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6.律诗的对仗

6.律诗的对仗

6.律诗的对仗
6.律诗的对仗

六、格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颔联”和“颈联”是要对仗的。“对仗”就是两句中词组结构和词性要相同,互相成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等。这就像古代仪仗队一样,两两相对,要求是比较严格的。我们平时所说的“对子”、“对联”、“对偶”、“楹联”都是对仗。对仗是律诗必须遵守的格律之一。一般,律诗的颔联和颈联要对仗。在首句不入韵的情况下也有首联对仗的;也有尾联对仗的。(中间两联全不对的、颔联不对的、颈联不对的,或者八句全不对的、或者首尾两联对仗,而中间两联不对的等等情况,只要不失粘,都可以称作律诗。失粘的就不是律诗了。)排律除了首联和尾联不对仗外,中间部分都要对仗。对于绝句来说,用不用对仗是自由的,可以不用,可以用在首联,可以用在尾联,也可以两联都用。这在唐诗中都是可以找到例证的。

对仗要求句型一致,词性相对,平仄对立。在词性相对中,还有数目对;颜色对;方位对等等。在名词对名词中,我们又可以分为许多小类,比如天文、地理、时令、动物、植物、宫室、服饰、人事等等。

比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数目对)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颜色对)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方位对)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既有天文又有地理)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既有天文地理又有时令)

一、对仗有许多形式,一般地分为以下几类:

1、工对:出句和对句的句型一致,词性也一致,对得工整就叫工对。凡是工对,词性不但一致,而且在同一类词中又按细分的小类相对,比如颜色对、天文对、地理对等等。例如:“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在平常的语言环境中经常平列使用的词,如天地、诗酒、花鸟等等也算工对,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反义词也算工对(《文心雕龙》中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同义词相对比正对更差一筹);在一个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作桥”;句中自对又两句相对的也算工对,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2、宽对:过分地追求对仗的工整就会束缚思想,不利于抒情达意,所以在一联中或是词性相对不是十分工整,或是词组对得不是十分严格,都是可以的。这种对联就称为宽对,如“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中“青天外”和“白鹭洲”就不是十分工整,方位词“外”不能与名词“洲”字相对,“青天外”与地名“白鹭洲”不能相对,但是“青天”对“白鹭”还是工整的。类似这种情况的就是宽对。

宽对要求宽一点,只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等就行;邻近的事物相对也可以,比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同义词对连绵词等等。例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3、流水对:凡是出句和对句的内容说的是一个意思、一件事连贯下来,这种对仗形式就称为“流水对”。流水对既有对得比较工整的工对,也有对得不工整的宽对,而且宽对比较常见。例如李商隐的七律《马嵬》中的颈联:“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例如李白的五律《送友人》中的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又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等等。

4、借对:凡是用于对仗的词语,字面能对而词义不能对,或者字的谐音能对而词义和字面不能对的对仗都称为“借对”,又叫“假对”。比如“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李字借用桃李的意义与“茅”字相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以“清”与青同音对“白”字)。

5、交错对:凡是出句的词语与对句的词语本可以相对,但是不在同一个位置而是错开的,就称为“交错对”或者叫“错落对”。比如“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倚杖”对“临风”是比较工稳的。“柴门”和“暮蝉”的词性基本相对,都是前一个字修饰后一个字,但是位置不对;如果把方位词“外”放在“柴门”的前面,或者把动词“听”放在“暮蝉”的后面,不但都不合平仄和韵脚在格律上的要求,而且也不合语法的规则。在这种情况下,利用交错对的形式来补救,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读起来也很自然。所以,“柴门外”与“听暮蝉”的词语位置是交错的);又如“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众

水”与“一门”,“涪万”与“瞿塘”相对,词语位置交错了。这里“涪”是涪(fu)州、“万”是万州,都是四川地名;“瞿塘”就是瞿塘峡,也是地名)。

6、扇对:凡是在律诗中的对仗句子,上一联与下一联相对,也就是两联四句相对的就叫“扇对”,又叫“隔句对”。例如:莫悲建业荆榛满,昔日繁华是帝京;

莫爱广陵台榭好,也曾芜没作荒城。(韦庄《杂感》的前两联)上一联与下一联相互成对:一、三句成对,二、四句成对。这就是扇对。又如:

昨夜越溪难,含悲赴上兰;

今朝逾岭易,抱笑入长安。

又如:

相思复相忆,夜夜泪沾衣;

空悲亦空叹,朝朝君未归。

《文镜秘府论》中列出二十九种对,把对仗分为二十九种对仗状态。这是唐时日本僧人遍照金刚(即弘法大师空海)来华留学回国后,为向日本人介绍汉语而编写的。

《联律通则》是中国楹联学会2008年10月1日制定实行的一部楹联创作的规则。我们可以学习规则,练习写作。书后有附录《联律通则》可以参考。

二、不同性质的字词也可以对仗。例如: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形容词对动词)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副词对动词)

遍请玉容歌白雪,高烧红蜡照朱衣。(副词对形容词)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动词对连词)

往还时屡改,川水日悠哉。(动词对语气词)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名词对代词)

吹嘘人所羡,腾跃事仍睽。(代词对副词)

洑流何处入,乱石闭门高。(代词对动词)

巫峡中心郡,巴城四面春。(方位名词对数词)

来往皆茅屋,淹留为稻畦。(副词对介词)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加名词对“不”加动词或形容词)

三、对仗的禁忌

1、同字相对,在格律诗中两句之间一般不能同字相对,只有五言诗首字的要求宽松一点。如“城头落暮辉,城外捣秋衣”。(储光羲的《临江亭五咏·三》)

2、不规则重字,格律诗的对仗允许重字,但是重字必须规则。如“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年年”与“岁岁”相互交错,是允许的。如果重字不规则,就是犯了禁忌。例如:“风吹水面层层浪,雨打沙滩万点坑”。“层层”与“万点”不能对仗。

3、合掌,对仗的两个句子的意义完全相同或者基本相同称为“合掌”。这是诗家的大忌。判断合掌的关键是判断是否有重复絮烦的意思。例如:“蚕屋朝寒闭,田家昼雨闲”,“朝”、“昼”都有白天的意

义,所以这两个字可以视为“合掌”。但是,从这一联整体来看,两句的意义又不是完全相同,所以又不像是合掌。又如:“汉祖想枌榆,光武思白水”,“想”与“思”两个字“合掌”。

4、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这一点还要在后面讨论。

我们应该注意的还有六点:(1)数目自成一类,(2)颜色自成一类,(3)方位自成一类。(4)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5)连绵字只能跟连绵字相对。连绵字当中又分为名词连绵字(鸳鸯、鹦鹉等);形容词连绵字(逶迤、磅礴等);动词连绵字(踌躇、踊跃等)。不同词性的连绵字一般还是不能相对。(6)专名相对,最好是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后附王力先生整理的小类《字词表》。

