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师大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浙师大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浙师大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浙师大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对课程总体把握及反思能力

教学内容的回顾:

1.教育社会学的绪论

教育社会学的定义与地位教育社会学的独特观点教育社会学的研究主题

教育社会学的体系教育社会学完整体系之构架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2.教育社会学的演进与发展

教育社会学的奠基人物(孔德、马克思、涂尔干、韦伯、华德、杜威)

教育社会学在欧美的发展与演进(规范的教育社会学阶段,实证性的教育社会学时期,批判的教育社会学时期)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创建期(1922-1949)、停滞期(1949-1979)、重建期(1979- )

3.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理论

结构功能论(结构功能论的重要论述,功能论对学校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观点,功能论的困境)

冲突理论(冲突理论的学术背景,冲突理论的主要观点,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

解释理论(解释理论的中心思想,解释理论的代表人物,解释理论在教育问题上的主要特色)

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与理论发展的综述

4.教师角色的社会学分析

作为社会成员的教师(教师的社会责任(特殊性),教师的社会权利,教师的社会地位的获得)

作为学校成员的教师(教师与学生的相处方式:角色的掩藏,教师与工作群体的相处:孤立中带有竞争性,教师与行政人员的相处:依附与较劲的艺术)

作为社会化承担者的教师(教师的实际权威,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方式,教师的影响限度)

作为社会化承受者的教师(教师职业社会化的内容,教师职业社会化的历程)

专业或专业指针

5.学生角色的社会学分析

学生角色的社会学特征(学生角色研究的基本构架,学生角色的模糊性及其效果 )

作为家庭成员的学生(学生受到的家庭的影响层面,学生家庭成员角色的类型) 作为同辈团体成员的学生(同辈团体的本质,同辈团体的形成,同辈团体的功能,同辈团体的不良次级文化)

作为班级成员的学生(教室的本质,教室舞台的学生角色类型,教室舞台竞争的结果,教师对教室中的学生所做的分类)

6.课堂教学的社会学分析

课程的社会学分析(课程研究的终结性疑问,课程的社会学分析 )

教学方法的社会学分析(教学方法的概述 ,教学方法改进的历程,不同教学方法的社会学探讨)

教学评价的社会学分析(六种不同的评价方式,两种不同用意的评价)

反思:

致尊敬的《教育社会学》钟老师:

您好!很荣幸能在这学期选修您在我校开设的《教育社会学》选修课程。在这个学期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其中对我帮助最大的是教师角色的社会学分析。作为社会成员的教师,教师有自己的社会责任、社会权利、社会地位。作为社会学校成员的教师,教师与学生的相处方式是角色的掩藏,教师与工作群体的相处是孤立中带有竞争性,而与行政人员的相处是依附与较劲的艺术。作为社会化承担者的教师,教师有实际权威,但对学生行使权威时要适当地控制,要考虑权威使用的影响。作为社会化承受者的教师,教师要必备专业知能,内化人格特质。所以要成为一名好老师,一定要对教师这个职业进行透彻的分析。

意见或建议:

钟老师是一名很敬业的好老师,首先备课很好,课堂内容十分充实,老师讲的也很投入。关于教师社会学的概念都很清晰明了地讲解给我们。令我们最感兴趣的要数课程当中的案例视频了——《家有儿女》和《叫我第一名》,这使大家都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我们边看老师还给我们分析其中的关于教育的问题。而且钟老师总是在讲授知识的同时为我们分析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做到了课堂与社会相结合。

下面就简单地提一些建议:

(1)、由于本学期放假及其他原因导致了这门课的时间安排很紧,上课老师讲的也比较快,所以有些知识点不太理解清楚;

(2)、在让我们记笔记时,有些同学会因为记忆力不太好,所以没记清楚,我就是这样的人,所以很多知识点我都上网查询或问同学。我觉得老师可以把这些重点放在ppt上,这样可以让学生清楚地记笔记。

(3)、老师在给我们看案例视频后,让学生写一下针对社会上存在的教育问题的感想,然后把这个作为平时作业,这样在观看视频时,会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4)、对整体上课来说,我觉得基本没什么缺点,我觉得可以在班上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同学给大家讲授社会上的教育问题,通过讨论,小组发言,讲PPT等形式,深入浅出,效果、形式都上来了,还可以带动大家积极地去关注社会上的教育问题。

第二部分基础知识能力

绪论

1、什么是教育社会学(重点)

从现代学术视野的角度来看,教育社会学是探讨教育与社会之间交互关系的科学。其研究任务在于了解个人社会化的意义,阐明教育制度在社会结构与变迁的地位,分析学校社会组织与班级社会体系。它的最终目的在于建立或修正社会学与教育学的理论,并改进教育措施,促进社会进步。

2、学科地位的理解

教育社会学是介于教育学与社会学之间的一门中介学科。社会学分为一般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教育学分为理论教育学和实际教育学,而教育社会学是基于应用社会学和理论教育学发展起来的。是教育学百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学科。

3、教育社会学独特的观点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把握教育现象的意义。(1)教育社会学是将教育的理解焦距对准在社会的因素上。(人文主义者的十四行诗,Reece McGee:我们都是受到出生背景与社会环境所操控的木偶,我们的身上都绑满了无形的线,受著社会的操纵而不自知。)(2)教育的社会学理解所重视的是公共议题的解决。(C.W.MiLLS《社会学的想像》:情境中的个人烦恼和社会结构上的公共议题。)4、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方法和量的研究方法及比较

(一)量的研究

1、基本观点:多用量化的资料和数据来说明关系与结构。

2、对量的研究的争议:

(1)把教育当作孤立的实体;(2)测量工具不完整;(3)专注于容易测量的特质;(4)数字游戏—统计越深越好;(5)不当的分析与比较;(6)研究者对构架的主宰;(7)研究利用的困难。

(二)质的研究

1、质的研究是对量的研究缺失的反省。

2、质的研究的特性:

(1)以实地为焦点;(2)以研究者自身为研究工具;(3)注意事物的个体性和特殊性;(4)重视解释;(5)重视观察和访谈方法的采用;(6)强调不事先制定明确的研究范畴来引导后续研究;(7)重视表意语言和使用和意见的陈述;(8)采用语文描述、图片或记录的影像等媒介呈现报告;

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差别

量的研究质的研究

世界的假定不同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诠释学、现象学、民俗方法

论、符号互动论

研究目标不同以确立社会现象的因果关

系为主要目标

以了解社会现象为主要目标

研究假设和研究经历需对研究的问题提出可以

验证的假设,有预先确立的

设计与程序

不需对研究的问题事先提出

假设,以现场设计为主

典型的研究方法强调客观资料的重要,以实

验或相关的研究为典型

认同主观资料的可贵,以人

种志、田野法等研究为典型

资料分析方法以数字说明事实及其相互

的关系,强调由样本推论母

群体的重要性不偏重数字的说明,通常不做推论

研究者的角色以角色中立为基本态度不排除角色的涉入

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演进与发展

第一节教育社会学的奠基人物

1、孔德的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又称实证论,所谓“实证主义”是主张人类知识的唯一有效的形式乃是实证的科学,凡是不能用科学的方法认知的东西,都是不客观的知识。实证主义反对使用抽象的哲学方法、形而上的玄思,而主张采用观察、分类、对事实的测量、可以检验的假设这些自然科学界所用的研究方法。

