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分析

天津财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分析

Analysis on Development of OBS of China Commercial Banks

专业: 金融学

班级: 2003 级

作者: 啜春璐

指导教师: 张凤卫副教授

二○○六年五月I

内容摘要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利率和汇率波动频繁、

金融业竞争日益激烈、技术革命日新月异,正是这些因素促使商业银行的经营走上了综合化、电子化和证券化的道路。经营模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表外业务的飞速发展。

根据我国入世的相关承诺,2006 年起我国金融业将全面对外开放。在这种背景下,外

资银行的全面进入将成为现实,由于国外的银行多为全能银行,他们进入中国以后,凭借资金、技术、经验丰富等优势,必将与国内银行展开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首先是表外业务的争夺,这是外资金融机构在华扩大业务范围、提高竞争力、增加收益的制高点。因此,尽快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运用金融创新、金融中介等理论,结合西方表外业务发展的经验,对我国商业银

行表外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发展现状、制约因素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探讨和分析,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战略构想,最后对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可操作性策略。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表外业务的相关理论;第二章是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与启示;第三章是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现状分析;第四章是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拓展构想与风险管理。

关键词:表外业务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金融中介

II

Abstract

Since 1980s the management environ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has changed suddenly. Just these elements which include the frequent wave of interest rate and exchange rate, the fiercer and

fiercer competition in the field of finance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echnical revolution push the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to the way of synthesis, electron and securitization.

Meanwhile the pattern of managing has changed a lot, and the more noticeable of them i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ff-balance –sheet activities.

According to our nation’s relevant promises when we entered WTO,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of China should be opened completely in 2006. The thorough entering of foreign banks will

come true under this background. After foreign banks coming to China , they will compete

intensively with China’s banks depending on their favorable conditions in capital, technology

and experience because most of them can operate almost all kinds of business. The

off-balance-sheet activities are the first focus in this competition. It’s the key for foreign banks to expanding their business scope, strengthening their capacity in competition and increasing their profits. Consequently it is urgent for China’s co mmercial banks to develop the off-balance-sheet activities.

This paper takes advantage of financial intermediary theory and financial innovation theory,

combining the analysis on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off-balance-sheet activities , and analyze and probes into the problems, present condition, influences and causes from the

angle of theories and practices. Then som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to make a

normative development of off-balance-sheet activities for our commercial banks. Finall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management against the risk of these activities and offers some practical

suggestions.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simply describes as follows: Chapter one i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off-balance-sheet activities. Chapter two is the development and

revelation of off-balance-sheet activities in western countries. III

Chapter three is current condition of off-balance-sheet activities of our country. Chapter four is some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about the development and risk management of

off-balance-sheet activities of our commercial banks in future.

Key words: Off-balance sheet activities; Commercial banks; Financial innovation;

Financial intermediates

IV

引言

纵观国际银行业的发展,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正在向三大趋势发展:从单一的金融

商品向众多金融商品转化;从利差收入为主向服务收入为主转化;从货币管理为主向信息

管理为主转化,即功能的全能化,表外业务发展正是这三大趋势的集中反映。近二十年来,国际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无论从规模、种类还是发展速度来看都得到了惊人的发展,其发展历程可以说就是一部金融创新史。表外业务既有利于银行自身增加收入、分散风险、提高竞争能力,又能够满足经济主体日益膨胀的金融服务需求,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商业银行经营表外化已经和经营国际化、资本证券化一起成为国际金融业务发展的三大趋势。

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银行经营国际化,表外业务才逐步发

展起来。近年来,银行、证券、保险业交叉合作日益广泛,银行参与证券市场、投资银行业务逐渐增多,出现混业经营趋势,表外业务得到了新一轮的发展。然而,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空间狭窄,盈利能力不足,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品种少、规模小、盲目竞争等诸多问题和制约。因此,如何在加入WTO 后金融业全面开放、混业经营区适合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三大现实背景下改善现有制度框架、监管水平、内控环境,规范发展表外业务,增加收益、防范风险,迎接外资银行带来的冲击,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理论研究、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综合归纳与具体分析相结合的研究

方法,在对国内外现有的县官文献与资料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提出了可操作性策略。

目录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引言 (Ⅳ)

第1 章表外业务的理论基础

1.1 表外业务的理论背景 (1)

1.1.1 金融创新理论 (1)

1.1.2 金融中介理论 (3)

1.1.3 我国发展表外业务的理论研究 (4)

1.2 表外业务的主要内容 (5)

1.2.1 表外业务的内涵、特征及分类 (5)

1.2.2 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释义 (8)

第2 章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与启示

2.1 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 (10)

2.1.1 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原因 (10)

2.1.2 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现状 (11)

2.2 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13)

2.2.1 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影响 (13)

2.2.2 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经验借鉴 (14)

第3 章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3.1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现状 (16)

3.1.1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意义 (16)

3.1.2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现状 (17)

3.1.3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23)

3.2 制约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因素 (25)

3.2.1 外部因素 (25)

3.2.2 内部因素 (27)

第4章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拓展构想与风险管理

4.1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拓展构想 (31)

4.1.1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策略 (31)

4.1.2 有步骤、分阶段地确定开展各项表外业务的路径选择 (33)

4.1.3 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应重点发展的表外业务 (34)

4.2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 (36)

4.2.1 表外业务的风险识别 (36)

4.2.2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现状 (38)

4.2.3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措施 (39)

4.2.4 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方法——马柯维茨投资组合理论 (40)

参考文献 (43)

后记 (46)

1

第1 章表外业务的理论基础

1.1 表外业务的理论背景

表外业务的发展是商业银行业务种类和功能不断扩充的结果,其本质是商业银行业务

创新,而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机构不断追求金融创新的根本动因则在于寻求更大的利润空间。因此,关于表外业务的理论背景主要来源于金融创新理论和金融中介理论。

1.1.1 金融创新理论

(1) 约束诱导性金融创新理论

西尔柏(W.L.Silber)主要是从供给角度来探索金融创新的。他从寻求利润最大化的

金融公司创新最积极这个表象开始研究,并由此归纳出金融创新是微观金融组织为了寻求最大的利润,减轻外部对其产生的金融压制而采取的“自卫”行为。

但是,人们认为西尔柏的创新理论作为金融创新的成因过于一般化,同时又太特殊化。一般化是指西尔柏虽然本质地指出了金融企业创新就是为了使利润最大化,而且是一种“逆境创新”,即当外部强加压制(如各种规章制度)时,金融企业为寻求最大且可能达到的利润,就会躲避压制,在躲避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创新行为。但这样来解释金融创新的成因很容易失去金融创新的成因和个性,即金融创新的内涵通过这种“逆境创新”相对地缩小了。太特殊是因为这种理论仅仅适用于金融企业,而对于其他与之相关联的市场及其他企业不适用,对由于宏观经济环境变化而引发的金融创新也不适应。事实上,金融创新并非金融企业的孤立行为,确切地说,金融创新是经济活动在金融领域内各种要素重新组合的反映。应该肯定的是,西尔柏从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和工具创新分析框架中推出的金融创新理论对于从供给角度研究金融创新是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

(2) 规避性金融创新理论

凯恩(E.J.Kane)提出了“规避”的金融创新理论。所谓“规避”,就是指对各种规

章制度的限制性措施实行回避。“规避创新”,则是回避各种金融控制和管理的行为。它意味着,当外在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与机构内在要求相结合,回避各种金融控制和规章制度时就产生了金融创新行为。凯恩认为政府对金融的管制和由此产生的金融创新行为是以辩2 证的形式出现的,政府管制是有形的手,规避则是市场无形的手,许多形式的政府管

制与控制实质上等于隐含的税收,阻碍了金融机构从事已有的盈利性活动和利用管制以外的利润机会,故金融机构会通过创新来逃避政府的管制。金融企业对各种规章制度的适应能力很强,因此管制加强必然会导致许多新型金融工具的产生。但当金融创新危及到金融稳定或使货币政策无法按预定目标实施时,金融当局又会加强管制。同时不同于传统金融工具的“替代品”又为规避而不断产生,这样又将导致新一轮创新。由此,凯恩设计了一个制定规章制度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中,制定金融规章制度的程序和被管制人规避的过程是相互适用和相互作用的。通过这个阶段逐步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和实用的规章制度。

显然“规避”理论比以上的金融创新理论更具体,更重视外部环境对金融创新的影响。

从“规避”本身来说,也许能够说明它是一些金融创新行为的源泉,但是“规避”理论似乎太绝对和抽象化地把规避和创新逻辑地联系在一起,而排除了其他一些因素对金融创新的作用和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制度因素的推动力。

(3) 交易成本创新理论

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希克斯(J.R.Hicks)和尼汉斯(J.Niehans),希克斯和

尼汉斯提出的金融创新理论的基本命题为“金融创新的支配因素是降低交易成本”。这个

命题包括两层含义:①降低交易成本是金融创新的首要动机,交易成本的高低决定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是否具有实际意义。②金融创新实质上是对科技进步导致交易成本降低的反应。

