mmHg

E.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

1.2级高血压是:

[答疑编号111050101: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C

2.正常高值是:

[答疑编号111050102: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A

3.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是:

[答疑编号111050103: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E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高血压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参与的结果。研究表明高血压与遗传、精神紧张、肥胖、食盐过多、情绪激动等危险因素有关,并通过其影响血压调节功能。

1.肥胖

2.盐摄入量过多

3.过量饮酒

4.遗传因素

5.心理因素

6.精神刺激

二、症状表现和体征

1.一般表现原发性高血压起病缓慢。病程常达10~20年以上。早期多无症状。偶于查体时发现血压增高,或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劳累后增高,休息后可恢复正常。血压升高时可有头晕、头痛、耳鸣、失眠、乏力等症状。体检可无特殊阳性发现,病程较长者可出现心脏扩大.心尖部第四心音,主动脉瓣区收缩早期喷射性杂音等。

2.并发症长期、持久血压升高可导致心、脑、肾等靶器官受损。

(1)脑:高血压使脑血管狭窄,造成脑部动脉血管的阻塞,引起脑缺血,甚至死亡;同时增加了脑血管壁的脆性,易引起血管破裂,发生脑出血。

(2)心:高血压是引发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血压增高,使左心室逐渐发生肥厚,引起和加重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等,导致心力衰竭,心功能改变成为高血压性心脏病。查体可见心音向左扩大,主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心电图呈左室肥厚。

(3)肾:肾脏的主要功能是滤除人体内有毒的废物和调节体内渗透压力,长期高血压会使肾功能逐步减退,表现为血肌酐、血尿素、血尿酸等上升;以及蛋白尿、血尿和水肿,随着血压的增高及肾动脉硬化的逐渐加重,可出现肾功能衰竭。

(4)眼底:长期血压升高可引起眼底动脉血管痉挛、硬化、狭窄,眼底出血、视神经乳头水肿,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3.高血压危重症

(1)高血压危象:血压突然急剧升高,收缩压可达33.8kPa、舒张压可达15.6kPa以上,以收缩压为主。出现头痛、头晕、烦躁、气急、心悸、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可伴有心绞痛、肺水肿,症状发作短暂,血压控制后可迅速缓解。

(2)高血压脑病:血压急剧增高同时伴有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症状,表现为严重头痛、呕吐、甚至抽搐、昏迷。

(3)老年高血压:年龄超过60岁而达到高血压诊断标准者为老年高血压。多数以收缩压升高为主,并发心、脑、肾损害的较多见。

(4)恶性高血压约3%~4%的中、重度高血压病人可发展为恶性高血压。病理改变以肾改变最为突出。

4.高血压危险分层根据血压水平结合危险因素及合并器官损害分层,见表5-5-2。

三、治疗原则

1.治疗目的:降低血压,防止和减少并发症所致的病死率和病残率。

2.治疗原则;一般需长期甚至终身治疗。

3.降压目标:普通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140/90mmHg,年轻人或糖尿病及肾病患者降至<130/80mmHg,老年人收缩压降至<150mmHg。

4.高血压治疗方法可分为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大类:

(1)非药物治疗适合于各型高血压病病人。尤其对轻者,单纯非药物治疗亦可使血压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主要包括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消除不利于心理和身体健康的行为和习惯,达到控制高血压及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

①限制钠摄入,一般以每天摄入食盐6g左右为宜;

②减轻体重,尤其对肥胖的病人,方法主要为限制每日热量摄入,辅以适当的体育活动;

③运动,适量的运动有利于调整神经中枢功能失调。

④合理膳食:以素食为主,补充适量优质蛋白质,减少膳食脂肪;多吃蔬菜和水果,控烟、限制饮酒,注意补充钾和钙。

⑤保持心理平衡:正确地对待环境压力,保持积极、豁达、乐观的心态,对控制血压很重要。

例题:

下述关于高血压非药物治疗的叙述恰当的是:

A.仅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患者

B.仅适用于轻度高血压患者

C.适用于所有高血压患者

D.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非药物治疗可使血压降至正常

E.已经应用药物治疗的患者可以不采取非药物治疗

[答疑编号111050104: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C

(2)药物治疗经过一定的积极非药物治疗,舒张压仍>90mmHg,收缩压仍>140mmHg,则开始药物治疗。

(1)高血压药物治疗原则:

①采用较小的有效剂量以获得可能的疗效而使不良反应最小,如有效而不满意,可逐步增加剂量以获得最佳疗效。

②为有效地防止靶器官损害,要求每天24小时内血压稳定于目标范围内。

③联合治疗:联合用药的优点在于产生协同作用,减少每一种药物剂量,抵消副反应,提高疗效。

(2)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六大类

1.利尿剂

2.β受体阻滞剂

3.钙通道阻滞剂

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5.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6.α1受体阻滞剂

四、护理与管理措施

1.病情观察

2.休息嘱病人安静休息,环境中应减少声、光的刺激。对于高血压病人来说,合理休息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老年患者,机体的各种脏器功能均已处于不同程度的衰退状态,起

居规律,早睡不熬夜,每日保证7~9小时的睡眠时间。血压较高、自觉症状明显者应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精神紧张,减少活动,防止意外发生。

3.合理膳食进食低盐、低脂、低胆固醇、清淡饮食。

(1)日常饮食中要多吃蔬菜和易消化食物,少吃肥甘厚味食品,应注意少食动物脂肪和内脏,防止肥胖与动脉粥样硬化。少食各种咸菜及盐腌食品,一般每日食盐摄入量应在

6g以下。食物中注意补充钾和钙,含钾多钙高的食物,如绿叶菜,鲜奶,豆类制品等。

(2)在家中每餐不宜吃的过饱,特别是晚餐要吃得少些。

(3)戒烟限酒;不饮烈性酒,可饮少量葡萄酒;品茶宜清淡,睡前忌饮浓茶和咖啡,以免影响睡眠,导致血压升高。

4.适量运动避免参加竞争、比赛性质的活动以及力量型活动如举重、俯卧撑等,而应根据病情选择骑自行车、健身操、快步行走等有氧运动,还可选择慢跑、太极拳、门球、气功等。每周3~5次,每次持续20~60分钟,运动量应掌握在使心率达到最大心率的70%~85%(最大心率=170-年龄)。当运动中出现心慌、气短、极度乏力、头晕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休息。

5.坚持服药要严格遵照医嘱,定时定量,防止漏服。指导病人日常要在睡前2小时服药。服药期间不要饮酒、也不可凭感觉随意添加或停用药物。

6.自我监测血压教会病人或家属测量血压并做好记录,每次就诊时可携带记录以便为医生调整药量提供依据。除血压自测外,病人还应定期门诊检查靶器官受损情况。

监测血压应在服降压药后2~6小时测血压。短效制剂一般在服药后2小时达到最大程度的降压,中效及长效制剂分别在服药后4~6小时测量,此时段测压基本反映了药物的最大降压效果。血压稳定者可每周监测1次,血压波动的病人2~3次/周,必要时每天测量。

7.心理支持

8.预防

(1)健康教育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普及高血压知识,提高人群保健意识,健康生活方式,建议35岁以上者每6个月至少监测1次血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正确的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指导,强调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疏导心理情感,协助制定饮食方案、计划运动类型和强度,教会病人观察和测量血压的方法。

(2)筛查

(3)注意自我调节充足的睡眠,心态平衡和情绪稳定。

(4)疾病自我管理

第三节社区脑卒中病人的护理与管理

本节考点:

(1)病因及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治疗原则

(4)护理与管理措施

脑卒中又被称为脑血管意外,是由各种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而导致脑功能缺损的一组疾病的总称。临床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前者可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和脑梗塞,后者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1.微栓塞微栓子是主要病因。

2.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等所致动脉管腔变窄、闭塞,使血流中断,脑缺血缺氧,组织坏死。

3.血液成分改变高脂血症、高血糖症、红细胞增多症等导致血液粘稠增加,形成栓子。

4.血流动力学改变当血流过缓、血流量降低而大脑自动调节功能障碍时,不能代偿脑灌注压改变,脑小动脉扩张,血流缓慢加重,更易形成血栓。

5.血液供应改变占位性病变及各种栓子压迫、阻塞血液供应,使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

(二)出血性脑血管疾病

1.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是最常见、最主要的原因。

2.血管畸形、恶性肿瘤迅速生长导致血管破裂。

二、症状表现及体征

1.中风发生前的预兆脑血管疾病在发生之前数小时至1个月内往往会有一些先兆表现,大约 60%以上的患者在发病前会出现下列一个或数个先兆症状。它提示脑血管疾病正在形成之中,若患者或家属能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可防止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以下是中风发生前的先兆表现。

(1)突然发生眩晕:眩晕是脑血管疾病先兆中极为常见的症状,可发生在脑血管疾病前的任何时段,尤以清晨起床时发生得最多。

(2)突然发生剧烈头痛:任何突发的剧烈头痛;伴有抽搐的发作;近期有头部外伤史,伴有昏迷、嗜睡;头痛的性质、部位、分布等发生了突然的变化;因咳嗽用力而加重的头痛;疼痛剧烈,可在夜间痛醒。如有上述情况之一,应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3)步态异常:步履蹒跚,走路腿无力是偏瘫的先兆症状之一。如果老年人的步态突然变坏,并伴肢体麻木无力时,则是发生脑血管疾病的先兆信号。

