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考点4宋元时期(含2012年高考试题)人民版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考点4宋元时期(含2012年高考试题)人民版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考点4宋元时期(含2012年高考试题)人民版

考点4 宋元时期

1.(2012·四川文综·T14)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

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一要注意《河北民》诗句的对比,北宋“输与官家事夷狄”,唐代“斗粟数钱无兵戎”;二要紧密联系唐朝贞观年间和宋朝的时代特点。

【解析】选D。“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的意思是黄河以北的人民家家养儿育女,让他们男耕女织,劳动成果全都上缴朝廷供奉辽和西夏的贵族,讥讽了北宋王朝靠搜刮民脂民膏供奉辽和西夏来求苟安的屈辱行为。“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是“卒章显其志”。“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之治为唐代的兴盛时期。诗人将国富兵强的贞观之治与北宋王朝“守内虚外”政策所造成的积弱积贫、边患严重的社会现实相对照,表现了诗人对北宋王朝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故③④正确。冗兵冗官虽是北宋严重的社会问题,但诗歌不是针对这一问题,故①错误,②明显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

2.(2012·全国卷文综·T14)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反映了( )

A.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

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C.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

D.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两点:

(1)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元人之曲”“托体稍卑,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

(2)元曲是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扩大兴起的一种通俗文学,是一种市民文化,主要流行于处于社会下层的文人阶层。

【解析】选C。由材料可知元曲由于体裁随意,官方正史不予记载,遭儒家士大夫鄙视,体现了官僚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由此判断C正确。A项说法太绝对,元曲只是不为上层士大夫所重视。B项厚古薄今的说法与题干矛盾。D项中的八股取士材料中没有体现。

1

高一历史知识点复习

必修一历史课程标准中的主要观点解读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 ②“秦——清”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都空前加强。 (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①1840--1900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史实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②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地位: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百多年来 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转折点。 (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①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限性。 作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运动和最后一次自发而单纯的农民运动,有力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局限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农民阶级已经无法完成新的历史任务。 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 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虽然未能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却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为即将兴起的历史变革准备了前提。 ③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既是此前一系列民主革命运动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 果,也是迈进民主革命新阶段的第一步。 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同时 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具有世界性的意义。 (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 ①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内容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 宪法和法律制度,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意义: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步 入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④实行“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本质:反对侵略,维护国家独立。促进人类和平。 ②中关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意义: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 对国际格局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6)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①雅典民主政治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最值得参照的政体形式,为人 类文明中的政治组织形式的完善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 ②罗马法为后世人们理解法律对社会生活的意义提供了重要启示,法律成为人类政 治活动和政治文明中的基本要件。 (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①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保留了君主.但由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②德国、日本君主立宪制的特点:采取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形式,但国家的真正权力掌握在国王手中。 ③法国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特点:由于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势力同样强大,同 样不肯妥协,导致国家政体频繁变更,社会长期动荡。 ④美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特点:三权分立制度开创了世界的先河,有力地维护了美国的独立和统一。 (8)从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②巴黎公社的革命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③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世界的局面,在世界上第一次建立起 了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④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巨变。 (9)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①美苏争霸造成了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严重影响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②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世界格局明显由两极化走向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③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向明显增强,世界形势呈现出复杂性、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先秦时期(一)附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先秦时期(一) ——夏、商、西周时期 考纲解读 考点提示 1、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2、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 3、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 复习建议 高考对夏、商、西周时期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政治制度方面。所以请同学们务必将宗法制、分封制的基本内容熟记于心,考试一般是出具一段文字材料,或者创设一个情景,考查本项内容。 知识清单 参考答案: ①分封,②宗法,③家国一体,④井田,⑤集体,⑥甲骨文,⑦青铜,⑧殷历。 考点聚焦 考点一、原始社会概况 (一)政治:禅让制 (二)经济:原始农业 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 作物:南稻和北粟(世界最早) 耕作方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土地制度:氏族公社所有制

