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透明隔囊肿

透明隔囊肿

透明隔囊肿
透明隔囊肿

1 透明隔的解剖及发育

透明隔位于两侧侧脑室之间,由两层垂直分割的薄板组成。中间为狭窄的腔隙(透明隔腔)。该腔隙与脑室不相通。从侧方看,透明隔呈三角形,三角形的底在前方,三角形的尖指向后方〔1〕。

透明隔上方与胼胝体干的下表面相贴,后下方为前部穹隆,前下方为胼胝体嘴的上表面,正前方为胼胝体膝部。大体上说,透明隔腔的上方为胼胝体,下方为穹隆〔1,2〕。

Sarwar等认为,透明隔是边缘系统的一部分〔2〕。在胚胎时期,透明隔腔借以狭窄的间隙(隔导管)与其后方另一较大的腔相通,名曰Verga腔。1851年意大利解剖学家Andrea Verga 最早描述该腔〔3〕。该腔的边界:上方是胼胝体的下表面,下方是穹隆联合。从根本上讲,透明隔腔和Verga腔是结构相同,偶尔由穹隆柱形成一垂直隔板,将位于中线的腔隙结构前后隔开,位于前方的就是透明隔腔,其后就是Verga腔〔4,5〕。

在胚胎3个月时,胼胝体发育跨过中线,透明隔腔即形成。到胚胎6个月时,透明隔腔逐渐由后向前闭合〔6〕。Mott等报道,应用超声检查,胎儿和早产儿透明隔腔的发生率是100%,足月新生儿透明隔腔的发生率为36%〔7〕。出生两个月后其发生率明显降低,出生六个月后的发生率与成人很接近,尸检发现率是15%(6.5%~85%,男性稍多),头CT扫描的发现率是0.73%〔5,8,9〕。此差异的原因是,尸检时脑脊液自大脑半球引流丢失,脑室系统张力减低;而在活体中,脑室系统的张力使两侧大脑半球的内侧面靠得很近;而且,活体检查还受神经影像检查的解释度的限制,因此活体CT扫描透明隔腔的发现率较低〔2〕。有人报告,成人拳击手透明隔腔的发现率是18%〔8〕。

Liss和Mervis把透明隔变异分为三种:第一种变异占50%,为单层的中线膜结构,两侧脑室面都衬有室管膜细胞;第二种变异占25%,由两层分离的但靠得很近的膜组成一潜在的腔隙。第三种变异占25%,即透明隔的两层围成了大小各异的肉眼可见的腔隙――透明隔腔〔10〕。

2 透明隔囊肿的概念与诊断

过去,人们将透明隔腔、V erga腔、透明隔囊肿和Verga腔囊肿统称为“透明隔腔”。

Shaw指出,位于透明隔两壁之间的腔隙至少要宽于1mm才能称其为透明隔腔〔5〕。透明隔腔是正常变异,通常无症状。

若两侧侧脑室间的含液结构的两侧壁向两侧弯曲膨隆,不是正常的平行状态,且侧壁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10mm,则可成立透明隔囊肿诊断〔2,11〕。这一人为规定的诊断标准在临床上非常重要,因为若一囊肿大小超过这一标准,则可能引起室间孔狭窄导致脑积水,或因压迫周围神经结构引起神经病学损害,而出现临床症状〔12-14〕。而囊肿宽度小于等于5mm则多无症状。

因此,若在轴位影像(CT或MRI)上,透明隔的两壁呈前后平行排列,直径小于10mm,临床无症状,称为透明隔腔。透明隔腔与侧脑室间可能存在交通口。

若在轴位影像(CT或MRI)上,透明隔的两壁向两侧弯曲膨隆,凸向两侧侧脑室,两壁间直径大于等于10mm,多伴有可用该病变解释的临床症状,称为透明隔囊肿。透明隔囊肿与侧脑室间不交通。

3透明隔囊肿的分类、发生机制及其转归

囊肿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

先天性透明隔囊肿以一定的宽度与前联合附着,冠状MRI图像可清楚显示。要确定膨胀性

透明隔囊肿的诊断,必须满足如下两条,其一,脑室和脑池与该囊肿腔不交通;其二,囊腔有分泌液体的能力。如果满足上述两条,囊肿会缓慢膨胀。与较厚的胼胝体相比,中间腔和海马联合抵御囊肿膨胀的力量较弱,所以不断增大的囊肿可使穹隆移位,并使海马联合的前部向后下移位,挤压下丘脑-隔三角〔15〕。

囊液的形成:囊肿内囊液极似脑脊液〔9,16,17〕,也有黄变的报道〔18〕。组织形态学研究,囊腔的衬里与脑室的衬里无不同〔10〕。囊液的形成有两种机制:生命早期出现的囊肿可能从出生时囊壁即有分泌液体的能力〔9〕。生命晚期出现的囊肿,可能通过室管膜前体细胞分化或通过先天性或后天性囊肿脑室交通使脑室内室管膜细胞移行而获得分泌能力〔12〕。

囊肿破裂:薄壁囊肿可能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破入到第三脑室或侧脑室。囊肿破裂可因囊腔内压力逐渐增大自然形成,也可在不经意的头外伤中,传至囊肿壁的剪切力使囊肿破裂〔18〕。另外,在脑室造影或气脑造影中,囊肿的透壁压力突然变化,或职业拳击手较大的剪切或旋转力量,均可使囊壁破裂〔18-20〕。所有上述情形皆可解释在轻度扩大的脑室病人可偶然发现交通性透明隔囊肿。该类情况囊肿与脑室间的交通往往是单发的。如果破裂口部位发生纤维化,囊肿可能再次膨胀〔18,21〕。膨胀的囊肿不破裂,就会产生临床症状,即真性的透明隔囊肿。

后天获得性囊肿:非交通性透明隔腔,若腔内有分泌液体的能力,则后天性透明隔囊肿形成。该类囊肿冠状位MRI片上有特征性表现,即囊肿与前联合的附着很窄小。与膨胀的先天性囊肿相似,膨胀的后天性囊肿也可发生破裂,或持续增大直至临床症状出现〔15〕。

转归:潜在的透明隔腔可演变为交通性的透明隔腔,也可演变成膨胀性的透明隔囊肿;交通性的透明隔腔可因某些原因演变成膨胀性的透明隔囊肿;膨胀性的透明隔囊肿破裂可变成交通性透明隔腔。膨胀的透明隔腔可演变成真性透明隔囊肿。

4透明隔囊肿的临床表现及其病理生理机制

透明隔囊肿可通过室间孔阻塞致非交通性脑积水、囊肿壁上或临近结构的血管扭曲变形、下丘脑隔三角受压以及视路受压四种机制引起明显的多种多样的神经功能障碍〔15,16,22〕。室间孔阻塞:透明隔囊肿最常见的症状是间歇性头痛或伴有呕吐,晕厥,推测是由于松弛的透明隔囊肿的囊壁随体位变动,突然阻塞短暂的室间孔引起〔23〕。有的病人头痛明显与姿势有关,突然转头和弯腰时易发生;而在早晨很少发生。

膨胀的囊肿可使穹隆向后下方移位,逐渐挤压前部丘脑突起,阻塞一侧或两侧室间孔。另外,室间孔狭窄可压迫大脑内静脉起始部,使已经增加的脑室内压力进一步增加〔15〕。

血管受压变形:Aoki最早认识到膨胀的透明隔囊肿对深部静脉的慢性压迫可产生临床症状〔16〕。膨胀的透明隔囊肿使脑深静脉系统(大脑内静脉,室管膜下静脉,隔静脉等)受压、紧张、回流障碍,甚或使大脑上静脉扩张,可解释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症状。

下丘脑-隔三角受压:透明隔区在前脑占有重要位置,位于种系发生学上古老结构(间脑)与新皮层结构(端脑)之间。

目前对隔区的研究已很深入,已经了解很多有关隔区的神经解剖联系。隔区由一系列的皮质下神经核团组成,富含与海马的联系纤维,因此隔与海马这两个结构关系密切,被看作为一个功能单位,即隔海马系统。受膨胀的透明隔囊肿影响的结构,位于下丘脑前部的大部分区域,即下丘脑隔三角区(Hypothalamoseptal Triangle)。此三角的边界是,由视交叉背侧面向前联合的正后方连线为此三角形的后下边,胼胝体嘴和膝部连线的延长线(联合-胼胝体线)为此三角形的上边,连接视交叉和胼胝体嘴膝交界的连线为此三角形的前下边〔15,16,20〕。有许多重要解剖结构位于此三角区内或与其毗邻,因此该区占位效应引起的症状多种多样。行为异常、自主神经和感觉运动障碍都可以出现,包括精神异常,记忆力障碍,情感障碍,行为古怪,发育迟缓,过度兴奋,学习成绩下降,睡眠方式改变,夜间狂笑,纵欲,尿床,

发热,上腹部感觉异常,食欲降低,体重下降,癫痫发作,额叶共济失调和半身感觉障碍等〔11,15,16,18〕。

A.室间孔狭窄导致侧脑室阻塞和大脑内静脉起始处受压。B.隔静脉,尾状核静脉和丘纹静脉变紧张充盈。C.胼胝体,穹隆和前联合变紧张。C`.直接占位效应压迫隔核和伏核。D.直接占位

效应影响下丘脑前部核团和视交叉。

视路受压:脑积水和视路直接受压,可致外展神经麻痹、眼球震颤、视乳头水肿、视乳头白变、视网膜出血、视力下降以及视野缺损。

5透明隔囊肿的治疗选择

有症状的透明隔囊肿需要手术。曾有多种手术方法,可分为四类:直接开颅手术,传统分流手术,立体定向手术以及微创内镜手术。

5.1直接开颅手术:Dandy最早尝试手术治疗有症状的透明隔囊肿。1931年,他报告2例经胼胝体囊肿开窗,使囊肿与脑室系统交通〔3〕。无论是经胼胝体还是经皮层入路,都有致残率和死亡率,且长期效果不佳〔24,25〕。

