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文地球化学PPT总结(东华理工大学)

水文地球化学PPT总结(东华理工大学)

水文地球化学PPT总结(东华理工大学)
水文地球化学PPT总结(东华理工大学)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水溶液的物理化学基础

一、水的结构

2.水分子的内部结构

原子结构理论表明,H2O分子呈V形结构,H-O键的夹角为104°45′,键长为0.96?(1?=10-10m)2.水分子的内部结构

由于氧的电负性为3.5,氢的电负性为2.1,(中性原子接受电子的能力,称为电负性)这种差异导致了H、O形成共价键。

由于氧的电负性大,所以共价电子偏向氧原子,这样使氧带有部分负电性,氢还有部分正电性,这就造成了极性共价键。由这种极性共价键所形成的分子称为极性分子。

3.电负性(E)

电负性就是原子在化合成分子时把价电子吸引向自己的能力。

规定氟的电负性为4.0,并以此为标准求出其它元素的电负性。

电负性小于2.0时,多数元素显金属性,大于2时,多数元素显非金属性。

铀的电负性为1.7,显金属性。U4+的电负性为1.4,U6+为1.9,U4+的金属性较U6+强。

电负性差值大于2的两个元素化合时,多数形成离子键化合物,电负性差值小于2时,多数形成共价键的化合物。

由于电负性影响化合物的键性,而化学键的性质又影响到化合物的许多物理化学性质,如硬度、光泽,溶解度等,所以电负性对元素的迁移和沉淀也有影响。

3.水分子间的联结

水分子间是靠氢键联结起来的。

所谓氢键是一种因静电吸引作用而产生的附加键,所以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在保持同本分子中氧原子的共价键的同时,又能同相邻水分子中的氧原子产生一种静电吸引力。

这样水分子就有具有了两种类型的键:

(1)存在于水分子内部的极性共价键;

(2)存在于水分子之间的氢键。

3.水分子间的联结

水分子间的氢键联结,使水分子相互缔合形成巨型分子(H2O)n,水分子的这种缔合强度取决于温度,一般温度越低,缔合程度越稳定,4℃时,水的缔合程度最大,此时达到最大密度。

在250~300℃时,n接近1,即水具有H2O形式。

水分子在缔合过程中不会引起化学性质的变化。这种由单分子水结合成多分子水而不引起水的化学性质改变的现象,称为水分子的缔合作用。

液态、固态水均以巨型分子形式存在,汽态水才以单分子的形式存在。

二. 水的特异性质

1.水具有独特的热力学性质

(1)水的生成热很高:水的稳定性很好,在2000K的高温下,水的离解度仅为0.588%,保证了水在地下深部高温状态下可广泛参与水文地球化学作用过程。

(2)水具有很高的沸点和达到沸点以前的极长液态阶段:这一性质保证了地球上大量液态水的存在,而高沸点是由于水分子间的氢键强度大而产生的。

(3)水的热传导、热容及热膨胀性能几乎比其它所有液体都高:这一性质使水对自然界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利于人类和各种生物生存

2.水具有较大的表面张力

(1)液体中,除汞以外,水的表面张力最大。水的表面张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剧减。

(2)水的表面张力对研究包气带地下水的地球化学作用将具有重要意义。

水具有较小的粘滞性和较大的流动性

水的粘滞性小,流动性大,从本质上说,仍是由于水分子的极性共价键和氢键联结所决定的。

4.水具有高的介电效应

(1)在水中,盐类离子晶体发生离解时,一些水分子围绕着每个离子形成一层抵消外部静电引力(或斥力)的“绝缘”外膜,它会部分中和离子的电荷,并阻止正负离子间的再行键合。这种绝缘效应(或屏蔽效应)称为介电效应。

(2)介电常数:表征在某介质中电荷之间的吸引力比在真空中减少的倍数。水的介电常数在常温下为81,0℃时为88,100℃时为56。这意味着正负离子在水中的相互吸引力比在真空中减少81倍。

5.水具使盐类离子产生水合作用的能力

(1)水分子由于具有较强的极性,所以它可借助于较强的静电引力来吸引和牵制水中的离子。

(3)水分子正极(氢端)吸引水中阴离子,而负极(氧端)吸引阳离子。这种水中离子和水分子之间能相互吸引作用,使水中正负离子周围为水分子所包围的过程称为离子的水合作用。

(3)离子的水合作用减弱了正负离子间的相互引力,这是多数盐类溶解于水的重要原理。

6.水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能

一. 热力学基本原理

活度与活度系数

(1)活度的定义

指实际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浓度,或指所研究的溶液体系中化学组分的有效浓度。

(2)活度系数的计算

对于矿化度<100mg/L的天然水,ri=1,浓度=活度;

对于矿化度>100mg/L的天然水,ri有两种情况:

对于矿化度>100mg/L的天然水,离子强度< 0.1mol/L,采用Debye-Huckel公式(迪拜-休2.逸度

活度用于气体和蒸汽时,叫逸度或挥发度,

3.质量作用定律与平衡常数

在地下水化学平衡的研究中,“质量作用定律”非常有用。它的基本含义是,一个化学反应的驱动力与反应物及生成物的浓度有关。

4.自由能与平衡常数关系

(1)自由能

定义:指一个反应在恒温恒压所做的最大有用功,用G表示。

△Gf0:指在标准状态下(25℃,1atm=1巴=105Pa)标准生成自由能,即在标准状态下由最稳定的单质生成1mol纯物质的自由能变化(查表)。

元素和单质的△Gf0:按热力学规定为零。

在标准状态下,反应自由能变化称为“反应的标准自由能变化”:

(1)饱和指数的概念

饱和指数是确定水与矿物处于何种状态的参数,以符号“SI”表示。

(2)标准氧化还原电位(Eo)

指在标准状态下,金属与含有该金属离子且活度为1mol/L的溶液相接触的电位,称为该金属的标准电极电位:

++2e=Pb Eo Pb2+/Pb=-0.126v

以氢的标准电极电位为零测定)

由于标准电极电位表示物质的氧化及还原能力的强弱,所以又称为标准氧化还原电位,以符号Eo表示,其单位为V。

半反应中物质的氧化态和还原态称为相应的氧化还原电对。如Pb2+-Pb,表示为Eo Pb2+/Pb Eo 越大,氧化能力越强

在水文地球化学研究中,我们常常通过绘制Eh-pH图(或pE-pH图)来定性或定量地评价水中化学组分的优势范围,解释和预测地下水成矿及热液矿床中矿物的分布及稳定性等,

制作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⑴写出有关的反应式,它们包括:表示水的稳定范围的化学式;被研究物质的物种形式转换化学式,它们可以是水解反应式、离解反应式、氧化还原反应式等。

⑵根据质量作用定律写出上述有关化学反应式的边界条件计算方程式。

⑶用计算法或作图法求出有关边界线之交点,划出各条化学反应边界线,并消去边界线段交点以外不需要的多余的部分。

由于自由电子与质子具有相反的电性,它们势必为互为消长的关系。换句话说,在氧化环境(高pE)将为酸性环境(低pH),而在还原环境(低pE)将为碱性环境(高pH)。因此,pE-pH直线都是向右倾斜的。

1.质量摩尔浓度(molality)

一千克溶剂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旧名为重量克分子浓度。其单位符号为摩尔/千克(mol/kg)。此单位在应用中最为精确,在质量计算过程中不会发生问题。

物质的量的浓度(molar)

每升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也叫物质的量的浓度,旧名容量克分子浓度。采用摩尔/升(mol/L)的符号,它是水化学中经常使用的浓度单位。在低矿化度水中用这种单位可满足计算的一般要求,但对高矿化度水进行质量计算时,就会出现较大的误差。如海水中1 mol/L的钠只相当于0.97 mol/kg的钠,因为一公升海水的质量不是一公斤,而是1.035千克。

3.质量浓度

在天然水研究中使用得最普遍的质量浓度单位是mg/L。

以上三种单位皆是国际单位制单位(单位制)。以下是水文地球化学研究中还经常出现的一些非国际单位制单位。

当量浓度及其单位

当量浓度(eql)是每升溶液中溶质的克当量数(N),其单位符号为eq/L。克当量数等于克分子量(M)数乘以溶质的价态(Z)。

百万分率(ppm)

每百万克溶液中溶质的克数。ppm = 溶质的克数/106克溶液。对于非咸水来说,1ppm = 1mg/L,但是对咸卤水来说,1ppm 1mg/L。

第三章地下水的无机化学成分

3.1 地下水中的大量组分

一、氯离子(Cl-)

、迁移性能;Cl-具有很强的迁移性能,其原因有三个方面:

(1)不形成难溶化合物。

(2)不被胶体所吸附。

(3)不被生物所吸附。

、分布规律

地下水中的Cl-含量随地下水矿化度的增高而增高。在高矿化度水中,占阴离子首位,形成氯化物水。

、来源;(1)有机来源;(2)无机来源(盐、矿物);(3)大气降水

二、硫酸根(SO42-)

、迁移性能

迁移性能较强,仅次于Cl- ,其迁移性能受下列四个因素控制:

