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诉论文

刑诉论文

刑诉论文
刑诉论文

论文题目:刑事公诉案件视角下的被害人上

诉权

专业:法学

学生姓名:梁辰

完成时间:2011年01月05日

【论文摘要】

“惩罚犯罪,保障人权”是我国刑诉法典的根本目的,毋庸置疑,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在保障人权方面的侧重点是被告人的权利,而作为刑事案件的另一方当事人,被害人的利益却长期隐藏于公诉权的影子之下被日渐边缘化。被害人一方面有着诉讼当事人的地位,另一方面却不能享有被告人享有的很多权利,这一司法天平的倾斜正日益导致新的不公正现象的出现。

当事人作为诉讼主体的标志之一就是对诉权的完整享有,但在刑事公诉案件一审中被害人却只享有抗诉请求权,而不享有独立的上诉权。一旦参审的检察机关作出不予抗诉的决定,即告被害人在这一诉讼过程中继续程序的权利的终结,这对于被害人权利的保护无疑是极为不利的。

本文即对被害人作为当事人所应享有的刑事公诉案件中的上诉权进行了集中探讨。首先运用近现代人权理论和行政学“比例原则”的分析方法,考虑被害人在诉讼中求偿和报复的心理诉求,从理论合理性和必要性方面探讨了该上诉权享有的依据。再从涉法涉诉申诉案件中被害人上访率居高不下和司法腐败现象制约不足的现实出发,阐述了这一诉权享有的现实针对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其利弊进行分析,希望能对该问题的解决略有裨益。

关键词:被害人刑事权益公诉案件上诉权制度化

目录

引言 (4)

1、被害人上诉权在制度上加以保障的理论合理性和必要

性 (5)

1.1实现人权保障的必由之路——以被害人权利与被告人权利

为着眼 (5)

1.2权力划分“比例原则”的角度——以被害人权利与公诉权

为着眼 (6)

1.3制度衡平的客观要求——以被害人立场和诉求为着眼

(7)

2、被害人诉权在制度上加以保障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8)

2.1从源头上解决涉诉上访问题的有效途径 (9)

2.2对司法腐败进行遏制和监督的有效途径 (10)

结语 (10)

注释 (11)

引言

作为所有法治社会所追求的理念,“公平正义”贯穿着整个立法和司法的过程,而“保障人权”是实现公平正义所不可或缺的理念之一,它是现代法制的一个重要标志。

近现代刑事诉讼法发展的过程很大一部分意义上也是被告人权利保护发展的斗争史,被告人由传统封建法制体系中的法律客体逐渐开始享有当事人乃至诉讼主体的地位,其权益一步步的为法律所认可、确定进而加以保护,这一点在刑事法律的程序法——刑事诉讼法中体现的尤为明显。被告人被赋予刑事诉讼程序中的一系列权利以对抗现代刑事法制中大部分情况下承担着控诉职能的公诉方,在强大的公权力面前得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但与此同时,另一个同为弱势的群体的权利却相应的越来越被边缘化,那就是逐渐被隐藏于公权力影子之下的被害人的权利。立法天平的倾斜导致被害人的权力于无形中被公权力所包揽而渐趋失去了独立的地位。

上世纪中期以后,这一问题逐渐被发现并被提上日程,围绕被害人的各个方面的研究不断推进,被害人学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这之后各国的立法也开始明确关注被害人权益的保障,如美国1982年颁布的《联邦被害人及证人保护法》,德国1986年《关于改善被害人刑事程序中的地位的法律》,英国则在2002年《英国司法改革白皮书》中明确提出了建立一个以被害人和证人为中心的刑事司法制度的改革目标。【1】在这一系列法律文件中,联合国大会于1985年通过的《为罪行和滥用权力行为受害者取得公理的基本原则宣言》在世界范围内为被害人权益的保障提出了参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而在学界,无数学者著书立说呼吁我国刑事诉讼法制中被害人权利的回归,论述领域涵盖了被害人在审判程序前、中、后的各个阶段与方面的合法权益。本文于前人大成之处不再赘言,不求面面俱到,仅拟就这一问题中的一个侧面——公诉案件中被害人的诉权和相应的救济加以论述,惟愿有所收获。

1、被害人上诉权在制度上加以保障的理论合理性和必要性

被害人这一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被害人是指在各种事故、自然灾害、不法侵害、犯罪行为等危害中遭受伤害、蒙受损失或经历痛苦的人;狭义的被害人则是指犯罪行为的受害者。【2】本文所要论述的在现代刑事法律语境中的被害人应属后者。在公诉视角下从制度构建层面保障被害人的诉权有充分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1.1实现人权保障的必由之路——以被害人权利与被告人权利为着眼

人权保障向来是近现代法治建设的题中之意,也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立法核心理念之一。在法律领域,权利有第一性权利与第二性权利之分。第一性权利即为法律所直接认可和保护的基本权利,如生存权、发展权、财产权等;第二性权利是指为保障第一性权利得以享有而为法律所规定的保障性权利,如请求权等。为了权利主体的合法权益能最大范围的实现,第一性权利和第二性权利在立法和司法上均应受到完备的保护,尤其是作为保障性权利的第二性权利,往往是主体第一性权利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若第二性权利不能得到平等的保护和享有,第一性权利在受到侵犯时就不能得到有效救济,最终只能成为一纸空谈。而归属于每一个权利主体第二性权利的诉权,理应受到法律平等的保护。

在现代刑事公诉案件中,牵涉到的人权主体主要是被告人和被害人两方。“法的每个命令都决定着一种利益冲突;法起源于对利益关系的调整机制;法的最高任务是平衡利益。”赫克点出了法律在平衡各方利益中所起到的作用。【3】作为案件中相互对抗的双方当事人,两方的权益基本是此消彼长的,本应平等地享有诉讼权益,“这里的平等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当事人双方的诉讼地位平等,诉讼权利义务相等,彼此不凌驾于对方之上。二是指裁判者在诉讼过程中给予各方当事人以平等的参与机会,对各方的主张、意见和证据予以同等的尊重和关注。”【4】但如今的现实情况却是被告人权利的保障在诉讼发展过程中渐趋完善,而被害人在公诉案件审理中却日益沦为公诉权的附庸,上述两方面的“平等”均无法实现。正如有学者言:“当前中国刑事诉讼程序在人权保障方面还存在一些制度性缺陷和失之偏颇的问题,与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的人权保障相比,刑事被

害人的权益保护并没有得到平衡发展。不论是刑事被害人的实体性权利还是程序性权利,在理论研究以及司法实践中,尚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5】(2008,P141)这无疑是与现代法制平等保障人权的理念相悖的。

被害人的上诉权只有得到制度上的保障才能转化为实体权利,才能将宪法第三十三条第三款规定的“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在刑事诉讼领域真正加以贯彻。因而现阶段将被害人诉权保障提上日程,是现代刑事诉讼法人权保障的必由之路。

1.2权力划分“比例原则”的角度——以被害人权利与公诉权为着眼

刑事公诉案件中另一个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即是被害人诉权与公诉权的关系和划分,对此也已经多有学者发表过精辟观点。笔者认为,公诉权究其本质是国家公权力,其本身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公诉方在大多数时候与被害人的利益是趋同的,但二者所关注的利益重点不同,公诉方不能完全取代被害人行使控诉权。因而在此我们引入一个行政学概念——比例原则,以期能将此问题做一个合理阐述。

