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河北省专接本——物流学(李松庆主编)总结

2012河北省专接本——物流学(李松庆主编)总结

第一章物流与物流学概述

1、物流的定义:物流(logistics):物品从供给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1)

2 物流管理的定义:物流管理(logisticsmanagement):

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所满意的服务水平,对物流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1)

3、商流:在商品流通中,消费者取得商品所有权的过程,简称商流。

4、物流学:物流学是关于物流的科学,即研究物质实体流动的概念、理论、规律、技术和方法的科学。

5、“效益背反”指的是物流的若干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损益的矛盾。即某一个功能要素的优化和利益发生的同时,可能会存在另一个或另几个功能要素的利益损失,反之也如此。

6、物流学的基本职能:运输(核心职能)、储存(仓储)、包装、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物流信息(信息服务)等职能。

7、物流与流通的关系:物流是流通的基本要素之一,物流是流通的重要物质基础,物流对流通有最后实现的决定作用。

8、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关系:商流是动机和目的(是三流的前提),资金流是条件,信息流是手段,物流是终结和归宿。

9、物流的分类(一般)

从物流在经济中的运行角度可划分为宏观物流与微观物流

从物流系统的性质可划分为社会物流、行业物流与企业物流;

从物流活动的空间范围角度可划分为地区物流、国际物流与区域物流;

从物流的作用角度可划分为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物流。

10、物流学的学科性质:(1)物流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2)物流学是一门应用性科学(3)物流学是一门进行系统分析的学科。

11、物流学的常用研究方法:物流模型化技术、最优化技术、网络技术、分解协调技术、模拟技术。

12、物流学的研究对象是“物流的动态流转过程”,是“物流系统”,是贯穿流通领域和生产领域的一切物料流及其有关的信息流。

13、商物分离的形式:(1)、商流与物流过程的分离(2)、商流责任人与物流责任人的分离。

第二章物流系统

1、“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物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由所需位移的物资、包装设备、装卸搬运机械、运输工具、仓储设施、人员和通信联系等若干相互制约的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物流系统分析是从物流的整体出发,根据物流系统的目标要求,运用科学的分析工具和计算方法,对物流系统的功能、环境、费用和效益等因素进行充分调研,收集、比较、分析和处理有关数据、资料,建立若干拟定方案,比较和评价结果,选择出最优方案的过程。

4、系统的特性:目的性、整体性、相关性、层次性、适应性。

5、物流系统的组成要素(一般)

(1)物流系统一般要素

人(劳动力)、财(资金)、物(材料、设备)

(2)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

包装、装卸搬运、运输、储存、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控制等

(3)物流系统的物质基础要素:

设施、装备、工具、信息技术、网络组织、网络管理

(4)物流系统的支持要素:

体制制度、法律法规、行政命令、标准化系统

6、物流系统的自身特征:(1)物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2)物流系统是一个可分系统,(3)物流系统是一个大跨度的系统,(4)物流系统的复杂性,(5)物流系统是一个多目标函数系统,(6)物流系统内广泛存在“效益背反”现象。

7、物流系统由物流作业系统和物流信息系统两个分系统组成。

8、物流系统的5S目标:服务目标、节约目标、快速及时目标、规模适当化目标、库存调节目标。

9、物流系统分析需坚持的原则:(1)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相结合(2)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3)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10、物流系统分析的内容:在对物流系统进行分析时,既要分析物流系统的外部环境,包括对物资的生产状况、消费状况、财政信贷状况及国家方针、政策、制度、等的分析,也要分析系统内部各个环节、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包括对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及信息处理等环节的分析,以及对物资的供货渠道、销售状况、运输能力等数据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11、物流系统分析的步骤: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建立模型、对比可行性方案的经济效果、判断方案的优劣、建立可行性方案。

12、物流系统分析的常用的方法:数学规划法(运筹学)、统筹法(网络计划技术)、系统优化法、系统

第三章包装

1、包装(名词解释)

包装是为了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和促进销售,而按照一定的技术方法使用容器、材料以及辅助物等将物品包封并予以适当的装饰和标志工作的总和。简言之,包装就是包装物和包装操作的总称。

2、运输包装又称工业包装,是以方便运输、储存和保护商品为主要目的的包装。

3、集装化是用集装单元器具或采用捆扎方法,把物品组成标准规格的单元货件,以加快装卸、搬运、储存、运输等物流活动。

4、包装模数是关于包装基础尺寸的标准化及系列尺寸选定的一种规定。包装模数是为实现包装合理

化而制订的包装尺寸的系列。

物流模数:是指物流集装单元的基础尺寸。

5、包装合理化,是指在包装过程中使用适当的材料和适当的技术,制成与物品相适应的容器,节约包装费用,降低包装成本,既满足包装保护商品、方便储运、有利销售的要求,又要提高包装的经济效益的包装综合管理活动。

6、包装的功能(1)保护功能(防止物资的破损变形;防止货物发生化学变化;防止有害生物对物资的影响;防止异物混入污染物资和防止物资的丢失、失散)

(2)便利功能(方便物资的储存;方便物资的装卸;方便物资的运输)

(3)销售功能(例如:时尚喜糖精美包装;美化、宣传产品;方便流通和实用)

7、包装的分类:

按功能分:运输包装、商业包装;按层次分:个包装、中包装、外包装

按包装容器的地质分:硬包装、软包装、半硬包装;按包装的使用范围分:专用包装、通用包装

按包装使用次数分:一次性包装、多次用包装;按处理分:回收包装、不回收包装

8、产品包装的一般技法:(1)对内装物进行合理置放、固定和加固;(2)对松泡产品进行压缩;(3)合理选择外包装的形状尺寸;(4)合理选择内包装(盒)的形状尺寸;(5)包装外的捆扎

