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所字结构

所字结构

所字结构
所字结构

古文学习中“所字结构”例说一、“所字结构”的定义:作为虚词时的“所”字,它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可以把“所”字看作使动

词等词体词化的标志,它的作用就是改变其后的词语的性质而是它具有其

他功能。具体地说,当它用在动词、介词或短语之前时,它主要起着结构

作用,不再具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应该把它看作“结构助词”,通过这个

结构来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或定语。而不把它看作代词。“所字结构”

充当句子成分时,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不能将其拆分,它的作用相当

于一个名词,可以承担名词所承担的一切语法功能。“所字结构”根据与“所”

字结合的核心词的词类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别:“所+动”结构和“所

+介”结构。每一种类别中又有着不同的类型变化,每一种类型中“所”的

作用和体现的意义又是各不相同的,它们在一起共同组成了“所字结构”

的语法功能。可见,“所字结构”的用法和意义十分灵活。二、“所字结

构”的种类及语法功能:(一)、“所+动(包括活用的名词或形容词)”

结构“所+动”结构是“所字结构”中最为常见,也是最基本的结构类

型,它的基本形式是“所”字加在动词(多为及物动词)、动词词组或活用

作动词的形容词和名词前面。其中的“所”字是指示代词,指代后面动词

所涉及的对象或宾语。具体来说,这种形式有以下几种类型变化:1、

所+动+名这是“所+动”结构中的最基本类型,在这种类型中,“所”

将其后的动宾词组转换为了一个名词性的偏正词组,并强调、指示了中心

词。例如:(1)、举所佩玉玦以示者三。(《史记·项羽本纪》)例

(1)中的“过名山大川”即“所+动+名”的形式的“所字结构”,动宾词

组“过名山大川”与“所”结合后变为了名词性的偏正词组“经过的名山

大川”。这里的偏正词组已经不同于一般的名词性偏正词组,因为“所”在

其中起了强调指示的作用,强调并指示了中心词,引起大家的注意。而一般的偏正词组没有这样的作用。有时候为了使这种偏正关系更加明确,还可以在动词和名词之间加上连词“之”,在译为现代汉语时就相当于加入了一个助词“的”。例如:(2)、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后汉书·张衡传》)“所居之官”就是在“所居官”的基础上加入“之”使关系更为明确,其实质与“所居官”是一样的,在翻译时我们可以译为“担任的官职”。2、所+动

这种结构类型可以看作是第一种类型的省略式,动词所修饰的中心词没有出现,“所”直接加在动词的前面,形成了一个名词性短语,充当主语或宾语,用来指代人、事、物等,相当于“所……的(人、事、物),我们在翻译时应补充出所指代的内容。例如:(3)、皇上有所询问。(梁启超《谭嗣同》)例中的“所询问”后面没有出现动词所修饰的中心词,但在理解时要补充出省略的内容,“所询问”是“询问的(事情)”。这样理解,我们就能知道例(4)中的“所字结构”充当的是句子的宾语。3、所+形容词当一个形容词与“所”字结合之后。这个形容词就临时活用为一个及物动词,整个结构仍然作为一个名词性短语出现,充当主语、谓语或宾语,指代的是人、事、物等。例如:(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左传·曹刿论战》)例中的形容词“安”在与“所”结合后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安身”。在这个句子中指代物,我们在翻译时要将其补出。整个“所字结构”在在句中充当了主语。4、所+名词“所”置于名词之前,使名词具有了及物动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可以理解成活用为动词)它的用法和“名+形容词”是相同的,他们都不是“所+动”结构常见的类型变化,特别是“所+名”我们接触的机会要更少一些。例如:

(5)、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例句中的“罾”本身是名词,但与“所”结合后在这里是“用渔网捕捉”之意,“所罾”指代“用渔网捕捉的(鱼)”。5、所+动+者这种类型中的“所”起的作用与第一种类型中的“所”是相同的,只是中心词由名词换成了不必明言或不便明言的代词“者”,“者”在这里起了指代的作用,“所”只起强调的作用,组合之后形成的“所……者”结构仍然作为一个名词性短语,充当句子的主语或宾语。(6)、刑法行于国,所诛者乱人也。(《礼记·聘义》)在这个例句中,“所字结构”指代的是人,而这个指代的作用是由“者”来承担的,“所诛者”意思就是“诛杀的人”之意。它们在句中充当的是句子的主语。6、所+动宾词组

这种类型的“所字结构”经常会和“所+动+名”相混淆。虽然两者形似,但实质却有所不同,在“所+动宾词组”中,大多数动词所修饰的宾语是由代词充当的。例如:(7)、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左传·僖公四年》)其中的动宾词组的宾语是由代词“之”来充当的,译为“使用它们的地方”。如果宾语是由一个名词来充当,就要看动词和名词之间能否加入连词“之”,能够加入“之”而意思不改变的,属于“所+动+名”形式;意思发生改变的则属于“所+动宾词组”形式。我们比较以下两个例句。(8)、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例句中,“所得表众”可以加入“之”变为“所得之表众”,意思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获得的刘表的部队”,所以应属于“所+动+名”式。7、所+状+动这里的“状”指的是能够充当状语的能愿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在使用时这几类词先和动词组合成一个动词性的偏正词组,整个词组再和“所”结合形成“所字结构”,充当句子的主语或宾语。