我们在平时应该经常练习写作楹联(对联、春联、对子)。这是训练和提高诗词写作水平的一个十分简便的方法。

古时候的私塾里,老先生考试孩子的文字水平、考察孩子的才思,就是以对对子来体现的。鲁迅小时候,先生出了一个“独角兽”的上联,鲁迅马上就对上了下联“比目鱼”,令先生拍案叫绝。

郭沫若上小学的时候,与同学一起钻洞偷人家的桃子,被先生发现。先生为了惩戒孩子,在黑板上写了一句“今日偷桃钻洞不知是谁?”孩子们都不敢吱声。先生十分生气地走了。郭沫若趁先生不在,在黑板上与先生的出句并列写出:“他年折桂步蟾宫必定有我。”先生看到后大为赞赏,早把恼怒忘到了九霄云外。

梁启超十岁时,一天随父亲去朋友家赴宴,在人家院中偷偷折了

一支杏花,藏在自己宽大的袖笼里。不料被父亲和友人看到了。父亲为了教育孩子,想在席间不露声色地暗示儿子,就对梁启超说:“开宴前我先出一上句,你如果能够对出下句,才可以入席,否则,你就只能为长辈斟酒沏茶,不准落座。”梁启超不知父亲的用意,但自信不会出丑,于是满口答应了。父亲随口说出上句:“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梁启超听后一惊,恍然大悟:原来是父亲教育他不该偷折人家的杏花。但是他也不慌不忙,抬头看了一下,随口对来:“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居然对得十分工稳。对句一出,大家喝彩不已,梁父也把孩子偷折杏花的事忘掉了。

古时候,文人在一起也经常对对子取乐,甚至通过联句而形成长篇的排律。后来,文人联句的游戏是:第一个人先说第一句,以后每人说两句(比如第二第三两句),一句与前一个人的形成对仗,另一句成为下一个人的出句;最后一个人说一句作收句,完成全诗。这样,每一个人都要完成前人出句,说出对句,又为下一个人出一个出句。游戏显得十分精巧而有趣。

相传联句始于“柏梁台联句”(句句用韵、一韵到底的七言平韵诗,后来形成了柏梁体古风。)。

例如:唐朝景龙三年的《帝诞辰内殿宴联句》

润色鸿业寄贤才,(中宗)叨居右弻愧盐梅。(李峤)

运筹帷幄荷时来,(宗楚客)职掌图籍滥蓬莱。(刘宪)

两司谬忝谢钟裴,(崔湜shi)礼乐铨管效涓埃。(郑愔yin)陈师振旅清九埃,(赵彦昭)忻承顾问侍天杯。(李适)

衔恩献寿柏梁台,(苏颋ting)黄缣青简奉康哉。(卢藏用)

鲰生侍从忝王枚,(李乂ai)右掖司言实不才。(马怀素)

宗伯秩礼天地开,(薛稷)帝歌难续仰昭回。(宋之问)

微臣捧日变寒灰。远渐班左愧游陪。(上官婕妤)

这种形式是一种游戏,对于表达思想感情没有多大的意义,所以,我们知道这一点就可以了。

为了提高诗词写作的水平,平时可以多练习写作楹联,楹联写作的多了,诗词格律的要求就会熟练起来,写作诗词就会熟练了。下面是我写作的部分楹联。

为山西省古县牡丹节撰联:

1、客进丛山迷去路;蝶出花苑忘来源。

2、绿水映虹桥,虹映水绿;红花衬篁竹,篁衬花红。(回文联)

为湖北省秭归县新屈原祠落成撰联:

离骚赋千秋绝唱;屈原祠万代流芳。

廉政建设撰联:

1、道德为根,老子天下独立;修养乃本,少奇世上无双。

2、惩罚腐败,须制度还须全民参与;

倡导廉洁,靠宣传更靠自我革新。

3、应征上联:勤廉三毋欺,能令捕头擒鬼魅;

原存清朝范云梯在三亚的下联:酷贪两不敢,可将心事质神明。

(注:天不可欺,地不可欺,人不可欺谓“三毋欺”。)

贺太原市楹联家协会成立5周年

《双塔》堪精,精选会友诗词画;

协会蛮旺,旺揽联家翰墨文。(《双塔》是协会办的杂志)应山西和顺佛光寺征联:

1、进山门,无不是拜佛、参禅、问道,盼得三业净;(山门)

出圣地,自然能身正、语顺、心平,争来四大安。

(注:三业:身业、口业、意业;四大:地、水、火、风。)2、大宇藏天地,宝贵六合宗戒律;(大雄宝殿)

雄心念众生,殿扬三教法纯真。

3、惩恶煞,戒贪心,清清楚楚规除后果;(天王殿)

奖良民,扬善举,傻傻乎乎不问前因。

4、慈悲为本,本旨神明医大众;(方丈室)

善举当头,头顶戒律为民生.

5、世事如烟万样苦;禅房似镜两经明。(禅堂)

6、逝者难追,宽宏大量释恩怨;(往生殿)

将来可贵,谨慎细心晓阴阳。

7、小恩有限,诵经抵御千般诱惑;(延圣殿)

大爱无疆,行善超然万种祈祥。

8、衣楚楚,叩首焚香拜佛祖;(僧舍院)

赤条条,澄心洁体见神灵。

为上海世博会而作

1、百年圆美梦;万载有余香。

2、斗冠光上海;宝殿震寰球。

连天红公司征下联:

上联是“仙游仙游骑石马看家具”我应对:

1、民权民权登柏坡唱国歌。

2、凤翔凤翔携宝鸡护国旗。

3、潼关潼关铸铁门保国安。

“国际旅游岛杯”海南景观楹联海内外征联:

1、三江交汇,历尽沧桑留玉带;(博鳌玉带滩)

四海通衢,参明胜败登论坛。

2、鹿城观海,见龙摆尾,苍茫浩气凌云汉;(三亚鹿回头)

雕像听涛,临岸回头,澎湃激昂恋爱情。

3、忆昔日,烈焰腾空,浓烟布野,大力创出新世界;(火山地质公园)

看今朝,尘埃落地,古树参天,精心觅到旧乾坤。

太原市汾河景区征联:

1、两岸亭园生古韵;一河塔榭映奇辉。(景观桥)

2、湿地还原,莺鸽鹤鹳齐朝贺;(汾水阁)

长廊人造,柳楝松椿共向荣。

3、女娲炼就,七彩奇石妆两岸;(汇石园)

智叟搬来,八方沃土润三星。

4、横空出世,汾河清澈人文满志;(野趣园)

湿地落成,草木繁荣野趣盈城。

5、学海无涯,挥毫恣意香书苑;(联廊)

楹廊有限,泼墨纵情醉东风。

为第四届“观音山杯”全国书法艺术大展撰联仙山焕彩;林海飘香。

2011年春节联欢晚会征联应对:

