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与东协农产品贸易流量分析引力模型之应用

中国与东协农产品贸易流量分析引力模型之应用

中国与东协农产品贸易流量分析引力模型之应用
中国与东协农产品贸易流量分析引力模型之应用

中國與東協農產品貿易流量分析─引力模型之應用

翁嘉禧

(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副教授)

吳靜芝

(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摘要

中國大陸和東協總人口約17億,農民占了很大的比例,且雙方為加速農業合作,以打造世界最大的農業自由貿易區。在2002年11月簽署《中國—東協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定》和《農業合作諒解備忘錄》,確定雙方的合作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04-2006年,約600種產品關稅陸續減免到零;第二階段是到2010年,中國與東協之間建立自由貿易區。

本文利用引力模型來說明中國與東協十國雙邊的農產貿易情形,分析影響雙邊農產貿易流量因素,並估算各國農產貿易潛力。貿易引力模型在解釋中國與東協十國雙邊農產品貿易上具有較強的說服力,並且該模型的政策含義,對於解釋雙邊貿易情況和制定貿易政策都具有較好的參考價值。中國應該與東協各貿易夥伴努力發揮有利因素,排除不利因素;鞏固已有市場,開拓新的市場;針對貿易夥伴的不同情況進行研究分析,尤其應與「貿易不足」的貿易夥伴加強談判,建立合作磋商機制,降低農產品貿易壁壘,以使雙邊農產品貿易有更大的發展。此一研究成果對兩岸簽署ECFA後,關於列入早期收穫清單產業與農產品貿易之擴展,應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引力模型、早期收穫計畫、農產貿易、中國與東協

一、 前言

中國大陸和東協總人口數約為17億,農民占了相當大的部分,且中國和東協在糧食進出口、農用機械、農業技術以及農資產品品種等方面具有明顯的互補性和差異性,因此中國和東協積極加速農業合作,以打造世界最大的農業自由貿易區。

2002年11月4日在柬埔寨首都金邊舉行的中國—東協(東協十加一)領導人會議上,中國與東協領導人簽署了《中國—東協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定》和《農業合作諒解備忘錄》,使中國和東協的農業合作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中國–東協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確定雙方的合作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04-2006年,約600種產品關稅要陸續減免到零;1在東協十國中,中國又視各國情況給予個別國家更優惠的政策。2003年6月18日,中國與泰國於北京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泰國政府關於在(中國-東協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早期收穫」方案下加速取消關稅的協定》。第二階段是到2010年,中國與東協之間建立自由貿易區。

2依據該協定,中泰提前自2003年10月1日起對蔬菜、水果貿易實施零關稅,較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原定時程提早三年實現此目標。由此見得,中國和東協目前已成為彼此重要的貿易伙伴,雙邊貿易極具潛力;因此,作為雙邊主要貿易對象的農產品,其重要性更不在話下。然而,這卻將對台灣農產品出口中國大陸造成一定程度的衝擊,因此和中國大陸簽訂早期收穫計畫(EHP),3本研究將利用引力模型來說明中國與東協十國,在早期收穫計畫前後雙邊的農產品貿易情形,以分析雙邊農產品貿易流量的因素及估算各國農產品貿易潛力。

儼然成為台灣避免被邊緣化的利器。所以,本研究盼能藉由東協十加一的早期收穫計畫模式,提供台灣農產品早期收穫效益評估之參考依據。

1 第一階段的約600種產品主要以農產品為主,被稱作「早期收穫」計畫。按照「早期收穫」 計畫,中國與東協6個老成員國農產品關稅在2004年降到10%以下,2005年降到5%,2006 年將全面實施零關稅。 2

根據協議規定,中泰蔬果貿易共包含188個稅目產品,其中蔬菜產品108個,水果產品80個, 關稅將全部免除。 3

台灣與中國的早期收穫計畫,依據目前的審議進度,第一部份的貨品貿易早收清單產品將在明 (2011)年1月1日實施生效。中國大陸共計提出539項產品的降稅安排,包括18項農產品、 88項石化產品、107項機械產品、136項紡織產品、50項運輸工具及140項其他產品等。

二、中國與東協農產品貿易現況

隨著中國與東協的經貿關係日漸深化,雙方的農產品貿易也開始迅速發展。中國與東協的農產品貿易總額由2003年的59.95億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138.12 億美元,2003 ~2009 年期間年均增長速度為18.63%。除了2005年貿易總額58.78億美元,較2004年的20.40億美元略為下降外,其餘各年度均現小幅上升趨勢。這說明雙方均是對方重要的農產品交易夥伴,尤其是雙方於2001 年簽訂《中國與東協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後,雙方農產貿易關係更顯重要。然而中國對東協的農產貿易卻始終呈現逆差,在2004年到2006年間雖略微降低,但2007年開始增大,2009年的逆差金額甚至為2003年的2.27倍。

