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robert frost诗歌赏析

robert frost诗歌赏析

《英语诗歌选读》

期末论文

姓名:胡云云学号:12124832

学院年级:外文学院英语12-2

论文题目: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赏析

2015 年 6 月徐州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赏析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著名的大器晚成的美国诗人。在本篇论文中,作者将选取他的两首代表性作品,《未选择的路》和《雪夜林边驻脚》来进行赏析。

The road not taken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And I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Though as for that passing there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I doubt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这首诗写于1913年,此时罗伯特已年近40,但仍旧是个默默无闻的诗人。1912年,罗伯特做了一个人生重大的决定,他辞去了自己在一所师范学校的职位,卖掉了祖父留下来的农场,携妻子来到英国,专心投身诗歌创作。这对于他来说,无疑是个重要的选择,放弃了

本稳定,平坦的道路,继而选择了一条前途未知但困难重重的道路。在这种创作背景下,罗伯特发表了这首诗,这首诗歌也是罗伯特对于人生选择的感悟。

受其成长环境的影响,罗伯特的诗歌中有着极为突出的田园色彩,他擅长将深刻的人生哲理寓于简单,常见的自然事物中。此外,从形式上来说,罗伯特的诗歌不同于同时期诗人中较为流行的“自由诗体”,而是继承传统,遵从了传统的韵律诗体形式,罗伯特对于抑扬格情有独钟。这首《未选择的路》就是采用了ABAAB的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周所周知,隐喻是诗歌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这首诗歌也不例外,运用了大量的隐喻,下面作者将从隐喻的角度具体分析这首诗歌。

在第一节中,主人公伫立在金黄色的树林里,前方分出了两条路。但一旦选择了一条也就意味着放弃了另一条,主人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在这一节中,作者以“路”隐喻人生的选择,人生处处充满选择,就如同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岔路口。而人生的有些重大选择,只有一次机会,一旦决定了就不能改变。用隐喻的手法,生动形象的表达出作者在面临选择时表现出的彷徨。

在第二节中,诗中的主人公做出了选择,他选择了一条“芳草萋萋,但十分诱人”的路,这是一条少有人涉足的道路。他并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那种留下很多人足迹的路,而是觉得人迹罕至的路对自己更有吸引力。那,为什么主人公所选择的路人迹罕至呢?因为“grassy and wanted wear”,芳草萋萋,荆棘重重,在这里作者用繁茂的树木隐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险,不寻常的路总是伴随着许多困难与障碍的。这里作者的意图就显而易见了。正如在前文所提及的,罗伯特放弃了原本稳定的生活,在中年之际携妻子从美国来到英国,全身心投人到诗歌创作当中去,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克服艰难险阻的心理准备。而这节诗歌正是作者真实的心理写照。

第三节和第四节中,主人公已经走上了自己选择的那条道路,继而追忆当初那个做出选择的清晨,作者不禁思考自己当初是否应该回头。然而,所有的回忆都已经变成了过去,因此作者只能长叹一口气,感叹自己已经做出选择,进而“made all the difference”。因为当初的选择不同,现在的一切也已经不一样了。

如果深入分析这首诗歌,就会发现这首诗歌实际上大量运用了反讽的手法。在本首诗歌的前两节中,诗人提到,实际上两条路都少有人涉足。“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作者不曾尝试过第二条路,从“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此句可以看出。那作者又如何知道第二条路的状况继而产生“less travelled by”的感叹呢?是否真的会“made all the difference”呢?答案是否定的。

由罗伯特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看出,罗伯特实际上还是一个较为积极乐观的人的。即使他的才华被埋没了很多年直到而立之年才为世人所认可,并且后来他又经历了丧妻及丧子之痛。但他的诗歌仍旧饱含哲理和激励人勇往直前的精神。“the road not taken”对于当时的罗伯特来说,就是要么守着自己的农庄,继续自己的教师生活,要么放弃这一切,专心投身诗歌创作。可这两种选择,无论哪种对于罗伯特来说,都是布满荆棘的。选择留任教师,看似平稳,却意味着罗伯特要放弃诗歌理想,忍受内心的煎熬与痛苦,留下一生的遗憾悔恨;选择辞去教师职位而专心投身诗歌创作,却会让全家面临物质上的困窘与未来的不可知性。所以,这两条路对于罗伯特来说,都是不好走的。所以,人生处处充满选择,而每一个选择都意味着未来的不易,不要因为害怕困难而畏惧选择与逃避选择,而要做好为选择负责的准备。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Whose woods these are I think I know.

