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深圳建设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研究报告

深圳建设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研究报告

深圳建设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研究报告
深圳建设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研究报告

深圳建设全国经济中心城市

研究报告

目录

一、关于经济中心城市的基本理解 (1)

(一)主要概念 (1)

(二)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 (2)

(三)经济中心城市的特征 (4)

(四)经济中心城市的分类 (7)

二、经济中心城市形成的条件与国际经验 (9)

(一)经济中心城市形成的基本条件 (9)

(二)经济中心城市建设的国际经验 (11)

三、对未来中国城市发展格局的基本研判 (16)

(一)未来中国将呈现多经济中心的发展格局 (16)

(二)中国经济中心城市崛起的过程一定是跟它所在的都市圈共同崛起的过程 (16)

(三)中国各个经济中心城市的禀赋资源差异较大,只有坚持错位发展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臵 (17)

四、深圳与全国主要城市近年来相关指标的对比 (19)

(一)深圳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进一步下滑的可能性较大 (19)

(二)深圳的现代服务业指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3)

(三)深圳的全国金融中心地位明显 (25)

(四)深圳发展总部经济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 (26)

(五)深圳在科技创新指标方面保持较大优势 (28)

五、深圳建设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的SWOT分析 (31)

(一)优势 (31)

(二)劣势 (35)

(三)机遇 (39)

(四)挑战 (43)

六、深圳建设全国经济中心的若干思考 (48)

(一)深圳速度降下来之后能否保持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 (48)

(二)要素成本上升趋势中深圳如何保持自己的竞争力? (50)

(三)深圳如何在有限土地空间约束下保持经济快速发展? (51)

(四)深圳未来要做一个什么类型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 (52)

(五)深圳建设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的根本动力源泉是什么? (53)

七、深圳建设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的战略举措 (55)

(一)打造世界级的研发创新集聚区 (55)

(二)着力打造全国金融创新试验区 (58)

(三)将前海建设成为开放型国家创新枢纽港区 (60)

(四)在西部滨海片区建设全国一流的大型专业市场 (63)

(五)在全国率先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65)

(六)积极扩大深圳与周边区域的一体化合作 (69)

(七)探索城市更新和二次开发的新模式 (71)

(八)营造与国际先进城市体制机制接轨的软环境和人才环境. 73

附表一:国内主要经济中心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一览表 (77)

附表二:2000-2009年10个城市的GDP总量一览表 (78)

附表三:2000-2009年10个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表 (79)

附表四:2010-2015年10个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预测表 (79)

附表五:2000-2009年10个城市的出口总额 (80)

附表六:2010-2015年10个城市的出口总额预测值 (80)

附表七:2000-2009年10个城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81)

附表八:2010-2015年10个城市的社消总额预测表 (81)

附表九:2010-2015年10个城市的GDP总量预测值 (82)

附表十:2000-2009年10个城市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82 附表十一:2006-2009年10个城市的金融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83 附录:本报告GDP预测方法介绍 (84)

深圳建设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研究报告

一、关于经济中心城市的基本理解

(一)主要概念

在传统区域经济学与地理经济学中,通常从区位中心的角度定义经济中心城市。区域经济学与地理经济学中一般认为经济中心城市是城镇网络系统的核心,是城市经济区的中心,在一定区域的经济活动中起着枢纽的作用。

随着交通与通讯技术的发展,地理上的区位中心已经不再是经济中心城市的决定条件。现代的经济中心城市通常是从城市经济功能的角度定义,一般是指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承担区域金融、贸易以及生产性服务等多种功能,作为区域经济的控制和决策中心,具有强大吸引能力、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能够渗透和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城市。

现代的经济中心城市内涵主要包括:①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是国际或区际的经济、贸易、金融中心,对国家和区域经济有相当的支撑力和影响力;②集中了较多的跨国公司和国内外金融机构以及国际或国家级经济与政治组织,是国家或区域资本集散中心,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控制和影响国家或区域性经济活动;③具有很高的经济开放度,通行国际惯

例和国际法规,生产性服务(特别是通讯、信息、科技、咨询、商业、市政公用业等)发达,具有方便快捷的高速市际和市内交通系统;④国际性、区域性商品、资本、技术、信息和劳动力集散中心,新思想、新技术、新体制的创新基地。

⑤众多的人口、面积巨大,有一个大城市群作为依托;⑥除跨国公司总部外,还要有庞大的企业集团、中介组织和相当的资产存量、要素流量和内外贸易额;⑦有现代化的公用事业和较好的人居生态环境。

(二)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

1、聚集与扩散功能

经济中心城市的集散功能主要体现在经济中心城市凭借各种优势,吸引资源、资金、人才、信息、产业等生产要素向该城市聚集,成为各类生产要素特别是高级生产要素的中心,从而产生规模聚集效益;并通过便捷的交通网络和完善的市场体系,使得资金、人才、技术、信息、产业等逐步向周边地区扩散和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因此,经济中心城市一般都具有金融中心、经济事务控制决策中心、信息中心、高端人才集聚中心的功能与特征。

2、服务功能

经济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表现为城市能高效有序地为

各类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臵提供便捷的服务,包括交通运输、通讯信息、中介咨询、会务展示、文化娱乐等服务,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愈高,愈能增强经济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此外经济中心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会更有力地带动现代物流、信息、咨询、金融、保险、法律、会展等现代服务业的更好发展,形成关联度高、辐射力强的市场服务体系,持续地为各类市场交易提供方便、高效的服务。

3、创新功能

经济中心城市因为具有一批优越的科技人才和高科技研究中心机构,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比一般城市具有更强的综合创造能力,能够产生大量的创新能量,能够不断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更新观念并提出新的经营理念或新的经济思想,能够探索和尝试新制度、新机制,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经济中心城市创新功能主要包括观念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等方面,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发挥着支撑作用、带动作用、传承作用与示范作用,是创新体系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4、调控功能

经济中心城市所建立的符合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城市管理体制及其优化的城市管理运行程序,对减少市

场交易中间环节,提高服务效率,增强城市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实现城市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和高效化,为经济中心城市的更高水平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体制环境。凭借优良的体制环境,经济中心城市汇集一大批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国内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总部,可以进一步强化企业投资决策功能,在更广阔的空间范围进行产业配臵和重组,强化对生产基地的控制和调度,发挥企业在更大范围内组织生产、供给和营销活动的功能,成为地理上的“控制枢纽”。

(三)经济中心城市的特征

1、经济集中度高,市场影响范围广

经济中心城市经济规模大,产业集聚程度高,整体经济实力雄厚。其GDP和人均GDP、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水平、人均财政实力等反映经济质量、城市财富和可持续发展等重要指标均高于一般城市的平均水平,是经济经济中心城市最基本的经济特征,是发挥其巨大经济作用的基础。经济中心城市的产品市场广阔,能够覆盖较大范围的市场。

2、产业层次高级化

经济中心城市的高级化产业结构不仅表现在城市的三次产业中三产比重较大,而且在产业层次上占据明显优势,

形成附加值高、竞争力强、带动性大的产业格局,对产业链的控制能力和产业升级能力强。经济中心城市在产业布局、产业发展中处于引领性、主导性地位,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龙头作用。