希克斯把交易成本和货币需求与金融创新联系起来考虑,得出如下逻辑关系:交易成

本是作用于货币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需求会产生对不同类型金融工具的要求,交易成本的高低使得微观主体对需求的预期产生变化。交易成本降低的发展趋势使货币向更为高级的形式演变和发展,产生新的交易媒介、新的金融工具。不断降低交易成本就会刺激金融创新,改善金融服务。因此,可以说金融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降低交易成本的过程。交易成本理论把金融创新的源泉完全归因于金融微观经济结构变化引起的交易成本

下降,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因为它忽视交易成本降低并非完全由科技进步引起,竞争也会使得交易成本不断下降,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对降低交易成本也有一定的作用。总之,交易成本理论单纯地以交易成本下降来解释金融创新原因,把问题的内部属性看的未免太过于简单了。但是,他仍不失为研究金融创新的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

(4) 格林和海伍德的理论

格林(B.Green)和海伍德(J.Haywood)在研究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史时得出财富的

3

增长是决定对金融资产和金融创新需求的主要因素的结论。这种理论认为,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财富的迅速增长,是金融创新的主要原因。科技进步引起财富增加,避免风险的愿望和行为使金融业得以发展,金融资产日益增加。但是单纯地从对金融资产需求角度来解释金融创新有其片面性,因为它不能完全离开金融管制来考虑。当管制者出于“稳定”的目的,对金融业施加管理时,特别在经济困难时期,管理更加严厉时,无疑会抑制因需求产生的创新动机。此外,只简单地说明财富效应对金融创新的影响,而忽视替代效应,特别是在高利率情况下,对金融创新的影响也是很不充分的。因此,如果要用这种理论来解释20 世纪70 年代以后的金融创新就显得论据不足了。

(5) 格利和肖的理论

格利(J.Gurley)和肖(E.Shaw)认为,金融中介是经济增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金融创新是盈余或赤字企业的需求与金融部门提供的服务相匹配的结果。其中,盈余企业希望通过金融部门提供的新型业务实现利润增长,赤字企业则希望通过这种手段消灭赤字。肖还认为,当旧的融资技术不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时,它表现为短期金融资产的实际需求静止不变。因此必须在相对自由的经济环境中,用新的融资技术对长期融资进行革新。事实上经济增长本身又为长期融资创造了市场机会,而金融创新就是对这种机会作出的反应。

1.1.2 金融中介理论

(1) 现代金融中介理论

新古典经济学中的金融中介理论是基于完美市场前提的,这就是说,如果不存在交易

费用,也不存在市场参与者间的非对称信息,那么,金融中介理论就是多余的。现代金融中介理论则抛弃了这一不现实的前提,并从不完美市场出发,证明了金融中介理论存在的原因。本斯顿和史密斯(Benston and Smith)率先提出,交易费用的存在使得金融中介

机构成为必要,金融中介机构的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或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也源自交易费用。由于投资者对企业家的项目质量知之甚少,为了克服逆向选

择问题,企业家要向投资者发出项目质量的信号,即企业家自己向项目投入一定比例的资本;为了降低资本的信息生产成本,企业家应当结成联盟,形成金融中介机构。

(2) 修订后的金融中介理论

1998 年,金融中介理论的两位重量级人物、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的阿伦和桑特美罗4 (Allen and Santomero, 1998)对现代金融中介理论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以参与成本(participation costs)为基础的新观点。他们认为,20 世纪70 年代以来的金融创新活

动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功能日益增强的结果。在金融创新活动中,金融中介机构是创新工具的最主要交易主体和创新市场的最重要参与者。无论是金融工具的创新还是金融市场的创新,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管理金融活动中不断增大的风险。在阿伦和桑特美罗的论文发表后,荷兰的两位经济学家斯考腾斯和温斯维恩(Scholtens and Wensveen, 2000)

又撰文对现有的金融中介理论和参与成本论提出了批评。斯考腾斯和温斯维恩认为,金融中介理论应摆脱现在的不完美市场范式的藩篱,强调动态观念,即金融中介不应被看作介于借贷方之间、用来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的代理人,而是一个独立的市场参与者,它创造金融产品,通过对风险、期限、规模、流动性的转换来为客户实现增值,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他们还针对现有的金融中介理论提出了修订建议(如表1.1 所示)。当然,他们只

是提出建议而已,因为他们并没有系统的理论和成熟的模型。

表1.1 现代金融中介理论与修订后的金融中介理论

现代金融中介理论修订后的金融中介理论

静态:完美市场动态:市场差异

市场不完美产品创新

金融中介机构是介于储蓄者与投资者之

间的代理人

金融中介机构是类似企业的金融服务的提

供者

储蓄的有效分配金融转换

成本价值

非对称信息客户(储蓄者与借款人)导向

逆向选择、道德风险与信贷配给脱媒

风险/收益的最优化与风险管理,动态的中

介观(新市场、新产品)

资料来源:秦国楼,《现代金融中介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年版

基于非完美市场的现代金融中介理论本身并不完美。完美的理论还未形成,但不完美

的现代金融中介理论却可以预示着更“完美”的理论的方向,那就是:它应与变化着的金融中介机构相适应,它应当是功能导向的。如果金融创新的步伐不止,金融中介机构变革的步伐不止,那么,金融中介理论可能永远只是不断趋于完美的不完美的理论。

1.1.3 我国发展表外业务的理论研究

我国对表外业务研究相对于国外明显落后,而且进展速度也比较缓慢,基本上是在5 1996 年以后才有一些学者开始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大部分学者将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混为一谈,对其分类也五花八门,与《巴塞尔协议》

是不相符的,与国际公认的标准也有很大出入,就连我国的法律法规也有相互不吻合之处。2000 年12 月1 日出台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管理指引》于2002 年4 月23 日颁布的《商

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有重复交叉之处,特别是暂行规定显然是将表外业务纳入到

了中间业务之列。

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的研究仍然停留在对我国发展表外业务的必要性的研究上。肖

学武(1997 年)、赵锡鹏、曲淑艳(1997 年)、杨长利(1997 年)、杨宜(1998 年)、闫焱

(2000 年)、龚方乐(2000 年)、侯宁(2000 年)、景建国(2001 年)等认为,在现实国情下,表外业务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新的盈利增长点,因此非常有必要开展表外业务。特别是在加入WTO 之后,面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巨大挑战,表外业务成为了国内外银行占领市场份额、争夺客户的竞争焦点。

部分学者对目前表外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应解决对策进行了研究。王玮(2000

年)、陆继蛟(2001 年)、欧阳世伟(2001 年)、刘宝新(2001 年)等认为具有共性的是:银行自身对表外业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管理混乱,人才匮乏,社会信用环境低下,金融市场落后以及分业经营都不同程度地限制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

只有少数几位学者对开展表外业务的战略规划有所研究,廖文义(1997 年)、江苏徐

州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1997 年)、周晓红(1998 年)、王志芳(2001 年)等认为开展表外业务应该具体推进、分层突破,但这种战略构想缺乏科学合理的依据。

总之,国内学者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研究不够系统,缺乏科学性和说服力,指导性

也不够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

1.2 表外业务的主要内容

1.2.1 表外业务的内涵、特征及分类

(1) 表外业务的内涵

表外业务(Off-balance Sheet Activities)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所谓狭义表外业务(Contingent Claims),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

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银行资产负债总额,但能改变当期损益及营运资金,

从而提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银行在经办这些业务时,虽然没有发生实际的货币收付,也没有垫付任何资金或者只是少量垫付资金,但由于同资产负债业务关系密切,在将来随时有可能因具备了契约中的某个条件而转变为资产负债业务,因此需要在表外进行登记以便对其进行反映、核算、控制和管理。由于在风险成为现实时,这类表外业务就转变为表内业务,因此狭义表外业务又被称为或有资产、或有负债业务。大多数会计师要求或有项目在会计报表的角标中予以揭示,但法规所要求的某些比率(如资产负债比率)中不包含这些项目。通常所指的表外业务就是指狭义的表外业务。

所谓广义表外业务,即指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反映的业务。除了包括上述狭义的表

外业务外,还包括结算、代理、咨询等风险小的经营活动。

本文所提出的表外业务,如无特别说明均指广义的表外业务。

(2) 表外业务的特征

与传统的表内业务(资产、负债业务)相比,表外业务有着鲜明的不同于表内业务的

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利用非资金资源为客户服务

商业银行从事的许多表外业务,如保函、备用信用证等,主要是通过运用自身的信誉、

机构、设备及人员,利用其非资金资源优势为客户提供服务,并收取一定的费用,它满足的是顾客的非资金需求,如结算、规避风险等,这一点与表内业务不同。表内业务的对象主要是资金,满足顾客的资金需求。

②操作灵活,发展迅速

跟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相比,表外业务在形式上显得丰富多彩,充分体现了银行

在业务操作上的灵活性。银行既可提供没有风险的金融中介服务,又可提供涉足具有较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既可直接参与金融市场的操作,又可以中间人的身份出现;既可能是无形市场,也可能是有形市场。这种灵活性,使银行表外业务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在各个国家,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相比之下,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也有创新,但在形式上相形见绌,由于市场的饱和在发展上也停滞不前。