(1)水中SO42-易与Ca2+、Ba2+、Sr2+等离子形成难溶盐。

(2)热带潮湿地区土壤中的Fe(OH)2-、Al(OH)22+胶体可以吸附SO42-。

(3)吸被生物吸收,硫是蛋白质的组成部分。

(4)脱硫酸作用:在缺氧、有脱硫酸菌存在的情况下,SO42-被还原成H2S等的过程。

、分布规律

(1)SO42-含量随地下水矿化度增高而增加,但增加速度明显落后于Cl-。在中等矿化度水中,常成为含量最多的阴离子。

(2)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地下水中含量可达到很高,例如硫化矿氧化带中的矿坑水,石膏层地下水。

、来源

(1)石膏、硬石膏及含硫酸盐的沉积物。

(2)硫化物及天然硫的氧化。

(3)火山喷发物中的硫和的氧化。

(4)大气降水中的SO42- 。

(5)有机物的分解。

(6)生活、工业、农业废水。

三、HCO3-和CO32-

1、碳酸平衡及其与pH值的关系

地下水中的碳酸以三种化合物形态存在:

(1)游离碳酸,它以溶解的CO2(aq)或H2CO3形态

存在,习惯上记为“H2CO3”。

(2)重碳酸根,即HCO3

(3)碳酸根,即CO3

可以推出pH值与各碳酸组分之间的关系:

由这两个关系可求出CO2溶于水后各溶解类型占优势的

pH值范围,在25℃,1atm条件下:

pH<6.4 ,占优势;

6.4

pH>10.3,占优势。

2、分布规律

(2)来源

①大气中CO2的溶解;

②各种碳酸盐类及胶结物的溶解和溶滤;

③非碳酸盐的火成岩的生物风化作用

④深成CO2的加入:

一半来自CO2,一半来自碳酸

四、硅酸―地下水中的SiO2

、地下水中SiO2的存在形式

(1)硅酸的形式

在地下水中的硅酸有以下几种:H4SiO4(正硅酸),H2SiO3(偏硅酸),H2Si2O5(二偏硅酸),H6Si2O7(焦硅酸),H2SiO3因其形式简单,常以它代表水中的硅酸。

(2)地下水中SiO2的存在形式

在大多数的地下水中,SiO2以不离解的H4SiO4形式存在,但在强碱性条件下,水中会出现H3SiO4-。

在强碱性条件下(pH>9),H4SiO4往往会发生聚合,形成硅胶溶液。

1、地下水中SiO2的存在形式

(2)地下水中SiO2的存在形式

SiO2在地下水中的存在形式归纳为:

①在一般的地下水中,SiO2以H4SiO4(单体硅酸)或硅酸钠钾盐的分子分散状态存在,硅胶出现极少。

②在碱性地下水中,SiO2部分以H4SiO4形式存在,部分以H3SiO4-形式存在,部分以硅胶形式存在。

、地下水中SiO2的沉淀条件

(1)与含电解质的水溶液相遇,可使硅酸凝结成含水蛋白石而析出。如Ca2+的加入,会导致SiO2的沉淀。

(2)酸碱条件的变化:一般碱性介质有利于SiO2的溶解、酸性介质不利于SiO2迁移,当碱性介质流经酸性环境时,则会沉淀SiO2。

(3)水温的变化:温度增高,有利于SiO2在水中的溶解,反之则会导致SiO2的沉淀。

(4)生物化学作用:硅是很多生命物质的食物,水中SiO2由于细菌参与的生物化学作用,在生物圈往往会大量沉淀下来。如硅藻的作用。

4、硅酸水与硅质水

(1)在阴离子中,HSiO3-占阴离子首位(按mol%计算)的水叫硅酸水。

(2)SiO2含量大于50mg/L的水,叫硅质水。

(3)硅酸泉:HSiO3-含量大于50mg/L,可作饮料与浴疗。

(4)HSiO3-含量大于30mg/L,可称为天然饮料矿泉水,HSiO3-在25-30mg/L,水温为20℃以上或水同位素年龄大于1年亦可称天然饮料矿泉水。

五、氮的化合物

、地下水中的氮及存在形式

地下水中溶解的氮主要有NO3-、NO2-、NH4+及水中的气态(N2O和N2)和有机氮。其中,NO3-是常量组分,其它是微量组分。

2、来源

主要是人为来源,但有些地方为天然来源。人为来源很多,主要是化学肥料、农家肥、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地下水污染主要是NO3-污染。

、地下水中N的相互转化

(1)有机N的矿化作用(铵化作用)

有机N转化为无机形式的NH4+作用,这个作用是在异养型细菌下完成的,此过程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都可发生。

(2)硝化作用

在自养型亚硝化菌和硝化菌的作用下,NH4+被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作用。

(3)去硝化作用

在缺氧条件下,异养型去氮菌把NO3-、NO2- (还原)分解为气态氮(N2O和N2 )的过程。

(4)固N作用(同化作用)

NO3-、NO2-、NH4+、N2O和N2通过微生物和植物吸收同化,转化为有机N的作用。

上述四种类型构成了整个N的循环系统,而地下水系统中,N转化过程主要是前三个。

(5)铵吸附作用

NH4+随水向下运动过程中,可能被包气带岩土吸附在其表面,它属于阳离子吸附(交换),是可逆的,这种作用並不产生N的转化。

七、氢离子

3、影响水中浓度H+(pH值)大小的因素

(1)水中不同形式碳酸的含量

(2)酸性土壤枯枝落叶层和沼泽中的腐殖酸,是天然水中的重要来源。

(3)盐类水解:

(4)硫化矿床氧化

(5)微生物作用, 硝化作用:去硝化作用:

(6)酸性气体,CO2、HCl、SO2等气体溶入水中

八、铁和铝

1、在地下水中的含量

Fe2+:一般水中,含量小于几十mg/L,但在pH<4的酸性水中可达几十至几百mg/L。

Fe3+:以胶体存在,一般含量很小。

Al3+ :在地下水中含量一般小于1mg/L,但在pH<4的酸性水中可达几十mg/L.

2、Fe、Al的迁移性能

(1) Fe是变价元素(Fe2+,Fe3+)

①Fe2+在酸性环境中迁移能力强。

②Fe3+迁移性能很弱,当地下水中含足够氧时,Fe3+可以呈胶体状态迁移,此时迁移性能增强。

③Fe2+和Fe3+很容易水解,产生Fe(OH)2和Fe(OH)3沉淀。

④在一定的条件下,Fe2+和Fe3+可相互转化。

2、Fe、Al的迁移性能

(2) Al(非变价元素)

迁移性能很差,其氢氧化物产生水解沉淀的pH水=3.1。在强酸性水中(pH<4.0),以Al3+形式存在。在碱性水中,形成AlO2-和AlO33-

地下水中主要的气体组分概述

地下水中主要的气体组分有:O2、N2、CO2、H2S、CH4、H2、碳氢化合物及少量的惰性气体。

这些气体可能来源于空气(O2、N2、CO2)、生物化学(H2S、CH4、N2、CO2),化学及核反应(He、Rn)。

一、氧(O2)

1、氧的溶解度

溶解于水中的氧称为“溶解氧”,氧在水中有比较大的溶解度,其溶解量与水的矿化度、埋藏条件、温度、大气压力空气氧的分压力有关。

2、含量分布特征

(1)地下水中溶解的含量,一般在0-15mg/l;

(2)地下水中的O2随深度增加而减少;

(3)缺氧环境各地深度不一,主要取决于地下水与大气的隔离度。

3、氧的来源

(1)主要来源于大气,O2占大气21%,所以地下水中O2浓度主要取决于地下水与大气的隔离程度;

(2)水生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光合作用把CO2转变为O2:

(3)放射性作用使水或水中有机物质分解而释出氧。

4、氧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

(1)O2决定地下水的氧化还原状态,从而影响水中元素的迁移。如在含氧多的地下水中,Fe形成高价化合物而从中沉淀;反之,地下水中含O2少,形成低价态化合物而易于在水中迁移。

(2)对金属材料具有侵蚀作用。如自来水管的锈蚀。

(3)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存。

二、氮(N2)

1、来源

(1)O2决定地下水的氧化还原状态,从而影响水中元素的迁移。

(2)对金属材料具有侵蚀作用。如自来水管的锈蚀。

(3)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存。

2、分布特征

(1)由于N2的化学性质不及氧活泼,它的分布随深度的减少,不及O2明显。

(2)起源于大气降水的地下水,若地下水中Ar/N2比值为0.0118,则表明水中N起源于大气,若Ar/N2<0.0118,则表明水中含生物起源或变质起源的N。

三、硫化氢(H2S)

1、地下水中H2S的存在形式

天然水中,H2S能以溶解气体及硫氢酸的离解形式存

2、分布特征

(1)一般地下水中含量很少,多在1mg/L以下。

(2)在油田地下水及现代火山活动区地下水中,H2S含量较高,可达几百mg/L~几十g/L,H2S 的存在说明地下水处于还原环境。

3、来源

(1)有机物来源:含硫蛋白质的分解,经常出现在生物残骸腐烂的地方。

(2)无机来源:缺氧条件下,脱硫酸作用使硫酸盐还原分解而产生H2S;火山喷发气体的析出。

4、与人体健康关系

H2S>2mg/L以上的地下水,称为H2S矿水,H2S矿水可治疗多种外伤及皮肤病。

四、二氧化碳(CO2)

1、基本概念

(1)游离CO2 :溶解于水中的CO2统称为游离CO2.

