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符号价值的兴起_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符号价值的兴起_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符号价值的兴起_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符号价值的兴起_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收稿日期:2011 04 03 修回日期:2011 04 28

作者简介:1.韩欲立(1979-),男,复旦大学社科部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西方马克思主义;

2.温晓春(1978-),女,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后,讲师,研究方向为西方马克思主义。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

J ou rnal of Ch ina Un iversity of M inin g &T 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2011年6月

符号价值的兴起: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符号

政治经济学批判

韩欲立1

,温晓春

2

(1.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上海 200433;2.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 200241)

摘 要:鲍德里亚对当代消费社会的政治经济学秘密进行了独特的揭示,即使用价值已经死亡,而取代它的是符号价值的生产逻辑,并且他为这个生产逻辑建构了一个一般的理论模型。鲍德里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反叛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拒斥正是以此为基础的。如何理解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对晚期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合理之处,同时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之上积极回应来自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反叛和拒斥?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是我们不得不直面的。

关键词:使用价值;符号价值;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105X(2011)02 0007 06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政治经济学批判范式出走的后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鲍德里亚,对于当代资本主义消费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后马克思主义

思潮中最为深刻,同时也是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具有挑战性的理论。消费社会与传统社会的重要不同之处就在于消费的大众化,消费不仅是一种满足行为,而且是一种沟通行为,一种交流体系,一种社会建制形式,也是一种社会控制方式。社会控制、超前消费和一掷万金成为贵族精神的表征。物质的增长不仅意味着需求增长,以及财富与需求之间的某种不平衡,而且意味着在需求增长与生产力增长之间这种不平衡本身的增长。在丹尼尔 贝尔看来,大众消费的出现要归功于技术革命,特别是对电器(如洗衣机、电冰箱、吸尘器等等)的大规模使用。有三项重要的技术进步和制度革新对消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是采用装配线流水作业进行大批量生产,这使得汽车的廉价出售成为可能;二是市场的发展促进了鉴别购买集团和刺激消费欲望的科学化手段;三是分期付款购物法的传播和应用,彻底打破了担心负债的传统顾虑。在鲍德里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当中,他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消费社会的符号价值的兴起和使用价值被压抑的双重过程,而在这一个过程中,我们将看到资本对于劳动的深刻统治以及现代人逐渐加深的异化程度。

一、消费社会现象与符号价值的兴起

鲍德里亚认为,在现代消费社会中,一切都根本改变了。我们消费的不是物,而是物的符号,商品的价值正是取决于此。在符号 物的逻辑里,物品彻底地与某种明确的需求或功能失去了联系。消费与通常认为的所谓 需要 的满足再没有任何关系。 他不会再从特别用途上去看这个物,而是从它的全部意义上去看全套的物。洗衣机、电冰箱、洗碗机等,除了各自作为器具之外,都含有另外一层意义。厨房、广告、生产的商号和商标在这里起着主要作用,并强加着一种一致的集体观念,好似一条链子,一个几乎无法分离的整体,它们不再是一串简单的商品,而是一串意义,因为它们相互暗示着更复杂的高档商品,并使消费者产生一系列更为复杂的动机。 [1]56

需要的观念来自于主体之间的虚假分离,是为了连接它们而被创造出来的。事实上,我们并不是在购买我们所需要的东西,而是符号体系告诉我们应该购买的东西。

鲍德里亚把消费作为生产体系的必然结果来加以分析,其基本立场是:生产是资本的运动过程,消费是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必然结果与逻辑延伸。但是与马克思有所差异的是,鲍德里亚认为虽然消费受生产逻辑所支配,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消费

本身已经能够自我叙述自己的逻辑,从而形成一个具有独立的文化意义的自组织领域。因此,他认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品拜物教批判,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应该被历史地进展到现代拜物教 符号拜物教的批判阶段。

当代高速发展的生产力创造了过剩的财富,刺激人不断增长的欲望,才致使人们必须使用最简洁、最模糊的符号来作出迅速反应以连接物质与精神。但是这样无疑于饮鸩止渴,这些毫无意义、脱离客观世界基础、失去标准、没有指涉体系的符号系统一旦产生,就铺天盖地地压向人们的社会生活领域。人们自己制造符号,自愿地同符号游戏,享受符号的诱惑魅力,与此同时又反过来深受符号的控制和支配。这是资本逻辑的当代表现,也是 资本的狡计 的再次得逞,也证明了人类主体性的进一步沦丧。

人类最大的危机在于人甘愿屈从于符号的统治,甚至认为这种统治是自我选择的结果,是人类主体性的伟大胜利。 技术以它不断的演进,有一天会达到[完美的]模仿, 人会变得失去功能、不理性、主观,变成一个空洞的形式,开向功能神话,和与世界炫人耳目的效率相关的幻想投射。 [2]56-57同时技术文明的符号体系 它 隐去了威胁个人和社会关系的真正冲突。 消费文化在广告和媒体的共谋下,实行了 恩宠和压制 的控制策略: 它便使得产品不再被人以它的真实面来考虑(比如依据它的生产过程等),而只是单独地被视为一个好处,一个[欲望]对象物。 同时它指向了一个缺席状态 它令人失望,它的功能便是同时展现形象和令人失望。 [2]198-199在这种情况下,人没有自由,人不再自由。被消费文化笼罩的生活中,正是因为主体太渴望成为主体,他便把自己塑造成经济所要求的客体。

消费社会中充斥着无所不在的符号,符号逻辑和符码操控在规定着社会中的一切行为。消费社会的符号本身就承载着一定的意义和内涵,符号价值可以不受使用价值和劳动价值的约束。比如一条名牌领带,会因为其品牌而不是凝结在其中的社会劳动而卖出非常昂贵的价格。可以说符号价值是与物品的使用价值相对立的,它更与人的劳动价值对立。

于是人屈从了符号的价值,而在人与符号的接触中,已经不再会有诸如征服、控制和超越的追求。人们在由技术支持的变化中感觉到的是缺乏内涵、缺乏感动的好奇心: 这是一种介于冷漠和迷恋之间的东西,而且是与激情相对的。激情可以理解为对一个完整的人或某种被当作人的物品的具体关系。它要求全身心投入并具有一种强烈的象征价值。而游戏的好奇心则只是一种对基础游戏的兴趣 即使有时它也很强烈。 [1]119所以鲍德里亚高呼:使用价值死了,符号价值万岁。这是商品拜物教在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新的形式 符号拜物教的全部逻辑。这也是鲍德里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前提。

二、消费社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

物品的使用价值层面让位于物品的符号文化层面,因此,对现代消费社会的分析,就必然深入到符号价值的生产逻辑中去。要从深层上批判消费社会,就必须对符号在消费社会中的经济学规律及其运转机制进行揭示,建构起符号政治经济学的一般理论。

正如鲍德里亚所说: 政治经济学是在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这两种价值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的领域如今已经四分五裂了,必须以一般政治经济学的形式来对它进行彻底的重新分析,这意味着,象征性交换价值的生产和物质产品及经济交换价值的生产乃是一回事,它们也遵循着同一个运作过程,因此,就与物质生产的关系而言,对符号和文化的生产进行分析时,不再将其看作是外在的、隐秘的或 上层建筑 的,它是作为政治经济学本身的革命而出现的。它因象征交换价值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介入而获得了普遍的意义。 [3]130由此可见,鲍德里亚认为,对符号及其生产和消费逻辑的批判应当成为消费时代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础。

