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政农业投入与农民纯收入关系研究

财政农业投入与农民纯收入关系研究

财政农业投入与农民纯收入关系研究
财政农业投入与农民纯收入关系研究

财政农业支出及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

财政农业支出及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 摘要: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发展状况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政府财政支持,二者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以农业经济发展为研究视角,首先针对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做出分析,进而透视现阶段政府财政农业支出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完善政府财政农业支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期待为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农业;财政农业支出;农业经济发展 0引言 近年来,党和政府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对于农业发展的关注力度逐渐加大,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单纯依靠政策是不可行的,也需要财政的支持,所以实事求是的分析出政府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关键的,只有这样才能为各级政府完善财政农业支出提供科学性的依据,最终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基于此,笔者针对《试论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一题的讨论分析具有现实意义。 1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及经济关系的分析 党和政府在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包括政策支持、技术支持、人才支持等,但是利用财政农业支出对农业开展资金支持,一直是最为关键的方式,可以说财政农业支出一直是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催化剂。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资源极为丰富,同时我国也是人口大国,粮食消耗比较大,所以一直以来,党和政府对于农业的财政支持力度都是比较大的。国家所进行的财政农业支出包含很多方面,主要分为生产费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科研费用等。农业生产总值是对农业经济发展情况的集中体现,囊括了种植业、林业、木业、渔业等相关产业的产出。近年来,随着政府财政农业支出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总值随之提高,所以国家的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财政农业支出越多,农业生产总值越高,财政支出越完善,越有利于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2透视我国财政农业支出存在的问题 2.1财政农业支出总体水平依旧偏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农业支出力度逐渐加大,尤其十一五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政府的财政农业支出水平不断提高,2016年农业财政支出总额已经超过6千亿元,对于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实践中,农业财政支出增长的速度并不能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政府的财政农业支出水平依旧比较低,并没有达到农业的相关规定。1990年到2016年27年的发展历程中,财政农业支出由249.9亿元增长到6276亿元,增长30倍,但是速度照比预期的增长速度是偏低的,这是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的。 2.2财政农业支出整体结构不够合理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调研报告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调研报 告 在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稳定发展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作为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我国脆弱的农业,亟须农业保险的有力保障和支持,以保证农业生产经营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保险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从1982年开始由民政部门、农业部门、保险公司等陆续开办了一些农业保险业务。1982年到1992年农业保险业务呈上升趋势,到1992年当年农业保险费收入达到8.62亿元。但保费快速上升的同时是居高不下的赔付率,1991年农业保险的赔付率为119%。在政府支持性措施减弱以后,过高的赔付率导致农业保险业务逐步萎缩,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不得不调整农险结构,对一些风险大、亏损多的农险业务进行战略性收缩,而其他保险公司则是退出农业保险的经营。XX年,中国人保香港上市后,由于经济效益的原因,不再经营大部分的农险业务。 自XX年以来,专业农险公司开始浮出水面,9个省区市的农业保险试点也已经全面铺开。XX年,保监会颁布了发展农业保险的指导性意见,提出农业保险发展的五种模式:一是

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由商业保险公司代办农业险;二是在经营农业险基础较好的上海、黑龙江等地区,设立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三是设立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四是在地方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尝试设立由地方财政兜底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五是继续引进像法国安盟保险等具有农业保险经营的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的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 二、我国农业保险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现行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不适应农业保险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积极性不高,农业保险的发展面临资源短缺、技术薄弱、人才匮乏等问题。另外,传统风险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农业保险的发展。 有效需求不足 农业生产和经营风险的客观存在,必然形成对农业保险的巨大需求,但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明显不足。主要原因在于: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客观上弱化了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窄小的经营规模使农民产生较低的预期收益,因而不愿意付出保险成本;我国的农业保险主要以商业形式经营,国家支持和补贴较少,相对农民收入而言,保险费率较高,抑制了农民对保险的需求。 缺乏专业性保险从业人员