(2)平衡CO2 :与HCO3-相平衡的CO2 ,称为平衡CO2 。

(3)侵蚀性CO2 :当水中“游离CO2 ”,大于“平衡CO2 ”时,多余部分的CO2对碳酸和金属构件等具有侵蚀性,这部分CO2 ,即为“侵蚀性CO2 ”。

2、来源

(1)空气中的CO2 ;

(2)土壤中生物化学作用的CO2 ,浅部地下水中CO2的主要来源;

(3)深部地壳中发生的各种变质作用产生的CO2 ;

(4)幔源碳逸出的CO2 ;

(5)岩浆分异作用产生的CO2 。

3、分布特征

(1)一般地下水中游离CO2为15~40mg/L,很少超过150mg/L。

(2)矿泉水中CO2含量很高,几百mg/L至几十g/L.如:江西寻乌温泉CO2 =1193mg/L。

(3)现代火山活动区,地下水中CO2 =500~10000mg/

4、碳酸水的利用

(1)天然饮料矿泉水:水中CO2大于250mg/L

(2)碳酸泉:水中CO2大于750mg/L。

(3)碳酸饮料具有良好的医疗作用,增进食欲,改善消化功能等。

(4)医疗: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及外伤溃疡、妇科病。

3.4 天然水化学成分的综合指标

一、第一组指标

主要体现水的质量:包括总溶解固体、含盐量(度)、硬度等。

1、总溶解固体(TDS,Total dissolved solid)

(1)定义:指水中各溶解组分的总量,它包括溶于水中的离子、分子及络合物,但不包括悬浮物和溶解气体。

(2)测定方法与单位:通常以105 ℃-110℃下,水蒸干后留下的干涸残余物的重量来表示,其单位为mg/L或g/L,记为“TDS”。

(3)计算方法:溶解组分(溶解气体除外)总和减去1/2的HCO-3,因为水样蒸干过程中,约有一半(0.49)的HCO-3变成气体跑掉:

2HCO-3=CO2-3+H2O+CO2↑

(4)TDS的实测值与计算值的差别:除HCO-3外,硝酸、硼酸、有机酸等也可能损失一部分,同时,可能结晶水(石膏CaSO4?H2O)和部分吸附水留在干涸残余物里。因此,TDS的实测值与计算值存在微小差别。

2、含盐量与含盐度

(1)含盐量:指水中各溶解组分的总量,其单位以mg/L或g/L表示,这个指标是计算值,它与TDS的差别在于无需减去1/2 HCO-3。

(2)含盐度:在海洋研究中,常用含盐度代替含盐量。指海水中所有溶解组分的重量占水重量的千分数,以‰表示。

3、硬度

(1)定义:硬度是以水中Ca2+、Mg2+、Sr2+、Ba2+等碱土金属离子的总和来量度,但是除Ca2+、Mg2+外,其它金属离子在水中含量都很微少。因此,硬度一般以水中的Ca2+和Mg2+来量度。

(2)计算方法:Ca2+和Mg2+的毫克当量总数乘以50,以CaCO3表示,其单位是mg/L 。

(4)碳酸盐硬度和非碳酸盐度:硬度也称总硬度,它是碳酸盐硬度和非碳酸盐度的总和。

①碳酸盐硬度(暂时硬度):指Ca2+和Mg2+与CO32-和HCO-3结合的硬度,以CO32-和HCO -3毫克当量数总和乘以50得到,如所得数值大于总硬度,其差值为负硬度。

水煮沸时,与CO32-和HCO-3结合的那部分Ca2+和Mg2+,由于产生MgCO3和CaCO3沉淀而被除去,所以也叫暂时硬度。

②非碳酸盐硬度(永久硬度):总硬度与碳酸盐硬度的差值(正值)为非碳酸盐硬度。

非碳酸盐是指与Cl-、SO2-4和NO-3结合的Ca2+和Mg2+,水煮沸后不能除去,所以也叫永久硬度。

二、第二组指标

主要表征水体环境状态:包括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总有机碳及氧化还原电位。

1、化学需氧量(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 )

(1)定义: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能被氧化的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COD越高,表示有机污染物质越多,是反映水体中有机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之一。

(2)测定方法与单位:目前常用KMnO4、KCr2O7和KIO3三种氧化剂测定水中COD的,以mg/L表示。

2、生物化学需氧量(BOD,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

(1)定义:BOD是指用微生物降解水中需氧有机污染物过程所消耗的氧量。BOD越高,表示水中需氧有机污染物质越多,是反映水体中有机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之一。

(2)测定方法与单位:由于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速度和程度与温度和时间有关。

3、总有机碳(TOC,Total Organic Carbon )

(1)定义:指水中各种形式有机碳的总量,是评价水体有机污染物的一个综合指标。

(2)测定方法与单位:可以通过测定高温燃烧所产生的CO2测定TOC,也可以使用仪器迅速测定TOC,以mg/L表示。

4、氧化还原电位(Eh)

表征水环境氧化还原状态的指标,一般以符号“Eh”代表,其单位为V或mV。

Eh值为正值,说明水环境处于比较氧化状态;Eh值为负值,说明水环境处于比较还原的状态。

水环境体系的Eh值,取决于系统内部氧化还原对的性质,氧化态和还原态组分的浓度、参加反应的电子

三、第三组指标

主要表征水环境的酸碱平衡特征:包括碱度和酸度。

1、碱度

(1)定义:是表征水中和酸能力的指标,碱度主要取决于水中HCO-3和CO32-的含量,当然水中的硼酸、磷酸、硅酸及OH-也具有中和酸的能力,它们也决定碱度的大小,但含量甚微。因此,一般地下水的碱度决定于水中HCO-3和CO32-含量。

(2)测定方法与单位:它可直接测定,也可通过计算求得,计算方法是HCO-3和CO32-毫克当量数的总和乘以50,以CaCO3表示,其单位是mg/L,也称碳酸盐碱度。

2、酸度

(1)定义:是表征水中和强碱能力的指标。

(2)组成水中酸度的物质:

①强酸:HCl、HNO3和H2SO4等。

②弱酸:CO2、H2CO3、H2S及各种有机酸等。

③强酸弱碱盐:FeCl3、Al2(SO4)3等。

水中这些物质对强碱的总中和能力称为总酸度。

3、总酸度与pH值的区别和联系

pH值仅表示呈离子状态的H+数量,而总酸度则表示中和过程中可以与强碱反应的全部H+数量,包括原已电离的和将会电离的两部分。

已电离的H+数量称为离子酸度,它与pH值是一致的。酸度以CaCO3表示mg/L。

强酸在水中全部电离,故其酸度即离子酸度:

弱酸在水中只有部分电离,强酸弱碱盐在水中发生部分水解,它们大部分在电离和水解前仍是分子状态。

只有在后来的电离和水解过程中才陆续放出H+ 。由此所释放的H+浓度称为分子酸度或潜在酸度。

3.5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数据处理

一、水分析数据可靠性检查

1、阴阳离子平衡的检查(电中性检查)

水溶液的一个基本平衡条件是电中性条件,即溶液中的正离子电荷总数等于负离子电荷总数

2、分析结果中一些计算值的检查

①总溶解固体(TDS):如果TDS是计算值,应检查其数值是否减去1/2HCO3-,这是最常见的错误,因为许多分析人员往往不知道这样做。

②Na++K+值:在简分析中,Na++K+值是计算值,其计算方法是(Na++K+)毫克当量数总和×25=[(阴离子) 毫克当量数总和-(Ca2++Mg2+)毫克当量数总和]×25 。

③总硬度:总硬度也是计算值,其数值应按下列方法检查,(Ca2++Mg2+)毫克当量数总和×50=总硬度(CaCO3)mg/L

④TDS实测值与TDS计算值之差:如果分析结果中有实测TDS值,应求得TDS的计算值。

3. 碳酸平衡检查

根据前面所述的碳酸平衡理论,当pH<8.34时,分析结果中不应出现CO32-,因为这样的pH 值条件下,常规方法不能检出微量的CO32-;同理,当pH>8.34时,水分析结果中不应出现H2CO3 。

4.其它检查方法

①在一般的地下水中,Na+总是大于K+,如果出现反常的情况,分析结果值得怀疑。

②地下水中Na+或Na++K+一般都不会出现零值,如果出现此情况,可认为是分析的错误。

三、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图示法

1、离子浓度图示法

(1)圆形图示法(2)柱形图示法(3)多边图示法

2、三线图示法

四、水质资料的数据处理;目前水质资料的数据处理基本上有两种:

(1)数理统计法;(2)水质模型法。

第四章水及水中同位素成分

4.1同位素基础知识

一、同位素及分类

1、概念

周期表中占有同一位置,其原子核中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某一种元素的原子,如:11H、21H、31H,即具有相的质子数,但具有不同的质量数的原子。

2、分类

(1)按同位素产生的条件

天然同位素, 如:3H,14C,18O等

人工同位素, 如:人工3H,60Co,82Br

(2)按结构稳定性

稳定同位素, 如:D , 13C, 12C

放射性同位素, 如:3H, 14C, 238U

(3)按进入环境的方式:

人工施放同位素,专指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有目的人为投放而进入环境的部分人工同位素。如测定地下水流速流向的131I。

环境同位素,包括自然环境中原本存在的天然同位素和在各种人工核反应过程中,自然进入天然环境的人工同位素,如:核反应堆。

二、同位素组成及其表示方法和标准

1、同位素组成

物质中,某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相对含量,即为该物质中该元素的同位素组成,如:水分子中,氢元素有二种稳定同位素: 11H、21H ,这二种同位素在水中的相对含量,即为水的同位素组成。

2、同位素组成表示方法

(1)同位素丰度

指在自然界或物质中某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在该元素中的所占的百分比。

(2)同位素比值

指物质中某一元素的两种同位素含量之比

R=Ca/Cb

式中,C表示同位素含量a—重同位素b—轻同位素

(3)δ值(千分偏差值)

指物质中某一元素的两种同位素的比值相对于某一种标准比值的千分差值:

δ(‰)=(R样—R标)/R标×1000‰

式中:R样—样品中的同位素比值

若δ(‰)>0表示样品比标准富含重同位素

δ(‰)<0 表示样品比标准富含轻同位素

三、同位素分馏与同位素效应

1、同位素分馏

某元素的同位素,由于质量的差异,使其在物理-化学过程中,以不同的比例分配于不同的物质或不同相之间的现象,称之为同位素分馏。原因:质量差引起物理性质和化学反应速度的差异2.同位素分馏系数

两种物质(或两种不同相)之间,同位素分馏程度用两种物质中同位素比值之商表示

3、同位素的效应

由于某种元素的一种同位素被另一同位素所替换,从而引起物质在在物理、化学性质上出现差异的现象,称之为同位素效应。

同位素效应是造成同位素分馏的根本原因。

同位素效应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热力学同位素效应

指由于各种同位素原子和分子能态不同所引起的热力学性质上的差异。它是发生在热力学平衡系统中,与化学平衡和相平衡有关的同位素效应。

(2)动力学同位素效应

指由于同位素原子或分子的质量和能态不同引起的反应速度(包括化学的、物理的和生物化学的)

上的差异。它是发生于非常平衡系统中,与不可逆过程有关的同位素效应。

(3)物理化学同位素效应

如蒸发和凝结,结晶和溶解,吸附和解吸等,是与同位素分子的密度、蒸气压、热学性质、电磁学性质等物理化学性质上的差异有关的同位素效应。它既可以发生在平衡系统中,也可以发生在非平衡系统中。

(4)生物化学同位素效应

指有生物参与的各种同位素效应。多数生物化学同位素效应属于动力学同位素效应。

四、主要的同位素分馏作用

1、同位素交换反应(同位素热力学分馏)

(1) 定义;不同的化合物之间,不同相之间或不同的分子之间,只发生同位素的再分配,而不发生化学变化的反应,称为同位素交换反应:C16O2+H218O== C18O2+H216O

(2) 影响因素

A、温度:lnα=A/T2+B/T+C(反比关系)

B、化学成分:重同位素先富集在化学键最强的分子中,

C、交换溶液的性质:由于有些同位素交换反应是经过溶解→再沉淀的机理来实现的,因此交换反

应受到盐效应的影响。

同离子效应:一种矿物溶解于水中,若水溶液有与矿物溶解相同的离子,则这种矿物的溶解降低。

盐效应:矿物在纯水中的溶解度低于矿物在高含盐量的容液中的的溶解度,这种含盐量升高使矿物溶解度增大的现象。

2.动力同位素分馏

由动力同位素效应(反应速度差异效应)引起的同位

素分馏,称之为动力同位素分馏。一般规律是轻的同位

素比重同位素反应速度快,优先富集产物之中。

(1)光合作用:生物优先吸收12C、11O、1H

(2)脱硫酸作用:SO42-

(3)分子的扩散作用:当气体分子扩散时,就会引起同位素分馏。

动力学效应一般比热力学效应大得多

(4)动力系统可分为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两种方式:在封闭系统中,动力分馏与反应物的消耗程度有关,当反应物消耗越少时分馏就越明显。

3、物理过程引起的同位素分馏

即物质在溶解与结晶,蒸发与浓缩,吸收与解吸等过程中,所发生的同位素分留。如:100℃时,H2O的蒸气压为105Pa,D2O的蒸汽压为9.5×105Pa蒸发时,显然H2O更容易进入气相

4、放射性衰变及核反应

4.2 氢氧稳定同位素

一、同位素交换效应

1、氢氧同位素分馏

(1)水-岩同位素交换反应

Si18O2 +H216O Si16O18O+H2O 水中富集18O

①氧漂移

由于岩石中的δ18O值大,水岩同位素交换的结果使水富含18O(水中的δ18O值增大),称为氧漂移。

一般在温度>80℃条件下发生的水岩作用中“氧漂移”明显。由于岩石中H很少,故水岩反应一般不会引起氢的漂移。

因此,在地下热水中,常发现δ18O高于大气降水,而δD值与降水相近。

②影响氧漂移的因素

A、温度是影响同位素交换反应的主要因素,一般温度越高,交换反应的速度就越快,氧漂移的速度就越明显.

B、水及岩石的初始δ18O含量。这两者的初始δ18O差值越大,氧漂移越明显

C、水与岩石接触的时间,面积。

D、压力,压力越大,氧漂移的越明显。

E、水与岩石中氧元素的含量比,越小越明显。

F、水与矿物的分馏系数,越大越明显。

(2)水气交换反应

CO2是水中常见的气体,在低温条件下,它和水反应

地下中CO2主要来自土壤生物成因CO2 ,所以CO2

中富含16O

CH4 、H2S气体是封闭还原环境中常见的气体,在低温条件下,它与水产生交换反应的结果是,使水中富集D,在油田水中经常发生这种现象.

2、物理过程的同位素分馏

(1)扩散作用引起的同位素动力分馏

不同的同位素分子,由于质量不同,其分子平均速度不同,因而在分子扩散中引起同位素分馏在水体的蒸发过程中,H216O比H218O更容易扩散进入气相,使气相富含16O,而液相富含18O,这是蒸发引起同位素分馏的原因。

(2)蒸发与凝结过程引起的动力同位素分馏。

3.单向化学反应引起的动力同位素分馏

在不可逆的化学反应中,轻同位素常在生成物中有选择地富集。从而引起同位素动力分馏。

二.天然水的氢氧同位素的组成

1、大气降水

(1)大气降水中H、O同位素组分的分布特征

大气降水主要来自由海水蒸发所形成的蒸汽团。在蒸汽团向大陆运移的过程中,由于不断的凝结与形成降水而产生同位素分馏,而同位素分馏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使得大气降水的同位素组成随着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而曾现有规律的变化:

①温度效应;②大陆效应;③纬度效应;④高程效应;⑤雨量效应;⑥山体屏蔽效应;⑦季节效应。

2、地下水的H 、O同位素组成

地下水的H 、O同位素组成,主要取决于其起源:

(1)由大气降水补给的地下水,其同位素组成和大气降水一致;

(2)地下水在渗流过程中的氢氧同位素分馏可以忽略不计;

(3)干旱地区,蒸发作用对地下水的氢氧同位素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地下水的同位素组成偏离当地降水线方程,一般表现为δ值升高,斜率减小;

(4)在高温条件下,地下水和岩石之间进行氧同位素交换,可能使地下水中δ18O值增加(氧漂移)。

一、氚的成因

1、天然氚

高空宇宙射线与稳定的氧、氮作用产生。氚的产生与衰变可达到平衡。生成的氚氧化后形成氚水,然后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地表,形成地表径流或进入地下水。

二、天然水中氚的分布的特征

1、大气降水

大气降水中的氚浓度具有以下分布特征:

(1)季节效应

大气降水中的氚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最大浓度一般出现在6-7月份,最小浓度在11-12月,这一点与δ18O,δD一致.

(2)大陆效应

对于同一纬度来说,靠近海洋的地区大气降水中氚的含量低于内陆地区,这一点于δ18O, δD不

一致.