中國自東協進口的農產貿易額變化劇烈。從2003年的40.19億美元到2009年的92.28億美元,共增長了2.3倍;雖2005年以及2006年兩年的進口總額明顯減少,但自2007年開始即恢復水準,2008年以及2009年其年增長率更達43.02%以及30.26%。中國出口至東協的農產品貿易額則呈現平穩上升趨勢。自2003年的19.76億美元到2009年的45.84億美元,約增長了2.3倍;其中僅2005的出口總額略微減少,其他年度均穩定增長,平均年增率約為18.85%。4

表 1 2003~2009年中國對東協農產品進出口總額表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參考資料:中國商務部,查閱網址:https://www.doczj.com/doc/7210398593.html,/tongjiziliao/tongjiziliao.html

東協十國中,中國農產品主要進口國為馬來西亞、印尼跟泰國,其中馬來西亞是中國第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2006~2009年中國平均自馬來西亞的農產品進口額約占中國農產品進口總額的37%;印尼是東協最大的經濟體,人口最多且農產資源豐富;泰國則是東協裡農業最發達的國家;中國自印尼跟泰國的農產品進口額皆約佔中國農產品進口總額的25%,僅次於馬來西亞。東協十國中,中國農

4各項年成長率表列於附錄一。

產品主要出口國為馬來西亞、印尼以及菲律賓。菲律賓為一農業國,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二,主要經濟作物為椰子、甘蔗、馬尼拉麻和菸草,其自中國進口的農產品總額佔中國出口的農產品總額的13%。中國出口至馬來西亞和印尼的農產品總額分別占中國農產品出總額的26%以及20%。

表2 2006~2009年中國對東協各國的農產品進出口的比重 (%)

注:A表示中國對東協各國的農產品出口額占中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比重;B 表示中國對東協各國的農產品進口額占中國農產品進口總額的比重。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參考資料:中國商務部,查閱網址:https://www.doczj.com/doc/7210398593.html,/tongjiziliao/tongjiziliao.html

三、文獻回顧

在國際貿易研究領域中廣泛被使用的「引力模型」,最早起源於十七世紀牛頓在物理學所提出物體引力作用與大地引力(Gravity) 的觀點。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學者運用物體引力的相關觀點來探討人類在經濟及社會體系中之行為。1950 年代以後,經濟學者利用引力模型進行雙邊貿易的應用研究,近年來,貿易學者進一步地應用引力模型,針對國際間以及區域整合體之貿易型態,包括國際間勞動力之遷移及商品貿易流量之移動等,提供統計上相當顯著的解釋分析,不僅延伸了引力模型研究之可行性,並推展了國際貿易領域相關理論之發展。

在國際貿易領域上,將引力模型的概念用來探討全球各國間貿易流量及流向的研究,首推Tinbergen (1962) 和P?yh?nen (1963)。他們所建構基本型態之雙邊貿易引力模型,係以一國之國民所得代表該一國之經濟狀況,而以兩國間之距離,代替兩國間之運輸成本。他們發現兩國間貿易流量均與兩國之國民生產毛額呈現顯著的正相關,而與兩國之地理距離成顯著的負相關。Linneman (1966) 進ㄧ步根據此引力模型結構,將兩國之人口總數納入考量,藉以探討人口因素對貿

易流量之影響。他認為由於平均每人國民生產毛額可代表一國之消費力,其實證結果發現,如果一國之每人平均國民所得越高,表示該國人民對商品種類之選擇有多樣性,亦具有較高之購買力,因而對雙邊貿易流量有正向關係。

有部分學者根據基本之引力模型來說明影響雙邊貿易的其他因素。Viner (1950)利用引力模型分析得出:在完全競爭條件下,區域性貿易協定減少了本國低效率的生產和非區域性貿易協定成員國的高效率生產,從而增加了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同時產生了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移效應;Lucian Cernat(2001)利用引力模型和追蹤資料(panel data)分析了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區域性貿易協定對區域性貿易所產生的影響,以及協定所產生的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移效應。

在中國,使用引力模型對影響雙邊貿易情況的因素進行分析,並預測貿易潛力的成果也較多。劉青峰和薑書竹(2002)實證分析了影響中國2000 年雙邊貿易量的主要因素,並預測了中國和其他國家之間的貿易潛力;林玲、王炎(2004)和曹宏成(2007)分別利用2001年中國與其40個最大貿易夥伴之間的橫截面資料和2005年中國與34個最大交易夥伴之間的貿易流量資料分析中國雙邊貿易,驗證決定中國雙邊貿易狀況的主要因素是貿易雙方的經濟總規模、國內市場規模、空間距離和制度安排等,同時也對中國的貿易潛力進行了估算;盛斌和廖明中(2004)檢驗了新型市場貿易體出口貿易量的決定因素,而且還從總量和部門兩個層次就中國對40個主要交易夥伴的出口潛力進行估算,認為中國出口在總體上表現為「貿易過度」,但對某些國家又表現為「貿易不足」。

