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人民大学2001--2005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及答案

中国人民大学2001--2005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及答案

中国人民大学2001--2005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及答案
中国人民大学2001--2005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及答案

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政治学理论

考试科目:政治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历史制度主义

2.使命政党和掮客政党

3.议会委员会制度

4.精英民主理论

5.寡头统治铁律

二、简述题(每题12分,共60分)

1.简述分权学说。

2.简述归口管理体制。

3.简述公共选择理论。

4.简述政党与利益集团的区别。

5.简述共和制的要素与意义。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结合政治发展理论分析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

2.试论社会转型时期国家职能与社会公正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政治学理论

考试科目:政治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历史制度主义:指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为了解释发达工业国面对共同的经济震荡做出不同的政策反应,一些学者在比较分析不同国家中政治结构化的中层制度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政治学流派。它有四个突出特点:(1)倾向于在相对广义上理解制度与个人行为间的关系;(2)强调与制度的运行和发展相联系的权力的非对称性;(3)强调路径依赖和意料之外后果的制度发展观;(4)特别关心将制度分析和观念等因素结合在一起的分析方法。

2.使命政党和掮客政党:以政党所信奉的政治理念的本质,以及政治理念在塑造政党的政治态度与行动方案上所扮演的角色,对政党划分为使命政党和掮客政党。

使命政党指一个以吸引人们归依并信奉其理念为主要目的,而非以扩大选民支持而赢得公职选举为主要目标的政党。这种类型政党的一个典型例子即为美国的社会主义劳工党。

掮客政党指以尽可能多地推选出候选人为目标,而且这些候选人要尽可能地代表许多不同的利益以及政治理念的政党。掮客政党以赢得选举为自己的核心目的,这种类型政党的最佳例子是美国的民主党与共和党。

3.议会委员会制度:指国家最高行政权不是掌握在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一人手中,而是由议会产生的委员会集体行使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以瑞士为代表。其特点是:政府由议会选举产生,不一定由议会中的多数党或党派联合产生,委员不得兼任议员,可连选连任;采取合议制;不实行权力分立;委员会无权解散议会,无权否决议会的议案,议会通过的议案必须执行,并对议会负责。议会不能以投不信任票的方式使委员会提前解职。

4.精英民主理论:指19世纪以后在西方兴起的一种修正传统民主信念的新民主理论。它的基本观点是,古典的“人民统治”的民主从来没有实现过,将来也不可能实现;政治权力从来都由社会“精英集团”所掌控,这种精英主义理论被马克斯·韦伯和熊彼特发展成“精英民主理论”。但是,精英民主理论忽略了现代西方政治过程中的另一个特别重要的现象,那

就是利益集团的作用。这也为人们进一步研究民主理论和民主现实留下了空间。

5.寡头统治铁律:指由米歇尔斯结合19世纪末欧洲特别是德国社会主义政党组织的发展实践发现的理论。该原理认为,“正是组织使当选者获得了对于选民、被委托者对于委托者、代表对于被代表者的统治地位。组织处处意味着寡头统治。”即使强烈信奉社会民主原则的社会主义政党也难逃走向寡头统治的命运。寡头统治是任何试图实现集体行动的组织的必然结果,是任何有着良好愿望的人们无法改变的“铁律”。“寡头统治铁律”也成为现代政治社会学领域一个经典论断,该论断成为后来许多学者分析官僚政治、组织行为、政党以及代议民主体制的主导框架。

二、简述题(每题12分,共60分)

1.简述分权学说。

答:(1)分权学说的提出

中国古代的政府机构只有分工,而不存在分权问题,因为在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主绝不允许大权旁落。西方很早就提出了分权学说,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就有分权思想,他把政权分为讨论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但他还没提出制衡问题。古罗马的政治学者波里比阿认为罗马实行了一种兼有君主、贵族和民主三种政体特点的混合政体,并指出在几个政府机构之间存在着相互牵制和平衡的关系。这是历史上首次提出的制衡观念。之后,罗马共和主义者西塞罗强调恢复元老院的尊严和执政官的权力,这里又出现了立法与行政分立的思想。到中世纪,布丹大胆地主张司法权应从君主手中划分出来,以此限制王权。分权学说虽然源远流长,但其影响并不大,一直到文艺复兴,特别是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古老的分权学说才在进步的资产阶级政治学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并产生了新的内涵,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了传播。这一历史性工作的完成者是约翰·洛克。

(2)分权学说的内容

洛克主张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联盟权,其中立法权是至上的,以此来支持当时已由资产阶级掌握领导权的代议制。18世纪,孟德斯鸠系统地创立了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分立学说。他认为,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对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一直成为各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国家机构所公认的原则。首先采用这一原则的是美国,美国宪法确立了行政、立法和司法相互制衡原则。对此,马克思说,现代资产阶级国家“最完善的例子就是北美”。

(3)分权学说的实质

分权学说的实质是为了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在分权学说中,资产阶级掌握的立法机构的地位高于一切。在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完全为资产阶级掌握。因此,三权制衡也只是资产阶级统治者之间的制衡。无论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宪法中都贯彻了分权学说,只不过在制衡的具体形式上有所不同。

2.简述归口管理体制。

答:(1)归口管理体制的含义

归口管理体制是指中共中央把政府工作按性质划分为几个口,由同级党委分口负责的体制。在中国,政府工作不仅包括狭义政府所指的国务院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还包括中国共产党组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司法及担负政治任务的人民群众团体。因此,“口”是指广义政府工作中的“系统”或“条”。

(2)归口管理体制的建立

归口管理体制是参照苏联模式建立的。中共中央在建立分级分类管理干部的同时,作为配套措施,建立了对政府部门的归口管理制度。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对分散主义和地方主义,1953年中共中央把政府工作按性质划分为工交口、财贸口、文教口、政法口等,由同级党

委的常委分口负责,以加强对政府行政工作的领导。不久便在各级党委下设计划工业部、财政贸易工业部、交通运输部、农村工作部等。各工作部与政府行政机关的业务部门相对应,进行对口管理,以管理干部为主,而不直接管理行政事务。对于中央国家机关分设在地方的下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在领导关系上采取了双重领导方式:在业务上受中央主管部门的领导,在党务及行政事务上接受地方党委及人民政府的领导。

(3)归口管理体制的特点

我国政治体制的核心原则是党的一元化领导,而一元化领导主要是通过归口管理体制实现的。从这一体制,可以看出政治权力精英之间关系的制度化和人格化并存的状况。制度化表现在归口管理所体现的中央上层民主集中制所体现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原则,无论当的领导人地位多高,都要处于党委的领导之下。归口管理体制中存在权力的人格化倾向,使个人权力不受约束,还与我国传统的“条块关系”体制纠缠在一起,大大制约了行政机关的权威,这众多重领导、政出多门的体制在实践上必然会分散公共权力的公共权威。因此,对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3.简述公共选择理论。