比例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应兼顾行政目标的实现和保护相对人的权益,如果行政目标的实现可能对相对人的权益造成不利影响,则这种不利影响应被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二者有适当的比例。比例原则着眼于法益的均衡,以维护和发展公民权为最终归宿,是行政法上控制自由裁量权行使的一项重要原则。因为公诉刑事案件中也牵涉到公权于私权的衡平问题,因而笔者窃以为此领域也可成为比例原则的适用范围。

比例原则具有三层内涵:1、妥当性原则。指手段能达到目的,且达到目的的手段达到一种“妥当”的程度。而在一项决策具有多重目的时,其妥当性应表现为要首先确定何者为主要目的,以满足首要目的为第一要义。2、必要性原则。即如果以国家措施干预公民的自由为实现公共利益所不可缺少,那么这种干预必须是最低限度的,亦即国家在其职权范围内已经没有侵害更小的措施可以采取。

3、狭义比例性原则。即干预自由的国家措施对当事人来说是不过分的,对国家所追求的目标来说是适当的。决策必须同时符合上述三个条件,才能成为合理合比例的决策。【6】

若对我国刑事诉讼法进行比例原则上的考察,则其一,“惩罚犯罪,保障人权”的目的和以此目的为核心构建的刑诉法体系是符合“妥当性”原则的。

在此我们重点考察其对第二点——“必要性”原则的符合情况。纵观刑事诉讼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不难发现刑事诉讼经历了一个由完全的个人追诉、不告不理到公共权力接掌追诉权的过程。由于国家发展过程中统治者越发认识到刑事案件的社会危害性不容小觑,因而公共权力逐渐从开始的居中裁判的消极作用发展为了主动追诉犯罪的积极作用,在此过程中接掌了原本由被害人享有的诉权,并逐渐有包揽之势。而现今我国刑诉法对于被害人诉权的规定显然并未达到“国家在其职权范围内已经没有侵害更小的措施可以采取”的要求,公诉权对于被害人诉权的影响依然较大。但由于公诉权着眼点是国家公共秩序,被害人着眼点却是自身人身与财产权益的维护,因而公诉权难免会忽略轻视一部分被害人权益,导致被害人权益无法得到完备的保护,而此时不享有独立诉权的被害人却缺乏救济途径对此进行约束,因此立法上对于被害人诉权的规定尚有比较大的空间需要具体填补。我国现行的被害人诉权法律规定于“必要性”原则的要求上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由于“必要性”原则没有得到最大可能的实现,导致了第三原则——“狭义比例性原则”的“干预自由的国家措施对当事人来说是不过分的,对国家所追求的目标来说是适当的”的标准未能很好实现,现行的刑诉法关于被害人诉权的具体规定并非实现其目标的“适当的”决策,与其目标“惩罚犯罪,保护人民”尚有较大距离。

正如“没有独立性就没有制约,被害人权利保障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而对被害人行使控诉职能应有相应的规范保障”【7】所言,(刑事法治视野中的被害人,152)在制度上对被害人在公诉案件审判中的诉权加以保障,是“比例原则”权力划分的要求。

1.3制度衡平的客观要求——以被害人立场和诉求为着眼点

刑事案件被害人往往是犯罪行为的直接受害人,其诉讼请求一般来自对犯罪行为的报复心理和对损害的求偿心理。被害人的物质损害可经由提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加以弥补,在附带民事诉讼中被害人享有完整的诉权。而在另一方面:刑

事部分的诉权则未得到同等保护。反对认可被害人在公诉案件中诉权的呼声来自于以下推测:被害人是案件的当事人,其对于被告人的主观情感强烈,诉求往往带有报复性而缺乏理性,若认可其上诉权,极易导致滥诉现象和很多无理之诉,一方面浪费司法资源,影响裁判效率,另一方面会使被告人经历无意义的诉讼程序。

这一点其实无须多虑,任何一项被法律所认可的权利其本身不可能是漫无边际的,肯定会有一系列的规则加以保护和限制。如果认为承认被害人的诉权就意味着认可其在一审程序结束后任意启动二审程序,不受任何拘束,那才是对这一授权行为的最大亵渎。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被害人可能具有的情绪性因素和能力方面的不足,那么就应在制度设计上对其进行严密的规范和条件上的限制,以期这一权利能够更好的行使。但对权力的规范必须建立在承认其存在的前提下,而不是仅通过简单的剥夺形式将其抛诸法律的盲区。

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被害人有强烈的报复诉求才更应该赋予其上诉的权利。根据被害人学的理论,被害人的刑事诉求如果得不到合理宣泄和有效救济,其极易在审判过程中经历二次被害,这可能导致求告无门的被害人转向私力救济的途径,报复心理的膨胀更是有可能导致被害人与犯罪人身份的互换。【8】这正是由于其诉权得不到有效救济所催生的恶果,如果不对其进行尽可能的救济,则所产生的不满意结果就成为了“强加给”被害人的结果,这只会激化被害人的不满情绪。正如学者刘瑜所言:“在一个法治国家里,真正的自由源于对自由的约束。权利和责任,是自由这枚金币的两面。”【9】想要让被害人承担起行使权利所带来的责任,唯有赋予其上诉权。促使被害人行使合法权益充分表达自身诉求,这样经过所有可行的程序之后若依然不能达到被害人所期望的结果,则被害人也应对这一自身争取到的结果达到认同。这才是化解被害人不满和仇恨的真正有效的途径。

因而从权利的有限性和权责关系的角度考察被害人的诉求特征,赋予其上诉权也是当务之急。

2、被害人诉权在制度上加以保障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保护被害人在公诉案件中的诉权不仅在理论上具有应然性,而且在现实中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然性,对于解决现实问题裨益良多。

2.1从源头上解决涉诉上访问题的有效途径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组数据:“以检察机关受理的涉法涉诉上访为例,2004年,全国检察机关受理的不服法院生效刑事裁判申诉案件4233件,其中属于被害人申诉的1410件,占总数的33.3%。2005年,受理此类案件4740件,其中属于被害人申诉的1772件,占总数的37.38%。”(详见下表)【10】(2008,146)

表2.1-1 我国04~05年涉法涉诉案件上访及被害人不满上访案件情况表

2004年2005年涉法涉诉申诉案件总数4233 4740

1410 1772

被害人不满而引起的设法涉诉申诉

案件

33.3% 37.38%

被害人不满案件所占设法涉诉申诉

案件比例

每年上访案件数量的不断攀升给有关部门造成了巨大压力,而正如数据所显示的那样,检察机关所受理的由于被害人不满而引起的申诉案件占整个设法涉诉申诉案件的比重竟逾每年三分之一,并且还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这无疑是被害人诉权救济不足问题在现实中的投影。

当前,诉讼在解决社会纠纷中的主渠道作用尚未得到应有发挥,许多刑事纠纷无法通过法院的司法审判程序最终得到解决。而且,由于当前法院实行两审终审制,加上审判监督程序很难有效启动,许多进入诉讼程序的纠纷在没有获得充分有效的解决之前,就已经失去了通过诉讼加以解决的可能,导致大量的经过诉讼渠道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纠纷流向了其他非诉讼机制,特别是流入了信访渠道,增加了信访工作负担,也增加了处理问题的难度,形成缠讼、累讼以及老上访户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稳定,干扰了国家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11】要想从源头上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就应正视被害人在公诉案件中仅具有请求