消费社会就是一个被符号生产和符号消费主宰的社会,在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批判所指向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外,出现了商品的符号价值系统。因此,鲍德里亚在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中认为,消费社会商品系列呈现出一种新的符号意义结构。商品的符号价值生成结构与语言的意义生成结构是一样的。语言符号的基本结构是能指与所指。能指、所指之间的指涉关系构成语言意义的生产过程。当符号能指脱离外在的所指世界的关系而成为符码抽象,不同的符号之间也就可以根据一定的规则而相互替换。符号能指实现的对等和互换使得意义被无限地加以生产,并形成一种系列关系,即物体系列: 符码是起决定作用的:它是能指和交换价值相互作用的规则。在政治经

8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6月

济学的大系统中,是符码还原掉所有的象征的模糊性,为价值的理性循环和它们在价值平等的规则下的交换奠定基础。 [3]146-147

正是符号价值的差异关系,使得物品之间产生相互替代的功能。当一切物品获得了符号 物的抽象形式,系列中的物品就成为相互替代的,于是物品便过渡到符号。凯尔纳也指出: 商品之于鲍德里亚如同语言之于索绪尔,二者都具有能指和所指结构,具有抽象、等价和可互换性这些索绪尔所赋予语言符号的特点,也就是说,对于符号学家来说语词是抽象的概念,这些概念根据等价、交换、可替代性等具体的规则在语言结构中可以被整合在一起,同样,商品也构造了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交换价值 商品的价格、市场价值等 和商品符号构造了价值的形式系统,其中,个人或物品可以被相互替代。因此,鲍德里亚证明,商品被结构化为一个符号价值系统,受到规则、符码和社会逻辑的制约。 [4]因此,在消费社会中, 每次的交换行为既是一种经济行为,同时又是生产不同符号价值的超经济行为。 [3]159

鲍德里亚批评说,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始终困顿在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形式中。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辩证运动构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本内容。但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的内在矛盾形式出现了新的变化,技术力量,即大众媒介和广告的介入制造了商品的符号价值,以社会区分逻辑取代了商品的实用性功能。例如,某种品牌的汽车或者香水处于商品系列的不同等级,通过此种等级秩序的区分,商品的消费者和拥有者就获得了不同的社会等级和社会地位的区分。鲍德里亚对商品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符号价值重新排列其决定地位,把符号价值的自我增值提高到商品内在矛盾的主导地位。符号的无限增值产生新商品的循环,商品朝生暮死,但是同时商品又暮死朝生。消费即意味着体现个人价值,获得地位身份,而不是自豪 这件商品凝结了我的劳动 [5]。

因此,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不能停留在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阶段,即商品拜物教批判阶段,商品符号价值的产生并最终取得决定性的社会统治地位,使得政治经济学批判必须进展到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阶段 即符号拜物教批判。鲍德里亚通过对符号价值生产机制的三个层次来建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

首先,科技,就其一般形式来说,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而成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共谋,直接参与到符号价值生产的结构中去,其直接操控者就是媒介。

其次,符号价值的生产过程虽然渗透了媒介的力量,但是符号价值的完成形式却是在消费领域实现,这时消费者不但消费着媒介所生产的符号价值,而且消费着符号价值所标明的社会关系本身,值得注意的是,鲍德里亚认为符号价值的消费过程同时也是符号价值的另外一种生产过程。这是符号价值生产和消费的社会机制。

最后,对符号价值的社会批判被纳入一般政治经济学批判框架,即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对于这一任务鲍德里亚是通过全面引入语言符号学分析方法来实现的。

三、符号价值生产的一般理论模型

鲍德里亚第一次通过把象征性物品和符号性物品置于物品的范畴而扩展了分析的范围。他认为,区分四种不同逻辑是必要的:(1)实际运作的逻辑,它与使用价值相对应;(2)等价的逻辑,它与交换价值相对应;(3)矛盾的逻辑(ambiv alence),它与象征交换相对应;(4)差异的逻辑,它与符号价值相对应。这些逻辑也可以分别概括为实用逻辑、市场逻辑、赠礼逻辑和地位逻辑。在第一类逻辑中,物品是一种工具;在第二类中是商品;在第三类中是象征;在第四类中是符号。鲍德里亚对这四种逻辑进行列表排列:

使用价值(U se Value,简称U V):

1.U V EcEV

2.U V SgEV

3.U V SbE

经济交换价值(Economic Ex chang e Value,简称EcEV):

4.EcEV UV

5.EcEV Sg EV

6.EcEV SbE

符号交换价值(Sign Exchange Value,简称SgEV)

7.Sg EV U V

8.Sg EV EcEV

9.Sg EV SbE

象征交换(Sym bo lic Ex chang e,简称SbE):

10.SbE IV

11.SbE EcEV

12.SbE SbE

虽然只是四组12个关系式,但是实际上也包

9

2011年第2期 韩欲立,温晓春:符号价值的兴起: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含了鲍德里亚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谱系划分,他总结了马克思所描绘的交换价值体系的谱系: 1.交换的只是剩余产品(例如在古代的和封建的生产中)。大量的产品处于交换和商品领域之外。2.整个 工业 生产都处于交换之中(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3.甚至人们认为不能出让的东西,如德行、爱情、知识、良心等,都成了买卖的对象。这是一个 普遍贿赂、普遍买卖 的时期, 是一切精神的或物质的东西都变成交换价值并到市场上去寻找最符合它的真正价值的评价的时期。 [6]104

鲍德里亚认为,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之间产生了资本,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充分研究了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换和交换价值的普遍化在社会关系层面的深刻影响。但是,鲍德里亚认为,在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转换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所谓的 上层建筑 和 非物质 价值领域的抽象化过程,被马克思主义者当作建立在第二阶段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 基础 之上的非本质必要的变化,其最终解释权力仍然归于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但是,鲍德里亚通过法国情境主义者,尤其是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的中介,开始作出这样一个判断: 在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之间存在着决定性的转变。第三阶段是对第二阶段的革命,就像第二阶段是对第一阶段的革命一样。 [6]105

鲍德里亚认为, 这个转变涉及到从形式 商品到形式 符号、从一般等价规律下物质产品交换的抽象到符码规律下所有交换的操作的转变。与这个转变相对应,就是从政治经济学到符号政治经济学的转变,在这里问题不再简单地就是所有价值的 商品卖淫 (这种彻底的浪漫观点来自于 共产党宣言 中的著名段落:为了获取金钱,资本主义践踏着一切人类价值,艺术、文化、劳动等等;这是对利益的浪漫批判),而是所有的价值都转变为处于符码霸权之下的符号交换价值。 [6]107

因此,按照鲍德里亚对政治经济学谱系学的批评,政治经济学的价值形式可以被划分到以下不同阶段: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辩证运动属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价值循环过程;符号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运动过程可以被划分到符号政治经济学的价值循环过程;而象征交换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最终超越形式。而各种价值形式之间的相互转换,实质上遵循的是同一种政治经济学的还原、超越、抽象的关系。各种价值形式之间的嬗变关系可以被揭示为[3]129-132:

1.使用价值 交换价值(UV EcEV):这是交换价值生产过程的形式,也是形式 商品的生产过程。这个过程由古典政治经济学描述出来,表现为一种生产性的消费。这个过程和它的相反循环,即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EcEV UV)一起构成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同一循环过程的两个环节。