答:公共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可以定义为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是一种把经济学应用于政治学的研究。

(1)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范围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由两个市场组成,一个是以消费者和供给者为主体的经济市场,一个是以选民、利益集团、政治家和官员为主体的政治市场,公共选择理论就是专门研究政治市场的理论。

(2)公共选择理沦的方法论

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方法是个人主义。一切社会现象都应该追索到他们的个人行为基础,个人的目的或偏好是经济学分析的出发点和基石。把经济学运用于政治分析的公共选择理论家认为,个人是社会秩序的基本组成单位,而政府只是个人相互作用的制度复合体,个人通过制度复合体做出集体决策,去实现他们相互期望的集体目标,同时他们也通过制度复合体开展与私人活动相对立的集体活动。政治就是在这类制度范围内的个人活动。

(3)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范式

在公共选择理论中,既然个人是方法论的核心,那么其分析范式就是经济人,个人参与政治活动是从自己的偏好和效用函数出发,从交易活动中寻求和创造使自己获利的机会。人并不因占有一个总经理位置或拥有一个部长头衔就会改变其人性。

(4)对公共选择理论的评价

公共选择理论以其对人的私利性的简单论断冲击了西方国家的政府行为,认为是人的私利性导致政府行为的低效。但是,它忽视了理想战胜利益的能力,以及在政治过程中公共精神对政府官员的激励作用。

4.简述政党与利益集团的区别。

答:政党与利益集团的区别是:

(1)政党是社会中一定阶级或阶层的活动分子,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一种政治组织,社会承认它具有组织与扩张其主张的合法权力,它也积极介入到政治生活之中,为取得或维持政权,或影响政治权力的行使而发挥自己的作用。而利益集团是为了—定的目标或共同利益而组织起来的社会组织。

(2)政党一般都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以及一整套为实现这些目标而设计的政治纲领。政党是一种制度化的组织,它有系统的组织机构和组织原则。按组织程度,有的学者根据利益集团的组织规模将划分为小型政治团体、中间型政治社团和大型利益集团。利益集团的组织程度不一。

(3)政党的存在受到法律的保护,具有合法性。政党通过提名候选人,参加竞选的方式,选择执政者及影响国家政策,介入政权之中。而利益集团比较关心政府要做些什么这个层面,或者说,更关心政府的具体政策,并力图通过各种方式,对之发挥影响作用。

5.简述共和制的要素与意义。

答:共和制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政体形式,与君主制相对。最典型地共和制国家是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芬兰、瑞士等,也都是共和制的国家。

(1)共和制的要素

第一,最高国家权力的归属,即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是一个集体;第二,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通过某种形式的选举产生的,并且有严格的任期限制。君主制政体的最基本特征,是最高国家权力事实上或在象征意义上集中于君主一人,君主是没有任期限制的,一般是世袭的。共和制的特征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是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在议会制共和制下,作为国家元首的总统,大部分国家由议会选举产生,只有少数国家由选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而在总统制共和制下,总统一般由全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共和国的总统,相反,通常被选举为一个有限的期限,他们的继任由选举他们的人来选择。

(2)共和制的意义

在18世纪震撼世界的大革命中,人们把君主制视为独裁专制的象征,而共和则是革命的目的,共和制比君主制更民主。但是在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多数人并不把君主制与独裁专制、共和制和民主等同起来,而只视之为反映政治制度形式上特点的差别,即只是国家元首和元首的产生方式不同,并没有多大实质上的意义。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结合政治发展理论分析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

答:(1)政治发展理论

政治发展主要是指当代政治的现代化问题,尤其是指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现代化问题,其中包括政治体系内部结构、体制、功能和运作的科学化和合理化,政治权力合法性基础从习俗和惯例向法理的转变,社会治理方式由传统统治向法治、制度治理的转变,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国家系统形态由专制形态向民主形态的转变以及政治文化的相应变迁等等。

政治发展的目标是多方面的,政治现代化是一个重要方面。政治现代化既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又是一个相对静止的概念。作为一个动态的概念,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是其两个重要的方面。作为相对静止的概念,它具有集合作用,包括若干特征。政治民主既是政治发展的目标,又是政治发展的手段。政治民主源远流长,但民主作为普遍流行的制度,却是近代以来的事。人权是政治发展的终极目标。不管是政治现代化,还是政治民主化,都是为了促进人类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和文化权利的提高。衡量政治现代化的总的原则就是合法性政治、有限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参与。三者相辅相成,合法性政治依赖民众的广泛参与,只有合法性的政治,才能保障有限政府或宪政的正常运行,而有了宪政,民众的参与权才能得到保证。

(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面存在的问题

党的执政能力,是指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完善;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

盾本领不大,素质和能力同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适应;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还比较严重。这些问题将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才能更好地领导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3)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领导核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国政治发展必然要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我们仍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我国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2.试论社会转型时期国家职能与社会公正的关系。

答:(1)国家职能

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是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任何国家的活动都表现为两种基本职能:内部的职能和外部的职能。从国家活动的性质和方式的角度说,国家的内部职能可以相对地划分为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两种。

国家的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的国家职能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的基本趋势是:政治职能将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范围的缩小而逐渐缩小其作用范围,而社会管理职能则适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日益扩展、深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职能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的总体要求。其社会职能上升为主要职能,表现为组织经济与文化建设。

(2)社会公正

社会公正的本质是指一个国家应该满足社会中个人和团体生存所应该得到的最基本的需求。公正既包括分配资源的方法,也包括分配资源的结果。方法是公平交易,结果是指承认所有的个人及团体能够平等地享有一些基本权益,并且在他们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当人们得到了相等的机会,拥有了基本的权益,那么他们就认为这个国家是公正的。如果没有社会公正,国家所得到的只是服从(权力)而不是忠诚(权威)。一个国家只有满足了基本的公正要求并继而获得了权威,这个国家才能存续下去。

(3)两者关系

我国在社会转型时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新问题和新矛盾。主要表现在: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冲击了原有的利益分配模式,造成了社会成员的利益分化,拉开了贫富之间的差距;新旧体制转轨之际存在着某些缝隙和漏洞,致使一部分人得以运用不平等竞争或不公正手段攫取私利,加剧了社会摩擦;社会结构转型促成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地位的急速变迁,并不断扩展着区域流动,增加了社会控制的难度;现代化浪潮在文化层面引发出复杂多样的价值追求,不同层次、不同地位、不同群体的人们形成较为明显的观念反差,直接影响着他们对社会变革的承受力和适应性,以及对社会发展的目标、方式等等的体认、评判与选择。上述问题和矛盾需要审慎、适当地加以协调和处理,否则就有可能引起社会动荡。而动荡一旦发生,改革和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了。

以市场经济为中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全面展开,既需要改造或打破僵化的旧体制,使全社会激发出充沛的活力;同时也需要在更高的水平上建构新秩序,以便使激发出来的活力能够产生积极的效应。一个社会是不可能在无序状态中获得健康、持续的发展的。由于现代化进程所需要的新秩序不会自发产生,因此必须借助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力量对它加以自觉

