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八纲辨证

第五章 八纲辨证

第五章八纲辨证

2015.9

几个概念

辨证

证候

几种主要辨证方法

八纲辨证

脏腑辨证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病因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

八纲和八纲辨证的概念

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八纲辨证——通过四诊,掌握各种病情资料,辨别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邪正的盛衰及阴阳的分类等,运用八纲,加以综合分析,归纳为八类证候的过程。它是从各种辨证方法的个性中概括出来的共性,所以说它是各种辨证的总纲。

任何一种疾病,尽管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但其本上都可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加以归纳。如:

疾病的类别——阳证、阴证;

疾病的部位——表证、里证;

疾病的性质——热证、寒证;

邪正的盛衰——实证、虚证。

医案举例

李士材治一人,精神倦,腰膝异痛,不可忍。阳证?阴证? 皆曰肾主腰膝而桂,附。

绵延两月,愈觉四肢痿软,腰膝寒冷,遂恣服热药

士材诊之,脉伏于下,极重按之,振指有力。阳证?阴证?

寒证?热证?

因思阳证似阴,乃火热过极,反兼胜已之化,小便当赤,必畏沸汤,询之果然。乃以黄柏三钱,龙胆草二钱,芩连,栀子各一钱五分,加生姜七片为向导,乘热顿饮。移时便觉腰间畅快,三剂而痛若失。......(《古今医案按》)

阴阳两纲又可以概括其它六纲

表证里证

阳热证阴寒证

实证虚证阴阳是八纲的总纲,起到了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

第一节八纲的基本证候

一、表里辨证

表里是辨别疾病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二个纲领

表和里是相对的,如:

皮肤——表腑——表经络——表

筋骨——里脏——里脏腑——里

表里辨证,对外感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表证

表证——指外邪犯表,病变在身体浅表所反映的证候,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阶段,具有起病急,病程

短的特点。

恶寒气被遏,失于温煦主证发热邪袭肌表卫气被遏,郁而发热脉浮正邪相争于外

头身疼痛—邪郁经络,经气不利。

兼证鼻塞流涕

咽喉痒痛邪袭肌表,内应于肺,肺气不利

发热恶寒并见是表证的特征

(二)里证

里证——病变部位在身体深层,脏腑、气血等受病所反映的一类证候。它与表证相对而言。

中、 里证包含的范围极为广泛,可见于外感病的

后期或内伤病等。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以脏腑证候表现为主

表邪入里

◆里证的成因外邪直接侵犯脏腑

七情、饮食、劳倦内伤脏腑

表邪入里指外邪袭表,内传入里,侵犯脏腑。如:感冒表邪不解,使病邪入里而发展成肺炎。

外邪直接侵犯脏腑。如:寒邪损伤肠胃。

七情、饮食、劳倦内伤脏腑。

如:

暴怒伤肝饮食不节伤脾

劳倦过度伤气

(三)半表半里证

病变既非完全在表,又未完全入里,病位处于表里进退变化之中

病位?病证?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

…………

排除病位在表、在里,就可以判断出是半表半里之证,再进一步结合寒热、虚实的情况,判断是偏于阳证的少阳病还是偏于阴证的厥阴病,然后再进一步辨方证。

胡希恕名家研究室医案

患者张某,2010年1月15日就诊。

自觉心悸、气短,易紧张,长出气后可缓解,乏力疲惫,眠差,夜间易醒,醒后难眠,夜间咽中如有炙脔,腿根发紧,下肢窜痛至足跟,口干,心烦,不易汗出,经量少,四逆,便不调,偶有便鲜血。脉细,舌淡、暗,苔薄。

按:该案症状较多,一时之间难以确定该用何方治疗。

因患者并无明显的发热、恶寒等表证,也无明显大便秘结、大便溏泄的里证,故可以排除表证、里证,故考虑该案属于半表半里证。然后再结合口干、心烦、四逆、月经量少,为血虚郁热,证偏于阴性。故至此可以确定为半表半里的阴证,即厥阴病。

由此可见,此处的四逆、月经量少为半表半里虚寒,同时郁久化热,兼夹水饮上冲,可见心烦、心悸、气短、眠差等,故治当以清上温下,调和寒热,养血利饮,辨方证为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方证。

处方:柴胡12克,黄芩10克,天花粉12克,生龙牡各15克,川芎6克,桂枝10克,干姜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苍术10克,泽泻12克,茯苓12克。7剂,水煎服。

(四)表里证的鉴别要点

病程寒热舌脉表证短并见多无变化浮里证长独见有变化沉

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教材《中医药学概论》

中医药学概论 光明中医函授大学主编 概述 《中医药学概论》一书,旨在介绍中医药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从“高等中医函授教材”中的顺序看,它是普通基础课向专业基础课过渡的一门桥梁课,属于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深入学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内容包括除绪论、附录外,主要有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与病机、诊法、辨证、治则与治法、中药学概述、方剂学概述、中医药学在医疗上的优势等十章。 本书的编写工作,是在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教材编辑室的主持下进行的,由白永波、刘景源、姜典华、樊正伦编,史常永审阅。 于1986年由光明日报社出版。

绪论 第一节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中医学的唯物辩证观 第三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阴阳学说 第二节五行学说 第三节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关系 第二章藏象 第一节脏腑 第二节精、气、血、津液 第三章经络 第一节经络与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十二经脉 第三节奇经八脉 第四节十二经别 第五节十五别络 第六节十二经筋 第七节皮部 第八节经络系统的作用

第九节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第四章病因与病机第一节病因 第二节病机 第五章诊法 第一节望诊 第二节闻诊 第三节问诊 第四节切诊 第六章辨证 第一节八纲辨证 第二节气血津液辨证 第三节脏腑辨证 第四节六经辨证 第五节卫气营血辨证 第六节三焦辨证 第七章治则与治法第一节防治原则 第二节治疗方法 第八章中药学概述

第一节中药的性能 第二节中药的归经 第三节中药的炮制 第四节中药的配伍 第五节中药的有毒、无毒与用药禁忌 第六节中药的服用法 第九章方剂学概述 第一节方剂的组成 第二节方剂的分类 第三节方剂的剂型及应用特点 第十章中医药学在医疗上的优势附:形体骨骼