应用现代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和设备开颅手术处理透明隔囊肿较过去安全,但是,潜在的因开颅手术或皮层、胼胝体损伤带来的并发症难于避免〔16,23,26〕。

5.2囊肿-腹腔分流术:传统的囊肿-腹腔分流手术,分流管易产生故障,常需多次手术调整;而且,囊腔置管时盲目穿刺囊肿,可能造成囊肿壁或脑室内静脉出血,而被迫放弃手术甚或引起更严重并发症〔27,28〕。另外,对不伴脑积水的病人置放分流管可能引起脑脊液过度引流综合征〔20,27〕。

5.3立体定向技术:立体定向技术比开颅手术创伤小,并且可借助多种影像导航技术实施手术操作〔14,17,25,29〕。尽管立体定向技术较开颅手术有许多优点,但有一重要缺陷不可忽视,即不能直视囊肿壁,不能直接看到囊肿壁上扩张的静脉,容易招致出血并发症〔30〕。而且,仅借助立体定向技术,囊肿壁的开口不可能造的很大(仅约2mm),术后很容易因粘连闭合,而致手术失败。

5.4微创内镜开窗技术:1995年,Jakowaski等首先报告,采用神经内镜技术对透明隔囊肿实施内镜开窗术〔31〕。作者成功地在囊肿的两侧壁开窗,使囊肿与两侧侧脑室充分交通,术后病人完全恢复,无后遗症。

采用神经内镜技术实施透明隔囊肿开窗,与开颅手术比较,创伤大为减小,从而大大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与立体定向技术比较,因内镜术中直视操作,避免了盲目穿刺损伤血管致脑室内出血这一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而且,囊肿壁的开口可以做得足够大,避免了闭合的可能。

与分流手术比较,同样避免了盲目穿刺可能招致的血管损伤,而且不需置放分流管,避免了分流并发症〔27,31,32,33,34,35〕。

目前,在许多神经外科中心,内镜囊肿开窗已成为透明隔囊肿治疗的常规方法。

6内镜处理透明隔囊肿的技术考虑

6.1内镜操作目的:在囊肿侧壁安全区域开窗足够大,保证囊肿内液体与侧脑室内脑脊液的永久自由交通,消除囊肿腔与侧脑室腔之间的压力梯度,解除囊肿壁张力,祛除囊肿占位效应,缓解脑积水并恢复下丘脑隔区神经功能。

6.2内镜选择:由于可弯曲的纤维软内镜的图像质量不如硬镜,而且所配套之剪刀、活检钳、双极电凝等操作器械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均不如硬镜系统,因此,临床开窗、造瘘等手术中应用的神经内镜以硬镜为主,软镜主要用于检查和活检。

6.3手术路径的选择:

6.3.1中线入路:即经额叶间纵裂-胼胝体入路。该入路的优点是不损伤皮层,将神经结构损伤的机会降低到最低。但是,该入路要通过纵裂间隙,若根据微侵袭的要求,所开骨孔(位于中线旁)不应很大,很可能打开硬膜后即遇到较大较重要的引流静脉,损伤后可能导致严重神经功能障碍;而要绕开之就要扩大骨孔,遗留较大颅骨缺损,违背微侵袭初衷。因此,该入路多为尝试报告。

6.3.2额外侧入路:这是过去几年里应用较多的入路。是常规内镜脑室内操作入路(前方经额入路)的改良版。常规前方经额入路的入颅点是中线旁开3厘米,冠状缝前1厘米。入颅后内镜指向孟氏孔,以完成第三脑室底造瘘等手术。若应用该入路行透明隔囊肿开窗手术,则穿刺途径与囊肿壁之间呈锐角,要穿通囊肿壁,尤其是对侧囊肿壁甚为困难〔33〕。

而额外侧入路较上述入路更向侧方(中线旁开5厘米,冠状缝前1厘米)。该入路可从同侧脑室经囊肿穿入对侧脑室〔27〕。但是,在穿刺额角时会遇到困难。因额角较小,尤其不存在脑积水时。而且在额角较小时,该入路可能在置入内镜前已经穿刺进入囊肿腔内,可能造成穹隆、丘脑、内囊、尾状核、隔静脉和丘纹静脉损伤〔27〕。若有导航辅助则可能减低该风险〔36-38〕。但导航的应用无疑会大大增加医疗费用。

若透明隔囊肿同时伴严重侧脑室积水,可选择该入路。囊肿开窗后,应探查室间孔,必要时行室间孔再通。

6.3.3枕外侧入路:上述两种入路均存在缺陷。还有一种入路选择就是枕角入路,即头皮的枕外侧入路。2002年,意大利人Gangemi M报告该入路〔33〕。该入路有如下优点:首先,枕角通常比额角大,即使不存在脑积水也很容易穿刺到(许多透明隔囊肿不伴有持续脑积水),不需要影像和导航辅助。其次,进入枕角后很容易看到突入到脑室腔内的囊肿壁,可直接成大角度到达囊肿表面,顺利开窗。而且,枕三角区离孟氏孔区的重要神经血管结构(穹隆,隔静脉和丘纹静脉)较远,手术更安全〔33〕。该入路也适合单侧脑室积水的透明隔造口术和侧脑室内囊肿的开窗术〔39〕。

6.4枕外侧入路技术

6.4.1最佳入颅点和手术路径的确定与实现方法:

不借用定位技术,最佳入颅点和手术路径的确定和实现可能遇到困难。

有框立体定向引导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但同时也带来新问题,如内镜的移动范围受限,不适于小儿(小儿头盖骨较软,不能固定定向头架),且费时较长。

在过去的几年里,无框导航技术精确性提高,使导航与内镜技术结合成为可能。特别是在解剖异常、脑室较小时,神经导航特别有价值。

但导航的应用无疑增加了医疗费用(使该病治疗费用翻倍)。我们经多次尝试,终于可以经

术前简单一次CT平扫中粘贴Marker点两枚定位,来确定手术入颅点和手术路径。如下图所示:

6.4.2开窗技术:

内镜进入侧脑室三角区后,即可看到三角区脉络丛拐弯处和膨隆的囊肿壁。在囊肿壁乏血管区双极电凝开窗直径1厘米即可。内镜进入囊肿腔内,观察确认无任何膜性阻隔,即可退出内镜,闭合切口,结束手术。一般不必要在囊肿腔内向对侧囊肿壁再开窗。因第二次开窗,是在囊壁前部由囊肿腔内向侧脑室腔内操作,很难看清对侧隔静脉的走行,易损伤之。而且单侧壁开窗足够大再闭合机会很少。

7.典型病例

例1,李×,透明隔囊肿,右侧枕角入路透明隔开窗术前及术后6天CT片

术前:

术后6天:

8.参考文献

[1] Aldur MM, Gurcan F, Basar R, Aksit MD. Frequency of septum pellucidum anomalies in non-psychotic population: a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y[J]. Surgical Radiologic Anatomy, 1999; 21: 119-123

[2] Sarwar M. The septum pellucidum: Normal and abnormal[J]. AJNR Am J Neuroradio, 1989; 10: 989-1005

[3] Dandy WE. Congenital cerebral cyst of cavum septi pellucidi (fifth ventricle) and cavum vergae(sixth ventricle) [J]. Arch Neurol Psychiatry, 1931; 15: 44-66

[4] Bayar MA, Gokcek C, Gokcek A, et al. Giant cyst of the cavum septi pellucidi and cavum vergae with posterior cranial fossa extension: case report[J]. Neuroradiology, 1996; 38(suppl 1): 187-189

[5] Shaw CM, Alvord Jr EC. Cava septi pellucidi vergae: Their normal and pathological stage[J]. Brain, 1969; 92: 213-224

[6] Rakic P, Yakovlev PI. Development of the corpus callosum and cavum septi in man[J]. J Comp Neurol, 1968; 132: 45-72

[7] Mott SH, Bodensteiner JB, Allan WC. The cavum septi pellucidi in term and preterm newborn infants[J]. J Child Neurol, 1992; 7: 35-38

[8] Bogdanoff B, Natter H. Incidence of cavum septum pellucidum in adults:

A sign of boxer`s encephalopathy[J]. Neurology, 1989; 39: 991-992

[9] Heiskanen O. Cyst of the septum pellucidum causing increased intracranial pressure and hydrocephalus. Case report[J]. J Neurosurg, 1973; 38: 771-773

[10] Liss L, Mervis L. The ependymal lining of the cavum septi pellucidi:

a histological and histochemical study[J]. J Neuropathol Exp Neurol, 1964; 23: 355-367

[11] Sener RN. Cysts of the sepum pellucidum[J]. Comput Med Imaging Graph, 1995; 19: 357-360

[12] Silbert PL, Gubbay SS, Vaughan RJ. Cavum septum pellucidum and obstructive hydrocephalus[J].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1993; 56: 820-822

[13] Wester K, Pedersen PH, Larsen JL, et al. Dynamic aspects of expanding cava septi pellucidi et Vergae[J]. Acta Neurochir(Wien), 1990; 104: 147-150

[14] Wester K, Krakenes J, Moen G.. Expanding cava septi pellucidi and cava Vergae in children: Report of three cases[J]. Neurosurgery, 1995; 37: 134-137

[15] Lancon JA, Haines DE, Raila FA, et al. Expanding cyst of the sepum pellucidum. Case report[J]. J Neurosurg, 1996; 85: 1127-1134

[16] Aoki N. Cyst of the septum pellucidum presenting as hemiparesis[J]. Childs Nerv Syst, 1986; 2: 326-328