产品包装的特殊技法:(1)缓冲包装技法(2)防潮包装技法(3)防锈包装技法(4)防霉包装技法(5)防虫包装技法

9、集装箱应具有哪些条件和技术要求:①能长期反复使用,具有足够的强度;②适用于一种或多种运输方式运输货物,联运或中途中转时,箱内货物无需倒装;③具有便于快速装卸搬运的装置,可以从一种运输方式比较方便地直接换装到另一种运输方式;④便于货物装满与卸空,能充分利用箱内容器;⑤箱内几何容积在1立方米以上。

10、集装箱的分类:(1)集装箱的用途分类:通用集装箱、专用集装箱;(2)按集装箱的结构分类:整体式集装箱、折叠式集装箱、框架式集装箱、罐式集装箱;(3)按集装箱的材质分类:钢制集装箱、铝

11、集装箱标记都有哪些规定:⑴识别系统:①箱主代码,由经国际集装箱局注册的三个大写拉丁字母表示,如COS中国远洋;

② 设备识别码:由1个大写拉丁字母表示。U表示所有的集装箱;J表示集装箱所配置的挂装设备;

Z表示集装箱拖挂车和底盘挂车。

③箱号,用6个阿拉伯数字表示,如有效数字不足6位,则在有效数字前加“0”补足6位;

④校验码,由1个阿拉伯数字组成,位于箱号后面,并在该数字外面加方框,以便于同箱号区别。

⑵尺寸代码和箱型代码:

①集装箱的外部尺寸代码,必须用两位数字或拉丁字母组成;第一位表示箱长,第二位表示箱宽和箱高。

②集装箱类型及其特征,用两个字母表示,第一位由拉丁字母表示箱型,第二位由一个数字表示该箱型的特征。

⑶作业标记:

①最大总质量和空箱质量。

②可择性作业标记:除包括最大总质量和空箱质量外还有净货载(NET)。

③标记的尺寸和颜色:箱主代码、设备识别码、箱号和校验码的字体高度不得小于100mm(4in);最大总质量和空箱质量的字体高度不得小于50mm;所有字体的宽度和笔画粗细应均匀,其颜色应与箱体颜色有明显差别。

12、托盘是指在运输、搬运和存储过程中,将物品规整为货物单元时,作为承载面并包括承载面上辅助结构件的装置。托盘既是装卸工具,储存工具,同时还是一种运输工具,当然也是一种特殊的包装形式。

13、托盘的分类(1).按托盘实际操作和运用分类:①两个方向通路的托盘、②四个方向进出的托盘(2).按托盘的结构分类:①平板式托盘、②箱式托盘、③立柱式托盘

(3).按托盘的材质分类:木托盘、钢托盘、铝托盘、塑料托盘、复合材料托盘

(4).按托盘的负载重量分类:0.5吨托盘、1吨托盘和2吨托盘

14、包装合理化的途径包括:(1)包装的轻薄化。(2)包装的单纯化。(3)符合集装单元化和标准化的要求。(4)包装的机械化与自动化。(5)注意与其他环节的配合。(6)有利于环保。

第四章装卸搬运

1、装卸(loading and unloading )是指物品在指定地点以人力或机械装入运输设备或从运输设备卸下的物流作业;装卸改变物品的垂直位移。

2、搬运(handling / carrying ) 是指同一场所内,对物品进行水平移动为主的以改变物的空间位置(通常指短距离内的空间位移)为目的的活动。搬运改变物品的水平位移。

3、装卸搬运是指在某一物流结点范围内进行的以改变货物的存放状态和空间位置为主要内容和目的的物流活动。

4、物料装卸搬运的活性是指物料搬运的难易程度,一般用活性系数来衡量。

5、装卸搬运作业的特点:(1)装卸搬运是附属性、伴生性的活动;(2)装卸搬运是支持、保障性活动;

(3)装卸搬运是衔接性的活动;(4)装卸搬运对安全性要求高,是增加物流成本的活动。(均衡、稳定性)

6、装卸搬运作业应考虑的因素:搬运对象、移动、方法、建筑物、人体工学。

7、选择装卸搬运设备考虑的因素:(1)以满足现场为前提(2)控制作业费用(3)装卸搬运机械配套。

8、装卸搬运的类型:(1)按装卸搬运施行的物流设施、设备对象分类:仓库装卸、铁路装卸、港口装卸、汽车装卸、飞机装卸等;(2)按装卸搬运的机械及机械作业方式分类:吊上吊下方式、叉上叉下方式、滚上滚下方式、移上移下方式;(3)按装卸搬运的作业特点分类:连续装卸搬运、间歇装卸搬运。

9、集装箱装卸搬运方式:吊装和滚装两种方式。

10、集装箱装卸的工艺方案:(1)底盘车装卸工艺方案(2)集装箱跨运车装卸工艺方案(3)轮胎式集装箱龙门起重机装卸工艺方案(4)轨道式集装箱龙门起重机装卸工艺方案(5)集装箱正面吊运机工艺方案(6)集装箱滚滚装卸工艺方案。

11、装卸搬运的原则:(10条原则)规划原则、标准化原则、工作原则、人机工效原则、集装单元化原则、充分利用空间原则、系统化原则、自动化原则、环境原则、生命周期成本原则。(或5条原则):有效作业原则、集中作业原则、简化流程原则、安全作业原则、系统优化原则。

12、装卸搬运机械的选择:(1)根据作业性质和场合选择配置(2)根据作业运动形式进行配置(3)应以现场作业量、物资特性为依据(4)根据货物种类、性质进行配置。

13、装卸搬运的合理化措施:(1)防止和消除无效作业(2)选择适宜的搬运路线(3)提高货物装卸搬运的“活性”(4)充分利用重力作用和消除重力进行少消耗的装卸搬运(5)装卸搬运作业的机械化(6)利用单元化货载(7)应重视搬运的连接点。