实证的科学:自然科学所发展出来的科学。反对抽象的科学方法,形而上学的学思。

马克思

(1)、提倡历史唯物论,(2)、主张阶级斗争论,(3)、经济是社会的下层结构,(4)、经济体系应对社会阶级结构不平等负责,(5)、疏离感是经济剥削的结果3、涂尔干

(1)、采用功能主义的观点看社会,(2)、提供解说社会现象的科学方法,(3)、主张社会大于个人的总和,(4)、强调教育对共识形成的重要

4、韦伯

(1)、强调“理解”的原则,(2)、重视专业的权威,

(3)、提出科层制与正式组织的特性(公私分明、层级管理、档案管理、专业分工)

第二节教育社会学在欧美发展与演变(重点)

(一)规范的教育社会学阶段

1、概况的描述:

史密斯(W.R.Smith)--《教育社会学概论》

华勒(W.Waller)--《教学社会学》

2、这一时期教育社会学的特征

①从事研究的人:教育学者。

②非常强调教育社会学规范性,要求理性,强调教育应然性的理想方法。

③在研究范围上未受很大限制,凡是与教育相关的社会因素都是其研究对象。(二)实证性的教育社会学时期

1、概况的描述:

帕深斯(Parsons,1902-1979)

墨顿(Merton,1910--)

2、这一时期教育社会学的特征

①从事的人:从过去的以教育学者为主发展为与社会学者共同参与。

②这时期的教育社会学已经由一门规范的学科转变成为一门严谨的学科,这个阶段的教育社会学研究成果可以与心理学媲美。

③研究范围缩小。

(三)批判的教育社会学时期

1、概况:

杨格(F.M.D.Young)--《知识与控制》

2、这一时期教育社会学的特征

①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假设与命题受到批判和质疑。

②这个阶段开始强调教育的主观性,所以质性研究法开始被运用。

③开创知识社会学新领域,打破过去认为知识是价值中立的迷信。

④微观教育社会学开始成为研究重点。

第三节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理解)

(一)创建期(1922-1949)

(1)、社会学的引进

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场星李万木草堂”开设了“群学”科

1903年,严复译述的《群学肆言》被看作社会学正式传入

中国。

1906年,京师法政学堂已列有社会学一科。

1908年,上海的圣约翰大学,最先开授社会学课程。

1913年,上海沪江大学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社会学系

(2)、教育社会学的引进

1922年,陶孟和著《教育与社会》,成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二、停滞期(1949-1979)

三、重建期(1979- )

1、1979年成立了“中国社会学研究会”

2、1980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建立了“社会学研究所”。

3、1981年12月,《教育研究》编辑部和中国社会科学研

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召开研讨会。

4、1989年2月,南京师范大学率先开设教育社会学课程。

5、1989年4月,中国第一个教育社会学学术团体,“全国

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在杭州成立。

第三章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理论(重点)

1.结构功能理论、冲突理论、解释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结构功能理论主要观点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德、斯宾塞、涂尔干、帕深思、墨顿。

(1)、每一个体系内的各部门在功能上是互相联系的。

(2)、每一个体系的组成单位通常有助于该体系的持续运作。

(3)、各体系之间会相互影响,因此各体系具有可称之为整个体系的附属体系。(二)冲突理论的主要观点

主要观点:冲突、变迁、强制。

(1) Bowles and Gintis :《Schooling in Capitalist America》(1979)

①学校服侍现代资本主义秩序的利益,学校复制资本主义社会所需的价值观与人格特质。

②学校灌输守时、守规则、尊敬权威的概念,使阶级不公平合法化。

③采用“教育分流 (tracking) ”来发展不同课程以及教学流程与相关组织。(2)Randall Collins :《The Credential Society》 (1979) ——文凭系统其实是非理性的系统

①文凭不能象征工作的品质

②为拿到文凭而在学校学习的内容和未来的工作关系并不清楚

③许多有资格担任工作者,却因为没有文凭而被拒绝

(3)Althusser,L.:教育是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教育具有一种“再制”的功能,教育维持并增强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剥削关系。

①压制的国家机器(the repressive state apparatus):法律制度、军队、警察

②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the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宗教、教育、家庭、媒体

(4)Bourdieu, P.(重点)

主要著作:《实践理论大纲》、《防火墙》、《复制》

其在教育社会学上关注的焦点:

①为什么结构倾向于制造自己的法则

②如何看待传递知识于观念的教育制度

Bourdieu的结论(重点)

1、文化专断:

(1)支配阶级的儿童显示出天才与卓越

(2)支配阶级的文化显示出比较高级

(3)符号暴力的行为

2、文化的资本化

(补充:2、文化专断、文化资本、符号暴力等观念

(1)文化专断观念:

布迪厄Bourdieu对文化专断的看法:

①支配阶级的儿童显示出天才与卓越

②支配阶级的文化显示出比较高级

③符号暴力(symbolic violence)的行为

(二)文化资本观念:

文化资本是指学习的质量、获益、地位、声望、气质等转为资本。

(三)符号暴力观念

是指通过言语构建已知事物(the given)的能力;是使人们视而可见和闻而可信的权力;是确定或者改变对于世界的视界(vision),因而确定或改变了对于世界的行动乃至于世界自身的权力;是一种几乎是魔术的权力,借助于特殊动员手段,它可以使人获得那种只有通过强力(无论这种强力是身体的还是经济的)才可以获得的东西的等价物。)

3、学校强化不平等

4、教育制度与社会的复制

(三)解释理论的主要观点(重点)

解释社会学(Interpretative sociology)理论认为:对于具体社会情况的一切分析都是解释性的。中心思想:注重日常生活、注重主动性、注重意义、注重主观性。

1、杨格(M.F.D.Young)的理论

在他的代表作《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的新方向》(1971年):

①教育所传授的是知识,学校教育的过程实际是教育知识分配的过程。

②学校教育过程中,存在不平等的教育知识分配。

2、伯恩斯坦(Basil Bernstein)的理论

①侧重学校本身的微观研究

②把个体看作是意义的创造者

③指责以统计分析为主干的实证研究法

④强调解释与参与的,是研究教育社会学最重要的方法。

⑤人群中存在两种基本的语言符码

3、解释理论在教育问题上的主要特色

①学校称述的是有价值的主流文化遗产

②对教育不平等原因的重视

③教育研究的主要课题是:师生关系的交互作用;教师在学校中的作为;教学的内容。

2.教育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有其独特的价值,但是内容可能需要再修正和补充,方法可能有所改变,因此其研究结论,也可能有所争议。这是教育社会学最新的发展趋势,也是尚未完全定型的研究领域。

