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10105)

一、培养目标

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是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的实际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哲学学科,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马克思主义素养,具有伦理学、人生哲学、道德学及哲学等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和学养,能够较好地从事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事务和理论研究工作,从事伦理学、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德育原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从事文化、宣传、出版部门、党政机关、社会团体有关部门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研究生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具有中外伦理学史的基础知识;能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伦理道德问题,有分析有鉴别地对待中外伦理学的历史遗产和现代西方伦理学的主要流派;具有较强的文字与口头表达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以及从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实际工作能力;在掌握外语工具方面,应具有较强的阅读本专业书籍与报刊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听说能力。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的研究主要围绕伦理学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展开,凸显为当代社会道德建设服务的基本宗旨。目前本专业已经形成了伦理学原理、科技伦理学、行政伦理学等三个稳定的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

1.伦理学原理

2.科技伦理学

3. 行政伦理学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所修学分至少要求35学分。本校在职研究生学习年限为三年至四年,每年应累计脱产学习3个月以上。在职研究生从事毕业论文工作时,一般可脱产一年。

四、课程设置

原则上硕士研究生必须按照本专业的培养方案用一年半的时间修完规定的课程。

(一)公共必修课(8学分)

1.第一外国语(5学分);

2.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学分);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

(二)学科基础课(不低于6学分)

1.伦理学原理专题研究;2.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3.中国伦理思想专题研究;4.西方伦理思想专题研究。

(三)专业主干课(不低于6学分)

1.元伦理学;2.行政伦理学;3.科技伦理的理论与实践;

(四)选修课程(不低于12学分)

1.生命伦理学;2.公共政策中的伦理问题研究;3.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4.中、西方伦理学原著选读;5.制度伦理学。

每位研究生至少选修12学分,可以跨专业选修。专业方向课列入选修课程,导师在制订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时从选修课程中指定。

五、专业课程介绍

包括课程名称、总课时、开课学期、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材和参考书目(附后)。

六、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的重要环节,硕士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的教学工作量相当于助教一个月的工作量。教学实践经考核合格者,计2学分。效果不好的,不给学分,但允许重新安排一次教学实践。

七、业务实习与社会实践

硕士研究生根据科研和论文工作的需要,可外出进行田野考察、社会调查、收集资料与实验等业务实习工作,一般安排在第二、第三学年进行。部分文科专业应特别加强研究生的社会实践环节,把社会实践活动列入教学计划。业务实习、社会实践均不计学分,但要进行检查、总结及考评。

八、学位论文

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修满35学分才准许撰写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的写作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从第3学期开始进行选题、提交学位论文计划和做开题报告。学位论文的选题和开题报告应得到导师的同意,并经院组织的开题报告会议通过。经导师组讨论认为选题合适且计划可行者,方能正式开展论文工作。硕士研究生一般应在第三学期内完成论文的选题工作,要求最迟于第四学期开学后的前两个月内提交学位论文计划。在撰

写过程中,实行汇报与阶段性学术报告制。每隔3—5个月,硕士生要在一定范围内报告论文进展情况,由导师、指导小组及时给予指导;第四学期5、6月份结合中期考核对学位论文的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在申请答辩前3—5个月,要向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师全面报告论文进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果,以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论文。学位论文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作者应了解所研究方向的最新成就,对所研究的课题应有创新。论文工作要有足够的工作量。论文的字数一般不少于3万字。论文要求观点正确并具有科学性,有一定的创新,资料翔实,论据充分,逻辑严密,文字流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若需要在其工作单位进行论文实验,必须事先征得导师同意,实验结果必须附有实验工作所在单位证明,表明确系该生本人的工作成果。

研究生必须学完规定的课程,考核成绩合格并完成学术活动或实习活动,获得规定的学分后,方能申请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的审议和答辩时间一般安排在第六学期,按国家和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九、培养方式与方法

培养方式: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研究生指导小组由导师及本专业或相关学科专业的教授、副教授组成,由本专业或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担任组长。每位导师至少要为研究生开设1门本专业课程,一般为专业必修课。每位导师必须在学术带头人的组织下,为研究生开列出必读书目并及时检查研究生对必读书目的阅读情况。参与审核学位课程的命题及评分。负责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对学位论文的质量和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协助组织学位论文的答辩。

研究生的指导小组应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全面负责,其主要职责是:

(1)参与制定本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及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

(2)审核学位课程的命题及评分结果;

(3)负责对研究生进行开题报告审核和中期考核,对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和进展情况进行检查;

(4)协助组织学位论文答辩。

培养方法:对研究生的培养,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调查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方法。

十、考核

必修课均安排为考试,选修课可以安排为考试或考查。考试科目按百分制评定成绩,考查科目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计分制评定成绩。具体考核办法按《河南师范大学关于课程考核及成绩管理的规定》执行。

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四学期的五、六月份进行中期考核,即对其政治思想、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和教学能力等各个培养环节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测评,具体办法按《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执行。

十一、其他

研究生入学后,要根据培养方案在三个月内制定出个人学习计划。个人学习计划既要服从本专业培养方案的总原则,又要在选课、培养方式、论文、实习等方面具体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个人学习计划一式三份,分别由院、导师组和研究生本人保存。

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表

主要课程介绍

课程编号:070301 课程名称:伦理学原理专题研究

总课时: 54 学分: 3

开课单位: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开课学期:Ⅰ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深入系统地掌握伦理学的基本原理,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对若干理论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关道德本质的理论;道德与其他社会因素的相互关系;道德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实与理论问题;道德意识的形成与道德品质的培养;道德观念、现实利益与道德行为选择的关系;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和道德接受问题等。通过系统学习伦理学原理,帮助学生掌握伦理学的学科特性和理论体系,形成比较完备的伦理学知识结构,提高其研究伦理学理论以及伦理现实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内容:

1、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特性;

2、道德与社会生活条件的关系;

3、道德与人性;

4、道德价值和现实的道德规范体系;

5、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

6、道德的社会本质及其功能;

7、道德的规范性与主体性;

8、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

9、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10、公民道德;日常生活道德;11、道德义务与道德良心;12、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13、道德人格及其道德创造等。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99年

2.唐凯麟:《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3.王海明:《伦理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4.高兆明:《伦理学:理论与方法》,人民出版社,2005年

5.R.T 兰诺:《伦理学与现实生活》,姚新中等译,华夏出版社,1998年

6.焦国成:《伦理学通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5年

7.鲍尔生:《伦理学体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8.魏英敏:《新编伦理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9.梯利:《伦理学导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课程编号: 070302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

总课时:54 学分:3

开课单位: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开课学期:Ⅰ

教学要求:

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比较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轨迹;全面、准确、深刻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与基本精神;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当前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问题。为顺利开展本学科领域的探讨研究夯实理论基础。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提供进一步研究思考的基础平台。

教学内容:

1、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体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与意识观及其当代发展;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及其前沿问题;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及其前沿问题;

5、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发展;

6、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问题。

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目: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李秀林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或单行本)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4.《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

5.《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

6.《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

7.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矛盾论》、《改造我们的学习》、《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人民出版社

8.《邓小平文选》第3卷

9.《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10.《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

11.《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一卷本),(8卷本),黄楠森等主编

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与现状》(上、下),孙伯揆、侯惠勤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13.《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俞吾金、陈学明,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14.《新编现代西方哲学》,刘放桐主编

1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历程》,曾乐山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16.《中国当代哲学40年》,李震霞主编,华夏出版社,1997年

17.纳尔斯基:《十九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上、下卷)

18.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

19.《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共10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20.《人学理论三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21.《新世纪的哲学走向》,修毅等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22.《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述评》,郝立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2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疑难解析》,韩庆祥、毛卫平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24.《人的哲学论说》,薛德震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25.《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杨耕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6.《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侯衍社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27.《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庞元正、董德刚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4年

