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任保平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观察与思考

任保平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观察与思考

任保平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观察与思考
任保平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观察与思考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观察与思考
任保平
要〕中国经济增长的数量与质量增长不一致 , 属于典型的资本驱动型和资源驱动型经济增长 。 此外, , 、 经济增长的波动性很大 受收入分配不平等 资源环境代价高等因素的影响 , 存在着严重的失衡问题 。 未来提高 〔摘 改善宏观经济的稳定性 、 促进自主创新、 提高要素生产率、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重点在于解决收入分配不平等 、 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 并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素质及国民经济竞争力 。 〔关键词〕经济增长质量; 经济增长结构; 中国模式 〔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 ; 陕西省重点学科西方经济学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任保平, 1968 年生, 经济学博士,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 博士生导师, 院长 ( 陕西 西安 710127 ) 。 〔中图分类号〕F061.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 6198( 2012) 02 - 0080 - 06
2011 年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主题为“关注增长 , 质量, 掌控经济格局 ” 这表明评价经济增长绩效 不仅要看其速度, 而且要看其质量。在盲目追求经 济增长速度的背景下, 我国一些地区的经济增长浪 费了过多的资源, 这增加了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形成了“中国 。但是目前买方市场的形成、 奇迹” 自然资源的枯 竭、 环境质量的恶化、 经济的频繁波动、 灾害的不断 出现, 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等问题日益严峻, 这使 得我们不得不从经济增长的质量角度来审视中国 的经济增长问题。 一、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不同认识 中国 30 多年的经济增长, 被人们称为经济增 长的奇迹, 国际国内在解释此奇迹的同时, 也逐步 关注起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问题 , 并在经济增长的 质量方面形成了不同的认识。 第一种认识认为, 中国经济在增长的同时, 其 质量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柯磊洛认为, 由于外商 直接投资和国内消费已逐渐取代政府投资成为拉 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与过去 10 年相比, 中国经 〔1 〕 济增长的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澳大利亚悉尼 西太平洋银行资深国际经济专家麦凯认为 , 中国开 〔2 〕 始从追求经济增长数量转向追求质量 。 第二种观点认为, 中国经济存在着经济增长质 量提高与数量扩张的非一致性问题。 中国经济增 长的数量成绩明显, 而质量不高, 在未来增长中要 80
通过结构调整来重视经济增长质量问题。 美国麻 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副教授黄亚生认为 , 以中 国经济发展的潜力, 根本不应该去和印度做比较。 〔3 〕 然而今天, 中国经济的发展质量是不如印度的。 中国经济尽管持续高速增长, 但是经济增长的效率 , 并不高 而经济增长质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投 《金融时报 》 资缺乏效率。根据英国 马丁· 沃尔夫 的统计分析, 中国增量资本产出率的 5 年移动平均 值现已升至 5 ; 而日本在上世纪 60 年代的快速增 长时期, 其增量资本产出率接近 3 ; 上世纪 60 年代 和 70 年代, 韩国和中国台湾的这个指标在 2 —3 之 间。可见, 中国式经济增长在今后需要面临增长模 式的转变, 必须从粗放的增长模式向集约型增长模 。 〔 4 〕 式转换 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斯蒂芬 · 罗奇 在 2009 年 12 月 5 日的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指出, 中国增长一直是在量化方面比较显眼 , 但在质量方 面没有提高, 中国正面临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挑战, 应当抓住机会, 更好地改变宏观经济结构。 中国体改研究会副会长杨启先认为 , 中国经济 的矛盾和问题严峻, 经济增长质量不容乐观, 并把 这些问题和矛盾归结为三种不协调 、 三个突出矛盾 和三大潜在风险。 经济领域存在的三种明显的不 协调包括: 供给与需求不协调、 速度与效益不协调、 经济发展的目标与资源供给和环境条件不协调 。 社会领域存在的三个突出的矛盾包括 : 劳动就业不 足的矛盾、 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 居民收入差距过 大的矛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上面临的三个

方面的潜在风险包括: 财政风险、 金融风险、 社会道 〔5 〕 德风险。 吴敬链认为旧体制留下三个因素制约 了经济增长质量: 一是各级政府保持着对重要资源 的配置权力; 二是以 GDP 增长作为考核各级政府 政绩的主要标志; 三是财税体制有了很大进步, 但 是税收主要来源于增值税, 且一半是生产型的增值 税。其中, 中央拿 75% , 地方拿 25% , 这就使得各 〔6 〕 级政府过分关注产值的增长。 厉以宁认为, 从 环境破坏程度的减少、 自主知 资源消耗率的降低、 , 识产权的掌握程度来看 经济增长质量需要提高, 就是通常所说的增长模式需要转换 , 即从粗放型转 〔7 〕 北京大学刘伟认为由 换成集约型的增长模式。 于经济增长的高资本投入、 技术进步的低贡献率, 以及经济增长中所付出的高昂的资源和环境代价 等方面的原因, 我国现阶段还存在着经济增长质量 提高与数量扩张的非一致性问题。 在我国和谐社 会的建设过程中, 应采取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并行 , 实 推进的发展战略 以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 〔8 〕 现经济增长数量和质量的协调统一 。 金融危机以来, 在政府大规模的财政刺激下, 中国经济增长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然而, 单纯依靠 政府公共投资支撑的经济增长难以长期持续 。 目 中国经济增长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十字路 前, 。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是要保增长, 口” 还是保质 量? 因此, 需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进行反思, 在保持经济数量增长的同时, 加快经济增长结构的 努力实现质量和效益的结合。 调整, 二、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观察 改革开放 30 多年以来, 我们一直采用的是追 赶型的经济增长, 通过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相互 促进, 形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我们对中国经 济增长的质量分析如下。 中国经济增长的数量增长与质量增长不一致 。 1978 年以来, 持之以恒的经济建设, 取得了举世瞩 目的成绩, 据世界银行统计, 中国 20 世纪 80 年代 的经济增长率是 10. 1% ,20 世纪 90 年代的经济 增长率是 10. 7% ; 2009 年受金融危机的冲击, 经济 , 增长率尽管出现波动 但是仍然保持了一定的高速 度, 形成了世界关注的中国模式。中国经济增长数 量与质量不一致, 表现出严重的高速度、 低质量特 征。第一, 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比较高 。我国 既存在着资源的短缺, 也存在着资源的严重浪费; 第二, 地区发展差距日益拉大。中国是目前世界上 地区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不同省份之间有差距, 81
同一省份之间也有差距; 第三, 中国是世界上贫富 差距较大的国家之一, 目前的吉尼系数是 0. 454 , 贫富差距呈不断拉大的态势; 第四, 经济社会发展 不平衡, 存在着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 。改革开 放之前, 经济发展滞后, 社会发展超前; 改革开放之 后, 经济发展超前, 而社会发展却呈滞后状态。 中国经济增长属于典型的资本驱动型和资源 驱动型经济增长。 由于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不同 20 世纪 80 年代 所产生的增长效应也不同。 因此, 以来的中国经济主要通过五大效应来实现增长 : 一 是横向效应, 在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不变的情况 依靠资本投入所产生的短期效应来实现经济增 下, 长; 二是长期速度效应, 通过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 , 调整 改变经济体制所产生的长期速度效应; 三是 结构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人口结构、 就业结 构、 产业结构、 需求结构、 消费结构和贸易结构均发 生了重大变化, 结构变化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 ; 中国从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开 泉 四是开放效应, 始走向开放, 由封闭转向开放所产生的开放效应促 随着改革进程的深 进了经济增长; 五是体制效应, 入,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分配方面开始发挥越来越 大的作用, 经济增长对市场机制的依赖得到深化和 通过五大效应来实现的经济增长 加强。总体来看, 属于资本驱动型和资源驱动型, 结果是经济增长速 度高, 生产 率 低, 表 现 出 了 典 型 的“高 速 度、 低质 量” 的特征。 中国经济增长率非常高, 但波动性大。从过去 中国经济增长来看, 其增长率高, 波动性大, 存在着 明显的政治周期。 由于任何经济体都会出现经济 波动, 而波动的根源主要来自于内外部因素对经济 系统的冲击, 因此, 对于不同经济体来说, 造成其形 成经济波动的原因并不相同。 中国是一个后发的 追赶型国家, 其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驱动而非技 术驱动, 因而中国经济周期背后的推动力不是技术 变革引起的生产率波动, 而是因政策变动造成的对 经济系统的冲击和干扰。 这种冲击和干扰影响着 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 中国收入分配不平等制约着经济增长的质量 。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 中国经济一直处于快速增长 2010 年国内生产总值为 397983 亿元, 的状态, 比 上年增长 10. 3% 。 而与此同时, 收入差距的持续 扩大、 收入不平等程度的不断加深已通过资本市 、 场 政治体制、 社会环境、 市场规模等各种渠道制约 着经济的增长, 并成为世界各国实现经济长期持续 增长中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