[17] Miyamori T, Miyamori K, Hasegawa T, et al. Expanded cavum septi pellucidi and cavum vergae associated with behavioral symptoms relieved by a stereptactic procedure: case report[J]. Surg Neurol, 1995; 44: 471-475

[18] VanWagenen WP, Aird RB. Dilatations of the cavity of the septum pellucidum and cavum vergae. Report of cases[J]. Am J Cancer, 1934; 20: 539-557

[19] Berkwitz NJ. Noncommunicating cyst of the septum pellucidum, with recovery following ventriculography[J]. Minn Med, 1939; 22: 402-405 [20] Mawdsley C, Ferguson FR. Neurological disease in boxers[J]. Lancet, 1963; 2: 795-801

[21] Schunk H. Congenital dilatations of the septum pellucidum[J]. Radiology, 1963; 81: 610-618

[22] Gubbay SS, Vaughan R, Lekias JS. Intermittent hydrocephlus due to cysts of the septum pellucidum: A study of three cases[J]. Clin Exp Neurol, 1977; 14: 93-99

[23] Amin BH. Symptomatic cyst of the septum pellucidum[J]. Child Nerv Syst, 1986; 2: 320-322

[24] Krauss JK, Mundinger F. Cavum septum pellucidum cyst[J]. J Neurosurg, 1997; 87: 337-338

[25] Behrens PF, Ostertag CB. Cavum septum pellucidum cyst[J]. J Neurosurg, 1997; 87: 336-337

[26] Mishra GP, Sharma RR, Musa MM, et al. Endodermal cyst of septum

pellucidum and pregnancy: A case report[J]. Surg Neurol, 2000; 53: 583-585 [27] Lancon JA, Haines DE, Lewis AL, et al. Endoscopic treatment of symptomatic septum pellucidum cysts: With some preliminary observations on the ultra structure of the cyst wall: Two technical case reports[J]. Neurosurgery, 1999; 45: 1251-1257

[28] Mapstone TB, White RJ. Cavum septi pellucidi as a cause of shunt dysfunction[J]. Surg Neurol, 1981; 16: 96-98

[29] Pierfrancesco M, Stefania F, Carmelo M, et al. Symptomatic cyst of the septum pellucidum treated by stereotactic intraventricular drainage[J]. Stereotact Funct Neurosurgery, 1995; 64: 134-138

[30] Fratzoglou M, Grunert P, Leite dos Santos A, et al. Symptomatic cysts of the cavum septi pellucidi and cavun vergae: The role of endoscopic neuro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four consecutive cases[J]. Minim Invas Neurosurg, 2003; 46: 243-249

[31] Jackowski A, Kulshresta M, Sgouros S. Laser-assisted flexible endoscopic fenestration of giant cyst of the septum pellucidum[J]. Br J Neurosurg, 1995; 9: 527-531

[32] Cohen AR. Expending cava septi pellucidi and cava vergae in children: Report of three cases[J]. Neurosurgery, 1998; 42: 674-675

[33] Gangemi M, Maiuri F, Cappabianca P, et al. Endoscopic fenestration of symptomatic septum pellucidum cysts: Three case reports with discussion on the approaches and technique[J]. Minim Invas Neurosurgery, 2002; 45: 105-108

[34] Jackowski A. Endoscopic fenestration of a symptomatic cyst of the septum pellucidum[J]. Br J Neurosurg, 2001; 15: 286

[35] Vaquero J, Manrique M, Prado F de. Endoscopic fenestration of a symptomatic cyst of the septum pellucidum[J]. Br J Neurosurg, 2000; 14: 560-562

[36] Grunert P, Muller-Forell W, Darabi K, et al. Basic principl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neuronavigation and intraoper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J]. Computer Aided Surgery, 1998; 3: 166-173

[37] Grunert P, Espinosa J, Busert C, et al. Stereotactic biopsies guided by an optical navigation system: Technique and clinical experience[J]. Minim Invas Neurosurgery, 2002; 45; 11-15

[38] Hopf NJ, Grunert P, Darabi K, et al: Frameless neuronavigation applied to endoscopic neurosurgery[J]. Minim Invas Neurosurgery, 1999; 42; 187-193

[39] Gangemi M, Maiuri F, Donati PA. Endoscopic surgery for monoventricular hydrocephlus[J]. Surg Neurol, 1999; 52: 246-251

口腔囊肿的治疗方法

口腔囊肿的治疗方法 口腔囊肿为口腔粘膜常见病,是由于小唾液腺导管阻塞后分泌液潴留而形成的浅表囊肿。要是因轻微的外伤使唾液腺导管破裂;涎液蛋白溢入组织内所致,下面我们具体了解下口腔囊肿的治疗方法。 口腔囊肿病因 粘液囊肿又称口腔囊肿,在口腔粘膜下组织内,分布着数以百计,能分泌无色粘液的小涎腺,称为粘液腺,以下唇、软腭、舌尖腹面分布最多。其排泄管开口于口腔内,由于排泄管受到创伤,粘液外漏而形成囊肿。常见于下唇,且多发生有咬唇习惯者。囊肿位于粘膜下,呈半透明状小泡,表面覆盖正常粘膜,出现数日后可因食物等摩擦,囊膜破裂而消失,但不久又可出现,多次复发后粘膜产生疤痕组织,使半透明水泡变成白色硬结。 口腔囊肿的症状 1、口腔囊肿发生于口腔粘膜下,小(常为黄豆大小),边缘清晰,呈透明小泡状,无痛。多有损伤史(局况咬伤最常见)。破溃后流出粘稠白色液体,肿物暂时消失,但破溃处很快愈合,肿物重新出现。 2、大涎腺囊肿(舌下腺、颌下腺及腮腺)为发病部位的肿胀,可有阻塞症状(即进食时肿胀感加剧,进食后逐渐缓解),涎腺导管口不能挤出分泌液,或排出变色变味液体。穿刺可抽出粘稠白色液体。

口腔囊肿的治疗方法: 1.囊肿摘除术适用于囊肿与粘膜无粘连者。 2.囊肿切除术适用于多次复发或局部疤痕,囊肿与粘膜有粘连者。 3.不愿意手术者,可在抽尽囊液后,向囊腔内注入2%碘酊0.2—0.5ml停留2~3min后再抽出碘酊,使囊肿纤维化。 口腔囊肿的诊断 1.有反复发作,口腔粘膜下小的透明小泡状肿物,泡内容物为粘稠的蛋清状液;有局部咬伤史。破裂后流出透明五色粘液史。初次发作者可无此病史。 2.好发于下唇、舌尖、舌下以及颊粘膜,呈淡蓝色柔软状肿块,境界清楚,基底部可活动,有时突出表面呈鱼泡状,一般直径在0.5—lcm左右。 3大涎腺囊肿:为发病部位处于口腔颌面部相应大涎腺部位,表现为该部位的肿胀及阻塞症状,导管口分泌功能异常。舌下腺囊肿穿刺抽出蛋清状粘稠液;颌下腺及腮腺囊肿穿刺抽出液体较为稀薄;抽出液淀粉酶试验阳性。 4、病理学诊断证实。 口腔囊肿的预防 口腔囊肿为一种良性病变,最常见病因为各种原因所致涎腺导管阻塞、涎液潴留。所以本病的预防主要是避免损伤,保持口腔卫生。本病的治疗以手术治疗效果较好,手术应将发病之腺体同时摘除,因其发病原因就是腺体导管的损伤或阻塞,如果手术后遗留有受损腺体,则难免再次出现涎液潴留,囊肿复发。

身体各部位CT值大全

CT正常值 一、头颈部 重要的测量数据 正常CT值白质皮层 平扫(平均值) 39Hu 32Hu 增强(平均值) 41Hu 33-35Hu 每个数值的偏差±2Hu,皮质与白质之间的CT值相差:大约7Hu 脑室的大小 1、侧脑室体部指数:B/A>4=正常 2、侧脑室前角:(Monro孔水平) 40岁以下:<12mm 40 岁以上:<15mm 3、第三脑室的宽度:儿童<5mm 60岁以下成人:<7mm 60 岁以上成人:<9mm 4、眼静脉的宽度:3-4mm 5、视神经(轴位) a眼球后节段:5.5mm±0.8mm b最狭 窄的位置(约在眼眶中央部位):4.2mm±0.6mm 6、眼球的位置:眼球的后缘在颧骨间线后9.9mm±1.7mm 垂体:垂体高度正常男性1.4-5.9mm(平均3.5mm)

女性2.7-6.7mm(平均4.8mm) 青年女性特别是妊娠期高径可达9-10mm(也有人报道达12mm 者),其横径较宽约8mm左右, 宽度(在冠状位上的横向长度,分娩年龄的女性):12.9mm±1.6mm 在冠状位上的垂体的面积(高度x宽度,分娩年龄的女性):93mm2±1.6mm2 垂体柄:<4mm , 一般认为高径小于10mm的垂体瘤为微腺瘤,大于10mm者为大腺瘤。 视交叉:冠状位:宽度9-18mm,高度3-6mm 轴位:宽度12-27mm,深度4-9mm 耳道:5-10mm(平均为7.6mm);两侧相差应该在1mm之,但要注意窗口技术的选择 眼部 1、眼球直径:轴位:右:28.6mm±1.2mm 左:29.4mm±1.4mm 矢状位:右:27.8mm±1.2mm 左:28.2mm±1.2mm 2、眼球的位置:后缘位于颧骨间线后:9.9mm±1.7mm 3、视神经(轴位):球后段:5.5mm±0.8mm 最狭窄的部位(大

