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阑尾临床解剖全知道1

阑尾临床解剖全知道1

阑尾临床解剖全知道1
阑尾临床解剖全知道1

阑尾临床解剖全知道

急性阑尾炎是最常见的外科急腹症。据统计,在一般医院中占急腹症首位,占外科住院病人的10%-15%。阑尾炎之所以常见且多需要手术治疗,与阑尾的解剖特点密切相关。

阑尾的位置和形态

阑尾是盲肠内后壁附着的一个细长盲管,长约5-8cm,直径约0.5-0.8cm,其基底部在盲肠内后侧,回盲瓣下方约2.5cm处,由于腹膜包绕阑尾所形成的阑尾系膜短于阑尾本身,故阑尾形态弯曲,状似蚯蚓,亦名“蚓突”。阑尾基底相对固定,而体及尖部则较游离(有时阑尾体、尖部可部分固定于腹膜后),可指向各个方向。

阑尾的结构、血供及神经

阑尾结构与结肠相似,有粘膜层、粘膜下层、环肌层、纵肌层、浆膜下层及浆膜层。粘膜和粘膜下层中含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呈纵行分布(这是感染易于沿粘膜下层扩散的原因)。

阑尾的动脉多起自回结肠动脉的回肠支,在回肠末端之后经阑尾系膜游离缘行向阑尾,沿途发3-5支至阑尾壁供血。阑尾动脉多为一支,与其他动脉无吻合,故为终动脉。阑尾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经回结肠静脉、肠系膜上静脉汇入门静脉。

阑尾的变异与畸形

(一)位置的变异

阑尾比任何其他器官的位置变化都要大,其在腹腔内的位置,取决于盲肠的位置和形态。

盲肠后位包括三种情况:

(1)盲肠后腹膜内位;

(2)盲肠后腹膜外位;

(3)盲肠为腹膜内位,阑尾贴于盲肠后浆膜下。

无论是盲肠前位,还是盲肠后位的阑尾,都以腹膜内位者占绝大多数,腹膜外位者极少,盲肠浆膜下位者罕见。但是,长的阑尾能伸到升结肠之后,接近右肾或十二指肠降部,这时阑尾远端可位于腹膜外。

一般临床所谓“阑尾异位”包括八种情况:

(1)左位阑尾,阑尾在腹正中线左侧任何位置;

(2)高位阑尾,阑尾在脐水平线以上的位置;

(3)低位阑尾,阑尾在髂前上棘水平线以下的盆腔内;

(4)疝内阑尾,阑尾位于腹外疝囊内;

(5)腹膜外阑尾,阑尾在腹膜壁层外位;

(6)壁内阑尾,阑尾位于回盲肠壁内的组织中;

(7)腔内阑尾,阑尾位于盲肠肠腔内;

(8)错位阑尾,阑尾根部在盲肠下极结肠带汇集点以外任一肠袢位置。(二)阑尾发育异常

1. 节段性阑尾,实为多发性阑尾闭锁;

2. 阑尾憩室;

3. 阑尾过长,>20cm;

4. 阑尾过粗,直径>2cm,可达5cm;

5. 短小阑尾,<1cm;

6. 阑尾缺如,极罕见,故手术中未找到阑尾时切不可轻率认定为阑尾缺如。(三)阑尾畸形

1. 阑尾部分重复;

2. 阑尾完全重复;

3. 袢状阑尾;

4. 阑尾盲肠重复。

(四)阑尾异位组织

1. 阑尾子宫内膜异位;

2. 阑尾异位胰腺;

3. 阑尾胃粘膜异位;

4. 阑尾食管粘膜异位。

临床要点

(一)阑尾易于发炎及炎症发展较快的相关解剖因素

1. 阑尾壁内有大量淋巴组织,容易招致血液及肠道的感染因子,诱发炎症反应;

2. 阑尾腔狭窄,引流不畅而容易感染,发炎的阑尾壁肿胀,管腔更狭小,造成阑尾腔梗阻;

3. 阑尾粘膜能吸收水分,容易形成粪石阻塞阑尾腔;