地培育。从这个意义来说,国家应充分发挥其社会管理的职能,利用自己的合法性权威,通过法律、法规及各种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在宏观上对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进行正确而有力的调控、规范和牵引,不仅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且其本身也构成了政治发展的一个现实目标。

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政治学理论

考试科目:政治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制度主义

2.行为主义

3.“议行合一”

4.自由主义

5.兼容性政党(Catch-all Party)

6.福利国家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政治家”与“官僚”的关系。

2.简述治理(governance)概念。

3.简述权力与权利的关系。

4.试比较洛克与孟德斯鸠分权学说。

5.简述政治合法性概念。

三、论述题(每题35分,共70分)

1.试述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影响。

2.试述民主与自由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政治学理论

考试科目:政治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制度主义:指由凡伯伦和康芒斯等人在20世纪早期倡导的一种政治学流派,认为个人的社会行为、获取社会资源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制度本身的产物,但面对制度性的约束因素,社会成员也不是完全被动的。它会在制度范围内或某些制度边缘,采用某些非正式的运作手段来获取社会资源的一种政治学流派。在制度主义中,影响较大的是社会学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和规范制度主义。

2.行为主义: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一种政治学流派,它着眼于人及人的行为,注重实证研究,主张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政治;力图将政治行为系统化、一般化和定量化;并主张价值中立的。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曾适应了维持西方资本主义政治体系、实现国家管理的精确化与高效化的需要。但是,它在政治学研究中过分重视运用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来研究政治现象,因此,在70年代就开始走向衰落。

3.“议行合一”:指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合二为一,即是立法机关,又是执法机关。它是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和总结工人运动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在并在苏联和我国有了新的发展形式,但本质上不变。从社会主义民主的角度看,议行合一就是要保证社会和国家重大事务的决定权由代表着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利益、意志的最高权力机关掌握,使国家行政、司法等机关按照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活动。

4.自由主义:指近代以后西方最重要的政治思潮之一,其出发点是自我和个人,它强调个

人权利的优先性,特别是个人的自由和平等权利。它认为,个人的自由选择权以及保证这种自由选择权在公正的环境中得以实现,是自由主义的根本价值。在自由主义者看来,一旦个人能够充分自由地实现其个人的价值,那么个人所在的全体和社会,也必然能最终实现其公共利益。根据自由主义的逻辑,个人的利益和行为是分析和观察一切社会政治问题的基本视角。一切复杂的历史事件、社会制度和政治运动等等,最终都可以被简约为个人行为,所以自由主义的方法论是个人主义或“原子主义”。

5.兼容性政党(Catch-all Party):

6.福利国家:指国家向国民提供一些基本的、最低限度的福利保障的政治经济制度的一种国家形态。这种国家形态突出地强化了现代国家的社会功能,是国家干预经济的结果。它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社会化要求而对生产关系做出的调整。这种调整,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经济的运行,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但是,这不过是垄断资本与资产阶级国家进一步融合的体现,是垄断资产阶级利用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维护资本主义根本制度,同时缓和社会阶级矛盾的一种统治方式,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产阶级国家的性质。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政治家”与“官僚”的关系。

答:(1)联系:政治家与官僚一样都掌握着一定的政治权力。如果以垂直角度来看待政治权力,则政治权力结构呈金字塔状,权力的基层是广大的民众和基层官员,中间层是官僚,而上层则是权力金字塔的核心,即政治家。

(2)区别:一般说来,政治家是指那些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具有一定政治远见和政治才干、掌握着政党或国家的领导权力、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着重大影响作用的领导人物。官僚则是指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所属的行政体制或职能部门工作的公务员或文员。政治家是政治系统的协调者和组织者。作为政治权力的核心,政治家必定要和方方面面的人物打交道,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政策。官僚则是政治系统的被执行者。

政治家与官僚相比来说,政治家掌握重要的政治权力,是掌握核心权力的政治主体,他们是作为支配者而不是被支配者从事和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不管他们是政党领袖,还是行政首长和立法领袖,他们是事关全局的政治决策的制定者,其决定会对全国带来重大的影响。2.简述治理(governance)概念。

答:“治理”(governance)与“管理”或“统治”(government)的字面差别看上去并不大,但实质意义却有很大的不同。治理作为一种政治管理过程,也如同政府统治一样需要权威和权力.最终目的也是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1)首先,治理虽然需要权威,但是这个权威不一定是政府机关,而政治管理的权威则是政府。也就是说,政治管理的主体一定是社会的公共机构,而治理的主体既可以是公共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治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强制与自愿的合作。治理的主要特征“不再是监督,而是合同包工;不再是中央集权,而是权力分散;不再是由国家进行分配。而是国家只负责管理:不再是行政部门的管理。而是根据市场原则的管理;不再是由国家‘指导’,而是由国家和私营部门合作”。所以,治理是一个比统治更宽泛的概念,从公司到大学乃至基层社区,如果要高效而有序地运行,可以没有政府的统治,但是不能没有治理。(2)其次,在管理过程中,治理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而主要是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社会事务的管理。政治管理和统治的过程总是自上而下的发号施令的过程,对社会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治理的实质是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其管理机制所依赖的是合作网络的权威,而不是政府的

权威。

3.简述权力与权利的关系。

答:权利与权力是两个紧密相关却并不相同的观念。

(1)区别:在政治学中,权力与政治权力可以互用。政治权力就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权力是政治关系的中介,即无权力便不能构成政治关系。政治关系的要素是权力主体、权力客体及政治作用。

权利是法律赋予权利主体的一种用以享有或维护的各种利益。一个人只有被赋予某种资格,具有权利主体的身份,才能够向别人提出作为与不作为的主张,也才有法律能力或权利能力不受他人干涉地从事某种活动,与“义务”相对。

(2)联系: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权利是基础,权力是保障,权力为权利服务。政府的权力愈受到规范和约束,公民的权利就愈得到保障和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深入发展,需要进一步处理好权力与权利的关系,应该把两者真正地统一起来。4.试比较洛克与孟德斯鸠分权学说。

答:相同点:英国的洛克和法国的孟德斯鸠都提出了自由、法治与分权的思想,都认为国家由三种权力,他们对国家权力分权与制衡的宪制安排,旨在实现国家权力的自我约束,对于西方各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

不同点:(1)洛克是近代分权学说的奠基人,他以自然法为其法治理论的基础,其核心是保护个人自由权利。他认为国家由三种权力: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他认为对个人自由权利的最大危害是政治权力的滥用,因此政治权力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法治社会中的政治权力应当是有限的、分立的和负责的。孟德斯鸠将近代法治理论作了制度化的设计。他认为为了防止个人被迫做他不应该做的事,就必须对国家权力加以限制,因为自由只能在“国家的权力不被滥用的时候才存在。但是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基于这一理念,他把法治理论与权力制度设计联系在一起,派生出了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并强调三权之间相互制衡的重要性。