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

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所谓治未病,包括和两个方面的内容。 2.防治原则是、、、、、等的治疗总则。 3.养生又称为,即是和的意思。 4.八法包括、、、、、、、等。 5.正治与反治都是针对疾病的而治的,同属于的范畴。 6.治则与治法不同,治则是治疗立法、处方、用药的,治法是治则的。 二、判断题(正确的以“√”表示,错误的以“×”表示) 1.治法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它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2.八法是针对八纲辨证以及方药的主要作用而概括出来的基本治疗方法。() 3.治病求本,就是要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根本原因来进行治疗。() 4.由于疾病变化的复杂性,常有标本主次的不同,因而在治疗上就有先后缓急的区别。() 5.损其偏盛,主要是对阴阳偏盛,即阴或阳的一方过盛有余的病证,采用“损其有余”的治法。如用滋阴以制阳法,运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法则。() 6.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的发展和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治疗上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治法加以治疗。() 7.因人制宜指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等的不同特点,进行适当的治疗。() 8.使用汗法时,如果病人正气素虚,则应根据其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等的具体症状,在解表剂中适当配伍滋阴、助阳、益气、养血等药物,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三、选择题 [A型题] 1.下列不属于反治法的是() A.寒者热之 B.热因热用 C.寒因寒用 D.塞因塞用 E.通因通用 2.患者久咳,兼有便溏、乏力,医用六君子汤,属于()治法 A.治病求本 B.益火消阴 标本兼治C. D.塞因塞用 E.虚则补其母

第5章管理

第五章八纲辨证习题 一、选择题 【A1型题】 1.表证之恶寒,是由于 A.风性开泄,腠理疏松 B.阳气不足 C.外邪束表,卫阳闭郁 D.肺气不足 E.邪伏暮原,正邪相争 2.表证的发热是 A.潮热 B.寒热往来 C.但热不寒 D.恶寒发热 E.壮热 3.病人发热而恶寒明显,苔薄白而润,脉浮紧。证属 A.表证 B.表寒 C.表虚证 D.寒证 E.表热证 4.患者出现恶寒发热,头痛,咳嗽,咽喉肿痛,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证属 A.上热下寒 B.真寒假热 C.表热里寒 D.表寒里热 E.真热假寒 5.下列哪项可否定里证 A.恶寒发热 B.头痛头晕 C.恶心呕吐 D.心悸失眠 E.舌淡苔白 6.真寒假热的病机是 A.阳盛格阴 B.阴盛格阳 C.阳气暴脱 D.阴阳俱衰 E.由阴转阳7.胸中烦热,频欲呕吐,腹痛喜按,大便稀薄属 A.表寒里热 B.表热里寒 C.表里俱热 D.上热下寒 E.真热假寒 8.发热、头痛、恶风,咽喉肿痛,肢冷便溏,证属 A.表寒里热 B.上热下寒 C.表热里寒 D.真寒假热 E.寒证转热证 9.症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口渴,烦躁不安,苔白糙而干,此属 A.表邪人里 B.表寒里热 C.表实里虚 D.表虚里实 E.表里俱热 10.亡阳的汗出特点是 A.汗出而肢冷 B.汗多而壮热 C.汗出而肤热 D.汗出而恶风 E.动则汗出 11.亡阴时的汗出特点是 A.汗出而肢冷 B.汗多而壮热 C.汗出而肤温 D.汗出而恶风 E.动则汗出 12.阴虚的典型舌脉是 A.舌红脉细 B.舌红脉虚细 C.舌红脉数 D.舌紫,脉细无力 E.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13.八纲辨寒热是指 A.辨病位的浅深 B.辨正气的强弱 C.辨疾病的病性 D.辨恶寒发热的有无 E.辨邪正斗争的胜负

第七章 八纲辨证--中医诊断学

中篇辨证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与精华,是中医在诊治疾病时应当遵循的原则。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是中医学应有的、独特的内容,它是治疗时立法处方的主要依据。无论疾病病种是否明确,辨证论治都能够根据每个人的具体病情进行灵活处理,从而大大提高了中医学对疾病的处理能力。 临床辨证的一般思维规律,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症状、体征等病情资料的综合分析,先明确病位、病性等辨证要素(简称“证素”),然后概括为完整的证名。八纲辨证是辨证的纲领,属于纲领证;病性辨证是辨别证候的性质,属于基础证;脏腑辨证是以病位为主,结合病性的辨证方法,属于具体证;此外,还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也是中医学辨证分类的方法。 第七章八纲辨证 八纲,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根据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疾病现阶段病变部位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八纲是从各种具体证候的个性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规律的共性,它能把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分别概括为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再进一步归纳为阴证、阳证两大类。就是说,对于任何一种证候,从大体病位来说,总离不开表或里;从基本性质来说,一般可区分为寒与热;从邪正斗争的关系来说,主要反映为实与虚;从病证类别来说,都可归属于阴或阳。因此.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的纲领,是用于分析各种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在诊断过程中能起到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 八纲辨证突出地反映了中医学辨证思维的特点。虽然八纲辨证主要将各种证候概括为四对纲领性证候,每对证候的双方都有与另一方区分的临床表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把临床上各种证候只是划分为八个孤立而毫不相关的、界限分明的区域,而是八纲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转化、相互联系、相互错杂。因此,对于八纲辨证,既要掌握八纲的基本证候,又要熟悉八纲之间相互组合形成的各种复合证候类型。 《内经》虽无“八纲”这一名词,但却有八纲具体内容的散在性论述,并且基本确定了其相互间的辩证关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已具体运用八纲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如方隅曾在《医林绳墨》中说:“仲景治伤寒.着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然究其大要。无出乎表里虚实阴阳寒热,八者而已。”到了明代,八纲辨证的概念与内容,已为许多医家所重视和接受,如陶节庵《伤寒六书·伤寒家秘的本》中说:“审得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真切,复审汗下叶温和解之法.治之庶无差误。”王执中《伤寒正脉》亦说:“治病八字,虚实阴阳表里寒热,八字不分,杀人反掌。”张三锡《医学六要》也说:“占人治病大法有八,曰阴、曰阳、曰表、曰里、曰寒、曰热、曰虚、日实。”张景岳《景岳全书·传忠录》专设《阴阳篇》、《六变篇》,对八纲作了进一步论述,并以二纲统六变,日:“阴阳既明,则表与里对,虚与实对,寒与热对,明此六变,明此阴阳,则天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者。”明显地将二纲六变作为辨证的纲领。因此.将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者作为辨证的纲领,实际上形成于明代。近人祝味菊在《伤寒质难》中说:“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电,古昔医工观察各种疾病之证候,就其性能之不同,归纳于八种纲要,执简驭繁,以应无穷之变。”这是“八纲”名称的正式提出。中医学院二版《中医诊断学》教材中,正式将八纲列为专章进行讨论,于是八纲辨证的内容得以在全国普及。 第一节八纲基本证候 一、表里辨证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者,称为“八纲”。在临床上,运用这八个纲进行辨证,叫“八纲辨证”。各种疾病出现的症状虽然错综复杂,都可用八纲进行分析、归纳,以探求疾病的属性,病变的部位、病势的轻重,个体反应的强弱,从而作出判断,为临床诊断和施治提供依据。阴阳是指疾病的类别,表里是指病变部位的深浅,寒热是指疾病的性质,虚实是指邪正的消长盛衰。其中阴阳两纲是八纲中的总纲,具有统领其它六纲(又称“六变”)的意义。表、热、实属阳;里、虚、寒属阴。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四对矛盾,是相对的,又是互相密切联系的。例如表证,就有表寒、表热、表虚、表实之分,还有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虚里实、表实里虚等错综复杂的关系。其它寒证、热证、虚证、实证也是如此。在一定的条件下,这四对矛盾的变方,可以向对方互相转化,如由表及里,由里出表,寒证化热,热证化寒,由阳及阴,由阴转阳等等。参阅有关各条。 内容 中医运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对病证进行分析归纳,从而为施治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表里辨病证部位和病势深浅;寒热辨病证性质;虚实辨邪正盛衰;阴阳则统摄六纲,为八纲之总纲。由于八纲辨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包含了其他多种辨证方法的共同特点,起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故为辨证论治的核心理论和基本方法,在中医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简史 八纲渊源于战国时期《内经》,《内经》提出了寒热、虚实的概念。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概括并区分病证。明代王执中将虚实阴阳表里寒热称为“治病八字”;张景岳则明确提出以阴阳为“二纲”,以表里、寒热、虚实为“六变”之说。清代,程锺龄进一步阐发了八纲的涵义,提出审证治病不过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近代《医学摘粹》(1897)提出“八纲”一词。1949年以后随辨证论治学术地位的确立,八纲在辨证论治中的核心地位及重要作用得到充分肯定。 辨证内容 八纲辨证具体可分为表里辨证、寒热辨证、虚实辨证和阴阳辨证。 表里辨证 即通过判断病证的在表在里来分析病变部位和病势深浅的辨证方法。 表证:病变部位表浅的一类病证。一般指因六淫(即异常气候因素)等邪气侵犯人体皮毛、肌肤等浅表部位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以发热、恶寒(或恶风)、舌苔薄白、脉浮为主症,可兼见头痛、四肢关节酸痛、鼻塞流涕、咳嗽等,具有发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的特点,主要见于外感病的初期阶段。 由于病邪及体质强弱的不同,表证又可分为表寒证、表热证、表虚证和表实证。

