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员素质测评》复习资料

《人员素质测评》复习资料

《人员素质测评》复习资料
《人员素质测评》复习资料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复习资料

主考学校:南京大学

专业代码:2020218《人力资源管理》(本科段)

课程代码:06090《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

大纲: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高纲1055)

教材:《人员素质测评》(第二版),肖鸣政、Mark Cook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

第一章素质测评导论

第一节素质测评的基本概念

一、识记:

1、素质:指个体完成一定活动与任务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特点,是行为的基础与根本因素。包括: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素质与水平是相区别的,素质优劣表现为行为水平高低,水平不是素质。

2、素质的构成:指素质结构的基本划分,包括:基本成份、因素与层次。个体素质分为两大类:

1)身体素质:个体的体质、体力和精力的总和。

2)心理素质:智能素质、品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健康素质等。

3、素质测评:指测评主体在较短时间内,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被测评者在主要活动中的表征信息,针对某一素质测评目标体系作出量值或价值的判断过程,或者直接从所收集的表征信息引发与推断某些素质特性的过程。

二、领会:

1、素质的特性:1)基础作用性;2)稳定性;3)可塑性;4)内在性;5)表出性;6)差异性;7)综合性;8)可分解性;9)层次性与相对性。

2、人员素质测评与人才素质测评的关系。

(1)人员素质测评与人才素质测评相异的地方:测评所指向的范围不同,有交叉关系。但它们在测评理论、方法与技术上却是相同的。

①人员素质测评是指对16岁以上正常劳动能力个体素质的测评。

②人才素质测评是指对具有一定才能个体素质的测评,包括某些儿童测评、学生测评与人员素质测评。

(2)人才素质测评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①狭义的人才素质测评:指通过量表对人才品德、智力、技能、知识、经验的一种评价活动。

②广义的人才素质测评:通过量表、面试、评价中心技术、观察评定、业绩考评等多种手段综合测评人才素质的一种活动。

第二节素质测评的主要类型

一、识记:

1、选拔性素质测评:以选拔优秀人员为目的的素质测评。

2、配置性素质测评:以人事合理配置为目的,经常运用在人事配置中。

3、开发性素质测评:是一种以开发素质潜能与组织人力资源开发为目的的测评。人的素质具有:可塑性、潜在性。

开发性素质测评也可以称为勘探性素质测评,主要是为了人力资源开发提供科学性与可行性依据。

4、诊断性素质测评:以服务于了解素质现状或以组织诊断问题为目的的素质测评。

5、考核性素质测评:又称鉴定性素质测评,是以鉴定与验证某种(些)素质是否具备或具备程度大小为目的的素质测评。(穿插在选拔与配置性素质测评之中)

二、领会

1、选拔性测评的特点:1)整个测评特别强调测评的区分功用;2)测评标准的刚性最强;3)测评过程特别强调客观性;4)测评指标具有选择性;5)选拔性测评的结果或是分数或是等级。

2、选拔性测评操作与运用的基本原则:1)公平性;2)公正性;3)差异性;4)准确性;5)可比性。

3、配置性素质测评的特点:1)针对性:体现在整个测评的组织实施与目的上;2)客观性:体现在测评的标准上;3)严格性:既体现在测评的标准上,又体现在测评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中;4)准备性: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开端性上。

4、开发性素质测评的特点:1)勘探性:指开发性测评带有调查性;2)配合性:指开发性素质测评,一般是与素质潜能开发或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相配合而进行的,是为开发服务的;3)促进性:指开发性素质测评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评定哪种素质好坏或有无,而在于通过测评激励与促进各种素质的和谐发展与进一步提高。

5、诊断性素质测评的特点:1)测评内容或十分精细(目的是查找原因时),或十分广泛(了解现状);2)测评的过程是寻根究底;3)测评结果不公开;4)测评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6、考核性素质测评的特点:1)它的测评结果主要是给想了解求职者素质结构与水平的人或雇主提供依据或证明,是对求职者素质结构与水平的鉴定;2)考核性测评侧重于求职者现有素质的价值与功用,比较注重素质的现有差异而不是素质发展的原有基础或发展过程的差异;3)具有概括性(总结性)的特点;4)要求测评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7、运用考核性测评时应注意的原则:1)全面性原则;2)充足性原则;3)可信性原则;4)权威性和公众性原则。

三、应用:

1、人员素质测评的五种类型及特点。

选拔性素质测评、配置性素质测评、开发性素质测评、诊断性素质测评、考核性素质测评。他们的特点见第二领会部分的第1、3、4、5、6知识点。

注:素质测评的分类。按不同标准有不同的划分:

1)按测评标准:①无目标测评:述职、小结与访谈等写实性测评;②常模参照性测评:晋升测评、人员招聘与录用;③效标参照性测评:飞行员的选拔与录用。

2)按测评范围:①单项测评:企业诊断与人员培训过程中的测评;②综合测评:人员选拔与绩效考评中的测评。

3)按测评技术与手段:定性测评、定量测评、中性测评。

4)按测评主体:主体测评、他人测评、个人测评、群体测评、上级测评、同级与下级测评。

5)按测评时间分:日常测评、期中测评、期末测评、定期测评、不定期测评。

6)按测评结果分:分类测评、评语测评、等级测评、符号测评。

7)按测评目的与用途:选拔性素质测评、诊断性素质测评、配置性素质测评、考核性素质测评、开发性素质测评。

8)按测评活动分:动态测评与静态测评。

9)按测评客体分:领导干部测评、中层管理人员测评、一般人员测评等。

第三节素质测评的主要功用

一、领会1、素质测评评定的功能具体表现;2、素质测评诊断反馈功能的表现见下应用部分1、2两点。

二、应用:素质测评的主要功用:

功能是素质测评活动本身固有的一种稳定机制,是一种相对独立的东西;

作用是素质测评活动外在影响的一种具体表现,会受到各种偶然因素的影响。

1、评定:(最显著特征:把被测者的特征行为与某种标准进行比较)

素质测评评定功能的正向发挥,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首先表现为:1)促进与形成作用;2)激励与强化的作用;3)导向作用。

2、诊断反馈:(搜集素质特征信息的广泛性与科学性)

诊断反馈功能的正向发挥,主要表现为:1)咨询的作用;2)对人力资源开发方案的制订与选择,对开发工作的计划与改进,起着重要的参考作用;3)调节与控制的作用。

3、预测:预测功能的正向发挥,表现为选拔作用。

4、其他功用:(1)有助于组织人力资源配置的科学化;(2)有助于人力资源开发;(3)有助于人力资源的优化管理;(4)有助于人事制度的改革与优化。

第二章素质测评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中国古代人员素质测评的思想与方法

一、识记:

1、古代人员测评内容:包括德性、识、绩(功、黜)、智等,主要体现在人才选举与考评制度中。西周,人才素质测评目标:“乡三物”,具体是“六德、六行、六艺”。

1)德性:历代人员测评中的重要内容,九德、六德、五德,包括道德品质与一般的个性品质;德还包括“志”与“敬”。“性”相当于人员素质中的心理素质。2)“识”,即“知识”,在古代主要是指道德知识与一些实用学科的知识;3)“绩”,又叫功(黜),是今天的绩效,其具体内容是针对考评目标的到达度或取得的工作效果效率;4)“智”与“能”或“才”的测评也是历代人员素质测评的重要目标。

2、测评思想:1、人员素质测评是必要的;2、人员素质测评是可能的;

3、人员素质测评可以量化。

二、领会:

1、古代人员测评的指标:

测评目标与测评指标是构成人员素质测评标准的两个方面。测评目标规定了测评标准的内容与范围;测评指标是揭示测评目标特征的标志。

1)日常言行:用来揭示人员素质最常用的指标之一,最容易观察与收集。

2)特定情景下的言行:人在特定情况下的言行,带有较强的可比性。

3)工作绩效:功、绩、黜,既是绩效考评的指标又是素质测评的指标,具有双重性。

4)生理因素及特征:世袭和九品中正制,主要依据是血缘这一指标。刘劭《人物志》中,按筋、骨、血、肌、气等五种生理特征因素,来区分人的才能。

5)服饰等外在客观标志:可以追溯到孔子,孔子认为“君子”的服装尚朱,宗周,以端正为美。

6)五行阴阳等中介标志:古代“测字”、“卜卦”,依据被测者所卜的卦或抽的字等中介物,来推测人的性情与智慧。

2、古代人员测评的技术:

1)“观”:相当于自然观看,带有一定的表面性。

2)“察”:即有目的的观察。

3)“问”:并非一般的问,而是带有一定目的的试问与探问。

4)“忖与揆”:“忖”即思量、揣度之意;“揆”即度量、揣度之意。

5)“论”:即讨论、议论、辩论、审定与研究,是一种摆事实、列观点、查证据和意见磋商的过程,是集中众人智慧与信息的一种测评技术。

6)“试”:即试探、试用、检验与考试,是以一种以实际或接近实际的事情验证素质存在与否,评定素质优劣、高低的一种技术。

7)“访”:即咨询、探寻、探看与查访,与今天的调查与同义之处。

8)“听”:即注意,是一种注意言语的内容、声音及含义等从而收集信息的手段。

第二节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素质测评思想研究

一、识记:

1、察举:即通过观察比较的方式来选择人才。察举中首重品德测评,其特点是察言观行、考行究德。

贡举:把下臣对朝廷察举人员看做是一种进贡之举,贡举即强调下级对上级察举人员的义务性,又有助于强化下臣对朝廷察举人员的光荣感。

保举:则把察举人所察举的质量与其所应担负的责任直接相连。

荐举与选举都是以察举为基础,荐举即为少数权威知名人士举其所知,易为人情所误。选举即为群人各据所知,众中选优。

试举:是察举演变的另一种形式,所察举或选举的人员,是否属实,宜任何官,尚需实践检验。

2、九品中正创立的目的:想选择州郡中那些贤能且有识鉴经验的专家,来负责人才选拔的事情,以此保证人才选拔的质量。

3、中国历史上选拔人才和委任官职的四大形式:1)察举;2)九品中正;3)科举;4)世袭。

二、领会:

1、正的六条标准:1)忠格匪躬;2)孝敬尽礼;3)友于兄弟;4)洁身劳廉;5)信义可复;6)学以为已。

2、九品中正制的测评思想:1)要求由那些公正无私且富有识人评判经验的专家担任选拔之职,显然其对素质的测评应比一般人或兼任之人更为科学准确。2)九品中正要综核九品名实,要求各等有一个具体客观的评价标准。3)中正官司必须亲自或派人去察访每个士人的家庭背景与现实作用,作出行状评语。4)中正官所定的品级,一般三年一清定。

3、科举制的测评思想:

品德主要是个体与其周围众人道德关系中表现的行为特征,因此察举与九品中正对个体品德的测评都比较有效,其中尤以乡举里选效果最佳。但它们对个体才能知识的测评却有困难,只有课试方法,才能有效的测评一个人的知识广度和深度,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课试成为科举的先声。

科举即设科举人,开创之始以品德测评为主。

科举的科目后来在唐朝发展为常设科目、非常设科目和特设科目三类。

科举的方法,开始为试策,后发展为口试、贴经、墨义、策问、诗赋、经义论策与制义等。

科举注意汲取了过去征辟自荐与察举中乡举里选、荐举的民主性,汲取了察举中保举律制的质量保证措施,甚至复试、皇帝微服听舆论和亲自制举。

后来发展,科举对应举者的品德测评,基本上是以对道德思维的测评代替对实际品德表现的测评。

4、科举的程序:生徒先参加校内每年冬天的考试,再由国子祭酒或地方长吏挑选优秀者,送至礼部参加省试。乡贡者,先是由本人向本县报名,由县令考选后送州,再由州刺复核,然后贡送到中央参加礼部省试。应举者送至尚书省报到后,都要填写自己的姓名、三代履历和保结,先由户部审查,再将名册送往礼部,然后由礼部定期命题考试。

第三节中国现代人员素质测评的发展及素质测评方法改革的趋向

一、识记

1、干部测评的标准:概括起来就是“德才兼备”,具体表现在干部录用与选拔的条件上。

2、公务员的测评方法:1、统一考试;2、试用;

3、短期借用(借调)。

二、领会:

1、测评过程客观化趋势的具体体现:1)测评标准的统一化、明确化与行为化。2)步骤的程序化、多层化。3)测评内容的具体化、写实化、等级化与数量化。

2、测评方法向综合型发展的具体体现:1)测评目的与功用的全面兼顾。2)日益重视素质结构的整体性测评。3)内容与标准的综合扩展。4)主体的扩充与结合。5)测评方式的综合并用。

三、应用:

素质测评方法改革的趋向:1)在测评目的上,是由评价型向开发型方向发展。2)在测评过程方面,是由主观随意性向客观化方向发展。3)在测评方法方面,是由单一型向综合型方向发展。4)在测评手段上,是由传统型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第三章素质测评的原理

第一节素质测评的理论分析

一、识记:

1、职位阈限原则:指每一个职位,对任职者都有最起码的素质要求。这种要求叫做任职阈限。在人事配置中,必须保证每个任职者达到职位所要求的阈限水平。

2、素质消退:指任职者的素质,因为得不到适当的环境与刺激条件的作用而逐渐萎缩,得不到发展发挥,以致向相反方向解体。

3、角色:是由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的,符合于一定的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4、工作角色:是指由于特定环境和工作任务不同而形成的特定工作性质与特征。

二、领会:

素质测评的理论分析:1)人事配置原型:人力资源管理者进行人事配置,要使事适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事相配,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2)角色要求:职业、职业类别及其工