28.《哲学原理》、《哲学动态》等人大复印资料

课程编号:070303课程名称:西方伦理思想专题研究

总课时:54 学分:3

开课单位: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开课学期:I

教学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学习和理解西方伦理思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系统掌握西方伦理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学习和运用人性分析法、怀疑方法、逻辑与历史统一法、解释学方法、分析方法、现象学方法等掌握西方伦理思想的精神实质并能联系实际思考中国当代社会伦理价值的建构问题。

教学内容:

1、西方伦理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重点是古希腊罗马伦理思想和近现代伦理思想。

2、美德伦理学、规范伦理学与元伦理学。

3、理性主义伦理学、非理性主义伦理学与经

验主义伦理学。4、神学伦理学:道德与宗教。5、伦理思维与伦理学研究方法。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亚里斯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休谟:《道德原理探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5.彼彻姆:《哲学的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6.西季威克:《伦理学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7.麦金太尔:《德性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8.L·M·黑尔:《道德语言》,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9.拉斐尔:《道德哲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0.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课程编号:070304 课程名称:中国伦理思想专题研究

总课时:54 学分:3

开课单位: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开课学期:I

教学要求:

中国在近代以前,虽然不像西方那样存在着独立的伦理学学科,但是却有着丰富的伦理思想。对伦理思想史的细致梳理与把握是必不可少的。中国先秦时期的伦理思想在中国伦理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必须予以特别的注意;要特别注意不同时代思想家伦理思想的特点及其历史脉络、逻辑联系,注意特定思想与社会经济、政治和社会道德状况等的关系;还应当从人类认知发展的角度把握伦理思想的发展及其历史继承关系。我们要正确对待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发掘民族传统伦理文化的源头活水,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伦理思想,为增强中华民族伦理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服务。

教学内容:

1、先秦时期的伦理思想,重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伦理思想。

2、两汉时期的伦理思想;

3、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伦理思想;

4、宋元明时期的伦理思想;

5、明朝中叶——清代前期的伦理思想;

6、鸦片战争——五四运动时期的伦理思想。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陈瑛:《中国伦理思想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

2.朱伯昆:《先秦伦理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

3.陈少锋:《中国伦理学史》(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4.陈谷嘉:《儒家伦理哲学》,人民出版社,1996年

5.(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全二册)》,中华书局,1980年

6.国学整理社辑,《诸子集成》全八册,中华书局,1954年

7.陈瑛、唐凯麟:《中国伦理思想史》,贵州人民出版,1985年

8.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华东师大出版社,1989年

9.沈善洪、王风贤:《中国伦理学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10.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11.张锡勤:《中国近代伦理思想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12.高思谦:《中外伦理思想比较研究》,台湾现代文艺出版社,1968年

13.张怀承:《成人与成圣:儒家道德伦理精粹》,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14.王泽应:《自然与道德:道家道德伦理精粹》,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15.陈谷嘉:《宋代理学伦理思想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16.李申:《儒学与儒教》,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

课程编号: 070305 课程名称:元伦理学

总课时:54 学分:3

开课单位: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开课学期:Ⅱ

教学要求:

元伦理学是20世纪初所产生的用逻辑和语言分析的方法来研究伦理学中的概念、判断的性质和意义的一种伦理学理论。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元伦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所使用的基本哲学方法;要求学生学习和了解元伦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哲学思想;要求学生学习元伦理学的基本理论派别及其思想;要求学生掌握元伦理学的逻辑和语言分析方法,能够用以分析和解决自己所面临的理论问题。

教学内容:

1、元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和历史流变;

2、元伦理学中的直觉主义;

3、元伦理学中的情感主义;

4、元伦理学中规定主义;

5、元伦理学中的自然主义;

6、认知主义和非认知主义的元伦理学;

7、道德实在论和非实在论;

8、元伦理学的衰落;

9、元伦理学的

最新理论进展和趋向。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向敬德:《西方元伦理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孙伟平:《伦理学之后-现代西方元伦理学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3.杨志华:《元伦理学的终结-黑尔伦理学思想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

4.龚群、陈真:《当代西方伦理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5.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上、下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摩尔:《伦理学原理》,长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7.黑尔:《道德语言》,万俊人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

8.斯蒂文森:《伦理学与语言》,姚新中、秦志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9.约翰·麦凯:《伦理学——发明对与错》,丁三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年;

10. 万俊人:《20世纪西方伦理学经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课程编号:070306 课程名称:公共行政伦理研究

总课时: 54 学分:2

开课单位: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开课学期:Ⅱ

教学要求:

行政伦理主要是调整政府行政管理领域里除政治规范和法律规范外的属于道德事实部分的管理关系。由于公共行政发展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多重身份危机和知识危机,因此,行政伦理的知识发展和理论建构具有多种研究理论视角和价值取向。关于“行政伦理的本质是什么?行政伦理的基础为何物”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在某种意义上直接决定了行政伦理理论和实践的范式选择。公共行政伦理不仅对于行政事务管理具有重要的规范作用,而且对于整个公共领域治理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学内容:

1、公共行政伦理形成与演进。

2、公共行政伦理基础与实质。

3、公共行政伦理的研究范式。

4、公共行政伦理理论困境。

5、公共行政伦理的实施途径。

6、公共行政伦理法制化化问题。

7、公共行政伦理的未来发展。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美]弗雷德雷克森:《公共行政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万俊人:《现代公共管理伦理导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5.[美]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郭夏娟:《公共行政伦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课程编号:070307 课程名称:科技伦理的理论与实践

总课时:54 学分:3

开课单位: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开课学期:Ⅱ

教学要求:

科技伦理是介于科学技术和伦理学之间的新兴边缘学科,主要研究科学技术与伦理的关系、科技道德现象以及科技领域的具体道德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现代科技活动自觉地建立起伦理观念,关心和探索科学技术活动的社会伦理意蕴,能够从跨学科视角,结合案例正确认识和分析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教学内容:

科技伦理学发展的历史、现状及趋势;科技伦理学的性质与特征;科技伦理学的一般问题;科技伦理学的评价方法;科技伦理的基本规则;科技活动及其与伦理的关系;科技活动的伦理审视与审查;科技工作的特点与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伦理;学风与学术道德建设;当代科技伦理的特殊问题;科技伦理实践难题及其解决路径;国外科技伦理学研究进展。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徐少锦:《科技伦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2.张华夏:《现代科学与伦理世界》,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3.杨怀中:《现代科技伦理学概论——高科技伦理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4.赵迎欢:《高技术伦理学》,东北大学出版社,2005

5.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

6.拜尔茨:《基因伦理学》,华夏出版社,2000

7.甘绍平:《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8.赫费:《作为现代化之代价的道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9.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10.汉斯·约纳斯:《技术、医学与伦理学:责任原理的实践》,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11.Bernard E. Rollin:Science and Eth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12.Morton E. Winston:Society, Ethics and Technology,Thomson Wadsworth,2006

13.Hans Jonas:Technology and Responsibility-Reflections on the New Tasks of

Ethics

14.Diane P. Michelfelder:Technological Ethics in a Different Voice

https://www.doczj.com/doc/7d12321060.html,ngdon Winner:Technologies as Forms of Life

课程编号:070308 课程名称:制度伦理

总课时: 54 学分: 3

开课单位: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开课学期:Ⅲ

教学要求:

制度伦理是当代伦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制度伦理的核心是制度公正问题,制度是否公正有效,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或决定个人的行为选择,而且涉及到制度的合法性、制度选择以及社会决策等宏观的社会问题。个人伦理与制度伦理是伦理的两个基本层面,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支撑,但在当代社会交往范围愈来愈广泛的情况下,个人伦理的自我约束显然不足以维持基本的社会秩序,不足以保证社会在宏观层面的平稳运行和持续发展。通过本专题的研究和学习,使学生对制度伦理的基本内容、作用和意义等问题有一个基本的把握,为参与制度建设的实践活动提供自觉的理论指导。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生活的社会公共化和制度化程度日趋强化。或者说,它的生存与发展越来越依靠于社会制度资源的供给。当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地聚集于社会公共空间而非私人领域时,也就意味着现代生活的社会化或公共性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公共生活的基本特征在于其公开、透明和秩序规范,而能够使其达于公开、透明和秩序规范的唯一有效方式,只能是社会生活的制度化。在政治伦理的意义上,制度即规范、即秩序。事实上,只要人们以社会公民的身份生活于社会公共空间,就会对社会产生秩序、安宁、关系和谐等方面的制度要求。因为只有合理良好的社会制度,才能从根本上长久地保证他们的个人权利和自由,保证他们私人生活的安宁,保证他们免除暴力、恐怖、侵犯和伤害。

教学内容:

1、制度与伦理:制度伦理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2、制度中的伦理因素和伦理的制度特质。

3、公正:制度设计与制度建设的基本价值目标。

4、制度合法性的伦理因素与其他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5、制度的伦理性与伦理的制度化:争议及其解决方法。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高兆明:《制度公正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2.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海南出版社,2001年

3.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

4.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5.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三联书店,2003年

6.罗斯科.庞德:《法律与道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

7.倪愫襄:《制度伦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

8.吴翠丽:《社会制度伦理分析》,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9.施惠玲:《制度伦理研究论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10.胡承槐:《制度伦理基本问题研究导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

11.孙英、吴然:《经济伦理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

12.(美)托瑞·托恩·霍斯默:《管理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3.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课程编号: 070309 课程名称: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

总课时:54 学分:2

开课单位: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开课学期:Ⅲ

教学要求:

本课程以伦理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展开对应用伦理问题的研究。伦理道德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其突出的特点在于实践性。因此,必须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现实转化,应用伦理就是实现这一转化的中介。应用伦理的重点在于:探讨理论向现实转化的应用理论和方法;解决实践中的应用伦理问题。应用伦理学已成为与理论伦理学在旨趣上相对应的研究,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领域。以这一事实为出发点,通过提出并回答应用伦理学的概念意义是什么,应用伦理学应用什么,应用伦理学应用于什么,应用伦理学为了什么而应用,和应用伦理学怎样应用这五个紧密相互联系的问题。当代西方伦理学的发展趋势、我国主流伦理学理论发展的相对滞后及社会现实的呼唤是我国应用伦理

学研究兴起的重要背景。生命伦理学、环境伦理学和经济伦理学是我国应用伦理学发展相对较为充分的三个领域。我国的应用伦理学研究虽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任重而道远。

教学内容:

1、应用伦理学与理论伦理学的关系;

2、应用伦理学的理论特点;应用伦理学与伦理道德不同,其仍然属于理论的范畴,其重点在于研究由一般理论向现实转化的途径和方法。

3、应用伦理学研究重点的另一个方面在于,探讨和研究现实或应用中的伦理问题,以期为现实伦理问题的解决提供技术性的或方法论的指导。

4、介绍应用伦理学的分支学科如商业伦理、环境伦理(如全球暖化)、人权问题(如性別歧视、种族歧视、死刑等)、动物权利、法律伦理(Legal ethics)、网络伦理(Computer ethics)、传播伦理、经济伦理学、政治伦理学、教育伦理学、科技伦理学的研究进展、生态文明、环境伦理和生命伦理等。

5、应用伦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应用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应用伦理学的本质和特点。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卢风、肖巍:《应用伦理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2.(美)里查德.T.德.乔治:《经济伦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3.甘绍平:《伦理智慧》,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

4.(美)蒂洛:《伦理学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5.(美)约瑟夫·P·德马科,理查德·M·夫克斯:《现代伦理学发展趋势》,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

6.(澳)辛格:《实践伦理学》,华夏出版社,2004年

7.甘绍平:《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8.卢风、肖巍:《应用伦理学导论》,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

9.刘湘溶:《人与自然的道德话语——环境伦理学的进展与反思》,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0.李伦:《鼠标下的德性》,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11.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12.甘少平、余勇:《应用伦理学教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课程编号:070310 课程名称:生命伦理学

总课时:54 学分:2

开课单位: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开课学期:Ⅲ

教学要求:

生命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与人的生命相关的伦理问题,它不仅包括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安乐死、施救冲突、胎儿生命等传统伦理问题,而且包括医疗克隆、生殖克隆等现代条件下的新问题;它不仅要研究具体的生命伦理问题,为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伦理难题提供解决方法,而且研究抽象的生命价值等“纯学术问题”,为具体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或方法论的指导。

教学内容:

1、生命伦理学的一般理论问题;

2、生命的价值分析;

3、生命冲突及其伦理选择;

4、伦理规则形成的传统因素与理性因素;

5、克隆技术、基因技术的伦理争论及其解决思路。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邱仁宗:《生命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2.王海明:《公正平等人道》,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课程编号:070311 课程名称:法伦理学

总课时:54 学分:2

开课单位: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开课学期:Ⅲ

教学要求:

法伦理学是法学与伦理学相结合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是法学与伦理学两大学科相互渗透、融合的产物,同时具有法学和伦理学的学科属性。法伦理学以哲学伦理学分析方法来研究法律的伦理基础与道德支持的普遍性规律,研究的重心是如何使法律更加深刻地体现人性,使法律具有充分的伦理基础。法伦理学既研究法律的正当性问题,又研究法律中的正义问题,还研究新兴领域的法律和道德难题,其基本的学科方法是用伦理与道德的尺度去考量法律。

法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大致分三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关于法律的存在的前提的道德批判,也是法律制度作为一种社会强制制度存在的道德合理性证明。意即是在人的存在的大背景下,对法律正当性的形而上的

思考。

第二层次是内涵于法律制度中的道德问题和现象,即法律中的正义问题。如法律对权利和义务的分配怎样才是正义的?意即研究实体法中的道德问题。

第三层次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重大的具有道德歧义的现实问题。传统的道德理论和规范体系无法提供一个合理的理论解释和现实的解决方案,建立在传统道德体系上的法律制度自然也无法适应这种变化。法律伦理学有必要对涉及重大利益的社会问题从人和人性的角度进行重新反思、探讨。

近几年来,法伦理学在发展中开始向具体的司法实践深入,并与研究法律实践中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这进一步扩大了法伦理学的研究范围,增加了法伦理学在法律实践中的解释力。

教学内容:

1、法律与伦理的关系,法律中道德问题。以对法律的伦理性,特别是对法治秩序中的具有普遍之人性的人的研究为切入点,以道德与法律的冲突分析框架,主要从宏观层面上研究当代中国道德与法律的冲突问题。对现有法律体系做深入的道德反思,并系统论证法律的一般道德原理,追求法的伦理价值,其中法律的伦理性是限制法律与道德冲突的基本指向。

2、探讨和研究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中的伦理问题。如:民法、刑法、知识产权法等法律中的伦理问题。为法制建设提供道德正当性的论证,以实现法治的正当性和有效性。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法伦理学》,石文龙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

2.《法律伦理学》,李建华、曹刚著,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3.《法律伦理学研究》,余其营、吴云才著,2009年

4.《民法的伦理分析》,赵万一著,法律出版社,2003年

5.《司法伦理学》,郭磊著,湖北长江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6.《网络法律与伦理问题研究》,赵兴宏、毛牧然编著,东北大学出版,2003年