中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非常高。 中国 是一个 13 亿人口的大国, 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等问 题的压力不仅高于全球的平均水平 , 也高于与中国 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中国是 一个资源相对短缺、 环境相对脆弱的国家, 当前以 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和粗放的产业发展模 式, 与资源、 能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 , 经济 增长过程中的资源环境代价非常高 。资源、 能源和 决定了 环境已对产业发展形成长期硬约束的现实 , 中国不能走工业先行国家已经走过的重化工业发 展道路, 而应选择新型工业化道路, 实施可持续发 降低资源环境代价。 展的产业政策, 中国经济增长存在严重失衡。第一, 经济增长 。 与就业增长失衡 由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 级、 技术的进步提高了资本有机构成, 我国经济增 长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逐渐减弱。 同时由于中国劳 动力供给长期大于需求, 经济增长对资本、 技术的 , 需求弹性提高 而对劳动力的需求弹性却降低了。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不仅没有对就业产生很大的拉 反而对就业增长产生了挤出效应, 形成了 动作用, 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失衡。第二, 资本回报率 和劳动力回报率失衡。 中国经济增长中的资本回 而劳动力回报率增长缓慢。这主要 报率上升迅速, 在于当前我国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出现“三低 : 一是劳动收入在 GNI ( 国民收入 ) 中所占比 现象” 例低; 二是工资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低; 三是劳 要素投 动要素在企业内部分配中的比重低 。第三, 入结构失衡。从要素投入结构来看, 在中国经济的 快速增长中, 自然资源、 资本、 劳动力投入贡献高, 而技术进步缓慢, 造成了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低。 三、 提高中国经济增长质量需要解决的问题 1. 着力解决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 无论是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 收入分配的不平 等通过有效需求机制阻碍经济增长的作用都将非 常显著。这说明未来中国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带 来了有效需求的不足, 并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 面影响。 从长期来看, 劳动力、 投资和教育因素显 , 著地促进了经济增长 且后者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 远超过前者; 从短期来看, 投资和教育对经济增长 的短期效果非常的明显, 而劳动力要素的作用却并 不显著, 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仍然存在劳动力无限供 。 给现象 要提高中国经济质量, 必须关注收入分配 不平等问题, 通过缩小收入差距扩大有效需求, 进 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 由于收入分配不平等对 82
人力资本积累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 。因此, 从长 期来看, 未来中国模式应该在初次分配与二次分配 中都注重收入分配的平等性, 重视由利益冲突向利 益和谐的转化, 这将有利于传统农业部门的非熟练 劳动力经过人力资本投资后向现代生产部门转移 , 推动中国经济长期持续的增长。首先, 应通过调整 经济结构, 增加劳动收入, 扩大国内消费, 使中国经 济增长更具持续性; 其次, 应明确土地等要素的私 促进人民财产性收入的提高; 再次, 财政转 人产权, 移性支出应选择支持全体居民的普惠制政策 , 使经 济增长的成果能惠及更多的人; 最后, 应调整户籍、 土地等制度, 促进要素在群体和地区之间的合理流 动, 大力推进城市化, 使经济增长的成果在各个群 。 体之间平等分配 2. 高度重视宏观经济的稳定性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宏观经济就一直在不断 的波动中增长。 其间也存在较为严重的经济过热 对经济的健康运行造成了很大冲 和经济衰退现象, 击。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发展成为困扰我国经济实 现长期持续稳定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过去 经济增长的动力是单纯的投资驱动 , 这不仅造成了 经济的大起大落, 而且影响了资源配置和资源的有 效利用。中国作为一个劳动力过剩的发展中国家 , 当前阶段的经济发展仍然要求加强资本积累来吸 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这种经济结构的构成有其必 然性, 但同时也使得经济更易受到投资的冲击, 造 经济下降阶段投 成在经济上升阶段投资加速上升 , 资加速下降, 产生经济波动。这种不稳定性是宏观 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所需要高度重视的 。因此, 在 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中, 要协调、 统一经济增长的短 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重视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提高 经济增长的质量。 3. 积极促进自主创新问题 、 “以市场换技 我国通过大规模吸引外国投资 ” , 术 等方式 在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结构调 整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不 断发展, 我国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也开始 逐步凸显。目前我国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已经进 入了新的阶段,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成为未来经济发 展的迫切需要。 而技术创新既是企业竞争力的源 泉, 也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 在微观层次 上, 要促进自主创新,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中观 , 层次上 要通过产业自主创新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在宏观层次上, 要通过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 式。为此, 在提高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过程中要注

