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肉牛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肉牛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肉牛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肉牛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肉牛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

(送审稿)

发展肉牛业,提高草食家畜比重,有利于保障国家食物安全,有利于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为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快优势区肉牛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构筑现代肉牛生产体系,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在上一期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制定本规划。

一、肉牛优势区域发展现状

自2003年《肉牛肉羊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3-2007年)》发布以来,中央和优势产区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推进《规划》实施,优势区域肉牛业得到较快发展。

(一)优势区域建设取得的成效

1、优势区产量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经过近五年的发展,肉牛区域布局不断优化,牛肉产量持续增长,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据统计,2006年肉牛优势区域共存栏1232.5万头,比2002年增长5.6%;出栏919.3万头,比2002年增长18.4%。优势区域对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养牛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2、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各地加强良繁体系建设和优质地方良种保护,建立健全省(区)肉牛育种站、市级贮氮站、县级冷配站、乡镇品改站的品改网络体系。积极进行良种引进、改良与推广,大力开展经济杂交,突出抓好肉牛冷冻精液配种,冷配比重逐年提高,肉牛品种得到改善。东北优势区主要用西门塔尔和夏洛来进行杂交改良,以提高生长速度;中原地区加大地方良种黄牛的选育力度,着重提高肉牛品质;西部地区用瑞士褐牛和安格斯肉牛进行改良,提高环境的适应性。经过几年的改良,优势区肉牛良种杂交改良的比重不断提升,由2002年的35%提高到了现在的60%。

3、规模化与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大力发展肉牛养殖小区,积极推行肉牛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优势产区的规模化饲养比重达42%。积极推广配合饲料、人工种草、青贮等适用技术,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区域内肉牛个体生产力显著提高,部分地区平均胴体重已达到200公斤的国际平均水平。加快发展产业化经营,肉牛生产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培育了一大批养牛专业合作社和养牛协会,广泛推行“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组织化模式,肉牛生产与市场衔接日益紧密。

4、屠宰加工能力不断增强。生产加工条件逐步由开放的手工屠宰向封闭的机械屠宰过渡,由热分割向冷分割过渡,由简单分割向精细分割过渡。一大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大品牌

的肉牛屠宰加工企业在优势区内崛起,发挥了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了优势区肉牛业蓬勃发展。2006年,肉牛优势区域已有肉牛屠宰加工厂有305个,年加工能力达到38.4万吨,年屠宰加工能力5000吨以上的肉牛屠宰加工厂18个。部分企业已具备了国际先进的屠宰加工条件,并已初步培育出一系列全国性的知名品牌,提高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

(二)总体评价

经过近五年的发展,优势区域肉牛业持续、稳步发展,产品产量显著提高,《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到2006年,肉牛优势区域牛肉产量达151.1万吨,比2002年提高了18.4%;产品质量逐步提高,;牛肉的优质率达到35%左右,比2002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比规划目标高出15个百分点;平均胴体重比《规划》目标提高6个百分点。《肉牛肉羊优势区域发展规划》的实施,对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促进我国肉牛业的蓬勃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一期《规划》所选优势县偏少,优势区域覆盖范围较小,优势区域牛肉产品市场主导地位尚不明显。

(三)经验启示

一是优势区域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优势区域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将发展肉牛生产放在当地经济中的重要位臵,因地制宜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规划和相应政策。吉林、辽宁等省份相继出台了《关于“粮变肉”工程的实施意见》、《肉牛良种工程

规划》等文件,明确提出把肉牛产业作为重点加速发展,并予以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肉牛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优势区域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强大支撑。优势区域大力推广肉牛品种改良、科学养殖和动物疫病防治等关键技术,新《肉牛饲养标准》的发布、本地黄牛品种的改良、舍饲半舍饲及配合饲料育肥等技术的应用,对优势区域肉牛生产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三是优势区域的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在优势区域推行“公司+基地+养殖户”的发展模式,采用龙头企业带基地,引导肉牛业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大力推进产业一体化经营,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增强了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二、发展前景分析

(一)产品需求分析

1、牛肉消费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牛肉消费量不断提高。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牛肉1.98公斤,到2006年家庭人均消费牛肉达到2.41公斤;农村居民2000年家庭人均消费牛肉0.52公斤,到2006年家庭人均消费牛肉达到0.67公斤。

牛肉消费的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较大。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牛肉消费量是农村居民消费量的3.6倍;西北牧区和东北对牛肉的消费量大,内蒙、黑龙江等七省区牛肉消费量占肉类消费比

重达到10.0%左右,其他地区则仅为4-6%。国际牛肉消费平均水平已经超过10公斤,我国目前的人均消费量与之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2、未来消费需求预测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未来对牛肉的消费将不断增加,肉食结构中牛肉的比重还将上升。导致未来居民牛肉需求增加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收入增加。这是未来影响我国居民对牛肉需求增长最重要的因素。在收入增长的情况下,根据2001-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牛肉消费变动情况,运用趋势预测法测算,到2015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牛肉消费量将在目前基础上增加2公斤,农村居民人均牛肉消费将增加1.7公斤,全国新增牛肉需求255万吨。二是城市化进程加快。随着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城镇居民消费成为我国牛肉需求新的增长点。按照2006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牛肉消费的差距推算,每新增一个城镇居民,就要多消费1.74公斤的牛肉,按照目前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多增加消费牛肉2万吨计算,到2015年将新增18万吨牛肉消费。三是人口增长。我国未来牛肉需求长期增长的基本动因是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按照目前的人口基数和增长水平,我国每年新增人口657万人,每年新增牛肉消费约1万吨,到2015年将新增9万吨牛肉的消费能力。综合以上三方面因素,预计到2015年,仅居民家庭消费新增牛肉需求就可达282万吨。

若将难以准确统计的户外消费考虑在内,牛肉需求增量将更大。

(二)生产发展潜力分析

1、生产现状

我国牛肉产量在1998年就达到479.9万吨,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巴西的第三大牛肉生产国。2006年全国牛肉产量达到750.0万吨。在肉类生产结构中,牛肉所占比重不断提高,1998年牛肉比重为8.4%,2006年已上升到9.3%(见表1)。肉牛业已经成为农村的一个新兴产业,形成了中原和东北两大肉牛育肥区以及西北架子牛供应区。

表1 1997-2006年中国主要肉类产量比例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畜牧业年鉴》

2、生产增长潜力

(1)头数增长潜力。我国现有天然草原4亿公顷,其中可利用面积3.3亿公顷,北方草原已经超载过牧,在饲养总量增长方面潜力不大。农区的肉牛产区大都与主要农作物及粮食的主产区一致,农作物副产品资源丰富,为肉牛育肥提供了大量饲料资源。全国现有农作物秸秆6亿吨,目前用做饲料的不足2亿吨。

通过进一步开发推广秸秆养畜技术,按饲用秸秆由2亿吨提高到3亿吨、其中60%用于肉牛养殖估算,依据目前每吨作物秸秆养牛0.35头的水平,到2015年,可新增养牛2100万头。另外,我国南方6700万公顷草山草坡仍然有较大开发潜力,现改良开发程度不足5%,如果加大草山草坡开发利用力度,使改良草地面积达到15%,其中40%用于肉牛养殖,可增加养牛402万头。

(2)个体生产潜力。我国目前肉牛的个体生产能力普遍较低。据统计,2006年全国肉牛平均胴体重为135.2公斤,与国际平均水平200.7公斤相比相差65.5公斤。养牛业发达国家已达330公斤以上,其中最高的日本为406.5公斤,我国与畜牧业发达国家相比,大致是这些国家的40%左右。以目前的增长水平预计,到2015年可达140公斤。在优势区,肉牛胴体重平均为189公斤,通过加快肉牛品种改良及饲养管理水平,到2015年可达200公斤,达到现有的国际水平,肉牛个体生产能力潜力巨大。

3、区域竞争潜力

肉牛生产区域竞争的核心是成本价格优势。从2005年不同省份农户散养肉牛的生产成本收益情况看,东部、中部、西部典型省份肉牛饲养的获利水平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每头牛获利最大的是河南,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7.16元,新疆、黑龙江等优势区域的典型省份头均盈利水平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2)。在肉牛生产中,主产区优势明显。这充分说明我国主产区与其它

产业相比,肉牛养殖基础好,生产者生产积极性较高,具有将区域内的现有资源潜力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经济动力。