(3)纬度效应

高纬度地区的氚含量高于低纬度地区。赤道氚值最低,两极最高,这一点与δ18O,δD不一致。原因: 随纬度增高,中子流增高,产生的氚增加。

(4)高程效应

大气降水中氚的含量随海拔高程增加而增加,这一点与δ18O, δD不一致。

(5)雨量效应

同纬度地区,大气降水值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减少

2、地下水

地下水中的氚值及其变化取决于含水层的补给来源,埋藏条件及径流条件。

潜水和浅层的承压水属现代循环水,一般都有较高的氚值(30TU-40TU),而深层承压水不含或含极少的氚值(<1TU)。

现代循环地下水中氚值有以下一些特点:

①氚值低于同期大气降水,其动态变化与补给来源有关,具有滞后变化现象。

②在均质含水层中,地下水的氚值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带。

③径流条件好的含水层中,地下水的氚值往往高于径流条件差的含水层中的氚值。

4.4 碳同位素

一、碳同位素丰度

1、碳同位素丰度

自然界中碳有6种同位素,10-15C,主要为:

12C、13C为稳定同位素。14C为放射性同位素。

二、碳同位素分馏

1、光合作用中的动力分馏

在光合作用中,植物中碳的分馏主要分两步:

(1)植物优先从大气中吸取12C02 ;

(2)植物优先溶解12C02,并把它转化为有机物。

2、微生物活动的动力分馏

微生物中新陈代谢的产物—CH4中富含12CO2。

3、大气CO2——溶解的HCO3-——固态的CO3-系统的碳同位素交换

在这个系统中,交换反应使重碳酸盐和碳酸盐富含富含13C

三、大气圈中的碳同位素成分

大气CO2的δ13C=-7‰植物发育区δ13C 〈-7‰

工业城区δ13C 〈-7‰海洋上空δ13C =-7‰

沙漠和山区δ13C近于-7‰火山与地热区δ13C 〉-7‰

土壤CO2: δ13C=-25‰

(有机物的分解作用,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使CO2富含12C)大气CO2的。

4.5 硫同位素成分

二、硫同位素的分馏作用

1.硫同位素的动力分馏

(1)硫酸盐无机还原作用中的同位素动力分馏

(2)细菌还原硫酸盐时的动力分馏

在地下水系统中,硫酸盐细菌还原作用引起的硫同位素分馏可分为两种情况:

①在硫酸盐类数量有限的封闭系统中对生成物H2S开放。

②在有无限数量硫酸盐加入的开放系统中

2、硫同位素交换反应

是硫同位素分馏的主要形式之一,它有以下一些规律:

①同一体系中,当同位素达到交换平衡时,硫的价态越高,含硫化合物越富34S

②同一价态化合物,金属-硫键越强的矿物越富含34S:

③温度越低,含硫化合物之间的分馏系数越大,反之越小。

利用水及水中元素的同位素可以解决许多水文地质问题:

①探讨各类水体的起源;

②研究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之间的关系;

③确定地下水的起源、补给区及补给高程;

④判断水体的运动规律(流速,流向等);

⑤测定地下水的年龄;

⑥研究矿床的成因。

第五章元素在水中迁移与沉淀

一、元素迁移

元素由一种存在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存在形式,并伴随一定的空间位移的运动过程,称之为“元素的迁移”。

二、元素迁移的分类

根据物质的运动形式,地壳中元素的迁移可分为三类:

①化学与物理化学迁移;

②生物或生物地球化学迁移;

③机械迁移

一、元素在地下水中的迁移形式

主要有:真溶液形式,胶体形式,悬浮形式

1、真溶液的形式

由溶剂和溶质组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真溶液.

溶质的粒径一般小于10-9m。在真溶液中,元素可以呈:

①溶解的分子形式:CaSO4、H4SiO4、CO2、N2等;

②自由的离子形式:Cl-、Na+、K+、SO42-、HCO3- 等;

③络离子形式[UO2(CO3)3 ] 4-等

络合物;络离子是由带正电荷的高价中心阳离子和一定数目的配位体结合而成的一种复杂的离子团,含有络离子的化合物称为络合物

2、胶体形式

①胶体的概念

是一种物质的极细微粒(分散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分散介质)中形成的不均匀的细分散体系,胶体的粒径=10-7 ~10-9m。

②胶体的性质

A.比表面积大

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所具有的表比面积,称为比面积.它具有极大的表面能,特殊的表面电力及吸附能力等

B.带有电荷

由于胶体带有电荷,从而决定胶体有以下一些特性:

a. 同种胶体质点在水溶液中,由于相同电荷的排斥,不易凝聚和沉淀,这有利于元素的迁移;

b.当胶体质点的电荷被中和时,胶体质点就会发生凝聚和沉淀,例如正负胶体相遇,遇到电解质的溶液.

c.选择吸附

胶体质点具有从介质中吸附各种元素离子的性能,尤其重要的是当这些离子在溶液中浓度很低,未达到饱和程度时,也能被胶体质点吸附,而沉淀下来.这时许多稀有元素的成矿意义很大.

③水环境中胶体的种类

有无机胶体,有机胶体及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A、无机胶体:各种次生粘土矿物和各种水合氧化合物.

B.有机胶体

主要指各种可溶的和不可溶的腐殖酸

它们不仅与很多金属元素形成稳定的络合物在水中迁移,而且也可以作为良好的吸附剂而吸附某些元素,使之在水中运移。

C.有机与无机复合体

粘土矿物和水合氧化物之类的无机胶体中往往含有各种腐殖酸而形成各种复合胶体。

④胶体的吸附作用

A、胶体吸附具有选择性

胶体吸附的现象很普通,特别是在表生带,不同胶体常选择性地吸附一定的离子:

B、胶体的吸附服从质量作用定律

水中阳离子浓度越大,电价越高,同价离子半径越大,其被吸附的作用越强.

C.胶体吸附分类

胶体吸附可分为简单吸附和交替吸附。

简单吸附:介质中离子简单地被胶体吸附

交替吸附:在一定的条件下,胶体中已被吸附的离子和溶液中和离子相互交换.

3、悬浮物形式

悬浮物的质点大于10-7m,悬浮物分有机悬浮物和无机悬浮物。悬浮液是一种不稳定的溶液,颗粒物最终要沉淀下来。

二、标型元素和元素的水迁移环境

各种元素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能力主要取决于元素本身的化学性质和环境条件.而元素在水中的迁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某些标型元素.

1、空气迁移元素和水迁移元素

①空气迁移元素:通过气相进行迁移的元素.

如O,H,N,C惰性气体元素等,它们也能随水溶液迁移,但以形成挥发性经合物在空气中迁移为特征.如水中各种硝酸盐和铵盐中的N,Ca(HCO3)2中的C等..

②水迁移元素:通过各种水体进行迁移的元素,大部分元素都属于水迁移元素,

例如: Na,Mg,Ca,K,Al,Si,Cl,Mn,Fe,Co,Ni,V等.

2、标型元素及元素的水迁移环境

标型元素:指其迁移能控制地球化学环境,高克拉克值的强迁移元素,也称标型离子或标型化合物.

标型元素的标型程度取决于元素的克拉克值和迁移能力。

(1)空气迁移的标型元素

以气态迁移的O2、CO2、H2S、CH4等标型元素对地球化学环境的影响很大,它们主要决定环境的氧化还原条件。

根据空气迁移元素的组成,可将表生带区分为三种基本的氧化-还原环境:

A.氧化环境

其特征是:

1,水中存在自由氧和其它强氧化剂;

2,许多元素均处于高度氧化状态(Fe3+、Mn4+、Cu2+、V5+、S6+等);

3,,岩体染成红、棕、黄色;

4,Eh值0.15v---0.7v,在酸性条件下Eh值大于0.4v;

5,标型元素是O2。

B、潜育环境(无硫化氢的还原环境)

其特征是:

水中缺氧或其他强氧化剂;

许多无素均处于低度氧化状态(Fe2+、Mn2+等)迁移;

局部地区的水含有大量CO2和CH4,没有或只有少量H2S;

岩体呈淡绿色、灰色或灰蓝色;

值在酸性环境中<0.4v,而在碱性环境中低于0.15v;

标型元素CO2,有的地方还有CH4

C、还原环境(硫化氢还原环境)

其特征是:

水中不含自由和其它强氧化剂;

但含有大量H2S,局部地方含有CH4及其它碳氢化合物;

铁和其它许多金属不移动;

,局部达到-0.5至-0.7v;

标型元素为H2S和部分碳氢化合物。

(2)水迁移的标型元素

属于这类的有Cl-、SO42-、HCO3-、Ca2+、Mg2+、Na+和H+等。它们决定着天然水的酸碱条件及其浓集程度。

根据水迁移元素的组成,水迁移环境有以下6种主要类型:

A.强酸型(pH<4),标型元素是H,局部为SO42-、Fe3+、Al3+,Zn2+,Cu2+等,多为硫化矿床氧化带地下水。

B.酸型(4

C、中性和弱碱性重碳钙型(6.5

D、中性和弱碱性氯化物—硫酸型(6.5

E、中性和弱碱性石膏型(6.5

F、碱性苏打型(pH>8.5),标型元素是HCO3 , OH-,SiO2和Na+。

三、元素的水迁移强度

1、水迁移系数(Kx)

表示元素在地下水或地表水单位干涸残渣中的含量与其在该区域岩石中含量的比值,Kx越大,元素从风化壳(岩石)中被带出的能力越强。

3、沉淀强度系数(Ko)