在这种类型中,“所”字要强调指代的是偏正词组所修饰的那个中心词(一般不出现),理解起来要稍微复杂一些,但在文言作品中却经常使用。例如:(9)、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口技》)(10)、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逍遥游》)上述例句中充当状语的是“应”“不”“可”,它们和动词“有”和“用”结合组成了动词性的偏正词组“应有”“不有”“可用”,之后与“所”结合,强调指代的是“有”和“用”修饰的那个中心词。“所应有”指的是“应该有的(声音)”,“所可用”指的是“可用的(地方)”。(二)、“所+介”结构“所字结构”的第二种类别可以称之为“所+介”式。“所+介”式的类型变化虽然没有“所+动”式那么多,但它的意义表述却更为复杂,这主要是由介词本身的语法功能决定的。介词本身就是一种用法灵活的虚词,它既可以表示处所和时间,又可以表示动作涉及的对象,动作行为相关的工具、方法或行为发生的原因。介词在与“所”字结合的同时也保留了它的语法特征,所以我们在分析“所+介”结构时,要更为细致。具体来说,“所+介”结构有以下几种变化:1、所+介这种形式可以看作是“所+介+动”结构的省略式,它的用法和“所+介+动”相同,我们在理解时,应注意在补充出中心语的同时不要忘记加入相应的动词使语义完整。例如:

(11)、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蒲松龄《促织》)例(11)中的“所自”是“所自(来)”的省略式,在理解时,应注意在补充出中心语(来)才能使语义完整。2、所+介+动这是“所+介”结构的基本类型,在这种类型中,先是由介词和其宾语(此宾语常省略)组成介宾词组,再和动词组合成一个状动关系的偏正词组。最后这个词组与“所”字结合,组成“所”字结构。组合后的结构是名词性词组,在句子中充当

宾语,指代处所、条件或是原因等。例如:(12)吾知所以距子矣。(《晏子·公输》)(13)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内篇》)(14)先生所为文市义,乃今日见之。(《战国策·齐策》)在例(12)、例(13)中,介词的宾语没有出现,例(14)中宾语出现。在理解时我们分别将它们译为:例(12)“我知道用来抵御你的方法”;例(13)“圣人不是可以和他开玩笑的人”;例(14)“先生替田文买恩义的道理”。通过这三句的翻译我们可以看出,在解释这种结构时,中心词是由我们补出的,结构中的介词虽然并不表示确定的意义,但我们却能利用其固有的语法意义,限制这个名词性词组中心词的意义范围,从而更有利于准确的表达语义。古汉语中的“所”字,虽然其词性的认定至今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论,我们通过以上归纳分析,对其类型的变化已经有了一个较系统的认识。有了这些认识,我想,对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作品,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它文言语法问题的探讨都会有一定的帮助的

古代汉语_所字结构_再认识

语 言应用研究 odern chinese M 21 XIANDAI YUWEN 2008.08 “所”在文言文中的使用频率很高,而用法又十分复杂,甚至连其词性的归属也众说纷纭。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所,伐木声,从斤户声。诗曰:伐木所所。”可见“所”字的本义应该是一个象声词,指伐木的声音,只是作为这种词性的“所”我们接触的比较少,大家并不熟悉。语法学家对于“所”字的分歧主要体现在其作为虚词的使用上,在起结构作用时,该如何认定。在中国第一部语法著作《马氏文通》中,马建忠认为“所”是一个“接读代字”并指出“接读代字者乃所以为读之记也”[1];杨树达先生认为“所”应是“被动助词”[2];杨伯峻先生则将其解释为“小品词”[3];王力先生曾将“所”字定为“动词前附号”后来又修改了自己的意见,认为它应是“指示代词的一种”[4]。这种说法后来被广泛采用,郭锡良先生在这种说法的基础上将“所”表述为“辅助性指示代词”[5]。综合来看,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各自侧重的语言事实不同,有的甚至是仅限于语言中的个别用例。虽然在“所”的词性表述上有着一定的分歧,但是有一点是绝大多数人都认可的,那就是“所”字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它必须和其它的词或词组相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才能够充当句子成分,也就是说充当句子成分的,不是“所”字本身,而是以它为中心的整个结构。 “所字结构”充当句子成分时,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不能将其拆分,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名词,可以承担名词所承担的一切语法功能。“所字结构”根据与“所”字结合的核心词的词类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别:“所+动”结构和“所+介”结构。每一种类别中又有着不同的类型变化,每一种类型中“所”的作用和体现的意义又是各不相同的,它们在一起共同组成了“所字结构”的语法功能。可见,“所字结构”的用法和意义十分灵活。 一、“所+动”结构 “所+动”结构是“所字结构”中最为常见,也是最基本的结构类型,它的基本形式是“所”字加在动词(多为及物动词)、动词词组或活用作动词的形容词和名词前面。其中的“所”字是指示代词,指代后面动词所涉及的对象或宾语。具体来说,这种形式有以下几种类型变化:(一)所+名+动 这是“所+动”结构中的最基本类型,在这种类型中,“所”将其后的动宾词组转换为了一个名词性的偏正词组,并强调、指示了中心词。例如: (1)举所佩玉玦以示者三。(《史记·项羽本纪》)其中的“所佩玉玦”就是一个“所+名+动”形式的“所字结构”,动宾词组“佩玉玦”与“所”结合后变为了一个名词性的偏正词组“佩戴的玉玦”。这里的偏正词组已经不同于一般的名词性偏正词组,因为“所”在其中起了强调指示的作用,强调并指示了这个中心词,引起大家的注意。而一般的偏正词组没有这样的作用。有时候为了使这种偏正关系更加明确,还可以在动词和名词之间加上连词“之”,在译为现代汉语时就相当于加入了一个助词“的”。例如: (2)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后汉书·张衡传》) “所居之官”就是在“所居官”的基础上加入“之”使关系更为明确,在翻译时我们可以译为“担任的官职”。 (二)所+动 这种结构类型可以看作是第一种类型的省略式,动词所修饰的中心词没有出现,“所”直接加在动词的前面,形成了一个名词性短语,充当主语或宾语,用来指代人、事、物等,相当于“(所)……的(人、事、物),我们在翻译时应补充出所指代的内容。例如: (3)婉贞挥刀直斫,所当无不披靡。(《清稗类钞·冯婉贞》) (4)皇上有所询问。(梁启超《谭嗣同》) 例(3)中的“所当”和例(4)中的“所询问”后面都没有出现动词所修饰的中心词,但在理解时要补充出省略的内容,“所当”就是“抵挡的(人)”,而“所询问”则是“询问的(事情)”。这样理解,我们就能知道例(3)中的“所字结构”充当的是主语,而例(4)中的“所字结构”则作为了句子的宾语。 (三)所+形容词 当一个形容词与“所”字结合之后。这个形容词就临时活用为一个及物动词,整个结构仍然作为一个名词性词组出现,充当主语、谓语或宾语,指代的是人、事、物等。例如: (5)凡御者之所贵,马体安于身,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尽速致远。(韩非子《喻老》) (6)辨明礼仪,人之所长,而猱猿之所短也。(《管 古代汉语“所字结构”再认识 □张 杨 摘 要:“所”字是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用法较为复杂的指示性代词,作为虚词,它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通常情况下用在动词、介词或是短语之前,组成“所字结构”,通过这个结构来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或定语。 关键词:古代汉语 所字结构 结构类型