1、欢庆新春,百花齐放;

对:摒除旧弊,万象更新。

2、对:一二三声呐喊,一清二楚三阳泰;

五十六朵花开,五色十光六合春。

3、春晚迎春春不晚;

对:兔乖抱兔兔真乖。又对:政廉辅政政须廉。

4、百善孝为先,常回家看看;

对:一生德相伴,也上网聊聊。

5、《游子吟》《乡愁》,《静夜思》《荷塘月色》;对:《洛神赋》《秋兴》,《西厢记》《海上日出》。

6、虎步腾空去,悄然兔耳听春步;

对:兔飞环月来,威武虎睛看燕飞。

中华十二生肖大征联

子鼠

嘴尖特喜粮仓满;

目短尤须心地明。

丑牛

股市容它驻;

农田赖子耕。

寅虎

将勇三军旺;“符”合四海平。

卯兔

笑失平野守株处;喜待蟾宫折桂时。

辰龙

兴风拂绿野;

化雨润神州。

巳蛇

无足行万里;

有信立千秋。

午马

老骥常怀千里志;良驹固有万年筹。

未羊

犄角双峰当髻髻;胡须一把叫妈妈。

申猴

金睛惊日月;

红腚定乾坤。

酉鸡

生蛋,半天一个真非懒;

打鸣,每日三通可为勤。

(注:两个老太太夸自家鸡嬎蛋勤,一个说,俺家母鸡一天嬎一个;一个说俺家母鸡懒,半天才下一个。你算一算哪家的鸡懒。)

戌狗

破案捉贼,能干;

看家护院,忠诚。

亥猪

耳大头肥真富贵;

心宽体胖实幸福。

依稀梦里寻佳句;假借醉中挥草章。

收观今古画;藏览圣贤书。

奇石共赏;宝玉独藏。

齐心实现中国梦;双手浇开幸福花。

律诗与对仗部分讲义

律诗及其对仗 各位好,前些时候讲过了格律诗的律以及拗救。今天给大家讲律诗的结构及其对仗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按句子的字数看,又分为五言和七言。今天主要讲的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对仗。 在习惯上,五言格律诗首句不入韵多于七言格律诗首句不入韵。首句不入韵,可以方便在第一联做对仗。因此,五言格律诗(五言绝句和五言律诗)第一联也对仗的比较常见。七言格律诗(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第一联很少有对仗的。 律诗,无论是五言的还是七言的,都是四联(每联两句),共八句。中间两联(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都要求必须对仗,这是律诗的特点。 对仗,是我国诗歌独有的最有魅力的格律元素。它会聚了结构形式美和声韵音乐美,使表现的内容鲜明精美,富有张力。一首律诗的优劣成败往往取决于律诗的闪光部分,而对仗恰恰是闪光点之一。 律诗的对仗有三项要求: (一)平仄声相对。即:上下句同一位置,平声字对仄声字;仄声字对平声字。 (二)词性词义相对。即:上下句同一位置上的词一般是同类词相对。比如:名词对名词; 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数量词对数量词等等。 有的词类,主要是名词还分若干小项,往往需要按照这些小项对仗。如:天文对; 时令对;地理对;地名对;宫室对;植物对;动物对;形体对;人事对;人名对; 方位对;数目对;颜色对;虚字对。这些对仗,我都列举例子。如果要看整首诗,请大家自己去百度。(这些当然都是律诗了,我以五律为例子,七律与之类似) (a) 天文对“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月=云《闻笛》张巡 (b) 时令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夜=年《次北固山下》王湾 (c) 地理对“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关=海《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许浑 (d) 地名对“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太华=中条诗名和作者同(c) (e) 宫室对“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阁=窗《晚晴》李商隐 (f) 植物对“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莲《山居秋暝》王维 (g) 动物对“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鹰=马《观猎》王维 (h) 形体对“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眼=蹄《观猎》王维 (i) 人事对“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姓=名《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 (j) 人名对“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庾开府=鲍参军《春日忆李白》杜甫 (k) 方位对“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北=东《春日忆李白》杜甫 (l) 数目对“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一=十《淮上喜会梁州故人》韦应物(m) 颜色对“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青=绿《次北固山下》王湾 (n) 虚字对“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同=共《新年作》刘长卿 此外,还有器物对、衣饰对、饮食对、文事对、史事对、人伦对、代名对、干支对、叠字对、连绵字对,等等。这些就不一一举例了。 词类同小项的词相对叫工对,不同小项的词相对叫宽对。但有的词虽不同小项或者类别,用作对仗,习惯上也认为是工对。如“天=地”、“兵=马”、“诗=酒”、“无=不”等。

第二章第四节律诗的对仗(下)

第二章:律诗的格律 第四节律诗的对仗(下) 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今天晚上我们继续讲对仗。上节课我们讲了律诗对仗的几种形式和修辞方法上的对仗,今天我们接着讲对仗。从我们上节课讲的内容可以看出,对仗理论讲究: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但实际上有大量的特例,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诗词中有词性、结构不对应的句子。这就是所谓的半对仗、半不对仗的现象。一般也称之为义对。下面我就来讲讲义对。 四、义对 那么到底什么是义对呢?所谓的义对指的是只重其义而不拘其词性。词性是现代汉语的概念,古人是不可能这样学习汉语的。大体上说,古人只论实词、虚词。名词为实词,其它都是虚词。义对的“义”为字义、词义。可延伸到字意,词意,句意。义对之“对”有两层意思。主要是成双结对的“对”,但亦包含“不同、相对”之意。 义对是用“义”构成匹配。这里说的匹配,就是义对上下内容不同,却有着共同的目的。 比如:唐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北归去,淮上对秋山。 “一别后==十年间”写的是别离。 比如:唐杜甫《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几时到==秋水多”写的是怀念。 此外,强调“不同”是避免合掌,比如“神州振奋/华夏腾飞”其意十分近似,就浪费诗句了。 故“义对”是以“意义”构成“对儿”,有着共同的目的,但上下意思不能合掌。 我们不妨这样归纳:格律诗中的义对是对偶方法的总称,所有的对偶都可以归根于义对。只是诗人们在义对的前提下更追求字面上的匀称和对应,讲究词类,甚至讲究结构。于是就有了所谓工对和宽对。 再举一个例子:

律诗与对仗

《律诗与对仗》讲师诗梦凝香 在诗经流行的年代 作品里常见到对偶句 在正式开讲前,我简单说一下:对偶;对仗;对联,这三者的关系 对偶句,在远古时就常被用于诗歌里 对偶的上下句,允许有字的重复 后来,人们将对偶严格规范了一下,就出现了不允许在上下句有字的重复,而且上下句同字位必须平仄相谐,词性相对,句子结构相应。 这就是对仗。 可以说,对仗一定就是对偶,但对偶未必是对仗。 至于对联,就是在对仗的基础上,将上下句以某种关系联系起来的对仗。 就是后来被称之为“楹联”的文体。 我们今天着重讨论对仗 大家都知道,格律诗中,只有律诗要求中间二联对仗,绝句可以不对仗。 律诗的对仗有三项要求: (一)平仄声相对。即:上下句同一位置,平声字对仄声字;仄声字对平声字。这是格律诗的音律调和所必须的 (二)词性词义相对。即:上下句同一位置上的词一般是同类词相对。 比如: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数量词对数量词等等。今天汉语对词性的划分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 但古汉语,是以词类来划分的 词类相比词性来说,更具体更细微 比如,山水,风云,都是名词类 按现代汉语来看,词性相同,可以对仗 按古汉语来看,山水属于地理类,风云属于自然类 不同类别的词,如果相对了,不属于工对 古人把名词分成了若干的小项 如:天文对;时令对;地理对;地名对;宫室对;植物对;动物对;形体对;人事对;人名对;方位对;数目对;颜色对;虚字对。等 我用古诗中的对仗举例 天文对“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月=云《闻笛》张巡 时令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夜=年《次北固山下》王湾 地理对“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关=海《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许浑 地名对“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太华=中条《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许浑 宫室对“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阁=窗《晚晴》李商隐 植物对“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莲《山居秋暝》王维 动物对“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鹰=马《观猎》王维 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举例了 其实,律诗中的对仗也是为诗意的营造服务的 因此,不必太拘泥于对仗是否非常工整 如果对仗很工整,但诗的表达一团糟,又有何意义呢

律诗对仗技巧的变化

律诗对仗技巧的变化 在律诗中,对偶句的位置大多在颔联、颈联,首联和尾联可用可不用。它是律诗特有的一种语言形式,不仅能使律诗显得凝练、整齐、匀称、典雅,而且也是律诗中最精彩的部分,更能展示一个人的学识、修养、胸襟、气度,可见在律诗中的重要作用非同寻常。王力先生说过:“关于对仗,我们不要光看见古人求同的方面,还要看见古人求异的方面,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那么,在律诗的创作中如何运用好对仗句呢?通常有以下方法。 1、时空交替: 即一句或一联从时间入手描写,另一句或一联则从空间入手描写,以增强表达内容的变化。 如: ①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②十年尘土青衫色,万里江山画角声。(陆游《晚晴闻角有感》) ③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维《山居秋暝》) ④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李商隐《隋宫》) 以上的“浮云一别后”、“万里江山画角声”句从空间角度写,而“流水十年间”、“十年尘土青衫色”句从时间角度写。“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联从时间角度写,而“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联从空间角度写。时空两个角度相互映衬,从而拓展了诗句的表达内容。 2、动静有序: 即一句或一联写动态,另一句或一联则写静态。 如: ①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杜审言《送崔融》) ②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刘长卿《自夏口至鹦鹉洲望岳阳寄阮中丞》) ③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④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柳宗元《岭南江行》) 以上各例中都是一句描写动态,如“军麾动洛城”、“孤城背岭寒吹角”,而另一句则着力渲染出静的境界,如“祖帐连河阙”、“独树临江夜泊船”。或一联描写动态,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而另一联则描写静态,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两句或两联一动一静,自可相映成趣。 3、视听转换: 在律诗中,视觉与听觉是构成对仗句最常见的感觉形式,当然也可以用味觉、嗅觉与触觉等。 如: ①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刘昚虚《阙题》) ②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钱起《赠阙下裴舍人》) ③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杜甫《春宿左省》) ④夜动霜林惊落叶,晓闻天籁发清机。 萧条已入寒空静,飒沓仍随秋雨飞。(李颀《宿莹公禅房闻梵》)

七律对仗的开合之法

七律对仗的开合之法 元代范梈评杜甫《送孔巢父谢病旧游江东兼呈李白》曰:“七言古诗要铺叙,要开合,要风度,要迢递、险怪、雄峻、铿锵,忌庸俗软腐,须是波澜开合,如江海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备此法者,唯李、杜也。”(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一)这里的“开合”特指老杜七言古诗在谋篇布局上的一个秘诀。而其实,开合之法在老杜七律的对仗中极为常见,比如《秋兴八首》其一的颔联: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中周甸评曰:“江涛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见汹涌阴晦,触目天地间,无不可感兴也。”如果以开合之法论之,则“兼天”为开,“接地”为合,因为从视觉看,老杜出句和对句所描摹的图景实有动静阴阳之别,如“涌”者为动,“阴”者为静,“天”者为阳,“地”者为“阴”,这种对比所形成的“势”,恰如“波澜开合”,慑人心魂。 我们继续看其颈联: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聪明的读者看到“两开”、“一系”,应该不难领会本联所用的开合之法。但具体析之,不仅出句和对句构成一开一合,出、对本身亦包含开合之法。出句言诗人久客他乡,见丛菊复开,但并无吟赏之雅趣,反而止不住地簌簌落泪。自然界的“美”与作者内心的“悲”构成对比,得开合之势。对句言作者虽托身孤舟,漂泊无依,但却心系故园,其转折开合之法较隐晦,需仔细咀嚼玩味。 老杜这两联诗处理的非常巧妙,整体看,颔联写景,颈联抒情,颔联实写,颈联虚写,颔联境大,颈联境小,总之颔、颈之间又形成了开合之势,拓深了诗境。 杜诗开合之法影响深远,宋代黄庭坚受惠尤多: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登快阁》)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寄黄几复》) 此两联皆名联,之所以千古传诵,与其诗法运用不无关系。第一联中,“落木”与“澄江”,落木是纵势,澄江是横势,一木一水,属对极工;“千山”与“一道”,较之杜甫的“两开”与“一系”,其开合之势无疑更大;“天远大”与“月分明”则包含了大小、远近、明暗诸多层对比关系。统而言之,该联胜在大开大合,造势自然。 第二联出句言相聚时的杯酒之乐,对句言离别后的雨灯之思,聚与散,昔与今,喜与悲,皆寓此十四字当中,情景交融,感人至深。这种通过时空上的变换形成对比的手法,极尽开合之势,非常值得效仿。

律诗中的对仗

作者:枣庄市第十一中学冯建峰许增辉【学习内容】 一、律诗对仗的位置及对仗的规则。 二、律诗中对仗的作用即表达效果。 【分析讲解】 一、律诗对仗的位置及对仗的规则 1、中间两联对仗 为了说明的便利,人们把律诗的第一二两句叫做首联,第三四两句叫做颔联,第五六两句叫做颈联,第七八两句叫做尾联。 律诗中的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即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以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为例: 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中的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两句对仗, 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对仗。 2、律诗对仗的变例 在一首诗中,两联对仗是基本的,多则不限。有的诗,有三联对 仗,也有四联全用对仗的,这都是允许的。