(2)洛克认为,人民有权运用革命的手段建立新的政府,因为政府的权力是人民委托的,它的权力应受委托的目的的限制。但他没有提出人民主权的结论。人民不应自己行使立法权力,而必须把权力重新交给议会。孟德斯鸠认为,立法权力代表国家的一般意志。在一个自由的国家里,立法权应该由人民集体向有,表明人民自己来统治自己。公民在选举代表时有投票权。

5.简述政治合法性概念。

答:政治合法性是指某个政权、政权的代表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的忠诚的问题。合法性主要关心的问题是统治、政府或政权怎样及能否在社会成员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有效运行。显然,合法性是一种特性,这种特性不是来自正式的法律或命令,而是来自被统治者的心理认同。

每一种政治秩序建立后,统治阶级都要力图使这种秩序获得合法性,以较少的精力和行政费用使自己的统治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在现实政治中很少有仅仅依靠强制力量进行统治的政权,各种“非纯粹”的强制统治形式,都要以合法性为基础,或者迟早要获得合法性。在现实的政治统治过程中,合法性的获得首先依赖于一定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统治秩序。合法性主要是观念内化的结果,而法律性则是强制力的结果。因此,如果说暴力与法律、制度为合法性提供了基础,而合法性的获得则主要通过意识形态教化。

三、论述题(每题35分,共70分)

1.试述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影响。

答:(1)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决定了我国的政治体制也必须改革。

1978年以来我国开始了以市场经济建设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这一改革使中国经济走出了长期徘徊不前的僵局,开始了高速增长时期。这一巨大的收益,使得中国政府于1992年正式决定放弃计划经济体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民众的要求,以及外部环境的压力。当某种生产方式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这种生产方式就应该被变革。生产关系的变革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而作为上层建筑的核心的政治体制,对生产关系的变化自然也就最为敏感。因此,政治体制改革说到底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当生产方式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时,民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同样会受到压制,民众会自然地要求变革。

(2)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决定了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内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力量,不仅构成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革命力量,而且还在深层次上改变着中国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强烈要求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改变原有的管理调控行为和体制模式。中国政府从1993年开始,自上而下地进行了一场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内容的大规模的政治改革。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党政分开;选举制度的改革;立法机关的改革;司法制度的改革;政府工作机构的改革;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改革;人事制度的改革。

(3)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系,推动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向民主化、法治化转变。

虽然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也遇到了不少障碍,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的宪政(法治)国家。市场经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必要基础。因为市场经济以平等、自由和契约为原则,它完成了从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的转变,或者说由特权社会向法制社会的转变。市场经济确立了民主政治的原则。20多年来的经济改革表明,中国公民的各种权利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而扩大,这表现为申诉权、自由迁移权、平等交易权。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将推动着中央政府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废除阻碍市场经济建设的一些行业性主管部门,加强政府综合部门、监督部门和政治法务部门的建设。因此,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将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推进。

2.试述民主与自由的关系。

答:在现代政治理念中,民主与自由是两个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概念。在政治理论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对两个概念的侧重点不同,分别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派别。

(1)区别:“民主”是一个很有争议的概念。代表性的民主理论主要有:古典民主主义、精英民主主义、多元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认为,民主首先意味着“人民的权力”,其次,“人民的权力”在实践中体现为有限的多数原则,即多数人的权力不是绝对的、无限的。最后,有限的多数原则是靠制度和程序来保障的。现代国家一般都把民主视为公民参与政治的程序与制度。

自由的涵义有很多,但作为民主基础的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这就是说,自由不是绝对的,是法律范围内的自由。现代各国宪法一般都赋予公民政治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政治自由主要指自由的参政权,公民能自由地投票,自由地参加选举。民主的政府必须在宪法中对此加以保证。

人们今天常常将民主和自由作为同义词使用,其实它们不仅不同义,相互间还有不可避免的内在冲突。民主指的是人民对有关民生的决定应该有发言权。他们应该有权在公平选举中,投票选举公共官员,挑选政府和以多数原则通过政治决定。而自由,指的是即使在一个民主社会中,也不是什么都可以由多数决定的。人有生来就有的权利,有即使是多数人都不能剥夺的权利。民主的思想侧重于平等,力图消灭各种形式的差别与等级,关注作为种属的人类。自由的理念则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对个人的发展与选择的尊重,保护个人的自由与权利。

(2)联系:民主和自由都需要法律的保障。民主的法制基础,一方面是指民主制度要靠法律来保护,另一方面是指民主所依赖的平等原则和自由原则都蕴涵在法律之中。在某种意义上,平等是自由的前提,因为在不平等的特权社会,不可能有贸易的自由,当然也不可能有政治上的民主;只有在契约原则、法制关系建立起来后,自由才能得到保障。专制者也可以给予臣民一定的自由,但他可以随时拿回这种自由,况且臣民永远不可能有分享权力的自由。因此,我们把作为民主基础的平等与自由放在法律条件下加以讨论。

政治民主以公民权利的自由和平等为核心原则。政治民主首先集中体现为每个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独立的政治人格和自由的权利,这就是说,它不以别人的意志作为自己的意志,而是具有自己作为公民应有的独立的政治权利和政治要求,同时,他可以在政治生活中自由地行使和实现自己的公民权利,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精神和行为,自由地决定自己的事务。当然,公民的政治自由必须以不妨碍公共利益和他人的自由权利的实现为限度,在政治生活中,这种限度常常由法律规定,因此,民主政治中的政治自由是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利。

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政治学理论

考试科目:政治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政治文化

2.多元主义

3.政治制度

4.意识形态

5.压力集团

6.合法性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2.简述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3.简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4.简述人权的基本内容

5.简述精英统治论

三、论述题(每题35分,共70分)

1.论述西方国家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样式

2.政治发展理论评述

参考答案

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政治学理论

考试科目:政治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政治文化: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政治文化作为潜在地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心理因素,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一般地,政治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成分:(1)政治认知成分,即人们对政治组织、政治过程、政治目的、政治角色、政治产品等方面的知识;(2)政治情感成分,即对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的感情;(3)政治评价性成分,即人们依据一套他们认为是正确和合理的准则、信条,或明确或含蓄地对政治体系进行的价值判断。

2.多元主义:指由拉斯基曾创始的一种政治流派,认为一元论国家观或国家主权观是一种相像,因为国家并不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它只代表少数经济统治者的利益;政府的行为并不总是正确的,个人或团体的反政府行为有时可能是正当的,并认为权力不再需要集中在社会结构的某一点上,主权将分配给各种职能团体及社会中的自治区域。这种多元国家将由一系列其目的可能极其不同的合作团体组成。