作角色要求,是人员素质测评的客观要求。(必要条件)3、素质差异:个体素质差异的存在是进行素质测评的前提。4)认知理论:认知的理论与实践是人员素质测评可能性的基础。(充分条件)5)优化管理:优化管理和动态调控是人员素质测评的发展方向。6)开发提高:开发人力资源和提高工作绩效,是人员素质测评的目的。

依据测评结果,按照气质绝对性原则训练配置人员,将大大提高我们的工作绩效。气质绝对性:是指有些特殊专业要求任职者具备某些特定的气质。

第二节素质测评的基本原理

一、领会:

1、素质测评的原理:

1)个人的每一个行为(先天性的条件反射行为除外)表现,都是其相应的心理素质在特定环境中的特定表征。为素质测评提供了可能性。

2)素质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组织系统,各个体不尽相同,它可以综合不同环境下的刺激,使个体对这些不同的刺激作出一致的反应行为。为素质测评提供了现实性或充分性。

2、素质测评的基本模式:

素质测评的基本模式是一种黑箱模式。当我们想测评某一素质是否存在、具备多少时,不是直接测评素质本身,而是以一定形式给被测评者输入各种不同的信息(刺激),然后观察其所作出的各种行为反应,分析所输出的各种信息,并依据测评标准作出判断。

1)当刺激情境是以文字或图形设计呈现时,测评即是笔记形式;

2)当刺激情境是经过精心设计,且以面对面地问答或谈话形式出现时,测评则是面试形式;

3)当各种刺激情境是以自然的实际情形出现时,测评则是试用观察评定形式。

二、应用:素质测评的特点。

1)抽象性——效度:效度即是用来反映实际测评的结果在多大的程度上测评到了所要测评素质的概念。

2)稳定性——信度:这种稳定性指的是总体上的一致性,而非绝对意义下的一致性。

3)层次差异性——区分度:区分度高、质量好的测评,则直接反映了不同个体素质之间的层次差异;区分度低、质量差的测评,则歪曲了这种层次差异性。

4)间接性:素质测评的直接对象是表出的行为特征,而不是素质本身。

5)主观性:由于素质本身的复杂性与内在性,目前测评无法排除人的主观能动性而纯由仪器测评。

6)互动性:这种互动表现在主试与被试的行为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上。所谓“相互转化”体现在被试的主客体双重性上。

7)社会性:素质测评摆脱不了测评者的价值观影响,而人的价值观是由社会决定的。

8)相对性和模糊性:素质本身是一种抽象模糊的东西,很难对它本身进行精确与绝对的测评。

9)整体性:把被测评者放到整个被测评的人群中去比较,就容易测评。

第三节素质测评的主要原则及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识记;

1、定性测评:就是采用经验判断的方法与观察的方法,侧重从行为的性质方面对素质进行测评。

定量测评:就是采用量化的方法侧重从行为的数量特点对素质进行测评。

2、静态测评:即对被测者已形成的素质水平的分析评判,是以相对统一的测评方式在特定的时空下进行测评,不考虑素质前后的变化性。

动态测评:是从素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进行测评,是从前后的变化情况而不是当前所达到的标准进行素质测评。

3、精确测评:是指任何一种测评信息与任何一个评判,都力求准确可靠,不下无根据的结论,不用无依据的信息,精益求精。

模糊测评:是指测评信息的收集与素质评判并不要求那么准确,大概觉得具备某种素质就可以作出印象判断。

4、分项测评:即把素质分解为一个个的项目分别独立地测评,然后总和。

综合测评:则是综合素质的各个方面进行整体的和系统的测评。

二、应用:

1、素质测评的主要原则。

1)客观测评与主观测评相结合。2)定性测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3)静态测评与动态测评相结合。4)精确测评与模糊测评相结合。5)素质测评与绩效考评相结合。6)要素测评与行为测评相结合。7)分项测评与综合测评相结合。8)素质测评与指导开发相结合。

2、素质测评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1)全时空性与有限性:素质测评对象表征的全时空性与测评者观察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2)模糊性与精确性:测评对象的模糊性与测评要求的精确性之间的矛盾。

3)量化的必要性与困难性:素质测评中量化的必要性与困难性之间的矛盾。

4)真实性与虚假性:人员素质测评中信息的虚假性与测评的真实性之间的矛盾。

5)主观性和客观性:素质测评中客观化要求与主观性之间的矛盾。

6)描述性与预测性:素质测评中描述性与预测性之间的矛盾。

7)经验性与科学性:素质测评中经验性与科学性之间的矛盾。

8)个别性与统一性:素质测评中个别性与统一性之间的矛盾。

第四章素质测评标准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素质测评的内容的标准化分析

一、识记:

1、测评内容:指素质测评所指向的具体对象与范围,它具有相对性。

2、测评目标:是对测评内容筛选综合后的产物,是素质测评中直接指向的内容点。

测评目标确定主要依据测评的目的与工作职位的要求。不同的测评目的决定着有不同的测评目标,但相同的测评目的却不一定有相同的测评目标。同一测评目的依据不同的工作职位的要求可以有不同的测评目标。

测评目标是测评内容点的一种代表。这种代表的选择要通过定性定量的方法来实现,不能任意指定。一般采用:德尔菲咨询、问卷调查与层次分析、多元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选择。

3、测评指标:是素质测评目标操作化的表现形式。

二、领会:

1、测评内容的确定:

测评内容的确定是以测评目的与所测评的客体的特点为依据。

步骤:1)先分析被测评对象的结构,找出所有值得测评的因素。2)根据测评目的与职位要求进行筛选。

3)内容分析最好借助于内容分析表进行,内容分析表的设计,纵向可以列出被测客体的结构因素,横向可以列出每个结构因素的不同层次或不同方面,中间表体内则可以具体列出测评的内容点。

2、测评内容、测评目标与测评指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测评内容、测评目标与测评指标共同构成了素质测评的标准体系。因此反过来说,测评内容、测评目标与测评指标是素质测评标准体系的不同层次。

测评内容是测评标准体系的基础,测评目标是测评标准体系的主体,测评指标是测评标准体系的实体。

3、测评标准的两种形式:效标参照性标准与常模参照性标准

依据测评内容与测评目的而形成的测评指标体系,是对测评对象内涵的直接描述或诠释,属效标参照性标准。(选拔飞行员)

对测评客体外延的比较而形成的标准,与测评客体直接相关,属常模参照性标准。(干部选拔)

三、应用:测评标准的制定。

效标参照性标准制定的关键:在于对测评对象或测评目标内涵揭示标志的寻找。

常模参照性标准制定的关键:在于对反映测评对象或测评目标“一般”水平的揭示。

如“诚实”是一个测评目标,当制定测评指标时,就必须考虑怎样的表现才是诚实的,怎样的表现是不诚实的。如果最后找到一系列的评判标志,那么由这些评判标志组织的测评指标就是“效标”参照性的。

如果制定测评指标时不是出于上面那种考虑,而是就所有被测评的人相互比较,找出其中“一般”性诚实行为,把这些“一般”性的诚实行为作为测评指标,那么这种指标就是属于“常模”参照性的。

第二节素质测评的标准化方法

一、识记:

1、素质测评体系的组成要素:1)标准;2)标度;3)标记。

1)标准:是指测评标准体系的内在规定性,常常表现为各种素质规范化行为特征或表现的描述与规定。

2)标度:是对标准的外在形式划分,常常表现为对素质行为特征或表现的范围、强度和频率的规定。

3)标记:相当于不同标度(范围、强度和频率)的符号表示,通常用字母(A、B、C等)、汉字(甲、乙、丙等)或数字(1、2、3等)来表示,没有独立意义。

2、标准工作分析: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工作信息,并通过分析与综合所搜集的工作信息找出主要因素,为工作评价与人员录用提供依据的管理活动。

二、领会:

1、素质测评项目、测评指标与测评目标之间的关系:

在素质测评标准体系中,一般在素质测评目的下规定测评内容,在测评内容下设测评目标,测评目标下设测评项目,测评项目下设测评指标。

区别:素质测评目标具有独立的意义,它是素质测评内容的抽象性概括;素质测评项目是对素质测评目标的具体规定;素质测评指标则是对素质测评项目的具体分解。

2、工作分析的具体程序:

1)根据素质测评目的与需要,确定需要进行调查的职位范围,制定调查的提纲与计划。

2)采用一定方法广泛收集有关某一职位任职者主要素质条件与绩效指标的素材。

3)通过一些方法(定性)筛选形成内容全面的素质调查表。

4)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调查,要求被调查者对调查表上的内容进行评价与补充,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形成职位素质测评标准体系。

5)对所制定的素质测评标准体系进行试测并修改。

3、在制定素质测评目标时进行工作分析的必要性。

不同的工作职位对任职者具有不同的职责要求,因而对任职者也就会有不同的素质要求。人员素质测评不是目的,而仅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使人事配置相适宜。在人事配置过程中,事是被动的,人是主动的。事是客观固有的,而人的素质是可以改变的。

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素质测评,往往是因事择人,通过招聘与录用来解决,而不是教育上的因人开发。这就要求在制定素质测评目标时,必须从工作本身的要求出发,进行工作分析。

三、应用:工作分析的主要方法:

1)观察法:是由有经验的人通过直接观察方法,记录被观察者某一时期的工作内容、原因和方法而不干扰其工作的活动。具有隐蔽性。

2)工作者自我记录法:由工作者本人按标准格式及时记录自己在工作中的行为与感觉。

3)主管人员分析法:由主管人员通过日常的管理权力来记录所管理人员的工作活动、任务、职责。

4)访谈法:适用于短时期的生理性工作特征的调查与分析,又适用于长时间的心理工作特征的调查分析,但访谈者必须准备访谈计划。

5)关键事例法:通过对实际工作中特别有效或无效的工作者行为的简短描述,来调查与分析工作的方式。

6)问卷法: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形式分为通信问卷与非通信的集体问卷、检核性问卷。

7)文献查阅法:又称职业信息法。如美国的《职业名称录》、《职业一览手册》等。

第三节胜任特征模型及其构建方法

一、识记:

1、胜任特征:又称胜任特质、胜任能力、胜任素质,是指组织人员具有的、与一定职位的良好绩效存在显著关联,可以有效观察、测评和改善的知识、技能、动机、品质、价值观等行为特征。

2、胜任特征模型:指在将胜任岗位所需要的核心胜任特征进行提取的基础上,对各种能力和素质进行不同层次的定义以及相应层次的行为描述,确定有关人员完成特定工作所应具备的各种能力和品质的级别,最后形成的一套可用于直接测量的指标的总和,其基本结构包括胜任特征因子及定义、评价等级及相应的行为描述和标志。

3、洋葱模型:最早由美国学者库里于1983年提出,它把胜任特征由内而外分为三个层面:最核心的层面是个性动机,向外是自我认知、态度和价值观,处于最外层的是技能和知识。

二、领会:

1、胜任特征的内涵

1)胜任特征是一个人员素质测评的对象,是组织人员所具有特定的能力和素质特征。

2)与良好的工作绩效的关联性是胜任特征研究和使用的价值之所在,建立胜任特征的目的就是把可导致良好绩效的人员能力和素质进行可视化和可测量化处理,进而直接用于改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工作。

3)胜任特征不是人员的单一能力或素质,而是一系列素质和能力的组合。

4)胜任特征无法直接进行测量,必须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之后才能进行,与胜任特殊对应的这个指标体系实际就是用途特征的一个模型。

2、胜任特征模型的含义:

胜任特征模型有两个层次:1)能力品质的确立和定义;2)能力品质级别的确立和定义。

含义:1)每一个模型可以包括若干项胜任特征;

2)每一项胜任特征都需要有一条简短的定义和若干条行为标志;

3)每一条行为标志都需要有一个叙述性的定义和一个等级量表。

3、冰山模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1973年提出的,他把素质分为六组:

1)成就与行动族:成就动机、主动性、对品质和次序和精确的重视、信息收集意识和能力。

2)帮助与服务族:人际理解能力、客户服务导向。

3)冲击与影响族:影响力、关键建立能力、组织认知能力。

4)管理族:培养他人意识与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团队领导能力、命令/果断性。

5)认知族:分析式思考能力、概念式思考能力、技术、职业、管理专业知识。

6)个人效能族:自我控制、自信、弹性、组织承诺。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素质的冰山模型来表示素质的结构特点,其中行为、知识、技能是表象的;价值观、态度、自我形象、品质、特性、内驱力、社会动机是潜在的。

4、全脑模型:基于“大脑优势”的潜在职业素质原理建立的一种胜任特征模型。潜在职业素质原理认为:大脑分工与人的思维方式、创造力、学习力相关联,脑部分工特点影响个人的兴趣偏好,而兴趣偏好又作用于个人动机和能力发展。

全脑模型根据“大脑优势”把人的素质分为:1)理智的本体;2)护卫的本体;3)感觉的本体;4)实验的本体。

5、驻外联络官(FSIO)胜任特征模型:麦克利兰领导的项目小组在20世纪70年代为美国政府建立的驻外联络官(FSIO)胜任特征模型中包含:

1)跨文化的人际敏感性,即深入了解不同文化,准备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他人的言行,并明确自身文化背景可能带来的思维定势的能力。

2)人的积极期望,尊重他人的尊严和价值,即使在压力下也能保持对他人的积极期望。

3)快速进入当地的政治网络,即迅速了解当地人际关系网络和相关人员政治倾向的能力。

6、斯潘塞的企业家胜任特征模型包括的六种特征因素:

1)成就:主动性、捕捉机遇、信息收集、关注效率等;

2)思维与问题解决:系统计划、解决问题能力等;

3)个人形象:自信、专业知识等;

4)影响力:说明、运用影响策略等;

5)指导与控制:指导下属、过程控制等;

6)体贴他人:关注员工福利、发展员工等。

第四节胜任特征模型构建的实例

一、领会:

1、建立胜任特征模型的基本思路:

1)具有什么样的素质才能胜任某类别某职位的工作,这是选拔标准问题,即胜任特征模型。

2)用什么样的手段与方法才能识别是否具备这些素质,这是选拔方式与手段问题,即测评工具。

3)具有什么样的绩效的人才算他真正具备了相应的这些素质,这是素质检验问题。

4)如何防止管理人员相应的这些素质退化或者下滑,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与开发,这是培训开发机制的建设问题。

2、企业胜任特征模型:

模型的构建需综合四个方面的信息:1)企业对管理人员的一般能力要求;2)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3)企业的战略目标规划;4)工作说明书对岗位职责的具体要求。

3、胜任特征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应用:1)甄选调配:提供测评手段与参考依据。2)绩效管理:明确绩效目标与改进方向。3)薪酬管理:界定薪酬标准。4)培训开发:提供培训内容与投入选择的指导。

5)骨干计划:发掘并培养高素质人才。6)战略性人才规划:建立联系组织核心能力与人才需求的平台。

二、应用:

1、房地产企业管理类人员胜任特征模型构建思路:

用这种思路设计的房地产企业管理类人员胜任特征模型包括六种核心能力:1)成就与动机,子项包括成就导向、主动性和信息搜集;2)服务与沟通能力,子项包括人际理解和沟通力;3)管理能力,子项包括团队合作、培养人才、监控能力和领导能力;4)影响力,子项包括影响力、关系建立和组织认知;5)认知能力:子项包括归纳/演绎思维和专业技术知识;6)个人效能:主要包括自信。

2、高层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1)高层管理者在影响力等级上分数较高,而且拥有某些额外的能力。2)优秀的高层管理者具有高成就导向、组织认知和关系建立等特征,而且这些特征在他们身上比大多数管理人员要强烈。3)优秀的高层管理者表现在信息搜集和主动性方面的能力比中层管理者更突出,同时他们的观点与行动更具有长远性。4)高层管理者通常用不易让人察觉的策略来影响他人,并且努力建立组织的信用和声誉,同时以此来发挥自己的“影响力”。5)“果断”这项胜任特征较常出现在优秀的高层管理者身上,被提及的频率高于一般管理者。6)通常高层管理者会直接告诉他人工作内容、设定期望和极限,直接提出对他人的不满等。7)对于关心秩序、自我控制等特征,在优秀高层管理者身上很少被提及,但这并不表示他们缺乏这些能力,只是他们具备这些能力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一般的高层管理者可以更关注这两项能力。

3、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招聘甄选的具体实施步骤与内容。

1)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招聘甄选,一方面要求管理者了解什么是胜任特征,企业对于岗位胜任特征的要求是什么;另一方面,通过胜任特征系统,管理者可以更有效地管理与开发其下属资源,从而将基于胜任特征的人力资源管理意图贯彻下去。

2)除了采用既定的工作标准与技能要求进行招聘评价外,还要依据岗位胜任特征要求考察候选人具备的素质,以便“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进而在选对人的基础上,建立基于胜任特征的招聘甄选决策流程,构建基于胜任特征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际招聘工作中常用“评价中心技术”、“关键事件访谈”等方法结合胜任特征模型来评价人员素质。

第五章心理测验方法

第一节心理测验概述

一、识记:

1、心理测验:是心理测量的一种具体形式,测验实际是行为样组的客观的和标准化的测量。

心理测验、面试与评价中心,是现代人员素质测评的三种基本方法。

2、心理测验的种类:

1)根据具体对象,分为:①认知测验:分为成就测验、智力测验和能力倾向测验。②人格测验:分为态度、兴趣与品德(包括性格)测验。

2)根据测验目的,分为:①描述性②预测性③诊断咨询④挑选性⑤配置性⑥计划性⑦研究性。

3)根据材料特点,分为:①文字测验:纸笔测验②非文字测验:图形辨认、图形排列、实物操作。

4)根据质量要求:①标准化测验;②非标准化测验。

5)根据实施对象:①个别测验;②团队测验。

6)按是否有时间限制:①速度测验;②难度测验;③最佳行为测验;④典型行为测验。

7)根据测验应用具体领域:①教育测验;②职业测验;③临床测验;④研究性测验。

二、领会:

1、心理测验的发展阶段:1)萌芽时间:1869-1904年。2)成熟时期:1905-1915年。3)昌盛时期:1916-1940年。4)完善发展时期:1941年至今。

2、心理测验定义的含义:1)心理测验是对行为的测量。2)心理测验是对一组行为样本的测量。3)心理测验的行为样组不一定是真实行为,而往往是概括化了的模拟行为。4)心理测验是一种标准化的测验。5)心理测验是一种力求客观化的测量。

第二节品德测评

一、识记:

1、品德:关于个体在思想、政治、道德、法则、个性、心理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稳定的行为特征与倾向之总和。

2、品德测评:是指一种建立在品德特征信息“测”与“量”基础上的分析与评判活动。

是指测评者采用科学的测评手段(工具),有目的地系统地收集被测评者在某一时间内主要活动领域中的品德特征信息,针对某一测评目标体系作出数量或价值判断,或直接概括与引发品德行为独特性的过程。

3、投射技术:广义:指那些把真正的测评目的加以隐蔽的一切间接测评技术。(图形、语言、动作投射三种)。狭义:把一些无意义的、模糊的、不确定的图形、句子、故事、动画片、录音、哑剧等呈现在被测评者面前,不给任何提示、说明或要求,然后问被测评者看到、听到或想到了什么。

4、联想投射:要求被测者看过“试题”或接受刺激后,说出他的第一感想,即首先引起的联想。

5、构造投射:被测者看过或听过有关的试题后,立即要他们创造要编制一些东西,如故事、诗歌、论文、图画等,从中获取德育测评的信息。

6、完成投射:要求被测者补充完成试题中残缺的部分。

7、表演投射:让被测者自由扮演某种戏剧的角色,或让被测者自由自在地作某种游戏,在被测者扮演角色与自由游戏过程中,很容易将内情表露出来,从中获取德育测评信息。

8、他人动机态度描述投射:要求被测者描述他人的动机或态度,从中可以了解其动机和态度。

9、逆境对话投射:设计出各种假定的欲求得不到满足的场面,然后要求被测者进入其中扮演角色,帮助身处逆境的人作出反应。

10、生理学测评:通过检查被测评者在特定刺激下血压、脉率和波电的反应来测评个体的品德。

二、领会:

1、品德的测评性:1)品德是一个耗散结构系统;2)品德内外的统一性;3)品德具有稳定性;4)品德具有差异性。

2、品德测评与心理测量、教育评价的区别:

1)品德测评并非心理测量,它不要求对所有的对象进行量化,不要求所有的评判均为客观判断,它允许对一部分对象作非客观的分析判断。

2)品德测评与教育评价不同,教育评价通常是对教育活动及其成就相对教育目标的价值估计;评价基本上是研究人员和编制人员所从事的活动。

3、品德测评与品德评估及评价之间的关系:

与品德评估及评价相比,品德测评更加强调比较判断要以准确的客观事实为依据、定性与定量测评相结合,强调品德测评过程及其结果的准确性与客观性,强调对事实的“测”与数据的“量”,而不是“估”与“评”。

4、品德测评与品德考核、品德考评或品德评定的关系

与品德考核、品德考评或品德评定相比,品德测评更加强调对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过程的促进与调控功能,强调品德测评要贯穿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过程,强调品德测评的诊断决策和反馈督导的功能,强调对包括思想动机与效果在内的整个行为活动的测评。

5、FRC品德测评法:是事实报告电子计算机辅助分析的考核性品德测评方法。基本思想:借助电子计算机分析技术从个体品德结构要素中确定一些基本要素,再从基本要素中选择一些表征行为或事实,然后要求被测自己就是否具备这些表征行为与事实予以报告。

6、投射技术的特点:1)测评目的的隐蔽性。2)内容的非结构性与开放性。3)反应的自由性。

7、投射技术的理论依据:被测评者在模糊不清的刺激面前的反应行为很少受到认识方面因素的影响,加上可以自由反应,不受什么约束,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潜藏于被测评者心底深处的意识,必须会活跃起来,并主导个体的反应行为。这样,表现的反应行为就反射出了被测评者的内情或潜意识。因此,投射技术对于我们的德育测评,尤其是对深层的思想品德的测评非常适用。

三、应用:测评的理论依据:

1)从理论上进行论证:测评所应满足的3个充分条件是:①测评对象客观存在,并可以被人认识与把握。

②测评对象的质与量具有大小、强弱与多少上的程度差异、数量差异或存在与否差异。③测评对象这种质与量的差异可以通过比较进行确定与报告。

2)从品德测评对象本身来看,它具备了测评的3个充分条件。

3)从品德测评本身的解释来看,品德测评的实质是一种对品德质量与数量特征的判断,是对品德行为特征进行客观的、有意识的观察与判断,其作用于真实而客观地描述品德的类型、特征、面貌,并对品德内外差异进行尽可能精确的度量与比较。

第三节气质与态度测评

一、识记:

1、气质的概念:是个体中那些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是个体心理活动和外显动作中所表现的某些关于强度、灵活性、稳定性与敏捷性等方面的心理特质的综合。

2、希波克拉特的四种气质类型:人体内有四种体液:血液、黏液、黄胆汗、黑胆汗。1)血液比例占优势的人为多血质;2)黄胆汗比例占优势的人为胆汗型;3)黏液比例占优势的为黏液质;4)黑胆汗比例占优势的为抑郁质。

3、巴甫洛夫神经活动类型学说:人的神经活动有兴奋与抑制两种过程(方向)。三个特征:1)活动强度:指大脑细胞的工作忍耐力;2)均衡性:指兴奋与抑制之间的强度关系是否均衡;3)灵活性:是指兴奋与抑制之间的转换速度快慢。

根据以上两个方向和三个特征,把人的气质分为:1)活泼型(多血质);2)兴奋型(胆汁型);3)安静型(黏液型);4)抑制型(抑郁质)。

4、价值观: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意义与重要性的总评价,它使人的行为带有个人的某种稳定的倾向性。

5、态度:是个体对某类型的人、事物、机构以及观念的较为稳定的行为倾向。

三个层次:1)认知层面:指个人对事物的了解、认识、看法,其中最重要的是评价性的见解。2)情感层面:是个体对事物的情感与好恶。3)行动倾向层面,是个体对事物的可观察的行动倾向。

二、领会:

1、斯普兰格的六类型:

1)理论型:表现为乐于发现真理,凭借观察与推理发现事物之间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具有实验、批

判和理性的爱好。

2)经济型:强调事物的实用性,凡事以有效和实惠为尺度。

3)审美型:从形式与和谐中寻求最高价值,以文雅、优美、对称和恰当的标准去判断每一种经验。

4)社会型:这种人特征是利他与仁慈,他们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往往表现出宽容、富有同情心和无私

等品德。

5)政治型:这类人热衷于个人权利、影响力和声望。

6)宗教型:理想信念主义者,工作生活总是以自己的信仰与理想为准则。

2、格雷夫斯七等级型:

1)反应型:只追求自己基本生理需求获得满足,不考虑其他人与周围条件。

2)宗法式忠诚型:喜欢按部就班看问题、做工作,好依赖、服从习惯与权势,喜欢友好而专制的监

督方式和家庭似的和睦集体。

3)自我中心型:粗犷,富有闯劲,为了得到自己所想到的东西,愿意做任何工作。

4)顺从型:忠诚努力,尽职尽责,勤勤恳恳,谨小慎微,喜欢任务明确的工作,重视安全和公平的

监督方式。

5)权术型:重视现实,好活动,有目标,追求功利,喜欢玩弄权术,乐于奉承有“奔头”的上级。

6)社交中心型:重视工作集体的和谐,喜欢平等的人际关系,把善于与人相处和被人喜爱看得重于

自己的发展。

7)价值主义型:这类人喜欢自由和创造性的工作,喜欢灵活的职务,重视挑战性工作和学习成长的

机会,把钱和晋升看得次要,直言不讳。

3、塞斯顿态度量表的编制方法:

1)根据所要测评的态度对象,搜集与对象有关的态度语(叙述句)100-200句。

原则:①措辞简单,语句通顺②语句意义易于了解,不产生双解;③每一态度语须对态度对象表明一个确切的态度;④公认的理论或确切的事实不适合作态度语;⑤每一态度语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2)请50-60位对态度对象熟悉而又客观的专家,按每一态度语表示的态度将所有的态度语划分为苦干组,一般是7-13组,最好是11组。第1组极端反对,11组最为赞成,其他按顺序放置。

3)对每一态度语作一次数分布表和累积百分比表。

4)作出每一态度语的累积百分比分布图。

5)选出Q值且1-11组之间都有相应量表值的态度语20-30句,就构成了塞斯顿态度量表。

4、利克特量表的编制方法:1)针对态度对象选择量表项目,以肯定或否定方式表述。20-50个。2)试测。3)赋分。4)分析项目并进行筛选。

5、哥特曼量表的编制方法:

1)设计出可用于揭示某测评对象特征的语句或短语。

2)抽选一个有代表性的样组进行试测。3)将被测依其总分自上至下排列。

4)将项目按赞成次数最多至赞成次数最少从左至右排列。

5)去掉某些不易找出分割点的项目。6)计算交叉系数。

第四节能力测评

一、识记:

1、桑戴克智力的三种类型:1)社会智力:即了解他人、和他人相处的能力;2)具体智力:即了解事物和应用技术或科学的能力;3)抽象智力:即了解文字、应用文字与数学符号的能力。

