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靖江王研究辨误(区博文集)

明靖江王研究辨误(区博文集)

明靖江王研究辨误(区博文集)
明靖江王研究辨误(区博文集)

明靖江王研究辨误

漆招进

【摘要】本文纠正了前人在明靖江王研究中的主要错误,指出:靖江王国的始祖是洪武元年追封为南昌王的朱兴隆,而非洪武三年受封为靖江王的朱守谦;末代靖江王是清顺治二年十二月由南明隆武帝册封,顺治七年十一月被清军俘虏后缢杀的朱亨歅,而非崇祯十一年袭封、清顺治二年因自立“监国”被隆武帝废黜的朱亨嘉;靖江王城始建于洪武五年而非二十六年;王府中轴线建筑由南向北依次为承运门、承运殿、王宫门、王宫,王宫位于独秀峰南稍右,并非没有王宫。

【关键词】靖江王始祖世系王宫王城

【作者】漆招进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研究馆员广西桂林541003

桂林靖江王是明太祖朱元璋首批分封的十个藩王之一,其世表和列传记载在《明史》卷101《诸王世表二》和卷118《诸王列传三》中。然而,其中的许多记述与《明实录》、明代广西地方史籍、靖江王遗留在桂林独秀峰壁的摩崖诗文及从尧山靖江王陵出土的墓碑志的记载不符,属于错谬。最明显之处就是把第三代王朱守谦错作靖江王国的始祖,把清顺治二年被南明隆武帝废黜的朱亨嘉错作靖江王国的末王,把朱守谦的爵级错作郡王。由于《明史》是全国性通史,后代的治史者往往直接采信《明史》的记载,以致于错谬得以沿袭,甚至于谬传日广。此外,今人对靖江王城的修建年代、靖江王府宫殿布局等问题的认识也存在重大错误。这些错误直接影响了对靖江王历史的正确认识,也影响到桂林靖江王府和靖江王陵的保护、研究和合理利用。此文的目的就是要纠正错谬,还其本来。

对于《明史》有关靖江王爵级的错误,笔者已在《靖江王的爵级》一文中予以纠正(见《社会科学家》2000年第2期),本文不再赘述。本文主要纠正《明史》有关靖江王世系的错误,以及靖江王城修建年代、王宫位置等现在还在以讹传讹的问题

一、关于靖江王国的始祖

列在《明史?诸王世表二·靖江王世表》第一位的是朱守谦。但据明代史籍,靖江王国的始祖乃是太祖朱元璋的长兄朱兴隆,他在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一月被朱元璋追封为南昌王,朱守谦则是以南昌王继承者的身份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四月受封为靖江王的:

《明太祖实录》卷51载录朱元璋分封朱守谦的册文:“今朕既为天子,追念吾兄,以尔守谦,兄之孙也,俾王靖江,以镇广海之域。”卷103记载王国祭祀之制:“靖江王国则以南昌王为始祖。”卷110记载朱元璋命令朱守谦就藩:“奉其祖南昌王木主以行。”由以上记录可知:朱元璋在分封朱守谦为靖江王时,并未把朱守谦定为始祖,而是把朱守谦的祖父定为始祖。朱守谦是以南昌王继承者的身份分封为靖江王的。正因为不是始封王,所以朱守谦的岁供之数(禄额)就只有“米二万石,钞一万贯”,只及始封亲王的五分之二,而锦丝纱罗绢布绵盐茶等余物“比亲王减半”(《明太祖实录》卷104)。

既然是明太祖分封的藩王,其世系自然应以明太祖钦定的为准。因此,靖江王的始祖应该是南昌王朱兴隆,世系应该从南昌王算起,朱守谦只能算作第一个就藩桂林的靖江王。

事实上明代广西地方史籍,如嘉靖本《广西通志》、万历本《广西通志》、万历本《广西藩封志》,就是按照南昌王为始祖来记载和排列靖江王世系的:“一世追封南昌王讳兴隆”、“二世大都督节度中外诸军事讳文正”、“三世封靖江王讳守谦……”。

朱守谦的后代在排列自己的世系时,也都是从南昌王算起,从未把朱守谦作为始祖。如朱守谦之孙朱佐敬在靖江王府内独秀峰南壁刻有《游独秀岩记》:“昔我明太祖高皇帝封建诸王,以始祖封南昌王,迄曾祖薨,逮夫祖考,由洪武九年十月之国广西。”在另一篇题为《独秀岩记》的文章里,朱佐敬自称“五代靖江王”,显然是从南昌王算起。尔后,朱佐敬的曾孙朱约麒在独秀峰题刻,自称“八代靖江王”;约麒之子经扶亦在独秀峰题刻多处,均自称“九代靖江王”;经扶之子邦苧则在为亡妃亲撰的悼文中自称“靖江十代王”,都是从南昌王算起。

二、关于靖江王国的末王

列在《明史?诸王世表二·靖江王世表》最后一位的是朱亨嘉,他是在明崇祯中袭封,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被福王(即南明隆武帝)总督丁魁楚、巡抚瞿式耜所杀的。在清政府看来,朱亨嘉是由明中央政府册封的最后一位靖江王。但问题是,在朱亨嘉被杀后,靖江王国号并未被隆武帝废除,靖江王的封地桂林甚至两广和云贵等省也还在南明政权(至少可说是前明地方政府)控制之下,还没有归顺清廷,靖江王作为明朝藩王的使命还没有结束。因此,靖江王的历史就不能以顺治二年作为终结,而应该以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十一月清军攻陷桂林、俘虏由南明隆武帝册封的靖江王朱亨歅为终结。也就是说,最后一位靖江王应该是朱亨歅,虽然他在《清世祖实录》卷52中被清定南王孔有德称为“伪靖江王”。

关于末代靖江王朱亨歅的册封时间,史籍亦有记载。清初雷亮功《桂林田海记》中有朱亨歅“隆武一年始受册封为靖江王”之语,《思文大纪》卷4收录有隆武二年正月朔旦褒奖丁魁楚平定朱亨嘉有功的诏文,说到:“亨歅册命冕服,赍送维艰,已命制铸,遣广西试臣陈天定、林明兴带差行礼颁行了。”其他如戴笠《行在阳秋》、黄宗羲《永历纪年》、徐鼒《小腆纪年附考》、《瞿式耜文集》等史籍都有朱亨歅在南明永历年间迎接永历帝驻跸靖江王府和参与抗清活动的记载,瞿式耜甚至还专门拟写了一份《请优贤王之封疏》,请求永历帝将朱亨歅的封号从二字改为一字。因此朱

亨歅在朱亨嘉之后袭封为靖江王是毫无疑问的,袭封的时间当在隆武元年(公元1645年)十二月。

在清军攻陷桂林之际,朱亨歅守国不走,被清军俘虏后不肯投降,最后被清廷处死,其气节亦可称壮烈。对于这样一位具有气节的靖江王,治史者不应该把他排除在靖江王世系之外。

三、关于朱履祐死亡及朱亨嘉袭封的时间

《明史?诸王世表二·靖江王世表》记载荣穆王袭封和死亡都在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朱亨嘉袭封的时间则笼统地说在“崇祯中”。万历四十年与“崇祯中”相距至少17年以上,朱亨嘉竟然在父王死后17年甚至更久后才袭封,令人匪夷所思。根据笔者的考证,朱履祐死亡的时间决不可能是万历四十年,而应该在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朱亨嘉袭封的时间则在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

民国年间李树楠主编的《昭平县志》卷7记录有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生员王承聘进京控告靖江王府的状文,状文中称朱履祐为“先王”,称朱亨嘉为“世子殿下”,状文中还提到万历四十二年时(公元1614年)“先王”曾经拒绝收纳壮奸韦公信等人投献的民田,可知朱履祐死亡时间必定在万历四十二年之后,崇祯十年之前,而朱亨嘉的袭封时间不早于崇祯十年。