(三)文化: 原始的“图画文字”;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注:原始社会的史实,同学们有一个大致的掌握即可。 【典型例题】 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 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 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解析:本题是道组合式选择题。从稻谷、粟的遗存地址多可知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从长江流域发现稻谷遗存,山东河北发现粟壳遗存可知我国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即南稻北粟。从黄河流域发现水稻遗存,浙江发现粟壳可知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材料并不能反映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④予以排除。其实南稻北粟基本处于同时,都距今六七千年。本题正确选项①②③。 答案:B。 考点二、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 (一)早期国家制度 1、王位世袭制: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其子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使王位在家族内部传承,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2、行政管理:商在中央设相、卿士,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商王对各方国的控制力有限,除对商承担纳贡和征伐的义务外,方国有很大的自主权,有时还经常与商王处于战争状态。 (二)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第13讲明清时期的

第13讲明清时期的文化 一、明清之际的思想 (一)背景 1.政治:民族和阶级矛盾尖锐,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2.经济:明中期以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但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阻碍。 3.阶级(层):市民工商业者队伍扩大。 4.文化:八股取士使文化专制加强;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 (二)概况 1.王阳明的心学 (1)主张: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2)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 2.李贽的离经叛道 (1)思想: ①挑战正统: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 ②否定儒学权威: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主张“童心说”。 ③在诗文写作风格上主张“真心”,反对摹古文风。 (2)著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 (3)影响: ①李贽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有力冲击了传统的纲常名教和封建伦理道德,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②李贽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的民主 经世致用;

(三)评价 1.积极 (1)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对当时的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2.局限 (1)从内容上看: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2)从地位上看:无法撼动程朱理学的主流地位,未在当时成为主流思想。 (3)从影响上看:影响有限,未能实现中国社会的转型。 (4)从性质上看:不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本质上还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 [注] 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 [拓] 李贽,一位走在时代最前列的有着最为孤绝的理性自觉的先知先觉者,是晚明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旗帜。但他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辩]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他们代表的是新兴市民阶层利益,而不是资产阶级利益!注] 经世致用经世致用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经世致用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往往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 [拓]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方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联] 明清之际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相似性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二是都出现了新思潮反对禁欲主义。 [注]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尔”。 [注]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辩] “亡国”与“亡天下”:“亡国”还只是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事,而“亡天下”

2020最新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考文综(历史)知识点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西周实行分封制。武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这样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和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赢政规定封建最高统治者为“皇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规定:皇帝称“朕”;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皇权至上 4、秦朝时,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掌军事。唐朝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宋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 权和财政,以削弱相权。(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元朝在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5、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郡国二制并行。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大部由中央掌控。元朝除河北、山西、山东归中央的中书省管,其余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高中历史先秦春秋战国(教案)

先秦时期(二)----春秋战国 知识结构表 一、政治:选修 1、(改革)前4世纪中期,秦国商鞅变法。 *背景: ①时代特征: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②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 ③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④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⑤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内容: ①经济上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②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③政治上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制定秦律 ④文化上“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⑤社会风俗上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 *特点:全面性、有效性和在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 *性质:战国时期最彻底最成功的一次地主阶级改革。 *总体评价:

①推动秦国社会进步,促进经济繁荣,壮大国力,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②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广大人民所受剥削与压迫;未予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2、(人物)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仁、礼的政治主张,性相近的人性论,“中庸”的哲学主张;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整理编撰了“六经”。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对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二、经济: 1、农业: 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土地私有制确立: (1)原因:春秋时期,由于_______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_______ ,_______遭到破坏。 (2)经过:①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_____收_____,这实际上承认了___________。 ②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 法,废除井田制,以_______形式确立了______________。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的出现和_______的逐渐推广,提高了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的确立

高考历史知识点精简版总结

高考历史复习要点 (必修1)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同时存在分裂的隐患。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①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 ②郡县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汉初,在地方上,郡国二制并行。 元朝: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采用行省(行中书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汉的州和唐的道,起先都是监察机构,后都演变成地方行政实体。 明朝: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清朝:雍正帝时,军机处的创设,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二、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鸦片战争(1840~1842):战争中,广州北郊三元里人民自发起来反抗英国侵略者。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内容规定: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 ④协定关税。影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俄国在此期间趁机先后共侵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甲午中日战争(1894):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英勇作战,壮烈殉国。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规定: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款白银2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6月,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内容规定:①赔款白银4.5亿两;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③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④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抗日战争开始标志: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 侵华日军罪行:1937年12月,日本攻陷南京后,屠杀南京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军人30万人。日军还在中国成立了从事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 抗日战争:面对日军侵华,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奋起抗战。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战前期,中国军队取得了平型关战役(太原会战)、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的胜利。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这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②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③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备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练习题-word