2、能力倾向:是一种潜在的与特殊的能力,是一些对不同职业的成功,在不同程度上有所贡献的心理因素。

3、能力倾向测验的功能:具有诊断功能与预测功能,可以判断出一个人的能力优势与成功发展的可能性,为职业选择、人员配置、职业设计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4、运动技能倾向测验:主要用于测评一个人运动反应的速度、灵活性、协调性和其他身体动作方面的特征。

5、机械技巧测验:是对个体做各种机械工作潜能的一种测验。表现为空间想像、知觉速度与敏锐度及机械知识的综合。

6、技能技巧测验:是一种对应聘人技能技巧的实际水平的测验,而不再是潜在可能水平的测验。

7、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8、理解:是人认识事物的联系和关系,进而揭露其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二、领会:

1、文书能力性向测验的内容:1)阅读理解的速度;2)文件整理的速度与准确性;3)物品与人名的速记;

4)文字校对的正确性;5)计算的迅速与准确性;6)必要的管理知识与社会适应性。

2、推销人员招聘测验的步骤;

1)分析推销人员的素质要求;

2)针对每种素质制定分测验;

3)试测并建立效标参照量表,步骤:

①选择一个样本组,由主管与专家对样本组的每个推销员的成功程度,按统一标准逐个打分。

②对样本组试测,并求出5人分量表等值分数总和。

③规定1-2分为失败,3-5分为成功。然后依据总分,统计各测验分数段中成功与失败人次。

④以总人数除以每个测验分数段中的成功人次与失败人次,得到一个频数表。

4)对应聘者实施测验。

5)评判决策。根据应聘者测验得分所属的分数段,查看其成功与失败的频率,当成功的频率在60%以上时,便可以考虑录用。

三、应用:用笔试测评学习能力的三个层次:

1)记忆。对于学习能力记忆的测评,可以从记忆的广度、准确性和持久性等方面进行衡量。记忆力测评有两种基本形式:回忆法和再认法。

2)理解。从理解层次测评学习能力,应该从理解广度、深度、复杂程度等不同角度进行衡量。有简单理解与复杂理解两种。

3)应用:是运用知识概念分析新情境解决新问题的活动。从应用层次测评学习能力有三种方式:

①要求被测者机械地“套用”,把已有知识直接套用到问题上;

②要求被测者正确地“运用”,在理解基础上正确应用已有的知识;

③要求被测者发挥创造性、“活用”,打破现有知识模式,解决新出现问题。

第六章面试方法

第一节面试概述

一、识记:

1、新中国成立后面试的发展历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行了组织人事制度的各项改革,其中干部录用制度的改革核心是贯彻公平、平等、竞争的录用原则,对干部申请者进行统一的考试考核,择优录用。

后来,采取了听写、口试等形式,考试的基本方式为笔记与面试。

2、面试的概念;是一种经过精心设计,在特定场景下以面对面的交流与观察为主要手段,由表及里测评应试者有关素质的一种方式。

二、领会:

1、面试的内容与标准:1)看被试的口头表达能力;2)看被试的反映能力;3)看被试的综合分析能力;

4) 看被试的自学能力,知识面宽窄;5)有时还要看被试的应变能力和抗压力能力。

2、新世纪我国面试的特点:1)形式的多样化;2)内容的全面化;3)试题的顺应化;4)程序的规范化;

5)考官的内行化;6)结果的标准化。

3、面试的特点:1)对象的单一性;2)内容的灵活性;3)信息的复合性;4)交流的直接互动性;5)判断的直觉性。

第二节面试的理论基础

一、识记:

1、内在素质与人的外显行为:

在活着的人身上是一个动态的整体系统,是一个耗散结构系统,内在的素质必须会通过外显的行为表现出来。外显的行为受制于内在的素质,具有某种特定性、稳定性与差异性。

人的外显行为包括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在非语言行为中,包括体态行为、工作行为、生活行为、生理行为。

面试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和情景下,以行探行、以问试答,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析其因、觉其征、推其质的过程。

2、体态语:又称非语言的体态,一般指手势、面部表情、眼色、人际空间位置等一系列能够揭示内在意义的动作。

3、压力面试与非压力式面试:

压力面试是事先给应试者一个紧张的气氛,通过不断发问直到让被试者处于无法回答的地步,目的是要把被试考“倒”,以此考查其机智程度、应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等心理素质。

非压力面试是在没有压力的情景下考察被试有关方面的素质。

4、结构面试、半结构面试与随意面试:

结构面试有时又称标准化面试,对整个面试的实施,提问内容、方式、时间评分标准等过程因素,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试不能随意变动。

随意面试则对面试的形式、内容事先无任何规定,一切均由主试人随机决定。

半结构面试则介于结构面试与随意面试之间,事先只是大致规定面试的内容、方式、程序等,允许主试人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5、逐步面试、依据面试、小组面试:

逐步面试是一种个人面试形式,不是小组面试,先是基层领导面试,侧重考查岗位专业技能与知识,合格后再推荐被试给中层领导接受能力与品德等素质面试,合格后由中层领导推荐给高层领导进行全面考查性面试。适合重要职位人选的面试。

依序面试是先进行初试,再进行复试。初试由人事部门主持,主要考虑被试的仪表风度、工作态度、责任感、反应应变能力等一般素质,并将那些明显不合格的淘汰。复试由用人部门主持,主要考查被试的专业特长、知识技能等与岗位有关的专业素质。

小组面试是指主试人在2人以上,一般共同面试,当场打分,当场讨论。

二、领会:

1、体态语对揭示内在素质的测评的功能:

体态语具有揭示内在素质的功能。体态语对内在素质的揭示具有充分性、确定性、直观性、必然性。

2、面试的功用:1)可以有效地避免高分低能者或冒名顶替者入选;2)可以弥补笔试的失误;3)可以考查人的仪表、风度、自然素质、口头表达能力、反应能力等笔试与观察难以预测到的内容;4)可以灵活、具体、确切地考查一个人的知识、能力、经验及品德特征;5)可以测评个体的所有素质。

3、面试的基本类型:

1)从目的用途分:招工面试、招干面试、招兵面试、招生面试;

2)从操作规范程度分:结构面试、半结构面试、随意面试;

3)从被试多少分:个别面试、集体面试;

4)从主试结构与实施程序分:逐步面试、依序面试、小组面试;

5)从操作模式分:问答基本式、综合操作式;

6)从面试气氛设计分:压力面试、非压力面试。

三、应用:

1、面试的理论依据:1)在各种测评方式中,面试的信息沟通渠道最多。2)所有测评方式中,面试的信息量最大,利用率最高。3)语言与体态语对素质的揭示具有充分性、确定性、直观性与一定的必然性。4)精神分析学说为面试提供了更充分的心理学依据。

2、面试的主要内容:1)仪表气质;2)知识的广度与深度;3)实践经验与专业特长;4)工作态度与求职动机;5)事业进取心;6)反应能力与应变能力;7)分析判断与综合概括能力;8)兴趣爱好与活力;9)自我控制能力与情绪稳定性;10)口头表达能力。

第三节面试的方法技巧

一、领会:

1、面试中的提问方式。选择适当的提问方式:

1)收口式:这种提问只要求被试做“是”、“否”一个词或一个简单句的回答。

2)开口式:是指所提问题被试不能只用简单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回答,而必须另加解释、论述,否则不会圆满。

3)假设式:一般用于了解应试者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4)连串式:一般用于压力面试中,也可用于考查被试的注意力、瞬间记忆力、情绪稳定性、分析判断力、综合概括能力等。

5)压迫式:这种提问方式带有挑战性,其目的在于创造情境压力,以此考查被试的应变力与忍耐性,一般用于压力面试中。

6)引导式:用于征询应试的某些意向、需求或获得一些较为肯定的回答。

2、面试中“听”的技巧:1)要善于发挥目光、点头的作用。2)要善于把握与调节被试的情绪。3)要注意从言辞、音色、音质、音量、音调等方面区别被试的内在素质。

3、面试中“观”的技巧:1)谨防以貌取人,误入歧途。2)坚持目的性、客观性、全面性与典型性原则。

3)充分发挥感官的综合效应和直觉效应。

4、面试中“评”的技巧;

1)选择适当的标准:面试测评的标准是一个体系,它一般由项目、指标与标度共同构成。

项目:规定所测素质的性质、内容与范围;指标:揭示所测素质的形式、特征与标志;标度:规定所测素质的级别、差异与水平。

2)分项测评与综合印象测评相结合。

3)横观纵察比较评判。

4)注意反应过程与结果的观察。

二、应用:

1、面试中“问”的技巧:

1)自然、亲切、渐进、聊天式的导入;2)通俗、简明、有力;

3)选择适当的提问方式:①收口式②开口式③假设式④连串式⑤压迫式⑥引导式。

4)问题安排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5)善于恰到好处的转换、收缩、结束或扩展。

6)必要时可以声东击西。7)积极亲近,调和气氛。

8)标准式与非标准式相结合,结构式与非结构式相结合。

9)坚持问准问实原则。10)注意为被试者提供弥补缺憾的机会。

2、八步问题交谈法:是美国约卡普提出的,用于测评工程技术人才。步骤:

1)询问被试是否具备某种创造才能。

2)请被试提供有关方面的论文、著作,了解其质量和数量。

3)考察其思维独立性。4)考察其想象力。

5)摸清个性倾向。6)深入到专业领域。

7)给被试出一个具体的试题。

8)请一位有关的专家与被试交谈,然后请他发表对被试的看法。

3、面试的组织与实施的程序:

1)精选面试主试。2)对面试主试进行培训。

3)给每个主试提供一份好的职位说明书。

4)告诉每个主试观察什么。5)告诉每个主试注意听什么。

6)告诉每个主试如何有效地利用所“看”到与“听”到的信息,正确、客观地解释被试的行为反应。

7)采取评判表的形式使各个主试的评判方式趋于一致。8)对整个面式操作提出统一的原则要求。

4、提高面试质量的方法。

1)主试的选择与培训:

①选择主试时,考察其素质:思想作风是否正派,对拟聘岗位的工作要求是否熟悉;对面试的

理论与实践是否有一定的掌握,富有操作经验。

②主试无论有无经验,面试正式开场前,均应接受培训,时间可长可短,视需要而定。培训目

的要统一标准尺度与操作方式。内容包括:方法、技能培训,标准要求操作培训。方法:讲解、案例的观摩、操作实习与研讨。

2)被试的筛选:

应根据拟聘职位要求,先进行一次筛选,以提高面试效率和效果。方法:资格审查、体检、笔试。

3)考场选择与设置:考场尽可能选择宽敞明亮、阳光充足、安静通风的地方。

设置:①审讯式②座谈式③会客式④公堂式⑤舞台式。

第七章评价中心技术

第一节评价中心概述

一、识记:评价中心的概念:是以测评管理素质为中心的标准化的一组评价活动。它是一种测评的方式,不是一个单位,也不是一个地方。

二、应用:评价中心的特点:

1)综合性:它对其他多种测评技术与手段的综合兼并。

2)动态性:它表现形式的运动变化性,与问卷测验、观察评定、面试投射相比,评价中心中被试处于最兴奋状态。

3)标准化:与行为观察、面试相比,评价中心具有标准化特点,体现在对被试刺激与反应条件的同一性上。

4)整体互动性:主试对被试的测评,大多是置于群体互动之中进行比较性的整体测评。

5)全面性:是综合多种测评活动,由多个测评人员共同测评。

6)以预测为主要目的:评价中心主要是对管理人员进行管理能力和绩效预测,因此它的测评内容主要是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与潜能。

7)形象逼真:例如管理游戏,自然逼真、生动形象,像实际工作又不等同实际工作。

8)行为性:测试中要求被试表现的是行为,主试观察评定的也是行为。(复杂性、直观性、生动性)

第二节评价中心的主要形式

一、识记:

1、公文处理:也称公文处理测验,是评价中心用得最多的一种测评形式,它也是被认为最有效的一种形式。被测假定为接替或顶替某个管理人员的工作,在其办公室的桌上堆积着一大堆亟待处理的文件,分别来是来自上级和下级、组织内部与外部的各种典型问题和指示、日常琐事和重要事件。所有这些信函、记录与急件都要求在2-3小时内完成。处理完后,要求被试填写行为理由问卷,说明自己为什么这样处理。由此测评被试的组织、计划、分析、判断、决策、分派任务的能力和对工作环境的理解与敏感程度。

2、小组讨论:它也是评价中心常用的一种形式。小组讨论形式:1)角色指定形式,代表是有领导小组讨论。2)角色自由讨论形式,代表是无领导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中最典型的形式是无角色小组讨论,对管理者集体领导技能的评价非常有效,尤其是适用于测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决策等具体领导者的素质。

无角色小组讨论把被试划分为不同的小组,每组4-8人不等,不指定负责人,大家地位平等,要求就某些争议性大的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要求形成一致意见,并以书面形式汇报,每个组员都在上面签字,以表明自己同意所作的汇报。

3、管理游戏:是一种以完成某项“实际工作任务”为基础的标准化模拟活动,通过活动观察测评被试实际的管理能力。(也是评价中心常用方法之一)

4、角色扮演:是一种主要用于测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的情境模拟活动。主试通过被试对在不同角色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测评其素质潜能。(效度不一定高)

5、面谈模拟:是指一种特殊的情境模拟。在这种模拟中,一个被试要求与另一个扮演下属、同事或顾客的被试进行对等性谈话。一般时间不长,15-30分钟,准备时间8-10分钟。

面谈模拟对于测评被试的口头交流技能、灵活性与应变能力、人际关系问题解决能力等非常有效。

6、书面案例分析:先让被试看一些有关某个组织管理中的问题材料,然后要求向高层领导提出一个分析报告。

二、领会:

1、公文处理的三种形式:1)背景模拟。2)公文类别处理模拟。3)处理过程模拟。

公文处理与评价中心其他形式相比,便于操作,效度较高,因为测评情境与实际工作情境几乎一致。

2、对角色扮演中各种角色的评价的内容:

1)角色的把握性:是否能迅速地判断形势并进入角色情境,按规范的要求去采取相应的对策能力。

2)角色的行为表现:行为风格、价值观、人际倾向、口头表达能力、思维敏捷性和应变性等。

3)角色的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是否符合角色及当时的情境要求。

4)其他内容:缓和气氛化解矛盾技巧、达到目的程度、行为策略的正确性、行为优化程度、人际关系技能、情绪控制能力等。

3、事实判断的优缺点:

1)非常适合于测评被试搜集信息的能力,尤其是适合于测评被试如何从那些不愿意或不能够提供全部信息的人那里获取信息,并最后把握事实的能力。

2)缺点:在设计与实施上都比较困难。为了保证事实判断的活动对被试有一定的挑战性,准备材料信息必须充分周全,主试必须预测被试可能会作出的许多判断或遇到的问题。辅导人员或主试为了及时回答被试的问题,必须对有关信息内容非常熟悉,但辅助人员难以在所有被试面前表现出一致的行为。

4、书面案例分析的优缺点:

优点:操作相当方便,并且可以组合用于测评一般的能力(例如组织一个生活活动)和特殊技能(例如计算投资收益)。当书面分析报告提交后,主试可以从报告的形式与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缺点:评分比较主观,难以制定一个客观化的评分标准。

三、应用:

1、小组讨论的主要缺点:

1)当小组成员在地位、经历上迥然相异,或在成员间有不必要拘束的场合,小组讨论可能不会成功,因可见的技巧太多,或表露出来的能力是众所共有的。

2)如果小组讨论和日后的工作任务无多大关系时,会降低效度。

3)无领导小组讨论主要测评个人突出的程度、小组目标达成的程度及社交能力以及进入领导角度的速度;而有领导小组讨论则主要是测评被测的固执性、独立性、理解领导意图能力等。

4)有人认为小组讨论缺乏代表性。

5)小组与小组之间缺乏可比性。

2、管理游戏的优缺点:

优点:1)能够突破实际工作情境时间与空间的限制。2)具有趣味性。3) 具有认知社会关系的功能。

缺点:1)被试专心于战胜对方从而会忽略对所应掌握的一些管理原理的学习。2)压抑了被试的开创性。3)操作不便,难以观察。4)花费时间。

3、评价中心的主要形式:

1)公文处理:①背景模拟②公文类别处理模拟③处理过程模拟。

2)小组讨论:①角色指定形式②角色自由讨论形式。

3)管理游戏。4)角色扮演。

5)其他形式:①面谈模拟②事实判断③书面案例分析。

第三节设计方法与应用

一、领会:

1、评价中心的情景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相似性:所谓相似性,是要求所设计的情境要与拟聘职位的工作实际具有相似性,具体表现在:素质、内容与条件三个方面的相似性上。

2)典型性:①所模拟的情境是被试未来任职工作中最主要、最关键的内容;②所设计情境,不是从节选实际工作一段,而是把实际工作中最具代表性的情形,归纳、概括、集中在一起,使本来不同时间、不同情形下发生的事情集中在一起出现。

3)逼真性:指所设计的情境,在环境布置、气氛渲染与评价要求等方面都必须与实际相仿,否则情境模拟就失去它的测评价值。

4)主题突出:让被试的行为活动围绕一要“主线”进行,突出表现所测评的素质。

5)立意高,开口小,挖掘深,难度适当。

2、评价中心成立前应做好的准备工作:

1)确定评价中心活动中所要测评的素质项目。

2)对于每个素质项目找出一些便于区分与辩认的代表行为。

3)根据拟聘职位要求选择适当的评价中心形式。

4)对于每个素质测评项目,确定不同水平等级区分的标志。5)确定评分标准。

6)制定评价中心活动需要的有关方案、计划与方案要求。

3、评价中心存在的主要问题:

1)花费大、代价高。2)应用范围较小。主要用于管理能力的测评。

3)一般人操作不了。4)评价中心法质量很难鉴定。

5)存在一些不可克服的误差。

6)法庭纠纷案例中所揭示的问题:①评价中心的实施与结果必须充分保证一致性与公平性。②不管评中心的某一部分多么有效,整个体系必须完整,且要注意与其他方法、法律相配套,否则不堪一击。

二、应用:

1、评价中心的操作程序(针对主试):

1)观察被试的行为表现。2)对所记录的行为进行归类。3)给每个素质测评项目评分。4)指定观察评分人报告评定结果。5)其余主试记录报告中的有关事实。6)要素综合评分。7)公布每个主试对每个人的评分结果。8)主试讨论。9)其他评语。

2、评价中心失败的原因。

1)没有充分的准备与计划。2)准备工作过于繁琐。

3)评价中心的结果被错误使用或根本不用。4)评价结果缺乏预测效度。

5)得不到高层主管的支持与帮助。

因此,改进上述评价中心的不足,关键要注意:

1)评价中心必须加强技术上的革新。

2)评价中心的实施要与其他措施相配套,保证评价中心的完善。

第八章其他素质测评方法

第一节书面介绍信息及履历档案的分析

一、领会:

1、写推荐信的人应满足的四个条件:

1)他们对被推荐的人情况非常熟悉或者有相当多的时间与机会观察被推荐者。

2)推荐人有能力对被荐者作出正确的评价。

3)推荐人愿意也敢于给出自己的直率意见。

4)推荐人有能力正确表达自己的推荐意见,以便测评者能理解推荐人的意见。

2、推荐信用于素质测评应具备的条件:

1)对推荐信的效度分析已证明完全有足够的效度。

2)接受者了解写推荐信的人并确信其诚实。

3)特别设计的推荐信程序使其歪曲程度达到最小,如强迫选择程序。

4)在特定情况下,能合理预期推荐书的参考价值高出“一般”的情况。

3、申请表的优缺点:

优点:不显示评价倾向,只表现事实反映信息,故申请填写人一般不会做假。

缺点:不便对申请人作出比较与选择,因为项目多差异不一。

4、档案分析用于素质测评的优缺点:

优点:1)档案中记录着一个人从上学到目前为止的所有经历、学习情况与工作的绩效、家庭情况、社会关系、组织与群众的评价意见等等,所有这些材料都可以成为素质测评与录用决策的重要依据。

2)资历在素质测评与选拔录用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档案中对资历的考查最为详实。

缺点:档案分析法不一定可靠,因为档案中的材料本人填写部分不一定真实,组织鉴定可能因好面子而好评,因打击报复而差平,或不负责任而含糊其辞。因此档案分析应该与实际调查相结合。

第二节工作取样与实证分析

一、识记:

1、工作取样法:是通过被测者先完成一些实际工作的样本任务来测评其相关素质的一种方法。

2、工作取样法的基本原理:工作取样法是根据“从母体抽取的子样,具有近似母体的性质”这一统计学思想建立起来的一种测评方法。

当从某一母体抽取子样,发生比率已知的情况下,还可以求出其置信度和精度。

二、领会:

1、工作取样法的基本程序:

1)确定目的:明确决定实施工作取样的目的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再决定取样时间范围和实施对象。

2)确定按照目的要求的分类项目,决定观测内容、观测时刻、次数和期间。

3)取得观测对象的配合:说明具体情况,使他们理解观测目的和方法,积极予以配合。

4)认真做好笔记:对观察项目要认真做好记录,发现观测项目以外的事情,也应无遗漏记录。

5)系统整理观测结果,使其图表化。

6)根据目的确认作业能力与改进作业标准。

简化程序:

1)选择几项对被测评者将来工作职位十分关键的任务。

2)就每一项任务进行预测,由一位观察者对被测评者的表现进行监测,并在清单上记下被测评者执行该任务的好坏。

2、工作取样法的基本类型:(两大类:操作测评:与体力动作相关;语言测评:出现语言内容)

1)行为操作型:涉及一系列物体。

2)工作相关信息型:用于测评担任某种工作的人所拥有的信息量,通常是笔测。

3)小组讨论型:适用于个人贡献对整体工作起重要作用的职位。

4)情境模拟型:被测评者被要求与那些正在做此项工作的人做同样的事情。

3、实证分析方法的具体形式:

实证分析:是测评者通过调查、分析一些实际人与事,或借助自己认为可靠的检验手段,来证明某种预想的测评结论。

1)现场调查:是为了查明或证明书面介绍与履历档案中的有关判断,消除有关疑问所进行的实地实

事实人调查。

2)体检:通过医学、物理与生化检验手段测定人体组织器官与整体生理功能及健康状况的一种方法。

3)产品分析:即活动产品分析,是通过被测者的学习、工作及其成果等的分析来获取素质测评信息

的一种方法(很少独立运用)。

第三节绩效考评

一、领会:

1、生产性工作绩效考评的内容:

1)产品数量:一定时间内生产或完成的件数。

2)产品质量:一定时间内生产或完成件数中的正品率或次品率。

3)事故:生产与工作中发生的工伤事故或造成重大生产损失事故的次数与严重程度。

4)工资:工资增加的比率与频率。

5)缺勤:缺勤的次数与时间长度。

6)升迁:升迁的速度。

2、中高层管理人员绩效考评的客观性指标

1)以产量为考评指标,如企业总产值、总生产量,产品成本,产品质量,事故发生率等。

2)以利润大小为考评指标,如销售利润率,成本利润率,产值利润率,利润增长率等。

3)以缺勤率为考评指标,缺勤率=(缺勤人数×日数)/(职工总数×工作日数)×100%。

4)以职员对抗领导率为考评指标,及以态度和士气测量分数为考评指标。

第四节测评方法在人员录用中的综合运用

一、领会:

1、测评方法选择与组合的基本依据:

问题:1)选择哪些方法(数目与种类);2)如果组合排列;3)由谁操作;4)标准多高?

问题的解决主要涉及应聘者的多少,经费、时间限制与任职要求。可按下列步骤考虑:

1)组织的目标:组织何以存在?存在的目的与目标是什么?

2)工作分析与职责设计:每一个拟聘职位的责任是什么?每个被录用者应为组织做什么事?

3)工作分析与测评标准:成功或失败如何区别?如何测评其成功与失败的程度?

4)工作分析与资格标准:保证工作获得成功的基本素质要求是什么?任职者具备哪些素质?最低水平要求是什么?

5)测评方法选择:每种任职素质选择何种测种方法最合适。

6)测评方法组合:所有适宜的测评方法如何组合才能保证测评的整体效果最佳。

2、弗兰希程序:1)填写申请表2)测验3)面试4)体检5)履历查核6)研究批准7)提出工作要求。

3、我国目前私有公司程序:1)接见应聘求职者,并让其填写申请表格;2)面试;3)试用;4)主管批准。

二、应用:

1、测评方法选择与组合的基本原则:1)先易后难;2)先简单,后复杂;3)先定性,后定量;4)先非结构式,后结构式;5)先经验式,后科学式;6)先花费低的,后花费高的(时间与财物);7)先淘汰,后选取。

2、斯科特程序:1)接见应聘求职者;2)初次面谈,并填写申请表格;3)心理测验;4)第二次面试并在申请表上予以评分;5)调查应聘者的履历情况;6)比较选择;7)主管部门批准录用;8)身体检查。

3、美国管理协会程序:1)初步面试;2)填写申请表;3)审核有关资料;4)测验;5)雇用面谈;6)主管核准;7)体检;8)引介、了解新环境和工作要求。

第九章素质测评的质量分析

第一节效度

一、识记:

1、效度:是指测评结果对所测素质反映的真实程度。

2、内容效度:是指实际测评到的内容与我们所想测评内容的一致性程度。

3、结构效度:也称构想效度、建构效度,是实际所测评的结果与所想测评素质的同构程度。

4、关联效度:是指测评结果与某种标准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根据效标是否与测评结果同时获得,可分为同时效度和预测效度。

二、领会:

1、效度的三种类型:1)是从内容性质方面分析:内容效度。2)从效标相关性方面分析:关联效度。3)从实证方面分析:结构效度。

2、结构效度的分析步骤:

1)给所要测评的素质的结构模式下一个操作化的定义。

①采取工作分析方法,对所想测评的素质进行结构分析与行为分析,确定各种素质结构成分及其代表行为。

②用图表的形式逐一列出工作分析得到的素质因素及其特征行为。

③另外准备一份与建构的模型可能混淆的但关系密切的其他模型图表。反问并说明。

2)收集事实资料,评判结构效度。

3、评判结构效度的方法:1)排除法;2)咨询法;3)相关法;4)逻辑分析法;5)多元分析。

4、几种常用的行为效标:1)学术成就;2)特殊训练成绩;3)实际工作表现与成绩;4)团体特征;5)等级评定结果。

第二节信度

一、识记:

1、信度:是指测评结果反映所测素质的准确性。

考评方法:1)稳定系数;2)等值系数;3)分半系数;4)内部一致性系数;5)评分一致性系数。

2、再测信度:指测评结果与以同样的测评工具、测评方式与测评对象再次测评的结果间的差异程度。

3、复本信度:指测评结果相对另一个非常相同的测评结果的变异程度。非常相同一般以“等值”解释。

4、一致性信度:指所测素质相同的各测评项目分数间的一致程度。

史学概论题目整理

史学概论 1,谈谈天命神学史观主导下西方史学理论的发展阶段及特点。 天命神学史观是一种唯心史观,它的突出特点是把人类社会历史的一切现象及其变化的终极原因归结为天命或种种神灵意志。 阶段 (一)古希腊史学 1.希腊神话 2.《荷马史诗》:是一部反映希腊原始社会历史某些片段的英雄史诗,史料价值很高。 3.希昔阿德:他把人类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并赋予历史变化以某种连续性和方向性,向真正意义的历史学迈进了一步。《田功农时》描述的不是神和英雄的活动,而是凡人的劳动生活。 4.希罗多德:他努力从人事的角度探讨希波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战争的结局,注意观察分析历史事变之间的因果联系,充满了人本主义精神;他注重史实的考订。草创了历史叙述体。《历史》(《希波战争史》) 5.修昔底德:他具有比希罗多德更为彻底的人本主义精神,他认为“人是第劳 重要的,其它一切都是人的 动成果。”他注重利用原 始资料,对一切资料都加以严格的批判考证;发展完善了