2.使用价值 符号交换价值(UV SgEV):与5)一同构成了符号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循环转换过程。这是源于效用性瓦解时符号价值的生产过程,比如夸示性消费。但是不同的是,它是一种非生产性消费,如果说一定有生产存在的话,那就是生产出差异。这个关系式展示了商品形式上升到符号形式的过程,即上面所论述的形式 商品到形式 符号的上升过程。

3.如果说以上两个关系式描述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转换形式(tr ansfiguratio n)为符号价值(也就是说:从物体形式到商品形式再到符号形式的转变过程),那么使用价值 象征交换(UV SbE)和交换价值 象征交换( EcEV SbE)的转换就提示出了象征交换对商品形式和符号形式这两种经济形式的一种越界(transgression)。而符号价值迈向象征交换(SgEV SbE)完成了这样一个越界的过程。怎么理解这样一个越界的过程呢?鲍德里亚指出,前三种形式和象征交换之间没有有效的连接方式(articulatio n),也就是说,存在一种根本的断裂和越界,一种对这三种形式最终的消解,而这三种形式都是价值的编码。他认为,严格说来,不存在象征性 价值 ,存在的只是象征性 交换 ,后者自己将自己规定为一种区别和超越了一切价值和符码的东西。所有的价值形式(物体的,商品的或者符号的)为了走向象征性交换都必须被否定(neg ated)或者拒斥。所以,这样的越界过程就被理解为一个价值领域的根本的激进的断裂[3]124-125。

4.符号价值 使用价值(Sg EV UV)。从这个关系式开始,古典政治经济学结束,进入符号政治经济学领域。符号价值在此体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即作为社会区分符号的效用及其消费。

5.符号价值 交换价值(SgEV EcEV)。此关系式表明了对符号的垄断所获得的文化特权向经济特权的复位。与第5个关系式交换价值 符号价值(EcEV SgEV)一起完成一个政治经济学循环,即对不断增值的符码的垄断性控制和对资本的垄断控制一起构成了经济剥削

10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6月

的基础。到了这里,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符号政治经济学完成了一般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6.而在一般政治经济学之外,还存在着象征性交换关系式,第10、11和12,表明了对第3、6、9关系式的一个逆向过程。后三个关系式表明了在一般政治经济学循环中,象征性交换所遭到的被抽象价值形式破坏和还原的过程。因此,如果困顿于一般政治经济学分析原则,将象征性交换置于各种价值符码的抽象化和理性化的解释原则之下,那么,象征性交换就只能被符码化为另外一种价值 象征价值。因此,政治经济学的单一形式是完全在象征性交换的对立面的。

以上6个阶段,阐明了鲍德里亚演绎符号政治经济学的第一个阶段性工作,鲍德里亚接着规定第二阶段的任务:从12组关系式中归纳出五个等式,来阐明各种价值形式之间的转换、越界以及还原的五种主导性联接模式。必须指出的是,这里的比例关系和等式关系,不是数量意义上的关系,也就是说,不是1/2=2/4的数学关系,等式两边指示了一种处于同一个政治经济学框架内的逻辑同构或抽象还原关系。

第一个等式:符号价值/象征性交换=交换价值/使用价值

鲍德里亚对这个等式的逻辑的解释是:符号价值相比交换等于交换价值相比使用价值。也就是说,首先,这个等式是充分的:发生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抽象化\理性化的还原逻辑,同样也在符号政治经济学中发生作用。其次,鲍德里亚认为,这个等式只是一种价值的机械组合,而如果这个等式是充分必要的,那么就必须证明有下面这个等式成立:

第二个等式:符号价值/交换价值=象征性交换/使用价值

等式左边可以根据上述关系式符号价值 交换价值的循环过程在一般政治经济学的框架内获得证明。但是,等式的右边出现了矛盾:根据12个关系式,无法证明象征性交换和使用价值的任何黏合性(affinity),由于上面已经论证过象征性交换不是一种价值,它是个人交换中的歧义性(ambiv alence)(既肯定又否定),于是等式不能保持逻辑相等,等式不再成立。

因此,鲍德里亚为了寻求保持等式的成立,必须通过转换,将矛盾性因素排除出去,于是他借助能指/所指的中介关系提出下面的等式:

第三个等式:交换价值/使用价值=能指/所指,即交换价值相比使用价值等同于能指相比所指,鲍德里亚认为这个等式是充分必要的。根据符号学和政治经济学的逻辑同构性原则,交换价值和能指,使用价值和所指具有逻辑粘连关系(lo gical affinity),这种同源关系表现为一般政治经济学(即古典政治经济学领域和符号政治经济学领域)结构的完成。但是,与第二个等式相比,第三个等式已经饱和,第二个等式里的象征性交换被排除出价值领域,或者说被排除出一般政治经济学领域,也就是下面这个等式:

第四个等式:交换价值/使用价值=(能指/所指)/象征性交换

等式右边的斜杠证明,交换价值对使用价值,能指对所指的理性抽象化过程和还原过程被置换了。鲍德里亚说,基础的还原不再发生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或者能指和所指之间,它发生于作为整体的系统和象征性交换之间。鲍德里亚归纳说,将使用价值从交换价值中分离,同时也将所指从能指中分离的那道斜杠是一道形式逻辑意指(implication)的线。它并没有从根本上将这些各自不同的语词分离开来,而是在它们之间建构了一个结构性关系(与交换价值和能指、使用价值和所指之间的关系相似)。实际上,所有这些关系在政治经济学的框架内形成了一个系统,而这整个系统的逻辑组织否定、压抑和还原了象征性交换。将所有这些语词从象征性交换分离开来的斜杠其实并非只是一个具有结构意指(implicatio n)的斜杠,它是一条根本排斥的线[3]128。这样,系统与象征性交换的关系就可以被归结为以下等式:

第五个等式:一般政治经济学/象征性交换

这种对立是根本的,可以看出象征性交换作为一个非价值的领域,完全越出一般政治经济学的边界(transgression)。因此,就总的目标而言,如果要完成一般政治经济学批判,也就是价值的批判理论,就必须发展出关于象征性交换的理论,这是同一个过程和同一个事业,也是革命的人类学的基础。

至此,鲍德里亚完成了符号政治经济学的整个演绎过程,而要完成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超越马克思的分析,根据第四个和第五个等式,他指出了理论今后的主要任务有二:

第一,将政治经济学批判延伸到对使用价值的根本批判上去,消除马克思的使用价值拜物教和唯心主义人类学,分析物的形式与商品形式的真实关系。这个理论任务的提出预示着,鲍德里亚已经开

11

2011年第2期 韩欲立,温晓春:符号价值的兴起: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始着手准备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清算,他要与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解释原则和框架彻底决裂了,而这个任务,鲍德里亚是在 生产之镜 中完成的。

第二,提出象征性交换的理论,以完成一般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个任务是鲍德里亚寻求异于马克思的革命策略的新的路径的尝试,而他的 象征交换与死亡 就是这种努力的理论成果。

参考文献:

[1] 让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2] 让 鲍德里亚.物体系[M].林志明,译.上海:上海

人民出版社,2006.

[5] Jean Baudrilla rd.F or a Cr itique of the Po lit ical

Economy of the Sig n[M].N ew Y or k:T elos

P ress,1981.