(1)首联也用对仗的颇为不少,尤其多见于首句不用韵的诗。例如: 送友人李白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2)作为变例,律诗的对仗也有单联的。 这种只用一联对仗的律诗,盛唐、中唐比较多见。其对仗一般用在颈联,颔联则不用,例如: 塞下曲(第一首)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3)首联和颈联对仗 还有一种变例,诗中虽然存在两联对仗,但不是都用在中间,而是用在首联和颈联。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6.律诗的对仗

六、格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颔联”和“颈联”是要对仗的。“对仗”就是两句中词组结构和词性要相同,互相成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等。这就像古代仪仗队一样,两两相对,要求是比较严格的。我们平时所说的“对子”、“对联”、“对偶”、“楹联”都是对仗。对仗是律诗必须遵守的格律之一。一般,律诗的颔联和颈联要对仗。在首句不入韵的情况下也有首联对仗的;也有尾联对仗的。(中间两联全不对的、颔联不对的、颈联不对的,或者八句全不对的、或者首尾两联对仗,而中间两联不对的等等情况,只要不失粘,都可以称作律诗。失粘的就不是律诗了。)排律除了首联和尾联不对仗外,中间部分都要对仗。对于绝句来说,用不用对仗是自由的,可以不用,可以用在首联,可以用在尾联,也可以两联都用。这在唐诗中都是可以找到例证的。 对仗要求句型一致,词性相对,平仄对立。在词性相对中,还有数目对;颜色对;方位对等等。在名词对名词中,我们又可以分为许多小类,比如天文、地理、时令、动物、植物、宫室、服饰、人事等等。 比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数目对)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颜色对)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方位对)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既有天文又有地理)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既有天文地理又有时令)

一、对仗有许多形式,一般地分为以下几类: 1、工对:出句和对句的句型一致,词性也一致,对得工整就叫工对。凡是工对,词性不但一致,而且在同一类词中又按细分的小类相对,比如颜色对、天文对、地理对等等。例如:“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在平常的语言环境中经常平列使用的词,如天地、诗酒、花鸟等等也算工对,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反义词也算工对(《文心雕龙》中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同义词相对比正对更差一筹);在一个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作桥”;句中自对又两句相对的也算工对,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2、宽对:过分地追求对仗的工整就会束缚思想,不利于抒情达意,所以在一联中或是词性相对不是十分工整,或是词组对得不是十分严格,都是可以的。这种对联就称为宽对,如“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中“青天外”和“白鹭洲”就不是十分工整,方位词“外”不能与名词“洲”字相对,“青天外”与地名“白鹭洲”不能相对,但是“青天”对“白鹭”还是工整的。类似这种情况的就是宽对。 宽对要求宽一点,只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等就行;邻近的事物相对也可以,比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同义词对连绵词等等。例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律诗要精于对仗

律诗要精于对仗 陈中寅 律诗中二联对仗必须工稳,这是唐代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律诗作者只有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才能创作出无愧于前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未来的崭新篇章。为此,律诗作者必须精于对仗,坚持“三审四避”。“三审”是,审音:字声是否平仄相对;审词:词性和词类是否同性相对,是否门类相对;审句:句型是否构句一致。“四避”是:避“合掌”;避“正对”;避“同字对”;避“四言一法”。只有这样,才可能写出律诗精品来。 一、精于对仗,先得看重实字对(此处的“实字”依旧说,指意义比较实的名词),在名词的门类上分清高下,力避“合掌”等毛病。 旧时的《词林典腋》一书把名词划分为天文、地理、人物、飞禽、走兽、昆虫等三十个门类。根据名词的这种分类,同一门类的事物相对被认为“最工”,相邻或并列门类的事物相对只能算“工整”。试举近代小说《镜花缘》涉及的有关对仗加以说明。该书提到“云中雁”索对,有人对以“水上鸥”,有人对以“水底鱼”。还有人对以“鸟枪打”,惹得众人发笑。依过去的标准看,“鸥”对“雁”是同一门类的事物相对仗,最工;“鱼”对“雁”是相邻门类的事物相对仗,只能算工整。因此,“水上鸥”对“云中雁”比“水底鱼”对“云中雁”要工整一些。但依今天的看法,两者都很工整。况且,同一门类的事物相对,极有可能造成两个意义相近的名词互为对仗,从

而易犯“合掌”的毛病(此系狭义的“合掌”,广义的“合掌”是指出句和对句基本同义或完全同义)。人们熟知的“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便是如此,联中“豪杰”与“英雄”同属人物门类,两者相对似乎“最工”,但细加考察,两者皆指才能勇武过人者(今有词“英豪”和“英杰”),这就犯了“合掌”的毛病。又如:“狂澜滚滚侵江岸,猛浪滔滔撼海峤”。“浪”与“澜”皆属地理门类,但两者同义反复,亦属“合掌”。合掌乃诗家大忌,必须避免。有鉴于此,为了少犯合掌的毛病,今天不宜力倡同一门类的事物相对仗,而应提倡相邻门类或并列门类的事物相对仗。 至于类概念的事物与种概念的事物相对仗则被视为“不工”。“类概念”指包含小概念的大概念,“种概念”指被大概念包含着的小概念。例如,常见对仗联“华夏风光好,衡州气象新”之类,“华夏”与“衡州”虽同属地理门类,但“华夏”是大概念,“衡州”是小概念,“华夏”涵盖“衡州”。用“圆环理论”形象说明便是:“衡州”好比小圆环,“华夏”好比大圆环,大圆环套着小圆环,故对仗不工。 二、精于对仗,还须在避免“正对”和“四言一法”上做文章。 先说避免“正对”。从虚字(此处的“虚字”也依旧说,指除意义比较实的名词以外的动词、形容词、副词、方位词等)的对仗来看,古人虽未对虚字详细分类,但却提出了一个重要标准,即:“反对为优,正对为劣”(《文心雕龙·丽辞》)。就是说,虚字的对仗应该求其异而避其同,求其远而避其近,最好是反义相对,动静相对,