意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性研究, 为实现工业化的跨 越式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加强政策引导, 鼓励科技 创新; 把科技的产业化放在新型工业化和科技发展 的突出地位。 4. 高度关注资源环境问题 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和我国过去的经济发展 状况是密切联系的。过去“粗放式 ” 的经济增长模 式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使资源面临紧张和短 环境持续退化, 经济增长的质量降低。 在未来 缺, 中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 我们更需要关注经济增长 。 的质量问题, 避免中国模式 落 入“增 长 的 极 限 ” 首先, 在制定产业政策与产业规划时, 要把各种产 业、 各种产品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作为重要的考 积极发展低碳经济, 严格限制能源消耗高、 虑因素, 资源浪费大、 污染严重的企业的发展; 其次, 应推行 清洁生产工艺,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针对中 国环境资源短缺、 利用率低的现状, 将资源节约放 , 在首位 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再 次, 要强化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环境管理力度, 把经 将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 济规律与生态规律相结合, 的功能对接起来, 在保持生态环境系统容纳能力的 基础上, 为生态系统提供最合理的环境支持, 实现 需全 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 此外, 面调整产业结构、 减少结构性污染, 大力发展环保 产业, 利用政策倾斜驱动和政府推动来加速消除结 构性矛盾。 5. 重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生产率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增长质量 的主要指标。过去中国的增长较多依靠劳动力和 物质资本的投入, 而未来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主要应该来源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要提高生产 率, 就必须重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实现结构性 增长。结构性增长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源 泉、 新思路, 其本质是从投入性增长向效率性增长 。 现代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是结构主导型增长 , 即以 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的经济增长。 结构变化不仅 发生在三大产业之间, 而且随着三大产业结构的变 动, 部门内部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国际经验和我国 的实践都表明, 结构优化升级与经济的持续增长具 有强相关性。未来我国的动态比较优势主要表现 在: 以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农业、 制造业和服务业, 以资本密集型为特征的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工业 , 以 、 、 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信息 通讯 生物等新产 业同时并存。因而, 在未来中国模式增长质量的提 高过程中, 要重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使中国经 83
济增长从投入型增长转向结构型增长 。 6. 高度重视国内消费市场的培育 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总需求由消费、 投资、 对外 净出口三驾马车组成, 其中消费与投资构成内需, 而对外净出口则为外需。 过去中国经济的增长主 要以外部市场推动为主, 内需则主要以投资的单向 推动为主。而在内需中, 从一般的发展经验分析来 看, 投资占据 30% , 而消费占据 70% 。 可见, 忽视 国内消费市场的培育是改革时代中国模式的巨大 〔9 〕 缺陷。 因此, 在未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过程 中, 要高度重视国内消费市场的培育, 把改善民生 要推进收入分 与拉动内需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 配制度改革,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通过收入水平的 , 。 , 提高 培育国内市场 另一方面 要积极发展现代 商贸流通。 7. 充分重视国民经济素质的提高 国民经济素质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系统各种 它表现为 内在因素有机结合形成的整体功能特性 , 一个国家长期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创造国 民财富的能力, 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方面。 国民经济素质由基本素质和协调素质构成 。其中, 国民经济的基本素质反映着国民经济系统各种要 素有机结合所形成的创造国民财富的基本条件和 能力的现实水平和状态; 而协调素质反映着国民经 济系统自我调节、 自我完善功能的水平和状态, 主 要体现在为系统运行提供动力激励 、 控制约束的能 力水平上。基本素质又由基础素质和能力素质构 成。其中, 基础素质反映一国国民经济运行的基础 要素及其结构状态, 包括基础要素素质和结构素 质; 能力素质直接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现实功能水 平和状态。 从一个长过程看, 能力素质的强弱, 取 决于基础素质和协调素质各自的水平及相互作用 的状况。在中国未来提高经济质量的过程中必须 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 ; 进一步确立企 业作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 , 不断增加 国家和企业对科技研究开发的投入 , 大力促进科技 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8. 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 “二元经济” 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共 同特征,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形成于建国初期重工业 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的背景之下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城乡经济都发生了巨 大的变化, 但是二元经济结构不但没有消除, 反而 具有不断强化的趋势。因此, 在未来提高经济增长

质量的过程中, 必须从根本上协调好城乡关系, 缩 小城乡差距, 以城市的发展带动农村的发展, 实现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首先, 要建立和完善城乡统 一的大市场, 在城乡之间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协 作, 提高小城镇的积聚效应, 使政府力量和市场力 量有机结合, 促进城市化和城镇化的发展, 改善城 乡关系。 其次, 要突破城市优先发展倾向, 探索城 乡互促的激励机制。 改变二元经济发展的激励结 使得农业与非农部门、 城市和农村能够在一个 构, 自由流动和激励相容的市场体制下平衡发展 。 再 次, 要大力发展农村的各种经济组织, 大力扶持和 包括农村双层 促进多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成长 , 经营的合作经济组织、 股份合作制、 各种经济联合 、 提高农 体 农工商一体化联合等经济组织的成长, 民的组织化程度。 9. 要高度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 中国过去的经济增长是以物为本的经济增长 , 在未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过程中 , 要建立以人为 本的经济增长模式, 高度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首 要坚持民生逻辑的导向, 既要保证经济的高速 先, 增长, 又要使经济增长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最高 目标。从至善原则出发, 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社会秩 守法程序、 精神文化、 生活方式, 使未来的 序结构、 经济增长体现出伦理至善的总目标 。其次, 确立经 济增长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 的关怀、 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 对人类解放与自由的追求。经济增长的人文关 定, 怀应着眼于人性, 注重人的存在、 人的价值、 人的意 义尤其是人的心灵、 精神和情感。 再次, 实现人的 幸福最大化。人的幸福最大化应当是未来经济增 长质量的最高价值判断。 经济增长能够提高人们 的幸福度, 但人们幸福度的提升并不完全等同于经 济增长。如果经济增长不能增加人们的幸福感 , 则 经济增长并不重要。因此, 要想在未来经济增长的 , 同时 极大地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 就必须关注和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过程 中, 由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转向建立一个公平、 正 义的宏观制度环境。 四、 提高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转型 经过 30 多年的经济改革,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 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表现 : 为 工业化进入由中期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过渡时 期, 整体经济发展进入到了双重转型期, 结构调整 成为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题, 提高竞争优势成为经 84
济发展重点, 资源环境构成了对经济发展的强约 束。从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基本特征出发 , 中国未来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需要做好以下战略转型 。 1. 经济增长模式由过去的数量型向质量型转 20 变。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是一种数量型经济增长 ,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 知识经济迅猛兴起, 知识和 技术在经济竞争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 知识与核心 技术在经济竞争中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 人类知识与技术的更新速度空前加快 , 经济增长开 。 始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化 尤其是经历金融危机 之后, 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 知识与技术在提升经 济竞争力与稳定发展经济中起到了不容低估的重 从数量型经济增长向质量型经济增长的转 要作用, 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 中国家, 保证一定的发展速度, 一定的经济总量是 必要的, 但是如果要在新的发展阶段实现经济发展 的持续性, 就不单单要强调数量和速度, 更要强调 , 增长的质量 需要在经济增长上实现由过去的数量 型向质量型的转变。 2. 经济增长的战略要素由过去的资源耗费型 向资源节约型转变。根据生产函数理论, 实现增长 需要耗费各种要素。不仅有人力、 物力和财力的消 还有各种其他代价, 特别是自然资源的耗费。 耗, 目前, 我国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 并 向农村蔓延, 一些经济发达、 人口稠密的地区, 环境 污染尤为突出。森林减少、 沙漠扩大、 草原退化、 水 物种灭绝等生态破坏问题也日趋严重 。建 土流失、 国 60 多年来, 我国 GDP 增长了 10 多倍, 矿产资源 消耗增长了 40 多倍, 大大高于美国、 德国、 法国、 印 度等国的水平。 环境恶化目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 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 , “我们在强调增长速度的同时, 新阶段的背景下 , 〔10 〕 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强调经济增长的质量 ” 高度重视环境、 资源和生态问题。 3. 经济增长的战略目标由低成本扩张型向高 效率的创新推动型转变。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 〔11 〕 段, 我们要向高效率、 创新性的发展来转变。 一 方面要由过去的由投资和进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向 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 , 在强调投资 需求和进出口需求对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拉动的 同时, 强调消费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要由 过去低成本的规模扩张向提高效率方面转变 。 推 进技术进步, 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准确把握 产业发展定位, 通过创新推动经济发展。 第一, 实 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创新。 在工业化的过

