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陈振明公共政策学课堂讲义

陈振明公共政策学课堂讲义

陈振明公共政策学课堂讲义
陈振明公共政策学课堂讲义

《公共政策学》课件内容

第一章绪论

公共政策概念

?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1.1 公共政策学的概念

尽可能地运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程序与方法,对政策系统及其环境之间的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及其与系统内外诸要素之间进行因果关系或相关性分析,探索公共政策固有的规律,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

以公共政策的固有规律为主线进行研究:

政策的要素、结构和运行过程;

政策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

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关系;

政策过程诸环节与政策系统内外诸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1.2 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研究对象

公共组织而非纯个人的决策行为。

(1)从研究取向来看

行为取向: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兼及一部分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公共性强的决策行为;结果取向:公共政策学是一门研究公共政策的学问。

(2)从政策制定的主体范围来看

政府组织:核心和重点(立法、行政、司法)

非政府组织:(非政府公共部门)指社会团体、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各种事业单位。

二、研究内容

1 公共政策的本质与构成

(1) 相关概念的区别

管理决策:各种组织在管理中形成的决策。

行政决策:国家行政机关为履行政府职能,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制定与选择行动方案,作出决定的活动。

法律制定:有关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各种有不同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公共政策: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2)公共政策的层次

①具体的个别的政策

②政策群和政策链

政策群: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在某一较长时间段内制定和实

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集合体。

政策链: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③一般政策:从无数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

同的本质和属性。

2 政策系统

(1) 政策系统构成

?谁是主体

?谁是客体

?谁进行建议、支持与评估

?谁将信息反馈给政策主体

?系统如何构成

?系统与环境之间作用如何?

(2) 政策系统研究须重视的问题

?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

个人决策: 在封闭的、可计划的、可计算的情境,理性途径

在开放的、不可计划的、判断的情境,直观途径

团体决策: 碰头会、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

组织决策: 系统分析、渐进决策模型、垃圾桶模型

?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公共权力组织中的人既是直接主体系统,也是对象系统中的一员;人民既是国家主权的拥有者,又是公共政策的对象或客体。

?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系统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线性结构、职能结构、线性—参谋结构、矩阵结构

3 政策过程

(1)概念: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使得政策系统呈现一个动态的运行过程,就是政策过程。——本质是政治过程

(2)政策过程的阶段途径

政策议程、政策规划与合法化、执行、评估与终结等。

拉斯韦尔(情报/建议/规定/行使/应用/终结/评价);

布鲁尔(创议/估计/选择/执行/评估/终结);

琼斯(感知/定义、汇集、组织、表述、议程确立、政策方案的制定、政策方案的通过、政策的实施、政策的评价)

安德森(问题的形成、政策方案的制定、政策方案的通过、政策的实施、政策的评价)(3)政策过程的新理论框架

制度理性框架

多源流框架

中断——平衡框架

辩护联盟框架

政策扩散框架

一般情况下,对政策过程的研究前期以政策的制定为重点,近期以政策的执行为重点。§1.3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

一、决策科学化

决策科学化:择定的政策方案反映了政策对象的运动规律和发展趋势,以及政策的执行效果与期待效果的一致;政策过程符合科学的程序与手段的要求。

科学的品质:理论假设与实践相一致、可重复性、可证伪性,理性思维,逻辑完备性和逻辑一致性,简单性

公共政策既具有科学的特征,又具有艺术的特征。

决策的科学基础:科学程序、科学方法、可靠的信息

决策的艺术的实质是创造性。

二方法论体系

(一)所依据的认识论

古希腊哲学的形式逻辑与数理逻辑

伽利略系统的实验和观察

(二)分析的视野与路径

1 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系统理论:将公共政策看作为政治系统的输出

过程理论:将政策看作一种政治行为或政治行动

团体理论:将公共政策看作利益集团之间相互作用,

相互斗争以及彼此协商、定约和妥协的产物。

精英理论:政策反映的是精英们的价值观变化的结果

制度理论:将政策看作政府机构或体制的产物

2 经济学的研究途径

历来是政策研究的一个主导途径。用经济学的理论假定、概念框架、分析方法及技术来看待公共政策问题。

(1)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政府干预→发现有效的干预办法(政策手段)→成本最低→成本效益分析

(2)公共选择理论:1970S新政治经济学或政治的经济学

假定政治行动者个人(不管是决策者还是投票者)都被自利的动机所引导而选择一项对其最有利的行动方案。

(3)新制度主义

强调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制度自身是人类设计的产易,是工具性指向的个人的合目的结果;制度之所以在社会中存在,是因为它们可以克服社会组织中的信息障碍和减少交易成本;在社会中,两种能最小化交易成本的组织是市场和等级制(官僚制)。

3 管理学的研究途径

管理学对公共政策研究的最大贡献是决策科学。

1970S公共行政快速演化为公共管理的一种新范式,并把管理方法应用于公共行政的研究,以此对官僚体制的弊端提出批判。

4 社会学的研究途径

静态模型

过程模型

动态模型

5 伦理学的研究途径

规范伦理:义务论学说和目的论学说

非规范伦理:描述伦理学、元伦理学

三、政策研究的程序和步骤

Karl R. Popper认为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程序与步骤与自然科学没有多大差别(观察和实验/归纳结果的通则化/假设/对假设的验证/证实或证伪/知识)

?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

?确定假设

?收集系统资料

?资料分析

?做操作性研究

?撰写研究报告

四、搜集与整理资料的方法

书面资料或文字资料(第二手资料):

非文字资料(第一手资料):

实验的方法(试点)

观察的方法(参与法、直接观察法、蹲点、“解剖麻雀”)

调查的方法(问卷调查、电话调查、当面访谈等)

五、研究方法的选择

(一)战略性和研究性分析(大型课题)

(二)紧急对策性和初步性分析

帕顿、沙维奇的快速初步分析:

认定及细化问题

建立评估标准

确认备选政策

评估备选政策

展示和区分备选政策

监督政策实施

§1.4 公共政策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政策研究

以各种制度促进社会各界研究公共政策

?史官制度:史(负责有关国家大典)、

巫(生来就有神能力,可以通神的人)

祝(懂得各种知识的巫)

《尚书.周书》(西周的部分公文)

”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戄“(《孟子》)

《史记》中国第一部正史、司马迁

《资治通鉴》,司马光“以史为鉴”,“古为今用”

《甲申三百年祭》

小专题:《甲申三百年祭》及其影响

内容:剖析明朝走向覆灭的原因,揭示李自成推翻明朝后立足未稳即遭败亡的教训。

1944.3.19-22《新华日报》连载,3.24日国民党《中央日报》专门写一社论进行抨击。相关评论:

?毛泽东的总结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是积重难返的腐败;而农民军的失败,主因在于得胜忘忧的骄傲”。

?延安《解放日报》于1944.4.18-19全文转载

?5月延安的新华书店出版《甲申三百年祭》单行本。

?6月7日,中宣部和中央军委总政治部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党和军队的干部认真学习《甲申三百年祭》,作为党的整风文件。

?2004年,温家宝总理在两会时重申《甲申三百年祭》。

?讨论:孝道史的现实政策意义

?西周重视尊老敬贤的教化。老有所养、老有所为。

?春秋战国《论语》、《孝经》,“父母唯其之忧”

?秦代官修正史上有《孝义传》,表彰孝子。

?汉朝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前提倡“以孝治天下”。

?唐朝参加医学、算学、律学考试的人不用读五经,但《论语》、《孝经》必读;唐玄宗亲自为《孝经》作注,《孝经》是《十三经注疏》中唯一由皇帝注释的儒家经典。

?宋代宣扬的孝道有的偏离了儒家基本原则。

?清代康乾极力提倡孝道,“千叟宴”,推行其以少胜多的统治政策。

历代法令都有“凡需赡养老人者,可减免其徭役和赋税,减刑”;把“不孝”定为十恶大罪之一。

讨论:中国“孝道”在当代公共政策中的应用,老龄化社会、和谐社会、以德治国。

?策士制度:士(含幕僚或师爷),策士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且才华横溢的一批政策研究者。“诸子百家”(儒、道、法、名、兵、农、阴阳)

?谏议制度: 《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盐铁会议(盐铁的官营与民营)、魏徵

?科举制度: “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战守策》

?小专题:教战守策——苏轼

?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

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 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不战

而走。……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天下分裂。 ? 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

?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

授以击刺之术。……

? 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以为天下之知战

者,惟我而已。

? 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敌,则固以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 ? 思索:两个小问题

小资料:官员与人口的比例(《大地》2001.8,<“十羊九牧”考释>) 汉朝为1:7934人 唐朝为1:3927人, 清朝为1:911人

新中国成立之初,财政供养人员与人口比例为1:294人

现在1:28。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5.1万亿元,占GDP 的21%,相当于3.7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2.3亿农民纯收入。

为什么中国古代能以数量较少的官员进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为什么此时的政策研究尚不能称之为公共政策学? 二、18、19世纪西方的政策研究 (一)