备考2019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 一、单选题(共20题;共40分) 1.(2019?新课标Ⅰ)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 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 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 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答案】D 【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主要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农业,由题干中的“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砖中集体劳作的场景可知应选D。本题暗示我们需要根据热点进行专题系统复习,包括之前老人教版的相干知识点,注意适度采用老教材的知识点。 2.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在古代手工业中占有优势,它的主要特点是()①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大作坊生产 ②技术和生产工艺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③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 ④主要是为市场提供精美商品和为对外贸易交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考点】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官营手工业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官营手工业产品不面向市场,主要是生产官府需要的产品,故④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结合所学知识中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及特点回答即可。 3.我国最早的职业商人产生在() A.原始社会末期 B.商代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代

【答案】B 【考点】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回忆、再现所学基础知识,作做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相关状况,属于识记知识范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职业商人即产生于商朝。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CD三项均不正确,排除。故本题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关键是要记住商人产生的时间。由所学知识可知,商朝出现专门从事商业的群体,即商人。难度较易。 4.公元前246年秦国修建郑国渠之后,其灌溉面积为4万余顷,粮食亩产达到6石4斗,而当时其他诸侯国粮食单产普遍只有1石5斗左右。这反映出() A.粮食在民间的价格降低 B.其他诸侯国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秦国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较大 D.农业发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答案】D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结合材料对比,郑国渠对秦国粮食增收有很大的帮助。联系所学,农业的发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水利工程的兴修提高了粮食的产量,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结合秦统一的历史条件可知农业发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物质基础。难度一般。 5.《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A. 个体分工 B. 社会制度 C. 生产能力 D. 劳动力短缺 【答案】C 【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解析】【分析】小农经济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人们终生劳动,才能勉强维持保暖;因此本题选C。而A、B、D三项均为从最根本的原因:生产力的角度进行分析,因而都是错误的。 【点评】古代的农业经济是考试常考的知识点。小农经济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的情况下存在的一中的生产形态。小农经济的相关情况,如小农经济的产生,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的特点,如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保守性、封闭性、脆弱性等都需要把握。此外,还需了解农业经济的三个特点: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6.某一时期,农民开垦荒地,改善灌溉条件,役使牲畜,使用有机肥料,增加农业收获。生活上已经过着农耕的定居生活,并获得土地的所有权。该情况最早可能出现于() A. 西周 B. 春秋战国 C. 西汉 D. 魏晋 【答案】B 【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完整word版)高中历史《宋元时期》课后练习题

高中历史《宋元时期》课后练习题 1.(2019·辽宁大石桥二中月考)交子始发于宋真宗时,四川的地方官和商人“患蜀人铁钱重,不便交易”,于是由十六家富户以各自资产作为保证主持发行。后因富户资本变化产生了纠纷,政府遂设益州交子务接管,“私造者禁之”,交子也从此成为四川等地的法定货币。这反映出当时() A.纸币在商品流通领域作用越来越大 B.富户大贾操纵商业流通与交换 C.宋代地方有相当独立的货币发行权 D.政府官办专营能彻底避免纠纷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纸币最初是在民间富商之间使用流通,后来政府参与管理,最终成为了法定的货币。这说明纸币在流通领域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重要,故选A项。材料中明确说明最初是为了交易方便而进行的首创,随后管理权交予政府,而不是由富户大贾操纵,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地方发行货币的权力,C项错误;D项“彻底避免纠纷”说法绝对化,故排除。 2.(2018·石家庄一中期末)宋初,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买马匹,但边民将铜钱铸造成兵器侵扰内地。为此,政府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以布帛、茶叶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这一变化() A.说明边境贸易影响政局稳定 B.体现了宋代商品贸易有所退化 C.使得宋代商品市场得到拓展 D.体现宋代政府守内虚外的政策 【答案】C 【解析】材料中主要阐释的是交换方式的变化,而“边境贸易影响政局稳定”不能全面概括变化,故A项排除;据所学可知宋代商品贸易高度繁荣,而不是有所退化,且在材料中无体现,故B项排除;由“宋初,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买马匹”到“改用以布帛、茶叶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的交换方式及内容的变化可得出宋代商品市场得到了拓展,故C项正确;通过贸易方式的变化无法体现出宋代政府守内虚外的政策,故D项排除。