在原岩的不同风化阶段,元素从岩石中进入水中和生成次生矿物的比例是不同的。可用沉淀强度系数来衡量。

沉淀强度系数表示元素在水溶液的单位干涸残渣中的含量与原岩分解后形成的次生产物中该元素的含量之比

可见,元素在次生物中含量越多,则Ko越小,即元素的沉淀强度越大,而水迁移性能较差。

5.3 弥散作用

一、物质在地下水中的弥散机理

1、地下水中元素的迁移方式

(1)元素在岩石—气体—水系统中相间的转移,即元素从固相或气相转移到地下水中,或从地下水中转移到固相或气相。

(2)元素在地下水中的迁移。

例如分子扩散作用,水流对流迁移作用,渗透分散作用,均可使元素在地下水中发生不同程度的位移

(1)弥散与弥散作用

弥散是指多孔介质中两种液体相接触时,某种物质从含量高的液体向含量低的液体迁移,在两种液体分界面处形成一个过渡混合带,混合带不断发展扩大,趋向成为均匀的混合物质,这种现象称为弥散。形成弥散现象的作用,称为弥散作用。

(2)弥散作用类型

弥散作用包括: 分子扩散作用。对流迁移作用。渗透分散作用。

弥散现象是由几种作用同时综合影响而形成的。

(2)弥散作用类型

①分子扩散(迁移):

两种不同的液体相互接触时,在浓度差,温度差和压力差的作用下,物质发生迁移,最终使组分均一化,这种现象叫分子扩散。分子扩散实质上是分子布朗运动的一种现象。

分子扩散作用在温度、压力一定时,其大小与浓度差成为正比,可以用裴克定律表示:

Im=-Dm·grad·C

分子扩散作用不仅存在于静止液体中,也发生在运动的液体中。

分子扩散作用在地层中进行得很缓慢,特别是在粘土层中更慢。

如果研究近期(<100-200年)的元素迁移问题,一般可以忽略。

但如果从地质历史角度去研究,则分子扩散对地下水元素的迁移具有重要作用。

如核废物中的核素迁移的问题。

②对流迁移

物质随着运动介质一起迁移称为对流迁移。这是自然界物质迁移的主要方式。

物质对流迁移的数量与物质的浓度和介质(地下水)的运动速度有关,可用下式表示:

Ik=C·V

③渗透分散迁移

由于地下水在多孔介质中渗流时,除有一假想的平均流动速度外,实际速度的分布是极其复杂,而且是极不均匀的。在同一段时间内,在流速大的地方,物质迁移得很远,在流速小的地方迁移得近。

因此,把物质随着渗透水流一同迁移时,由于速度不均所产生的弥散现象称为渗透分散。由渗透分散所产生的物质迁移,称为渗透分散迁移。它包括微观渗透分散和渗透分散迁移。实际上渗透分散迁移也是一种对流迁移。

微观渗透分散迁移可以有以下三情况:

a、在多孔介质中,从单个孔管来看,由于液体的粘性,受介质孔隙壁的磨擦阻力而形成抛物面的实际流速,管的中轴线处流速最大;

b、由直径的大小不同而使沿孔轴的最大速度发差异;

c、质点的流线在沿流向方向中弯曲起伏的情况不同,即物质迁移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的沿流向前进速度的差异。

这三种情况是同时发生的,综合起来形成微观渗透分散迁移。

宏观渗透分散迁移

上述的微观渗透分散迁移,是发生在均质的岩石(层)中。

而在非均质的岩层中,由于各部分岩石的渗透性不同而引起的弥散现象,称为宏观渗透分散。

由宏观渗透分散所引起的物质迁移,称为宏观渗透分散迁移。

一、物质在地下水中的弥散机理

3.迁移方式的判别

元素在地下水中的迁移方式有分子扩散、对流迁移、渗透分散迁移三种。它们在迁移中所起的作用可以用贝克莱特(Peclet)数PL来判别:

在一定的水岩系统中,Dm近于常数, d也近于常数,所以PL与V近于成正比。

当V很小时,PL亦很小,说明元素迁移以分子扩散为主,对流可以忽略不计。

当V很大时,则以对流迁移为主,分子扩散则可以忽略计。

PL

PL>10时,对流占优势(包括渗透分散)

n·10-2

二、元素在地下水中迁移的基本方程

元素在地下水中的迁移既有对流迁移,又有分子扩散迁移和渗透分散迁移。在迁移过程中,还可能发生相转移。

因此,物质在地下水中的浓度是不断变化的,是时间和空间的函数,可记为:

运用裴克定律,达西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可以导出物质在地下水中迁移的基本微分方程,称为溶质运移方程或弥散方程。

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有:溶滤作用、阳离子吸附作用、阳离子吸附交替作用、氧化作用、还原作用、混合作用、浓缩作用、脱碳酸作用等。

第六章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一.溶滤作用

1.概念

岩石中某些组分进入水的过程,它不破坏岩石的结晶格架,而只有一部分元素进入水中。

一.溶滤作用

1.概念

广义的溶滤作用也包括溶解作用,

例如,沉积岩中的NaCl进入水中,相对岩石来说是溶滤作用,而相对NaCl来说,刚是溶解作用。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溶滤作用与溶解作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2.溶滤作用的方式

(1)渗透过程中的直接溶滤

(2)静止水中的扩散转移

3.影响溶滤作用的因素

(1)水溶液的性质及其中气体的含量

例如CO2在水中的大量存在会提高方解石、白云石的溶解度,从而增强水对陆源碎屑岩石的溶滤作用。

(2)岩性

不同的岩石所含的矿物(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等)不同,因而它们遭到溶滤作用的程度也会产生差异。

(3)水动力条件

地下水的水动力条件取决于地形与构造。在山区,地形切割强烈,地下水径流条件良好,岩石冲刷彻底(易容盐大量淋失),易形成低矿化度的淡水,主要为重碳型水。

在平原区,地形平坦,地下水径流条件差,流动缓慢加上蒸发作用的影响,易造成高矿化度地下水的形成(溶滤不充分,易溶盐积累)。

二、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1.概念

在一定条件下,岩石颗粒吸附地下水中的某些阳离子,而将其原来吸附的某些阳离子转入水中,从而改变了地下水的化学成分,这一作用称为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2.影响因素

(1)岩石的粒度

粒度愈细,交换性能越强,如在粘土类岩石中,阳离子交替对水化学成分的影响更明显。

(2)交替阳离子的性质

阳离子的电价越高,越易被吸附。

电价相同的阳离子,原子量越大,越易被吸附。

H+>Fe3+>Al3+>Ba2+>Ca2+>Mg2+>K+>Na+

(3)离子浓度

浓度大的离子比浓度小的离子更易被吸附。

(4)pH值

pH值上升有利于交替吸附,PH值低时,阻碍吸附,由于H+的吸附能力很强,它会阻碍阳离子进入吸附体。

三、氧化作用

会被氧化的岩石在某种程度上是指富含金属硫化物或硫的岩石(黄铁矿FeS2、黄铜矿CuFeS2等)含氧的地下水对富含金属硫化物或硫的岩石产生作用,形成硫酸和硫酸盐,而硫酸的产生又可大大增强水对硅酸盐类、碳酸盐类的溶滤。

四、生物还原作用

指在有机物与细菌参与下,影响地下水化学成分的一种还原作用。

1.脱硫酸作用

一般发生在深埋、循环微弱交替、缺氧的地下水中

2.去硝化作用(脱硝酸作用)

在缺氧条件下,异养型去氮菌把NO3-、NO2-(还原)分解为气态氮(N2O和N2)的过程。五.脱碳酸作用

碳酸盐类在水中的溶解度决定于水中CO2的数量,当温度升高或减小时,水中CO2的含量就减少,这时水中HCO3-便会与Ca2+、Mg2+、Fe2+结合形成沉淀。

这种由于CO2逸出,使水中含量减少的作用称为脱碳酸作用。这种作用通常发生在温压条件下突变的地方,如深部碳酸泉在地表出露的地方,常见有钙体(石灰)就是脱碳酸作用的结果。

六.浓缩作用

当水蒸发时,水中盐分含量不减,其浓度(矿化度)相对增大,这种作用称为浓缩作用。

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蒸发量大大超过降雨量,地下和地表径流差,水的主要排泄方式是蒸发。