14、提高物料装卸搬运的活性的方法:平均活性指数:当δ<0.5 时,指所分析的搬运系统半数以上处于活性指数为0的状态,即大部分处于散装情况,其改进方式包括采用货箱、推车等存放物品。

当0.5<δ<1.3 时,则是大部分物品处于集装状态,其改进方式包括采用叉车和动力搬动车。

当 1.3<δ<2.3 时,装卸、搬运系统大多处于活性指数为2,可采用单元化物品的连续装卸和运输。

当δ>2.7 时,则说明大部分物品处于活性指数为3的状态,其改进方法包括选用拖车、机车车头拖挂的装卸搬运方式。

第三章包装

1)仓储就是通过仓库对物资进行储存和保管。(“仓”也称为仓库(warehouse),是存放物品的场地或建

筑物;“储”表示收存以备使用,具有收存、保管、交付使用的意思,也称为储存(storing)。)

2)库存是指仓库中处于暂时停滞状态的物资。

3)储存:名词储存是包括库存和储备在内的、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经济现象。动词储存是指在一定

的时期和场所,以适当的方式维持物资质量和数量等的活动,是包含了库存和储备在内的一种广泛的经济现象。

4)自动化立体仓库:简称高架仓库就是采用高层货架配以货箱或托盘存储货物,用巷道堆垛起重机及

其他机械进行作业的仓库。(它把计算机与信息管理和设备控制集成起来,按照控制指令自动完成货物的存取作业,并对库存货物进行管理。)

5)ABC分类法:是为了使有限的时间、资金、人力、物力等企业资源能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将库存物品按品种和占用资金的多少分为特别重要的库存(A类库存)、一般重要的库存(B类库存)和不重要的库存(C类库存)三个等级,将管理的重点放在重要的库存物资上,进行分类控制和管理。

6)经济订货批量(Economic Order Quantity):是为了平衡订货成本和持有成本之间的关系,是库存总

成本最小的订货批量。

7)储存合理化:是用最经济的办法实现储存的功能。这是合理化的前提或本质。

8)仓储保管的作用:(1)调节供应和需求(2)储存保管质量决定着库存物资的质量(3)联结各个物

流环节的纽带(4)流通活动的“调节阀”(5)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6)进行产品整合(7)支持企业的销售服务。

9)自建仓库仓储和租赁公共仓库各有其优点,企业决策依据是物流的总成本最低。考虑的因素有:

周转总量、需求的稳定性、市场密度。

10)ABC分类法步骤:(1)将物品按照需求价值从大到小进行排序(2)计算各种物品占用金额的百分

比并进行累计(3)按照分类标准,即选择断点进行分类确定A、B、C三类物品。

11)自动化立体仓库的分类:(1)按照立体仓库的高度分类:低层立体仓库、中层立体仓库、高层立体

仓库(2)按照货架结构进行分类:货格式立体仓库、贯通式立体仓库、自动化柜式立体仓库、条形货架立体仓库;(3)按建筑物构造分类:一体型立体仓库、分离型立体仓库;(4)按立体仓库取获取机械总类分类:货架叉车立体仓库、巷道堆垛机立体仓库;(5)按操作方式分类:人工寻址、人工装取方式,自动寻址、人工装取方式,自动寻址、自动装取方式;(6)按功能分类:储存式立体仓库、拣选式立体仓库。

12)自动化仓库的优点:1)能大幅度地减少占地面积和提高库容;2)便于实现仓库的机械化、自动化,

提高仓库出入库频率,降低物流成本;3)提高仓库管理水平;4)由于采用货架储存,并结合计算

的丢失,减少货损;5)采用技术化后,能适应黑暗、有毒,低温等特殊场合的需要;6)自动化仓库都有仓储信息管理系统(WMS)数据及时准确,便于企业领导随时掌握库存情况。

13)什么是储存合理化?不合理储存的主要表现有哪些?如何实现储存合理化?

储存合理化是用最经济的办法实现储存的功能。不合理储存主要表现在:(1)储存时间过长;(2)储存的数量过大;(3)储存数量过低;(4)储存条件不足或过剩;(5)储备结构失衡。可通过以下方法实现储存合理化:(1)将静态储存变为动态储存;(2)实施重点管理;(3)采用有效的"先进先出"方式;(4)提高储存密度,提高仓容利用率;(5)采用有效的储存定位系统;(6)采用有效的监测清点方式;(7)采用现代储存保养方式;(9)虚拟仓库和虚拟库存。

14)储存合理化的标志及实施

1、质量标志

2、时间标志

3、结构标志

4、分布标志

5、费用标志

实施:

1、进行储存物的ABC分析,在ABC分析基础上实施重点管理

2、在形成了一定的社会总规模前提下,追求经济规模,适当集中库存。

3、加速总的周转,提高单位产出

4、采用有效的“先进先出“方式

5、提高储存密度,提高仓容利用率

6、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储存的技术水平。

第六章运输

1、运输:运输是指通过合理的方法,使用一定的运输工具,将货物从生产地移动到消费地,或者使货物在物流据点之间流动的过程。

2、综合运输体系: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等各种运输方式在社会化的运输范围内和统一的运输过程中,按其技术经济特点组成分工协作、有机结合、连接贯通、布局合理的交通运输综合体。