表2 2005年不同区域典型省份农户散养肉牛成本收益情况

4、国际市场开拓潜力

我国牛肉产量位居世界第三,占世界总产量的9.3%,年出口牛肉量仅在4万吨左右,约占牛肉总产量的0.8%,不足全球出口量的1%,出口产品多为中低档产品。我国牛肉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在生产成本较低,出口价格具有较大优势。随着我国牛肉产品质量提高和市场营销网络逐步健全,对东南亚、中亚、中东和俄罗斯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潜力巨大。只要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切实加强地方良种的保护和加快品种改良步伐,尽快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改善安全卫生条件,完善营销服务网络,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就可将潜力转变为现实的出口能力。

(三)制约因素分析

虽然近年来牛肉产量每年以6.4%左右的速度递增,但中国肉牛业起步较晚,仍处于起步阶段,肉牛生产和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制约优势区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一是基础母牛存栏量低,牛源不足。农户传统养牛主要是役

用兼肉用,农户养母牛既可作役用,还可繁殖犊牛增值。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役用牛养殖迅速减少,同时母牛在出肉率和增重方面较公牛差,农户养殖母牛积极性下降,母牛存栏数量开始出现减少的迹象。2006年我国黄牛存栏9864.8万头,比2005年下降1.5%,其中能繁母牛存栏6026.5万头,比2005年下降了 5.8%。据大型屠宰加工厂反映,目前我国已出现了全国性的牛源紧张。

二是缺乏专用肉牛品种,高档牛肉少。长期以来,农民养牛的主要目的就是作为农用畜使役,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把肉牛作为一个产业来开发。目前用于牛肉生产的品种参差不齐,有的属于土种牛、有的属于兼用型地方良种牛,有的属于引进品种与土种牛的杂交后代,也有部分属于淘汰的役用牛。专用肉牛品种所具有的产肉性能好、生长速度快、肉质好、转化率高等明显优势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优质牛肉和高档牛肉的产量较少,比较效益低,影响了肉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是投入水平低,持续发展的基础动力不足。国家多年来对肉牛产业的投入有限,基础设施不足,支撑体系较薄弱。一些地区多年未引进优良品种进行更新,出现了品种退化的现象;液氮罐、液氮运输车及相关设备更新困难。融资渠道少,贷款难度大,龙头企业和养牛户生产资金不足,肉牛产业发展的投入与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不协调。

四是产业链短,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仍然较弱。目前,龙头企

业生产的大多是初加工产品,精深加工、品牌产品少,高附加值产品更少。牛肉分割、按质定价管理体系不健全,激励农民饲养专用型肉牛的手段有待加强。养、加、销各环节衔接不紧密,利益分配不合理,大多数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带动性不强,缺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效机制。

三、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现代畜牧业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优质安全生产为核心,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合理配臵资源的同时,加强政府对优势区肉牛产业的引导和宏观调控,扶持分户繁育,鼓励规模育肥,实行集中屠宰,强化品牌销售,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肉牛产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优势区建设带动全国现代肉牛产业体系的形成,保障城乡居民对牛肉产品的基本需求,为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二)发展目标

1、总体发展目标

到2015年,优势区域的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形成肉牛生产核心区和优质牛肉供应基地;肉牛产业结构和布局更加合理,区域优势更加突出;肉牛专业合作组织逐步成熟,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显著提高;初步形成涵盖良种繁育、标准化饲养、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监管、加工营销的现代肉牛产业体系。

2、具体发展目标

牛肉产量目标:优势区域牛肉产量达到460万吨,年均增长达到6.5%以上,满足国内牛肉需求的40%以上。

科技进步指标:建立完善的地方良种保护体系,优势区域杂交改良覆盖率达到70%,牛肉优质率达到50%以上,胴体重达到200公斤。

产业组织化目标:通过产业化和养殖小区建设,龙头企业带动等形式,使优势区域50%的规模养殖户参与肉牛产业相关的专业合作组织。

品牌建设目标:保护和壮大优势区域已有品牌,采用部位分割和冷链运输的牛肉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

四、区域布局

(一)区域布局原则

本规划在优势区的选择上综合考虑了优势区域的资源、市场、区位、养牛业发展基础及未来发展潜力等多方面的因素。一是资源优势。具有充足的牛源,能繁母牛存栏量较多,肉牛存栏增长较快,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二是区位优势。毗邻都市经济圈,具有良好的产销衔接,具有明确的市场定位。三是产业优势。产业基础较好,种群结构合理,进入优势区的县肉牛存栏量一般在7万头以上。具有良好的技术服务体系,拥有一定规模的屠宰与加工能力。基地县集中连片,可形成区域规模优势。

(二)区域划分

根据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在上期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发

展变化的实际情况对县市作适当调整。在县市的选择上,主要根据2006年能繁母牛存栏量及2006年比2002年肉牛存栏增长率两项指标,对两项指标进行加权平均得到综合优势系数。能繁母牛存栏量反映产业发展的现有基础条件和今后的发展潜力;增长率综合反映产业成长速度,显示影响产业发展各种因素的聚集效应。两项指标中一个反映静态状况,一个反映动态变化,可以概括优势区域县的优势条件和增长潜力。根据综合优势系数大小,结合各县市的肉牛养殖规模(存栏规模在7万头以上)等基本标准,最终确定了207个县市,划分为中原肉牛区、东北肉牛区、西北肉牛区和西南肉牛区共四个优势区域。按2006年指标计算,优势区域207个县市肉牛存栏规模占全国的36%,出栏占35.4%,产肉量占40.9%。上期规划只划分了中原肉牛区和东北肉牛区,共包括62个县市。与上期规划相比,本期规划新增加两个优势区,一方面由于这两个区域近年来肉牛业发展较快,另一方面由于这两个区域长期为我国肉牛育肥提供充足的架子牛(优势区划分结果见附表)。

(三)各区特点与发展方向

1.中原肉牛区

(1)基本情况。中原肉牛区是我国肉牛业发展起步较早的一个区域。该区域包括4个省51个县,其中山东14个县、河南27个县、河北6个县和安徽4个县。该区域有天然草场面积88.5万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83.7万公顷,每公顷草场平均产

草量达6573.94公斤。该区域是我国最大的粮食主产区,每年可产3865.5万吨各种农作物秸秆,目前秸秆加工后饲喂量达1363.2万吨,仍然有约52%的秸秆没有得到合理利用。2006年该区域存栏牛1140.2万头,能繁母牛存栏555万头;肉牛出栏655.8万头,产肉量达86.3万吨,产肉量占全国的11.5%。

(2)主要特点。本区具有丰富的地方良种资源,也是最早进行肉牛品种改良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地区。我国5大肉牛地方良种中,南阳牛、鲁西牛等2个良种均起源于这一地区。本区也是我国最大的粮食主产区,农副产品资源丰富,为肉牛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饲料资源基础。中原肉牛区具有很好的区位优势,交通方便,又紧靠“京津冀”都市圈、“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产销衔接紧密,具有很好的市场基础。

但本区近年来基础母牛数量有所下降,上期规划中的一些县市由于存栏下降很多没有进入本期规划。根据中原区四个省份128个县的调查的数据,2006年能繁母牛存栏为802.6万头,比2002年下降了3.8%。能繁母牛的下降对本区域肉牛业的发展形成制约。肉牛标准化生产体系尚未建立,饲养方式落后,手工作坊式屠宰比重较大,牛肉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不高,知名品牌少,带动能力弱。

(3)目标定位与主攻方向。本区域将建成为“京津冀”、“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提供优质牛肉的最大生产基地。未来发展要结合当地资源和基础条件,加快品种改良和基地建设,大

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现代肉牛产业,加强产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提高肉牛品质和养殖效益,建立稳定的生产基地;大力发展肉牛屠宰加工业,着力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打造知名品牌。

2.东北肉牛区

(1)基本情况。东北肉牛区是我国肉牛业发展起步较早的一个区域,也是在过去的五年中是成长较快的一个优势区域。该区域包括5个省(区)的60个县,其中包括吉林16个县、黑龙江17个县、辽宁15个县、内蒙古7个县(旗)和河北北部5个县。该区域有天然草场面积7868.1万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5907.3万公顷,每公顷草场平均产草量达3083.9公斤。该区域也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之一,每年可产5925.6万吨各种农作物秸秆,目前秸秆加工后饲喂量达1597.4万吨,约50%的秸秆没有得到合理利用。2006年该区域存栏牛1141.8万头,能繁母牛存栏557.5万头,产肉量达151.7万吨,产肉量占全国的20.2%。

