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貌学复习资料 (1)

地貌学复习资料 (1)

地貌学复习资料 (1)
地貌学复习资料 (1)

第一章绪论

地貌学的英文geomorphology,起源于三个希腊文字:ge代表地球,morphe代表形态,Logos 代表学科。因此,地貌学是关于地球表面形态的科学。

陆壳地貌类型

平原:地面起伏微弱的广大平地,海拔0-600米

高原:地面海拔高程在600米以上的平原

山地:四周被平地环绕的孤立高地,由山顶、山麓、山坡组成,海拔高程在500米以上,分为低山、中山、高山、极高山

丘陵:相对高程100米以下或绝对高程500米以下的孤立高地。

盆地:周围是山地或高原,中间地形低平的地区,盆地与周围山地高差大雨500米。

台地:具有坡度较陡的台坡(一般大于10度)和坡度较缓的台面(一般小于7度)的隆起地貌。

山的形态分类

名称绝对高程(m)

极高山>5000

高山3500-5000

中山1000-3500

低山500-1000

几个概念:

1 构造运动tectonic movement: 在地球内部动力的作用下发生了地壳物质的运动,并产生了各种地质构造类型的地壳活动。

2 内营力endogenic force:由地球内部能量(热能、化学能、重力能以及地球自转能等)所引起的地质作用力,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火山、地震等,都是内营力作用导致的。

3 外营力exogenic force:地球表面以太阳辐射能、重力能、日月引力能为能源、通过大气、水、生物等所产生的作用力。外营力作用总趋势是削平山岭、填塞低地、夷平地表,使地表元素发生迁移、分散或富集。

地貌一直在不断变化发展。地貌变化发展受构造运动、外营力作用和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

地貌学定义: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科学

第二章坡地地貌

坡地地貌:坡地上的岩块或土体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有时又叫重力地貌。

坡地地貌的形成与发展可分成两个阶段:

1 坡地物质风化和岩石破裂并具备大量松散物质;

2 坡地上的不稳定块体或风化碎屑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迁移而形成各种坡地地貌。

崩塌: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称为崩塌。

根据坡地的物质组成分为:

1 崩积物崩塌这类崩塌是山坡上已有的崩塌岩屑和砂土等物质,由于它们的质地很松散,当有雨水侵蚀或受地震震动时,可再一次形成崩塌

2 表层风化物崩塌这是在地下水沿风化层下部的基岩面流动时,引起风化层沿基岩面崩塌沉积物崩塌有些由厚厚的冰积物、冲积物或火山碎屑物组成的陡坡,由于结构松散,形成崩塌

3 基岩崩塌在基岩山坡上,常沿节理面、地层面或断层面等发生崩塌

根据崩塌体的移动形式分为

1 散落型崩塌在节理或断层发育的陡坡,或是软硬岩层相间的陡坡,或是由松散沉积物组成的陡坡,常常形成散落型崩塌

2 滑动型崩塌这类崩塌沿一滑动面发生,有时崩塌体保持了整体形态

3 流动型崩塌降雨时,斜坡上的松散岩屑、砂和粘土,受水浸泡后产生流动崩塌。

滑坡

斜坡上的大块岩(土)体,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称为滑坡

影响滑坡的因素

1 地下水

2 地表水

3 斜坡岩石结构和岩性

4 地震

5 人为因素

醉汉树:滑坡体上的树木,因滑坡体滑动而歪斜,这种歪斜的树木称为醉汉树。

马刀树:如果滑坡形成已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歪斜的树干又会慢慢长成弯曲形,叫做马刀树

滑坡的发展阶段

1 蠕动变形阶段:斜坡上岩(土)体的平衡状况受到破坏后,产生塑性变形,有些部位因滑坡阻力小于滑坡动力而产生微小滑动。随着变形的发展,斜坡上开始出现拉张裂隙。裂隙形成后,地表水下渗加强,变形进一步发展,滑坡两侧相继出现剪切裂隙,滑动面逐渐形成

2 滑动阶段:滑动面已形成,滑动体向下滑动,滑坡前缘形成滑坡鼓丘,一些滑坡裂隙也相继出现,裂隙错距不断加大,在滑动面的下方出口处,常有浑浊的地下水流出

3 停息阶段:滑坡体滑动后,不断受阻,能量消耗,滑坡体趋于稳定。滑坡停息以后,滑坡体在自重作用下,一些曾滑动的松散土石块逐渐压实,地表裂隙逐渐闭合,滑坡壁因崩塌而变缓,甚至生长植物。滑动时一些东倒西歪的树木又恢复正常生长,形成许多弯曲的马刀树

土屑蠕动:斜坡上的碎屑或土壤颗粒在重力作用下缓慢向下坡运动,称为土屑蠕动

第三章河流地貌

河流:地表线形凹槽内天然流水的通称。凡由河流作用形成的地貌,称河流地貌

河流作用是塑造地貌最普遍最活跃的外营力之一。

从整个流域看,上游河谷狭窄,多瀑布;中游河谷较宽,发育河漫滩和阶地;下游河床坡度较小,河谷宽浅,多形成曲流和汊河;河口段形成三角洲和三角湾

横向环流(helical flow pattern):在弯曲河道中,从凸岸由水面流向凹岸的水流(表流)和从凹岸由河底流向凸岸的水流(底流)构成一个连续的螺旋形向前移动的水流,称横向环流漩涡流:当水流绕过障碍物,如沙波的脊部、河床基岩岩槛以及各种人工建筑物时,都会产生漩涡流。

沙波sand wave:河流河床底部泥沙以集合体方式向下游移动的形式,也叫沙浪

河流水流有破坏地表并掀起地表物质的作用。水流破坏地表有三种方式,统称为河流的侵蚀作用:

1冲蚀作用(cavitation, hydraulicking(水力冲蚀)

2磨蚀作用(abrasion or corrasion)

3溶蚀作用(corrosion)

河流侵蚀按方向可分为下切侵蚀(vertical erosion)和侧方侵蚀(lateral erosion)两种。

1下切侵蚀是水流垂直地面向下的侵蚀,其效果是加深河床。下切侵蚀可以沿较长的河段同时进行,也可以从源头开始,或从河口开始向上游侵蚀,或通过瀑布的后退来实现,又称向源侵蚀(溯源侵蚀)。

2侧方侵蚀也称旁蚀,是河流侧向侵蚀的一种现象。这种侵蚀的结果是使河岸后退,沟谷展宽,或者形成曲流。

河流水流在流动过程中携带大量泥沙和推动河底砾石移动的作用,叫河流搬运作用。河流水流搬运的方式有三种:

1推移:推移是流水使泥沙或砾石沿河床底面滚动或滑动,主要是泥沙或砾石受水流的迎面压力作用所致。

2跃移:跃移是床底泥沙呈跳跃式向前搬运。

3 悬移:悬移是较细小颗粒在流水中呈悬浮状态搬运。

河流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是同时进行、错综交织在一起的,但河流不同段落有差别,一般而言:上游以侵蚀作用为主,下游以堆积作用为主;曲流河段内则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床(bed) :河谷中枯水期水流所占据的谷底部分。

河流侵蚀基准面(erosion base level):河床纵剖面是河流作用形成的,每条河流下切侵蚀的最大深度并不是无止境的,往往受某一高度基面控制,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基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不再向下侵蚀,这一基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erosion base level)

地方侵蚀基准面(local base level):就各个河段而言,一些坚硬岩坎、湖泊洼地或支流汇入主流的汇口处等等,它们都起着控制上游河段下切的作用,可称为地方侵蚀基准面(local base level);

终极侵蚀基准面:控制一条河流下切最深的一点高度,称为终极侵蚀基准面

当侵蚀基准面下降时,在河流的下游发生侵蚀,然后逐渐向上游扩展,即向(溯)源侵蚀,河床纵向坡度变大;当侵蚀基准面上升时,水流搬运泥沙能力减弱,河流发生堆积,河床纵向坡度变小

河床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因素影响侵蚀和堆积作用,在河床中形成各种地貌,如河床中的浅滩与深槽、沙波,山地基岩河床中的壶穴和岩槛等

1浅滩是河床底部的一些不同规模的冲积物堆积体,有的分布在岸边,称边滩;有的分布在河心,称心滩。浅滩与浅滩之间较深的河段,称深槽

2壶穴(potholes)是基岩河床中被水流冲磨的深穴

3岩槛:基岩河床中较坚硬岩石横亘于河床底部

河床平面形态有:

1平直的(straight)

2弯曲的(meandering) 弯曲的河床称曲流(meaders)

3分汊的(braided) 分汊的河床称辫流(braided river

河漫滩:河流洪水期淹没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称为河漫滩(floodplain)

河漫滩的形成阶段:

1边滩阶段:粗粒沉积物一部分在河床上堆积,另外在河流凸岸地段也因流速较缓而堆积,形成滨河床浅滩(边滩):。

2雏形河漫滩Ⅰ:随着曲流的发展,浅滩不断展宽加高,主要沉积粗粒河床相的推移质沉积物,较细的悬移物质被带到河流下游

3雏形河漫滩Ⅱ:随着河谷进一步展宽和河漫滩位置抬高,滩上水流流速变小,只有较细的悬移质能沉积在这里

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由大量土、砂、石块等固体物质(占15~80%)与水组成的一种特殊洪流