皮样囊肿

皮样囊肿属先天性疾患,是错构瘤的一种,是由于偏离原位的皮肤细胞原基所形成的先天性囊肿,常位于皮下,偶见于粘膜下或体内器官。 皮样囊肿所在部位较深,不与表层的皮肤相粘连,质柔而韧,有较大张力,其基底部常和深部组织如筋膜或骨膜等粘连而不可移动,并可因其长期压迫,在局部骨面上形成压迹。脂肪瘤呈扁平分叶状,位于皮下,用手指沿肿物两侧相向推挤局部皮肤,可出现橘皮样征。 编辑本段 病理 发病年龄早,多见于儿童。曾有人统计,出生时即已存在者占37.2%,5岁以前发现者为62.7%。一般增长 脑内皮样囊肿CT图 缓慢,体积不大,表面皮肤可自由活动,但基底常粘连固定。质较软,有波动或面团样感。囊肿为单房,壁较厚,类似完整或不甚完整的皮肤结构。最内方为复层鳞状上皮的角质层,表皮其余各层和真皮层依次向外排列。真皮组织成分约占囊壁的90%,可见有毛囊、皮脂腺、汗腺等组织。囊腔内为干酪样皮脂并混有角化物质、上皮碎屑、胆固醇结晶、毛发和较稠厚液体,呈白色或黄色,无气味。皮下皮样囊肿以眼眶部和鼻根部较为多见,粘膜下皮样囊肿可见于舌下和颏下等部位。鼻部皮样囊肿有时须和神经胶质瘤或脑膜膨出等相鉴别,舌下、颏下皮样囊肿应和舌下囊肿、水囊瘤、甲状舌管囊肿等相鉴别。 为先天性皮样新生物,由于胚胎期发育异常,外胚叶部分断裂被埋于皮下或结膜组织下而成。易发生于眼睑之内或外侧部,发生部位与眶骨缝

有关,常起源于这类骨缝。也可以发生于眉弓、眶及结膜。形状为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一,一般不超过核桃大,质软,囊之张力大时,硬度增加如肿瘤样。囊肿之周围有结缔组织包膜,表面光滑,境界清楚,略有弹性,一般不与皮肤粘连,但与骨膜常常粘连,因系先天性者故易早期发现。有时合并有眼睑缺损、畸形等先天异常。 组织学上,典型者囊肿外包一层结缔组织囊膜,表皮组织面向囊腔,二者之间含有发育不全的皮肤附属器如毛囊、法腺、皮脂腺、血管等,有时混有软骨、肌肉、神经。囊腔内有皮脂腺样物质、角化物质、胆固醇、毛发、坏死细胞等,可有钙化。临床上和表皮样囊肿不易区别。但在病理组织上二者截然不同,表皮样囊肿的囊壁没有皮肤附件,其囊腔内仅有角化物质及脂肪物质,不含毛发。 编辑本段 治疗 治疗方法为手术彻底切除。囊肿的基底若与骨面紧贴,宜连同该部骨膜一并切除。囊肿切除后,如有骨组织凹陷、缺损或变形等畸形,可根据创口有无沾污和无菌条件,即时或后期行组织移植,以恢复正常外貌。 手术摘除,囊肿较深者有时与脑膜粘连,因而手术剪除时,应小心谨慎勿伤及脑膜。 编辑本段 其他 用药原则 一般不需用药。 辅助检查 一般无需检查。在颅骨缝间皮样囊肿,必要时查“B”。 疗效评价 治愈:肿物切除完整。

鼻窦黏膜下囊肿

鼻窦黏膜下囊肿-牙源性囊肿-鼻与鼻窦病变医学影像诊断-神经系统及头颈部 时间:2010-04-01 来源:放射中级考试指南作者:本站整理【复制分享】【讨论-纠错】【举报】 鼻窦黏膜下囊肿 【病因病理】 又称为黏液腺(潴留)囊肿,为窦壁黏膜下的腺体轻度炎症或变态反应后,使腺体导管开口阻塞。黏液潴留,腺体扩大而形成;或因黏膜息肉样囊变,此种囊肿多位于黏膜下。这种囊肿常见于上颌窦,额窦和蝶窦次之。浆液性囊肿病因多与变态反应性水肿或鼻窦的慢性炎症有关,为毛细血管内渗出的浆液潴留于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内,逐渐膨大成囊肿,一般不会生长过大。 【临床表现】 临床上大多无症状,常为鼻窦平片检查所发现,偶因囊肿破裂时鼻腔内流黄水。 【影像学表现】 CT平扫表现为上颌窦腔内有类圆形均匀、中等密度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滑,肿块基底多位于上颌窦的窦底或外侧壁,一个窦腔内仅单发。但可发生于双侧窦腔内。囊肿大小不一,大者可占据整个窦腔,血管内注射对比剂后囊腔无强化表现。 牙源性囊肿 同鼻窦有关的牙源性囊肿较常见的为上颌窦含齿囊肿和根尖囊肿。含牙囊肿多认为用乳牙根管感染学说可解释。易发于磨牙区或上颌尖牙区,多见于青少年。CT平扫示囊肿为低密度的肿块,内含高密度的畸形小牙或正常的牙冠,可为多余齿或阻生牙,囊肿可向鼻底和上颌窦内膨胀性生长,可致相应骨质膨胀压迫性吸收破坏。

还来不及享受美丽的锦瑟华年,就已经到了白发迟暮,一生匆匆而过。生命,就是这样匆匆,还来不及细细品味,就只剩下了回忆。 生命匆匆,累了就选择放下,别让自己煎熬痛苦,别让自己不堪重负。放下该放下的,心才会释放重负,人生才能安然自如。 人生就是一个口袋,里面装的东西越多,前行的脚步就越沉重。总觉得该得到的还没有得到,该拥有的却已经失去,苦苦追寻的依然渺茫无踪。心累,有时候是为了生存,有时候是为了攀比。

透明隔囊肿

透明隔囊肿 透明隔囊肿(第五脑室)是一种较常见的先天性,良性过程的颅内病变。大多数病人是在做头CT或MRI检查时偶然发现的,多无症状,不必进行外科处理。但有一些透明隔囊肿随年龄增长体积有所增长,并伴明显临床症状如头痛、头晕、记忆力差、癫痫、晕厥等。对此类病人应积极外科治疗。既往治疗方法,疗效往往不持久。随着内镜技术引入神经外科,该病的治疗效果得到了很大提高。目前有症状的透明隔囊肿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是内镜脑室-囊肿开窗术。 一般认为,透明隔囊肿(septum pellucidum cyst SPC)可分为二类:无症状性透明隔囊肿(ASPC)和症状性透明隔囊肿(SSPC),后者又称扩张性透明隔囊肿(ESPC)。ASPC多在体检时偶然发现。ESPC可能引起室间孔堵塞、脑深部血管扭曲移位、下丘脑和视交叉受压等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以慢性颅高压症、癫痫、视乳头水肿、精神异常等为主要表现,多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ESPC在CT和MR上表现为与脑脊液相同密度或信号的囊性病变,囊壁多无明显增强效应。对于ESPC的诊断并不能仅仅依靠影像学资料而忽视临床症状,尤其对于婴幼儿患者,常难以判断是否合并其它疾病。 ASPC一般毋须治疗,作定期检查动态观察即可。ESPC一旦确诊则需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方法较多,如开颅行囊肿切除、囊壁开窗、囊肿-侧脑室分流、侧脑室-腹腔分流等术式已被广泛采用,但因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反应重、并发症多而有待改进。微侵袭神经外科的发展,特别是立体定向技术的进步,使对本病的手术治疗更为简便、准确和安全。采用CT导向的脑立体定向透明隔囊肿囊壁造口术疗法,有其明显的优点:①囊壁造口术使囊肿与脑室永久相通,消除了囊肿对周围结构的压迫,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②直接行囊壁造口术,较囊肿-脑室分流术更为简便,且对脑室干扰轻。③术中采用单侧或双侧永久性多靶点造口可有效防止复发。④手术损伤小,术后反应轻,无并发症。

上颌窦粘膜囊肿的治疗方法

上颌窦粘膜囊肿的治疗方法 上颌窦粘膜囊肿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疾病,虽然看似不是特别的严重,但是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着比较严重的影响,但是一但出现囊肿对我们的身体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出现这样的症状一定要及时的进行缓解,下面一起了解一下上颌窦粘膜囊肿的治疗方法。 症状 上颌窦粘膜性囊肿说得通俗一些就是在上颌窦里长了个水泡, 水泡是怎么来的呢,是因为上颌窦里分泌鼻涕鼻屎的那根腺管(管道)被堵住了,于是就像吹泡泡似地在上颌窦里越吹越大,偶尔会自然破裂,多发于一侧或双侧,因为是一层及其轻细的膜所包裹的水泡,所以经常会自行破裂,破裂后鼻中会间歇性的有黄水流出。

另外由于囊肿生在在上颌窦的窦腔内,所以阻碍了上颌窦窦腔内机能的正常运转,比如说阻碍呼吸导致呼吸不畅,比如说水泡太大致使窦腔肿胀成圆形压迫到了周围的神经压迫到了牙齿,压迫到了眼睛致使患侧眼球有轻度的向上移位和复视。另外可能造成间歇性头疼,眼球转动牵引型神经痛等症状。 上颌窦粘膜囊肿的治疗方法 患上此病也不用过于担心,但是如果症状严重的话,也决不能掉以轻心。 上颌窦粘膜囊肿的治疗方法 1每天做三次眼保健操 2双手搓热后上下推动按摩脸部,直至脸颊发热 3每天用生理盐水与温水调和洗鼻子,具体方法用百度搜。 4把洗干净的新鲜葱插进鼻孔里可以消炎