His house is in the village, though;

He will not see me stopping here

To watch his woods fill up with snow.

My little horse must think it queer

To stop without a farmhouse near

Between the woods and frozen lake

The darkest evening of the year.

He gives his harness bells a shake

To ask if there is some mistake.

The only other sounds the sweep

Of easy wind and downy flake.

The woods are lovely, dark, and deep,

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1905年圣诞节前夕,罗伯特为了筹钱给孩子买圣诞礼物,跑到附近镇上去卖鸡蛋,本来抱着希望去,结果空手而归。在回家的路上看着林中雪景,不禁泪从中来。这首诗虽然写于17年后,但无疑是因忆起以往艰辛而起。对于这首诗歌的主题,多年来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理解与解读。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解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解释可名之为“社会生活——审美生活冲突论”。林中美丽的雪景使主人公入迷,浑然忘我,停步不前,但马儿提醒他还“有一些诺言要守”,不能在此流连忘返,还是要回到人世间履行作为社会人的义务和责任。这里有一个大的对立:审美生活是自由自在的、沉思的、美的、艺术的、罗曼蒂克的,而伦理—社会生活则有所不同,是现实的、负有责任的、实际的。用中国哲学来说,一个是道家式的艺术、逍遥人生,一个是儒家式的承担人生。

这第二种解释可名之为“死之诱惑论”。这种观点认为,“林子”与社会、城镇、房屋、安全、温暖相反,乃是荒蛮、死寂、危险、不祥之象征。林中的雪不是飘着,而是“积满着(fill up with snow)”。从时间上看,这是在一年最黑的那天夜里。从音节上分析,第三节前两行(He gives his harness bells a shake/To ask if there is some mistake)写马儿摇响铃铛,多为喉音,响亮而突兀(如shake, mistake),恰与马儿的形象、动作相配,而到了后面两行(The only other sound’s the sweep/Of easy wind and downy flake),则多了柔和的咝咝声,恰与悠风落雪柔软呼声相应,其中sweep则与下面第四节之deep,keep,sleep〔睡〕绵绵相接,带有一种催眠的魔力,这样就不知不觉地转换到了林子的致命的诱惑,从而与本节前两行构成一种张力:一个要赶紧回到世间,一个想深入林中。所以有评论家认为,该诗的主题乃是死之诱惑,诗人受到林景诱惑,看着积雪消融一切的有限物,甚至涌起了自杀的本能冲动。这种下意识或非理性的冲动也可视为自然本身即有的。这样一来,对这首诗的解读就得全盘重来。诗人在这里要保持的平衡再不是审美生活与伦理义务之间的平衡,而是自我毁灭与自我保存之间的平衡。而林子的主人和“马儿”现在代表的就是自我保存的、理性的和“健康的力量”了。“马儿”(实际是主人公的自我保存力量)也本能地嗅到了林子的危险气息和“我”的阴暗面。实际上也有传记作家指出,这首诗带有自传性质。

基于本首诗的创作背景,作者比较倾向于第二种角度。在第一节中,作者于雪夜在林边驻脚。作者知道这片树林的主人是谁,但他的房子不在这阴冷的树林中,而是在温暖的村庄中。如果说这片树林意味着死亡,那掌控着死亡的人便是“god”,上帝不在人世间,而在温暖的天堂。

第二节中,“my little horse”象征着另一个“我”,给人一种灵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感觉。

“woods and frozen lake”,极致的寒冷象征着死亡,而黑黢黢的树林和木材,也让人联想到棺材与坟墓。在这一节中,作者深陷周围的这种被死亡笼罩着的气氛。

第三节中,“easy wind and downy flake”就像要把作者催眠了一般,然后让作者离死亡越来越近。然而一阵清脆的马的铃铛声惊醒了作者,使作者从死亡的诱惑中清醒了出来。

最后一节,“The woods are lovely, dark, and deep”,在这句话中,作者想说,死亡是对人有吸引力的,是一种让人摆脱世俗烦扰的方式,但“I have promises to keep”,作者还有自己的理想去坚持,自己的责任要承担,所以,作者不能选择死亡作为一种逃避的方式。“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在这里,“sleep”象征死亡,也就是说,在死亡之前,“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的事情需要做。此句用了反复,旨在加强语气。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杰出的诗人。由以上他的两首代表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罗伯特是个擅长“四两拨千斤”的作家。即用简单的自然事物,缓慢冷静而又富有节奏感的句子,来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