中兽医诊疗学课件:八纲辩证-理论课

第七章辩证 证,即证候,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因、病位、病机、病性、邪正双方力量对比等方面情况的概括。辨证,是以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等理论为基础,以四诊所获取的资料为依据,认识疾病、诊断疾病的过程。 症、证、病的基本概念 症——病人自身感觉到的异常变化及医生通过四诊获得的异常体征,即“症”包括症状与体征,是疾病和证候的外在表象。 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位、病因、病性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病变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 疾病——人体在病因作用下,机体邪正相争,阴阳失调,产生特殊的病理变化,构成不同的病机及有规律的演变过程,具体表现出若干固定的症状和相应的证候。疾病一般包括致病因素、病理性质、临床症状和体征、演变规律及预后等。 临床辨证的一般思维规律,是在中兽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症状、体征等病情资料的综合分析,先明确病位、病性等辨证纲领,再确定辨证具体要素,然后形成完整准确的证名。 八纲辨证————纲领证 脏腑辨证————具体证(辨别病位) 其他还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 八纲辨证是所有辨证方法的总纲,是对疾病所表现出共性的概括;脏腑辨证是各种辨证方法的核心,是以脏腑理论为基础的,多用于辨内伤杂病; 气血津液辨证是脏腑辨证的补充 六经辨证,主要是针对寒邪所引起的外感热病。 卫气营血辨证是针对温热病邪所引起的外感热病 第一节八纲辨证 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阴阳又可以概括其它六纲,即表、热、实证为阳;里、寒、虚证为阴,所以阴阳又是八纲的总纲。 表里——辨别病位的浅深 寒热——辨别疾病的性质 虚实——判断邪正的盛衰 阴阳——划分疾病的类别 八纲辨证是从各种辨证方法中概括出来的,用于分析各种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是临床各种辨证方法的纲领。八纲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转化,相互联系,相互错杂。 一、表里 是辨别疾病病位深浅、病情轻重的两个纲领。 表里的相对性: 表--躯壳、腑、经络 里--内脏、脏、脏腑 表里的狭义性: 表--身体的皮毛、肌腠、经络 里--脏腑、骨髓 (一)表证 概念:表证是指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产生的证候。属外感病的初期阶段。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或鼻塞、流清涕、咽喉痒痛,咳嗽。 1 、表寒证;2、表热证;3、表虚证;4、表实证。

第五章 八纲辨证

第五章八纲辨证

【A1型题】 1.表证之恶寒,是由于 A.风性开泄,腠理疏松 B.阳气不足 C.外邪束表,卫阳闭郁 D.肺气不足 E.邪伏暮原,正邪相争 2.表证的发热是 A.潮热 B.寒热往来 C.但热不寒 D.恶寒发热 E.壮热 3.病人发热而恶寒明显,苔薄白而润,脉浮紧。证属 A.表证 B.表寒 C.表虚证 D.寒证 E.表热证 4.患者出现恶寒发热,头痛,咳嗽,咽喉肿痛,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证属 A.上热下寒 B.真寒假热 C.表热里寒 D.表寒里热 E.真热假寒 5.下列哪项可否定里证 A.恶寒发热 B.头痛头晕 C.恶心呕吐 D.心悸失眠 E.舌淡苔白 6.真寒假热的病机是 A.阳盛格阴 B.阴盛格阳 C.阳气暴脱 D.阴阳俱衰 E.由阴转阳 7.胸中烦热,频欲呕吐,腹痛喜按,大便稀薄属 A.表寒里热 B.表热里寒 C.表里俱热 D.上热下寒 E.真热假寒 8.发热、头痛、恶风,咽喉肿痛,肢冷便溏,证属 A.表寒里热 B.上热下寒 C.表热里寒 D.真寒假热 E.寒证转热 9.症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口渴,烦躁不安,苔白糙而干,此属 A.表邪人里 B.表寒里热 C.表实里虚 D.表虚里实 E.表里俱热 10.亡阳的汗出特点是 A.汗出而肢冷 B.汗多而壮热 C.汗出而肤热 D.汗出而恶风 E.动则汗出 11.亡阴时的汗出特点是 A.汗出而肢冷 B.汗多而壮热 C.汗出而肤温 D.汗出而恶风 E.动则汗出 12.阴虚的典型舌脉是 A.舌红脉细 B.舌红脉虚细 C.舌红脉数 D.舌紫,脉细无力 E.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13.八纲辨寒热是指 A.辨病位的浅深 B.辨正气的强弱 C.辨疾病的病性 D.辨恶寒发热的有无 E.辨邪正斗争的胜负 14.“虚证”最确切的含义是 A.精髓失充 B.邪气不盛 C.正气亏虚 D.阳气不足 E.阴血亏损

