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布局规划(2015-2020)

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布局规划(2015-2020)

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布局规划(2015-2020年)

2015年5月

目录

一、发展现状与规划意义 (5)

(一)发展现状。 (5)

(二)规划意义。 (6)

二、总体要求 (8)

(一)指导思想。 (8)

(二)基本原则。 (8)

(三)规划目标。 (9)

三、空间布局 (10)

(一)总体空间布局结构。 (10)

(二)流通节点城市选择。 (14)

四、增强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 (17)

(一)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17)

(二)提升综合运输支撑能力。 (17)

(三)整合物流设施资源。 (18)

(四)加强金融电信设施配套。 (19)

五、发挥流通节点城市功能作用 (19)

(一)提升流通节点城市集散中转功能。 (19)

(二)提升流通节点城市生产服务功能。 (20)

(三)提升流通节点城市消费促进功能。 (20)

(四)提升流通节点城市外贸服务功能。 (21)

(五)提升流通节点城市应急保障功能。 (21)

六、大力推进节点城市流通创新 (22)

(一)积极推进流通信息化。 (22)

(二)加快发展电子商务。 (22)

(三)全面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 (23)

(四)着力提升开放水平。 (24)

(五)积极发展绿色低碳流通。 (24)

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5)

(一)引导流通节点城市分工协作。 (25)

(二)建立区域流通发展协调机制。 (26)

(三)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 (26)

八、保障措施 (28)

(一)加强组织协调。 (28)

(二)健全相关法规标准。 (28)

(三)完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 (29)

(四)强化流通设施建设保障。 (29)

(五)深化行政管理制度改革。 (30)

流通节点城市是指经济规模和商品流通量较大,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高度汇集,具有较强集聚、辐射等功能,在流通网络中处于枢纽地位的城市。合理确定并加快培育流通节点城市,对于构建全国骨干流通网络,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促进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和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39号),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15-2020年。

一、发展现状与规划意义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城市流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14年,全国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近5100家,各类物流园区754个,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交通设施建设加快,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为流通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城市流通水平和流通效率明显提高,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快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始应用,传统流通企业加速转型升级,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城市的流通功能和节点作用显著增强,随着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深入发展,以及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一批大中城市在全国流通中的集聚、辐射、

枢纽功能逐步显现。

总体看,我国骨干流通网络的基础初步形成,但是骨干流通网络还不健全,流通网络东西部节点密度差距过大,城市之间流通设施缺乏统筹协调,流通组织化程度不高,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不同程度存在,影响了流通功能的充分发挥和流通效率的提高。

(二)规划意义。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流通产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科学合理布局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对于构建全国骨干流通网络,充分发挥流通产业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1.规划是健全全国骨干流通网络的迫切需要。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以及“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城市交通运输网络不断完善,流通辐射能力显著增强,流通节点城市在全国骨干流通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升。科学合理规划全国流通节点城市,有利于推动流通节点城市加速发展,进一步完善流通节点城市网络布局,逐步健全全国骨干流通网络。

2.规划是发挥流通节点城市引领作用的重要举措。流通节点城市经济规模和商品流通量较大,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明显,是全国骨干流通网络中的引擎和枢纽。科学合理规划全国流通节点城市,有利于进一步释放流通节点城市的发展潜力,充分发挥流通节点城市在引领消费升级、实现创新驱动、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资源节约等方面的作用。

3.规划是促进流通产业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目前国内一些相邻城市流通功能定位相似,流通设施缺乏共建共用,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科学合理规划全国流通节点城市,有利于适度整合分散于各城市的流通设施,推动流通节点城市加强合作,共建共享大型流通设施,引导流通功能衔接、优势互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4.规划是推动流通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手段。我国流通企业普遍存在散小弱的情况,信息化程度不高,经营方式粗放。科学合理规划全国流通节点城市,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优化流通产业布局和结构,在更大范围、更高程度上有效配置资源;有利于鼓励传统流通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电子商务,创新商业模式,推动流通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转变流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流通效率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为目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节点城市协同发展,提升节点城市流通功能,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健全全国骨干流通网络,推动完善现代商品市场体系,充分发挥流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

(二)基本原则。

1.立足全局,着眼长远。立足城市流通产业发展现状,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潜力,着力构建全国骨干流通网络,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规划布局全国流通节点城市。

2.区域协调,优化布局。统筹协调东中西部流通节点城市布局,优化区域分布,着力构建联结东西、贯穿南北、畅通高效的流通大通道,完善节点城市的国内流通功能,提升国际流通战略地位,促进区域协调联动发展。

3.市场导向,公平竞争。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合理区分公益性、公共性和经营性建设项目。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营造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防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市场竞争。促进流通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实现节点城市流通功能衔接、优势互补。

4.分级管理,加强指导。根据流通节点城市地位和作用,实行分级管理,加强规划指导,充分发挥不同层级流通节点城市功能,推动形成全国流通节点城市网络。

(三)规划目标。

1.全国骨干流通网络基本形成。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区域辐射能力和地区服务能力的流通节点城市,构建起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互补的全国骨干流通网络,推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城乡一体的现代商品市场体系。

2.流通节点城市协调联动发展。东中西部地区流通网络协调发展,不同地区和不同层级节点城市联动发展,形成分工协作、功能衔接、优势互补的流通节点城市发展格局,带动全国流通产业发展。

3.节点城市流通效率显著提高。节点城市流通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流通组织化、专业化、信息化程度大幅提升,流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取得积极进展,流

通节点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国的比重增加。

4.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得到增强。支撑全国骨干流通网络运行的交通运输、仓储物流、金融电信等基础设施的配套水平和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节点城市的流通公共信息平台服务能力、应急保供能力、政策保障水平明显增强。

5.流通节点城市软实力明显提升。市场环境明显改善,市场秩序更加规范,市场监督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高,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公平诚信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基本形成。