财政农业支出对减贫的作用机理

财政农业支出对减贫的作用机理作者:郭宏宝单位: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多的国家之一,农村的绝对贫困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如何减少、甚至消除农村贫困是中国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一个文明社会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财政投资是反贫困的重要政策工具,因此,如何确定财政反贫困投资的合理边界、研究其效率、趋向和路径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农村贫困状况的历史沿革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的反贫困工作大体可以分三个阶段:1949—1978年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没有独立的反贫困目标,农村反贫困是作为国民经济总体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因此,这一时期农村贫困人口的减少更多的是与国民经济发展能力密切相关的,总体来说,1949年到1958年间,“互助组”与“合作社”的推广还是使中国农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提高,然而1958年开始的合作化向“大跃进”转变却使建国以来农村建设的成就遭受严重破坏,农业危机的出现使部分农民甚至丧失了赖以生存的基础,1962年调整、整顿以后,尽管中国农业在一种平稳状态中缓慢增长,但到1978年时,中国仍有2.5亿人口生活在贫困之中,贫困发生率仍高达30.7%,而这一时期的贫困线标准仅仅是人均收入100元。 1978年—1985年可视为我国农村反贫困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中国的贫困问题开始凸现,农村贫困问题开始引起人

们的重视。值得一提的是,所以要把这一阶段单独列出,一方面是因为这一时期农村贫困问题的显现不是因为贫困人口的增加,而恰恰是因为贫困人口的减少。新中国是建立在一穷二白基础上的,当一个社会中大多数成员都生活在贫困中时,贫困问题对这个社会来说就更多地表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问题,扶贫问题是不可能作为一个独立的问题而存在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一时期是中国农村制度变迁的质变时期,其意义非同寻常,这一时期,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农民再一次获得了土地的经营权,加之农村一系列的生产、流通体制的配套改革,农民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农业经济迅速增长,农民中的大多数在短短的几年内大幅度地提高了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迅速提升到1985年的397.6元,人均占有的粮食、棉花、油料、肉类产量分别增长14%、74%、176%和87.8%[1]。改革的春风使中国的贫困人口在短短的8年间减少了一半(1985年贫困人口规模为1.25亿),平均每年减少约1786万人,相应的贫困率也由1978年的30.7%下降到了1985年的14.8%,年均递减速度为9.4%。在这一时期,改革给中国农民带来的好处是普惠的,因此这一时期积淀下来的贫困人口多是居住于那些资源或者基础设施条件不利、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差距的地区[2]。 1986年以后为我国反贫困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最明显的标志是国家专门的反贫困机构的成立、《“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制定以及《中国农村扶贫纲要(2001—2010)》的发布。1986年以后,中国社会改革的重点转向了城市,同时,农村经济增长对减贫的作用日趋式微,继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调研报告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调研报告本页是最新发布的《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调研报告》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稳定发展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作为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我国脆弱的农业,亟须农业保险的有力保障和支持,以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保险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从1982年开始由___门、农业部门、保险公司等陆续开办了一些农业保险业务。1982年到1992年农业保险业务呈上升趋势,到1992年当年农业保险费收入达到8.62亿元。但保费快速上升的同时是居高不下的赔付 率,1991年农业保险的赔付率为119%。在政府支持性措施减弱以后,过高的赔付率导致农业保险业务逐步萎缩,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不得不调整农险结构,对一些风险大、亏损多的农险业务进行战略性收缩,而其他保险公司则是退出农业保险的经营。,中国人保香港上市后,由于经济效益的原因,不再经营大部分的农险业务。

自以来,专业农险公司开始浮出水面,9个省区市的农业保险试点也已经全面铺开。,保监会颁布了发展农业保险的指导性意见,提出农业保险发展的五种模式:一是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由商业保险公司代办农业险;二是在经营农业险基础较好的上海、黑龙江等地区,设立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三是设立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四是在地方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尝试设立由地方财政兜底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五是继续引进像法国安盟保险等具有农业保险经营的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的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 二、我国农业保险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现行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不适应农业保险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积极性不高,农业保险的发展面临资源短缺、技术薄弱、人才匮乏等问题。另外,传统风险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农业保险的发展。 (一)有效需求不足 农业生产和经营风险的客观存在,必然形成对农业保险的巨大需求,但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明显不足。主要原因在于: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客观上弱化了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窄小的经营

财政农业项目资金报账时需提供的材料

财政农业项目资金报账时需提供的材料 一、支付科技推广费时: (1)财政农业项目资金报账提款申请单; (2)财政部门批复下达的科技推广方案; (3)根据推广方案,主管部门机构与推广单位、有关乡镇三方签订的科技推广项目合同书。 (4)支出费用应提供的原始单据,分类具体为: 其中:生产资料费。 (1)购买优良推广品种(包括种子、种苗等)、农药、化肥等的税务发票和支出明细清单,清单应分别列示所购买种子、种苗等的名称、数量、金额等; (2)发放给项目区农户(应包括项目乡村名称、农民名单、发放生产资料的名称、单位、数量)的发放清单和农民签字。 培训费。 (1)教材资料费、场地租赁费、培训设备租赁费及食宿费的税务发票及支出明细清单,清单应分别列示教材资料、场地租用、培训设备租赁、食宿费的标准、天数、人数等; (2)授课教师的职称、课时、标准; (3)教师和接受培训人员的名单和签字;