九种常见对仗

九种常见对仗: 1、工对:同一类门词语相互对偶叫工对。古汉语名词分为若干小类,同一小类的词相对便是工对,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有些虽不是同小类但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花鸟、诗酒等也算工对。李白“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月和云既是名词,有是天文类词。李商隐:“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晓和夜是名词中的时令词对时令词。 2.邻对:邻近事类词语相对叫邻对。大约可分二十类:时令与天文;天文与地理;地理与宫室;宫室与器物;器物与衣饰;器物与文具;衣饰与饮食;文具与文学;草木花果与鸟兽鱼虫;形体与人事;人伦与代名;疑问代词与“自”、“相”等字和副词;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人名与地名;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连绵;反义与连绵;副词与连词、介词;连词与助词。 3、宽对:不能严格区分词语类别,只按词性相同的要求构成对仗叫宽对。半对半不对也属于宽对。如“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中“匈奴”与“魏绛”是名词相对;“犹”与“复”是副词相对;但“未灭”与“从戎”便不对了,这联就是半对半不对,属于宽对。如:元稹《早归》“饮马雨惊水,穿花露滴衣。”马、雨、水和花、露和衣。名词对名词,可称宽对。 4、借对:一个词有两个意思,诗人用的是甲意,但同时借用它的乙意来与另一词对仗,这叫借对。如“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行李”的“李”并不是“桃李”的“李”意,但诗人却借着“桃李”的“李”与“茅”字作对仗。有时候不是借意而是借音。如“事直皇天在,归迟白发生”,借“皇”为“黄”与“白”相对,这也是借对。“樽开柏叶酒,灯发九枝花”,借“柏”为“百”与“九”以数目词相对。还有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寻常是平常的意思,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故借来对数目。还有一种借音,李商隐〈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天日暖玉生烟。”沧为苍与蓝相对。 5、流水对:对仗的一联一般是平行的各有其独立性的两句。但也有一种对仗,是一句话分为两句说,每句都没有独立性,出句和对句合起来才是一个整体。这种对仗叫流水对。如“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就是流水对。 6、反对:意义相反的字互为对仗叫反对。比如“有”与“无”;“多”与“少”。以反对为优,正对(意义相同或相近)为劣。 7、错综对:是指相互对应的两组词的位置转换交叉的一种对仗。如“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鸭”,“萤”与“鸭”,“火”与“暮”是交叉的一种对仗。这种情况只是偶然使用。 8、扇面对:扇面对就是隔句对。如“①飘渺巫山女,②归来七八年;③殷勤湘水曲,④留在十三弦”,不是一般的①句与②句对仗、③句与④句对仗,而是①句与③句对仗、②句与④句对仗。 9、叠字对:在出句某一位置用了重叠字,在对句的响应位置也用重叠字。如“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树树”与“山山”即是。 技巧: 绝句律诗都采用,起承转合,一首诗,在确定了主题(立意)并且选择好题材后,就要考虑如何组织安排这些题材来更好地表现主题。一般要求是,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把题材主次分明,有起有结地组织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构成一首完整的诗篇。

如何写好律诗对仗

如何写好律诗对仗 作者:未知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7263 更新时间:2005-10-04 20:12:43 如何写好律诗对仗 一、什么叫对仗? 对仗亦名对偶,即出句和对句形成对偶、联语,如古之仪仗队,故名对仗。它是古代诗歌语言中很重要的一种修辞格式。原则上说,对仗就是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并列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格式。为什么说“原则上”?因为从发展角度来看,早期的对偶形式和晚期的对偶形式是很不相同的,这里的定义,主要是从晚期的对偶形式来考虑的。 二、对仗的来源 对仗,作为一种形式美,自然是来源于生活。刘勰说:“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在我国古代社会里,人们早就发现了在自然界存在着种种对称现象,如据科学家说,中国早在汉代,人们就已经知道雪晶体的基本形状是六角形了。当然,对称不等于对仗,但是对仗是对称的一种形式,对称性,起初只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知觉而产生的一种概念,后来才逐浙把这种认识应用到美术、音乐、建筑和文学等许多领域中去。在诗歌语言中,除对仗外,其他如回文等等也都是对称美的表现形式。 三、为什么要用对仗? 对仗是格律诗的一个重要要求。也是我国诗歌独有的最有魅力的格律元素。它会聚了结构形式美和声韵音乐美,使表现的内容鲜明精美,富有张力。对仗,通常是律诗的闪光部分。诗人的艺术功底,文学才气,在对仗中能充分地显示出来。一首律诗的优劣成败,主要看对仗。 在古代诗歌语言里,对仗具有很高的修辞效果。产生对仗辞格的心理基础是联想。对仗通过匀齐的形式,表达了凝练的内容,使读者读后易于感知、联想、记诵,和谐的节奏更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如: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李白《送友人入蜀》) “山”、“云”相对,“从”、“傍”相对,“人面”、“马头”相对,“起”、“生”相对,整个句式是主状谓对主状谓。 又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浮云”、“落日”相对,“游子意”、“故人情”相对,整个句式也是主(谓)宾对主(谓)宾。“浮云”、“落日”之后,等于各省去一个。“如”字,所以每句实际是主谓宾结构。 再如: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 “江间”对“塞上”,其中“间”、“上”都是方位词相对:“丛菊两开”对“孤舟一系”,又含数词相对,而且这些相对的词和词组,在声律上都是平仄相对的。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古代诗歌语言的对仗句,首先必须以结构上的对偶为基本前提的。换句话说,如果没有结构上的平衡,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 对仗是一种积极的修辞格式,它通过词语两两相对的结构形式把内容不同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增大了诗歌语言所反映的时间或空间的跨度,从不同角度向读者提供了多种镜头,使读者在丰富的联想中进入一个更加美好的意境。如: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这是王维“诗中有画”的代表作。该诗选择了“明月”、“青松”、“清泉”、“山石”、“翠竹”、“浣女”、“荷莲”、“渔舟”等八种典型事物,借助严整的对仗形式,组成了优美的画图。四个诗句,两两对仗,组成四幅画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造就了一个极美的艺术境界。这种场景的变换,读者读来并不觉得突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对仗这种格式。

格律诗九种常见对仗

格律诗九种常见对仗 九种常见对仗 1、工对:同一类门词语相互对偶叫工对。古汉语名词分为若干小类,同一小类的词相对便是工对,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有些 虽不是同小类但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花鸟、诗酒等也算工对。李白“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月和云既是名词,有是天文类词。李商隐:“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晓和夜是名词中的 时令词对时令词。 2、邻对:邻近事类词语相对叫邻对。大约可分二十类:时令与天文;天文与地理;地理与宫室;宫室与器物;器物与衣饰;器物与文具;衣饰与饮食;文具与文学;草木花果与鸟兽鱼虫;形体与人事; 人伦与代名;疑问代词与“自”、“相”等字和副词;方位与数目; 数目与颜色;人名与地名;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连绵;反义与连绵; 副词与连词、介词;连词与助词。 3、宽对:不能严格区分词语类别,只按词性相同的要求构成对仗 叫宽对。半对半不对也属于宽对。如“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中“匈奴”与“魏绛”是名词相对;“犹”与“复”是副词相对;但 “未灭”与“从戎”便不对了,这联就是半对半不对,属于宽对。如:元稹《早归》“饮马雨惊水,穿花露滴衣。”马、雨、水和花、露和衣。名词对名词,可称宽对。 4、借对:一个词有两个意思,诗人用的是甲意,但同时借用它的 乙意来与另一词对仗,这叫借对。如“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行李”的“李”并不是“桃李”的“李”意,但诗人却借着“桃李”的“李”与“茅”字作对仗。有时候不是借意而是借音。如“事直皇 天在,归迟白发生”,借“皇”为“黄”与“白”相对,这也是借对。“樽开柏叶酒,灯发九枝花”,借“柏”为“百”与“九”以数目词 相对。还有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寻常是平常的意思,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故借来对数目。