泥石流常在暴雨或融雪时期突然暴发,运动速度很快(每秒数米),历时短暂(数小时)

在它的源头常有滑坡或崩塌,下游出山口堆积成泥石流堆积扇

泥石流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对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等带来很大危害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1大量松散固体物质——物质来源

2暴雨和洪水——润滑作用

3陡峻的沟谷——使泥石流快速形成并迅猛下泻

洪积扇:山麓带地形坡度急剧变缓,河流水流分散,流速减慢,山地河流带来的大量砾石和泥沙在山麓带发生堆积,形成一个平面呈扇形的堆积体,称洪积扇

河口区:河流入海或入湖的地段,是河流和海洋或湖泊相互作用的区域

河流阶地:河流下切侵蚀,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高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的阶地

第四章岩溶地貌

岩溶:是指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及其形成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

岩溶地貌:原又称喀斯特(Karst)地貌。喀斯特原是亚得里亚海北端东海岸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发育着各种奇特的石灰岩地形。十九世纪末,南斯拉夫学者J.司威治(Cvijic)研究了喀斯特高原的各种石灰岩地形,并把这种地貌叫喀斯特。以后,喀斯特一词便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专门术语。1966年在广西桂林召开的全国喀斯特学术会议上,将喀斯特改为岩溶

地表岩溶形态

1 溶沟:地表水流沿石灰岩坡面流动,溶蚀和侵蚀出许多凹槽,称为溶沟

2石芽:溶沟之间的突出部分,称为石芽。

从山坡上部到下部,由全裸露石芽过渡为半裸露石芽,再到埋藏石芽。

3 石林(stone forest; pinnacle karst):一种非常高大的石芽,它是在热带多雨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云南路南石林,高达20~30m,密布如林

4 落水洞:岩溶区地表水流向地下河或地下溶洞的通道。它是由垂直方向流水对裂隙不断进行溶蚀并伴随塌陷而形成的

5 漏斗:是岩溶化地面上的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数十米,深十几至数十米。

漏斗下部常有管道通往地下,地表水沿此管道下流,如果通道被粘土和碎石堵塞,则可积水成池

6溶蚀洼地:四周为低山丘陵和峰林所包围的封闭洼地。

7岩溶盆地是指岩溶地区的一些宽广平坦的盆地或谷地。

8干谷(dry valleys):岩溶区的干涸河谷

9盲谷(blind valleys) :在岩溶区,河谷上游的水流从某一陡坝下的泉眼涌出,河流流向的前方又有一陡坎阻挡,陡坎下方有一落水洞,河水沿落水洞流入地下,这种上下游封闭的河谷,称为盲谷

10 伏流(underground stream):转入地下的河流暗流段,叫伏流

11峰丛:由上部为耸立的锥形山峰和下部为相连的基座组成

12 峰林: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

13 孤峰:岩溶区的孤立石灰岩山峰

关于峰林地貌的发育,通常用地貌循环理论来解释

峰丛是岩溶发育初期由岩溶水的垂直渗入溶蚀扩大而成,所以峰丛洼地之间的相对高度较小,山峰下部有尚未溶蚀的基座相连

当峰丛之间进一步溶蚀向深处发展,直到水平循环带,这时地下河可能出露成地表河,使侵蚀作用加强,峰丛基座被切开,山峰相互分离,形成峰林

地下岩溶形态

1溶洞: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层面、节理或断层进行溶蚀和侵蚀而成的地下孔道

2 石笋(stalagmites) :从洞顶滴落下来的水溅到洞底,水中的CaCO3逐渐沉积,形成形似竹笋的堆积形态,称石笋。石笋是自下而上逐层增长,它的横剖面为叠层状

3石柱(column):石钟乳和石笋各自向相对方向伸展,最后连结起来,成为石柱

4石幕(draperies; curtains and shawls):从洞壁沿裂隙渗出的水中的CaCO3呈片状沉积,如同帷幕一样展开,故称为石幕

5 泉华(tufa and travertine):是由泉水出露的CaCO3沉积物

6岩溶泉,分为

1)暂时性泉:这一类泉多分布在垂直循环带或过渡带,只在雨季或融雪季节,垂直循环带充水以及洪水期受河水上涨影响,地下水位上升成暂时泉

2)周期性泉:这类泉多形成在过渡带和水平循环带之间,泉的涌量呈周期性变化,有时水量很大,有时水量很小,例如贵州省猫跳河红板桥附近的周期泉,最大涌水量达22.5~88.5 L/s,最小流量才0.45 L/s,每一周期相隔30~35 min

3)涌泉:这类泉来自水平循环带的深部或深部的层间含水层,流量大且较稳定

第五章冰川地貌

冰川冰:在高山和高纬地区,气候严寒,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常年积雪,当降雪的积累大于消融时,地表积雪逐年增厚,经一系列物理过程,积雪就逐渐变成微兰色的透明的冰川冰。

雪线(firnline, firnlimit, snow line):在气候年变化不大的若干年内,每年最热月积雪区的下限大致在同一海拔高度,这一高度的界线称雪线

冰川的类型

1按冰川发育的气候条件和冰川温度状况,冰川分为:

海洋性冰川

大陆性冰川

2 按冰川的形态、规模和所处的地形条件,把冰川划分为

山岳冰川:发育在高山上的冰川,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和低纬度高山地区,分为

冰斗冰川(Cirque glaciers)

悬冰川(suspended glacial)

山谷冰川(valley glacial)

大陆冰川

在两极地区发育的冰川,面积广,厚度大。包括以下类型:

冰盾(ice domes)

冰盖(ice sheet)

平顶冰川:发育在起伏和缓高地上的冰面平坦、形如薄饼的冰川。冰川的周围伸出许多冰舌。如冰川规模很大,覆盖了整个山顶或山区大部分,又称冰帽(ice caps)。

山麓冰川:当山谷冰川从山地流出,在山麓带扩展或汇合成一片广阔的冰原(大面积冰雪原野),叫山麓冰川。

冰川运动

冰川一年通常只前进数十米至数百米。冰川的运动主要靠内部塑性变形和块体滑动完成。冰川运动速度大小,主要依靠以下因素:

1冰川或冰面坡度:坡度越大越有利于冰川运动。

2冰川厚度:冰川越厚,运动速度越大, 冰川体中部运动速度大于外侧。

3时间:冰川运动速度夏季大于冬季,白昼大于夜晚。

冰川运动可分为:

1冰川内部运动(internal deformation)

2冰川底部滑动(basal sliding)。

当冰川达到一定厚度时,能克服内摩擦而产生内部运动,或克服冰川与谷底的滑动摩擦而产生底部滑动。

一般来说:海洋性冰川既有内部运动,也有底部滑动;大陆性冰川仅为内部运动,少有底部滑动。

冰川的侵蚀作用(Glacial erosion)

冰川的侵蚀方式:

拔蚀作用(plucking/quarrying): 冰床底部或冰斗后背的基岩,沿节理反复冻融而松动,松动的岩块再与冰川冻结在一起时,冰川向前运动就把岩块拔起带走。

冰川拔蚀作用可拔起很大的岩块。

磨蚀作用(abration):冰川运动时,冻结在冰川底部的碎石突出冰外,象锉刀一样,不断地对冰川底床进行削磨和刻蚀。

冰川磨蚀作用可在基岩上形成带有擦痕的磨光面。

冰川的搬运作用

冰川侵蚀产生的大量松散岩屑和由山坡上崩落下来的碎屑,进入冰川体后,随冰川运动向下游搬运。

这些被搬运的岩屑叫冰碛物。根据冰碛物在冰川体内的不同位置,可分为不同的搬运类型:底碛Subglacial debris

表碛Supraglacial debris

内碛Englacial debris

冰川搬运能力极强,它不仅能将冰碛物搬运到很远的距离,而且还能将巨大的岩块搬运到很高的部位。

漂砾(erratic boulders):被冰川搬运到很远或很高地方的巨大冰碛砾石。

冰川地貌分为

1冰蚀地貌

2冰碛地貌

3冰水堆积地貌

各种冰蚀地貌分布在不同部位:

雪线附近及其以上有冰斗、刃脊和角峰;

雪线以下形成冰川谷

在冰川谷内或大陆冰川的底部发育羊背石

冰碛地貌

由冰川侵蚀搬运的砂砾堆积形成的地貌,称冰碛地貌。有以下几种类型。

1冰碛丘陵(基碛丘陵)(Ground moraines) : 冰川消融后,原来的表碛、内碛和中碛都沉落

到冰川谷底,和底碛一起统称基碛。这些冰碛物受冰川谷底地形起伏的影响或受冰面和冰内冰碛物分布的影响,堆积后形成波状起伏的丘陵,称冰碛丘陵或基碛丘陵。

2侧碛堤(Lateral moraines): 侧碛堤是由侧碛和表碛在冰川退缩以后共同堆积而成。它在冰川谷的两侧堆积成堤状,向下游方向常和冰舌前端的终碛堤相连,向上游方向可一直延伸到雪线附近。