3、复合运输:有两种及其以上的交通方式相互衔接,共同完成的运输过程统称为复合运输。复合运输包括驼背运输和联合运输。

4、多式联运:多式联运指托运人以运输合同将货物以两种以上的运输方式,或者同一种运输方式的不同承运人共同完成运输任务的业务模式。

5、大陆桥运输:大陆桥运输指使用铁路或公路系统作为桥梁,把大陆两端的海洋运输连接起来的多式联运方式。

6、我国运输体系的发展现状及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投资能力增加,以及各种交通运输技术的不断涌现,我国的交通体系也在日益壮大,运输能力不断增强。整体表现如下几个方面:(1)运输路线增多,质量不断提高(2)运输布局显著改善,区域分布更加合理(3)运输装备水平明显提高(4)运输结构发生变化。

运输的作用:(1)可以创造商品的空间效应,实现商品价值(2)可以扩大商品的销售范围,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有助于维持商品价格稳定(4)能够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

8、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

铁路运输的优点

①运量大运价低且运距长;②自动化程度高;③污染小,有利于环境保护;④受天气限制小,可以实现全天候运行;⑤货损较高;⑥营运缺乏弹性,无法实现“门到门”运输。

公路运输的特点:

(1)全程速度快,对包装要求低(2)运用灵活,受地限制小(3)运载量小,运输成本高(4)安全性较差(5)原始投资小,资金周转快,技术更新快。

水路运输的特点是:(1)运输能力大(2)单位运输成本低(3)运输速度慢,且航行时间无保证;(4)投资额巨大,回收期长;(5)运输风险大。

航空运输特点

速度快(2)不受地形限制,机动性大(3)舒适、安全(4)科技含量高(5)运输成本高。

管道运输的特点

运量大(2)占地少,运输快速(3)稳定性强,便于管理(4)损耗少,安全可靠(5)耗能少运输费用低。

9、铁路、公路、水运的业务模式:(1)铁路:整车运输、零担运输、集装箱运输(2)公路:合同运输、汽车零担运输、包车运输、循环运输(3)水路:定期船业务、不定期船业务、专用船业务。

10、简述发展综合运输的意义:(1)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是缓解我国运输紧张局面的有效途径;(2)有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能源的节约;(3)有利于消除和减少环境污染,维持生态平衡。

11、运输的地位如何?

运输的地位表现在:(1)运输是物流的主要功能要素之一;(2)运输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条件之一;(3)运输可以创造"场所效用";(4)运输是"第三个利润源"的主要源泉。

12、不合理运输有哪些表现形式?哪些因素影响到运输合理化?如何实现运输合理化?

不合理运输的形式有:对流运输;迂回运输;重复运输;倒流运输;过远运输;运力选择不当;亏顿运输;无效运输。对运输合理化起决定性作用的有五方面的因素:运输距离;运输环节;运输工具;运输时间;运输费用。实现运输合理化的有效措施包括:(1)提高运输工具实载率;(2)采取减少动力投入,增加运输能力的有效措施;(3)发展社会化的运输体系;(4)尽量发展直达运输;(5)配载运输;(6)发展特殊运输技术和运输工具;(7)通过流通加工,使运输合理化;(8)开展中短距离铁路公路分流,“以公代铁”的运输;(9)“四就”直拨运输。

13、“四就”直拨运输:是减少中转运输环节,力求以最少的中软次数完成运输任务的一种形式。

14、为什么要研究运输的合理性问题?

货物运输不合理,势必导致货物迂回、倒流、过远、重复等不合理运输,赞成货物在途时间长、环节多、流转慢、损耗大、费用高,浪费运力和社会劳动力,影响生产和市场供应。由于运输是物流中最重要的功能要素之一,物流合理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运输合理化。

第七章配送

1、配送:配送(distribution),即“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

2、配送中心:从事配送业务并具有完善的信息网络的场所或组织,应基本符合以下列要求:主要为特定的用户服务;配送功能健全;完善的信息网络;辐射范围小;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主要为末端客户提供配送服务。

3、共同配送:共同配送也称共享第三方物流服务,指多个客户联合起来共同由一个第三方物流服务公司来提供配送服务。它是在配送中心的统一计划、统一调度下展开的。

4、配送实质是送货。配送是一种送货,但和一般送货有区别:

(1)、一般送货可以是一种偶然的行为,而配送却是一种固定的形态,甚至是一种有确定组织、确定渠道,有一套装备和管理力量、技术力量,有一套制度的体制形式。所以,配送是高水平送货形式。(2)、配送是一种“中转”形式。配送是从物流结点至用户的一种特殊送货形式。

(3)、从送货功能看,其特殊性表现为:从事送货的是专职流通企业,而不是生产企业;配送是“中转”型送货,而一般送货尤其从工厂至用户的送货往往是直达型;一般送货是生产什么,有什么送什么,配送则是企业需要什么送什么。

(4)、配送与一般送货的重要区别在于,配送利用有效的分拣、配货等理货工作,使送货达到一定的规模,以利用规模优势取得较低的送货成本。

5、配送的要素和配送的作用:(1)要素:备货、储存、分拣及配送、配装、配送运输、送达服务、配送加工。(2)作用:提高整个物流系统的运行效率;改善末端物流的效益;通过集中库存使企业降低库存量;简化手续,方便用户;提高供应保证能力。

6、配送的类型:(1)按配送商品的种类和数量分:少品种、大批量配送;多品种、少批量配送;成套配套配送(2)按配送时间和数量分:定时配送、定量配送、定时定量配送、定时定线配送、即时配送。(3)按配送的主体分:配送中心配送、仓库配送、商店配送、生产企业配送(4)按配送的经营形式分:销售配送、供应配送、销售——供应一体化配送、代存代共配送(5)按照配送的专业程度分:综合配送、专业配送。

7、配送中心的类型:(1)按配送中心的设立者分类:制造商型配送中心,批发商型配送中心,零售商型配送中心,专业物流配送中心;(2)按配送区域的范围分:城市配送中心、区域配送中心;(3)按配送中心的功能分:储存型配送中心、流通型配送中心、加工型配送中心。

8、配送中心的作业流程:进货作业(订货、接货、验货);保管作业;分拣作业(按单分拣、批量分拣);配装作业;送货作业(划分基本送货区域、暂定送货先后顺序、车辆安排、确定送货路线、确定每辆车的送货顺序、完成车辆配载)。

9、不合理配送的表现形式有哪些?配送合理化的判断标志有哪些?如何实现实现配送合理化?