3、企业总部集聚

经济中心城市除了集聚跨国公司总部外,还要有庞大的企业集团和各类中介组织,是国家或区域的资本集散中心,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控制和影响国家或区域性经济活动,提供发达的生产性服务(特别是通讯、信息、科技、咨询、商业、市政公用业等)与方便、快捷、高效的市场运行服务。

4、科研能力强,人口素质高

经济中心城市是先进社会生产力的聚集地,是人才,技术,科研等聚集的地方。这里不仅有高水平研究型的高等院校,而且有先进的和高水平的科研人才与先进的科研设备。不仅是科技资源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等的高地,而且是科技创新的辐射源和推进器,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

5、具有制度及文化的开放性

经济中心城市的本质特征是其全方位的开放性,在经济往来的高度开放性之外,制度及文化的开放性是其重要的软

实力要素,是经济中心城市形成和发展不可忽视的方面。

制度的开放性是制度创新的基础和保证,创新制度的核心是建立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经济运行机制、体制和法律体系。在城市及区域内部建立统一、开放、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对外为经济中心城市创造更多参与国内外产业分工和竞争,带领经济区充分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

经济中心城市是各种文化的汇集之地,开放的城市文化使多种文化在此能够相互碰撞、交流与融合,易于产生新思想、新技术、新理念,使经济中心城市成为创新中心,有利于保持经济中心产业的先进性和经济的高效性。

6、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

经济中心城市通常具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经济中心城市通过大力兴建深水港、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港等对外交通设施使其成为区域的交通运输中心,人流、物流中心,成为经济区联结国内外市场的中转站和桥头堡。高级别的经济中心城市往往位于沿海港口、对外联系便捷的交通枢纽位臵区域上,经济中心城市凭借具有的优越区位条件,成为了区域经济活动的聚集点和经济交流的枢纽。

7、具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较好的人居生态环境

城市内部由地铁与地面交通和轻轨铁路组成高效立体

网络化的交通体系以及先进的通讯信息基础设施,促进了各种要素的高速运转。此外供水、供电、环保设施的齐备,城市建设与环境建设的同步,发达的经济中心城市往往具有优美的城市景观、良好的商务环境及其舒适的人居环境。

(四)经济中心城市的分类

1、根据经济中心城市辐射和影响力所涉及的空间地域大小分类

(1)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国际经济中心城市是指在世界范围内对全球经济发展起控制、决策、协调和服务作用的大城市,如纽约、伦敦、东京;

(2)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是指在世界范围内对某些区域经济发展起控制、决策、协调和服务作用的大城市,如法兰克福、香港、新加坡等;

(3)国家级经济中心城市。国家级经济中心城市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对国家经济发展起控制、决策、协调和服务作用的大城市,如首尔、迪拜、墨西哥城、赫尔辛基、米兰等。

2、根据经济中心的功能分类

(1)综合型经济中心城市。这类经济中心城市集制造业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为一体,经济功能齐备。典型代表是东京、首尔等;

(2)商务型经济中心城市。这类经济中心城市主要以金融、商贸、现代服务业为主。典型代表是纽约、香港、迪拜等;

(3)生产制造型经济中心城市。这类经济中心城市产业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典型的代表是斯图加特、底特律等;

(4)科技创新型经济中心城市。这类经济中心城市产业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典型的代表是旧金山、斯德哥尔摩、赫尔辛基、班加罗尔等。

二、经济中心城市形成的条件与国际经验

(一)经济中心城市形成的基本条件

1、经济区位条件

无论是世界级经济中心城市,还是区域性、国家级经济中心城市,都成长于其所在国家、所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时期。18世纪后期,伴随着英国的工业化进程,伦敦迅速成长为整个英国、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商业城市。19世纪,在法国、德国完成了工业化革命后,欧洲又出现了巴黎、柏林这两个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美国在独立以后,建立起了一套比欧洲更为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体系,经济快速发展,也就在此时,美国东北部开始出现波士顿、纽约、费城等经济中心城市。在伊利运河开通后,打通了纽约到五大湖地区的通航水道,纽约经济腹地得到大范围扩展,凭借于此,纽约迅速迈向了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二战之后,日本进一步完善了市场经济制度,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在此过程中,日本东京逐渐成为全国经济中心,最终走向了国际经济中心城市。而洛杉矶、大阪、中国香港、新加坡、首尔的经济中心地位的确立,则要归功于环太平洋经济带的崛起。

由此可见,经济中心城市的崛起与该市是否处于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区域有关。经济中心城市基本上伴随主要经济

体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并成为经济增长级而成长。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经济中心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作用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城市自身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特点。作为发展中的经济中心城市必须拥有很强的经济实力,人均GDP生产总值要高于全国或者全区域平均水平;跨国公司作为支配全球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其总部多位于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在经济空间和城市群的分工与专业化中处于较高的地位,产业结构高级化,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此外,经济中心城市必然同时是教育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医疗保健中心和旅游会展中心。因此,一个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是能否成为经济中心的决定条件。

3、四通八达的联系网络

四通八达的对外联系网络是形成经济中心城市的基本条件,也是发挥经济中心城市的必要条件。在美国进入工业化之后,纽约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只不过是普通的贸易港口之一,经济地位甚至不如费城、波士顿等城市。原因是阿巴拉契亚山脉阻隔了美国东海岸与中部平原地区之间的交通联系。1825年,伊利运河的开通,加上纽约率先使用汽船,大大方便了纽约与五大湖之间的联系。同时,纽约的铁路建设也不断增加,到了1850年,纽约州的铁路里程数已经高

居各州之首。纽约也从此迅速成长为全美最为重要的经贸中心,继而成为了世界经济中心。无独有偶,奥地利首都,也是经济中心,维也纳为了巩固其全国经贸中心的地位,不断完善交通枢纽网络。维也纳港口是多瑙河流域的物流中心,也是欧洲最大的集装箱集散地;奥地利的铁路网络总长为1.1万公里,运货量可达到平均每位居民10.5吨,在欧洲奥地利联邦铁路排名第一;维也纳三个小时飞行圈涵盖了基本所有欧洲国家,不用半个小时便可抵达欧洲各大商业城市;维也纳市内设有综合业务数字(ISDN)及流动通讯网络,提供顶级的全球商业通讯设备。这些便利的交通联系网络有利的保障了维也纳在奥地利的经济中心地位。

(二)经济中心城市建设的国际经验

1、选择先进产业体系,培育高级生产要素

先进产业体系是经济中心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而高级生产要素则是支撑先进产业体系的重要保证。凤凰城地处美国西部内陆的塞尔瓦特河谷的一片沙漠之中,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过去的以农业为基础的小城镇发展成为拥有众多财富500强大公司的高科技工业中心,现在已经发展成为美国经济最为活跃、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也是美国依托高科技产业实现快速城市化发展的典范,被誉为“沙漠上的凤凰”。

