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

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

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
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

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

引言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充分发挥教育统计工作对教育管理、科学决策和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教育部组织专家对1991年发布的《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试行)》进行了修订。修订工作广泛征求了教育部各司局、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以及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的意见,并根据反馈意见对监测指标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和测算验证。

本次修订更加关注促进教育公平和科学监测教育发展的需要,参照国际教育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结合新修订的教育统计报表,在原监测指标的基础上,删减了部分陈旧指标,新增了教育信息化、学生体质健康、学校安全以及教师培训等相关指标。同时,修订了部分指标统计口径和计算方法,进一步明确了指标定义、适用范围和数据来源。

修订后的指标体系分为五类102项,与修订前的指标体系相比,保留原指标9项,修订原指标18项,新增指标75项;修订后的指标有12项为国际组织的常用教育指标,如毛入学率、净入学率等;有9项借鉴了国际教育指标,并基于我国教育事业统计工作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了适当调整,如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等。

本指标体系可用于指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科学开展教育事业发展监测与评价工作。各地可结合本地实际,参照使用。

说明

1.指标体系中,城乡划分参照国家统计局2010年发布的《统计用城乡划分代码》,将城乡分为三大类,即城区(含主城区、城乡结合部)、镇区(含镇中心区、镇乡结合区、特殊区域)、乡村(含乡中心区、村庄)。同时,若无特殊说明,指标中农村指大农村(镇区+乡村)。

2.指标体系中,若无特殊说明,幼儿园指独立设置幼儿园;小学指普通小学;初中包括普通初中和职业初中;高中阶段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含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指按国家规定设置标准和审批程序批准成立,并在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的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机构),包括调整后中等职业学校、普通中专、职业高中和成人中专等,未含技工学校。

3.指标体系中,计算普通高校指标时,数据项中只包括普通本科院校与普通专科院校数据,未含其他机构数据。在“学校校舍、占地”部分,计算普通高校生均办学条件指标时,国家级、省级公式中分母采用普通高校折合在校生数,校级公式中用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生数。

4.指标计算中所用到的人口数据,均采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常住人口数据。

目录

引言..................................................................... I 说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目录..................................................................... I 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 (1)

一、综合教育程度 (5)

1.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 (5)

2.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5)

3.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6)

4. 新增劳动力中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的比例(%) (7)

5.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 (7)

6. 每十万人口各级学校在校生数(人) (8)

7. 在各级各类学校(机构)中接受过培训的人次(人次) (9)

二、国民接受学校教育状况 (9)

8.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9)

9. 小学一年级新生中接受过学前教育的比例(%) (10)

10. 净入学率(%) (11)

11. 毛入学率(%) (11)

12. 义务教育巩固率(%) (12)

13. 毕业生升学率(%) (13)

14. 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在校生中寄宿生所占比例(%) (14)

15. 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在校生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 (15)

16. 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随迁子女所占比例(%) (15)

17. 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所占比例(%) (17)

18. 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全日制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 (18)

19. 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在校生所占比例(%) (19)

20. 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和在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学习的残疾人比例(%) (19)

21. 民族地区在校生中接受双语教学学生所占比例(%) (20)

22. 民办教育在校生所占比例(%) (21)

23. 民办普通本专科招生所占比例(%) (23)

24. 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 (23)

25. 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比 (23)

26. 中小学(幼儿园)平均班额(人/班) (24)

27. 中(小)学小班额班比例(%) (25)

28. 中(小)学大班额班比例(%) (25)

29.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26)

30. 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 (27)

31. 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 (28)

32. 普通高校在校生中外国留学生所占比例(%) (29)

33. 普通高校外国留学生中接受学历教育的比例(%) (30)

三、学校办学条件 (31)

(一)教职工 (31)

34. 生师比 (31)

35. 幼儿园学前教育专业毕业专任教师比例(%) (32)

36. 中(小)学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比例(%) (33)

37. 中(小)学学生与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比 (33)

38. 特殊教育学校受过特教专业培训的专任教师比例(%) (34)

39. 学历合格专任教师比例(%) (35)

40. 高于规定学历专任教师比例(%) (36)

41. “双师型”教师比例(%) (37)

42. 民族地区双语教学专任教师比例(%) (37)

43.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任教师比例(%) (39)

44. 普通高校具有研究生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 (40)

45. 普通高校具有海外工作学习经历专任教师比例(%) (41)

46.普通高校聘请校外教师与校本部专任教师比 (42)

47. 普通高校聘请的外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 (42)

48. 普通高校学生与专职辅导员比 (43)

49. 普通高校学生与心理咨询工作人员比 (44)

50. 每百名专任教师接受培训的次数(人次/百人) (44)

(二)学校校舍、占地 (46)

51. 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平方米/生) (46)

52. 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平方米/生) (47)

53. 生均实验室面积(平方米/生) (48)

54. 寄(住)宿生生均宿舍面积(平方米/生) (49)

55. 普通高校生均宿舍面积(平方米/生) (50)

56. 生均学校占地面积(平方米/生) (51)

57. 学校绿化用地面积所占比例(%) (52)

58. 生均体育馆面积(平方米/生) (54)

59. 生均运动场地面积(平方米/生) (54)

60. 中(小)学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率(%) (56)

(三)学校图书、教学仪器配备 (57)

61. 生均图书(册/生) (57)

62.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元/生) (58)

63. 中(小)学体育器械配备达标率(%) (59)

64. 中(小)学音乐器材配备达标率(%) (59)

65. 中(小)学美术器材配备达标率(%) (60)

66. 小学数学科学实验仪器达标率(%) (61)

67. 中学理科实验仪器达标率(%) (61)

(四)学校信息化建设 (62)

68. 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终端(计算机)数(台/百人) (62)

69. 建立校园网的学校比例(%) (63)

70. 接入互联网的学校比例(%) (64)

71. 校均接入互联网出口带宽(Mbps/校) (65)

72. 生均数字资源量(GB/生) (66)

73. 网络多媒体教室占教室总数比例(%) (67)

74. 校均网络课程数(门/校) (68)

75. 每百名专任教师接受信息技术相关培训的次数(人次/百人) (69)

(五)学校医疗、卫生、安全情况 (70)

76. 中(小)学有校医院(卫生室)的学校比例(%) (70)

77. 中(小)学有专职校医的学校比例(%) (71)

78. 中(小)学有专职保健人员的学校比例(%) (71)

79. 有网管供水的学校比例(%) (72)

80. 有卫生厕所的学校比例(%) (73)

81. 在校生死亡人数所占比例(%) (74)

82. 在校生死亡人数中校内所占比例(%) (75)

四、教育经费 (76)

83. 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 (76)

84. 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拨款增长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较情况(百分点) (77)

85. 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元/生) (77)

86. 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元/生) (79)

87. 生均教育经费指数(%) (80)

88. 社会捐赠经费及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占教育总经费的比例(%) (81)

五、科学研究 (82)

89. 普通高校出版自然科学与技术专著数(部) (82)

90. 普通高校发表自然科学与技术论文数(篇) (82)

91. 普通高校知识产权授权数(件) (82)

92. 普通高校科技成果获奖数(项) (83)

93. 普通高校技术转让收入(万元) (83)

94. 普通高校自然科学与技术研究与发展全时人员数(人年) (84)

95. 普通高校参与科技项目研究生人数(人) (84)

96. 普通高校科技经费拨入总额(万元) (85)

97. 普通高校出版人文与社会科学著作数(部) (85)

98. 普通高校发表人文与社会科学论文数(篇) (85)

99. 普通高校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与咨询报告数(篇) (86)

100. 普通高校人文与社会科学成果获奖数(项) (86)

101. 普通高校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与发展全时人员数(人年) (87)

102. 普通高校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经费拨入总额(万元) (87)

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

一、综合教育程度

1.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

2.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3.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4. 新增劳动力中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的比例(%)

5.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

6. 每十万人口各级学校在校生数(人)

7. 在各级各类学校(机构)中接受过培训的人次(人次)

二、国民接受学校教育状况

8.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9. 小学一年级新生中接受过学前教育的比例(%)

10. 净入学率(%)

11. 毛入学率(%)

12. 义务教育巩固率(%)

13. 毕业生升学率(%)

14. 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在校生中寄宿生所占比例(%)

15. 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在校生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

16. 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随迁子女所占比例(%)

17. 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所占比例(%)

18. 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全日制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

19. 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在校生所占比例(%)

20. 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和在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学习的残疾人比例(%)

21. 民族地区在校生中双语教学学生所占比例(%)

22. 民办教育在校生所占比例(%)

23. 民办普通本专科招生所占比例(%)

24. 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

25. 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比

26. 中小学(幼儿园)平均班额(人/班)