第三编教育自身的社会学分析

第一章教育角色的社会学分析

1.教师的专业分工:对内:对学生施加符合社会需求的影响,对外:教师的职责因所服务的学校的层级的不同而不同。

2.教师的职业动机:选择教师为职业生涯的三个主要的次级动机,渴望与年轻一

代在一起;肯定教育的社会价值;对所教的学科感兴趣。此外,教师就职的次级动机还有,长期的假期,工作的安全性,家庭的需要,金钱的报酬。

3.女性从事教师的好处:(1)、教师可以给成年早期的女性一个受人尊重的机会,有助于配偶的选择;(2)、教师与充当家庭的角色冲突很小;(3)、教师职业的相对稳定性容易给女性带来安全感;(4)、悠长的假期。

4.罗梯(Lortie 1975)的研究发现还有两种动机支持教师进入此一行业(1)、继续的动机;(2)、报复受阻的动机;(3)、教师的就业动机与教师人格职业文化(人格特质:相对保守,不求上进;抗拒改革,自以为是)

5.教师职业声望的指标:(1)、有多少人把这个职业作为心中理想的职业,如果人数越多,声望越高;(2)、从事这个职业的人在择偶过程中选择从事这个职业的人数越多,声望越高。

6.教师专业自主权: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包括教科书的选用权,课程实施计划的制定权,教学形式与方法的运用权,教学评价手段的使用权。

7.教师与工作群体的相处(孤立中带有竞争性):(1)、同班教师群体;(2)同年级教师群体;

(3)同学科教师群体;(4)临时任务教师群体;(5)自行交往的教师群体。8.教师专业个人主义:学校以班级授课方式为最主要的方式,为避免彼此的干扰,墙壁把一间间教室隔开,无形中把教师做了隔离。教师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靠一个人的力量来解决课堂里发生的所有问题,很少与其他同事分享成功的经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很少到其他老师的教室去学习他人的教学。久而久之,单打独斗、自给自足成为了大多数教师的工作状态。

9.教师权威:教师权威的来源于制度的权威(传统权威和法定权威)和个人权威(专业权威和个人感召权威),但同时也受到社会因素((1)、社会越开放,教师的自主权威越受制约;(2)信息越发达,教师的自主权威越受制约;)

和学生年龄因素((1)、年龄越小,个人魅力权威越强;(2)年龄越大,专业权威越强;)的制约。

10.为什么要保持师生距离:(1)、恰当的师生距离可以保护老师;(2)、为学生创造了一种亲师情境,让学生对老师保持必要的尊敬,易于接受老师的教诲或忠告;(3)、暗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职责,促使教师爱护学生,理解学生,提高教学效率。

11.如何保持师生距离:(1)、教师应该穿着正式服装;(2)、要求学生用正式的称呼称呼老师;(3)、教师专用的场所要禁止学生进出;(4)、不要让学生问及自己的隐私;(5)、严格规定师生亲密的界限与时间

第二章学生角色的社会学分析

1.学生角色的社会学特征:游离于多重社会的边缘人

2.如图

3.学生社会位移的四种类型表

(1)、第一类型:和谐的多重世界/顺畅的世界

(2)、第二类型:失谐的多重世界/可设法实现的越界

(3)第三类型:失谐的多重世界/碰运气的越界

(4)、第四类型:边界互闭/无望实现的世界

4.重要他人:对个体而言,被他认同为心目中崇拜的对象,并且对他的社会角色定位和人格成长产生强大影响的人物。重要他人可区分为:(1)、互动性重要他人:是学生在日常交往过程中认同的重要他人。并且和他发生真实的互动。(2)、偶像性重要他人:学生单方面崇拜。

5.学生受到的家庭的影响层面:(1)、物质与文化的资源;(2)、价值与态度的养成;(3)、对外界世界的认识与理解的能力;(4)、认知与表达的技巧

6.同辈团体的本质:

含义:为了让下一代脱离大人的掌控,自然形成的能如实召见真我的团体。(1)、排除大人的干扰

同辈团体有自己秘密的约会地点、秘密的活动空间。

(2)认识自我的真实面目(镜中自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在这其中,前两项只有在与别人的接触中、透过别人的态度才能获得。库利认为,“镜中我”也是“社会我”,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一般来说,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他人传播的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越是多方面,个人的“镜中我”也就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成人提供的镜子是一面凹凸不平的哈哈镜,而同辈团体提供的镜子是真实无缺的平面镜。

(3)、自然形成

同辈团体的形成与家庭、班级的形成是不同的。

7.中学教育同辈团体的特征

①同类相聚性特征

②大规模、恒久性

③性别隔离会逐渐增大

8.小学教育同辈团体的特征

①非恒久性

②团体规模开始增大

9.学前教育同辈团体的特征

①小规模

②不分性别

③非恒久性

10.同辈团体的功能:

(1)、保护的功能

(2)、发展的功能。

学生的社会发展能力只能在同辈团体中才能发展起来。如:表达自我的能力、展现自我的能力、相互沟通的能力、竞争与合作的能力。

(3)、教导主流文化的功能

若同辈团体的次级与主流文化有一种一致或相似时,主流文化就会很容易被团体所理解。

(4)、协助学生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功能

舍弃老朋友,结交新朋友,使学生不断的走向成熟。

(5)、作为学生参照团体的功能

学生往往非常在意自己在同辈团体中的位置,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攀比意识。12.反智主义的次级文化

男生以运动表现优良为主要考量

女生以具有良好的人缘为最大心愿

第三章课堂教学的社会学分析

1.课程的改革:一个多面向的、复杂的过程(美国学者古德拉)

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知觉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2.竞争式的教学方法

(1)、含义:竞争式教学是以动机的引发与维持为着眼点,把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作为一项重要手段,通过公布成绩,考试排名等方式,激发学生相互竞争的心理。(2)、理论依据:

①人性是竞争的,而教育必须顺乎人性才能收效。

②社会是竞争的,不具备竞争能力的人势必被社会所淘汰。

3.竞争性教学方法的弊端

(1)不利于认知的学习:

A、分数至上,不求贯通。

B、由于缺乏成就的满足感,许多人开始把读书视为畏途。

C.高度的学习焦虑。

(2)不利于情意的学习

4.个别式的教学方法

(1)、个别教学方法的含义:通过一对一的小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2)、个别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

学习的程度=学习的机会+毅力/学习的

速度+学习的品质+教学的理解能力

(3)、个别教学方法的特点:

学生自我控制学习速度

精熟学习( Mastery Learning)的理念

5.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1)、合作式教学方法的含义:教师按照学生的性别、能力等因素,将学生分到一个异质的小组中去,鼓励他们彼此学习、相互帮助,以提高个人学习效果并达到团体的目的。