3 终碛堤(尾碛堤)(End moraines): 当冰川的补给和消融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时,冰川的末端较长时期地停留在某一位置,这时由冰川上游搬运来的物质,在冰川尾端堆积成弧形的堤,称终碛堤(尾碛堤)

4鼓丘(Drumlins): 鼓丘是由一个基岩核心和冰砾泥组成的一种小丘

5.锅穴(Kettle holes): 冰水平原上常有一种圆形洼地,深数米,直径十余米至数十米,称为锅穴。锅穴是埋在砂砾中的死冰块融化引起的塌陷而成。

6.蛇形丘(Eskers): 蛇形丘是一种狭长而曲折的垄岗地形,由于它蜿蜒伸展如蛇,故称蛇形丘。它的长度约数公里至数十公里,高10~30m,有时可达70~80m,底宽几十米至几百米,丘顶较狭窄,仅数米宽,顶部平缓,两侧坡度约10~20°。蛇形丘的延伸方向大致与冰川的流向一致。

第六章冻土地貌

冻土:极地、亚极地地区和中低纬的高山、高原地区,在较强的大陆性气候条件下,气温极低,降水量很少,地表没有积雪,地面裸露。在这样的条件下,将0℃或0℃以下并含有冰的地表冻结土层,称为冻土(frozen ground)。

冻土种类:

1季节冻土:如果冬季土层冻结,夏季全部融化,叫季节冻土。

2多年冻土:如多年处于冻结状态土层,仅在夏季冻土表层融化,下部仍处于冻结状态,称为多年冻土(permafrost)。

多年冻土分上下两层:

上层每年夏季融化,冬季冻结,叫活动层(active layer)

下层常年处在冻结状态,叫永冻层(permafrost)

冻土厚度还与其他自然地理条件有关

1气候的影响:大陆性半干旱气候较有利于冻土的形成,而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不利于冻土的发育

2.岩性的影响:砂土导热率较高,易透水,不利于冻土的形成;粘土导热率较低,不易透水,有利于冻土的形成;泥炭的导热率最低,最有利于冻土的发育。在连续冻土带,往往在潮湿粘土区的永冻层顶面埋深比砂砾石区的要浅,厚度比砂砾石区大。

3.坡向和坡度的影响:坡向和坡度直接影响地表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阳坡日照时间长,受热多于阴坡,因而在同一高度、不同坡向冻土的深度、分布高度和地温状况都不同,冻土的厚度也不同。坡向对冻土发育的影响还随坡度减小而减弱

4.植被和雪盖的影响

冬季,植被和雪盖阻碍土壤热量散失;夏季,植被和雪盖减少地面受热。

冻土的结构

冻土上层是夏融冬冻或是昼夜融冻的活动层,又叫交替层;下层是多年冻结不融的永冻层。活动层的厚度随纬度和高度的增大而减小,它的冻融深度与每年冬夏季节的温度有关。

冻融扰动构造(冰卷泥)

当活动层于每年秋末自地表向下冻结时,由于底部的永冻层起阻挡作用,结果使中间尚未冻结的融区(含水土层),在上下方冻结层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形成各种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弯曲结构,这种现象称为冻融扰动构造,或称冰卷泥。

多年冻土中地下冰的形式

1充填在土壤颗粒孔隙中的小冰针(needle ice)

2填充在裂隙中的冰脉(vein ice)和冰楔(ice wedges)

3泥炭核心的巨大冰透镜体(lense ice)

冻土的成因(origin of permafrost)

1残留冻土:现存的多年冻土绝大部分是第四纪冰期时的遗留物。

2 新生冻土

冻融作用:冻融作用是指冻土层中的水在气温周期性的正负变化影响下,不断发生相变和迁移,使土层反复冻结融化,导致土体或岩体的破坏、扰动和移动。

冻土地貌:由冻融作用形成的地貌称为冻土地貌或冰缘地貌,包括,

1石海(block fields):在寒冻风化作用下,岩石遭受崩解破坏,形成大片巨石角砾,就地堆积在平坦的地面上,形成石海。

2 石河:在山坡上寒冻风化产生的大量碎屑滚落到沟谷里,堆积厚度逐渐加大,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整体运动,形成石河。

3 石冰川:当冰川退缩后,聚集在冰斗和冰川槽谷中的冰碛物,内部常夹有冰川冰, 顺谷地下移,形成石冰川。碎屑物具棱角,地貌呈巨型的叶状或舌状。

4 多边形构造土:在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的平坦地面上,由于冻融和冻胀作用,地面形成多边形裂隙,构成网状,称为多边形构造土。

5 石环(stone circles):石环是由较细粒土和碎石为中心,周围由较大砾石为圆边的一种环状冻土地貌。石环是冻土中颗粒大小混杂的松散砂砾层,由于饱含水分,经频繁的冻融交替,形成物质分异形成的。

6冰核丘:冻土层中常夹有未冻结层,未冻结层中的水分在地下慢慢凝结成冰体,使地面膨胀隆起,形成冰核丘。

7 热喀斯特洼地:因温度升高,地下冰融化引起地面塌陷所形成的各种洼地。这种塌陷过程类似喀斯特过程,而塌陷原因和温度有关,故称热力喀斯特。

第七章荒漠地貌

风蚀作用:地表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脱离原地称为风蚀作用。

风蚀作用包括吹蚀作用(deflation)和磨蚀作用(abration)。

风挟带沙粒移动对岩石或不同胶结程度的泥沙块体进行碰撞和摩擦,或者在岩石裂隙和凹坑内进行旋磨,称为磨蚀作用(abration)。

搬运作用:风携带各种不同粒径的沙粒,使其发生不同形式和不同距离的位移,称为风的搬运作用。

各种大小不同的沙粒,在风的作用下可产生悬移、跃移和蠕移(推移)等不同形式的运动。

一些小于0.1 mm的沙粒,在风速为5m/s时,呈悬浮状态移动称为悬移。

跃移的沙粒主要是由于飞跃的颗粒降落时碰撞地面而产生的反弹跳跃或冲击地面沙粒跃起。蠕移是一些跃移运动的沙粒在降落时对地面不断冲击,使地表的较大沙粒受冲击后产生缓缓向前移动。

风成地貌:风对地面的吹蚀、搬运和堆积过程中,形成各种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统称风成地貌。

风蚀地貌:

1石窝:陡峭的岩壁受风沙的吹蚀和磨蚀,岩壁表面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凹坑,其直径大多约20 cm,深达10~15 cm,有群集,有分散,使岩石表面具有蜂窝状的外貌,称为石窝。

2风蚀蘑菇:突起的孤立岩石,尤其是裂隙比较发育的不太坚实的岩石,受风蚀作用后而成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地形,称风蚀蘑菇

3风蚀柱: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在风长期吹蚀后形成的孤立的柱状岩石

4雅丹:指一种流线型的风蚀山丘(土堆),其长度从数米到数公里不等。在任何弱固结的沉积物上发育。

风积地貌

1信风型风积地貌

2新月形沙丘

3纵向沙垄

季风-软风型风积地貌

1新月形沙丘链

2横向沙垄

干旱区荒漠的类型:根据荒漠地貌特征和地表物质组成,可将荒漠分成岩漠、砾漠、沙漠和泥漠四种类型。

第八章黄土地貌

黄土区的西面和北面和沙漠相连,从西北向东南为戈壁、沙漠、黄土,西北部靠近沙漠的,粒度较粗,愈往东南距离沙漠愈远,黄土粒度逐渐变细

我国黄土总面积约63.5×104km2。其中黄河中下游的陕西北部、甘肃中部和东部、宁夏南部和山西西部,是我国黄土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不仅分布面积广,而且厚度大(最厚可达200 m)。

我国黄土最厚的达180~200 m,分布在陕西省泾河与洛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

黄土地貌分为

1黄土沟谷地貌:

1)纹沟

2)细沟

3)切沟

4)冲沟

2黄土沟(谷)间地地貌:塬、墚、峁

3 黄土谷坡地貌:泻溜,崩塌,滑坡

4黄土潜蚀地貌(黄土喀斯特):黄土碟,陷穴,黄土桥,黄土柱

地貌学原理考试题库

地貌学原理考试题库 一( 填空(每空0.5分,共15分) 1.从河谷横剖面看,可分谷底和谷坡两大部分。其中,谷底包括河漫滩和河床 ;谷坡是河谷两侧的岸坡,常有阶地发育。 2.由流水堆积在沟谷中的沉积物称为冲积物。 3.在岩溶地貌中,溶蚀洼地是溶蚀漏斗进一步溶蚀扩大而成。 4.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在雪线处的年降雪量等于消融量。副热带高压带的雪线高度比赤道附近要高,说明降水对雪线高度有重要影响。 5.多年冻土区的冻土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叫活动层,下层叫永冻层。 6.沙丘移动的速度与沙丘的高度成反比,与输沙量成正比。 7.荒漠地貌按地貌特征与地表组成物质的不同,可将荒漠分为四种类型: 岩漠,砾漠,沙漠和泥漠。 8.当波浪传播到水深小于 1/2 波浪波长的浅水区时,由于海底的磨擦波浪要发生变形,并最终导致破碎。在水深小于1/20波浪波长的极浅水区,波浪在水深为两个波高处发生破碎。(P138,3.波浪破碎中的第2行) 9.淤泥质海岸类型可以划分为堡岛型,平原型和港湾型三种。 10.我国四大盆地包括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 和四川盆地。 11.我国三大平原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平原。 二.判断题(在题后括弧内打?或?,每题0.5分,共10分) 1. 壶穴和岩槛是河流下游常见的河流堆积(河流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 ) 2. 溯源侵蚀只能发生在河流源头,在近河口河段不可能出现。( × ) 也可从源头开始或河口开始溯源侵蚀抑或以瀑布形式实现后退