“所”字结构

所 代词、词头。 一、代词 “所”是古代汉语中一个特殊的代词,它称代一定的人或物,但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必须放在及物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的前面,指代行为的对象,构成“所”字结构,才能成为句子的一个成分。所以叫做辅助性代词。 “所”字结构的常见用法有四种:? (一)位于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前,组成所字结构,使整个结构具有名词性。例如: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赤壁之战)(232) 大臣忧惧,不知所.出。(报任安书)(395) 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古知今,以所见知所不见。(察今)(647) “所”字在这里都是指代动作行为的对象,“所望”就是“期望的情况”,“所出”就是“提出的办法,“所见”就是“看见的东西”。 (二)“所”、“者”同时出现,构成“所…者”格式,它的作用和单用“所”字的结构相同,仍是指代行为的对象。例如: 即举所坐者 ...送之。(身无长物)(16) 所欲忠者 ....,国与主耳。(张中丞传·后叙)(238) 然则所重者 ...在乎人民也。(谏逐客书)(383) ...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 “所坐者”就是坐的东西,指的是“竹席”。“所欲者”就是要忠于的对象,即“国与主”。“所重者”等于“所重”、“所轻”,指的是“色乐珠玉”和“人民”。 (三)“所”字结构的前面还可以用行为的主动者作定语来修饰它。有定语后不加“之”的。例如: 皆崩崖所陨 ....。(巫山·巫峡)(29) 骞身所至者 ....。(张骞传)(190) 城之陷,自远所分 ...始,以此诟远。(张中丞传·后叙)(239) 吾所欲者 ....土地也。(五蠹)(644) 有定语后加“之”的。例如: 必为秦国之所生 .....然后可。(谏逐客书)(382) 手之所触 ....,肩之所倚 ....,膝之所踦 ....。(庖丁解牛)(601) ....,足之所履 (四)“所”字结构的后面有时出现具体的行为对象,这时,“所”字结构作定语,修饰后面的名词。例如: 举所佩玉块 ....以示之者三。(鸿门宴)(162) 所得表众 ....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232) 有时“所”字结构前可以出现行为的主动者,这时行为的主动者是“所”字结构的定语。例如: 置人所罾鱼 ....腹中。(陈涉起义)(170) 彼所将中国人 ......不过十五六万。(赤壁之战)(232) 得李翰所为 ...》。(张中丞传·后叙)(236) ....《张巡传 因诵嵩所读书 ....(同上)(244) 二、词头 在“为……所”式的被动句中,“所”字用在动词前,帮助表示被动,是词头的性质。

字形结构写法

《间架结构九十二法》1,天覆者,凡画皆冒于其下。 上面是宝盖的字,其余笔画应被盖在它下面。如: xx、宙、定 2,地载者,有画皆托于其上。 下面有底托状的字,其余笔画应托于其上。 如: 至、xx、圣 3,让左者,xx右低。 以左半部为主的字,左边要高,右边要低。 如: 部、幼、即 4,让右者,右伸左缩。 以右半部为主的字,右边要长,左边要短。 如: 绩、议、读 5,横担者,中画宜长。 有横担的字,中横应该写得长些。如: 喜、吾、安 6,直卓者,中竖宜正。

有竖笔贯中的字,中竖应正直不歪。 如: 甲、平、干、午 7,勾拿法,其身不宜曲。短以横折钩为主笔,且被包围部分笔画较多的字,横折钩宜长直而挺,折角正方。 如: xx、萄、蜀、xx 8,勾衂(nǜ)法,不可直长其势。 以横折钩为主笔,且被包围部分笔画较少的字,横折钩宜稍短而右倾,折角内收。如: 句、匀、勿 9,画短撇长。 横短撇长;如: 左、在、尤、龙 10,画长撇短。 横长撇短;如: 右、有、灰 11,画短直长, 横画短竖画长的字,撇捺应延伸。如: 木、本、xx 12,画长直短,撇捺宜缩。

横画长竖画短的字,撇捺应缩短为相背的点,两相呼应。如: 乐、集 13,横长直短。 在一个字中,横长则竖宜短,横长而细挺,竖短而粗健。如: 十、上、下、士 14,横短直长。 在一个字中,横短则竖宜长。横短略粗,竖垂直下挺。如: 才、斗、丰、井 15,上下有画,须上短而下长。 上下有横画的字,应上短而下长。如: 丕、正、亚 16,左右有直,须左收而右展。左右有竖画的字,左边应收而右边伸展。如: 目、自、因、固 17,左撇右直,须左缩而右垂。 左为撇画右为竖画的字,应左撇短右竖长。如: 川、升、邦 18,xx撇,xx而右放。 左为竖画右为撇画的字,左竖应收缩上靠而右撇应放展。如: xx、侈、修 19,点复者,宜偃仰向背以求变。