(2)主要特点。本区具有丰富的饲料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饲料原料价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饲料供给条件较好,肉牛平均胴体重高于其他地区。本区肉牛良种资源较多,拥有五大黄牛品种之一的延边牛,以及蒙古牛、三河牛和草原红牛等地方良种。近年来,这一地区通过引种加快了品种的选育和改良,育成了著名的“中国西门塔尔牛”,成为本区的主导品种。本区紧邻俄罗斯、韩国和日本等世界主要牛肉进口国,发展优质

牛肉生产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本区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优质品种和饲料资源等优势尚未充分发挥,高档肉生产能力低,市场供给不足,肉牛产品的档次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此外,肉牛生产、屠宰和加工的标准化体系还没有建立,产业化经营还没有普遍推开,牛肉产品的安全性与卫生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

(3)目标定位与主攻方向。本区域主要满足北方地区居民牛肉消费需求,提供部分供港活牛,并开拓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等周边国家市场。草原地区要重点发展现代集约型草地畜牧业,通过调整畜群结构,加快品种改良,改变养殖方式,积极推广舍饲半舍饲养殖,为农区和农牧交错带提供架子牛。农区要全面推广秸秆青贮技术,规模化、标准化育肥技术等,努力提高育肥效率和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在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加工工艺、提高加工产品质量和档次上下功夫,逐步形成区域经济支柱和独具特色的牛肉产品加工体系。

3.西北肉牛区

(1)基本情况。本区是我国最近几年逐步成长起来的一个新型区域,包括4个省区的29个县市,其中包括新疆自治区16个县(师)、甘肃省9个县市、陕西省2个县和宁夏2个县。该区域有可利用草场面积790.2万公顷,每公顷草场平均产草量达7414.6公斤。该区域每年可产1032.1万吨各种农作物秸秆,目前秸秆加工后饲喂量达515.6万吨,约40%的秸秆没有得到合理

利用。2006年该区域存栏牛370.7万头,能繁母牛存栏193.7万头,产肉量达27.1万吨,产肉量占全国的3.6%。

(2)主要特点。本区天然草原和草山草坡面积较大,其中新疆被定为我国粮食后备产区,饲料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几乎没有被有效利用。该区域拥有新疆褐牛、陕西秦川牛等地方良种,近年来引进了美国褐牛、瑞士褐牛等国外优良肉牛品种,对地方品种进行改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新疆牛肉具有对中亚和中东地区的出口优势,现已开通的14个口岸,为发展外向型肉牛业创造了条件。本区域开展肉牛育肥时间较短,饲养技术以及肉牛屠宰加工等方面的基础较差,技术推广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3)目标定位与主攻方向。本区域主要满足西北地区牛肉需求,以清真牛肉生产为主,向中亚和中东地区出口优质肉牛产品,为育肥区提供架子牛。主攻方向是健全肉牛良繁体系和疫病防治体系,充分发挥饲料资源的优势,大力推广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技术,努力提高繁殖成活率和牛肉质量;培育和发展加工企业,提高加工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开拓国内外市场,带动本区域肉牛产业的快速发展。

4、西南肉牛区

(1)基本情况。本区是我国最近几年正在成长的一个新型区域,包括5个省市的67个县市,其中有四川省5个县、重庆市3个县、云南省的35个县市、贵州省的9个县市和广西的15

个县市。该区域有天然草场面积955.5万公顷,每公顷草场平均产草量达9184.5公斤。该区域每年可产3063.3万吨各种农作物秸秆,约2/3的秸秆没有得到合理利用。2006年该区域存栏牛912.7万头,肉牛出栏量达293.9万头。

(2)主要特点

该区域农作物副产品资源丰富,草山草坡较多,青绿饲草资源也较丰富;同时,可以有效实施三元结构种植,进一步提高饲草饲料产量。主要限制因素是肉牛业基础薄弱,地方品种个体小,生产能力低。

(3)目标定位与主攻方向。本区域应利用区位优势,立足南方市场,建成西南地区优质牛肉生产供应基地。该区域今后主攻三元结构种植,合理利用有效的光热资源;同时,加强现代肉牛业饲养和育肥技术的推广应用,努力在提高出栏肉牛的胴体重和经济效益上下功夫。

五、发展任务与建设重点

(一)建立优质肉牛良种繁育体系

加强原种选育,加快良种扩繁,加大杂优种推广力度,逐步建成现代肉牛繁育体系。各优势产区要根据当地品种和资源特点,以纯种繁育为基础、杂交改良为主要手段,高度重视牛杂交改良体系的建设,加快制定良种繁育与推广规划。

加快良种繁育速度,加强国外引进优良肉用品种纯种繁育,扩大良种数量,为牛肉生产提供优良父本;建立区域内优良地方

品种基础母牛群,为牛肉生产提供优良母本;利用国外优良肉用品种与优良地方品种开展二元及三元杂交,形成适合当地资源和市场需求的相对稳定的杂交组合。

加强基础母牛保障体系建设,选择哺育能力强、保姆性能好的母牛群,提高育肥用犊牛质量。对优质地方黄牛和引进良种母牛进行补贴,提高农牧民饲养母牛的积极性,保证优势区域母牛头数稳步增长,为肉牛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种源。

重点建设内容:1、新建及扩建一批种公牛站,加强肉牛冷冻精液的供给能力。2、新建及扩建一批肉牛良种繁育场,主要承担地方良种牛扩繁、建立母本核心群的任务。3、建设完善一批乡镇人工授精(或品种改良)站,根据每个人工授精站的辐射半径进行布局。

(二)建立肉牛标准化饲养技术体系

加快建立适应各优势区自然经济特点的集营养、饲料、牛舍设计、模式化饲养管理于一体的肉牛标准化技术生产体系和规程。在优势区大力推行农户繁育小牛、规模化集中育肥的生产模式,鼓励优势区和非优势区之间的有效协作,积极发展农牧结合的阶段饲养、异地育肥等饲养模式。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的原则,在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前提下,加强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的改造力度和养牛专业户圈舍的标准化改造力度,鼓励大型养殖场积极实行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等标准体系。

建立牛肉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实行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行政问责制”,对规模化养殖企业和饲料、兽药生产企业等率先实行跟踪管理。

重点建设内容:逐步对优势区养牛大户和肉牛养殖小区进行以牛舍改造为主要内容的标准化改造;根据国家《畜禽养殖污染物防治技术规范》和《养殖场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19),支持养牛大户和养牛小区配套建设化粪池或沼气池,在有条件的养牛小区建立沼气发电设施。

(三)建立优质安全饲草料供应体系

培育适合优势区生长的优质高产牧草,研制出能延长青饲料保存时间、延缓青饲料养分损失、经济效益显著的无公害绿色添加剂,以及适合半干青贮和特种青贮的配套机械。开发牛专用安全饲料添加剂和精料补充料,改变传统饲料结构。

中原、东北和西南优势区要建立专用饲料作物基地,实行“三元”种植结构,将粮田种草纳入当地粮食生产的发展规划之中,适当增加牧草种植面积,大力推广高产高蛋白大豆、“双低”油菜、高油高赖氨酸玉米以及其它饲料作物。西北优势区要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下,适度建设人工草地。

重点建设内容:在优势区内鼓励和支持发展三元结构种植,扶持青贮设施和氨化设施配套建设,选择部分有发展潜力的养殖户,对其青贮窖、切割揉碎机械、牧草收割机械等实施财政补贴。

(四)构筑和完善肉牛产业链体系

根据我国牛肉市场需求的特点,以中原、东北、西北和西南四个肉牛带不同品种肉牛为对象,尽快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活牛出栏评价体系、胴体质量评价体系和牛肉质量评价体系。

打破地区、部门和行业界限,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等方式,培育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为农民提供服务、产品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提高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能力,在推行分割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具有特色的牛肉制品,加强加工副产品开发力度,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加工附加值。

进一步完善牛肉加工和流通体系,规范牛肉及活牛市场,建立以质论价制度,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形成肉牛产业链各个环节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重点建设内容:鼓励优势区域肉牛屠宰加工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加大封闭的机械屠宰、冷分割、精细分割等现代屠宰加工的比重。建立或完善现代化肉牛交易市场,特别是加强肉牛交易市场的信息化和质量安全监管的便捷化改造,增强其信息传播功能。