3.政治制度:指人类组织发展到国家阶段以后,从事政治活动的组织、框架,以及政治游戏的规则和政治运行的内在机制。它是决定人们相互间政治关系的认为规定的制约。它建构了人的社会等级和秩序,搭建了人们政治活动的大框架,它的变革,往往意味着社会的变革与动荡,但这种变革,往往最能体现历史的演进轨迹。

4.意识形态:指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体系,是以一定哲学世界观为基础的社会政治范畴,是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或社会阶级、集团基于自身根本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应而形成的理论体系,是该阶级和集团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的思想理论依据。5.压力集团:指为实现某种特殊利益而对政府施加政治影响和压力的团体。当利益集团成为政治角色而企图影响公共决策和公共权力、使自己的特殊利益获得实现的时候,它就成为压力集团。可以说,在政治学谈到的利益集团实际上就是压力集团。压力集团和院外活动集团是经常与利益集团—同使用的两个术语。

6.合法性:指某个政权、政权的代表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的忠诚的问题。合法性主要关心的问题是统治、政府或政权怎样及能否在社会成员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有效运行。合法性是一种特性,这种特性不是来自正式的法律或命令,而是来自被统治者的心理认同。它不仅仅是一个权力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涉及权力和权威的基础。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答: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详细地考察了国家的起源,指出国家是私有制出现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

具体地说:(1)国家的产生是基于统治阶级的意志。

(2)国家政权始终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国家既然是统治阶级发明的机关,是依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建立起来的,国家权力就必然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政治统治的机关及技巧都更加健全和成熟了,如平等的选举权,更多的政治参与,但无论如何,国家政权仍然是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

(3)国家权力始终是用来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这关系到国家的目的。国家在改变其剥削性质之前,国家之目的并非像统治阶级所声称的那样,是为了全体人的幸福。当然,统治阶级也不会赤裸裸地说政权就是为本阶级服务的。为了使自己的统治合法化,统治阶级会把自己的利益掩蔽在国家利益或公共利益的名目之下。

2.简述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答:随着现代国家的发展,文官制度的建立,官僚制成为现实生活中最不容忽视的政治问题,因而必须对之进行系统化研究。在20世纪,马克斯·韦伯对官僚制进行了经典性研究。韦伯认为,官僚制的合理性在于它使行政受法规约束以及要求知识成为决策基础。他指出,无论在任何类型的政治制度内,在所有承担着复杂和大规模行政职能的组织内,包括工商企业、工会、政党等等,由职业专家实行的管理都逐步占据优势。他把官僚制定义为具有下列特征的行政管理体制:

(1)等级制,即每个官员都拥有明确的特定权限,并对其上级负责;

(2)非人格化,即每个官员的工作是根据固定的规则而不是根据官员的好恶来确定;每项具

体事务都必须保留文字记录;

(3)延续性,即行政官员是一个专职的薪金阶层,其职务稳定,并有望正常晋升;

(4)专业化,即官员都是择优录用,受过专门训练,并系统了解所在领域的全部知识。3.简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答: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是我国的政党制度。除了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外,还有八个民主党派,即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职工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1)特点

与一党专政不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允许一个以上的合法政党存在,允许它们参政、议政;其它的合法政党以某种形式与共产党联合,在我国是民主协商制度,这样就排除了政党之间的竞争。

(2)内容

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的核心是共产党拥有政治上的领导地位,是执政党,其他党派是参政党。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宣布与各民主党派永远共同前进的政策,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政策。“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共中央加强了对民主党派的工作,并进而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原则,作为党解决与民主党派关系的准绳。

(3)意义

实行多党派合作,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行互相监督的重要形式,有利于使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更为科学和正确,使共产党的领导更为有效,有利于发挥各民主党派的优势和特长,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巩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优点和特点。

4.简述人权的基本内容

答:(1)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

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是人权最基本的内容,起源于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宗教统治和建立资产阶级政府统治的需要。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它形式上逐渐被法制化,内容上日益周密、详细,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生存权及生命权;平等权;自由权;政治参与权。

(2)社会和经济权利

尽管西方发达国家在将社会和经济权利也作为人权内容这一问题上曾提出各种异议,《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的生效已将作为人权的社会、经济、文化权利提到客观存在的高度。具体而言,社会、经济、文化权利包括以下几方面:劳动权与休息权;社会保障权;财产权;受教育权。

(3)民族权利

如果说公民权、政治权利以及社会、经济、文化权利是以个人为权利主体的权利的话,那么还存在一类以集体为权利主体的人权,这就是民族权利。民族权利的主张在早期主要是应用于殖民地人民反对殖民统治的斗争,在当今主要是一些非西方国家针对西方以人权名义干涉别国内政行为所做出的回应。民族权利主要包括:民族自决权;发展权;和平权。

5.简述精英统治论

答:(1)精英统治论的提出

精英统治论起源于古代的能人治国思想。中国古代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之说,以知识为标准把人群分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在西方,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哲学王”思想。作为一种系统的思想,精英统治论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西方的一些思想家完成的。

(2)精英统治论的内容

精英统治论的创始人是意大利的政治社会学家帕累托和莫斯卡。精英主义的创始人认为,无论是在君主制、贵族制还是在民主制中,其共同点都是由少数人或精英统治的。精英之所以获得统治地位,是因为他们具备了社会所推崇的才能和品质。精英们的权力基础不一定是经济关系,军事力量、教士地位或管理专长同样可能成为政治统治的基础。在任何情况下,统治者总是企图运用已有的权力去延续其统治,从而使政治统治成为世袭特权。精英分子所以失去权力,是因为没有制度化地吸纳新的社会力量。

(3)精英统治论的影响

精英统治论的核心是精英与社会阶级的关系,实际上是企图以“精英”概念取代“统治阶级”概念。如果以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来划分阶级,阶级是一个比较固定的等级,而精英阶层则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因为不但有财产者可以成为精英阶层,无财产而拥有专门技能者,如教士和军人也可以跻身精英阶层。这对马克斯·韦伯和米尔斯产生了重要影响。韦伯以地位集团概念取代社会阶级,认为政治活动或政治统治的主体是地位近似的集团,而不是无所不包的阶级。

三、论述题(每题35分,共70分)

1.论述西方国家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样式

答:按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组织、职权及相互关系,西方国家可分为内阁制政府、总统制政府和委员会制政府。

(1)内阁制政府

内阁制政府又称议会制政府,起源于英国,是西方国家内由内阁(政府)总揽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的一种政府制度。通常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一个政党或几个政党(政党联盟)组成,多数党领袖为内阁首相(总理)。内阁对议会负责并受议会监督。内阁制政府的主要特点是:强调议会至上,议会是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享有立法、组阁和监督内阁的权力;内阁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一个政党或几个政党(政党联盟)组成,它(们)即为执政党,其领袖受国家元首委托组织政府,受命组阁的政党即为总理(首相),负实际责任;国家元首是国家权力的象征,不掌握实权,不负实际责任;内阁总揽一切行政权力,政府首脑掌握实权;政府对议会负责,接受议员的质询,解释政府的政策和决议。