(2)、合作式的教学方法具有六大特质

异质分组积极互赖面对面的助长互动评鉴个人学习绩效

人际技巧以及团体历程

(3)、合作式教学方法的基本原理:

可期的美好未来温馨的团队气氛健全的自我概念良好的人际关系强烈的学习动机

6.六种不同的评价方式:教育学的观点

安置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总结性评价标准参照式评价常模参照式评价(高考)

7.两种不同用意的评价:教育社会学的观点

传统的以选拔或淘汰为主要目的的淘汰型的评价

以促进学生成长为目的的发展性评价

能够用社会学的视角,结合基础课程改革纲要对课程改革进行分析。

(我觉得这道题目所涵盖的范围相当宽泛,很难回答。所以,我们可以就课程改革的某一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可能这会比较好,下面的这个回答,大家可以稍作参考)

从课程资源角度看课程改革: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学校应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但课程改革在实际推行的过程中,课程资源暇乏,经费投入不足。四次课改评估都涉及改革实验中遇到的主要困难的统计,排在前三位的主要困难分别是缺少课程资源、时间紧和缺乏指导。缺少课程资源是教师实施新课程遇到的最突出问题,又以农村地区表现最为突出。时间紧和教师负担过重问题也很突出,对教师的专业支持和引领以及实施的政策和经费保障(尤其是评价制度)都是不容忽视的。课程改革以后,教师的工作量明显增加,70%以上的教师反映工作量比以前增加了。课改纲要的要求与现实的施行存在着一定矛盾,但我们不能因为这样就否定教改,而更应该坚定课程改革的方向与信心,不断总结、推广改革过程中的成功经验,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同时适当修订课程改革方案以更好的适应现实要求。

第三部分学习态度

第四部分案例分析

第五部分研究课题的选择与表达能力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第一编教育社会学学科论 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要素 一、研究对象诸说 1、社会化过程说 代表人物:美国社会教育学之父佩恩/布朗/雷通群可追溯至涂尔干(教 育社会学奠基人) 2、相互关系说 教育制度与社会相互关系说(“静态”米切尔【美】P.费里波夫【苏联】) 教育活动(过程)与社会相互关系说(“动态”彼得威尔【美】费雷德金【美】) 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林清江、厉一贤) 3、群体关系说、教育独特性说、社会功能说、特殊社会现象说… 二、研究对象界定(特点在于既姓“教”又姓“社”) 三、学科性质分析 1、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2、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 3、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中介学科(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 与规范兼有的学科”;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五个阶段及其代表事件) 一、理论奠基时期(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 1、教育学视野的拓宽(教育哲学的考察;“教育科学”的考察) 2、社会学兴趣的扩展(教育社会学概念的提出;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展示) 二、学科成形时期(20世纪初至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学科制度的成形(有关大学普遍开设课程或系列讲座;成立全国性学 术团体;出版学术刊物) 2、研究范式的成形(规范性研究范式) 三、范式转换时期(二次大战结束到60年代中期) 1、验证性研究范式的确立 2、功能主义学派的垄断 四、学派争鸣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 1、冲突论学派的抗衡 2、解释论学派的冲击 五、取向修正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 1、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结合(客观上促进了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互 补) 2、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并存(对教育活动的开展发挥作用) 第二编教育的社会背景 第三章社会结构:教育格局的规定因素 一、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区分不同的结构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1、“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 经济结构: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体 基本特征:科学(技术)含量极低;身份等级差异明显;变化师范迟缓 教育需求: 教育不承担劳动力再生产职能,因为手工劳动过程本身就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最好的“学校”。 教育承担现存的不平等生产关系以及相应的整个社会关系的再生产职能

浙师大 教育研究方法考试整理(2012上半年)

教育科研方法(2012) 一、教育研究的过程 从科学方法的一致性,从研究过程提供的基本的、系统的要素看,可分为5个步骤: 确定问题------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推导结论 二、 (一)教育研究的效度:指结论能被明确解释的程度(内在效度)和结论的普遍性(外在效度)。内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被明确解释的程度。外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被推广到其他总体条件、时间和背景中的程度。 (二)教育研究的信度:研究的前后一致性以及研究能在多大程度上重复。内在信度:指在给定的相同条件下,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外在信度:涉及的是一个独立的研究者能否在相同或相似的背景下重复研究。 (辨析题): 1、内在效度高的实验,外在效度也一定高。(错) 内在效度指研究的结果能被明确解释的程度。外在效度表明研究结果的可推广程度,即研究结果是否被正确地应用到其他研究情境、其他条件及其他时间、地点、总体中去的程度。内在效度决定了研究结果的解释,没有内在效度的实验研究是没有价值的。所以,内在效度是外在效度的前提,但是内在效度高,外在效度不一定高,有时候,内在效度高,外在效度反而低。 2、为达到外在效度,结果必须能推广到许多不同的人群和条件中去?(错,科教) 外在效度依赖于特定研究工作的条件及目的。研究的效度只是一个度的问题,事实上也不可能得到纯粹的内在或外在效度,提高内在效度的企图可能降低外在效度,反之亦然。研究者需要求得一种平衡,使某一结果得到合理的解释,又具有某种程度的推广价值。 3、没有信度也就没有效度(对) 信度是效度的一个必要的保证,也就是说,一项研究不可能没有信度却有效度。如果一项研究是不可靠的,我们就不可能有信心去解释结果,并将它推广到其他的人群和条件中去。从本质上说,信度和效度共同构成了研究的可靠性。 4、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1)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一个测量工具要有效度必须有信度,没有信度就没有效度;但是有了信度不一定有效度。 (2)信度低,效度不可能高。因为如果测量的数据不准确,也并不能有效地说明所研究的对象。 (3)信度高,效度未必高。例如,如果我们准确地测量出某人的经济收入,也未必能够说明他的消费水平。 (4)效度低,信度很可能高。例如,即是一项研究未能说明社会流动的原因,但它很有可能很精确很可靠地调查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人的流动数量。 (5)效度高,信度也必然高。 三、教育研究的分类方法(给出一个实例,能判断是属于哪类研究?选择) 1、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于研究的目标或目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基础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扩展知识,为现有学科的知识体系增添新的东西。 应用研究的基本目的是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 2、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基于研究的方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用文字来描述现象。主要是描述性的说明;倾向于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关心的是研究对象在自然情境中,对事物已经发生或已经存在的意义的理解、看法和体验,而不注重对象的操作行为和反应。定量研究:用数字和量度来描述现象。注重结果,更强调标准研究程序和预先设计,企图对同类问题作广