28. 中(小)学大班额班比例(%)

29.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30. 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

31. 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

32. 普通高校在校生中外国留学生所占比例(%)

33. 普通高校外国留学生中接受学历教育的比例(%)

三、学校办学条件

(一)教职工

34. 生师比

35. 幼儿园学前教育专业毕业专任教师比例(%)

36. 中(小)学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比例(%)

37. 中(小)学学生与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比

38. 特殊教育学校受过特教专业培训的专任教师比例(%)

39. 学历合格专任教师比例(%)

40. 高于规定学历专任教师比例(%)

41. “双师型”教师比例(%)

42. 民族地区双语教学专任教师比例(%)

43.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任教师比例(%)

44. 普通高校具有研究生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

45. 普通高校具有海外工作学习经历专任教师比例(%)

46. 普通高校聘请校外教师与校本部专任教师比

47. 普通高校聘请的外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

48. 普通高校学生与专职辅导员比

49. 普通高校学生与心理咨询工作人员比

50. 每百名专任教师接受培训的次数(人次/百人)

(二)学校校舍、占地

51. 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平方米/生)

52. 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平方米/生)

53. 生均实验室面积(平方米/生)

54. 寄(住)宿生生均宿舍面积(平方米/生)

55. 普通高校生均宿舍面积(平方米/生)

56. 生均学校占地面积(平方米/生)

57. 学校绿化用地面积所占比例(%)

58. 生均体育馆面积(平方米/生)

59. 生均运动场地面积(平方米/生)

60. 中(小)学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率(%)

(三)学校图书、教学仪器配备

61. 生均图书(册/生)

62.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元/生)

63. 中(小)学体育器械配备达标率(%)

64. 中(小)学音乐器材配备达标率(%)

65. 中(小)学美术器材配备达标率(%)

66. 小学数学科学实验仪器达标率(%)

67. 中学理科实验仪器达标率(%)

(四)学校信息化建设

68. 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终端(计算机)数(台/百人)

69. 建立校园网的学校比例(%)

70. 接入互联网的学校比例(%)

71. 校均接入互联网出口带宽(Mbps/校)

72. 生均数字资源量(GB/生)

73. 网络多媒体教室占教室总数比例(%)

74. 校均网络课程数(门/校)

75. 每百名专任教师接受信息技术相关培训的次数(人次/百人)(五)学校医疗、卫生、安全情况

76. 中(小)学有校医院(卫生室)的学校比例(%)

77. 中(小)学有专职校医的学校比例(%)

78. 中(小)学有专职保健人员的学校比例(%)

79. 有网管供水的学校比例(%)

80. 有卫生厕所的学校比例(%)

81. 在校生死亡人数所占比例(%)

82. 在校生死亡人数中校内所占比例(%)

四、教育经费

83. 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

84. 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拨款增长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较情况(百分点)

85. 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元/生)

86. 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元/生)

87. 生均教育经费指数(%)

88. 社会捐赠经费及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占教育总经费的比例(%)

五、科学研究

89. 普通高校出版自然科学与技术专著数(部)

90. 普通高校发表自然科学与技术论文数(篇)

91. 普通高校知识产权授权数(件)

92. 普通高校科技成果获奖数(项)

93. 普通高校技术转让收入(万元)

94. 普通高校自然科学与技术研究与发展全时人员数(人年)

95. 普通高校参与科技项目研究生人数(人)

96. 普通高校科技经费拨入总额(万元)

97. 普通高校出版人文与社会科学著作数(部)

98. 普通高校发表人文与社会科学论文数(篇)

99. 普通高校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与咨询报告数(篇)

100. 普通高校人文与社会科学成果获奖数(项)

101. 普通高校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与发展全时人员数(人年)

102. 普通高校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经费拨入总额(万元)

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解释

一、综合教育程度

1.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

定义: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是指本年度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本年度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1包括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等。其中,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是指中央和地方所属企业在企业营业外资金列支或企业自有资金列支,并实际拨付所属学校的办学经费;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是指学校举办的校办产业和各种经营取得的收益及投资收益中用于补充教育经费的部分。

用途:该指标可衡量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总量情况。

公式: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本年度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本年度国内生产总值*100%

数据来源:教育经费统计、中国统计年鉴

适用范围:国家级

指标释义:一般来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高,表明政府对教育投入的重视程度高。

局限性:该指标主要反映政府部门对于教育的投入的情况,但不能体现教育经费利用的效用情况。

2.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定义: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是指16周岁以上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人口中,人均接受学历教育(包括成人学历教育,但不包括各种非学历培训)的年数。在教育事业数据中,新增劳动力数大致对应为未接受教育的16周岁人口和各级各类教育中年满16周岁的当年辍学学生与未继续升学的毕业生的合计数。根据现行学制年数,各级教育的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分别为:小学文化程度6年、初中文化程度9年、高中文化程度12年、大专15年、本科16年、研究生19年2。

1《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1》,教育部财务司国家统计局社会与科技司,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

用途:该指标提供新增劳动者素质的信息,反映全国及各地教育对国民素质的提升作用,可用作教育效益类指标。

公式: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新增劳动力每个人接受学历教育年限之和/新增劳动力人口数,可表述为下面公式:

E P Y i

i ∑= 公式中为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P 为新增劳动力合计数,P i 为具有i 级文化程度的新增劳动力数,E i 为具有i 级文化程度的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数。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教育事业统计报表

适用范围:国家级

指标释义: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高表明新进入劳动力市场人口的文化素质高,反映国民素质的提升。

局限性:该指标没有直接的数据来源,公式中的数值带有一定的推算性质。比如,可参照学生流动模型与教育事业统计数据,对具有各级文化程度的新增劳动力数进行推算;根据学制年数确定受教育年数,也不是个人的受教育年数的精确值,其中,未考虑辍学、毕业和肄业等状况之间的差异。因此,指标值会受到所采用估算方法的影响。

3.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定义: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是指20~59岁劳动力人口人均接受学历教育(包括成人学历教育,不包括各种非学历培训)的年数。劳动年龄人口指能够从事一定强度要求工作的成年人口,成年人口总数减去法定退休年龄人口数量是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按照发达国家的教育普及水平和退休制度安排,国际组织将25~64岁人口统计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我国通常将20~59岁人口作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

用途:该指标提供人口素质的重要信息,反映教育对国民素质的提升作用,可用作教育效益类指标。

公式: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20~59岁劳动力人口每个人接受学历教育年限之和/20~59岁劳动力人口总数,可表述为下面公式:

P

E P Y i i ∑= 式中Y 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P 为年龄在20~59岁之间、

具有劳动能力人口合计数,P i为年龄在20~59岁之间、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中具有i级文化程度的人口数,E i为具有i级文化程度的人口受教育年数,各级教育受教育年数参照指标“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中相关说明。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

适用范围:国家级

指标释义: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高表明主要劳动年龄人口接受学历教育的年限长,国家的人力资源水平高。

局限性:与指标“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类似,该指标的计算带有推算性质,指标值会受到估算方法的影响。

4. 新增劳动力中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的比例(%)

定义:新增劳动力中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的比例,是指16周岁以上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人口中接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的人口比例。

用途:该指标用于考察全国和各地区新增劳动人口的教育程度,可用作教育效益类指标。

公式:新增劳动力中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的比例=新增劳动力中接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人口数/新增劳动力人口总数*100%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教育事业统计报表

适用范围:国家级

指标释义:新增劳动力中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的比例越高表明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的人数越多,体现国民素质的提升。

局限性:与指标“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类似,该指标的计算带有推算性质,具体指标值会受到估算方法的影响。

5.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

定义: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是指20~59岁劳动力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口比例。

用途:本指标用于考察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具有高等教育程度的人口情况,可作为教育效益类指标。

公式: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20~59岁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人口数/20~59岁劳动力人口总数*100%

指标值精确计算需要基于人口普查数据,其他年份需要基于一定的人口预测

模型与学生流动模型进行推算1。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

适用范围:国家级

指标释义:该指标值越大表明在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越多,代表更高的人力资源水平。

局限性:指标值会受到估算方法的影响。

6. 每十万人口各级学校在校生数(人)

定义:每十万人口各级学校在校生数,是指在某学年内平均每十万人口中含各级学校在校生人数。

用途:该指标可反映人口中各级学校学生的相对规模情况。

公式:每十万人口各级学校在校生数=某一级学校在校生总数/当年人口总数*100000

数据来源:教育事业统计报表、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技工学校数据

指标分解: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阶段、高等教育

适用范围:国家级、省级

指标释义:该指标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全国及各地的教育发展水平及各级教育受教育人口比重的高低。