7.《守法伦理的理论逻辑》,刘同君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8.《医疗法律与生命伦理》,黄丁全著,法律出版社,2007年

9.《实践伦理学,彼得·辛格著,东方出版社,1993年

10.《法伦理文化视野中的和谐社会》,刘同君、魏小强著,江苏大学出版社,2007年

11.《法的道德历程:法律史的伦理解释(论纲)》,胡旭晟著,法律出版社,2006年

12.《法律的道德批判》,曹刚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13.《法治社会中的伦理秩序》,李建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4.《制度公正论》,高兆明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15.《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英]边沁著,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

16.《道德和法律理论的疑问》,[美]波斯纳著,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

17.《现代化与法》,[日]川岛武宜著,王志安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1994年

18.《法律的道德性》,[美]富勒著,郑戈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

19.《论法的精神》,[法]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

20.《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美]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著,王献平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

21.《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美]庞德,沈宗灵著、董世忠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

22.《作为公平的正义》,[美]罗尔斯著,姚大志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年

23.《自由秩序原理》,[英]哈耶克著,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24.《法律、立法与自由》,[英]哈耶克著,邓正来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

25.《现代社会中的法律》,[美]昂格尔著,吴玉章、周汉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

26.《法律:一个自创生系统》,[德]贡塔·托依布纳著,张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7.《法与公平论》,邵诚、刘作翔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

28.《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美]贝勒斯著,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

29.《刑法的人性基础(第三版)》,陈兴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课程编号:070312 课程名称:公共政策中的伦理问题研究

总课时: 54 学分:2

开课单位: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开课学期:Ⅲ

本课程作为伦理学学术型硕士培养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和方向,旨在通过对公共政策和社会政策形成过程中的伦理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与学习,使学生掌握政策伦理的基本内涵、主要理论与分析方法,并学会运用这些理论分析现实社会中各类公共政策所存在的伦理问题。

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政策伦理的主要概念和基本理论,政策议程设置中的伦理问题,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伦理问题,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伦理问题,政策评估中的伦理问题,以及一些重要具体政策领域的相关伦理问题研究等。在这些政策伦理的问题中,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政治权力与社会责任、政策公平与政策效率、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的关系问题构成了政策伦理的核心议题。这些核心议题贯穿政策伦理的始终,将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参考书

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3.

2、[美]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伦理学简史》,商务印书馆,2003.

3、[美]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美]豪斯曼、麦克弗森,《经济分析、道德哲学和公共政策》,上海译文出版行社,2008.

5、谢金林、李建华,《公共政策的伦理基础》,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6、高兆明,《制度伦理研究:一种宪政正义的理解》,商务印书馆,2011.

7、[英]约瑟夫·拉兹,《公共领域中的伦理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8、[美]肯尼思·A.斯特赖克,《伦理学与教育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9、[印度] 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14.

10、[印度]阿马蒂亚?森,《正义的理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1、 [美]戴斯·贾丁斯,《环境伦理学:环境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2、 [印度] 阿马蒂亚·森,《生活水平》,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课程编号:070313 课程名称:中、西方伦理学原著选读

总课时:54 学分:2

开课单位: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开课学期:Ⅲ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熟悉中、西方道德哲学史上的重大问题,通过直接阅读中、西方伦理学原著甚至是英文材料,以期获得对这些重大问题和相关大哲学家的理解,加深学生的学术底蕴。本课程采取细读的方式,务使学生体会到名著中的精要,并能利用中、西方原著提供的概念框架分析问题。

教学内容:

1、柏拉图伦理学著作选读。

2、亚里斯多德伦理学著作选读。3休谟伦理学著作选读。4、康德伦理学著作选读。5、密尔伦理学著作选读。6、黑格尔伦理学著作选读。7、罗尔斯伦理学著作选读。8、中国古典伦理思想之特质;9、六经与先秦儒家伦理学;10、汉代儒家经学与中国伦理传统;11、宋明理学的伦理精神。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A Companion to Ethics, (Ed) Peter Singer, Blackwell, 2001

2、周辅成主编:《西方著名伦理学家评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3、周辅成主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64年、1987年

4、周辅成主编:《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哲学政治思想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

言论选编》,商务印书馆,1991年

5、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6、《中国伦理学名著导读》,陈少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7、《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著,东方出版社,1996年

8、《四书章句集注》,朱熹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

9、《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

10、《孝经注疏》,同上

11、《春秋三传》,同上

12、《白虎通疏证》,陈立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

13、《近思录》,江永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航空航天学院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代码:080903 ) (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 一、培养目标: 在本学科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方向及学术动态,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和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二、学制: 年 三、主要研究方向: 1.微小卫星与卫星通信 2.卫星姿态测量和控制技术 3. 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与传感器 4. 微光学陀螺 5. 光纤传感技术 6. 传感器数字信号处理 四、课程学习要求 最低总学分24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程5学分,公共素质类课程1学分,本专业课程不少于12学分(其中专业学位课不少于10学分),其余可选修跨专业课程或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 五、培养环节要求 1.读书报告:

在学期间做读书报告4次,其中至少公开在学科或学院学术论坛做读书报告1次。读书报告计2学分。 2. 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应填写规定格式的开题报告,就论文选题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等作出论证,经导师(组)审定通过后,开始撰写学位论文。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应在第二学年冬学期结束前完成。 3. 科研成果: 参照《关于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的规定》 4. 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答辩一般在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第学年末进行。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可不填) 参加军工、国防等涉密项目的研究生培养要求按学校有关涉密文件中的规定办理。 备注:1、最低毕业学分26学分,其中读书报告2学分,课程学分24学分。 2、课程学分中,公共学位课程5学分,公共素质类课程1学分,本专业课程不少于12学分(其中专业学位课不少于10学分),其余可选修跨专业课程或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 课程设置

关于制订、修订博士点、硕士点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通知

关于制订、修订博士点、硕士点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通知 各学院、各学科组: 目前我校部分博士点和硕士点学科执行的研究生培养方案是2004年制订或修订的培养方案,已执行近十年。为了确保研究生培养方案能够适应新形势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反映学科特色,更好地发挥对研究生培养的指导作用,有必要对部分使用时间较长的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修订。请各相关学院认真组织有关学科专业,对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现就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要求和具体安排通知如下: 1.培养方案制订、修订范围 本次需要修订的培养方案是博士研究生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主要包括2004年制订或修订的培养方案(即2004版),2007年或2008年后续制订的新增学科培养方案,以及2012年至今已获批或待审批的已有一级学科目录内的二级学科或自主设置二级学科(见附件一:表1)。 对2012年度新制订或修订的培养方案,如果学院及学科认为有必要,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原培养方案进行修订(见附件一:表2)。 凡是博士点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均要修订;非博士点学科,只修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凡是属于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科的博士点,均要制订或修订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 凡经过学科专业调整,不再招生的专业无需重新修订培养方案。 2.培养方案制订、修订原则 具有一级学科授予权的博士点、硕士点学科,原则上应按照一级学科制订、修订培养方案;若所属二级学科之间课程体系差异较大,按照一级学科统一设置课程存在较大难度时,也可按照二级学科分别制订、修订培养方案。 3.培养方案制订、修订工作的组织实施