三、空间布局

(一)总体空间布局结构。

流通节点城市布局的总体思路是: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及“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等战略部署,结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国内贸易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依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与产业布局及交通、物流相关发展规划相衔接,布局全国流通节点城市,以商流为核心,引导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向节点城市汇聚,着力提升节点城市流通服务功能,形成联结东西、贯穿南北、辐射内外、高效畅通的全国一体化骨干流通网络。

落实“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依托沿线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完善节点城市流通基础设施,提升陆路、海

路通达水平。推进京津冀市场一体化,支持北京商品批发市场适度向河北、天津迁移,支持河北省打造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合理布局和建设京津冀物流园区、交通场站,形成商品和要素顺畅流通、高效运转的区域市场体系。落实长江经济带战略,依托立体交通走廊建设沿江农产品物流通道,优先在节点城市完善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

按照规划目标和总体布局思路,确定“3纵5横”全国骨干流通大通道。

1.三条南北向流通大通道。

(1)东线沿海流通大通道:以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等经济特区和国家级新区为引擎,沿线包括东北地区、京津冀、山东半岛、长三角、海峡西岸、珠三角等地区,依托我国人口和生产力布局最密集、产业最集中的地区,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形成联结东西、贯穿南北,辐射全国、面向亚太的流通产业发展战略空间,提升我国流通产业国际竞争力。

(2)中线京港澳流通大通道:依托京港澳高速、京广高铁、京广铁路等综合交通运输通道,串联京津冀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地区、珠三角地区,联系香港和澳门地区,涵盖北京、石家庄、郑州、武汉、长沙、广州、深圳等重要的流通节点城市,促进农产品和工业品跨区域流动,形成贯穿南北、衔接东西、辐射全国的重要流通大通道。

(3)西线呼昆流通大通道:以西部的呼和浩特、西安、成都、重庆、昆明为支点,以沿线的重庆两江新区等国家级新区为牵引,促进西部地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向东联系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向南辐射南亚、东南亚,形成联系东西、纵贯南北的流通大通道。

2.五条东西向流通大通道。

(1)西北北部流通大通道:发挥天津滨海新区龙头带动作用,以北京、呼和浩特、石家庄、太原、银川、乌鲁木齐为支点,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到达欧洲,促进环渤海地区和西部地区流通产业联动发展,发挥欧亚大陆桥功能,辐射中亚、西亚和东北亚地区。

(2)陇海兰新沿线流通大通道:通过陇海、兰新线等运输通道,串联乌鲁木齐、西宁、兰州、西安、郑州、连云港等流通节点城市,向西出阿拉山口、霍尔果斯,联接中亚,经莫斯科到达欧洲;以喀什为支点向西,通过中亚、西亚,经伊斯坦布尔到达欧洲。依托国际铁路运输通道,提升郑州、西安、兰州、西宁、乌鲁木齐等节点城市流通服务功能,向西北联系中亚、西亚和欧洲,向南辐射我国云贵地区,带动我国西部地区开发开放。

(3)长江沿线流通大通道:以上海为龙头,以南京、杭州、宁波、苏州、合肥、武汉、重庆等为支点,串联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九

省沿江节点城市,依托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长江沿线流通大通道,发挥承东启西、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带动长江经济带和东中西部联动发展。

(4)沪昆沿线流通大通道:依托沪昆高铁、沪昆铁路、沪昆高速公路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经缅甸联系南亚和孟加拉湾,串联长三角地区、长株潭地区、黔中地区、滇中地区,加强长三角沿海发达地区与中部内陆地区、西南沿边地区流通产业联动发展,形成横贯东中西部地区,联系南亚的流通大通道。

(5)珠江西江流通大通道:依托珠江-西江黄金水道和南广铁路、贵广铁路、云桂铁路等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珠江西江流通大通道,经越南辐射东盟和南亚,发挥直接连接东西部地区、面向港澳、连接东盟的区位优势,促进形成西南中南地区新的经济支撑带,形成东西互动、优势互补、江海联动的流通大通道。

全国骨干流通网络布局示意图

(二)流通节点城市选择。

流通节点城市选择的基本方法是:依据流通节点城市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聚和辐射带动能力等基础条件,统筹考虑在流通网络中的战略地位、布局平衡、功能整合等因素,按照规模数量适度、功能结构匹配原则,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从全国4个直辖市和333个地

级行政区域(不含港澳台地区)中遴选出全国流通节点城市。

本规划将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划分为国家级、区域级和地区级共三级,确定国家级流通节点城市37个,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66个。

国家级流通节点城市:是全国骨干流通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国家流通大通道上的枢纽,流通节点城市网络中的中心城市或重要支点城市。

37个国家级流通节点城市: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宁波、合肥、福州、厦门、南昌、济南、青岛、郑州、武汉、长沙、广州、深圳、南宁、海口、重庆、成都、贵阳、昆明、拉萨、西安、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

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是全国骨干流通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国家级流通节点城市发挥功能作用的重要支撑,流通节点城市网络中的支点城市。

66个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唐山、保定、秦皇岛、邯郸、大同、临汾、包头、呼伦贝尔、鄂尔多斯、锦州、丹东、延边、吉林、牡丹江、大庆、徐州、南通、连云港、无锡、舟山、金华、温州、阜阳、芜湖、泉州、漳州、九江、赣州、潍坊、烟台、临沂、洛阳、商丘、南阳、宜昌、襄阳、荆州、衡阳、娄底、株洲、东莞、佛山、桂林、柳州、钦州、防城港、绵阳、达州、南充、宜宾、遵义、六盘水、曲靖、红河、咸阳、榆林、天水、酒泉、海西、海东、石嘴山、喀什、伊

犁、博尔塔拉、巴音郭楞、日喀则。

地区级流通节点城市:是全国骨干流通网络中的普通节点,承担网络连接功能、提供基础服务的城市。地区级流通节点城市由各省(区)参照以上条件,根据本省(区)流通网络发展需要具体确定。

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布局图

鼓励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推动其他城市流通产业发展,提升流通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区域内流通网络。