劳务费。 1、专家咨询需附专家职称证复印件、工时、标准; 2、专家名单及签字等。 二、支付培训费时: (1)财政农业项目资金报账提款申请单; (2)培训通知(包括培训内容、培训人数)。 (3)培训预、决算; (4)教材资料费、场地租赁费、培训设备租赁费及食宿费的税务发票及支出明细清单,清单应分别列示教材资料、场地租用、培训设备租赁、食宿费标准、天数、人数等。 (5)授课老师的职称、课时、标准,并附教师或专家的职称复印件、领取讲课费签字等。 (6)接受培训农民所在乡镇、村名称、农民培训报到名单和签字。 (7)对于委托某培训机构承担的培训任务,还要有委托培训合同。 三、支付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资金时: (1)财政农业项目资金报账提款申请单; (2)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合同书; (3)取土地点(乡、村)、时间、数量,被取土的乡村

财政对农业支出问题

财政对农业支出问题 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诸多问题,如经济支出仍然偏高、行政管理支出偏高、国防费用明显偏低、社会保障支出不足、科教文卫事业支出仍然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农业支出增长缓慢等,本文着重从财政对农业的支出问题进行分析。 财政对农业支出存在的问题有: 1、财政对农业的投入量过少,无法保障我国农业健康快速发 展。据统计,泰国、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财政对农业的 投入均要占到财政支出的15%左右,大大高于我国的水 平。 2、财政对农业的投入结构不合理,生产发展后劲不足。我国 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多数投向非生产性部门,真正生产性部 门很少直接受惠,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和 其他生产条件的优化,这就必然导致我国农业生产后劲不 足。 3、财政支农资金到位率低,挤占挪用现象普遍存在。国家财 政对农业的投入往往有30%不能及时到位或根本就不能到 位,这也说明我国对支农资金到位状况的监督保障不够。 4、财政支农重点不突出,投资效益不明显。我国财政支农没 有经营性的投资机构,难以直接取得投资回报,财政部门 缺乏支农动力,也不讲求资金投入效益。 5、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地区不平衡,影响农业均衡发展。从实 践看,沿海地区财政支农的力度大一些,中西部地区财政 支农的力度小一些。 以河南省华县为例,河南省华县,是我国十大粮食生产县,是农业大县,但财政却一直歉收,人民生活水平长期较低,甚至一些行政干部的工资难以按期发放,当地支出有4.5亿靠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近年来,政府实行了“三奖一补”政策,该地区的经济状况有所

好转。但是,政府并没有采取根本有效的财政措施发展生产力,使华县脱贫,反而使该地区更加依赖财政补贴和转移支付。这不仅仅是华县问题,而且也是我国普遍存在的农业发展问题。如何真正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问题,是我国长期以来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增收问题,而农民增收离不开财政的支持。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必须完善财政体制。我国现行的财政支农机制存在许多不合理和不完善的地方,如财政支农管理体制不完善,财政支农重点不突出等。因此,如何完善财政政策机制,如何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以增加农民收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以下是对改革我国农业财政支出的几点想法: 1、增加支农资金的绝对量,提高财政支农支出的比重。加快支 农支出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防止和杜绝转移支付下的支农资金层层截留改变用途的现象,确保支农资金的实际使用 量;全面实施支农支出的政府采购制度,节约支农资金,提高支农支出的管理效率。 2、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提高支农支出效益。增加农业建设 支出,增加增强农民增收本领的农村教育支出,改善农村的教育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增加对农民的社会保障支出,给予农民市民待遇,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增加消费刺激经济,增加生产投入,形成收入增长的良性循环。 3、审时度势,把握支农重点。财政支农的重点为农业基本建设、农业科技发展、商品粮棉油基地建设,以及减灾抗灾资金投入、增拨农业科研经费。 4、财政要充分发挥引导和协调作用,多渠道筹集资金以支持农业产业化。财政应充分动员和引导企业、集体、农民、银行信贷、外资等多种形式的资金注入,并鼓励承包经营、合资、入股等多种形式发展农业。