凤凰城的经济发展并没有像其他城市一样先要经历传统工业化阶段,它跨越了传统重工业阶段,直接从农业经济直接进入了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经济阶段,并继续向新经济阶段演进。在20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全球性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凤凰城为了加快城市经济的发展、迅速提升城市的竞争力,紧紧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带来的机遇,依托优良的自然条件、宽松的经济政策以及充裕的劳动力资源等各种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科技制造业,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从而带动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了培育适合先进产业体系发展要求的高级生产要素,凤凰城政府与亚利桑那州州立大学的西部校区合作,建立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科技园,吸引众多著名企业入园,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同时发展以培养凤凰城发展迫切需要的职业技术人才(如,生物科技、航空技术、高技术制造业、软件以及现代金融与商务等)为主的社区学院。同时凤凰城政府,还特别注重营造招商引资的软硬环境,做好产业规划,从如何为主导产业配套服务入手,超前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制定一系列经济扶持政策,花大力气优化商务服务环境,帮助企业茁壮成长;倾力打造经商和居住的城市环境,不断吸引大额投资和各方面的人才。

2、鼓励创新,重视中小企业

创新是维持经济中心城市地位的重要保障。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城市环境问题的不断突出,东京制造业纷纷外迁到国外或是横滨一带。但东京的主导工业部门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中,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面对日元升值、日益激烈的竞争和顾客的严格要求,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曾经是政府主要外迁的对象,但是由于中小企业通过不断创新来提高自身的市场适应能力,成为全国制造业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尤其是以大田区为中心的东京南部的产业综合体已经成为日本机械产业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科技创新核心。总部设在东京的跨国公司为了实施全球生产、资本的有效控制,就要求服务业不断创新,生产新的服务种类和新的金融衍生产品,以满足控制不断延伸和扩宽的全球产业链的需求。创新为中小企业带来了发展活力,满足了跨国公司的服务需求,巩固了东京的经济中心地位。

3、坚持开放战略

开放战略以高度集聚和快速扩散为特点,以一个公平和规范的市场为基础,为一个经济中心城市奠定了影响和控制一个国家、区域乃至世界范围经济发展的权威能力。伦敦从来就不是一个英国传统意义上的保守地区,从建城伊始,伦

敦就实施开放战略,不久它就成为了英格兰的商业中心,并逐渐发展成为国际经济中心。20世纪60年代,在新的形势下,伦敦全面实施了以引进国际总部为主的开放性战略,使进驻伦敦的跨国公司和世界组织能直接面对政府和资本市场以及其他服务设施,快速做出发展与投资的战略决策并且加以快速实施。这一战略使伦敦拥有了占全球20%的外资银行总部,总数达500家左右,欧洲500强企业中100多家企业总部,整个欧洲21%的金融管理人才,集聚25000万亿英镑的全球资产。20世纪80年代初,又按照现代科技要求,集中在伦敦东部的码头开发区新建了办公区,新增了2000多家公司和6万多白领就业人员。进入21世纪,伦敦继续针对创意产业实施开放战略,有利保证了伦敦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创意产业发展基地和全球创意中心。开放的战略为伦敦融合世界、借力全球提供了保障,使得伦敦的新技术与新市场始终处于时代的前沿,各个产业不仅先进而且环节高级,有利的保障了伦敦国际经济中心的地位。

4、政府的支持与管理

政府是市场经济中一个重要的活动主体,它不仅通过政府购买影响资源配臵,而且通过宏观调控和国家发展战略引导资源配臵。在世界各国经济中心的形成过程中,很多国家都利用国家宏观调控和国家发展战略,促进经济中心城市参

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如新加坡从吸引外资,改造本国经济结构的角度出发,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创建了新加坡亚洲美元市场,成为亚洲美元市场的交易中心。为了促进经济中心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各国政府除了各项经济政策的扶持外,还对城市进行科学的规划与管理。如伦敦在1964年成立大伦敦委员会以协调大伦敦都市内32个自治市的规划和社会事务,在1986年废除大伦敦委员会后,中央政府直接接管了大伦敦的部分事务,另外一部分事务则由若干自治市政府间的联合组织进行管理。

三、对未来中国城市发展格局的基本研判

(一)未来中国将呈现多经济中心的发展格局

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主要经济城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是并没有形成一个明显的首位城市。主要表现在中国目前缺乏一个能够引领、带动全国经济增长的城市。以经济总量为例,目前中国GDP总量最大的上海市的经济总量占全国GDP总量比重还很低,2009年上海GDP总量仅占全国GDP总量的4.4%。相反,中国其他一些城市,比如,北京、广州、深圳、天津、苏州之间的GDP总量差距并不大。并且,一些新兴城市(如深圳、苏州、泉州、佛山等)的迅速发展,以及一些传统城市(如天津、重庆、武汉、沈阳等)的再度崛起,使得中国城市之间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因此,我们判断:发展中的中国未来将持续处于多经济中心城市并存的状态,而且还会继续不断涌现出新兴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在多经济中心并存的格局下,深圳就有凸显自身地位的机会。

(二)中国经济中心城市崛起的过程一定是跟它所在的都市圈共同崛起的过程

上海的崛起跟长三角的崛起分不开,长三角的发展为上海发挥它的四大中心功能提供了强劲的服务需求;香港、广

州、深圳的作为经济中心城市,它们的发展同样是跟珠三角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北京、天津、重庆等等,也是这种格局。这一点从国家最近几年批复的区域发展规划可见一斑。2009年以来,国家先后批复了10余个区域经济规划,包括《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等。伴随着这些区域规划而来的是都市圈的形成,珠三角都市圈、长三角都市圈、环渤海都市圈的一体化程度不断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与都市圈一体化将促使中国形成多经济中心城市并存的格局。这种背景之下,原来的城市之间的经济竞争,很大程度上也是将转变为都市圈之间的竞争,都市圈的竞争力强弱将决定城市的竞争力强弱。因此,未来城市的发展需要都市圈作为后盾。在这种情况,深圳未来的发展就一定不是单打独斗,而是要从珠三角一体化的视角,从深港全面合作的视角出发,寻找自己的定位,谋求更大的发展。

(三)中国各个经济中心城市的禀赋资源差异较大,只有坚持错位发展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臵

目前,国家的区域和城市发展战略从注重沿海布局,逐渐开始开发沿边,从东部、南部延伸到中部、西部、东北等地,已经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发展的格局。例如,住建部提出“国家级中心城市”城市的概念,并且确定北京市和天津市、

关于深圳经济特区农村城市化的规定

关于深圳经济特区农村城市化的规定(1992年6月18日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深圳经济特区(以下简称特区)建立以来,特区农村的经济发展、村镇建设、生活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和进一步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加速特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把深圳建设成为外向型、多功能的国际性城市的战略目标,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指特区农村和农民系深圳特区范围内68个村委会、沙河华侨农场和所属持特区内常住农业户口的农民、渔鱼和蚝民。 第三条实施农村城市化(即实现农村转化为城市、村民转化为城市居民)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历史,面对现实,着眼未来,平衡过渡;兼顾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兼顾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有利于促进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加强基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城市的总体规划和我市未来发展目标的实现;在实施过程中,不损害群众的正当利益,不降低集体分配水平,不平调集体财产。 第二章管理体制 第四条对特区农村现行的管理体制按照职能分解、归类理顺、分步实施、不断完善的原则进行转变。即将原村民委员会的发展集体经济和组织村民自治的两大职能分开,分别由新的集体经济组织、居民委员会和街道办事处承担。