(4)哈欠不断:在患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80%的患者发病前5~10天出现哈欠连绵现象。

(5)高血压患者的鼻出血:这是值得引起注意的一种危险信号。

(6)血压异常:血压突然持续升高至200/120 mmHg以上,是发生脑出血的先兆;血压突然降至80/50mmHg以下,是脑血栓形成的先兆。

(7)其他先兆症状:除上述先兆症状外,呛咳、吞咽困难、突然出现半身麻木、突然不能说话或不能理解别人讲的话、突然发生一侧的眼睛失明或视力下降等也是脑血管疾病的先兆表现。

习题:

社区护士教会脑卒中危险人群警惕脑卒中的预兆征象不包括

A.突然不能说话或不能理解别人讲的话

B.突然发生面部、肢体的无力、麻木或瘫痪

C.突然发生一侧的眼睛失明或视力下降

D.突然发生不明原因的剧烈头痛

E.不能控制地哭和(或)笑

[答疑编号111050201: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E

2.临床表现

表5-5-5脑血管病中各疾病症状表现及体征比较

三、治疗原则

(一)急性期治疗

1.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1)病因治疗:调整血压、提高脑灌注压、纠正心律失常、纠正血液成分异常。

急性期血压应控制在比平时高,在发病3天内不要将血压降低到正常高限(140/90mmHg)以内,多维持在发病前稍高的水平,3天后高血压按一般治疗原则处理。

(2)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治疗。

(3)防治脑水肿。

(4)早期溶栓:最好时机是发病后6小时内采用溶栓治疗,可使血管再通,缩小病灶。临床常用尿激酶溶栓。

(5)重症治疗:绝对卧床、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吸氧、持续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等。

(6)维持生命功能,防止并发症:病情稳定后及早进行康复治疗,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2.出血性脑血管疾病

(1)卧床休息、减少震动:血压高时采取头高脚低位;血压低时采取头低脚高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2)降低颅内压:常用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滴,每日3~4次。注意心肾功能,并适量补钠、钾以防电解质紊乱。

(3)调整血压:一般不用降压药,以免血压过低而导致脑血流量不足,血压过高超过220/120mmHg时,适量用温和降压药控制血压。

(4)外科手术治疗。

(5)防止再出血。

(二)恢复期治疗

1.稳定生命体征、控制疾病的症状、减少并发症发生。

2.及早康复训练,恢复神经系统功能。

四、护理与管理措施

1.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瞳孔变化,注意观察头痛的性质,呕吐物的性状和量,预防消化道出血和脑疝发生。如发现病人有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烦躁不安、血压升高、脉搏减慢、呼吸不规则、双侧瞳孔大小不等、意识障碍加重等脑疝先兆表现,及时向医师报告处理。

2.基础护理急性期卧床休息,脑出血者床头抬高15~30°;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卧床4~6周,复发者延长至8周。尽量避免移动头部和不必要的操作,每2~4h翻身1次。生活上给予病人全面照顾。病情稳定后指导病人尽可能独立完成日常活动,协助病人洗漱、进食、入厕、穿脱衣服,并保持口腔、皮肤、会阴部清洁,对不能进食者应每日口腔护理。对肢体活动障碍的病人,注意功能位摆放,避免压迫患肢,保持病人患肢肢体血液循环,应定时为病人翻身、拍背、并按摩骨突受压部位,协助大小便、保持大小便通畅,指导病人学会配合和使用便器。对躁动病人注意加床档保护,防止坠床。

3.心理护理:恢复期患者的心理问题与护理

(1)无用感。

(2)孤独感。

(3)失落感。

(4)死亡恐惧。

4.安全护理对运动障碍的病人要注意安全、防止跌倒,助行器等辅助工具配置要合适。注意床边、日常活动区域要设有护栏,居室家具要简单,摆放避开通道,地面保持干燥、清洁、防滑、无障碍物,防止病人跌伤。家人行走时不要在病人身旁擦过,避免突然大声呼唤病人,分散注意力而发生意外。

5.用药护理应用抗凝和溶栓治疗时,注意严格掌握药物剂量并观察皮肤变化、牙龈出血、皮下出血等出血倾向;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易继发感染和消化道出血,注意观察有无黑便;使用扩张血管药,滴速要缓慢并注意血压变化。

6.饮食护理鼓励病人低盐低脂饮食,保证充足的营养和水分的摄入。鼓励吞咽困难的病人尽量自行进食,少量多餐、充分咀嚼,并要注意力集中,不要讲话,以免呛咳、误吸等。对吞咽困难和部分呛咳的病人应给予半流食、流食,避免粗糙、干硬、刺激性食物,喂饭应

采取坐位或半坐卧位,头稍前倾,将食物放入病人口中健侧,缓慢喂食。病人不能吞咽时鼓励患者鼻饲饮食,教会照顾者鼻饲饮食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鼻饲饮食的原则是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无刺激性流食,供给足够的热量。

7.康复护理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发病后3个月是功能恢复的关键,指导病人和照顾者肢体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的方法,鼓励病人进行作业练习。

8.预防

(1)筛查。

(2)定期监测、早防早治。

(3)家庭护理。

第四节社区冠心病病人的护理与管理

本节考点:

(1)病因及发病机制

(2)冠心病的分型(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3)护理与管理措施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它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一起,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HD)。

正常血管

病变血管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冠心病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主要危险因素:

1.年龄、性别:40岁以后易发;男性多见,女性常在绝经期后发生。

2.血脂异常:四高一低。

3.高血压。

4.吸烟、过量饮酒。

5.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

(二)次要危险因素:

1.肥胖:肥胖是CHD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2,简称BMI≥24为超重,≥28为肥胖。向心性肥胖增加冠心病(CHD)发病危险。

2.体力活动。

3.遗传。

4.饮食。

5.性格:A型性格。

习题:

下述不属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是:

A.糖尿病

B.吸烟

C.少量饮酒

D.长期焦虑紧张

E.高脂血症

[答疑编号111050202: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C

二、冠心病的分型

1.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无症状,心电图有心肌缺血性表现。

2.心绞痛性心肌缺血:由于一过性心肌供血不足引起。

3.心肌梗死性心肌缺血:由于冠状动脉闭塞致心肌急性缺血坏死所致。

4.缺血性心肌病性心肌缺血:长期心脏缺血,导致心肌纤维化,表现为心脏增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

5.猝死性心肌缺血:因原发性心脏骤停而死亡。多为缺血心肌局部发生电生理紊乱,引起严重的室性心率失常所致。

心绞痛

心绞痛(AP)是由于冠状动脉病变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所引起的短时间的、发作性的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AP是冠心病主要发病形式和临床表现之一。

(一)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机制

最基本的原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动脉大血管管腔狭窄和痉挛。使心肌缺血可在轻微活动甚至安静状态下发生。

(二)症状表现及体征

1.症状

(1)诱因:常由于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等因素诱发。

(2)部位:胸骨体上段或中段,常放射至左肩、左上肢内侧。

(3)性质:压迫性不适或为紧缩、压榨、堵塞感、烧灼感。

(4)持续时间:多在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3~5分钟内缓解,一般不超过15~20分钟。

2.体征心绞痛发作时多伴有面色苍白、表情焦虑、血压升高、胸闷、憋气、出汗、心率失常等体征。

习题:

心绞痛发作性胸痛部位在:

A.胸骨后且向左肩、左臂内侧放射

B.胸骨后且向左肩、左臂外侧放射

C.心尖区且向左肩、左臂内侧放射

D.胸骨上段且向右肩背部放射

E.剑突附近向右肩、右臂内侧放射

[答疑编号111050301: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A

(三)临床分型

1.初发劳力型心绞痛病程在2个月内新发生的心绞痛(从无心绞痛或有心绞痛病史但在近半年内未发作过心绞痛)。

2.恶化劳力型心绞痛病情突然加重,表现为胸痛发作次数增加,持续时间延长,心功能分级达到Ⅲ级,应用硝酸甘油缓解症状的作用减弱,病程在2个月之内。

加拿大心脏病学会的劳力型心绞痛分级标准(CCSC)

分级特点

Ⅰ级:一般日常活动例如走路、登楼不引起心绞痛,心绞痛发生在剧烈、速度快或长时间的体力活动或运动时

Ⅱ级:日常活动轻度受限。心绞痛发生在快步行走、登楼、餐后行走、冷空气中行走、逆风行走或情绪波动后

Ⅲ级:日常活动明显受限,心绞痛发生在平路一般速度行走时

Ⅳ级:轻微活动即可诱发心绞痛,患者不能作任何体力活动,但休息时无心绞痛发作

3.静息心绞痛心绞痛发生在休息或安静状态,发作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含硝酸甘油效果欠佳,病程在1个月内。

4.梗死后心绞痛指AMI发病24h后至1个月内发生的心绞痛。

5.变异型心绞痛休息或一般活动时发生的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显示ST段暂时性抬高。

(四)治疗原则

1.急性期

(1)发作时的治疗

1)休息:立即!