程中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从而发挥后发优势, 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实现跨越 式发展; 第二,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创新, 走资 源节约和环保型的经济发展道路, 以经济效益、 社 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结合作为新阶段经济发展的 目标; 第三, 推动技术战略创新。 面对世界科技发 展的新趋势, 跟踪世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 在战略 性、 基础性、 关键性作用的科技领域不断进行自主 创新。 4. 经济增长战略的思路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 势的转型。传统经济发展理论强调经济发展的比 强调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中所独具 较优势, 的资源与有利条件。 由于拥有比较优势不一定具 而且现在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由比较 有竞争优势, 优势所构成的差别化程度越来越小 , 单纯由比较优 势构成的区域竞争力也正在被消弱 , 于是现代经济 增长理论则更加强调竞争优势, 而竞争优势的重点 、 、 在于智力资源 区域创新 区域综合能力与素质。 与比较优势强调资源条件不同, 竞争优势强调智力 资源和创新系统的建立。 从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 现实来看, 通过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来提高国家竞争 力是一个明显的趋势。因此, 中国经济增长的战略 思路要由过去强调比较优势的战略思路转向强调 竞争优势的战略思路。 5. 经济增长的重点由经济主导型向经济社会 协调型发展转变。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一个社会 它要求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 文明进步的标志, 必须考虑社会的同步发展。但回顾改革 30 多年以 来的经济发展发现, 过去我们强调的是经济的发 展, 忽视了社会的发展, 这使得我们在经济发展中
形成了经济发展与社 遇到一系列的社会性的问题, 会发展的不协调。 如失业人口增多, 就业压力增 大; 收入差距扩大, 分配关系尚未理顺; 城镇弱势群 体及相当部分农民的生活还面临困难等问题层出 不穷。因此,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背景 下, 要强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 : 《世界著名投资银行认为中国经济增长质量 提 徐兴堂 , 2002 年 11 月 23 日。 高》 新华网, 〔2 〕 : 《中国: 由追求增长到追求 “增长的质素 ” 》 , 《香港 麦凯 2007 年 3 月 20 日, 亚洲时报》 第 6 版。 : 《黄亚生: 中国经济增长的南柯一梦 》 , 《华尔街日 〔3 〕 黄亚生 2008 年 12 月 23 日, 报》 第 8 版。 〔4 〕 : 《中印经济增长模式比较 , 马丁·沃尔夫 印度增长质量 》 , 《东方早报》 2006 年 8 月 17 日 , 高于中国 第 6 版。 : 《经济增长质量不容乐观 》 , 《中华工商时报 》 2004 〔5 〕 杨启先 年 11 月 18 日, 第 5 版。 〔6 〕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遇到了许多体制性的障碍 》 , 吴敬琏 《中国改革》 2010 年 4 月 12 日, 第 2 版。 〔7 〕 :《 “经济增长的质量比速度更重要 ” — — —经济学家 姚咏梅 》 , 《中外企业文化 》 2005 年第 7 厉以宁谈企业、 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期。 〔8 〕 : 《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经济增长质量问题 》 , 《当代经 刘伟 济研究》2006 年第 12 期。 〔9 〕 :《 “中国模式的缺陷 ” 》 , 《学习月刊 》 2009 年第 9 张雨生 期。 〔10 〕 : 《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历史性变化与增长方式的根本 刘伟 》 , 《经济研究》 2006 年第 1 期。 转变 〔11 〕 : 《关于我国增长模式转型的若干问题 》 , 《管理世 刘世锦 2006 年第 6 期。 界》
【责任编辑:程
娜】
85

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深度解读(第一课)

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深度解读 ——支部书记陈世强 时间:2011年3月18日下午(大约1.5小时) 地点:五楼会议室记录人:朱剑军 参加人员:支部全体党员辅导人:陈世强 本课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广大党员、干部对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深度解读,充分认识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有重大的作用:能够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国际风险的能力,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 主要内容: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 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面临的问题 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任务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一国,或者是一个地区,宏观经济的经济增长结构的优化和经济质量提高的方法和模式,就是要由粗放型的增长,到节约型的增长;从低级的经济结构,到高级的优化的经济结构;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有重大的作用:能够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同时不断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国际风险的能力,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发展的道路越走越

宽。世界金融危机后,我国的进出口经济遭受冲击,迫切需要扩大内需,提升经济发展速度。要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供给适应国内的需求,实现经济真正的可持续的增长。因此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迫切任务,如发展民族企业、调节收入分配等,这需要我们找准突破口,认清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 1.深刻内涵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一国,或者是一个地区,宏观经济的经济增长结构的优化和经济质量提高的方式和模式。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凡是要由粗放型的增长,到节约型的增长;从低级的经济结构,到高级的优化的经济结构;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转变。 2.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的地位和相互的比例关系,从宏观看,包括社会总需求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从微观看,包括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等。 经济结构调整,就是通过经济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使经济结构适应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所以经济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必要条件。 3.重大作用 一是能够不断地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二是不断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国际风险的能力,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空间越来越大、道路越走越宽。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国际形势看,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已经启动,但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自从经历“9.11”事件之后本国经济陷入低迷,至今尚未全面恢复;日本经济则长期低速徘徊.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例如:正式加入WTO;推动APEC的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加强同中亚国家的合作等;但整体外部形势依然严峻。这就需要我们从内部经济入手,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国内经济中,由于存在众多的问题,无法一一列举,所以本文试图从通货膨胀、失业、GDP的增长几个方面来探讨影响中国经济的原因,并且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对三条曲线的复合与分析 (一)三条曲线在一个坐标系中的复合:图一(% (二)三条曲线各自特点的分析 A、GDP增长率曲线 1、曲线走势:最近中国十几年的GDP增长率变动呈现前快后慢的特点。在第一个阶段,1991——1996年,GDP增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平均达到11.6%;而在第二个阶段,1997——2001年间,GDP增长保持平稳中速的增长趋势,平均达到7.8%。前后两个阶段平均增长率差异较大,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2、原因