相关社会背景

产业革命 对公共政策研究提出新的要求

(二) 19世纪中期两条路线

? 约翰〃密尔和托克维尔: 运用比较的方法和社会调查的方法对政治假设进行验证。 ? 马克思与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对政治现象进行社会经济的考

察和社会阶级分析。

(三) 为公共政策研究作出贡献的重要学者 1 亚当〃斯密: 古典经济学派创始人 对重商与重农主义的批判, 分工理论, 政府与市场, 经济人假设

2 克劳塞维茨: 德国军事理论家,《战争论》 系统的战略决策思想;

统计学的发展(19世纪上半叶) 研究者直接深入社会底层 进行调查 通过经验观察与量化处理 来

检验思维逻辑与事实逻辑的一致性成为可能

战略要素分为精神、物质、地理和统计等; 战略决策依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3 马克思

社会主义国家元政策提供指导,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政策研究从注重政策结果到注重政策过程的转变指明了方向,历史唯物主义为探索社会发展规律提供方法论 4 马克斯〃韦伯: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

? 主张对社会、政治现象进行文化解释;韦伯命题,文化解释、价值判断、价值分析

对后行为主时期提倡的价值分析与伦理考量具有显著影响。 ? 动机和目标:对政策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 官僚制理想模型:科学决策模型

? 理想类型和主张价值无涉:为经验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 三、20世纪前半期学科孕育的历史条件 (一) 理论与方法论基础 1 系统论(贝塔朗菲)

系统论原理:系统的构成、性质、环境、结构、原则、运行规律、生命周期 系统方法:把对象放到系统的运行过程中考察 系统工程:研究、设计与建造最优化系统 2 信息论(申农):信息方法 3 控制论(维纳):反馈方法

4 大系统论(三论统一) 功能模拟方法 (二)决策科学的形成

1 概念:以现代科学手段与分析工具研究决策原理,决策程序和决策方法并认识和把握正确决策的规律的综合性新兴学科。

2 经济人假设:用决策树表示未来行动方案 博弈论(诺伊曼、摩尔根斯坦) 统计决策论(纽曼、皮尔逊、华尔德)

3 管理人假设:

巴纳德,《经营者的职能》;

西蒙《管理行为》:有限理性决策模型、决策过程理论 (三)行为科学的形成 和行为主义政治学 梅奥:霍桑实验,社会人假设,人际关系理论 梅里亚姆: 政治行为学(1920S )

哈伯〃丁伯根:《政治行为--欧洲选举的统计研究》1937 芝加哥学派:行为主义革命1950S 伊斯顿:政治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 阿尔蒙德:结构功能主义与政策过程分析 多伊奇:政治系统中的信息沟通理论 四、学科的诞生及其初步发展(1950s-1960s )

形式决策论(西蒙)

(一) 诞生的标志:《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1951,开山之作, 拉纳,拉斯韦尔

主编

拉斯韦尔(学科创立者)的贡献

◆《政策方向》一文首次对政策科学的对象、性质和发展方向加以论述,奠定了政策

科学的基础。

◆揭示了学科的特点:民主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对时空极敏感、跨学科、须和政府

官员共同研究

◆政策过程:信息(情报)、建议、规定、执行、运用、评价、终止

(二) 20世纪50-60年的成就

1 政策分析的定量方法和技术

系统分析、运筹学、线性规划、成本收益分析法

2 政治科学的公共政策倾向

戴维〃伊斯顿:《政治体系—政治学状况研究》

拉斯韦尔:《决策过程》功能过程理论

林德布洛姆:《渐进调适的科学》

阿尔蒙德:《发展中地区的政治》结构功能主义

(提取、分配、管制、象征性功能)

五公共政策学的第二个发展阶段(1960s-)

1标志:叶海卡.德洛尔的《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政策科学探索:概念与适用》《政策科学构想》

2德洛尔的贡献(背景公共管理学):

?分析了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在学科建设上的一些误区(纯自然科学的方法并不合理)?指出了美国政策科学进入新阶段的发展方向

?提出并界定了“总体政策”(指导方针)“超政策”(确定政策的政策)“政策系统”

的概念

?强调公共政策学的跨学科性质和实践性

3 主要成就

?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的转变:转移到政策过程后期的执行、评估和终结

?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安德森:政治价值观、组织价值观、个人价值观、政策价值观、意识形态价值观)

?公共政策的比较研究(1970s)

六、学科的近期发展

1课题选择的新取向:

伦理取向,管理取向和政府改革取向(效率即成本收益比,效果即与目标的接近程度)2 方法论的非科学趋势:

批评逻辑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

3 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

学会:政策研究学会1971,评估研究学会1977,公共政策分析与管理学会1979

研究机构:兰德公司,布鲁金斯研究所、美国企业研究所、传统基金会、斯坦福研究所研究刊物:《政策科学杂志》《公共政策杂志》《政策分析与管理杂志》《政策研究评论》《政策研究杂志》

大学教育:公共政策学本科专业2002中山大学

七、我国公共政策学的发展

§1.5 研究公共政策学的目的

?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

?理解公共政策,运用政策争取和保护自身的和公共的利益,以适当的方式向公共组织提出建议

?推动研究工作的公共政策取向

第二章政策系统与政策行为者

§2.1 政策系统的构成及其环境

一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

(一)公共政策主体

在特定政策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实施、评估、监控的行为者(个人、团体与组织)。

1 直接主体:公共政策的法定生产者,获得宪法和法律授权,享受公共权威,能够对社会价

值进行权威性分配,从而主导政策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主要包括立法机

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某些领袖人物。

2间接主体:虽不拥有合法强制力,但能够通过压力、舆论、私人接触等方式,参与、介入到政策过程中,并产生一定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执政党、在野党、利益

集团、媒体、政策研究组织、公民、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区域合作组织、)(二)公共政策客体(事、人)

1 公共政策问题:被列入政府议事日程,涉及相当多社会成员利益的社会问题。

2 目标群体:公共政策直接作用与影响的公众群体或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

约的社会成员。

(三)公共政策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1 主体与客体相互影响

主体的努力与措施直接影响了客体的范围和性质;而客体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约束主体行为。

2 主体与客体的相对性

公共权力机关、国家公职人员既是某公共政策的制定者,也是公共政策的客体。

公民既是公共政策的主体,也是公共政策的客体。

二政策系统的构成

政策主体系统:

政策制定系统

政策执行系统

间接主体系统

政策支持系统

信息传播系统

政策咨询系统

政策监控系统

政策评估系统

政策反馈系统

(一) 政策主体系统

1 政策制定系统(核心地位、决策中枢系统)

主体:立法机关

行政机关

司法机关

某些领袖人物

任务:生产高质量的政策

基本功能:确认政策问题

确定政策目标

政策方案的设计

政策方案的最终决定

2 政策执行系统(指挥系统)

将观念形态的政策内容转化为现实形态的政策效果的系统。

主体:政策执行组织及其人员,特别是行政机关和政府公务员

任务: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

基本功能:政策方案的实施做好准备(人、财、物、思想)、实施方案、分析和总结执行情况3间接主体系统

不拥有合法的强制权力,但能够参与或介入政策,产生一定影响

组成:次国家政策行为者

跨国政策行为者

全球性政策行为者

任务:通过利益综合和利益表达参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功能:利益表达与利益综合、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影响并改变政策环境、弥补政策主体的不足。

(二)政策支持系统

1 信息传播系统(神经系统):有组织、有规程、相互协调的有机协作系统

组成:情报、统计、档案、系统数据库、图书资料部门以及政策信息的咨询、监督、反馈部门

任务:为政策主体系统提供准确、全面、快速、可靠的政策信息,以实现决策科学化。功能:信息的收集与整理、信息的加工与存储、信息的传递。

2 政策咨询系统(思想库、智囊库、外脑系统)

组成:政策研究机构

任务:开发大型综合项目、解决高度复杂的政策问题,以改进政策制定

功能:政策问题的发现与诊断、政策预测研究、政策方案的设计与评估

3 政策监控系统

组成:从事政策监督和控制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构成

任务:保证政策系统的良性运行和政策目标的实现,减少政策失误,避免政策执行中发生变形。

功能:确立政策监控标准、衡量政策绩效、纠正和消除政策执行偏差

4 政策评估系统

组成:政策评估主体、评估对象、评估目的、评估标准、评估方法

任务:为政策的去向以及政策资源的合理配臵提供事实依据和价值依据

功能:提供政策持续、修正、调整或终止的依据、有效地配臵政策资源

(三)政策反馈系统

多层次、多网络是政策反馈系统的突出特点

反馈的来源:

来自对象系统

来自与对象系统有某种关联的政策系统的一般环境

来自政策支持系统

三政策系统的环境

公共政策是环境的产物,

主要考虑受环境影响与对环境的影响

(一) 政策系统的一般环境

1 自然地理环境

2 经济环境:制定与执行的基本出发点、提供运行所需的资源、影响政策的经济目标取

3 政治法治环境:性质、民主化程度、合法化程度

4 社会文化环境:

5 国际环境:和平崛起

(二) 政策系统的工作环境

政策一般环境的不同部分在特定时间点上的聚合,现实国情是政策系统的工作环境。具有多样性、变动性、主观性和人为性等特点。

●讨论:雪灾应急政策系统

●雪灾应急政策系统应包括哪些主体?