(五)建设科技创新与适用技术推广体系

根据肉牛产业特点,加快国家肉牛饲养加工科技创新基地和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基层科技示范场户建设。加强基层肉牛产业技术推广培训体系建设,改善推广培训条件,充实基层一线科技力量。进一步密切科研、教学、推广、企业和农户之间的联系,动员和吸引社会各界力量参加科技的推广工作。

大黄镇畜禽养殖业发展布局规划(2020年)

大黄镇畜禽养殖业发展布局规划(2015-2020年) 为科学合理布局规划畜禽养殖业发展,按照“适度、规模、环保、效益”培育优势特色畜牧业,根据“资源节约、环境优好、技术先进、养殖标准”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总体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布局规划。 一、我镇畜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畜牧产业发展紧紧围绕以发展规模养殖为重点,积极发展生猪、家禽两大主导产业,大力扶持发展畜牧龙头企业和畜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了畜牧业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的有效转变,基本实现了生产方式由传统分散养殖向家庭适度规模养殖和大场大户转变;发展模式由粗放经营向标准化生产转变。畜牧业已成为全镇农业经济中产业聚集度高、市场特征明显、发展潜力较大、农民增收较快的支柱产业。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特别是近几年,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扶持畜牧业发展。我镇按照相关要求积极实施畜禽规模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能繁母猪补贴与保险、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等项目,通过政策拉动、项目带动,全镇以生猪、家禽为重点的规模养殖快速发展。2014年,我镇蛋鸡养殖在阜阳市位居第一位,禽蛋产量3000多吨。畜牧养殖新技术正稳步推广应用,畜牧业产业化水平逐步得到提高,特色产业优势和畜产品品牌优势日益凸显。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我镇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但是发展的理念、速度、规模和社会效益与畜牧业发达地区还有较大差距,动物疫病风险和市场波动仍然制约我镇畜牧产业发展。一是畜牧产业化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大力发展畜牧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已引起高度关注,在大力倡导规模养殖、畜牧产业化的同时,传统养殖模式、饲养模式还占有一定比例,良种、良法推广使用仍然困难,养殖户参与意识不强。二是养殖户素质有待提高。目前从事规模养殖生产的从业者年龄层次普遍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全镇的大、中规模养殖户懂技术、善管理者比例不高。因而,对市场判断准确度低、规避风险能力差、新技术应用推广缓慢,直接影响我镇畜牧产业快速、高效发展。三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高致病性禽流感、

肉牛产业调研报告

肉牛产业调研报告 时间:2012-2-1 来源:宜宾市畜牧兽医局 肉牛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宜宾市现代特色畜牧业调研组 摘要:绿色、生态肉牛产业是特色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市山区农村经济主导产业之一,加快肉牛产业发展,对于促进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本次调研在摸清周边地区肉牛资源状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我国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市场趋势,研究当前我国发达地区肉牛产业发展经验,探索宜宾如何依托乌蒙山区良好的地域生态环境加快肉牛产业发展的新方向、新思路和新措施,为我市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快发展,实现我市绿色、生态肉牛产业新跨越提供参考。 一、调研活动的基本情况 (一)调研组织 由市发改委、市经委、市委农办、市畜牧、商务、招商、统计、科技等部门抽调专门人员组成肉牛产业调研组。分为资源及基地建设调研、企业招商调研、市场调研三个专题组开展工作。 (二)调研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研以实地考察为主, 2010年8月16日-9月5日,资源及基地建设调研组赴云南昭通市、贵州毕节地区和省内毗邻的自贡、乐山、泸州三市,对当地肉牛资源、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考察;企业招商组赴河南、内蒙古、吉林等省区,对我国现代奶牛、肉牛业深加工龙头企业——蒙牛集团、科尔沁牛业、皓月集团等企业进行了实地调查考察;市场调研组赴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对国际国内、长三角、珠三角、我市周边地区畜牧产业发展市场现状及其趋势进行了调研。此外,调研组还采用了专家座谈、个别交流、查阅资料、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国际国内畜产品消费市场结构、发展趋势、宜宾市特色畜牧业的特点等进行了调查分析。 (三)调研结论采信建议 本次调研通过实地考察,收集了大量数据和资料,分析了肉牛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市场需求和变化趋势以及宜宾现有地方品种特点,鉴于我市肉牛品种个体偏小、产肉率低、杂交牛比重不大等客观因素,优质肉牛出栏量尚不足以满足一个年屠宰5万头牛的规模化精深加工企业需求,以及同国内知名肉牛加工企业的前期沟通情况,在目前引进一家知名畜产品加工企业条件暂不成熟。 我们目前需要做的工作是:一是依托现有筠连好牛旺等肉牛加工企业,给予大力扶持,积极发展牛肉食品加工业,开发休闲牛肉制品、军需罐装牛肉制品和清真牛肉制品,做大生产规模,做响产品品牌,带动肉牛养殖发展。二是依托良好的生态条件、充足的饲草、农作物秸秆和酒糟等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创新养殖发展模式,加强养殖基地建设,加大品种改良,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力争3-5年内,我市年出栏肉牛20万头以上,优质牛肉牛出栏量在5万头以上,达到引进发展国内知名企业所需要的资源基础,同时,加强项目的包装推介,继续与国内其它龙头企业对接,争取早日实现肉牛精深加工招商项目的新突破。 二、现代肉牛业发展现状 (一)肉牛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1、全国肉牛产业发展现状 ⑴肉牛品种。我国有着丰富的品种牛资源,其中秦川牛、晋南牛、南阳牛、鲁西牛和延边牛为我国五大著名品种,其牛肉品质上乘。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由国外引进了海伏特、安格斯、肉用短角、夏洛来、利木赞等肉用品种和西门塔尔等兼用品种牛,用来杂交改良当地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⑵养殖情况。2000年以后,随着我国屠宰加工业的崛起,我国五大黄牛体系品种牛的存栏量逐年下

专题二 规模奶牛场的场地规划与布局

专题二规模奶牛场的场地规划与布局 根据生产功能,规模奶牛场内部可以分为若干区,规模奶牛场内部功能分区是否合理、各区建筑物布局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基建投资、经营管理、场区小气候状况和兽医卫生水平。因此,在所选定的场地上进行分区规划与确定各区建筑物的合理布局,是建立良好的场区环境和组织高效率生产的基础保证。 一、规模奶牛场的分区规划 规模奶牛场应根据奶牛的饲养工艺要求,结合场址的地形、地势和交通运输条件,进行合理布局,整体设计。奶牛场根据建筑物的功能,一般可分为生活区、管理区、生产区和病牛管理区。各区的分布要尽量合理,力求总体紧凑。 ㈠规模奶牛场的分区规划应遵循下列几个基本原则: 1. 应体现建场方针和任务,在满足生产要求的前提下,做到节约用地,少占或不占可耕地。 2. 在发展大型规模的规模奶牛场时(1000头以上的规模),应当全面考虑奶牛粪尿和牧场污水的处理和应用。 3. 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地形地势。如利用地形地势解决挡风防寒、通风防热、采光,有效地利用原有道路,供水、供电线路以及原有建筑物等,以创造最有利的牧场环境、卫生防疫条件和生产联系。 4. 应充分考虑今后的发展,在规划时应留有余地,对生产区的规划更应注意。 ㈡在进行规模奶牛场分区规划时,同场址选择一样,首先应从人畜保健的角度出发,以建立最佳生产联系和卫生防疫条件,来合理安排各区位置。 规模奶牛场内部各功能区的配置,除应在地势、风向上加以考虑外,还必须保证生产区与生活区、管理区保持适当距离或中间有隔离设施;生产区与病牛管理区必须隔离。并应防止生活区、管理区的生活污水和地面径流流入生产区。 二、职工生活(包括居民点)区 本区是规模奶牛场职工日常食宿的场所,本区的环境卫生直接关系到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应该非常重视该区的建设。 本区应占全场上风向和地势较高的地段,这样配置,在于保证规模奶牛场产生的不良气味、噪声及粪尿和污水,不致因风向和地面径流而污染居民生活环境。 三、管理区包括与经营管理有关的建筑物、饲料加工、贮存设施等。