抗诉权,其诉权不能充分享有的事实,以期在有效的司法审判过程中尽可能解决被害人不满判决的问题,发挥诉讼在解决纠纷中的主渠道作用,减轻诸如信访等途径的压力。

2.2对司法腐败进行遏制和监督的有效途径

在当前的刑事诉讼法律体制下,检察机关在公诉案件中集控诉权和监督权于一身,权责不可谓不大。当这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权力被违法使用时,必须要有足够强大的力量能够与之相抗,否则权力的制约就只能是宪法上的一纸空文。而司法活动作为一种维护社会正义的活动,若其本身都不能采取积极措施防范腐败从而导致新的不公正,那么民众对于司法乃至整个社会的信任将受到严重的打击。“这种对司法的不满情绪多是因为存在着司法腐败而引起的。这类司法诉求无论是在情理上还是在法律的框架下都是站得住脚的,可就是因为存在着司法腐败,导致枉法。除了审判中的不公正裁判和非法交易外,在侦查和审查方面也存在着种种非法的“暗箱操作”,这种赤裸裸的司法腐败最能招致人民的不满。”【12】司法腐败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必须引起重视,而支持有权利的主体参与诉讼从而形成审判中权利的多元化制衡无疑是遏制这一现象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在体制内自觉的设置对立面或允许矛盾的存在,把行政相对方的权利作为行政权的对抗性要素因势利导地纳入体制内部”才能“使之成为促进新陈代谢的建设性力量”,【13】这种“对立”将在权力机关与被害人利益不一致时显现出来并发挥作用。

“但是参与不是盲目的参与,也不是仅限于口号或原则性的参与,将参与引入实践就必须建立起制度”【14】,因而将被害人在公诉案件中的诉权制度化也是应对现实中司法腐败的途径之一。

结语

纵观近年来的法制发展,法律对于人权保障已经越来越注重关注以前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的利益,而被害人的权益保障也日渐被提上日程。随着刑事立法的不断完善,被害人的人身和财产法益将会受到愈加完备的保障,这是法制不断进

步的有力体现。

对被害人权益的研究是一项卷帙浩繁的工作,而被害人究竟有哪些权益需要保护,通过何种途径加以保护,怎样在现行的法律中加以可行的完善,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审慎思考的问题。笔者能力有限,见解尚浅,不能观其全貌,唯有窥其一隅,仅从公诉案件中被害人的上诉权这一侧面对这一问题加以探究,并将人权理论与行政学上“比例原则”的分析方法引入,希望能从多角度对这一问题的进行思考。

注释:

【1】:刘涛:《刑事诉讼主体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第1版),第131页。【2】:张剑秋:《刑事被害人权利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第1版),第5、6 页。

【3】:王慧:《利益冲突的法律考量》,中国政法大学学刊,2006年5月版。

【4】:张剑秋:《刑事被害人权利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第1版),第33 页。【5】: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编写:《中国法治发展报告No.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版),第141 页。

【6】:许玉镇:《比例原则的法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版),第23 页。【7】:许永强:《刑事法治视野中的被害人》,中国检查出版社(第1版),第152页。【8】:汤啸天:《刑事被害人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1版),第42页。

【9】:刘瑜:《自由社会就是责任社会》,https://www.doczj.com/doc/7b11869407.html,/?action-viewnews-itemid-1518 ,来源:共识网

【10】: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编写:《中国法治发展报告No.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版),第146页。

【11】: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编写:《中国法治发展报告No.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版),第315、316页。

【12】:王喜萍:《浅析如何实现公民的司法诉求》,法制与社会,2009年12月(下)。【13】:许玉镇:《比例原则的法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版),第154 页。【14】:许玉镇:《比例原则的法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版),第155 页。【15】《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注解与配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第131 页。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注解与配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第157 页。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注解与配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第158 页。

【18】:《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注解与配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第158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注解与配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第43、44 页。

【20】:黄炯竑唐华陶:《从权力制约到权利制约:防止权力腐败的基本走向》,四川大学学报,2008年第三期。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科技师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人像摄影构图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院(系、部)名称:教育学院 专业名称:教育技术学 学生姓名:文诗 学生学号:1910100204 指导教师:庞海明 2014年3月10日 科技师学院教务处制

摘要 一好的摄影作品能够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视觉感受,能将拍摄者的思想情感直观的呈现给观众。诚然,摄影是一门视觉艺术,它源于客观现实,但它并不是对客观现实的简单复制。而是要通过一定的构图手段呈现出比客观现实更加富有表现力的摄影画面。人像的拍摄是当今大众生活中最普遍的拍摄题材,是人们记录生活、表现生活的重要工具。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拍摄的人像摄影作品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拍摄者已经不再满足于把人像摄影当做随意的消遣,而是追求更加生动耀眼、富有魅力又独具特色的人像照片。这就要掌握一定的人像摄影构图技巧,只有画面的容与形式完美结合,才能充分的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意图。通过调研和实践,对日常生活中普通拍摄者和初学者在人像摄影构图中的常见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参考国外文献,了解国外人像摄影构图的发展趋势,结合国形势,综合分析解决人像摄影构图常见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并论述提升人像摄影构图效果的建议,以及各种人像摄影构图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关键字: 人像摄影;摄影构图;方法分析

前言 人像摄影,无论是对专业摄影师,还是普通的业余爱好者,都是常见的拍摄题材中最重要的容,尤其是对于普通的拍摄者来说,绝大多数摄影作品都是拍摄人像。外出旅游、朋友聚会时会合影留念;偶尔发条微博,会秀几自拍。有些人的照片令人印象深刻,有些人的照片却了无生趣,平淡无奇。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摄影构图。摄影构图诞生于绘画构图,众多绘画艺术家在多年创作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使画面看上去更漂亮的构图规则,这些规则同样适用与摄影艺术。不同的是,相机本身(镜头的选择;图片的处理等)为摄影提供了多种个性表现的可能。[1]通过摄影者的匠心独运和情节生动的画面布局,一幅形神具备的人像摄影作品才得以诞生。 大部分人拍摄人像时,都会将被摄对象简单的放在取景画面中,最终得到的画面效果往往普普通通,毫无特色;而有些人拍摄的照片总是赏心悦目,能紧紧抓住人们的视线。这就是摄影构图的神奇作用。好的容和思想要通过具体的形式结构来呈现,然而摄影构图作为摄影艺术的表现形式,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对大量人像摄影构图相关资料的阅读和分析,了解了人像摄影构图的构图形式和方法,以及形式美的基本规律。通过广泛的访问调研和不断的摄影实践,总结了普通拍摄者在人像摄影构图中的常见问题,对各种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整理,详细分析人像摄影构图的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技巧。在了解基本构图理论的基础上继续提升,阐述影响人像摄影构图效果的景别、画幅、角度等相关因素,分析不同因素的特性和功能,提出了根据不同的拍摄容合理调节各种因素以提升照片效果的建议,最后基于对文献和摄影实践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各种构图形式方法在实际拍摄中的选择和应用技巧。 一国外人像摄影构图的发展现状 国外的摄影家们对摄影构图高度非常重视。如被誉为最负盛名的摄影构图大师的法国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勒松。[2]在长期的摄影实践中,对拍摄画面的布局非常敏感,他看似轻松随意的作品都是通过精心严谨的画面构图所呈现出来的。在摄影构图方面,布勒松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他指出:“构图是我们永远必须全力以赴的首要任务。然而,在拍摄的那一瞬间,它却只能从直觉中产生,因为我们当时是在捕捉稍纵即逝的时刻,而且,它所牵涉到的种种相互关系,都处在运动之中。应用黄金分割时,摄影者除了自己的眼睛之外,便没有什么规矩准绳可以遵循。”长期以来,人们总结出了很多人像摄影构图的基本形式和法则,国外的摄影家却经常告诫人们,对摄影构图法则不要过分拘泥,因为它会束缚人们的创造性。事实上,他们的许多名作也并非都是采用这些法则来创作的。他们非常看重摄影的临场感。摄影时,拍摄者必须根据拍摄容环境和创作意图等进行灵活的处理。美国摄影家L.小雅各希斯也认为:“构图是从摄影者的心