5忌辛辣,烟酒,烧烤类食物 6适量运动适量休息 7大忌腌制食物,腊肉类食物,泡菜类食物,熏肉类食物,总而言之,一切不新鲜的食物全都是所有与鼻子有关的疾病的禁忌!!如果不想得鼻咽癌的话,就要坚决不吃或尽量少吃不新鲜的食物! 健康的身体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特别重要的,上面就是对上颌窦粘膜囊肿的治疗方法介绍,通过了解之后我们一定要结合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另外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

胎儿超声不同孕周正常值

1、妊娠龄:妊娠龄(天)=妊娠囊平均内径(mm)+30(适用于孕7周内) 妊娠龄(天)=胚长(mm)+42(适用于孕7周—12周)妊娠龄(周)=CRL(cm)+6.5(适用于孕7周—12周) 2、孕囊增长速度:1.2—1.5mm/d 3、3mm<卵黄囊直径≤10mm(异常提示妊娠后果不良) 4、胎心率:6周前:100—115次/min 至8周:144—159次/min 9周后:137—144次 /min 5、妊娠囊内各结构出现时间:①孕5周出现孕囊双环状。②孕5—6周出现卵黄囊。③ 孕6—7周可见胚芽及胎心管搏动。④孕7—8周可见胚胎轮廓。⑤孕8—9周可辨头体及肢芽。⑥孕9—10周可见胎头及脑泡。⑦孕10—11周可见四肢骨及指趾。⑧孕12周以后可见四腔心及脊柱。 6、羊膜与绒毛膜融合时间:孕12—16周。个别晚妊期仍可见,无意义。 7、胎儿颈部透明层测量:测量时间:10—14周(CRL约4.5—8.4cm )异常值:NT≥3mm: 胎儿染色体异常风险增加。NT≥4mm:即使染色体正常的胎儿其妊娠结果亦较差。 8、胎儿颈后皮肤皱褶测量:测量时间:14—20周。异常值:≥6mm。 2、胎儿鼻骨的长度:11-11+6W平均2.3mm(1.5-3.2), 12-12+6W平均2.6mm(1.4-4.2), 13-14W 平均2.9mm(2.1-3.8),20-24W7mm 9、颅骨骨化时间:第10周开始,第11—12周骨化明显。 10、脊椎骨化时间:第10周开始,骶尾部到16—18周完成。 11、性别分化时间:8—11周。 12、膀胱检出时间:12—13周。 13、胃检出时间:8—13周。 14、胆囊检出时间:14周。 15、生理性中肠疝:12周消失,CRL> 4.4cm不再有。 16、胎位与胎儿方位:头先露:脊柱右→前为左脊柱左→前为右臀先露:脊柱右→前为右 脊柱左→前为左 17、侧脑室各部、颅后窝、透明隔腔(第五脑室)宽均<10mm 。 18、侧脑室宽10—15mm: 脑室扩张。 19、侧脑室宽>15mm: 脑积水。 20、LVW(脑中线至侧脑室外侧壁距离)/HW (脑中线至颅骨内缘距离)<1/3 。 21、第三脑室(两侧丘脑中间缝隙)<2mm。 22、小脑横径:孕24周前:小脑横径约等于孕周。孕20—38周:增长速度:1—2mm/周。 孕38周后:增长速度:0.7mm/周。 23、双顶径增长速度:31周前:3mm/周。31—36周:1.5mm/周。36周后:1mm/周。 24、头径指数CI=双顶径(BPD)/枕额径(OFD)×100% 正常值:70%—86% 异常值:>85% 诊为短头畸形<70%或>86%应改用头围来评估孕周。 25、①孕20周前LD=RD(眶内距)=1/3D(眶外距)。孕20周后眶内距略大于眶外距。②脉 络丛:孕13周前几乎充满整个侧脑室,13—15周始侧脑室前角出现无回声。③胼胝体:18—20周发育完全,故应20周之后检查。④颅后窝结构:20—22周前检查,颅后窝内的小脑半球、小脑蚓部、第四脑室、颅后窝池等难以分辨,可能显示出第四脑室与颅后窝池相通。应在20—22周后再检查。 26、胎儿心胸比值:心围/ 胸围≈0.40,心脏面积/ 胸腔面积≈0.25—0.33

透明隔囊肿

一般认为,透明隔囊肿(SPC)可分为二类:无症状性透明隔囊肿(ASPC)和症状性透明隔囊肿(SSPC),后者又称扩张性透明隔囊肿(ESPC)。ASPC多在体检时偶然发现。ESPC可能引起室间孔堵塞、脑深部血管扭曲移位、下丘脑和视交叉受压等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ASPC一般毋须治疗,作定期检查动态观察即可。ESPC一旦确诊则需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方法较多,如开颅行囊肿切除、囊壁开窗、囊肿-侧脑室分流、侧脑室-腹腔分流等术式已被广泛采用,但因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反应重、并发症多而有待改进。微侵袭神经外科的发展,特别是立体定向技术的进步,使对本病的手术治疗更为简便、准确和安全。 目的:研究透明隔囊肿ct表现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透明隔囊肿的ct和临床表现,主要临床症状为头痛、眩晕、癫痫和精神异常等。结果:透明隔为两片神经胶质薄版,位于两侧室额角间,透明隔囊肿(spc)可分为无症状性透明隔囊肿(aspc)和症状性透明隔囊肿(sspc)。结论:透明隔囊肿临床表现取决于ct类型、与是否伴有颅内其他畸形密切相关。内镜手术治疗症状性透明隔囊肿方法具有微创、高效、损伤小和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透明隔囊肿;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治疗 透明隔腔(cavum septum pellucidum csp)是脑中线区的一种先天性发育异常,被认为是脑发育异常的一种标志[1,2]。1931年首先由dandy报道,临床可无症状,亦可出现一些非特征性症状;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ct及mri的临床应用,透明隔囊肿的检出率明显提高,我院1993年3月至2007年12月经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确诊患者35例,现结合本病临床特点和ct影像学表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病例资料本组35例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2~60岁,平均28.6岁。其中2~10岁8例,10~20岁10例,20~30岁11例,30~60岁6例。病程3个月~15年,均因下列症状行ct检查:外伤后11例,头痛18例,眩晕10例,精神发育迟钝和脑发育不全2例,癫痫4例,精神障碍3例,偏身功能障碍1例,生长迟缓3例。35例患者

咽囊囊肿

咽囊囊肿 【概述】 鼻咽囊肿罕见,仅少数个案报道,可分为位于中线位及侧壁二类,每类中均有先天及后天性之分。鼻咽囊肿有新生物形态,但并非真性肿瘤,为鼻咽胚胎发育异常的结果,常与胚胎期的咽囊结构有关。 【病因与发病机制】 咽的系统胚胎发育到第4周,在口咽膜破裂后迅速发展,咽顶脊索的变化也基本完成。咽顶由前到后有颅颊囊、Seessel 小囊和脊索。脊索形成于胚胎第3周,第6周开始退化,在回缩时,咽内皮层沿着脊索的行程向内生长而发生粘连,并借咽底筋膜纤维带牵引而形成咽囊。有人认为咽囊由胚胎期原咽的垂体胚基,垂体导管残余而成。在胚胎15mm长时,约40%有咽囊,出生后到成人,约有3%尚存在咽囊。 Dorrance(1931)通过胚胎发育研究,认为一个真性的胚胎咽囊并非单纯的咽正中陷凹,咽囊既非Rathke囊,亦非Seessel 小囊,咽囊在不同胚胎时期有明显的局部特征,成人咽囊不会变平或变短,可以陷入伸向枕骨。少数人的咽囊向上向后扩展成袋状或憩室状,并可与增殖体的正中窝相通。咽囊的顶端附于枕骨底部、咽结节前面的骨膜上,位置在咽上缩肌的上缘。咽囊的深浅、大小不一,内被覆粘膜,炎症使增殖体正中窝和咽囊开口阻塞,从而妨碍杯状细胞分泌物引流,逐渐形成囊肿。Singh和Pahor(1977)根据局部解剖和病因,将鼻咽囊肿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以及侧位型和中线型。如来自Thornwald囊或Rathke囊的潴留囊肿常为中线型。位于咽鼓管咽口处的腮裂囊肿则为侧位型。现根据组织来源的不同,结合形成机制和组织学等因素,可分为以下类型: 1.颅颊囊(Rathke囊)囊肿颅颊囊为口凹外胚层内翻,移向后上,最后与漏斗凹陷融合,成为垂体的前叶,在解剖上称为“颅咽管”。正常情况下,此种陷凹最终将阻塞,但有以下各种变异:①颅咽管保持不闭塞,管腔经垂体窝底中线,向下于蝶窦间至咽部开口,或则延至犁骨中。②颅咽管有部分残余,可成为肿瘤,名为颅咽管瘤,常为“鞍上型”,亦可为“鞍内型”。③此管下半部残留,可使蝶窦下壁与咽部相通。④咽部垂体:颅咽管下端残留,并有垂体组织发生。⑤囊肿发生于此管的径路上。 2.增殖体内隐窝囊肿在胚胎时期,颅颊囊和咽囊之间的一纵行正中沟为咽中线隐窝,两旁为淋巴组织,以后形成增殖体。在中线合拢时,增殖体内形成囊肿,即为增殖体内隐窝囊肿,也称咽中线隐窝囊肿。 3.垂体囊肿垂体前叶是从Rathke囊长出的,当颅咽管下端残留,并有垂体组织发生时,可发生垂体囊肿。囊肿位于鼻咽顶部中线,位置高,在增殖体上缘,为潴留囊肿,含棕色胶状物,壁为纤维组织,被覆呼吸性上皮,可自行破裂。 4.鳃裂囊肿第二鳃囊的背端形成咽隐窝的一部分,退化不全的残余部分可在鼻咽部侧壁内扩张,形成鳃裂囊肿,此类囊肿临床较为少见。 5.咽囊囊肿几乎都起于生后保留下来的胚胎期形成的咽滑囊。此滑囊的形成或为胚胎脊索与咽外胚层的粘连,或为成年人的咽上皮增生所致。在脊索顶端退化回缩时,咽部上皮向内凹陷形成的囊性盲隐窝为咽囊。位于鼻咽顶部,接近增殖体的下缘。咽囊外口如有堵塞或感染则形成囊肿。囊肿形成在咽颅底筋膜深部。因感染亦可形成咽囊炎,亦称Thornwaldt病。 6.鼻咽皮样囊肿亦是一种先天性畸形,源于外胚层和中胚层,系为一种带蒂的被覆毛发的皮样囊肿,又称带毛息肉。病理组织学含有皮肤、毛发、皮脂腺、脂肪、结缔组织及透明软骨。覆有呼吸道上皮,有不同程度的鳞状上皮化生,粘膜下有淋巴滤泡、粘液腺及肌肉。Arnold(1870)将鼻咽部畸形的息肉样新生物分为4类:①毛发息肉。②畸胎瘤:源于3个生发层,肿瘤大,组织也较复杂,伴有脑积水,半无脑畸形和腭裂等。③上颌寄生胎:通常附在蝶骨上。④畸胎样瘤:和畸胎瘤相同,但由分化差的组织所组成。 7.鼻咽假性囊肿很像鳃裂囊肿,有时为双侧性。其发病机制可能是过度增厚的头长肌筋膜,伴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间质组织纤维显著膨胀,液体积聚,形成囊肿。因其内不含上皮结构,故称为假性囊肿,或谓间质内囊肿。 【诊断要点】 诊断要点概述 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可明确诊断。 临床表现 【症状】鼻咽部囊肿的来源不同,但其症状基本相同。主要有鼻腔后部脓性分泌物向下流入口咽部。患者自觉呼吸时有臭味,用力吸咳时可咳出脓液或脓痂。有时在鼻咽部感到压迫、胀满和疼痛。头痛位于枕后粗隆下方,与蝶窦炎引起的头痛相似。伴有颈后肌肉酸痛僵直,转头时则加重,一旦囊肿破裂,头痛则迅即消失。炎症或脓性分泌物堵塞咽