高中历史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汇总

秦汉时期(公元前 221—220 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时期。 一、政治方面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秦灭六国后,正式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权力逐渐增大威胁中央。汉景帝开始 “削藩”,至汉武帝时王国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在思想文化上,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逐步确立为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东汉时期,中央集权渐趋衰落,豪强地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上又掌握中央或地方政权,对中央集权构成潜在威胁。在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社会上便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混战的局面。东汉政权最终被推翻,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经济方面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在秦末农民战争的作用下,汉初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 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和巩固,黄河流域尤其中西部地区是封建经济的重心。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始向边疆地区拓展,西北畜牧业经济区与中原农业经济区实现了交融。 三、民族关系方面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在北方,汉族政权同匈奴族关系复杂,由战到和。汉武帝时基本解除北方的威胁,东汉政府两次打败北匈奴,解除了它对西域和东汉的威胁。两汉时期,开始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西域的开发。 秦汉时期还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秦征服珠江流域的越族,在当地设南海等郡,迁移中原人民到那里戍守,还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汉武帝则在四川西南、贵州、云南等地建立郡县,加强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同内地各族人民的联系。 这一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得以建立和巩固起来,初步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确立了加强对边疆管辖的方式与方法,基本上确立了中原王朝对各族所推行的民族政策,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和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四、对外关系方面这一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以贸易往来、使节往来和科技文化交流等形式发展起来,开始突破东亚的范畴。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的交往开始沟通。 五、文化方面秦汉时期,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文化成就辉煌。

备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练习题-word

备考2019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单选题(共18题;共36分) 1.(2019?卷Ⅱ)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 商汤成功源于他的仁慈之心 B.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答案】A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由材料“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乃去其三面”、“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可知这种网开一面的仁爱之心赢得诸侯拥护,最终灭夏建商,故A项正确; 夏商时期已形成奴隶制生产方式,奴隶集体耕作,土地轮流休耕,且材料强调的是商汤的仁德之心,故B 项错误; 由材料“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可知商汤认为四面设网捕猎鸟兽的方式过于残忍而非保护环境,故C项错误; 夏商更替的主因在于社会矛盾的激化而非资源争夺,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的是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商汤灭夏建商,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反正暴政而亡,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规律。 2.清人洪亮吉在其文集中曰:“春秋时,列国皆用同姓,惟秦不然。”据他统计,秦国自孝公以来共引进了53名外国人才,这些人才对秦的发展和壮大直至最后的统一起了重大的作用。据此可知秦国() A. 商鞅变法影响深远 B. 军功爵制推行得力 C. 历来重视招揽人才 D. 贵族势力严重削弱 【答案】C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A商鞅变法内容中,有关人才选拔只有“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并没有有关人才来源的特别规定,故材料与A选项不构成直接关系。 B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 C选项与材料的含义相符。 D选项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故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秦国自孝公以来共引进了53名外国人才,这些人才对秦的发展和壮大直至最后的统一起了重大的作用是关键信息。 3.据《礼记·王制》记载:周天子为七庙,诸侯为五庙,大夫为三庙,士为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寝右,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材料表明()A. 分封制有助于社会秩序的建立与和谐发展 B. 宗法制与礼乐制度有机结合 C. 宗法制有助于将宗族心理演化为阶级意识 D. 分封制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C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020届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时(十一)明清时期的政治【作业】

课时检测(十一)明清时期的政治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五代十国时期,战争不断,军队在国家中的地位大增,枢密院演变为辅政机关。北宋时,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管理财政的“三司”成为正式的宰相机构。雍正年间,为削弱诸王权力、保密军机,设立军机处。这表明宰相制度() A.演变有其政治经济军事因素 B.在中国古代史上越来越完善 C.变化事关国家的前途与命运 D.发展使皇权与相权矛盾消失 解析:选A题干中反映在五代十国时期、北宋、清朝雍正年间,枢密院、三司、军机处因军事、经济、政治因素分别起了中枢机构的作用,故A项正确;B、C、D三项皆不符合题意,排除。 2.唐朝六部尚书不能参与决策,仅作为尚书省下执行机关的首脑,而明朝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明朝() A.中央政府精兵简政B.君主专制的加强 C.宰相的权力被削弱D.国家权力的下移 解析:选B明朝废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加强了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明朝废丞相并非精兵简政,而加强君主专制是权力的上移,故A、C、D三项错误。 3.明代以后不再设置宰相的官职,实际上执行宰相之职的是殿阁大学士。而明清时期,大多皇帝对臣下上奏的批答都像命令仆从一般,言语粗暴。这说明() A.内阁大学士是名副其实的宰相 B.明清的君主专制独裁程度极高 C.内阁权力不来源于皇帝 D.明清所有君主亲自批阅所有奏折 解析:选B内阁大学士有宰相之名而无宰相之实,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明代以后不再设置宰相的官职,这是加强君主专制的体现,而明清时期,大多皇帝对臣下上奏的批答都像命令仆从一般,言语粗暴,更能说明明清的君主专制独裁程度极高,故B项正确;内阁权力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给予他们多少权力,故C项错误;明清所有君主亲自批阅所有奏折的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4.明代史料记载:“内阁之职同于古相,所不同者,主票拟而不身其事。如(大学士)