不合理配送的表现形式有:(1)资源筹措的不合理;(2)库存决策不合理;(3)价格不合理;(4)配送与直达的决策不合理;(5)送货中的不合理运输;(6)经营观念的不合理。

配送合理化的判断标志有:(1)库存标志;(2)资金标志;(3)成本和效益;(4)供应保证标志;(5)社会运力节约标志;(6)用户企业仓库、供应、进货人力物力节约标志;(7)物流合理化标志。

配送合理化可以采取的做法有:(1)推行一定综合程度的专业化配送;(2)推行加工配送;(3)推行共同配送;(4)实行送取结合;(5)推行准时配送系统;(6)推行即时配送。

10、共同配送的运作形式:

(1)由一个配送企业对多家用户进行配送。即由一个配送企业综合某一地区内多个用户的要求,统筹安排配送时间、次数、路线和和货物数量,全面进行配送。

(2)仅在送货环节上将多家用户待运送的货物混载于同一辆车上,然后按照用户的要求分别将货物运送到各个接货点,或者运到多家用户联合设立的配送货物接收点上。这种配送有利于节省运力和提高运输车辆的货物满载率。

第八章流通加工

1、定义一:流通加工是指物品在从生产地到使用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施加包装、分割、计量、分拣、

刷标志、帖标准、组装等简单作业的总称。

定义二:在物品从生产者向消费者流动的过程中,为了促进销售,维护产品质量,提高物流效率所采取的使物品发生物理、化学或形状上的变化,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和提高商品的附加值的活动,就是流通加工。

2、流通加工合理化的含义是指实现流通加工的最优配置,不仅做到避免各种不合理的流通加工,使流通加工有存在的价值,而且综合考虑流通加工与配送、运输、商流等的有机结合,做到最优选择,以达到最佳流通加工效益。

3、什么是流通加工?流通加工在物流系统中有什么地位和作用?它和生产加工有哪些异同?

流通加工是在物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流动的过程中,为了促进销售、维护产品质量和提高物流效率,对物品进行的加工。流通加工的主要作用在于优化物流系统。

地位:(1)流通加工能有效地完善流通;(2)流通加工是物流系统中的重要利润源;(3)流通加工在国民经济中也是重要的加工形式。

作用(或效果):(1)提高原材料利用率;(2)进行初级加工,方便用户;(3)提高加工效率及设备利用率;(4)充分发挥各种输送手段的最高效率;(5)改变功能,提高收益。

流通加工与生产加工的区别:流通加工和一般的生产型加工在加工方法、加工组织、生产管理方面并无

显著区别,但在加工对象、加工程度、附加价值、加工责任人、加工目的方面有较大差别。

4、流通加工产生的原因:(1)流通加工的出现与现代生产方式有关;(2)流通加工的出现与现代社会消费的个性化有关;(3)流通加工的出现还与人们对流通作用的观念转变有关;(4)效益观念的树立也是促使流通加工形式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

5、流通加工的类型:(1)为弥补生产领域加工不足的流通加工(2)为满足需要多样化进行的服务性流通加工(3)为提高原材料利用率的流通加工(4)为提高加工效率的流通加工(5)以提高经济效益、追求企业利润为目的的流通加工(6)为保护产品所进行的流通加工(7)提高物流效率,方便物流的流通加工(8)为促进销售的流通加工(9)为衔接不同运输方式、使物流更加合理的流通加工(10)生产-流通一体化的流通加工形式

6、流通加工的形式:商品混凝土的加工、水泥熟料的流通加工、钢板的流通加工、木材的流通加工(磨制木屑压缩输送、集中开木下料)、煤炭及其它燃料的流通加工(除矸加工、为管道输送煤浆进行的加工、配煤加工、天然气、石油气的液化加工)、平板玻璃的流通加工、机械产品及零件的流通加工、生鲜食品的流通加工。

7、生鲜食品的流通加工的形式:冷冻加工、分选加工、精制加工、分装加工

8、不合理流通加工的表现有哪些?如何实现流通加工合理化?

不合理流通加工的表现形式有:(1)流通加工地点设置不合理;(2)流通加工方式选择不当;(3)流通加工作用不大,形成多余环节;(4)流通加工成本过高,效益不好。

实现流通加工合理化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1)加工和配送结合;(2)加工和配套结合;(3)加工和

第九章物流信息

1、物流信息定义:指反映物流各种活动内容的知识、资料、图像、数据、文件的总称。(狭义看:物流信息是指与物流活动(如运输、保管、包装、流通加工等)有关信息;广义看:物流信息不仅指与物流活动有关的信息,而且包含与其他流通活动有关的信息,如商品交易信息和市场信息等。)

2、物理信息技术:是指运用于物流各个环节中的信息技术。物流信息技术是物流现代化极为重要的领域之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使物流信息技术达到新的水平。物流信息技术是物流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3、物流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设施为基础,以系统思想为主导建立起来的为了进行计划、操作和控制而为物流经理提供相关信息,以及为业务人员提供操作便利的人员,设备和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构体。(物流信息系统的概念:是指为了实现物流目的而与物流作业系统同步运行的信息管理系统。)