律诗格律讲解

五言律诗格律 五言律诗也称五律,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如: (例)(标准格式)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仄仄平平仄 无花只有寒平平仄仄平 笛中闻折柳平平平仄仄 春色未曾看仄仄仄平平 晓战随金鼓仄仄平平仄 宵眠抱玉鞍平平仄仄平 愿将腰下剑平平平仄仄 直为斩楼兰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月”字属仄声,末字“雪”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 六句要求对仗。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如: (例)(标准格式) 观猎(王维) 风劲角弓鸣仄仄仄平平 将军猎渭城平平仄仄平 草枯鹰眼疾平平平仄仄 雪尽马蹄轻仄仄仄平平 忽过新丰市仄仄平平仄 还归细柳营平平仄仄平 回看射雕处平平平仄仄 千里暮云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劲”字属仄声,末字“鸣”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 五六句要求对仗。 3、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如: (例)(标准格式)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平平平仄仄 天气晚来秋仄仄仄平平 明月松间照仄仄平平仄 清泉石上流平平仄仄平 竹喧归浣女平平平仄仄 莲动下鱼舟仄仄仄平平 随意春芳歇仄仄平平仄 王孙自可留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山”字属平声,末字“后”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 句要求对仗。

(例)(标准格式) 晚晴(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平平仄仄平 春去夏犹清仄仄仄平平 天意怜幽草仄仄平平仄 人间重晚晴平平仄仄平 并添高阁迥平平平仄仄 微注小窗明仄仄仄平平 越鸟巢干后仄仄平平仄 归飞体更轻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居”字属平声,末字“城”也属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七言律诗格律 七言律诗也称七律,也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如: (例)(标准格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仄仄平平平仄仄 初闻涕泪满衣裳平平仄仄仄平平 却看妻子愁何在平平仄仄平平仄 漫卷诗书喜欲狂仄仄平平仄仄平 白日放歌须纵酒仄仄平平平仄仄 青山作伴好还乡平平仄仄仄平平 即从巴峡传巫峡平平仄仄平平仄 便下襄阳向洛阳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外”字属仄声,末字“北”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 六句要求对仗。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如: (例)(标准格式)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仄仄平平仄仄平 锦官城外柏森森平平仄仄仄平平 映阶碧草自春色平平仄仄平平仄 隔叶黄鹂空好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顾频烦天下计仄仄平平平仄仄 两朝开济老臣心平平仄仄仄平平 出师未捷身先死平平仄仄平平仄 长使英雄泪满襟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相”字属仄声,末字“寻”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 五六句要求对仗。

[VIP专享]诗词韵律的基本常识——抓住格律诗的三要素:平仄、押韵、对仗

抓住格律诗的三要素:平仄、押韵、对仗 要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诗词格律知识,作为教师要能教好这一部分内容,其实关键只有两个:首先要熟记平仄格式,其次要会辨别具体字的平仄。 (一)律诗的平仄格式可分三点来对学生进行讲授。即 1、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及其来历: 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①仄仄平平仄 a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a(实际上都等于是在五言句式前面加上 ②平平仄仄平 B ②(仄仄)平平仄仄平B 两个平仄相反的字,就构成七言格式。) ③平平平仄仄 b ③(仄仄)平平平仄仄 b ④仄仄仄平平 A ④(平平)仄仄仄平平 A 五言的四种句式又可以看作是先由四言构成: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这两种四言式增加一字就构成了五言,构成的办法是“前加相同后相反”。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前面加一个平仄相同的字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后面加一个平仄相反的字,不能出现三平调,所以加在后面的要相反。2、必须符合“对”和“粘”的要求,以达到平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 “对”的要求体现了一句诗中平仄的交替变化,而“粘”的要求又使上下联之间有了一定的联系。写出了第一联也就不难按照“粘”的规则写出第二联、第三联和尾联。 3、在不“犯孤平”和出现“三平调”前提下,可以按照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在每句一、三或五字的位置上灵活变通,可平可仄。但二、四、六字则不能通融,该平就必平,该仄就要仄。因此,“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是不完全正确的。它固然指出了格律诗的一三五字位置允许平仄灵活,但未强调不得出现三平调和不许犯孤平。可从分析教材中的五言格律诗、七言律诗中的平仄格式以及一、三、五字上有的加圈有的不加圈,来进一步讲清这问题。 ---------------------------------------------------------- 对具体字所属平仄的辨识,这是最重要也困难的地方。也就是一个字在中古时期所属平仄的识别——一定要突破这个难点,否则诗词格律部分将永远无法掌握!有多种识别方法:1、利用方言识别中古平声字。 因为粤方言中的几种次方言(广州话、客家话、潮汕话等)都还保留着入声字,同时也保留着阴平和阳平两种调类。由于这些方言中的入声字并未与平声相混,因此只要认识了阴平和阳平两个声调的代表字,则与它们同调的就都是中古的平声字了。例如,凡是与广州方言中读“诗、时”“花、华”二字同声调的,就都是古代平声字。 2、利用方言识别古入声字。 有的学生可能识别方言调类的能力差些,一时不易掌握以平声代表字类推的办法。则可教他们利用识别入声字来检验现代汉语中读平声的字是否是真正的中古平声字。因为现代普通话中的阴平、阳平字,除了从中古的平声演变而外,还混入了古代的入声字。而这些字是不能视为平声的。如果能把这些字从现代的阴平、阳平字中识别出来,则其余的自然就都是真正的中古平声字了。学生们的现代汉语语音都较好,识别现代汉语中的阴平、阳平声调较容易,又由于粤方言中无论是广州方言,还是客家方言、潮州方言都保留着中古的入声调类,依调类推,用方言识别入声字是不困难的。例如: 广州方言的6个(实际是9个)调类:

古诗词中常见的对仗

【古诗词中常见的对仗】 三言对 青箬笠,绿蓑衣。 柳丝长,春风细。 惊塞雁,起城乌。 玉炉香,红蜡泪。 眉翠薄,鬓云残 水为乡,蓬作舍。 酒盈杯,书满架。 村舍外,古城旁。 花不语,水空流。 春悄悄,夜迢迢。 四言对细草愁烟,幽花怯露。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五言对雨暗初疑夜,风回便报晴。