在水的蒸发浓缩过程中,首先从水中沉淀出难溶于水的CaCO3、MgCO3,以后沉淀CaSO4。

因此,地下水在高度浓缩地区,多形成氯化物水

二.地质和水文地质因素

3.岩石的离子―盐类综合体

指岩石的可溶部分,它为地下水成分的形成提供物质来源,

五.生物因素

1、植物对水化学成分的影响

①植物的蒸发:干旱条件下,植物蒸发量大,引起潜水矿化度提高。

②植物选择吸收离子,改变水的PH值和化学类型。例如盐生植物吸收Cl-

③植物的有机残骸影响土壤的酸碱度,从而影响潜水的PH值和水化学类型。例如针叶林产生酸性水,PH值可达到4,阔叶林产生碱性。

④植物根放出的CO2降低土壤的pH值,并促使很多矿物质转入溶液。在土壤溶液和潜水中,HCO3-含量取决于土壤中的CO2

2.地壳剖面上的微生物分带

上部土壤带:0.5-1.5m,富含细菌,主要为喜氧气细菌

风化带:几十到几百米,细菌相当多,喜氧与厌氧茵并存

深部基岩带:细菌相对贫少,主要是厌氧菌。

6.4 承压水盆地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过程

一、承压水成因类型

承压水盆地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比潜水复杂,前面介绍的各种形成作用均可有参与,而且与承压水类型有关。承压水成因类型有:陆相沉积型,泻湖沉积型和海相沉积型。

1.陆相沉积型承压水

由河湖沉积物而形成的承压含水层中的承压水,如山前倾斜平原中的砂—粘土沉积层形成的承压水。

这种承压水多为低矿化度的HCO3—Ca型水,主要由溶滤作用而形成的。但也可以形成高矿化度的Cl—Na型水(如盐湖沉积)。

2、泻湖沉积型承压水

①泻湖:浅水海湾因湾上被泥沙淤积成的砂咀或沙坝所封闭或接近封闭面成的湖。泻湖的含盐度与所在地区所侯及与海洋的隔离程度不同而不届。

A.气侯潮湿有淡水补给,含盐度低。

B.气侯干旱,蒸发量大,含盐度高。

②水化特点

在泻湖相沉积层中含有大量的盐和石膏,因此形成高矿化度的SO4-Ca,SO4-Ca-Mg, SO4-Ca-Na, SO4-Na-Ca-Mg和SO4-Na型水。

只有在冲刷程度很高的岩石露头处才形成淡水

3.海相沉积型承压水

海相沉积型承压水的形成过程是陆相成因类型水和海相成因类型水相互作用的过程,即渗透水(陆相成因水)排挤沉积封存海水,并同时进行渗入水与沉积封存海水之间的混合作用。

海相沉积岩层中起始形成封存海水,然后慢慢被渗入水取代。因此,首先必须研究海成封存水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二、海成封存水化学成分的形成

1、海水的特点

海水随着海相沉积物一起被埋藏下来,或渗入其它海相沉积岩中,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由于水-岩作用,变质而成海成封存水。

2、海成封存水

①有两种基本类型

A、同生水:与岩石的沉积作用同时生成。

B、外生水(后生水):海水流到早已沉积好的海底层或海岸一带的岩层中。

②水化学成分

高矿化度(Mmax =300g/L)的Cl-Na-Ca型水

γNa\ γCL<0.85 , Cl\Br<300

③海水封存水形成过程

A、蒸发作用: 海水蒸发,M增大,含盐成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B、水和大陆水中盐类之间的化学反应

2Ca(HCO3)2+MgCl2→CaMg(CO3)2↓+CaCl2+CO2↑+2H2O 这个反应的结果是生成白云石,并在水中出现一般海水所缺少的CaCl2.

C、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a、海水与陆相粘土物质之间的吸附交替作用

三、承压水盆地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过程

1、基本思路

一般地说,海相封存水与它周围的的岩石处于化学平衡状态,其矿化度不会改变。只在当含有这些水的岩层出圳地表剥蚀或被构造断裂所切进时,封存水才进入成分改变的新的历史时期。

此时,发生了渗透水对封存水的排挤,承压水盆地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过程就是渗透水排挤封存水的进程。

2、承压水盆地基本水化学类型的形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渗入水(大气降水等)在含水层露头处(补给区)与封存水(Cl-Na-Ca)发生混合,并淋滤海相沉积岩层,形成Cl-Na型水,封存水被挤入较低部分(这个阶段主要淋滤NaCl)。

第二阶段:随着溶滤作用的继续,易溶的氯化物被冲刷,较难溶的硫酸类开始被溶滤,从而形成硫酸盐型水(SO4-Cl-Na型水)。Cl-Na, Cl-Na-Ca型水被依次挤到较低部位。

第三阶段:大气降水继续淋滤,硫酸盐大量减少,开始淋滤碳酸盐,从而形成矿化度很低的HCO3-Ca 型水依次挤到较低部位。

3、封闭型承压水盆地中各种化学类型水的形成

①正常海相沉积岩有还原硫酸盐能力的有机质存在的含水层中,水化学类型的形成公式:

A、HCO3型水

在补给区首先形成低矿化度的HCO3-Ca型水(有时由于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①正常海相沉积岩有还原硫酸盐能力的有机质存在的含水层中,水化学类型的形成公式:

B、SO4型水

东华理工大学高职院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有关规定

东华理工大学高职院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有关规定

————————————————————————————————作者:————————————————————————————————日期:

高职毕业实习报告、毕业设计(论文)的有关规定 为了让高职学生安心在企业单位进行毕业实习,鼓励学生就业,特对有关高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作出相关规定:1.各教学学院在每学年的9月底前,安排高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老师,并将安排表交一份纸质稿给高职学院,表中要包含指导老师联系电话。 2.对于已就业并在就业单位签署就业协议(以上交学生科有效就业协议为准)的学生,要求按照《高职毕业实习报告要求》做好毕业实习报告,不用做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老师指导学生撰写毕业实习报告。 3.在校内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必须按照《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手册》的要求做好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老师按照《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手册》的要求做好指导工作。 4.高职毕业实习报告、毕业设计(论文)等材料装订好后,全部装在高职院统一印制的资料袋中。 5.每学年的5月底前要完成毕业实习报告、毕业设计(论文),并上交成绩。

毕业实习报告要求 1.毕业实习报告采用A4幅面纸张填写。 2.毕业实习报告封面要求: 封面填写的字体采用三号宋体加黑。 3.目录规范要求: “目录”用三号宋体加黑,居中,目录内容用宋体四号字(行间距1.5倍)。4.实习报告内容要求: 1) 基本情况概述。对实习时间、实习单位、实习岗位等基本情况的概述。 2)对实习内容的总结。根据专业的特点和实习企业的情况,结合自己实习的岗位内容、特点等进行全面深入的总结。 3)主要收获。从个人的思想进步,业务锻炼和团队合作等方面总结。 4)自我评价。梳理自己的不足之处,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5)对实习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字数不少于5000字。实习报告的页码编在当前页的右下角。 5.实习自我鉴定要求: 以一页纸为宜,要求对实习的主要内容、本人实习的表现、收获与体会,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评价。 6.评语要求: 要求校外、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填写考核意见,并要求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在评语栏内按等级打分(等级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5个等级)。7.装订顺序要求: 1)毕业实习报告封面 2)目录 3)毕业实习报告正文 4)毕业实习鉴定表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设计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 (修订稿) 2006年10月 学士学位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调查研究、科学实验或工程设计,对所取得成果的科学表述,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其撰写在参照国家、各专业部门制定的有关标准及语法规范的同时,应遵照如下规范(适用于我校所有专业毕业论文的撰写): 一、毕业设计(论文)存档资料 1.《东华理工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手册》,包括: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3000~5000字)、毕业实习成绩鉴定表、毕业设计(论文)进展情况记录、毕业设计(论文)进展中期小结、教师评语和评分表、毕业答辩评分表、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记录卡等); 2. 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说明书; 3. 外文译文、原文复印件; 4. 图纸、软盘等; 5. 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日志。 二、毕业设计(论文)存档文档的填写及有关资料的装订 毕业设计(论文)存档资料使用学校教务处统一印制的毕业设计(论文)资料袋存放。毕业设计(论文)存档资料应包括(一)中规定内容。 毕业设计(论文)存档文档应按要求认真填写,字迹要工整,卷面要整洁,手写一律用黑或蓝黑墨水。 毕业设计(论文)存档文档应按顺序分成两册装订。封面应按照学校提供的格式和要求填写,封面颜色可以院系为单位统一自行选用,填写论文题目、姓名、指导教师姓名等内容。其中“申请学位级别”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所规定的名称填写,如工学学士、管理学学士、理学学士、经济学学士、文学学士等。扉页的内容、格式与封面相同。 第一册(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说明书)的内容和装订顺序为:封面、扉页、中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摘要及关键词、目录、正文、谢辞、参考文献、附录。 第二册(即附件——东华理工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手册)的内容和装订顺序已经确定,按规定要求认真填写。 外文译文与原文复印件、文献综述与工程图纸(按国家标准折叠装订)、电子文档、软盘及学生日志等资料一起放入毕业设计(论文)资料袋内交指导教师查收,经审阅、评阅、答辩后,交院(系)统一归档保存。 三、论文结构及写作要求 论文(设计说明书)应包括标题、中文摘要与关键词、英文题目、英文摘要与关键词、目录、正文、致谢、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 (一)标题、封面及扉页 标题应简短、明确、有概括性,应恰当、准确地反映本课题的研究内容。通过标题使读者大致了解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专业的特点和科学的范畴。标题字数要适当,一般不宜超过25字,外文题目不超过15个实词,不使用标点符号,中外文题名应一致。标题中尽量不用英文缩写词,必须采用时,应使用本行业通用缩写词。