[4] Do ug las K ellner.Jean Baudr illard:F ro m M arx ism to

P ostermo der nism and Bey ond[M].Lo ndon:Po lity

P ress,1989:21.

[5] Jean Baudr illar d.T he Ecstasy of Communicatio n

[M].L ondo n:Pluto Pr ess:1987:50.

[6] 让 鲍德里亚.生产之镜[M].仰海峰,译.北京:中

央编译出版社,2005.

The Rise of Sign Value:Jean Baudrillard s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ics of Sign in Consumer Society

HAN Yu li1,WEN Xiao chun

(1 D epar tment o f Social Sciences,Fudan U niv ersity,Shang hai200433,China

2 Depantment of Philo sophy,East China No rmal U niversity,Shanghai200241,China)

Abstract:Jean Baudrillard revealed uniquely the secrets of political econom ics in contemporary consumer society that the use v alue has already died and been replaced by the productio n log ic of sign value.H e has also established a general theo retical m odel for the productio n lo gic.H is rejectio n and rebellio n to Marx ist political economics as w ell as to histo rical m aterialism is just based o n this.H ow to understand the v alidity of his theo ry,and ho w to respond to the r ejection and rebellio n that come from po st Marx ism?T hus w e have to face and r espond to Baudrillard s critique of sig n of political eco no mics in consumer society.

Key Words:use value;sig n value;consumer society;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 nom ics of sign

12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6月

《政治经济学批判》读书报告

《政治经济学批判》读书报告 马克思从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开始,就有意识地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展开了批判。从国民经济学的前提出发,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事实出发,马克思找到了打开资本主义社会秘密的钥匙,即通过对劳动、私有财产的批判,将其与资本、工业的现实关联揭示出来。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一巨大的工程,描述并阐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动力、运行方式和内在逻辑,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中揭示导致其自我解体的力量,从资本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寻找这一文明的根本缺陷,并在其内部发现了构成资本主义解体的根本矛盾和促使共产主义生成的革命因素,把共产主义的潜在趋势和可能面貌呈现出来,从而使资本主义的历史限度自行绽开,以此构成了对资本主义的决定性批判。一方面,马克思从哲学基础的存在论变革这一原则高度切入政治经济学领域,哲学本体论上的改弦更张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坚实基地。作为新的实证科学的典范,政治经济学批判把历史唯物主义确立为展开理论研究的哲学基础,“现实的人”作为马克思的理论出发点,使整个政治经济学批判能够突破现代意识形态的限制,而立足于社会现实、社会关系、交往活动等人类的生存根基之上。与此同时,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各种现实关系的社会一历史规定性进行了去范畴、去概念的清洗还原,揭示出其现存的社会关系不是逻辑先在的,而是在历史运动中通过人们的感性交往活动被创生出来、并且不断改变着的。劳动与资本在社会一历史的现实基地上是内在关联的,劳动作为私有财产的主体性本质,资本作为私有财产运动

的感性表现,从根本上说,都是在历史运动中生成的社会关系,资本作为抽象劳动的积累,其生命力就在于不断的自我增殖和扩张,这同时又是一个推动现实社会关系发生改变的活动过程。 另一方面,就研究方法而言,表面看来马克思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们的学生,是经济形式分析、抽象演绎法的拥护者,但事实上马克思与经济学家们存在着本质差别,这一原则差别是通过将辩证法贯彻到政治经济学批判当中而实现的。在政治济学批判中辩证法的革命性和批判性得到了张显,正是由于马克思将科学的方法论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根基之上,进而划定了政治经济学批判与资本主义经济学之间的界限,从而使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真正的实证科学得以确立,使辩证法成为普遍适用于研究历史科学、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的唯物主义方法。就此而言,唯物史观的创立和科学方法论的确立是相互呼应的两个方面,并且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现出来。马克思从社会一历史视域出发来研究政治经济学,从而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及其历史限度进行了最关本质的揭示,这一原则和基础的定向使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在研究方法上完全不同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以及后来的经济思想流派,就像马克思本人所说的,他旨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往,《资本论》一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就此而言,立足于社会现实的基地,马克思的研究方法要比经济学家们更具有综合性、整体性,从而便具有了批判的原则高度,与此同时,政治经济学批判也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法思想。马克思通过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研究方法对政治

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有感

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有感 一、导语 马克思于1859年6月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连同这篇《序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马克思自称《序言》是他多年经济学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恩格斯在1859年8月对此发表的书评中指出,历史唯物主义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都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只要进一步发挥唯物主义论点,并且把它应用于现时代,一个伟大的,一切时代中最伟大的革命远景就会立即展现。正是在这篇《序言》中,马克思对运用到人类社会和人类社会史的唯物主义原理作了周密的说明。在这篇《序言》里,马克思叙述了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艰苦探索的历程,其中包括对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实质所作的经典概括。它是我们了解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文献,具有独立的科学价值和巨大的理论意义。 二、文章背景介绍 1857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曾经预示着无产阶级新的革命运动的临近,马克思决定在无产阶级革命洪水到来之前完成政治经济学和唯物史观原理的创建,他夜以继日勤奋研究,发狂似地通宵总结他的经济学研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1858年8月到1859年1月,马克思对他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写了这篇著名的序言,于1859年6月出版。 三、主要内容介绍 《序言》的基本思想是阐明“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它表现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从而揭示了社会形态历史更替的一般规律。《序言》共七段,分三个部分,一是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次序和方法,二是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经过和结论,三是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综合来看,《序言》的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方面叙述了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另一方面经典式地揭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内容。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马克思透过各种社会现象,发现了一个简单的,但却长期被人忽视的事实。这就是:无论在哪一个社会当中,人们都必须首先解决了吃喝穿住的问题,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哲学、宗教等活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没有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就不可能有其他种种社会活动,也不会有社会历史。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把人同自然界联系起来,形成生产力系统,同时也使人发生一定的联系,形成生产关系系统,派生出社会的上层建筑,并且由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产生出政治法律思想,以及道德、哲学、科学、艺术、宗教等社会意识形式。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中解决社会和自然之间的矛盾的实际能力,是影响和改造自然并使它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它是社会存在的首要因素。 2、社会历史变化发展过程的基本内容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评析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评析 [摘要]法国著名哲学家鲍德里亚从物-符号消费-符号价值等概念,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符号价值体系,并探索这一体系和经典政治经济学的价值体系之间的联系,试想通过对符号拜物教的批判来摒除消费异化。他在揭露资本在消费领域运行的固有本性的同时,也存在着对经典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曲解。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好消费和生产之间互动互促的关系,树立科学的消费观,摆脱符号化消费和异化消费的困扰,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追求,在全社会建立合理消费、适度消度的新常态,才能促进社会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 [关键词]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物;符号消费;科学消费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研究根植于20世纪西方社会文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中。他继承了西方悠久的人文批判精神,抓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提出的消费社会理论深刻地揭示了当代西方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重新审视这一理论,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把握后现代思潮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可为时下消费文化实践中所存在的复杂的意识形态控制与反控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对理解西方和我国的社会领域中出现的诸多新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消费批判理论的内涵 (一)消费批判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物 在受到马克思对商品分析的影响,鲍德里亚选择了物作为他的研究突破口。但这个所谓的物既延续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拜物教批判,又受到了导师列斐伏尔日常生活理论的直接影响。鲍德.里亚的逻辑思维首先从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遍、常见的物开始,并将人类制造的繁多物品进行分类和分析,并由繁多的物所组成的这个系统,作论著《物体系》来研究。并将差异的物,即所谓的个性化的物,通过命名和指称的方式加以区别。在消费社会中,由于物的功能性不断扩大,物也就变成了一个纯粹的事物,并且指出:掌握它的人可以根据掌握者的意志任意的确定物的意义。也就是说,每种物都有特定的意义指向,“A物—A意义”。这时,物的自主性很低。但是,人的消费的目的不仅仅是消费物的使用价值本身,更重要的在于物所涉及的关系和隐藏在其背后的重要意义。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卢国维 一、写作的时代背景 (一)写作目的 ①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和实质。 ②为了批判当时国民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一些错误观点,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马克思在《导言》中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错误观点,认为物质生产总是一定社会性质下的生产,生产、消费、分配、交换式物质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时这四个环节的起点,并以生产为出发点论述了生产与消费、分配与交换的一般关系。 (二)写作意义 《导言》是马克思留下的唯一的一篇系统论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的文章。它对于当代解读马克思主义文本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导言》提出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指一定社会性质的物质生产,还是指生产关系呢?在生产、分配、交换之间如何认识生产要素与分配之间的关系,仍是当代值得研究的一些问题。 二、内容简介 一、生产 这一节的中心是批判国民经济学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成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的错误观点,论述了物质生产的社会性质,主要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对象和本题。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定社会性质的物质生产 政治经济学研究物质生产,就必须研究物质生产的社会性质(生产关系),研究生产交换中的个人就不能脱离社会性质来谈个人,而斯密、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虽然也把物质生产作为研究出发点,但是他们不顾生产的社会性质,而把生产理解为单个人的孤立的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的生产。这种“孤立的个人”是一种虚构,其旨趣无非是企图把资本主义的生产说成是自然的永恒的生产。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特殊生产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脱离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关系而空谈“生产一般”,其目的是要证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谐与永存。但是“政治经济学不是工艺学”,它不是研究一个个特殊生产部门,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的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总体中活动着的物质生产,从而揭示社会经济学运动的一般规律。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布希亚的消费社会学)【圣才出品】