高中历史各阶段特征

高中历史各阶段特征 (一)夏、商、西周时期(前2070-前771年) ●阶段特点:奴隶制国家产生、发展和繁荣。 1.政治:商:王权与神权结合;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盛行,以血缘为纽带;尚未形成中央集权。 2.经济:农业:“金石并用”时代,“刀耕火种”;井田制盛行; 手工业:丝织、青铜技术先进;商业:商人、货币出现,工商业官府垄断。 3.文化:中国早期文化产生(甲骨文、金文等);文化教育官府垄断,贵族享有受教育的特。 (二)春秋战国时期(前771-前221年) ●阶段特点: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 1.政治:周王室衰落,诸侯混战;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各国变法,分封制瓦解。 2.经济:农业:铁器、牛耕出现,精耕细作;自耕农、佃农产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商业:私营工商业发展,工商业城市兴起。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重农抑商。 3.文化:私学兴盛;士阶层崛起,百家争鸣;儒道法墨家主张、法家与中央集权、民本思潮; 文化成就辉煌(现实主义《诗经》,浪漫主义《离骚》);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三)秦汉时期(前221年-公元220年) ●阶段特点: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和初步发展 1.政治:国家统一,疆域拓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皇帝、三公九卿、郡县制;汉代内朝、外朝(三公九卿)、刺史等)。 2.经济:农业:奖励耕织和垦荒;汉推广犁耕; 手工业:技术提高(丝织、青瓷),丝绸之路兴起;政府严格控制工商业。 商业:统一度量衡、货币秦半两圆形方孔钱; 3.文化:思想专制(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科技领先(东汉造纸术); 文化发展(秦统一文字:小篆。隶书秦朝出现,汉代成熟。汉赋)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 ●阶段特点: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文化多元。 1.政治: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2.经济:均田制实行,北方经济恢复;生产技术创新(翻车、灌钢法等)。草市。 3.文化:书法隶变——楷、草、行。信仰多样——儒、佛、道。 (五)隋唐时期(581年-907年) ●阶段特点:封建社会的全面繁荣 1.政治: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科举制隋开创唐完善)。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迟滞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迟滞 一、农耕经济的发展 1.农业 (1)农耕技术: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 (2)灌溉工具: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 (3)农业著作: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 (4)人口的大量增加:由于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大量荒地的开垦,耕作技术的进步,高产作物的推广以及赋税制度的改革,导致明清时期人口急剧增长。 2.手工业 (1)生产规模: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2)成就 ①制瓷业:明代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②纺织业 a.丝织业: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和南京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明清官府在苏杭等地设织造局,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b.棉织业:明代棉花成为纺织业主要原料。原因: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技术的改进与推广;国家政策的推动;农书的推介等。 3.商业 (1)商业繁荣 ①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③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④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2)商业市镇发展: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 4.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出现 ①时间:明朝中后期。 ②地点:江南。 ③行业:丝织业。 ④标志: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和被雇佣关系。 ⑤性质: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3)特点:地区性和不平衡性突出;发展缓慢。 (4)缓慢原因:政府采取加强控制和掠夺的手段予以压制;势力强大的经济传统的压抑;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轻巧识记] 推动及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 二、农耕经济的迟滞 1.“重农抑商”政策 (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3)表现:明清时期政府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 (4)评价 ①积极: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②消极:强化了自然经济,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中国的落后。

重点高中历史时代特征

重点高中历史时代特征

————————————————————————————————作者:————————————————————————————————日期:

高中历史时代特征 古代中国(从远古到鸦片战争前) 一、先秦时期(从远古时期到公元前221年) 重大史实 时期知识要点 远古时期(1)禅让制、公天下。(2)耒耜、刀耕火种、制陶、养蚕。(3)原始文字、绘画。 夏商西周(1)政治: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2)经济:青铜农具、井田制、工商食官。(3)文化:甲骨文、金文、学在官府。 春秋战国(1)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变法改革、郡县制雏形。(2)经济:铁犁牛耕;铸铁柔化处理技术、都江堰、郑国渠;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形成;重农抑商。(3)文化:儒家创立和发展,百家争鸣、司南,《诗经》、《离骚》。(4)选修:改革:商鞅变法;人物:孔子。 时段特征 1.夏商西周时期 (1)政治上,处于奴隶社会,实行分封制(及其前身内外服制),中央集权尚未实现,地方势力较为强大。 (2)经济上,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大规模的集体劳作,工商食官。 (3)文化上,学在官府,受教育是贵族的特权。 2.春秋战国时期 (1)政治上,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中央集权开始出现。 (2)经济上,铁犁牛耕的推广,促进小农经济的产生,个体家庭经营取代集体劳作,私商、私营手工业出现。 (3)文化上,私人讲学开始出现,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比较繁荣。 二、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重大史实 政治(1)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中央集权。 (2)汉:郡国并行、察举制、中外朝、刺史制、推恩令、独尊儒术。 经济(1)秦:修灵渠、驰道,统一度量衡。 (2)汉:田庄、牛耕普及、耦犁、犁壁、丝绸之路、水排、“市”、王景治黄。 文化小篆、隶书、楷书;“焚书坑儒”;造纸术;董仲舒新儒学;儒学成为正统;汉赋。 选修秦始皇。 时段特征 1.政治上,中央集权体制确立,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斗争开始。 2.经济上,小农经济繁荣,政府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商业的发展。 3.思想上,儒家开始取得独尊地位。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公元220年至公元581年) 重大史实 政治九品中正制 经济均田制、翻车、灌钢法、草市 文化王羲之、宗教画、佛教盛行 选修北魏孝文帝改革 时段特征 1.政治上,国家分裂动荡,门阀政治盛行,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都相对削弱。 2.经济上,小农经济受到破坏,田庄经济和土地国有制(均田制)盛行。 3.思想文化上,儒家独尊地位受到冲击,士大夫流行清谈(以老庄之学为基础),佛教、道教盛行。 四、隋唐时期(从公元581年至公元907年) 重大史实 政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练习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

专题三整合训练 1、下图为明朝初年中央和省级地方官府行政关系示意图。 以下各项对于示意图的分析,正确并且全面的是( ) A.皇帝专制权力强化 B.具有近代三权分立的特征 C.丞相制度被废除 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 2、明大学士李东阳疏言“内阁与瑾(宦官刘瑾),职掌相关,凡调旨撰敕,或被改再三,或径自窜改,或持归私室,假手他人。臣虽委曲匡持,而因循隐忍,所损已多。” 李东阳所述主要是由于( ) A.内阁只是内侍机构 B.宦官职掌裁定权 C.皇帝专制、皇权至上 D.丞相制度被废除 3、清朝时期,皇权专制体现在政治统治的各方面,皇帝可随意处分臣下,也会任意免除对官员的处分,雍正时期体现得尤为明显,有关政策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 这一现象反映出( ) A.雍正帝弱化法律作用 B.吏治逐渐走向腐败 C.中央政府权威的下降 D.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4、《清史稿》载:“世谓(内阁)大学士非兼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胜此任者,非以其慎密,则以其通敏。慎密则不泄,通敏则不滞,不滞不泄,枢机之责尽矣。” 该记载( ) A.体现军国大权尽归内阁 B.显示“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 C.证实清朝中央集权强化 D.说明军机大臣需敏锐严谨 5、从16世纪中叶开始,玉米、番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先后传人中国,且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这一情形( )