雷亮功《桂林田海记》记载:崇祯壬申年,一帮支持亨歅的宗室少年在漓江边与王府校尉发生械斗,王府官船被毁坏,“王即秉此以为罪状”,奏请皇帝将闹事宗人拿下,由此可见在崇祯壬申年(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时朱履祐仍然在位。又记载:“戊寅年,靖江王薨,亨嘉请制,乃锡立之。”此戊寅年为崇祯十一年。此段文字既可以理解为戊寅年是靖江王朱履祐的死亡之年,也可以理解为是朱亨嘉袭封之年。不过同书还有朱亨嘉袭封后将亨歅关入禁室达六年之久,至隆武元年方得放出的记载,从崇祯十一(公元1638年)年至隆武元年(公元1644年),正好六年;又根据上引王承聘的状文,朱履祐应死于崇祯十年之前。因此,戊寅年应理解为朱亨嘉袭封之年。

根据明朝藩王袭封的惯例,朝廷一般要在亲王死后三年(含本年)才遣使册封新王。从崇祯十一年前推三年,乃崇祯九年。但由于朱亨嘉的继承权存在争议,袭封时间可能稍有耽搁。故此,朱履祐的死亡时间应在崇祯五年至九年之间,比较有可能死于崇祯七年。

四、靖江王世表新编

除此之外,《明史?诸王世表二·靖江王世表》还有其它一些错误,如:恭惠王邦苧、康僖王任昌、温裕王履焘本是庶出,误为嫡长;温裕王卒年本为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误为万历二十年;宪定王卒年本为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误为万历三十八年。另外,各王的生年、王妃姓氏、子女名号等付诸阙如。

为便于今后治史者参考引用,笔者参照《明史·诸王世表》体例将靖江王世表重排如下:

靖江王世表

五、关于靖江王府王宫的位置

靖江王府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开始兴建,在洪武九年朱守谦就藩时基本建成,其建筑规制完全是按照亲王府修建的。但在洪武二十六年经过了一次改建,除王城及四门城楼不改作外,其宫殿、诸衙门俱重起造。现存的靖江王府宫殿遗址就是那次改建后的格局。

靖江王府改建的原因史无明言,笔者推测是因为靖江王的爵级发生了变化。在朱守谦受封之初,靖江王是独拥一国、镇边守土的藩王,地位与其他亲王相当,因此靖江王府的宫殿规制也与其他亲王府无异。可是到洪武十三年以后,朱守谦两次被废为庶人,最后被明太祖禁锢而死,此时已无爵位可言。明太祖虽然没有因此而将靖江王的封号废除,而是将朱守谦的嫡长子朱赞仪立为靖江世子,准备让他继承靖江王的封号,但却把靖江王的地位定为比其他正支亲王低一级的藩王。地位下降了,原来参照亲王府规制修建的靖江王府自然就要改造以符合新主人的身份。这应该就是洪武二十六年靖江王府改建的原因。

关于此次改建后靖江王府的格局,明宣德本《桂林郡志》绘有《王府图》,可惜最重要的中轴线部分有所缺失。从残存的王府图来看,王城内承运门、承运殿、王宫门大致可辨,况且其台基现今尚完整保存,因此后人对这三个建筑的位置毫无异议。然而王宫在王府图中已经无法分辨,加之现今在王宫门内没有像承运殿台基那样高广的台基遗存,以至于在今人绘制的多幅靖江王府复原图中竟然没有王宫这个建筑!有些人竟然认为靖江王府根本就没有正宫而只有左右侧宫!

这怎么可能!靖江王地位即使不如亲王,但好歹也是个独拥一国的藩王,不至于连正宫也没有吧!何况在《桂林郡志》、《广西藩封志》及嘉靖本和万历本《广西

通志》有关靖江王府的文字记载中都提到靖江王府门墙内的主体建筑依次为承运门、承运殿、王宫门、王宫且“南向如祖训之制”。以此分析,不仅有王宫,而且王宫与其它三个主体建筑都位于中轴线上,是正宫而不是侧宫。

万历后期曾任广西佥事提学的魏濬在《峤南琐记》中记述有他在赴靖江世子之宴并登顶靖江王府内后山独秀峰的见闻,文中说,站在山顶瞭望,“王宫居稍右,不甚广,颇见严整,正殿端倚独秀,殿后亭馆皆废。”笔者亦曾多次登顶独秀峰观察,发现靖江王府中轴线建筑并非处在独秀峰正中,而是略微偏右(面向北站立是偏右,面向南站立则是偏左),现师大礼堂位于端礼门、承运门、承运殿、王宫门构成的中轴线之末端,从山顶观看恰在“稍右”的位置。因此,笔者认为,靖江王府的王宫与端礼门、承运门、承运殿、王宫门同处中轴线上,具体位置在今广西师范大学礼堂的前半部处。

六、关于靖江王府城墙的修建年代

关于靖江王府城墙的修建年代,由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竖立于靖江王府承运门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牌后面的靖江王府简介说是在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晚于靖江王府宫殿的修建年代。互联网上有关靖江王府的介绍资料大多采用此说。不知此说所本何在,因为史籍并没有靖江王府城墙建筑于洪武二十六年的记载。依笔者拙见,此说的产生可能是源自对《广西藩封志》有关靖江王府记载的误解。《广西藩封志》系明广西佥事提学黄佐所撰,成书于万历初年。清代汪森编撰的《粤西文载》卷16全文收录了该书。研究靖江王历史一般少不了引用该书。黄佐的原文是这样的(原文未断句):

“邸第:在府治东。洪武五年建,二十六年复命指挥同知徐溥、工部主事戈祐韩、毛知理督修。城一座,周若干丈,闢四门,南曰端礼,北曰广智,东曰体仁,西曰遵义。外缭以垣,各为棂星。垣左为宗庙,右为社稷。门墙内为承运门、承运殿、王宫门、王宫,南向如祖训之制……”

在稍早编纂的嘉靖本《广西通志·藩封》中,黄佐对靖江王府还有一段大体相同的记述:

“邸第:洪武五年建,二十六年复命指挥同知徐溥、工部主事戈祐韩、毛知理督工修理。王城一座,周若干丈,下用巨石,上砌以砖,闢四门,南曰端礼,北曰广智,东曰体仁,西曰遵义。外缭以垣,各为棂星。垣左为宗庙,右为社稷。门墙内为承运门、承运殿、王宫门、王宫,南向如祖训之制……”

此两段文字的行文方式有如现代词典中词条的行文方式。“邸第”是词条,后面的文字是对“邸第”的解释,包括位置(府治东)、建筑年代(洪武五年始建、二十六年修治)、主要建筑介绍(城、垣、宗庙、社稷、承运门、承运殿、王宫门、王宫)等内容。因此,对此两段文字应断句如上,关键是在“督修”与“城一座”或“督工修理”与“王城一座”之间必须断句。不知哪位前辈学者错误地将此处连读不断句,结果意义大变,误为“二十六年……督修城一座”或“二十六年……督工修理王城一座”,而后人疏于考订,以讹传讹,竟使错误变成多数人信以为真的史实。

按照正确的断句,靖江王府的城墙是在洪武五年与“邸第”同时建造,而不是

在二十六年才“督修”或“督工修理”!