腘窝囊肿

首次病程记录 2014-10-08 10:20:35 患者宋值新,男,74岁。 一病例特点: 1.主诉:双侧腘窝包块3年余 2.现病史:患者三年前无意中发现双腘窝包块,未予重视,近一年自觉包块增大,以右侧为明显,右膝下蹲时稍受限,增在当地卫生室就诊,建议到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故今来我院门诊就诊,拟“双侧腘窝囊肿”收住入院。病程中无消瘦,无发热,无咳嗽,无下肢疼痛等。 3.既往史: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十年余,否认疟疾史,否认肝炎史,否认结核史,否认高血压史,否认心脏病史,否认糖尿病史,否认脑血管病史,否认精神疾病史,否认手术史,否认外伤史,否认输血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手术外伤史,输血史,过敏史 4.体格检查:T:36.5 ℃P:64次/分R:20次/分BP:110/70mmHg 一般情况:发育正常,营养良好,正常面容,表情自如,自主体位,神志清楚,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无皮疹、皮下出血、皮下结节、瘢痕,毛发分布正常,皮下无水肿,无肝掌、蜘蛛痣。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无畸形、压痛、包块,无眼睑水肿,结膜正常,无充血、水肿,眼球正常,巩膜无黄染,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外耳道无分泌物,乳突无压痛,听力正常,嗅觉嗅觉情况,口唇红润,口腔粘膜正常。舌苔正常,伸舌居中,齿龈正常,咽部粘膜正常,扁桃体无肿大。颈软,无抵抗,颈动脉搏动正常,颈静脉无充盈,气管居中,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甲状腺无肿大,无压痛、震颤、血管杂音。胸廓对称,胸骨无压痛,乳房正常对称。呼吸运动对称,肋间隙正常,语颤正常。叩诊清音,呼吸规则,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未闻及胸膜摩擦音,心前区未见隆起,心尖搏动正常,心浊音界正常,心率64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未闻及心包摩擦音。腹平坦,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腹部软,无压痛、反跳痛,腹部未扪及包块。肝脏肋下未触及,脾脏未触及肿大,Murphy氏征阴性,肝区无叩击痛,双侧肾区无叩击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4次/分。肛门及生殖器未查。脊柱无畸形。右腘窝可触及一包块大小约4.0cm×6.0cm质软、界清、活动度差,右膝下蹲时稍受限,左侧腘窝可触及一包块大小约3.0cm×3.0cm质软、界清、活动度差,双下肢无麻木,四肢肌力、肌张力未见异常,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存在,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5.专科检查:右腘窝可触及一包块大小约4.0cm× 6.0cm质软、界清、活动度差,右膝下蹲时稍受限,左侧腘窝可触及一包块大小约3.0cm×3.0cm质软、界清、活动度差,双下肢无麻木,无浮肿,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存在,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6.辅助检查:B超示:右侧腘窝混合性回声包块,性质待查。心电图:窦性心律。DR 射片:1.两肺纹理增多2.右膝退行性变。余辅检暂缺。 二诊断:1.双侧腘窝囊肿2.高血压 三诊断依据: 1.患者宋值新,男,74岁。 2.双侧腘窝包块3年余 3.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十年余,否认疟疾史,否认肝炎史,否认结核史,否认高血压史,否认心脏病史,否认糖尿病史,否认脑血管病史,否认精神疾病史,否认手术史,否认外伤史,否认输血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4.T:36.5 ℃P:64次/分R:20次/分BP:110/70mmHg

软性神经内镜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软性神经内镜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100049 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外科陈国强肖庆郑佳平左焕琮 目的:探讨软性神经内镜在神经外科的应用价值。方法:从99年11月~2006年9月间应用纤维光学神经内镜(STORZ,外径2.7毫米)和电子(FUJINON,外径3.8毫米)软性神经内镜、配合软性内镜镜专用手术器械单独或辅助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各种神经外科疾病224例,其中完成慢性硬膜下血肿内镜下钻孔冲洗术63例,脑室肿瘤活检、全切或部分切除9例,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78例,内镜下脉络从烧灼术治疗交通性脑积水19例,打通脑室内多发性分隔及透明隔造瘘3例,治疗各种颅内蛛网膜囊肿16例,内镜辅助下SPR 术治疗脑瘫5例、内镜辅助下切除桥小脑角区巨大胆脂瘤3例,内镜辅助下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31例。结果:63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采用单纯内镜下钻孔冲洗引流术,术后常规不放置引流,仅早期1例术后血肿复发接受2次手术外,其余患者均一次治愈,术后2月左右硬膜下腔完全恢复正常。9例侧脑室及三脑室后部肿瘤患者采用内镜下肿瘤活检、及在内镜用单极或双极电凝配合下对肿瘤进行全切或部分切除,有8例明确病理诊断后改用其它治疗方式治疗。78例梗阻性脑积水患者在内镜下进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所有患者均获得成功造瘘,术后脑积水症状获得缓解,没有1例造成副损伤,其中有13例脑积水患者是在原分流术后因引流管堵塞、感染后接受造瘘术,所有患者在造瘘同时拔取原分流管。对19例因脑脊液吸收障碍导致的脑积水患者进行脉络丛烧灼术,其中双侧16例,单侧3例,有6例同时进行放置脑室腹腔分流管分流,1例单纯烧灼后颅压下降不明显患者术后两周再行脑室-腹腔分流。内镜下打通脑室内多发分隔(感染或出血后)配合透明隔造瘘3例,均获成功。内镜下共治疗颅内各种蛛网膜囊肿16 例,其中Dandy氏囊肿3例,均伴有脑积水,2例经后颅凹钻孔在内镜下行囊壁部分切除、囊肿-枕大池造瘘术,术后脑积液循环恢复正常,脑结构受压症状显著改善;1例经侧脑室、第三脑室、导水管进入第四脑室后行囊肿枕大池造瘘、同时加用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术后颅压明显下降。后颅窝巨大蛛网膜囊肿2例,2例患者均由于囊肿压迫导水管导致梗阻性脑积水,其中1例采用经后颅窝钻孔、内镜下囊壁部分切除加上囊腔-侧脑室造瘘术,术后核磁复查见囊肿与侧脑室交通,囊肿缩小,导水管脑脊液流动通畅;另1例先采用后颅窝钻孔,内镜下将囊壁部分切除,并行囊肿枕大池造瘘,术中探查见导水管明显狭窄,脑脊液流出不畅,随后又从额部钻孔,内镜下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术后脑脊液循环障碍解除,小脑及脑干受压明显改善。其余11例蛛网膜囊肿分别位于:外侧裂5例,采用内镜下囊壁切除加囊腔-鞍上池造瘘术,术中同时对囊壁上的异常血管予以电凝;侧脑室内蛛网膜囊肿3例,内镜下完全切除,其中2例在立体定向引导下完成;鞍上蛛网膜囊肿1例,内镜下囊壁大部切除,使第三脑室与脚间池完全开放,术后脑脊液循环功能完全改善;额顶部蛛网膜囊肿1例,内镜下将囊壁大部切除,囊腔与正常蛛网膜下腔开通,透明隔囊肿1例,内镜下将双侧透明隔与侧脑室完全开通。此外,完成在内镜辅助下手术共39例,5例脑瘫患者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手术时仅打开L2椎板,先定位L2椎间孔,随后在内镜下依次向下从椎间孔追踪双侧L3、L5、S1脊神经后根,在L2处用线悬吊后标记,通过电刺激后根据肌肉收缩情况选择神经切断比例,所有神经均辨认正确,没有一例出现误切现象。3例巨大桥小脑角处胆脂瘤术中采用内镜观察,均发现在对侧残留的肿瘤,在内镜辅助下完全切除,提高肿瘤全切率;25例面肌痉挛和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在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时辅以内镜观察,均能清楚地观察到面神经及三叉神经颅内段全程,对发现深藏在桥延沟内的责任血管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可有效避免对小脑组织的过度牵拉,提高减压术的