卯酒醒还困,仙村梦不成。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谁知巴峡路,却见洛城花。 幽花香涧谷,寒藻舞沦漪。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和风春弄笛,明月夜闻箫。 青釭挑欲尽,粉泪浥还垂。 相逢俱白首,无语对西风。 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草平天一色,风暖燕双高。 难回巫峡梦,空恨武陵桃。 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一灯人著梦,双燕月当楼。瘦应因此瘦,羞亦为郎羞。 乱山明月晓,沧海冷云秋 冰壶天上下,云锦树高低。 向来元落落,此去亦悠悠。 清泉明月晓,高树乱蝉秋。 六言对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倦客如今老矣,旧时不奈春何! 远眼愁随芳草,湘裙忆著春罗。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 凤额绣帘高卷,兽镮朱户频摇。

好梦狂随飞絮,闲悉浓胜香醪。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月侧金盘堕水,雁回醉墨书空。 蚁穴梦魂人世,杨花踪迹风中 似有如无好事,多离少会幽怀。 不寄书还可恨,全无梦也堪猜。 落寞寒香满院,扶疏清影侵门。 皎皎风前玉树,盈盈月下冰魂。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 青史几番春梦,黄泉多少奇才。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万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 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睡处林风瑟瑟,觉来山月团团。 句稳翻嫌白俗,情高却笑郊寒。 零落不因春雨,吹嘘何假东风。 有艳难寻腻粉,无香不惹游蜂。 断送一生惟有,破除万事无过。(歇后语)花病等闲瘦弱,春愁没处遮拦。

写格律诗的对仗问答

第八讲《如何写对仗》 一、对偶与对仗的区别 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例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碧野《天山景物记》)——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既对偶,又对仗。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既对偶,又对仗。 二,如何写对仗 即出句与对句形成平仄对峙、结构对应关系,从而产生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美学效果。 (一)对仗的内容 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修辞方面,即词性相同或相近的词才能对仗。例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实词对实词、代词对代词、数量词对数量词、方位词对方位词、叠字对叠字等等。名词还可以分为若干小类,如天文、地理、人伦、器物、时令、文学、宫室、衣饰、草木、鸟兽等等。工整的对仗,不仅要词性相同,词类也要相同。 二是语法方面,即结构相同或相近才能对仗。如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补语对补语等。例如:杜甫《登高》中的颌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从修辞方面看,“无边”对“不尽”是副词对副词,“落木”对“长江”是名词对名词,“潇潇”对“滚滚”是形容词对形容词,也是叠字对叠字,“下”对“来”是动词对动

第二章第四节律诗的对仗(上)

第二章:格律诗的句式 第四节律诗的对仗(上) 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讲律诗的对仗。 一、对仗的定义 什么是律诗的对仗?王力先生曾解释说:“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王力先生把诗词中的对偶等同于对仗,可见这两者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现象。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下边我们就来讲究竟什么是“对偶”? 什么是“对仗”?二者有什么区别? 1.对偶 是一种修辞格。就是把同类的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可以句中自对,也可以两句相对。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以及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讲究对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大至帝皇宫殿、陵寝,小至平民百姓门户、摆设,都讲究个左右对称。文学上也不例外,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所以早在先秦的诗歌中就出现了对偶句。刘勰《文心雕龙》俪辞篇开宗明义即云:“造化赋形,肢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以人体之四肢来形容对偶之相称,最是确切不过。 2.对仗 对仗又称对偶、对仗、排偶。由于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所以说对仗本身也是一种骈偶,是诗词创作

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律诗中的对仗是有它的规则的,除了具有对偶的基本特点外,还要求: ①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②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3.对仗与对偶的区别 对仗不仅有对偶的一般特点,而且还有自己特殊的规定性:除了字数要相等,结构、词性要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对之外,还要受到平仄、音韵的限制,也就是要符合格律要求,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因此可以说律诗中的“对仗”是在一般对偶基础上的更为严格的对偶,是在律诗命题内的对偶。 对仗与对偶之所以有这样一些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是运用于不同文体的。由于不同的文体对各自表达的要求不同,所以对表达形式的要求也就不同。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它整饬(c hì修整,整治)了语言,增强了语势,而且两个偶句互为补充、相互映衬,使语言颇具形式美和表现力。 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兴起于隋唐的格律诗,律诗严格要求其颔联与颈联必须对仗。这一方法同时也为词曲创作所采用;后来又被用于对联撰写。由于律诗词曲的创作本身对语言运用有很高的艺术要求,讲究炼字炼句,而对仗正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极大提高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对仗的这些特殊功能显然是对偶力不能及的。可以说“对仗”是格律诗词创作和欣赏的重要标准之一,自然也就成了非诗词莫属的专用术语。正因如此,格律诗词中的对仗虽同时也符合对偶的标准要求,但鉴于“对仗”本身的特点,并且为了有别于一般文体中的对偶,故而在律诗中我们通常不以“对偶”称之,而特称之曰“对仗”。 了解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我们就能一般地区别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了。我们来举例说明:如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古诗词中常见的对仗

精品文档 【古诗词中常见的对仗】 三言对 青箬笠,绿蓑衣。 柳丝长,春风细。 惊塞雁,起城乌。 玉炉香,红蜡泪。 眉翠薄,鬓云残 水为乡,蓬作舍。 酒盈杯,书满架。 村舍外,古城旁。 花不语,水空流。 春悄悄,夜迢迢。 四言对细草愁烟,幽花怯露。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五言对雨暗初疑夜,风回便报晴。

精品文档卯酒醒还困,仙村梦不成。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谁知巴峡路,却见洛城花。 幽花香涧谷,寒藻舞沦漪。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和风春弄笛,明月夜闻箫。 青釭挑欲尽,粉泪浥还垂。 相逢俱白首,无语对西风。 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草平天一色,风暖燕双高。 难回巫峡梦,空恨武陵桃。 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一灯人著梦,双燕月当楼。瘦应因此瘦,羞亦为郎羞。 乱山明月晓,沧海冷云秋 冰壶天上下,云锦树高低。 向来元落落,此去亦悠悠。 清泉明月晓,高树乱蝉秋。 六言对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倦客如今老矣,旧时不奈春何! 远眼愁随芳草,湘裙忆著春罗。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 凤额绣帘高卷,兽镮朱户频摇。

好梦狂随飞絮,闲悉浓胜香醪。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月侧金盘堕水,雁回醉墨书空。 蚁穴梦魂人世,杨花踪迹风中 似有如无好事,多离少会幽怀。 不寄书还可恨,全无梦也堪猜。 落寞寒香满院,扶疏清影侵门。 皎皎风前玉树,盈盈月下冰魂。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 青史几番春梦,黄泉多少奇才。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万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 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睡处林风瑟瑟,觉来山月团团。 句稳翻嫌白俗,情高却笑郊寒。 零落不因春雨,吹嘘何假东风。 有艳难寻腻粉,无香不惹游蜂。 断送一生惟有,破除万事无过。(歇后语)花病等闲瘦弱,春愁没处遮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