(2)总统制政府

——美国式总统制政府。总统制政府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原则。其特点是:总统独立于国会之外,不由国会产生,一般由公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总统只对选民负责;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一切行政大权集中在他一人之手;政府与国会完全分离,政府成员经参议院同意由总统任命,不得同时兼任国会议员,政府不能向国会提出法律案或预算案;政府不对国会负责,只向总统本人负责。总统和国会由固定任期,国会对总统有弹劾权;总统所属政党不一定是议会中的多数党。

——法国式半总统制。是一种兼有议会制特点的总统制,介于总统制和议会制之间,其特点是:在形式上设有两名行政首脑,总统是国家首脑,掌握行政大权,政府另设总理;政府不对总统而对议会负责。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投票案时,总理必须向国家元首提出总辞职。总统掌握实际统治权,成为国家机构的核心,不对任何机关负责。

——委员会制政府。委员会制是瑞士采用的独特政体形式,其基本特点是政府作为议会的执行机关实行“合议制”。瑞士联邦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议会选举联邦委员会,委员会由七名委员组成,委员会下设七个部,每名委员各兼任一个部的部长。委员会设主席一名,由委员轮流担任,各委员的权力和地位平等,重要决策集体决定,集体负责。委员会主席主持委员会,并对外代表国家,充当名义上的政府首脑和国家元首。联邦议会掌握

立法权,有权监督委员会,提出质询,但无倒阁权。委员会执行议会的决议,有权创议立法,但不能否决议会所通过的法律,也无权解散议会。

2.政治发展理论评述

答:(1)政治发展理论内容

政治发展是政治关系的变革和调整。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关系的发展,在特定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之间的矛盾运动会不断发生和发展,从而导致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变革和调整,这种变革和调整的过程就是政治发展的过程。

政治关系的变革和调整是政治发展的本质内容,不过,政治发展同时也意味着政治关系各种外延形态和表现形式的发展变化。因此,它包括政治行为性质、主体、方向、方式的变革和调整,政治体系性质、基本构成和运行方式的变革,政治文化取向、观念、情感、态度、认识、思想、理论规范的变革和调整。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发展是全部社会政治的变革和调整。

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引起的,在特定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基础上产生的利益矛盾运动,其推动的主导力量是代表着生产力和社会发展要求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政治发展是人类社会政治不断从低级走向高级,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长期过程,是各种社会政治形态面临的共同问题和任务。

政治发展过程一般采取两种形态,即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政治革命是政治关系的质变过程,政治改革则是政治关系量变即改进完善的过程。政治民主既是政治发展的内容,又是政治发展的目标,高度的真正民主是人类政治生活走向高度文明的标志。

(2)对政治发展理论的评价

政治革命是社会发展和政治发展的推动力和决定性方式。每当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遇到巨大阻力时,每当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抛弃旧的经济和政治关系、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政治经济秩序时,政治革命就要到来并发挥其巨大的推动作用。政治改革与政治革命一样,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特别是社会利益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它首先是缓解或消除社会利益矛盾的有效方式,是推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政治发展是一个国家与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相联系的政治生活的一种向上的或者说具有前进性的变迁过程。政治发展研究早已成为政治学研究的显学,但人们往往以为,只有发展中国家才存在政治发展的问题,因为他们的政治体制距离现代化的要求太远。因此,对于政治发展的研究的目光便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的范围内。其实,政治发展问题对发达国家也并未过时。因为发达国家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也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这种变动也需要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之相适应,这便涉及到政治发展的问题。虽然这种变动的幅度和发展中国家比起来要小得多,但问题的性质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只要人类的政治仍然存在,政治发展的问题就会一直存在下去,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如果人们能够这样看待政治发展问题,人们的思路就会开阔得多。这就会使人们更容易找到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的优秀成果,以便吸收之。

宪政问题是当前学者们在政治发展方面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这是因为宪政问题是从人治政治向法治政治转变的关键问题。人们往往有一种误解,以为有了宪法之后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宪政,其实不然。因为宪政是以宪法在国家中处于至高无上地位的状态为前提的。如果没有这个前提,纵然有了宪法也不可能实现宪政,这是一个需要经过长期酝酿的复杂的历史过程。因为要想使宪法在国家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首先必须使它在人们的心目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这就要使人们(包括官员在内的所有的人)在内心中建立起一种对宪法和法律的虔诚的信仰,这就是法治的观念。这种观念在西方是经历了长期的文化发展酝酿的。

南开大学200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政治学原理

一、简答题:(50分)

1.工人阶级中蓝领阶层和白领阶层的异同点。

2.君主制和立宪君主制的异同点。

3.总统制和内阁制的异同点。

4.反对党和在野党的异同点。

5.政务类公务员和事务类公务员的异同点。

二、论述题:(50分)

1.从政治学理论的角度论述经济与政治的关系。

2.民主思想的历史发展与中国的民主建设是一个历史过程。

南开大学200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政治学原理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如何理解国家的阶级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关系

2.如何理解国家和氏族的基本区别

3.如何理解总统-内阁混合制的主要特点

4.如何理解在野党和执政党的主要区别

5.现代西方民主思想的要点

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当代西方国家和我国"社会阶层构成"的主要变化及其对政治发展的影响。

2.政治概念与当代中国的主题。

南开大学1999年政治学原理考研试题

南开大学199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政治学原理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现代政治学的主要学科分支。

2.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

3.分权和制衡

4.现代政党的主要特征

5.为什么说普选权的历史就是对公民的限制逐渐减少的历史

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国家的阶级职能与社会职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2.从我国近年的村民委员会建设,看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

南开大学200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政治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洛克

2.政治角色

3.公共舆论

4.国家元首

5.代议制

6.《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要说明政治系统与内部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

2.如何看待政治统治的目标与手段

3.简要分析国家权力资源的结构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法治辩

2.论现代化背景下的廉正建设

参考答案

南大政治学原理2001

一、名词

1、洛克:英国哲学家。出生于英国一乡村律师家庭,早年入威斯敏斯特学院和牛津大学学习,后在牛津大学任教,研究医学和哲学。1688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继承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经验论,否认天赋观念,提出“白板说”,认为心灵本是一块白板,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但认为经验有两种:对外物作用的感觉和对内心作用的反省。提出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的学说和普遍观念形成的理论。社会政治思想以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论为根据,反对“君权神授”,提出分权说。宗教观上,他反对宗教狂热,主张宗教宽容,提出政教分离的原则。著有《人类理智论》、《政府论》等。

2、政治角色:就是个人的身份资格,主要指个人的资历、所担任的职位、所具有的威望以乏某种血缘关系或法定关系的继承资格等等。政治角色使政治制度有了实质性意义,人们对政治角色的认知,对政治角色赋予的特定的权利义务的行使使得政治生活能够得以维持下去。