退一万步说,即使在“督修”或“督工修理”与“王城”之间不断句,单从字义上理解,“督修”或“督工修理”的也只能是已经存在的王城。如果压根儿还没有王城,那么就应该记述为“督建”或“督工修建”。一字之差,意义悬殊。

事实上,在洪武二十六年的“督修”或“督工修理”根本就不包括城墙及城楼。明宣德本《桂林郡志·藩邸》对此有明确记载。该书现藏于北京图书馆,桂林图书馆有现代手抄本。笔者曾有幸在北京图书馆阅读该书。虽然该书有部分残缺,但有关王府部分的记述还大体可识,其中关于洪武二十六年重修王府的记述如下:“二十六年春,复命□□同知□□□部主事□□韩□□继命内官毛知里等来董□事,惟□城及□□□□不改作,其宫殿、诸衙门俱重起造,焕然一新。”(“□”代表缺字)虽然“城”字的前后都有几字缺失莫辨,但恰巧“城”字还清楚,而“城”前之缺字据文义推测应为“王”字,“城及”后面的四个缺字可能是“四门城楼”。根据此段记述,靖江王府的“王城”在洪武二十六年没有改作过。

既然不改作,那么城墙及城楼必定在此之前已经建成而且符合规制。笔者查阅《明太祖实录》,果然在卷88中找到了有关靖江王府城墙修建年代的记录:“洪武七年三月……广西行省奏:靖江王府将建城楼及甓甃其城,今当农作方兴,请俟秋成以军民兼役以便。从之。”

“甓甃”是在城墙上部用砖砌垛墙的意思。靖江王府城墙的建筑方式是“下用巨石,上砌以砖”,上部正好需要“甓甃”。由此可见,最迟在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三月时靖江王府城墙的主体已经建成,否则就谈不上在城门上“将建城楼及甓甃其城”。同时从广西行省的建议及明太祖“从之”的批复来看,城楼及垛墙肯定会在当年秋天继续动工修建,而不会一直停工到洪武二十六年才“督修”或“督工修理”。

而且,现存的靖江王府城墙基本上是石墙部分,上部甓甃的垛墙和城楼已经无存。因此,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靖江王府城墙的修建年代都应该认定为与靖江王府的始建年代相同,即在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动土兴建,至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全部建成。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督修”或“督工修理”的是靖江王府宫殿及诸衙门,不包括王城及四门城楼!

附注:

本文所引史料均可在张子模与本人合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明代藩封及靖江王史料萃编》一书的相关类目中找到。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利用该书一一核对或查阅原文。

文选序_原文及译文

文选序_原文及译文 文选序 式观元始,眇觌(音敌,见)玄风,冬穴夏巢之时,茹毛饮血之世,世质民淳,斯文未作。逮乎“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之时义远矣哉~ 译:我看那原始时代的远古风俗,人类处在冬住窟夏居巢、连毛带血吃生肉的时期,世风质朴,民情淳厚,文字文章还没有产生。到了“伏羲氏治理天下的时候,才开始画八卦,造文字,用来代替结绳记事的方法,从此以后文章典籍就应运而生了。”《易经》上说:“观察日月星辰,用来考察四季的变化;观察诗书礼乐,用来教化人民使之有成就。”诗书礼乐的意义真深远广大啊~ 若夫椎轮为大辂(音录,大车)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水曾微增冰之凛。何哉,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随时变改,难可详悉。 译:椎轮这种简陋的车子是帝王乘坐的大辂的原始模样,但大辂哪有椎轮的质朴,厚厚的冰层是积水凝结而成的,但积水并没有厚冰的寒冷。为什么呢,大概是由于承继那造车之事却增加了文饰,改变了水的本来状态却变得更加寒冷。事物既然有这种现象,文章也应当如此。文章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我们难以全部搞清它的变化规律。 尝试论之曰:《诗序》云:“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日颂。”至于今之作者,异乎古昔。古诗之体,今则全取赋名。荀宋表之于前,贾马继之于末。自兹以降,源流寔(实)繁。

译:让我尝试议论一下这个问题吧:《毛诗序》上说:“《诗经》有六义:第一叫做风,第二叫做赋,第三叫做比,第四叫做兴,第五叫做雅,第六叫做颂。”至于现代的作者,跟古代大不一样。赋本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表现手法,现在却发展成为用“赋”命名的独立文体。荀卿、宋玉率先标明创作赋体,贾谊、司马相如跟在后面继续发扬。从此以后,这类作品源远流长确实繁富。 述邑居则有“凭虚”“亡是”之作,戒畋游则有《长杨》《羽猎》之制。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 译:描写城市园囿,有张衡《西京赋》和司马相如《上林赋》这样的作品;劝戒帝王不要沉湎游猎,有扬雄《长杨赋》《羽猎赋》一类的创作。如果论起那些记一事、咏一物,寄兴风云草木和鱼虫禽兽之类的作品,推广扩大其题材,就不能一一尽述了。 又楚人屈原,含忠履洁,君匪从流,臣进逆耳,深思远虑,遂放湘南。耿介之意既伤,壹郁之怀靡诉。临渊有怀沙之志,吟泽有憔悴之容。骚人之文,自兹而作。 译:又有楚国诗人屈原,心怀忠贞,志行清正,因为楚王不是从善如流的国 君,臣下所进献的忠言他听不顺耳,屈原为国家百姓深谋远虑,却反而被放逐在湘水之南。刚直忠正之心已经遭到伤害,抑郁不平的感情无处申诉,面对江水产生投江报国的决心,行吟泽畔面带憔悴的神色。骚人的作品从此兴起了。 诗者,盖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关雎》、《麟趾》,正始之道著;《桑间》、《濮上》,亡国之音表。故风雅(诗经)之道,粲然可观。 译:诗歌,是心志达到一定的程度的表现,感情在内心激荡而表现在语言上。《关雎》、《麟趾》是端正初始之道的表达,《桑间》、《濮上》是亡国之音的流露。所以《诗经》的正道,光彩照人,值得鉴赏。

中考文言文《-文选-序》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序》全文详细翻译 本文是关于中考文言文《序》全文详细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文选》序 作者:萧统 我看那原始时代的远古风俗,人类处在冬住窟夏居巢、连毛带血吃生肉的时期,世风质朴,民情淳厚,文字文章还没有产生。到了“伏羲氏治理天下的时候,才开始画八卦,造文字,用来代替结绳记事的方法,从此以后文章典籍就应运而生了。”《易经》上说:“观察日月星辰,用来考察四季的变化;观察诗书礼乐,用来教化人民使之有成就。”诗书礼乐的意义真深远广大啊!椎轮这种简陋的车子是帝王乘坐的大辂的原始模样,但大辂哪有椎轮的质朴?厚厚的冰层是积水凝结而成的,但积水并没有厚冰的寒冷。为什么呢?大概是由于承继那造车之事却增加了文饰,改变了水的本来状态却变得更加寒冷。事物既然有这种现象,文章也应当如此。文章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我们难以全部搞清它的变化规律。 式观元始,眇觌玄风,冬穴夏巢之时,茹毛饮血之世,世质民淳,斯文未作。逮乎“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之时义远矣哉!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水曾微增冰之凛。何哉?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随时变改,难可详悉。 让我尝试议论一下这个问题吧:《毛诗序》上说:“《诗经》有

六义:第一叫做风,第二叫做赋,第三叫做比,第四叫做兴,第五叫做雅,第六叫做颂。”至于现代的作者,跟古代大不一样。赋本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表现手法,现在却发展成为用“赋”命名的独立文体。荀卿、宋玉率先标明创作赋体,贾谊、司马相如跟在后面继续发扬。从此以后,这类作品源远流长确实繁富。描写城市园囿,有张衡《西京赋》和司马相如《上林赋》这样的作品;劝戒帝王不要沉湎游猎,有扬雄《长杨赋》《羽猎赋》一类的创作。如果论起那些记一事、咏一物,寄兴风云草木和鱼虫禽兽之类的作品,推广扩大其题材,就不能一一尽述了。 尝试论之曰:《诗序》云:“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日颂。”至于今之作者,异乎古昔。古诗之体,今则全取赋名。荀宋表之于前,贾马继之于末。自兹以降,源流寔繁。述邑居则有“凭虚”“亡是”之作,戒畋游则有《长杨》《羽猎》之制。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 又有楚国诗人屈原,心怀忠贞,志行清正,因为楚王不是从善如流的国君,臣下所进献的忠言他听不顺耳,屈原为国家百姓深谋远虑,却反而被放逐在湘水之南。刚直忠正之心已经遭到伤害,抑郁不平的感情无处申诉,面对江水产生投江报国的决心,行吟泽畔面带憔悴的神色。骚人的作品从此兴起了。 又楚人屈原,含忠履洁,君匪从流,臣进逆耳,深思远虑,遂放湘南。耿介之意既伤,壹郁之怀靡诉。临渊有怀沙之志,吟泽有憔悴