中国逢场肉牛产业发展规划

中国逢场肉牛产业发展规划 2016-2020 ) 逢场县是鲁西黄牛、渤海黑牛主产区,也是特色肉牛产业基地县,繁育和开发逢场肉牛,建设中国逢场肉牛产业基地,对壮大特色肉牛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推进肉牛产业化经营,建设低碳高效生态循环经济体系,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富裕,推进中国逢场肉牛产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逢场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逢场肉牛开发,先后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促进逢场肉牛发展的政策措施,按照农业部《关于促进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农牧发〔2015 〕7 号)文件精神,为发挥我县资源优势,做大做强肉牛产业,把我县建设成为全国肉牛产业基地,结合逢场县实际,制订本规划。 本规划范围为逢场县行政区及周边地区。 规划期限为2016 ~2020 年。规划基准年为2014 年。 规划期目标是:到2020 年,全县肉牛存栏量35 万头,其中能繁母牛存栏8 万头,年出栏34 万头,屠宰肉牛140 万头,加工皮革2000 万张,实现肉牛产业年产值1000 亿元,把逢场肉牛产业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肉牛生产基地。 一、逢场肉牛产业开发基础与优势条件 一)逢场肉牛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逢场县畜牧业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提高,产业结 构日趋合理,先后被评为全国畜牧百强县、全国肉牛养殖示范县、 全国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全国农业标准化肉牛示范县、贵都省优质肉牛主产区、贵都省肉牛加工示范基地、黄河三角洲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和黄河三角洲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2014 年全县存栏肉牛26.59 万头,出栏肉牛24.9 万头,肉类总产13.29 万吨,全县肉牛规模养殖场户131 个,其中存栏2000 头以上12 家,存栏500 头-1999 头的22 家,200-499 头的50 个,200 头以下47 个,肉牛屠宰、加工企业93 家,其中肉牛屠宰企业76 家,产品深加工企业2 家,皮革加工企业15 家;饲料生产企业5 家;拥有县级以上肉牛龙头企业39 家,其中省级4 家、市级10 家、 县级25 家;成功实现了第一产业为主向二、三产业为主的转变,已成为我国逢场肉牛的原发地和产业基地,为中国逢场肉牛的产业化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1、品种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前,逢场县牛群品种结构以 鲁西黄牛和渤海黑牛为主,渤海黑牛占40% 左右,主要性能表现为役用。改革开放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逐步推行,养牛业得以迅猛发展。上世纪80 年代曾批量出口香港活牛,到90 年代中期,全县户均达到2.1 头以上,牛存栏达到20 万头。随着农 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善,养牛业开始由役用型向肉役兼用和肉用型转变。1992 年开始引进法国利木赞肉牛 及瑞士西门塔尔肉、乳役兼用型品种。实施了大规模的人工授精繁

中国肉牛产业链分析报告

肉牛产业链分析 一、国内肉牛养殖行业的现状分析 1、国内肉牛养殖的品种分类 2、国内肉牛的养殖规模和优势区域分布 3、国内肉牛的养殖技术 二、国内牛肉市场情况分析 1、国内牛肉的产量分析 2、国内牛肉市场消费量和前景分析 3、国内牛肉市场总体竞争情况分析 4、国内肉牛重点加工企业和加工产品情况分析 三、国内肉牛养殖行业的效益分析 1、国内肉牛养殖业发展的推动力 2、国内肉牛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分析 3、国内肉牛养殖业的影响因素情况分析 四、国内肉牛产业未来市场运行态势分析 1、国内肉牛行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2、国内肉牛产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肉牛产业链分析 一、国内肉牛养殖行业现状分析 1、国内肉牛养殖的品种分类 根据其生产类型或用途把牛分为乳用、肉用、役用品种和兼用品种。肉牛是指生产牛肉的专用品种。 中国的主要肉牛品种是黄牛,是长期以来我国役肉兼用为主的黄牛群体的总称。秦川牛:产于陕西“八百里秦川”。其体骼粗壮,肌肉丰厚,前驱发育好,被毛细致有光泽。秦川牛肉用性能突出,屠宰率和净肉率都在50%以上,适应性强。 南阳牛:产于河南省南阳地区。毛色以深浅不一的黄色为主,另有红色和草白色,体骼较大,结构紧凑。该牛产肉性能良好,屠宰率在55%以上,净肉率达到46%。 晋南牛:产于山西省晋南盆地。体格粗大,前驱较后驱发达,毛色以枣红色为主,红色和黄色次之。晋南牛产肉性能好,屠宰率和净肉率都在50%以上。 鲁西牛:产于山东省的西南部。体驱高大,结构紧凑,肌肉发达,前驱较宽深。被毛从浇黄到综红都有,心黄色为主。该牛肉用性能好,屠宰率达到57%,净肉率达到50%。 延边牛:产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毛色为深浅不一的黄色,被毛密而厚,皮厚有力,胸部宽深,体长结实,骨骼粗壮。该牛耐寒、耐粗饲、抗病力强,适应性好,屠宰率57%,净肉率47%。 蒙古牛:产于内蒙古中西部。毛色以黑色、黄色居多,头部粗重,角长,四肢短,蹄质坚实。屠宰率53%,净肉率45%。该牛抓膘能力强,发病率低,是我国最耐干旱和严寒的少数几个品种之一。 还有产于浙江省温岭高峰牛,内蒙古三河地区的三河牛,由吉林、内蒙、河北三省四地区联合育成草原红牛,原产于新疆伊犁、塔城地区的新疆褐牛等均属于国内有名的地方品种牛。

湖北省优势农产品及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湖北省优势农产品及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未来五到十年,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是加快实现农村小康发展目标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面对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加入WTO以后的新形势,全省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坚持走“一主三化”的路子,按照“面向市场、发挥优势、制定标准、监控质量、注重品牌、效益优先”的发展思路,以调整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为战略突破口,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集中力量扶优扶强,推进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产品产业带,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高效农业产业体系,为我省农业发展在中部地区率先取得新的突破,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历史性跨越打下坚实基础。 一、推进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战略意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战略意义。 1、有利于推进农业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加快培育优势产区,把各地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发挥出来,做大做强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

农产品,是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步骤,对于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2、有利于尽快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内外竞争与合作。实行农产品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能够达到较高的生产水平,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我省农产品的国内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规模。 3、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在优势产区发展主导产品,能够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挖掘资源潜力,释放和形成新的生产力。在优势产区相对集中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可以促进优势产区建立现代农业生产模式。通过优势产区的示范和带动,加快全省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是根据我省实际情况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4、有利于提高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一是通过发展优势农产品的加工业,产业链向前延伸,直接为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创造新的空间。二是龙头企业在新的工业园区落户,会成为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通过利益机制,把贸工农连为一体,打破城乡分割状态,促进城镇人才、技术、资金、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带动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年

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年) 肉牛业是畜牧业的重要产业。良种是肉牛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基础。为完善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加快牛群遗传改良进程,提高肉牛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制定本计划(本计划适用于普通牛、水牛、牦牛等主要以牛肉生产为主品种的遗传改良工作)。 一、我国肉牛遗传改良现状 我国肉牛遗传改良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经过5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目前全国已初步建立了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对牛肉生产和肉牛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培育了一批肉牛新品种。几十年来,利用引进的西门塔尔、夏洛来、安格斯、利木赞等品种,与地方牛品种杂交选育,培育了一批新品种,包括中国西门塔尔牛、新疆褐牛、三河牛等兼用品种和夏南牛、延黄牛、辽育白牛等3个专门化肉牛品种。这些品种在生长速度、饲料转化效率、胴体重等方面比地方牛种都有显著提高,为今后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保护了主要牛种遗传资源。我国是世界上地方牛种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有54个地方黄牛品种、26个

水牛品种和12个牦牛品种。长期以来,国家在保护地方品种资源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农业部先后两次公布了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包括秦川牛、晋南牛、南阳牛、鲁西牛、延边牛等21个地方牛品种,确立了14个国家级保种场和2个国家级保护区。这些种质资源为开展肉牛遗传改良奠定了良好的群体基础。 (三)提高了肉牛良种生产和推广能力。从上世纪60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建立了肉牛种公牛站30多个、肉牛原良种场136 个,目前全国采精种公牛存栏1300余头、种肉牛场存栏种牛1.4万多头,2010年销售冻精1500多万剂。经过多年的肉牛改良实践,大范围推广应用人工授精技术,培养了改良技术队伍,推动了基层肉牛改良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初步构建了以原良种场、种公牛站、技术推广站、人工授精站为主体的繁育体系,为开展我国肉牛遗传改良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提升了肉牛生产水平。随着肉牛遗传改良速度的加快以及饲养管理水平的不断改善,我国肉牛生产水平逐年提高。2010年,全国肉牛存栏9400万头、出栏4700万头、牛肉产量653万吨,分别比1980年增长0.3倍、13倍和23倍。肉牛出栏率从1980年的5%,提高到2010年的51%;出栏体