●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各主体之间应如何协调?

§2.2 公共权力与公共政策

公共权力是政策系统的核心。

公共权力:基于特定政治共同体成员的同意或授权,为管理、支配、影响、调控该政治

共同体内部的公共事务,而集中起来掌握在法定公共组织手中的一种公共权威力量。

一、政府职能、政府权力与公共政策

(一) 政府权力与政府职能的二重性决定公共政策的二重性

1 公共政策是政府进行政治统治的基本工具

2 公共政策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

(二) 政府职能与权力决定政策的性质、类型与数量

专制性权力向基础结构性权力的转变

二、政府结构、政府机构与公共政策

横向:

立法(国会、议会、代表会议)

行政(二战后进入一个以行政为中心的时代)

司法(法院)(司法审查权、法令解释权)

纵向:

单一制:中央政府授予

中央集权型

地方分权型

联邦制:联邦宪法赋予的

三、政府能力、治理能力与公共政策

决定公共政策质量的关键性要素不是政府结构而是政府能力。

(一) 政府能力的内涵

1 从政策主体的角度:政府将自己的偏好和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能力。包括渗透、规制、资源

汲取、资源分配或使用等能力

2 从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的角度:政府适应环境的能力

3 从政府职能的角度:实现自己职能时具有的能力,是有效地采取并促进集体性行动的能力

(世界银行)。

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动态结构中按照自我动机或目的而产生的能力,由自我控制能力与社会控制能力组成。

4 从政策科学的角度:政府在其职责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力,正确地制定并有效地实施公共

政策的能力。

(二)市场、政府能力与公共政策

1 市场失灵与政府能力

2 诺思悖论

3 公共政策对政府能力的影响(双重)

政府正确地制定并有效地实施了公共政策,而且该政策有效地克服了市场缺陷,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那么公共提高了政府能力。

反之,降低了政府能力。

(三)治理、治理能力与公共政策

1 新公共管理:企业化政府改革,寻求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有效平衡的“第三条道路”

2 治理能力:政府在一个以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为特征的社会里,运用公共权威,

协调各类主体(包括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第三部门),维持公共秩序,满

足公共需要,增进公共利益的能力。

3 公共政策与治理的关系:成为政府组织、社会团体以及个体公民之间互动与合作的方

式,成为提高治理能力,达到善治的重要手段。

4 治理理论的特点:

强调政府的调控能力,直接主体的多元化,公共决策权力的双向性,政府的政治责任。§2.3公民、社会团体、政党与公共政策

一、公共利益与公共政策

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获得合法性的基础,但公共利益不可能通过自发的途径实现,而必须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而得以实现。

(一)公共利益内涵

1 相关界定

所有公民共享的个人利益;区别于特定公民利益的东西(即从具体的个人中抽象出来的,并反过来反映由“公众”的观念本身所揭示的共同享有的公共所有物);

代表一个社会里大多数公民的最好利益或最大好处的东西;

关系到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共同拥有的那些东西。

2 两个层次:利益获得者的群体范围、利益实现的程度。

(二)公共利益的确定

1 直接利益与间接利益

2 现实利益与未来利益

3 形式利益与内容利益

(三)公共利益与公共代价

1 利益范围宽,代价范围宽(社会保障)

2 利益范围宽,代价范围窄(环保政策)

3 利益范围窄,代价范围宽(社会救济)

4 利益范围窄,代价范围窄(最低工资保护政策)

二、公民与公共政策

(一) 作为政策客体的公民:

一般来说,公民总是作为消极、被动的政策遵从者而存在的。

自上而下的公共政策体系

(二)作为政策主体的公民

现代民主社会将公民参与视为公共政策的基石。

原因:政策运行过程以公民为基础、公民参与可以提高政策的效力、政策更为科学合理、信息技术的支撑。

参与途径:全民公决、直接投票、威胁和抗拒、参与政治党派或利益集团、制造社会舆论、消极抵抗、以个人知识活动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实证依据或理论指导。

三、公民社会、社会团体与公共政策

公民分散的弱势与社会团体

社会团体、公民社会与公共政策

1 政策信息沟通:上行(民→团→政府)、下行、平行

2 影响并制约公共决策(利益聚合、利益表达、政策传递、政策监督)

3 稳定公共政策秩序(政治社会化)

4 角色替代

5 消极影响:重视管辖权、排他性、引起新的不平等。

四政党与公共政策

§2.4 公共决策体制

一、决策权力其归属

权力是决策的基础,决策是权力的体现。

权力过程:特定的行为者使用争论、政策为手段,维持和扩张自己的权力、影响力的过程。

政治过程→政策过程→权力过程

决策权力是公共决策体制中的核心要素。

决策权力的来源:正式(职务权力、法定权力)与非正式(人格、技术)。决策权力的使用与运行是一个动态过程,需不断充实。

最高决策权力的归属:族权、神权、王权、民权、国权(法西斯)、军权。

二、决策权力的配臵

首长制与委员会制(横向)

集权制与分权制(纵向)

三、公共决策的规则

全体一致规则

多数规则

1 简单多数规则

2 绝对多数规则

●案例:“不买房行动”倡议书

第三章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

§3.1公共政策过程的重要模型

◆全面理性模型

◆有限理性模型

◆渐进主义模型

◆混合扫描模型

◆规范最佳模型

◆政治系统模型

◆机构—制度模型

◆集团模型

◆精英模型

一、全面理性模型

简称理性模型(rational modal)起源于传统经济学的理论,是以“经济人”的假设为前提的,舍弃了一些次要变量,使问题的分析得以简化,形成有效的分析框架,能用来解释经济中的诸多现象。

决策者能依据完整而综合全面的资料作出理性决策。

(一)内容要点

决策者面对一个既定的问题

清楚自己的目标、价值或要点,优先顺序

列出所有达成目标的备选方案

调查每个备选方案所有可能的结果

比较每个备选方案的可能结果

选择最能达成目标的备选方案

理性人的特点:目标导向、所有选择皆为已知、偏好明确、偏好一致、完全信息、追求报酬最优

(二)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决策过程中必须获得全部有效的信息

?寻找出与实现目标相关的所有决策方案

?能够准确地预测出每一个方案在不同的客观条件下所能产生的结果

?非常清楚那些直接或间接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人们的社会价值偏向及其所占的相对

比重

?可以选择出最优化的决策方案

(三)分析方法

?建立一套完整的操作目标,并赋予权重

?准备一套完整的被选方案

?建立一套其他价值与资源的完整清单,并赋予权重

?对每一方案的成本/效益进行完整预测

?对每一方案进行净期望值计算

?比较各净期望值,选取期望值最高的方案

(四)模型的不足

假定决策者为理性人,缺乏经验支持

假定决策者是公共、客观、理智的,现实较少

过高地估计了逻辑推理和数学模型的作用

现实的政策问题更为复杂

现实中政策目标、价值的排列困难重重

现实中决策者拥有的知识与获得信息有限,受成本限制,不可能对所有可能的后果进行精确计算。

?小资料:理性预期大师的“遭遇”

?小罗伯特卢卡斯教授,理性预期理论的创立者

?1989年,他与妻子签订离婚协议时,妻子丽塔认为他获得诺贝尔奖的可能性极大,

“妻便让她的律师在离婚协议上加入一条规定——若在1995年10月31日以前获奖,

子将分得诺贝尔奖的50%”。

?也许真是卢卡斯的宿命,他真的在那之前获了奖。奖金的一半——30万美元按照协

议分给了前妻。

?考虑到教授所创立的是理性预期理论,不能不认为他的前妻才真正吃透了该理论的

真谛。

二、有限理性模型

Herbert A. Simon, James G. March

人的理性是处于完全理性和完全非理性之间的一种有限理性。

(一)主要观点:

●手段-目标链的内涵有一定矛盾,简单的手段-目标链分析会导致不准确的结论

●决策者不是最大限度地追求理性,只要求有限理性

●决策者在决策中追求“满意”标准,而非最优标准

(二)决策步骤

?确定问题或目标→决定最低标准→

选择一个可行的方案→评估这一方案→

决定这一方案是否符合所确定的最低标准→如此方案无法接受→检查其他方案方案可行→开始行动→执行之后,评定方案的难易,提高或降低标准。

(三)评论

?该模型更符合决策的实际情况,策者承认自己感觉到的世界只是纷繁复杂的真实世

界的极端简化,他们往往满足于用简单的方法,凭经验、习惯和惯例去办事。

?不足:不同决策者的标准不一致,导致的决策结果各有不同

三、渐进模型

林德布洛姆提出的

内容:政策制定所依据的是过去的经验,经过渐进变迁的过程,从而获得共同一致的政策。

以现行的政策作为基本方案,在与其他新方案相互比较后,制定出对现行政策的修改、增加的新政策。

两组命题:

公共政策实际上只是过去政府活动的持续,只是根据过去的经验而现行的政策做出的局部的调整。

决策者把决策看作一个典型的一步接着一步、永远没有完结的过程

所对应的原型为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

对此的批评:

?它具有明显的保守性:朝着保守的方向来解释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有限理性,只注重

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政策目标的制定及其实现,压制政策创新和具有根本意义的社会

变革。

四、混合扫描模型

A.埃泽奥尼在对全面理性模型与渐进主义模型批评的基础上,提出混合扫描模型。

渐进主义:强势组织利益、短期、难以进行重大决策。

内容:截取理性主义模型的政策视野,以充分考虑政策选择、激发政策创意并深入政策核心问题;同时截取渐进主义模型的政策落点,把政策关注力集中在经过选择的政策方案及其评估上,形成政策焦点,以有效地解决政策问题。

一般而言,决策者能用来实施他们的决策的力量越大,进行越多的扫描是现实的;而扫描的范围越广,决策也就越有意义。

对这一模型的批评:

试图调和理性主义模型和渐进主义模型在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上的矛盾,就难免在价值取向上显得模棱两可。

五、规范最佳模型

德洛尔提出的带有综合性质的模型

(一)四项假设:

最佳决策是一个认同理性、增加理性的过程;

此过程对于在复杂问题上形成最佳决策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

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使认同理性、增加理性的过程得以实现

现代政府同时面对要求稳定的政策诉求与要求变革的政策诉求,而在一定时期内则以其中一种诉求为主。

(二)三阶段18个步骤

决策前⑦:处理价值问题;

认识现实环境;

界定问题;

调查、处理与开发资源;

设计、评估与重新设计决策系统;

分配问题、价值与资源;

确定决策战略

决策中⑦:

细分资源;

建立配合优先顺序的动作目标;

建立一套配合优先顺序的有意义的其他价值;

准备一套主要的政策方案;

对不同方案利益与成本进行预测;

择定最佳方案;

评估最佳方案的成本与收益

决策后③:激励政策的执行、

执行政策

政策执行后的评估

(18)联结先前各个阶段的沟通和反馈的渠道

(三)评论

模型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六、政治系统模型

戴维.伊斯顿(《政治系统的分析方法》、《政治分析的框架》、《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 (一)假定:

决策主体是由一个社会中那些可以识别同时又是相互关联的机构和活动组成(即政治系统)

政策过程是一个“输入→决策→输出→反馈”系统运行过程

政治系统的内部是一个“黑箱”

(二)内容:在政治系统运行的周期过程中,公共政策源源不断地产生。

(三)评价

?政治系统模型是公共政策分析中最具有解释力,并且最具有普适性的一个模型,适

于宏观分析的模型,视野开阔而宏大。

?不足:只能给人们提供一个轮廓,不能够指明所分析的政策的具体特性。

七、机构—制度模型

托马斯〃R〃戴伊

(一)内容:

?无论何种政策体系,政府权力机构都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规范着公共权力机构组织与个人的行为的各种制度,都必然影响着公共政策的制定

方式和执行方式,影响着政策选择、政策内容和政策结果。

八、集团模型

戴维.杜鲁门《政府过程》,David B.Truman

(一)假定:

?制定政策是政治过程的决策性阶段,而政治过程则是各集团争取影响公共政策的行为过程。

?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是相互竞争着的集团之间达成力量平衡的过程。

?在现代政治生活中,集团间获取公共政策资源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在任何时候,公共政策都反映占支配地位的集团的利益,随着各集团的力量和影响的消长,公共政策将变得有利于其影响增加的那些团体的利

益,而不利于其影响下降的那些团体的利益。

公共政策是某一特定时间集团间的争斗所达到的平衡,它体现了那些一直试图获取优势的并相互竞争着的派系或团体之间出现的均势。

(三)批评

?注意力集中于政策形成过程中那些重要的能动因素的同时,过分夸大了集团的重要性,而低估了公共权力机构自身所起的独立的又富有创造性的作用。

?无法解释人类在政府与政治过程上的许多问题

?对多元主义政治体制以外的那些政治体制内的决策过程,缺乏解释力。

九、精英模型

始于Mosca, Pareto, Michels, Schumpeter, Lasswell

Dye, Zeigler《民主的潮讽》、《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

(一)内容:

?社会分为有权的少数和无权的多数,国家政策是由少数所决定,而不是民众决定的?统治人的少数不代表被统治者的多数

?为了保持稳定避免发生革命,非精英上升到精英地位的过程必须缓慢而又不间精心策划

?精英们在社会制度的基本准则和保持现代制度不变等方面意见一致,只在很少问题上有分歧

?国家政策并不反映民众的要求,而只反映盛行于精英中的价值观

?行动积极的精英受态度冷漠的民众的直接影响很少

(二)评论

?揭示了现代民主国家的根本理念“主权属于人民”与实际的政治过程、政策过程中总是由直接掌管政权的少数人来主导的悖论。

?批评:忽视了现代民主国家里公民参与政治的要求和能力,以及这种参与对政策形成的影响。

?

§3.2公共政策分析的方法论

(一)数学最优化

1 囚徒困境

两个嫌犯受到指控,但除非至少一个招认,否则警方不能将二人判有罪。警察把二人分别带到不同的房间,告之后果:

如果二人均不坦白,将被判入狱一年。

如果双方均坦白,将被判入狱5年。

如果一方坦白,另一方不坦白,坦白一方立即释放,另一方判入狱8年。

囚徒困境说明了什么

?在(坦白、坦白)这个组合中,A和B都不能通过单方面的改变行动增加自己的收

益,于是谁也没有动力游离这个组合,因此这个组合是纳什均衡,也叫非合作均衡。

?囚徒困境反映了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矛盾。如果A和B都选择不坦白,各判刑1

年,显然比都选择坦白各判刑5年好得多。当然,A和B可以在被警察抓到之前订立一个“攻守同盟”,但是这可能不会有用,因为它不构成纳什均衡,没有人有积极性遵守这个协定,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不坦白。

囚徒困境的意义

“囚徒的两难选择”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意义。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各人追求利己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是一个“纳什均衡”,也是对所有人都不利的结局。他们两人都是在坦白与不坦白策略上首先想到自己,这样他们必然要服长的刑期。只有当他们都首先替对方

着想时,或者相互合谋(串供)时,才可以得到最短时间的监禁的结果。

2 决策树

3 最优化水平曲线

(二)计量经济学方法

(三)准实验方法

以心理学和社会学特别是坎贝尔的心理学,弗里曼、罗西的社会学理论为基础

在无须随机地安排被试时,运用原始群体,在较为自然的情况下进行实验处理的研究方法

?事前试验

?事后试验

重要团体

?控制团体

?非随机的、

准试验的团体

(四)行为过程方法

强调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过程

对于政治可行性和管理可行性具有敏感性

(五)多元标准决策方法

以所有社会科学作为基础

强调处理:所要取得的全社会目标

取得这些目标的备选方案

目标和备选方案的相互关系

目的:分析最好的备选方案,并加以结合和分配

步骤:列出可利用的方案

列出判断这些备选方案的标准

备选方案的标准分数

转换分数

累加分数

采纳方案

§3.3政策分析的常用方法与技术

定性分析方法

德尔菲法

集合意见法

定量分析方法

确定型的定量模型、方法和技术

随机定量模型、方法和技术

3.3.1 定性分析方法

在缺乏历史数据的条件下,利用专家的经验和专业技能进行分析的方法。

定性分析的方法主要应用于宏观的、战略的、长期的、总体的和综合的分析,往往是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 (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 (2)经济学研究途径 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 2、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 4、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表现 (1)规范了具体的客体、指向目标、制定程序,对人或包括政党在内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2)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人们的行为予以指导 (3)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性指导。 (4)与法律不同,公共政策的指导性只具有一般性约束力。 5、公共政策的时代性的具体表现 (1)在与公共政策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下,政策自身为适应时代所显示的特征。 (2)公共政策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丰富。 (3)政策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的多元化 (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问题体现了时代性。 第二章 1、公共政策的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的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公共政策的目标团体:从人的角度看,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3、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现实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偏差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紧张状态,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4、社会经济状况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其次,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资本物质条件。 (3)最后,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特别是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定的主要根据。 5、制度或体制条件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体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其次,一项政策的决策,往往是在多个方案中选择的,选择的结果与体制密切相关。(3)在次,体制的习惯势力的大小和所占优势的程度,影响着人们对各种社会利益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表达以及这些利益和问题得到正确解决的机会。 (4)最后,体制制约着政策的执行。