王力《古代汉语》中地《论语》文选翻译

王力古代汉语《论语》文选及翻译{好辛苦的整理呀}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经常学习,不也喜悦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快乐吗?得不到理解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提醒自己:工作是否敬业?交友是否守信?知识是否用于实践?”【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求饱、住不求安、做事灵敏、言谈谨慎、积极要求上进,就算好学了。”(二)为政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收获,就可以做老师了。”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想事,越学越糊涂;想事不读书,越想越头痛。” 【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就象大车没有车轴,小车没有车轴,怎么能启动?”(三)里仁、 【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早上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曾参啊!我的思想是用一个基本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走后,其他学生问:“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思想,就是忠恕。” 【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要反省自己。” (四)公冶长[1] 【原文】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译文】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他象朽木一样无法雕琢,象粪墙一样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孔子又说:“以前我看人,他说什么,我信什么;现在我看人,听他说,再 看他做。因为宰予,我改了过来。”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译文】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获得‘文’的称号?”孔子说:“灵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季文子遇事总要思考三次,然后才行动。孔子听说后,说:“思考两次就可以了。” 【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译文】颜渊、季路侍奉时。孔子说:“为什么不说说各人的愿望呢?”子路说:“愿将车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但愿能做到不夸耀优点、不宣扬功劳。”子路说:“您的愿望呢?”孔子说:“但愿老人能享受安乐,少儿能得到关怀,朋友能够信任我。” (五)雍也 【原文】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未闻好学者也。” 【译文】哀公问:“您的学生中谁好学?”孔子答:“有个叫颜回的好学,不对人发怒,不重复犯错。

文选序-原文及译文

文选序 式观元始,眇觌(音敌,见)玄风,冬穴夏巢之时,茹毛饮血之世,世质民淳,斯文未作。逮乎“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之时义远矣哉! [译文] 我看那原始时代的远古风俗,人类处在冬住窟夏居巢、连毛带血吃生肉的时期,世风质朴,民情淳厚,文字文章还没有产生。到了“伏羲氏治理天下的时候,才开始画八卦,造文字,用来代替结绳记事的方法,从此以后文章典籍就应运而生了。”《易经》上说:“观察日

月星辰,用来考察四季的变化;观察诗书礼乐,用来教化人民使之有成就。”诗书礼乐的意义真深远广大啊! 若夫椎轮为大辂(音录,大车)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水曾微增冰之凛。何哉?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随时变改,难可详悉。 [译文] 椎轮这种简陋的车子是帝王乘坐的大辂的原始模样,但大辂哪有椎轮的质朴?厚厚的冰层是积水凝结而成的,但积水并没有厚冰的寒冷。为什么呢?大概是由于承继那造车之事却增加了文饰,改变了水的本来状态却变得更加寒冷。事物既然有这种现象,文章也应当如此。文章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我们难以全部搞清它的变化规律。 尝试论之曰:《诗序》云:“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

四曰兴,五曰雅,六日颂。”至于今之作者,异乎古昔。古诗之体,今则全取赋名。荀宋表之于前,贾马继之于末。自兹以降,源流寔(实)繁。 [译文] 让我尝试议论一下这个问题吧:《毛诗序》上说:“《诗经》有六义:第一叫做风,第二叫做赋,第三叫做比,第四叫做兴,第五叫做雅,第六叫做颂。”至于现代的作者,跟古代大不一样。赋本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表现手法,现在却发展成为用“赋”命名的独立文体。荀卿、宋玉率先标明创作赋体,贾谊、司马相如跟在后面继续发扬。从此以后,这类作品源远流长确实繁富。 述邑居则有“凭虚”“亡是”之作,戒畋游则有《长杨》《羽猎》之制。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

王力《古代汉语》文选翻译

王力《古代汉语》文选译文 按:此据热心网友整理,适当调整,仅供参考。 目录 郑伯克段于鄢 (3) 齐桓公伐楚 (3) 宫之奇谏假道 (3) 烛之武退秦师 (4) 蹇叔哭师 (4) 晋灵公不君 (5) 齐晋鞌之战 (5) 楚归晋知罃 (6) 祁奚荐贤 (6) 子产不毁乡校 (7) 冯谖客孟尝君 (7) 赵威后问齐使 (8) 江乙对荆宣王 (8) 庄辛说楚襄王 (8) 鲁仲连义不帝秦 (9) 触龙说赵太后 (10) 学而 (11) 为政 (11) 里仁 (11) 公冶长 (11) 雍也 (11) 述而 (11) 泰伯 (12) 子罕 (12) 先进 (12) 颜渊 (12) 子路 (13) 宪问 (13) 卫灵公 (13) 季氏 (14) 阳货 (14) 微子 (14) 子张 (14) 有子之言似夫子(檀弓上) (15) 战于郎(檀弓下) (15) 苛政猛于虎(檀弓下) (15) 大同(礼运) (15) 教学相长(学记) (16) 博学(中庸) (16)

诚意(大学) (16) 寡人之于国也 (16) 齐桓晋文之事 (16) 文王之囿 (18) 所谓故国者 (18) 夫子当路于齐 (18) 许行 (19) 攘鸡 (21) 陈仲子 (21) 弈秋 (21) 舜发于畎亩之中 (21) 非攻 (22) 老子 (22) 北冥有鱼(逍遥游) (23) 不龟手之药 (24) 庖丁解牛 (25) 胠箧 (25) 百川灌河 (27) 庄子钓于璞水 (27) 惠子相梁 (27) 惠子相梁 (27) 运斤成风 (28) 曹商使秦 (28) 劝学 (28) 察传 (30) 五蠹 (31) 淮阴侯列传 (35) 魏其武安侯列传 (38) 艺文志诸子略 (42) 霍光传 (44) 哀郢 (46)

《文选》序-逐句翻译

【式观元始,眇觌(音敌,见)玄风】我看那原始时代的远古风俗。 【冬穴夏巢之时,茹毛饮血之世】人类处在冬住窟夏居巢、连毛带血吃生肉的时期。 【世质民淳,斯文未作】世风质朴,民情淳厚,文字文章还没有产生。 【逮乎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到了伏羲氏治理天下的时候。 【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才开始画八卦,造文字,用来代替结绳记事的方法。【由是文籍生焉】从此以后文章典籍就应运而生了。 【《易》曰】《易经》上说。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察日月星辰,用来考察四季的变化。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察诗书礼乐,用来教化人民使之有成就。 【文之时义远矣哉】诗书礼乐的意义真深远广大啊! 【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椎轮这种简陋的车子是帝王乘坐的大辂的原始模样,但大辂哪有椎轮的质朴? 【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水曾微增冰之凛】厚厚的冰层是积水凝结而成的,但积水并没有厚冰的寒冷。 【何哉】为什么呢? 【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大概是由于承继那造车之事却增加了文饰,改变了水的本来状态却变得更加寒冷。 【物既有之,文亦宜然】事物既然有这种现象,文章也应当如此。 【随时变改,难可详悉】文章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我们难以全部搞清它的变化规律。 【尝试论之曰】让我尝试议论一下这个问题吧。 【《诗序》云】《毛诗序》上说。