③透明度低,监管难度大

表外业务的记录方式在各国之间差异较大。除一部分业务可以以脚注的形式

标在资产负债表上以外,其他的大多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这使许多业务不能在财务报表上得到真实体现,监管当局、股东、债权人等外部人员难以了解银行业务的真实状况,7 使银行的经营透明度降低。这种较低的透明度使得银行内部人员对表外业务的固有风险无法做出正确的认识和分析,而外部人员又无法对银行的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管与控制,从而给银行经营带来了很大的隐患。在全球金融市场日趋一体化的今天,任何一国或一个地区的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导致大范围的市场动荡。而传统的表内业务在资产负债表上一定要有体现,透明度高,监管难度相对较小。因此,表外业务的发展,对国际银行业的监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④金融杠杆高,盈亏数目巨大

这种特点主要针对交易类业务(金融衍生工具交易)而言。这类业务占用资

金少,成本低,属于“以小博大”、高收益、高风险的杠杆性金融业务。若变化趋势与交

易者的预测相符,收益会很高,而一旦预测与市场走势不符,亏损也相当惊人。例如,进行期货交易通常只须缴纳较低的保证金,就可以操纵金额巨大的合约,盈亏都很可观。如果银行管理层对此监控不力或存在投机心理,后果将非常严重。国际上一些银行因从事这类交易而遭受巨大损失甚至倒闭破产的事例就是有力的证明。

(如英国巴林银行倒闭事件)

(3) 表外业务的分类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仍在蓬勃发展中,新的业务不断产生,原有的业务也在不断演变,

这就给对其进行分门别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目前,表外业务的分类方法有很多,但每一种分类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国际银行业对此尚无统一的结论,以下主要介绍三种。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对表外业务广义和狭义概念的区别,按照是否构成银行或有资产和

或有负债,可以将表外业务分为两类:

①或有债权/债务类表外业务(即狭义的表外业务)

或有债权/债务类表外业务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表内资产或负债业务。这类表外业

务主要包括贷款承诺、担保和金融衍生工具类业务。

②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Financial Services)

银行通过这类业务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以收取手续费为目的,不承担任何资金损失

的风险,因此不构成银行的或有债权/债务。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主要包括代理、信托、信息咨询、结算支付以及与贷款和进出口有关的服务等。

按照是否含有期权,可以将表外业务分为两类:

③含有期权的表外业务(Option-like OBS)

在这类表外业务中,银行保证将来应承诺购买方的要求,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履行承

1

井淼、郭岩“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拓展表外业务的动因”,企业经济,2001.10

8

诺,而客户则拥有一个期权,可以决定是否要求银行履行承诺。这对于银行来说是一种或有负债,在或有债权/债务的竞争市场上,银行应在售出承诺时获得一定的收入,其价值相当于包含在这一或有债权/债务中的期权的价值。贷款承诺、期权和备用信用证等都属于此类表外业务。

④不含有期权的表外业务(Nonoption OBS)

在不含有期权的表外业务中,银行和客户承担的义务是对称的,客户并不拥有决定是

否履行合同的权利。不含期权的互换、期货、远期外汇交易、无追索权的资产证券化和贷款出售及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均属此类。

按照业务性质,可以将表外业务分为四类

①贸易融通业务

这类业务主要包括商业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等。

②金融保证业务

这类业务主要包括备用信用证、保函、贷款承诺、贷款出售与证券化等。

③金融衍生工具业务

这类业务主要包括金融互换、期货、期权及远期交易。

④中介服务业务

这类业务与第一种方法中的金融服务类业务所包括的内容基本相同,均为风

险很小的服务性中间业务。

1.2.2 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释义

在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中经常会接触到“中间业务”这个名词。它与表外业务既有相

同的一面,又不完全相同,在商业银行业务活动过程中这两个概念比较容易混淆。

传统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或负债,并形成银行非利息收

入的业务活动。具体是指商业银行不需动用或极少动用自身经营资金

2

,并以中间人的身份

代替客户办理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收取手续费(或佣金)的业务活动。持这种定义的人认为,中间业务绝大多数都不会转为银行资产负债表内的项目。

表外业务,按字面理解是指“在资产负债表之外的业务”。从这个意义上说,表外业

务是指商业银行以自身信誉为基础、不会引起资产负债表内业务发生变化、却可为商

2

这里所说的“不需动用或极少动用自身经营资金”指的是不需要变动银行本身的资产负债表。9

业银行带来业务收入或减少风险的那些业务活动。根据表外业务的表述,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广义上的理解,表外业务包括商业银行所经营的一切资产负债表之外的业务,即商业银行向客户提供所有资产负债表之外的金融服务,包括有风险和无风险的金融服务。另一种是狭义上的理解,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表外科目记载或在资产负债表外附列、并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业务。

3

综上所述,表外业务指所有不体现在资产负债表内的业务。我国现在普遍指称的中间

业务应包含在表外业务中,它实质是指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见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部

面向21 世纪经济核心课程教材,黄达主编《货币银行学》和戴国强主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以及上海人民出版社易纲主编《商业银行管理学》等。)

国际上一般没有“中间业务”这一提法,国际银行界在谈到资产负债表以外的业务时,

往往用“表外业务”这一概念。我国银行界长期使用“中间业务”这一概念来指代非存贷业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范围狭窄,多以金融服务类业务为主,“或有类”业务发展长期缓慢造成的。但随着加入WTO 后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再以“中间业务”来指代所有不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中的业务显然是不恰当的。为适应我国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的需要,以及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全面发展的需要,我国有必要改变目前“中间业务”这一使用习惯,统一使用“表外业务”的称呼,这也有利于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监管,并方便统计与报表核算,实现信息披露的规范化。

3

所谓或有资产、或有负债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未发生实际的货币收付,也没有垫付任何资金,然而在一定条件

下这些业务随时可能转变为事实上的资产或负债,并在资产负债表中有所反映。10

第2 章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与启示

2.1 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

2.1.1 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原因

(1) 融资证券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影响

由于金融市场的发达产生“脱媒”即融资证券化,借款人直接融资比重上升,银行资

金来源减少。同时利率汇率自由化、业务自由化及证券市场国际化加剧了同业竞争,银行存贷利差缩小,两方面原因使银行由传统业务转向表外业务。再者,金融市场结构性变化也为表外业务带来了机遇,借款人为顺利发行票据,转嫁风险,往往寻求信用担保作支持,这就推动了备用信用证、贷款承诺等业务的发展。

(2) 规避管制

严格的资本管制保护了银行经营安全,却也限制了银行在既定的资本条件下追求资产规模扩张,表内业务受到了强大的挑战。为维持利润水平,商业银行开始注重发展表外业务,在不增加资本金的情况下增加业务收入。

(3) 金融环境动荡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实行的浮动汇率制加剧了汇率波动,使银行开展国际业务和外

汇头寸管理日益困难,同时石油危机、债务危机对国际收支、资信等级产生严重影响,银行业经营风险加大。金融环境动荡迫使银行开发衍生工具等表外业务,为自身也为客户分散转移风险。

(4) 技术进步的推动

80 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在银行业得到了广泛运用,数据处理电脑化、资金划拨电子化、

信息传递网络化加快了业务处理速度,获得了规模效益。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有助于银行进行准确的产品定价、有效的风险监控,从而开发出更多的新型金融工具。

(5) 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和自由化浪潮的兴起,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

相继推出许多集融资与服务一体的金融服务;同时经济发展也需要社会提供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更大拓展的金融中介,客户对银行的服务需求不再局限于借款,而是需要各种可以转11 嫁风险、便利经济交往和资产管理的全方位服务。经济进步萌生需求刺激,表外业务

由此得以产生。

2.1.2 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现状

(1) 业务发展现状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1999 年发表的《国际金融市场发展报告》显示,1983 年至1986 年

美国银行业的表外业务量从9121 亿美元,上升到121880 亿美元,从占银行所有资产的78%

上升到142.9%,表外业务量是表内业务量的2 倍。1990 年末美国所有受保商业银行账面

资产量为3389 万亿美元,而其表外业务量已经高达6347 万亿美元,于1984 年相比,各

主要表外业务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见表2.1)。

表2.1 1984 年与1990 年美国受保商业银行主要表外业务实际交易额及年增长率

表外业务1984 年实际交易额1990 年实际交易额年增长率

(十亿美元)(十亿美元)(%)

外汇购买承诺584.0 2408.9 26.64

贷款发放与购买承诺495.8 1113.3 14.43

贷款出售156.2 742.0 29.65

备用信用证145.5 184.8 4.06

商业信用证30.0 30.7 0.38

利率互换* NA 1717.0 55.94

*利率互换是1985 年数据。资料来源:联邦储蓄存款保险公司,见Sinkey,Joseph Commercial Bank Financial Management,4th ed

花旗银行等28 家大银行的表外业务份额占其资产总额的比例,已由1982 年的48.5%

上升到1998 年的76.8%,其中7 家最大银行的表外业务比贷款业务多出一倍多。居于美国

银行业前列的花旗、美洲等五大银行集团1985 年的表外业务金额为6000 亿美元,表内总

资产为5300 亿美元,总资本为250 亿美元,表外业务是表内总资产的113%,与资本的比

例为24:1;1998 年这五大集团表外业务活动所涉及的资产总和已超过2.2 万亿美元,而同期这几家银行资产负债项下的资产总和为7800 亿美元,资本总和约450 亿美元,三者之比达到49:17:1。1986-1989 年表外业务平均增速为54.2%,远高于资产总额年均9%和资本总额年均21.6%的增速。