独体字的结构

在汉字中,有独体字结构和合体字结构。独体字,是由几个基本笔画构成的,这类字既没有偏旁又没有部首和其它结构。如上、中、下、大、小、本、木、日、月、勿、田、用、成等等,都是独体字。独体字一般笔画比较少,但笔画越少越比较难写好。有的要疏密得当,有的要长短适宜,有的要搭配相宜,有的要掌握重心。 一、要疏密得当。比如写“东”字,上边的“一”笔画比较松散,中间的笔划比较密,要想把字写好,笔画要稍瘦一些,下边的宜肥一些,这样看才比较得体。还有“身”字,“身”上边要写得密集一些,下边的一撇要写得疏一些,这样才显得得体。 二、要安排匀称。匀称,就是要照顾笔画间的距离,不要顾此失彼。比如写“生”字,这个字的第一笔“丿”与“三”和“丨”安排匀称了,写出来才自然得体。“王”字和“三”也是一样。“三”第一笔横要长于第二笔的横,第三笔的横要长于第二笔的横,而三笔的横间距相等,写出来才比较好看;如果写成前两横与后一横间距不一样,或上横与中横间距大,都不好看。“正”、“川”、“亚”、“田”、“日”、“甘”等字,都属于这类字。 三、要搭配好。这类字一般指左右带有撇、捺和斜钩的字。如“人”、“太”、“来”、“尺”等字。属于左撇右捺的字要搭配好,一要呼应,二要匀称。如最简单的“人”字,写了第一笔“丿”以后,右笔的“■”搭配好就美。如两笔搭配不好,写得不呼应而又不匀称,就达不到预期效果。还有左竖和右斜钩的字,如“九”字,第二笔的“■”要与第一笔的“丿”相呼应,又不显得偏斜。

四、要掌握重心。人之所以能走、能跑,是因为掌握了重心,才不会跌倒。字,也是一样,比如写“方”字,写横下笔要左轻右重,从左向右上方,呈5度左右角,在点与横的交点处起笔,以45度的角度撇去。横折钩与撇的搭配合理才会使整个字重心平稳。横折钩要偏向右一些,然后再向左上方挑上去,就比较好看。“戈”、“式”、“户”、“少”、“厂”等字也是一样,每个字都有每个字的重心。特别是偏、斜比例失调的字,写好了,就跟人们看体操和杂技一样,惊险而俊美。总之,笔画少的字宜肥、宜丰满些;但肥和丰满并不等于臃肿;笔画多的宜匀称、清晰,但匀称清晰并不等于纤细、单薄。 独体字由下列几种组合关系构成: 1、离散关系:即笔画与笔画之间有一定的间距,互不接触,例如“八、、心、六”等字。 2、连接关系:即笔画与笔画互相连接,例如“工、入、下、正、月、几、己、韭”等字。 3、交叉关系:即笔画与笔画之间互相交叉,例如“十、卅、丈、夫、井、车、力”等字。 4、综合关系:即离散、连接、交叉等多种关系综合在一起,例如“本、无、手、牛”等字。

独体字结构教学

独体字结构教学 第一课独体字结构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独体字中两种结构的写法,学习书写取中结构的字和偏斜结构的字,注意学生的书写姿势。教学重点和难点:独体字的两种结构的写法;写偏斜结构的字,主笔不要过斜,使字的重心稳定。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背“写字歌”,强调书写双姿。 二、出示“中、结、折、主、飞、稍、斜、勿”。请学生们找出其中的独体字,并分析独体字的特点:独体字,直接由笔画组成,一般笔画较少,分取中结构的字和偏斜结构的字。 三、学习书写取中结构的字。 1、找出取中结构字的特点:中间竖是主笔,要直,两侧笔画要相称。 2、习书写:中、木、平、水、主中:长竖要垂直,位于字的中心。木:横较短,撇、捺相称。平;点撇相称,撇起笔稍高。 3、练习书写。 四、学习书写偏斜结构的字。 1、说说写偏斜结构的字的要领:主笔不要过斜,使字的重心稳定。 2、学习写左偏斜的字:“夕”、“力”、“户”、“勿”。

3、学习写右偏斜的字;“飞”、“戈”、“气”、“式”(主笔向右偏斜) 五、学生练习书写并进行行款练习。六、教师小结。第二课上下结构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上下结构的字的规律,学习书写上窄下宽和上宽下窄的字,学习上下结构字的行款练习。教学重点和难点:书写时要使上下结构的字上下对正,宽窄适当。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 二、指名书写上下结构的字,找出这类字的规律,并说说书写要求。规律:上下结构的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有的上窄下宽,有的上宽下窄。要求:书写时要使上下对正,宽窄适当。 三、学习书写上窄下宽的字。 1、出示上窄下宽的字:志、支、星、实、泉、笔、辈 2、读一读,说说书写这些字应注意什么?(先说后书写)“志” 首横偏上居中,下部托正上部。“支” 撇捺舒展,左右相称。“星” 横的间隔均匀,末横要长。“泉” 下部右撇起笔要高。“笔” 上部左低右高,下部底横较长。“辈” 横的间距要匀,下横要长。 3、学生练习书写以上几个字和与上面几个字结构相同的字。 四、学习书写上宽下窄的字。 1、出示上宽下窄的字:分、学、金、皆、春、努

所字结构

古文学习中“所字结构”例说一、“所字结构”的定义:作为虚词时的“所”字,它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可以把“所”字看作使动 词等词体词化的标志,它的作用就是改变其后的词语的性质而是它具有其 他功能。具体地说,当它用在动词、介词或短语之前时,它主要起着结构 作用,不再具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应该把它看作“结构助词”,通过这个 结构来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或定语。而不把它看作代词。“所字结构” 充当句子成分时,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不能将其拆分,它的作用相当 于一个名词,可以承担名词所承担的一切语法功能。“所字结构”根据与“所” 字结合的核心词的词类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别:“所+动”结构和“所 +介”结构。每一种类别中又有着不同的类型变化,每一种类型中“所”的 作用和体现的意义又是各不相同的,它们在一起共同组成了“所字结构” 的语法功能。可见,“所字结构”的用法和意义十分灵活。二、“所字结 构”的种类及语法功能:(一)、“所+动(包括活用的名词或形容词)” 结构“所+动”结构是“所字结构”中最为常见,也是最基本的结构类 型,它的基本形式是“所”字加在动词(多为及物动词)、动词词组或活用 作动词的形容词和名词前面。其中的“所”字是指示代词,指代后面动词 所涉及的对象或宾语。具体来说,这种形式有以下几种类型变化:1、 所+动+名这是“所+动”结构中的最基本类型,在这种类型中,“所” 将其后的动宾词组转换为了一个名词性的偏正词组,并强调、指示了中心 词。例如:(1)、举所佩玉玦以示者三。(《史记·项羽本纪》)例 (1)中的“过名山大川”即“所+动+名”的形式的“所字结构”,动宾词 组“过名山大川”与“所”结合后变为了名词性的偏正词组“经过的名山 大川”。这里的偏正词组已经不同于一般的名词性偏正词组,因为“所”在