(一)撤销村民委员会建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建立居委会。各居委会的名称一般应保留原村地名,并上报市地名管理部门审批。 (二)在原各村集体企业的基础上组建和完善城市集体经济组织,独立承担发展集体经济的职能。 (三)上述职能以外的其他职能,原则上由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承担。具体的组织协调工作由区委、区政府负责。 (四)境外有土地的村,在新成立的集体经济组织中,一定时期内保留原村委会的牌子和印章,以利境外土地权属的合法保留。 (五)在体制转变初期,新成立的集体经济组织应对居委会给予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以保证新居委会的建立和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五条居委会区划范围的确定,应根据现有村民居住状况,本着“基本不变、个别调整”的原则,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两种方式:(一)现有村民居住比较集中的村,以自然村或村委会为基础建立居委会; (二)村民居住分散的村,将村民穿插归属到现有相邻的居委会。 第三章集体经济组织 第六条在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应建立和健全集体经济组织,使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城市集体所有制企业(以下简称集体企业)。实施城市化政策后,原集体财产仍属于原全体村民集体所有,由集体企业代表原村民行使集体财产的所有权。集体企业接受市、区政府有关部门的计划指导和宏观管理。市、区有关部门根据集体企业的规模、产业结构和管理水平、按照对城市集体企业的统一政策进行管理,并在人才招聘、技术改造、设备引进和经营范围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优惠。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规划课程作业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简述 概况简述 学院名称公共管理学院专业及班级土管1班姓名何建明学号201131160707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简述 一、基本情况与修编背景 为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国际化城市的要求,市规划国土委对国务院批复的《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补充和完善,于今日公布新一轮总规。 专家表示,城市总体规划作为指导各项建设发展的综合部署,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指导城市建设的根本性蓝图。在特区进入第二个发展的30周之际,本轮总规充分体现了以全球视野谋划城市发展的规划理念,承担了在全国率先探寻城市转型路径的重要使命。它的公布,必将以城市转型带动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升级,进一步提高土地的高效利用,加快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的步伐,引领国家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对深圳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规划指导思想 1、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勇于改革和创新,探索资源紧约束条件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成功路径。 2、坚持“环境优先”、“生态立市”的理念,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3、提升城市在区域和国家整体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应对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 4、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更好地服务香港,支持香港繁荣稳定,在粤港澳合作中发挥先行、先导、先试的示范作用。 5、在坚持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前提下,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综合调控职能,统筹协调城市发展。 三、城市性质 深圳是我国的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 四、城市职能 1、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实践自主创新和循环经济科学发展模式的示范区。 2、国家支持香港繁荣稳定的服务基地,在“一国两制”框架下与香港共同发展的国际性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 3、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基地。

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地关系(1)

抓好城市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县政府副县长王洪波 县委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三化”协调发展,把经济做强、工业做大、农业做优、城市做靓、民生做实的基本思路和宏伟目标,给我县城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我们城建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主管城建工作的副县长,如何结合当前全县深化“一创双优”开展“六讲六比两带头”集中活动中,我进行了深入思考,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但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在县委的领导下,重新审视我们的城建工作,进一步理清思路、完善措施,把城市扮靓,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擦亮“名片”,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助推二三五目标早日实现。 一、不断提高对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城市作为永续发展的地域空间,是经济、文化、生态、人口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其伴随经济发展而发展,反过来,又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何做好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这篇大文章,实现城市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以城市发展带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综合力的增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经济发展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条件,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对立统一、互为因果的关系。

(一)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1、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其次,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城市建设作为一个扩大投资、推动消费、促进发展的过程,其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活动。通过城市建设,可以带动房地业、建筑业、商业等十几个相关产业的大发展。从经济发展的全局看,城市建设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作用,虽然不直接创造价值,但参与价值的创造。加快经济发展城建必须先行。城市建设的大发展,大变样,对于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吸纳剩余劳动力、促进招商引资具有重要意义。 2、城市建设是经营城市增加财力的重要途径 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并加速向资本的转化,是解决城市建设钱从哪里来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政府通过公开拍卖、挂牌出售等方式,把存量土地资源转化为土地资产,实现土地资产价值,进而形成了对城市土地的再投入。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并加速其向资本的转化,就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建资金短缺与加速城市建设的矛盾,切实积聚城市建设、改造资金,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进一步推动城市建设向高起点、大手笔、大投入跨越。财政收入的大幅增加,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房地产建设,虽然这个观点是落后的,却是我县目前情况下的唯一选择,是符合目前发展需要

深圳经济特区发展成果的分析

关于深圳经济特区发展成果的分析 深圳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浪潮的排头兵。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这标志着深圳、珠海和厦门等经济特区的正式诞生。 深圳经济特区位于深圳市南部,东起大鹏湾,西至珠江口,北靠梧桐山,南邻香港,以深圳河为界,总面积327.5平方公里,实际可开发面积110平方公里。特区前身为原宝安县的县城,197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有6000万元。是什么使昔日的贫瘠之地转变成今朝生产总值过万亿的经济热土?我们可以从不同时期的发展经验和成果中管中窥豹。 一、特区初创和奠基时期(1978-1985) 这一时期主要是局部改革、单项突破,以开放促改革。这些改革冲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为特区对外开放和建设扫除了一定障碍。具体我们可以看到一是开始城市基础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1979年率先建设蛇口工业区,1980年开始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开发罗湖和上步城区,建设蛇口、赤湾、东角头、妈湾等港口;开发建设一批工业区,引进一批外资和先进技术,工业开始起步;建设深圳大学、图书馆等八大文化设施,文化事业开始起步;制定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改善特区管理体制,制订有关配套法规。二是以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和价格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在全国率先在工资制度劳动用工制度、价格体制、企业体制、劳动保险制度、以及政府机构等方面进行改革。三是在对外开放方面,创办蛇口工业区,先后开放沙头角、文锦渡、蛇口码头、梅沙、沙头角、赤湾、大亚湾等口岸;同时开放金融业,引进了一批境外银行。四是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理念,创造三天建成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二、改革开放全面推进时期(1986-1992) 从1986年开始,深圳特区进入一个发展外向型工业经济和全面推进市场取向经济改革的新阶段。在对外开放方面,一是利用外资兴建赤湾港、蛇口港、东角头码头、蛇口油库、市话工程、华侨城、大亚湾核电站和广深高速等一批基础设施。二是利用境外资本和技术积极发展“三资”企业。三是积极开展同内地跨地区、跨行业、多层次、多形式的横向联合,建立一大批内联企业,弥补资金、技术、人才的不足。四是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创建科技工业园,开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五是创建沙头角、福田两个保税工业区,促进外向经济发展。六是组建一批外贸骨干企业,积极发展转口贸易和远洋贸易。通过一系列开放措施,迅速形成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的外向型经济。1987年,出口贸易大于进口贸易,扭转逆差局面。1988年,出口总额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二。1992年开始,进出口贸易总额一直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第二,全面推进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为加快特区发展和外资引进,特区改革从局部改革转向全面改革,从单项改革转向系统改革。具体来说,一是率先进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创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现企业承包制、股份制,推行产权转让和破产等。二是改革金融体制,建立多层次、开放型的金融市场。包括又引进一批外资银行,创办招商、深发展等区域性股份制银行;成立全国第一家外汇调节中心;建立有色金属期货市场;公开发行股票,建立证券交易所。三是突破国有土地传统管理体制,首次进行土地公开拍卖。四是改革住房制度,逐步实现住房商品化。五是深化劳动工资制度