4

日本从80 年代中期以后,表外业务量以年均40%的速度递

增,到90 年代已经上升到了35.9%。

5

从这些国家大型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可以看出,金

4

刘国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中外比较”,商业研究,2003.2。

5

刘园《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及风险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12

融业务的表外化和银行经营国际化、资本证券化一样成为现代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标志,表外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见图2.1)。据位居美国消费金融业务龙头地位的花旗银行公布的消费白皮书记载,21 世纪世界十大金融消费趋势无不与表外业务密切相关,并且大银行所从事的表外业务规模远远超过中小银行。

10

20

30

40

60

70

50-60年代80-90年代

(%)

表外业务

负债业务

资产业务

图2.1 国际商业银行业务结构变化对比

资料来源:李红“拓展银行中间业务的思考”,四川金融,1998.5

(2) 收入现状

美国银行业非利差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从1980 年的22%上升到1991 年的42%,1993 年超过50%.1984 年~1999 年,美国资产规模小于10 亿美元的银行,其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

的比重从29%上升到46%。1997 年美洲银行非利差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为44%;花旗银行的

比重为51.8%(该行1984 年的手续费收入就已经占了总收入的35%);大通银行高达52.7%,

个别的达到70%。而且这些年仍有逐渐增高的趋势。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欧洲银行业的非利差收入也出现了持续增长的趋势(见图2.2)。

6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2000

年份

图2.2 欧洲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比重

6

葛兆强“众矢之的:中间业务成为竞争焦点”,现代商业银行,2002.4。13

资料来源:胡章宏“欧洲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变化及其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01.12 2.2 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2.2.1 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影响

(1) 积极影响

①降低成本,增加收入

银行开展表外业务基本上不需动用或很少运用自由或营运资本,而且还可以

放慢资产增长速度,因此可以避免资本充足率的限制,不必负担管制成本,不需为这类活动及其风险提取相应的准备金或一定水平的资本额,从而降低了经营成本。许多类型的表外业务还能降低资金成本,例如,利率互换可以使双方都减少利息支出,在1993 年呼唤交易为世界银行筹集的美元资金大约节约了40 个基点的利息支出。同时,开展表外业务为银行带来大量的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同时,银行还可以通过投机,利用各种表外业务在外汇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金融衍生工具市场赚取高额利润。因此,许多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收入近年来都接近,甚至大大超过了表内业务收入。

②降低风险,增加流动性

表外业务不同于银行传统利润来源的贷款业务和证券投资,尤其是其中的

金融服务类业务,银行一般不需要动用银行资金,而仅是通过提供满足顾客需要的某些服务来收取服务费的活动,一般不会由于顾客的不守信用而导致银行本金的损失。银行在开展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时,如果套期保值运用得当,可以转移汇率、利率等市场风险。如担保业务中的备用信用证和票据发行便利,可以避免传统贷款安排中贷款风险的较大风险敞口和风险的过度集中。

很多表外业务都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和可转让性。例如商业银行通过有追索

权的贷款出售,可将流动性差的贷款证券化,从而获得新的资金来源,加速银行资金的周转。

③吸引客户,增强银行的竞争力

一方面,商业银行通过表外业务提供的多元化服务,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可

14

以扩大银行的顾客群,与客户建立更为广泛的业务联系。另一方面,银行也可以通过表

外业务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取决于其经济实力,包括资本充

足率、资产负债的规模和盈利能力。商业银行通过表外业务的开展,可以间接增加资产

规模和负债规模,以手续费的形式扩大银行利润,而表外业务通过增加银行利润从而为

银行补充资金提供了可能,并且由于表外业务的风险权重比较低而只需对应较少的银行

资本,所以表外业务也是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有效途径。

(2) 消极影响

表外业务之所以越来越受到商业银行的青睐和重视,是因为其所代理的巨大利润,但

是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表外业务风险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发展,甚至威胁到了商业银行的生存。因为表外业务虽然能为单个银行转移和分散风险,但从整体上来看,风险并没有减少。许多或有类表外业务潜藏着风险,而且这类表外业务比较集中,很可能使风险在某一时刻集中于某些银行。因此,表外业务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并降低某些金融风险,但与此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新的风险,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的无限扩张,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安全经营的隐患。表外业务就像一把“双刃剑”,稍有不慎,

就会给银行带来灭顶之灾。继1995 年巴林银行倒闭之后,国际金融界又发生了多起类似的事件,使得表外业务风险管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有些人甚至批评正是表外业务使国际金融市场风起云涌,导致很多金融灾难的发生。

综上所述,表外业务能为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会使商业银行自身陷

入极大的风险,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有些银行由于开展表外业务而遭受灭顶之灾就说是表外业务本身有问题,关键是如何驾驭表外业务,如何利用其趋利避害,在有效规避表外业务风险的同时,实现银行的经营目标,因此风险管理问题是目前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是极为关注的一大课题。

2.2.2 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经验借鉴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特别是1988

年《巴塞尔协议》的签订和实施,使表外业务成为各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点。因此,分析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现状,借鉴国外经验,对促进我国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美国银行业为例,表外业务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5 (1) 账户收费比较普遍。

支票帐户一般都设立最低余额标准,账户余额少于此标准收取费用,高于此标准不收

费。有19%的银行机构提供最低余额以上免费储蓄存折账户,免费最低余额为158 美元,最低开户金额97 美元,余额不足次数的账户平均月收费率为2.15 美元;只有14.6%的银行机构提供完全免费储蓄存折账户,平均最低开户金额29 美元;67%的银行机构提供免费最低余额储蓄对账单账户,平均为184.4 美元,最低开户金额为105 美元,对高于此标准的账户平均收取2.5 美元月费。

(2) 特别服务收费较高。

特别服务包括止付、开出支票余额不足透支或退票、收存支票要素不符退票等。99.2%

的银行机构对止付服务收取费用,平均每次收费18 美元;100%的银行机构对开出支票余额不足退票收费,每次20.7 美元;99.7%的银行机构对开出支票余额不足透支收费,每次7.1 美元。

(3)ATM 服务收费较多。

91%的银行机构提供ATM 服务。其中,10.7%的银行机构收取ATM 年使用费,平均费率为10.35 美元;有3.5%的银行机构对发放ATM 卡收费,平均费率4.5 美元;对客户从本行

ATM 中取款收费的银行机构只有3.6%,平均费率0.8 美元;但是有78.5%的银行机构对本

行客户从他行ATM 中取款收取费用,平均费率为1.17 美元;对于他行客户从本行ATM 中取款,有88.5%的银行机构收取附加费,平均费率为1.32 美元。

7

7

彭建刚,《商业银行管理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年2 月版,P142。16

第3 章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3.1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际银行业发展的统计数据表明,西方银行业中银行业较非银行金融机构在

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下降。而在银行业中,传统的表内业务较表外业务的地位也在不断下降,银行业的盈利重点开始向表外业务转移,银行非利息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例逐年提高。这种收入结构的变化,预示着今后国际银行业的竞争将在很大程度上围绕表外业务而展开。相比之下,我国银行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只重视资产和负债业务的发展,即只重视表内业务,表外业务几乎是空白。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银行表外业务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要求、与西方商业银行发达的表外业务相比,无论是在规模还是在质量上都有较大的差距。

3.1.1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意义

(1) 发展表外业务是提高商业银行效益的需要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种类过于单一,基本上集中于存贷业务,利息收入几乎是其经

营收入的唯一来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结构也主要是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而近年来,我国此类业务面临诸多问题,使银行面临资产和负债两方面的压力。传统的利息收入来源有限,业务发展举步维艰。

表3.1 中国人民银行8 次降息情况(%)

时间存款利率平均降低贷款利率平均降低

1996 年5 月1 日0.98 0.75

1996 年8 月23 日 1.5 1.2

1997 年10 月23 日 1.1 1.5

1998 年3 月25 日0.16 0.6

1998 年7 月1 日0.49 1.12

1998 年12 月7 日0.5 0.5

1999 年6 月10 日 1 0.75

2002 年2 月21 日0.25 0.5

资料来源:“利率调整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方向的变革”,《金融论坛》,2002(5)

由表3.1 可见,中国人民银行的7 次降息,存款平均利率下降了5.98 个百分点,贷17 款平均利率累计下降了6.97 个百分点。另外,为了防止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中国人民银行于2004 年 4 月25 日起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 个百分点,并于 4 月25 日起实行差

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一方面,降息造成的低利率水平将直接引起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的下降;另一方面,贷款利率的下降和存款准备金率的上浮,削弱了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获利能力,这些都直接动摇了我国商业银行单纯依靠存贷款业务的的生存根基。商业银行如何在严峻的金融环境中拓展生存空间,获取最大收益就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课题。表外业务又与风险小,对资本要求低,收益高,可以为商业银行带来新的利率增长来源。