1)、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第一,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经济衰退,当时称之为“市场疲软”之后,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邓小平同志的南巡,一方面澄清了许多人认识上的误区,另一方面,他以个人的远见,在宏观上为中国创造了一种宽松、积极的氛围,加速了经济的增长。 2)、1997——2001年经济增速下降,主要是以下原因:首先,在经历了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一些经济指标过热,造成诸如通货膨胀水平过高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国家在宏观上需要执行一套稳健、收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其次,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对我国经济造成直接破坏,但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整体外贸环境。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传统东南亚国家进口市场的缩小,外贸行业整体效益的下滑,对我们这个外贸依存度非常高的国家来说,对经济增速的下降造成了实际的压力。第三,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要求,我国陆续开放了一批部门和行业,大力下调平均关税水平;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国内原本受到很大程度保护的许多产业顿时感受到巨大的压力,使得这些传统上的经济增长点在实际推动经济增长时显得力不从心。 B、通货膨胀水平曲线 1、曲线走势:1992——2001年中国通货膨胀水平呈现先高后低、先正后负的情况,同样具有阶段性的特点。1992——1996年间,平均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保持在12.2%,而1997——2001年其平均水平仅为-0.6%。两个阶段相差13%,这种有趣的现象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2、原因

中国经济转型的原因与作用研究

中国经济转型的原因及作用研究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动力及作用 渠道——基于国际贸易和资源 配置效率的分析 学位申请人璐丹 专业名称国际贸易学 学院(系、所)经济学院 指导教师登峰 分类号F740 学校代码10590 U D C 339 密级公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 明 本人重声明 :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 中国 经济转型发展的动力及作用渠道 一 一

基于国际贸易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分析 》 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 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 除文中己经注明 引 用的 容外 , 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作品或成果 。 对本文的研宄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 论文作者签名 : 曰 期

: 年 f 月 丨 又 曰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 、 保存 、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 艮 P : 研宄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大学 。 学校有权保 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他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 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 。

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 可以采用影印 、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 汇编学位论文 。 ( 涉密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 论文作者签名 : 导师签名 : t / 心 日 期 : 年 r 月

( V 日 日期 : 年 7 月 丨 y 日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动力及作用渠道——基于国际贸易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分析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世界各国联系更加紧密,技术扩散更加快速, 科技交流更加频繁,国与国之间合作竞争关系更加明显,而一国在国际上的地 位与话语权,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与此同时,中国步入经济转型的关 键阶段,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面临着从“要素投入驱动型”经济 增长模式向“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而根据新经济增长的理论, 全要素生产率是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源因素,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重 要依据,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动力之源。因此,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备受 国家政策制定者与研究者的关注。 笔者在阅读国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利用我国1999-2014 年间除港澳台 和外30 个省市及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分析促进我国经

全面分析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应对策略

全面分析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应对策略 总的说来30 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中国经济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具体说主要是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持续提高。市场化程度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经济增长是大起大落还是平稳增长。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极低,各种商品和服务产品的价格形成几乎完全由政府管制,市场因素在经济生活中受到极端压抑,计划体制的管制力量远远大于市场力量,外在的政府干预因素经常冲击正常的经济周期,导致经济多次大起大落。近年来,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就是导致经济增长? 其次是宏观调控的完善,适宜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撑,也就是1998 年年中以来扩大 内需的政策,其政策手段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6 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政策转向是成功的,理论分析上也站得住脚。扩大内需的政策能使新一轮经济周期呈现出新特征,还在于这项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该项政策组合持续达6 年之久。2004 年积极财政政策逐渐淡出,转向中性的财政政策,这种转变是很必要和及时的,避免了严重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的出现,确保经济稳定增长。政策需要一定的稳定性、连续性,否则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这方面有个很好 的反面案例,就是日本20 世纪90 年代的财政政策。 90 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以后,为了刺激经济,日本政府积极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到政策缺乏连续性的影响。 然而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哪里?国民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与净出口之和2008 年中国消费和投资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

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地关系(1)

抓好城市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县政府副县长王洪波 县委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三化”协调发展,把经济做强、工业做大、农业做优、城市做靓、民生做实的基本思路和宏伟目标,给我县城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我们城建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主管城建工作的副县长,如何结合当前全县深化“一创双优”开展“六讲六比两带头”集中活动中,我进行了深入思考,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但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在县委的领导下,重新审视我们的城建工作,进一步理清思路、完善措施,把城市扮靓,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擦亮“名片”,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助推二三五目标早日实现。 一、不断提高对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城市作为永续发展的地域空间,是经济、文化、生态、人口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其伴随经济发展而发展,反过来,又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何做好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这篇大文章,实现城市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以城市发展带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综合力的增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经济发展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条件,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对立统一、互为因果的关系。

(一)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1、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其次,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城市建设作为一个扩大投资、推动消费、促进发展的过程,其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活动。通过城市建设,可以带动房地业、建筑业、商业等十几个相关产业的大发展。从经济发展的全局看,城市建设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作用,虽然不直接创造价值,但参与价值的创造。加快经济发展城建必须先行。城市建设的大发展,大变样,对于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吸纳剩余劳动力、促进招商引资具有重要意义。 2、城市建设是经营城市增加财力的重要途径 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并加速向资本的转化,是解决城市建设钱从哪里来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政府通过公开拍卖、挂牌出售等方式,把存量土地资源转化为土地资产,实现土地资产价值,进而形成了对城市土地的再投入。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并加速其向资本的转化,就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建资金短缺与加速城市建设的矛盾,切实积聚城市建设、改造资金,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进一步推动城市建设向高起点、大手笔、大投入跨越。财政收入的大幅增加,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房地产建设,虽然这个观点是落后的,却是我县目前情况下的唯一选择,是符合目前发展需要