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1)

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1)

抓好城市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县政府副县长王洪波 县委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三化”协调发展,把经济做强、工业做大、农业做优、城市做靓、民生做实的基本思路和宏伟目标,给我县城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我们城建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主管城建工作的副县长,如何结合当前全县深化“一创双优”开展“六讲六比两带头”集中活动中,我进行了深入思考,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但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在县委的领导下,重新审视我们的城建工作,进一步理清思路、完善措施,把城市扮靓,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擦亮“名片”,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助推二三五目标早日实现。 一、不断提高对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城市作为永续发展的地域空间,是经济、文化、生态、人口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其伴随经济发展而发展,反过来,又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何做好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这篇大文章,实现城市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以城市发展带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综合力的增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经济发展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条件,二者相

辅相成,相互促进,是对立统一、互为因果的关系。 (一)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1、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其次,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城市建设作为一个扩大投资、推动消费、促进发展的过程,其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活动。通过城市建设,可以带动房地业、建筑业、商业等十几个相关产业的大发展。从经济发展的全局看,城市建设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作用,虽然不直接创造价值,但参与价值的创造。加快经济发展城建必须先行。城市建设的大发展,大变样,对于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吸纳剩余劳动力、促进招商引资具有重要意义。 2、城市建设是经营城市增加财力的重要途径 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并加速向资本的转化,是解决城市建设钱从哪里来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政府通过公开拍卖、挂牌出售等方式,把存量土地资源转化为土地资产,实现土地资产价值,进而形成了对城市土地的再投入。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并加速其向资本的转化,就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建资金短缺与加速城市建设的矛盾,切实积聚城市建设、改造资金,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进一步推动城市建设向高起点、大手笔、大投入跨越。财政收入的大幅增加,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房地产建设,虽然这个观点是落后

深圳经济特区发展

深圳经济特区发展 【背景链接】 2010年9月6日,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经济特区不仅应该继续办下去,而且应该办得更好。中央将一如既往支持经济特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发挥作用。经济特区要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按照国家发展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2010年8月23日,中国政府网公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的批复。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表示未来十年城市性质定位将表示,深圳由华南地区中心城市转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并将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第三个国际化城市。 【标准表述】 我们要胜利实现既定战略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继续奋勇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 ———胡锦涛 [意义] 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进行的一个伟大创举。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在邓小平同志亲自关怀下,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随后又兴办海南经济特区,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发挥它们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和示范带动作用。 [重要性] 发展经济特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发展经济特区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特区的地位和作用不能削弱,更不能消失。 [措施] 在改革方面先行先试,是中央赋予深圳等经济特区光荣而神圣的使命,这一使命不仅远没有结束,而且要求更高、任务更重、责任更大。深圳等经济特区要进一步把改革创新作为立身之本,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经验,为全国重大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探索经验。 第一,继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探索新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经济特区要带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决打好这场硬仗。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要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扩大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把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结合起来,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发展现代农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要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宏大的创新

深圳经济特区城市园林条例(2018修正)

深圳经济特区城市园林条例(2018修正) 【法规类别】深圳经济特区植树造林与绿化 【发文字号】深圳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10号 【发布部门】深圳市人大(含常委会) 【发布日期】2018.07.03 【实施日期】2018.07.0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经济特区法规 深圳经济特区城市园林条例 (1995年12月26日深圳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根据2004年6月25日深圳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关于修改<深圳经济特区城市园林条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18年6月27日深圳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关于修改<深圳经济特区城市园林条例>的决 定》第二次修正)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深圳经济特区(以下简称特区)城市园林的建设和发展,加强园林管理,改善城市生态,美化环境,增进人民身心健康,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特区城市园林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市城市管理部门是市城市园林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市园林主管部门),负责所管辖城市园林的管理工作,并负责特区城市园林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 区城市管理部门是区城市园林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区园林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所管辖城市园林的管理工作。 发展改革、财政、规划国土、市场和质量监督、人居环境、公安、建设、水务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城市园林管理相关工作。 第四条本条例所称城市园林,是指按市政府规划并经园林主管部门确认的各类公园、动物园、植物园、风景区、公共海滩、专类园、街头游园、花园、庭园以及其他供游人游览、休闲的场所。城市园林包括市政园林、经营性园林和单位附属园林。 市政园林是指由市、区人民政府投资建设并对公众开放的公益性城市园林。 经营性园林是指由社会投资建设、对公众开放并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城市园林。 单位附属园林是指由经济开发区、工业区、住宅区及其他物业业主在其物业范围内投资建设,主要供在该区域范围内工作、居住人员使用的城市园林。 第五条城市园林应当依本条例规定实行专业化管理。 第六条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城市园林建设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或者建设计划,保障市政园林建设和管理所必需的经费。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城市园林的科学研究,推广先进技术,提高城市园林的管理、科学技术和艺术水平。 第二章规划和建设

深圳经济特区与改革开放的实践

深圳经济特区与改革开放的实践 摘要:2010,中国已踏入改革开放的第32个年头。深圳,一名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实践"的思想指导下,已从无名的小渔村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蛇口模式"深圳速度"……特区挥舞着"解放思想"的旗帜,在中华大地上书写着一个又一个"春天的故事"。回溯历史,展望未来,成功的深圳,必将为中国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成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弄潮儿"。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32周年之际,认真回顾和总结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史和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深圳改革开放进程成就 一、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一)改革开放局部推进与初创奠基时期(1978-1985) 1978年12月,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979年2月,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关于宝安、珠海两县外贸基地和市政建设规划的报告》,要求深圳、珠海在3-5年内“建成对港澳的出口商品基地、吸引港澳游客的游览区和新型的边防城市”。1979年7月,中央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这标志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正式诞生。 这一时期主要是局部改革、单项突破,以开放促改革。这些改革冲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为特区对外开放和建设扫除了一定障碍,并对全国经济体制改革产生重要的示范效应。 (二)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与经济转型时期(1986-1992) 1985年8月,邓小平指出:“我们特区的经济从内向转向外向,现在还是刚起步,所以能出口的好的产品还不多。只要深圳没有做到这一步,它的关就还没有过,还不能证明它的发展是很健康的。不过,听说这方面有了一点进步。” 1986年初,国务院召开中央特区工作会议,要求深圳特区把工作重点由过去的铺摊子、打基础转到抓生产、上水平、求效益上来,坚持“以工业为主、工贸技结合、综合发展”,努力发展成为一个以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工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特区。1986年开始,深圳特区进入一个发展外向型工业经济和全面推进市场取向经济改革的新