2019年刑事诉讼法相关司法解释

2019年刑事诉讼法相关司法解释 针对社会各种犯罪现象,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是为了降低和防止公民的犯罪行为,虽然没有完全防止但是也有了一些明显的效果,而刑事诉讼法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那么2017年刑事诉讼法相关司法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下文来了解一下。 ▲最高人民法院刑诉法解释 ▲第一章管辖 第一条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自诉案件包括: (一)告诉才处理的案件: 1、侮辱、诽谤案(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的,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2、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刑法第二百五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

3、虐待案(刑法第二百六十条第一款规定的); 4、侵占案(刑法第二百七十条规定的)。 (二)人民检察院没有提起公诉,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 1、故意伤害案(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 2、非法侵入住宅案(刑法第二百四十五条规定的); 3、侵犯通信自由案(刑法第二百五十二条规定的); 4、重婚案(刑法第二百五十八条规定的); 5、遗弃案(刑法第二百六十一条规定的); 6、生产、销售伪劣商品案(刑法分则第三章第一节规定的,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7、侵犯知识产权案(刑法分则第三章第七节规定的,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8、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规定的,对被告人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案件。 本项规定的案件,被害人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对其中证据不足、可以由公安机关受理的,或者认为对被告人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应当告知被害人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者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三)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且有证据证明曾经提出控

《刑事诉讼法》论文题目

《刑事诉讼法》案例 包括本科在内的各科复习资料及详细解析,可以联系屏幕右上的“文档贡献者” (共三个案例,任选一个案例写作,写作模版见附件中的“课程论文写作模板(单题式),字数2000~3000字,范文参见“单题式案例类范文”) 案例分析1: 被告人于虎在2009年2月7日深夜23时半左右,潜入一居民室内,对女主人欲行强奸,女主人大声呼救,并奋力反抗,致企图未逞。被告人逃跑时,恰遇该区法院审判员黄玉良从办公室加班后回家,将其扭送公安机关处理。此案经公安机关侦查终结后,移送该区检察院。检察院经审查,以强奸(未遂)罪向同级法院提起公诉。 因本案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于虎对指控的事实供认不讳,区检察院便建议区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本案。法院经审查,同意适用简易程序,遂由审判员黄玉良和陪审员两人组成合议庭,公开审理了此案。开庭审理过程中,被告人除对指控犯罪供认不讳外,还主动交代了半年前实施的抢劫罪,并表示愿意交出所抢劫的财物。经过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和被告人最后陈述等程序,合议庭评议后当庭宣判:以强奸罪判处被告人于虎有期徒刑5年,以抢劫罪判处被告人于虎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500元,决定执行有期徒刑6年并处罚金500元。宣判后,告知被告人如果不服本判决,可在接到判决书第二日起5日以内上诉于市中级人民法院。被告人于虎接到判决书后的第3天上诉于市中级法院。 市中级法院接到上诉状后,经审理认为,原判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但量刑过轻,于是发回原审法院重新审判。原审法院接到案件后,以审判员黄玉良为审判长,与本院两位审判员组成合议庭重新审理此案。经过重新审理,在原认定事实完全不变的情况下,以强奸罪判处于虎有期徒刑10年。并告知本判决为终审判决,不得上诉。 结合上述材料,请撰文详细叙述: (1)本案在审判程序上存在哪些错误? (2)本案一审时区检察院建议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那么,区检察院应向区法院移送哪些材料? 案例分析2: 某市公安局于2011年1月4日对刘某(男,24岁)、张某(男,21岁)持刀抢劫致人重伤一案立案侦查。刘某、张某抢劫案于2011年3月30日侦查终结,移送市检察院审查起诉。市检察院审查后,认为该案部分事实、证据尚需补充侦查,遂退回市公安局补充侦查。补充侦查完毕,再次移送市检察院。市检察院认为事实清楚、证据充分,遂向市法院提起公诉。 法院审理过程中,被告人刘某当庭拒绝法院为其指定的辩护人为其辩护,要求自行委托辩护人;张某拒绝其自行委托的辩护人为其辩护,要求法院为其指定辩护人。合议庭经研究,同意二被告请求,并宣布延期审理。重新开庭后,张某在最后陈述中提出,其参与抢劫是由于刘某的胁迫,由于害怕刘某报复,以前一直不敢说,并提出了可以证明被胁迫参与抢劫的证人姓名,希望法院从轻判处。 法庭审理后认为,被告人张某、刘某构成抢劫罪,后果严重。根据刑法有关规定,判处刘某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判处张某有期徒刑10年。一审判决后,刘某不服,以量刑过重为由向上一级法院提出上诉;张某未上诉,市检察院亦未抗诉。 问题:

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导读:本文是关于论文文献综述范文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刑法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一、有许多学者认为我国现行仲裁法中的“其它财产权益纠纷”的规定应当更加明确化。谭兵在《中国仲裁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一书中认为:调整中国现行仲裁范围的主要思路是明确、统一、扩大和规范。对于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中的“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应有更加明确的解释。其认为“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解释,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首先,“财产权益争议”一词,是指交付仲裁的事项应是与财产有关的事项,与财产无关的争议则不可以仲裁。其次,对“其他财产权益纠纷”中的“财产权益”的范围,存在着界定不清的情况。为有利于仲裁实践,建议在修改仲裁法前,司法机关及时对“其他财产权益纠纷”作出统一的司法解释。 二、现行的仲裁实践中所通用的有关“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界定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仲裁制度本身的发展。许多的学者建议将更多的民事纠纷纳入到仲裁中来。 乔欣、李莉在《争议可仲裁性研究》一文中提到破产程序中的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债权债务纠纷具有可仲裁性。认为争议的可仲裁性不因破产而改变,仲裁协议仍可执行,裁决所确定的权益可作为破产财产或破产债权向法院申报。同时还认为应将因侵权行为产生的争

议纳入到仲裁。其认为:民事权利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侵权行为也是一个开放型的概念。由侵权行为而产生的争议,当事人双方是平等的民事主体,争议不涉及财产权益,但涉及的权利内容是当事人可以自由处分或可以和解的,这样的争议应具有可仲裁性。 同时,很多学者建议将知识产权中的更多纠纷纳入到仲裁中来。郑书前、宋新宇在《论知识产权侵权纠纷之可仲裁性》一文中谈到:目前我国有关法律只规定了“著作权合同纠纷”可以申请仲裁。但对于其他的知识产权纠纷如专利权、商标权有关的纠纷并未规定其可以提请仲裁。仲裁方式在解决知识产权纠纷方面和其他方式相比有其独到的优势。如果不充分利用这种优势,会造成知识产权保护的成本增加、资源浪费。其认为:长远的考虑是在对《仲裁法》进行修改时扩充仲裁的受案范围,明确规定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的一部分事项可以仲裁;鉴于《仲裁法》的修改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以及立法者对修改时机会合理把握,目前可先由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相关司法解释,明确任命法院在对仲裁裁决进行司法审查时,不得将裁决事项时知识产权纠纷作为仲裁委员会无权仲裁的情形而裁定撤销或不予执行该知识产权侵权纠纷仲裁裁决,应当执行该裁决结果,这是可采取的权宜之计。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国家对于民商事案件可仲裁性的态度将变的更为开放,知识产权侵权纠纷被仲裁机制所扩充容纳,承认其具有可仲裁性将在我们的意料之中。马明虎在《论我国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的可仲裁性》一文中谈到,承认更多的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的可仲裁性符合世界仲裁立法的发展趋势。其认为:按照我