浙师大《教育学》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教育学》2011年元月期末复习资料 一、单选20分 二、辨析题(每小题10分,共2小题,共计20分)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5小题,共计30分)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1小题,共计15分) 五、案例分析题(第1小题15分,共1小题,共计15分) 一、单选题(20个) 1、我国近代学校的产生和发展:以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设立为标志,1898年正式开学。 学校类型:古代分为官学、私学和书院;现代分为学前、小学、中学、大学。 2、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 学生成长的根本动力是学生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 3、按照教育制度的选拔分层功能划分,教育分为双轨制,单轨制和分支制。 根据权力支配主题分为中央集权制,地方分权制和中央与地方合作制。 4、教师的成长阶段: 新手阶段;高级新手阶段;胜任阶段;熟练阶段和专家阶段。 5、课指课堂教学的简称或其时间单位。学科之一定科学领域的总称或一门学科的分支。课程是指有目的有计划的实现学校教育目标二选择的内容。 课程论流派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活动课程论的基础是工具逻辑学。 儿童的本能:(1)语言和社会的本能;(2)制作和建造的本能;(3)研究和探索的本能;(4)艺术的本能。 6、高质量教材的三大功能:单纯化;生成力;有助于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发展教学论代表:苏联赞可夫和美国的布鲁纳。 7、学生成长规律: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 8、学生成长的条件: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和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 9、道德体验法:以角色扮演为契机理解道德。 后设认知法:用假设的情景推演可能的后果。 10、学校教育制度划分:(根据学校教育制度)中央集权制、地方分权制、中央与地方合作制;(根据教育制度的选拔分层功能)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型。 11、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代表:孔德、那托儿普、迪尔凯姆、白尔格门等。 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目的应有社会的要求来决定。 12、教育是政治斗争的工具。柏拉图《理想国》,凯兴斯坦纳《工作学校要义》,我国第一部教育学专著《学记》 13、体谅模式:侧重道德情感,强调培养儿童得到的敏感性。彼得·麦克费尔首创。假设:满足学生与人友好相处的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道德教育中在引导学生学会关心;鼓励处于社会试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教育即学会关心。 14、赫尔巴特、杜威

《教育学》复习重点总结

目录 《教育学》 (1) 一、选择题 (1) 二、填空题 (3) 三、名词解释 (4) 四、论述题 (6) 五、案例分析 (9)

《教育学》 一、选择题 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一)教育学的萌芽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学则殆”的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 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 作则;因材施教) 道家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产婆术)。明确 提出“美德是否可 教”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 的年龄阶段,提出 和谐发展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 《雄辩术原理》)。比较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 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 1.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 的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全面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 及教育思想,按照年龄分期确定了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白板说”。 4、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 划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旧三中心 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书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全 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 赋力量和能力。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 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构成了实用主义教 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新三中心)现代教育派的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2.教育家及代表作: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 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第一本教育著作。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凯洛夫的《教育学》。杨贤江的《新教

(完整word版)教育社会学的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1、什么是教育社会学?学科地位?概念: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性质与地位: ⑴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⑵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⑶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①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 ②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2、教育社会学的独特观点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把握教育现象的意义教育社会学是将教育的理解焦距对准在社会的因素上。团体力量对教育的影响甚巨(教育就是一种社会关系)教育必須呼应社会发展与社会的需求(适合社会目的、需要、促进社会进步)着重于公共议题的解决:教育问题不能个人化,而是属于公共的议题。 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事实判断、解释功能) 1)质的研究:指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的情景下采用多种收集资料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的一种活动。 2)量的研究: 指通过实验、调查、测验、结构观察以及已有的数量化资料,对教育现象进行客观研究,并将所得结果作相应的统计推断,使研究结果具有普遍适应性的一种活动。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分别代表着教育研究方法中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质的研究代表着研究者以整体、深入为原则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解释学、现象学和建构主义理论等人文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量的研究代表着以客观、精确为原则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 4、孔德的相关理论⑴社会学之父:孔德 ⑵孔德的重要理念: 实证主义和社会有机体论 ①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孔德确立的关于实证科学的哲学体系,被认为与神学、形而上学互不包容。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万事万物,必须历经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经验过的知识。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②社会有机体论:孔德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由三部分组成:社会秩序论、社会进步论和社会有机体理论下的方法论、伦理道德观、政治观和宗教观等。 5、韦伯科层体制 科层制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组织的共同目标,将成员的职位按等级制原则依次排列,并明文规定每个人的岗位权限与职责;将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等;运用技术知识,以法令、条例、民主参与等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这样的现代科层制组织就像地球绕着 太阳运转那样,既要围绕外部环境运转(外适应),又要自身不停地自转(内适应,或内协调)。宇宙,社会,同样都是一个系统科学。现代科层制组织就是这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小动

浙师大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知识点与概念(详细版)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知识点、概念 注:知识点—选择题,概念—名词解释(24选8),问答题—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章 一、知识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作为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学科有具有极为鲜明的实践性与应用性。 (1)从学科范畴来看,它是一门交叉学科(教育学与心理学); (2)从学科作用来看,它具有实践性与应用性。 3.教育心理学的独立与发展(详见P12-19): 正式成为一门学科的标志是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出版。 第二章 一、知识点: 1.学习的类别: (1)按学习结果划分:(由心理学家加涅(1999)提出) ①言语信息的学习,②智力技能的学习,③认知策略的学习,④态度的学习,⑤动 作技能的学习。 (2)按学习活动的性质划分:(由奥苏贝尔提出) 按学习的实现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同时考虑学习材料和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将其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我国的心理学工作者常将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策略的学习,技能的学习以及道德品质的学习。 2.不同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实质: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桑代克的试误—联结学习理论形成联结,即形成S-R 之间的联结。华生提出了经典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实质的巴浦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基本观点: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建与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学习是指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格式塔关于学习的本质的观点是:从学习的结果看,学习并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了新的完形;从学习的过程来看,首先学习不是简单地形成格式塔的顿悟—完形学习理论由此到彼的神经路的联结活动,而是头脑里主动积极地对情境进行组织的过程,其次,学习过程这种知觉的重新组织,不是认知派学习理论??????????????????????????????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的顿悟。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望的获得;学习时对完形的认知,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是形成认知地图。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主动地进行加工活动形成认知结构。奥尔贝苏关于学习的观点恰好与布鲁纳的发现法相反,认奥尔贝苏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为学习应该是通过接受而发生,而不是通过发现。加涅的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建构主义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当代建构主义概述人本主义深信,学习是人固有能量的自我实现过程,强调人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尊严,强调物条件积极关注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行为主义(联结派)学习理论(刺激、反应、联结): ①桑代克的试误—联结学习理论: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和反 应之间形成联结,即形成S-R 之间的联结。 ②巴浦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强化、消退、分化、抑制、条件作用)理论与华生 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华生提出了经典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实质的基本观点,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作用的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③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④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本质问题的基本看法 就是,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观察学习) (2)认知派学习理论: ①格式塔的顿悟—完形学习理论: 格式塔关于学习本质的基本观点是:第一,从学习的结果来看,学习并不是形成刺 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了新的完形。第二,从学习的过程来看,首先,学习不是简单地形成由此到彼的神经路的联结活动,而是头脑里积极主动地对情境进行组织的过