3. 河流袭夺是冲积平原上自由河曲截弯取直(分水岭迁移或新构造运动)的结果。( × ) 4. 由河流作用形成的、分布在谷底、洪水期可被淹没的阶梯状地形就是河流阶地。( × ) 见第四大题第六小题 5. 我国著名旅游胜地云南路南石林是白垩纪砂砾岩风化剥蚀(地表水溶蚀)形 成的地貌景 观。(× ) 6. 蛇形丘是一种冰水沉积地貌,其延伸方向可用来研究古冰川的大致流向。( ? ) 7. 冰斗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属于大陆冰盖地区(山地冰川的重要地貌)常见的冰蚀地貌类 型。( × ) 8. 年平均地温在0oC以下的土体或岩体不一定都是冻土。(? ) 9. 热喀斯特洼地是由岩溶作用形成的石灰岩地貌形态。( ? ) 10. 石环是由较细粒土和碎石为中心,周围由较大砾石为圆边的环状冻土地貌。( ? ) 11. 砾漠是在湿润气候区由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 ) 砾漠是由沉积物(洪积物、冰积物)以及基岩风化后的碎屑残积物在强烈风化作 用下,细沙和粉砂被吹走,留下粗大的砾石覆盖着地面。 12.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流动型)沙漠。(× ) 13. 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卯是典型的黄土沟(谷)间地地貌。(? ) 14(大陆裂 谷是由于地幔对流上升、地壳拉张、岩石圈变薄陷落的结果。( ? ) 15. 海沟-岛弧地貌是两个海洋板块(海洋板块与陆地板块)之间的辐合汇聚地带。(× ) 16. 活动褶曲构造山地是在水平挤压力的作用下,地表褶曲隆起形成的山地。( ? ) 17. 断块山地是受正断层控制的块体呈整体抬升或翘起抬升形成的山地。( ? ) 18. 断层

地貌学复习材料 (1)

地貌学复习材料 第一章绪论 1.试述影响地貌发育的因素 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地质构造和岩性作用时间 2.简述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 (2)改变降水量分布格局(3)影响生物界(4)影响自然界地域的分异(5)影响土地类型的分化 3.简述我国山地的划分及界限的地理意义 极高山:绝对高度>5000M 高山:3500M—5000M 中山:1000M—3500M 低山:500M--1000M 4.简述地貌的基本性质 物质性界面性动力性天然性变化性 第二章构造地貌 1.丹霞地貌:是指由陆相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各种地貌形态。 2.断层线崖:由于差异侵蚀而把古老断层重新揭露出来,并沿断层线发育崖壁。 3.顺地形:背斜山与向斜谷是构造与地形相吻合的,即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4.逆地形:向斜山与背斜谷是构造与地形相反的,即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5.简述单斜构造地貌的水系特征 顺向河次成河逆向河再顺向河 第三章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作用 1.风化作用:引起岩石物理状况和化学成分变化的作用 2.风化壳:被风化了的岩石圈的疏松表 3.简述风化壳的特征 具有分布不连续性,其组成以粘土和碎屑为主,也包括少量残存液体,在剖面上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从地表向下颗粒由细到粗,风化时间由长到短。 4.简述风化壳发育发育的阶段性 (1)物理风化为主的阶段:发育岩(碎)屑型风化壳,岩石以破碎为主, 元素很少迁移,碎屑的化学成分基本与母岩一致,是风化的开始阶段, 在特殊气候条件下(寒冷和干旱气候)下风化可能长期停留在这一阶 段。 (2)化学风化为主的阶段: 早期阶段:以富钙为特征(硅铝-硅酸盐型及硅铝-硫酸盐型风化壳) 中期阶段:以富硅铝为主要特征(硅铝黏土型风化壳或高岭土型风化壳)晚期阶段:以富铝铁为特征(铁铝型风化壳或砖红壤型风化壳)化学风化进行的比较彻底。 5.简述影响风化壳发育的因素

地貌学考试题A卷和B卷及答案#(精选.)

黄冈师范学院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考试课程:地貌学考核类型:考试A卷 考试形式:闭卷出卷教师:XXX 考试专业:地理科学考试班级:地理201101、02班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4×5=20分) 1、冰斗: 2、黄土塬: 3、雪线: 4、河漫滩: 5、雅丹地貌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地貌学是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分布及其的科学。 2地貌学是介于学与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3、天然河道中的水流具有环流和流两种方式。 4、一个被抬升起来的石灰岩高原,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区域Karst地貌的发育将经历如下几个阶段:幼年期、期、期和老年期。 5、黄土的主要矿物成份是、和。 6、滑坡的三要素为、、和。 7、坡面侵蚀坡面侵蚀只出现在降雨和冰雪融水时期,有两种主要的作用过程。一是_____ 作用,二是_____________作用。 8、岩石的可溶性主要取决于岩石的与岩石。 9、冰川运动的速度为每年几十到几百米不等,速度大小主要取决于冰床或冰面与冰川。 A卷【第1页共2 页】

10、未改变自然地貌基本形体的人工地貌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 ,另一种 是。 三、填图题(每一小题1分,共10分) 下图为滑坡纵切面示意图,请根据图示滑坡的特征,指出下图中1-10所指的名称。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简答题(每1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地貌形成与演化的动力类型。 2、简述河流阶地的与主要特征。 3、简述黄土的主要特征 五、论述题(每1 小题13分,共26分) 1、论述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其防治措施 2、分析湖北省地貌的特征及其成因。 图1滑坡纵切面示意图 A卷【第2页共2 页】

地貌学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章绪论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 地貌学这个名称,在各种语言中虽有不同的拼写方式,如:geomorphology(英语),géomorphologie(法语),地形学(日语),геоморфология(俄语),Geomorphologie(德语),等。但从构词上可看出,它们大都由三个源自希腊语的词根geo(地球),morphe(外表形状、面貌),Logos(论述)所组成,表明这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形状的学科。地球表面(简称“地表”)指的是地壳的外表面,即由岩石或土(松散的岩石)组成的地面。地球表面形状,指的就是地壳表面由岩石构成的起伏形态(如平原、高原、山脉、山峰、丘陵、河谷、盆地、悬崖等),简称为“地形”或“地貌”。因而,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貌或地形(Landforms),即各种规模的地表起伏的总和。地貌学是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解放前,这门科学在我国被称为“地形学”。1956年后,我国的一些学者倡议,把“地形学”改称为“地貌学”,自此,地貌学这个名称才逐渐得到普遍使用。 地表形态复杂多样,成因各异。主要是内营力外营力相互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以河流地貌为例,假定某一准平原地区,地壳抬升后趋于稳定状态,气候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貌将按下列模式发展。首先,河流在被抬升的地面上下切侵蚀,这时河网还很稀疏,河谷之间有宽广平坦的河间地,河流纵比降较大,河谷横剖面多呈“V”字形,谷坡陡峭,崩塌、滑坡等作用较强烈,谷坡与河间地之间有明显的坡折,处于这种情况,称

为河流发育的初期阶段,或称幼年期。随后河道渐渐增多,地面分割加剧,河谷横剖面加宽,河流纵剖面渐渐趋于平缓,谷坡也变缓加长,河间地形呈浑圆状的山岭,,处于这种情况,称为河流地貌发育的中期阶段,或称壮年期。再进一步发展,河流下切侵蚀逐渐减弱而趋于停止,分水岭缓慢降低,河流的侧蚀作用加强,河谷展宽而蜿蜒,这时就称为河流地貌发育的晚期阶段,或称老年期。 地貌学是介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由于地貌学的这一特性,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地貌学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如美国的地貌学是被归入地质学的范畴;而在西欧,地貌学则被视为自然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实际上,地质学视地貌为地质作用的历史产物,通过地貌去认识地质,故较突出地貌成因的分析与发育历史的重建;而自然地理学,视地貌为一项自然环境要素,注重人类活动受地貌的影响以及对它的利用与改造,故侧重人地关系的研究。在我国,地貌学在地理学界和地质学界都受到一定的重视,也可以说,我国的地貌学是随着地理科学和地质科学的发展成长起来的。 二、地貌学发展简史 人类一开始由于生存上的需要,即频繁地接触地形,识别地形,利用地形,改造地形,不断积累地貌知识。但是,地貌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出现,则是近代的事。回溯这段历史,将会加深我们对地貌学基本性质的理解,认识各主流理论产生的背景及盛衰的因由。 从史前人类的一些聚居点的地貌位置(如我国北京的周口店和西安的半坡)可以看出当时人类对一些有利地形的识别与利用(如洞穴和沿河阶