心得体会:全面推动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心得体会:全面推动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作出了重大判断,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这一重大判断进一步明确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作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部署。2018年的经济工作,高质量发展将是统领全局的核心关键词。 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已经走过了长达40多年的高速增长期,许多年份实现了高达两位数的增速,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经济面貌,而且创造了人类经济史的奇迹。无论是近代还是当代,更不用说古代了,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尤其是大国能像中国这样,保持这么长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更没有任何国家能像中国,仅用一代人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近现代工业化国家用几代人才能完成的产业变革、城市变迁以及社会进步等。中国经济用几十年的高速增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更是中国发展道路上的必然选择,是新的时代对经济发展内涵与目标提出的新要求。以往的高速增长,固然为我们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大大缩短了与世界先进国家之间的距离,但也存在发展效率不高、依赖传统动能过重、资源环境消耗过大等问题,一句话,需要尽快提高发展质量。只有提高发展质量,才能很好地解决发展中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而且,有质量的发展,尽管速度可能会慢一些,但发展的效果要比没有质量的高速增长更好。在现阶段,如果经济增速是7%左右,但经济增长的动能主要来自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更加协调,市场上的有效供给明显增加,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的质量显著改善,这样发展的效果应该比质量不高的10%增长更好。如果经济发展的质量得到普遍改善,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发展,经济增速还可以低一点。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是主要经济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经济创新力 在经济领域推动高质量发展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包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激发各类市场活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无论是哪一个方面的经济工作,都关系到通过创新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关系到依靠创新之路

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

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Transition of China 内容摘要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30年的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其中中国经济增长经历了三个完整周期,而每一次周期性繁荣都源于一次较大的制度改进,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经济增长与这种制度的改进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而每一次制度的改进又意味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本文就是研究分析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并得出结论:结构转型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经济的增长的负面产物又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 关键词 中国经济经济增长结构转型世界经济 文献综述 在对本课题的研究中,陈平和李广众的《中国的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一文是当前学术界比较权威和全面的,它集中分析了结构转型以及伴随着结构转型的资源转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利用中国的时间序列数据对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伴随着结构转型的资源转移对产出增长的贡献进行了分析。并且由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表明:结构转型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而非经济增长造成了我国的结构转型。对于总体产出增长而言,伴随着结构转型的资本转移对产出增长的贡献达到7.1%,因此可以将之视为解释我国产出增长的一个独立的、重要的解释变量。(引用) 通过陈平和李广众的《中国的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一文中给出的利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利用中国1952-199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来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我以为在中国没有加入世界经济板块,至少没有加入WTO以及成为“世界工厂”之前是可以认为一些外资和国外的某些大国的经济、政治对我们这个课题的研究影响可以降为0 或某个常数。但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成为组成世界经济的重要一部分的时候,世界经济的走向已然成为可以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甚至可以简接来改变中国现有经济结构。在陈平和李广众的一文中,并没有把这个重要的因素加进去,同时他们拿的是中国1952-1998年的数据,虽然可以说明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变化,但是中国加入WTO,经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之后,他们并没有加以分析讨论。 主体内容 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的地位和相互的比例关系,从宏观看,包括社会总需求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从微观看,包括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等。 经济结构调整,就是通过经济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使经济结构适应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所以经济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必要条件。 表1:经济普查后GDP总量修订情况 单位:亿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第三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国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还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提出,没有作为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就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就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缺少必要条件,就不能为我国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好的借鉴,就不能体现市场的调节作用,就难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最有效配置,也就难以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的有机发展。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使我国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轨道。1978年至2008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8%,不仅明显高于1953至1978年年均增长6.1%的速度,而且比日本和韩国经济起飞阶段GDP年均增长率的9.2%与8.5%还略高。所有制结构的这种变化,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比如,由于搞活了经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也更加丰富了,大家心目中的“三大件”早已不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也不是彩电,冰箱,洗衣机,现在已是住房,汽车,电脑等;又如,由于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发展,人们就业方式也多样化了,国有企业的“铁饭碗”不再是人们唯一的追求,私企,外企,自主创业,个人择业等成了许多新一代年轻人的选择;再如,个人财产性收入增多,投资理财成为热门话题,国债、基金、股票、期货、外汇、黄金等成为很多人的投资手段。 实践证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既保证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体现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又极大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对于我们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当前经济形势与高质量发展

您的得分 87/100 答对题数 26/30 答题解析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1 2019年一季度,我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单选题:4 分] A 6.5% B 6.8% C 7.2% D 7.5%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A回答正确2 2019年一季度,我国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 [ 单选题:4 分] A 68.6% B 70.5% C 72.4%

D 76.9%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3 2019年4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 [ 单选题:4 分] A 48.4% B 49.3% C 50.1% D 50.5%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4 2019年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 [ 单选题:4 分] A 50.1% B 50.5% C 51.3% D 51.5%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B回答正确

5 2019年一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 单选题:4 分] A 6.2% B 7.6% C 7.9% D 8.3%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6 2019年一季度,我国就业市场求人倍率是()。 [ 单选题:4 分] A 1.12 B 1.32 C 1.38 D 1.51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A回答正确7 2019年一季度,我国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单选题:4 分] A 8.4%

B 7.8% C 7.3% D 6.9%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B回答正确8 2019年一季度,我国日均新登记市场主体是()户。 [ 单选题:4 分] A 4.8万 B 5.3万 C 5.7万 D 5.9万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B回答正确9 2019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多少? [ 单选题:4 分] A 5.8% B 6.1% C 6.4%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本文以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指标为依据,综合 论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基本特点,揭示了中国现时经济结构不合理、就业不充分、经济增长粗放的突出问题,系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包括投资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外资外贸政策等。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经济增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但是在高增长中也存在一定的周期波动。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已呈振幅缩小、基本稳定的特点。1998~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的谷底值与峰值在7.1%~9.1%之间,相差2个百分点;而在此之前,最低谷底值与最高峰值在3.8%~15.2%之间,相差11.4个百分点。这说明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已不存在所谓“过热或过冷”的问题。按中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在未来十几年内中国将保持年均7%的经济高增长速度。中国现时与未来的经济高增长是有持续动力支持的。这种动力支持主要源于五个方面:一是中国现在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水平低。2003年中国GDP只有11.7万亿元人民币(按汇率折算约合1.4万亿美元),只相当于日本经济总量的1/4,故中国有经济高增长的巨大潜力。二是中国劳动力供给充足,仅农村富余劳动力现在就有1~2亿人,尚且中国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低,隐藏着巨大的消费需求。三是中国资本或资金供给充足。到2003年底,中国居民储蓄存款高达10.4万亿元人民币,居民外币存款为800多亿美元,两者合计占GDP的比例已超过100%。此外,中国利用外资和现有外汇储备的规模也很大。四是中国非常重视利用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人才,并努力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从而可以依靠先进技术和人才,支撑现代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五是中国现在具有经济型政府的特点,政府行政手段在配置资源方面发挥一定的重要作用。这种行政手段对资源的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高效率。当然,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也存在粗放型、质量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突出问题。所以,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确立以人为本的协调发展观,是推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物价稳定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长期受到通胀的困扰,尤其是在1988~1989年和1993~1995年中国的通胀曾达到严重的程度,年消费价格指数(CPI)分别为18.8%、18%、14.7%、24.1%和17.1%。但是近年来,中国又出现了通缩的迹象。1998~2002年中国的消费价 格指数分别为-0.8%、-1.4%、0.4%、0.7%和-0.8%,其中有三年出现了轻度的通缩。2003年中国消费价格指数又上升到1.2%,特别是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上涨了4.8%和2.3%,这说明现在中国已走出了通缩的阴影,并呈现出通胀的苗头。总之,近几年来中国的物价是基本稳定的。未来中国也不会担心通缩的问题,但中国对通胀却一直非常敏感。主要原因:一是中国在20世纪80~90年代曾遭受过通胀的打击,并且在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引发通胀的内在因素,特别是受粮食、石油等资源的制约以及受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影响。二是中国在调控货币供给量方面存在缺陷,特别是受地方政府“倒逼机制”的影响,使中央银行很难有效控制住货币供给量。例如,2003年中国货币发行量(M0)为2468亿元人民币,增长率为14.3%,超计划发行率为64.5%,创建国以来最高发行率;贷款新增加3万亿元人民币,比2002年增发放贷款1.1万亿元人民币,增长率高达58%,是多年来发放贷款最多、最猛的一年,从而不可避免地拉动了物价全面上涨。之所以出现这种