四字结构

探索篇 (一)并列关系 名山大川famous mountains and great rivers 名胜古迹scenic spots and historical sites 湖光山色landscape of lakes and hills 青山绿水green hills and clear waters 奇松怪石strangely-shaped pines and grotesque rock formations 平等互利equality and mutual benefit 扬长避短play up strengths and avoid weaknesses 反腐倡廉fight corruption and build a clean government 简政放权streamline administration and institute decentralization 集思广益draw on collective wisdom and absorb all useful ideas 国泰民安the country flourish and the people live in peace and harmony 政通人和the government functions well and people cooperate well 国计民生national welfare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辞旧迎新bid farewell to the old year and usher in the new 徇私舞弊bend the law for personal gain and engage in fraud 流连忘返linger on with no thought of leaving for home 国际局势复杂多变the complex and volatil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开拓进取blaze new trails and forge ahead 求同存异seek common ground while shelving differences (二)语意重复 广袤无垠的中华大地the boundless expanse of the Chinese territory

之+所字结构”中“之”用法的质疑

“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结构吗 朱本末 提要:本文意在对汉语语法研究领域中“…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结构”的成说提出质疑,其研究方法是从“所”字的语法功能方面加以考察,借以认识它的本质属性。其结论是:“所”字结构不是名词性结构,而是一个 动词性结构。 关键词:汉语语法“所”字结构名词性结构动词性结构 数十年来,汉语语法学界一般都认为汉语中“所”字结构的语法性质是名词性的。诸如: “所”字也是一种特别的指示代词,它通常用在及物动词的前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①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这种用法的所字只附在动词的前面,一经附着之后,则它和所附的动词便成为名词性词组;它具有名词的一般功用,可以作主语、宾语、中心语和修饰语。所字附着在动词上的这种结构叫所字结构。② “所”字词组直接用于主语、谓语、宾语等,起一个名词的作用,表示“所”字词组及其动词行为对象的内容,指称人或事物。③

“所”字短语,由“所”字加在及物动词前面组成,指称动作所支配或关涉的对象,是名词性短语。④ 还有其他一些关于“所”字结构本质的系统论述通常也多认为其是名词性结构,这里不再一一赘述⑤⑥,本文特对上述“…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结构”这一成说提出质疑,以期对“所”字结构的语法性质作进一步的探讨。请看下面的语言事实: 一、“所”字结构可以作谓语 “所”字结构可以作谓语,但一般不作独立单句的谓语,而往往作充当了句子成分的主谓短语的谓语或作复句分句的谓语。例如:(1)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诗经·庸风·载驰》) (2)世有方士,吾王悉所招致。(《三国志·华佗传注》) (3)上者皆所由陟,更无别路。(《水经注·河水四》) (4)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姚鼐《登泰山记》)例(1)中的“所思” 作充当了句子成分的主谓短语“百尔所思”的谓语,例(2)中的“所招致”、例(3)中的“所由陟”、例(4)中的“所不至”都作了复句分句的谓语。以往,人们为了证明“所”字结构的名词性而把这种谓语解释为名词性谓语,据我看来,这种谓语仍然是动词性的,因为“所”字对谓语动词(或动词短语)起的是强调作用,所以上面各例中的“所”字结构都体现出了明显的动词性。例(1)可译作“你们想百样,不如我前往。”其中“尔所思”,“我所之”都是主谓关系,“所思”即“思”,“所之”即“之”(“之”,“往”的意思),都具有明显的动作性。例(2)、(3)在“所”字结构前边分别有“悉”、“皆”等副词作状语,用以限制“所”字结构

所字结构前的“之”分析

“之+所字结构”中“之”用法的质疑 在古汉语中,“之+所字结构”的用法十分常见,“之”的用法更是众说纷纭。要弄清此结构中“之”的用法,还必须了解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所”字结构的特点。“所”字结构最基本的模式就是“所+动词”,当然也可以在动词前插入介词(如“以”“从”“与”等)。“所”字结构表示行为动作产生的原因,处所,所凭借的工具、方式、方法,或与该行为动作发生有关的人。不管是哪一种用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所”与后面的动词一起构成了一个名词性的短语,可翻译成“(所)……的人”“(所)……的原因”“(所)……的地方”“(所)……的工具(方式、方法)”“(所)……的东西”等。 其次,我们必须了解古汉语中一种特殊句式——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它是区别于叙述句、描写句而言的,即以名词或名词性的短语作谓语的句子(叙述句是以动词或动词短语作谓语的句子,描写句是以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的短语作谓语的句子。这三种句式是根据谓语成分构成的不同而划分的)。 现在我们回到“之+所字结构”用法的讨论上来。多数人,包括一些高中教参或测试卷答案都一致认为此结构中“之”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如果此说法成立的话,那么就可以这样认为:“之”前的是主语,“所”字结构是谓语。