陈振明等著《公共管理系统学(第二版)》2017年版知识点吐血整理

科目:公共管理学 参考书目:《公共管理学(第二版)》,振明等,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版。 1.组织的含义。 P28:组织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心理意识,并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按一定的方式联合起来的有机整体。组织目标与行为是组织的本质性特征。 2.组织结构的横向差异。(部门化和专业化) P38:组织结构的横向差异是指一个组织成员之间受教育和培训的差异程度,专业方向和技能、工作的性质和任务等方面的差异程度,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组织部部门与部门之间或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差异程度。 3.组织结构的纵向差异。(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 P38:组织结构的纵向差异是指组织结构中纵向垂直管理的层级数及层级之间的差异程度,这就是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部纵向划分的等级数。管理幅度是指一名上级管理者或一个组织有效管理的下级人员单位或部门的数量。 4.完整制。 P45:完整制又称集约制或一元统属制。是指行政组织中同一层级的各个机关受一个机关或一位行政首长指挥、监督的组织体制。完整制下的组织实行分工协作,以取得协同一致的效果。优

点:权责集中分明,组织结构简单统一,机构之间分工合作好,有利于领导机构的全局统筹和行政命令的贯彻执行,并能人尽其用,发挥专业优势。缺点:行政首长权力过分集中,属下单位缺乏自主性,容易造成因循守旧的工作作风。 5.公共组织的变革要实现的目标。 P56:一是提高组织适应环境的能力,即公共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要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二是提高公共组织的工作绩效,在提高适应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公共组织及其人员的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等的更新,提高工作效率。三是使公共组织承担更多的公共责任,或更好地完成公共事务管理的任务。 6.组织变革的环节。 P:57:一是对违纪的感知,即组织成员意识到组织变革的必要性。二是对变革方向的确定,即通过分析环境变化,确定组织变革的目标及方案。三是变革,即变革方案的实施,对变革所影响到的成员进行沟通,推行新的组织观念、制度和行为模式。四是监督调整,即根据变革进程调整相关措施,并将变革成果固定下来,实现新行为模式的“在化”。 7.全球治理的概念。 P66:全球治理指为了维持正常的全球秩序,国际社会通过有约束力的制度安排,对全球生活中出现的生态、移民、毒品、地区冲突、贫富差距和国际共同财产等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其特点主要包括:①治理主体是世界围的公共行动者。②治理客体是正在影响或有可能影响全人类的跨国性问题,包括公益问题和公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

广东金融学院2020年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大纲性质 《公共政策学》课程是2020年本科插班生入学考行政管理专业的招生考试科目,该课程考试大纲是对考试试卷知识点分布、范围的规范与指导。 二、考试大纲目标 要求考生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内容,理解公共政策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实际中的政策内容,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三、考试方式 1.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2.试题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 3.《公共政策学》科目考试参考书:谢明编著,《公共政策导论》(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ISBN:978-7-300-21528-0。 四、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般重点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含义 重点第二节全面理解公共政策 文字的游戏:多重定义 从政治角度理解公共政策(权力与控制、讨价还价、博弈) 从经济角度理解公共政策(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

考核重点:公共政策的含义;具体表现形式;特征;作用;公共政策的类型。 第二章公共政策的性质与类型 了解第一节公共政策的表现形式 重点第二节公共政策的特征、类型和作用 重点第三节公共政策的类型 重点第四节公共政策的作用 理解掌握三权分立、议政合一、实质性政策、程序性政策、物质性政策、象征性政策、分配性政策、再分配性政策、管制性政策、边际效用、福利经济学 第三章公共政策的主体、客体与环境 一般重点第一节公共政策的主体 重点第二节政策客体 理解性掌握第三节政策的环境因素 第四章政策模型及相关理论 一般重点第一节模型概述 重点第二节几种重要的政策分析模型 政策模型:传统理性与有限理性、渐进主义、小组意识(Groupthink)、精英主义、制度理论、博弈理论、团体理论、过程理论、系统理论重点第三节政策分析的相关理论 公共选择、社会实验、证伪理论、取舍理论 了解第四节中国古代政策史观 中国古代政策思想 第五章政策制定 重点第一节社会问题的产生 重点第二节政策问题的确定 重点第三节政策议程的建立 了解第四节政策规划 理解掌握第五节心理效应与决策质量

陈振明公共政策学考研笔记-地大(北京)行管考研资料

育明教育 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 八年专注于中国地质大学行政管理考研专业课辅导。 2014年,育明教育共有7名学员成功考上中国地质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包括解xie学员(二本,育明集训营学员,382分)、李chang学员(二本,育明集训营学员,372分),霍学员(二本,育明1对1学员,389分)、田xinyu学员(二本,育明1对1学员,364分)。 更有8+2(少干)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行管,12名学员成功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15年中国地质大学公共管理考研全程班(基础+强化+冲刺)优惠价2500元!赠送阅卷人指导一对一指导!通过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公共管理考研招生专业目录 注:中国地质大学是211学校,工科类的学校,考试难度并不是非常大,难度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的难度相当,关键是掌握住地大自主命题专业课的考试信息、出题的

难点、以及最新变化的信息。其中科目三大家可以选考610高等数学或者619管理学概论,工科背景跨考的话选择610是有优势的,但是要尽量考到120分以上,地大的录取分数线近几年都是维持在360分以上。育明每年都有二本、三本的学员考上,也可以帮助学员发表论文,大家有什么疑问欢迎咨询育明教育!考研咨询热线400-6998-626 ,QQ1559022430 2015年地大公共管理考研参考书(官方版) 619管理学概论 《管理学》(第十一版),罗宾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37行政管理学综合 《行政管理学》(第三版),夏书章,中山大学出版社,高教出版社;《公共政策学》,陈振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地质大学公共管理考研初试备考须知 一、出题老师简介 赵连荣:女,1965——,公共管理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行政管理,社会保障 近年来教学工作情况:企业经营管理,管理学原理,国际企业管理,国际标准与认证,生产管理,行政管理学,政治学原理,市政管理学,公共关系学 二、复习方法和经验推荐 基础复习阶段(开始复习-2014年8月) 本阶段主要用于跨专业考生学习《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公共政策学》,要求吃透参考书内容,做到准确定位,事无巨细地对涉及到的各类知识点进行地毯式的复习,夯实基础,训练思维,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全面了解书中内容,对书中提到的大标题概念要能记住属于哪一章哪一类内容。 三、强化提高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1月) 本阶段,考生要对《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公共政策学》进行深入复习,加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建立整体框架结构,分清重难点,对重难点基本掌握,并完成参考书配有的习题训练。在理清概念的基础上,做到识记基本概念,做历年真题,弄清考试形式、题型设置和难易程度等内容,能基本做到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象。做到举一反三。 四、冲刺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1月) 总结所有重点知识点,包括重点概念、理论和模型等,查漏补缺,回归教材。要对基本问题的答题模式驾轻就熟,温习专业课笔记和历年真题,做育明教育专业课模拟试题。调整心态,保持状态,积极应考。

《公共政策学》复习指南

《公共政策学》考试题型 1、判断题(1*10=10分) 2、单项选择题(1*10=10分) 3、简答题(8*5=40分,6选5)(尽量结合相关实例进行论述) 4、案例分析(15*2=30分)(从实例到理论,用理论透视实例) 5、课程学习总结(10分)(写自己对课程学习的主要收获) 1.请提出5种已经在用的资源分配规则和5种没有在用的资源分配规则,并说明相对于已经在用的规则,没有施行的规则的缺陷在哪里。已经在用的资源分配规则: (1)拍卖(杭州车牌) (2)投标(维克里拍卖法) (3)投票 (4)摇号 (5)比成绩 没有在用的资源分配规则: 2.试述公共政策的六个主要过程(戴明循环)。 政策问题 政策制定 政策执行 政策评估 政策调整 政策终结 3.试比较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之间的区别。 私人物品:竞争性、排他性、耗尽性 公共物品:非竞争性、非排他性、非耗尽性

4.试比较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区别。 个人利益(具体的) 公共利益(抽象的) (1)没有独立于个人的公共利益 (2)公共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加总 (3)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冲突来源于个人利益的冲突 5.试比较公共权力与个人权力的区别。 个人权利:施加成本于对方 公共权力:是指在公共管理的过程中,由政府官员掌握并行使的,用以处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增进公共利益的权力。 6.结合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解释谈谈你对公共政策概念的理解。 概念界定: 公共政策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解决社会问题、对社会资源(价值)进行合理配置的决定与实施过程,它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法令、策略、条例、措施等。 公共行政学的创始人之一、美国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合法规。” 现代政策科学之父拉斯韦尔在《权力与社会》一书中指出“政策是一种为某项目标、价值与实践而设计的计划。” 美籍加拿大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对整个社会的价值作权威性的分配。”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托马斯·戴伊在《理解公共政策》中认为“公共政策就是政府选择要做的或者不要做的事情。” 安德森在《公共政策》中的定义是“公共政策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而这些活动是由一个或一批行为者,为处理某一问题或有关事务而采取的;公共政策是由政府机关或政府官员指定的政策。 7.试述何为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陈振明《公共政策学》课后习题(结果评估)【圣才出品】