【诗有六义焉】《诗经》有六义。 【一曰风】第一叫风。 【二曰赋】第二叫赋。 【三曰比】第三叫比。 【四曰兴】第四叫兴。 【五曰雅】第五叫雅。 【六曰颂】第六叫颂。 【至于今之作者,异乎古昔】至于现代的作者,跟古代大不一样。 【古诗之体,今则全取赋名】赋本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表现手法,现在却发展成为用“赋”命名的独立文体。 【荀宋表之于前。】荀卿、宋玉率先标明创作赋体。 【贾马继之于末】贾谊、司马相如跟在后面继续发扬。 【自兹以降,源流寔繁】从此以后,这类作品源远流长确实繁富。 【述邑居则有“慿虚”“亡是”之作】描写城市园囿,有张衡《西京赋》和司马相如《上林赋》这样的作品。 【戒畋遊则有《长杨》《羽猎》之制】劝戒帝王不要沉湎游猎,有扬雄《赋》《赋》一类的创作。 【若其纪一事,咏一物】如果论起那些记一事、咏一物。 【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寄兴风云草木和鱼虫禽兽之类的作品。 【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推广扩大其题材,就不能一一尽述了。 【又楚人屈原,含忠履洁】又有楚国诗人屈原,心怀忠贞,志行清正。

历史文选翻译

《史通·六家》译文 自古以来称帝称王的人编辑著述文章典籍的情况,在《史通·外篇·古今正史篇》中已经详细地介绍它们了。从古到今,实质内容与外在形式交替变化;各种史书的创作,不拘泥在同一种史书体上。加以探讨以后做出结论,这些史书的流派有六种:第一叫做《尚书》流派,第二叫做《春秋》流派,第三叫做《左传》流派,第四叫做《国语》流派,第五叫做《史记》流派,第六叫做《汉书》流派。现在就简略地陈述一下六大流派的旨义,在后面将它们列举出来。 《尚书》流派的史书,它的诞生产生于远古。《易经》上说:“黄河出现背上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背上有图形的神,圣人仿照它制作八卦、文字。”所以知道《书》的起源由来已久了。到孔子时在周王室观看《书》,得到虞(舜)、夏、商、周四代的典籍,于是删取其中较好的部分,确定为《尚书》一百篇。汉代孔安国说:“因为它是上古时期的书籍,所以叫它《尚书》。”《尚书璇玑钤》说:“尚是上的意思。上天降下日月星变化的迹象,显示节令的顺序季节变化的度数,如同天体的运行一样。”三国王肃说:“君上所说的话,在下面被史官记载下来,所以叫做《尚书》。”这三种说法,它们的意义各不相同。大概《书》的主要旨义,本始于发号令;是用来宣扬以仁义治理天下的正当道理,向臣子属下发布言论。所以《尚书》所记载的,都是典章、谋议、训诫、诰令、誓词、册命等六方面的文字。至于《尧典》、《舜典》这二种典章,径直叙述人事;《禹贡》这一篇,记载的都是地理知识;《洪范》篇是概括叙述灾害祥瑞;《顾命》篇陈述的全都是丧葬礼仪:这五篇也都是作为记言史书体例不纯粹的部分。又有一部《周书》,和《尚书》的体裁相类似,也就是孔子删削一百篇以外的周朝典籍,总共是七十一章。上起自周文王,周武王,下终于周灵王、周景王。大多都严明恰当、切实忠诚,言辞庄重高雅拥有正大的道理;有时也有肤浅的平庸之言,污浊不堪的东西相列参错,大概好象后来喜欢多事的人所增添的。至于《职方》篇的言论,与《周礼》的记载没有什么区别;《时训》篇的叙述,与《礼记·月令》篇相比大多相同。这都是历代帝王经、史一类的典籍,是《诗》、《书》、《礼》、《易》、《春秋》等五部分儒家经典的单独撰述。自从周王朝衰落下去以后,《书》这种记言体例于是被废止。一直到汉、魏时期,没有能够继承这种史书体例的人。直到东晋广陵相鲁国人孔衍,认为国史是因来表彰言论行为、昭示法规制度的东西,至于做人的道德规范,常有的事情,不值得详细列举,于是删取汉、魏时期的各种史书,选取其中美好动听的词句、典文有据的言辞、足以作为借鉴的内容,确定它们的篇章顺序,纂写成独立的一种史书体裁。由此便有《汉尚书》、《后汉尚书》、《汉魏尚书》的创作,总共是二十六卷。到了隋朝秘书监太原人王劭,又记录开皇、仁寿时期的史事,按次序对它们进行编排,按照类别相互统属,各自确立它们的篇目,编纂成《隋书》八十卷。探寻该书著书的主旨和体例,全都是以《尚书》作为仿效标准。推究《尚书》所记载的内容,像君主臣子之间的相互对话,如果言词意旨可以称赞,那么一时的言论,篇篇都接连记载;如果言论不值得记载,话语没有能够称述的,像这些过去的事情,即使有所脱漏省略,而阅读的人却不认为这种作法是错的。等到隋朝中期以后,文献典籍大丰富了,一定要剪裁取当代的史文,效法古书的编纂方法,记载事情并不是改变了作法,而道理上却似乎有些像守株待兔一样墨守成规。所以孔衍所撰写的《汉尚书》、《后汉尚书》、《汉魏尚书》等《尚书》体著作不能流传于社会了。至于称帝称王的人没有本纪,三公九卿缺少传记,就会使纪年月份失去顺序,官爵和乡里难以周详。这都是以前所忽视,而当今所要重视的,比如王劭的《隋书》,虽然想要仿效商书、周书,效法虞书、夏书,考察该书的体例,竟然与三国王肃所撰《孔子家语》、临川王刘义庆所撰《世说新语》相类似,可以说是“画虎没有画成却反而像条狗”了。所以王劭的《隋书》在隋代受人嗤笑,确实是有原因的啊。 《春秋》流派的史书,它的产生起源于夏、商、周三代。考察《汲冢琐语》记载商王太丁时