四、增强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

(一)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健全流通规划体系,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引导国内外资金投向流通设施建设,增强流通基础设施支持保障能力。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平台、流通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调整优化流通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推进流通设施网络化、系统化建设。支持建设重要集散地和主销地的专业批发市场、物流园区、快递园区、大型公共仓储配送设施、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等。大力加强粮食仓储及物流设施、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国家重要商品储备库、中继型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农村邮政物流设施等公益性和公共性流通设施建设。规范大型商业设施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引导购物中心、商业综合体、商业聚集区等有序发展。鼓励商品交易市场改造升级,拓展服务功能。

(二)提升综合运输支撑能力。

构建便捷高效的综合运输服务体系,优化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布局,合理配置综合运输通道资源。加快铁路、公路、水运、航空枢纽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老少边穷地区综合交通建设,促进东、中、西部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优化运输组织,完善综合运输标准体系,推进集

装箱多式联运、甩挂运输、陆海联运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促进各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提高主要流通节点城市之间干线运输效率和组织化水平。依托货运枢纽拓展现代物流服务功能,提高交通运输对流通节点城市发展的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整合城市交通资源,建立和完善城市绿色货运服务体系,完善城市物流园区、分拨中心、配送中心和一般货运装卸站点等设施网络布局,优化车辆通行管控措施,提高城市配送服务效率和水平。

(三)整合物流设施资源。

优化物流设施资源配置,促进资源整合与功能衔接。结合特大型城市功能疏解需求,打破地区和行业界限,整合现有物流园区及其他物流资源,推进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物流设施系统整体规划和建设。结合流通节点城市实际,有针对性地拓展货运枢纽型、商贸服务型、生产服务型、口岸服务型和综合服务型等不同类型物流园区的流通和物流服务功能,提高产业集聚能力和集约化发展水平。大力发展冷链物流,积极发展公共仓储、城际物流、邮政服务、快递服务、共同配送和第三方物流,完善城市物流中转分拨场站、社区集散网点的配置。鼓励具备条件的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大型批发企业建设配送中心。

(四)加强金融电信设施配套。

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金融服务功能,保障商品市场高效稳定安全运行。加快推进互联网、物联网、移动通信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光纤接入网、宽带无线移动通讯网建设,推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构建区域性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促进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

五、发挥流通节点城市功能作用

(一)提升流通节点城市集散中转功能。

依托流通节点城市交通运输通道优势和枢纽地位,合理布局大宗商品交易市场、重要商品和物资储备中心、物流园区、多式联运中心、公路港、区域配送中心、快件分拨中心和其他物流场站设施。培育大型批发、仓储、运输、货代、配送、邮政、快递、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快递平台,增强商品集散能力。大力发展区域共同配送、直达干线运输、高铁快件及电商快递班列运输、甩挂运输和多式联运,提高货物中转和运输效率。优化特大型城市流通基础设施布局,促进流通节点城市集散中转功能整体提升。加强中西部地区流通网络建设,增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联系,加强生产资料、工业消费品流通渠道及配套设施建设,建立联系东西部、沟通国内外的重要商品物资流通大通道。

依托流通节点城市生产要素聚集地和产地市场等优势,围绕生产资料采购、产品分销,大力发展货运代理、加工贸易、创意设计、服务外包、产品展销、邮政服务、快递服务、区域配送、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流通服务和引导生产的功能。依托全国流通节点城市网络,完善农产品跨区域产销链条,推动北粮南运等项目建设,提升农产品产地市场组织能力,统筹优化产地、集散地、销地批发市场布局,加强全国性、区域性农产品市场建设,规范“田头市场”建设,提高产地市场流通效率。

(三)提升流通节点城市消费促进功能。

依托流通节点城市人口聚集地、商品销售地等优势,规划建设好城市商业中心、交通枢纽商业、商业街等商业聚集区,以及购物中心、百货店等大型商业网点,完善装卸作业和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加快完善社区商业功能,引导电子商务进入社区,提供高效、便捷服务,实现便民消费。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和大中型零售商,优化购物环境,引领和带动消费。促进商业、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住宿、餐饮、购物、娱乐、休闲等消费服务功能。

《城市规划制图图例(试行)》技术说明

附件一: 《城市规划制图图例(试行)》技术说明 一、图例的适用范围与作用 第1条.该图例适用于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中心城区用地布局现状图、规划图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用地布局现状图、规划图, 该图例可作为规划总图CAD图例绘制的统一技术标准。 二、图例的分类依据 第2条.该图例的建设用地分类依据为新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三、图例的分类范围与精度 第3条.该图例分类范围涵盖《城乡用地分类和代码》规定中的“H”类的全部用地类别(“H1—H9”)和《城市建设用 地分类和代码》规定中的全部用地类别。 第4条.该图例分类深度涵盖《城乡用地分类和代码》类和《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和代码》规定中的大、中、小全部类别。 四、图例的绘制原则 第5条.颜色选择以AutoCAD颜色索引为基础。 第6条.图例中相同大类的图例颜色应尽量处于同一色系。 第7条.当新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50137-2011)与旧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 地标准》(GBJ137-90)涉及的用地性质相同或相近时,

应尽量沿袭旧版图例绘制的习惯。 第8条.图例中大类以“颜色”作为用地性质的表达形式;中类和小类出两种版本: 一种版本是中类以“颜色”为主, 其中部分以“颜色+符号”作为用地性质的表达形式;小 类以“颜色”、“颜色+符号”或“颜色+用地代码”作为 用地性质的表达形式(注: “颜色+符号”的小类用地性 质亦可用“颜色+用地代码”代替);另一种版本是中类 以“颜色”为主,其中部分以“颜色+文字符号”作为用 地性质的表达形式;小类以“颜色”、“颜色+文字符号” 或“颜色+用地代码”作为用地性质的表达形式(注: “xx 色+文字符号”的小类用地性质亦可用“颜色+用地代码” 代替)。 第9条.当总图中某一类用地仅划分到“大类”时,应使用“城市建设用地(大类)制图图例”,且该类用地的“大类” 与“中小类”不得同时出现。