地貌学各章复习思考题

《地貌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的研究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对象: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 内容:地表形态、成因、发展结构和分布。 2、为什么说地貌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产物? A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加大地表起伏、形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形态 B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夷平高地、填平低地,使地表欺负平坦 C内外力作用对立统一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 3、简述内外力在地貌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在地貌的发育过程中,内外力是对立统一的。 A内外力同时出现、彼此消长,作用效果相反。 B内外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C内外力具有同等重要作用,两者趋于动态平衡。 4、影响地貌发育的因素有哪些?各因素怎样影响地貌的形成? 地貌的发育受内外力相互作用、地址构造和岩性以及作用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 A地貌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产物,在地貌发育过程中,两种力同时出现、彼此消长、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B地址构造和岩性是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 C内外力作用的时间也是引起地貌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5、试述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A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 B改变降水分布格局。 C地貌对生物界的影响。 D地貌对自然界地域分布的影响。 6、试述地质构造和岩性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地质构造和岩性。 A地质构造是地貌形态的骨架,在地质构造影响下,出现各类构造地貌。 B岩性的差异形成不同的抗蚀力,因此,在同一外力作用区,岩性差异也可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 7、简述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和彭克的地形学说的中心思想。

戴维斯认为地貌成因有三个:构造、营力、时间原理是:地貌循环(旋回)学说彭克认为地貌是内外同时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地貌分析的具体方法是分析斜坡形态。 第二章构造地貌 1、名词辨析 断层崖与断层线崖、单面山与猪背山、断层谷与断陷谷、断层崖与断层三角面、大洋中脊与洋脊裂谷、大陆裂谷与洋脊裂谷、大陆架与大陆坡、背斜谷与向斜山、稳定大陆边缘与活动大陆边缘、东亚型大陆边缘与太平洋大陆边缘、大陆边缘与洋底、丹霞地貌与张家界地貌 2、什么叫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按规模可分为哪几级? 3、简述陆壳与洋壳的区别。 4、简述大陆海洋分异的原因与地壳均衡。 5、世界上有哪三条活动构造地貌带?各地貌带有何特点?其共同特点是什么? 6、稳定型大陆边缘有何特点?活动大陆边缘可分为哪些主要类型? 7、根据新生代的板块运动特点,陆地上的大型构造地貌可分为哪几大区域? 8、解释背斜谷、向斜山的形成过程。 9、试述断层谷与断陷谷的区别。 10、褶皱块断山是如何形成的?它与断块山有何区别? 11、试举例说明哪些山脉属于新生代褶皱山带?哪些山脉属于褶皱块断山脉?哪些山脉属于断块山? 12、水平构造地区可形成哪些特殊的地貌形态? 13、请简述断层三角面的形成过程。 14、单面山与猪背山有何异同? 15、火山按喷发特点可分为哪些类型?熔岩地貌主要有哪些类型? 第三章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 1、名词解释 坡地地貌、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球状风化、风化壳、崩塌、滑坡、蠕动、倒石堆、滑坡体、滑动面、醉林(醉汉树)、马刀树 2、简述风化作用的类型和在不同气候类型区风化作用的方式。 3、简述影响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 4、以岩浆岩为例,试述风化壳的发育阶段及各阶段主要的风化壳类型。 5、简述崩塌的形成及触发因素。

“地貌学”试卷库及参考答案

1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河流阶地 2、沙粒休止角 3、海蚀崖 4、雅丹地形 5、潮流界 6、冰斗 二:简答题(每题7分,共28分) 1、简述新月型沙丘的形成发育过程。 2、简述弯曲型河床的发育演化规律。 3、简述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黄土与古土壤互层分布所指示的古气候意义。 4、简述石灰岩地区的Karst 地貌演化规律(即:演化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地貌组合特点) 三:问答题(每题12分,共24分) 1、分析海岸带泥沙的运动规律(包括泥沙的横向运动和纵向运动)。 2、以长江三角洲为例,阐述分析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四:实践分析题(每题8分,共24分) 1、根据图1所示的某一山地之上冰斗湖(过去的冰斗冰川消融后留下的)的分布情况,试分析区域古气候的变化历史。 2、在一山区修建公路开挖路堑要经过几个不同的地质地貌边坡地段。请根据图2中的A 、B 、C 三个边坡地段情况,选择在哪一个地段工程建设最安全,哪一个地 段最不安全,并说明理由。 3、由于断层F 的水平错动,河流R 的河床 经常发生改动乃至被废弃。图3是野外实测的在断层南盘上于现代河床东侧被废弃掉的几个不同时代的古河床。试据此分析该断层的类型(是左旋还是右旋)、自距今15万年来的活动次数、每次的幅度、每次活动的时间。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河床纵剖面 2、风蚀蘑菇 3、海蚀穴 4、石林 5、黄土塬 6、峡湾地形二:简答题(每题7分,共28分) 1、什么是地貌学?地貌学有哪些分支学科? 2、什么是河流阶地?导致河流阶地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3、什么是Karst 漏斗?形成Karst 漏斗的原因有哪两种? 坡面 岩层产状 拟开挖路堑 拟开挖路堑 坡面 岩层产状 岩层产状 坡面 拟开挖路堑 图2 A B C 现代雪线(4000m a.s.l.) 冰斗C (3600m a.s.l., 形成年代为距今1万年左右) 冰斗B (3200m a.s.l., 形成 年代为距今3万年左右) 冰斗A (2700m a.s.l., 形成年代为距今5万年左右) 图1 废弃河床A 年代为距今 2万年左右 现 代河床 断层F 图3 30 70 150m 废弃河床B 年代为距今 8万年左右 废弃河床C 年代为距今 15万年左右

地貌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1,地貌学又称地形学。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形成、演化和分布的科学. 2地貌学的学科分支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学; 3、戴维斯(美国)提出的“解释性的地貌描述法”、“侵蚀轮回”以及“地貌的构造、营力和发育阶段的函数”等理论推动了现代地貌学的发展。戴维斯的侵蚀循环理论和地貌是构造、过程、阶段(时间)的函数的概念。 4、德国地貌学家彭克的《地貌分析》一书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彭克的山麓梯级说,分析地貌形态与内外力之间的关系 5、地貌研究的一般程序 1)、调查研究-野外调查、观测和收集资料 2)、室内实验和模拟--1)某些情况下,可直接观察地质地貌事件,更多的情况下,是依据实验室分析判结果论证、判断、综合分析得出结论;2)模拟实验--物理模拟、数学模拟。 3)、运用历史比较法(现实类比法)进行综合分析 归纳法研究问题,经常使用比较的方法,如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逻辑推理法主要是对比事物的已知规律去推断未知。 (1)“将今论古”--现实主义的原则。19世纪著名地质学家莱伊尔指出:“现代是古代的一把钥匙”——即根据现代地质地貌作用得出的规律,恢复和认识古代的地貌事件。 “将今论古”的理论基础是均变说。过去的地质事件可以用今天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动力来解释,研究“现在”是了解“过去”的关键; ?科学实践与发展已对均变论作出必要的修正 (2)、“灾变论与激变论”--法国地质学家居维叶认为地质时期发生多次短暂而猛烈的激变事件;著名华裔学者许靖华等又发现,地球发展过程中曾发生多次灾变事件,如恐龙的灭绝。在运用将今论古的方法的同时,要注意地球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可逆性--这就是地质学的历史的、辩证的、综合的研究方法。 (3)、“将今论古”与“将古论今”的辩证关系-- 将今论古:现在是认识过去钥匙;将古论今:研究过去是了解现在以致未来的钥匙(关键)。在地质地貌学的研究中,必须正确地理解“古”与“今”的关系,才能正确地研究现在、了解过去、预测未来。 第二章坡地地貌 1、坡地地貌:坡地上的风化岩块或土体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 2、坡地地貌的形成阶段:一是坡地物质风化和岩石破裂并具备大量松散物质;二是坡地上的不稳定块体或风化碎屑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迁移而形成各种坡地地貌。 3、风化作用: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4、物理风化:又称机械风化或崩解,它是一个岩石由整体破裂为碎屑,裂隙、空隙和比面积增加、物理性质发生显著变化而化学性质不变的过程。 5、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在大气,水与生物作用下发生分解进而形成化学组成与性质不同的新物质的过程(水化作用、水解作用、氧化作用) 6、生物风化: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对岩石所起的物理和化学的风化作用。 7、风化壳:风化产物经风化与剥蚀仍然残留原地覆盖于母岩的疏松表层称为风化壳 8、倒石堆的结构倒石堆碎屑颗粒大小混杂,没有明显排列层序。从垂直剖面看,一般较大岩块堆积到倒石堆边缘,较小碎屑多堆积在倒石堆顶部,即自下而上,碎屑逐渐变细。 9、滑坡:斜坡上的大块岩(土)体,由于地下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 10、滑坡作用的力矩方程:Pa-Qb-FR=0 即主动部分作用力增大,或被动部分作用力减小,将使滑坡体失去平衡而滑动,反之,滑坡体稳定性增强,不易发生滑坡。 11、影响滑坡形成的因素 1)、地下水--使岩土体发生复杂物理化学过程而失稳滑动;2)、地表水--河岸坡脚掏蚀,降雨融雪渗透土壤而滑动;3)、斜坡岩石结构和岩性(1)滑坡沿断层面、节理面、不整合面或岩层层面滑动;(2)松散沉积层的滑坡,多在在松散沉积与基岩面之间滑动;基岩滑坡多发生在千枚岩、页岩、泥灰岩和片岩斜坡上;4)、地震地震对滑坡具有触动作用;5)、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主要是开挖破坏斜坡稳定而使滑坡滑动。(1)在斜坡下部或古滑坡体下方开挖土体,降低支持上部土体的阻力而引起滑坡; (2)在斜坡上部堆积、建房等加载活动引发滑坡;(3)灌溉、人工爆破等将水排进滑坡裂缝中引发滑坡