局限性:该指标值主要反映各级教育受教育人口的相对规模,会受到当地人口结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政策及学校布局等的影响。例如,在义务教育全普及的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的指标值主要与学龄人口有关;而高等教育的指标值受高等学校在全国布局的影响较大。

(1)每十万人口在园(班)幼儿数(人)

= 在园(班)幼儿总数/当年人口总数*100000

(2)每十万人口小学在校生数(人)

=小学在校生总数/当年人口总数*100000

(3)每十万人口初中在校生数(人)

=初中在校生总数/当年人口总数*100000

1参考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所提供资料《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及其中受过高等教育人口

(4)每十万人口高中阶段在校生数(人)

=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当年人口总数*100000

(5)每十万人口高等教育在校生数(人)

=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当年人口总数*100000

注: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普通本专科和成人本专科。

7. 在各级各类学校(机构)中接受过培训的人次(人次)

定义:在各级各类学校(机构)中接受过培训的人次,是指上学年依托各级各类学校(机构)举办的非学历教育的进修及培训的结业人次,目前主要由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机构)和高等学校(机构)承担面向公众的进修及培训。

用途:在该指标可反映在各级各类学校(机构)中举办的进修及培训的规模情况。

公式:各级各类学校(机构)中接受过培训的人次=上学年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机构)进修及培训的结业人次+上学年高等学校(机构)中进修及培训的结业人次

数据来源:教育事业统计报表

适用范围:国家级、省级、地级、县级、校级

指标释义:该指标主要反映全国及各地依托各级各类学校(机构)举办的进修及培训的参与情况,指标值越高,说明进修及培训的参与率越高,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继续教育的参与情况。

局限性:该指标仅反映依托学校(机构)举办的继续教育的进修及培训人次,并不能完全体现继续教育的参与情况,同时进修及培训的实际效果也会受到培训类型、培训时间的长短及举办单位等的影响。

二、国民接受学校教育状况

8.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定义: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是指学前教育在园(班)幼儿数(不考虑年龄)占3~5岁年龄组人口数(个别地区为4~6岁年龄组人口数)的百分比。

用途:该指标反映国家及各地为适龄儿童提供学前教育入学机会的总体水平,可作为教育机会类指标。

公式: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学前教育在园(班)幼儿总数/3~5岁年龄组人口

数(个别地区为4~6岁年龄组人口数)*100%

数据来源:教育事业统计报表、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

指标分解:分学前一年、学前两年

适用范围:国家级、省级

指标释义:学前教育毛入园率高表明全国和各地能为更多适龄儿童提供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当该指标值达到100%时,表明当前的教育资源可以满足所有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但并不能表示所有适龄儿童都已经入园。

局限性:由于包含3~5岁年龄组外的学生,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可能会超过100%,同时,各地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还会受到适龄幼儿地区间流动的影响。

(1)学前一年毛入园率(%)

= 5岁及以上在园(班)幼儿数/ 5岁年龄组人口数*100%

(2)学前两年毛入园率(%)

=4岁及以上在园(班)幼儿数/ 4~5岁年龄组人口数*100%

9. 小学一年级新生中接受过学前教育的比例(%)

定义:小学一年级新生中接受过学前教育的比例,是指小学一年级新入学学生中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学生数占小学一年级新入学学生总数的百分比。

用途:该指标反映一年级新生中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学生情况,可作为教育机会类指标。

公式:小学一年级新生中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学生比例=小学一年级新生中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学生数/小学一年级招生数*100%

数据来源:教育事业统计报表

指标分解:分性别;分城乡

适用范围:国家级、省级、地级、县级、校级

指标释义:小学一年级新生中接受过学前教育的比例高表明这些学生中大部分已为接受小学教育做了准备,一般认为,学前教育在儿童今后的教育中将起重要作用1。学前教育对小学学习准备的效果会受到学前教育类型和水平的影响。

局限性:该指标可能高估学前教育的参与情况,因为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儿童比未接受过的儿童有更可能继续参加小学教育。对该指标值进行地区间比较时,要考虑儿童地区间流动的影响。

1《教育指标技术指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所, 2009年11月(Education Indicators Technical guidelines,

10. 净入学率(%)

定义:净入学率是指某一级教育在校学龄人口数占该级教育国家规定年龄组人口总数的百分比。

用途:该指标可以准确反映各级教育学龄人口接受该级教育的水平和程度,可作为教育机会类指标。

公式:净入学率=某一教育在校学龄人口数/该级教育国家规定年龄组人口总数*100%

数据来源:教育事业统计报表、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

指标分解:分小学、初中;分性别

适用范围:国家级、省级

指标释义:某一级教育净入学率高表明该级教育适龄儿童接受教育的机会高。该指标理论上的最大值为100%,由于存在早入学或晚入学现象,未达到100%并不表示相应比例的学生未入学。

局限性:当各学段教育规定的入学日期与人口统计中基于出生日期的人口统计信息不匹配时,会影响对净入学率的分析,如果净入学率超过100%,说明入学人口与人口统计数据不匹配1。

(1)小学净入学率(%)

=小学在校学龄人口数/小学校内外学龄人口数*100%

(2)初中净入学率(%)

=初中在校学龄人口数/国家统计局公布12~14岁年龄组人口数*100%

11. 毛入学率(%)

定义:毛入学率,是指某一级教育不分年龄的在校学生总数占该级教育国家规定年龄组人口数的百分比。

用途:该指标可反映某一级教育总体的入学水平和能力,可作为教育机会类指标。

公式:毛入学率=某一级教育在校学生总数/该级教育国家规定年龄组人口总数*100%

数据来源:教育事业统计报表、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1《教育指标技术指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所, 2009年11月(Education Indicators Technical guidelines,

部公布技工学校数据

指标分解:分小学、初中、高中阶段、高等教育;分性别

适用范围:国家级、省级(高等教育只适用于国家级计算)

指标释义:毛入学率高,表明提供的入学机会多。当该指标达到100%时,表明教育资源可以支持所有适龄人口的入学,但并不代表所有适龄人口均已入学。当某级教育的毛入学率超过90%时,表明该级教育提供的入学机会达到普及水平。

局限性:由于包含非正规年龄组学生,毛入学率可能会超过100%,比较分析时需对此有所考虑。一般来说,义务教育普及初期由于超龄儿童少年或者辍学儿童回归学校,义务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可能存在超过100%的现象,但随着控辍保学和按时入学等措施,将会回落到100%附近。而高中阶段教育可面向不同年龄段的学习者,以后超过100%可视为支持全民终身学习的一种积极现象。

(1)小学毛入学率(%)

=小学在校生总数/小学校内外学龄人口数*100%

(2)初中毛入学率(%)

=初中在校生总数/12~14岁年龄组人口数*100%

(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15~17岁年龄组人口数*100%

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数=普通高中在校生数+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技校在校生+成人高中注册学生数

(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18~22岁年龄组人口数*100%

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数+研究生在校生数+成人本专科折合在校生数(成人脱产班在校生数+成人夜大在校生数*0.5+成人函授在校生数*0.5)+网络本专科在校生数*0.5+自学考试毕业人数*1.5+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在学人数+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在学人数*0.5+军事院校本专科在校生数

12. 义务教育巩固率(%)

定义:义务教育巩固率,是指初中毕业班学生数占该年级入小学一年级时学生数的百分比。

育的内部效益,可作为教育质量类指标。

公式:义务教育巩固率=初中毕业班学生数/该年级入小学一年级时学生数*100%

数据来源:教育事业统计报表

指标分解:分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初中

适用范围:国家级

指标释义:该指标值高说明更多学生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义务教育的巩固水平高,可作为衡量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参考。

局限性:该指标在计算时并未考察学生复读的影响,使用该指标时可有所考虑。该指标建议适用于国家级,若省级作为参考用,建议充分考虑学生地区间流动的影响。

(1)小学五年巩固率(%)

=小学五年级在校生数/该年级入小学一年级时学生数*100%

(2)初中三年巩固率(%)

=初中三年级在校生数/该年级入初中一年级时学生数*100%

13. 毕业生升学率(%)

定义:毕业生升学率,是指某一级教育毕业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比例,即该级教育高一级学校的招生数占该级教育毕业生数的百分比。招生数是指实际招收入学的新生数。毕业生数是指上学年度具有学籍的学生完成教学计划规定课程,考试合格,取得毕业证书的学生数。

用途:该指标可反映某一级教育的学生能继续接受高一级教育的比例。

公式:毕业生升学率=高一级学校招生数/该级教育毕业生数*100%

数据来源:教育事业统计报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技工学校数据指标分解:分小学、初中、普通高中

适用范围:国家级、省级、地级、县级(普通高中升学率只适用于国家级计算)