中国三农财政支出状况

中国三农财政支出状况 陈多钊 摘要: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也是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约束的弱质产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始终受到政府的干预和扶持。财政农 业支持的目的是矫治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市场失灵和保护农民利益。如果不及时改善政府支 农资金的效率问题,中央增加再多的资金也难达到财政农业支持的目的,国家财力是有限性的,财政农业支持水平不可能无限度增加,因此,如何提高财政农业支持效率,发挥财政支 农资金的导向性作用,是公共财政体制下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三农,财政,效率,制度,农村经济,农民收入结构,农村消费 一、三农财政的支出现状分析 “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在革命、建设、改革各 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把解决“三农”问题列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为基础的母体产业,是其他产 业发展的基础。同时,农业不仅提供农产品和大量的就业岗位,而且拓展出生态保护、观 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等功能。但传统农业的弱质性也是客观存在的: 农业对自然的高依赖, 农业生产周期长,供给调整滞后于市场,承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农业的预期收益低, 投资回报率低,资金和人才等要素由农业单向外流。劳动力素质与其它产业相比明显偏低,农业整体科技素质低,农业经营规模小,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农业产业链短而细,集约化 程度低,规模效益小,农产品加工增殖率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大等。 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 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 农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这不仅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但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仅仅依靠农民自身积 累是远远不够的,迫切需要财政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农投入逐年增加,如图1,尤其是2003 年以来,无论是用 于“三农”的财政投入数量增加或是比重提高都非常明显。随着财政支农力度的加大,财 政支农取得显著成效: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和农业增产增效增收,同时也有效地提升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但财政支农资 金的投入总仍然不足,财政支农资金分152配结构不太合理,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不够顺,财政支农配套资金不落实,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模式比较落后,财政支农理论研究较为滞后,严重影响了财政支农的效率和效果。

浙江省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浙江省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财政农业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农业专项资金)管理,进一步提高农业专项资金管理的科学性、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按照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由财政性资金设立的,具有特定目标和专门用途,实行项目管理的各类农业专项资金。 农业基本建设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特大防汛抗旱资金、农业救灾资金、财政扶贫资金、动植物疫病防治补助资金和面向农民的各类直接补贴资金等不适用于本办法。 第三条农业专项资金管理是指对农业专项资金设立、申报、分配、拨付、使用、监督和绩效评价的管理。 第四条农业专项资金管理的基本原则: 1.依法行政和规范管理原则; 2.公开、公正、公平和效率原则; 3.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原则; 4.公共财政和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原则; 5.资金整合和以绩效为导向原则。 第五条财政部门会同农口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主管部门)负责农业专项资金管理,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负责农业专项资金的项目管理。 第六条各级财政部门要建立健全农业专项资金整合工作机制,通过规划引导、部门协调、统筹安排,优化配置各部门、各渠道安排的支农资金,逐步形成项目安排科学、投向重点突出、使用规范高效的支农资金管理运行机制。要建立完善农业专项资金整合考评制度和考评结果应用制度。 第二章设立 第七条农业专项资金的设立要符合各级政府确定的农业农村发展重点领域重点项目扶持导向目录。

第八条设立农业专项资金须有必要性分析、政策依据和绩效目标,同时明确支持范围、支持对象、支持环节和资金用途、支持方式、起止时间等要素。 支持范围是对支持对象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定。 支持对象是指符合农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或立项指南规定资格和条件的种养大户、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行政事业单位、村级经济组织和其他各类经济组织。 支持环节和用途是指资金用于项目建设全流程中的具体环节和支出内容。 支持方式即财政补助方式,包括补助、贴息、以奖代补、奖补结合、先建后补等具体方式。 起止时间是指农业专项资金初始设立和结束的期限。 第九条对申请设立的农业专项资金,主管部门应建立评审制度,进行可行性综合评价,明确相应的项目管理措施,并区分轻重缓急,按序排列,报送同级财政部门。 第十条财政部门对拟设立的农业专项资金各要素的完整性和合规性进行审核,进行综合平衡后,按规定程序报批。 第十一条农业专项资金设立后不得随意变更,执行过程中因政策等原因确需调整的,应按原程序报批。 第十二条已设立的农业专项资金,年度预算安排与绩效及预算执行进度挂钩。 第十三条农业专项资金执行到期后应自动停止。如需继续执行的,应按规定程序重新申报。 第三章项目申报 第十四条农业专项资金实行项目库管理。 第十五条农业专项资金的项目申请单位即项目建设单位,应按有关农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或立项指南的规定向所在地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提交项目申报书、项目申报标准文本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必要的附件,并按规定如实提供本单位的组织形式、财务状况、自筹资金以及项目实施拟达到的目标等有关情况。项目申请单位要保证提交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申报标准文本及附件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第十六条申报省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联合立项的农业专项资金,应按照财政管理体制和有关农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或立项指南的规定,由当地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联合以正式文件上报省级主管部门,抄送省财政厅(另有规定的除外)。符合申请条件的省级部门或单位,可按有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或立项指南的规定,向省级主管部门申报项目, 抄送省财政厅。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申报部门须对申报项目的真实性和上报文件的合规性负责。