地貌学考试题A卷和B卷及答案完整版

地貌学考试题A卷和B 卷及答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黄冈师范学院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考试课程:地貌学考核类型:考试A卷 考试形式:闭卷出卷教师:XXX 考试专业:地理科学考试班级:地理201101、02班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4×5=20分) 1、冰斗: 2、黄土塬: 3、雪线: 4、河漫滩: 5、雅丹地貌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地貌学是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分布及其的科学。 2地貌学是介于学与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3、天然河道中的水流具有环流和流两种方式。 4、一个被抬升起来的石灰岩高原,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区域Karst地貌的发育将经历如下几个阶段:幼年期、期、期和老年期。 5、黄土的主要矿物成份是、和。

6、滑坡的三要素为、、和。 7、坡面侵蚀坡面侵蚀只出现在降雨和冰雪融水时期,有两种主要的作用过程。一是_____ 作用,二是_____________作用。 8、岩石的可溶性主要取决于岩石的与岩石。 9、冰川运动的速度为每年几十到几百米不等,速度大小主要取决于冰床或冰面与冰川。 10、未改变自然地貌基本形体的人工地貌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另一种是。 三、填图题(每一小题1分,共10分) 下图为滑坡纵切面示意图,请根据图示滑坡的特征,指出下图中1-10所指的名称。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简答题(每1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地貌形成与演化的动力类型。 2、简述河流阶地的与主要特征。 3、简述黄土的主要特征 五、论述题(每1 小题13分,共26分) 1、论述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其防治措施

2011地貌学原理期末试题(5套)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基地班《地质地貌学》期末复习题(1) 地貌学原理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 由流水堆积在沟谷中的沉积物称为。 2. 岩溶地貌中的溶蚀洼地是进一步溶蚀扩大而成。 3. 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在雪线处的等于。副热带高压带的雪线高度比赤道附近高,说明对雪线高度有重要影响。 4. 从结构组成特征看,多年冻土包括两部分,上部为,下部为。 5. 沙丘移动的速度与沙丘的成反比,与成正比。 6. 干旱荒漠按照地貌形态与地表组成物质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 ,, 和。 7. 当波浪传播到水深小于波浪波长的浅水区时,由于海底的磨擦波浪要发生变形,并最终导致破碎。在水深小于1/20波浪波长的极浅水区,波浪在水深为波高处发生破碎。 8. 从河谷横剖面看,可分和两大部分。谷底包括和;谷坡是河谷两侧的岸坡,常有发育。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海沟-岛弧地貌形成于海洋板块与海洋板块的辐合汇聚地带。() 2.河流袭夺是由于自由河曲截弯取直的结果。() 3.年平均地温在0oC以下的土体或岩体不一定都是冻土。() 4.溯源侵蚀只能发生在河流源头,在近河口河段不可能出现。() 5.蛇形丘是一种冰水沉积地貌,其延伸方向可用来研究古冰川的大致流向。() 6.岛弧和海沟主要分布在岩石圈板块相互分离的边界地带。() 7.冰斗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因此是大陆冰盖地区常见的冰蚀地貌类型。() 8. 分布在河谷两侧由河流作用形成的平坦地形一定是河流阶地。() 9. 壶穴和岩槛是河流下游砂质冲积河床上常见的地貌类型。() 10. 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卯是典型的黄土沟间地地貌。() 三.名词解释(每组5分,共30分) 1.河床与河漫滩 2.泥石流与洪积扇 3.鼓丘与羊背岩

地貌学考试复习资料

影响风化壳发育的条件 (1).气候条件 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水热条件,风化壳的发育阶段和风化壳的类型均不一样,使得风化壳具有明显的水平地带性: ①极地和高山寒冷气候区:岩屑型风化壳 ②温带半干旱和沙漠地带:硅铝-氯化物-硫酸盐型风化壳 ③温带草原气候:硅铝-碳酸盐型风化壳 ④温带森林气候,硅铝-粘土型风化壳 ⑤热带、亚热带湿热气候:砖红壤风化壳 (2).地貌条件 不同的地貌条件,影响到风化作用及残积物的分布。在地面起伏较大、新构造运动较强烈的山区及地势低洼的地方均不利于风化壳的发育,只有在准平原上、分水岭的鞍部以及较平坦的地区,才有可能发育成巨厚的残积型风化壳;高大山区会形成风化壳类型的垂直分带性。 (3).岩性和时间 母岩的成分影响风化壳的发育。风化作用时间直接影响到风化壳的发育阶段。 2.流水侵蚀地貌的演化(以戴维斯侵蚀循环学说为例) 在对美国西部地区大规模调查的基础上,戴维斯(W.M.Davis,1850-1934)提出了“解释性的地貌描述法”与“侵蚀轮回”理论等,认为: 一个地区的地貌发育是构造、营力和时间的函数,在构造抬升的基础上,外动力侵蚀剥蚀作用下,该地区的地貌发育过程(时间)可以分为幼年期、壮年期与老年期等几个地貌发育阶段。 每一轮回即从构造抬升到再次达到老年晚期,全区呈现和缓波状起伏准平原状态,大约需要几百万年到几千万年之久。 (1)幼年期 只有很稀疏的短小河流,河谷不深、谷底狭窄。河流之间有开阔平坦的高地。随河流深切、水系加密,地面被强烈切割。此时河流比降最大,常发育陡坎和瀑布。横剖面成V 形谷,谷底狭窄,无河漫滩,谷坡陡峻,原先河谷间开阔高地被分割成起伏很大的山岭。(二)壮年期 河流转为侧向侵蚀,形成宽阔河谷,谷底发育自由曲流和河漫滩。 河流纵剖面先后达到平衡剖面。 原始高地全部被蚀去,地形起伏越趋和缓,并广泛发育风化壳。 (三)老年期 河谷更加拓宽,河漫滩和自由曲流发育 分水岭更加和缓,最终形成波状起伏的准平原,准平原上仅有一些抗蚀性强的坚硬岩石组成孤立的丘地,称蚀余山。 3.河流的侵蚀基准面:控制河流下切侵蚀的水平面。 终极侵蚀基准面:海平面。 局部侵蚀基准面:是指局部河段下切侵蚀的界限,它只是暂时地、局部地控制河流的下切侵蚀。 当侵蚀基准面上升时(海面上升或河流流经的陆地部分下降),河流中下游水面比降减小,河流发生堆积;而当侵蚀基准面下降时(海面下降或河流流经的陆地部分上升),新出露的

地质地貌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名词解释: 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条痕:是矿物在条痕板上擦划后留下的痕迹的颜色。 解理:矿物晶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结晶方向破裂成一系列光滑平面的性能称为解理 岩石:由一种或多种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集合体,是组成地壳和岩石圈的基本物质。 溶洞:地下水对可溶性岩体各种裂隙溶蚀,侵蚀扩大而成的地下空间。 冻土:是指温度在0℃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土体和岩石。 纹泥:冰川融水携带的细粒物质在冰川前缘湖泊中缓慢地沉积在湖底的具有明显韵律层理的冰川-湖沼沉积物。 化石:凡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都叫化石。 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以粉沙为主,富含碳酸钙和大孔隙,质地均一,无层理,具有垂直解理的未固结的黄色土状堆积物。 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热能、重力能和地球旋转能等所引起地壳的机械运动,主要表现在地层的变形,产生种种地质构造,同时引起了地表形态的改变。 变质作用:岩石所处的环境与当初岩石形成时的环境有了变化,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以便使岩石和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平衡关系,这种变化总称为变质作用。(填空) 简答 1、任意举出5种常见矿物并根据晶体化学分类方法归类。 (1)自然元素:如石墨、自然金; (2)硫化物:如方铅矿、黄铁矿、黄铜矿; (3)氧化物及氢氧化物:如磁铁矿、赤铁矿、石英等; (4)含氧盐:可细分为硅酸盐类(如橄榄石、辉石、正长石、斜长石)、碳酸盐类(如方解石)、硫酸盐类(如石膏); (5)卤化物:如萤石。