《教育学》大学期末考试 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育学》期末复习提纲 一、选择题 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一)教育学的萌芽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 “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因材施教) 道家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产婆术)。明确提出“美德是否可 教”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提出 和谐发展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比较 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 1.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全面系统论述了班 级授课制。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按照年龄分期确定了学校教 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白板说”。 4、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旧三中心 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书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全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 赋力量和能力。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构成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新三中心)现代教育派的 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2.教育家及代表作: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 的第一本教育著作。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凯洛夫的《教 育学》。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四)教育学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理论派别(见教材) 1、实验教育学: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 纲要》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 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利特的《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等。 3、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的杜威为代表,代表著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 (五)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1.赞可夫出版的《教学与发展》一书,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 2.美教育家布鲁纳的《教学过程》,提出了结构课程理论和发现法。 3.德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4.瑞士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 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5、法国包罗·朗格朗:终身教育理论 2.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起源说,各历史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浙师大2015_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复习资料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第一章教育研究概述 第一节四、教育研究的分类p7-13 基础性研究:认识取向(提高对教育现象的认识,主要涉及教育哲学和教育史的研究),旨在探讨教育的普遍规律,阐明教育原理、教育目的等问题,以认识为基本目的,以发展和完善理论为最高目的,回答教育中的“为什么”问题;理论指导 应用性研究:实践取向(改进教育活动,主要与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社会学有关),目的在于应用或检验理论,评价它在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回答“是什么”及“怎么办”的问题;丰富、修正、深化理论定量研究法可以进行量化,因此定量研究好于定性研究。错误 定量研究:采用量化、演绎方法,以验证假说为目的,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注重实验—设计—控制,强调预先设计和标准化研究程序(用数字和量度来描述对象,而不是用语言文字) 定性研究:采用质性、归纳方法,详细记录每个个案,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和解释主义,注重观察—参与,强调应在自然情境中进行(是用文字来描述现象,而不是用数字和量度)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之间的相关性多于差异性,两者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定性描述中的结论通过量化的手段,能给人更为精确的印象;定量研究得出的以数字和量度为特征的结论中隐含大量信息,也要通过定性的描述来进一步阐述和说明。 宏观研究:对教育内部相对较大范围的教育问题的综合性、系统性的研究;有较强的指导性、方向性和长远性 微观研究:立足教育教学的前沿问题,对某个特定的具体问题进行细致研究,注重对教育体系内存在的各种问题的研究;有较强的实践性、灵活性和单一性 中观研究:介于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之间,通常是在一个领域、一个部门中进行的研究 文献研究:也称书斋式研究,主要通过查阅文献获得资料,在对资料进行分析、思辨加工而获得研究结论;古老而富有生命力 田野研究:经过专门训练的研究者亲自进入研究场景,通过直接观察、访谈、情境体验等参与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并进行加工分析提取结论的过程 实验室研究:按照某种假设,通过人为控制一些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和分析现象的变化及产生的结果,进而论证某种因果关系的研究;有高度控制性 描述性研究:正确描述某些总体或某种现象的特征或全貌的研究,其任务是收集资料、发现情况、提供信息,并从杂乱的现象中,描述出主要规律和特征;有目的、计划 探索性研究:对研究对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以获得初步印象和感性认识,并为日后更为周密、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的研究;可能出现出人意料的结果 历史研究:对教育历史发展过程的研究,包括对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教育制度、政策、理念、流派的发展演变的研究和对历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教育实际活动的研究等 现实研究:对某一教育现象或教育对象的基本特证进行的研究,研究当代教育的发展情况 超前预测研究:根据研究对象的发展规律及现实情况,对其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面向未来 教育价值研究:以教育研究中的价值问题为研究对象,采用理性思辨的方法,回答“应该是什么” 教育事实研究:以教育研究中的事实问题为研究对象,采用科学研究方法,回答“是什么” 第三节二、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p18-19 1.以研究过程的阶段为标准:①设计阶段的方法②实施阶段的方法③总结评价阶段的方法 2.以问题性质为标准:①理论方法②实证方法③实验研究方法④历史研究方法 3.以数据分析为标准:①量化研究方法②质化研究方法③混合研究方法 第二章教育研究过程 第二节如何选择教育研究问题p30-38 1.确定研究问题的重要性:选择问题是科学研究过程的起点,确定了研究问题,就确定了研究的目标和方向以及相应的研究方法,研究问题决定着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2.教育研究问题的来源:①从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②从过去的研究成果中寻找值得研究的问题;③在从

《教育社会学》复习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众,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位置移动 A.人口流动 B.社会流动 C.人才流动 D.社会迁移 2.下列不属于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方法是(D) A.提高行为性成本 B.提高物质性成本 C.提高心理惩处成本 D.树立新的德育观念 3.(A)的主要观点是,课程功能在于确保年轻一代接受成人社会的文化,使之适应社会维护社会系统的生存 A.功能主义范式 B.解释论范式 C.新马克思主义范式 D.结构主义范式 4.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D) A.群体化形成阶段 B.成熟阶段 C.形式主义阶段 D.瓦解阶段 5.(A)是指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根本性意义的变迁,是社会变迁中的高潮,是一种显着的突变过程,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的政权易手为标志,它对教育的影响常常是突发的、冲击性的。 A.社会剧变 B.文化革命 C.教育革命 D.经济革命 6.(C)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A.调查法 B.现场法 C.隐蔽法 D.人种学研究 7.(C)教育的目的是树立优生优育的观点,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A.责任感 B.环境 C.人口 D.国际理解 8.(C)是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例如,校徽、校旗、校服等象征着学校的性质、地位和功能 A.教育规范系统 B.教育设备 C.象征的标识 D.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9.(A)流行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涂尔干、美国的佩恩等,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使人社会化 A.社会化过程说 B.相互关系说 C.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D.特殊社会现象说 10.(B)教育是最具体、也是最持久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他们获得参与环境问题解决、管理环境质量的知识、态度和技能 A.责任感 B.环境 C.人口 D.国际理解 11.学校主要成员(B)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对