第五章 八纲辨证 - 四川大学华西青羊校区

第五章八纲辨证 1

【A1型题】 1.表证之恶寒,是由于 A.风性开泄,腠理疏松 B.阳气不足 C.外邪束表,卫阳闭郁 D.肺气不足 E.邪伏暮原,正邪相争 2.表证的发热是 A.潮热 B.寒热往来 C.但热不寒 D.恶寒发热 E.壮热 3.病人发热而恶寒明显,苔薄白而润,脉浮紧。证属 A.表证 B.表寒 C.表虚证 D.寒证 E.表热证 4.患者出现恶寒发热,头痛,咳嗽,咽喉肿痛,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证属 A.上热下寒 B.真寒假热 C.表热里寒 D.表寒里热 E.真热假寒 5.下列哪项可否定里证 A.恶寒发热 B.头痛头晕 C.恶心呕吐 D.心悸失眠 E.舌淡苔白 6.真寒假热的病机是 A.阳盛格阴 B.阴盛格阳 C.阳气暴脱 D.阴阳俱衰 E.由阴转阳 7.胸中烦热,频欲呕吐,腹痛喜按,大便稀薄属 A.表寒里热 B.表热里寒 C.表里俱热 D.上热下寒 E.真热假寒 8.发热、头痛、恶风,咽喉肿痛,肢冷便溏,证属 A.表寒里热 B.上热下寒 C.表热里寒 D.真寒假热 E.寒证转热 9.症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口渴,烦躁不安,苔白糙而干,此属 A.表邪人里 B.表寒里热 C.表实里虚 D.表虚里实 E.表里俱热 10.亡阳的汗出特点是 A.汗出而肢冷 B.汗多而壮热 C.汗出而肤热 D.汗出而恶风 E.动则汗出 11.亡阴时的汗出特点是 A.汗出而肢冷 B.汗多而壮热 C.汗出而肤温 D.汗出而恶风 E.动则汗出 12.阴虚的典型舌脉是 A.舌红脉细 B.舌红脉虚细 C.舌红脉数 D.舌紫,脉细无力 E.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13.八纲辨寒热是指 A.辨病位的浅深 B.辨正气的强弱 C.辨疾病的病性 D.辨恶寒发热的有无 E.辨邪正斗争的胜负 14.“虚证”最确切的含义是 A.精髓失充 B.邪气不盛 C.正气亏虚 D.阳气不足 E.阴血亏损 15.阳虚证的主要特征是 A.舌质淡苔薄白 B.口不渴或饮少 C.面色淡白少华 D.脉沉细而无力 E.经常畏寒肢凉 16.以下除哪项外均是里寒证的表现 A.恶寒喜暖 B.腹痛拒按 C.痰鸣喘嗽 D.面色苍白 E.脉细舌红 17.下列各项,除……外,均是实寒证的临床表现 A.恶寒喜暖 B.面色苍白 C.腹痛喜按 D.肠鸣泄泻 E.脉迟或紧 18.表证最主要的表现是 A.舌淡红苔薄白 B.头痛身体疼痛 C.新起恶寒发热 D.脉浮缓口不渴 E.鼻塞不闻香臭 19.下列哪项不是表里辨证的内容 A.明确疾病病位 B.说明邪正盛衰 C.病属外感内伤 D.提示病位浅深 E.提示疾病趋势 20.下列哪项不属于里证的特点 A.脏腑的证候明显 B.病情一般较重 C.由表证发展而成 D.恶寒发热不并见 E.病因可有多方面 21.真寒假热的面色是 A.两颧潮红 B.满面通红 C.白里透红 D.颧颊嫩红,时隐时现 E.面色萎黄 【A2型题】 22.病人先有高热大汗、面赤、口渴饮、脉洪大,后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此属于 A.阳盛格阴 B.阴盛格阳 C.寒热错杂 D.阳证转阴 E.表热里寒 23.病人身热烦躁,面白而时泛嫩红,口干咽燥,大便不实,小便清长,舌淡紫,苔黑不干,

第七章 解表剂

第七章解表剂 一、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二、立法依据:解表剂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的原则立法,属八法中的“汗法”。 三、功用:解表剂总的功效是:发汗、解肌透疹、消痈。 四、适应范围:主要用治表证,凡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期,见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苔薄白、脉浮等表证者,均可用解表剂治疗。 1、小儿麻疹:麻疹以透为顺,本法具有辛散发表作用,可使疹毒由肌表向外透达。 2、痈疮肿毒:初期病位在表,且多见恶寒、发热等表证,使用本法可促进痈肿消散。 3、水肿:初起而见有发热、脉浮等表证者,多为风湿之邪束于肌表,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功能失调,水液留于肌肤而为水肿。本法发汗解表,宣通肺气,使在表之邪随汗而解。 五、分类: 风寒(湿)所伤——辛温解表 体强外感风温——辛凉解表 温病初起 体弱——————————扶正解表 六、注意事项: 1、解表剂多为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否则药性耗散,解表作用减弱。 2、解表剂宜温服,服后可饮适量热水,并宜加衣盖被以助取汗,但以遍身微似有汗为佳,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过,又可耗伤津液,甚至造成亡阳危候。 3、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南方地带或夏季气候炎热,人体腠理疏松,易出汗,故使用解表剂,用量不宜过重,亦不宜用较峻烈的发汗剂;北方或冬季较寒冷,使用本类方剂,用量宜重,并选用发汗力较强的方剂,以免汗出不彻。 4、若表邪未解,而又见里证者,一般原则应先解表后治里;表里并重者,则应表里双解。若外邪已入里化热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不宜使用本类方剂。 5、本类方剂,一般宜饭后服用,服后禁食生冷、油腻之品,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 第一节辛温解表 麻黄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杏仁、桂枝、炙甘草 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1升=10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八纲辨证(太阳伤寒证——六经辨证) 症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 麻黄:发散风寒,宣肺平喘,可恢复肺之宣发肃降之功能。——君 桂枝:解肌发表,温经通阳,助麻黄发散肌表之寒。——臣 杏仁:宣肺利气,止咳平喘,与麻黄配伍则肺气可宣可降,喘止咳平——佐 炙甘草:调和诸药。——使 运用:1、辨证要点: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2、使用注意:只能用于体质强壮者,且只能暂用不宜久服。表虚自汗、体虚外感、新产妇人禁用。对疮家、淋家(血淋)、衄家、亡血家皆禁用。 重点:1、组成、功用、主治、方解及配伍特点。