东财2015年9月课程考试《刑事诉讼法》论文(案例)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论文(案例)考核 刑事诉讼法 作者 考试批次1503 学籍批次1303 学习中心奥鹏学习中心 层次 专业法律事务完成时间 2015年月日

《刑事诉讼法》案例 一、案例 案例分析1: 被告人甲某,男,婚后与未婚女乙某恋爱并欲结为夫妻,两人商量在甲某逼迫妻子离婚之后立即结婚。两人的关系被甲某的妻子丙某发现,丙某对甲某多方劝阻,甚至通过甲某的单位领导对甲某进行教育。但甲某执意要和乙某结婚,在要求离婚受到领导和家人批评而离婚不成的情况下,甲某租一间房子,与乙某公开在该处以夫妻的名义共同生活。丙某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向法院以重婚罪提起诉讼并提出附带民事诉讼,要求法院判决与甲某离婚。法院经过开庭审理,认为甲某重婚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依法判处甲某有期徒刑1年。对于丙某要求离婚的诉讼请求,法院认为该诉讼不能作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受案范围,因此将案件转送民事审判庭处理。 问题: (1)法院不受理丙某要求离婚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请求,是否违法? (2)结合刑事诉讼法和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及刑事诉讼理论,说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成立条件和提起的时间。 二、就以上案例本人分析如下 附带民事诉讼是刑事诉讼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严厉惩罚犯罪,有效地保护国家、集体财产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及时、正确的处理案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附带民事诉讼,在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又责令他赔偿因其犯罪行为而给被告人造成的物质损失,使他在经济上承担应负的法律责任,不能占到便宜,正是严厉惩罚犯罪的体现。其次,通过附带民事诉讼,可以使国家、集体和公民各人因犯罪行为而遭到的物质损害得到挽回和补偿。最后,通过附带民事诉讼,把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合并进行,简化了诉讼程序,即便利群众,又可以避免地同意事实作出相互矛盾的结论,提高办案效率,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 我国刑事诉讼法把效率视为诉讼的基本理念与价值要求之一,对被害人因犯罪行为遭受的损失赔偿问题采取双轨制来解决,规定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在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在当事人及其诉讼参与人参加的情况下,在依法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由遭受损失的被害人或人民检察院所提起的,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物质损失的赔偿问题而进行的诉讼活动。该制度在设立之初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格式

政法与历史学院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的内容及格式要求 一、内容要求 文献综述是在研究选题确定后并在大量搜集、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相关课题或相关领域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的综合性介绍,目的是理清本课题已有的研究基础及尚存的研究空间,它既可以给研究者在充分借鉴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深化本课题的研究指明方向,还可以帮助读者(或论文审阅者)明确本研究的新意所在。因此,写好文献综述,对于课题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文献综述的结构一般由下列成份构成: 1、标题。文献综述的标题一般多是在论文选题的标题后加“研究综述”或“文献综述”字样。 2、提要或前言。此部分一般不用专设标题,而是直接作为整个文献综述的开篇部分。内容是简要介绍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果本课题涉及到较前沿的理论,还应对该理论进行简要介绍;最后要介绍研究者搜集的资料范围及资料来源,其中要讲清查阅了哪些主要著作、在网络中查询了哪些资料库(如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并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搜索(如通过输入“关键词”或“作者名”或“文章名”进行搜索,一般用精确匹配),共搜索到的相关论文的篇目数量多少,对自己有直接参考价值的论文有多少等信息。 3、正文。这是文献综述的核心部分。应在归类整理的基础上,对自己搜集到的有用资料进行系统介绍。撰写此部分时还应注意以下两点:其一、对已有成果要分类介绍,各类之间用小标题区分。以下是常见的分类线索:按时空分类(如:本课题的研究历史与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现状与国内研究现状);按本课题所涉及的不同子课题分类;按已有成果中的不同观点进行分类,等等。其二、既要有概括的介绍,又要有重点介绍。根据自己的分类,对各类研究先做概括介绍,然后对此类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进行重点介绍。重点介绍时要求要点明作者名、文献名及其具体观点。无论是概括介绍还是重点介绍的文献资料均要求将文献来源在参考文献中反映出来,但不要求一一对应。

刑事诉讼法复习题)

刑事诉讼法(复习题)

————————————————————————————————作者:————————————————————————————————日期:

刑事诉讼法(复习题) 一、名词 1、刑事诉讼:诉讼是一种三方组合,其最一般的含义是:处于平等对抗地位、有纠纷的双方向处于中立地位的裁判方告诉其纠纷,并请求裁判方解决其纠纷的活动。在现代社会,诉讼是国家司法活动的重要内容,国家司法权通过诉讼活动得以实现,从而达到解决社会纠纷、实现法律正义的目的。 2、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调整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调整的对象是公、检、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揭露、证实、惩罚犯罪的活动。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刑事诉讼的任务、基本原则与制度,公、检、法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职权和相互关系,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权利、义务,以及如何进行刑事诉讼的具体程序等。 3、刑事诉讼模式:刑事诉讼模式,又称刑事诉讼结构或刑事诉讼构造, 是指控辩审三方主体进行刑事诉讼的基本方式,或者说,在刑事诉讼进行中,控辩审三方主体的法律地位及其法律关系的基本格局。包括:1是职权主义模式2当事人主义3混合主义 4、自由心证证据制度:自由心证证据制度:是指一切证据证明力的大小以及证据的取舍及其证明运用,法律不预先作出规定,均由法官或陪审团根据自己的理性和良心自由判断,根据其形成的内心确信认定案情的一种证据制度。 5、诉讼效率: ,6、审判组织,7、诉讼参与人,8、当事人,9、被告人,10、被害人,11、自诉人,12、管辖,13、立案管辖,14、审判管辖,15、级别管辖,16、地区管辖,17、回避,18、辩护,19、委托辩护,20、自行辩护,21、指定辩护,22、代理,23、证据,24、证明责任,25、拘传,26、取保候审,27、监视居住:监视居住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限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不得离开住处或者指定的居所,并对其行为加以监视、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 28、拘留, 29、逮捕:逮捕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依法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进行羁押并予以审查的一种最为严厉的强制措施。 30、立案,31、侦查,32、搜查,33、鉴定,34、通缉,35、起诉,36、公诉,37、自诉,38、判决,39、裁定,40、执行。 二、简答题 1、刑事诉讼法的任务 2、弹劾式诉讼的特征 3、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特征 4、国民党政府的《刑事诉讼法》确立的原则 5、人民检察院在刑事诉讼中的法律地位 6、人民法院的职权