浙江师大教育硕士考研333教育综合复习建议

浙江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333教育综合复习建议 333教育综合的题型分为三大类:名词解释、简答题、分析论述题三种题型,包括四门课程: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这是首师大教育硕士考研里面最难攻克的一门课,因为知识点内容多,背的东西多,还特别繁杂。 凯程老师指出,在浙江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的准备过程中,一定要牢记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对知识的掌握要有轻重之分,抓重点,找主次。各个学科都是紧密联系的,复习的过程中,一定注意跨章节,跨学科之间的联系。 另外333是不需要死记课本的,凯程考研浙江师大教育硕士老师会提供专业的辅导讲义和远程辅导视频,视频全程下来考生就会牢牢掌握基本知识点,打好扎实的基础。凯程老师会提供一本333的大纲解析,然后带领学生结合着各学校历年真题来整理笔记。为什么要结合历年真题呢?因为重点都在历年真题里,凯程老师通过对比历年真题发现里面出题的重复率是很高的。比如“中体西用”“简述孔子的教育理念”等等,同样一道题目,可能前年是A 学校出的,去年B学校又出了,而今年C学校又出了。在讲课过程中,凯程老师会带领学生把重点与一般的重点区分开来,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此外,凯程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热点、学会思考的能力,重视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来分析现实教育问题。重视培养学生做题能力,提供给学生专门的习题并配有专门的习题解析。习题在复习的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位置。倘若平时只是进行看和记的训练,却很少练习解题,那么考试过程中就会因生疏而导致不适应感,平时讲课过程中凯程老师通过模拟训练来发现学生复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可以改建的地方。 浙江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难度分析 本文系统介绍浙江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难度,浙江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就业方向,浙江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学费介绍,浙江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参考书,浙江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初试经验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浙江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教育硕士考研机构! 一、浙江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人考上的多不多? 2015年浙江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招生人数191人,专业招生量较大,专业课复习较容易,考试题目难度不高,综合来讲考研难度不大。据统计,录取的人基本都是跨专业的学生。据凯程从浙江师大内部统计数据得知,每年教育硕士考研的考生中95%是跨专业考生,在录取的学生中,基本都是跨专业考的。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自身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教育硕士考研考试科目里,教育硕士基础综合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师范类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跨考生,都考的不错,而且每年还有很多二本院校的成功录取的学员,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1、什么是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2、你是怎样来理解教育社会学的?如学科性质、意义方面(同上) 性质:⑴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⑵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 ⑶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①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 ②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意义:教育社会学乃是主要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地继承教育社会学的历史遗产,总结当代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从宏观方面研究教育与整体社会之间的关系及其功能;从中观方面研究教育与区域社会之间的功能性关系及学科内部的社会关系;从微观方面研究教育过程中的有关社会学问题。 3、教育社会学在欧美的发展(课件加工) 一、规范的教育社会学阶段 1、①史密斯《教育社会学概论》,是此方面最早的著作; ②华勒《教学社会学》,是当时此方面最具影响力的著作。 2、这一时期教育社会学的特征:①研究者绝大多数是教育学者;②研究方法偏向于哲理性 和规范性的研究方法;③在研究范围上,凡是与教育有关的各种社会因素都在其研究范围之内。 二、实证性的教育社会学时期 1、概况的描述:实证性的教育社会学又称为“新兴”的教育社会学,或“社会学的”教育社会学,其时期始于1940-1960年,当时美国的社会学领袖人物由芝加哥扩散到其它各大学,研究的旨趣也由解决现有的特殊社会问题转为理论的建立与研究技术的改良。教育社会学已由过去的实用取向转为理论的取向了,或者说,姓“教”的教育社会学,已经成为姓“社”的教育社会学了。 2、代表人物:①帕深斯:强调建立社会行动的系统理论。 ②墨顿:也认为理论与研究的相互发展才是社会学成长的动力。 3、这一时期教育社会学的贡献:①教育社会学由过去的以教育学者为中心,转换为由教育 学者和社会学者共同参与;②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来看,已从规范的学科转化成一门严谨的学科,并且建立了许多有关教育的理论,这一时期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已可与教育心理学相抗衡;③在研究范围和领域上,研究的领域开始缩小,只关注于可用实证主义方法研究的那一部分。 三、批判的教育社会学时期 1、概况:这一时期的教育社会学又称为“新的”教育社会学,或“诠释学的”教育社会学,“现象学的”教育社会学,“微观的”的教育社会学等。

浙师大《遗传与健康》期末考试

一、名词解释: 1、遗传学:遗传学是研究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规律的一门生物学分支科学,是认识和阐明生物体遗传信息的组成、功能及其变异、传递和表达规律的科学。 2、人类基因组计划:简称HGP,这是由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于1990年正式启动的一项规模宏大、跨国跨学科的科学探索工程。其宗旨在于测定组成人类染色体(指单倍体)中所包含的30亿个碱基对组成的核苷酸序列,从而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并且辨识其载有的基因及其序列,达到破译人类遗传信息的最终目的。 3、染色体:染色体是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物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所以叫染色体(染色质);其本质是脱氧核苷酸,是细胞核内由核蛋白组成、能用碱性染料染色、有结构的线状体,是遗传物质基因的载体。 4、基因型:即生物的遗传型,是控制生物性状全部基因组合的总称。它反映生物体的遗传构成,即从双亲获得的全部基因的总和。遗传学中具体使用的基因型,往往是指某一性状的基因型。基因型肉眼看不到,它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可以通过杂交实验来鉴定。一般用符号来表示。 5、表现型:指具有特定基因型的个体,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性状特征的总和。它包括基因的产物(如蛋白质和酶),各种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甚至各种动物的习性和行为等。表现型还可以受多个基因的控制,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基因型+环境因素=表现型 6、剂量补偿效应: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中,使性连锁基因在两种性别中有相等或相近的有效剂量的遗传效应。 7、伴性遗传:指在遗传过程中子代的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又称性连锁(遗传)或性环连。 8、脆性X染色体综合症:这是一种由于在人体内X染色体的形成过程中的突变所导致的不完全外显的X染色体连锁显性遗传性疾病。它由X连锁隐性遗传和FMR-1基因前突变所引起,是一种家族性智力障碍疾病,临床以智力低下、特殊面容、巨睾症、大耳、语言和行为异常为其典型表现。 9、Y连锁遗传:指致病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并随着Y染色体而传递,且只有男性才出现症状。这类致病基因只由父亲传给儿子,再由儿子传给孙子,女性是不会出现相应的遗传性状或遗传病。由于这些基因控制的性状,只能在雄性个体中表现,所以又称为限雄遗传。 10、从性性状:一种性相关遗传,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但基因的表达和性激素有关,因此在不同性别中基因型相同,但表型不同。生物体某些受性别影响表现为显性或隐性的性状 11、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简称“染色体病”,由于染色体的数目、形态或结构异常引起的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异常和性染色体异常。在自发性流产、死胎、早夭中占50%以上,是性发育异常及男女不孕症、不育症的重要原因,也是先天性心脏病、智能发育不全等的重要原因之一。 12、产前检测:指为妊娠期妇女提供一系列的医疗和护理建议和措施,目的是通过对于孕妇