第二十四章布希亚的消费社会学 24.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直面当代社会 1.生平 (1)1929年,让·布希亚(Jean Baudrillard),出生于法国东北部阿登斯省兰斯地区总教堂所在镇的一个农民家庭。 (2)1956年布希亚开始攻读德国社会理论和文学,到1966年以前,他一直在一所中学教授德语。 (3)1966年3月在巴黎第五大学师从著名学者亨利·列斐伏尔完成了社会学论文《社会学的三种周期》,1966年9月在巴黎南戴尔大学获得社会科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社会

科学教师。 (4)由于受萨特的影响,布希亚的思想较为激进,并在萨特举办的《现代》杂志发表了几篇评论性的文章。 (5)60年代布希亚结识了罗兰·巴特,并受巴特的符号学影响,1968年他的第一部理论著作《物体系》很明显是对罗兰·巴特的《时尚体系》的分析方法的借鉴。 (6)20世纪60年代的布希亚还参与创办了激进的《乌托邦》杂志。 2.主要著作 布希亚的著作主要有《物体系》(1968)、《消费社会》(1970)、《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1972)、《生产之镜》(1973)、《符号交换与死亡》(1976)、《仿真与拟象》(1981)、《冷酷的回忆》(1987)、《末日的幻觉》(1992)、《完美的罪行》(1995)等。 3.消费社会学的主要思想 (1)布希亚的消费社会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物体系》、《消费社会》和《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三部著作里。 (2)布希亚认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经济学的批判需要关于符号和符号学理论的补充。他认为,从早期的竞争市场资本主义阶段向后来的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过渡要求人们更加注意需求管理和增加并引导消费。在这个阶段,强化消费的需要增强了对降低生产成本和增加产量的关注。 (3)经济的集中、新的生产技术和诸如此类的东西促进了大批量生产能力的发展,消费资本主义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操纵消费、创造对新的知名商品的需求上,符号价值领域应运而生。 (4)由此导致了消费社会的出现,在这样一个社会中,广告、包装、展示、时尚、性“解放”、大众传播和文化以及商品的增长都增加了符号的数量,并导致了“符号价值”的

符号消费构建消费文化浅论鲍德里亚的符号批判理论

2006年第2期(总第181期) 学术论坛 ACADEMICFORUM NO.2.2006 (CumulativelyNO.181) 符号消费构建消费文化 ——浅论鲍德里亚的符号批判理论 梅琼林 (武汉大学{毛介发展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作为西方批判学派的主要人物,鲍德里亚对现代消费社会进行了研究,并逐渐开始偏离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发展出自己的一套消费社会的理论。他从物的消费进入符号消费的领域,建立了以符号消费为主导的符号政治经济学体系,并从人们对“物”的消费行为中,看到物或商品对人的本性的支配与异化,看到了实际蕴涵的更深层的“符号”消费。文章分析鲍德里亚的理论转变,从而探求他的符号消费构建的消费文化的本质。 [关键词]鲍德里亚;符号消费;符号价值;消费文化;品牌 [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06)02—0181—04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法国学术思想界经历了一个急剧变革的过程。尤其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之后,现代化和高科技的发展,高速公路、高楼大厦、购物中心以及电影、电视和报纸等大众传媒在法国的迅速出现,标志着法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消费社会。消费社会的新特征正在深刻地改变法国人的日常生活,急剧推动着社会变化,催成新型的社会秩序的形成。许多法国理论家把这种新型的社会转型称之为“消费社会”、“技术社会”、“后工业社会”或“后现代社会”等等。在这场急剧变革的思想运动中,鲍德里亚开始关注和研究新的消费社会的特征。他从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商品和物的研究开始,逐渐进入对现代消费社会的研究,并逐渐开始偏离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发展出自己的一套消费社会的理论。他从物的消费进入符号消费的领域,建立了以符号消费为主导的符号政治经济学体系,并从人们对“物”的消费行为中,看到物或商品对人的本性的支配与异化,看到深层的“符号”消费。 一、从物的消费到符号消费 1968年出版的《物体系》是鲍德里亚的学术生涯的第一部著作,从此他“对消费社会中客体、符号以及符码提出了一系列激动人心的分析”[1J(P1㈣。鲍德里亚深受当时浓厚的后结构主义和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响。《物体系》的目标就是要建构一个日常消费活动中的异化批判,中心是为了导出“物”向符号的转变。这里的“物”主要指的是与商品有关的、在^们的日常生活中和人经常打交道、和人发生生活关系的物品,如汽车、冰箱、洗衣机、电视和家具等等。 虽然,鲍德里亚提到的“物”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常谈到的、对人产生支配并造成了人的异化等意义上的“物”或商品没有太大区别,但不同的是,鲍德里亚对符号理论的运用是从新的角度去认识消费主义的特征。他认为,在消费体制的引导下,人们对物品的符号性追求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对物品本身的功能性需求,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生产和经 [收稿日期]2006—01—03 [作者简介】梅琼林(196卜),男,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媒介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科评论组成员,研究方向:传播学。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一、马克思对实证主义的批判 一点:马克思正是在古典经济学停留于事实和现象的地方继续向前推动,实现了对实证主义的批判性超越,理解这个点,对于理解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独特的语境和路径极为关键。众所周知,马克思走 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道路与他对黑格尔式思维方式的抛弃和批判密切 相关。黑格尔哲学虽然开辟了一条走向现实事物的道路,但终究是流 于抽象的,在某种意义上,黑格尔哲学体系越是完善,它对事物的歪 曲就越是严重,因为体系的完善仅仅来自于逻辑的考虑,而非对现实 事物考察的结果。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哲学的工作不是使思维体 现在政治规定中,而是使现存的政治规定消散于抽象的思想。哲学的 因素不是事物本身的逻辑,而是逻辑本身的事物。不是用逻辑来论证 国家,而是用国家来论证逻辑”。⑨所以,当马克思经过对物质利益 问题的苦恼和疑问之后,开始抛弃那种让现实适合思辨、让事物适合 观点的思维方式,而转向了对现实事物的直接把握,马克思开始走一 条与黑格尔思辨哲学完全相反的道路:不是从观点和体系出发,而是 从现实生活出发,这条道路便是政治经济学的道路。不过,实证主义 研究方法并不当然地等同于“从现实生活出发”,因为马克思发现古 典经济学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根本无法揭示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例 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从古典经济学的各个前 提出发,并采用它的语言和规律,但最后却得出了与它截然相反的结论。古典经济学极为重视经济事实,像劳动、资本和土地的互相分离,工资、利润和地租的互相分离,都是确定无疑的事实,所以被古典经 济学当作理论前提,但是古典经济学仅仅囿于经济事实的范围来说明 经济规律,并把资本家的利益作为不可触犯的最高原则,从来不曾说 明劳动、资本和土地的分离以及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分离是如何产生的,由此也就导致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等更为真实的经济事实的掩盖。试举一例,按照古典经济学的逻辑,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来源,劳 动的主体理应享受产品,不过同样按照古典经济学的逻辑,劳动者只