肉牛产业的现状与展望

肉牛产业的现状与展望 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和人们消费能力显著提高,以役用为主的牛逐渐退出劳动力的历史舞台,成为餐桌上大量消费的优质食品。目前,牛肉消费需求强劲和牛肉供应短缺,导致价格迅速上涨。据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统计,2012 年我国人均消费牛肉4.2 kg,牛肉消费量552.4万t,排世界26,存栏约6 500万头,牛肉产量554万t。美国农业部预测2013年中国肉牛存栏数将下滑到2011年以下水平,至4 630万头,这大致相当于每28人一头肉牛,而美国是每11 人一头。国内牛肉供应已经无法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然而当我们的目光聚焦到肉牛提供肉源不足的这一现状时,却忽略了奶牛这一有着巨大潜力的肉源的行业,在肉牛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奶公犊一向是中高档牛肉的生产原料,我国相对滞后,主要依赖进口,奶公犊的科学利用是弥补中高档牛肉缺口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我国,奶公犊传统处理方式是出生后直接卖给药厂抽提血清,只有极少数用来育肥牛和小牛肉(小牛肉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肉类,一般主要来自于荷斯坦公犊牛)的生产,造成了牛肉资源的巨大浪费。目前,牛肉供应短缺和奶业波动的现状,使奶公犊资源的利用逐渐成为政府和研究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奶公犊牛产业将在未来中国传统乳业和肉类产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相应的奶公犊牛饲料饲养以及相关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则对我国奶公犊牛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支撑作用。 1 国外奶公犊牛产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利用奶公犊牛生产高档小牛肉作为终端食品消费的国家,主要在欧洲和北美,据统计,欧盟有45%牛肉来自奶牛群,英国80%来自奶公犊与淘汰奶牛,美国30%来自奶牛,日本牛肉55%出自奶牛群,其中80.3%出自奶公犊(陈宁,2008)。在西亚以色列等国肉牛产业同样占有重要地位,国内肉用牛占16.1%,奶公犊牛和淘汰奶牛占45.7%,大约10%公犊牛出生后被转到育肥场,在6月龄、体重220 kg时出售(罗晓瑜,2012)。小牛肉生产主要是以奶公犊牛利用为主,同时也有一些其他品种,如奶牛和肉牛杂交的后代、肉用牛专用品种安格斯和利木赞等。 1.1 欧盟小牛肉生产概况 在欧盟,奶公犊牛主要用于生产高档小牛肉,前3位生产国分别是荷兰(150万头)、法国(140万头)和意大利(80万头)。2008年欧洲共出栏580万头 小犊牛用于高档小牛肉生产,共生产了806 000 t胴体,欧盟国家平均每人每年消耗1.6 kg小牛肉,最大的消费国家是法国(4.4 kg)和意大利(3.6 kg)。利用奶公犊牛生产小牛肉产量最大的国家是荷兰,其次是法国(Sans,2009)。荷兰利用月龄6-8个月的奶公犊牛生产的高档小白牛肉占市场份额50%,其他50%来自淘汰奶牛肉和少量肉牛专用品种提供的牛肉(张越杰,2011)。 1.2 北美小牛肉生产概况 在北美,利用奶公犊牛生产小白牛肉仍然是美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大概能够带来7 亿美元的收益,同时,小白牛肉生产相关的产业链,如犊牛和 乳品加工副产物贸易等能够为美国奶牛业带来2.5 亿美元的收益。美国小白牛 肉生产地主要为印第安纳、密歇根、纽约、俄亥俄、宾夕法尼亚和威斯康辛等州,

最新 发展肉牛产业工作方案-精品

发展肉牛产业工作方案 一、发展肉牛产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1指导思想: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肉牛养殖公司、建设养牛小区、培育养牛大户、组建经济合作组织为主要模式,依靠科技,强化政策扶持,着力发展基础母牛,迅速增加肉牛养殖量,逐步使肉牛产业走上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路子,真正把肉牛产业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 2发展目标:从发展基础母牛着手。培育养殖能繁母牛专业大户和肉牛养殖大户,引导、鼓励农户养母牛、繁小牛、出栏商品牛。力争用2-3年的时间,全市培育发展2-3个年供良种母牛500头、出栏商品牛1000头以上的养殖公司,建成20个肉牛养殖小区(年出栏千头以上)培育200户养牛大户(户均出栏百头以上)带动2000个肉牛养殖户(户均出栏5头以上)基础母牛存栏10万头,新增出栏商品牛5万头。5年内,实现目标任务翻一番。 二、发展肉牛产业的扶持政策 1项目扶持。对达标的肉牛养殖公司、养殖小区和加工企业优先进行项目申报。 2信贷扶持。采取金融部门发放货款。市财政贴息代补的形式。扶持对象:养殖能繁良种母牛5头且饲养1年以上的专业户;存栏商品肉牛50头且饲养4个月以上的养殖大户;入住养牛小区的养殖户;规模化种牛繁育场。扶持措施:对良种母牛养殖专业户和规模化种牛繁育场,按每头种牛贷款3000元,市财政贴息300元;对肉牛养殖大户和入住小区的养牛户,按每头肉牛贷款500元,市财政贴息50元。 3财政扶持。鼓励农民利用民间资本发展肉牛产业。市财政按每头良种母牛奖励300元;对存栏商品肉牛50头且饲养4个月以上的专业户,市财政按每头肉牛奖励50元;对达标的肉牛小区,市政府奖励5万元;对建成并发挥社会效益的肉牛品改站,市政府奖励3万元;对肉牛养殖大户每年进行评比,前10名每户奖励1万元。 三、发展肉牛产业的主要措施 1搞好技术服务。1加快品种改良。要指导各乡镇或专业大村建立肉牛品种改良站(点)大力开展人工授精技术。以民营化为主要形式,乡镇(场)建设标准化肉牛品改站和养殖基地,年在全市普及。2加强技术培训。多层次开展技术培训,推广和应用饲养管理、疫病防治及肉牛安全生产等技术,从整体上提高农户肉牛养殖水平。3加大指导示范。分区域建立养牛示范户,技术骨干对养牛小区或示范户实行包联,全程跟踪技术服务,以点带面,拉动肉牛产业发展。

肉牛养殖场建设与设计(全)

肉牛养殖场建设与设计 一、饲养肉牛每头需要多大面积 肥育肉牛每头所需面积为1.6—4.6平方米。通栏肥育牛舍有垫草的每头牛占2.3—4.6平方米,有隔栏的每头牛占1.6--2.O平方米职工生活及其他附属建筑等需要一定场地、空间。牛场大小可根据每头牛所需面积、结合长远规划计算出来。牛舍及其他房舍的面积为场地总面积的15%一20%。由于牛体大小、生产目的、饲养方式等不同,每头牛占用的牛舍面积也不一样。 二、肉牛场建筑材料的选择 (一)棚舍地面材料棚舍是牛采食或下雨、下雪天休息过夜的场所,其地面可用水泥或部分水泥材料,也可直接用土地。牛舍地面材料对牛生产性能没有影响。 (二)休息场地材料牛采食后,晴天主要在棚外休息,让牛活动,晒太阳。地面以沙质土为最好,一方面牛卧下舒适暖和,另一方面排出的尿易下渗,粪便容易干燥,这样有利于保持牛体清洁。此外,也有用砖砌的地面,或用沙、石灰、泥土三合一分层夯实的土地,都适合牛卧地休息。 (三)食槽材料在牛舍内食槽使用频繁,通常用砖砌加水泥涂抹,成本低,但容易破损,只要注意及时维修,是一种经济实用的材料。若从坚固耐用考虑可选用混凝土预制构