(2) 发展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加大,经济的市场化和市场的

国际化已成为必然趋势,而且由于我国成功地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越来越多的外国金融机构开始涌入我国市场。因此,表外业务便成为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竞争焦点。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由于人民币业务按时间、地域逐步开放,受机构网络少、客户基础缺失、市场与政策熟悉程度低等因素的制约,外资银行要在资产负债业务方面与中资银行竞争,将会面临机会成本高、风险大等难题。相对而言,发展表外业务可以充分发挥外资银行在经营品种、人才技术、海外机构网络等方面的优势。为应对外资银行的竞争,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快发展表外业务。

另一方面,在大量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同时,我国商业银行也在积极探索走向国际市

场。在当今混业经营的国际金融市场上,我国商业银行面对的是众多“全能型”的商业银行。为此,我国商业银行也必须大力发展表外业务,提高表外业务创新能力,以提高国际竞争力。

(3) 发展表外业务是提高资本充足率,防范金融风险的需要

《巴塞尔协议》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管具有重要的意义,1995 年7 月1 日通过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39 条对资本充足率作了规定,要求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2002 年出台的《商业银行法修正案》更突出强调了这一点。为达到此要求,适应银行业国际化的需要,加快提高资本充足率是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的迫切问题。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可以节约资本,可以不动用或较少动用资金而获得稳定的利润,并且银行通过多种业务经营,可以分散风险,避免宏观经济运行波动带来的影响。

3.1.2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现状18

(1) 开发与管理现状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银行业只经营传统的存贷

业务单一的存款种类和层层下达的指令性贷款几乎是存贷业务的全部内容,表外业务仅限于设置表外科目用于反映和控制有价单证和重要空白凭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有银行转变经营机制,新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不断涌现,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见表3.1。

表3.1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产品开发情况

产品名称开发时间开发机构备注

信托、租赁1979.10 中国银行

保函1980 建设银行对外承包工程

商业票据承兑、

贴现

1981 人民银行在武汉、重庆、上海等地恢复了

商业信用

代理外汇买卖1982 中国银行

代理发行债券1985 建设银行

远期外汇买卖1985 中国银行

信用卡1985 中国银行

投资咨询1986 建设银行

货币期权

债券期货、期权

1987 中信实业银行

利率和货币互换1987 中信实业银行

循环包销便利1988 中国银行

票据发行便利1988 中国银行

远期利率协议1988 中国银行

自动取款机1988 中国银行广州市分行

代客管理资金1989 中信实业银行

代收费1989 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

证券回购协议992 工商银行等

电话银行服务1992 中国银行青岛市分行、深

圳市分行

19

进口开证授信额度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

商人银行业务1994.3 招商银行发行欧洲美元可转换存单,策划

境内公司上市

商企联名信用卡1995.6 银行上海市分行在约定商户消费可享受优惠

IC 卡1995.4 通银行海南省分行可杜绝恶意透支,根除假冒

图文电话终端自助服务

系统

1995.9 通银行北京市分行

龙卡、转账卡、代收费业

1995.12 建设银行稽部门收费电子化

“一网通”1997 招商银行

贷款出售1998 中国银行

广东发展银行

资金汇划清算系统1999 中国工商银行

福费廷业务2001 中国银行

一柜通2001 光大银行一柜通

柜台买卖记账式国债2002 人民银行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金融年鉴》及有关资料整理。

此外,一些涉及金融衍生市场的表外业务品种也在2002 年后相继出现,但只限于个别地区或金融机构进行试点销售,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对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分析

表外业务有两种定义,一种是广义的理解,表外业务包括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业务,具体包括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另一种是更准确的狭义的理解,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但能改变当期损益及营运资金,从而提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这类业务主要有贷款承诺(包括承兑票据、贷款透支、贷款限额、回购协议),金融担保(包括跟单信用证、备用信用证、正式担保、银行担保与赔偿),金融衍生工具(互换及套期保值业务),证券业务(如证券的分销、包销、代客买卖证券)等等。这些业务构成了商业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在风险成为现实时,就转为表内业务。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存款、贷款市场已大部分瓜分完毕,很难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在这种情况下,表外业务作

为一种新的业务,涉及客户、同业等方方面面,而且提供手续费,咨询费等收入来源,从而使表外业务的开发与拓展将成为各家银行在激烈竞争中生存发展的新武器。 一、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银行资产负债表外业务主要是传统的担保和承兑业务,开展比较多的表外业务有:(一)信用保函。信用保函是一种不可撤消的银行担保行为,银行要承担经济责任和经济风险,包括进口订货保函、投标保函。(二)银行保函。银行保函是银行承担债务人对债权人的偿债、违约或履约失败的义务的书面承诺,按性质可分为从属性保函和独立性保函。(三)承兑业务。(四)备用信用证业务。 从表外业务占总收入比重来看:中国农业银行为3%,中国工商银行为5%,中国建设银行为8%,中国银行最高且仅为17%.全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到8%.在西方发达国家,一般最低已达到银行业务收入的25%以上,大银行甚至超过50%.如瑞士银行表外业务盈利占其总利润的60%-70%;英国巴克莱银行表外业务的盈利可抵补其业务总支出的70%以上;在90年代中期亚太地区银行的利润中,表外业务收入达到25%以上,有的甚至达到45%以上。 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速度较慢,业务种类单一,主要以一些传统的中

(金融保险)第九章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

第九章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 一、银行的表外业务 (一)表外业务的含义 表外业务(off-balancesheetactivities,简称OBS)是银行从事的,按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或不直接形成资产或负债,但能改变银行损益状况的业务。广义的表外业务包括银行的金融服务业务和或有债权/债务业务,狭义的表外业务仅指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业务。 表外金融业务主要是指银行利用人力、设施等资源对客户提供转帐结算、事务代理、信息咨询等服务,通过出售劳务、信息以获取手续费。由于银行只是单纯提供金融服务,基本不承担资金损失的风险。 或有资产(contingenciesreceived)和或有负债(contingenciesgiven)是银行从事的一类特殊业务或交易,当其业务或交易发生时,并不必然形成资产和负债,因此不在其资产负债表中内反映。然而,这些或有事项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可能转变为现实的资产或负债,从而可能未来在资产负债表中得到反映。(在新巴塞尔协议中,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具有潜在的风险,应在银行财务报表的附注中予以揭示)与商业银行从事的表内业务相比,表外业务主要有以下特点: (1)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最突出的特点是提供非资金的金融服务,资金与服务相分离;(2)表外业务形式多样; (3)表外业务,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类业务的金融杠杆性极高; (4)表外业务透明度低,监管难度大。 (二)表外业务的发展与现状 (1)随着表外业务的大量增加,非利息收入也迅速增长。 (2)在西方发达国家,表外业务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很高; (3)表外业务所提供的服务种类迅速增加。 (三)表外业务发展的原因 表外业务具备“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的统一,是商业银行积极发展表外业务的内在因素。 推动银行拓展表外业务的客观因素归纳如下: 1.全球金融环境动荡、风险加剧; 2.对银行的监管进一步加强; 3.金融市场的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的思考

2011/07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不断加剧和客户金融偏好差异性的不断加大,金融需求更为多样化,银行服务日益综合化。尤其是表外业务得到了长足发展,逐渐成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在表外业务快速发展和创新层出不穷的同时,潜在风险和现实风险有所积聚,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成为重要课题。 一、表外业务概述 (一)表外业务的概念、分类 由于会计制度与法律制度的不同,表外业务(Off Balance Sheet Activities )的定义有着或大或小的差异, 目前通行的定义来源于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相关表述,即商业银行从事的,按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 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规定,表外业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表外业务是指那些虽未列入资产负债表,但同表内的资产业务或负债业务关系密切的业务。广义的表外业务除包括上述狭义的表外业务外,还包括结算、代理、咨询等业务。 目前我国的表外业务指狭义的表外业务,2011年银监会新颁布的《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明确指出,银监会纳入监管的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有可能引起损益变动的业务,包括担保类、部分承诺类两种类型业务”。 (1)担保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对 作者简介:吴学文,现供职于中信银行杭州分行信贷管理部; 郑静,现供职于中信银行杭州分行信贷管理部;蒋川,现供职于中信银行杭州分行信贷管理部。 摘要: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不断创新,并得到快速发展,但其潜在风险也不容小觑。本文拟从表外业务的内涵、特征出发,通过风险案例的分析来讨论表外业务开展过程中的主要风险,寻求实现表外业务的合规经营与全面的风险防控。 关键词:表外业务;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167(2011)07-0035-05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Off-Balance-Sheet Activities (OBSA)are booming with great creativity and rapidity in domestic commercial banks,in the meanwhile,its potential risks can not be ignored.Starting from introducing the meanings and features of OBSA,this article analyzes major risks imbedded in OBSA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several typical cases,and aims to be conducive to regulatory compliance and comprehensive risk control of OBSA. Key words :Off-Balance-Sheet Activities;Risk Management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的思考 吴学文1,郑静2,蒋川3 (1,2,3中信银行杭州分行,浙江杭州310002) 35