4. 阑尾为盲管,细长的管腔易被寄生虫、食物残渣等异物滞留而堵塞;

5. 阑尾末端游离,活动度大,易造成损伤和招惹周围组织的感染灶;

6. 阑尾本身弯曲多变,胃肠道功能障碍时,可引起阑尾肌的反射性痉挛,促成阑尾扭转、套叠;

7. 阑尾动脉为终动脉,血管痉挛时阑尾血运障碍甚至形成血管内栓塞,易致阑尾坏疽、穿孔。

(二)术中寻找阑尾的途径

对于急性阑尾炎手术,关键的步骤常常在于阑尾的寻找,其方法有:

1. 根据术前查体,以压痛最著点为中心作切口,常取为麦氏切口;

2. 因盲肠三条结肠带均汇于阑尾根,故循结肠带追踪为一较可靠途径;

3. 按阑尾常见部位寻找,即回盲瓣下方约2.5cm处,按“右手法则”(张金哲:右手于旋前位时,以回肠末端为拇指,中、环、小指握拳为盲肠,食指位置为阑尾)寻找食指所代表的阑尾,其体、尖部多见于盲肠前位、回肠前位、盲肠后位、盲肠下位等;

4. 沿回盲肠系膜或回盲皱襞追索;

5. 大网膜移位处;

6. 渗液积脓集中处;

7. 发炎的阑尾为一硬条索状物,术中可以手指探寻这一感觉,这一法则常常为手术医生所首选,但正规来讲,因过多扰动腹膜腔易加重肠粘连,并不提倡将这一手法作为寻找阑尾的首要方法。另一方面,以手探摸时应注意鉴别女性的输卵管,勿将其作为阑尾而误切;

8. 常见的变异部位,如盆位、肝下位;

9. 回盲部无阑尾,可能阑尾位于腹膜后位、盲肠浆膜下壁内甚至盲肠腔内等特殊位置。

(三)术中特殊注意事项

1. 术中禁忌挤压阑尾。阑尾化脓时,细菌栓子可随血流至门静脉和肝内,引起凶险的化脓性门静脉炎和肝脓肿。术中挤压可促进这一情况发生、发展;

2. 提取阑尾应轻巧。阑尾有迷走神经纤维分布,在系膜内行走分布于阑尾壁。术中牵拉阑尾系膜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亢进,神经源性休克,并导致心跳、呼吸聚停。

关于小儿阑尾炎的一些问题

总体印象

年龄越小的小儿,阑尾炎发病机会越小,但阑尾变异的机会、确诊的难度、重症和晚期病变出现的机会越大。当然这不完全是一个直线的对应关系。

新生儿阑尾炎

新生儿阑尾炎很少,有时我们用“极少”一词。原因当然是出生后阑尾从一个锥形管变成真正的管形的过程仍在进行,锥形的管当然是更不易于发生梗阻的。

而一旦发生,除了令父母惊恐而医生百思不得其解的哭闹发热或呕吐拒食之外,它难以表现什么特殊的问题:它不会表示它的哭闹是由于腹痛,当然所谓转移性右下腹痛更无从谈起;它的呕吐加上发热并不能让多数医生判断与胃肠感冒或其他不适无关;最让人头痛的当然是它的肚子,“此时有没有腹膜刺激征存在”常常会是一个让会诊的成人普外医生发疯的疑问。

小婴儿和幼儿阑尾炎

经验是:

1. 继续努力使患儿安静下来;

2. 延长腹部查体时间,索性就把检查者的手固定在患儿腹部,使其在哭闹不安中有一种退而求其次的适应,在适应后开始扪查,多次检查手的适度运动,体会各部扪查时患儿反应的不同,如果反复在同一区域的扪压均引发患儿哭闹与抵抗的明显增强;

3. 大胆的情况下,使用少量镇静剂,患儿入睡后检查,此时如为内科性疾病,常无压痛,而如深压某处时患儿总是出现痛苦表情,甚至哭闹而醒,即为压痛,提示病变所在;