(发展战略)深圳城市建设用地布局与空间发展研究最全版

(发展战略)深圳城市建设用地布局与空间发展研究

目录 前言1 第壹章深圳市城市建设用地现状分析2 壹、全市基本概况2 二、特区城市建设用地现状特征3 三、特区外建设用地的现状特征4 第二章96《总规》实施的绩效评价8 壹、96《总规》对建设用地规模的控制作用8 二、96《总规》对城市建设用地结构的指导作用11 三、96《总规》对城市建设用地布局的引导作用12 四、96《总规》对下层次规划的指导作用14 五、96《总规》实施出现偏差的原因分析16 第三章对“十五”计划确定的城市发展目标的认识17壹、“十五”计划确定的城市发展目标17 二、城市建设用地规划需要深入和细化的内容17 第四章规划期(2000~2005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预测18壹、特区内城市建设用地规模预测18 二、特区外城市建设用地规模预测18 三、全市城市建设用地总规模及各项指标预测21

四、2005年城市建设用地控制规模的确定22 第五章城市建设用地发展策略24 壹、未来五年全市建设用地发展目标和思路24 二、主要用地的发展策略25 第六章、规划期内城市建设用地计划27 壹、特区各类用地建设计划27 二、特区外各功能组团建设用地发展计划和重要项目31第七章保障措施和政策建议37 壹、加强各层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37 二、调整特区外的行政区划38 三、改革财税体制和调整政府投资方向39

前言 城市建设用地构成了城市用地的主体,这也使得对全市城市建设用地的布局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成为本次总体规划检讨工作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壹。本专题研究按照此次工作的总体思路,采用如下的技术路线:通过现状调查分析、《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下称96《总规》)的实施评价以及对“十五”计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目标的分析,确定规划期内建设用地的规模、各类用地的发展策略和建设计划,且提出保障这些策略和计划实施的政策建议。 上述分析研究必须建立在准确详实的现状数据基础上。本报告所采用的深圳市城市建设用地现状数据成果,是通过如下途径获得:以已经编制完成和正在编制的特区内各分区规划、法定图则、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特区外各镇镇域规划的现状调研资料为基础,结合国土规划局2000年的土地详查资料和2000年底最新的卫星影像资料,通过和各分局规划科、各镇国土所合作进行图纸和数据核对工作以及大量的现场实地踏勘,对上述数据资料进行校核修正,从而获得最后的结果。由于特区外工业化超前发展使得大量尚未办理土地变更手续的非农建设用地(通常统计为非城市建设用地)已经进入城市规划区,因此进行资料汇总时,将特区外各镇和建成区连成片的村庄建设用地也纳入城市建设用地统计中,以反映真实的建设现状。数据截止日期为2000年12月底,数据统计平台为AUTOCAD 下的.dwg格式的电子文件。

[写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之际,二]深圳作为特区原因

[写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之际,二]深圳作为特区原因写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 40 周年之际二 我们的深圳写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 40 周年之际 今天,深圳经济特区 40 岁了。我们与千千万万来自五湖四海的深圳建设者一起,由衷地道一声:我圳生快!? 古语云,四十不惑?。对人来说,40 岁意味着经过生活的磨砺和积淀,开始进入自信成熟的新阶段;对一座乘着改革开放春风快速崛起的城市来说,四十不惑,意味着经历一次次爬坡过坎后所达到的高度和收获的丰盛,以及踏上新征程时的从容不迫。 40 年来,一代又一代拓荒者披荆斩棘,踏平坎坷,终于将深圳从一个鲜为人知的沿海渔村,建设成为千万级人口的充满生机的国内一线城市和创新动力十足的国际化大都市,经济体量从1979年的不到2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万亿元,位列全国第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位列全国第一。深圳是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和缩影之一。 深圳的发展繁荣,起初得益于独特的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在中央允许试、大胆闯?的政策支持下,深圳率先突破了诸多禁区,市场化措施首先在深圳进行尝试,商品市场和资金、劳动力、人才、土地等要素市场纷纷在深圳建立,加上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境内外资金和人才纷纷涌向深圳,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打通,改革与开放相得益彰,深圳迅速在加工制造业、商贸、金融等领域取得一席之地,展现出了蓬勃活力。 在当时的发展战略中,经济特区被赋予了以局部增量带动全国存量改革开放的意图,深圳的成功也确实充当了示范作用,有效地刺激和带动了内地的改革开放。深圳还一度充当黄埔军校?的角色,向内地输送了大量的市场经济各类人才。以经济特区搅动全国改革和经济发展的一池春水,深圳可谓不负使命。 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之后,市场化改革热潮在全国掀起,社会上一度出现特区不特?的担忧。21 世纪初,东南亚金融危机余波未了,一些地区因独特的政经地位在城际竞争中长袖善舞,民间亦曾出现深圳,你被谁抛弃??的议

(暑假一日一练)2020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学案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课程标准 以某经济发达地区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学习目标 1.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2.分析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因素。3.分析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理解调整措施及发展方向。 [基础知识梳理]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 1.影响: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2.相互关系: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1.工业变化 (1)20世纪80年代前: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主要分布在广州市。 (2)现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且成为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密集区。 2.国际国内背景及地理条件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另一方面,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3)良好的区位。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与港澳同胞、海外华侨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和亲密的血缘关系。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1.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 时间1979年~1990年1990年以后 优势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政策优势、侨乡工业实力大大增强 劣势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 逐渐丧失 背景 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劳动 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寻找新的出 路 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 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主导 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2.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四、问题与对策 1.问题出现的原因:受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的限制,珠江三角洲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后劲不足;加之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该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2.出现的问题: (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 外商投资区位的选择由原来追求降低成本转变为扩大市场规模,而珠江三角洲受南岭的阻隔,国内腹地范围较小。 (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①大气污染日益加剧,特别是酸雨的危害。 ②水污染严重,“水质型”缺水问题突出。 ③噪声扰民,城市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④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 ⑤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深圳经济特区: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窗口