银行业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

商业银行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 一、什么是表内业务? 表内业务就是指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业务。比如银行存款、贷款等。 二、什么是表外业务? 表外(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但带来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表外(中间)业务是银行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基础上,利用技术、信息、服务网络、资金、信用方面的优势,不运用或不直接运用自己的资产、负债,以代理人的身份接受委托为客户办理各类委托业务事项,或以交易一方的身份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或差价的经营活动。表外业务是有风险的经营活动,形成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其中一部分还有可能转变为银行的实有资产和实有负债,故通常要求在会计报表的附注中予以揭示。 根据西方权威教科书对表外业务的界定,表外业务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能产生收益和/或费用但不会给银行带来潜在资产或负债,国内有些学者称其为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主要包括银行各种代理、结算和咨询服务;另一类则涉及银行的各种承诺和或有债权,国内部分学者称为或有资产/负债类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一般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1)担保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对第三方承担责任的业务,包括担保(保函)、备用信用证、跟单信用证、承兑等。 2)承诺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的信用业务,包括贷款承诺等。 3)金融衍生交易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保值或自身头寸管理等需要而进行的货币(包括外汇)和利率的远期、掉期、期权等衍生交易业务。 三、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区别? 狭义的表外业务是指那些未列入资产负债表,但同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关系密切,并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经营活动。 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比如代收电费、电话费,代发工资,代理保险等代理类中间业务;银行卡业务;结算类业务等等。 四、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是不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但是在一定时期可以转化成资产负债表上的内容的或有负债业务。比如,担保业务、承诺业务。 表内业务就是指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业务。比如银行存款、贷款等。

提高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能力策略浅析

提高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能力策略浅析 提高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能力策略浅析 【摘要】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促使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取得跨越式发展,但但从我国商业银行总体发展视角分析,表外业务收入发展存在占比偏低、创新能力不足、金融监管不规范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制约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能力提高的因素,提出了逐步开展金融业混业经营、完善金融法规、加大人才和科技支持、加强风险防范和金融监管等促进表外业务发展的管理方法,为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提供合理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制约因素 一、概念界定 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仅可能出现在财务报表脚注中,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但能改变当期损益及营运资金,从而提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 二、制约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因素 (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管滞后。 近年来,随着表外业务的快速发展,我国逐渐具备了一些表外业务监管的法律、法规,但前后连贯性不够,缺乏长远规划的意识,还很不完善。针对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的规章严重滞后于表外业务的发展。同时,对银行业从事表外业务的监管仅停留在一般性、浅层次、现场的、静态的金融监管方式,动态风险监管手段和措施不足,监管创新的步伐明显落后于金融产品创新的速度,缺乏对金融风险的监管也使得表外业务创新不足,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缺少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 (二)分业经营管理体制约束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 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增强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能力,逐渐放松对金融行业的管制,允许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之间有业务交叉,逐步实施金融业混业经营。而我国金融业一直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制度。分业经营管理模式有助于在银行、证券、保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创新发展(一)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创新发展(一) 前言随着外资银行在我国金融市场经营范围的扩大,表外业务将成为外国与我国商业银行比拼的新战场。表外业务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点,目前成为其获利的主要途径,开展表外业务不但可以为商业银行带来丰厚收益,还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选择。20世纪80年代后,以表外业务创新为代表的金融业务创新活动尤为突出。随着我国金融业开放程度的加深,受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创新和金融全球化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也出现了新的高潮,而表外业务方面的创新尤其明显,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新的表外业务品种,表外业务创新研究成为我国银行界的热点课题。 相比西方商业银行,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在我国开始履行全面开放银行业的承诺之时,我国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直接交锋主要集中在表外业务。这也意味着不论从商业银行拓宽利润渠道的角度,还是从应对外资银行的竞争方面,我国商业银行都应该加大力度开展表外业务创新。因此,根据中国银行业开放现状及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研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的策略,将对我国商业银行提升竞争力、积极融入到国际金融市场以及应对外资银行的冲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比西方商业银行业务拓展的实际情况,结合我国商业银行业务拓展的现状,对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的必要性、现状和制

约因素进行阐述,提出了业务拓展的策略步骤,并对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定义 表外业务有两种定义,一种是广义的理解,即表外业务包括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业务,具体包括金融服务类,或有资产类和或有负债类表外业务。另一种是狭义的理解,即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记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改变损益的业务。简言之,广义的表外业务包括狭义的表外业务和金融中介服务业务1]。本文所使用的表外业务概念是指广义表外业务。二、我国发展表外业务的重要性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纷纷开放了金融市场并广泛参与国际金融业的竞争。2001年我国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2006年12月11日国务院公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取消所有对外资银行的所有权、经营权的设立形式,包括所有制的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向中国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给予外资银行国民待遇。随着外资银行在我国金融市场经营的扩大,表外业务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和外国商业银行比拼的新战场。 商业银行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要使利润最大,归根到底是通过两个途径:一是增加收入,二是降低成本。西方商业银行早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涌现出各种各样的业务创新,以谋求更大的利润。表外业务成为80年代后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点,目前成为其获

对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分析(doc 9页)

对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分析(doc 9页)

表外业务有两种定义,一种是广义的理解,表外业务包括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业务,具体包括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另一种是更准确的狭义的理解,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但能改变当期损益及营运资金,从而提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这类业务主要有贷款承诺(包括承兑票据、贷款透支、贷款限额、回购协议),金融担保(包括跟单信用证、备用信用证、正式担保、银行担保与赔偿),金融衍生工具(互换及套期保值业务),证券业务(如证券的分销、包销、代客买卖证券)等等。这些业务构成了商业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在风险成为现实时,就转为表内业务。

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速度较慢,业务种类单一,主要以一些传统的中介业务为主,许多业务领域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一片空白,表外业务的种类、规模与我国银行现有的经营水平极不相称。且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表外业务发展速度缓慢,具体表现在,品种单一、范围狭小、档次不高。我国表外业务的品种仅局限于一些为客户提供中介服务的传统表外业务上,在各类担保贷款和投资承诺、外汇买卖等新兴表外业务上发展缓慢,同时缺乏金融创新,即使有一些,也难以普及并深入发展下去。其他如担保、包销承诺等业务也都还是品种少、规范小、缺乏深度和广度。 其次,对于表外业务的规定只散见于一些法律法规之中,并未形成法律体系,且有些规定不符合国际惯例。如我国目前使用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表内和表外业务的区别和核算不符合国际惯例。该制度指出“或有资产、或有负债,应在表外科目核算”。但又规定对业务上使用的重要凭证或未启用的有价证券,金融企业也应在表外科目进行登记。而美国公认会计准则和英国会计原则推荐书规定;表外科目的核算对象即为或有资产或有负债表外业务。 再次,表外业务的收益较差,表外业务是以收取手续费为主要目的的服务性业务,但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表外

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分析

表外业务有两种定义,一种是广义的理解,表外业务包括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业务,具体包括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另一种是更准确的狭义的理解,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但能改变当期损益及营运资金,从而提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这类业务主要有贷款承诺(包括承兑票据、贷款透支、贷款限额、回购协议),金融担保(包括跟单信用证、备用信用证、正式担保、银行担保与赔偿),金融衍生工具(互换及套期保值业务),证券业务(如证券的分销、包销、代客买卖证券)等等。这些业务构成了商业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在风险成为现实时,就转为表内业务。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存款、贷款市场已大部分瓜分完毕,很难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在这种情况下,表外业务作为一种新的业务,涉及客户、同业等方方面面,而且提供手续费,咨询费等收入来源,从而使表外业务的开发与拓展将成为各家银行在激烈竞争中生存发展的新武器。 一、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银行资产负债表外业务主要是传统的担保和 承兑业务,开展比较多的表外业务有:(一)信用保函。信用保函是一种不可撤消的银行担保行为,银行要承担经济责

任和经济风险,包括进口订货保函、投标保函。(二)银行保函。银行保函是银行承担债务人对债权人的偿债、违约或履约失败的义务的书面承诺,按性质可分为从属性保函和独立性保函。(三)承兑业务。(四)备用信用证业务。 从表外业务占总收入比重来看:中国农业银行为3%,中国工商银行为5%,中国建设银行为8%,中国银行最高且仅为17%.全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到8%.在西方发达国家,一般最低已达到银行业务收入的2 5%以上,大银行甚至超过50%.如瑞士银行表外业务盈利占其总利润的60%-70%;英国巴克莱银行表外业务的盈利可抵补其业务总支出的70%以上;在90年代中期亚太地区银行的利润中,表外业务收入达到25%以上,有的甚至达到45%以上。 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速度较慢,业务种类单一,主要以一些传统的中介业务为主,许多业务领域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一片空白,表外业务的种类、规模与我国银行现有的经营水平极不相称。且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表外业务发展速度缓慢,具体表现在,品种单一、范围狭小、档次不高。我国表外业务的品种仅局限于一些为客户提供中介服务的传统表外业务上,在各类担保贷款和投资承诺、外汇买卖等新兴表外业务上发展缓慢,同时缺乏金