文选翻译

牧誓 1. 在甲子日的黎明时刻,周武王率领军队来到商国都城郊外的牧野,于是誓师。武王左手拿着黄色大斧,右手拿着军旗指挥,说:“远劳了,西方的人们!”武王说:“啊!我们友邦的国君和办事的大臣,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以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的人们,举起你们的戈,排列好你们的盾,竖起你们的矛,我要宣誓了。” 2.武王说:“古人有话说:‘母鸡没有早晨啼叫的;如果母鸡在早晨啼叫,这个人家就会衰落。’现在商王纣只是听信妇人的话,轻视对祖宗的祭祀不问,轻视并遗弃他的同祖的兄弟不用,竟然只对四方重罪逃亡的人,这样推崇,这样尊敬,这样信任,这样使用,用他们做大夫、卿士的官。使他们残暴对待老百姓,在商国作乱。现在,我姬发奉行老天的惩罚。今天的战事,行军时,不超过六步、七步,就要停下来整齐一下。将士们,要努力啊!刺击时,不超过四次、五次、六次、七次,就要停下来整齐一下。努力吧,将士们!希望你们威武雄壮,象虎、貔、熊、罴一样,前往商都的郊外。不要禁止能够跑来投降的人,以便帮助我们周国。努力吧,将士们!你们如果不努力,就会对你们自身有所惩罚!” 城濮之战 夏天四月初三,晋文公、宋成公、齐国大夫国归父、崔夭、秦国公子小子懿带领军队进驻城濮。楚军背靠着险要的名叫郄的丘陵扎营,晋文公对此很忧虑。他听到士兵们唱的歌辞说:“原野上青草多茂盛,除掉旧根播新种。”晋文公心中疑虑。狐偃说:“打吧!打了胜仗,一定会得到诸侯拥戴。如果打不胜,晋国外有黄河,内有太行,也必定不会受什么损害。”晋文公说:“楚国从前对我们的恩惠怎么办呢?”栾枝说:“汉水北面那些姬姓的诸侯国,全被楚国吞并了。想着过去的小恩小惠,会忘记这个奇耻大辱,不如同楚国打一仗。”晋大公夜里梦见同楚成王格斗,楚成王把他打倒,趴在他身上吸他的脑汁,因此有些害怕。狐偃说:“这是吉利的征兆。我们得到天助,楚王面向地伏罪,我们会使他驯服的。”子玉派斗勃来挑战,对晋文公说:“我请求同您的士兵们较量一番,您可以扶着车前的横木观看,我子玉也要奉陪观看。”晋文公让栾枝回答说:“我们的国君领教了。楚王的恩惠我们不敢忘记,所以才退到这里,对大夫子玉我们都要退让,又怎么敢抵挡楚君呢?既然得不到贵国退兵的命令,那就劳您费心转告贵国将领:准备好你们的战车,认真对待贵君交付的任务,咱们明天早晨战场上见。”晋军有七百辆战车,车马装备齐全。晋文公登上古莘旧城的遗址检阅了军容,说:“年轻的和年长的都很有礼貌,我们可以用来作战了。”于是晋军砍伐当地树木,作为补充作战的器械。四月初四,晋军在莘北摆好阵势,下军副将胥臣领兵抵挡限陈、蔡两国军队。楚国主将子玉用若敖氏的六百兵卒为主力,说:“今天必定将晋国消灭了!”子西统率楚国左军,斗勃统率楚国右军。晋将胥臣用虎皮把战马蒙上,首先攻击陈、蔡联军。陈、蔡联军逃奔,楚国的右军溃败了。晋国上军主将狐毛树起两面大旗假装撤迟,晋国下军主将栾枝让战车拖着树枝假装逃跑,楚军受骗追击,原轸和郄溱率领晋军中军精锐兵力向楚军拦腰冲杀。狐毛和狐偃指挥上军从两边夹击子西,楚国的左军也溃败了。结果楚军大败。子玉及早收兵不动,所以他的中军没有溃败。晋军在楚军营地住了三天,吃缴获的军粮,到四月八日才班师回国。 《晋楚城濮之战》 宋国派门尹般到晋军中报告情况危急。晋文公说:“宋国来报告情况危急,不去救他们就会断绝交往,要求楚国(退兵),(他们)又不答应。我们想参战,齐国和秦国尚未同意。怎么办?”先轸说:“让宋国舍弃我国而去给齐国、秦国送财礼,假借他们两国去要求楚国(退兵)。我们扣押曹国国君,把曹国、卫国的土地分给宋国。楚国喜欢曹国、卫国,必定不答应齐国和秦国的要求。齐国和秦国喜欢宋国财礼而怨恨楚国固执,能不打仗吗?”晋文公很高

〈萧统文选〉序及译文-泉州五中

《〈萧统文选〉序》及译文 【原文】式观元始,眇觌玄风,冬穴夏巢之时,茹毛饮血之世,世质民淳,斯文未作。逮乎“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之时义远矣哉!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水曾微增冰之凛。何哉?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随时变改,难可详悉。 【译文】我看那原始时代的远古风俗,人类处在冬住窟夏居巢、连毛带血吃生肉的时期,世风质朴,民情淳厚,文字文章还没有产生。到了“伏羲氏治理天下的时候,才开始画八卦,造文字,用来代替结绳记事的方法,从此以后文章典籍就应运而生了。”《易经》上说:“观察日月星辰,用来考察四季的变化;观察诗书礼乐,用来教化人民使之有成就。”诗书礼乐的意义真深远广大啊!椎轮这种简陋的车子是帝王乘坐的大辂的原始模样,但大辂哪有椎轮的质朴?厚厚的冰层是积水凝结而成的,但积水并没有厚冰的寒冷。为什么呢?大概是由于承继那造车之事却增加了文饰,改变了水的本来状态却变得更加寒冷。事物既然有这种现象,文章也应当如此。文章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我们难以全部搞清它的变化规律。 【原文】尝试论之曰:《诗序》云:“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日颂。”至于今之作者,异乎古昔。古诗之体,今则全取赋名。荀宋表之于前,贾马继之于末。自兹以降,源流寔繁。述邑居则有“凭虚”“亡是”之作,戒畋游则有《长杨》《羽猎》之制。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 【译文】让我尝试议论一下这个问题吧:《毛诗序》上说:“《诗经》有六义:第一叫做风,第二叫做赋,第三叫做比,第四叫做兴,第五叫做雅,第六叫做颂。”至于现代的作者,跟古代大不一样。赋本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表现手法,现在却发展成为用“赋”命名的独立文体。荀卿、宋玉率先标明创作赋体,贾谊、司马相如跟在后面继续发扬。从此以后,这类作品源远流长确实繁富。描写城市园囿,有张衡《西京赋》和司马相如《上林赋》这样的作品;劝戒帝王不要沉湎游猎,有扬雄《长杨赋》《羽猎赋》一类的创作。如果论起那些记一事、咏一物,寄兴风云草木和鱼虫禽兽之类的作品,推广扩大其题材,就不能一一尽述了。 【原文】又楚人屈原,含忠履洁,君匪从流,臣进逆耳,深思远虑,遂放湘南。耿介之意既伤,壹郁之怀靡诉。临渊有怀沙之志,吟泽有憔悴之容。骚人之文,自兹而作。【译文】又有楚国诗人屈原,心怀忠贞,志行清正,因为楚王不是从善如流的国君,臣下所进献的忠言他听不顺耳,屈原为国家百姓深谋远虑,却反而被放逐在湘水之南。刚直忠正之心已经遭到伤害,抑郁不平的感情无处申诉,面对江水产生投江报国的决心,行吟泽畔面带憔悴的神色。骚人的作品从此兴起了。 【原文】诗者,盖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关雎》、《麟趾》,正始之道著;《桑间》、《濮上》,亡国之音表。故风雅之道,粲然可观。自炎汉中叶,厥涂渐异。退傅有“在邹”之作,降将著“河梁”之篇。四言五言,区以别矣。又少则三字,多则九言,各体互兴,分镳并驱。颂者,所以游扬德业,褒赞成功。吉甫有“穆若”之谈,