2、简述三大类岩石间的相互转化。 在地壳—地幔范围内,三类岩石处于不断地循环演化过程中,即: (1)在地下深部,沉积岩和岩浆岩可通过变质作用成为变质岩。 (2)在地球表面,岩浆岩、变质岩可通过风化—搬运—沉积转变成沉积岩。(3)当变质岩、沉积岩进入地下更深处,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被熔融形成岩浆,再经历冷却结晶作用又可生成岩浆岩。 3、比较岩浆岩与沉积岩在化学成分(或矿物组成)的异同 相同点:沉积岩的化学成分与火成岩基本相似,即皆以SiO2、Al2O3等为主。不同点: (1)沉积岩和岩浆岩中铁的总量大致相同,但沉积岩中Fe2O3的含量高于FeO,而岩浆岩中则FeO略高于Fe2O3,这是由于沉积岩形成于地表有氧的条件下,大部分Fe2+被氧化为Fe3+所致。 (2)沉积岩中K2O>Na2O,而岩浆岩则相反,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岩浆岩风化分解后产生的Na2O常形成易溶性盐溶于海水中。而含钾矿物如白云母在表生条件下较稳定,粘土矿物又易于吸附钾,故母岩中的K2O大部分含在白云母碎屑和粘土吸附物中进入沉积岩。 (3)沉积岩中富含H2O和CO2,这显然是由于沉积岩形成于表生条件下所致。 4、简述冰斗的形成过程 冰斗形成于雪线附近的积雪凹地,其形成的原因是在地势低洼处,剧烈的寒冻风化作用,使基岩迅速冻裂破碎。崩解的岩块随着冰川运动搬走,洼地周围不断后退拓宽,底部被蚀深,并导致凹地不断扩大形成冰斗。 5、黄土的主要特征。 (1)成分 ①粒度成分:质地均一,以粉砂为主。 ②化学成分:富含CaCO3,还有SiO2。 ③矿物成分:包括碎屑矿物和粘土矿物。 2、厚度

地貌学原理复习题(5套)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地貌学》复习思考题(1)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 由流水堆积在沟谷中的沉积物称为。 2. 岩溶地貌中的溶蚀洼地是进一步溶蚀扩大而成。 3. 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在雪线处的等于。副热带高压带的雪线高度比赤道附近高,说明对雪线高度有重要影响。 4. 从结构组成特征看,多年冻土包括两部分,上部为,下部为。 5. 沙丘移动的速度与沙丘的成反比,与成正比。 6. 干旱荒漠按照地貌形态与地表组成物质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 ,, 和。 7. 当波浪传播到水深小于波浪波长的浅水区时,由于海底的磨擦波浪要发生变形,并最终导致破碎。在水深小于1/20波浪波长的极浅水区,波浪在水深为波高处发生破碎。 8. 从河谷横剖面看,可分和两大部分。谷底包括和;谷坡是河谷两侧的岸坡,常有发育。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海沟-岛弧地貌形成于海洋板块与海洋板块的辐合汇聚地带。() 2.河流袭夺是由于自由河曲截弯取直的结果。() 3.年平均地温在0oC以下的土体或岩体不一定都是冻土。() 4.溯源侵蚀只能发生在河流源头,在近河口河段不可能出现。() 5.蛇形丘是一种冰水沉积地貌,其延伸方向可用来研究古冰川的大致流向。() 6.冰斗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因此是大陆冰盖地区常见的冰蚀地貌类型。() 8. 分布在河谷两侧由河流作用形成的平坦地形一定是河流阶地。() 9. 壶穴和岩槛是河流下游砂质冲积河床上常见的地貌类型。() 10. 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卯是典型的黄土沟间地地貌。() 三.名词解释(每组5分,共30分) 1.河床与河漫滩 2.泥石流与洪积扇 3.鼓丘与羊背岩 4.石窝与雅丹

地形学复习题

《军事地形学》复习题 一、理论复习题 1、什么是军事地形学 军事地形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地形对军队战斗行动的影响,以及如何驾驭这些影响的军事课程。 2、军事地形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1)各种地形对军事行动的影响。 (2)在准备和实施战斗时,研究和评价地形战术性能的方法。 (3)根据地形图、特种地图和航空卫星相片在实地判定方位和实地测量的方法。 3、为什么要学习军事地形学 (1)熟知地图的特性,并能在战斗情况下,毫无差错地阅读及正确使用地图、航空相片和卫星相片。 (2)根据地图和相片快速地研究和评价地形的战术性能。 (3)能在生疏地形上,特别是在夜间通视条件受限并在急行军的条件下,有把握地判定方位。(4)用地图指挥所属分队行动,并指示目标。 (5)根据地图和相片准确算出被发现目标和其它地物的坐标。 (6)迅速准确地把战斗队形和侦察结果标绘在地图上。 (7)以必需的精度完成野外测量工作。 (8)在不同的地形上,组织和实施战术训练。 4、什么是地形地貌地物 ·地形是地貌和地物的总称。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状态。 ·地物是指分布在地球表面上,人工或自然形成的固定物体。

5、人们通常怎样划分地形的类别 由于不同地貌与地物的错综结合,人们按照不同的需要将地形划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别。 (1)按地貌分为平原(高原)、丘陵地、山地、水域。 (2)按地物的分布和土壤的性质,又可将平原(高原)分为水网稻田、麦田、高梁地、黄土地形、沙漠、戈壁、沼泽等等;将丘陵地分为高丘陵、低丘陵;将山地分为土山、石山、森林、荒山、梯田;将水域分为岛屿、海岸、礁石等等。 (3)按军事价值又可将以上地形分为开阔地、荫蔽地、断绝地。 6、地形在军事上有哪些作用 地形对军事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隐蔽军队的行动 2、制约军队作用的发挥 (1)制约高技术武器作用的发挥 (2)、制约军队的机动 3、影响战术手段的运用 (1)地幅的大小,决定了战斗规模的不同 (2)地形的不同,决定了战斗样式的不同 (3)地形的复杂,决定了协同方式的多样性 7、什么叫山地山地在全国总面积和福建省总面积中占的比例各是多少 定义:地面起伏显着,高差一般在200米以上的高地叫山。群山连绵交错的地区叫山地。 我国山地面积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3%。福建省山地面积占全省面积的75%。 8、我省的主要山脉有哪些我省山区有什么特点 我省主要山脉有武夷山、杉岭、鹫峰山、戴云山、玳瑁山、博平岭、太姥山。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重点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学(Geomorphology):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2.第四纪地质学(Quaternary Geology) 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 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就是地表(地球表面)形态(landforms)。 2.地貌的形态:主要是由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和地形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 3.谷中谷:指在地貌发展中,老的谷地被切割形成更小的、新的谷地。 4.地貌的基本形态: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一个地貌基本形态是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 5.地貌的形态组合: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形态上无联系的地貌组合在一起。 二.问答题与讨论题: 1.什么是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 答:地形面——地表面具不同坡度的面。 古地形面——地质历史时期存在的、直观上看不出来的地形面,只有通过研

究才能确定。 地形线——指两种地形面相交而成的线。 地形点—— 2条以上地形线相交的点。 2.什么是顺构造地形?什么是逆构造地形? 答:顺构造地貌:背斜或地垒形成正地貌; 逆构造地貌:背斜成负地貌,向斜成正地形。 3.影响地貌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答:(1)、气候 同一岩性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地貌的时间、尺度不同; 同一地质作用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作用程度不同; 不同气候带内有不同地貌组合。 (2)、植被 植被发育减弱地貌的形成;否则加速地貌的形成。 (3)、人工活动:加速地貌的形成。 (4)、地质构造 顺构造地貌:背斜或地垒形成正地貌; 逆构造地貌:背斜成负地貌,向斜成正地形。 4.如何确定地貌的相对年代? 答:①地貌年代相对顺序的确定:主要依据各个地貌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 a.切割关系:地貌发展中,新地貌切割老地貌。 b.过渡关系:同一时期、不同地点形成不同的地貌或沉积物。 c.掩埋关系:地貌发展中,新的地貌或沉积物掩埋老的地貌或沉积物。

地貌学复习提纲(连答案)