第9章结果评估 1.什么是政策评估?政策评估的意义何在? 答:(1)政策评估的含义 政策评估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评价行为,其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从政策评估在政策过程所处的阶段来看,政策评估又可分为事前评估、执行评估和事后评估。 (2)政策评估的意义 政策评估作为一种对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是政策运行过程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政策评估对于改进政策制定系统,克服政策运行中的弊端和障碍,增强政策的活力和效益,提高政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意义深远。 ①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的效果、效益和效率的基本途径 任何政策的实行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它的实行效果如何,只有通过政策评估才能够得到确认,因此,政策评估的有效开展十分必要。 ②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去向的重要依据 一项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总会呈现出其走向。伴随着政策目标的逐步实现,该政策是应该继续、调整,还是终止,这都必须依据一定的评估资料。政策的走向一般有三种情况:a.政策继续。即通过科学的评估,发现该政策所指向的问题还未得到解决,其政策环境也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基于这种情况,还适宜用原来的政策继续指导这个问题的解决。

b.政策调整。如果一项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新情况新变化,原来的政策已明显不适应新的政策情况,就必须对原有政策进行调整或者革新,以适应新变化,更好地实现政策目标。 c.政策终结。即完全终止原来的政策。这有两种情况:第一,政策目标已经实现,原有政策的存在已经没有意义,完成了一个政策周期,自然终结;第二,政策环境或问题本身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原有政策已明显不能解决问题,甚至会使问题变得更为严重,而且通过调整已无济于事,这时就需要终结旧政策,代之以新的、更为有效的政策。 ③政策评估是合理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 无论是政策的继续、调整还是终结,都必须建立在科学、系统、全面的政策评估基础上。只有通过评估,才能确认每项政策的价值,并决定投入各项政策的资源的优先顺序和比例,以寻求最佳的整体效果,有效推动政府各个方面的活动。同时,通过政策评估,也可以对照以往的政策资源分配情况,看其是否合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政策活动优质高效地进行。 ④政策评估是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由之路 实践证明,经验决策必须向科学决策转变,而政策评估正是使决策迈向科学化的必由之路。通过评估得出的结论体现了科学性,为下一步的民主决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政策评估对于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不可或缺的。 2.政策评估有哪些基本类型? 答:公共政策评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但过多过细的分类并没有太多的实用价值。从评估的实际出发,可以对公共政策评估做出三种分类:正式评估与非正式评估;对象评估、专业评估、自我评估;方案评估、执行评估、终结评估等。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5-8章)【

第五章政策工具 1.简述政策工具的兴起及其原因。 答:(1)政策工具的兴起 ①政策工具是人们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或达成一定的政策目标而采用的具体手段和方式。 ②对政策工具的研究有着很长的历史,可以说政策研究一开始就伴随着对政策工具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对政策工具的重视源于政府对自身行动及其影响的关注。对政策工具的兴趣的增加使得政策制定者们开始根据目标和手段之间的联系来思考,这种转变被看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府治理的最为重要的进步之一。 (2)政策工具兴起的原因 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政策工具的兴起 大学学者与政策工具领域的实践者(实际操作者)保持密切的联系,比如说高校法律学者同时也参与实际生活中法律的制定、执行、评估以及终结等过程。这种学术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刺激了更多的学者投身于解决实际社会问题,因此,推动了对政策工具的研究。 ②政策工具的兴起是政策执行的现实需要 近代以来,政策执行难度和复杂性程度的大大提高以及政府职能的扩张,导致对政府管理相关知识的需求增大,这就要求对政策问题做更多的科学与实证分析和研究。由于政策工具研究致力于如何把一个简单但却难以回答的社会问题解决好,因此,根据政策目标和途径来进行思考使政策工具研究为公共管理做出了实际贡献。 ③工具研究途径的倡导者长期以来得到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支持 对福利国家的某些政府部门的不满使人们对政策失败的分析予以更多的关注。解决政策

失败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和发展一门政策工具理论并将它付诸实践。 2.政策工具研究有哪些基本途径? 答:政策工具的研究主要有四种基本途径 (1)工具主义 ①这种途径又称古典途径。它认为,人们知道一种特殊的工具,了解其内在的作用机制;这种工具的效果已被证明或具有十分的现实性;人们在大部分可预测的环境中可以期待其产生效果;并且,恰当的工具可以将政策失败转变为政策成功。因此,政策工具研究应弄清工具的属性与特点,以便辨别、提炼少数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工具,扩大其应用范围。 ②工具主义认为工具的属性本身就构造了政策过程,即工具使用及其效果的好坏是由政策工具的特性预先决定了的,政策失败是由于所选择的政策工具存在着缺陷,这是一种工具至上主义。 (2)过程主义 这种途径的支持者并不承认存在着超出特殊具体问题之外的工具。他们认为,各种工具之间有着重要的差别,没有哪一种或哪一类的工具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恰当的工具并不是抽象计算的产物,而仅仅是一种在动态适应过程中的试探性解决办法;工具的恰当与否是因具体情况而定的。因此,过程主义者所强调的是工具发展的重复性过程,而不是工具的特性。 (3)权变主义 这种途径又称政策工具的背景研究途径。它所持的是传统的社会计划观点,认为工具选择的根据是:工具的绩效特征是如何满足某种特殊问题背景的需要的。一旦政策的目标或目的明晰化了,那么,直截了当的事情就是要去工具箱中找出最适应的工具。因此,工具的研究既要注意弄清解决问题的特定要求,又要注意选出最适合这种要求的工具。

公共政策分析-学习知识自学点

公共政策分析 题目 b. 界定政策问题 题目2公共政策的主体 正确答案是:包括各种具有法定权威性的公共部门 题目 正确答案是:外部性 题目4控制社会、经济运行的两大并行力量是 正确答案是:市场和政府 题目5下列属于当代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的是 正确答案是:政策的合法性受到更多重视 题目1自下而上的分析方法将政策的执行过程看成是从最高的行政机构开始发出并层 层传递所形成的命令序列。该方法从最初的命令开始,逐层分析每一次发出的命令被执行的程度及其原因,并由此来分析政策执行过程是否理想。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2政策执行包括三个阶段,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政策执行的实施阶段,政策执 行的总结阶段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3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4豪伍德与彼得斯所谓的政策病理是指政策分析人员常常因为他们解决的是错误的问题而导致失误,而非因为他们为正确的问题找到了一个错误的方案。政策分析中最致命的错误是第三类错误,即当应该解决正确的问题时,却解决了错误的问题。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5一般认为,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政策就是具有合法化的政策,而使政策能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过程就是政策的合法化过程。包括政治系统自身的合法化和公共政策的合法化两个层次。 正确的答案是“对”。 知识点自学1——公共政策分析的含义 政策分析是对政府行为的动因和结果的解释。应当关注解释(Explanation)而不是开处方(Prescription)(戴伊) 政策分析是一种客户导向性建议,这些建议与公共决策有关,并反映了社会价值。(韦默、维宁) 知识点自学2——公共政策的功能 公共政策的功能 ?导向功能:价值和事实等导向 ?控制功能:制约或促进社会人的行为和事件的发展 ?协调功能:协调各方利益关系 ?象征功能:符号意义,不产生实质性效果 知识点自学3——公共政策分析的主要类型和代表人物 公共政策的类型 依照领域或管理部门而划分:产业政策、农业政策、教育政策等 依实际的效果而划分:实体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 依照政策的功能而划分:分配性、规执行和再分配性政策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第二版)考研笔记(背诵版·精简版·育明教育版)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 (第二版) 考 研 笔 记 背诵版·精简版·育明教育版

第一章绪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1.“公共管理学”与“公共行政”“行政”本质上包含着从指示和服务的含义;而“管理”首先意味着获得结果以及管理者为获得结果负个人责任。 ①“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共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所制订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办公室的管理)传统的公共行政学以及公共行政学院主要是培养政府的职业文官的学科或机构)。 ②“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知识办事以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 (1)“公共部门”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2)Why“准公共部门”(第三部门,非营组织)也归入公共部门中?因其“公共”特性: ①与纯粹的公共部门目标一致,第三部门生产或活动的基本 ②与政府存在密切关系,其生产,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往往由政府实行控制或必要的行政管制③与政府为社会所提供的物品一致———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 ④投资主体或提供资源的主体也主要是政府。 (3)公共物品:指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受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具有规模效益大的特点,政府是提供词类物品的最佳方式。 (4)公共物品的划分①纯公共物品:国防,公共安全,外交,法规政策,环境保护,基础研究,空间技术。准公共物品:道路,能源,交通,通讯,城市公共服务,教育,广播电视,社保。