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问题和发展

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问题和发展 所谓的农业保险,是指对种植业(农作物)、养殖业(禽畜)在生产、哺育、成长过程中可能遭到的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经济保障的一种。保险机构通过保险的形式,组织农业从业人员集体互助,使受损单位或个人得到应有的补偿,以便及时恢复生产,保证农业生产顺利进行。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要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农业风险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农业发展中的核心问题,目前农业保险是许多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农业保障方式,其主要的目的是用于降低农业生产中遇到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所以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对于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五个统筹发展战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障农业和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农业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却没有得到大力推行,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农业保险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1.1农业保险的初步发展阶段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的农业保险只是在局部地区进行了零星的试点,没有形成大的气候。我国正式的农业保险应该是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于1949年10月20日成立。次年,在山东商河、重庆北碚以及北京远郊试办牲畜保险;在江苏南通、陕西咸阳和北京远郊试办棉花保险。1951年在个别地区试办了油菜和水稻保险。1952年牲畜、棉花等农业保险基本覆盖了全国各地。1953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开始,按照国家指示除东北地区外全国基本停办了农业保险。1955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又恢复办理农业保险。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保险,经历了起起伏伏,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影响,主要是学习的苏联模式。尽管当时的保险模式还不规范,但不能否认,农业保险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1.2农业保险的停办阶段 1958年至1981年是农业保险的停办阶段。1958年,人民公社建立后,政府在认识上出现的偏差,认为人民公社规模大,后备力量强,抑制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增强,灾害的损失,公社有能力弥补。农村保险己不适应新形势,没有必要再继续办下去。’ 1.3以商业保险为主的农业保险发展阶段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民需要独白面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1982年国务院决定恢复办理农业保险,在我国停办了24年的农业保险终于重新走上历史的舞台。1985年,国务院颁布《保险企业管理暂行规定》,这是我国开展农业保险试点业务最早的法律依据,中央在《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中也提出应积极兴办农村保险事业。1982年至1995年间,随着农业保险的恢复办理,农业保险业务曾一度出现繁荣状态,保费收入逐年增加。但是到了1996年,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组建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农业保险由其中的中保财产保险公司经营。中保财产保险公司作为国有独资的商业保险公司,在兼顾商业利益的前提下,对农业保险进行了构调整,停办了一些亏损的险种,从此,农业保险的规模逐年呈现负增长。由一于损失率高,如果保费按照损失率来制定,农民保不起;

农业财政资金项目申报标准文本(苗木培育

农业财政资金项目申报标准文本 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国有苗圃补助

项目名称良种苗木培育 项目实施单位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苗圃 项目申报部门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财政局 项目申报文号来林〔2011〕号 项目申报日期2011年7月28日 一、项目基本信息 单位:万元 1.项目名称良种苗木培育 2.资金类别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国有苗圃补助 3.项目属性 4.总投资21.00 其中:申请财政补助10.00

1).中央财政 2).省级财政10.00 3).市地财政 4).县及县以下财政 5.项目单位名称: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苗圃 地址:来安县新安镇 法人代表: 法人代表电话: 开户银行: 银行账号: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摘要 1·项目与项目单位概况立项背景:随着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生态环境建设和城乡绿化美化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花卉、园林苗木的生产是农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人创业的一条重要渠道。来安县苗圃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大力发展园林绿化苗木、花卉产业,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绿化苗木、花卉市场需求。 建设目标:本项目建设目标是拟建成一个集品种选育、新技术开发、应用示范以及工厂化、规模化、标准化为一体,具有先进水平的花卉

苗木繁育与高新技术生产示范基地。为企业发展拓展新空间,同时通过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带动花卉苗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促进当地花卉苗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项目单位情况:国有来安县苗圃成立于1959年,现有经营面积350亩,拥有总资产650万元,流动资产320万元,年施工能力达到100万元。有各类园林苗木面积达300亩,主要品种有乔木类、灌木类和花卉类计100多种。我场专门从事城市园林绿化景观工程的景观设计、施工和养护管理;并从事城市园林绿化植物材料花卉,苗木的生产经营。是一家以市场为导向,以诚信为根本,集专业性、技术性、科学性经营于一体的正在实现双赢发展的国有园林单位。努力树立国有苗圃的良好社会形象。我场技术力量雄厚,职工队伍技术素质高,具备丰富的园林苗木栽培、管理经营。现有干部职工50人,其中林业高级工程师1人,林业工程师4人,助理工程师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林业技工20多人,中级技工10多人。" 2·投资必要性分析项目符合国家及地方的有关产业政策和林业行业以及县域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项目具有优越的自然资源、良好的建设条件,业主单位具有现成的产品自销能力、有较强的资金投入能力,地方政府也积极支花卉苗木产业的发展。本项目建设能够产生较好的生态效益,对城市绿化和地区生态环