培养方案制订、修订工作由一级学科所在学院负责组织实施,如果一级学科涉及多个学院,则制订、修订工作应由一级学科牵头学院负责组织实施,其他相关学院应积极配合做好制、修订工作(见附件一)。各学院应由分管研究生工作的院长为第一责任人,各学科应成立专门的制订、修订工作小组,并确定专人负责,11月10日之前,将负责人名单和联系方式上报研究生院。各学科要组织动员广大研究生指导教师、课程教学骨干教师积极参与,并按照本通知的要求,经充分研讨后确定本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 4.培养方案编写要求:培养方案的内容和格式按照附件二《指导意见》进行编写。 5. 培养方案制订时间安排: (1)第一阶段:通知下发后,各学院、各学科组织制订、修订培养方案,于2013年11月30日前,将培养方案初稿打印一份,经分管院长审批签字后交研究生院,同时将培养方案电子稿发送至指定邮箱。 (2)第二阶段:研究生院将组织专家对各学科培养方案进行评审,并及时将修改意见反馈给各学院、各学科。 (3)第三阶段:各学院、各学科根据反馈意见对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于2013年12月20日前,将修改后的培养方案打印一份,经分管院长审批签字后交研究生院,同时将培养方案定稿电子版发至指定邮箱。 联系人:曾丽萍(培养科)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zenglp@ 附件一:表1 需要制定、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学科和学院一览表表2 2012年已制订、修订培养方案的学科和学院一览表 附件二:制订、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附件三:研究生培养方案编写格式(请在研究生院网站下载)

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050301) 一、专业介绍 新闻学专业创办于1981年,并于1982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1998年获得新闻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新闻学专业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成为全国800余个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点中仅有的20家具有此项称号的专业之一;;2010年获得国家首批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同年在新闻专业基础上建立的“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成为河北省6个哲学社会科学基地之一;2011年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新闻学专业获得河北省和国家两级“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3年,新闻学专业获批河北省重点学科。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新闻学专业形成了基础厚、口径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特色。通过课程设置引导学生具有多学科的视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在专业培养方面,在突出新闻专业能力的同时,兼顾与之相关的宣传、沟通、公关、创意等传播能力的培养;新闻专业是实用性学科,因此,在培养方式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包括实践课、实验室仿真教学、实习等。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各类媒体培养具有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与技能、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闻专业人才;为社会机构(如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培养懂新闻业务、编辑技术和公关技巧的新闻人才;为政府培养既能够从事政府信息发布工作,又能够为政府进行国际传播、危机公关的新闻人才;为各类新媒体培养具有新闻传播能力、内容制作能力、网络编辑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培养要求 本学科着力培养的新闻学专业人才,按照以下几方面要求开展教学活动: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敬业爱岗,团结合作,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2.熟悉我国关于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站等新闻媒体的宣传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新闻传媒业的前沿发展动态。 3.掌握新闻学、编辑学、传播学等专业理论知识,并能够运用于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等专业技能中。 4.熟练掌握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等基本专业技能,并能够适应报刊杂志、广播电视、新媒体的不同要求。 5.掌握哲学、文学、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基本理论,具备良好的人文与社会科学修养。

东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东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为了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教育部《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及《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客观实际,特制定东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我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品学兼优,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能够适应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 达到上述目标的具体要求是: 1.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掌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方法及科学理论,解决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各种新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科学的精神;遵纪守法,热爱祖国。 2.学术型研究生应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掌握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对攻读的研究方向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研究,熟悉本研究方向的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对相关学科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有较宽的知识面;专业学位研究生应掌握本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3.必须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熟练地阅读和翻译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具有一定的外语会话能力。 4.坚持体育锻炼,保持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在二级学科下设定。 研究方向的设置要努力把握本学科发展的主流和趋势,注意突出学科特色和优势;应考虑本专业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密切关注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具有重大或深远意义的领域,并力求体现前瞻性、先进性和前沿性。 三、学习年限 我校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 学术型研究生基本学习年限为2.5年,弹性学习年限为2.5至4年。在基本学习年限内,前1.5年用于课程学习,后1年用于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学术活动、社会调查、撰写毕业论文及答辩。 专业学位研究生基本学习年限为2年,弹性学习年限为2至3年。在基本学习年限内,前1年用于课程学习,后1年用于实习、实践、社会调查、撰写毕业论文及答辩。 研究生逾期不能毕业者,按《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工作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处理。 四、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1.基础性原则。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精而新”的要求,注重基础性、宽广性和实用性。要重视专业基础学位课程的教学,加大其学时比重,适当压缩专业课程,按宽口径原则设置课程。 政治理论课程和外语课程的设置要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2.灵活性原则。根据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求,考虑财经院校学科专业的特点和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在课程设置中,应根据分类培养的需要,灵活设置学术类和应用类模块课程。学术类课程注重理论研究,应用类课程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 3.个性化原则。根据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要求,指导教师应根据研究生本人的实际制订研究生个人课程学习计划。 4.创新性原则。课程设置要体现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传播学专业培养方案

传播学专业培养方案 一、专业简介 本专业充分发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人才培养优势,以传播学、新闻学、信息技术、数据科学、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技术为基础,具有文理交叉特色,培养学生掌握媒体策划、创意、经营、内容生产及传播等各方面的基本技能,以数字传播为技术手段,以新闻传播、商业传播、影视传播等为内容定位。本专业的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全面的理论修养、系统的新闻传播学和信息科学基本理论、扎实的计算机网络和数字媒体知识、全新的策划与创意能力,适应性强、富于创新、敢于担当,能够在各级新闻出版单位、新媒体公司以及各种类型的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传播的策划、创意、管理和研究等工作。多年以来,我们培养了大量社会亟需的复合型高级人才,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全面的学术修养,强调“文化为要,技能为用,面向大众,自主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新闻传播理论及业务技能,熟练掌握数字媒体应用技能,适应信息社会要求,了解新闻传播政策和法规,熟悉数字媒体运作机制,具有基础宽厚、适应面广、综合能力强、后劲足、富有创造活力等特点,能够在新闻媒体、政府宣传部门、广告公关企业、营销传播公司或其他社会组织中从事新闻传播、商业传播、影视传播等领域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数字传播人才。 三、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习主要以新闻学、传播学、数字传播、视觉传播、政治传播、商业传播等领域的理论为专业基础,以媒介故事生产能力、媒介调查研究能力、媒介内容可视化能力、媒体营销与推广能力、公共舆情监测能力为核心,并在此基础上强调数字媒体方面的办学特色,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使学生具有新闻传播相关领域所需要的基本能力。总体而言,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通识知识:了解文学、语言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 知识,并至少对一门社会科学具备比较专业的学术认知。 2.专业知识:掌握新闻学、大众传播学、舆论学、广告学等新闻传播学分支领域的基本理论。 3.传播技能:掌握数字影像拍摄及处理、数字音频视频编辑,掌握平面、多媒体、音视频、动画等 数字传播技能,以及数字媒体作品的创意设计与制作能力。 4.传播业务:掌握新闻传播基本业务(采写编评)、受众分析、网络舆情分析、数据分析、数据可 视化、信息图形设计等基本能力,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 5.职业伦理:能够在各类媒体实践中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党政宣传纪律,践行职业道德规范、 履行媒体专业责任,具有开拓创新的企业家精神。 6.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合作精神,具备在数字传播相关领域进行创新创业 的基本能力。 7.研究能力:熟悉数据和统计知识,能够基于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并采用各类实证方法对传播问 题进行研究,包括研究问题提炼与确认、研究文献收集与解读、研究方法设计与实施、研究数据

研究生培养计划表教学提纲

研究生培养计划表

遵医五院骨科研究生培养计划 一、培养目标 1、思想政治与品德: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必须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邓小平理论;树立无产阶级人生观和世界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服从国家需要,具有为祖国科学事业献身和为国防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精神;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质;吃苦耐劳,勤奋学习、工作,具有为科研工作献身的远大理想和奋斗精神,不为名利,具有较强的团结协作和群体精神。 2、专业知识与能力:熟练掌握骨外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骨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原则,能单独完成骨科基本的手术操作,包括创伤骨科、简单常见骨病的手术治疗方法,熟悉各种手术适应证的掌握,较好地胜任临床骨科住院医师的工作。达到卫生部颁发的“卫生部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规定要求的临床技能水平。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有较宽广的知识面,了解本专业科技发展动向及前沿;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熟练阅读专业文献及一定的写作、会话能力。具有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进行科学研究、从事教学工作和综合解决临床及科研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教学工作能力。 3、身体与军事素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具有强健的体魄,具备良好过硬的军事素质,能很好地适应部队需要。 二、研究方向 1.骨肿瘤转移机制、恶性骨肿瘤免疫治疗等研究。 2.骨转移癌机制及治疗的研究。 3.骨肿瘤外科治疗相关研究。 4.骨再生、骨修复、组织工程学材料、相关骨生物力学研究。