4、物流信息的特点:物流信息除了具备一般信息的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1)物流信息数量大、分布广;(2)物流信息的动态性强;(3)物流信息的种类多;(4)物流信息具有不一致性。

5、物流信息的种类:(1)按物流信息沟通联络的方式划分:口头信息、书面信息;(2)按物流信息的来源划分:内部信息、外部信息;(3)按照物流信息的变动度划分:固定信息、流动信息;(4)按物流信息的不同作用划分:计划信息、控制及作业信息、统计信息、支持信息;(5)按物流信息的加工程度划分:原始信息、加工信息。

6、简述信息技术在现代物流观念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在第三方物流等现代物流观念形成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促成了物流活动从生产销售活动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一个新的经济领域,是第三方物流等现代物流观念形成和实现的基础和技术条件。

7、条码技术(barcode)是由一组规则排列的条、空及字符组成的、用以表示一定信息的代码,有时也称之为条形码符号。

条码的作用:实现了信息的自动扫描,是快速、准确、可靠地识别、采集和处理信息数据的有效手段,解决了过去在数据录入和数据采集方面的瓶颈问题

应用领域:图书馆管理、POS、仓库货物管理

8、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利用发射接受无线电射频信号,对物体进行近距离无接触方式和跟踪的技术。

特点:无接触、快速、可写入、存储量大、可加密

由电子标签(射频卡,Tag)与读写器(或阅读器,Reader)组成

应用领域:羊城通、大学城一卡通、高速公路自动收费、二代身份证、智能托盘系统

9、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 )采用标准化的格式,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结构化数据的传输和交换,俗称无纸化贸易。

10、销售时点信息系统(Point on Sales, POS)POS指通过自动读取设备(如收银机),在销售商品时直接读取商品销售信息,并通过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系统传送至有关部门进行分析加工,实现销售业务的自动化和商品交易各项信息的实时掌握,为企业分析经营成果、制定经营方针提供依据,以提高经营效率的系统。

作用:可以避免出现缺货现象有效库存增加35% - 40%,缩短资金的流动周期。

11、电子订货系统(Electronic Order system, EOS)企业间利用通信网络和终端设备以在线连接的方式进行订货作业和订货信息交换的系统,(即将批发、零售场所发生的订货数据输入计算机,即刻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连接的方式将资料传送至总公司、批发商、商品供货商或制造商处。)

12、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 GPS)利用卫星对地面或空间物体进行实时三维空间、三维速度和时间的定位和跟踪系统

GPS系统的构成:空间部分,21+3;GPS星座地面监控系统;用户接收机

功能:自动定位,物流实时监控,海空导航

13、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以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系统。

14、物流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数据的收集和录入(条形码、射频卡、GPS、电子秤);信息的存储(数据库、数据仓库);信息的传输(Internet、Intranet、EDI);信息的处理(POS、EOS、GIS);信息的输出(GIS、显示器、打印机、PDA(Portable Digital Assistant)。

15、物流信息系统应具备的特征:开放性,可扩展性和灵活性,安全性,协同性,动态性,快速反应性,信息的集成性,支持远程处理,检测、预警、纠错能力。

17、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法包括:结构化生命周期法和原型法。

结构化生命周期法主要特点:(1)先明确用户需求,根据需求设计系统(2)运用系统的分解和综合技术将复杂的系统简化(3)强调阶段成果的审定和检验制度。

用原型法开发物流信息系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确定用户的基本要求(2)利用原型来进一步认识用户的需求,明确哪些方面还没有满足用户的需求(3)修正和改进原型。

第十章 物流战略管理

1、物流战略(Logistics Strategy )指为寻求物流的可持续发展,就物流发展目标及达成目标的途径与手段而制定的长远性、全局性的规划与谋略。

2、战略管理的内涵:战略管理是企业为了实现战略目标、制定战略决策、实施战略方案、控制战略绩效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

(1)、战略管理是一种高层次性管理

(2)、战略管理是一项整体性管理

(3)、战略管理是一种动态性管理

3、物流战略管理是指通过物流战略设计、战略实施、战略评价与控制等环节,调节物流资源、组织结构等最终实现物流系统宗旨和战略目标的一系列动态过程的总和。

4、物流企业经营战略是指企业在对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条件分析的基础上,为求得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长远谋划。

5、物流战略的功能: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水平、改进服务。

6、制定物流战略需遵守的原则:考虑总成本、个性化和多样化、延迟战略。

7、影响物流战略制定的一些问题(物流战略规划时对物流网络评估和审核的准则包括五个核心方面:)

(1)、需求(2)、客户服务(3)、产品特征(4)、物流成本(5)、定价策略

8、常用的制定战略的方法:(1)、自上而下的方法(2)、自下而上的方法(3)、上下结合的方法(4)、战略小组方法

9、物流战略管理的全过程包括:战略目标、战略形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战略控制。

10、波士顿咨询公司:“业务包”理论:波士顿咨询公司(BCG )认为,大多数公司经营的业务都不止一种,企业内部的这些业务称为它的“业务包”。“业务包”理论主张,对一个企业业务包内的每一种业务,都应该建立一个独立的战略。

高 高 低 低

相对竞争地位 业务增长率 图10-1 BCG 的企业业务单位组合图

11、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政策导向矩阵 :

12、按照战略重心不同,企业经营战略如何划分?

(1)依照战略水平偏离企业原有水平的程度划分(2)依照企业产品、服务和市场的组合状况划分 (3)依照战略中心不同划分 (4)依照战略涉及的产品销售范围划分(5)依照企业经营的职能划分

13、战略控制类型:(1)、回避控制问题(2)、具体活动的控制(3)、绩效控制(4)、人员控制

14、按管理模式物流企业的经营战略如何划分?