4. 换个时间,再换个时间,再换个时间,反复检查、对比。

而事实是,由于上述检查的困难与不确切,及难以体会和掌握,即使患儿早期因一些消化道症状就诊,也难于早期得到“阑尾炎”的诊断。故而,这个年龄段的阑尾炎常常以全腹膜炎(由于阑尾发育不完善及大网膜功能不足等原因)、右下腹包块(常常发生于逐渐变化的坏疽性穿孔而非梗阻所致张力性穿孔病例,局部脓肿形成,当然也常有大网膜的功劳)、肠梗阻就诊或转诊于外科。

较大年龄儿童

他们的阑尾炎临床表现接近成人,早期诊断相对较易,与成人相比,由于解剖结构的特点,病变向化脓、穿孔的进展仍然较快,故而在诊断阑尾炎后选择手术治疗的倾向性高于成人病例。此期患儿特别要注意的问题是:他们有说谎装病和装不病的可能。

对这些小儿作问诊和腹部查体,与成人要求大体一致。在病史采集中需要注意的是,他们的语言表述常常是不清楚、不确切的,特别是在症状出现和变化的时间上缺乏概念。

除反复向患儿本身确认症状及其变化外,仍然需要向家长了解一些时间问题,以及旁观症状表现。查体上需要比检查成人更多耐心,并且轻柔。查体中除询问压痛等问题配合检查个,还应更多注意患儿表情与回答之间是否一致。

如按压某处时回答不痛,但出现保护性吸气、异常不耐烦表情,甚至痛苦表情时,要考虑患儿是否会因怕打针、住院或手术而希望掩盖身体的疾病状态。

强调几点

1. 小儿阑尾炎症状体征跟成人的相比,变化度、不确定性、不典型性更大。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相同的人在不同时间作检查而出现很大不同的情况非常多见。这不是说对小儿就没有办法确定体征了,只是说对于小儿腹部检查请为不确定性留出更多的空间,或者换句话说:小心啊同志们。

2. 接着前一点说,小儿在发生阑尾炎及相继的腹膜炎时,由于其腹肌发育尚不完善,腹肌紧张很可能不明显。在小儿腹部查体中,应注意防止两个极端。

一个极端是由于患儿哭闹不安,查体中腹肌总是处于紧张状态,此时误认为全腹肌紧张,全腹膜炎存在;

另一个极端是,在腹肌薄弱的患儿,虽有腹膜炎症发生,却无明显的肌紧张,此时“肌紧张”的程度判定特别对于经常处理成人问题的普外医生而言,常难以掌握,易于误判为“腹软”。

对于第一种情况,患儿吸气间歇时医生的手感特别重要,如无腹膜炎症,尽管患儿持续哭闹,但吸气的瞬间腹部会突然变得柔软,而在腹膜炎症时,吸气间歇腹部不明显放松。

对于第二种情况,经验的积累较为重要,并注意保持对这一特殊人群腹部查体特殊性的警醒,但有一点可能更实用:腹膜炎时肌紧张可能不明显,但较大范围的压痛以及远处反弹引出异常痛苦反应提示腹腔炎症。

3. 反复查体至关重要。密切定时复查腹部体征,这可以使不够确定的体征变得明确。更重要的原因:小儿阑尾病变普遍进展迅速。

老年人

中老年人阑尾腔渐粘连、闭塞,阑尾炎发病率减少,但其血管、淋巴管多已硬化,发生炎症时易引起栓塞,阑尾迅速坏死;

妊娠期

由于子宫增大推挤,阑尾发炎机会增多,加之大网膜游移受限,阑尾穿孔后不易局限。

教你鉴别急性阑尾炎和阑尾憩室炎

2015-04-28 13:55 来源:丁香园作者:bitter

字体大小

- | +

阑尾憩室炎很罕见,美国的发生率为 1.7%。右下腹痛是急性阑尾炎和阑尾憩室炎的主要临床症状,据此阑尾憩室炎常被误认为是急性阑尾炎的变体。另外,术前常不能明确诊断,病理医生也可能无法区分急性阑尾炎和憩室炎。