住区规划布局形式

住区规划布局形式自古至今,住宅在人们的生活中始终扮演了一个承载生活的角色。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产力水平和生活面貌往往通过住宅建设及其相关问题的解决而体现出来,因此居住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建筑界和规划界所重点关注的对象。同时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解决日益增多的城市人口的居住问题,提供满足人们身心需求的住区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整个国民经济开始进入适度快速和相对稳定的发展轨道,而中国城市经历了革命性的变化,经济的转轨和社会的变革也在居住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住区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阶段。一方面,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了迅猛发展的轨道,大量的人口向城市聚集。以北京为例,人口规模已超过现有各项公共设施的承载能力,出现过度拥挤,交通阻塞,水资源匮乏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衣食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已经转向了住房,人们迫切需要尽快改善和提高居住条件。因此住区建设已不仅仅是解决住房问题,它已经同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息息相关。 改革开放 20 年,中国城市建设和乡镇城市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经济发展和政策的主导和推动下,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近 10 年来,我国的城市化平均每年大约以 0.6%的速度增长。按照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规律,当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处于 30%的时候,将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在《2001 至 2002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专家预测,到 2020 年,50%的中国人口居住在城市,到 2050 年,将有 75%的中国人居住在城市。可以说,21 世纪是中国的“城市世纪” 城市住区建设水平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而住区作为构成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规划是城市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实现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步骤,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注重生态价值、社会原则和人文关怀的住区规划理绪论与空间模式的研究,在我国起步不久,是规划与建筑学科的重要前沿,反映了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总趋势。 住区建设对城市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住区建设是城市化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居住作为城市的主要功能区块,关系到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因此良

石家庄市产业布局规划

2010—总体规划 石家庄市产业布局规划 (2010—2020) 石家庄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0年8月

石家庄市产业布局规划 (2010—2020) 石家庄经济学院 2010年8月

目录 一、面临形势 (1) (一)国内外经济发展新趋势对产业布局提出新要求 (1) (二)城市化进程加快对产业布局提出新的要求 (2) (三)现代产业发展新趋势要求调整产业布局 (2) (四)城市发展新理念要求调整产业布局 (3) 二、规划基础 (3) (一)产业发展现状 (3) 1、经济总量显著增长 (3)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4) 3、主导产业加速发展 (5) 4、块状产业集群初步凸显 (6) 5、发展环境有所改善 (7) (二)存在主要问题 (8) 1、产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经济实力相对下降 (8) 2、服务业比重偏低,产业结构仍不尽合理 (11) 3、主导产业不凸显,整体技术水平较低 (13) 4、产业发展与布局总体呈非均衡状态 (15) 5、都市区集聚辐射能力不强,与省会的功能定位不相 适应 (16) 6、产业分布“宏观集聚、微观分散”,与城市空间发展 战略不相适应 (17)

7、区域产业定位与分工尚不清晰,与市域一体化发展 不相适应 (18) 8、优化产业布局的配套环境不完善,与产业集聚发展 的趋势不相适应 (19) 三、产业发展定位与发展重点 (20) (一)产业发展定位 (20) (二)产业发展重点 (20) 1、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20) 2、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 (23) 3、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26) 4、集约发展现代农业 (28) 四、产业布局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28) (一)指导思想 (28) (二)总体目标 (29) (三)基本原则 (30) 五、空间布局 (32) (一)总体布局 (32) 1、功能分区 (32) 2、总体布局 (33) (二)提升都市区功能 (34) 1、功能定位 (34) 2、中心城区 (35)

城市用地布局与城市交通相互影响分析研究

城市用地布局与城市交通相互影响分析研究 摘要:城市交通与城市用地布局的研究是很多学者都关注的一个问题,对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也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本文重点阐述了城市用地和城市交通的定义、特点、分类以及城市用地布局的空间结构形态,从而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文章以三门峡市中心城区为例,总结了其发展过程中城市用地和城市交通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 用地布局;城市交通;三门峡市;城市用地 Abstract: The research of the urban land layout and the urban traffic is a problem that many scholars are concerned about. It has a certain significance to China's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efini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urban land and the urban traffic,and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land layout form.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urban land and the urban traffic. Sanmenxia city center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urban land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urban traffic,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Key words:Land layout; The urban traffic; Sanmenxia city; Urban land 1. 引言 历史上,交通条件对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的交通方式为城市的形成提供必要的条件,而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发展又促进了城市交通的发展,从而使城市进步成为可能。城市交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脉,是城市具有决定意义的机能之一。城市交通体系是城市大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是城市社会、经济和物资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体现了城市生产、生活的动态功能关系,在促进城市运转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道路系统形成城市用地布局的基本骨架,是城市空间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城市道路空间的组织直接影响城市的空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调整规划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前言 “十一五”时期(2006年—2010年)是首都抓住奥运会举办、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首都资源优势,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走高端产业发展之路,提升“四个服务”的水平和能力的关键时期。《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时期首都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提出了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产业的重点任务、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及若干特色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布局,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是首都“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优化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的主要编制依据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批复。 一、回顾与展望 (一)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十五”规划的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布局调整,经济总量显着增长,为“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经济总量显着增长。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457美元,突破5000美元。第三产业成为拉动首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增加值达到亿元。第二产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工业成为首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2005年增加值达到亿元。第一产业进一步优化,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补充,2005年增加值为亿元。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和%,变化为2005年的%、%和%。以金融保险、商贸物流、信息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北京服务业发展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在首都经济中的地位得到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软件、显示、集成电路等附加值较高的产业领域逐渐成为新的增长点。以现代制造业为基础、以都市型工业为重要补充的新型工业结构已初步形成。 3.重点产业加速发展。 以金融、商务服务、信息服务、软件、汽车等为代表的重点产业成长迅速,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个多领域支撑的新型产业格局正逐步形成。按照2004年经济普查统计,金融业主营收入超过4100亿元,商务服务业主营收入实现1100亿元,信息服务业主营收入实现537亿元,软件业主营收入实现313亿元,汽车产业销售收入超过550亿元。