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理学院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代码:077103 ) (一级学科:心理学)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满足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应用心理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研究型和职业型高层次专业人才。 其中,研究型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于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技能的培养,能够开展相关专业的高层次学术研究,解决应用心理学的理论问题。 职业型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于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运用应用心理学的基础理论,解决生产管理、产品研发、临床咨询等社会实践中的应用心理学问题。 二、学制: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在校学习年限为两年半。 三、主要研究方向: 本专业主要包括如下4个研究方向: 工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 四、课程学习要求 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应修最低总学分26学分。其中课程学分24学分,读书报告2学分。 在24个课程学分中,公共学位课5学分,专业学位课不低于10学分,选修课不低于9学分。 同等学力或跨学科专业的研究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2~3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没有补修成绩或补修课程考试不合格者不得进入论文答辩。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五、培养环节要求 研究生读书报告:要求每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做读书报告4次,其中至少公开在系的学术论坛或省级以上专业学会会议做报告1次,其余的读书报告是在导师的组织下进行。所有读书报告应上交书面文本,以便考核。累计完成4次读书报告计2学分。 研究生应该在第二学年的春学期末之前完成论文开题报告。

理学院学院教育与发展心理学专业(代码:077102 ) (一级学科:心理学)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满足我国教育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具有教育和发展心理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型和职业型高层次专业人才。 其中,研究型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于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技能的培养,能够开展相关专业的高层次学术研究,解决教育和发展心理学的理论问题。 职业型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于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运用教育和发展心理学的基础理论,解决我国素质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 二、学制: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在校学习年限为两年半。 三、主要研究方向: 本专业主要包括如下2个研究方向: 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 四、课程学习要求 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应修最低总学分26学分。其中课程学分24学分,读书报告2学分。 在24个课程学分中,公共学位课5学分,专业学位课不低于10学分,选修课不低于9学分。 同等学力或跨学科专业的研究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2~3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没有补修成绩或补修课程考试不合格者不得进入论文答辩。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五、培养环节要求 研究生读书报告:要求每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做读书报告4次,其中至少公开在系的学术论坛或省级以上专业学会会议做报告1次,其余的读书报告是在导师的组织下进行。所有读书报告应上交书面文本,以便考核。累计完成4次读书报告计2学分。 研究生应该在第二学年的春学期末之前完成论文开题报告。

传播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050304)

传播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有扎实的传播学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与公共信息传播能力等专业技能的专门人才。能在各类传媒、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公共传播机构从事新闻采编、新闻宣传、广告策划、公共关系协调、公共信息传播以及文化建设与传播等工作,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设置新闻和广告二个专业方向。 二、培养规格 .素质方面 ()有良好的政治素质,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 ()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健康心理、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能正确面对、理解社会竞争,懂得与他人和谐相处。 ()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具备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具备较为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文化艺术素养。 .知识方面 ()掌握较为系统的新闻传播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熟悉公共传播相关的法律、制度、方针政策。 ()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 .能力方面 ()具有较高的分析鉴赏能力,具有较好的获取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有良好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具有熟练的现代传播的基本技术和信息编辑处理能力。 ()具有较强的活动组织、文案策划等文字实务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团队合作和人际沟通能力。 ()具备从事新闻传播或网络传播的基本技能,有写新闻和编辑新闻的能力。 ()具备企事业单位的新闻信息采编、企业文化建设与传播和网站建设与维护的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企业及单位网站维护、报刊策划和编辑能力,具有较强的新媒体运用技能。 三、学制及学习年限 学制四年,学习年限三至八年。 四、毕业最低学分 学分,为课外学分。 五、授予学位 文学学士

华南理工大学关于修订专业 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

附件10: 华南理工大学关于修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 一、培养目标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各类别(领域)应结合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和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含全日制和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思想品德、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独立工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等方面提出要求,特别是体现本学科的特定要求。 二、研究方向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要明确学科研究方向,使导师与研究生有一定的主攻目标。研究方向的设置要科学、规范,相对稳定,数量一般不超过5个。 应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密切关注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有重大或深远意义的领域,努力把握本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使研究生的培养立足于较高的起点和学科、社会发展的前沿,并不断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三、学习年限 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如下: 1.全日制建筑学硕士、工程硕士、风景园林硕士为 2.5年; 2.全日制工商管理硕士、会计硕士、金融硕士、翻译硕士为2年; 3.全日制公共管理硕士、法律硕士、工程管理硕士、艺术硕士为3年; 4.在职软件工程硕士为2.5年; 5.在职工程硕士(除“软件工程”)、风景园林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法律硕士为3年。 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学业者,可适当延长学习期限,延长学习的期限不得超过2年(含休学)。 四、培养方式 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实行双导师制,由校内导师(指导小组)负责。全日制专业硕士应在导师指导下于入学后两周内制定出培养计划,一般应于第三学期结束前按照《华南理工大

东南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办法

附件1: 河海大学关于2010版研究生培养方案 修订的原则意见 一、修订原则 1、根据“强化理论基础、突出创新能力、拓展国际视野、提高综合素质”的原则修订培养方案。修订培养方案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与学科理论发展相适应,能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要利于促进新兴和交叉学科的发展、利于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2、原则上按一级学科制订培养方案;有博士点的二级学科,或一级学科内的各二级学科跨度过大,或只有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的学科,按二级学科制订培养方案。 3、科学设置课程,各学科应根据本学科研究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研究生课程体系及学分要求来确定,应将博、硕士生课程设置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考虑,两阶段的课程内容既要合理衔接,又要有其本身的深度和广度。要精简课程设置,应在一级学科或至少在二级学科的层面上设置学科公共平台课程,可采用“一级学科公共平台课程 + 二级学科专业模块”和“二级学科公共平台课程 + 方向模块” 的模式,坚决杜绝博士生与硕士生课程或各学科间课程相似或相近甚至重复的现象。上一轮培养方案中未开设或开课次数及选课人数较少的课程原则上不列入本轮培养方案。与国际高水平学者共建的研究生课程原则上均应纳入本次培养方案中。 4、改革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鼓励教师按照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逐步探索和建立适合研究生特点的课程内容及课程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体现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独立思考学术问题的能力及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能力的培养。 5、英语课程要求分类教学,为基础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内容、方式和考核模式。为基础一般的学生开设英语精读课,为基础较好的学生开设英语应用课。 6、改革硕士政治课内容,将以往培养方案中的“自然辨证法”(或马列著作选读)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合并为一门为学位必修课,共2学分,另增设1学分的“学术道德”非学位必修课。