来自日本昭和总医院胃肠外科的 Daisuke Ito 学者等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最终表明阑尾憩室炎病人的临床特点和 CT 表现确有不同。文献最终发表在 WJG 杂志。

研究纳入 2007 年 12 月到 2012 年 9 月期间施行阑尾切除术的 451 名受试对象。回顾检阅临床记录和重新检查病理标本以综合分析病理结果、临床特点、实验室结果、术中发现、手术程序和术后进程。此外对 25 例病理诊断为阑尾憩室炎和 25 例诊断为急性阑尾炎的术前 CT 表现进行比较。统计使用 Wilcoxon signed-rank 和Fisher’s exact法。

研究结果显示,451 名对象中有 44 名(9.7%)病理诊断为阑尾憩室炎,剩余 392 人(86.9%)确诊为急性阑尾炎。术前没有一例憩室炎的诊断。需要注意的是:在阑尾切除病人中,阑尾憩室炎的发生率并不像以往报道的那么低。

临床特点比较(阑尾憩室炎与急性阑尾炎相比)

1. 年龄更年长(53:37岁)。

2. 白细胞数更低(13100WBC/uL :14000 WBC/uL)、C 反应蛋白水平更高(1

3.6mg/dL:6.8mg/dL)。

3. 术前症状中位时间更长(4天:1天)。起初的低炎症性使憩室炎病人耐受度增加。

4. 穿孔率更高(72%:31%,所有病人均都是施行开腹手术)。大部分的阑尾憩室都是假性憩室,由粘膜和粘膜下层疝出肌层缺损所形成。正是由于这种解剖结构使憩室炎更易出现穿孔。

5. 局部脓肿率更高(60%:15%)。

6. 手术中位时间更长(77min:55min)、平均失血量更多(60ml:20ml)。此与憩室炎的高穿孔率和高脓肿率导致手术难度增加相关。

7. 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没有统计学差异。

CT比较

1. 急性阑尾炎术前 CT 有一些典型的表现如阑尾肿大、阑尾壁增厚增强、阑尾周围脂肪受累(见图1和2)。但这些征象两者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

2. 阑尾憩室炎术前 CT 阑尾不易清楚显影。在一些案例中难于辨别阑尾,即使出现脓腔(见图3)。阑尾憩室炎组仅有 13 名(52%)阑尾可清楚显影,急性阑尾炎组全部可清楚显影。

3. 更暗示憩室炎的 CT 征象有缺少阑尾积液和阑尾粪石、脓肿形成。

图1 阑尾憩室炎典型 CT 图像。增强 CT 斜冠状面重建显示(5mm,箭头)局部阑尾周围脓肿。但是阑尾本身没有清楚显像。

图2 阑尾憩室炎典型 CT 图像。增强 CT 斜冠状面重建显示(5mm)发炎的憩室(箭头)以

及周围脂肪组织受累。此憩室炎表现为一个小而圆的囊肿,伴壁增厚附带于阑尾远端。但是病人阑尾既没有积液也没有肿大。

图3 急性阑尾炎典型 CT 表现。增强 CT 斜冠状面重建显示(5mm,箭头)阑尾肿大,伴有阑尾腔内积液和阑尾粪石。

强调

对于诊断可能是阑尾炎的病人,但伴有亚临床症状以及上述提及到的 CT 征象,就应该想到憩室炎的可能。如果阑尾并不肿大,即使阑尾周围出现局部脓肿,这应该被认为是间接阑尾憩室炎的征象。

阑尾憩室炎病人的临床特点和CT表现确实有所不同。术前联合临床特点和 CT 表现将有助于憩室炎的诊断。精确诊断憩室炎后,在未来下一步需要研究手术或者保守抗生素治疗是憩室炎的明确治疗。