浙师大教育学复习整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层次:①教育是一种影响活动 ②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影响活动 ③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一种有意识的精神影响活动 ④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 ⑤教育是使人不断向上、不断超越的积极的精神活动 ⑥教育是以一种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使人不断向上的活动 ⑦教育发生在学校中并以教与学为外在表达形式 ⑧教育有时候特指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起源的几种观点: 1.生物起源论 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英国教育家沛西.能 主要观点: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2.心理起源论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者孟禄 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人类的无意识模仿 3.劳动起源论 代表人物:苏联教育学者(康斯坦丁诺夫、凯洛夫等)和我国学者(曹孚、王天一等) 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人类开始制造工具的时候,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 教育的本质与争论: 1.工具论与本体论 ①工具论 代表人物:柏拉图、凯兴斯坦纳、孔子、康有为、梁启超(政治斗争工具);舒尔茨、斯宾斯(经济发展工具);巴格莱、赫钦斯、艾德勒、布坎南、巴尔(文化传承工具) 主要观点:教育是作为人类生存的一种工具而存在的,具体而言,教育是政治斗争的工具,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工具,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工具。 ②本体论 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当代存在主义哲学流派 主要观点:教育的本质在于焕发人的天性,培养人的智慧,完善人的个性,使之成为完人 2.平等论与成层论 ①平等论 代表人物:卢梭、贺拉斯.曼 主要观点:教育是社会走向社会平等的一个比较现实的途径,通过一定的教育必将导致人们取得经济或社会地位的平等 ②成层论 代表人物:鲍尔斯、金蒂斯、柯林斯 主要观点:教育不仅不能实现社会平等,反而为不同社会背景的人提供了一架梯子,维护了固有的社会阶层并使之适度合法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教育学的发展: 1.孕育期 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奥古斯丁、伊拉斯谟、拉伯雷、蒙田 2.诞生期

社会学原理复习资料

社会学原理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 C )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的。 A.《实证政治体系》 B.《实证主义问答》 C.《实证哲学教程》 D.《实证主义手册》 2.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是文化的( A )。 A.社会整合功能 B.反向功能 C.混合功能 D.社会导进功能 3.教育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一部分,其潜功能体现在( A ) A.缩小收入差距的功能 B.传授知识与科学技术的功能 C.实现社会化的功能 D.文凭功能 4.要求公民遵守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社会规范应属于( A )的内容。 A.政治社会化 B.性别角色社会化 C.技能社会化 D.行为社会化 5.成人教育这种过程属于( D ) A.再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反社会化 D.发展社会化 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 D )对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性。 A.大众传媒 B.家庭 C.阶级 D.伙伴群体 7.个人社会化过程就是( B )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 A.机械人 B.生物人 C.动物人 D.非社会人 8.再社会化主要是指对( C ) A.未成年人 B.成年人 C.离轨和犯罪者 D.老年人 9.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是( B ) A.正向社会化 B.反向社会化 C.非社会化 D.特殊社会化 10.( D )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A.理解角色 B.领悟角色 C.期望角色 D.角色 11.社会学上把子女离家只有老两口的家庭称为( B )。 A.主干家庭 B.空巢家庭 C.核心家庭 D.断代家庭 12.在社会互动中,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称为(C ) A.合作 B.交换 C.竞争 D.冲突 13.( C )是一种公开的对抗性行为方式,指两个或以上的个人或团体以压倒对方为目的的社会行为. A.竞争 B.战争 C.冲突 D.调适 14. 家庭成员、邻里、朋友属于( B )。 A.次级群体 B.初级群体 C.正式群体 D.外群体 15.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化为自己的观念,并对自己的行为实施的控制,称( D ) A.制度化控制 B.非制度化控制 C.外在控制 D.内在控制 16. 按照联合国的有关规定,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 C ),该国的人口便属“老年型”人口。 A.5% B.6% C.7% D.8% 17.城市化的基本动力是( A )。 A.工业化 B.经济发展 C.农业发展 D.服务性发展 18.以下不属于社会变迁的内容的是( A )。 A.自然环境 B.组织结构 C.生活方式 D.社会基本结构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包括( ABCDE)

2020年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考研参考书目,报录比,复试分数线(新祥旭考研)

2020年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考研招生情况,考试科目,报录比,复试分数线 (新祥旭考研,教育学考研关注公众号“教育学考研联盟”) 一、院校简介 浙江师范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前身是1956年杭州师专成立时设立的教育学教研室。1989年,成立教育系;1999年,建成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2007年,为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打造教师教育品牌,探索新型教师培养模式,整合相关教师教育资源组建教师教育学院。学院下设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课程与教学4个系,拥有小学教育、应用心理学、教育技术学3个本科专业,教育学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教育学、心理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1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教育硕士(含5个单证方向、9个双证方向)、应用心理、MPA(教育管理方向)3个专业学位点;建有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教师教育改革资源共享立项建设课程、8门省级精品课程,1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优势专业。现有全日制本科生700余人,硕士研究生1000余人。 二、专业目录

三、参考书目 311教育学综合 1.教育学 《教育学基础》十二所重点师范合编教育科学出版社《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育心理学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中外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人民教育出版社

4.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安徽教育出版社 四、2018年录取情况统计 数据顺序依次是:实考人数,上线人数,实际录取数,其中推免生数,一志愿数,调剂生数,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 五、2018年复试分数线

幼师学前教育自我鉴定

幼师学前教育自我鉴定 篇一:学前教育毕业自我鉴定 学前教育毕业自我鉴定 【篇一】 我是一名幼儿教师,于XX年9月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参加电大学前教育专科学习,现已修完全部课程,就要毕业了。三年电大学习,使我获益良多。 一、珍惜机会、受益匪浅 通过这三年的学习,本人在专业知识、业务水平、工作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和提高: 1.掌握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幼儿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观察幼儿、分析幼儿的基本能力以及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技能; 3.熟悉国家和地方幼儿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 4.了解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动态;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坚持将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指导教学工作,获得了显著的教育教学成果。例如在学习了《学前儿童教育心理学》之后,我了解到幼儿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既呈现出了发展的共同规律,又存在着明显的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这就为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实践工作和对学生的因材施教提供了理论的指导思想。针

对性的专业课程设置给我们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极为平稳的成长平台。在三年的学习中,我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合格、素质过硬的幼儿教师。 二、认真学习、严守纪律 电大业余学习条件艰苦,面对诸多困难,我都一一克服了: 1.是年龄偏大,记忆力和智力减退。我就用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多几倍的时间去学习; 2.是正确处理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工作时做好工作,学习时努力学习,同时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 3.是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家庭的关系。我积极争取家人的支持、帮助和配合,家人的支持和鼓励,成为我完成学业的巨大动力。业余学习条件虽然艰苦,但也有其有利的一面,就是为我们提供了边学习边实践的机会。在学习中,我注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经 常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研究分析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 由于不同于全日制的授课方式,除了面授的机会外,可以说大部分时间要靠我们自学去完成。我能正确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在工作之余,我认真阅读教学材料,仔细领会每门课程所讲述的内容,做到课前预习了解,把不明白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