常见发育畸形影像学检查

常见发育畸形影像学检查 1透明隔发育缺如:左右侧侧脑室之间无透明隔,双侧额角前方变扁,交角变钝。透明隔发育缺损:缺少透明隔,两侧侧脑室融合形成脑室畸形。 透明隔发育缺损:T1加权像显示透明隔缺如,第三脑室与视交叉隐窝扩大,视交叉发育不良。 2 透明隔囊肿:透明隔腔形成,腔内含有脑脊液,透明隔囊肿壁呈平行向后止于侧脑室室间孔,透明隔腔内液体增多。平行的透明隔薄壁向外膨隆突出。中线有一椭圆形或圆形、脑脊液密度囊肿,横径大于3mm,双侧有一薄膜与额角相隔,双侧额角轻度分离外移,脉络丛外移,脑室轻度扩大。 3 一侧性大脑半球发育不全 CT平扫显示一侧大脑半球较另一侧导脑半球明显缩小,无脑沟、脑回,该侧脑室明显扩大。 MR:横断面T1加权像显示一侧脑室及该侧脑裂明显扩大,同侧大脑半球脑组织少于对侧,同时该侧颅腔缩小。 4 巨脑回畸形 MRI:横断面T1加权像上显示两侧脑室前角间呈八字形分离,脑回粗大,脑沟浅少。CT:脑回粗大,脑沟浅少。T1加权像显示:脑沟回减少,皱折减少,脑回浅宽而粗大。 5 脑小畸形 CT显示脑室系统扩大,蛛网膜下腔扩大,表现为脑池和脑沟增宽,

脑皮质光滑,缺少脑回、脑沟。颅腔缩小,前额部更明显,颅板较厚,板障增宽,颅骨内板平坦光滑。 MRI:脑室系统、蛛网膜下腔扩大,表现为脑池和脑沟增宽,脑皮质光滑,缺少脑回、脑沟。合并胼胝体发育不全,透明隔发育异常,脑室穿通畸形等。 6 脑灰质异位症 1.小灶性灰质异位的小岛位于脑室周围,悬在室管膜上或突入脑室,也可位于半卵圆中心的白质内,孤立或散在,不一定与正常脑灰质相连,呈结节状。 2.大灶性灰质异位的块状灶位于脑深部白质或皮层下白质,呈板层状,往往与脑灰质相连,常有占位效应。 3.灰质异位可为局灶性或弥漫性、单发或多发、一侧或双侧性,其T1值与T2值均与正常脑灰质相同,注射GD-DTPA不强化。异位灰质与正常灰质同等密度,不强化,一般无钙化。位于白质内的异位灰质,在低密度的白质内出现灰质密度。 7 Chiari’s畸形 Ⅰ型:小脑扁桃体由枕大孔向下疝出超过5MM,枕大池极小,与硬脑膜、蛛网膜、扁桃体及颈髓相连,颈髓合并脊髓空洞症、脑积水。 Ⅱ型:脊髓下移,上颈部神经根相对上升至出口水平;脑干明显延长,延髓疝入颈椎管内;小脑发育不良,向尾端延长,经枕大孔疝至C1椎弓上缘,枕大孔明显扩大,天幕发育不良;小脑狭长的舌状突出物可经椎下移至C2-C4水平或以下。疝入颈部的第四脑室扩张,形成泪

粘液腺囊肿的症状

粘液腺囊肿的症状 文章目录*一、粘液腺囊肿的症状*二、粘液腺囊肿的并发症*三、粘液腺囊肿的饮食注意事项1. 粘液腺囊肿吃什么好2. 粘液腺囊肿不能吃什么 粘液腺囊肿的症状涎腺囊肿可发生于三对大涎腺及所有小涎腺,有潴留性囊肿及先天性囊肿两种类型,潴留性囊肿最多见,其常发生于舌下腺及小涎腺,其次为腮腺,颌下腺囊肿非常少见,是由于导管缩窄,或肿瘤、牙结石、损伤、寄生虫等造成导管阻塞所致,这种情况是一种间断的阻塞,在没有炎症时,导管的近心端腺泡扩张,形成潴留囊肿。先天性囊肿多见于腮腺,是由于胚胎发育时期遗留于深部组织内的上皮成分发展而成,发生于小涎腺的潴留囊肿称为粘液腺囊肿,发生于其余涎腺的囊肿则按其发病部位命名,即舌下腺囊肿、颌下腺囊肿及腮腺囊肿。 1、粘液腺囊肿发生于口腔粘膜下,小(常为黄豆大小),边缘清晰,呈透明小泡状,无痛。多有损伤史(局况咬伤最常见)。破溃后流出粘稠白色液体,肿物暂时消失,但破溃处很快愈合,肿物重新出现。 2、大涎腺囊肿(舌下腺、颌下腺及腮腺)为发病部位的肿胀,可有阻塞症状(即进食时肿胀感加剧,进食后逐渐缓解),涎腺导管口不能挤出分泌液,或排出变色变味液体。穿刺可抽出粘稠白色液体。

粘液腺囊肿的并发症粘液腺囊肿为一种良性病变,最常见病因为各种原因所致涎腺导管阻塞、涎液潴留。所以本病的预防主要是避免损伤,保持口腔卫生。本病的治疗以手术治疗效果较好,手术应将发病之腺体同时摘除,因其发病原因就是腺体导管的损伤或阻塞,如果手术后遗留有受损腺体,则难免再次出现涎液潴留,囊肿复发。 口腔粘膜病:均由单纯性疱疹病毒引起。疱疹性口炎是原发性感染,多发生于幼儿及青少年,表现为急性口炎,形成许多水疱,疱破后成溃疡,痛甚;全身症状有疲倦、发热、淋巴结肿大等。唇疱疹是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复发,症状轻微,局限于唇及口角皮肤。起疱前有灼痛感,水疱很小,但可成簇发生,相互融合而形成一片深褐色结痂。经10天左右可自行痊愈,但可复发。一般不需治疗,有全身症状者可用抗生素控制继发细菌感染。适当补充维生素C、复方维生素B等,增加营养可促进愈合。 粘液腺囊肿的饮食注意事项 1、粘液腺囊肿吃什么好宜多吃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如苹果、芹菜、菠菜等。

【男性性健康疾病常识】 睾丸囊肿

阴囊炎 精阜位于尿道后部相当于前列腺的位置,该处神经末梢丰富,对控制射精动作有重要作用。精阜炎往往继发于尿道炎、膀胱炎或前列腺炎和精囊炎。在尿道损伤、尿道结石、排尿不畅等情况下,因容易发生尿道细菌感染,因而也易导致精阜炎。常见的致病菌为大肠杆菌、变形杆菌、淋球菌、结核杆菌以及滴虫、衣原体等。频繁手淫及经常的性交中断,会导致精阜长期慢性瘀血,是发生精阜炎的诱因之一。 轻度患者一般仅表现为尿道炎症状,严重者出现早泄、阳痿以及在有正常性生活状态下还频繁发生遗精。其突出症状是射精痛,有的甚至因此而惧怕性生活而致性欲减退和阳痿。也有的人表现为射精迟缓和精液减少。 精阜炎是男性不孕的原因之一,但其不孕除与精阜炎有关外,与生殖系统其他部位的感染也有密切关系。 诊断 精阜炎主要是根据症状和体征。尿道镜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在尿道镜下可见精阜增大,表面粘膜充血、松弛、易于出血,触及时有疼痛,有时还可以见到增大的精阜粘膜苍白,血管模糊不清。精液化验可见大量红白细胞,或精液细菌培养阳性。 本病的治疗可根据病情选择抗生素,如奎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直肠内注入黄连素液等。饮食上要加强营养,忌食辛辣肥甘滑腻之品,禁酒。要解除思想顾虑,保持心情舒畅,对急性者要卧床休息,多饮白开水。 病因 主要病因是由于感染某些病原体,常见的有淋病双球菌、霉菌、沙眼衣原体、结核杆菌、病毒、滴虫、支原体等。而导致这些病原体感染又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不洁性交,严重的包茎或包皮过长,尤其是包皮口狭窄,排尿不畅,有利于各种病原体在尿道里储留,从而引起精阜炎。此外,频繁的手淫、常常中断性交致使精阜长期充血,也可形成非感染性精阜炎。 睾丸囊肿的症状及治疗 睾丸囊肿,常发生于睾丸头或附睾,囊肿内含有大量精子,医学上称之为精液囊肿。睾丸囊肿也就是精液囊肿的体积往往会很大,疼痛感轻微或者无明显疼痛感觉。有时囊肿体积过大,则会引起睾丸疼痛,迫使患者就医。 睾丸囊肿在临床的表现,与很多疾病症状表现相似。所以,在诊断睾丸囊肿时,必须考虑到是否存在附睾结核、睾丸肿瘤、附睾肿瘤、鞘膜积液、精索静脉曲张等其他肿块存在的可能性。如果确诊为囊肿体积不大,无其他症状,不治疗也可以。但如果体积较大,有其他的合并症或是引发了生理功能障碍等,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手术治疗。所以建议您可以到医院明确病情后,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以免病情延误。 可能与性欲刺激、睾丸、附睾慢性感染或输送精子的管道部分梗阻有关。 症状体征 相关整本阅读:https://www.doczj.com/doc/7710501927.html,/ebook/ff13902910a6f524cdbf852e.html 1.一般无症状,有时有阴囊部不适或下坠感,有时会有阴囊胀大的情况。 2.睾丸或附睾部触及圆形肿物,柔软质地,有波动感,界限清楚,挤压不缩小。 3.透光试验阳性。囊肿穿刺液乳白色,不透明,镜检见有不活动精子、脂肪小体等。在