件。无论哪种材料,工艺上都要求食槽内壁呈流线形,以便清扫。 (四)其他建筑用材料依当地自然和资源条件而定,主要有两种类型;即砖木结构,如牛舍用砖柱和木材顶梁;钢铁结构,如工字钢立柱与角铁构件的顶梁。 三、肉牛场规模大小选择 规模大小是场区规划与牛场设计的重要依据,规模大小的确定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资源特别是饲草饲料资源,是影响饲养规模的主要制约因素。生态环境对饲养规模也有很大影响。 2.资金情况肉牛生产所需资金较多。资金周转期长,报酬率低。资金雄厚,规模可大,总之要量力而行,进行必要的资金运行分析。 3.经营管理水平社会经济条件的好坏,社会化服务程度的高低,价格体系的健全与否,以及价格政策的稳定性等,对饲养规模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在确定饲养规模时,应予以考虑。 4.场地面积肉牛生产,牛场管理,职工生活及其他附属建筑等需要一定场地、空间。牛场大小可根据每头牛所需面积、结合长远规划计算出来。牛舍及其他房舍的面积为场地总面积的15%一20%。由于牛体大小、生产目的、饲养方式等不同,每头牛占用的牛舍面积也不一样。肥育牛每头

中国肉牛产业现状、热点透析与发展趋势及对策

中国肉牛产业现状、热点透析与发展趋势及对策 摘要:本文在评述我国肉牛产业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制约我国肉牛发展的主要因素,重点对2008 年度我国肉牛产业的热点问题进行了透析;并预测了我国未来肉牛产业的走势,指出了在当前形势下发展我国肉牛产业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肉牛产业;制约因素;热点透析;发展对策 1 我国肉牛产业现状 自农耕文明以来,我国的养牛业一直以役用为主、肉用为辅。直到上个世纪90 年代初期,我国在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以后,才有了肉牛产业的概念和肉牛品种定向选育改良等一系列举措。然而,肉牛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得以快速发展则是近10 年的事情。据报导,2007 年底我国牛存栏量约 1.46 亿头,其中肉牛存栏量 1.06 亿头,出栏4359.5 万头,牛肉总产量达到791 万t ,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巴西的第三大牛肉生产国,牛肉在全国肉类总产中的比例提高到了9.3 %[1] ;2008 年,我国黄牛存栏9000 多万头,牛存栏数仍居世界第三位,但牛肉产量为750 万t ,较2007 年下降5% [2] ;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信息监测统计,2008 年初我国牛肉价格持续走高,在春节期间市场大宗价达到29.5 元/kg ,比2007 年同期上涨11.1 元/kg ,比最高价格涨4.3 元/kg ,之后的10 个月始终保持在27~28 元∕kg 的历史高位[3] 。与此同时,肉牛生产已由西北牧区向农业经济优势区域转移,现已形成西北(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中原(包括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安徽)、东北(包括吉林、辽宁、黑龙江)、西南(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藏)四个肉牛产业带,且产销两旺,呈现出蓬勃生机。近年来,我国肉牛的饲养方式正由放牧向全舍饲或舍牧结合的规模化养殖基地建设方向发展。在政府推动和龙头企业拉动下,各地也在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家+协会+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据我们调研统计,2007 年底全国肉牛产业省级以上的龙头企业已达90 多家,肉牛规模化养殖程度达到了34.6 %,标志着我国肉牛生产已具备产业化雏形。 近五年来,我国牛肉产量以平均每年 2.8 %左右的速度递增,牛肉产量一直稳居世界第四位[4] ,肉牛产业在许多地方已成为新兴的支柱产业。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肉牛产业事实上仍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尤其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我国牛肉产量占世界第三,但出口量不足国际牛肉贸易量的1% [4] 。虽然我国牛肉产量持续增长,但由于产业起步晚、起点低,加之技术进步的速度比较慢,以致肉牛产业的一系列重要技术指标明显落

生猪养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生猪养殖项目可行性研 究报告 Revised by Chen Zhen in 2021

正镶白旗嘉泰养猪专业合作社1000头长白猪养殖项目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 二O一三年七月

第一章总论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1000头猪养殖项目 建设单位:正镶白旗嘉泰养猪专业合作社 负责人:孟克额日登 建设地点 正镶白旗明安图镇乌宁巴图嘎查 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 (1)建设规模 场区占地总面积2500平方米; 场区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其中: 建设猪舍360平方米,凉圈360平方米,建设锅炉房1个,面积238平方米;办公室160平方米,化粪池280立方米。

(2)养殖规模为:年出栏1000头生猪。 项目总投资 该项目总投资为3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285万元,流动资金15万元。 项目单位概况 拟设立的正镶白旗嘉泰养猪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300万元,负责人孟克额日登,主要经营猪、牛、羊养殖、育肥、销售;牲畜改良、配种;饲草料种植、贮藏;畜产品的收购、销售;饲料购买、销售;农牧业新技术示范推广、培训、咨询、信息服务。合作社坚持“做大企业,带动产业”的宗旨,推动正镶白旗畜牧业发展。 编制依据及研究范围 编制依据 1.《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国发[2007]22号);

2.农业部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的通知(2007/08/03); 3.《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4.《商品猪场建设标准》; 5.《生态化规模猪场建设规范》; 6.《冷库设计规范》(GB50072-2001); 7.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基础资料; 8.国家现行的其它有关规范、规程和标准。 项目提出背景和建设必要性 项目背景 我国畜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地位非常突出。畜牧业产值占大农业总产值的比重1949年占%,到1992年达到27%,到2010年畜牧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4%,比2005年提高个百分点。农民人均来自畜牧业的收入超过600

肉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实施方案

****肉牛养殖有限公司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 实施方案 ****肉牛养殖有限公司 ****年四月

目录 第一章概述....................................................... - 4 - 1.1项目概况 (4) 1.1.1 项目名称.............................................. - 4 - 1.1.2 项目建设单位.......................................... - 4 - 1.1.3 项目建设地点.......................................... - 5 - 1.1.4 建设性质.............................................. - 5 - 1.1.5 建设内容及规模........................................ - 5 - 1.1.6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 6 - 第二章建设规模及工程技术方案....................................... - 7 - 2.1建设规模及内容 (7) 2.2建设规划和布局 (8) 2.3养殖基地改扩建及技术升级改造 (8) 2.3.1 建筑工程方案.......................................... - 8 - 2.3.2 设备方案.............................................. - 9 - 2.4利用牲畜粪便生产生物有机肥项目 (9) 2.4.1 建设内容.............................................. - 9 - 2.4.2 技术方案.............................................. - 9 - 2.4.3 土建工程方案......................................... - 10 - 2.4.4 设备方案............................................. - 11 - 2.5高档牛肉精加工生产及冷链物流 (11) 2.5.1 建设内容............................................. - 11 - 2.5.2 产品方案............................................. - 11 - 2.5.3 技术方案............................................. - 12 - 2.5.4 土建工程方案......................................... - 15 - 2.5.5 设备方案............................................. - 15 - 2.6高档品牌创建及推广 (17) 2.6.1 建设内容............................................. - 17 - 2.6.2 实施方案............................................. - 17 -