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主要因素及对策

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主要因素及对策

银行与资本市场的联系使商业银行经营的表外业务品种单一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受到很大的局限 1.3金融市场欠发达 我国金融市场相对不发达企业债券市场和商业票据市场在规模流通机制等方还都很不完善;股票市场虽然历经改革有所发展但仍然存在市场分割投机严重等问题;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开辟无疑与利率和汇率市场化及人名币走向完全自由兑换的进程密切相关担保类承诺类等表外业务与企业债券市场商业票据市场的兴衰高度相关而更高层次的表外业务如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服务理财顾问服务等要以高度发的的金融市场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为依托金融市场的不发达严重阻碍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 1.4外部信用环境欠佳 狭义的表外业务是指有风险的表外业务如担保类承诺类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类的服务开展此类的表外业务要求缔约双方有良好的信用习惯否则会使银行承担过高的风险我国社会信用意识淡薄社会生活中信用机制不健全我国银行与企业之间甚至银行与银行之间债务拖欠时有发生这种不良的外

部信用环境也是银行表外业务缓慢发展的原因之一 1.5专业的人才和技术的缺乏 银行本身是一个高技术高智能型行业而表外业务更是知识与技术密集型的产品集合了对人才技术机构网络信息和信誉于一体的要求涉及金融财会法律税收等领域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拓展需要大批复合型金融人才他们需要熟悉国际金融业务精通先进电子技术掌握现代管理和法律法规知识这就对银行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但目前我国的金融从业人员中普遍存在这“三多三少”的问题即懂一般操作的人多精通管理的人少;懂传统业务的人多精通金融创新类表外业务的人少;懂单项业务的人多精通计算机外语和国际业务的人少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经营及管理人员的数量与素质明显不足在技术支持方面商业银行虽然进行了电子化革命拥有较位先进的网络服务系统但是于表外业务快速发展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如软件程序开发能力不足计算机应用配套能力差管理信息系统有待完善等2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对策

2020年(金融保险)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分析

(金融保险)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分析

表外业务有俩种定义,壹种是广义的理解,表外业务包括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业务,具体包括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另壹种是更准确的狭义的理解,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但能改变当期损益及营运资金,从而提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运营活动。这类业务主要有贷款承诺(包括承兑票据、贷款透支、贷款限额、回购协议),金融担保(包括跟单信用证、备用信用证、正式担保、银行担保和赔偿),金融衍生工具(互换及套期保值业务),证券业务(如证券的分销、包销、代客买卖证券)等等。这些业务构成了商业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在风险成为现实时,就转为表内业务。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存款、贷款市场已大部分瓜分完毕,很难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在这种情况下,表外业务作为壹种新的业务,涉及客户、同业等方方面面,而且提供手续费,咨询费等收入来源,从而使表外业务的开发和拓展将成为各家银行在激烈竞争中生存发展的新武器。 壹、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银行资产负债表外业务主要是传统的担保和承兑业务,开展比较多的表外业务有:(壹)信用保函。信用保函是壹种不可撤消的银行担保行为,银行要承担经济责任和经济风险,包括进口订货保函、投标保函。(二)银行保函。银行保函是银行承担债务人对债权人的偿债、违约或履约失败的义务的书面承诺,按性质可分为从属性保函和独立性保函。(三)承兑业务。(四)备用信用证业务。 从表外业务占总收入比重来见:中国农业银行为3%,中国工商银行为5%,中国建设银行为8%,中国银行最高且仅为17%.全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到8%.在西方发达国家,壹般最低已达到银行业务收入的25%之上,大银行甚至超过50%.如瑞士银行表外业务盈利占其

对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分析报告

对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分析-----------------------作者:

-----------------------日期:

表外业务有两种定义,一种是广义的理解,表外业务包括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业务,具体包括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另一种是更准确的狭义的理解,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但能改变当期损益及营运资金,从而提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这类业务主要有贷款承诺(包括承兑票据、贷款透支、贷款限额、回购协议),金融担保(包括跟单信用证、备用信用证、正式担保、银行担保与赔偿),金融衍生工具(互换及套期保值业务),证券业务(如证券的分销、包销、代客买卖证券)等等。这些业务构成了商业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在风险成为现实时,就转为表业务。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存款、贷款市场已大部分瓜分完毕,很难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在这种情况下,表外

业务作为一种新的业务,涉及客户、同业等方方面面,而且提供手续费,咨询费等收入来源,从而使表外业务的开发与拓展将成为各家银行在激烈竞争中生存发展的新武器。 一、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银行资产负债表外业务主要是传统的担保和承兑业务,开展比较多的表外业务有:(一)信用保函。信用保函是一种不可撤消的银行担保行为,银行要承担经济责任和经济风险,包括进口订货保函、投标保函。(二)银行保函。银行保函是银行承担债务人对债权人的偿债、违约或履约失败的义务的书面承诺,按性质可分为从属性保函和独立性保函。(三)承兑业务。(四)备用信用证业务。 从表外业务占总收入比重来看:中国农业银行为3%,中国工商银行为5%,中国建设银行为8%,中国银行最高且仅为17%.全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到8%.在西方发达国家,一般最低已达到银行业务收入的25%以上,大银行甚至超过50%.如瑞士银行表外业务盈利占其总利润的60%-70%;英国巴克莱银行表外业务的盈利可抵补其业务总支出的70%以上;在90年代中期亚太地区银行的利润中,表外业务收入达到25%以上,有的甚至达到45%以上。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概述

7.商业银行表外业务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不断扩大表外业务,许多大银行的表外业务量差不多大大超过表内业务量。银行表外业务一方面能够关心银行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为客户提供各种服务,增加手续费收入;另一方面,表外业务又隐含一定的风险,对银行经营的安全性有所阻碍,甚至威胁到银行的安全。因此,必须重视对表外业务的研究,操纵表外业务的风险,加强对表外业务的治理。 7.1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概述 7.1.1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定义 所谓表外业务是指资产负债表以外的业务,即由商业银行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而且不阻碍银行资产与负债总额的经营活动。在银行表外业务中,银行对客户作出某种承诺,或者使客户获得对银行的或有债权,而当约定的或有事件发生时,银行承担提供贷款或支付款项的法律责任,银行为此收取手续费。 例如:履约保函,国外进口商向我国某公司进口一台设备,价值200万美元,按照合同规定,对方开出信用证,但进口商对我国出口商到期能否及时交货,履行合同,没有把握,故要求我国某银行为其履约提供履约保函。按照合同规定,如到期出口商不能及时保质

保量的提供设备,将按照合同金额的20%赔偿进口商的损失,银行开出后,就由银行代为赔偿。这确实是或有负债。 表外业务的特点,我们能够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表外业务是一种阻碍今后而非现在的或有资产和负债,它们直接作用于金融机构以后的获利能力和偿付能力,因此对金融机构来讲,对表外业务的有效治理是操纵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定价的角度看:表外资产和负债能够潜在地产生以后正的或负的现金流量,因此对金融机构资本或净资产的真实估价不仅是指出在今天的平衡表中,表内资产和负债市场价值的差异,而且还应反映表外或有资产和负债当今市场价值的差异。 从会计帐户看:表外业务通常出现在底线下面,作为报表的注脚。 7.1.2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关系 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差不多上独立于资产负债业务之外的业务,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不。 一、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的联系 1.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差不多上收取手续费的业务。手续费是银行向客户提供各种服务所得的酬劳,与银行通过信用活动猎取的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定义与分类

表外业务定义与分类 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记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增加银行收益的业务。 一、表外业务按其业务内容可分为: 1、承诺类业务 2、担保类业务 3、委托代理类业务 4、衍生金融工具类业务 5、咨询服务类业务。 承诺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时期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的信用业务,如承诺贷款业务。 担保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对第三方承担连带付款责任的业务,包括担保、信用证、承兑等业务。 委托代理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以收取一定手续费等为目的,接受客户委托,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为客户提供代理、分销、代客理财等金融服务的业务,包括委托贷款、代理债券、代理资金清算、代收代付、代客理财、基金托管等业务。 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是指建立在基础金融工具或基础金融变量之上,其价格取决于后者价格变动的派生产品,是交易双方通过对利率、汇率、股价等因素变动趋势的预测,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按照某一条件进行交易或选择是否交易的合约。包括金融期货、金融期权、金融远期、互换金融等。 咨询服务类业务是指以银行拥有的专营许可权或行业优势,为客户提供的纯咨询服务性质的业务。包括理财顾问、委托代保管等业务。

二、表外业务按业务性质可分为: 1、委托代理类业务 2、衍生金融工具类业务 3、或有负债类业务 4、咨询服务类业务 其中,或有负债类业务包括承诺、担保、保函、信用证、承兑等业务。 三、巴塞尔协议根据不同的“信用转换系数”被分为了5类: (1)100%信用转化系统的表外业务,包括: 一般负债保证和承兑;销售和回购协议以及有追索权的资产销售;远期资产购买、超远期存款和部分缴付款项的股票和代表承诺一定损失的证券。 (2)50%信用转换系数的表外业务,包括: 某些与交易相关的或有项目;票据发行融通和循环包销便利;其他初始期限在1年期以上的承诺。 (3)20%信用转换系统的表外业务,包括: 短期和有自行清偿能力的与贸易相关的或有项目。 (4)0%信用转换系统的表外业务。 类似初始期限为1年期之内的,或者是可以在任何时候无条件取消的承诺。(5)与外汇和利率有关的或有项目。 由于这类项目的交易中,如果交易对方违约,商业银行损失的仅仅是重新安排和替换新近流动的替换成本,而不是交易合同所代表的面值的信用风险,所以有必要对这类项目进行特殊处理。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研究