A.缓和了明清的人口压力 B.改变了明初的农业种植结构 C.说明精耕细作走向成熟 D.说明当时耕作农具已经成熟 6、明末徐光启编纂的《农政全书》卷三十五记载:“今之搅车(棉花去籽工具),以一人当三人矣,所见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这说明当时( ) A.私营手工业规模已超过官营手工业 B.纺织原料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C.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棉纺织业效率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7、明清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状况已不复存在,唐寅曾描绘苏州等地“五更市卖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工商业成为民众主要的生计来源和国家陚税的重要来源。这说明( ) A.江南农业生产技术逐渐落后 B.江南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迹象 C.明清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D.江南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8、徽商、晋商等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形成于( ) A.商周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 9、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 ) A.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 B.儒学道统确立与突破 C.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D.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 10、明清之际,出现了一些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他们思想的共同特点是( ) A.以“异端”自居 B.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 C.主张发展商品经济 D.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完整word)高中历史时代特征

高中历史时代特征 古代中国(从远古到鸦片战争前) 一、先秦时期(从远古时期到公元前221年) 人物:孔子。 时段特征 1.夏商西周时期 (1)政治上,处于奴隶社会,实行分封制(及其前身内外服制),中央集权尚未实现,地方势力较为强大。 (2)经济上,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大规模的集体劳作,工商食官。 (3)文化上,学在官府,受教育是贵族的特权。 2.春秋战国时期 (1)政治上,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中央集权开始出现。 (2)经济上,铁犁牛耕的推广,促进小农经济的产生,个体家庭经营取代集体劳作,私商、私营手工业出现。 (3)文化上,私人讲学开始出现,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比较繁荣。 二、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重大史实

选修秦始皇。 时段特征 1.政治上,中央集权体制确立,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斗争开始。 2.经济上,小农经济繁荣,政府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商业的发展。 3.思想上,儒家开始取得独尊地位。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公元220年至公元581年) 重大史实 选修北魏孝文帝改革 时段特征 1.政治上,国家分裂动荡,门阀政治盛行,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都相对削弱。 2.经济上,小农经济受到破坏,田庄经济和土地国有制(均田制)盛行。 3.思想文化上,儒家独尊地位受到冲击,士大夫流行清谈(以老庄之学为基础),佛教、道教盛行。 四、隋唐时期(从公元581年至公元907年) 选修唐太宗 时段特征 1.政治上,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典章制度先进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2.经济上,隋和唐前期实行均田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曲辕犁出现,生产技术水平提高;手工业和商业繁荣。 3.文化上,隋唐文化在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领域全面繁荣,领先世界,兼收并蓄。 五、宋元时期(从公元907年至公元1368年)

高中历史的明清时期知识点的记忆口诀

精心整理高中历史的明清时期知识点的记忆口诀 一、时代特征 明清文化新高峰,承古萌新为特征。 二、自然科学 1、医药学 药物学家李时珍,考察类比多创新。

《本草纲目》万方剂,药物千八详说明。“东方药典”①声名远,反映进化又医病。 2、农学 明朝农学徐光启,关注百姓勤笔耕。 5、外技引进 西方开辟新航路,科技东传初殖民。 来华传教利玛窦,传播科技交友人。 徐利⑥合译多书籍,中华科技血液新。

三、社会科学 1、思想哲学 明清社会气象新,资本主义渐初萌。 理学心学⑦为主体,民主思想初启蒙。 明清学者顾炎武,“经世致用”研学问。理论实践相结合,着书郡国可利病⑾。反对君主行专制,天下权归天下人。 脚踏实地新学风,后继学者学前人。

④王夫之 船山先生⑿思想新,唯物主义又辩证。 “气”为物质“理”规律,“天下惟器”唯物论。“动不舍静”“静含动”,运动绝对说辩证。 起义小说第一部,反对封建颂农民。 ③《西游记》 吴承恩说《西游记》,唐僧取经多风云。 斩妖除怪孙大圣,长篇神话歌抗争。

④《红楼梦》 曹高⒀先后说红楼,贾府盛衰宝黛⒁情。鞭挞礼教旧制度,封建没落有反映。 古代长篇秀,中外红学多争鸣。 解缙主持编类书,《永乐大典》远盛名。分类成书两万卷,万册图书今凋零⒃。b《古书图书集成》 《图书集成》一万卷,类书今现存。

c《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为丛书,经史子集详阐明。收录典籍三千种,古代文化多保存。 书成三万六千册,修书毁书⒄最典型。 明清闭关亦开明,中西交流一度盛。 儒道学说传西方,教士居华两面性。 4、衰落 发展教徒反民俗⒇,干涉内政帝难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