(1)增长型集中经营战略与增长型多样化经营战略

(2)纵向一体化与横向一体化经营战略

(3)按物流服务的范围和机能整合性划分的物流企业的经营战略

15、按照物流服务的范围和机能整合性可以将物流企业经营战略分为哪几种?

(1)、先驱型企业的战略——综合物流

(2)、机能结合型企业的战略——系统化物流

(3)、运送代理型企业的战略——柔软性物流

(4)、缝隙型企业的战略——差别化、低成本物流

业务单位前景

有吸引力

一般 无吸引力

强一般弱业

务单

位的

争能力

图10-3 政策导向矩阵

第十一章物流顾客服务管理

1、名词稀释

(1)顾客服务:企业向顾客提供的贯穿于产品或服务售前、售中、售后整个过程中的各种活动。(2)物流顾客服务:物流企业向客户提供的贯穿于双方合作过程中的各种活动。

2、顾客服务具有那些特征:(1)无形性(2)不可分性(3)不确定性(4)即时性(5)有偿性(6)可得性(7)互动性(8)独特性(9)广泛性

3、简述顾客服务与顾客满意的区别与联系。

答:顾客服务不同于顾客满意,只是顾客服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顾客满意的程度。顾客满意是针对产品整体质量特性的;顾客满意也是针对企业本身的,总之,顾客满意是比顾客服务更广泛的概念。

4、什么是物流顾客服务?其特殊性体现在何处?

答:物流顾客服务:物流企业向客户提供的贯穿于双方合作过程中的各种活动。

物流顾客服务的特殊性:物流企业的顾客服务包括:代替客户企业为客户企业作顾客服务和针对客户企业的顾客服务,又包括分供方代替物流企业所作的顾客服务。

5、请举例说明顾客服务与成本的关系。

顾客服务与成本关系有四种类型:(1)、服务不变,成本下降(2)、服务提高,成本增加(3)、成本不变,服务提高(4)、成本较低,服务较高。

6、简述物流顾客服务管理的目的和原则。

物流顾客服务管理的目的是以适当的成本实现高质量的顾客服务。

物流顾客服务管理的原则:

(1)以市场为导向(2)制定多种顾客服务组合(3)开发对比性顾客服务(4)注重顾客服务的发展性(5)重视顾客服务与社会系统的吻合(6)建立能把握市场环境变化的顾客服务管理体制(7)建设与完善物流中心(8)构筑信息系统

7、简述物流顾客服务战略的决策步骤。

物流顾客服务战略的决策:(1)顾客服务要素的确定(2)收集有关顾客服务的信息(1、顾客服务流程分析2、顾客需求分析3、定点超越分析)(3)确定顾客需求的不同类型(4)根据不同的顾客群体制定相应的顾客服务组合(5)顾客服务组合的管理和决策流程。

8、物流顾客服务的评价需要遵循哪些原则?(1)准确性原则(2)过程化评价原则(3)连续性原则(4)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原则。

9、物流顾客服务主要评价哪些要素?(1)可得性(缺货频率、供应比率、订货完成率(2)作业绩效(速度、一致性、灵活性、故障与恢复)(3)可靠性

10、物流企业的顾客服务评价指标有哪些?(1)、仓库管理和操作评价指标:库存准确率、入库准确率、出库准确率、仓库破损率;(2)、运输服务评价指标:发货及时率、到货及时率、返单及时率、客户投诉率、客户满意度、破损频率、破损率、订单完成率、急单完成率;(3)、数据录入工作评价

指标:数据录入及时率、数据录入准确率;(4)、进出口业务评价指标:报关及时率、单证处理及时

率、订单处理正确率;(5)、费用结算评价指标:费用结算及时率、费用结算准确率。

第十二章物流成本管理

1、名词解释

(1)物流成本:物流成本是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即产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如包装、运输、储存、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各个环节所支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1))

(2)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成本管理就是要通过成本去管理物流,即以成本为手段的物流管理方法。

物流成本管理是以物流成本信息的产生和利用为基础,按照物流成本最优化的要求有组织地进行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活动。(从内容上)

2、物流成本的特点有哪些?

(1)以客户服务需求为基准(2)难以归纳性(3)分散性(4)效益背反(5)难以比较性(6)物流成本削减具有乘数效应

3、简述物流成本的影响因素。

(1)竞争性因素(影响客户服务水平的因素:订货周期、库存水平、运输);(2)产品因素(产品价值、产品密度、产品废品率、产品破损率);(3)环境因素(包括空间因素、地理位置及交通状况等。);(4)管理因素。

4、物流成本管理包括哪些内容?

(1)物流成本预测(2)物流成本决策(3)物流成本预算(4)物流成本控制(5)物流成本核算(6)物流成本分析。

5、如何降低物流成本?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

(1)树立现代物流理念,健全企业物流管理体制(2)树立物流总成本观念,增强全员物流成本意识(3)加强物流成本的核算,建立成本考核制度(4)优化企业物流系统,寻找降低成本的切入点

6、如何确定物流成本核算的范围?物流成本核算的范围:

企业进行物流成本核算时,首先应确定计算的口径,即从哪个角度计算物流成本,物流成本的核算范围包括哪些内容:

(一)按物流范围分类:供应物流费、生产物流费、销售物流费、回收物流费、和废气物流费;(二)按物流支付形态分类:企业支付的物流费、其他企业支付的物流费;

(三)按物流功能分类:物品流通费、信息流通费和物流管理费。

7、如何确定物流成本核算对象?