中医诊断

第五章诊法 中医学诊法(望诊、闻诊、脉诊重要) ?中医学诊法特点:辨证论治 望诊:目察病人全身、局部、神、色、形、态变化 闻诊:耳听声音的异常变化;鼻嗅气味的异常变化 问诊:口问病人(或陪伴)了解疾病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 切诊:切按脉象了解疾病的变化情况 触按皮肉筋骨、经络及全身各部,了解疾病变化情况 诊法的基本原理(名解) 司外揣内:通过观察外表的现象,推测内脏的变化,认识病理本质,并解释外在的征候 见微知著(考到频率较高):指通过局部或微小的变化识知整体,由于机体的局部变化,蕴含着整体的生理和病理信息 知常达变:诊病时熟知正常,通过比较发现异常,以了解疾病的本质及变化情况 一、望诊 望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注意各神的名解) 观察点得神少神失神假神 形色形色如常,肌肉不削,面 色明润、含蓄,体态自然 面色少华,动作迟 缓,气短懒言 形羸、色散、大肉消削, 而色晦暗、暴露 突然颧赤如妆 眼神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 有神 反应迟钝 反应迟钝,目无精彩,目 光睛迷,瞳神呆滞 目光突然转亮 神智不乱,语言清晰,动作如 常,表情自然,灵敏 如常 神志不清,语言动作失 常,昏迷烦躁或循衣摸床 突然转清,言语 不休,欲吃欲喝 呼吸呼吸调匀少气气短或喘促呼吸异常饮食如常纳谷不香突然能食 意义五脏精气充足,病中则正 气未伤,病轻,预后良好 正气已伤,脏腑功 能不足,多虚证 正气大伤,脏腑功能虚 衰,病情严重,预后较差 阴阳离绝的危 候,临终先兆 色与泽的意义 “色”:指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常反映人体不同的病证 “泽”:指荣润、鲜明而富有光泽,是反映人体精气的盛衰 常色与病色 常色:人在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颜色和光泽,是精气血充盈、脏腑功能正常的标志之一(中国人正常面色为微黄,红润而有光泽) 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时面部颜色和光泽的异常变化,分善色、恶色 善色:色泽荣润鲜明而有光泽,表示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病变轻浅,疾病预后良好 恶色:色泽晦暗枯槁,说明脏腑精气衰败,病变深重,疾病预后差 ?五色主病:青、赤、黄、白、黑五色 青主寒痛肝瘀惊(肝经,属木) 赤热虚实当分清(心经,属火) 黄色主虚又主湿(脾经,属土) 白主虚寒气血病(肺经,属金) 黑主肾虚寒瘀饮(肾经,属水) 望舌(多选择填空):4种舌色,6种舌形,8种舌态,3种苔色,3种苔质,2种苔形

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第五章八纲辨证15000

第五章八纲辨证 【要点精讲】 第一节八纲基本证候 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阴证与阳证,是四对既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基本证候。 1.表里辨证 表里是辨别病位内外浅深的一对纲领。表是指身体的皮毛、肌腠、经络在外部位;里是指血脉、脏腑、骨髓在内部位。表里辨证主要用于外感病,可以察知外感病病情的浅深轻重及病理变化的趋势,从而掌握疾病的演变规律,取得治疗上的主动权,为采取解表与攻里等治法提供基本依据。表证与里证的基本内容(表5-1)。鉴别表证和里证,主要是审察病证的寒热、内脏症状、舌象、脉象等变化(表5-2)。 表5-1表证与里证的基本内容 表证里证 概念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 侵入机体,正气(卫气)抗邪所 表现的轻浅证候。疾病深入于脏腑、气血、骨髓所表现的证候。

特 点 起病急,病位浅,病情轻,病程短 可急可缓,病位较深、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形成原因 外感六淫、疫疠 外邪袭表,表证不解,病邪传里;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脏腑;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直接损伤脏腑气血,或脏腑气血功能紊乱 临床表现 恶寒(或恶风)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喷嚏,咽喉痒或痛,微有咳嗽,舌苔薄白,脉浮 症状繁杂 辨证要点 新起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苔薄白,脉浮 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以脏腑症状为主 2.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的阴阳盛衰,阴盛或 阳虚的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的表现为热证(图5-1)。必须指出,恶寒、发热与寒证、热证的概念不同。恶寒、发热是症状,是疾病的现象,而寒证、热证则是辨证的结论,是对疾病本质的判断。寒热辨证,对于认识疾病的性质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是确定“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疗法则的依据(图5-1)。寒证与热证的基本内容(表5-3)。辨别寒证、热证,不能孤立地根据某一症状作判断,应通过四诊收集相应疾病所反映的各种症状、体征,进行全面分析、综合、归纳而得,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表5-4)。 寒热乃阴阳之化 阴盛或阳虚 阴盛则寒 治疗 寒证 热剂 阳虚则外寒 阳盛或阴虚 阳盛则热 治疗 热证 寒剂 阴虚则内热 图5-1寒证和热证的机理及意义示意图