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手册正文[东华理工大学][2018][毕业设计][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2018定稿)

学术诚信承诺书 本人以信誉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本人独立撰写完成的,没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道德、学术规范和其他侵权行为。文中引用他人的文献、数据、图件、资料均已明确标注出,不包含他人成果及为获得东华理工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设计(论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毕业设计(论文)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本毕业设计(论文)成果归东华理工大学所有。 特此声明。 毕业设计(论文)作者(签字): 签字日期:年月日 本人声明:该学位论文是本人指导学生完成的研究成果,已经审阅过论文的全部内容,并能够保证题目、关键词、摘要部分中英文内容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课题类型:课题来源:指导教师: 1.课题来源、目的和意义 2.课题任务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包括原始数据、资料、技术参数、工作要求等)

3.主要参考文献 4 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规定进行的日期:自年月日至年月日止学生实际开始执行任务书日期:年月日 学生送交毕业设计(论文)日期:年月日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5.系领导或专业负责人审核意见 负责人(签名): 年月日6.学生意见 学生签名: 年月日7.课题变更情况记录(无变更者不需要填写) 指导教师签名:院(系)领导签名: 年月日年月日 注:1)课题类型:理工类——①理论研究型;②应用研究型;③应用设计型;④综合型 经管文法等——①专题型;②项目研究与设计型;③综述型;④综合型2)课题来源:①国家、省部级课题;②企业(公司)资助项目;③学校资助项目;④自选项目

教务管理系统毕业设计论文

摘要 随着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尤其是学分制、选课制的展开和深入,教务日常管理工作日趋繁重、复杂。如何把教务工作信息化,模块化,便捷化是现代高校发展的重点,所以迫切需要研制开发一种综合教务管理软件。教师教务管理是学校教师的教务工作的主要内容,其信息量大、信息变动频繁历来是各学校的头疼问题,随着人们对用计算机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以及互联网络普及,教师教务管理也已经基本形成了多元的网络化管理,极大的方便了广大师生,也方便了学校对教务工作的管理,大大的提高了教学质量。 本系统采用Tomcat、Javascript、MyEclipse结合php的MySQL数据库进行设计,从管理和使用的角度分为两个部分:学校教务管理端和学生使用端。前者主要有系统管理员及任课教师使用,后者则是主要面对在校学生。 本文首先作教师教务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然后对数据库进行需求分析,再在数据库中建立相应的表,并弄清楚数据库中各个表的逻辑关系,接着编写代码,最后调试网站,直到形成用户满意的可以使用的完整系统。 关键词:教师教务管理系统;Tomcat;Javascript;MyEclipse;MyEclipse;MySQL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reform of education system, especially the credit system, the expansion and in-depth elective system, the daily management of the Senate increasingly heavy and complex. Information on how to academic work, modular, convenient focu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universities,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an integrated educational management software.Academic Senate, the school management is the main content, it is informative, information has always been the frequent changes in schools of headache problems, as people used more and more extensive use of computers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Internet,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has been basically formed a multi-network management, a great convenience to teachers and students, but also on the Senate to facilitate the work of the school management, greatly increased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he system uses a FlexBuilder, MyEclipse combination of MySQL database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nagement and use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Schoo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students to use the client side. The former are mainly system administrators and classroom teachers to use, while the latter is the major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school. In this paper, first of all, make the functions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system needs analysis, then the database needs analysis, and then in the database corresponding table, and each database table to clarify the logic of relations, and then write code, debug the final site, until the formation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The complete system can be used. Keyword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system; Tomcat;Javascript;MyEclipse r; MyEclipse; MySQL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条例完整版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设计 论文管理条例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条例 (修订稿) 2006年10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还是衡量高等学校的教学水平,以及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的训练,使学生达到系统地巩固并扩大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本专业科学研究及工程技术问题,综合锻炼并提高学生的调查研究、搜集资料、查阅文献、使用工具、绘图、实验实习观察、记录、计算、设计、总结等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比较全面的训练。 第二条为加强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指导与管理,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有关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章组织领导 第三条学校采用教务处、学院和系(或专业教研室)三级分工负责的原则,进行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管理、指导、实施、检查、考核和总结。 第四条教务处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职能部门,在主管校长领导下,负责毕业设计(论文)的总体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制定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相关政策、条例和规定;

(2)组织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检查和监督; (3)审核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名单; (4)负责全校毕业设计(论文)经费的分配; (5)协调校内有关部门,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证; (6)组织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考核、评估、总结,提出有关整改措施。 第五条各学院负责本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的管理。学院由主管教学的院长负责,并成立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安排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督促检查本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与各方沟通。教学秘书负责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的日常管理工作。各学院的主要职责是: (1)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对参加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进行资格审查; (2)根据教学计划和本学院具体情况,拟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计划和具体实施措施,按照学校要求组织落实本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的具体工作,如确定下达毕业设计(论文)任务的时间、本学院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具体要求等; (3)组织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中期检查; (4)确定本学院各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名单上报教务处; (5)负责本学院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管理; (6)检查本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 (7)负责本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经费的管理。

东华理工大学文献综述

本科生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 论文题目:基于GSM网络的远程温度检测系统姓名: 学号: 班级:090421班 年级:2009级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2013年5月30日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关于基于GSM网络的远程温度检测 系统的文献综述 一前言 随着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温度防护在调速系统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涉及到一种基于GSM网络技术的调速系统温度报警的新技术。近年来,移动通信发展如火如荼,从模拟的AMPS网到数字蜂窝GSM网,到CDMA 移动通信网,现在日本一些国家又提出了第四代移动通信网(即4G)的概念,并开始开发和研制。目前,随着手机性能增强、价格下降、通信费用降低,移动通信用户比较普及,如依托移动通信网的SMS(短消息业务)建设智能监控防盗报警系统将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实用价值。 SMS(短消息业务)是GSM网的一项增值业务,他通过控制信道传输数据,支持点到点消息业务及消息广播业务等多种方式。通过SMS传输数据具有以下优点:(1)信道建立时间短,数据传输速率快; (2)不占用话音信道,通话时不影响数据传输; (3)由于不占用话音通道,通信费用低廉; (4)通过短消息广播业务,可提供点对多点的数据传送; (5)系统扩容方便; 另一方面,SMS还受信息长度的限制,点点信息长度为140B,消息广播业务信息长度为82B,这就决定了传输的数据不能太长。依托移动通信网的SMS(短消息业务)建设智能温度报警系统由于发送到用户手机或监控中心的是警情信息,内容较少,因此在充分利用SMS传输数据优点的基础上SMS传输信息长度也完全能满足要求。 使用GSM网建设温度报警系统,以其特有的防火、防潮、防化学物质腐蚀、防剪、防破坏,无需布线、工程简单、费用低廉、易于管理、易维护和移动性好成为理想的温度报警系统。实现对系统内部状况的实时远程监测监控,从而可以实现对系统温度的实时检测和远程智能控制等功能。

东华理工大学高职院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有关规定

高职毕业实习报告、毕业设计(论文)的有关规定 为了让高职学生安心在企业单位进行毕业实习,鼓励学生就业,特对有关高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作出相关规定:1.各教学学院在每学年的9月底前,安排高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老师,并将安排表交一份纸质稿给高职学院,表中要包含指导老师联系电话。 2.对于已就业并在就业单位签署就业协议(以上交学生科有效就业协议为准)的学生,要求按照《高职毕业实习报告要求》做好毕业实习报告,不用做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老师指导学生撰写毕业实习报告。 3.在校内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必须按照《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手册》的要求做好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老师按照《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手册》的要求做好指导工作。 4.高职毕业实习报告、毕业设计(论文)等材料装订好后,全部装在高职院统一印制的资料袋中。 5.每学年的5月底前要完成毕业实习报告、毕业设计(论文),并上交成绩。

毕业实习报告要求 1.毕业实习报告采用A4幅面纸张填写。 2.毕业实习报告封面要求: 封面填写的字体采用三号宋体加黑。 3.目录规范要求: “目录”用三号宋体加黑,居中,目录内容用宋体四号字(行间距1.5倍)。4.实习报告内容要求: 1) 基本情况概述。对实习时间、实习单位、实习岗位等基本情况的概述。 2)对实习内容的总结。根据专业的特点和实习企业的情况,结合自己实习的岗位内容、特点等进行全面深入的总结。 3)主要收获。从个人的思想进步,业务锻炼和团队合作等方面总结。 4)自我评价。梳理自己的不足之处,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5)对实习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字数不少于5000字。实习报告的页码编在当前页的右下角。 5.实习自我鉴定要求: 以一页纸为宜,要求对实习的主要内容、本人实习的表现、收获与体会,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评价。 6.评语要求: 要求校外、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填写考核意见,并要求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在评语栏内按等级打分(等级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5个等级)。7.装订顺序要求: 1)毕业实习报告封面 2)目录 3)毕业实习报告正文 4)毕业实习鉴定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