我国肉牛业当前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我国肉牛业当前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肉牛业近两年出现了严重的“牛荒”,导致肉牛产业整体效益下滑。文章对于造成牛荒的八点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我国肉牛业问题的五点对策建议。 关键词:肉牛业;问题分析;对策建议;评论。 自 20 世纪 90 年代初国家强调发展以草食动物为主的畜牧业以来,我国肉牛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势头。 2005 年,全国肉牛存栏 1.06 亿头,占世界养牛总数的 7.8% ;出栏 5390 万头,位居世界第一;牛肉总产量 716 万 t ,占世界牛肉总量的 11.3% ,位居世界第三位。但是,近两年来,全国出现了大量宰杀母牛和犊牛的现象,肉牛存栏量大幅下降,绝大多数肉牛屠宰厂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导致牛肉市场价格大幅攀升。这种情况如果不及时遏制,中国刚刚兴起的肉牛业将遭受灭顶之灾,那些以肉牛作为支柱产业的地区的农民和企业可能将毁于一旦。 1 全国肉牛业的严峻形势 长期以来,在中国广大农区,农民养牛主要为耕田,而不是为了吃肉。因此,也谈不上肉牛业。从上世纪八十年年代开始,肉牛养殖成为我国许多地区新的重要产业。到了九十年代,我国基本形成了中原、东北、西南和西部四大肉牛产业区域,其牛肉产量达到了全国总产量的 94%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肉牛饲养量锐减,肉牛产业出现了一些影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基础母牛存栏数量大幅锐减。农业部统计资料显示, 1995 年全国肉牛存栏为13205.8 万头,到 2005 年减少为 10016.6 万头, 10 年时间肉牛存栏数减少 24.15 %,平均每年减少 2.4% ,而宰杀数却以每年 3.9 %的幅度增加。据我们的实地调查,目前在包括河南、山东、安徽及河北四省在内的“中原肉牛带”地区,能繁母牛存栏量只有上世纪九十年代的 30% ,而这两年下滑尤其严重。例如,素有黄牛“金三角”美誉的安徽亳州市,2006 年全市黄牛存栏 37.13 万头(农业普查公报的数字为 99878 头),比 2005 年下降27.43% ;出栏黄牛 48.86 万头,比 2005 年下降 32.35% ;能繁母牛存栏 16.81 万头,比 2005 年下降 33.35% 。辽宁省 2006 年繁殖母牛数量比 2005 年下降了 12.8% 。山东省济宁市是全省的养牛大市, 2004 年基础母牛存栏量为 31.5 万头, 2005 年下降为 29.4 万头 ,2006 年急剧减少为 11.8 万头,平均年减少 21 %。全国其他养牛大省的情况大致相同。基础母牛数量锐减,导致犊牛、架子牛供应严重短缺,出现全国性“牛荒”。 1.2 活牛交易市场生意萧条。近几年,专业化肉牛育肥是我国肉牛产业链中最为活跃的环节,在东北、中原和西北肉牛带的发展较快。但是,育肥牛所需的架子牛和犊牛主要靠广大农区通过繁殖母牛来提供。由于繁殖母牛数量的大幅减少,活牛存栏和出栏量均下降,全国各地活牛交易市场生意萧条。如安徽蒙城有名的柳林活牛交易市场,原来旺季时日上市活牛 2000 头 -3000 头,成交 1000 头 -2000 头。而如今,日上市活牛数只有几百头,成交百八十头。安徽阜阳南部地区的一个活牛交易市场,原来旺季时日成交活牛 2000 多头,现在每日只有几十头活牛的交易量。山东省乐陵市席家乡和西段乡的两个集贸市场,在 2004 年和 2005 年都分别有 150 头黄牛上市,而如今却分别只有不到 40 头活牛上市交易,下降幅度之大,令人十分痛心。由于肉牛交易量大幅减少,活牛价格一路攀升。据我们 2007 年 8 月调查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 《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实施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时 期性成效,为应对“入世”挑战,促进农业稳定进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平稳快速进展。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进展面临着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新形势,对保障农产品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提升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适应形势的进展变化,立足资源禀赋,接着深入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实施,显得尤为迫切。必须进一步充实优势农产品品种,优化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区域功能定位和主攻方向,进一步发挥好农业区域比较优势;必须进一步适应农产品产业带进展规律,明确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的时期性要求,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和提升,进一步发挥好规划的导向作用,推进农业区域化、专业化进展,促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

按照2008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接着搞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建设的要求,在总结上一轮规划实施情况的基础上,编制本规划。 一、《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实施的要紧成效与问题 (一)要紧成效 通过五年的努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以下简称《规划》)确定的进展目标差不多实现。《规划》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开发和重大农业项目安排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导向作用,促进了我国优势农产品空间布局、品种结构、品质结构不断优化,强化了资源合理利用,明显提升了优势区域的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水平,有效减缓了“入世”对我国农业的冲击。 1.优势农产品区域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五年来,优势农产品生产日益向优势区域集聚,“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格局进一步打破。粮食作物九大优势产业带初步形成,2007年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集中度分不达到98%、80%、70%和59%。经济作物优势区域在全国地位稳步上升,棉花、甘蔗、苹果、柑

全国生猪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全国生猪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来源:农业部作者:康大夫编辑时间:2009-02-16点击:1350 养猪业是我国农业中传统的优势产业,是城乡居民肉食品的重要来源,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养猪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猪肉及其产品的消费需求,而且为农民增收、农村劳动力就业、粮食转化、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等作出了重大贡献。为进一步深化畜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生猪区域比较优势,提高我国生猪的市场竞争力,稳定市场供给,确保我国养猪业持续与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我国生猪发展现状 (一)基本概况 1.生猪生产 2007年,全国生猪存栏4.40亿头,出栏5.65亿头,猪肉产量4287.8万吨,猪肉占全国肉类总产量的62.5%。生猪产值6443.5亿元,占畜牧总产值的48.4%。 ——区域布局初步形成。我国生猪生产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中原、东北和两广等地区,其猪肉产量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是我国主要的生猪、猪肉生产区和调出区。在这些区域中,2007年出栏生猪4000万头以上的有四川、湖南和河南三省,年出栏猪在2000万头-4000 万头以上的有河北、山东、湖北、广东、广西、江苏等省(区),东北已成为我国生猪生产的新产区。 ——规模养猪发展迅速。2007年全国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专业户和商品猪场共224.4万个,出栏肉猪占全国出栏总量的比例达到48.4%,其中年出栏万头以上的规模猪场有1800多个。京、津、沪三市生猪生产基本实现规模化。规模化养猪场和养殖小区正成为生猪主产区规模化养猪的新趋势。 ——生产水平不断提高。通过良种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良种覆盖率、胴体瘦肉率和饲料转化率,大大缩短了饲养周期。2007年全国生猪出栏率达到了135%,出栏生猪平均胴体重75.9公斤。 2.猪肉消费 我国是猪肉消费大国。2007年,全国人均占有肉类52公斤,其中猪肉占64.5%。城镇居民每年人均购买猪肉(不含户外消费量和肉制品)为20.15公斤,占肉类购买量的62.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猪肉约13.6公斤,占肉类消费的80%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仅为城镇居民人均猪肉购入量的67.5%。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猪肉消费正逐渐由追求数量的温饱型向追求质量安全的小康型转变。 3.进出口贸易 生猪、猪肉及其副产品一直是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2007年,生猪产品出口金额达到9.08

奶牛场的规划设计

奶牛场的规划设计 奶牛场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牛奶的质量奶牛生产效率。一个设计合理的奶牛舍不仅能够给奶牛提供一个干净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也给工人提供了方便高效的工作条件。 在规划设计时需根据待建奶牛场的饲养管理工艺、气候地理条件和地势地貌,认真考虑各功能单元的布局,如饲料贮存、牛舍排布、牛奶的处理、饲养管理流程、饮水条件、卧床设计和粪污收集处理等,这些都将影响整个奶牛场正常运行的人员配置和生产效率。同时奶牛场的建筑设计必须满足国家设计规范,在进行结构设计之前就应当调查清楚。 确保奶牛场有一个24小时能够供水的水量充足、水质可靠的好水源。一头泌乳牛每天饮水量在135L左右,理想的饮水温度应在5—10℃。供水管埋在地面冻层下,可以保证饮水在夏天清凉,冬天防止水管冻结。在散栏式牛舍中饮水槽的实际饮水面面积按照每50头0.5m2米计算。一个规模相对较大的现代化奶牛场需要有一套可靠的备用发电系统。 场址选择 选择一个地势较高、相对平整和利于排水的地块用来进行奶牛场建筑物的布局,建筑物的室内地坪标高要高于室外地坪,以利于排水。 如果有可能,应选择一块能够便于防风的场地,否则只能种植防风林带。 将挤奶间(挤奶厅)放在牛舍的北边或者东边以减少夏天的热辐射。将牛舍运动场尽可能地布置在牛舍的南侧或者东南侧,以便在冬天接受更多的太阳光照射,这样的运动场很容易被晒干并且便于管理。 各个建筑物之间必须有一条在任何天气状况下都能够通行的道路,并且在道路与运动场之间设置排水沟。如果牛场内牛奶需要运输到场外,通常场区内的道路应当铺设成循环路。如果采用放牧式饲养,则将牛舍建在牧场旁边,这样牛群很容易到达挤奶间或者其它工作区域。 奶牛场内若饲养后备牛,则奶牛场的总饲养量接近成乳牛的两倍,同时需要增加后备牛舍,以及卧床垫料、饲料、粪污的贮存量。根据泌乳牛的数量可以按下面比例计算出需要增加的后备牛群的总数量。 母犊牛(0~3月)12% 公犊牛(通常是直接出售) 12% 小育成牛(3~10月)20% 大育成牛(10月~2年)35% 青年牛(2年~初产)0-20% 牛舍的设计 牛舍应当从防风、除湿及冷热应激方面保护奶牛。无论牛舍采用保温型还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