阑尾的解剖

阑尾为退化的大肠,其根部附于盲肠其后内侧 壁上,位于右下腹。其基底部位置一般固定于三条 结肠带的汇合处。其根部体表投影一般在脐与右髂 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称为阑尾点或麦氏 点(McBurney点)。有时也以左、右髂前上棘连 线的中、右1/3交点兰氏点(Lanz点)表示。但根 据国人调查, 以脐和髂前上棘为标准, 在脐平面以上占22.03%, 髂前上棘平面以下占28.82%,两平面之间为49.15% 阑尾的形态:有直线型、钩型、S型、卷曲型和缺如。 阑尾的长度:成人平均为6.09cm(2.60-14.5cm), 外径 0.71cm 阑尾极大部分有系膜,占97.27±1.55% 阑尾尖端可指向各个方向,根据国内体质调查资料,阑 尾一般以回肠前位(27.97%)和盆位(26.14%)和盲肠后位 (24.05 %), 回肠后位(8.26%),盲肠下位(6.14%)和盲肠外位 (4.08%)。此外,还可有肝下位和左下腹位等。 阑尾的血运来自阑尾动脉,它是一个无侧支的终末动 脉,是肠系膜上动脉所属回结胯动脉的分支。因此,一旦 发生血液循环障碍,易使阑尾发生坏死。阑尾静脉回流是 经阑尾静脉、回结肠静脉、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入肝。 因此,当阑尾发生化脓性感染时,细菌栓子可引起门静脉 炎和肝脓肿。 阑尾是一个淋巴器官,其淋巴液回流方向与静脉血回流相一致,可达回结肠淋巴结。阑尾的淋巴组织在出生后就开始出现,12~20岁达高峰,以后渐减少,60岁后渐消失,因此成人切除阑尾,无损于机体的免疫功能。 阑尾的神经由交感神经(来自腹胚丛和内脏小神经)和来自迷走神经的副交感神经支配,其痛觉传入经交感神经传入,因其传入的脊髓节段在第10、11胸节,所以急性阑尾炎发病开始时,常有第10脊神经所分布的脐周围牵涉痛。

临床执业医师消化系统考点:阑尾解剖

临床执业医师消化系统考点:阑尾解剖 1.阑尾的体表投影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称为麦氏点(McBurney点)麦氏点作用是选择阑尾手术切口的标志点。 2.阑尾动脉系回结肠动脉分支,是无侧支的终末动脉,一旦发生血运障碍,就会导致阑尾缺血坏死。 3.阑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肝。所以阑尾炎症菌栓脱落可引起门静脉炎和细菌性肝脓肿及黄疸。 4.支配阑尾的神经是交感神经纤维经腹腔丛和内脏小神经,其传入的脊髓神经节段在第10、11胸节,所以阑尾炎发病初期表现为脐周牵涉痛。 5.随着炎症的进一步发展,炎症刺激壁层腹膜产生右下腹痛。 6.阑尾粘膜的深部有嗜银细胞,是发生阑尾炎类癌的组织学基础。 一般阑尾不好发肿瘤。 阑尾炎可引起脐周牵涉痛; 胆道疾病可引起右肩痛; 冠心病可引起左肩背痛。 阑尾炎(3~4分) 1.阑尾最常见位置:回肠前位; 最容易误诊的位置:盲肠后位。这种阑尾炎体征最轻,易误诊;腰大肌试验可以确定为盲肠后位;

2.阑尾炎的发病原因:阑尾管腔堵塞(最常见、最主要),最常见的导致堵塞的原因是由于淋巴滤泡的增生引起阻塞;结石,粪食及大量淋巴内泡增生都可以阻塞,但是最主要的是淋巴滤泡细胞增生。 3.临床表现: 阑尾炎没有明显诱因。 ①阑尾炎最早出现的疼痛是脐周痛(牵涉痛); ②最典型的疼痛是转移性右下腹痛; ③如果出现黄疸说明并发了门静脉炎。 4.体征 ①右下腹麦氏点压痛,是急性阑尾炎的最重要和常见的体征。 ②结肠充气试验(Rovsing征):按结肠,引起右下腹部痛感者为阳性,可以间接证实阑尾炎的存在。 ③腰大肌试验(Psoas征):伸右腿。疼痛为阳性,提示阑尾位置偏后。 ④闭孔内肌试验(Obturator征):屈髋屈大腿。阳性提示阑尾位置较低。 5.并发症 ①阑尾周围脓肿:最常见;先穿刺抽脓,3个月后择期手术。 ②内、外瘘形成。 ③门静脉炎:出现了肝大、黄疸、高热等。 ④穿孔:阑尾炎一旦发生穿孔,确诊靠立位腹平片,可见膈下游离气体。