2)硝酸酯类:最有效的终止及预防心绞痛发作的药物,作用快,疗效高。

①硝酸甘油:0.3~0.6mg,舌下含服,1~2分钟见效,持续约30分钟。

②消心痛:5~10mg,舌下含服,2~5分钟起效,维持2~3小时。

2.缓解期:长期综合治疗,终生治疗,遵医治疗,不要自行停药或换药。

(1)一般治疗:注意消除或避免诱发因素。

(2)药物

①硝酸酯类:长效硝酸甘油制剂。

②β受体阻滞剂:引起低血压,小量开始。

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AMI)是指供应心肌血流的冠状动脉发生持续性闭塞或狭窄,心肌的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导致心肌坏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基本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斑块破碎、出血,局部形成血栓,阻塞部分或全部血管。

①管腔完全闭塞

②心排血量↓↓↓→冠脉血流↓↓

③心肌耗氧↑↑↑

习题:

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基本病因是:

A.粥样斑块破裂

B.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C.血栓形成

D.出血

E.冠脉痉挛

[答疑编号111050302: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B

(二)症状表现和体征

心肌梗死临床表现与梗死面积的大小、部位、侧支循环情况有密切关系。

1.先兆:50%~81.2%起病前数日至数周出现。

最常见:既往无心绞痛者新出现心绞痛,原有的稳定型心绞痛变为不稳定型,且发作频繁,程度较重,时间较长,硝酸甘油疗效较差。

临床意义:及时处理,可避免发展。

2.症状

(1)疼痛:

①最早、最突出。

②性质和部位与心绞痛相似,但程度更剧烈,持续时间长,服硝酸甘油无效。

③部分病人疼痛可向上腹部、下颌、颈部、背部放射而被误诊。

(2)全身症状:发热、心动过速或过缓。

(3)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

(4)心律失常:起病一周内,尤以24小时内最多见。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

(5)休克:心源性休克。

(6)心力衰竭:主要为急性左心功能不全。

3.体征

(1)心脏:心律不齐,心尖部第一心音减弱。部分病人在心前区可闻收缩期杂音或喀喇音。

(2)血压:几乎所有病人都有血压降低。

(三)治疗原则

1.对疑有AMI者:①卧床休息,持续吸氧。②全导联心电图检查,进行分析评估。③采集血标本进行心肌酶测定。④即刻联系转诊住院治疗,必要时遵医嘱给嚼服阿司匹林150~350mg。

2.对确诊AMI者

(1)一般治疗

1)休息急性期需卧床一周,保持环境安静,给予清淡易消化食物。

2)吸氧间断或持续吸氧2~3天,重者可以面罩给氧。

3)监护入冠心病监护室(CCU)行心电图、血压、呼吸等监测3~5天,重者可延长。有血流动力学改变者可行漂浮导管作肺毛细血管楔嵌压和静脉压监测。

4)镇静止痛剧烈疼痛时尽快解除病人疼痛。常用药有哌替啶、吗啡,使用上述两种药物需注意呼吸抑制及血压变化;硝酸甘油或硝酸异山梨醉酯舌下含服,每2小时一次;严重者可行亚冬眠治疗。

(2)再灌注心肌:为防止梗塞面积扩大,缩小心肌缺血范围,要尽早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

1)溶栓疗法:在起病6小时内使用纤溶酶激活剂溶解冠脉内的血栓。常用药物有尿激酶(UK)、链激酶(SK),新型溶栓剂有重组组织型纤溶前原激活剂(rt-PA)。给药途径可有静脉给药及冠脉内给药。一般只给一次剂量,不再用药维持。但可继续行抗凝治疗48~72小时。

2)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即病人行急诊PTCA及支架植入术,其效果较溶栓为好。

(3)消除心律失常:应用利多卡因纠正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室颤时及时应用电除颤。

(4)治疗急性心力衰竭:应用吗啡、利尿剂缓解症状,并使用血管扩张剂减轻心脏前后负荷。

(5)控制休克:补充血容量、维持血压、纠正酸中毒。

三、护理与管理措施

1.休息教育病人和家属心梗病人急性期1~3天内应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探视,卧床期间应在床上排尿、排便,并嘱病人排便时严禁用力,第4天以后协助病人床上洗漱、关节缓慢运动。第二周床边活动和洗漱。第三周卫生间洗漱、上厕所和楼道活动。

习题:

对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的护理哪项不妥

A.绝对卧床休息

B.预防压疮,每小时翻身一次

C.保持排便通畅

D.持续心电监护

E.少食多餐,不宜过饱

[答疑编号111050303: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B

2.氧气吸入持续吸氧, 2~4L/min。

3.观察病情观察疼痛的诱因、部位、性质、有无放射性、疼痛程度、持续时间、缓解时间、用药情况,及时进行心电图检查,持续心电监护。注意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对心律失常、休克、心衰等并发症及时处理,必要时采取除颤等急救措施。

4.心理支持。

5.溶栓护理询问病人是否有脑血管病史、活动性出血、近期大手术或外伤史、消化性溃疡等溶栓禁忌证;准确、迅速地配制并输注溶栓药物;注意观察用药后病人有无寒战、发热、皮疹等过敏反应,是否发生皮肤、粘膜及内脏出血;使用溶栓药物后,应定时记心电图、抽血查心肌酶。并观察有效指征,包括溶栓后2小时胸痛消失、心电图抬高ST段回降≥50%、CK—MB峰值情况。

6.饮食护理心绞痛病人宜清淡、易消化、少量多餐为主。心梗病人起病最初2~3天以流食为主,以后随病情好转逐渐改为半流食、软食、普食。食物以低盐、低脂、易消化为主。

7.排便护理对于卧床病人要注意观察排便情况,向病人或家属解释床上排便对控制病情的意义和用力排便加重病情的危险,指导病人采取正确通便措施,如:喝蜂蜜水、吃适量水果、通便药物使用等,并注意遮挡病人,提供隐蔽条件。

8.运动

(1)告诉病人病后活动耐力的恢复是一个逐渐的过程,长期卧床会增加血栓形成、肌肉萎缩、肺部感染的机会。

2)活动耐力的恢复过程一般包括以下阶段:急性心肌梗塞后第1~3天,绝对卧床休息,进食、排便、洗漱、翻身等活动由护士协助完成;第4~6天,卧床休息,可进行上、下肢的被动和主动运动。无合并症的病人,可开始由床上坐起,逐渐过渡到坐在床边或椅子上;第1~2周,开始在床边、病室内走动,在床边完成洗漱等个人卫生,根据病人病情和对活动的反应,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活动时间,可在室外走廊行走,到卫生间入厕或洗漱;第3~4周,可试着进行上下楼梯的活动,病情稳定者可出院。

3)在病人活动过程中,应监测其心率、血压、心电图,注意询问病人的感受、观察病人的反应。较适宜的运动量在运动后主观感觉好,呼吸气促症状可在4分钟内减轻。

4)两次活动之间要安排充分的休息时间,若病人夜间睡眠不好,则次日白天的活动应适当减少。

5)运动前后避免情绪紧张和激动,防止诱发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运动前不宜饱餐,避免加重心脏负荷。运动要注意季节和温差变化,避免过冷和过热环境中运动,运动后不要进行冷水浴和桑拿浴,病情不稳定者不宜室外运动。

9.预防:积极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越早越有效。

(1)社区对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对冠心病筛查、存档。定期观察、治疗、随访,并做好访视记录。

(2)动员和鼓励病人参加人群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第五节社区糖尿病病人的护理与管理

本节考点:

(1)病因及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治疗原则

(4)护理与管理措施

糖尿病是由于不同原因引起体内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以血中葡萄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紊乱疾病群,包括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及由此产生的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WH0对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调节受损与糖耐量减低(IFG/IGT)、妊娠糖尿病四型,各型特点见表5-5-7和诊断标准见表5-5-8,中老年人以2型糖尿病较多见,本病的发展正趋向年轻化,是我们重点学习内容。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糖尿病病因与发病机制复杂,目前未完全阐明。目前公认糖尿病不是唯一病因所致的单一疾病,是复杂病因的综合症,与下列因素有关。

1.遗传

2.肥胖

3.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临床过程中的早期缺陷,表现血胰岛素水平增高;胰岛素分泌异常。

4.糖耐量减低(IGT)

二、症状表现及体征

(一)典型症状表现

1.“三多一少” :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

2.皮肤瘙痒:外阴瘙痒

3.疲乏、劳累

(二)急性并发症

1.感染

(1)皮肤化脓性感染:疖、痈

(2)皮肤真菌感染

(3)肺结核

(4)肾盂肾炎和膀胱炎:肾绞痛、血尿、尿中排出坏死的肾乳头组织等

2.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

(1)病因:胰岛素不足(相对或绝对)

(2)诱因:感染、胰岛素剂量不足或治疗中断、饮食不当、妊娠和分娩、创伤、手术等应激状态。

(3)临床表现

①糖尿病症状加重

②消化系统症状

③呼吸系统症状:丙酮味(烂苹果味)

④脱水

⑤神志状态

⑥其他

(三)慢性并发症

1.血管病变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可累及大、中、小和微血管病变。

(1)大血管病变:主要侵犯主动脉、冠状动脉、大脑动脉、肾动脉和肢体外周动脉等,引起冠心病、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肾动脉硬化、肢体动脉硬化等。