《刑事诉讼法》论文题目

东财网院2012年3月课程考试 《刑事诉讼法》案例 (共三个案例,任选一个案例写作,写作模版见附件中的“课程论文写作模板(单题式),字数2000~3000字,范文参见“单题式案例类范文”) 案例分析1: 被告人丁某,男,建筑结构设计高级工程师,某省建筑总公司建筑技术发展中心原副主任。1994年底,某市振兴建筑公司聘请其当技术顾问,丁某在1994年底至1998年与振兴公司合作期间,共实施了8个工程,挽回损失超过千万元,使振兴公司获利80万元,丁某也从中断断续续共得各种费用20万余元。丁某被人举报,经过依法立案、侦查,于1999年10月7日某市人民检察院以受贿罪向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公开审理,认定丁某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丁某不服,向省高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省高级人民法院经依法审理,维持原判,并交付执行。丁某在服刑中,仍继续钻研,创造出“沉井纠偏法”技术,利用此技术扶正危房、抢救斜塔25幢。2000年丁某被减刑,改判为有期徒刑10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在丁某服刑期间,其妻一直奔走于各级法院、检察院、政法委,共送发申诉材料20多份,最终于2002年3月引起最高人民检察院的重视,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向省高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中止执行原裁判,由原一审法院对案件进行重新审判。2003年6月,原合议庭在仔细查阅案卷材料,调查核实证据的基础上,认为丁某所得20万元属于正当所得,宣判撤销原判,改判丁某无罪,上诉期满后丁某即被释放。 结合上述材料,请撰文详细叙述: (1)本案的处理过程体现了刑事诉讼法的哪些基本原则? (2)法院和检察院的诉讼活动有哪些违法之处? 案例分析2: 犯罪嫌疑人罗华,原系某市化工厂某车间工段段长。1999年6月9 日,该车间的自动离心机在操作工人马常勇(被害人)离岗期间发生停机事故。罗华得知后,当即赶到现场,对马常勇进行了批评教育。马常勇不服,出口不逊,罗华即责令马常勇停止工作。马因此不服,对罗华进行威胁。当日晚,马到罗家进行纠缠,在厂保卫科人员的劝阻下才离去。此后,马又到厂外拦截罗华,并将其胳膊掐肿,厂保卫科人员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后,马仍不服,于当晚再次到罗家砸门。罗华闻讯令其子罗杰(犯罪嫌疑人,15岁,学生)将门打开,将事先准备好的开水向马泼去,罗华随即冲出门,与马摔打在一起,并用擀面杖对马进行殴打。此时,一边的罗杰见状突然拿出家中的菜刀朝马的右臂砍去,造成马右肽骨开放性骨折,致神经断裂(经法医鉴定属于轻伤)。后罗杰又持刀追赶受伤逃跑的马,被罗华叫回,并指责其不应用刀砍人。 此案经公安机关侦查终结后,以故意伤害罪移送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人民检察院经审查认为,犯罪嫌疑人罗华对被害人马常勇遭受的伤害并无直接责任,其行为不构成伤害罪,因此,对犯罪嫌疑人罗华作了不起诉决定。而犯罪嫌疑人罗杰虽然对被害人实施了伤害行为,并且直接导致危害后果的发生,但其未满16周岁,尚未达到法定的刑事责任年龄。因此,人民检察院对犯罪嫌疑人罗杰同样作出了不起诉决定。不起诉决定作出后,人民检察院将不起诉决定书送达了被害人。被害人马常勇收到不起诉决定书后,表示不服,认为应当追究罗家父子的刑事责任。 结合上述材料,请撰文详细叙述:

法学院学生论文选题汇总

天津师范大学法学院学生论文选题汇总 2010.1

法学理论 一.法学基础理论 1.法学方法论研究 2.法的特征的分析 3.西方国家两大法系的比较 4.法的价值研究 5.当代中国法与秩序 6.当代中国法与正义 7.当代中国法与共产党政策的关系 8.当代中国法与道德的关系 9.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 10.和谐与法治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法理学创新问题研究 12.当代中国立法研究 13.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研究 14.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研究 15.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研究 16.法律适用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17.法律解释研究(含立法解释、行政解释、司法解释等) 18.社会主义守法研究 19.法律监督的理论与实践 20.试论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民主 二.法律逻辑学 1.创新思维中的逻辑问题 2.类比推理的创新功能 3.司法证据中的逻辑问题 4.逻辑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与功能 5.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之间的关系 法律史学 三.中国法制史 1.试论西周的礼治 2.商鞅法律思想研究 3.秦朝法制建设的得失 4.董仲舒法律思想研究 5.汉朝法制指导思想的发展变化 6.魏晋南北朝法律儒家化研究 7.唐朝婚姻法律制度研究 8.《唐律》家族主义的体现 9.试论明清的会审制度

10.试论明清的文字狱 11.《唐律》赃罪研究 12.试论清末修律的成就及意义 13.试论清末司法制度的改革 14.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5.评国民党政府《中华民国民法》 16.沈家本与清末法律改革 17.中国古代死刑制度研究 18.晋代律学的特点及代表人物 19.清代民族立法的代表作 20.马锡五审判方式 四.外国法制史 1.罗马法债法研究 2.罗马法所有权研究 3.罗马法公法研究 4.普通法与衡平法的研究 5.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演进及影响 6.英国议会制的形成、演进及影响 7.英国宪政与美国宪政的比较 8.美国司法审查权研究 9.法国/德国民法典研究 10.当代西方国家程序法研究 11.法国民法典与德国民法典的比较 12.1810年法国刑法典与1871年德国刑法典的比较 13.德意志帝国宪法与明治宪法的比较 14.罗斯福“新政立法”研究 15.当代西方国家商法研究 五.法律思想史 1.选择下面其中一位思想家,试论其法律思想:老聃、孔丘、墨翟、商鞅、孟轲、荀况、韩非子、董仲舒、朱熹、王安石、黄宗羲、沈家本、孙中山 2.秦汉之际法律思想的演变 3.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4.试论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法律思想 5.选择两位同时代中外思想家,比较论述其法律思想西方法律思想史 6.选择以下一位思想家,试论其法律思想:亚里士多德、孟德斯鸠、边沁、狄骥、凯尔逊、庞德、罗尔斯 7.从自然法与实在法的对立,看西方法治思想 8.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在法制建设方面的重要贡献 9.狄骥《宪法论》研究 10.中外法治思想异同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范例