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到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对马克思、列斐伏尔与鲍德里亚关系的一个考察

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到符号 政治经济学批判 ———对马克思、列斐伏尔与鲍德里亚关系的一个考察 汪正龙 [摘要]随着资本主义消费领域相对自主性的加强,马克思的物化-拜物教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交换价值统治的批判,与其对生产活动优先性的强调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裂痕,因为前者暗示着交换价值以金钱或资本的形式获得某种独立。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框架中已经注意到的商品交换的符号性和象征性,逐渐在列斐伏尔、鲍德里亚那里发展为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但是大的方面列斐伏尔没有脱离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框架,鲍德里亚则走向对马克思思想本身的背离与修正。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批判;物化;拜物教;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中图分类号:I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14)01—0179—0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语言转向视野下的文学理论问题重估研究”(11BZW00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汪正龙(1965-),男,安徽南陵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学理论及西方美学。江苏南京 210023 一、物化-拜物教批判和生产优先性之间的裂痕 学术界公认马克思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商品交换逻辑统治的揭示。威廉?亚当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在(马克思)这里被归结为交换价值的统治。在资本主义社会,所有的经济活动,所有的生产关系和商品都根据它们在流通过程中产生的金钱价值来衡量。”[1](P.251-252)这里主要指的是马克思在中后期提出的物化-拜物教理论,即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者与社会总劳动的社会关系相疏离而形成的商品交换逻辑对人的统治。物化是马克思对资本拜物教的发生学分析,指的是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发生了颠倒,转化为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人的能力转化成物的能力。在枟政治经济学批判枠中,马克思就指出,“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还有一个特征: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可以说是颠倒地表现出来的,就是说,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只有在一个使用价值作为交换价值同别的使用价值发生关系时,不同个人的劳动才作为相同的一般的劳动相互发生关系。因此,如果交换价值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这种说法正确的话,那末必须补充说:它是隐蔽在物的外壳之下的关系。”[2](P.22)马克思在枟资本论枠中写道:“商品形式的奥秘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质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这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但它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我把这叫做拜物教。”“在生产者面前,他们的私人劳动的社会关系就表现为现在这个样子,就是说,不是表现为人们在自己劳动中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3](P.89-90)马克思的物化-拜物教理论一方面是对资本主义把人的社会关系转变为物与物关系的揭露和还原,以破除商品世界的神秘性。正如阿多诺所指出的,“马克思已经表达了作为批判产物的客体的优先地位同现存的客体的讽刺画、商品特性对客体的歪曲之间的差别。交换作为一个过程有现

鲍德里亚有关消费社会的分析

鲍德里亚有关消费社会的分析 /h1 鲍德里亚在对西方消费社会的分析中以独特的符号学视角,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被誉为“后现代主义的牧师”.从时代背景来看,鲍德里亚选择消费作为分析的基点与20 世纪60 年代西方社会的总体发展状况相关。从现实状况来看,鲍德里亚关于消费社会的分析对于今天我们矫正奢侈的消费观念和媚俗文化的袭扰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消费社会”概念的提出 “消费社会”作为一个概念,首先有其深厚的理论渊源。早在鲍德里亚以前,就有一些理论家提出了相关论述。如鲍德里亚的导师列斐伏尔提出了“被消费控制的官僚社会”理论,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的意识形态和创造性行为的意义已经变成了消费意识形态; 与鲍德里亚同时期的理论家里斯曼认为,资本主义正在经历“由生产时代向消费时代过渡”的革命; 布尔加雷斯认为,我们处于一个“丰裕社会”中; 对鲍德里亚影响颇深的德波从更深层面上认为消费创造了一个“景观无线积累的社会”.这些理论家从不同角度对于同一个社会形态的论述均对鲍德里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消费社会”概念的提出与资本主义社会本身的发展变化有很大关系。消费在生产体系中地位的转变经历了一个很长的阶段。工业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低下,“稀缺性”制约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这时消费作为一种消耗受到传统重商主义的抑制。19 世纪随着生产力的

发展,产品的稀缺状况逐步得到改变,同时科技的进步及成果转化导致了产品的相对过剩。这样生产者的过剩与产品过剩导致的间歇性的经济危机使得消费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对此,西斯蒙第在《政治经济学新原理》中第一次提出了生产与消费平衡发展的重要性。此时消费作为一种有意义的消耗而存在。20 世纪初,大规模、标准化生产的福特主义的兴起使得商品生产速度得以大幅度提升。这种生产线的大量产出要求快节奏的消费。由此,消费不再是一种消耗,而变成了生产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20 世纪60 年代西方社会开始进入后福特主义时代,也就是丹尼尔·贝尔所谓的后工业社会,此时服务业作为一种小规模、灵活性的产业模式大量兴起。服务业对固定资本的要求显着降低,对人力、智力的要求大大增加,这就使得生产者的过剩得到扭转,生产者的收入也有了一定提高。同时服务业又是一种快速生产和快速消费的产业,甚至,很多时候生产与消费是同时进行的,根据消费的需求来进行生产。所以消费的作用就超过了生产,真正成为“作为生产的消费”.由此,消费在生产体系中的主导型地位确立。 基于上述原因,鲍德里亚提出,当今资本主义“生产的东西,并不是根据其使用价值或可能的使用时间而存在,而是恰恰相反---根据其死亡”29.商品的死亡就意味着商品在消费的过程中被否定,也就是新的消费需求的出现,新的欲望的形成。而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从根本上依赖这种消费需求的不断产生,所以,鲍德里亚指出,在当今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里,“生产主人公的传奇已到处让位给消费主人公”,“消费本身构成了生产体系的替代性体系,消费在今天已经成为主导性逻辑”.即消费不仅主动地作用于生产,而且成为一个体系并结构性发挥作用。他认为这就意味着消费社会的到来。 与卡恩、鲍曼等相对客观的描述不同,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的具体表述受到了法兰克福