摘要:邓小平关于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政策的窗口”的著名论断,其完整的 内涵表现在:经济特区是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窗口;经济特区是中 国维护世界和平的窗口;经济特区是加强中国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的窗口。不能简单地把经济特区定义和解释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在和平与发展为主 题的国际大背景下,改革开放以来的深圳经济特区,一直发挥着中国对外政策 尤其是对外经济政策窗口的作用。 关键词:经济特区;对外政策窗口;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深动和形象地把经济特区描述“对外政策的窗口”。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和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的国际背景下, 经济特区始终发挥着中国外交战略格局前沿阵地作用,尤其是广东经历了SARS 的考验之后,使我们深刻地感到邓小平这一判断的高度科学性、深刻性和战略性,而决不仅仅是“对外开放”或者是仅仅只是通过这个窗口了解中国的对外 政策。经济特区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中国整体发展发挥前沿支撑和样板作用,进而带动全国的发展,发展起来的中国,必将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一、政治上,深圳经济特区发挥了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 界和平与安全、加强同第三世界团结和合作的窗口作用 (一)深圳经济特区发挥了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窗口作用中国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重要力量,而经济特区是这个重要力量的窗口。在 和平与发展为当今世界主题的条件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华政策逻辑仍然 是“遏制+牵制+分化+推销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其核心内涵就是最终达 到和平演变中国的目的。中国经济特区都设置在东部沿海地区,他们的榜样力 量不只是表现在经济发展能力和财富积累手段方面,还表现在生活方式、思维 方式、政治立场的辐射能力和吸引力,对全国都会产生直接的或潜移默化的影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这样如此关键的地方进行渗透的力度和重视程度是 很容易推测到的。针对和平演变,国内有这样几种消极的情况:一种是出发点 善意者,他们认为经济特区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中国的颜色,使之演变为西方反 华势力的桥头堡,持这种想法的人既不代表“左”,也不代表“右”,他们只 是表达了一种本能的担心,没有明显的政治倾向;第二种则是“左”,就是邓 小平批判的“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 险来自经济领域”者;第三种则是“右”,这些人虽然不多,但是非常危险, 他们“非常希望中国被和平演变,只要中国领导人坚持改革开放政策,这就正 中了和平演变的下怀”。在国际上,西方国家都希望中国被全盘西化,首先是 要把中国变为西方国家的精神奴隶,进而政治上让中国成为西方的附庸,其方 式主要是加强思想渗透、利用经济科技杠杆、培植亲西方势力、争取下一代亲 西方派、进行宗教渗透等等;从战略上,正如邓小平早就告诫我们的,“帝国 主义搞和平演变,把希望寄托在我们以后的几代人身上”,西方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作长期谋划和打算;从地缘选择上,西方国家主要把目光集中 在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关键区域――特别是深圳这样的经济特区。他们的基 本假设是,中国东部沿海相对于内陆,由于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最 先受到西方的感染,所以最容易被西化,因为在他们看来,“十九世纪以来, 中国对西方和日本的感情复杂。诸如殖民地占领、反共产主义活动、和平演变

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深圳经济特区农村城市化的

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深圳经济特区农村 城市化的暂行规定的通知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布部门】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政府 【发布日期】1992.06.18 【实施日期】1992.06.1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深圳经济特区农村城市化的暂行规定的通知 各区,宝安县,市属各局以上单位,各街道办事处: 现将《关于深圳经济特区农村城市化的暂行规定》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共深圳市委 深圳市人民政府 1992年6月18日 关于深圳经济特区农村城市化的暂行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深圳经济特区(以下简称特区)建立以来,特区农村的经济发展、村镇建设、生活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和进一步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加速特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把深圳建设成为外向型、多功能的国际性城市的战略目标,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指特区农村和农民系深圳特区范围内68个村委会、沙河华侨农场和所属持特区内常住农业户口的农民、渔鱼和蚝民。 第三条实施农村城市化(即实现农村转化为城市、村民转化为城市居民)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历史,面对现实,着眼未来,平衡过渡;兼顾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兼顾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有利于促进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加强基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城市的总体规划和我市未来发展目标的实现;在实施过程中,不损害群众的正当利益,不降低集体分配水平,不平调集体财产。 第二章管理体制 第四条对特区农村现行的管理体制按照职能分解、归类理顺、分步实施、不断完善的原则进行转变。即将原村民委员会的发展集体经济和组织村民自治的两大职能分开,分别由新的集体经济组织、居民委员会和街道办事处承担。 (一)撤销村民委员会建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建立

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研究报告doc

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研究报告篇一:深圳市国际化发展近期行动计划研究报告 深圳国际化城市行动计划报告 深圳市XXXXXXXX委员会 深圳市XXXXXXXX中心 二零一一年二月 说明 鉴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XX-2020年)》和《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XX—2020)》中都强调了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的发展目标,结合XX年大运会筹备等近期工作要求,XX年9月27日,许勤常务副市长在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干部大会上,要求市规土委组织对深圳国际化城市进行研究,认为深圳应该制定一个“建设国际化城市的行动计划”。规土委随即委托深圳市城市规划发展研究中心开展了该项研究工作。 项目组首先开展了三方面的基础研究,一是对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已经走过的历程进行了全面梳理;二是系统地收集整理了有关国际化城市的相关理论及研究成果;三是对深圳现有国际化水平与香港、新加坡进行了多方案比较评价。在完成了上述三项工作的基础上,XX年12月26日,规划国土委与研究中心共同组织召开专家研讨会,邀请深港两地的六位专家就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XX年

1月21日,项目组向委主管领导作了阶段成果汇报,会上领导强调了国际化城市行动计划的制定要站在全市角度进行整体考虑,应主要解决?为什么?和?干什么?两个方面的问题,并要求项目组于3月初完成一个向市领导的汇报稿。 该报告就是根据上述要求完成的。报告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想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起初,?为什么?的问题并未纳入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认为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的目标已很明确,本次研究的重点是解决如何实现目标和近期该做什么的问题。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广泛的讨论,感到从深圳特区未来使命和世界级都会区发展两个角度对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进行再认识很有必要。第二部分是想回答深圳与国际化城市目标之间的现实差距问题,这是行动的基础。第三部分是想回答有关?干什么?的策略性问题,为本次行动计划的制定明确方向和重点。第四部分是报告的核心,是基于深圳现实和面向未来两三年,针对国际化城市建设目标,从政府工作的角度,提出了关于?干什么?的一系列具体内容,即行动建议。在梳理行动建议的过程中,综合参考借鉴了深圳以往的多项相关研究成果,深入分析研究了近年来我市制定的有关政策措施,特别是政 府组织制定和开展的各项行动计划;认真分析汲取了居深外籍人士和深圳海归们针对深圳城市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该报告是项目研究思路和初步成果的概括和简要表达,

深圳经济特区: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窗口(一)