城市工业用地布局要求及分类

城市工业用地布局要求 及分类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城市用地是由工业、对外交通运输、仓库、居住、城市公共设施、城市郊区等6大功,能用地所组成。 一、城市工业用地 (一)工业布置要求 1.建设用地要求工业布置对用地形状、大小、地形、水源、能源、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其他特殊要求均应满足要求。 2.交通运输要求包括铁路、水运、公路和连续运输等形式。 3.防止工业对城市环境的污染主要防止有害气体、废水、废渣及噪声的污染。 4.工业区与居住区的位置应距离近便,步行不超过30分钟为宜。 (二)工业区应考虑工业协作关系、工业区的性质与形成、工业区的组成、工业区的规模。 (三)工业区在城市中的布置 (1)工业分类,规划人均工业用地面积指标为10—25m2之间。 (2)要符合工业布置的原则。 (3)工业在城市中的布置方式。根据生产的卫生类别、货运量及用地规模分为:远离城区的工业、城市边缘的工业、市内和居住区内的工业3种布置情况。 (四)工业用地布局与城市的关系 (1)工业与居住的用地布置形式有平行式、垂直式和混合式3种。

(2)工业布局与城市总体布局的关系有工业区包围城市,工业区与其他用地交叉布置,有机结合的组团式布置3种形式。 (3)工业布局对城市用地形态的影响,形成工业地带、组合城市、多功能综合区和带形城市。 (五)旧城工业布局调整对旧城工业布局的调整,以改善交通、卫生、生产、生活等情况为主,可采取留、改、并、迁等方式进行。 工业如何分类 ①按工业性质可分为冶金工业、电力工业、燃料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等。在工业布置中可按工业性质分成机械工业用地、化工工业用地等等。 ②按环境污染可分为隔离工业、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有一定的干扰和污染的工业、一般工业等。 ·隔离工业指放射性、剧毒性、有爆炸危险性的工业。 ·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指化学工业、冶金工业等。这类工业的废水、废气或废渣污染严重,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严重干扰。 ·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指某些机械工业、纺织工业等。这类工业有废水、废气和噪声等污染,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一定干扰。 ·一般工业指电子工业、缝纫厂、手工业等。 ③城市用地分类中,工业用地分三类。《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强制性条文规定: 一类工业用地:指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基本无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如电子工业、缝纫工业、工艺品制造工业等用地; 二类工业用地:指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如食品工业、医药制造工业、纺织工业等用地;

城市产业布局的概念及其作用初探

城市产业布局的概念及其影响作用初探 车松虎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长春130012) [摘要] 城市是人口与产业集聚的空间载体,城市产业布局是产业在城市范围内进行的空间组合,是产业结构在城市空间地域上的投影。城市产业布局的发展与变化对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论文在对城市产业布局的概念与基本特征进行提炼归纳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城市产业布局对城市经济增长、城市社会建设、城市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四个方面的作用与影响,以期对我们科学认识城市产业布局,更好的发挥产业布局在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上的积极作用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 城市产业布局;概念;影响作用 一、城市产业布局概念的提出及其基本特征 在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以及产业经济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内,有关产业布局的研究始终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产业布局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合理布局生产力。生产布局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能否合理利用和能否保持生态平衡,影响到生产企业本身的经济效益,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自然具有很强的现实应用价值。近年来,随着全球城镇化浪潮的涌动和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日渐提高,国内外有关城市产业布局的研究也开始逐渐兴起,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 但是,理论界关于城市产业布局的概念,至今尚未形成共识。研究城市产业布局,首先就要明确城市产业布局的内涵,在明晰城市产业布局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的从城市产业布局的实际和特点出发,研究其形成演变规律,探讨符合城市发展要求的产业布局优化思路与对策。结合城市的地域结构特征与一般产业布局的基本概念,我们认为:所谓城市产业布局,即城市产业在城市行政辖区内的分布与配置,也就是产业生产力在城市行政辖区内的空间分布。城市产业布局的概念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从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看,某种产业在某一地区经济总量中占有一定比重或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二是从产业供给能力的形成来看,某种产业供给能力相对集中于某一地区,该地区成为该产业总供给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_98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GB/T 50280—98) 一、总则 1、为了科学地统一和规城市规划术语,制定本标准. 2、本标准适用于城市规划的设计、管理、教学、科研及其他相关领域。 3、城市规划使用的术语,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规的规定。 二、城市和城市化 1、居民点 settlement 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2、城市(城镇)city 以非农不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3、市 municipality; city 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4、镇 town. 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5、市域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a city 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6、城市化 urbanization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7、城市化水平 urbanization level 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8、城市群 agglomeration 一定地域城市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 9、城镇体系 urban system 一定区域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10、卫星城(卫星城镇)satellite town 在大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既有一定距离又相互间密切联系的城市。 三、城市规划概述 1、镇体系规划 urban system planning 一定地域围,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完整word版)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1 总则 1.0.1 为了科学地统一和规范城市规划术语,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城市规划的设计、管理、教学、科研及其他相关领域。 1.0.3 城市规划使用的术语,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规范的规定。 2 城市和城市化 2.0.1 居民点settlement 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2.0.2 城市(城镇)city 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2.0.3 市municipality;city 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2.0.4 镇town 经国家批准设镇建的行政地域。 2.0.5 市域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a city 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2.0.6 城市化urbanization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2.0.7 城市化水平urbanization level 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2.0.8 城市群agglomeration 一定地域内城市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 2.0.9 城镇体系urban system 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2.0.10 卫星城(卫星城镇)satellite town 在大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既有一定距离又相互间密切联系的城市。 3 城市规划概述 3.0.1 城镇体系规划urban system planning 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3.0.2 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 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3.0.3 城市设计urban design 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我市产业布局现状分析