(2)微血管病变

1)糖尿病肾病:多见于糖尿病病史超过10年者。临床表现为蛋白尿、水肿、高血压、肾功能逐渐减退以至肾衰竭

2)眼部病变:糖尿病病人失明主要原因之一。

2.神经病变可累及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后者最为常见,表现为对称型感觉异常、麻木、烧灼、针刺感,晚期肌张力降低、肌肉萎缩、甚至瘫痪。

三、治疗原则

糖尿病治疗是以坚持早期、长期、综合治疗、治疗方法个体化为原则,目的是纠正代谢紊乱,满意控制血糖、消除症状、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1.饮食疗法是糖尿病最基本的治疗措施,目的是减轻胰岛负担,控制体重。原则是进食低糖、低脂、适量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饮食,定时定量,并限制总热量的摄入。

例题:

治疗糖尿病最基本的措施是:

A.饮食治疗

B.运动治疗

C.药物治疗

D.定期血糖监测

E.胰岛素治疗

[答疑编号111050401: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A

2.运动治疗运动能增强体质,改善健康状况,降低血糖,减少服药剂量。最好餐后1小时开始运动。

原则:循序渐进长期坚持

3.药物治疗

(1)磺脲类:主要作用刺激胰岛素分泌,适用于有一定胰岛功能,经饮食控制效果不佳的2型糖尿病。

(2)双胍类:可促进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加速无氧糖酵解和抑制糖异生,适应症状轻、肥胖型糖尿病病人。

(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抑制小肠α-葡萄糖苷酶延迟各种多糖在肠道的吸收,可降低餐后高血糖。

(4)胰岛素:适用于1型糖尿病、伴急性并发症、合并重症感染、伴需手术的围手术期病人、2型糖尿病治疗效果不佳者。

四、护理与管理措施

(一)饮食护理

严格按照饮食治疗原则指导病人,掌握食物种类的选择、计算方法和食品交换份的应用,三餐按总热量1/5、2/5、2/5或1/3、1/3、1/3的分配比例进食。

1.总热量计算应以个人饮食习惯为基础,结合病情、年龄、身高、实际体重、活动强度、季节、生长发育等情况制定总热量,适量饮水利于体内代谢产物的排出和血糖的稀释,故不要限制饮水。

(1)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0.9];在±10%以内为理想体重

(2)体重指数(BMI)=实际体重(kg)/身高(m)2

然后参照理想体重和活动强度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表5-5-10)。

儿童、孕妇、乳母、营养不良或有消耗性疾病者应酌情增加,肥胖者酌减。

2.三大营养物质分配: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应以它提供的热量占全天总热量的50%~60%为宜,蛋白质占10%~20%比例,脂肪占20%~25%比例。

3.食盐的摄入高血压病人食盐摄入量限制在6g/d以下,合并糖尿病肾病的高血压病人食盐摄入量应限制在3g/d以下。

4.膳食纤维主要来源于植物性食物,如:谷类的麸皮、食用豆类、全麦面包、可以帮助降低血糖和血脂。

5.三餐分配:按食物成分表将上述热量折算为食谱,三餐分配一般为1/5,2/5,2/

5或1/3,1/3,1/3。三餐饮食内容要搭配均匀,每餐均有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且要定时定量。

(二)运动护理

1.原则:因人而异、循序渐进、适可而止、持之以恒

2.禁忌证:各种急性疾病感染期、严重心功能不全者,严重糖尿病肾病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者,糖尿病足病人,严重的眼底病变病及血糖未得到较好的控制者。

3.方式:有氧运动

4.时间及频率:餐后1-2h开始,每次30-60分钟,每周至少3次

5.注意事项:

①随身携带糖果,当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及时食用。

②随身携带糖尿病卡

③糖尿病病人的运动强度以最大耗氧量的50%~70%为宜,运动时的心率=170-年龄。

④判断运动量适度方法

运动量适应:运动后微汗,感觉轻松、愉快,食欲、睡眠良好,次日体力充沛,有运动愿望。

运动量过大:运动后大汗、头晕、眼花、胸闷、气短,脉搏在运动后5分钟尚未恢复;次日周身乏力、无运动愿望。

运动不足:运动后身体元发热感,无汗、脉搏无变化或在2分钟内恢复。

⑤1型糖尿病患者首先应进行饮食及胰岛素治疗,待血糖控制稳定后再开始运动疗法。

⑥每次运动尽量避免胰岛素作用高峰期,胰岛素注射部位应尽量避开将要进行运动的肢体。

例题:

程女士,60岁,患2型糖尿病6年,使用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患者计划在餐后快步行走半小时,餐前应把胰岛素注射在下列哪一部位最佳:

A.上臂外侧

B.大腿外侧

C.大腿内侧

D.臀部

E.腹部

[答疑编号111050402: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E

(三)药物护理

1.口服降糖药物护理:教育病人按时按剂量服药,不可随意增量或减量。

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磺脲类药物主要副作用是低血糖反应,特别是肝、肾功能不全和老年病人,其他副作用有胃肠道反应。双胍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口干苦、金属味、腹泻等,偶有过敏反应。双胍类药物促进无氧糖酵解,产生乳酸,在肝、肾功能不全、休克或心力衰竭者可诱发乳酸性酸中毒。观察病人血糖、GHB、FA、尿糖、尿量和体重的变化,评价药物疗效和药物剂量。

2.胰岛素治疗的护理:观察和预防胰岛素不良反应

社区慢病管理的内容和办法

高坑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社区慢病管理的内容和办法社区慢病管理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的一项较为繁锁的工作,通过近几年的工作实践,我们高坑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步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工作方式,前提是要认真理解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积极落实社区卫生服务各项工作内容,真正做到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全科医生为骨干开展工作,制定年度高血压病、糖尿病管理计划,按地区、按月份管理,强调患者的遵医行为,要求患者坚持服药,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对待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认真负责,发现一个,规范管理一个,力求规范管理率达到100%。 一、建立个人及家庭健康档案。 内容包括主要健康问题、长期用药、主要疾病及目前健康状况(并发症、伴发症)各项化验检查(逐步完善)、生活方式,进行综合评估,提出诊断、治疗、健康指导计划。 二、按照《社区高血压、糖尿病病例管理流程》管理。 三、健康教育 (一)高血压、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如:高血压的标准,高血压的危害,高血压需终身服药,定期监测血压。 (二)不良生活方式的干预,低盐饮食、平衡膳食、适量运动、保持适宜体重、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四、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进入家庭也是一个对病人全面了解的过程,了解其家庭环境及承受能力,明确病人的需求,有利于个体方案的实施,提高病人的遵医行为。 五、周期性的体检。 慢性病是多因多果的疾病,周期性体检有助于发现其它潜在病变。 六、每次访视后完善病人信息,完善健康档案。 七、预约下次访问时间。

详细记录病人住址、通信方式,同时留给病人社区卫生中心、责任医生的通信方式。 八、告知病人特殊情况随时复诊。 掌握转诊指征,社区卫生服务设备简陋,提供的是适宜技术,解决的是基本健康问题,急、危、重症病人及时转诊。 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的家庭管理最终目的,是医生走出去,病人参与进来,通过医生的健康宣传和医疗干预,使病人达到知、信、行的统一,明确病人的责任和义务,最终的实施和执行者是病人,提高遵医行为,维护病人健康,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基础,将个体保健与群体健康结合起来,达到全人群策略,进行三级预防,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残率,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2012.社区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地认知、防治与管理系统

社区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认知、防治与管理 天津市宝坻区史各庄医院项洪发 摘要:目前全国农村已经基本实行了养老制度,在这同时国家对农村老年人、妇女、儿童、保健方面投入了大量物力、人力,做了大量工作,对农村实施了18项卫生服务,在实施中首先做的是社区卫生队伍的建设、管理的范围、宣传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知识,对常见病给予指导治疗,从农村初始的18项卫生服务工作中总结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发现了问题,主要是全科医生对老年人疾病认识还要加强,本文主要介绍社区常见病、老年疾病,对以后的农村社区防治疾病、社区卫生管理起到较好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18项卫生服务社区卫生三级预防健康档案 .老年疾病。 天津18项卫生服务是从2008年开始的,大量工作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床医师队伍现状如何,本文进行了全国全科医学专业技术队伍现状研究,[1]目的了解我国部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床医师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客观依据。结论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诊室医师超范围行医问题严重;②临床医师晋升全科专业意愿不强、报考比例太低;③全科医师数量明显不足,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年龄老化;④建议加大投入、完善政策,提高岗位吸引力;加强全科医师管理与执法监督,杜绝超范围行医。研究人员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提高对全科医师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大投入,进一步制定与完善相关政