公共财政农业支出政策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公共财政农业支出政策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国际上无不把公共财政农业支出政策,作为支持和保护农业、保障农民收益的主要宏观调控手段。为了更好地完善我国的财政农业支出政策,我们不仅要立足国内现实,从我国以往的作法中吸取经验教训,而且应放眼世界,认真总结其他各国经验,并从中提炼出对我们有用的启示。从国际上看,在WTO《农业协议》允许的框架内,各国公共财政农业支出政策可分为政府一般性服务、农产品价格保护和直接补贴。 一、公共财政对农业提供的一般政府服务 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对农业的一般服务支持是公共财政农业支出政策的主要措施之。一般服务支持是指为了给农业发展以及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环境,政府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服务、农业科研等方面进行的投资服务。 (一)美国 第一,直接投资或资助农业基本建设工程和环保项目。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一种投资大、周期长、外部性强而直接短期经济效益低的社会公益事业,是一种类似于公共物品的准公共物品,完全由私人提供易导致供给的不足。虽然美国州和地方有独立的财政预算权,但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农田水利建设补贴,以及大量的跨地域、跨流域的农业基本建设投资都由联邦政府承担,中小型灌溉设施由农场主个人或联合投资,农业部也要给予一定的资助。政府还在全国兴建

交通运输、电力、能源供应等,不仅为农业提供方便的商品流通条件,还为农业生产和生活供应有利于环保的高端能源。 第二,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美国农业部及各州的市场新闻局定期免费为农场主、批发厂商、经销商提供农产品的价格、供需情况的最新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覆盖美国农产品主要集散中心及产区。 第三,实行政府领导、学院为主体的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三结合体系。美国农业部联邦推广局是全国农业科研和推广作的管理机构,它指导推广部门制定和执行推广计划,协调各州之间的合作和交流。美国各州立大学的农学院不仅从事农业科技的研究和人才培养,还是美国合作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各州农学院为依托建立的农业推广中心,是美国科技推广工作的中级管理机构。农业推广中心下设若干办公室,分别负责本州农业科技推示范工作。州下面的每个县或地区也都设立个农业推广站,负责本地区的农业科技推工作。 第四,财政对农业信贷的支持。美国政府成立了规模庞大的农业信贷体系,向农场主提供不动产抵押贷款、生产和销售的中短期贷款,以及向各种农业合作社提供贷款。农场主家庭管理局是政府向农场主提供担保经营贷款和直接贷款的最重要机构,提供的直接贷款主要包括紧急灾害贷款、经济紧急贷款、农场经营贷款、土壤和水贷款、农场所有权贷款等。2002年新农业法将原来经营贷款从90%的担保额度提高到95%。 (二)欧盟

广东省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报账制实施办法

广东省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报账制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实施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报账制,根据财政部《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管理规则》,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报账制是指财政支农专项资金使用单位(项目单位)根据项目实施计划和项目支出进度,凭合法有效支出凭证向行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用款申请,经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确认,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后再拨付资金的管理制度。 第三条除下列资金外,凡有中央和省财政补助的支农项目财政资金,实行报账制管理:(一)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 (二)中央或省级财政部门制订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中另有资金拨付规定的; (三)省级财政部门下达资金文件中另有资金拨付规定的。 第四条资金按项目财政财务隶属关系由同级或上级财政部门实施报账。 (一)省属项目由省级财政部门报账; (二)地级以上市市属项目由地级以上市财政部门报账; (三)县(市、区)属及镇、村项目由县(市、区)财政部门报账。 第二章报账管理职责 第五条项目单位、项目行业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分别承担相应职责。 (一)项目单位主要负责: 1、报账资金会计核算; 2、向项目行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项目实施情况; 3、向项目行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真实、合法、有效、完整的项目支出原始凭证及有关报账资料。 (二)项目行业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 1、核实项目实施情况; 2、审核项目单位提供的原始凭证及有关报账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完整性。重点审核: (1)原始凭证所反映的支出是否真实、准确; (2)原始凭证所反映的支出内容与项目资金规定用途是否一致; (3)会计凭证是否符合会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4)报账资料是否有效、齐全; 3、向同级财政部门出具审核意见。 (三)财政部门主要负责: 1、报账手续是否合规、完备; 2、对项目行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原始凭证及有关报账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完整性进行复核; 3、及时、足额拨付资金。 第三章报账程序 第六条财政部门收到上级财政部门下达资金通知10个工作日内,属下级项目的,将上级及本级财政应安排的项目资金下达给下级财政部门;属本级项目的,将上级及本级财政应安排的项目资金指标下达给本级行业行政主管部门。 第七条行业行政主管部门收到资金指标10个工作日内转下达给项目单位;项目单位根据文件批准的建设内容、资金额等制订项目实施计划(包括项目实施方案和资金使用计划),