我市产业布局现状分析 二00八年十一月 一、产业布局发展变化及现状 我市目前的产业结构主要是沿袭计划经济时期东北老工业基础上不断调整和改造而成的。计划经济时期主要强调的是:产业门类齐全、自成体系。但我市比较突出的还是造纸、农机、纺织等产业,尤其以轻工业为支柱,长期占我市工业产业比重的60%以上。由计划经济向计划经济转轨期间,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成为主题。但受到主、客观因素影响,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际是一场被动的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转轨时间,国有企业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宠儿、强者,转变为鸡肋和包袱。这期间政府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进行项目操作和国企的补救工作。但都不尽如人意。项目操作上不成功比例过高,尤其是在一些大项目上失误较多。环氧乙烷项目、佳西热电厂项目、八万五箱板纸项目等的失败造成我市在这阶段的成功项目上出现严重的断层,造成了我市工业增长乏力,迅速拉大了与其它地市的距离。在国企改革初期,补漏多,彻底改革的少。佳纺、亚麻、友谊糖厂牵扯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国有企业已经成为扶不起的阿斗。 但近几年我市已经认识到如何彻底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提出了很多全新的思路,并有了一些大的举措。 我市的基本思路是基于财源建设和发挥优势基础上的

引导和调控,强调政府应该由具体项目操作转变到项目操作和发展管理并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产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在市场选择和市场竞争的基础上培育重点产业,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城市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努力促进招大商、发展大产业。先后引进了一批有实力的战略合作伙伴。 在处理国有企业的问题上,下定决心国退民进。使佳纺、糖厂等一批国有企业破产,有效资产被重组,形成了新的机制。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仅仅要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而且要调整工业布局结构。作为整个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布局的调整能够保证和促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顺利实施。 目前我市的产业结构已经有明显的变化: 一是轻重工业的比重变化凸现我市产业结构变革的方向。 轻、重行业比重一向是评价区域产业布局的重要指标。而我市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程中,经历了轻工业为主导,转变为以重工业为主导。比较我市1989年、2000年和今年1-9月份轻、重工业比重的变化:由1989年的1.47:1,到2000年的0.87:1,到今年0.58:1。轻工业由占总量的60%,下降到36.7%,而重工业由40%,上升到63.3%。轻工业的下降主要是造纸和纺织行业受资源和地缘负向影响逐渐萎缩。而装备制造业是拉动我市重工业比重大幅度攀升的主力军。 1、造纸业失去龙头地主,取代的是装备制造业。造纸

第三章城市规划布局结构的基本概念

第三章城市规划布局结构的基本概念 现代城市规划学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先后吸收了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和生态学等方面的成果,并以传统的工程技术学科和建筑艺术理论为基础,不断选择、融合逐步形成了具有广阔理论基础和特点的综合性学科。 由于城市规划的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所形成的理论和方法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在其发展过程中,根据不同时期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从诸多相关学科中不断选取并进行实用化和现代化处理,实现了理论结合实际的过渡,并不断充实发展城市规划学的理论和方法,成为指导城市建设发展的实用技术学科。例如,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中关于城市化的理论,社会学中关于人口与劳动资源形成的学说、关于社会基础结构和居民生活方式的学说,经济地理学中关于生产和人口空间分布的学说,城市地理学中关于地域结构的学说、生态学中关于保护自然环境和创造人工环境以及人—技术—环境协调的思想等,都对充实、深化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作出了贡献,而现代工程技术诸学科的迅速发展,现代数学和计算技术的应用,为不断充实、发展、更新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开创了良好前景。现代城市规划学是在多种学科结合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实用性很强的综合学科,在指导当代城市和空间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城市形成因素 这一概念是建立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源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唯物论的观点之上的。城市是在社会劳动分工过程中形成的地域性经济综合体,是国家和地区经济中心和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功能和物质要素越来越复杂。但对城市的发展、衰退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是构成城市许多物质因素中的一部分。理论工作者称这部分因素为“城市形成的因素”(以下称形成因素),其特点是因素所产生的效果和作用主要不表现于本市,而超越于本市的范围。它的产生和存在主要不决定于本市而决定于超越本市的经济的、社会的或政治的因素。在实行计划经济的条件下,主要取决于人口和生产力的布局和计划的平衡。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则取决于因素所能形成的利润率和所需要的市场区(服务区)。如果它的市场区小

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1.雅典宪章: 2.城市性质 3.城市规划 4.城市人口 5.城市绿地 6.城市用地区划 7.城市用地 8.热岛效应 9.城市空间系统 10.三类用地 11.城市景观规划 12.对外交通用地 13.居住用地 14.城市公共中心 15.城市总体布局 16.城市开敞空间 17.分质给水系统 18.干道网密度 19.城市用地选择 20.城市设计 21.城市更新 二.问答: 1.“雅典宪章”对城市规划目的的界定。 2.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意义)和基本任务。3.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 4.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5.城市用地的属性。 6.对城市用地自然环境条件分析的内容。 7.进行用地评定时要注意哪些因素? 8.城市用地选择的影响因素。 9.工业用地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10.居住用地组成的内容。 11.公共设施分布规划的要求。 12.城市绿地的功能和作用。 13.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 14.城市对外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如下: 15.山区城市布局的形式及其特点。 16.水源选择要考虑的因素。 17.城市管线工程的分类。 18.城市用地竖向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 19.城市广场的类型和广场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20.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的内容。 21.城市设计的内容和类型。