3、公共舆论:相当数量的公民对某一问题具有共同倾向性的看法或意见。又称舆论。它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表现形式,往往反映一定阶级、阶层、社会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公共舆论通过言谈或文字等形式表现出来,并往往以拥护或反对、赞扬或谴责的方式对某一公共问题作公开的评价。通常在具有一致利害关系的社会群体中容易形成共同的舆论。一般认为,公共舆论包含4种因素:①存在某个涉及人们共同利益的问题或事件。②有许多个人对这个问题或事件发表意见。③在这些意见中,必有一种具有共同倾向性的意见。④这种共

同的意见会直接地或间接地对社会产生影响。有些学者根据舆论表达者的范围大小,把舆论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有:①分为社会舆论和团体舆论。②分为社会舆论、阶级舆论、集团舆论。公共舆论的形成,可来自群众的自发;也可来自有目的的引导。在实践中,舆论的形成往往是两种来源相互转化,即先从群众中来,然后经有关权威方面加以传播。或先由有关权威方面提出,然后在群众中传播。公共舆论如果只是街谈巷议,其影响有限,只有经过大众传播工具的广泛传播,才能把舆论凝聚起来,唤起人们对某一问题的注意。传播工具既可表达舆论,同时又能影响舆论。随着传播工具的现代化,公共舆论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公共舆论是众多群众的意见,它对社会政治生活有重要的影响,既可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又可影响政治的稳定和政权的巩固,进步的舆论常常成为革命的先导。因此,政府和各种政治利益群体都重视公共舆论,它们往往采用各种方法对公共舆论进行引导和控制。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故控制的内容、方式和程度也有所不同。在现代社会,政府主要采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等方式对公共舆论进行控制。

4、国家元首: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国家元首的设置既是国家政府机构内部分工的需要,也是国家对外交往的需要,甚至是民族精神支柱的需要,因此,各种类型的国家中一般都设有国家元首。国家元首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个体国家元首,即由一个人独自担任国家元首,英、法、美、日、意、朝鲜等国家都是个体国家元首。二是集体国家元首,即由两个以上的人共同担任国家元首,如瑞士、圣马力诺等即是如此。国家元首可以由行政长官担任,如美国总统:也可以由象征权力执掌者担任,如日本天皇、英国女王等。国家元首可以由选举产生并实行任期制,如法国总统和美国总统;也可以实行世袭和终身任职,如各王国的元首。国家元首的职权在各国不尽相同,一般来说主要是:公布法律;任免国家机关中的高级官员,召集议会,宣布戒严、大赦、紧急状态或对外宣战;以国家最高代表身份对外交往,代表国家颁布荣誉、授予荣誉称号和证书。此外,有些国家元首还是国家武装力量统帅,具有全国武装力量的指挥权。

5、代议制: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它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通常以议会作为代表民意的机关。代议制是资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夺取政权之后正式确立起来的。它的基本特征是:由通过普选产生的议员组成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议会议决事项均由议员共同讨论并经多数通过;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现代国家大都实行代议制。由于各国的政体不同,其代议机关在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所不同。如在英国的议会内阁制和瑞士的委员会制下,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主导地位,起着核心作用,最高行政机构(内阁、联邦委员会)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在美国的总统制和法国的半总统制下,议会虽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也居重要地位,但不起核心作用,掌握最高行政权力的总统由选民间接或直接选出,不对议会负责。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实行分权制衡原则,议会主要执行立法职能,其权力受到其他国家权力机关尤其是行政机关的制约,有些国家的内阁甚至有权经国家元首同意解散议会。当代西方国家的行政权力还有日益扩大的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是代议制的一种形式,但与西方国家的议会制有本质的不同,它是一种新型的代议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不仅直接行使立法权,而且由它产生国家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这些机关都向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受其监督,从而保证了人民真正行使国家权力,使代议机关不仅从形式上而且从内容上都真正代表民意。代议制是一种间接民主形式,选举制是它的基础。选举人的资格,选区的划分,提出候选人的方法,投票和选票计算的方式等,是衡量代议制是否符合民主原则的重要因素。在中国,人民代表大会

的代表受原选举单位的监督,原选举单位有权依法定程序罢免本单位或本地区选出的代表。

6、《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1968年由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创作。在这部著作中,亨廷顿明确提出了一个关于政治体制与社会稳定之间的相关性的理论解释模型,这个模型的基本要素是:第一,一个社会的政治成熟程度与其政治的制度化水平密切相关、政治制度化是政治组织和程序获取价值观和稳定性的一种进程。可以用适应性、复杂性、自治性和内部协调性来衡量政治制度化的水平;这些理论指标越高,政治制度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第二,政治体系或政体可以根据其政治制度化程度、政治参与程度及其二者比例的高低加以区别。第三,一般而论,政治制度化程度低,而政治参与程度高的社会,政治不稳定;与此相反,若政治制度化水平高,而百姓的政治参与程度低,则政治比较稳定。

二、简答

1、简要说明政治系统与内部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

2、如何看待政治统治的目标与手段

3、简要分析国家权力资源的结构

三、论述

1、法治辩

答:(1)法治的概念:法治是指统治阶级依法对国家权力限制和制约,以有效地制约和合理地运用公共权力,使已经制定的法律获得普遍地服从。该定义可以从形式上和实质上来理解。形式意义的法治,强调“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实质意义的法治,强调“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形式意义的法治应当体现法冶的价值、原则和精神,实质意义的法治也必须通过法律的形式化制度和运行机制予以实现,两者均不可或缺。

(2)法治的价值分析:

①法治的工具价值大致说来,有这样两种对法治的不同理解,一种是工具性的,一种是实体性的。按照工具性的理解,法治的价值仅在于保证规则的有效性。换言之,推行法治就是为了科学地制定并有效地实行规则。用流行的汉语语式,就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种理解显然是不妥当的。一个纳粹政体想通过规则来实现其令人发指的目标,它也会使命令的制定和实施符合这种意义上的法治要求。如果这样理解法治的话,那么,"在原则上,一个基于否定人权、普遍贫困、种族隔离、性别歧视和宗教迫害的非民主的法律制度就会比任何一种较为开明的西方民主政体的法律制度更符合法治要求"。这样一种绝对的工具主义法治观只看到法治的外壳,而无视其精神。把法律看做规则,把法治看做规则有效性的向导,这样的理解首先忽略了作为规则遵循者的人。它不仅于实践有害,在理论上也是片面而肤浅的。作为法律制度的一种品德,法治所要求的若干规诫在表面上的确带有工具性,但是倘若细加推究,便不难发现,它们是以若干重要的实体价值为支撑的。也就是说,法治本身在价值上并非全然中立。揭露工具主义法治观的谬误不是要否定法治的工具品德,不是要否定规则之于法治的意义,不是要否定法治本身的形式主义要求和规则本身的确定性。因为,第一,法治首先是法律秩序的一种管理功能,是一种程序框架,通过这种框架,法律结果更容易识别并用于取得其他政治目的的计算。第二,在维护法律秩序稳定的意义上,法治是一种"公共的善"。法治能够确保法律秩序里的变化不会突然地或大规模地发生,而是要经过一段合理的时间