答:进行物流成本计算,首先要确定物流成本计算对象。成本计算对象的选取方法不同,得出的物流成本结果也就不同,从而也就导致了不同的成本评价对象与评价结果。因此正确确定物流成本计算对象是进行物流成本计算的基础。确定物流成本计算对象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成本费用承担实体、成本计算期、成本计算空间。

8、物流成本核算的方法:(1)会计方法(2)统计方法(3)会计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

9、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法),是以成本动因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作业(Activity)进行动态追踪,反映、计量作业和成本对象的成本,评价作业业绩和资源利用情况的方法。

10、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作业耗用资源,产品耗用作业;生产导致作业的产生,作业导致成本的发生”以作业为成本计算对象,首先依据资源动因将资源的成本追踪到作业,形成作业成本,再依据作

11、简述作业成本法的核算程序。(1)、确认各项作业的成本动因(2)、对作业进行筛选整合,建立作业中心及作业成本库(3)、依据资源动因,将各项作业所耗费的资源追踪到各作业中心,形成作业成本库(4)、根据产品对作业的消耗,将成本分配给最终产品,计算产品成本。

第十三章第三方物流

1、名词稀释

(1)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指在物流渠道中,由中间商以合同的形式在一定期限内向供需企业提供所需要的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务。(《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1))

(2)物流一体化:所谓物流一体化,就是以物流系统为核心的由生产企业经由物流企业、销售企业,直至消费者的供应链的整体化和系统化。它是物流业发展的高级和成熟阶段。

(3)第四方物流:第四方物流(Fourth Party Logistics,简称FPL或4PL):安盛咨询公司---首要倡议者提出的定义:第四方物流是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它对公司内部和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应商所拥有的不同资源、能力和技术进行整合管理,提供一整套供应链解决方案。

(4)第三方物流决策:第三方物流决策是企业考虑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时的决策问题,引用的是决策的狭义理解,泛指企业在选择自营物流和外包物流活动时做出的是否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决定。

2、简述现代第三方物流的特征。

(1)它是合同导向的一系列服务(2)它是个性化的物流服务(3)它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物流服务(4)它与客户之间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3、论述第三方物流与物流一体化、与第四方物流的区别与联系。

第三方物流与物流一体化的区别与联系:(1)第三方物流是物流一体化的基础。(2)物流一体化的趋势为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巨大的市场需求。(3)第三方物流和物流一体化都是物流专业化的表现形式。

第三方物流与第四方物流的区别与联系:(4)第三方物流侧重于实际的物流运作以及面对客户需求的一系列信息化服务。(5)第四方物流则侧重于从宏观上对供应链进行优化管理,其优势在于管理理念的创新和变革管理能力。(6)第四方物流看成是第三方物流基础上的一种演绎和对第三方物流更为细致的分类

4、简述第三方物流兴起的原因?

(1)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2)新型管理理念的要求(3)改善物流与强化竞争力相结合意识的萌芽(4)物流领域的竞争激化导致综合物流业务发展的历史必然。

5、对于企业来说,如何定位第三方物流供应商?

(1)第三方物流是客户的战略同盟者,而非一般的买卖对象(2)第三方物流是客户的战略投资人,也是风险承担者(3)第三方物流与客户是市场共生关系(4)利益一体化是第三方物流管理的利润基础。

6、对于企业来说,采用第三方物流的优越性和风险体现在哪里?

第三方物流的优越性:(1)有利于集中主业(2)有利于减少库存(3)有利于减少投资和加快资本周转(4)有利于灵活运用新技术(5)有利于提高顾客服务水平(6)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7)有利于建立本地关系而进入新的市场(8)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9)有利于企业的虚拟经营。

第三方物流的风险:与自营物流相比较,第三方物流在给使用企业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会给使用企业带来一些风险,主要有:

(1)对物流的控制能力降低甚至丧失的风险(2)顾客关系管理上的风险(①削弱企业同顾客关系的风险,②顾客资料被泄密的风险)(3)企业战略被泄密的风险(4)连带经营风险(5)机会主义风险。

7、简述基于“战略-能力”思路的综合决策模型。

综合决策模型:这是一个基于“战略-能力”思路的决策模型,采用的是较为规范的递推过程,是一个多因素、多准则的定性推理决策过程,即在进行第三方物流决策时,应从物流在企业的战略地位出发,在考虑企业物流能力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具体分为以下几点:考虑物流子系统战略重要性,考虑物流各功能战略意义,考虑设施和资金等有无能力,考虑成本有无竞争力。

8、简述企业选择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步骤。

(1)组成跨职能选择团队(2)设定外包目标(3)确定物流需求(4)制定选择准则(5)列出候选名单(6)候选者征询(7)发出招标书及收回投标书(8)初评及现场考察(9)候选者资格评审(10)利用分析工具选择第三方物流供应商。

9、企业如何有效管理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间的合作?

(1)正确理解双方关系---合作伙伴关系

(2)加强交流沟通(一是加强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管理者之间、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交流沟通;二是加强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之间的交流沟通。)

(3)进行组织管理

(4)选择监督方法

(5)加强绩效考评

10、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之间合作终止的原因有哪些?

(1)、战略目标和中心的变化(2)、所有者或管理者发生了变化(3)、对合作伙伴能力的期望不能实现(4)、缺乏协调(5)、财务困难(6)、文化差异(7)、合同期满。

11、简述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战略?

(1)成本领先战略(2)集中化战略(3)企业联盟战略(4)服务拓展战略(5)信息技术应用战略(6)人才开发战略。

12、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SWOT分析

(1)优势:熟知国内的物流市场的特点、建有遍布全国的网络系统,较低的运营成本以及与政府和相关企业的良好关系。

(2)劣势:服务项目单一、物流信息系统落后、运营效率偏低、缺乏现代物流知识和专业物流管理人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