21.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研究 ---写作提示:本题不要写成中间业务。需要搞清楚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区别;要多写现状,多分析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 摘要 本论文首先系统的介绍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概念、分类、来源、发展趋势和特点。然后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的开展情况从品种和数量两个角度做了相关分析。最后,从理论上预测国内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趋势,并探讨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紧迫性,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优势和相关的发展瓶颈,从而试图提出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一些基本发展思路。 关键词: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分析及建议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表外业务介绍......................................................................................... 1.1 表外业务的概念............................................. 1.2 表外业务的分类........................................... 1.3表外业务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章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分析................................................................ 2.1 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来看表外业务的发展....................................... 2.2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的现状....................................................... 第三章发展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综合分析及建议 3.1 我国商业银行拓展表外业务的必要性.......................................... 3.2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的优势........................................................... 3.3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的劣势........................................................... 3.4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3.5 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分阶段发展表外业务的建议....................................... 第四章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摘要....................................................................................................................... 前言

银行的表内和表外业务

商业银行的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 一、什么是表内业务? 表内业务就是指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业务。比如银行存款、贷款等。 二、什么是表外业务? 1、表外业务 表外(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表外(中间)业务是银行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基础上,利用技术、信息、服务网络、资金、信用方面的优势,不运用或不直接运用自己的资产、负债,以代理人的身份接受委托为客户办理各类委托业务事项,或以交易一方的身份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或差价的经营活动。 2、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是银行大力发展资产、负债业务以外的其他业务。根据西方权威教科书对表外业务的界定,表外业务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能产生收益和/或费用但不会给银行带来潜在资产或负债,国内有些学者称其为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主要包括银行各种代理、结算和咨询服务;另一类则涉及银行的各种承诺和或有债权,国内部分学者称为或有资产/负债类表外业务。 3、表外业务 所谓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记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增加银行收益的业务。表外业务是有风险的经营活动,形成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其中一部分还有可能转变为银行的实有资产和实有负债,故通常要求在会计报表的附注中予以揭示。 表外业务一般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1)担保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对第三方承担责任的业务,包括担保(保函)、备用信用证、跟单信用证、承兑等。 2)承诺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的信用业务,包括贷款承诺等。 3)金融衍生交易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保值或自身头寸管理等需要而进行的货币(包括外汇)和利率的远期、掉期、期权等衍生交易业务。 三、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区别? 狭义的表外业务是指那些未列入资产负债表,但同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关系密切,并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经营活动。 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比如代收电费、电话费,代发工资,代理保险等代理类中间业务;银行卡业务;结算类业务等等很多种了四、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是不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但是在一定时期可以转化成资产负债表上的内容的或有负债业务.比如,担保业务、承诺业务。 表内业务就是指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业务。比如银行存款、贷款等。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比较缓慢,整体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外资银行。我国的商业银行必须加大表外业务的发展,实现经营多元化,拓展新的利润渠道,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 关键词: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金融;风险防范;金融监管 20世纪80年代以来,表外业务在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重要性不断增加,表外业务收入占银行总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而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比较缓慢,整体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外资银行。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金融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传统的存贷业务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我国的商业银行必须加大表外业务的发展,实现经营多元化,拓展新的利润渠道,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 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简介 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有两种定义,一种是广义的理解,表外业务包括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业务,具体包括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另一种是更准确的狭义的理解,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但能改变当期损益及营运资金,从而提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这类业务主要有贷款承诺(包括承兑票据、贷款透支、贷款限额、回购协议),金融担保(包括跟单信用证、备用信用证、正式担保、银行担保与赔偿),金融衍生工具(互换及套期保值业务),证券业务(如证券的分销、包销、代客买卖证券)等等。这些业务构成了商业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在风险成为现实时,就转为表内业务。 二、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银行资产负债表外业务主要是传统的担保和承兑业务,从表外业务占总收入比重来看:中国农业银行为3%,中国工商银行为5%,中国建设银行为8%,中国银行最高且仅为17%.全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到8%。在西方发达国家,一般最低已达到银行业务收入的25%以上,大银行甚至超过50%。 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速度较慢,业务种类单一,主要以一些传统的中介业务为主,许多业务领域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一片空白,表外业务的种类、规模与我国银行现有的经营水平极不相称。且存在许多问题:(一)表外业务发展速度缓慢,具体表现在,品种单一、范围狭小、档次不高。我国表外业务的品种仅局限于一些为客户提供中介服务的传统表外业务上,在各类担保贷款和投资承诺、外汇买卖等新兴表外业务上发展缓慢,同时缺乏金融创新,即使有一些,也难以普及

银行表外业务全解析

银行表外业务全解析 银行表外业务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银行业发展的重点。从发展规模看,不少西方国家大银行的表外业务量已大大超过其表内业务量;从收益看,不少银行的表外业务收入远远超过其表内业务收入。这类业务我国刚刚引入,但其风险很大,因此要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加强信息披露和财务风险监管。 一、现代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 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业务活动。广义的表外业务既包括传统的收费性质的结算、代理等金融活动,又包括具有风险性、可直接创利的各种新型金融活动。狭义的表外业务仅指后者。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创新,不仅在传统型业务上有体现,新型的具有风险性、可直接创利的金融活动更日趋活跃,成为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一大特征。 (一)传统型表外业务创新 传统型表外业务创新主要是传统型结算工具及结算支付系统的创新等。 1.结算支付工具创新

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发行的、用以代替支票来完成支付与清算的手段,是支票系统的创新,标志着传统的以支票为中心的支付与清算的飞跃。信用卡属商业银行吸纳创新。现代电子通讯技术的支持和信用卡国际组织的推动,使银行信用卡发展日新月异,主要有以下几种。(1)借记卡。持卡人须在卡内存有货币,然后持卡人可以通过银行设置的自动出纳机(ATM)进行自动转账,支付现金,也可以在设有POS终端的商户进行购物记账支付等。(2)贷记卡。持卡人不必在卡内存有现金,便可以持卡到发行银行的特约商户处,进行购物消费,特约商户凭签单向发卡银行收取货款,银行负责资金清算。发卡行一般每月向持卡人发一份收账通知单,持卡人见单后,进行付款。付款越早,所付利息越少。(3)存储信用卡。用于各种复杂交易,纳入计算机系统进行各种费用支付和清算。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法国发明的IC卡,上面装有一个微电子芯片,能够记载大量持卡人的信息,因而具有许多功能,而且不易伪造。(4)支票。支票是由出票人签发,要求商业银行向收款人支付款项的票据。支票的付款人是商业银行。支票的出票人还可以设定自己作为收票人。而今所施行的旅行支票和支票银行保付业务,分别是以个人作为收款人和出票人而开展支票结算业务的。 2.结算支付系统创新 结算支付系统创新主要是将现代的电子通讯技术应用于银行的 结算支付管理中,其突出表现有以下内容。(1)票据交换所自动交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 中国人民银行 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记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改变损益的业务。具体包括担保类、承诺类和金融衍生交易类三种类型的业务。 第三条担保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对第三方承担责任的业务,包括担保(保函)、备用信用证、跟单信用证、承兑等。 第四条承诺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的信用业务,包括贷款承诺等。 第五条金融衍生交易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保值或自身头寸管理等需要而进行的货币和利率的远期、掉期、期权等衍生交易业务。 风险控制 第六条商业银行董事会或高级管理层应评估、审查表外业务的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掌握表外业务经营状况,对表外业务的风险承担最终责任。 第七条商业银行应完善以企业信用评估为基础的授信方法,将表外业务纳入授信额度,实行统一授信管理。 第八条商业银行应有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对表外业务风险的综合分析与管理,并建立审慎的授权管理制度;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经营表外业务应当获得上级银行的授权。 第九条商业银行应当对每项表外业务制定书面的内控制度和操作程序,并定期对风险管理程序进行评估,保证程序的合理性和完善性。 第十条商业银行应建立计量、监控、报告各类表外业务风险的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准确反映单个和总体业务风险及其变动情况。 第十一条商业银行经营担保和承诺类业务可采用收取保证金等方式降低风险。 第十二条商业银行经营担保和承诺类业务应当有真实交易的背景,真实交易是指真实的贸易、借贷和履约及投标等行为。 第十三条商业银行经营衍生金融交易类业务应设计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市场风险评估模型,有效控制市场风险。 第十四条商业银行经营金融衍生交易类业务应设定所能承担的整体风险限额和每一种业务的风险限额,并根据不同业务明确各部门和各级交易人员的交易敞口头寸、期限及止损等权限。 第十五条商业银行经营金融衍生交易类业务应当前台(交易)与后台(会计结算与交收)分开,业务资料保存完整,以备查验。 第十六条商业银行应根据表外业务的规模、客户信誉和用款频率等情况,结合表内业务进行头寸管理,规避流动性风险。 第十七条商业银行经营表外业务形成的垫款应当纳入表内相关业务科目核算和管理。 第十八条商业银行经营表外业务应当有完整、准确的会计记录,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 第十九条商业银行应建立表外业务内部审计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审计风险管理程序和内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