1.雅典宪章: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并制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该大纲后来被称为雅典宪章。 2.城市性质: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3.城市规划: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4.城市人口:与城市活动有密切联系关系的人口,他们常年居住在城市的范围内,构成该城市的社会主体。5.城市绿地:用以栽植树木花草和布置配套设施,基本上由绿色植物所覆盖,并赋以一定功能与用途的场地。6.城市用地区划:城市地域因为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使用方式,而需将用地划分成不同的范围或区块,以表达一定的用途、权属、性质或量值等。 7.城市用地: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功能与用途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8.热岛效应: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和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中散发出大量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高的现象。 9.城市空间系统:城市范围内社会生态、及基础设施各大系统的空间投影及空间关系的总和它是决定城市集聚效益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决定城市各构成要素关系的合理性和运营的有效性。 10.三类用地:不适于修建的用地和用地条件极差,必须付以特殊工程技术措施后才能用作建设的用地。 11.城市景观规划:根据城市的性质规模、现状条件、总体布局,形成城市建设景观布局的基本构思。 12.居住用地:由几项相关的单一功能用地组合而成的用途地域,一般包括住宅用地、与居住生活相关联的各项公共设施、市政设施等用地。 13.对外交通用地:指铁路、公路、管理运输、港口和机场等城市对外交通及其附属设施等的用地。 14.城市公共中心:居民集中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的地方,是公共设施相对集中而组合有序的地区或地段。 15.城市总体布局: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通过城市用地组成的不同形态体现出来。 16.城市开敞空间:是在城市的建筑实体以外存在的开敞空间体,是人与社会、自然进行信息、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 17.分质给水系统:取水构筑物从同一水源功不同水源取水,经过不同程度的交公过程,用不同的管理分别将不同水质的水供给不同的用户的系统。 18.居住小区: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内设有一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 19.住宅群体空间组合:运用建筑空间构图的规律以及建筑空间构图的手段,将住宅、公共建筑、绿化种植、道路和建筑小品等有机地组成完整统一的建筑群体。 20.干道网密度:城市道路系统中交通干道在城市用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通常用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内平均所具有的干道长度表示。 21.城市用地选择:根据城市各项设施对用地环境的要求、城市规划布局与用地组织的需要,对用地进行鉴别与选定的活动。 22.城市设计: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包括使用功能、工程技术及空间环境的艺术处理。 23.城市更新:将城市中已不适应一体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 三.问答题: 1.“雅典宪章”对城市规划目的的界定。 雅典宪章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活动的正常进行。宪章认为:(1)居住区要用城市中最好的地段,规定城市中不同地段采用不同的人口密度;(2)有计划地确定工业与居住的关系;(3)新建居住区

最全城市产业支柱

市支柱产业(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现代制造业)

市支柱产业(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制造业、电子产品制造业)

市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物流业,金融业,和文化产业)

市支柱产业(工业、电子行业、汽车业、装备行业、轻纺行业) 工业布局 都市功能核心区 重点发展工业设计、电子商务、金融结算等生产性服务业 都市功能拓展区 重点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建设电子信息、汽车和高端装备等支柱产业研发和总装基地,要集聚全市80%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70%的汽车产业产值。 城市发展新区 大力发展装备、化工、消费品、电子配套等战略性、支柱型产业,建成全市工业经济的主要承接地和川渝、渝黔区域合作的产业密集带,要聚集全市90%的化工产业产值、70%的装备产业产值、70%的材料产业产值。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区 要依托区域资源禀赋,着力推进特色产业,到2020年要聚集全市50%的消费品工业产值和60%以上的清洁能源。 工业定位 都市功能核心区:要发挥引领作用,重点发展工业设计、电子商务、金融结算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工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 都市功能拓展区:要以两江新区为龙头,其他片区竞相跟进,重点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建设电子信息、汽车和高端装备等支柱产业研发和总装基地,要集聚全市80%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70%的汽车产业产值。城市发展新区:是先进制造业的主战场,要大力发展装备、化工、消费品、电子配套等战略性、支柱型产业。

两大生态区:即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区,要依托区域资源禀赋,着力推进特色产业,到2020年要聚集全市50%的消费品工业产值和60%以上的清洁能源产值。 市九大主城区功能定位及产业布局

3.一文读懂:全国10大核心城市城市产业布局重点!

一文读懂:全国10大核心城市城市产业布 局重点! 【招商引资内参正文】 01一线城市 北京 北京市是我国的首都,全国政治、文化、交通、旅游和国际交往的中心,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最集中的城市,不仅有众多的大学,还有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中国教育学会等权威的机关和机构,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等高水平的研究所。北京市的高校很多,普通大专高校就达到了87所,其中“211工程”就有22所,北京的教育资源是全国教育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北京明确了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 1、城市定位 提出了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对做好北京发展和管理工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做出了重要指示,指明了新时期首都工作方向。中央把京津冀协同发展确立为重大国家战

略,制定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为首都未来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和光明前景。 2、支柱产业 在北京市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可以找出北京市行业发展的重点,当前北京市的支柱产业以第三产业为主,其所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GDP总量的70%,北京市的发展重点在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包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金融街、北京商务中心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临空经济区、奥林匹克中心区。

(1)中关村: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航空航天、文化创意等八大产业集群,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技术高地。(2)金融街:定位为金融管理中心和电信指挥中心,重视建立金融业发展市场服务体系,召开首都金融发展论坛、首都国际金融文化节以及举办金融新产品推介会和开展国际交流等形式,提供信息互动与交流的平台。 (3)北京商务中心区:简称北京CBD,形成以国际金融为龙头、高端商务为主导、国际传媒聚集发展的产业格局。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包括普华永道、麦肯锡等200余家世界级高端服务业企业,聚集了惠普、三星等近百家跨国公司研发机构,是最大的服务外包承接区和需求提供区域;聚集壳牌、丰田、通用等近5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聚集文化传媒企业1800余家,包括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风凰卫视等大型传媒企业,还包括阳狮集团、电通广告、WPP集团等全球知名传媒集团,聚集华尔街日报、VOA、CNN、BBC等国际传媒机构。区域内国际化资源聚集,集中了北京市约90%的国际传媒机构169家,约80%的国际组织、国际商会110家,约80%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50家,约70%的世界500强企业160家,约70%的国际金融机构252家,约30%的五星级酒店17家1。 (4)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移动通讯产业集群、显示器产业集群、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汽车制造产业集群、生物制药产业集