指标释义:升学率高说明学生能进入高一级教育阶段继续学习的比例高,也说明高一级教育资源比较充足。升学率低则表明两级教育之间的过渡存在问题,有可能是教育考试系统不合理或高一级教育资源不充足等。

局限性:由于非应届毕业生也可以通过入学考试成为高一级教育的新生,可

能会使该指标值比实际偏高。

(1)小学毕业生升学率(%)

=初中招生数/小学毕业生数*100%

(2)初中毕业生升学率(%)

=高中阶段招生数/初中毕业生数*100%

注:高中阶段招生数统计普通高中招生数、中等职业学校招初中应届毕业生数和技工学校招生数;初中毕业生数包括普通初中和职业初中毕业生数。

(3)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学率(%)

=普通本专科招生数/普通高中毕业生数*100%

注: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学率目前仅统计普通本专科招生数与普通高中毕业生数之比。

14. 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在校生中寄宿生所占比例(%)

定义: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在校生中寄宿生所占比例,是指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寄宿生数占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在校生总数的百分比。寄宿生是指在学校统一管理的学生宿舍里住宿的学生。

用途:该指标可反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情况。

公式: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在校生中寄宿生所占比例=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寄宿生数/义务教育农村学校在校生总数*100%

数据来源:教育事业统计报表

指标分解:分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初中

适用范围:国家级、省级、地级、县级、校级

指标释义:该指标可以反映各地区农村学校寄宿生比例的高低,在具体解释时需结合当地有寄宿需求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评判。

局限性:该指标只反映寄宿生所占比例情况,不能反映寄宿制学校是否满足当地学生的需求,因此,只通过该指标值的大小还不能完全反映各地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情况。

(1)农村小学在校生中寄宿生所占比例(%)

=农村小学寄宿生数/农村小学在校生总数*100%

大学《教育测量与评价》试题库及答案

瑞文测验中哪一项是适用于高智力成人的() 收藏 A. B 瑞文彩图推理测验 B. A 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C. D联合瑞文推理测验 D. C 瑞文高级推理测验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对人的智力进行的一种客观、标准化的度量,叫做()收藏 A. D 智力测验 B. B 情商 C. C 智力 D. A 能力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WAIS 的计分是() 收藏 A. A 先计算标准分 B. B 先计算智商 C. D答对1题得1分 D. C原始分转化为标准二十分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测验所要达到的某种具体的目的,叫做() 收藏 A. B测验目标 B. D 行为目标 C. C 教学目标

A 教育目标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在评价对象的集合内选择一个或若干基准,各个评价对象和基准进行比较,叫做() 收藏 A. A 绝对评价法 B. C 教育评价方法 C. D 定量分析法 D. B 相对评价法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在编制试题时,题型的分类中填空题、改错题、名词解释、简答题都属于()收藏 A. B 选择型 B. D 常用题型 C. A 提供型 D. C 开放式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WISC主要测验的年龄范围是() 收藏 A. B 6-16岁 B. D 4-75 C. A 4-6.5岁 D. C 16岁以上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忧郁、淡漠、悲观、思想与行动缓慢,分数太高可能会自杀。是哪种临床表现() 收藏

A 疑病 B. B 抑郁 C. D 精神病态 D. C 癔症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由反映评价对象内涵的指标集、评价标准和量化符号构成的是()收藏 A. B 模型 B. A 框架 C. D 体系 D. C 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以班级的平均成绩为标准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为() 收藏 A. B 相对评价 B. D 需要性的评价 C. C 比较性评价 D. A 绝对评价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我国教育工作者创造的认知领域目标分类法是() 收藏 A. C 五分法和四分法 B. B 三分法 C. A 六分法 D. D 二分法

教育统计与评价作业与答案

作业 1.第1 题对提出问题事先安排好答案,让对方从中选择的问卷类型是 A.限制式 B.开放式 C.半限制式 D.半开放式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2.第2 题 在已知各个平均数的基础上再计算加权平均数的方法,称为 A.等级平均数 B.组距数列平均数 C .总平均数

D. 评分平均数C .总平均数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3.第3 题 反映试题鉴别能力的指标是 A.区分度 B.信度 C.效度 D.难度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4.第4 题 在不易简明扼要地表达答案的意思时,最好选用哪一种类型问卷 A.限制式 B. 开放式

C.半限制式 D.半开放式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5.第5 题 难度系数为0.42 时,则试题的难易情况为: A.难 B.适中 C.易 D.无法区分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6.第6 题欲分析某校教师和学生对某一改革方案持赞成或反对的态度是否一致的问题,应使用何种

检验方法? A.t 检验 B.u 检验 C.x 2检验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7.第7 题 欲分析某校100 名教师对两个教学改革方案持赞成或反对的态度是否一致的问题,应使用何种检验方法? A.t 检验 B.u 检验 C.x 2 检验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8.第19 题对数据资料计算综合指标,然后根据综合指标值对教育客观事物给予评价。这种方法称为 A.描述性统计 B.推断性统计 C.定量统计 D.相关统计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9.第20 题 对两个不同对象的总体的差异评价称为 A.诊断评价 B.横向评价 C.安置评价 D.纵向评价 题目分数:2.0 您的答案:B

教育统计与测量评价(和答案)

福建师大继续教育学院教育学专业 《教育统计与测量评价》试卷 年级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名词解释(20%) 1、积差相关: 研究两种现象,两种行为或两个事物,一句话,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情 况时,积差相关是应用最普遍、最基本的一种相关分析方法,尤其适合于对两 个连续变量之间的相关情况进行定量分析。 2、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就是根据评价的目标,由评价指标的设计者分解出来的,能反映评价对象 某方面本质特征具体化、行为化的主要因素,它是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依据。 3、潜力参照测量与评价:标准参照测量与评价是将被试的表现与既定的教常模参照测量与评价 是将被试水平与测验常模相育目标或行为标准相比较,以评价被试在多大比较,以评价被试在团体中的相对地位的一种测程度上达到该标准。 4、测验的信度:任何测量都必须具有客观性和可靠性,即测量结果不能随测量者、时间、地点的 变化而变化,作为测量、测量的可靠性问题就是测量的信度问题。 二、简答题(45%) 1、怎样制作命题双向细目表? 答:现就双向细目表的制作提出如下建议:(1).双向细目表的制作应该同课程大纲、教案、教材具有一致性。考核知识内容的选择,要依照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的要求,试题范围应覆盖课程的全部内容,既要注意覆盖面,又要选择重点内容,题量以中等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能答完为限。(2).双向细目表中反映学生学习水平一维采用“识记(记忆)”、“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等目标分类,体现了对学生从最简单的、基本的到复杂的、高级的认知能力的考核。每前一目标都是后续目标的基础,即没有识记,就不能有理解;没有识记与理解,就难以应用。所以一个考核内容中的知识点在同一试卷中对应一种题型,原则上只能对应一种考核目标。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四个目标分类对应的试题所占分值的比例一般控制在18:28:30:24,因课程性质不同,可作适当的调整,但其调整范围控制在10%左右。(3).根据考试课程的特点和考试目标合理选择试题的题目类型,例如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辨析题、简答题、证明题、计算题、案例分析等。一份试卷中主观性试题和客观性试题的搭配应合理,且题型种类数应适中,客观性试题与主观性试题所占分值之比一般保持在3:7或者4:6。(4).在双向细目表中不同考试目标项目(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下面对应的各列中,应填写各考核内容在试卷中所占的分值。不能简单的划“∨”,也不能填写题号和题目个数。并不是每一个考核内容都必须有所有的考试目标项目。(5).“考试内容分值合计”是各章考核内容各种考试目标项目所赋分值的合计。教师在制作双向细目表时,应注意该合计与这些考核内容所占的教学学时的比例。(6).“考核目标项目分值合计”是所有章次对相同考核目标所赋分值的合,所有考核项目分值合计的比是试卷合理性的依据。(7).命题双向细目表制作完成后,须由命题人签字并交审核人审核。审核人应重点对细目表进行如下两个方面的审核:(1)各考核目标所占百分比的分配是否合理;(2)各考核内容及各单元内容所占百分比是否合理。 (8).对于双向细目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特殊情况(例如:绪论在授课时占1学时,但没有考核题目),可在细目表中或表后增加备注,对情况进行说明。(9).教师命题应当以双向细目表为依据。(10).归档保存的试卷双向细目表的各项目内容,包括命题人和审核人签字、时间等均应齐备;表中各列和各章分值小计的数值统计要准确。(11).上述意见是原则性意见,各系院在操作过程中可根据课程性质作适当调整。 2、方差分析的假定条件和基本思想是什么? (1)方差分析的基本假定:A、效应的可加性B、分布的正态性 C、方差的一致性 (2)方差分析基本思想: (1、问题的提出(2、方差分析的直观思想(3、MS间和MS内的数量表示(4、F检验 (5、平方和分解公式(6、方差分析的实质(7、方差分析的实质(8、方差分析的实质 (9、方差分析的实质(10、关于方差分析适用条件的说明 3、简述抽样方法的类型及各自的优缺点。 一、单纯随机抽样(simple random sampling)将调查总体全部观察单位编号,再用抽签法或随机数字表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组成样本。优点:操作简单,均数、率及相应的标准误计算简单。缺点:总体较大时,难以一一编号。二、系统抽样(systematic sampling)又称机械抽样、等距抽样,即先将总体的观察单位按某一顺序号分成n个部分,再从第一部分随机抽取第k号观察单位,依次用相等间距,从每一部分各抽取一个观察单位组成样本。优点:易于理解、简便易行。缺点:总体有周期或增减趋势时,易产生偏性。三、整群抽样(cluster sampling)总体分群,再随机抽取几个群组成样本,群内全部调查。优点:便于组织、节省经费。缺点:抽样误差大于单纯随机抽样。四、分层抽样(stratified sampling)先按对观察指标影响较大的某种特征,将总体分为若干个类别,再从每一层内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观察单位,合起来组成样本。有按比例分配和最优分配两种方案。优点:样本代表性好,抽样误差减少。以上四种基本抽样方法都属单阶段抽样,实际应用中常根据实际情况将整个抽样过程分为若干阶段来进行,称为多阶段抽样。各种抽样方法的抽样误差一般是:整群抽样≥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 三、论述题(35%) 1、某班学生的身高和体重的平均数分别为156厘米和48千克,标准差分别为3.2厘米和2.8千克, 该班学生身高和体重哪个离散程度大一些? 解:C V身高=05128 .2 100 156 2.3 100 6 = ? = ? x C V体重=83333 .5 100 48 8.2 100 6 = ? = ? x C V 体重>C V身高 ∴体重的离散程度大一些。