阑尾临床解剖全知道1

阑尾临床解剖全知道 急性阑尾炎是最常见的外科急腹症。据统计,在一般医院中占急腹症首位,占外科住院病人的10%-15%。阑尾炎之所以常见且多需要手术治疗,与阑尾的解剖特点密切相关。 阑尾的位置和形态 阑尾是盲肠内后壁附着的一个细长盲管,长约5-8cm,直径约0.5-0.8cm,其基底部在盲肠内后侧,回盲瓣下方约2.5cm处,由于腹膜包绕阑尾所形成的阑尾系膜短于阑尾本身,故阑尾形态弯曲,状似蚯蚓,亦名“蚓突”。阑尾基底相对固定,而体及尖部则较游离(有时阑尾体、尖部可部分固定于腹膜后),可指向各个方向。 阑尾的结构、血供及神经 阑尾结构与结肠相似,有粘膜层、粘膜下层、环肌层、纵肌层、浆膜下层及浆膜层。粘膜和粘膜下层中含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呈纵行分布(这是感染易于沿粘膜下层扩散的原因)。 阑尾的动脉多起自回结肠动脉的回肠支,在回肠末端之后经阑尾系膜游离缘行向阑尾,沿途发3-5支至阑尾壁供血。阑尾动脉多为一支,与其他动脉无吻合,故为终动脉。阑尾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经回结肠静脉、肠系膜上静脉汇入门静脉。 阑尾的变异与畸形 (一)位置的变异 阑尾比任何其他器官的位置变化都要大,其在腹腔内的位置,取决于盲肠的位置和形态。 盲肠后位包括三种情况: (1)盲肠后腹膜内位; (2)盲肠后腹膜外位; (3)盲肠为腹膜内位,阑尾贴于盲肠后浆膜下。 无论是盲肠前位,还是盲肠后位的阑尾,都以腹膜内位者占绝大多数,腹膜外位者极少,盲肠浆膜下位者罕见。但是,长的阑尾能伸到升结肠之后,接近右肾或十二指肠降部,这时阑尾远端可位于腹膜外。 一般临床所谓“阑尾异位”包括八种情况: (1)左位阑尾,阑尾在腹正中线左侧任何位置; (2)高位阑尾,阑尾在脐水平线以上的位置;