囊肿

1.下列情况哪一种是皮脂腺囊肿所特有的表现: A.常见于面部 B.发生缓慢 C.囊壁与皮肤粘连,中央可有一色素点 D.质地软,无压痛 E.边界清楚,可活动 2.皮样囊肿与表皮样囊肿的主要区别是: A.皮样囊肿的囊壁中无皮肤附件结构 B.表皮样囊肿的囊壁中无皮肤附件结构 C.表皮样囊肿的囊壁中有皮肤附件结构 D.皮样囊肿不含有角化物 E.表皮样性囊肿不含有角化物 3.囊腔内含有皮肤附件可能是: A.皮脂腺囊肿 B.始基囊肿 C.皮样囊肿 D.甲状舌管囊肿 E.表皮样囊肿 4.皮样囊肿是由: A.肿瘤细胞增殖分裂形成 B.胚胎发育时遗留于组织中的上皮细胞发展而形成 C.胚胎发育时内胚叶细胞遗留发展而形成 D.皮质腺囊肿扩展形成 E.胚胎发育时皮脂腺、汗腺异常发育而成 5.以下哪一项是皮样、表皮样囊肿所独有的特征: A.生长缓慢 B.多见于儿童、青年 C.触诊坚韧而有弹性,似面团样 D.境界清 E.一般无自觉症状 6.甲状舌管囊肿好发部位是颈中线的: A.舌根部 B.舌骨下部 C.舌骨上、下部 D.舌骨上部 E.胸骨切迹上 7.关于甲状舌管囊肿,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发生于颈前正中线上任何部位 B.囊肿与舌盲孔通连 C.囊肿随吞咽上下移动 D.手术治疗应包括切除部分甲状软骨 E.可与异位甲状腺同时存在 8.为防止甲状舌管囊肿或瘘的术后复发,手术应: A.完整摘除囊肿 B.追踪瘘管到舌骨表面结扎 C.囊肿在舌骨表面剥离干净 D.切除囊肿及舌骨中段,并妥善处理舌骨以上部分 E.以上都不对 9.第二腮裂囊肿多位于: A.乳突附近 B.下颌角附近 C.颈前正中 D.舌骨水平,胸锁乳突肌上1/3前缘附近 E.颈根部 10.第二鳃裂瘘的外口常见于: A.耳垂周围 B.下颌角处 C.颈中下1/3、胸锁乳突肌前缘处 D.颈中上1/3、胸锁乳突肌前缘处 E.胸锁乳突肌前缘下1/3处 11.临床上最多见的鳃裂囊肿来源于: A.第一鳃裂 B.第二鳃裂 C.第三鳃裂 D.第四鳃裂 E.胸腺咽管 12.属于牙源性囊肿的是: A.球上颌囊肿 B.始基囊肿 C.鼻唇囊肿 D.上颌正中囊肿 E.鳃裂囊肿 13.角化囊肿属于: A.发育性颌骨囊肿 B.血外渗性囊肿 C.牙源性颌骨囊肿 D.胚胎性颌骨囊肿 E.炎症性颌骨囊肿 14.始基囊肿属于: A.胚胎性软组织囊肿 B.潴留囊肿 C.牙源性囊肿 D.面裂囊肿 E.血外渗性囊肿 15.始基囊肿好发于: A.上颌前牙区 B.下颌磨牙及升支部 C.上颌尖牙区 D.上颌磨牙区 E.上下颌双尖牙区 16.以下哪项不是多发性基底细胞痣综合征的表现: A.多发性角化囊肿 B.皮肤基底细胞痣 C.分叉肋 D.小脑镰钙化 E.泛发的骨纤维异常增生 17.哪个属于口腔颌面部潴留性囊肿: A.皮样囊肿 B.甲状舌管囊肿 C.皮脂腺囊肿 D.鳃裂囊肿 E.外渗性囊肿 18.造釉细胞瘤的好发部位是: A.下颌前牙区 B.上颌后牙区 C.上颌前牙区 D.下颌体及下颌角部 E.下颌骨升支部 19.造釉细胞瘤的X线表现为: A.有骨质的破坏和骨膜反应 B.房隔不清,边缘无切迹,牙根移位 C.多房,分房大小不均,瘤内牙根吸收,边缘有切迹,房隔清楚 D.分房不清,房隔粗大,有骨化现象 E.分房大小均匀 20.下述哪种囊肿发生呼吸道感染后囊腔可以迅速增大: A.皮样囊肿 B.舌下腺囊肿 C.鳃裂囊肿 D.鼻腭囊肿 E.甲状舌管囊肿 21.最易发生恶变的色素痣是: A.雀斑样色素痣 B.复合痣 C.交界痣 D.皮内痣 E.毛痣 22.牙龈瘤的组织来源:A.牙龈上皮 B.牙周膜 C.颌骨骨皮质 D.牙槽骨 E.牙周膜及颌骨牙槽突的结缔组织 23.在口腔粘膜上出现的病损呈黄色小疱状突起,同时其中也夹杂有红色小疱,周界不清楚,常发生于舌背者,可诊断为: A. 囊肿型淋巴管瘤 B.海绵型淋巴管瘤 C. 淋巴血管瘤 D.毛细管型淋巴管瘤 E. 混合型淋巴管瘤 24.哪种脉管瘤听诊可有吹风样杂音: A.毛细管型血管瘤 B.海绵型血管瘤 C.蔓状血管瘤 D.淋巴血管瘤 E.淋巴管瘤 25.以下哪一项不符合海绵型血管瘤的症状: A.由大小形状不一的血窦组成 B.肿瘤边界不清 C.有钙化结石 D.呈杨梅样突出于皮肤 E.体位移动试验阳性 26.下列肿瘤哪一个的体位移动试验是阳性: A.囊性淋巴管瘤 B.海绵状血管瘤 C.鳃裂囊肿 D.毛细血管型血管瘤 E.舌下腺囊肿 27.作检查时,可于病变区触及结石的病变是: A.蔓状血管瘤 B.海绵状血管瘤 C.杨梅状血管瘤 D.淋巴血管瘤 E.毛细血管瘤 28.囊性水瘤是指何种淋巴瘤: A.海绵型淋巴管瘤 B.毛细管型海绵型混合瘤 C.毛细管型淋巴管瘤 D.囊肿型淋巴管瘤 E.合并有血管瘤的淋巴管瘤 29.通常不会发生恶变的是: A.囊性水瘤 B.鳃裂囊肿 C.皮脂腺囊肿 D.甲状舌管瘘 E.角化囊肿 30.以下哪种肿瘤仅发生于颌骨 A.成釉细胞瘤 B.巨细胞瘤 C.骨化性纤维瘤 D.骨瘤 E.以上均不是 31.以下关于成釉细胞瘤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以下颌骨体及下颌角部为常见 B.可使牙齿松动、移位或脱落 C.多呈多房性,并有一定程度的局部浸润性 D.不会造成下唇及颊部麻木 E.可造成下颌骨病理性骨折 32.以下关于牙龈瘤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女性多见,与内分泌有关 B.可以破坏牙槽骨壁 C.病变涉及的牙齿需要拔除 D.病变涉及的骨膜及邻近骨组织需要去除 E.切除后不易复发 33.以下关于海绵状血管瘤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表浅肿瘤呈现蓝色或紫色 B.扪之柔软,可被压缩 C.有时可扪到静脉石 D.扪诊有震颤感,听诊有吹风样杂音 E.体位移动试验阳性 34.以下关于囊肿型淋巴管瘤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表面皮肤色泽正常 B.扪之柔软,有波动感 C.体位移动试验阳性 D.有时需作穿刺检查以明确诊断 E.可与毛细管型淋巴管瘤同时存在 35.口腔颌面部常见的临界瘤是: A.牙龈瘤 B.涎腺腺淋巴瘤 C.脂肪瘤 D.纤维骨瘤 E.以上都不是 36.行单纯刮治术后易复发的颌骨囊肿是: A.根端囊肿 B.角化囊肿 C.始基囊肿 D.含牙囊肿 E.血管外渗性囊肿 37.皮脂腺囊肿的最佳治疗方法是: A.手术切除 B.囊内硬化剂注射 C.切开引流 D.冷冻治疗 E.激光治疗 38.以下关于良性肿瘤特点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永不威胁生命 B.细胞分化程度高 C.多呈膨胀性生长,不发生转移 D.有包膜,界限清,少数可恶变 E.肿瘤细胞与来源组织细胞相似 39.如已确诊为成釉细胞瘤,为防止复发,其治疗原则为: A.放射治疗 B.手术彻底刮除肿瘤 C.下颌骨切除加颈淋巴清扫术 D.下颌骨方块切除或病变颌骨整块切除 E.以上均不正确 40.巨舌症是指舌的: A.毛细血管及海绵混合型血管瘤 B.海绵型血管瘤 C.毛细血管型淋巴管瘤 D.毛细管型淋巴管合并血管瘤 E.海绵型合并毛细管型淋巴管瘤 41.颌骨良性肿瘤的主要X线表现为: A.骨质破坏 B.有骨膜反应 C.边界清晰 D.有空腔形成 E.有虫蚀样破坏 42.易复发,可恶变的颌骨囊肿是: A.根端囊肿 B.始基囊肿 C.含牙囊肿 D.角化囊肿 E.外渗性囊肿 43.成釉细胞瘤为临界瘤的主要原因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