教育测量与评价试题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试题【A】卷 阅卷须知:阅卷需用红色墨水笔书写,得分用阿拉伯数字写在每小题题号前,用正分表示,不得分则在题号前写0;大题得分登录在相对应的分数框内;统一命题的课程应当进行集体阅卷,流水作业;阅卷后需要进行复核,发现漏评漏记或总分统计错误应及时更正;对评定分数或统分记录进行修改时,修改人必须签名。 特别提醒:考生必须遵守课程考核纪律,违者将受到严肃处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2分×15=30分) 1、考试制度的发源地是(),其中一个制度的建立对世界文化发展和考试制度的建立起过重要的影响 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日本 2、20世纪初,美国的教育测量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美国的()是教育评价的催 生剂。 A、五年研究 B、六年研究 C、七年研究 D、八年研究 3、下面哪种教育测量与评价属于按测量与评价被试行为表现的性质分类的() A、智力测量与评价 B、典型行为测量与评价 C、能力倾向测量与评价 D、成就测量与评价 4、根据资料获得的时间不同及测验使用的目的不同,效标关联效度可以分为:() A、同时效度和结构效度 B、结构效度和预测效度

C、同时效度和预测效度 D、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 5、李秉德提出:“教育目标分类的三维结构模型”,下面()不属于三个维度之一。 A、教育目标的组成部分 B、学生的个性心理因素 C、学生的健康程度 D、各类组成的发展水平 6、以下关于测验常模的说法,错误的是() A、有代表性的样组 B、针对某种人群 C、根据整理统计来获得资料 D、是已知的、规定的数据 7、标准分数是以标准差为单位表示测验成绩与平均分数之间的距离,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标准分数在我国高考中的试点应用 A、建立标准分数制度是高考标准化的重要环节 B、在高考中使用原始分数不具局限性 C、高考标准分数制度由常模量表分数、等值量表分数组成 D、高考标准分数有单科标准分数转换方法及高考综合分的转换方法 8、在以下标准参照测验的定性标准-测验内容领域规范模式中,()包括说明、实例指导与题目样本、内容范围、答案范围 A、汉布莱顿模式 B、美国IOX模式 C、英国GCSE模式 D、我国高中毕业会考标准的建立模式 9、教育测量与评价方案的可用性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A、科学性、公平性、稳定性、针对性、区分性、简洁性 B、科学性、公平性、可行性、针对性、区分性、简洁性 C、经济性、公平性、稳定性、针对性、区分性、简洁性 D、经济性、公平性、稳定性、针对性、区分性、简洁性 10、确定测验目标应该注意() A、大概分析课程目标 B、正确选择目标

工信部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附件1: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 智慧城市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感知、监测、分析、整合城市资源,对各种需求做出迅速、灵活、准确反应,为公众创造绿色、和谐环境,提供泛在、便捷、高效服务的城市形态。通过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来建设和发展智慧城市,是我国社会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破解城市发展难题、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当前,亟需构建并完善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来客观反映和评价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状况,引导并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特征 智慧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管理、民生服务、政府履职、产业转型、技术创新、环境改善等诸多方面。建设发展智慧城市要着眼于城市全局,夯实基础,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现阶段其内涵主要有: 一是实现社会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载体。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实现三者的融合发展,是提高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

而智慧城市正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城镇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必然产物,有助于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二是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的必然要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有的政府管理方式无法迅速地响应、解决当前的城市问题。而智慧城市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城市资源的高效感知、监测、分析和整合,有助于解决城市因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带来的种种弊病,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 三是提高城市运转效率,满足公众服务需求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有的城市运转效率已明显无法满足要求。建设与发展智慧城市,采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手段提供公共服务,从而实现服务方式的方便、快捷,服务水平的高质、高效,有助于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和企业的生产生活需求,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四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存在高能耗、高污染、处于产业链低端等普遍性问题,经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而智慧产业是直接运用人的智慧进行研发、创造、生产、管理等活动,形成有形或无形的智慧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产业,具有绿色、节能、环保的特点,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五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的创新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市的建设和

秋《教育统计与评价》在线作业分

秋《教育统计与评价》在线作业(分)

————————————————————————————————作者:————————————————————————————————日期:

1.第1题 反映某一事物或现象规模总量的指标是?A.绝对数?B.相对数 C.平均数? D.标准差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2.第2题 检验事物之间的差异或联系是否出于偶然性的方法是A.描述性统计 B.推断性统计 C.定量统计 D.相关统计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3.第3题 某一学生在期末考试中,语文成绩66,政治成绩74,语文的全班平均分和标准差分别为65和13;政治的全班平均分和标准差分别为75和10。请问该生的语文与政治成绩哪一个好??A.语文?B.政治 C.一样好? D.无法比较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4.第7题 由于各种偶然因素的影响产生的,没有固定倾向的误差称为?A.系统误差 B.抽样误差? C.随机误差? D.条件误差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5.第8题 对数据资料计算综合指标,然后根据综合指标值对教育客观事物给予评价。这种方法称为 A.描述性统计?B.推断性统计 C.定量统计?D.相关统计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6.第9题 欲分析某高校男女毕业生对16种职业的选择顺序是否存在显著关系,可采用的方法是?A.积差相关法?B.等级相关法?C.点二列相关法?D.χ2检验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7.第10题 分析测试内容与预测内容之间的一致性程度,这种测试效度的方法叫?A.效标关联度?B.内容效度?C.结构效度?D.预测效度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8.第11题 反映某考试的可靠性的指标是 A.效度 B.信度?C.难度 D.区分度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9.第19题 欲检验某班进行拓展训练前后学生成绩差异情况,应使用何种检验方法? A.t检验? B.u检验 C.χ2检验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0.第20题 通过计算使用同一试卷进行前后两次考试结果的相关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低年段(1~2年级) 中年段(3~4年级) 高年段(5~6年级)篇二:供应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供应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摘要 根据相似性度量理论中的χ2统计量,在专家评级的基础上,构造出定性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主成分,并作因子分析,进而根据因子载荷矩阵,得到主成分与各原始指标间的相关系数,最后在一定阈值标准下,舍掉相关系数绝对值较小的指标,从而达到用客观合理的方法对定性指标进行筛选的目的。该方法可被借鉴应用于物流领域中供应商定性评估指标的筛选。 引言 供应商评估和选择是企业的一个重要决策,一个好的供应商是指供应商拥有制造高质量产品的加工技术,拥有足够的生产能力,以及能够在获得利润的同时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同一产品在市场上的供应商数目越来越多,供应商的多样性更使得供应商的评估和选择工作变得复杂,需要一个规范的标准来操作。供应商评估首先要解决的是供应商评估指标体系的确立问题。 供应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置 供应链中战略供应商选择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一套能够充分揭示企业发展过程的内在规律、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相互补充、能确保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实现的指标群体。在这个指标群体中,设置哪些指标,如何设置,既关系到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实用性,更关系到企业发展方向调整,影响整个供应链绩效的过程,因此,设计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正确供应链中战略供应商选择的前提与基础。实际运行中的供应链系统是一种人工和自然相结合的多变量、多目标、多约束条件的复杂非线性开放系统,对这种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准则: (1)指标系统性。按系统论的观点,整个供应链可以看成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供应商系统是整个供应链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从整个供应链管理大系统出发,对战略供应商的选择不仅要受自然规律的影响,也要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因此,所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尽可能全面地、系统地反映供应商企业目前的综合水平,并包括企业发展前景的各方面指标。 (2)指标科学性。战略供应商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要从总目标出发,抓住重点,突出基本目标,以综合性为主,而不是面面俱到。所设计的指标要能正确揭示对整个供应链系统优化程度,各指标应规范化,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统计方法单一,统计口径一致。在指标体系形式上,绝对数指标和相对数指标相结合,通过绝对数指标反映出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在总量上和规模上的情况;通过相对数指标反映出速度和比率等。两类指标相辅相成,结合分析,可以更能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 (3)指标的实用性。指标的实用性也就是指标的可操作性。这主要包括评价指标的可计算性以及指标计算所需数据的可行性。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以使企业能根据自己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对指标灵活运用。因此,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应尽可能地采用可量化的指标和利用现有的统计数据。 (4)指标的可比性。战略供应商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符合动态可比和横向可比的要求。动态可比上指指标在时间上的可比;用于企业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比较,反映战略供应商选择的发展和变化趋势;横向可比是指各供应商之间的互相比较和排序,以便总结经验,找出差距。