浅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

浅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 写作背景 1978年中国开始了一场从农村到城市的全面经济改革,并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效。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8.4%。1978-1996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GDP增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平均达到11.6%,然而,1997-2001年经济增速下降,GDP增长保持平稳中速的增长趋势,平均达到7.8%。这一显著的变化不禁让我们想探究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经济增长的原因?本文通过解析劳动力数量增长、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探讨这些因素支撑长期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希望能给中国经济长足发展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我的论点是围绕丹尼森对经济增长的分析来描述的,他把经济增长因素归结为六个:劳动、资本存量的规模、资源配置状况、经济规模、知识进展、其他单位投入产量的因素。我在这里主要通过论述劳动力数量增长、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的贡献,来展示它们怎样促进经济的。 正文 不得不承认,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大量外国企业来我国沿海地区开办工厂,使我国逐步成为了世界工厂,经济跨越式发展,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我们国家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劳动力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创造了无比丰富的物质财富。我国出口贸易依靠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成本低的优势,在国际上占领了一定的市场。尽管近几年来我国的劳动力已不像当初一样廉价,但我国劳动力数量大,总产出就多,也就更能促进经济发展了!根据增长核算的公式 ΔY/Y=αΔN/N+βΔK/K+ΔA/Α 即:产出增长=劳动份额×劳动增长+资本份额×资本增长+技术进步它告诉我们,劳动力数量增长促进总产出的提升,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当然,适度的劳动力数量的增长才会促进经济的增长,过度的劳动力增长,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不变,供给增加,竞争激烈,失业率上升,人民生活水平质量下降,对商品的需求减少,企业营业状况不佳,就会导致裁员甚至倒闭的现象,更加抑制了经济的增长,就像我国六十年代国家鼓励生育,奉行“人多力量大的原则”,结果却

中国经济为何要迈向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为何要迈向高质量发展 【编者按】今年,中国改革开放迈入了第40个年头。40年来,中国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外界普遍关心,中国经济成功发展的秘诀究竟是什么?上海社科院院长张道根研究员日前在2018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上海班)作了专题讲座。他认为,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理解中国经济的一把钥匙,也是分析中国经济的理论视角。 要看一个国家的经济怎么发展、怎么变化,处在什么发展方位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握这个国家当前经济发展最重要的阶段性特征。重要的阶段性特征是分析、研究、把握一个国家经济走势和大势的一把钥匙。中国经济是大国经济,是发展中经济,又是融入全球化的经济。看清看懂中国经济,很不容易。

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中共十九大报告里对中国当前经济发展大的判断,这是理解中国经济的一把钥匙,也是分析中国经济的理论视角。今天,我以“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中国经济”为题,分析一下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征、发展规律、发展走势和发展趋向,从而帮助大家更好认清中国经济。 怎么看待经济增长速度换挡 如何把握中国经济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怎么理解高质量发展阶段?可以从五个方面来加以把握。 第一,从经济增长的速度来把握。大家都知道,每一个国家在经济起飞和现代化的进程中,都会有这样一个阶段:经济突然加速并且持续保持相当长一段时期的高速增长。国家在高增长中,从落后的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不断地提升经济增长速度、增长质量、增长水平,不断地做大经济的规模,从而跨越低水平发展阶段、跨越贫困的发展时期、跨越资源要素生产率低的增长时期。没有高速度增长,一个国家就只能停留在低水平上。不管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亚洲先行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起步和发展进程中都有持续的高速增长阶段。 中国经济进入持续高速增长阶段,是从1978年再次打开国门、走向经济全球化、拥抱世界经济开始。自从中国转向