历史叙述体。《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二)古罗马史学 1.李维:《罗马史》(《罗马建城以来的历史》)注重历史的道德垂训作用。他大力宣扬爱国主义,赞颂罗马 的历史及罗马人祖先的美德和业绩,讴歌罗马历史上的英雄,用罗马先人的美德来针砭时弊,唤起人们继承和发扬祖先的美德。 2.塔西佗:注重历史的道德垂训作用,以“道德史家” 著称。他的历史著作被后人称为“惩罚暴君们的鞭子”。在史学思想上,他主张记事载言须摒弃一切主观不良动机。《历史》、《编年史》 (三)罗马人统治时期的希腊史学 1.波里比阿:《历史》(《通史》)把整个地中海地区视作一个统一体加以研究,注意各不同地区历史事变之间的有机联系,是整个地中海地区的通史。他研究历史,不限于陈述历史事件,还努力去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他提出了一套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他主张历史研究的目的和功用是以史为鉴,因此,历史研究的任务是求真;波里比阿还对史学家的素养提出了要求。波里比阿的史学理论标志着古代欧洲史学理论发展的最高水平。(四)中世纪史学一基督教史学

《体育公共关系》复习思考题

(0456)《体育公共关系》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体育组织 2、体育公众 3、公众 4、大众传播 5、体育公共关系专题活动 6、企业文化 7、组织形象 8、传播 9、礼仪 10、体育公共关系部 11、记者招待会 12、目标导向 13、互利观念 14、公众观念 15、职业道德 16、体育公共关系计划的实施 17、公共关系活动(实务) 18、从众心理 19、公关策划 20、整合营销传播 21、公共关系 22、差异观念 23、美誉度 24、体育竞赛 25、社会公益活动 二、简答题 1、公共关系与社会上抨击的“庸俗的拉关系”现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2、如何理解“体育公共关系是以推动体育发展总体目标的一类公共关系策划和实 践活动”这句话? 3、什么是体育组织?体育组织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4、体育组织有何特性? 5、体育公众的界定及其特征

6、体育公共传播有何特点? 7、体育公共关系的作用 8、试阐述实现体育公共关系的协调功能,需要行使哪些职责? 9、举例说明体育公共关系的效益功能 10、试述体育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对现实体育组织目标的作用 11、体育公共关系从业人员应如何树立自己的形象? 12、体育公共关系从业人员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如何获得这些能力? 13、什么是公众?什么是受众?其主要区别是什么? 14、作好边缘公众的工作对组织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15、社区体育公共关系的处理技巧 16、什么是大众传播?它有哪些特点? 17、简述大众传播与体育的关系 18、大众传播媒介有哪些类别?在体育公关活动中如何选择合适的传播媒介? 19、试举例说明传播技巧在各类公关关系活动中的作用。 20、体育公共关系策划在体育实践工作中有何重要意义? 21、体育公共关系策划的步骤 22、简述体育公共关系计划实施中的反馈调整原则。 23、体育公共关系评估一般分为几个步骤?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4、体育公共关系活动评估的重要性 25、礼仪在体育公共关系活动中的价值体现 三、论述题 1、常见的体育新闻稿件的写作方法有哪几种? 2、简述体育公共关系新闻的主要特征 3、简述体育公共关系广告的类型及创作技巧 4、什么是体育公共关系专题活动?它对体育组织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5、体育庆典的公关意义何在? 6、什么是CI策划?其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7、什么是企业文化?如何理解体育类企业文化? 8、企业文化的特征与功能有哪些 9、企业组织的企业文化对公共关系活动有哪些影响? 10、培育企业文化的途径有哪些? 11、论述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体育工作必须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理由。 (0456)《体育公共关系》复习思考题答案 三、名词解释 1、作为体育公共关系活动主体的体育组织,它是人们按照特定的目标、任务和形 式建立起来的协调力量和行为的合作系统。 2、因面临某个共同问题而形成的并与体育组织利益相关且相互影响、互相作用的 社会群体称为体育公众 3、公众,是指与特定的社会组织发生联系,并对其生存发展具有影响的个人、群

六年级信息技术上册

六年级信息技术上册 题 1、认识PClogo系统主备人芮成备课时间xx、9、10授课时间xx、9第二周教学内容P2---P7课型新授课教学时数一课时授课年级六年级学情分析本课是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后第一次接触计算机语言这一神秘的领域,而 Logo 语言则是他们进入这一领域最好的向导。通过引导学生认识 PC Logo 系统的操作界面和使用环境以及运行其自带的小程序,使同学们对 Logo 语言建立起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后面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和准备。H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学会 PC Logo 的启动和退出。 2、认识 PC Logo 的操作界面。 3、自己动手设计喜爱的 PC Logo 窗口背景和布局。 4、了解 Logo 语言的功能,增进对 Logo 语言的感性认识过程和方法 1、教学演示和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任务驱动为主要形式,结合小课题进行分层教学。 2、演示法,分层任务驱动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的数学和逻辑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操作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熟练掌握logo界面。难点:自己动手设计喜爱的pc logo窗口背景和布局。教学方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教学准备分层教学:分两层进行教学任务驱动教学资源利用计算机教室教材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改进与反思准备一份精美的logo的图画,问学生这个好看的图画怎么画出来的?想知道么?不是画图软件是什么呢?回答引起学生兴趣引入新课:这就是我们学习的PC Loge系统画出来的,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PC Logo系统。生认真听引入新课并给出教学目标新课: 1、要知道什么是PC Loge系统,我们就要知道是哪个软件?现在打开我们桌面上的PC Loge系统 4、0中文版。听讲看演示学会打开软件 2、讲解认识PC Loge系统窗口,说说PC Loge系统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听讲看演示回答问题学习新知识 3、讲解演示修改背景色和笔色。听讲看演示学习新知识 4、讲解演示退出PC Loge系统过程。听讲看演示学习新知识布置练习与作业:第一层:说一说PC Loge系统的布局是什么样的?你能说的全吗?第二层:试着自己设计好看的窗口背景和布局。实践操作完成练习巩固新知,提高学习PC Loge兴趣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三个主要内容,有:启动退出PC Loge系统的方法和熟悉PC Loge系统的界面组成以及设置小海龟

史学概论练习题

史学概论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史学概论》课程是阐述有关(历史学)学科学习与研究基本问题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2.历史学的核心内容是(历史观)。 3.中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著作是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一书。 4.“西方史学之父”(希罗多德)撰写的《历史》,开创了西方史学的历史叙事体先河。 5.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标志着唯物史观理论的正式形成。 6.中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著作是李大钊的(《史学要论》)一书。 7.古罗马史学家(塔西佗)的代表作有《日耳曼尼亚志》、《罗马史》、《编年史》。 8.意大利第一位著名的人文主义史学家是(布鲁尼),代表作有《佛罗伦萨史》。 9.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汤普森)的代表作是《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10.20世纪中国新考证历史学派中最有史识的史学家是(陈寅恪)。 11.美国历史哲学家(海登·怀特)是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的代言人,著作有《元史学: 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话语的比喻:文化批评论集》等。 12.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作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 13.古代希腊史学中,最有代表性的史学家是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和色诺芬。 14.唯物史观从人类(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出发,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15.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史学巨著。 16.现代科学形态的考古学萌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 17.20世纪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杰出史学家代表是(布罗代尔)。 18.20世纪西方史学界最有影响的史学流派是法国的(年鉴学派)学派。 19.1955年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在《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学》最先提出“全球史”的概念。 20.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有关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代表作是(侯外庐)主编的《中国 思想通史》。 二、单选题 1.1930年( B )出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是运用唯物史观系统研究中国历史的开山之作。 A、梁启超 B、郭沫若 C、胡适 D、王国维 2.中国古代自( C )正式设立史馆,史官制度开始趋于规范化。

11体育公共关系1

第章体育公共关系 内容提要:体育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在运行中,为实现目标运用传播媒介,采用相应方式促使自己与相关体育公众相互了解、合作而进行的体育传播或体育沟通活动。具有受众高度关注性与广泛性、效益的持久性与传播的国际性、媒体高度关联性与持续性的特征。 第一节体育公共关系的特征、构成要素 一、体育公共关系的含义及特征 (一)体育公共关系的含义 1、公共关系的定义 公共关系的英文全称是Public Relations,简称PR。通常意义上的公共关系,是指一种为维系良好公众关系而进行的传播活动和在传播活动中所遵循的行为规范。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关系首先在美国问世,1904年,美国《纽约时报》的记者艾维·李(Ivy Ledbetter Lee)在纽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宣传顾问事务所”,这是现代公共关系诞生的标志。继艾维·李之后在美国早期公共关系活动中有重大贡献的是伯内斯(Edward L. Bernays),1923年他开始撰写《舆论之凝结》一书,同年他在纽约大学首次开设并主讲公共关系课程。为建立公共关系学科体系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国外,关于公共关系的属性存在着三种观点。一是公共关系具有管理的职能,公共关系学属于管理学的范畴;二是公共关系具有组织的功能,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组织的行为,故公共关系学是社会学的范畴;三是公共关系是一种传播活动,公共关系过程是一个传播过程,故公共关系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应用领域。 国外对公共关系的定义较多,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1978年6月在墨西哥城举行的各国公共关系协会第一次世界大会规定的定义:“公共关系是一门艺术和社会科学。它分析发展趋势,预测其结果,为组织领导咨询并实行有计划的行为方案,这种行动方案将服务于该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利益。” 中国的公共关系学者对公共关系定义的讨论也众说纷纭,但大多数都旨在揭示公共关系的特殊属性即公共关系的本质是“沟通协调”,简而言之,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与其特定公众之间的双向传播活动。国内最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是,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为取得与其特定公众的双向沟通和精诚合作而进行的遵

体育公共关系

1.体育组织的含义 作为体育公共关系活动主体的体育组织,它是人们按照特定的目标、任务和形式建立起来的协调力量和行动的合作系统。 2.体育组织的构成要素 1.目标及任务 2.人员 3.物质条件 4.内在结构与机制 5.信息联系 3.体育公共关系的性质 1.以公众为目标 2.以获得美誉为目标 3.以真诚为信条 4.以互惠为原则 5.以沟通为手段 6.以长期性、战略性、持久性为基本方针 4.体育公众 因面临某个共同问题而形成的与体育组织利益相关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社会群体称为体育公众。 体育公众的特征: 相关性、同质性、群体性、多维性、可变性。 5.体育公众的分类 1.根据体育公众与体育组织的相互关系分类:内部体育公众和外部体育公众 2.根据体育公众对体育组织的不同态度分类:顺意体育公众,逆意体育公众,独立体 育公众。 3.根据体育公众对体育组织的重要性不同分类:首要体育公众,次要体育公众,边缘 体育公众 6.体育公共关系传播的特点:双向性,共享性,快速性,广泛性(25) 7.信息传播在体育公共关系中的作用 1.信息传播可以使体育公共关系主体准确地把握自身与现实环境及其关系的真实状 况 2.信息传播可以使体育公共关系主体增强选择能力,扩大选择范围,从而提高决策的 可行性 3.信息传播可以使体育公共关系主体的预定目标易于实现。 8.体育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方式 一.人际传播 特征:1个体性强 2参与度高 3从传播的信息看,其交流的手段丰富,符号多样化 4从传播的反馈看,其速度最快,交流的双方最易于相互调整适应 5最富有人情味 6不利于信息广泛、迅速、准确的传递 二.体育组织传播 特称:1.有特定的传播主体——体育组织

史学概论复习题参考答案

2011-2012第一学期《史学概论》复习题 1、广义“历史”定义。 定义:是已经发生了的事件、现象和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它包括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 2、狭义的“历史”定义及其特征。 定义: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人类社会的历史;二是指对以往事件的记录和研究。特征:前者是客观的,后者则是带有主观倾向性的。 3、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关系? (1)两者的共性:①一度性;②客观性。 (2)两者的差异:①对象不同:自然史以自然界的物质及其变化过程为研究对象;人类史是以社会中的人、人群的活动为研究对象。②产生的时间、变化的速度各不相同:自然界约有46亿年的历史,生物的历史也有30多亿年,且自然界的变化缓慢;人类的历史只有300万年左右,农业起源于1万年左右,人类最早的文明只有5500多年,且人类史的变化相对较快。③产生的途径和其中存在的规律不同:自然史是一种没有意识的存在,因此,自然历史的规律都不存在主体的选择规律;人类史是人类创造的结果。 因此,人类历史的规律往往不能简单地用因果关系来表达,而是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方向。 4、狭义“历史”二者间(人类客观的历史与历史撰述)的关系如何? (1)区别:①客观性:②主观性: 历史记录(一次主观化)、历史著作(至少二次主观化) (2)联系:客观的历史:是被反映对象(被加工物) 历史撰述:是反映结果(加工处理的产品)