最新教育测量与评价考试试卷

《教育测量与评价》试卷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姓名: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考试分数______________ 一、单选题(2*13) 1、下列哪类题型不属于客观题() A填空题B判断题C选择题D论述题 2、同一量表,同一被试群体,在不同时间,两次施测,求其相关。这样得出的信度是()A复本信度B分半信度C重测信度D同质性信度 3、名称量表上的数字具有什么特性() A等比性B等距性C等级性D区别性 4、用测验来寻找被试某种能力上的特殊优点或缺点,这种测验是() A普通测验B诊断测验C预测测验D成绩测验 5、把总体中各个个体按照一定标志分为不同类型或层次,然后从各类型中随机抽取若干个个体,从而构成样本的抽样方法叫做() A整群抽样 B 机械抽样 C 分层抽样 D 单纯随机抽样 6、下列关于分半信度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计算分半信度先要对测验分半 B要注意使那些性质不相同、联系不紧密的项目分在相同的一半 C测验越长、项目越多,两半分数的相关就越可能高 D不同的分半法可能会得到不同的信度值 7、下列关于区分度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区分度是测验对被试实际水平的区分程度 B取值范围为0到1 C区分度越高时,试题的质量越好 D区分度是作为评价项目质量、筛选项目的主要指标与依据 8、区分度与难度之间的关系是() A 题目越难,区分度越高B题目越难,区分度越低 C 难度为1时,区分度为0 D难度为0时,区分度为1 9、测验工具是否测到了要测的东西,即测到了被试的某种心理特性、特质、结构,这就是测验的 ( ) A 信度 B 效度 C 难度 D 区分度 10、通常是以问卷的形式,提出一系列题目的人格测验的方法是( ) A 评定量表法 B 情境测验法 C 自陈量表法 D 投射测验法 11、标准分数值具有 ( ) A 可比性 B 可加性 C 可比性而无可加性 D A、B都对 12、发展常模就是某类个体正常发展进程各特定阶段的( ) A 高等水平 B 一般水平 C 低等水平 D 特定水平

《教育统计与评价》

《教育统计与评价》测试一 一、填空题 1.描述性评价的主要特点是:()。 2.标准分数的作用是把各类原始分数统一在()的标准上衡量的。3.显著性水平指的是()时犯错误的可能性。 二、选择题(单选) 1.对两个独立总体的比较即是何种比较?()A.横向B.纵向C.纵横向 2.一般来说,复习次数与遗忘程度是何种相关情形?()A.正相关B.负相关C.零相关 3.欲比较学生德、智、体、美四个方面是否均衡发展时,应使用何种综合指标?()A.平均数B.标准差C.绝对数 4.欲研究辅导是否有效的问题,分别对学生辅导前后进行同一难度不同题目的测验,这时对测验分数的检验方法是哪种?()A.t检验B.u检验C.2x检验 5.欲研究考试结果能否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时,应作何种分析?()A.效度B.信度C.区分度 6.若统计检验结果在0.05的水平上显著,则在0.01水平上是否也是显著? A.是 B.否 C.不一定 三、应用题 1.某高三教师自编一套英语测试题,用来预测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问:据下列测验结果能否说明自编测验对高考有预测效果? 2.据某题数据资料计算难度并给予评价。 1.全面说明等级平均数的作用。 2.应用哪些统计方法可以全面评价教学实验后学生的学业成绩?

《教育统计与评价》测验二 一、填空题 1.定量评价的主要特点是()。 2.标准差是反映现象内部()的一个综合指标。 3.显著性水平愈小,叫推断结果()愈小。 二、选择题(单选) 1.设计调查问卷时,应尽可能采用何种问卷形式?()A.限制式 B.开放式 C.半限制式 2.欲全面评价个人或集体时,宣使用何种平均数?()A.总平均数 B.等级平均数 C.评分平均数()3.欲评价某事物的水平时,应使用何种综合指标?()A.平均数 B.标准差 C.绝对数()4.欲研究某校干部和教师对该校某一改革方案的看法是否一致的问题,属何种检验情形()A.两个独立总体比例 B.两个相关总体比例 C.两个独立总体平均数 5.欲研究性格与性别的关系问题,应使用何种检验方法?()A.t检验 B.u检验 C.2x检验 6.欲研究某班统计学考试成绩是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应使用何种表? A.t分布表 B.正态分布表 C.积差相关系数检验表 三、应用题 1.试比例下列两学生某科两次考试总绩哪个优?其中学生第二次考试是否退步? 甲组:672,672,666,660,654,648,648 乙组:690,684,672,660,648,636,630 四、简答题 1.如何理解一个人的测量结果只是他的真实水平的估计值? 2.应用哪些统计方法可以全面评价教学实验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况? 测验一答案或提示 一、填空题

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实践表明,建立综合评价制度,对促进讲究经营道德、提高经济效益、履行社会责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正在进行实行市场体制的各种建设,其间不可忽视建立严格、有效的综合评价制度。综合评价制度,一般包括评价基本目标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和公开评价结果四个方面。本文专门研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试图为统一人们这方面的认识和实务做法提供一些基本思路。 一、评价模式的基本结构 我国目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有四套:一是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八大指标;二是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十项指标;三是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六类十二个指标;四是资本增值保值考评指标体系,包括一个主导指标和若干个辅助指标。前两个指标体系,由财政部发布,第三种指标体系是国家经贸委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四种指标体系来自于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的规定。多头重复,缺乏严肃性和有效性,这可能是我国目前评价制度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我们姑且不去深究这些评价制度实际效果如何,就各发布部门对比所作的说明本身来看,如此多重的评价制度实无必要。笔者认为,目前多头评价的状况必须改变。在中国,对进行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宏观上只能设置一套,否则,整个综合评价将出现无序混乱、难以规范的局面。 二、评价目标 综合评价的主要目标,是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公开考评制度应起到哪些作用。科学、合理、有效的综合评价制度,应该能有力地促进注重财务目标、财务实绩和财务纪律。从具体的操作功能上讲,综合评价必须具有导向效能,即:它的实施将使自觉地兼及长期发展和短期利润,并能讲求经营道德和履行社会责任,严格做到遵纪守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要以充分满足上述要求为出发点。 财务目标,规范意义上说是价值最大化,用我们通常的说法,是使有较强的发展后劲。对此衡量,一般从两个方面入手:1.立足过去若干年财务实绩指标,看是处于发展、停滞或萎缩状态。2.依据当前在技术、人力、产品市场及信息等资源开发上的投入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看前景好坏。财务实绩是指拥有资源的利用程度和质量,一般以资产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等指标衡量,这方面国内