这样,问题就来了,“所”字短语是一个名词性的短语,如果“所”字结构作谓语,那此句就必然是一个判断句了。果真如此吗?试看下面几个都是判断句的例句,“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亦余心之所善兮”(《离骚》)、“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其表判断的都非“所”字结构部分,而是划横线的部分。如果这还不能说明问题的话,大家可以扩大搜寻范围,最终你可以发现“所”字结构根本没有作谓语的用法。所以,“之+所字结构”中的“之”根本就不是用于主谓之间之间。 那到底此结构中的“之”是哪一种用法呢?其实,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和他著述的《汉语史稿》早给了我们答案,即助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上述事例中“吾剑”“礼”“余心”“师”都是对后面“所”字结构所表达的内容对象上的限定。可以佐证的就是在古汉语中,有时对“所”字结构所表达的内容进行限定可省略助词“之”,如“驼所种树”(《种树郭橐驼传》)。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是什么句式 “后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哪里能够说得完呢?这样看来,这句子就不是定语后置了,定语后置一个明显标志就是句末的“……者”是指代前面的中心语,而前面的中心语是“后世”,这个“……者”指代某种情况,所以,这只能算一个一般的句式,不是定语后置。 下面是网上的几种译法,我支持最后一种,先把它们都摘在下面:

字体结构

一、点的写法:钢笔字中常见的有斜点、斜长点、三点水等。斜点:、两点水:次 斜点:空中落笔,从左上方像右下方,由轻到重顿笔而成。形如水滴状。 斜长点:写法与斜点相似,只是形态比斜点长。 三点水:三点水的第一、第二笔的写法与斜点同。第三笔为挑点。 二、横的写法:常见的有长横和短横。运笔要点:横的两端都要稍顿一下笔,中间行笔稍快, 这样就避免了横画写成像火柴棍或木头棒一样单调平直。 长横:下笔轻斜一点,顺势向右轻快运笔,收笔向右下方稍顿。在楷书中,横画不是绝对水平的,而是左端偏低,右端偏高。比长横短的横画叫短横,写法是长横的缩短。 三、竖的写法:竖有悬针竖和垂露竖。运笔要点:下笔轻轻向右一点,然后垂直向下行笔。 悬针竖的下端如针锥一样尖,垂露竖的下端则要顿笔呈圆点。 悬针竖:下笔轻斜一点,顺势转笔向下,由重到轻,缓缓运笔,收笔轻轻提起,形如针状。悬针竖要垂直,上粗下细,末端尖。 垂露竖:起笔同悬针竖,只是末端要顿笔呈圆点。 四、撇的写法:常见的有短撇、长撇和竖长撇。下笔向右下方轻轻一点,然后向左下方或下 方轻快撇出。 短撇:下笔轻斜一点,然后向左下方轻快撇出。末端锋芒锐利,形如针锥。 长撇:写法与短撇相同,只是形态比短撇长。 竖撇:下笔如同竖画,然后转笔向下,由重到轻,略带一点弧度,末端轻快撇出,形如兰草叶状。 五、捺的写法:常见的有斜捺及平捺。运笔要点:下笔由轻入重,在捺的末端稍顿一下笔, 然后捺出。斜捺的底刃要取平,平捺的底刃稍向右上倾斜。 斜捺:空中落笔,从左上方向右下方,由轻到重运笔,至下端稍顿,然后折笔向右,由重到轻捺出,末端如刀刃状,底刃取平。 平捺:写法与斜捺相似,只是倾斜度比斜捺小,底刃可以取平,也可略向右上方捺出。六、提的写法:下笔轻轻一点,然后向右上方轻快挑出。 斜提:下笔向右下方轻斜一点,然后向右上方轻快挑出。 七、折的写法:常见的有横折、竖折、撇折等。运笔要点:写折的时候,注意在转角处要顿 笔。 横折:在完成横画以后,折笔向左下方作一短竖。 竖折:在完成竖画以后,折笔向右作一横画,折转处稍顿一下,竖画与横画要求要一笔完成。撇折:下笔轻斜一点,然后向左下方撇出,末端顿笔转角向右写一横画。撇画与横画要一笔完成。 八、钩的写法:常见的有横钩、竖钩、竖弯钩、弯钩、横折钩、斜钩、卧钩等。运笔要点: 写钩时要注意,在钩出之前,要顿一下笔,钩的尖端部分不宜过长。 横钩:横钩是宝盖的主要笔画。写法是:在完成横画以后,紧接向左下方作一短撇,要求一笔完成。 竖钩:在完成竖画以后,折笔向左上方轻快钩出。竖画与钩画的夹角约为45度左右为宜。斜钩:下笔同竖,然后向右下方倾斜而下,略带弧度,但不宜太弯曲,至下端稍顿,然后向上方或左上方钩出。 卧钩:空中落笔,自左上方弯曲而下,由轻到重,如月牙形,运笔向右端,然后向左上方钩出。 单人旁:撇画和垂露竖的交接点在撇画的中部。 立刀旁:第一画为短中竖,第二画为竖钩。短中竖平行于竖钩,居于竖钩中间偏上一些。

所字用法

(一)名词,处所,地方。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④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⑤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⑥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②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③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④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④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伶官传序》 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所谓】所说的。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所在】 1.到处。 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所在之处,处所。 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 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

所字结构

古文学习中“所字结构”例说一、“所字结构”的定义: 作为虚词时的“所”字,它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可以把“所”字瞧作使动词等词 体词化的标志,它的作用就就是改变其后的词语的性质而就是它具有其她功 能。具体地说,当它用在动词、介词或短语之前时,它主要起着结构作用,不再 具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应该把它瞧作“结构助词”, 通过这个结构来充当句 子的主语、宾语或定语。而不把它瞧作代词。“所字结构”充当句子成 分时,就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不能将其拆分,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名词,可 以承担名词所承担的一切语法功能。“所字结构”根据与“所”字结合的核 心词的词类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别:“所+动”结构与“所+介”结构。 每一种类别中又有着不同的类型变化,每一种类型中“所”的作用与体现的 意义又就是各不相同的,它们在一起共同组成了“所字结构”的语法功能。 可见,“所字结构”的用法与意义十分灵活。二、“所字结构”的种类及 语法功能: (一)、“所+动(包括活用的名词或形容词)”结构“所+动” 结构就是“所字结构”中最为常见,也就是最基本的结构类型,它的基本形式 就是“所”字加在动词(多为及物动词)、动词词组或活用作动词的形容词与 名词前面。其中的“所”字就是指示代词,指代后面动词所涉及的对象或宾 语。具体来说,这种形式有以下几种类型变化: 1、所+动+名这就是 “所+动”结构中的最基本类型,在这种类型中,“所”将其后的动宾词组转 换为了一个名词性的偏正词组,并强调、指示了中心词。例如: (1)、举所 佩玉玦以示者三。(《史记·项羽本纪》) 例(1)中的“过名山大川”即“所 +动+名”的形式的“所字结构”,动宾词组“过名山大川”与“所”结合后 变为了名词性的偏正词组“经过的名山大川”。这里的偏正词组已经不同于 一般的名词性偏正词组,因为“所”在其中起了强调指示的作用,强调并指示