浅谈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

研究生课程论文 (2014 - 2015 学年第1学期)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浅谈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 摘要:本文从经济和人文角度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本文认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有:第一,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二,城镇化进程加快,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撑点;第三,中国地大物博,经济建设以极大消耗资源和破环环境为代价;第四,改革开放,廉价的劳动力和巨大的市场吸引大量外资;第五,中国人有这传统的勤劳优秀品质,也有封建社会的那种忍性,没有西方人那么强烈的反抗和冒险精神。本文最后提出了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根本方法在教育。关键词:中国经济;经济政策;人文原因;能源消耗;教育 1 中国经济概述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7%以上,甚至有几年超过了10%。很多国内外人士都对此感到吃惊。从1979 至2010 年[1],中国GDP 年平均增长率接近10% ,人均GDP 由改革开放前不到300 美元增加到当前的3500 美元左右,一跃成为当今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13 亿人口的大国,中国不但摆脱贫困,实现了经济腾飞,而且在持续30 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仍然保持近百分之十的年均增长速率,这一巨大变化被国内外一些学者称为“中国奇迹”或“中国经济增长之谜”。2014年[2],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发展改革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发展大势,全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创新宏观调控,奋力激发市场活力,努力培育创新动力,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平稳运行,呈现出增长平稳、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4%,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3%,四季度增长7.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8332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71392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306739亿元,增长8.1%。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经济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毋庸置疑,中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迅猛的。经济的腾飞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市场经济日趋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缓。中央为实现“保八”“维稳”等目的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回归中国经济本质,其发展减缓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 从国际方面看,首屈一指的自然是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对全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活跃在世界市场上的中国自然也没能逃出它的魔爪。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在短时间内波及全球,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出口贸易受到严重影响。国内经济也受到干扰,通货膨胀,失业率上升,社会民生问题层出不穷。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式严峻,加之中国经济自身存在弊端,其受影响程度可见一斑。 再者,美国等国家实施的贸易保护政策,对中国贸易的发展有着极强的制约作用。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在国际贸易发展极为迅速。占有的市场比率也在逐步上升,由此引得一些国家的焦虑和恐慌,更是被某些大国拿来当牵制中国发展的理由。 国内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国际市场,能源资源消耗消耗大,环境损害成本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技强度不大,凡此种种皆对经济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我国现在经济仍以农业、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加工制造业产品多用以出口。而其产品技术含量低,对外依赖大。众多“MADE IN CHINA”的背后体现的其实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受到严峻挑战。物极必反,过犹不及,中国以能源资源、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方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经济的发展趋势。加大科技投入,扩大内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电子信息行业已经刻不容缓。 第二,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中国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这是显而易见的。其原因有地理位置因素,有国家政策的影响,也有文化及教育水平的差异。沿海地区以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国家给予的优厚的政策扶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国家近年来虽然出台了相关措施来支援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整体看来,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仍旧很大,并且短时间内难以解决。除此之外,城乡差异就显得尤为突出。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推进,城乡差异也愈趋拉大。无论是在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民主政治的推进还是在文化教育方面,农村都明显的落后于城市。有些偏远山村甚至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给不用谈达到小康水平了。这种畸形的发展使得中国的经济严重不平衡,从富人很富,穷人很穷的现状我们不难看出这种差异所导致的后果。 第三,法律法规不健全,不科学。作为一个法治社会,法律的完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市场经济时代,经济犯罪必然是不可避免的。可是事实上因为法律建设上的缺失,一些罪行没有对应的法律规范作依据,使得违法犯罪者钻空子,以不正当途径敛财,危害社会利益。

最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根本原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思想是一脉相承而乂与时俱进的,它包括以下内容: (1) 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的理论;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 (3) 社会主义分配理论;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5) 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 (6)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口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探讨其中的原因,主要可以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经济理论和制度中看出:首先,我们党从实际出发,发展和创新了对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认识,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从目的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十六大以后,党中央乂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H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是从制度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完整体系,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三是从属性和要求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等重要论断。 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o同时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o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两个基本原则,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指明了现阶段中国经济制度的根本性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可靠的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主要包括:一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二是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既反对平均主义,乂防止收入差距过大,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三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包括: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收人分配制度,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不断提高驾驭

浅析中国经济转型与中国经济的现状

浅析中国经济转型与中国经济的现状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辉煌瞩目的成绩。不过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如宏观经济出现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以及严峻的国际现状等,这就迫切地要求中国进行经济转型。中国的经济转型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很多的障碍,而中国经济转型对中国本身及世界都是很有意义的。同时面对金融危机的加剧,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进行了下调。 【关键词】转型障碍中国经济现状 一.中国经济转型的必要性与中国经济现状分析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经济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然而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过度依赖资源投入和投资驱动的基础之上,现在这样的增长方式已经引发了严重的问题。 从宏观经济的深层结构看,表现为内外两个方面的失衡:内部失衡主要表现为投资和消费的失衡,过度投资而消费不足。现在西方发达圜家每年GDP中只有20%左右用于投资,而中国却高达50%左右,从而导致最终需求不足,越来越多的东西卖不掉,国家只好再投资,利用投资带动消费,久而久之就会进入经济发展恶性循环。外部失衡的主要袭现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外汇存底的大量增加.这样可能会造成中国和贸易伙伴国之间的摩擦加剧,同时使国内的贸易条件变差.

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在宏观经济上的集中表现是货币的过量供应。货币的过量供应会导致房地产、股票、收藏品等资产泡沫的形成,而且会使一圜的金融体系变得非常脆弱,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当遇到外部或者内部冲击的时候出现了严重的系统性风险,中国应该借鉴他们的经验。这些问题深层的根源在于由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或称经济发展模式),所以为了解决宏观经济中的这些问题,就必须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另外,当前的国际环境也是很严峻的。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仍在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世界经济面临衰退的风险加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增长将降至0.5%,发达国家经济将出现2.O%的负增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将大副滑落至3.3%,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也将出现2.8%的负增长。在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边和日趋严峻的同时,我国经济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很突出,外部冲击与内部因素相互交织影响,使得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因此,为了应对国内和国外的挑战,中国应当寻求经济转型,以实现经济的义快又好又平稳的发展 二:中国转型中遇到的障碍与中国经济的发展出路 然而中国在1995年制定“九五”计划的时候,就开始要求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十年以后,到了2005年制定“十一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我国经济形势正处在建国以来相对稳定、持续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效益开始改善的良好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正在经历明显的转变,根据数据表明“九五”期间比“八五”期间年平均GDP增长率有所下降,但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明显好于“八五”期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大量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正在发生明显转变,正在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改善型转变,不仅经济效益改善,而且环境生态效益开始改善。但是我们不能盲目追求高经济增长率,我们希望经济增长率是没有水分的、实实在在的、有经济效益的经济增长率。因此,从国际横向比较看,尽管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率呈减缓趋势,但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也是宏观经济比较稳定的国家之一,已经成为东亚地区经济增长和贸易增长的发动机与经济稳定的“稳定器”。由于受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与贸易衰退的影响,很多发达国家经济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只有中国和印度避免了这种情形。 虽然我国在稳步发展中,但是也存在了不少问题。首先,我国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因此面临大规模、突发性的“下岗洪水”、“失业洪水”,这已成为了我国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因此,安抚好失业人群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面对大规模结构调整和失业,国家大量增加社会保障资金,支付结构改革成本,购买社会稳定。其次,“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三农”问题

的核心是广大农民的农业收入的绝对数大幅度下降,而农民无法大规模地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因此,扩大内需主要是要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而提高居民消费主要是提高广大农民的消费需求;要提高农民的消费需求,必须要提高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要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则必需提高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只有解放农民、投资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才有可能富裕农民。 我国有着很强的发展前景,首先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仍然巨大。我们既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又有比较充分的发展要素供给条件。居民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升级,创造了新的市场最终需求。城市化进程加快,使我国经济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其次,投资与消费关系应当逐步得到合理调整,人民群众将从经济增长中得到更多实惠。影响我国投资和消费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需要进一步拓展居民消费的空间。在投资和消费关系的合理变动中,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持续增长,恩格尔系数将进一步下降,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生活质量将进一步改善。第三,分阶段基本实现工业化,并使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这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两个重要目标,也是传统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鲜明标志。这两个目标一旦实现,将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大里程碑。第四,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应当取得重大进展。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化和技术进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进一步转变,有可能具备比过去更为有利的体制条件和物质技术基础。但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经过“十一五”期间乃至更长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