读《政治经济学批判》有感

读《政治经济学批判》有感 马克思的《资本论》,全面的阐述了资本主义的出现、发展、衰落和必然走向灭亡的整个过程,而《导言》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即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方法第一次做了说明。阐述了在认识过程中,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相互关系的重要方法论问题。 马克思说“:“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当代最主要的两种价值观,也是当代最基本的两种社会制度。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且对人类社会形态作出了科学划分。这两种划分对应关系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对应于“人的依赖关系”;资本主义社会对应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共产主义社会对应于“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由此发现一个问题: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没有给出相应的位置。那么,它们应该属于哪一组对应关系呢?这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的划分是具体的,是实际社会制度的历史反映和理论推断。 从总体上看人类社会今天的发展状况,所有国家都已经超越了“人的依赖性”阶段,都远未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的阶段,各国同属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这一阶段消除了原始的、奴隶的、封建的人对人的依附关系,劳动者独立了。但这种独立性由于物的不丰富而必须以物的依赖性为前提。人的社会权利基本表现为以物的形式占有。这两种划分对应关系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对应于“人的依赖关系”;资本主义社会对应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共产主义社会对应于“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我们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在19世纪的中叶。在此之前,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是人类批判资本主义、幻想代替资本主义的一个美好理想。在此之后,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斗争。但直到他们去世之前,还没有形成任何现实的、真正意义上的、由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以当时先进的社会制度,为共产主义准备了相对发达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物质条件。这样一来,实现人的“自由个性”的任务,就历史地落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肩上。

马原论文当代资本主义批判

当代资本主义批判 人文学院 13113104 刘玉洁【摘要】我们都知道,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由五个基本问题构成:非正义的剥削、因异化而丧失的自由、金钱式的量化、非理性以及现代的野蛮状态。而让·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则是从消费的层面展开了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揭露了资本主义的丑恶嘴脸和罪恶本质。 【关键词】消费社会当代资本主义批判消费符号价值 法国当代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其早期著作《消费社会》是对当代社会学的一大贡献,书中内容以消费为中心,以独特的见解揭示了大型技术统治集团如何在所谓“消费社会”中实现对意识形态的操控。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是指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物的极大丰富与系统化而兴起的一种社会形态。消费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正在以其不可抗拒的魔力,向社会的每一个细胞渗透,它潜藏着控制力量,它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一定的后果。让·鲍德里亚想要世人从虚幻的消费中醒来,摆脱温柔的富裕的陷阱,在享受物质的同时,不要丧失精神的自由和创造力,这对中国构建节约型的和谐消费社会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消费社会也有问题及缺陷。① 在《消费社会》中,鲍德里亚建立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在这一理论中,消费者热爱商品的品牌和象征意义甚于商品的实用价值不能简单看成是个人爱慕虚荣的行为,而是一种以社会心理为基础的整体的系统行为,所以鲍德里亚以不容分辩的口吻说道,“明确指出消费是一种积极的关系方式(不仅于物,而且于集体和世界),是一种系统的行为和总体反应的方式。我们的整个文化体系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② 首先,我们今天所说的消费的意义并不是那种粗陋的经济学所给予的定义,而应该是:其间,商品直接作为一种符号,作为一种符号的价值被生产出来,同时符号(文化)也作为一种商品被生产出来。而符号所具有的价值与商品的价值都具有价值的“本性”,这被称为”最简单的事实”。③鲍德里亚的独到之处在于“符号价值”的提出,特别关注商品的符号性质。所消费的不仅是一个物质的产品,也是一个象征的符号。所谓“完美的诱惑”在鲍德里亚看来或许就是指消费者意欲尽可能地占有符号的意义,各类符号的各种意义,无论是符号的现实意义还是历史意义。所以他说出了极其精彩的警句“我们从大众交流中获得的不是现实,而是对现实所产生的眩晕。”④消费社会本身就含有一种系统的不平等,而且消费社会的结构就是建筑在这不平等之上的。例如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一方面生产资料和某些商品或者相应的服务得到了广泛的、可能是廉价的提供,另一方面像空间和时间,纯净的空气、绿色、水、宁静的环境等等过去无需花钱就唾手可得的东西却变成了唯有特权这才能享用的奢侈品。即出现了新的不平等。这些是消费所无法解决的平等问题,是资本主义社会必然存在的问题。 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可以从太多的角度去分析,鲍德里亚从消费的角度,以其独特的视角去对资本主义的丑恶嘴脸展开批判,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 1 ①2006 年 6 月第23 卷第3 期枣庄学院学报 ②《消费社会》 ③《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P143 ④《消费社会》

鲍德里亚的_消费社会_思想述评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思想述评 贺旭辉 1,2 (1.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上海 200444;2.枣庄学院政法与历史学系,山东枣庄 277160) [摘 要]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核心思想是:在消费社会中,人们在对物的享受中丧失自我;提出“符号价值”,特别关注 商品的符号性质;个人和集体的财富的增长是与危害的增加同步的;不平等的功能是增长的本身;人们社会“需求”的增长是没有限制的,而财富的增长是有限的;广告“通过他人来激起每个人对物化社会的神话的欲望”,不断为大众制造新的欲望需要、人际关系冷漠化等是消费社会的特征,消费社会也有问题和缺陷。 [关键词]消费社会;鲍德里亚;物品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77(2006)03-0050-04 法国当代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分析西方消费社会,其早期著作《消费社会》是对当代社会学的一大贡献,书中以消费为中心,以其独特的见解揭示了大型技术统治集团如何在所谓“消费社会”中实现对意识形态的操控。《消费社会》可与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相提并论。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是指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物的极大丰富与系统化而兴起的一种社会形态。消费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正在以其不可抗拒的魔力,向社会的每一个细胞渗透,它潜藏着控制力量,它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一定的后果。现在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让?鲍德里亚想要世人从虚幻的消费中醒来,摆脱温柔的富裕的陷阱,在享受物质的同时,不要丧失精神的自由和创造力,这对中国构建节约型的和谐消费社会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消费社会也有问题及缺陷。 消费社会思想的核心内涵 在消费社会中,人们受到物的包围,并在对物的享受中丧失自我。对于消费社会,鲍德里亚一方面从马克思的生产逻辑出发进行批判;另一方面,又借用了符号学的成果,揭示消费社会中由于符号的编码作用而导致的身份的社会区分过程,这是消费社会确立自身合法性的根据。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的论 述是从货架上丰盛的琳琅满目的商品开始的。首先强调的是物的丰盛和商品的系列化与系统化,他认为在消费社会中最根本的变化是“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 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1](P 1 ) ,按照鲍德里亚 的意思,包围消费者的商品是以整体的面目出现的,传统的工业化社会是生产的社会,而当代进入了消费社会。鲍德里亚发现,在消费社会中,商品及其形象成为一个巨大的能指,不断地刺激人的欲望,进而使消费成为非理性的狂欢。消费不仅仅是一种满足人类物质需要的行为,它所起的也不仅仅是一种享受功能。在鲍德里亚看来,它是一个系统,是一种道德,是一种沟通体系,是一种交换结构,它起到一种社会组织的功能。 鲍德里亚提出“符号价值”,从“物的形式礼拜仪式”、“消费理论”、“大众传媒、性与休闲”三个方面,揭示了消费神话的产生原因与过程,分析了消费社会的深层结构。鲍德里亚的独到之处在于“符号价值”的提出,他特别关注商品的符号性质。所消费的不仅是一个物质的产品,而且也是一个象征的符号。大众传媒在消费社会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贯穿《消费社会》的一个主题非常明确:就是《消费社会》前言所指出的“砸烂这个如果算上是猥亵的,但算得上物品丰盛的、并由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竭力支持着的恶魔般的 [收稿日期]2006-03-20 [作者简介]贺旭辉(1963-),男,山东莱阳人,枣庄学院政法与历史学系副教授,上海大学社会学系2005级博士研究生,主要 从事组织社会学研究。 2006年6月第23卷 第3期 枣庄学院学报 JOURNA L OF Z AOZH UANG UNIVERSITY Jun.2006 V ol.23NO.3