传播学专业培养方案学制

传播学专业培养方案 一、学制 基本学制:4年;学习年限:3-6年 二、授予学位 文学学士学位 三、专业定位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跟国家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本专业将根据社会对传播人才,特别是新媒体及国际传播领域的需要,依托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信息管理等技术优势、结合语言与传播学院语言优势,着力突出发展新媒体传播及国际传播两个重点方向,力争在国内同等院校中打造特色鲜明、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传播学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与学校特色鲜明研究型大学定位相适应的“宽口径、厚基础、有特色、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使本专业跻身全国前列,达到区域同类院校领先的人才培养定位。 四、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传播学理论及相关操作技能,丰富的知识面,创新意识强,核心竞争力突出的高层次传播人才。学生毕业后应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系统化的传播学理论知识、扎实的新闻传播基本技能,突出的国际传播与新媒体核心竞争优势,应成为能运用传播学理论及技能从事新闻传播、媒体运营、内容制作、广告公关等相关工作的专业人才。 同时本专业力主打造本专业两个特色培养目标:新媒体方向培养具有较强创新、开拓能力,理论与技能并重,能够从事外事新媒体管理、内容制作、基本运营和产品研发等工作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国际传播方向培养语言能力强,具有扎实的传播理论及广阔视野,能独立从事国际品牌传播、文化国际传播、企业海外媒体宣传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五、毕业要求 1.理论知识:能够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宽阔研究视野; 1.1具有系统的新闻传播学理论 1.1.1学生掌握完善系统的传播学理论; 1.1.2学生掌握完善的新闻学理论; 1.2学生熟悉了解新闻传播历史; 1.3具有完备的业务基础理论水平

关于修订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及制定硕-博连读研 …

关于修订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及制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 案的通知 (部门: 研究生院日期: 2005-4-26 14:38:44) 校内有关单位: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为研究生个性和特长发展创造更大空间,我校对硕士研究生的学制进行了调整,绝大部分学科、专业的学制由三年调整为二年。结合硕士研究生两年学制的推行,我校将对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另外,具有博士学位授权、并将要开展硕-博连读培养的学科、专业同时要制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 为使此项工作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目的,特提出以下意见和安排。 一、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 调整培养过程,适当压缩学分。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根据两年制研究生的培养特点,优化课程设置、规范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试行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交叉进行的培养模式;要公开教学内容,加强教学过程监督,组织好学位课程教学大纲、选修课程内容简介的修订、编写与汇编工作。 二、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的具体要求和主要内容 1、本次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要以《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暂行规定》及《吉林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与管理工作暂行规定》中的有关要求为基本依据;以改革课程设置、更新课程内容、优化知识结构为重点;以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目的。 2、培养方案原则上应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所确定的二级学科修订,有一级学科授权的专业提倡按一级学科修订。培养方案的修订要针对两年制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坚持

科学、规范的原则,既要反映国家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又要体现本单位的办学优势和特色。 3、认真总结本单位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和管理模式。 4、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开展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的学科专业,要制定《吉林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在制定此培养方案时,必须处理好博士、硕士在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及其它环节上的相互关系,既要考虑使其具有硕士、博士两个层次所必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又要注意硕士、博士两个阶段的贯通,要充分体现出“连读”的特点。 5、各专业应在保持总学分及学位课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精简课程内容,压缩课内学时,尤其是选修课的课内学时。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课内学时一般应在40学时左右。 6、各学科在制定课程设置时应对跨学科及同等学历研究生列出补修的课程。 7、学位课程教学大纲、选修课程内容简介的修订、编写与汇编工作。此项工作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规范课程教学、公开教学内容、加强教学过程监督、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便于研究生有目的的进行课程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各培养单位要给与高度的重视,学位课程教学大纲直接涉及到研究生的学位水平、知识结构和培养质量,须通过培养单位的学位分委员会的审定后方可定稿。 8、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的主要内容。培养方案是培养单位进行研究生培养的主要依据,一般应包括: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及时间分配、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文献阅读、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及学位论文工作等内容。 9、继续实行三年制的硕士学科、专业也应重新修订一次本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同时完成学位课程教学大纲、选修课程内容简介的修订、编写工作;各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同时完成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课程教学大纲、选修课程内容简介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培养方案(定)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培养方案 根据国务院学位办颁发的《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试行)》(学位办[2011]34号),制定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及要求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才兼备,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门人才。 (二)基本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能够把握现代新闻传播职业理念,恪守新闻传播职业道德。 2.熟练掌握新闻传播的基本原理,具备从事新闻传播实践所需要的专业素养、技能与方法;能够胜任新技术变革对新闻传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3.较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专业外语资料。 4.具有新闻传播策划、广告创意设计、媒介经营管理、社会调查、公共关系等方面工作的组织与协调能力。 二、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2—3年(其中毕业实习和论文写作不少于1年)。 四、培养方式 (一)以课程教学为主,兼有案例分析、专题讲座、模拟演练、现场实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密切联系我国新闻传播业和国际同行业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重视基本理论及实际应用,注重对学生新闻与传播实务能力的培养。同时,根据培养单位的学科优势,在全面提升学生新闻传播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特色培养,培养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二)加强新闻传播院校与新闻传播实务单位及管理部门的联系和交流,聘请新闻与传播实践单位的专家和相关部门的管理者参与研究生教学及培养。实行指导教师或导师组集体培养的方式。 (三)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重在考察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设置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34学分。 (一)公共课(6学分) 政治理论(3学分) 外语(3学分) (二)基础理论课(12学分) 舆论传播理论与方法(2学分)

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浙江大学直攻博研究生培养方案(2014级) 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代码:120202 ) (一级学科:工商管理)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把握企业管理学科发展前沿,具有国际化学术视野,掌握先进管理科学研究方法,能够从事企业管理及相关领域的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的一流专业人才。 二、学制: 5年。鼓励符合《浙江大学关于研究生提前进行学位论文答辩有关规定》的优秀博士研究生,提前半年毕业。 三、主要研究方向: 1. 企业战略管理 2. 营销管理 3. 不动产投资与管理 4. 财务管理 5. 人力资源管理 6. 创新与创业管理 7. 组织理论与组织行为 8. 运营管理 9. 大数据管理 四、课程学习要求 直接攻博研究生在学期间,应修最低总学分38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7学分,公共素质类课程1学分,专业学位课12学分,专业选修课14学分,读书报告4学分。 五、培养环节要求 1.读书报告:阅读所属领域国内外前沿文献不少于100篇,在学期间做读书报告或Seminar 10次(至少公开在学科或学院的学术论坛做读书报告4次),参加系主办的Seminar等学术活动20次。完成累计30次,计4学分。 2.发表论文:论文发表要求按管理学科博士研究生论文发表要求相关规定执行。 3.中期综合考核:按《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直攻博研究生资格考试实施办法》规定执行。 4.博士生学术交流:为增强博士生的研究能力,活跃博士生学术交流,增加“博士生学术交流”必修环节。每位博士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一次正规的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博士生暑期学校”、“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学术会议”或出国交流。 5.博士生讨论班:要求每位直攻博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浙大管理之博士生论坛”六次,其中至少主讲两次。 6.开题报告:论文开题报告是博士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开题报告的时间,可根据研究生本人研究进展确定,但最迟应在入学后第3学年末进行。 研究生应填写规定格式的开题报告,经导师签字同意后,在学科范围内进行统一开题(开题组成员不少于5人,其中教授不少于3人),开题通过后开始撰写学位论文。每位博士研究生至多有2次开题机会,2次开题仍未通过,将取消博士生资格。 7.论文预答辩:博士研究生最迟在论文送审之前半个月,进行博士论文预答辩,预答辩由导师组织,聘请3-5位相关方向的专家参加,专家组对论文提出修改意见,并给出是否送审的建议。博士生针对专家组提出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 8.学位论文:按时提交学位论文,论文评审和答辩事宜按照学校和学院的相关规定进行。