古文学习中“所字结构”例说

古文学习中“所字结构”例说 一、“所字结构”的定义: 作为虚词时的“所”字,它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可以把“所”字看作使动词等词体词化的标志,它的作用就是改变其后的词语的性质而是它具有其他功能。具体地说,当它用在动词、介词或短语之前时,它主要起着结构作用,不再具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应该把它看作“结构助词”,通过这个结构来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或定语。而不把它看作代词。 “所字结构”充当句子成分时,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不能将其拆分,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名词,可以承担名词所承担的一切语法功能。“所字结构”根据与“所”字结合的核心词的词类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别:“所+动”结构和“所+介”结构。每一种类别中又有着不同的类型变化,每一种类型中“所”的作用和体现的意义又是各不相同的,它们在一起共同组成了“所字结构”的语法功能。可见,“所字结构”的用法和意义十分灵活。 二、“所字结构”的种类及语法功能: (一)、“所+动(包括活用的名词或形容词)”结构 “所+动”结构是“所字结构”中最为常见,也是最基本的结构类型,它的基本形式是“所”字加在动词(多为及物动词)、动词词组或活用作动词的形容词和名词前面。其中的“所”字是指示代词,指代后面动词所涉及的对象或宾语。具体来说,这种形式有以下几种类型变化: 1、所+动+名 这是“所+动”结构中的最基本类型,在这种类型中,“所”将其后的动宾词组转换为了一个名词性的偏正词组,并强调、指示了中心词。例如: (1)、举所佩玉玦以示者三。(《史记·项羽本纪》) 例(1)中的“过名山大川”即“所+动+名”的形式的“所字结构”,动宾词组“过名山大川”与“所”结合后变为了名词性的偏正词组“经过的名山大川”。这里的偏正词组已经不同于一般的名词性偏正词组,因为“所”在其中起了强调指示的作用,强调并指示了中心词,引起大家的注意。而一般的偏正词组没有这样的作用。有时候为了使这种偏正关系更加明确,还可以在动词和名词之间加上连词“之”,在译为现代汉语时就相当于加入了一个助词“的”。例如: (2)、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后汉书·张衡传》) “所居之官”就是在“所居官”的基础上加入“之”使关系更为明确,其实质与“所居官”是一样的,在翻译时我们可以译为“担任的官职”。 2、所+动

文言文中所字结构

一、“所字结构”的定义: 作为虚词时的“所”字,它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可以把“所”字看作使动词等词体词化的标志,它的作用就是改变其后的词语的性质而是它具有其他功能。具体地说,当它用在动词、介词或短语之前时,它主要起着结构作用,不再具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应该把它看作“结构助词”,通过这个结构来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或定语。而不把它看作代词。 “所字结构”充当句子成分时,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不能将其拆分,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名词,可以承担名词所承担的一切语法功能。“所字结构”根据与“所”字结合的核心词的词类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别:“所+动”结构和“所+介”结构。每一种类别中又有着不同的类型变化,每一种类型中“所”的作用和体现的意义又是各不相同的,它们在一起共同组成了“所字结构”的语法功能。可见,“所字结构”的用法和意义十分灵活。二、“所字结构”的种类及语法功能:(一)、“所+动(包括活用的名词或形容词)”结构“所+动”结构是“所字结构”中最为常见,也是最基本的结构类型,它的基本形式是“所”字加在动词(多为及物动词)、动词词组或活用作动词的形容词和名词前面。其中的“所”字是指示代词,指代后面动词所涉及的对象或宾语。具体来说,这种形式有以下几种类型变化: 1、所+动+名 这是“所+动”结构中的最基本类型,在这种类型中,“所”将其后的动宾词组转换为了一个名词性的偏正词组,并强调、指示了中心词。例如:(1)、举所佩玉玦以示者三。(《史记·项羽本纪》) 例(1)中的“过名山大川”即“所+动+名”的形式的“所字结构”,动宾词组“过名山大川”与“所”结合后变为了名词性的偏正词组“经过的名山大川”。这里的偏正词组已经不同于一般的名词性偏正词组,因为“所”在其中起了强调指示的作用,强调并指示了中心词,引起大家的注意。而一般的偏正词组没有这样的作用。有时候为了使这种偏正关系更加明确,还可以在动词和名词之间加上连词“之”,在译为现代汉语时就相当于加入了一个助词“的”。例如: (2)、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后汉书·张衡传》) “所居之官”就是在“所居官”的基础上加入“之”使关系更为明确,其实质与“所居官”是一样的,在翻译时我们可以译为“担任的官职”。 2、所+动 这种结构类型可以看作是第一种类型的省略式,动词所修饰的中心词没有出现,“所”直接加在动词的前面,形成了一个名词性短语,充当主语或宾语,用来指代人、事、物等,相当于“所……的(人、事、物),我们在翻译时应补充出所指代的内容。例如: (3)、皇上有所询问。(梁启超《谭嗣同》) 例中的“所询问”后面没有出现动词所修饰的中心词,但在理解时要补充出省略的内容,“所询问”是“询问的(事情)”。这样理解,我们就能知道例(4)中的“所字结构”充当的是句子的宾语。 3、所+形容词 当一个形容词与“所”字结合之后。这个形容词就临时活用为一个及物动词,整个结构仍然作为一个名词性短语出现,充当主语、谓语或宾语,指代的是人、事、物等。例如:(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左传·曹刿论战》) 例中的形容词“安”在与“所”结合后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安身”。在这个句子中指代物,我们在翻译时要将其补出。整个“所字结构”在在句中充当了主语。 4、所+名词 “所”置于名词之前,使名词具有了及物动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可以理解成活用为