消费社会理论 鲍德里亚

消费社会理论(鲍德里亚) 一、形成条件 社会历史条件 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着力进行经济社会的复苏,在社会结构上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在所有制形式上,合作制经济开始大量出现,股份制经济和跨国公司也不断涌现。同时,在这一时期无产阶级的科学文化水平得到了提升,中产阶级也逐步增多,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消费水平不断增强,服务行业日益兴盛。经济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断的得到提升,商品数量不断增多,种类齐全,出现了物的极大丰富甚至过剩。 思想渊源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思想深受马克思的影响。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他指出:“不仅消费的对象,而且消费的方式,不仅客体方面,而且在主体方面都是生产生产的,所以生产创造消费者”。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消费是隶属于生产的,是存在于整个生产系统的。鲍德里亚认为,在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的生产消费理论是适用的而且是正确的,但是到了物质相对丰富的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隶属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积极的建立人际关系的模式。这种关系体现了人与物、人与集体和世界的关系,人们消费的也不再仅仅是物品,而是人与物之间的一种结构关系。鲍德里亚还受到罗兰·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和亨利·勒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影响。巴尔特突破索绪尔的理论,给符号重新赋予了社会内涵,他认为,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正在对流行体系的社会进行着意识形态的控制,进而销售这些商品。勒斐伏尔是鲍德里亚的导师,他在《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中揭露出,在日常生活的消费中,社会的消费不是以消费品的实际意义进行的,而是在社会关系的交往下逐渐形成的,物的消费演变成了符号的消费。与此同时,他指出消费实则是异化了,消费社会中的主体和客体发生着改变,物的存在变成了人们的需要,人们也为了追逐社会地位和名誉,

符号消费

消费符号 符号消费(Symbol Consumption) 什么是符号消费 所谓符号,是指能代表自身之外事物的事物,相当于A=B。A不仅仅是A本身,它还意味着它之外的另一个对象,即B。提到A,人们即能明白其所指的对象或意义B。对于消费的理解,是预先将消费现象设定为一个单面体,从单一的物质层面来认识消费行为。按照这样的认识方式,消费就是对物质财富的消耗,是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消耗的物质财富。符号消费并不神秘,人们在符号的解码中获得丰富的乐趣,满足生理和心理的需求。 符号消费是后消费时代的核心。它是指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除消费产品本身以外,而且消费这些产品所象征和代表的意义、心情、美感、档次、情调和气氛,即对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或“内涵”的消费。 符号消费的解析 如果说消费的符号指的是通过消费来表达某种意义或信息的话,那么,符号消费是将消费品作为符号表达的内涵和意义本身作为消费的对象。它包含下面几个层次: 首先,作为消费品外观上的示差符号(物的第一层次符号),如造型、色彩、图案、包装等等,传达了产品本身的格调、档次和美感,已经成为消费的对象,成为消费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次,消费品的地位象征符号(物的第二层次符号),如消费品所代表的社会地位、身份和品位(即社会含义),以及与之相连的自鸣得意等心理体验,也是消费的对象和内容。 第三,消费品的消费环境,作为消费的空间符号,同样是消费的一个内容。例如,在豪华的酒店进餐,不但食品是消费的对象,而且酒店的氛围和气派也是消费的内容。 第四,消费的仪式,如服务程式,作为一种符号,也可以是消费的一个内容。例如,餐厅服务小姐的服务,不但构成劳务消费品的一部分,而且构成饮食的附加消费仪式(即代表档次和身份的符号),而成为消费的对象。也就是说,我们“不但消费物, 而且消费物作为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包括情调、趣味、美感、身份、地位、氛围、气派和心情”。 符号消费的特征 符号消费最大的特征就是表征性和象征性,即通过对商品的消费来表现个性、品位、生活风格、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同。在“符号消费”的过程中,消费者除消费产品本身以外,还消费这些产品所象征和代表的意义、心情、美感、档次、情调和气氛,即对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或“内

政治经济学批判

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1卡·马克思写于1858年8月—1859年1月1859年在柏林出版署名:卡尔·马克思原文是德文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第一版的扉页序言序言 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的次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在前三项下,我研究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分成的三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其他三项的相互联系是一目了然的。第一册论述资本,其第一篇由下列各章组成:(1)商品,(2)货币或简单流通,(3)资本一般。前两章构成本分册的内容。我面前的全部材料都是专题论文,它们是在相隔很久的几个时期内写成的,目的不是为了付印,而是为了自己弄清问题,至于能否按照上述计划对它们进行系统整理,就要看环境如何了。 我把已经起草好的一篇总的导言2压下了,因为仔细想来,我觉得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的,读者如果真想跟着我走,就要下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不过在这里倒不妨谈一下我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 我学的专业本来是法律,但我只是把它排在哲学和历史之次当作辅助学科来研究。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3的主编,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析分的讨论,当时的莱茵省总督冯·沙培尔先生就摩塞尔农民状况同“莱茵报”展开的官方论战,最后,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7动因4。另一方面,在善良的“前进”愿望大大超过实际知识的时候,在“莱茵报”上可以听到法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带着微弱哲学色彩的回声。我曾表示反对这种肤浅言论,但是同时在和“奥格斯堡总汇报”5的一次争论中坦率承认,我以往的研究还不容许我对法兰西思潮的内容本身妄加评判。我倒非常乐意利用“莱茵报”发行人以为把报纸的态度放温和些就可以使那已经落在该报头上的死刑判决撤销的幻想,以便从社会舞台退回书房。 为了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我写的第一部著作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的分析,这部著作的导言曾发表在1844年巴黎出版的“德法年鉴”6上。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十八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称之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我在巴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后来因基佐先生下令驱逐移居布鲁塞尔,在那里继续进行研究。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坚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8卡·马克思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节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012599332.html,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节选) 作者:卡尔·马克思 来源:《当代党员》2018年第05期 为了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我写的第一部著作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的分析,这部著作的导言曾发表在1844年巴黎出版的《德法年鉴》上。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我在巴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后来因基佐先生下令驱逐移居布鲁塞尔,在那里继续进行研究。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出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