策,提高岗位吸引力,吸引优秀人才进社区。2.建议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者加强执行力,贯彻落实国家与地方制定的建设全科医师队伍的相关文件精神,加强全科医师队伍管理,提高全科医学专业性,使全科医师在本专业岗位上充分发挥作用,不断提高全科专业水平。3.建议加强卫生执法监管,监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依法行医,杜绝全科诊室医师超范围行医问题。 [2]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正在形成并日趋健全,但该项事业的发展遇到合格全科医师短缺、服务能力不强的瓶颈,尽管国务院、卫生部、教育部等部门多次提出高等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应加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但在实际执行中举步维艰。据卫生部统计,全国仅有16个省的34家医院被批准为全科医学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基地,总招生规模897人显然与不断增加的全科医师需求不相适应。而且,多数医院并没有成立单独的全科医学科,将培训任务挂靠在急诊科、老干部科或保健科等科室。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与全科医疗在综合性教学医院的功能定位存在模糊认识有关。 18项卫生体检每天会接触很多病人,如:高血压、糖尿病、老慢气,肺气肿,感冒发烧,咳嗽、痢疾,肠炎腹泻等 2008年天津市政府对社区居民采取了18项卫生服务行动,18项卫生服务活动基本包括了对居民的预防保健要求,从怀孕妇女的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到引导她们到区级医院生产、至婴儿的预防接种、婴幼儿随访、体检、到老年人的健康查体,建立档案一直都是基层医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管理制度

白峰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管理制度 发布时间:2007-11-16 14:52:29 阅读:1786次 白峰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管理制度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目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为预防和控制肿瘤、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和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为了加强我镇慢性病登记报告管理工作,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管理组织:成立由中心主任、预防保健部和医疗服务部人员组成的慢性病管理小组,负责全中心慢性病管理工作。 组长:童世杰 副组长:张国安胡磊 组员:陆勇毅乐明伟史旭东虞锋华郑康军周科位张金伦 二、报告对象 辖区内有常住户口的居民 三、报告单位 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 四、报告内容: 1、糖尿病确诊为糖尿病的病例; 2、高血压病例(单指原发性高血压); 3、冠心病急性发作病例(非致死性); 4、脑卒中发作指非致死性脑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及未分类脑卒中),不包括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及慢性脑动脉硬化。 5、肿瘤确诊为恶性肿瘤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良性肿瘤病例。 五、病例个案收集方法 1、医疗机构报告 ①本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发现的冠心病急性发作、脑卒中发作病例、确诊新发糖尿病病例、高血压病例。 ②在区外医疗保健机构已经确诊,但在我区医疗机构为初次就诊的五种慢性病病例。 2、漏报调查

通过医院漏报调查发现的漏报病例应及时填写发病报告卡补报。 3、主动搜索与体检发现 结合我区三年为一周期的参保农民健康体检,发现病例及可疑病例,应做好报告登记或劝其及时诊治。 六、报告程序及报告要求 1、门诊医生发现糖尿病病例、冠心病急性事件、脑卒中发作、肿瘤(恶性肿瘤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良性肿瘤)四种病例,由接诊医生填写相应的发病报告卡,并在门诊病卡上签上相应的慢性病已报印章,在24小时内向疾病防制科报告。 疾病防制科收集报告卡,检查填写质量,于7个工作日内输入到相应的慢性病电子管理录入表。发病报告卡输入后10天内报送区疾控中心。将不在本辖区的病例从慢性病电子管理录入表中筛选出来,每周用Email发送到患者现住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科。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周对收到的Email内的有关慢性病信息及时整合到慢性病电子管理录入表。每月末5日前将当月的电子表分辖区打印装订成册。 高血压病例由接诊医生在24小时内登记到高血压发病登记册,由疾病防制科收集发病登记册,检查填写质量,每月5日前输入到高血压电子管理录入表。 2、医院漏报病例由医院防保人员负责查漏,由接诊医生补填发病报告卡和高血压发病登记册。补卡后及时输入到相应的慢性病电子管理录入表,报告卡及时报送区疾控中心。 3、疾病防制科于每月、季、年末5天前向区疾控中心上报本辖区内上述慢性病的发病报告统计表,并将当月电子表发送至中心gfkingdom@https://www.doczj.com/doc/7412926946.html,备份 七、发病报告有关注意要点 1、急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脑卒中 急性心肌梗死及脑卒中发病期限均定为急性发病后28天,28天内如有新发展或第二次急性发作均不作登记;如28天后有新发展或急性发作则按另一病例登记一次。(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8天后无新的发作即算作慢性冠心病,脑卒中急性发作28天后无新的发作,但留有后遗症者均算作慢性脑血管病)。 2、恶性肿瘤 2.1填报对象 ①经病理组织学、细胞学检查、手术及其他专门检查诊断,或临床诊断(排除其他疾病)确诊的; ②对原发恶性肿瘤漏报的复发和转移病例; 填报时,复发和转移病例应注明原发部位及首次诊断日期;对同一患者先后出现的原发

社区慢性病管理计划

社区慢性病管理计划-糖尿病 河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7级规培生--刘玚 糖尿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糖尿病管理工作计划,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糖尿病管理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1、建立慢病基础信息系统,利用现有网络对糖尿病的新发的首诊病例进行登记建档工作,制定慢病管理工作制度,由领导分管此项工作,责任落实到人。 2、利用居民健康档案和组织居民进行健康体检等多种方式,早期发现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的早诊率和早治率。 3、加强基层糖尿病患者的随访管理,提高糖尿病的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和知识和技能,减少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4、以我院为核心,村卫生室为基础,从群体防治着眼,个体防治入手,探索建立县疾控中心管理、评价我院协助诊断、个体化治疗、提供技术支持,各村卫生室随访管理糖尿病管理模式和机制。 5、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定期开展糖尿病专题知识讲座及大众宣传,普及基层居民糖尿病的防治知识,控制各种危险因素,提高人群的健康意识。 6、建立规范化的糖尿病档案管理系统。 二、建档工作目标

1、建立基层居民健康档案,基层服务人口基线调查率达到90%以上; 2、建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档案,应有随访记录、治疗记录及健康教育记录。 三、实施计划 建立慢病工作制度;对基层一般人群糖尿病患者开展预防控制工作,在基层建立糖尿病综合防治机制。 1、糖尿病的检出 利用建立基层居民健康档案、健康体检、基层卫生院的诊疗、基层免费测血压、血糖、主动检测、首次测血压等方式发现糖尿病患者。2、糖尿病患者的登记 将检出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建档并规范化管理。 3、糖尿病患者的随访管理和转诊 对检出的糖尿病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综合治疗方案,判断患者需要的管理类别进行随访和管理,并填写《基层糖尿病患者管理卡》。对糖尿病患者实行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当患者出现符合转诊情况的病情时,及时转诊到上级综合医院,待病情稳定后再转回村卫生室(站)继续治疗和随访。帮助糖尿病患者制定自我管理计划,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支持。 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健康指导和干预 1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界定和检出。 按照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界定标准,通过日常诊疗、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主动筛查等方式发现糖尿病高危人群。 2、糖尿病高危人群健康指导和干预

社区常见慢性疾病的护理与管理题库3-2-10

社区常见慢性疾病的护理与管理题库3-2- 10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糖尿病的基础治疗包括() A.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B.饮食治疗和合适的体育锻炼 C.胰腺移植 D.胰岛素治疗 E.胰岛细胞移植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患者,男性,20岁,曾有酮症酸中毒病史,血糖波动大,体重下降,极度消瘦。下列合适的治疗方法是() A.饮食疗法+运动疗法 B.饮食疗法+胰岛素治疗 C.饮食疗法+胰岛素增敏剂 D.饮食疗法+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E.饮食疗法+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患者李某,男性,23岁,患1型糖尿病2年,居家注射速效胰岛素治疗。患者一旦出现极度饥饿、软弱、手抖、出汗、头晕等,下列最合适的处理方法是() A.让患者卧床休息至症状消失 B.让患者平卧并协助活动四肢 C.立即打电话询问社区医生 D.立即送至附近医院 E.立即给一些口服糖块 https://www.doczj.com/doc/7412926946.html,/ 王者荣耀吧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A.肿块的大小 B.肿块的生长速度 C.肿块表面的光滑程度 D.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 E.疼痛的程度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下列有关肿瘤流行病学特点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亚黑海沿岸、南非和中国华北是世界食管癌的三个高发地区 B.在我国,华东以肝癌为主,华南以鼻咽癌为主,东北以胃癌为主 C.一般恶性肿瘤,男性比女性高发 D.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正逐渐下降 E.通常发生肿瘤的危险性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大

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总结

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总结 当前经济社会进一步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同时,血压、糖尿病、肿瘤和心脑血管发病率越来越高,严重影响生活,将血压、糖尿病、肿瘤和心脑血管进行有效管理有利于居民更好的健康生活,做到科学预防,健康生活。 慢性病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而慢性病的预防是慢性病防治最有效的手段,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慢性病防治的效果,在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心脑血管事件的管理和健康教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列为重点的大背景下,进过一年多的努力何奋斗,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工作成果如下: 一、老年人管理、督导 1、辖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6572人,截止2018年5月25日,通知2027人进行老年人体检,登记管理1376人,健康管理率67.88%。 2、截止2018年5月25日对1376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1次健康管理,包括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咨询指导和干预,进行一般体格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空腹血糖、血脂和心电图检测、B超检查等。截止2018年5月25日,填写完成体检表1376份,体检率67.88%,体检表