教育统计与测量评价定稿版

教育统计与测量评价精 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教育统计与测量评价》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观测数据为98、90、70、75、83、80,这组数据的全距是(C、28 )。 2、两个行为变量的观测值皆为顺序变量,则研究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时,宜用( B、等级相关系数)。 3、在一批考试分数中,百分等级为76的分数是37分,这意味着比37分高的考生人数占全部考生总数比例是( A、24% )。 4、在正态分布中,已知概率P(0<Z≤1)=0.34134,试问概率P(Z<-1)的值为(D、0.15866 )。 5、投掷一粒骰子,出现“4”点的概率是(A、1/6 )。 6、测验蓝图设计是关于( B、测验内容和考查目标的抽样方案) 7、面试共有6题并采用放回抽取原则,问两个考生抽取同为B题的概率为(D、 1/36 )。 8、每项评价指标在指标体系中所占的重要性程度,经量化后的值叫( A、权重) 9、教育测量专家格兰朗德认为,一个完整的评价计划,可以用公式加以形象地表达,其公式是( C、评价=测量+非测量+价值判断) 10、复本信度和重测信度这两种方法的最大差别是(C、不是同一份测验)。

11、积差相关系数的创立者是( A 、皮尔逊 )。 12、已知1X =5,2X =6,3X =7,4X =3,5X =4则∑=4 2i Xi 等于( A 、16 )。 13、在一批考试分数中,百分等级为56的分数是65分,这意味着比65分高的考生人数 占全部考生总数比例是( B 、44% )。 14、下列分类属于按照测量与评价的内容划分的是(B 、智力与成就测量与评价) 15、某班50名学生中有30名女生,问抽取一个学生恰好为男生的比例是(C 、2/5 )。 16、测验蓝图设计是关于( B 、测验内容和考查目标的抽样方案)。 17、Z 分数量表是( B 、测验内容和考查目标的抽样方案 )。 18、已知P (0<Z <1.96)=0.475,则P (|Z|>1.96)概率值为(B 、0.05 ) 19、重测信度的用途有时也在于评估所测特质在短期内的( C 、稳定性 )。 20、教育测量专家格兰朗德认为,一个完整的评价计划,可以用公式加以形象地表达,其 公式是( C 、评价=测量+非测量+价值判断 ) 21、有一组数据是测量身高的,一组是测量体重的,若比较两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则用 ( D 、差异系数 )。 22、某次考试之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求得第56百分位数是65分,这意味着考分高于 65分的考生人数比例为( B 、44% )。

《教育测量与评价》试题与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根据某些法则与程序,用数字对事物在量上的规定性予以确定和描述的过程,这一概念是(A ) A. 测量 B. 评价 C. 测验 D. 统计 2、衡量、判断人物或事物的价值,这一概念是( B ) A. 测量 B. 评价 C. 测验 D. 统计 3、被称为教育评价的催生剂的是美国的一项著名研究,它是(D ) A. 教育研究 B. 教育测量理论研究 C. 心理测验研究 D. 八年研究 4、于1975年成立的在开展教育评价的国际交流与协作过程中,最有影响力的协会是(B ) A. 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 B. 国际教育评估协会 C. 国际教育评价协会 D. 国际教育成就评估协会 5、测量结果的稳定性程度是指( C ) A. 效度 B. 稳定性 C. 信度 D. 可信度 6、用同一个量表(测验或评价表)对同一组被试测两次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其大小等于同一组被试在两次测验上所得分数的相关系数,这一概念 是(B ) A.复本信度 B. 重测信度 C. 同质性信度 D. 分半信度 7、一个测验或量表实际能测出其所要测量的特性的程度,这一概念 是(A ) A. 效度 B. 稳定性 C. 信度 D. 可信度 8、一个测验对于处于特定情境中的个体行为进行预测时的有效性,这一概念是( C ) A.同质性信度 B.复本信度

C.效标关联效度 D.重测信度 9、衡量测量题目质量的两个重要指标是(D ) A.信度与区分度 B.效度与信度 C.难度与效度 D.难度与区分度 10、表示每项评价指标在指标体系中所占的重要性程度,并赋予相应的值,这一概念是(D ) A.评价指标 B.评价标准 C.指标权数 D.指标权重 11、在评价指标拟定过程中,经常会将评价指标按照评价对象本身的逻辑结构逐级进行分解,把分解出来的主要因素作为评价指标的方法,这种方法 是(C ) A.头脑风暴法 B.理论推演法 C.因素分解法 D.典型研究法 12、一个与被试同类的团体在相同测验上得分的分布状况与结构模式,这一概念是(B ) A. 模型 B. 常模 C. 量规 D. 参照物 13、我国高考标准分数采用了一种方案,这种方案是(A ) A. 正态化转换方案 B. 对比参照方案 C. 百分等级方案 D. 常模参照方案

区域创新能力监测指标体系

区域创新能力监测指标体系 (征求意见稿) 一、监测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为了科学客观地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监测和综合评价提供数据支撑,指标体系的建立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尽可能包含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反映创新能力的指标。 (2)规范。无论是从指标名称、统计口径,还是从计算方法上,都力求符合统计规范。生成监测指标的基础数据均为纳入政府统计调查制度,以国家或部门统计标准计算的统计指标,不采用以地方统计标准计算的统计指标。 (3)公开。生成监测指标的基础数据均来源于政府统计公开出版物,以便于社会各界进行核实和索引。 二、区域创新能力包含的内容 正确理解创新概念和准确把握区域创新的基本特征是进行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重要环节。创新能力监测体系建立过程中对涉及创新型国家、区域创新和创新城市评价有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参考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OECD科学技术和工业创新计分牌》,欧盟的《欧盟创新计分牌》(包括《全球创新计分牌》),国内较为知名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国家创新指数报告》、《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创新型国家进程统计监测研究报告》。借鉴这些报告,在对区域创新能力基本特征进行系统归纳的基础上,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监测: (1)理想的创新环境。创新以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为条件,并且还需要具有丰富的、可持续的创新人力资源,社会各届对创新的重视以及较高的社会信息化水平。 (2)充分的创新资源。没有创新投入就难以开展创新活动,包括企业创新、产业创新以及产品创新。创新水平的高低特别体现为政府对创新的重视程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及政府对企业创新的有力支持。 (3)积极的企业创新活动。企业创新是全社会创新的基础,是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营销创新和组织创新最为重要的场所,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是应具有较高的积极性,愿意进行创新的人力财力投入,重视外部技术的引进和吸收,重视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有。 (4)不断涌现的创新产出。创新产出是创新水平的重要体现,通过向其他区域以及其他国家或地区输出专利,在技术市场上扩大技术交易规模,以及商品品牌的塑造推广,来增强区域创新能力。高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使得产业结构得到优化;通过新产

论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论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股票期权制度实施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期权激励的标准问题。应根据何种标准来授予股票期权,才能达到最大的激励目的,这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而评价标准的设置是否合理,是关系到股票期权制度实施效果的要素之一。 一、企业总体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所有权、控制权、经营权三权分离是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最大特征。三权分离最终导致了代理问题的产生。公司实施股票期权制度,对公司所有者来说,正是为了降低代理成本,解决代理问题而采取的措施,这就决定了所有者除了对资本保值增值情况比较关注外,还更关心董事会及经理层的代理是否是有效代理,是否真正从公司利益出发,考虑公司的长远发展。因此,本文以公司治理结构为基础,设计企业总体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结构。 根据公司治理结构,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资本所有者目标实现情况的评价;第二层次是对资本控制者即董事会的资本经营业绩的评价;第三层次是对资产经营者即经理层的资产经营业绩的评价。 1.所有者资本保值增值状况评价指标

所有者进行投资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资本保值增值,而资本的保值增值来源于企业的收益。因此,在选择评价指标时,以反映企业收益状况的指标为核心指标。这里,选择净资产收益率、资本积累率、营运指数三个指标。 ①净资产收益率=净利率/平均净资产。该指标充分体现了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自有资本获取净收益的能力,突出反映了投资和报酬的关系;②资本积累率:本年所有者权益的增长额/年初所有者权益。该指标反映了企业所有者权益当年的变动水平,体现了企业资本的积累情况及投资者投入企业资本的保全性和增长性,是企业发展强盛的标志;③营运指数:经营现金净流量/经营应得现金。该指标主要是评价企业的收益质量,反映企业收益的确认是否同时伴随相应的现金收入,即以应计制为基础的收益是否与现金流人相伴随,如果收益没有相应的现金收入,不仅无法进行分配,还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2.资本控制者资本经营状况评价指标 资本控制者的资本经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资本的筹集、资本的使用和资本收益的分配。因此,对资本控制者的经营评价也应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可选择总资产收益率、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资产负债率、可持续增长率这几个指标。

教育统计与测量评价(已经做完)