扬州城市产业布局的调整与城市发展

扬州城市产业布局的调整与城市发展 一、产业布局的涵义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产业布局的涵义 简单的说,产业布局指的是资源在一定区域空间内的有效分布。从产业布局的研究对象看,产业布局就是将资源在不同地域、不同产业之间配臵的过程。从产业布局的目标来看,就是实现资源在空间上的最优配臵。资源的有效配臵根源于资源的稀缺性,即与人类的无限需求相比,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社会资源及社会财富,都是有限的。因此资源的稀缺性使得如何有效配臵资源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基本的选择,成为产业布局理论的研究对象。建立在时间均衡上的传统价格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通过市场交换,生产要素在各个行业之间分配流动,当市场出现时,各种资源在各个行业就得到了最有效的配臵。然而,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产业的空间行为的存在,人类的活动在不同的地域空间会产生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效果,使得仅从时间均衡的角度来研究产业,并不能实现产业发展的最优化。因此还需从空间的角度研究资源的有效配臵即产业布局,使生产实体选择的空间位臵最为适当,与所处环境系统协调运行,才能使产业的总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2、产业布局对城市发展影响分析 城市是一个由多个参量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任何一个变量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变量的变化,从而带动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变化。在城市的发展过程来看,均衡是暂时的,经济系统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包括城市地域的扩大,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人口分布等,城市始终处于结构形成和结构重组的状态中。产业布局作为一种最重要的经济活动,在实现资源的空间配臵过程中必将对城市整体及其子系统进而对城市整体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在城市复合系统中,各次产业选择或变迁到不同区位时,将会对城市发展带来不同影响。产业布局科学、合理,符合城市生态经济系统正常运行、协调发展的规律,其所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高,就有助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反之,产业布局不合理,不能带来丰富的经济效益、社会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第五讲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提要: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基本原理 工业仓储用地的规划布局 城市公共设施用地的规划布局 居住用地的规划布局 城市对外交通设施用地的规划布局 城市郊区规划 §1.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基本原理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地位、职能与内容 ?城市规划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义土地利用:包括道路、市政基础设施用地等的所有城市建设用地 狭义土地利用:除上述设施外的土地,按城市活动类型主要分为:工业(产业)、商务·商业、居住、以及公园绿地四大部分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与以土地所有权为代表的社会制度、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密切相关。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职能 城市外部:通过城市规划区、规划建成区的划定,确定城市的空间发展方向,促进、保障城市建设的有序发展。协调城市建设用地与非城市建设用地的关系。 城市内部:为各种城市活动安排必要的空间(工作、居住、游憩、交通)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各种城市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空间安排——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实施土地利用规划的手段——项目审批,Zoning,城市重点地区开发 ?影响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因素 土地利用规划通过规划师、以及当权者的价值判断的已确定,并通过对开发活动的限制和积极建设得以实施。其中影响土地利用决策的因素有: ?经济因素 市场经济环境下,最重要的因素。 土地利用的分布由土地市场中的供给——需求关系所决定(商务商业、工厂、居住)城市发展与具体项目布局预测的学说:土地经济学 从计划经济(并非不考虑经济因素)走向市场经济(切实的压力)的过程 ?社会因素 经济因素并非决定城市土地利用的唯一因素 城市生态学:社会学者将生态学的原理引入城市领域,集中与分散、向心与离心、入侵与迁移等(以多种族社会的美国为主) 社会组织论:构成城市社会的个人以及团体的价值观、行动、及其相互的影响——价值观对土地利用形成的影响(例:旧城改造) 经济因素与社会因素的相互影响(例:居民不愿迁出旧成区的原因) 规划中对社会集团价值观的关注 ?公共利益 城市规划制定者——政府的出发点 公共利益的要素:安全、健康、便利、宜人、经济(对公共而言)

自然环境与城市规划布局

浅谈自然环境与城市规划布局

————————————————————————————————作者:————————————————————————————————日期: 2

浅谈自然环境与城市规划布局 环境与资源学院城规122班车天宇 201218010220 摘要: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随着城市化的深度发展,自然环境越来越成为影响城市发展布局的重要因素。如何处理自然环境与城市 规划布局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城市规划管理者们值得深刻探讨的 话题。 关键词:自然环境规划布局环境规划 正文: 1.自然环境 1.1 什么是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即地球的空间环境、阳光、地磁、空气、气候、水、土壤、岩石、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的稳定性等自然因素的总称。通常把这些因素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等五个自然圈。 1.2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 当人类处于原始社会时,由于生产力极其落后,人类对于自然环境只能处于被动的适应状态,对自然界的改造力量很微弱。人类对自然环境真正产生影响,主要是有文明史以来的几千年时间,尤其是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来的200多年。工业发展的速度大大超越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人类从开垦荒地、采伐森林、兴修水利,到开采矿藏、兴建城市、发展工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灿烂的文化。然而,人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对立统一的整体。人类对环境的改造能力越强大,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也越大,在人类改造环境的同时,人类的生活环境随之发生了变化,环境问题就是这种反作用引起的必然后果。 2.城市规划布局 2.1 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在确保城市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土地合理利用的基础上,是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2.2城市布局 城市布局指城市地域的结构和层次,城市内部各种功能用地比例,指城市建成区的平面形状以及内部功能结构和道路系统的结构和形态。城市布局形式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或为自然发展的结果,或为有规划的建设的结果。

浅谈城市规划中的合理布局

浅谈城市规划中的合理布局 摘要:如何科学把握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中小城市建设工作,更好地适应城市化的推进趋势,适应人类生存发展的要求,成为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简单地探讨了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并且就如何进行合理布局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城市规划;合理布局;重要性;问题及对策 Abstract: how to scientifically grasp the inherent law of city development, to do a new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and to better adapt to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trend,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existence, become the an urgent task;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briefly discusses the urban planning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and how to carry on the reasonable layout puts forward their own views.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Reasonable layout; Importanc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引言 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城市中心人口、交通、土地等出现紧张的状况,并随着环境的污染严重,因此城市的合理规划显得非常的重要。城市规划搞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城市总体功能能否有效发挥,关系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能否协调发展。 1、城市规划的含义和目的 城市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规划的根本作用是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手段。 2 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2.1规划对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城市规划关系各行各业, 影响千家万户,是一项战略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起着协调城市各方面发展,对城市空间布局、土地利用、重大设施建设等进行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的作用,集中体现了国家意志和人民利益。一个城市能否建设的好,管理的好,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规划。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