②人类尊严与自由:法治的核心价值

法治不仅仅意味着法律秩序和相关的操作技术,也不仅仅意味着有更多的社会关系由法律调整。对法治价值的实体性理解着眼于法治本身所包含的道德原则和法治所要达成的社会目标,依此,法治被看做一种培育自由、遏制权势的方法,看做人类作为负责任的道德主体或自由意志主体所从事的一种道德实践。法治的价值概括为三:第一,法治能够抑制专横的权力。第二,法治使法律自身成为个人计划的一个稳定、可靠的基础。第三,如果法律是尊重人类尊严的,

那么就有必要谨循法治。

(3)关于社会主义法治

社会主义法治,则是指社会主义国家的依法治国的原则和方略,即与人治相对的治国理论、原则、制度和方法。

①法治一词明确了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最高权威。在国家治理的方式上,有一个基本的区别,就是法治与人治的区别。人治指统治者的个人意志高于国家法律,国家的兴衰存亡,取决于领导者个人的能力和素质,人治不可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而法治众人之治,是与民主相联系的。在社会主义国家,法律是在党的领导下,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因此,社会主义法治是指一切国家机关、各政党、武装力量、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单位和全体公民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凌驾于法律之上。在所有对人的行为有约束力的社会规范中,法律具有最高的权威。

②法治一词显示了法律介入社会生活的广泛性。法制主要强调法律和制度及其实施。狭义地说,它仅指相对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一种制度;广义地说,它也只是包括法律实施在内的一种活动,对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范围从字面上是无法界定的,而法治一词的涵义比较明确,就是在全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都必须依法办事。法律不仅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大作用,而且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也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法治要求法律更全面地、全方位地介入社会生活。

③法治一词蕴涵了法律调整社会生活的正当性。法制所包含的法律和制度,其涵义从字面看是中性的。历史上,法律长期被少数人用作镇压人民,维护自己统治地位和腐朽政权的工具;法律和制度也曾经被德国纳粹政权作为种族暴行的工具。法治一词则蕴涵了这种正当性。首先,法治是专制相对立的,又是与民主相联系的,可以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当家做主的要求。其次,法治要求社会生活的法律化,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社会生活中强制性社会规范过多、过滥的弊端,维护公民的自由。再次,法治符合社会生活理性化的要求。使人们的社会行为和交往活动具有了可预测性和确定性,也使人们的正当要求有了程序化、制度化的保证,增强了社会成员的安全感等。

(4)关于社会主义的依法治国

①“依法治国”基本涵义是要坚持依照一套完备的符合时代精神,反映客观规律,体现人民意志和具有极大权威的法律来治理国家。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和公民的社会生活都要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非法的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和破坏。我们提法治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但并不否定道德的教化,行政手段的作用。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工作大会上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佳选择。

再次,主张“依法治国”也不是一个超阶级的观点:法律作为一种调整社会关系的工具,法治作为一种治国的方法,是没有阶级性的。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法治的国家,这种法律制度所赖以生存并为其服务的经济基础是公有制为主体,以保证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和人民共同富裕为目的的,我国的根本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为本质特征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的领导权由共产党执掌,这就能保证我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就能保障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也才是最终体现法治的真正内涵。

②“依法治国”方略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党的十五大正式确立了把“依法治国”作为一项具有全局性和长期性的战略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的三大奋斗纲领之一,即我国建设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一个现代化法治国家。

实施依法治国不是某种权益之计,也不是某些领导人一是心血来潮,是符合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是社会进步的是现实要求,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促成党领导实施民主政治,促进人类文明的重要要求,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从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来讲,无论中外,“法”从一出现就是正义、公正的化身。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法的内容和形式几经变更,但却都与其所处时代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息息相关,彼此相应。“一部由低级到高级状态演变的法律状态和思想史是整个人类文明由低级状态向高级状态发展历史的缩影。”当然,绝对不存在完全意义上的公正与正义,因为历史的局限性束缚着人的思维与意识,所以阶级社会的法虽然存在着不合理性,但是法本身所诉求的正义精神却是不变的,而且随着时代发展逐渐趋于真正的正义与公正。从历史的经验教训来讲,曾经我们放弃过民主、践踏过法律,结果是带来国家十多年的贫穷与落后,几乎党亡国亡。

十年浩劫后,以邓小平为主要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如何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兴旺发达作了深刻的思考与总结。并最终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邓小平数次讲话中都用很形象精辟的语言概括了这样的道理:法制建设必须与民主建设相结合,法律制度应具有稳定性,法的意志应始终高于领导人的意志。在他的许多前期论述中,虽然没有用“人治”和“法治”的概念,但却从政治家的角度对法治的主要内涵,优于人治的明显特点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作了十分精彩和透彻的概括。后来,他更明确指出,要通过改革来走依法治国的道路,才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正是我们不断发挥法律的作用,确立依法治国方略,民主政治建设才取得重大的发展,国家政权才得以有了前所未有的巩固。

从制度层面上来讲,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在现代西方国家仅仅是关乎执政党与政府政权关系的党政关系问题,在中国具有关乎中国政治发展的全局,决定中国政治性质与现状的重大问题。中国党政关系从“寓党于政”到“以党代政”再到“党政分开”很长的一段时期,都突出强调党对政权机关的绝对领导。凡属于方针,政策的重大问题,都必须经党委讨论决定,然后分头执行。这样就过分强调了党的政治领导而忽略了党的组织领导与思想领导。人民民主国体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无法得到真正的落实与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无从发挥。实施依法治国就是要强调法的权威与尊严的至上,摆正党和国家的关系,恢复法定政治层面上中国宪政体制的本来面目。把宪法规定的本应由人大做的事从党委手中拿回来,才能真正实现一种“法律主治”的社会状态。

另外,法制文明属于制度文明范畴,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大文明建设中,法制有其特殊的功能,法制政策的建立与实施反映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愿望。法制文明的社会排斥家长制,一言堂,搞特权,权大于法,较之独断专行,高度集权,政府权力不受制约无比优越。因此,法治反映的是事物的发展规律,体现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依法治国既保证两个文明建设的高效持续发展,又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当然,从最迫在眉睫的现实状况来考虑,依法治国更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都需要一套既可以作为科学标准,又具有极大权威性,有一定公正性的法治原则作为保障。以法的形式来规范市场,促进社会经济形态的转型,社会问题的整合,制度合法性危机的消减过程中,社会主义法治也趋于完善,中国法治化已初显端倪。这一点从哲学原理上讲就反映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映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客观规律。

2、论现代化背景下的廉正建设

答: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保证,必须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这就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紧密联系起来,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紧密联系起来,使之互相促进、协调发展,既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又推动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