00318公共政策学选择题知识点

第一章 1. 林德布洛姆最早提出“政策分析” 2. 勒纳和拉斯韦尔的《政策科学》标志着公共政策学学科的诞生 3. 政策链的概念源于列宁 4. 宋代苏轼《教战守策》 5. 公共政策学产生于20 世纪60 年代初 6. 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 7. 博弈论的提出者是诺依曼 8.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9. 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拉斯韦尔 10. 德洛尔是对行为主义方法论做了全面批评的政策研究学者的代表人物 11. 公共政策学科的第二代掌门人是叶海卡德洛尔 12. 中国公共政策学学科教材,张金马《政策科学导论》 13. 美国四大公共政策研究机构:布鲁金斯学会,美国企业研究所,传统基金会,胡夫研究所 14. 公共政策学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的标志是德洛尔《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政策科 学探索:概念与使用》,《政策科学构想》 15. 中国大陆高校系统中最早成立公共政策研究机构的是北京大学 16. 1918 年在洛杉矶成立、现今仍有较大影响力的美国智库是兰德公司 17. 公共政策研究中集体访谈的觉形式是焦点团体座谈会、德尔菲函询法、头脑风暴法 18. 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 一系列政策被称为政策链 19. 我国最早的史书,也是周天子一系列重要决策记录的著作是《尚书周书》 20. 从产业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为公共决策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的是:亚 当斯密、克劳塞维茨、卡尔马克思、马克斯韦伯 21. 公共政策学科成熟的外在标志是建制化 第二章 1. 艾斯顿:公共政策就是政府机构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2. 安德森:由政府机关和政府官员所制定的政策 3. 拉斯韦尔: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4. 公共政策包括公共问题,目标,利益 5. 公共政策产生的三个初始条件:问题形成,决策机关产生,强制机构出现 6. 公共政策的有效性有赖于公共权力的强制性 7. 我国行政法规以总理令形式发布 8. 我国司法解释分为审判解释和检察解释 9. 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有管制,引导,调控和分配 10. 公共政策的政治性是灵魂 11. 社会正义,公正,协调和稳定是社会政策的核心价值

陈振明《公共政策学》重点问题+课后思考题(厦大考研)

第一章绪论 一、重点问题 №1〃公共政策、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 №2〃公共政策学的兴起 №3〃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范围 №4〃公共政策学的范式特征 №5〃公共政策学的研究途径 №6〃政策分析的职业化发展 №7〃研究公共政策学的理由 №8〃公共政策学的现实意义 二、思考题 1〃解释公共政策、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的概念。 答:(1)公共政策:可以一般地定义为国家、政府及执政党为公共物品的生产以及供应、为宏观调控经济及社会的运行而作出决策,它不同于市场决策(个人决策和企业决策)。现代政治学是政府对社会公共利益分配的动态过程。 (2)政策系统:公共政策运行的载体,是政策过程展开的基础。 (3)政策过程:本质上是一种政治过程。是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使得政策系统呈现的一个动态的运行过程。 2〃什么是公共政策学?如何理解它的“范式”特征? 答:(1)公共政策学:一个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它的目的是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改善公共决策系统,

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2)公共政策学的范式特征: ①公共政策学是一个跨学科的、应用性的研究领域(似真性)。 ②公共政策分析既是方法论、又是艺术(现实性、才更加灵活、更加艺术)。 ③公共政策分析涉及的是从问题发现到问题解决的整个政策问题(政策分析既是解决问题的艺术,也是提出问题的艺术,正确提出问题等于成功的一半,解决错误问题是白费精力)。 ④公共政策分析不仅是描述的,而且是规范的(重视价值评价与分析)。 政策相关知识包含了具有价值特征的因变项(目的)和自变项(手段)的互动,这些变项的选择往往涉及在多种价值中作出取舍。选择哪一个价值,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判断问题,而且往往需要伦理学推导。 3〃公共政策学有哪些主要的研究途径? 答:A、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1)、系统理论: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研究公共政策问题,将公共政策看作对周围环境所提出的要求的反应,是政治系统的输出。注重环境与政治系统的相互作用和社会反映。(2)、过程理论:将政策看作一种政治行为或政治行动,通过政治与政策的关系对政策的政治行为进行阶段性或程序化研究,从而发现政策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政策应当如何提出。(3)、团体理论:将公共政策看作利益集团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以及彼此协商、定约和妥协的产物。 (4)、精英理论:政策是精英按自己的偏好做出选择,而政府不过是执行精英做出选择的机构; 政策是自上而下由精英提出并加以执行,而非自下而上产生于群众的要求。 (5)、制度理论:将政策看作政府机构或体制的产出。米切尔〃黑尧认为有三个简单的政策形成模式:a、它们产生于民

自考00318《公共政策学》考前划重点

本文档资源由考试课件网(https://www.doczj.com/doc/7812031694.html, )搜集整理原创制作! 自考00318《公共政策学》 考前划重点 说明: (一)、所谓“考前划重点”是自考资深专业老师经过多年教学的研究,结合考试大纲,归纳考试规律和命题趋势,并为学员缩小考试范围、浓缩考试内容,圈定重点考点,总结提炼出各门课程的必考点、常考点、易考点和预测考点,学员通过对考前划重点的学习,能够在最短时间内高效掌握考试重点,快速通关。 (二)、我们将知识点按考查几率及重要性分为三个等级,即一级重点、二级重点、三级重点,其中,一级重点为必考点,本次考试考查频率高;二级重点为次重点,考查频率较高;三级重点为预测考点,考查频率一般,但有可能考查的知识点。 考试学习软件站

本文档资源由考试课件网(https://www.doczj.com/doc/7812031694.html,)搜集整理原创制作! 一、《公共政策学》考试题型分析: 自2011年开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策》课程,更名为《公共政策学》,教材改用由宁骚主编的2010年版《公共政策学》。 我们以11.7考试情况为例,题型大致包括以下六种题型,各题型及所占比值如下: 题 号 题 型 题量及分值 第一题 单项选择题 (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第二题 多项选择题 (共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 第四题 简答题 (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第五题 论述题 (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第六题 案例分析题 (共1小题,每小题各 15分,共15分) 由各题型分值分布比重我们可以看出,各个题型在试卷中的比重,由此可知考试复习重点,每种题型有不同的答题方法和技巧,大家在做题的过程中要注意。 单项选择题: 考查知识点比较分散且细致,都是课本的基础知识,也是识记内容,难度一般,不会超出考试大纲涉及的内容。考生在平时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点的积累与记忆,特别要注意知识点细节的掌握与理解。考查的知识点一般会均匀的分布在教材的每一个章节。 多项选择题: 主要考查理解性和识记性的知识,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在答题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采取排除法选择答案等方法答题。此种题型的考查一般陷进比较多,考生在答题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审题并认真的区分相似答案,最终确定并选择正确答案。 简答题: 考查的知识点相对比较分散,考查形式比较灵活,考生要认真审题,弄清题意,通过对已掌握的知识综合应用来简答这种题型。此种题型难度一般不大,但对考生的综合能力要求相对比较高,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 论述题: 本题所占分值相对比较大,所以考生务必要认真的解答。论述题一般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难度不是很大,但命题方向一般不容易预测,这就要求考生要对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应用。 案例分析题: 本题型和论述题一样都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考查的知识一般跳跃性比较大,覆盖面也比较广,要求考生对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应用。 二、《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

公共政策学-陈振明

公共政策学 第一章、绪论 1、公共政策。 A、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 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B、“政策”的内涵。①由特定的主体制定及执行,具有法定的权威性。②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的目标或目的;在一定历史时期起作用,有时效性。③由一系列行为所 构成的行动过程。④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带有强制性,必须为政策对象所遵守。 C、本质及功能的表现。①作为政治控制或阶级统治的工具。②作为公共管理的手段。③作为利益关系的调节器。 2、政策系统的定义与划分。 (1)定义:公共政策运行的载体,是政策过程展开的基础。 (2)政策系统的划分:信息、咨询(参谋)、决断、执行、监控子系统。 ①信息子系统:由掌握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组成,从事信息的收集、整理、储存和传递等活动,为公共决策提供信息资料。 ②咨询子系统:由思想库(现代政策研究组织)以及各种专家、学者所组成的子系统。 ③决断子系统:也称中枢子系统,它由拥有决策权力的高层领导者所组成。 ④执行子系统:由政策执行组织及其人员特别是政府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所构成。 ⑤临近子系统:体制内和体制外的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所组成的一个子系统。 3、政策主体、客体与环境。 (1)政策主体: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团体、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选民)。 (2)政策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或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3)政策环境: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

北航行政管理专业考研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导论》重点笔记

北航行政管理专业考研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导论》重点笔记 书名,出版社,版次 作者 812 公共政策分析 《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第二版 陈振明 《公共部门决策理论与方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版 胡象明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版 袁方 《公共行政研究方法》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版 [美]伊丽莎白.奥沙利文等 《公共政策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版 严强 712 行政管理基础 《管理学》(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周三多 《公共行政学》(第三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张国庆 《西方公共行政学思想与流派》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谭功荣 《政治科学》第九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美】迈克尔·罗斯金,林振译 1.《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陈振明 第一章 绪论:政策科学的“研究纲领” 重点:1、政策科学运动 2、政策科学的概念和政策科学的研究范围 3、政策科学的研究途径 考点:1、拉斯韦尔和德洛尔的主要思想 第二章 政策与政策系统