萧统的文选序译文

我看那原始时代的远古风俗,人类处在冬住窟夏居巢、连毛带血吃生肉的时期,世风质朴,民情淳厚,文字文章还没有产生。到了“伏羲氏治理天下的时候,才开始画八卦,造文字,用来代替结绳记事的方法,从此以后文章典籍就应运而生了。”《易经》上说:“观察日月星辰,用来考察四季的变化;观察诗书礼乐,用来教化人民使之有成就。”诗书礼乐的意义真深远广大啊! 椎轮这种简陋的车子是帝王乘坐的大辂的原始模样,但大辂哪有椎轮的质朴?厚厚的冰层是积水凝结而成的,但积水并没有厚冰的寒冷。为什么呢?大概是由于承继那造车之事却增加了文饰,改变了水的本来状态却变得更加寒冷。事物既然有这种现象,文章也应当如此。文章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我们难以全部搞清它的变化规律。 让我尝试议论一下这个问题吧:《毛诗序》上说:“《诗经》有六义:第一叫做风,第二叫做赋,第三叫做比,第四叫做兴,第五叫做雅,第六叫做颂。”至于现代的作者,跟古代大不一样。赋本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表现手法,现在却发展成为用“赋”命名的独立文体。荀卿、宋玉率先标明创作赋体,贾谊、司马相如跟在后面继续发扬。从此以后,这类作品源远流长确实繁富。描写城市园囿,有张衡《西京赋》和司马相如《上林赋》这样的作品;劝戒帝王不要沉湎游猎,有扬雄《长杨赋》《羽猎赋》一类的创作。如果论起那些记一事、咏一物,寄兴风云草木和鱼虫禽兽之类的作品,推广扩大其题材,就不能一一尽述了。 又有楚国诗人屈原,心怀忠贞,志行清正,因为楚王不是从善如流的国君,臣下所进献的忠言他听不顺耳,屈原为国家百姓深谋远虑,却反而被放逐在湘水之南。刚直忠正之心已经遭到伤害,抑郁不平的感情无处申诉,面对江水产生投江报国的决心,行吟泽畔面带憔悴的神色。骚人的作品从此兴起了。 诗歌,是心志达到一定的程度的表现,感情在内心激荡而表现在语言上。《关雎》、《麟趾》是端正初始之道的表达,《桑间》、《濮上》是亡国之音的流露。所以《诗经》的正道,光彩照人,值得鉴赏。自从汉朝中叶以来,诗歌发展的道路又渐渐不同了,有韦孟退居邹地讽谏的诗作,有降将李陵“携手上河梁”这样的篇什。四言诗和五言诗区分开来,又产生了少则三字、多则九字的诗歌,各种诗体一齐出现,像分镳共驰的马车一样同时并起。 “颂”是用作歌功颂德、赞美成功的体裁,从前尹吉甫有“穆若清风’那样的赞辞,季札有“至矣哉”那样的赞叹。抒发感情形成诗歌,正如上面所说风雅和韦、李的诗歌;总括成功形成颂体,也就像这里所说的尹吉甫、季札的作品了。 其次,“箴”是为弥补过失而产生的,“戒”是由于辅佐君王纠正其过失而出现的;“论”要求剖析事理精当细微;“铭’要求叙述事情清爽温润;赞美寿终的人,那么就产生厂“诔”;为画像题辞,那么“赞”就兴起了。又有诏诰教令、表奏笺记、书誓符檄、吊祭哀文等类文体,“答客”、“指事’之类作品,“三言”、“八字”一类文辞,还有篇辞引序、碑碣志状,各种作品像蜂一样成群涌现,新老文体的发展呈现错综纷繁的局面。就好像埙和笙虽是不同的乐器,但都能发出动听悦耳的乐曲;黼和黻虽然色彩各异,但都能成为美丽悦目的珍品。由于有如此众多的文体,作者的各种情致意趣,都能得到充分的表现。 我在监国抚军之余,平日有许多空闲时光,广泛阅读各类文章。总是眼睛在浏览,心里在默想,一读就是老半天,竟然没有倦意。自从周、汉以来,年代久远,朝代经历七个,时间超过千年。这期间词人才子誉满文坛,他们才思敏捷,铺纸挥毫,文章多得充满书套。如果不删除其糟粕,采集其精华,要想事半功倍,多半是很困难的了。 至于周公旦撰写的那些典籍,孔尼父编订的那些书籍,能跟太阳、月亮一起高悬空中,能与鬼神较量深奥玄妙,它们是道德方面的准则法式,人伦方面的导师良友,难道可以加以删削,加以剪裁? 老子、庄子、管子、孟子等先秦诸子的著作,大概以表达思想见解为宗旨,并不以善于作文当作目的。所以我现在编纂这部《文选》,略去不收它们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文选翻译

文选一 精卫填海文言文翻译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夸父逐日翻译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泽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泽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邓林。 女娲补天翻译 上古的时候,大地四方尽头极远的地方崩坏,大地(古人把中国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雍、梁九州,这里泛指大地)塌陷,天不能把大地全都覆盖,地不能把万物完全承载.,火势宽广猛烈而不熄灭,洪水浩渺无边而不消退,猛兽吞食善良的人民(颛:纯朴厚实),凶猛的鸟用爪抓取老弱。于是女娲熔炼五色石以补青天,折断鳌(海里的一种大龟)的四肢来把擎天的四根柱子支立起来,杀黑龙来拯救翼州(古九州之一,古代中原地带),累积芦苇的灰烬以抵御洪水。苍天得以修补,四柱得以直立,洪水干枯(这里指洪水消退了),翼州太平,强壮凶猛的鸟兽死去,善良的百姓生存下来。 巫山巫峡翻译 长江继续向东流,经过巫峡。巫峡是杜宇王时派人凿开用来通江水的。郭仲产说:“按照《汉书·地理志》,巫山在巫山县城西南,可是现在巫山在巫山县城的东边,这大概是郡县政府所在地不固定的缘故吧!”长江经过巫峡,往东流去,经过新崩滩。这山在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塌过一次,晋太元二年又崩塌过一次。崩塌的时候,水倒流一百多里,掀起几十丈高的浪头。现在滩上的石头,有些圆的象箪,有些方的象笥,象这样一类的多得很,都是崩塌的山崖上滚落下来的,使得湍急的江水更是汹涌,所以叫它做新崩滩。那崩塌的山崖剩下的部分,比起其他各个山岭,还算是高耸突出的。新崩滩下去十多里,有大巫山,它的高不只是三峡所没有,而且可以跟岷山、峨眉山争高低,同衡山、九疑山相并列;它遮护统领周围的各个山峰,高与云平,还要到霄汉去衡量它们的高低啊!神入孟凃就居住在这大巫山上。《山海经》记载:“夏朝君主启的臣子孟凃,这人在巴地主管神灵之事。巴地的人到孟凃那里诉讼,孟凃把那衣服上有血的人抓起来了,被抓的人请求饶命,孟凃赦免了他,让他居住在这丹山的西边。”郭景纯给《山海经》作注说:“丹山在丹阳,属巴地。”丹山西就是巫山。天帝的女儿也住在那里。宋玉所说:“天帝最小的女儿名叫瑶姬,未出嫁就死了,埋在巫山的南面。灵魂变成草,这就是灵芝。”记载“神女离别楚怀王时自叙:…巫山神女,住在巫山险要的地方,早上变为朝云,晚上变为雨雾,早早晚晚,都在阳台山的下面。?第二天早

《欧阳君周文集序》原文及译文赏析

《欧阳君周文集序》原文及译文赏析 欧阳君周文集序(节选) 欧阳行于闽之里生之。幼为儿孩时,不与众童亲狎,行止多自处。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①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未甚识文字,随人而.问章句,忽有一言契于心,移日自得,长吟高啸,不知其所止也。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为汩没②之饥氓也。未知为吉凶邪?”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自此遂日日知书,伏圣人之教,慕恺悌之化,达君臣父子之节,忠孝之际,唯恐不及。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建中、贞元时,文词崛兴,遂大振耀,欧③闽之乡不知有他人也。 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至之日,比君为芝英。每有一作,屡加赏进。游娱燕飨,必召同席。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寻而陆相贽知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郎愈、李校书观,洎君并数百岁杰出,人至于今伏之。君之文新无所袭,才未尝困。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一命而卒,天其绝

邪!君于贻孙言旧故之分,于外氏为一家。故其属文之内名为予伯舅所著者,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皆可征于集。故予冲幼之岁,即拜君于外家之门。 大和中,予为福建团练副使日,其子价自南安抵福州,进君之旧文共十编,首尾凡若干道,泣拜请序。予诺其命矣,而词竟未就。价微有文,又早死。大中六年,予又为观察使,令访其裔,因获其孙曰澥。不可使欧阳氏之文遂绝其所传也,为题其序,亦以卒后嗣之愿云。 【注释】①窅(yǎo):怅惘。②汩没:沦落。③欧:通“瓯”。 4.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心独娱之娱:快乐B.逮风月清晖逮:抓住、捕获 C.故君名在榜中故:因此、所以D.而词竟未就就:成功 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叙述欧阳行周的成长历程,评定其文章特点,最后交代为文集作序的缘由,有接作序为其立传之意,读此可知欧阳行周为人为文之一斑。B.欧阳行周年少时酷爱山水与读书,尽管乡人父母也为他的将来忧心忡忡,但他天资聪颖,文笔超群,终于成为福建最著名的文士。C.欧阳行周写文章语词清秀,思维敏捷,能言人所未言,说理精辟,立论周密详尽,擅长抒情,叙事委婉曲折,是韩愈、李观等人的学生。D.作者痛惜欧阳行周英年早逝,未能充分施展才干,又叹其身后萧条寥落,将敬仰、追念古人的深情寓于叙事、议论之中,颇能感人。 6.下列对于文言文中有关词语和内容的解释,正确的是