现代汉语中的所字结构

现代汉语中的“所”字结构 余 求 真 论文提要: 现代汉语中的“所”是从古代汉语中继承下来的。但是跟古代汉语相比,现代汉语中“所”的用法有一些变化。本文要讨论的“所”字结构也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所+动词”构成的“所”字结构用法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一般认为,在现代汉语中,“所”字结构多用于书面语,口语中可以不用,“所”只能跟及物动词组合,而且指称范围仅限于受事等。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况: 1、他所谈的都是些无关紧要的事儿。 (他谈的都是些无关紧要的事儿。) 2、今天所请的是一位贵客。 (今天请的是一位贵客。) 3、这些材料都是相关部门所提供的。 (这些材料都是相关部门提供的。) 上面的句子去掉“所”意思似乎没有变化,用不用“所”也不是简单地以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別就可以说清楚的。正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所”可有可无,我们的留学生在说话造句时常常回避“所”这个词,似乎也不影响意思的表达。那么“所”字短语中“所”是不是可有可无呢?“所”在现代汉语中的作用是什么?用不用“所”有哪些区别和限制呢?这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一、关于“所”的一些论述 关于“所”字短语中,加“所”和不加“所”究竟有没有区别,语法界有不同的说法。早在1957年,杨欣安编著的《现代汉语》就认为“所”可有可无。1981年张静在《汉语句法结构的基本类型》中也认为,“所说的话”可以直接说成“说的话”,甚至认为“词组做定语(即动词前再加别的附加成分)时,再加‘所’字究竟合不合规范,还值得考虑。” 而吕叔湘、胡裕树、陆俭明、黄伯荣等先生则认为,“所”不能丢掉,有“所”组成的短语跟无“所”组成的短语是有区别的。陆俭明认为有“所”没“所”还是有区别的,他认为带了“所”只表示已然的事,带了“所”的“的”字结构只表示动作的受事。 “所”字短语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主要有: 1、所+动词,这种结构产生于春秋时代,作用等同于一个名词性的偏正结构,相当于“……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等等,这种格式最为常见。 2、所+及物动词+名词,“所+及物动词”与后面的名词构成一个偏正结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构。如“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史记.项羽本纪》); 宝也”(《史记.廉蔺列传》)。 3、所+及物动词+之+名词,“所+及物动词”是其后名词的定语,其间可以加结构助词“之”。 此外还有“所+及物动词+者”式,“所+及物动词+宾语或补语+者”式。 杨伯峻、何乐士在《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中描述了古代汉语中“所”的用法,认为“所+动词(或动词短语)”构成一个“所”字结构,相当于一个名词性短语。“所+动”构成的“所”字结构常指该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行为所及的对象,即动作的受事,有时也指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所+动”后面有时也会出现它所指代的对象,这时常常采用“所+动词+之+名词”结构。在古代汉语中,“所+动词”结构大量存在。 杨指出“所+动”后面出现它所指代的对象,则“所+动”短语为定语,“所+动”与中心语之间有时有“之”连接,有时无“之”连接。

“所”字结构浅析

“所”字结构浅析 在古汉语中“所”是一个特殊的代词,其所以特殊,是因为它能象其它的代词一样可以单独用来直接指代什么,也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它只有和别的词(主要是动词)或短语(主要是动词短语)结合起来,才能起指代的作用,也才能作句子成分。这种“所”和其它词或短语组成的结构叫所字结构,也叫所字短语。 所字结构是一种固定性结构,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难点,其所以难,是因为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分别指代不同的对象,情况繁多而复杂,一般中学生往往不容易掌握,但我们只要把握了它的基本规律、基本结构和基本和法,再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要理解也不是很困难的。 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这是它的最基本的特点,所以它就具有名词的性质和语法功能。它在句中一般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等。 按其结构,所字结构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一种是“所”直接和动词组合而构成的所字结构,它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通常的译法是动词加动词所涉及的对象,如:1、“问女何所思”(《木兰诗》)——“所”和动词“思”的结合,构成所字结构“所思”,可译作“思考的问题”。 2、“成仓猝莫所救”(《促织》)“所救”即“解救的办法”。 一般说来,这种所字结构较为简单,比较容易掌握。 二、另一种是“所”先与介词(以、自、从、由…)结合,再和

动词(或短语)结合而构成的复杂的所字结构,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处所)、方位、原因,或动作行为产生的凭借、根据、来源、原则、理由,或动作行为赖以实施的工具、手段、措施、方式、方法,或动作行为产生的某种情况形状,以及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等。通常的译法是介词加动词再加与动作行为相关的名词。但有时介词也可以省略掉,不一定每一个介词都必须译出,以保持文意的畅通。如: 3、“……所从来久远矣”(《西门豹治邺》)——“所”先与介词“从”结合,再与动词“来”结合,构成复杂的所字结构“所从来”,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作“从(那时)到(现在)的时间”。 4、“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所从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处所,可译作“从……来的地方”或“从……地方来”。 5、“朱元章守濡须时,闻有怪石在了濡,莫知其所自来”(《宋·本传》)——“所自也有地点处所”。 6、“是吾剑之所从坠”(《察今》)——“所从坠”即“从(这里)掉下去的地方”。 7、“……此疾之所由生也”(《教战守策》)——“所由生”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作“由……产生的原因”。 8、“……而法其所以为法”(《察今》)——“所以”与动词短语“为法”结合,构成复杂的所字结构“所以为法”,表示动作行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