重点:1、政策的概念和政策的本质 2、政策的基本功能和分类 3、政策系统的构成(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 4、政策主体. 客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5、政策子系统的划分 第三章政策活动者 重点:1、官方的政策活动者(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司法机关) 2、非官方的政策活动者(利益团体、公民 选民、大众传播媒介) 3、现代政策研究组织 考点:现代政策研究组织的地位与功能 第四章公共决策体制 重点:1、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和决策权力的含义 2、公共决策体制的分类(议会制、独裁制、人民代表大会制) 3、现代公共决策方式和决策方式的改进 考点:1、阿罗悖论 第五章政策工具 重点:1、政策工具的内涵与分类 2、政策工具研究的途径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 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 2)经济学研究途径 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 2、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 4、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表现 规范了具体的客体、 指向目标、 制定程序, 对人或包括政党在内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 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人们的行为予以指导 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性指导。 与法律不同,公共政策的指导性只具有一般性约束力。 5、公共政策的时代性的具体表现 在与公共政策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下,政策自身为适应时代所显示的特征。 公共政策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丰富。 政策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的多元化 政策问题的复杂性问题体现了时代性。 第二章 1、公共政策的客体: 指的是政策所发生的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 (事) 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 两个方面。 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问 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1) 1)

公共政策的目标团体:从人的角度看,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3、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现实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 距。偏差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紧张状态,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4、社会经济状况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其次,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资本物质条件。 (3)最后,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特别是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定的主要根据。 5、制度或体制条件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体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其次,一项政策的决策,往往是在多个方案中选择的,选择的结果与体制密切相关。 (3)在次,体制的习惯势力的大小和所占优势的程度,影响着人们对各种社会利益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表达以及这些利益和问题得到正确解决的机会。 4)最后,体制制约着政策的执行。 第三章 1、官方政策主体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司法机关。 2、非官方政策主体包括利益团体、公民(选民)、大众传播媒介(是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 3、行政机关在政策规划中起主导作用。 4、公共选择理论如何分析立法机关(或立法者)的行为的? 该理论分析了西方代议民主制条件下立法或政治家的行为特征及模式,并指出,政治家或立法者在政策过程中是以“经济人” 的面目出现的—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种最大化的利益表现为在选举中当选或再次当选。所以政治家的行为是为了在选举中获得更多的选票或支持率。而为了回的选民的支持就必须许诺制定并执行某些能够给选民带来利益的政策或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

00318《公共政策学》-网络学习-阶段测试

1.单选题 1.1公共政策学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为一门比较成熟的独立学科,建制化则是学科成熟的外在标志。建制化表现在学会的成立和专业研究刊物的面世、大学教育中专业与课程的设置及( C ) A.大师的产生 B.学科的独立 C.专门研究机构的建立 D.学术交流的频繁 建制化表现必然是成建制的,A.B.D.都不是成建制的现象,不能与题干中的两个短语并列,因此答案应当为C.。 1.2下列属于总统制决策体制的典型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瑞士 D.美国 美国是典型的总统制,其决策体制即为总统制决策。 1.3据我国台湾学者吴琼恩教授的研究,个人决策在面临封闭的、可计划的、可计算的情境时,最佳决策路径则是( ) A.理性的路径 B.直观的路径 C.头脑风暴法 D.具名团体法 据我国台湾学者吴琼恩教授的研究,个人决策在面临封闭的、可计划的、可计算的情境时,最佳决策路径则是理性的路径;在面临开放的、不可计划的、判断的情境时,最佳决策路径是直观的路径 1.4我国宋代苏轼在科举应试时所进的“时务策”是( ) A.《国策》 B.《谏逐客书》 C.《教战守策》 D.《盐铁论》 考察的知识点是古代的政策研究。科举时代的考卷,如宋代苏轼在应考时所进的“时务策”之一《教战守策》,甚至成为传世之作。因此,答案应为C.。 1.5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是十分发达的,究其原因,史官制度、策士制度、谏议制度和( )起了很大的作用。 A.科举制度 B.察举制度 C.门第制度 D.占卜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是十分发达的,究其原因,史官制度、策士制度、谏议制度和科举制度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的政治录用机制,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这种机制在制度安排上在上是选举,在下是求仕。不管是选举者还是求仕者,都重视政策能力。答案应为A.。 1.6公共政策学的研究通常以( )为始点 A.实践锻炼 B.理论思考 C.交谈沟通 D.经验观察 从经验观察开始和从假设开始是研究过程两个比较常见的始点。公共政策学的研究通常以经验观察为始点。 1.7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三个,即研究对象、概念体系和( ) A.研究范畴 B.研究路径 C.研究体系 D.研究方法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三个,即研究对象、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 1.8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拉斯韦尔,他也是什么学派的先驱者和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 A.政策理性主义 B.政治行为主义 C.多中心主义 D.渐进主义 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拉斯韦尔,他也是政治行为主义学派的先驱者和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1.9程序性政策也叫做( ) A.“例行政策” B.“实质性政策” C.“物质性政策” D.“形式性政策” 程序性政策也叫做“例行政策”、“常规政策”、“重复性政策”,指的是在大政方针确定之后,政策主体在既有的规范和原则的指导下制定的政策。实质性政策是程序性政策的对立面,因而B.排除,物质性政策对应的是符号性政策,形式性政策则是虚构的答案。因此,应当选择A.。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学》书中案例分析 ①看清题目,找准知识点。如时间充裕,则适当延展。 ②案例的原理,即脱离案例的理论知识。 ③结合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案例中哪些做法符合原理,所以成功了;哪些做法不符合原理,所以没成功。因此,要。。。(某些情况) ④案例分析要写得清晰明了,有一目了然的感觉。答题时注意分点,有层次感为佳。 成功的政策分析依赖于上述阶段步骤的不断循环反复。 一、结合案例,论述研究公共政策学的现实意义。(47页) (一)存在的问题: 1、缺少政策制定的科学理论和方法,科学化、程序化的决策水平不高,喜欢采用“试错法”这样一种经验型的方法。 2、有些政策没有经过理论探讨,没有经过专家的详细论证,没有经过多次代表大会的充分、认真的讨论。 3、少数领导者凭经验,按主观设想拍板 4、有些方面的政策缺乏完整性,没有形成有机体系,往往是零散、无系统的就事论事而缺乏远见, 导致前后不一致和不同政策间相冲突。 5、政策制定的法制化程度不高,政策制定和实施往往靠层层发放文件,缺乏完善的有关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法律手段。 6、政策的实施产生大量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问题,如就业、人口、环境问题等。 7、“温青年方案”:表明政治民主化进程不高,民间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程度不够。 (二)意义: 1、提高我国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迫切需要: 以公共政策系统的改进以及提高政策质量为目标,并形成相当完善的理论和方法,要引起人们的重视。 2、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根据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以及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 行、系统完整的宏观经济政策及社会政策,以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特别是必须处理好一些目标易冲突或难以同时达成的经济政策间的关系。如经济增长与公平分配、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 3、深化我国政治体制及行政体制改革、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在行政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的转变要求政 府运用种杠杆(政治、经济、法律)指导和经济生活。因此,发展公共政策学,探索政策研究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对于改善政策制定系统,提高政策质量,促进社会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公共政策学有着我们学习的理由: 1、职业上:使我们更好地利用社会科学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 2、政治行政上:(1)保证国家、政府采纳正确政策,规范社会发展方向,达成目标; (2)加强政治民主化建设。 3、提高行政管理水平:行政管理即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公共政策分析为行政部门提供政策相关知识。 二、运用政策分析程序,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向市长推荐你所偏好的方案。(80页) (一)相关原理。 1、政策分析过程的八大步骤(68页)。 (1)问题界定:①消除不相关的信息资料,用数字说话,抓住焦点或关键因素,明确界定问题。 ②弄清当事人可能解决的问题是否存在,应能提供第一手关于问题的陈述,应能够估计分析者所需的时间和资料。 ③当备选方案被派生和分析时,问题的其他方面要加以界定,重新界定任务。 (2)标准确立:①当事人提供或间接地从目标或目的概述。②分析者推导。③必须说明与公共利益相关的标准。(3)方案搜寻:①决策者自身。②政策过程的其他参与者。③现行政策,他人经验。 (4)结果预测:①当时间较充分时,用民意测验。②当时间不允许时,使用敏感性分析、快速的决策。 (5)方案抉择:对备选方案进行比较分析(技术、经济、政治、行政可行性的分析) (6)政策执行与监测:政策执行中信息不充分、有限理性、既得利益偏好、意外事件等的影响使得必须对政策执行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监测,及时发现和纠正偏差。 (7)结果评估:其意义①探讨政策是否达到目标,政策执行中所采取的各种措施,行为是否按事先的设计来进行。 ②事后评估所得信息是采取对应措施的基础。 ③为解释或说明某一特殊政策效果或影响提供依据。④解释政策成败的理由。 在实践过程中,这些阶段的先后次序是相对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它的覆盖面的宽度和广度,这些阶段的过程必须重复进行,必须通过分析问题的循环再循环,以使答案越来越集中且更具穿透力。 2、政策分析的作用:帮助决策者找目标;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分析每个备选方案的每个结果; 依一定标准科学修改(效益、效率、适当性、回应性、公正性、充分性)。 二、结合案例分析:按照上面的步骤分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