完整率67.88%。 3、已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5782人和2型糖尿病等患者1614人,纳入相应的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存在危险因素且未纳入其他疾病健康管理的居民建议定期复查。老年居民进行慢性病危险因素和疫苗接种、骨质疏松预防及防跌倒措施、意外伤害和自救等健康指导。 二、高血压管理、督导 1、对35岁以上人群实行门诊首诊测血压,对血压异常者应登记造册,35岁以上人群实行门诊首诊测血压20308人,首诊测血压率100%。 2、2018年高血压患者任务数4590人,管理高血压患者5782人,2017年下半年高血压患者5339人,2018年上半年较2017年新增433人,规范管理5028人,高血压患者管理率116.81%,规范管理率69.89%,每年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面对面随访至少4次,每次随访要询问病情、进行体格检查及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健康指导。 3、每年至少进行1次较全面的健康检查,可与随访相结合,内容包括血压、体重,一般体格检查和口腔、视力、听力、运动能力检查,并进行健康评价和健康指导。 4、最近一次随访达标1664人,控制率91.52%。 三、糖尿病管理、督导 1、重点对35岁以上人群进行筛查(门诊服务、健康体

主管护师 社区护理学 第五章 社区常见慢性病病人的护理与管理

第五章社区常见慢性病病人的护理与管理 第一节概述 1.概念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长期紧张疲劳、社会环境因素、忽视自我保健和心理平衡逐渐积累而发生的疾病,是指那些长期的、不能自愈的、也几乎不能被治愈的疾病,它具有病因复杂、病程漫长、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 2.慢性病特点 3.慢性病管理原则 一级预防是针对全体人群开展危险因素的预防,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通过降低疾病危险因素,预防疾病发生,降低慢病的发病率,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为目的。 二级预防是针对高危人群,减轻或逆转危险因素,促进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为目的。 三级预防是针对病人开展规范化治疗和疾病管理,以控制病情发展、缓解症状、预防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防止伤残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 有研究表明在慢性病形成的诸多因素中,主要因素是 A.遗传因素 B.社会因素 C.气候因素 D.医疗条件 E.个人生活方式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有研究表明在慢性病形成的诸多因素中,主要因素是不良的个人生活方式。 下列关于慢性病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一般指不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一类疾病 B.原因可能为不良的生活习惯 C.原因可能为紧张疲劳

D.具有病程漫长的特点 E.经过长期治疗可以治愈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慢性病指那些长期的、不能自愈的、也几乎不能被治愈的疾病。 第二节高血压病人的护理与管理 高血压诊断水平 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高血压分级 III级≥180/110 II级160~179/100~109 I级140~159/90~99 正常高值120~139/80~89 理想血压<120/80 (单位:mmHg) 2.临床表现 早期多无明显自觉症。 最常见有:头痛、头晕、嗜睡或失眠,并伴有耳鸣、眼花、肢体酸痛麻木、烦躁、健忘、易乏力、口干、尿多、鼻出血等。 靶器官损伤:脑、心、肾、眼底等。 (1)心:高血压是引发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长期血压增高,使左心室逐渐发生肥厚,引起和加重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等,导致心力衰竭,心功能改变成为高血压性心脏病。查体可见心音向左扩大,主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心电图呈左室肥厚。 (2)脑:高血压使脑血管狭窄,造成脑部动脉血管的阻塞,引起脑缺血,甚至死亡;同时增加了脑血管壁的脆性,易引起血管破裂,发生脑出血。 (3)肾:肾脏的主要功能是滤除人体内有毒的废物和调节体内渗透压力,长期高血压会使肾功能逐步减退,表现为血肌酐、血尿素、血尿酸等上升;以及蛋白尿、血尿和水肿,随着血压的增高及肾动脉硬化

第四章-其他常见慢性病

第四章-第八节其他常见慢性病 国务院办公厅在2017年1月发布: 《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中, 所称的慢性病主要包括: 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和 口腔疾病以及内分泌、肾脏、骨骼和神经等疾病。 以上为慢性病的主要类别及慢性病健康管理的主要疾病范围。 其中,口腔疾病和以骨质疏松症为代表的骨骼疾病虽然已经成为危及人民健康的常见慢性病,但却尚未引起医疗机构和广大民众的足够重视。 2017年4月,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方案(2017—2025年)》, “三减三健” 专项行动作为实现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目标的重要抓手 “三减”即减盐、减油、减糖; “三健”即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 该方案把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和健康骨骼作为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的核心内容,充分说明口腔、体重和骨骼的健康已经成为全民生活方式的重要管理目标。 一、超重或肥胖 超重或肥胖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 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比2002年上升了7.3和4.8 个百分点; 6~ 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比2002年上升了5.1和4.3个百分点。 (一)超重或肥胖的概念及判断标准 超重是指体重超过了相应身高所对应的正常标准, 且介于正常和肥胖之间的身体状态。 肥胖则是指体重在超重的基础上继续增加,并达到相应身高 所对应的另一个标准后所呈现的一种超体重身体状态。 BMI 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它是一种计算身高比体重的指数

慢性病在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慢性病在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发表时间:2015-01-15T11:10:34.190Z 来源:《医药界》2014年10月第10期供稿作者:唐焕庆 [导读] 社区卫生工作中慢性病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管理好慢性病患者能带动全家及其熟悉的人群到社区进行全科诊疗、预防接种、咨询等业务,直接及间接产生社会经济效益。 唐焕庆(浙江省富阳市新桐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浙江富阳311400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0【摘要】慢性病管理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分析社区慢性病管理及防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社区卫生工作,分析其原因,提出一些加强和改善社区慢性病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社区;慢性病管理;解决机制随着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改变,我国居民因慢性病引起的死亡构成已高达80%。慢性病是一类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极高的疾病,也是一类消耗巨大医疗费用和社会资源的疾病。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慢性病防治的最佳途径,将疾病预防的重点落实到社区、家庭,具备大医院不可能有的优势,能成为慢性病防治最好的平台。在社区全人群中作好预防和控制慢性病的工作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通过社区的卫生服务,才能有效地、切实地预防和控制慢性病,并且使慢性病的患者得到全程的、全方位的、个性化的医疗服务。但是社区慢性病管理的存在问题制约着社区慢性病的防治,为此笔者提出一些工作思路及建议。 一、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现状慢性病患病率的迅速增加及慢性病医疗费用的增长,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卫生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我们更加注重预防与临床的衔接,注重慢性病的干预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中最基本、普遍的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卫生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融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医疗、康复、计划生育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连续、综合的基层服务。 二、社区慢性病管理存在的问题(一)社区的全科医生、护士及预防保健医生匮乏实施社区慢性病管理应包括全科医生、预防保健医生及社区护理人员在内的共同参与,而当前的一部分社区卫生工作人员均是未接受过系统专业培训的医护人员,其技术水平不高,甚至有些还是已退休的乡镇医务人员,要将其培养成为全科医生或护士需要很长的时间并付出很多精力,最主要的是这些人员的知识体系与观念很难完成社区诊疗的重任。 (二)社区居民健康意识淡薄社区居民健康意识淡薄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一些社区慢性病病人对慢性病产生的危害认识不够;一些慢性病病人主观臆断无自觉症状即没有治疗的必要;社区居民的自我健康保健意识淡薄,未形成防病意识,尚未意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这与其自身的文化水平不高有关,尤其是中老年人及上班族人群,严重缺乏自我保健意识;大多数老年病人存在健忘等因素而未按时按量服药;家庭成员对患慢性病病人缺乏足够的关心;由于媒体大量报道社会上存在大量的诈骗事件,一些慢性病病人对社区医护工作者也心存戒备;由于家庭经济状况差而未服药或未及时服药而造成慢性病加重(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设备的短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最基本的诊疗设备与医院共享,更是缺少CT、脑血流图机、彩超等大型先进尖端的现代化设备。医疗设备的不足,给慢性病的防治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的难度。 三、社区慢性病管理的建议(一)建立完善的上下级医院转诊制度制定完善的上下级定点医院转诊制度,设立专职机构,负责协调上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的双向转诊,规范管理,明确转诊条件、转诊程序,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加强双向转诊信息沟通,真正形成“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动态转诊体系。 (二)加强全科医师的人才培养加快社区卫生工作的人才培养、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素质。社区卫生医务人员应该是以全科医师和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为主,必须能跟上其专业领域的技术发展,适应在社区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具有较强工作能力的医务工作者。应加强在岗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选拔社区管理者到全国社区卫生搞得好的地方参观学习,加快培养社区专门人才,逐步建立一支以全科医师为骨干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整体水平。要强化人才观念,加强卫生人才储备。要建立有生机有活力的用人机制、分配激励机制,给社区卫生人才营造良好环境,鼓励和引导卫生人才向社区流动,并在社区发挥积极作用。 (三)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宣传栏,每季度更换一次。为住户发放慢性病防治知识资料,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放置常见慢性病健康教育处方,举办慢性病防治、健康生活方式、自我管理技能等多种内容的讲座,一季度一次。积极创造条件,成立高血压、糖尿病人俱乐部,定期开展活动。在现有的电话访问、上门随访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社区慢性病防治管理的路径。针对不同的对象人群,建立相适宜的日常管理路径。如为能方便使用电话的人群设立热线电话;为习惯使用互联网的人群提供电子邮箱,有条件的可建立网页、设专栏;对防患意识薄弱、文化层次较低、家庭困难的人群,由专职医师通过随访方式开展面对面的防治管理工作。 (四)加强社区慢性病组织体系建设应建立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的组织体系,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分工和职责强调政府领导、多部门协调配合,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平台,开展慢性病防治方案的设计、技术指导、培训、信息监测、组织实施、督导评估和人力资源开发等工作,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机构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的主体实施作用。 四、结语社区卫生工作中慢性病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管理好慢性病患者能带动全家及其熟悉的人群到社区进行全科诊疗、预防接种、咨询等业务,直接及间接产生社会经济效益。因此我们要在原来的管理基础上,逐步完善社区慢病防治方案,社区慢病管理才能更加规范、有效。 参考文献[1]王海平,林常清.加强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2006,5(9):869-870.[2]赵秀珍.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卫生资源,2007,10(1):44.[3]蔡巧玲,胡大一.医学模拟技术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5):357-358.