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doc

等离子体物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70204 一、学科简介 本学科研究主要分为二个方面:空间等离子体探测技术与信息处理和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及其应用。 空间等离子体探测技术:开展空间电磁波传播、空间目标散射,电离层短波传播、闪烁,各种大气水凝物的电波衰减、雷达回波特性,地空路径电波传播及对电子系统信道的影响,散射通信等方面研究。涉及短波到毫米波各波段以及射电频段。针对空间等离子体层严重影响星载SAR的分辨力,导致其成像质量和测量精度下降等问题,开展空间等离子体探测技术与信息处理研究,研究简单体和复杂目标等离子体隐身RCS理论和实验研究;研究利用时间矩方法和双频、双点互相干函数,研究电磁脉冲穿过等离子体层随机介质传播的时间特性;利用双频、双点互相干函数研究卫星信号穿过随机介质后的二阶统计特性和随机信道特性,讨论接收信号的相干距离、相干带宽和相干时间等,以及它们随不规则性参数和电波频率的变化情况。对现有含等离子体电离层对星载SAR成像质量影响的模型中部分问题进行了的改进。结合天波超视距雷达系统,研究短波电离层斜向返回传播,地海面散射影响,电离层扰动与异常的影响,以及研究返回散射电离图自动判读技术。在空间等离子体对星载无线电系统性能影响的研究及信息处理,包括对星-地链路传播和导航系统的影响及对星载SAR的影响问题,如图像偏移、几何畸变和分辨率(距离向、方位向和高程)的降低及空间目标的等离子体隐身机理和实验研究。由于空间等离子体对星载无线电系统的影响是空间天气对信息系统影响与对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方面研究对包括电离层在内的空间环境监测和技术保障,对现代高科技信息化战争,尤其是以空间技术为基础的各种信息化作战平台和武器装备的信息获取、传输和使用有重要意义。对各种新体制的无线电系统中有关等离子体介质特性与电波传播、随机介质波传播及其效应评估和补偿技术方面的问题研究有一定指导作用。对复杂环境中电波传播、星载遥感、SAR图像目标特征控制均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技术指导作用。 在空间等离子体探测技术与信息处理,特别是等离子体中电波传播与闪烁及天波超视距雷达和SAR中应用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本学科目前承担国家和省部委项目及其他项目18项,科研经费350万元。此方面的研究成果已在国际、国内著名学术刊物,如Phys. Review, J. Opt. Soc. Am.、中国科学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分形结构的波传播和散射研究”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多篇论文已被SCI和EI收录。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及其应用:等离子体物理与微电子学、材料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等离子体技术这一新兴学科。等离子体工艺是实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关健技术和基础工艺,本学科的特色是将等离子体的产生、控制与应用紧密结合,使之直接形成微电子学学科领域急需的工艺装备和工艺技术。在系统研究等离子体中的微波能量吸收与的粒子输运的基础上,研究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淀积(PECVD )多层复合膜、稀土永磁型电子回旋共振等离子体源、电子回旋共振化学气相淀积(ECRCVD)、电子回旋共振反应离子刻蚀(ECRRIE)等工艺和设备,并应用于集成电路生产和国防重点工程。 本学科方向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863计划,国防科技预研等国家及部委重点项目20余项。研制成功了国内第一台大面积分布式ECR等离子体源,等离子体密度达到1010cm-3,直径达到300mm。研制了国内第一台ECRVCD和ECRRIE工艺设备,加工精度达到0.1微米,在等离子体的形成、先进等离子体源、等离子体与固体材料的相互作用、硅基器件材料的等离子体刻蚀、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淀积、新材料制备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

2017考研备考方略: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7考研备考方略: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1. 培养目标 适应当代新媒介环境和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具备现代新闻传播理论和文化创意思维能力以及媒体实践经验,能够从事多种媒体专业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方向包括两个:媒介文化传播、编辑出版。 2. 基本要求 1. 热爱新闻传播事业,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的人文素质,具备新闻传播工作者者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意识。 2. 掌握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具备选题策划和实践创新的能力,胜任新闻传播媒体的骨干业务工作。 3. 了解媒体发展的动态信息,掌握基本的数字化操作技术。 4. 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熟练阅读与本专业相关的外文资料。 二、学制 1.学习年限:一般为2—4年。全脱产2年,在职2—4年。修满学位课程,完成毕业学分,完成学位论文。 2.招生对象:新闻传播学及相关专业的应届或往届本科生(接受部分保送生);有媒体及相关职业工作经验,有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学历和文凭,符合专业硕士招生条件的考生。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 3.招收人数:计划招收30人。 4.收费:分两个阶段收费,第一阶段学位课程学习阶段2万,第二阶段专业实习和学位论文写作答辩阶段1万,共计3万元。 三、培养方式 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兼职导师为辅。校外兼职导师为新闻出版业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学者,参与学术前沿讲座、专业实习指导、论文指导等多个教学环节的工作。 课程学习注重新闻传播理论与新闻传播实践的紧密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际调查研究的教学方法。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开课时间为1年,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为37学分。其中学位基础课17学分;选修课16学分;媒体实习4学分。 五、媒体实习 1..实习时间:在第三学期集中到媒体实习,一般不少于4个月。占4个学分。 2.实习方式:由校内和校外导师共同负责,采取到指定实习基地与自主选择实习单位相结合的方式。有媒体工作经验的在职学生可以适当减少实习时间。

研究生培养计划表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 学生姓名 学号 所属系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填表时间2009-9-24 桂林理工大学研究生处制

桂林理工大学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本表由研究生和导师共同填写,一式五份,研究生处、院(系)、导师和研究生各一份。) 姓名:学号: 所在院系: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入学时间:2009年9月 专业:结构工程研究方向:工程结构应用研究 导师姓名:导师职称:教授 一、硕士研究生的业务水平概述(逐条简明说明) (包括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实验技能和外语水平等方面) 1.基础理论: 了解和掌握建筑工程领域的基本概念、理论、原则和方法,掌握工程规划与选型、 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方面的基本知识。 2.专业知识: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科技发展最新动态和先进的研究方法,具有扎实的 结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基本技能;能熟练进行工程设计、工程实 验和工程施工以及结构加固; 3.实验技能: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实验设计原理和方法,能够操作和运用部分仪器,能够对所得数 据进行分析处理; 4.外语水平: 具备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 能够进行正常的英语交流,掌握建筑领域的英语知识,能熟练阅读该语言的外国文献资料并能撰写论文摘要;具有从事本科领域内的科学研究、专业教学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二、导师组成员 姓名职称从事专业、方向所在单位 赵艳林教授结构分析理论与方法、土木工程中的不确性 决策理论与应用 桂林理工大学 王磊副教授结构加固桂林理工大学杨军平副教授结构抗灾理论及其应用桂林理工大学

三、课程学习计划 课程名称课程类型(学分) 学时 授课 学期 学习 方式 考 试 方 式 开课 单位 备 注学 位 课 限定 选修 课 任意 选修 课 第一外国语(第一学期)3100 1 讲授考 试 外国语学院 第一外国语(第二学期)3100 2 讲授考 试 外国语学院 英语口语(第一学期)040 1 讲授考 试 外国语学院 自然辩证法354 1 讲授考 试 人文社会科 学学院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36 1 讲授考 试 人文社会科 学学院 弹塑性力学354 1 讲授考 试 土木与建筑 工程学院 现代预应力技术 1.5 28 2 讲授考 查 土木与建筑 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数值法 2 36 3 讲授考 试 土木与建筑 工程学院 可靠度理论236 2 讲授考 查 土木与建筑 工程学院 高等钢筋混凝土结构236 2 讲授考 查 土木与建筑 工程学院 高等钢结构236 2 讲授考 查 土木与建筑 工程学院 Matlab编程及其应用236 2 讲授考 查 土木与建筑 工程学院 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236 2 讲授考 查 土木与建筑 工程学院 数值分析354 1 讲授考 试 理学院 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 用分析1.528 3 讲授 考 查 土木与建筑 工程学院 有限元程序设计236 2 讲授考 查 土木与建筑 工程学院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