地貌学复习提纲 专业名词及概念: 1全球构造地貌:P5 世界上最宏伟的构造地貌就是大陆与洋底,可将这最高一级称为全球构造地貌。 2.高原与平原:P21 高原和平原地形平坦,或略有波状起伏。两者海拔高度不同,但没有明确指标。一般将平原限于海拔高度200m以下,内陆地区往往放宽到几百米(有时称为高平原),海拔高度超过1000m时通常称为高原。 3.熔岩堰塞湖:P26 进入河谷的熔融岩流阻塞河流,所造成的上游河谷积水湖泊,称为熔岩堰塞湖,其规模不等。 4.风化和风化作用:P27 岩石发生物理的和化学的变化称为风化。引起岩石变化的作用称为风化作用。5.侵蚀基准面: 河流的下切侵蚀深度不是无止境的,通常是下切到接近某一水平面后,逐渐失去侵蚀能力,不再向下侵蚀,这水平面称为河流的侵蚀基准面。 6.三角洲:P76 三角洲是由河流补给的泥沙沉积体系,分布于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的地区。其平面形态多呈三角形,顶端指向上游,底边对着外海。 7.动力地貌学: P4 又称理论地貌学,着重研究外动力与地貌发育之间的关系。 8.大地构造地貌:P5 大地构造地貌,指大陆上的褶皱山脉、大型拱起高原,以及洋底内部的洋中脊、海岭和深海平原等。 9.断层谷:P22 断层带易受风化侵蚀,山区通常沿断层方向发育成谷地,称为断层谷。 10. 物理风化作用:P27 物理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发生物理疏松崩解等机械破坏过程,一般不引起化学成分的改变。 11.洪积扇:P55 自沟谷出山口后,坡降骤减,沟谷水流所携带的物质大量堆积,形成了以沟口为顶点的冲出锥或洪积扇。 12. 河漫滩:P66 当河流洪水泛滥时,除河床外,谷底部分也被淹没,被掩的河底滩地称为河漫滩。 13.海岭:P14 是大洋盆地内部大型正地形的总称,不包括大洋中脊。海岭的成因类型多样,有火山海岭、断裂海岭和陆壳海台等 14.褶皱地貌:P23 褶皱地貌是指岩层受力弯曲变形所成的地貌。 15.重力地貌:P37 重力地貌是指坡面上的风化碎屑和不稳定岩体、土体主要在重力并常有一定水分参与作用下,以单个落石、碎屑流或整块土体、岩体沿坡向下运动所导致的一系列独特的地貌。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2.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3. 第四纪沉积物的概念:沉积在陆地或海洋中的松散的矿物质颗粒与有机物质 第四纪沉积物特征:(1)松散性:习称“松散堆积物”,也有胶结或固结的,如玄武岩掩盖下的变质残积物、泉华、钙板等。(2)可移动性:在其形成过程中和形成之后,不断进行着破坏、搬运、再沉积作用和各种各样的变化。(3)岩相变化快:同期沉积物可在短距离内发生相变,如洪积扇,因而地层划分对比困难,研究难度大。(4)成因多样(5)不同程度地风化(6)哺乳动物化石丰富并特含古人类化石 4. 地质作用结果:削高,补低。 5. 判断沉积物成因类型的标志(1)沉积学标志A.岩性①砾石,②砂和粘土 B.结构(流动营力结构,非流动) C.沉积构造(层理,楔状体,结核,网纹) D.产状 E.沉积体形状 (2)地貌标志 A.直接地貌标志河流阶地,洪积扇等… B.间接地貌标志 (3)环境标志A、有机环境标志 B、无机气候标志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 概率积累曲线(细切点、粗切点) 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就是地表(地球表面)形态。 2.地貌的形态:主要是由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和地形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 3.谷中谷:指在地貌发展中,老的谷地被切割形成更小的、新的谷地。 4.地貌的基本形态: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一个地貌基本形态是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 5.地貌的形态组合: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形态上无联系的地貌组合在一起。 6.准平原:是规模较大的残留地貌,它是在地壳处于长期稳定和气候比较湿润条件下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致使岩性、地质构造的地貌差异逐渐缩小,形成向海洋水准 面趋近的平缓(或波状)地形。 7.夷平面:准平原可以因随后的地壳上升而抬高,再受流水侵蚀切割成为山地,其顶部可以残留准平原的遗迹,可以见到沙砾等松散沉积物。如一个地区一系列的平坦 山顶大致位于同一高度,则可能代表地质时期中准平原的表面,称为夷平面(包括 准平原、山麓面、刻蚀平原) 8.猪背岭:倾斜坡角度为40~45°的单面山 9.地貌的年代:指地貌的主要特征形成以后的年代(只有等基本要素固定下来以后方

地貌学实验报告 -

《地貌学原理》 实 验 报 告 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

目录 一、实验内容要求 二、坡地地貌 倒石堆、坡积裙 三、河流地貌 曲流颈、牛轭湖、河床、河漫滩、浅滩、沙波、河流阶地、三角洲、三角湾、洪积扇 四、岩溶地貌 天坑、溶蚀洼地、岩溶平原、峰林、孤峰、残丘 五、冰川地貌 冰斗冰川、悬冰川、山谷冰川、平顶冰川、山麓冰川、冰斗、刃脊、角峰、U形谷、峡湾、冰蚀湖、冰碛丘陵、侧碛堤、终碛堤 六、冻土地貌 石海、石河、石环、多边形构造土 七、荒漠地貌 新月形沙丘、沙垄、金字塔形沙丘、风蚀城堡、雅丹 八、黄土地貌 冲沟、切沟,塬、墚、峁 一、实验内容要求

实验1:坡地地貌与流水地貌 1.通过Google Earth查看倒石堆、坡积裙等地貌实例,描述其地理位置(经纬度、行政区位置),规模大小及地貌形状,颗粒物大小分布; 2.由Google Earth查看某一条河流的曲流颈、牛轭湖、分汊型河床、河漫滩;河床中的浅滩、沙波;河流阶地,河口三角洲、三角湾的实例,并分析其成因。 实验2:冰川与冻土地貌形态 1.查找冰斗冰川、悬冰川、山谷冰川、平顶冰川、山麓冰川的实例,并注明经纬度及大体位置描述; 2.查找冰斗、刃脊、角峰、U形谷、峡湾、冰蚀湖、冰碛丘陵、侧碛堤、终碛堤。 3.查找石海、石河、石环、多边形构造土。 实验3:岩溶地貌、荒漠地貌与黄土地貌 1. 查找天坑、溶蚀洼地、岩溶平原、峰林、孤峰、残丘。 2.查找新月形沙丘、沙垄、金字塔形沙丘、风蚀城堡、雅丹地貌实例,分析其可能的形成原因 3.查找黄土丘陵区的冲沟、切沟,塬、墚、峁,黄土侵蚀丘陵形态实验4:海岸地貌 1.查找海蚀崖、海蚀平台、离岸堤、潟湖、沙嘴、拦湾坝、连岛沙坝 2.查找里亚式海岸、达儿马提亚式海岸、断层海岸、港湾海岸、峡湾海岸、粉沙淤泥质海岸、红树林海岸、多种珊瑚礁海岸 二、坡地地貌

地貌学期末考试复习范围

地貌学 1、地貌:地球表面(包括海底)的各种形态。由内营力和外营力相互作用而形成。 2、主要风化壳类型及其特征(书36 表) 3、重力地貌的概念:坡面上的风化碎屑和不稳定岩体、土体主要在重力并常有一定水分参与作用下,以单个落石、碎屑流或整体土体、岩体沿坡向下运动所导致的一系列独特的地貌。 4、块体运动的概念:由于坡地重力所移动的物质多系快提醒是,故也称为块体运动(包括崩塌,滑坡,蠕动。) 5、蠕动的概念:蠕动主要是指土层、岩层和它们的风化碎屑物质在重力作用控制下,顺坡向下发生的十分缓慢的移动现象。 6、崩塌:陡坡上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快速下移,在坡脚处形成倒石堆或岩屑堆。 崩塌的类型:崩塌(山崩)、散落(落石)、坍岸 7、滑坡的概念:坡面上大量土体、岩体或其它碎屑堆积,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称为滑坡。 8、滑坡的地貌特征(书46图!!):滑坡体、滑动面或滑动带、滑坡后壁与滑坡台阶、滑坡舌与滑坡鼓丘、滑坡湖与滑坡洼地、滑坡裂缝

11、地面流水的概念:地面流水是指陆地表面流动着的液态水。它们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从高处向地处流动。地面流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其次来自冰雪融水和地下水。 12、坡面径流具有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由坡面径流所发育的地貌类型:①不明显冲刷带②冲刷带③淤积带 13、坡积裙:是由坡面径流作用形成的坡积物所组成的。自坡积裙的顶部向前缘,机械组分由粗变细。碎屑物的磨圆性差,分选性不好。 14、沟谷的概念:沟谷是暂时性现状水流侵蚀的结果,在干旱、 半干旱气候地带的草原或者山麓地带为常见。 15、沟谷发育与形态:纹沟→细沟→切沟→冲沟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6、洪积扇: ①形态与成因:每当暴雨或冰雪大量融化时,巨大的洪流流出出口后,迅速展开成辐射状散流,加上一部分水渗入地下,水流搬运能力随之大减,大量砾石、沙泥发生沉积,形成一个以沟口为中心的半圆形扇状堆积体,称之为洪积扇。 ②结构:积扇出山口部位叫扇顶,扇的外围边缘部分叫扇缘,从扇顶到扇缘之间地带叫扇中,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由扇顶到扇缘的地形剖面线呈一下凹形, ③气候变化,构造运动对其发育的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