社区慢性病的规范化管理

一、健康档案的建立与使用 3、健康档案的使用问题。目前除铁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始实行档案动态管理外,其他单位的居民健康档案基本处于死档状态。 (1)与社区诊疗(门诊和住院)的结合 一般模式:病人就医——接诊医生(或护士)借阅病人档案——医生查看病人档案掌握健康信息——诊疗结束后更新文本档案信息——档案返还信息管理室——更新电子档案信息 高级模式:病人就医——接诊医生(或护士)在电脑中查找出该病人的电子档案——根据电子档案掌握病人信息——诊疗结束后更新电子档案信息——通知信息管理室更新文本档案信息(铁路医院采用此类模式) (2)与社区出诊(随访)的结合 社区医生在出诊前借出健康档案,查看居民信息,做好相应准备,并携带档案出诊。在出诊过程中,更新相应的档案信息,返回后归还档案并更新电子档案。 各单位要根据自身实际,建立制度和机制,加强健康档案管理,活化健康档案使用形式,使健康档案真正在工作中发挥作用。 同时,要建立责任机制,对包括建立使用健康档案在内的各项工作,明确责任分工,指定责任人员,保障工作顺利开展。 本章节内容也适用于慢病档案的使用 4、电子档案问题:按照《鸡西市建立全市居民健康档案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已建立的文本健康档案,要全部建立对应的电子健康档案,做到文本档案与电子档案一致,逐步实行健康信息的计算机管理”。目前,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电子档案建立和录入情况均较2008年有所加强,但信息录入不全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其主要原因一是文本档案中信息采集不全和空项,必然导致电子档案信息不全;二是录入人员的工作态度不认真;三是到现在还有部分单位仍不清楚电子档案中的相应项目如何填写。 图1 家庭健康档案录入的注意事项 图2 居民健康档案录入说明 二、高血压、糖尿病的规范化管理 1、病人的筛查与建档 现患病例筛查工作的细致与全面与否,是完成慢性病的建档和管理指标的前提。 据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年人高血压的患病率为18.8%;最新数据显示,黑龙江省15岁以上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69%;糖尿病患病率(城市10.24%、农村8.65%)。 各单位要充分利用建立和更新健康档案、慢病随访、健康教育等一切能与居民接触的形式,进行调查发现病人。要通过每年对60岁以上人群进行筛查发现病人(检查身高、体重、心肺、肝脾、血压、血糖等),筛查结果(报告单等)要附A4纸放入档案(结果正常的放入健康档案,异常的放入慢病管理档案) 筛查出的病人要全部登记(慢性病管理登记) 对新发和死亡的各种慢病病例除做好登记, 还要填写《慢性病报告卡》,定期报送到

社区慢性病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社区慢性病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熊学琴 摘要:分析社区慢性病管理及防治的现状,探讨相应的对策,包括落实全科医师及护士的培训、补充医护人员配备数量、培养社区慢性病管理技能、启动社会救助、注重社区慢性病组织管理体系、规范上下级医院的转诊程序、加强监管、加大对慢性病防治及管理的经费投入以及重视社区慢性病的综合防治工作等。 关键词:社区卫生工作;慢性病;管理;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2.034.061 文章编号:1674-4748(2012)12A-3256-03 伴随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步伐的加快,我国社区居民的疾病谱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大量文献报道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所带来的危害日趋严重[2-4]。为此,做好社区卫生服务是防治慢性病的有效举措,应将防病治病的焦点集中在社区或家庭,这一慢性病防治的最理想平台。但是在建立家庭档案方面的困难重重,尤其是一些慢性病病人不愿配合定期随访工作,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社区慢性病的管理与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现分析社区慢性病管理的现状,探讨相应的对策。 1 社区慢性病管理现状 1.1 社区的全科医生、护士及预防保健医生匮乏 实施社区慢性病管理应包括全科医生、预防保健医生及社区护理人员在内的共同参与,而当前的一部分社区卫生工作人员均是未接受过系统专业培训的医护人员,其技术水平不高,甚至有些还是已退休的乡镇医务人员,要将其培养成为全科医生或护士需要很长的时间并付出很多精力,最主要的是这些人员的知识体系与观念很难完成社区诊疗的重任。 1.2 社区慢性病管理技能缺乏 当前的社区均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一些社区医护工作者缺乏专业素养及多学科知识,其思想仅局限在简单的诊治上,对于如何做好社区慢性病管理没有深入的认识,不能积极主动地针对慢性病提供个体化、特色化的服务,不能满足社区慢性病诊疗及管理的需要[5]。为此,加强社区医护人员的队伍建设,增强其信息化管理能力,培养主动服务意识,经常开展业务培训并训练操作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1.3 社区医护人员配备数量短缺 社区医护人员配备数量短缺,必然会降低社区慢性病的管理质量,国家医疗卫生部门应增加社区医护人员的配备,并增加资金投入,根据社区居民数量来配备医护人员的数量,有些社区的家庭医生负责管理的家庭数量严重超标,使得社区居民人人有家庭医生的口号形同虚设[6]。加之社区医院或卫生服务中心缺乏宣传力度,并未积极开展 入

社区健康管理的意义

社区健康管理对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意义 为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防治慢性病,我国自1997年做出了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决策后,社区卫生工作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居民的健康状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医疗费用仍在不断上涨。据调查,我国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在持续上升,过去10 年,我国经医生诊断的慢性病比例总数增加了18%,而城市居民的人均医疗费用上涨了10倍,更为严重的是与慢性病相关的风险和患病率仍然持续上升,我国居民超重和肥胖患病人数增加了1.8亿,其中18岁以上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上升了45.7%和99.2%,膳食不合理、身体活动不足及吸烟是造成多种慢性病的三大行为危险因素,而 80%的疾病死亡是由慢性病转化的,因而我国的慢性病防治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迎接慢性病防治的挑战,我国进行了社区卫生服务改革,自2009年以来,国家提供人人享有的免费公共卫生服务从当初11类43项到现在增加到了12类45项,从最初人均15元增加到今天人均40元,然而我们绝大多数人至今甚至不了解、不知道什么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们更多的是习惯了生病时去最好的医院,找最好的专家,支付高昂的费用,而不知慢性病是可以通过日常的管理有效改变的。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各类慢性病高危人群高达 3.5亿,85%以上的国民身心未能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健康指标。但由于社区卫生存在的诸多问题,使慢性病防治工作依然形势严峻。健康管理作为新的卫生服务理念,共同服务于慢性病防治工作,与社区卫生服务具有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关系,对于慢性病防治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都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以下将从几个方面阐述社区健康管理对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意义。 一、当前慢性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社区卫生服务是被WHO公认的控制慢性病的有效举措,但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对居民健康贡献并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与居民的健康观念、生活方式、就医选择有直接关系外,还主要由以下问题所导致: 1、社区卫生服务还不能适应市场机制的要求 表现在服务内容和形式单一,仍以常见病的初步诊断、治疗为主,有的甚至还停留在卫生所、医务室的传统模式上,不能针对慢性病特点提供特色化的优质服务以满足社区群众需要。

慢性病管理知识讲座

常见慢性病的健康讲座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组起病时间长,缺乏明确的病因证据,一旦发病即病情迁延不愈的非传染性疾病的概括性总称.慢病是在多个遗传基因轻度异常的基础上,加上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长期紧张疲劳,忽视自我保健和心理应变平衡逐渐积累并而发生的疾病,其中生活习惯是其主要原因,即使有慢性病(如高血压)的遗传背景,发病与否大部分决定于生活习惯的负荷.在我国,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所引起的人们生活方式与习惯的变化,慢性病已成为影响人民健康和死亡的首要原因.慢性疾病与生活方式的关系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它们都与不健康饮食,体力活动减少,吸烟,饮酒,长期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大等几种危险因素有关.因此,慢性病的健康管理主要从这些危险因素的干预开始.今天主要介绍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几种常见慢性病的健康管理. 高血压 高血压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其并发症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等疾患具有高度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由高血压而引起的心脑血管在我国的疾病负担和死因顺位中均占首位.因此,高血压防治是当前我国慢性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综合防治的重要课题和中心环节.由于高血压患病率高,血压控制的方法确切而有效,预防带来的益处巨大以及一般民众对高血压预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通过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使民众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预防高血压的发生或控制延缓其并发症,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健康管理和综合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血压的病因 高血压从病因上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有明确的起因,称之为继发性高血压,如:肾实质性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内分泌性高血压,血管性高血压,药物诱发性高血压等.另一种是没有明确特定的原因,由于遗传或/和环境因素(生活习惯)等综合原因所致的高血压,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占高血压患者的95%左右.我们在公共卫生和健康教育中通常所指的高血压就是原发性高血压,是预防和健康教育,健康管理的重点. 二,高血压的流行现状及危害 根据2002年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结果[3],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18.8%,比1991年增加了31%,患者增加了近7000多万,全国达到1.6亿.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以及生活水平和膳食结构的改变,我国高血压将呈现持续上升趋势. 高血压一般在开始几年或十几年没有明显症状,但高血压使血管和心脏长期处于紧张和高负荷状态,由此引起全身血管的损伤(动脉硬化)及心室肥厚,导致脑卒中,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肾病(肾功能衰竭),末梢性动脉疾患,眼底动脉硬化等并发症,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和生命. 三,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目前比较公认的导致高血压的生活方式有高盐饮食,肥胖,体力活动过少,过量饮酒,精神高度紧张等[1,3],所以高血压的预防及健康管理应针对上述危险因