5、何谓“历史学”? 历史学是研究历史矛盾运动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6、历史学的学科特性?根本任务? 学科特性:是科学,而非艺术。 根本任务:揭示历史规律。 7、历史学的学科群是怎样划分的? (1)、理论部分(以历史、历史学为研究对象) 历史理论(历史哲学)、史学理论、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 (2)、主题部分(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 按时间划分:史前、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当代史等 按内容划分:世界史、地区史、民族或者国别史、专门史、历史地理等 按区域划分:美国史、日本史、中国史、中东史等 按专题划分:经济史、文化史、思想史、宗教史等 (3)、史学辅助学科(以史料为研究对象) ①目录学(搜集史料);②版本学;③校勘学;④辑佚学;⑤辨伪学;⑥考据学; ⑦训诂学;⑧史料学。(②-⑧,获得真实的史料) 8、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课本14页) 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尊在这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关系。 9、历史学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式,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问。 关系:①哲学为历史学提供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历史研究的每一个环节离不开这样那样的哲学世界观的理论指导,它的基本理论和原则,渗透在历史研究方方面面,成为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②历史学位哲学提供经验拿和史实的依据。

公共关系学复习资料(答案)(1)

1、公共关系的英文是( A ) A 、 publicrelations B 、 publicrelation C 、 publicationrelations D 、 publication relation 2、公共关系学可直接称为( A ) A 、公众关系 B 、人际关系 C 、人群关系 D 、社区关系 3、组织与公众联结的方式是( B ) 6、公共关系的主体是( C ) 7、公共关系的客体是( A ) 8、公共关系的中介环节是( B ) 9、( B )是指与组织虽有关系,但联系较少,影响较小的一类公众,其重要性最 小。 第2章 第1章 A 、大众传播 B 、传播 C 、人际沟通 D 、 舆论宣传 A 、社会公众 B 、传播 C 社会组织 D 、 政府官员 A 、社会公众 B 、传播 C 社会组织 D 、 政府官员 A 、社会公众B 、传播C 社会组织 D 、 政府官员 A 、潜在公众B 、边缘公众C 独立公众 D 、知晓公众 10、(C )又称为中立公众或不确定公众 或未表态的公众。 ,是指那些持中立态度或态度不明确 A 、潜在公众 B 、边缘公众 C 独立公众 D 、知晓公众

11、利用新闻媒介揭露垄断企业“愚弄公众”的现象,形成了美国近代史 上著名的(C)。 A、报刊宣传运动 B、便士报C揭丑运动D、民主政治运动12、1906年, 艾 维李发表的著名文件是(B)。 A、《有效的公共关系》B《原则宣言》C《公众舆论之形成》D、《公共关系学》 13、被誉为“公共关系之父”的是(艾维。 李)。 第3章 16、组织形象的基础是(D)。 A、员工形象 B、管理形象C机构形象D、产品形象17、设计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组织名称和商标是处于(B)。A、初创时期B、发展困难时期C发展顺利时期D、形象受损时期 18、民主参与法是用来协调(D)的。 A、外部公众关系 B、顾客公众关系 C、媒介公众关系 D、内部公众关系 19、树立交往合作的观念,提高社交能力属于公众关系的(D) 。 A、优化环境功能 B、提高素质功能C塑造形象功能D、协调关系功能 20、组织公共关系活动的出发点应当是(A)。 A、从事实出发 B、从理想出发C从利益出发D、从专家意见出发 21 、组织最需要广告宣传,可恰恰拿不出大笔广告费是组织处于( 初创时期B、发展困难时期C发展顺利时期D、形象受损时期A)A、 第4章 26、公共关系部是一种具有服务性质的、较高层次的间接(D) 。 A、管理者 B、领导者C生产者D、管理部门

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贵州教育出版社)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 教案 (教育)(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年级:六年级 教师:任伶 二零一四年九月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六年级上册 信息技术教案 (科技) 第1课参观“咪咪豆网屋” 教学目标: 1、知道网络与生活密切相关, 2、最大可能地了解网络上有什么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个人 教具:PowerPoint课件、多媒体电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电脑网络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它们已成为现代生活的标志,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脑网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方面日益重要,可以说,网络就象一个大宝库,里面有取之不尽的宝藏,可神奇了。 二、认识网络 1、师:通过网络,我们可以做什么呢?(指名回答,教师再操作示) 2、师:网络的通讯方法有哪些?(E-mail、BBS、QQ、IP、聊天室) (学生回答,教师再操作示) 3、师:小调查,你们上过这些吗?(在线游戏、新闻放送、在线电影、在线听音乐、旅游天地) 4、教师板书以上各个网址,学生操作观看。

三、练一练: 1、到各浏览一下,了解网络广博的天地。 .21cn. https://www.doczj.com/doc/7012413644.html, .163. 2、进入“咪咪豆网屋”。 3、请登录“咪咪豆网屋”查询以下事项: (1)主页里有哪些素材? (2)主页由哪些部分组成? (3)逛“咪咪豆网屋”。 四、交流心得: 你还发现网络上还有什么好玩的东西,把它介绍给其他同学。 五、小结、质疑: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最喜欢上什么?

上节课,我们到网上兜了一圈,你们是不是发现,网络是个大宝藏。可是,这个宝库太大了,怎样才能迅速地找到我想找到的宝贝呢?今天,老师就介绍几个小帮手给大家,你们喜欢吗? 二、开始新课: 1、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 雅虎:.. 21cn: search.21cn. 搜狐:.sohu. 百度: .baidu. 新浪:https://www.doczj.com/doc/7012413644.html, google: .google. 2、学生操作,打开以上的搜索引擎,认识它们的“真面目”。 3、学习查找的方法(以搜狐为例)。 任务一: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关于“山水”的相关资料。 操作要点:①在地址栏输入搜狐网址②单击页面中的“旅游与交通”③到搜索引擎的位置输入关键词:“山水”,再按“搜索”按钮后即可进入关于的。 4、互相交流,你找到了些关于“山水”的什么资料?还想查找什么信息呢? 任务二:试用百度搜索小榄菊花会的相关资料。 三、练一练: 用其它的搜索引擎,查找一下“中国国际放旅行社、慈善万人行”的资料,

公共关系学复习资料(新)

公共关系学复习资料: 1、公关三要素:社会组织,公众,传播活动。公关三特征:以事实为依据、以传播为手段、以互惠为原则。 形象:公众对社会组织的总体评价,也是社会组织的表现与特征在公众心目中的反映。 2、公共关系的含义:社会组织为了塑造组织形象,通过传播、沟通手段来影响公众的科学与艺术。它有公共关系状态、公共关系活动、公共关系学科这三种指代。 3、组织形象识别:组织形象识别是由社会组织制作识别体系,进行公关传播活动,进入公众视野,从而形成组织形象。 组织形象识别系统包括:物系统——VI(设计整合化)——组织的脸 人系统——MI(理念共识化)——组织的心事系统——BI(活动环境化)——组织的手评介组织形象的三个基本指标:认知度(一个社会组织被社会公众所认识、知晓的程度,包括深度和广度)、美誉度(一个社会组织获得公众赞美、称誉的程度)、和谐度(一个社会组织在发展运行过程中,获得目标公众态度认可、情感亲和、言语宣传、行为合作的程度) 4、公关的兴起和发展: 1\艾维.李,核心理论:公众必须被告知—向公众讲真话; 2\伯纳斯,核心理论:投公众所好; 3\卡特里普与森特,《有效公共关系》,公关圣经; 4\格鲁尼格,公关实践的四种模式:新闻代理模式,公共信息模式,双向非对称模式,双向对称模式。 5中国公关兴起的背景: 闭关锁国走向对外开放;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政府本位走向社会组织本位;社会媒介资源匮乏走向媒介化社会。 中国公关目前存在的问题:社会公众对公共关系的认识还存在很多误区;整个公关市场仍处于无序状态,缺乏统一的收费标准和服务规范;高素质公关人才的严重缺乏制约了中国公关业的迅速发展;理论研究比较滞后:公关理论水平滞后于公关实践水平、公关基础理论研究滞后于应用性研究、公关研究者的理论视角存在偏差、公关理论研究资源严重缺乏。 中国公关发展趋势:公关运作的国际化和本土化融合趋势大大增强;公关公司定位从代理性发展为咨询顾问性;公关专业服务进一步细化和深化;中资客户将成为中国公关咨询业市场新一轮竞争的焦点;公关人才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公关理论研究更加深入。 4、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 (广告本质属性——“付费性”;新闻本质属性——“真实性”;营销本质属性——“交易性”;人际关系本质属性——“个体性”)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是“公共性”,即“第三方市场”。公共关系是一种“组织——公众——环境”关系:从组织的角度来看,公共关系通过倡导组织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来说通、监督和制造民意,公关人员扮演着“组织的良心”和“道德卫士”的角色;从公众、环境的角度来看,它又代表着公众和环境的意见,向组织传达、沟通。 4、公共关系“4P”: 公众性:Public,是一种对象性;公开性:Publicity,是一种手段性; 公共舆论性:Public Opinion,是一种内容性;公益性:Public Interest,是一种伦理属性。 5、公共关系基本特征: 说真话:是有效公共关系的一个必要条件——信息真实、态度真诚、好事要出门、坏事要讲清 做善事:是积极公共关系的活动方式——利己利人,有社会责任感。 塑美形:是成功公共关系的追求目标——对组织美誉度、和谐度的提升(理念美、行为美、视觉美) 公共关系通俗定义:公共关系是一门说真话、做善事、塑美形的科学和艺术。 6、公共关系的主要功能: 说服:改变组织或公众的态度和行为;制造舆论;影响民意。 倡导:倡导一种组织定位和品牌个性;倡导一种文化认同;倡导优惠的产业政策、优良的以营环境、健康的消费理念。 咨询:为决策提供信息咨询;协助拟定和选择决策方案;从公共关系角度评价决策效果;为确立决策目标提供咨询建议。 管理:战略管理;信息管理;传播管理;关系管理;声誉管理;危机管理;议题管理;活动管理。 7、公关与新闻的比较: 相同点:1都是一种信源的提供者,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新闻依赖于公关人员提供的信息。2他们都有相似的价值观,即以事实为基础,以说真话为原则,代表了第三方立场,具有一定的公信力。3他们在舆论上互相控制,在信源上互相依赖,为了交换资源和达成

体育公共关系教学大纲

《体育公共关系》课程教学大纲 (2017版) 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 课程编号:112124003 课程名称:体育公共关系 二、学时、学分 总学时:32学时总学分:2学分 三、适用专业及开设学期 适用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体育教育 开课学期:第六学期 四、课程的性质、目标 (一)课程性质 限定选修课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体育公共关系的基本知识,掌握体育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策划活动以及在体育公共关系活动中的各种礼仪,重点培养学生在营造良好的公共关系过程中,该怎么去做的实践能力。 五、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在保证该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着重突出体育公共关系的实用性。有关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 2、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讲授时,尽可能借助体育领域中的典型案例,深入浅出地阐明其基本原理,旨在拓开学生的思路,并积极培养学生掌握如何进行公共关系活动策划的能力。 3、课堂讲授实行启发式,力求做到少而精,突出重点,并注意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4、坚持课后练习是教好、学好本门课程的关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根据正常教学进度布置一定量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 六、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育公共关系策划、体育公共关系专题活动、体育公共关系中礼仪

教学难点:体育公共关系的专题活动策划 七、教学时数分配 《体育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总学时:32 学分:2 第一章绪论(共2学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公共关系与体育公共关系的起源,掌握体育公共关系的定义,体育公共关系的职能,熟悉体育公共关系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体育公共关系的定义,体育公共关系的职能。 教学难点:体育公共关系的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PPT课堂讲授 作业形式:名词解释、问答题 第二章体育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共4学时)

史学概论 论述题 考试内容(标准打印版)

1、历史、史料、史学三者关系 历史:广义: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狭义:人类社会发生、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 史料: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的痕迹 历史学:通过史料研究人类社会运动发展过程的一门科学,是历史固存的记载,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 关系:历史是历史学主要研究对象,史料是历史研究不可或缺的,是历史研究的起点。2、史学的功能 社会功能:①揭示性的功能:历史规律,发展趋向,来树立对社会人生的正确信念 ②教育性的功能:明是非,增强民族凝聚力 ③借鉴性的功能:总结教训 ④服务性功能:文物资料、陈列文物 学术功能:①观察分析问题能力 ②增添人类知识宝库 3、历史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 ①“以往一切历史理论,之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产生这些动机 的原因,没有发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到物质生产发展过程是这种关系的根源。” ②与此相联系,“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其注意的中心只是少数历 史人物的活动。 4、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 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①最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两者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的基本动力 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④阶级的存在仅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⑤论证了社会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解释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5、历史认识过程中三种形式及其各自解决什么问题? ①考实性认识(回答了历史是什么的问题),确认了历史现象和人物存在形态,判断历史 史料和历史现实的真实性,还原历史本来面目。 ②抽象性认识(解决了历史统一性、规律性和内在联系),确定个别现象外部形态,规律 性包含了必然性,进行了抽象性认识 ③评价性认识,研究历史现象在历史上和现实社会中的价值 6、历史认识对象的特点: ①历史是过去的客观存在,是以往人类发生、发展的过程,具有一维性 ②历史作为过去的客观存在,是不会变化的 ③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有阶段性可分 ④历史是一个继承扬弃的发展过程,考察历史应该是双方面的 ⑤作为客体的人类历史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又有自己的特色,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产 物 7、当代史学方法论的总原则:整体化,从宏观上把握历史,从运动中考察历史,从联系中解剖 历史 当代史学方法论的主要特点:综合、立体、系统、比较、运动 8、历史主义基本内容:

体育公共关系案例及回答问题

体育公共关系案例 安踏(中国)有限公司创建于1991年,1992安踏开始转换经营模式实行分级经营加盟模式,1999安踏与中国乒乓球队签协议聘请孔孔令辉代言,同年安踏开始在央视5套投入巨额广告形成“孔令辉+CCTV”宣传造牌模式,这一营销策略获得巨大成功。2001年安踏由单一运动鞋生产模式向综合体育用品过渡,2003年开始投入赞助CBA和CUBA,先后荣获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等,目前公司厂房20多万平米,员工5千多,年产销1000多万双运动鞋,全国4000多家专卖店实现销售,2001年至今连续6年获国内运动鞋市场综合占有率第一,2006年销售额12亿连续3年年销售额增长率达150%以上,2007年7月成功在香港联交所上市,预计2007年公司销售额将达到30亿元人民币,公司制定了到2011年实现销售额达到120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第一世界前十的综合体育运动品牌的宏伟规划。 1、体育公共关系从业人员应如何树立自己的形象? 2、体育公共关系从业人员应该具备哪些能力? 1解答:1.体育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形象包括内在形象和外在形象。内在形象是社会责任、道德修养、知识水平、个性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表现。自信是一个公关人员形象的核心。自信的培养,首先应变现为任何社交场合始终保持不卑不亢的良好心态;其次要通过公关活动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增强自我意识,消除胆怯心理;第三,言谈举止要落落大方,说话行事充分表达出自信而又谦虚、热情而又稳重的精神风貌。开朗健谈是对公关人员素质的又一要求。良好的性格能够促使公关人员在处理复杂琐碎的事务中保持身心平衡,提高在社交场合随机应变能力。外在形象主要指风度仪表,表现在衣着、言谈、举止等方面。公关人员在衣着打扮和举止风度等方面必须注意客观效果。作为公关人员,在任何场合都应做到快而不乱、忙而不慌,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谈吐讲究,举止得体,不轻浮造作。给人和蔼可亲、端庄大方的良好印象。 2解答:1.创新能力 2.表达能力 3.协调能力 4.组织能力 5.应变能力 6.社交能力

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全册教案

六年级计算机教案 第1课电脑的本领与家史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获取信息的途径及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的作用。 2、了解电脑在信息时代的作用。 3、了解电脑的发展史。 教学重点: 电脑在信息时代的作用。 教学难点: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建议: 信息(information):教师可以举例来说明:如欧洲足球锦标赛的现场直播、我们学习用的书、冬天大雪纷飞的情景……这些用文字、语言、声音、图像等表示的内容统称为信息。 信息获取的途径可由学生来讲述,让他们自由发挥。电脑的应用广泛教师难以一一讲全,因此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去查找有关资料,在课堂中分小组汇报。教师主要向学生介绍因特网作用,教师也可以向学生简单演示一下因特网的神奇魅力。 电脑的发展史:从1946诞生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后,我们可以把计算机的发展四个阶段:1、1946至50年代后期,电子管

时期。2、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后期,晶体管时期。3、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前期中小规模的集成电路。4、70年代到今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材还安排了计算机的组成的阅读材料。 第2课常用软件的安装与删除 教学目标: 1、学会常用软件的安装。 2、学会把软件从计算机的硬盘上删除。 教学重点: 软件的安装与删除。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准备一些常用软件的安装程序。如:超级解霸、屏幕保护程序、Winamp。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建议: 软件的安装:应该让学生明白要安装软件应先找到这个软件的安装程序,安装程序的命令一般是setup或Install。安装软件时,只需双击Setup或Install即可。在此课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宜过高,只

历史系史学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个命题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研究历史总是研究者现时 现刻的思想活动;二是历史研究是由现时生活需要激发起来的;三是历史是按 现时人的兴趣和价值取向来思考和理解的。这个命题含有明显的历史相对主义 的消极成分,但也含有一定的合理因素,那就是确认了一个事实:历史认识的 起点,来源于研究者感受到的现实需要。 列举从古自今史考的名著:司马光《通鉴考异》、顾炎武《日知录》、赵翼《廿二史札记》、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章学诚《文史通义》、崔述《考信录》 列举20世纪历史学概论性著作:曹佐熙《史学通论》、李则纲《史学通论》、周容《史学通论》、杨鸿烈《史学通论》、李大钊《史学要论》、朱希祖《中国史学通论》、蒋祖怡《史学纂要》。 列举史学方法著作: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姚永朴《历史研究法》、浮田和民《史学原论》、梁启超《新史学》 马克思史学的东西:翦伯赞《中国史纲》、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列举出列举出五部查阅资料的工具书:唐代欧阳洵《艺文类聚》、北宋李昉、李穆《太平御览》、三国魏文帝时刘劭、王象等《皇览》、明解缙《永乐大典》、,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太平广记》、北宋李昉﹑徐铉﹑宋白及苏易《文苑英华》、清朝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唐初的虞世南《北堂书钞》 名解历史观: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与历史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历史观 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 领域的延伸。阶级史观(革命史观) 又称阶级斗争史观,从阶级的视角去研究历史,研究各个历史阶层中不同主导的阶级和各个阶级的发展状况对所在历史时 期的影响、文明史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综合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 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近)现代化史观、英雄史观、正统史观、个人历史观等。 历史比较研究法:历史比较研究法是对历史上同类事件、人物和现象进行比较 和对照,并分析其异同及缘由,从而寻求历史规律的一种方法。遵循“可比性 原则”——拿来作比较的事物,其材料必须是同类的,同一范畴的,采用同一 标准的,处理方法也是相同的。从历史事实出发进行比较。明确比较研究的主 题,确定比较对象。深入比较,找出异同。广泛验证,揭示规律。这样就有助 于克服史学研究的片面性、狭隘性,可以起到“间接实验法”的作用结论鲜明, 有说服力有助于开拓视野,启发思路,发现新问题。比较方法不是唯一的,也 不是万能的,结论会有不完全性或或然性,结论还带有很大的揣测性,容易产 生牵强附会。

(0456)《体育公共关系》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456]《体育公共关系》 本学期作业 [论述题] 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做一个传播方案(可以虚拟项目和场景) 参考答案: 第二次作业 [论述题] 体育公共关系的评估方法 参考答案: [论述题] 体育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 参考答案: [论述题] 体育公共关系的策划程序 参考答案: 第三次作业 [论述题] 2006年世界杯足球赛将在德国举行。假设您是世界杯筹委会的公关负责人,请你为世界杯足球赛做一个礼仪接待方案和整合传播方案! 参考答案: 第一次 [填空题] 1,简述体育公共关系的含义。 2,简述体育公共关系的特性。 参考答案: 1,(1)体育公共关系的状态 (2)体育公共关系活动或体育公共关系工作

(3)有关体育公共关系这一实践活动的理论 2,(1)以公众为对象 (2)以获得美誉为目标 (3)以真诚为信条 (4)以互惠为原则 (5)以沟通为手段 (6)以长期性、战略性、持久性为基本方针 第二次 [论述题] 1、简述体育组织的构成要素。 2、简述体育公众的特征。 参考答案: 一、1、目标及任务 2、人员 3、物质条件 4、内在结构与机制 5、信息联系 二、1、相关性 2、同质性 3、群体性 4、多维性 5、可变性 第三次

[论述题] 一、何谓体育公共关系的基本功能和基本原则? 二、试阐述实现体育公共关系的协调功能,需要行使哪些职责? 三.体育公共关系的协调功能主要通过哪些职责来实现? 四.信息传播在体育公共关系中具有哪些作用? 五.体育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方式包括哪些? 参考答案: 一、基本功能包括 1、守望功能 2、协调功能 3、教育功能 4、效益功能 5、娱乐功能 基本原则有: 1、坚持提高透明度原则 2、坚持统一公共关系传播的真实性原则 3、坚持依靠长期努力为主的原则 4、坚持双向交流的原则 5、坚持首先自我完善的原则 6、坚持以调查研究为基础的原则 7、坚持互惠的原则 三.答:1.传播沟通,影响舆论

史学概论试题库及相应标准答案

史学概论试题库及相应标准答案: 一、填空题: 1、有关历史运动的历史观点有: 、 2、有关历史动力的历史观点有: 、 、 3、有关史学功能的历史观点有: 、 4、历史文献学包含有 、 辨伪学等。 5、历史学以历史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有 、 等。 6、《当代史学的主要趋势》的作者是英国著名史学家 7、意大利史学家 的代表作是《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8、史的初意是 9、孟子说“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 ,这里的 10、历史的基本属性是 11、 史学的代表人物是孔德。 12、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认为历史即哲学,他奠定了 13、历史学是 14、历史是 15 、 历 史 学 的 学 科 结 构 可 分支学科和 版本指 、印本也兼及写本。 刻本按刊刻者又可分为殿本书、 我国古代的正统史观有 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倡导是以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指的是以 史学理论包括史学本体论、 史”是 的科学。 规律论等。 地理环境论等。 、经世史观等。 、训诂学、辨伪学 的意思。 的基础。 的过程。 分为以客观 的分支学科。 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分支学科指的是 现在知道的最早的刻本书是公元 陈垣的《古教四考》是 陈垣在 元史研究方面的著作有 、 、私家自刻。 、圣人史观。 写的《新史学》为标志的。 补正 、 三个部分。 和。 年中国唐朝刊刻的《 》卷子。 、 和《摩尼教入中国考》 。 、 和《元秘史意 音用字考》。 26、顾颉刚在《 》中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 27、公元五世纪 之后西方史学成了一门独立的学问, 他也因此获得了西方 “史学之 父”的殊荣。 28、西方古典的世俗的历史学特点是 29、希腊最早的史迹,是靠《荷马史诗》流传下来的,它由 分组成。 两部 30、古罗马最杰出的史学家是 和 ,而 论发展的最高水平。 的史学理论标志着古代欧洲史学理 31、中世纪的史观主要是 32、神学家奥古斯丁的《 》奠定了中世纪西欧基督教神学历史思想基础。 33、 14-16 世纪文艺复兴中产生了人文主义史学以 与 为主题。 34、18 世纪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史学以 和 为主题。 35 、 十 九 世 纪 被 称 为 历 史 学 的 世 纪 , 在 前 期 的 西 方 史 坛 占 据 主 导 地 位 的 是 ,中后 期是 ,下半叶是 。

清华版信息技术六年级上

第4课人物之美——处理图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2 3 4 一、 和“编辑”模式可以帮助我们完成一些简单的照片处理操作,弥补照片拍摄时的不足;也可以制作一些特殊效果,让照片更加漂亮,更加有个性。本课,我们将学习用ACDSee简单处理瑕疵照片。 二、新课1、使用“冲印”模式处理照片。

步骤1:使用“冲印”模式打开要处理的照片,观察照片会发现这张照片的曝光略有不足,整个画面色彩看起来有些暗淡。另外,倾斜的角度也让人感觉不舒服,这些都是我们要调节的地方。 智多星①ACDSee软件的“冲印”和“编辑”模式都可以实现一定的调整照片的功能。除了各自的具体功能不同外,二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冲印”属于无损编辑。在“冲印”模式中 步骤 2、 3 三、小结利用ACDSee中的“冲印”及“编辑”模式可以进行简单的图片处理,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添加一些个性元素和效果。 四、作业将你自己的照片不满意的地方做个简单的处理。 教学反思: 第5课录制之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准备计算机录音系统。 2、熟悉GoldWave的操作界面。 3、学会用GoldWave录制声音。 《西江月. 1 项,在弹出的“声音”对话框中,选择“录制”选项卡。在“录制”选项卡中,显示出当前可用的1个麦克风设备此时,对着麦克风说话,右边的信号提示条立即显示音量大小。这说明,现在可以进行录音了。 2、启动音频编辑软件GoldWave执行“开始”→“程序”→GoldWave→GoldWave命令或者双击“GoldWave”图标启动软件,进入GoldWave的工作环境。GoldWave由三个窗口组成,分别是主窗口、声音窗口和控制窗口。

史学概论试题库及相应标准答案.doc

史学概论试题库及相应标准答案: 一、填空题: 1、有关历史运动的历史观点有:、规律论等。 2、有关历史动力的历史观点有:、、地理环境论等。 3、有关史学功能的历史观点有:、、经世史观等。 4、历史文献学包含有、辨伪学等。 5、历史学以历史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有、、、训诂学、辨伪学等。 6、《当代史学的主要趋势》的作者是英国著名史学家。 7、意大利史学家的代表作是《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8、史的初意是 9、孟子说“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这里的“史”是的意思。 10、历史的基本属性是 11、史学的代表人物是孔德。 12、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认为历史即哲学,他奠定了的基础。 13、历史学是的科学。 14、历史是的过程。 15、历史学的学科结构可分为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分支学科和的分支学科。 16、版本指、印本也兼及写本。 17、刻本按刊刻者又可分为殿本书、、、私家自刻。 18、我国古代的正统史观有、、圣人史观。 19、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倡导是以写的《新史学》为标志的。 20、王国维“二重证据法”指的是以补正 21、史学理论包括史学本体论、、三个部分。 22、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分支学科指的是和。 23、现在知道的最早的刻本书是公元年中国唐朝刊刻的《》卷子。 24、陈垣的《古教四考》是、、和《摩尼教入中国考》。 25、陈垣在元史研究方面的著作有、和《元秘史意音用字考》。 26、顾颉刚在《》中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 27、公元五世纪之后西方史学成了一门独立的学问,他也因此获得了西方“史学之父”的殊荣。 28、西方古典的世俗的历史学特点是 29、希腊最早的史迹,是靠《荷马史诗》流传下来的,它由和两部分组成。 30、古罗马最杰出的史学家是和,而的史学理论标志着古代欧洲史学理论发展的最高水平。 31、中世纪的史观主要是 32、神学家奥古斯丁的《》奠定了中世纪西欧基督教神学历史思想基础。 33、14-16世纪文艺复兴中产生了人文主义史学以与为主题。 34、18世纪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史学以和为主题。 35、十九世纪被称为历史学的世纪,在前期的西方史坛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中后期是,下半叶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