宁波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题目论“法律关系本座说”对国际私法的影响指导教师尹力 学院法学院专业法学班级法学072班 学生姓名徐元媛学号074050428 开题日期2010年12月10日要求:一、说明材料来源情况;二、对课题的研究历史、研究现状等进行准确的分析与归纳并作出简要评述;三、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主张,阐述该课题的发展动向和趋势;四、字数要求不少于3000字,可另附纸。 文献综述正文: 见附页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附页: 关于“法律关系本座说”对国际私法的影响的文献综述论文题目:论“法律关系本座说”对国际私法的影响 法学072班 074050428 徐元媛 作为国际私法经典学说之一的“法律关系本座说”,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而形成了诸多研究成果,它们或以学术专著为载体,或以学术论文的面目示人,主要围绕以下一些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 一、关于“法律关系本座说”的成因 萨维尼从根本上颠覆了冲突法主题的关注方式,而被公认为是冲突法世界的“哥白尼”。在实体法与超越实体法之间,萨维尼的独特身份、优雅节制的精神操守、先人的历史储备以及法律关系的格致工夫,这一切的风云际合为萨维尼奠定了重估一切价值所必不可少的历史机缘。因了这份缘分,冲突法革命在萨维尼的身上灿烂生发。①萨维尼对法律冲突问题进行了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因而最终产生了“法律关系本座说”这一据说是他“其他著作都比不上的最高影响”的理论成果。②关于“法律关系本座说”的成因,现有文献主要是从社会背景和哲学渊源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社会背景 在18世纪末期,德意志仍然处于资本主义手工业的初级阶段,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非常微弱和缓慢。整个德意志处于封建农奴制和封建分裂割据局面。在德意志各邦国中,对历史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是普鲁士王国,也就是萨维尼的祖国。在普鲁士王国的发展过程中,“容克”始终是中坚力量,是这个国家的统治阶级。市民阶级在普鲁士的力量非常微弱。因此,从王权集中这个意义上讲,普鲁士君主专制要比西欧强得多。这里始终也没有出现像“三级议会”、“国会”这种王权与资产阶级联盟的机构。因此,普鲁士资本主义因素相当薄弱。在政治上,普鲁士王国是几次反法联盟的中坚力量。由此,招致拿破仑沉重的军事打击和异族的政治统治。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是德意志民族觉醒的警钟,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民族团结的范例,宣告了各民族的自由、平等,拿破仑在德意志以“革命者”的身份出现,同时又充当了贪得无厌的掠夺者。这就从正反两方面启动了德意志的民族意识和民族主义运动。从1800年起,德意志掀起了猛烈的民族运动。尽管这个时期民族主义是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结合,但目标是一致的:要求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压迫,恢复德意志的独立性。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一位法学宗师萨维尼,也产生了这位法学家伟大的法学思想。③(二)哲学渊源 ①张春良:《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萨维尼冲突法革命发生学之究竟》,《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第6期。 ②杜涛:《德国国际私法:理论、方法和立法的变迁》,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83页。

2020年新刑事诉讼法同步测试习题:回避

2020年新刑事诉讼法同步测试习题:回避 1.【简单】下列主体中,有权申请符合法定条件的办案人员回避的有: A.当事人 B.当事人的法定代理人及近亲属 C.辩护 D.诉讼代理人 2.【中等难度】某绑架致人死亡案,被告人甲刚满15周岁,其委托了一名律师乙作为辩护人,被害人丙(刚满18周岁)委托他的一个朋友丁作为诉讼代理人,在法庭审判阶段,如果发现某法官担任过本案的证人,有权申请其回避的主体有: A.甲 B.乙 C.丙的父亲 D.丁 3.【真题难度】甲涉嫌报复陷害罪被立案侦查。甲以该案侦查人员王某与被害人存有近亲属关系为由,提出回避申请。对此,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王某只能以书面方式提出回避的申请 B.作出回避决定以前,王某不能停止案件的侦查工作 C.王某的回避由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 D.如甲的回避申请被驳回,甲委托的辩护人有权申请复议一次

参考答案: 1.【答案】ACD 【解析】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第28条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理应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 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一)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的; (二)本人或者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三)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 (四)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 所以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申请回避,结合本题,甲是当事人,而丙的父亲不是法定代理人,因为丙已经已满18周岁了,所以A 当选,B不当选,因为近亲属无权申请回避。该法第31条第2款规定,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能够依照本章的规定要求回避、申请复议。乙是 辩护人,丁是诉讼代理人,所以CD选项当选。 【陷阱分析】在刑事诉讼中,哪些规定是“当事人及其法定人有权”哪些规定是“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及其近亲属都有权”容易混淆。 辩护人及诉讼代理人能申请回避和复议,是这次修改新增加内容,注意掌握。 2.【答案】ABD 司法考试卷一真题解析卷二真题解析民法/商法/民事诉讼法 真题解析模考估分 【解析】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第28条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理应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 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文献综述规范及范文

贵州大学人民武装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生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撰写规范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检索、搜集、整理、综合利用学术文献资料,根据所研究课题对文献资料进行有效的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并为科研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本科毕业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同时必须相应完成一篇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1.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指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研究课题或研究题目(初步)确定后,通过搜集、整理、阅读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资料,就与该课题或题目直接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学术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动态、最新进展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后所做的简要评述。 2.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所评述的学术文献必须与学生所撰写论文保持大体上的一致,必须对可能影响所撰写论文主要论点、政策建议或反驳依据等主要学术结论的相关文献及其主要论断做出清晰、准确、流畅的说明,必须保证综述本身结构的完整性,能够反映学生的利用学术文献的综合能力。 3.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文献综述必须按学校要求的基本规范撰写;论文类题目提交3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设计类题目提交2000字左右的设计方案报告;文献综述的成绩综合纳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之中,未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的学生不得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二、文献综述的基本格式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浅析罗马法为何如此发达——外国法制史论文

浅析罗马法为何如此发达 学生姓名:胡斌 班级:法学131 学号:2013162012

版权声明: 任何收存和保管本论文各种版本的单位和个人,未经本人同意,不得将本论文转借他人,亦不得进行原则性抄袭或以任何方式传播。否则,引起有碍本人著作权之问题,将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Copyright statement: A n y u n i t s a n d i n d i v i d u a l collection and filing various versions of this paper, without consent, shall not be lent to others in this paper, nor were principled copied or transmitted in any way. Otherwise, cause problems hinder my copyright, will assume legal responsibility.

摘要 罗马法从其产生迄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为何在距今二千多年前的古罗马奴隶制社会会出现如此发达之法律,缘何其能跨越时空限制,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十九世纪末叶以西方学者对古代地中海地区经济史研究的其中一个学派,“现代派”强调工商业奴隶主的领导作用,把罗马的“民主”和“共和”政治归结为工商业奴隶主领导平民同贵族进行斗争的结果,这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方向是正确的,但是这一派不合时宜地将自由市场经济合理性的近代观念运用到古代社会去研究政治,这是站不住脚的。我认为形成这种较为先进完备的法律除了经济原因,还与古代罗马社会的政治模式,罗马的扩张需要对殖民地区的管理,古罗马社会结构、古罗马法律教育的兴起,充分吸收自然法的思想成果,罗马法律人的不懈努力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分不开。接下来我将从上述六个方面论述古罗马法律文明高度发达原故。 关键词:罗马法;商品经济;共和制;法学;平等

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docx

文献综述(主要包括国内外现状、研究方向、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参考文献等)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 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对于该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对跨境电子商务中的营销策略问题研究。国内学者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针对线上与线下的营销模式的研究,张旭兰,姚蕾(2016)认为从线上到线下,再从线下到线上应该形成一个闭环,跨境电商企业要在全渠道进行营销。推动线上线下的融合、渗透发展,充分利用多渠道营销的全方位优势进行发展模式创新是很有必要的。梁欣萌(2016)也认为跨境电商企业可以探索线下营销,再与线上推广做好结合,可以有效提升产品销量。在国外设立体验店就是一种形式,形成线上线下联合的体验店来进行营销推广。但孙维潇(2016)认为只需专注于线上营销即可。基于电子商务技术,企业通过B2C网络平台可以直接准确地搜寻客户,即不需再花大量精力和时间进行漫长的贸易磋商,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成交成本,因此要充分利用线上营销带来的成本优势。 品牌营销方面,刘安华(2015)认为现阶段的许多跨境电商都将业务重心放在销售方面,有着很强的业务能力,但是品牌营销和境外接洽等方面却存在着明显的弱势。因此跨境电商企业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品牌营销人才,形成以品牌和消费者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形成周全的服务体系,为企业积累人气和口碑,逐渐提高市场影响力。谢海玲(2015)也指出跨境电商平台应重视其品牌营销。以往外国顾客喜欢购买中国商品的原因大多在于国内产品物美价廉,与传统销售相似。许多跨境电商仍采用薄利多销的方法获取市场,平台售价仅为国内售价的基础上添加运费,以搬运工的形式赚取利润,品牌意识弱。陈环,谢兴伟(2015)则分析了跨境电商实施自主品牌营销的优势,与传统外贸相比,它既能给电商带来价