八纲辩证

八纲辩证 李艳敏 一、八钢辩证的概念与源流 八纲,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根据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辩别疾病现阶段病变部位的深浅、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症类别的阴阳,以及为辩证纲领的方法,称为八钢辩证。 二、八钢辩证的意义 八纲中的表里是辨别疾病病位深浅的基本纲领;寒热是辨别疾病本质的基本纲领;阴阳则是区分疾病类别、归纳证侯的总纲,用来概括表里寒热虚实六纲。八纲是对疾病过程中机体反应状态最基本的概括,是对辩证诊断提出的最基本的原则要求。 八纲辩证是从八个方面对疾病本质做出纲领性的辨别。 八纲辩证对疾病本质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和具体。是比较笼统、抽象的辩证, 三、八钢辩证的基本证侯 (一)表里辩证 表里是辨别疾病病位深浅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表证病在体表;里证病在体内,病位深重。 表里辩证主要用于外感病。 1、表证 概念:指六淫等外邪经皮毛、口鼻侵犯机体时所表现的证候。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阶 段,具有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的特点。 临床表现:恶寒(或恶风)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微有咳嗽,舌 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辩证要点:以新起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脉浮为辩证要点。 2、理证 概念:指病位在内,脏腑、气血、骨髓病变化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新起恶寒或发热,一脏腑、气血、阴阳等失调的症状为主要表现。 辩证要点:以脏腑、气血、阴阳等失调的症状为辩证要点。 (二)寒热辩证 寒热是辩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1、寒证 概念:指感受阴寒邪气或机体阳虚阴盛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或畏寒,喜暖,面色白,肢冷踡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 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苔白而润滑,脉迟或紧等。 辩证要点:以恶寒喜暖、肢冷踡卧、面白、分泌物及排泄物清稀、舌苔白滑、脉迟或 紧等症状为辩证要点。 2、热症 概念:指感受阳热邪气或机体阳虚阳亢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热喜冷,面红目赤,口渴喜冷饮,烦躁不宁,痰、涕黄稠,或五 心烦热,盗汗,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甚或吐血、衄血,舌红苔黄而干,脉数等。 辩证要点:以发热、面赤、分泌物及排泄物稠浊、舌红、脉数等症状为辩证要点。(三)虚实辩证 虚实是辩证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1、实证 概念:指邪气亢盛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各种实证的证侯表现各不相同。临床一般是新起、暴病多实证,病情急剧 者多实证,体质壮实者所实证,症状剧烈者多实证。舌苍老,脉实有力者为实证。常 见症状有:高热、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气粗,痰涎壅盛,腹胀痛拒按,大 便密结或下利,里急后重,小便不利或涩痛、色黄量少,舌质苍老,舌苔厚腻,脉实 等。 辩证要点:新起、暴病、病情急剧、体质壮实、症状剧烈、舌苍老、脉实者多为实 证。 2、虚证 概念:指人体正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虚证包括精、气、血、阴、阳、津液不足,以 及脏腑各种不同的虚损。 临床表现:临床一般以久病、势缓者多虚证,耗损过度者多虚证,体质素弱者多虚 证,症状平缓者多虚证,舌娇嫩、脉虚者为虚证。常见症状有:面色淡白或萎黄,精 神萎靡,身倦乏力,形寒肢冷,自汗,大便稀溏或滑脱,小便清长或失禁,舌淡肥 嫩,脉虚或弱,或形体消瘦颧红,五心烦热,盗汗,潮热,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无力。

7八纲

第七章八纲辨证 A 型题 1 .下列哪项不是诊断真寒假热证的确切依据? A .胸腹不灼手 B .小便不短赤 C .四肢常厥冷 D .口渴欲热饮 E .神躁扰不宁 2 .寒热证候转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 .邪气的性质 B .体质的强弱 C .阳气的盛衰 D .阴血的盈亏 E .治疗的当否 3 .虚证转实的下述认识,哪项不对? A .实际多是因虚致实 B .临床较少见 C .无真正的虚证转实 D .当前症状以实为主 E .非病情的一般规律 4 .下列哪项一般不是八纲辨证所应辨析的内容? A .病性的寒热 B .病变的吉凶 C .邪正的盛衰 D .病情的类别 E .病位的浅深 5 .下述哪种说法最正确? A .里证的病位在内脏 B .皮肤的病可有里证 C .里证以脏腑证候为主 D .里证无表证特征证候 E .沉脉是里证的标志 6 .八纲作为辨证的主要内容,实际形成于: A .《内经》 B .《伤寒论》 C .明代 D .清代 E .民国时期 7 .对表证的下述认识哪项欠妥? A .新起之病必是表证 B .表证有外邪的侵袭 C .表证的病位较表浅 D .久病多数已无表证 E .表证可发展成里证 8 .下述哪项不是阴阳失调的病理改变? A .阳浮 B .阳亢 C .少阳 D .阳虚 E .阴虚 9 .下列哪项是虚热证与实热证的主要鉴别点 A .舌红而干 B .发热口渴 C .盗汗,五心烦热 D .大便干结 E .小便短黄 10 .对八纲辨证的下列说法,哪项最不恰当? A .虚证应区分气血阴阳虚 B .实证应明确瘀滞痰食等 C .里证未指明脏腑等病位 D .表证不能区分表寒表热 E .阴阳主要是类证的纲领 11 .八纲名称的正式提出是出自: A .《黄帝内经》 B 、《伤寒六书》 C 。《景岳全书》 D .伤寒质疑》 E .《中医诊断学》 12.表里证最主要的鉴别点是: A .脉浮为表脉沉为里 B .表证苔白里证苔黄 C .表证头身痛里证无 D .表证寒热并见里证单见 E .里证有内脏症而表证无 13 .里实热证不可能出现: A .黄滑苔 B .黄腻苔 C .黄燥苔 D .灰苔 E .黑苔 14 .对里邪出表的认识,哪项不正确? A .即里证出表之义 B .为里邪向外透达 C .邪气有外出之路 D .对病情向愈有利 E .里证多随之减轻 15 .阳气虚发展到亡阳最主要的标志是: A .四肢冷到肘膝 B .由脉弱变脉微 C .面色变青紫 D .出现冷汗淋漓 E .呼吸短促微弱 16 .寒证转化为热证,下述哪项非必然

辨证论治基础

第二篇辨证论治基础 辨证论治就是运用四诊八纲、脏腑、病因病理等基础理论对病畜表现出的症状和病情进行综合分析,以辨别证型,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出治疗措施的过程. 简言之:辨别证型,提出治则. 第六章诊法 中兽医诊法主要望闻问切四种,简称四诊.因各有其独特作用,但又密切相关,必须有机结合、综合分析,叫四诊合参。 《丹溪心法》:“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以诸内必形其外。” 第一节望诊 望诊,即视觉观察神、色、形、态、分泌物及排泄物等变化以而获得有关病性的一种方法。“望而知之谓之神” 一、整体望诊 (一)望神:神即精神及神气,以精气为物质基础,故多称精神。是身体状况的重要标志。 望神:主要观察形态动静(反应)、耳目反应、叫声喘息等。 神的形态:得神、失神、假神、异常(邪入阳、邪入阴) (二)望形 肥多实热,瘦多虚寒 望眼,看其颜色、肿胀、眵泪、翳膜、闪骨、反应等。 1、颜色 (1)变白:血虚(寄生虫、久病、失血等) (2)变红紫:热。 (3)变黄:黄疸(阳黄、阴黄) 2、闭目无神:过劳、病重 3、肿胀、翳膜、流泪生眵:肝热 4、闪骨外突,兼见肢体僵直—破伤风 5、闪骨淤红肿胀——胬肉翻睛(心肝热盛) 6、眼干视物不清、夜盲:肝血虚(V A↓) 7、瞳孔突然散大、发灰乏光:肾水飞溅示中毒或病危。