阑尾解剖生理

阑尾是由中肠发育而成。人胚第五周时,盲肠和阑尾的始基开始出现,它是中肠尾支的盲肠突发育而来。盲肠突于第六周时近端迅速膨大,而远端发育较缓慢。到十二周时随着升结肠的出现,盲肠也不断发育,且其远段作为盲肠的延伸部分,生长减慢,外形显著小于盲肠近段,成为细窄的蚯蚓状盲管,即是阑尾。胚胎十六周时,阑尾随着升结肠自右上腹逐渐下降,于出生时阑尾降至髂嵴下,位于右髂窝内。 大量解剖及临床资料观察到,阑尾为一细长的盲管,近端恰在三条结肠带的会合处开口于盲肠的内后壁,手术中可沿结肠带迅速而准确的找到阑尾。阑尾口位于回盲口的下方,两者的直线间距在2~3厘米之间。阑尾远端为一盲端,比较游离,受系膜等的影响,阑尾可伸向腹腔的任何方位。阑尾的形态、长度及管径差异较大,国内资料统计:阑尾的长度以5~7厘米者较多,最长可达20厘米,最短者不足1厘米;阑尾外径多在0.5~1.0厘米之间,最大直径或达1.5 厘米,阑尾管腔的内径窄小,静止时仅有2毫米。一般情况下,成年女性之阑尾大于男性,而小儿则男性大于女性。 阑尾的位置实际上包括阑尾根部在腹腔内所处的部位和阑尾与盲肠、回肠末段位置的关系两个方面,临床上更重视后者。阑尾的位置,根据手术中的观察大致可分为八种,分别冠以回肠前位、盲肠后位、盲肠内位、回肠后位、盲肠外位、盲肠前位、盲肠下位及回肠下位等名称,其中的前三种位置较为多见。另外,还可见到一些少见的位置。如腹膜后位等。 阑尾的血液循环:阑尾动脉来自回结肠动脉,它为一终末血管,一般无交通支。当阑尾动脉因故受压或痉挛时,容易引起阑尾壁的循环障碍,促进了阑尾炎症的发生。阑尾静脉经右结肠静脉回流入门静脉系,当阑尾发生急性炎症时,细菌或脓性栓子可随静脉血进入门静脉内,导致门静脉炎、甚至肝脓肿的发生,这些都是阑尾炎的严重合并症。 阑尾的淋巴组织和神经:阑尾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壁内有较多的淋巴滤泡和淋巴管网,淋巴滤泡主要分布在粘膜固有层和粘膜下层。这些淋巴滤泡是机体抵抗传染的装置,有人称它为腹腔扁桃体。淋巴管注入回结肠淋巴结,随后汇入肠系膜上淋巴结。阑尾的神经来自迷走神经及交感神经,通过腹腔神经丛和肠系膜上神经丛到达阑尾。 阑尾的生理功能:应该彻底纠正传统的错误观念:认为阑尾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退化的器官,无重要生理功能。切除阑尾对机体无不良影响。现代医学研究对阑尾功能有许多新的认识,特别是免疫学和移植外科的发展,给临床外科医生提示:应严格掌握阑尾切除术的适应症,对附带的阑尾切除更要持慎重态度。阑尾具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参于机体的免疫功能。据研究人类阑尾具有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相当于鸟类的腔上囊的结构,应归于中枢免疫器官,担负着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大特异功能。据最新研究成果证实,阑尾还具有分泌细胞,能分泌多种物质和各处消化酶,促使肠管蠕动亢进的激素和与生长有关的激素等。另外,阑尾具有完整的内环肌及外纵肌,有一定的长度和管径,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利用自体阑尾移植替代某些管道如输尿管、尿道的缺损和狭窄的手术日益广泛。

阑尾解剖和生理

1.阑尾解剖 阑尾位于右髂窝部,外形呈蚯蚓状,长约5~10cm,直径O.5~0.7cm。阑尾起于盲肠根部,附着于盲肠后内侧壁,三条结肠带的会合点。因此,沿盲肠的三条结肠带向顶端追寻可找到阑尾根部。其体表投影约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称为麦氏(McBurney)点,是选择阑尾手术切口的标记点。阑尾的基底部与盲肠关系恒定,因此阑尾的位置也随盲肠的位置而变化。一般在右下腹,但也可高到肝下,低至盆腔,甚至越过中线至左侧。阑尾的位置可以其基底部为中心,可在360度范围内的任何位置。此点决定了病人临床症状及压痛部位的不同。阑尾尖端指向有6种类型:①回肠前位;②盆位;③盲肠后位(这种阑尾炎的临床体征轻,易误诊,手术切除有一定难度);④盲肠下位;⑤盲肠外侧位;⑥回肠后位。 阑尾为一管状器官,远端为盲端,近端开口于盲肠,位于回盲瓣下方2~3cm处。阑尾系膜为两层腹膜包绕阑尾形成的一个三角形皱襞,内含血管、淋巴管和神经。阑尾系膜短于阑尾,因此阑尾蜷曲。阑尾系膜内的血管,由阑尾动、静脉组成。阑尾动脉系回结肠动脉的分支,是一支无侧支的终末动脉,当血运障碍时,易导致阑尾坏死。阑尾静脉与阑尾动脉伴行,最终回流入门静脉。当阑尾炎症时,菌栓脱落可引起门静脉炎和细菌性肝脓肿。阑尾的淋巴管与系膜内的血管伴行,引流到回结肠淋巴结。阑尾的神经有交感神经纤维经腹腔丛内脏小神经传入,由于其传入的脊髓节段在第10、11胸节,所以当急性阑尾炎发病开始时,常表现为脐周的牵涉痛,属内脏性疼痛。 2.阑尾生理 阑尾的组织结构与结肠相似,阑尾粘膜由结肠上皮构成。粘膜上皮细胞能分泌少量粘液。粘膜和粘膜下层中含有丰富的淋巴组织。阑尾是一个淋巴器官,参与B 淋巴细胞的产生和成熟。阑尾的淋巴组织在出生后就开始出现,12~20岁时达高峰期,有200多个淋巴滤泡。以后逐渐减少,30岁后滤泡明显减少,60岁后完全消失。故切除成人的阑尾,无损于机体的免疫功能。阑尾粘膜的深部有嗜银细胞,是发生阑尾类癌的组织学基础。