郭锡良古代汉语上部分文选原文及翻译

《山海经》古文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音同“消”)。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山海经》 译文: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译文: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口渴了,想要喝水,到黄河、渭河去喝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了,夸父又向北去喝大湖里的水。他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丢弃的手杖,顿时化为一片桃林。 女娲补天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lǎn)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译文:远古之时,支撑天地四方的四根柱子坍塌了,大地开裂;天不能普遍覆盖万物,地不能全面地容载万物;火势蔓延而不能熄灭,水势浩大而不能停止;凶猛的野兽吃掉善良的百姓,凶猛的禽鸟用爪子抓取老人和小孩。于是,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砍断海中巨龟的脚来做撑起四方的柱子,杀死黑龙来拯救中原,用芦灰来堵塞洪水。天空被修补了,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竖立了起来,洪水退去,中原大地上恢复了平静;凶猛的鸟兽都死了,善良的百姓存活下来。天圆地方众所周知,但为何是背地而不是背天呢? 蝜蝂传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译文: 蝜蝂是一种擅长背东西的小虫。(它)爬行时遇到东西,就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它身上的)东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疲乏也不停止。它的背很粗糙,因而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最终被压倒爬不起来。人们有时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可是蝜蝂如果能爬行,又把东西像原先一样抓取过来背上。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肯停下来,导致(最后)跌倒摔死在地上。

萧统《文选序》

萧统《文选序》式观元始,眇觌玄风,冬穴夏巢之时,茹毛饮血之世,世质民淳,斯文未作。逮乎“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之时义远矣哉!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水曾微增冰之凛。何哉?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随时变改,难可详悉。译文?我看那原始时代的远古风俗,人类处在冬住窟夏居巢、连毛带血吃生肉的时期,世风质朴,民情淳厚,文字文章还没有产生。到了“伏羲氏治理天下的时候,才开始画八卦,造文字,用来代替结绳记事的方法,从此以后文章典籍就应运而生了。”《易经》上说:“观察日月星辰,用来考察四季的变化;观察诗书礼乐,用来教化人民使之有成就。”诗书礼乐的意义真深远广大啊!椎轮这种简陋的车

子是帝王乘坐的大辂的原始模样,但大辂哪有椎轮的质朴?厚厚的冰层是积水凝结而成的,但积水并没有厚冰的寒冷。为什么呢?大概是由于承继那造车之事却增加了文饰,改变了水的本来状态却变得更加寒冷。事物既然有这种现象,文章也应当如此。文章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我们难以全部搞清它的变化规律。 尝试论之曰:《诗序》云:“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日颂。”至于今之作者,异乎古昔。古诗之体,今则全取赋名。荀宋表之于前,贾马继之于末。自兹以降,源流寔繁。述邑居则有“凭虚”“亡是”之作,戒畋游则有《长杨》《羽猎》之制。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让我尝试议论一下这个问题吧:《毛诗序》上说:“《诗经》有六义:第一叫做风,第二

古代汉语文选参考译文(散文、辞赋部分)

古代汉语文选参考译文(散文、辞赋部分) 第一单元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遗弃了他的手杖,化成桃林。 蝜蝂传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蝜蝂是一种喜爱背东西的小虫。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东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劳累也不停止。它的背很不光滑,因而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终于被压倒爬不起来。有的人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可是蝜蝂如果能爬行,又把东西象原先一样抓取过来背上。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肯停下来,以致跌倒摔死在地上。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现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就捞一把,用来填满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已成为自己的负担,还只怕财富积聚得不够。等到一旦因疏忽大意而垮下来的时候,有的被罢官,有的被贬往边远地区,也算吃了苦头了。如果一旦被起用,他们又不思悔改,天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地位,加大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以至接近摔死的程度,看到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也不知接受教训。虽然他们的外形看起来庞大,他们的名字是人,可是见识却和蝜蝂一样,也太可悲了!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写出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惊讶。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住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原来的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后来就没有探访的人了。 巫山、巫峡 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郭仲产云:“按地理志,巫山在县西南,而今县东有巫山,将郡县居治无恒故也!”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此山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晋太元二年又崩。当崩之日,水逆流百余里,涌起数十丈。今滩上有石,或圆如箪,或方似笥,若此者甚众,皆崩崖所陨,致怒湍流,故谓之新崩滩。其颓岩所余,比之诸岭,尚为竦桀。 长江继续向东流,经过巫峡。巫峡是杜宇王时派人凿开用来通江水的。郭仲产说:“按照《汉书·地理志》,巫山在巫山县城西南,可是现在巫山在巫山县城的东边,这大概是郡县政府所在地不固定的缘故吧!”长江经过巫峡,往东流去,经过新崩滩。这山在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塌过一次,晋太元二年又崩塌过一次。崩塌的时候,水倒流一百多里,掀起几十丈高的浪头。现在滩上的石头,有些圆的象箪,有些方的象笥,象这样一类的多得很,都是崩塌的山崖上滚落下来的,使得湍急的江水更是汹涌,所以叫它做新崩滩。那崩塌的山崖剩下的部分,比起其他各个山岭,还算是高耸突出的。 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非惟三峡所无,乃当抗峰岷峨,偕岭衡疑;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更就霄汉辨其优劣耳!神孟凃所处。《山海经》曰:“夏后启之臣孟凃,是司神于巴,巴人讼于孟凃之所,其衣有血者执之,是请生,居山上,在丹山西。”郭景纯云:“丹山在丹阳,属巴。”丹山西即巫山者也。 新崩滩下去十多里,有大巫山,它的高不只是三峡所没有,而且可以跟岷山、峨眉山争高低,同衡山、九疑山相并列;它遮护统领周围的各个山峰,高与云平,还要到霄汉去衡量它们的高低啊!神入孟凃就居住在这大巫山上。《山海经》记载:“夏朝君主启的臣子孟凃,这人在巴地主管神灵之事。巴地的人到孟凃那里诉讼,孟凃把那衣服上有血的人抓起来了,被抓的人请求饶命,孟凃赦免了他,让他居住在这丹山的西边。”郭景纯给《山海经》作注说:“丹山在丹阳,属巴地。”丹山西就是巫山。 又帝女居焉。宋玉所谓:“天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阳。精魂为草,寔为灵芝。”所谓“巫山之女,高唐之阻,旦为为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早视之,果如其言。故为立庙,号朝云焉。”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 天帝的女儿也住在那里。宋玉所说:“天帝最小的女儿名叫瑶姬,未出嫁就死了,埋在巫山的南面。灵魂变成草,这就是灵芝。”记载“神女离别楚怀王时自叙:‘巫山神女,住在巫山险要的地方,早上变为朝云,晚上变为雨雾,早早晚晚,都在阳台山的下面。’第二天早晨去看,果然象神女所说。因此楚怀王为神女立庙,叫做朝云。’这一段从头到尾全长一百六十里,叫做巫峡,是根据巫山而得名的。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在整个三峡七百里地当中,江两岸一个山峰连着一个山峰,一点空缺的地方也没有。层层叠叠的高山险峰,挡住了天空,遮蔽了太阳;除非在正午或半夜,否则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都被阻绝了。偶或皇帝有命令须急速传达,有时候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就到了江陵,这中间一千二百里路,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长风,和行船比起来也不算快。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春冬两季,这一带有洁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的清流,倒映着的影子;极高的山顶上长满了形状奇特的柏树,从山崖上流下来的泉水和瀑布从那儿飞速冲刷而下;水清,树荣,山高,草茂,的确富有吸引人、使人感到愉快的特色。每到秋天雨后刚晴或者下霜天的早晨,山林中气候寒冷,山沟里气氛清泠;常常有山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呼叫,叫声象—种悠长的歌曲非常凄凉特别,空旷的山谷传送着猿啼的回声,悲哀宛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