农业保险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调查报告

农业保险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调查报告 在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稳定发展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作为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我国脆弱的农业,亟须农业保险的有力保障和支持,以保证农业生产经营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我国农业保险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从1982 年开始由民政部门、农业部门、保险公司等陆续开办了一些农业保险业务。1982 年到1992 年农业保险业务呈上升趋势,到1992 年当年农业保险费收入达到8.62 亿元。但保费快速上升的同时是居高不下的赔付率,1991 年农业保险的赔付率为119。在政府支持性措施减弱以后,过高的赔付率导致农业保险业务逐步萎缩,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不得不调整农险结构,对一些风险大、亏损多的农险业务进行战略性收缩,而其他保险公司则是退出农业保险的经营。,中国人保香港上市后,由于经济效益的原因,不再经营大部分的农险业务。自以来,专业农险公司开始浮出水面,9个省区市的农业保险试点也已经全面铺开。,保监会颁布了发展农业保险的指导性意见,提出农业保险发展的五种模式:一是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 由商业保险公司代办农业险;二是在经营农业险基础较好的上海、黑龙江等地区,设立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三是设立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四是在地方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尝试设立由地方财政兜底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五是继续引进像法国安盟保险等具有农业保险经营的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的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二、我国农业保险面临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现行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不适应农业保险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积极性不高,农业保险的发展面临资源短缺、技术薄弱、人才匮乏等问题。另外,传统风险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农业保险的发展。(一)有效需求不足农业生产和经营风险的客观存在,必然形成对农业保险的巨大需求,但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明显不足。主要原因在于: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客观上弱化了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窄小的经营规模使农民产生较低的预期收益,因而不愿意付出保险成本;我国的农业保险主要以商业形式经营,国家支持和补贴较少,相对农民收入而言,保险费率较高,抑制了农民对保险的需求。(二)缺乏专业性保险从业人员长期以来,我国保险业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发展呈现多次起落,保险人才断层,目前我国保险从业人员大多数人是从其他行业转来的,没受过专门保险教育。而农业保险经营的复杂性、艰苦性,更是导致人才奇缺。因此,从业人员现状是经验型多,知识型少;保守型多,开拓型少;单一型多,复合型少;粗放型多,效益型少。数据表明,我

地方财政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思考

地方财政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思考 地方财政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思考 农业经济发展落后、农村社会发展迟缓、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三农”问题是当前我国最大的经济、社会、政治问题。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下发了有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涉农“一号文件”,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农民增收又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增加农民收入对于正确处理地方政府和农民的关系,维护农村社会安定乃至全国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均表明,转型时期的政府比市场机制较完善的政府承担着更多的责任。财政政策市政府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在促进农民增收过程中担负着重要使命。 一、地方财政支农支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公共服务、经济发展和转移支付等领域,但在这些领域中,财政支出明显地偏向城市地区,这就加剧了城乡公共服务水平的差异,使得城乡经济发展更加悬殊,转移支付也未能起到缩小城乡差距的作用,故而城乡二元特征更为明显。地方财政支农支出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论文网 (一)财政支农力度明显较弱