深圳经济特区: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窗口(一) 摘要:邓小平关于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政策的窗口”的著名论断,其完整的内涵表现在:经济特区是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窗口;经济特区是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窗口;经济特区是加强中国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的窗口。不能简单地把经济特区定义和解释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国际大背景下,改革开放以来的深圳经济特区,一直发挥着中国对外政策尤其是对外经济政策窗口的作用。 关键词:经济特区;对外政策窗口;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深动和形象地把经济特区描述“对外政策的窗口”。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和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的国际背景下,经济特区始终发挥着中国外交战略格局前沿阵地作用,尤其是广东经历了SARS的考验之后,使我们深刻地感到邓小平这一判断的高度科学性、深刻性和战略性,而决不仅仅是“对外开放”或者是仅仅只是通过这个窗口了解中国的对外政策。经济特区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中国整体发展发挥前沿支撑和样板作用,进而带动全国的发展,发展起来的中国,必将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一、政治上,深圳经济特区发挥了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加强同第三世界团结和合作的窗口作用 (一)深圳经济特区发挥了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窗口作用中国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重要力量,而经济特区是这个重要力量的窗口。在和平与发展为当今世界主题的条件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华政策逻辑仍然是“遏制+牵制+分化+推销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其核心内涵就是最终达到和平演变中国的目的。中国经济特区都设置在东部沿海地区,他们的榜样力量不只是表现在经济发展能力和财富积累手段方面,还表现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政治立场的辐射能力和吸引力,对全国都会产生直接的或潜移默化的影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这样如此关键的地方进行渗透的力度和重视程度是很容易推测到的。针对和平演变,国内有这样几种消极的情况:一种是出发点善意者,他们认为经济特区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中国的颜色,使之演变为西方反华势力的桥头堡,持这种想法的人既不代表“左”,也不代表“右”,他们只是表达了一种本能的担心,没有明显的政治倾向;第二种则是“左”,就是邓小平批判的“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者;第三种则是“右”,这些人虽然不多,但是非常危险,他们“非常希望中国被和平演变,只要中国领导人坚持改革开放政策,这就正中了和平演变的下怀”。在国际上,西方国家都希望中国被全盘西化,首先是要把中国变为西方国家的精神奴隶,进而政治上让中国成为西方的附庸,其方式主要是加强思想渗透、利用经济科技杠杆、培植亲西方势力、争取下一代亲西方派、进行宗教渗透等等;从战略上,正如邓小平早就告诫我们的,“帝国主义搞和平演变,把希望寄托在我们以后的几代人身上”,西方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作长期谋划和打算;从地缘选择上,西方国家主要把目光集中在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关键区域——特别是深圳这样的经济特区。他们的基本假设是,中国东部沿海相对于内陆,由于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最先受到西方的感染,所以最容易被西化,因为在他们看来,“十九世纪以来,中国对西方和日本的感情复杂。诸如殖民地占领、反共产主义活动、和平演变都来自沿海方向和被分割的中国沿海地区”。但是深圳发展的事实和结果正好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愿望完全相反,经济特区反其帝国主义之“道”而行之,不但经济科技蓬勃发展起来,政治上也成长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突出代表,这令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者大为迷惑不解,他们认为中国的这种表现实属西方政治文化和政治思维所不能解释。他们简单地认为,中国肯定会因抵御和平演变而必然采取“收”的政策,中国必然会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实际上,中国抵御和平演变,正是为了更好更健康地开放。中国在坚定地反和平演变的情况下而成为全球最有吸引力的投资场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在健康发展,中国不是“收”,而是更加“放”了,这些都是西方学者感到非常“困惑不已”之所在。实践充分证明,经济特区不但充

2020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心得体会多篇

2020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心得体 会多篇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心得体会1 40多年来,从“有事call我”到5G引领,从“见字如面”到“万物互联”,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通信技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我们已步入5G时代,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速度比4G 快了数十倍。5G网络下,一部蓝光高清电影,喝口水的功夫就可以下载完成;VR/AR技术也变得更逼真和日常,即使身处家中只要戴上AR眼镜,各地美景近在眼前;更令人兴奋的是万物互联,未来不仅是电子设备之间,家具、汽车、建筑等可以互联对话….. 在通信技术不断更新发展的征程中,深圳电信作为通信行业的领跑者,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不断超前发展,完善网络、技术、服务等综合信息服务能力,不断深化通信行业在政务民生、企业发展、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深圳电信提前在7月份完成1.5万个5G基站建设任务,基本建成一张室外全覆盖、重点区域室内深度覆盖,具有竞争力的5G网络,全网实现独立组网制式。同时持续完善机场、高铁、地铁等交通枢纽,南山双创园、福田CBD、坂田科技园区、宝安大空港、深汕合作区、

前海自贸区等示范区域的5G精品网络覆盖。 在5G应用创新方面,已涌现出全国首个5G智慧政务大厅、全国首个5G办税服务厅、全国首个5G智慧庭审等一大批5G应用,“5G 立体巡防智慧警务”收获2019年度世界移动通信大会“移动互联创新先锋奖”。目前,深圳电信在全市拥有58个5G应用精品体验厅,可供广大市民随时到体验厅近距离体验最新5G应用。 深圳电信加速以5G领衔的“新基建”,进一步赋能深圳经济发展,丰富各类产业应用及服务,为加快“数字深圳”、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作贡献。我们有理由相信5G赋能,未来可期! 40年的特区建设之路,风起云涌 40年的通信发展之旅,携手相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心得体会2 40年前,当时的蛇口只有捕鱼、养蚝、种田三种作业,人民生活不稳定,勉勉强强维持两餐,是一个只有一片荒山野岭、海边沙滩的边陲小镇”。蛇口中学,把湾厦村的一个仓库作为教室,创办起了最初的两个班级,每个班级仅有二三十名学生,后来陆续把两座小学附设的初中班搬迁到现在的地址,如今蛇口中学已经是一座现代化的教育摇篮。 可才仅仅过了40年,深圳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楼大厦随处

人口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人口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对策建议(一)城镇化发展不能搞“大跃进”, 必须循序渐进 许多地方近年来城市无节制的扩张无异于城市化的“大跃进”, 使我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各类资源及环境不堪重负; 曾经普遍出现的小城镇建设中“有城无市”的状况甚至在不少大城市中也出现了; 具有我们自身特色的“城市病”开始大量出现等。现在强调必须循序渐进地推进城镇化, 是再及时不过了。 应当清醒的认识到, 城镇化决非是一个简单的城镇人口数量增长的过程, 它 还是一个质的提高过程, 包括: 城镇产业的升级及其结构的合理化; 城镇人口素质的大幅提高; 优秀的传统城镇文化得以保留并发扬; 城镇人居环境质量不断得到改善等。总之, 伴随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绝大多数居民的幸福感也应不断增强, 居民的幸福感是一个与城镇化成本成相反方向变动的指标,所以我们应该控制城镇化成本的增长,提高居民的幸福感。 (二)必须坚持城市可持续发展, 实现可持续城镇化 我们认为, 要以科学的城市发展观来指导城市发展, 就必须牢固树立城市可持续发展观, 实现可持续城镇化。这里, 我们定义的城市可持续发展, 是指某一特定城市的发展, 在确保当代城市居民达到并维持一个适当的福利水平的同时, 不剥夺或危及后代人和城市以外地区居民的福利和机会。即城市的发展不以牺牲后代和城市外居民利益与机会代价。相应, 可持续城镇化可定义为, 某一区域的城镇化进程,在确保当代区域内居民达到并维持一个适当的福利水平的同时, 不剥夺或危及后代人及区域外地区居民的福利和机会。二者既区别又联系紧密, 尤其重要的是, 这二者均与上面讨论到的“城镇化成本”密切相关。就广义的城镇化成本而言, 不可持续的城镇化是成本较高的城镇化, 因此, 要大力倡导可持续城镇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从而降低城镇化成本。 (三)构建合理的区域城镇体系, 走集约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一个区域甚至一个国家, 城镇体系结构的不合理, 必然使维系城镇发展的各类资源配置失当, 因而是高成本的城镇化。粗放型的城镇化是对城市资源的极大浪费, 也是高成本的城镇化。走集约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的核心是高效地利用城市资源,即以最少的资源耗费(如对土地的占用, 水资源、能源的耗费以及环境成本), 求得较多的城镇发展的收益, 它与上面提到的城镇体系结构又紧密相关。其实, 所谓城市群组团的方式, 在美国也就大纽约区、五大湖区和大洛杉矶区三个主要区域, 它们提供了美国总体经济的65%。而在我国, 提出要建设大都市的城市就达180 余个, 经济学的“短边原则”应当是“大都市冲动”的一副清醒剂, 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