成人高等教育专科期末综合试卷 课程名称:《教育统计与测量评价》专业 年级学号姓名 一、名词解释(20%) 1、积差相关: 研究两种现象,两种行为或两个事物,一句话,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情 况时,积差相关是应用最普遍、最基本的一种相关分析方法,尤其适合于对两 个连续变量之间的相关情况进行定量分析。 2、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就是根据评价的目标,由评价指标的设计者分解出来的,能够反映评价对 象某方面本质特征的具体化、行为化的主要因素,它是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 依据。 3、潜力参照测量与评价:标准参照测量与评价是将被试的表现与既定的教常模参照测量与评价 是将被试水平与测验常模相育目标或行为标准相比较,以评价被试在多大比较,以评价被试在团体中的相对地位的一种测程度上达到该标准。 4、测验的信度:任何测量都必须具有客观性和可靠性,即测量结果不能随测量者、时间、地点的 变化而变化,作为测量、测量的可靠性问题就是测量的信度问题。 二、简答题(45%) 1、怎样制作命题双向细目表? 答:现就双向细目表的制作提出如下建议:(1).双向细目表的制作应该同课程大纲、教案、教材具有一致性。考核知识内容的选择,要依照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的要求,试题范围应覆盖课程的全部内容,既要注意覆盖面,又要选择重点内容,题量以中等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能答完为限。(2).双向细目表中反映学生学习水平一维采用“识记(记忆)”、“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等目标分类,体现了对学生从最简单的、基本的到复杂的、高级的认知能力的考核。每前一目标都是后续目标的基础,即没有识记,就不能有理解;没有识记与理解,就难以应用。所以一个考核内容中的知识点在同一试卷中对应一种题型,原则上只能对应一种考核目标。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四个目标分类对应的试题所占分值的比例一般控制在18:28:30:24,因课程性质不同,可作适当的调整,但其调整范围控制在10%左右。(3).根据考试课程的特点和考试目标合理选择试题的题目类型,例如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辨析题、简答题、证明题、计算题、案例分析等。一份试卷中主观性试题和客观性试题的搭配应合理,且题型种类数应适中,客观性试题与主观性试题所占分值之比一般保持在3:7或者4:6。(4).在双向细目表中不同考试目标项目(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下面对应的各列中,应填写各考核内容在试卷中所占的分值。不能简单的划“∨”,也不能填写题号和题目个数。并不是每一个考核内容都必须有所有的考试目标项目。(5).“考试内容分值合计”是各章考核内容各种考试目标项目所赋分值的合计。教师在制作双向细目表时,应注意该合计与这些考核内容所占的教学学时的比例。(6).“考核目标项目分值合计”是所有章次对相同考核目标所赋分值的合,所有考核项目分值合计的比是试卷合理性的依据。(7).命题双向细目表制作完成后,须由命题人签字并交审核人审核。审核人应重点对细目表进行如下两个方面的审核:(1)各考核目标所占百分比的分配是否合理;(2)各考核内容及各单元内容所占百分比是否合理。 (8).对于双向细目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特殊情况(例如:绪论在授课时占1学时,但没有考核题目),可在细目表中或表后增加备注,对情况进行说明。(9).教师命题应当以双向细目表为依据。(10).归档保存的试卷双向细目表的各项目内容,包括命题人和审核人签字、时间等均应齐备;表中各列和各章分值小计的数值统计要准确。(11).上述意见是原则性意见,各系院在操作过程中可根据课程性质作适当调整。 2、方差分析的假定条件和基本思想是什么? (1)方差分析的基本假定:A、效应的可加性B、分布的正态性 C、方差的一致性 (2)方差分析基本思想: (1、问题的提出(2、方差分析的直观思想(3、MS间和MS内的数量表示(4、F检验 (5、平方和分解公式(6、方差分析的实质(7、方差分析的实质(8、方差分析的实质 (9、方差分析的实质(10、关于方差分析适用条件的说明 3、简述抽样方法的类型及各自的优缺点。 一、单纯随机抽样(simple random sampling)将调查总体全部观察单位编号,再用抽签法或随机数字表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组成样本。优点:操作简单,均数、率及相应的标准误计算简单。缺点:总体较大时,难以一一编号。二、系统抽样(systematic sampling)又称机械抽样、等距抽样,即先将总体的观察单位按某一顺序号分成n个部分,再从第一部分随机抽取第k号观察单位,依次用相等间距,从每一部分各抽取一个观察单位组成样本。优点:易于理解、简便易行。缺点:总体有周期或增减趋势时,易产生偏性。三、整群抽样(cluster sampling)总体分群,再随机抽取几个群组成样本,群内全部调查。优点:便于组织、节省经费。缺点:抽样误差大于单纯随机抽样。四、分层抽样(stratified sampling)先按对观察指标影响较大的某种特征,将总体分为若干个类别,再从每一层内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观察单位,合起来组成样本。有按比例分配和最优分配两种方案。优点:样本代表性好,抽样误差减少。以上四种基本抽样方法都属单阶段抽样,实际应用中常根据实际情况将整个抽样过程分为若干阶段来进行,称为多阶段抽样。各种抽样方法的抽样误差一般是:整群抽样≥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 三、论述题(35%) 1、某班学生的身高和体重的平均数分别为156厘米和48千克,标准差分别为3.2厘米和2.8千克, 该班学生身高和体重哪个离散程度大一些?

林地生态效益监测指标体系设计

学院: 专业: 学号: 学生姓名: 作业名称:喀斯特林地生态效益检测指标体系设计 教师评语: 年月日

喀斯特林地生态效益监测指标体系设计 摘要:森林生态效益是林地的重要功能属性, 然而要对其进行定量计算和评价相当困难。本文针对林地建设和效益评价中的主要目标, 提出一套实用的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概括了森林对改善小气候、增加枯季径流、拦蓄暴雨径流、延缓洪水过程和保持水土等作用。希望可以提高指标的综合能力和可计算性,应用于防护林或优良林区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效益的评价决策。 1、指标体系框架 2、二级指标细化及测定方法 2.1.1可用指标: 主要一级指标分为植被适应性、水土保持、土壤质地、生物多样性。在这之外还包含有生物量以及固碳释氧功能单独作为一个单元进行测算。 2.1.2植被(树种)适应性 2.1.2.1 树种及耐旱适应性二级指标及详细测定方法 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蒸腾耗水特性、光合和水分生理生态特性,以及生长状况,等都不相同。运用相关的分析方法,综合评价林地内各树种的耐旱性和野外条件下影响树种生长的主要因子。本指标的设计主要是揭示喀斯特地区林地内植物树种对石漠化地区干旱的条件下的特殊的适应性能。 表1 耐旱适应性指标及详细测定方法 Table1 Drought Adaptability indicators and detailed measurement method

耐旱适应性指标及详细测定方法 指标名称指标级数测定方法 蒸腾速率三级SY-1023植物蒸腾速率测定仪 枝条水势三级用670便携式植物水势压力室测定 水分利用率三级光合率/蒸腾速率 2.1.2.2 树种光适应性二级指标及详细测定方法 喀斯特地区岩石裸露较高,对光照反射较大,植物必须在这种特殊生境中形成完整的适应机制。各种植物对这种环境的光适应能够改善光合,从而提高光合作用所产生的生物量。 表2 光适应性指标及详细测定方法 Table2 Light Adaptability indicators and detailed measurement method 耐旱适应性指标及详细测定方法 指标名称指标级数测定方法 净光合速率三级Li 6400-02B测定 光饱和点 LSP 三级利用光-光合速率曲线计算 光补偿点 LCP 三级利用光-光合速率曲线计算 2.1.2.3 树种钙适应性二级指标及详细测定方法 喀斯特地区土壤由于受成土母质(碳酸盐岩)、气候、地形、生物、人为作用等因子综合作用,使喀斯特山区土壤发育较年轻,较多保持了母质钙含量高的性质。在喀斯特地区,植被只有适应了高钙环境后才能进行正常生长。 表3 钙适应性指标及详细测定方法 Table3 Calcium Adaptability indicators and detailed measurement method 耐旱适应性指标及详细测定方法 指标名称指标级数测定方法 叶片、枝干、根系钙含量三级 全钙测定(调查时取叶片、土样品)吸 光光度法 根系土壤钙含量三级全钙和交换钙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生物钙吸收系数三级实验与空白钙含量比值 2.1.3涵养水源 2.1. 3.1 植被冠层留量计算方法 通过“简易吸水法”可以确定的最大截留量 乔木层林冠持水量 对样方内乔木进行每木检尺,测量胸径、树高、冠幅。根据标准地内所有树木的胸径、树高的平均值选取标准木,在标准木上选取标准枝。根据标准枝可求得标准地乔木枝叶鲜重。标准地枝叶鲜重=标准木所包含的标准枝个数×标准枝鲜重×总株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