刑事诉讼法复习资料 (1)

刑事诉讼法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刑事诉讼中的司法机关,只有( )才有可能参与刑事诉讼的全过程。 A.公安机关 B.检察机关 C.司法行政机关 D.人民法院 2.在立案侦查后,发现具有不能追究情形的,应当采取( )。 A.撤销案件 B.开庭审理 C.终止审理 D.免予起诉 3.李某和王某系同事,一日因琐事发生口角,李某便当众揭露王某的隐私,王某便到法院控告李某,但在法院审理过程中,李某又与王某重归于好,王某要求撤诉,法院应当( )。 A.对李某免予起诉 B.终止审理 C.不起诉李某1人 D.宣告李某无罪 4.某甲从国外留学回来,为国外某组织窃取国家机密,对此案应当由 ( )负责立案侦查。 A.检察机关 B.国家安全机关 C.公安机关 D.人民法院 5.某驻华使馆外交官,参与了走私犯罪,按照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应当( )。 A.由我国司法机关审判 B.由该国驻华使馆同我国司法机关协商解决 C.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D.由公安机关将其驱逐出境 6.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一般不公开审理的案件有( )。 A.有关国家机密案件 B.个人隐私案件 C.14岁以上不满16岁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D.16岁以上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7.某县几位主要领导干部参与一起走私大案,县检察院认为此案由检察机关立案侦查更为适宜,该县检察院需经履行的法律程序是什么( )。 A.上一级公安机关研究同意 B.县检察委员会研究同意 C.上一级检察院批准 D.省级以上人民检察院决定 8.共同管辖问题上发生推诿时,原则上应由( )法院管辖。 A.最初受理的人民法院 B.主要犯罪地人民法院 C.被告人居住地人民法院 D.协商不成,由共同的上级人民法院指定 9.下列案件中不属于中级人民法院一审管辖的是( )。 A.王某涉嫌贪污受贿达100万元 B.李某加入某国间谍组织涉嫌泄露国家机密 C.美国人约翰过失伤害中国公民 D.孙某涉嫌故意毁坏财物,数额巨大 10.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和有关的司法解释,下列哪个说法是正确的?( )。 A.上级人民法院不能审判下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刑事案件 B.上级人民法院不能指定下级人民法院审判应由上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刑事案件 C.上级人民法院不能指定下级人民法院审判管辖不明的案件 D.上级人民法院不能指定下级人民法院审判管辖明确的案件 11.胡某是一名检察员,在人民检察院工作期间刚刚办理完毕一件故意杀人案的审查起诉工作后就被调入同级人民法院工作。恰好其曾经办理过的那件故意杀人案被移送至该法院审判。胡某所在庭的庭长认为胡某熟悉此案,于是让其参与了此案的审判。问:关于此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胡某参与该案审判没有违背我国有关回避的决定 B.胡某可以回避,也可以不回避 C.胡某应当是回避的对象 D.当事人没有申请胡某回避的,法院可以不让其回避 12.小马今年21岁,在一家公司销售部门做主管,一次因为交通肇事而被告上了法庭.小马打算委托一人作为自己的辩护人,在他所考虑的下列人选中,人民法院可以准许的有:( )。 A.他大学的好朋友美国人杰克 B.他在人民法院工作的表姨夫 2

关于刑事诉讼法的案例分析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 课程考试论文(案例)考核 关于刑事诉讼法的案例分析 作者钟晓欢 考试批次 1404 学籍批次 1303 学习中心海宁学习中心 层次专升本 专业法学(跨专业) 完成时间 2015年4月20日

关于刑事诉讼法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 被告人甲某,男,婚后与未婚女乙某恋爱并欲结为夫妻,两人商量在甲某逼迫妻子离婚之后立即结婚。两人的关系被甲某的妻子丙某发现,丙某对甲某多方劝阻,甚至通过甲某的单位领导对甲某进行教育。但甲某执意要和乙某结婚,在要求离婚受到领导和家人批评而离婚不成的情况下,甲某租一间房子,与乙某公开在该处以夫妻的名义共同生活。丙某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向法院以重婚罪提起诉讼并提出附带民事诉讼,要求法院判决与甲某离婚。法院经过开庭审理,认为甲某重婚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依法判处甲某有期徒刑1年。对于丙某要求离婚的诉讼请求,法院认为该诉讼不能作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受案范围,因此将案件转送民事审判庭处理。 问题: (1)法院不受理丙某要求离婚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请求,是否违法?(2)结合刑事诉讼法和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及刑事诉讼理论,说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成立条件和提起的时间。 二、就以上案例本人分析如下 附带民事诉讼是刑事诉讼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严厉惩罚犯罪,有效地保护国家、集体财产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及时、正确的处理案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附带民事诉讼,在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又责令他赔偿因其犯罪行为而给被告人造成的物质损失,使他在经济上承担应负的法律责任,不能占到便宜,正是严厉惩罚犯罪的体现。其次,通过附带民事诉讼,可以使国家、集体和公民各人因犯罪行为而遭到的物质损害得到挽回和补偿。最后,通过附带民事诉讼,把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合并进行,简化了诉讼程序,即便利群众,又可以避免地同意事实作出相互矛盾的结论,提高办案效率,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 我国刑事诉讼法把效率视为诉讼的基本理念与价值要求之一,对被害人因犯罪行为遭受的损失赔偿问题采取双轨制来解决,规定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在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在当事人及其诉讼参与人参加的情况下,在依法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由遭受损失的被害人或人民检察院所提起的,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物质损失的赔偿问题而进行的诉讼活动。该制度在设立之初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法院不受理丙某要求离婚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请求属于合法的行为

法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法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法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样本) 《浅析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文献综述 在当代,判例不是我国法律的渊源,但在司法实践中,判例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社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新的法律问题层出不穷,成文法自身的缺陷也表现得比较明显,对判例法进行研究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中国当代法制建设仍然受传统法律文化的制约,而中国古代法律具有鲜明的判例法传统。在这种背景下,考察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能够为当代法制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一、研究意义 笔者认为,研究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有以下意义: 第一,研究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能更深入的了解中国古代法律形式的演变过程及其发展历史。 第二,中国法律发展进程中,判例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研究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判例在中国法律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及其价值。 第三,判例法特征反映了中国古代法律的一个特性,对该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中国古代法律特征的认识。 第四,通过研究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明晰该特征对当代法制建设的影响,能够从判例法角度为当代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资料来源和范围 (一)图书馆馆藏图书 在图书馆馆藏图书D类政治法律类中搜索到以下相关资料:张晋藩著《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通史》;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曾宪义主编《中国法制史》等书籍。 (二)期刊数据库检索 主要利用CNKI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数据库访问地址为:https://www.doczj.com/doc/7b11869407.html,。 在使用上述数据库搜索的过程中,笔者选择哲学政法类期刊,在“摘要”字段中,以“判例”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文章结果显示有20多篇相关论文,对笔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