阑尾切除术中阑尾解剖位置变异时的处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012480904.html, 阑尾切除术中阑尾解剖位置变异时的处理 作者:王家卿张楠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年第01期 【摘要】绝大多数阑尾为腹膜内器官,呈条索状。盲肠为腹部间位器官,三条结肠带在 盲肠壁汇集之点就是阑尾根部附着之处,阑尾切除术中就是根据这一特征寻找阑尾。当术中遇到阑尾解剖位置变异时,如盲肠壁内阑尾等,应循序渐进仔细检查,寻找阑尾。 【关键词】阑尾切除术中解剖位置变异处理 【中图分类号】R656.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069-01 本院外科自1983年以来行阑尾切除术上千例,术中仅有少数病例寻找阑尾较为困难,为少见的阑尾解剖位置变异,其中盲肠壁内阑尾1例、阑尾珠1例、完全性腹膜后阑尾8例、先天性无阑尾1例。 1 临床资料: 例1:男,43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痛15小时伴恶心、呕吐入院。查体诊为急性阑尾炎行手术治疗。术中提起回盲部,在阑尾常见位置未发现阑尾,盲肠与后腹膜无粘连,邻近脏器无异常改变,又仔细检查盲肠发现三条结肠带汇聚处旁较其它部位稍丰满,其中一条结肠带下有一细条索感,排外腹膜后阑尾后,考虑为盲肠壁内阑尾炎,切开有条索感的结肠带见一长3cm 粗3~4mm充血水肿无系膜之阑尾。 例2:女,35岁,转移性右下腹痛18小时入院,诊为急性阑尾炎。术中腹腔内未发现条索状阑尾,但三条结肠带汇聚处与后腹膜紧密连成一体,仔细检查盲肠外观质地未见异常,排除盲肠壁内阑尾后,考虑为完全性腹膜后阑尾,切开后腹膜,牵拉处一条长4cm粗5mm呈化脓性改变的阑尾。 例3:男,36岁,转移性右下腹痛20小时收住入院,诊断为急性阑尾炎。术中腹腔内未发现条索状阑尾,盲肠与后腹膜也无粘连,邻近脏器也未发现异常,仔细检查盲肠外观质地无盲肠壁内阑尾改变,仅见盲肠末端内侧有一圆盘形直径1.0cm,高2~3mm的局限性隆起,微充血,在排外腹膜后阑尾和盲肠壁内阑尾的情况下,切下该圆盘状突出物送病检诊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阑尾珠。 例4:男,43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痛2天就诊,排外输尿管结石及腹部空腔脏器穿孔后诊为急性阑尾炎。术中在三条结肠带汇聚处未发现条索状阑尾,三条结肠带汇聚处与后腹膜无粘连,排除完全性腹膜后阑尾,在盲肠壁上仔细检查未发现盲肠壁内阑尾,盲肠壁上也无阑尾珠,腹腔内也未发现其他感染性病灶,仅见三条结肠带汇聚处旁2cm处稍充血肿胀,诊为先 天性无阑尾。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