1、两耳下垂:肾气亏虚 2、两耳竖立强直——破伤风 3、疮肿、疥痫等 (三)望鼻 牛鼻镜、猪吻突 1、鼻形:鼻浮面肿、触压不痛、扣打呈鼓音——骨取症 2、鼻翼:开张煽动示热;声如抽锯口色青紫,示病危。 3、鼻液 (1)白色清涕:风寒束肺 (2)黄色浓涕:风热犯肺 (3)脓涕腥臭:肺痈、肺败(脓性支气管炎)(肺坏疽) (4)铁锈色鼻液:肺黄(大叶性肺炎) 4、鼻汗 (1)无汗1、干热;热证;2、干而不热:脾胃阴虚、脾虚泄泻、脾虚不磨、宿草(2)干燥龟裂或冷:热极伤津、病重、百叶肝 (3)多汗:热、寒湿。 (4)不均或时有时无:感冒 5、鼻流异物 (1)鼻回饮水:草噎或咽喉肿痛 (2)鼻回粪水:胃破 (3)鼻回血水、喘:罗隔伤 (4)鼻血鲜红有泡沫:肺出血 (5)鼻血暗红无泡沫(多一侧):鼻出血 (四)望唇 1、歪斜颤抖:歪咀风 2、松弛下垂;脾虚(气) 3、上唇揭举(骞唇似笑):脾寒 4、出血点、水泡等:瘟疫、热证 5、流涎(胃冷吐青涎,肺寒吐白沫,湿热流黏涎)

中医基础理论 四诊 八纲 试题及答案

第五章四诊第七章八纲 一.单项选择题 1.得神的表现是 A 两目晦滞,目光乏神 B 面色少华,暗淡不荣 C 两目晦暗,目无光形 D 面色荣润,含蓄不露 2.下列哪一项是神气不足的表现 A 两目晦滞,目光乏神 B 面色无华 C 意识模糊 D 骨枯肉脱 3.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者,多属 A 气虚证 B 血虚证 C 阳虚水泛 D 血郁 4.面色恍白虚浮,则属 A 气虚证 B 血虚证 C 阳虚水泛 D 阳虚证 5.面色萎黄者多属 A 阴寒内盛 B 湿热为患 C 脾虚湿蕴 D 脾胃气虚 6.突然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心胸闷痛,则多为 A 肝郁脾虚 B 热闷心神 C 心肾不交 D 心阳不振,心血瘀阻 7.皮肤粘膜出现深红色或青紫色斑块,平铺与皮肤,抚之不碍手,压之不退色,此为 A 疹 B 斑 C 痈 D 湿疹 8.皮肤出现红色或紫红色,粟粒状疹点,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退色,此为 A 疹 B 斑 C 疖 D 湿疹 9.正常的舌象是A淡红舌,薄白苔B淡白舌,薄白苔 C红舌,薄黄苔D绛舌,薄黄苔 10.心火亢盛可见A舌尖红,或有糜烂B舌边红 C舌红,中间有黄厚苔D舌根红绛 11. 阴虚火旺可见A舌红少苔少津B舌红苔黄燥 C舌红,中间有黄厚苔D舌红苔黄腻 12.恶寒重发热轻多见于 A 表热证 B 表寒证 C 里热证 D 里寒证 13.长期微热,劳累则甚兼有少气.自汗的是 A 血虚发热 B 气虚发热 C 阴虚发热 D 气郁发热

14.寒热往来无定时多见于 A 太阳病 B 阳明经证 C 阳明腑实证 D 少阳病 15.自汗多见于A 气虚证 B 阴虚证 C 阳盛实证 D 湿热 证 16.瘀血致痛的特点 A 胀痛 B 灼痛 C 刺痛 D 酸痛 17.头两侧痛,则病在 A 太阳经 B 阳明经 C 少阳经 D 厥阴经 18.有“胃气”的脉象,最突出特点是 A和缓有力B节律整齐C不浮不沉D不滑不涩 19.有“神气”的脉象,最突出的特点是 A不浮不沉B和缓有力C从容有节,不徐不疾D尺脉 有力,沉取不绝 20.有根的脉象,最突出的特点是 A不长不短B节律整齐C柔和有力D尺脉有力,沉 取不绝 21.病人风寒表实证可见脉象为 A浮数脉B浮紧脉C浮缓脉D沉紧脉 22.表热证可见脉象为 A浮数脉B浮紧脉C浮缓脉D沉紧脉 23.沉细数脉的主病是 A肝郁气滞B寒凝血瘀C阴虚内热D脾虚湿盛 24.脉体宽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此脉象为 A 浮脉 B 沉脉 C 洪脉 D 滑脉 25.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的脉象是 A 濡脉 B 细脉 C 弱脉 D 微脉 26.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的脉象是 A 洪脉 B 大脉 C 滑脉 D 弦脉 27.端直以长,如按琴弦的脉象是 A 洪脉 B 大脉 C 滑脉 D 弦脉 28.绷急弹指,状如牵绳转索的脉象是 A 弦脉 B 紧脉 C 滑脉 D 细脉 29. 在脉象上,促脉、结脉、代脉的共同点是 A 脉来较缓 B 脉来较数 C 止有定数 D 脉来有止 30.区别表证与里证,最主要的是 A 表证脉象浮,里证脉象沉 B 表证为新病,里证为内伤久 病 C 表证较轻浅,里证较深重 D 表证寒热并见,里证寒热独 见