社区慢病管理办法

社区护理:社区慢性病管理 一、选择适宜的慢病管理规范 选择原则: 1、符合三级预防原则; 2、符合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现状; 3、工作流程简便易行。 2006年中国医院协会社区卫生服务分会制定的《社区高血压及Ⅱ型糖尿病病例管理规范》 特点: 1、专门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制定的管理规范,符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能力现状; 2、流程清晰,随访、转诊标准明确,易于操作; 3、兼顾了健康人群、高危人群和现患管理; 4、计算机软件管理系统便于管理、统计工作量和进行效果评价。 二、合理安排慢病管理经费预算 预算需要考虑的因素: 1、本地当年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总额; 2、慢病管理对象数量(包括慢病筛查对象和病例管理对象); 3、社区免费慢病管理项目及项目执行标准;

如何测算慢病管理对象? 1、筛查对象:60岁以上居民筛查人数=60岁以上人口构成比×总人口数×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筛查率 2、病例管理对象:60岁以上居民慢病管理人数= 60岁以上人口构成比×总人口数×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慢病患病率×慢病管理率;(天津55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56.7%,糖尿病患病率为13%) 如何确定社区免费慢病管理项目? 1、遵循三级预防原则 健康人群---健康教育(一级预防) 高危人群---慢病筛查(二级预防) 疾病人群---病例管理(三级预防) 2、可行性原则 根据财力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有服务能力,量力而行。 3、效益最大化原则 三、建立慢病管理质量控制体系 (一)前馈控制 明确慢病管理工作规范; 制定慢病管理绩效考核标准; 广泛开展慢病管理技能培训; 建立健全慢病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模

常见的慢性病有哪些

常见的慢性病有哪些?(转) 慢性病专门是指不构成传染、具有长期积累形成疾病形态损害的疾病的总称。慢性病有哪些? 慢性病的危害主要是造成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易造成伤残,影响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且医疗费用极其昂贵,增加了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慢性病有哪些?慢性疾病起病隐匿,病程长。一般以各系统分类。 呼吸系统: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哮喘、慢性肺心病、慢性呼吸衰竭,矽肺,肺纤维化; 循环系统: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瓣膜病、慢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疾病、慢性心包炎; 消化系统: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肠结核、慢性肠炎、慢性腹泻、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胰腺炎、慢性胆囊炎; 泌尿系统:慢性肾炎、慢性肾衰、泌尿系慢性炎症; 血液系统:慢性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瘤; 内分泌系统: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甲亢、甲减; 代谢和营养:糖尿病、营养缺乏病、痛风、骨质疏松; 结缔组织和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血管炎、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系统性硬化病、骨性关节炎。 导致慢性病的因素有哪些?

◆遗传因素:与遗传基因变异有关。 ◆环境因素:年龄、体重超重与肥胖、长期过量饮食、运动量不足、营养失衡、吸烟与饮酒、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化学毒物接触等因素。 ◆精神因素: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及各种应激状态。 吸烟的危害 烟草的烟雾中至少含有三种危险的化学物质:焦油,尼古丁和一氧化碳,焦油是由好几种物质混合成的物质,在肺中会浓缩成一种粘性物质。尼古丁是一种会使人成瘾的药物,由肺部吸收,主要是对神经系统发生作用。一氧化碳能减低红血球将氧输送到全身去能力。 一个每天吸15到20支香烟的人,其易患肺癌,口腔癌或喉癌致死的机率,要比不吸烟的人大14倍;其易患食道癌致死的机纺比不吸烟的人大4倍;死于膀胱癌的机率要大两倍;死于心脏病的机率也要大两倍。吸香烟是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的主要原因,而慢性肺部疾病本身,也增加了得肺炎及心脏病的危险,并且吸烟也增加了高血压的危险。 口腔及喉部 烟的烟雾(特别是其中所含的焦油)是致癌物质————就是说,它能在它所接触到的组织中产生癌,因此,吸烟者呼吸道的任何部位(包括口腔和咽喉)都有发生癌的可能。 心脏与动脉 尼古丁能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烟草的烟雾可能是由于含一氧化碳之故,似乎能够促使动脉粥样化累积,而这种情形是造成许多心脏疾病的一个原因,大量吸烟的人,心脏病发作时,其致死的机率比不吸烟者大很多。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World No-Tobacco Day),”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已有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吸烟是导致肺癌的首要危险因素。为了引起国际社会对烟草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视,世界卫生组织1987年11月建议将每年的4月7日定为“世界无烟日”,并于1988年开始执行。自1989年起,世界无烟日改为每年的5月31日。 吸烟的危害 一、与吸烟相关的疾病主要有: 1.心血管疾病:吸烟与冠心病、高血压、猝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发病有关,吸烟促使血液形成凝块和降低人体对心脏病先兆的感应能力。 世界无烟日 2.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COPD和肺癌。 3.消化系统疾病:消化性溃疡、胃炎、食管癌、结肠病变、胰腺癌和胃癌。 4.脑血管疾病:吸烟增加脑出血、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另外吸烟可损伤脑细胞、损害记忆力、影响对问题的思考及引起精神紊乱等。

关于慢性病的论文浅谈社区慢性病人的居家护理要点

关于慢性病的论文/浅谈社区慢性病人的居家护理要点 【摘要】本文意在阐明社区护理体系的重要作用;社区慢性病人居家护理准备;社区慢性病人的居家护理要点。 【关键词】慢性病人;居家护理;要点分析 近年来,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慢性病已成为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引起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慢性病人常出现多器官、多系统损害,需要连续性、综合性的康复服务,慢性病患者的社区护理显得格外重要,“慢性病人居家护理”的新型服务模式便油然而生。笔者从事社区护理多年,现将工作中的一点体会总结如下: 1 社区护理体系的重要作用 由于慢性病患者具有恢复慢、病程长,且极有可能造成功能障碍以及致残等多种特点,导致了其住院时间的局限性,对于此类患者而言有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在社区家庭中。对慢性病患者进行社区医疗服务,除了能够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之外,同时还能提升医院床位的周转率,使得年纪较大的患者在家就能体验到行之有效的康复护理以及治疗效果,除此之外,还可以为患者提供一些简单的家务,从而保证患者生活价值感得到加强。(《中国教师》《中小学教育》杂志先发表、后付费!专著、论著!可挂名主编、副主编!出书快,收费低!代写代发核心、国家级、省级期刊,新闻出版总署备案,权威网站可查!!!课题课件均可操作。咨询企鹅:242-32-352-80) 2 社区慢性病人居家护理准备 2.1 慢性病人的居家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应当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 与医院护理不同,社区慢性病人的居家护理的要求更加严格。慢性病患者具有内容多、意外多、工作综合性强等多种特点,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应当具备更加丰富的护理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熟练的操作技巧,同时还要求社区护理人员对病人的病情处置要及时、恰当、严密和准确,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社区病人在接受护理时能够感受到轻松,对护理人员产生信赖,加强社区慢性病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 2.2 社区护理人员应当掌握不同的护理知识 对于社区慢性病患者的护理人员而言,除了要对患者各个方面身体健康状况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之外,同时还应当考虑到个体的特殊性,社区护士往往独自深入家庭进行各种护理,这就要求社区护士具备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高度的自主性。在对社区慢性病人护理的过程中要能够及时处理遇见的新意外和新情况。熟悉各科护理知识和护理技能,这样才能够及时应对护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以及意外事件。 3 社区慢性病患者护理要点 3.1 对患者深入了解 首先要了解患者的生理特点。慢性病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即发病期、疾病进展期、稳定期和复发期。慢性病患者容易出现并发症,具有变化多端,症状复杂和不可逆转的病理变化特点,对于不能完全治愈的患者则需要特殊的康复治疗和护理。根据患者生理特点的不同,护理人员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建立一套完善的慢性病人护理档案以及护理记录,与医生紧密配合,科学、合理的为患者使用药物,同时还应当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用药反应。 其次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慢性病会给患者身体上带来疼痛且不适,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从而使病人产生无助感、忧郁感、失落感、隔离感、失控感以及行为幼稚等。居家护理能够使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使患者在心理上减少凄凉感、孤独感以及失落感。所以,社区慢性病人的护理人员应当多与患者接触,用心倾听患者的主诉,细心发现他们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及时给予照顾和关心。绝不能挖苦、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对于一些依赖性较强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