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属于弱质和有风险的产业,是预算支出的重要对象。但是财政支农力度却明显较弱。主要表现在:其一,支农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低于农业总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虽然农业总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但是农业属于弱质产业更需要国家的投资,而相反的事财政在农业领域的投入一直低于农业总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其二,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幅度低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低于《农业法》中所规定的要求。即大多数财政经常性收入都投入工业中,这将使得强弱悬殊的工农产业之间的差距加大。其三,财政投入的增长速度下降。20世纪80年代以来,财政对农业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下降。“五五”期间,国家财政对农业投资占同期财政支出比重为13.2%,“七五”期间为8.4%,“九五”和“十五”期间在8%左右徘徊。而财政对更为发达的工业支持力度反而更大,这显然不符合再分配的公平原则,没有有效调节国民收入在各部门的分配,这样不但没有缩小城乡、工农之间的差距,反而使得这种差距拉大,再分配促进公平的目的也没有实现。 (二)转移支付领域不公平 1.转移支付以纵向转移支付为主,不利于收入再分配中实现公平。纵向转移支付是指不同层级的政府之间的转移支付,即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以及地方上级政府向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这种逐级转移支付的方式使得各级财政在保证本级财政后再对下级财政进行转移支付。对于财政比较困难的地区,就会采取层层截留的办法,转移支付的力

农林水事务支出

我国农林水事务支出 一、概念 农林水事务支出,分设七项:农业、林业、水利、南水北调、扶贫、农业综合开发和其他农林水事务支出。 二、相关数据与分析 1, 国家、中央与地方的农林水事务支出相关数据 国家、中央与地方农林水事务支出情况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 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所以对一些典型地区进行了数据搜集与分析。黑龙江、安徽、山东与河南都是农业大省,所以搜集了这四省的农林水事务支出的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典型地区农林水事务支出状况 单位:亿元 整理后的相关柱形图与条形图如下:

从表格和图形可以看出,四省之中山东省的农林水事务支出最高,河南次之, 黑龙江与安徽的支出较少。 3, 农林水事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分析 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单位:亿元 从表格和比重折线图可以看出,近五年来农林水事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大概在7%-9%之间。虽然国家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总额有所增长,但其所占比重还是很低的。 三、我国财政支农相关问题探索 从以上的数据和相关资料来看,我国财政在农林水事务支出上存在着很多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投入总量不足。虽然财政在农林水事务支出方面的金额在大幅增加,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不大。2004年,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总量仅相当于欧盟的十分之一,美国的四分之一;1998?2001年,中央安排国债资金5100亿元,其中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仅为56亿元,占1.1%,只能满足同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10流右。| 2,投入结构不够合理。财政农业支出用于主管部门支出的比例偏高,而用于建设性支出的比重不高,“七五”至“九五”期间,农业事业费比重基本稳定在35流右;农业财政建设性资金中,直接用于农业基础设施比重小,用于农业 科研和推广应用的比重更低,“八五”和“九五”期间,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中用于水利的比重约为63%左右,但水利资金绝大部分被用到了防洪、抗旱等应急防灾性项目上,

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所谓的农业保险,是指对种植业(农作物)、养殖业(禽畜)在生产、哺育、成长过程中可能遭到的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经济保障的一种。保险机构通过保险的形式,组织农业从业人员集体互助,使受损单位或个人得到应有的补偿,以便及时恢复生产,保证农业生产顺利进行。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要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农业风险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农业发展中的核心问题,目前农业保险是许多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农业保障方式,其主要的目的是用于降低农业生产中遇到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所以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对于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五个统筹发展战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障农业和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农业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却没有得到大力推行,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农业保险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1.1农业保险的初步发展阶段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的农业保险只是在局部地区进行了零星的试点,没有形成大的气候。我国正式的农业保险应该是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于1949年10月20日成立。次年,在山东商河、重庆北碚以及北京远郊试办牲畜保险;在江苏南通、陕西咸阳和北京远郊试办棉花保险。 1951年在个别地区试办了油菜和水稻保险。1952年牲畜、棉花等农业保险基本覆盖了全国各地。1953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开始,按照国家指示除东北地区外全国基本停办了农业保险。1955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又恢复办理农业保险。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保险,经历了起起伏伏,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影响,主要是学习的苏联模式。尽管当时的保险模式还不规范,但不能否认,农业保险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1.2农业保险的停办阶段 1958年至1981年是农业保险的停办阶段。1958年,人民公社建立后,政府在认识上出现的偏差,认为人民公社规模大,后备力量强,抑制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增强,灾害的损失,公社有能力弥补。农村保险己不适应新形势,没有必要再继续办下去。’ 1.3以商业保险为主的农业保险发展阶段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民需要独白面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1982年国务院决定恢复办理农业保险,在我国停办了24年的农业保险终于重新走上历史的舞台。1985年,国务院颁布《保险企业管理暂行规定》,这是我国开展农业保险试点业务最早的法律依据,中央在《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中也提出应积极兴办农村保险事业。1982年至1995年间,随着农业保险的恢复办理,农业保险业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