中医诊断学

哈哈哈哈哈哈 中医诊断学热爱生活向上向善 化简

中医诊断学 绪论 1、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四诊、辨证、辨病、病历书写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症结合4,、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5、学习方法 第一章望诊 一全身望诊 1、望神 1)望神的要点 i.眼神 ii.神情

iii.气色 iv.体态 2)神的表现类型及意义 i.得神又称有神,是精充,神旺的表现 ii.少神又称神气不足,是精气不足,神气不旺的表现临床表现;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临床意义;提示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脏腑功能减弱 iii.失神又称无神,有正虚失神和邪盛失神之分,临床上多见正虚失神正虚失神邪盛失神 iv.假神指的是患者病情危重阶段,突然出现某些症状短暂‘好转’的现象,并非病情真正好转,是阴阳欲将绝离的危候 v.神乱为狭义之神的异常表现。主要包括神志不宁、癫、狂、痫 3)望神的注意事项 i.重视第一印象 ii.做到神形合参 iii.抓住关键症状和体征 2、望色 五色正常面色轻病面色【善色】重病面色【恶色】青如以缟裹绀如翠羽如草兹 赤如以缟裹朱如鸡冠如衃血 黄如以缟裹栝蒌实如蟹腹如枳实 白如以缟裹红如豕膏如枯骨

3、望形体 4、望姿态 二局部望诊 1、望头面 2、望五官 3、望躯体 4、望四肢 5、望二阴 6、望皮肤 三望排出物 四望小儿食指络脉 五舌诊 1、舌的形态结构 2、舌诊原理 3、舌诊方法和注意事项 4、正常舌象及其生理变异

5、舌诊内容 A 望舌质 舌神 舌色 B 舌形 舌态 舌下络脉 C 望舌苔 苔质 苔色 第二章闻诊 一听声音 1正常声音 2病变声音 A语声 B语言 C呼吸 D其他异常声音 二嗅气味 1病体气味 2病室气味

【精深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

中篇辨证 绪论: 一、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与精华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与精华,是中医在诊治疾病时应当遵循的原则。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是中医学应有的、独特的内容,它是治疗时立法处方的主要依据。无论疾病病种是否明确,辨证论治都能够根据每个人的具体病情进行灵活地处理,从而大大丰富了中医学对疾病的处理能力。 二、证的内涵 “证”是中医学特有的理性概念,是哲理、医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是认识论、科学观与生命科学、医学实际内容的结合。 三、辨证的方法与关系 临床辨证的一般思维规律,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症状、体征等病情资料的综合分析,先明确病位、病性等辨证纲领,再确定辨证具体要素,然后形成完整准确的证名。八纲辨证是辨证的纲领,属于纲领证;病性辨证是辨别证候的性质,属于基础证;脏腑辨证是以病位为主的辨证方法,属于具体证;此外,还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也是中医学辨证分类的方法。 第七章八纲辨证 【教学目的】 熟悉八纲、八纲辨证,八纲证候相兼、错杂、转化、真假等概念;掌握八纲基本证候的临床表现,熟悉其证候分析。 【教学内容】 1.八纲、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 2.表里辨证:表证(及半表半里证)、里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3.寒热辨证:寒证、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4.虚实辨证:实证、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5.阴阳辨证:阴证、阳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6.八纲证候相兼、错杂的含义、类型;证候真假的含义、类型、证候特征、病机、辨证要点;证候转化的含义、类型、实质。 7.八纲辨证的意义。 【教学要求】 一、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 1.了解八纲作为辨证纲领的意义。 2.熟悉八纲辨证的概念;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各自的辨证意义。 二、八纲基本证候 1.熟悉表与里、表证与里证概念的相对性;表里两纲的辨证意义。熟悉半表半里证的概念、临床表现。掌握表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辨证要点;里证的概念、形成里证的三类原因。 2.熟悉寒热辨证的意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证候分析。掌握寒证与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 3.熟悉虚实辨证的意义。掌握虚证与实证的概念,实证、虚证的一般临床表现。 4.熟悉阴阳两纲归类证候的依据与内容。

中医诊断学(RW)

绪论 1.《脉经》共记载了几种脉象() A.24 B.26 C.27 D.28 E.33 【答案】:A 2.下列属“体征”的是() A.头痛 B.舌红 C.胸闷 D.胃胀 E.腹痛 【答案】:B 3.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诸病源候论》 D.《备急千金要方》 E.《杂病源流犀烛》 【答案】:C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只有四诊合参,才能全面获取临床资料 B.诊病总是按照望闻问切的固定顺序进行 C.临床诊病要广泛而详细地占有临床资料 D.要对病情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综合判断 E.临床四诊运用时,往往难以截然分开 【答案】:B 5.“诊籍”的创立者是() A.张仲景 B.淳于意 C.华佗E.施发 【答案】:B 中国医学史上的古籍 A.《脉经》 B.《濒湖脉学》 C.《诊家枢要》 D.《金镜录》 E.《外感温热病》 6.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是()【答案】:A 7.论舌的第一部专著是()【答案】:D 8.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的是()【答案】:E 9.中医诊断的原则是() A.整体审察 B.见微知著 C.动态观察 D.四诊合参 E.病证结合 【答案】:ADE 10.疾病的概念包括() A.致病因素 B.病理性质 C.临床表现 D.演变规律 E.转归预后 【答案】:ABCDE 11.证概括了疾病过程中的() A.病位 B.病因 C.病性 D.病势 E.病种 【答案】:ABCD

第一章望诊 1.以下哪项是望神的重点() A.表情 B.面色 C.神志 D.目光 E.舌象 【答案】:D 2.小儿头颅狭小,头顶尖圆,颅缝早合,智力低下者,多因() A.肾精不足 B.脾胃虚弱 C.肝风内动 D.气血虚衰 E.吐泻伤律 【答案】:A 3.目部五脏分属中的水轮是指() A.目眦 B.白睛 C.黑睛 D.眼胞 E.瞳仁 【答案】:E 4.红绛舌, 临床主要见于() A.气滞 B.痰凝 C. 热证 D.阴证 E.瘀血 【答案】:C 5.根据脏腑在舌面上的分部,认为舌边属() A.肾 B.心肺D.肝胆 E.三焦 【答案】:D 根据题干进行选择 A.正常络脉 B.邪气入络,邪浅病轻 C.邪气入经,邪深病重 D.邪入脏腑,病情严重 E.病情凶险,预后不良 6.指纹显于风关,提示() 【答案】:B 7.指纹达于命关,提示() 【答案】:D 8.指纹直达指端,提示() 【答案】:E 9.面色青的主病有() A.寒证 B.痛证 C.肾虚 D.湿病 E.惊风 【答案】:ABE 10.患者呕吐鲜血或紫暗色血块,夹杂食物残渣,有哪些可能?() A.胃有积热 B.肝胆湿热 C.肝火犯胃 D.胃腑血瘀 E.寒邪犯胃 【答案】:AC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