針對東協經濟體,薑書竹和張旭昆(2003)根據2000 年東協6 國向其主要交易夥伴的進出口資料,分析了影響東協各國雙邊貿易量的因素,並以此估計中國與東協的貿易潛力。最後得出GDP和距離的影響很大,APEC 變數比較顯著,認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確對東協國家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莊麗娟、姜元武和劉娜(2007)對廣東省農產品向東協出口的影響因素進行了驗證,並對出口東協的農產品流量進行測算分析。研究表明廣東省對東協農產品出口流量主要受東協國家GDP、人均GDP、距離及區域貿易制度安排等因素的影響,廣東省與多數東協國家呈現「貿易不足」。大多數基於引力模型的雙邊貿易實證研究採用的都是某一年或某幾年的橫斷面資料,其缺點是不能反映出變數的變化趨勢;單文婷和楊捷(2006)利用的是2000-2004 年的追蹤資料,在基本引力模型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華人人口和華語等變數,建立了擴展引力模型;陳漢林和塗豔(2007)採用2000-2004 年中國與22 個貿易國家和地區的追蹤資料分析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下中國的靜態貿易效果,得出貿易轉移效應遠大於貿易創造效果,且差額逐年增長。

本文承襲並衍申以上引力模型文獻與研究範疇,探討早期收穫計劃對中國與東協農產貿易流量的影響,及估算東協十國對中國的貿易潛力,藉以了解東協十國對中國是否仍有潛在未開發貿易量。

四、資料處理與實證模型

本研究利用引力模型能掌握雙邊貿易流量變化的特性,檢視簽定早期收穫計畫(EHP)是否能增進雙邊農產貿易量,以及試圖就由實際值和模擬值估算兩國的貿易潛力。前述相關文獻所建構的理論基礎,使得應用引力模型來進行實證研究的空間更加寬廣。基本的引力模型如下:

(1)

其中,代表i與j兩國之間雙邊貿易值,即i與j國的出口值與進口值之加總;5與代表出口國i與j兩國之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與代表i與j兩國之總人口數;代表i國與j國的交通距離。為了行文方便,

我們重新定義變數代號如,於此類推,並改寫上式如下:

(2)

(一)實證模型

本文所估計的引力模型,除了基本變數外(如LGDP、LPP、LDIST),另增加政策變數,早期收穫計畫(EHP);交互影響變數,國家和政策的乘積(C ﹡EHP)6。因此,本文模型設定如下:

(3)

5實證上,若VOT 為零,則取對數將無意義,因此本研究採取Eichengreen and Irwin(1995,1996) 的作法,將VOT 加上一個極小的整數取代之。

6C1=1表示汶萊,C1=0表示其他國家;C2=1表示馬來西亞,C2=0表示其他國家;C3=1表示泰國,C3=0表示其他國家;C4=1表示菲律賓,C4=0表示其他國家;C5=1表示印尼,C5=1 表示其他國家;C6=1表示新加坡,C6=0表示其他國家;C7=1表示柬埔寨,C7=0表示其他國家;C8=1表示緬甸,C8=0表示其他國家;C9=1表示越南,C9=0表示其他國家;C10=1表示寮國,C10=0表示其他國家。

表 3 解釋變數理論說明表

= 1,否則

資料來源:本文自行整理

(二)資料來源及樣本選取

7台灣和中國於2009年以前尚未實施早期收穫計劃,但於2005年中國已開放台灣15種水果零關稅進口,並延續與擴大此項政策,於2007年開放11種蔬菜和8種水產品零關稅進口,因此本研究將此優惠政策視為台灣早期收穫計劃的替代變數。

本研究的資料期間為2000年至2009年,資料頻率為年資料,研究的範圍包含台灣、中國大陸以及東協十國。8本研究包含六個實證變數,其中被解釋變數為雙邊農產貿易量,而解釋變數包括國內生產毛額、人口數、兩國間貿易距離、早期收穫計畫以及國家和政策的乘機。以下係就各變數的資料來源、處理以及主要內容說明如下:雙邊貿易資料取自國際貿易委員會(ITC,International Trade Centre) ,該資料乃根據聯合國(UN) 的COMTRADE 資料庫,對進出口國的貿易統計不一致者作進一步的修整而得。國內生產毛額以及人口數等資料取自國際金融統計資料庫(IFS)。兩國之間的貿易距離(DIST ) ,是根據GeoBytes 的城市間距離工具(City Distance Tool),依據兩國間的主要城市的最短距離來計算。

五、實證結果分析

實證估計結果列於表4。首先,就基本引力模型的變數(及國內生產毛額、人口以及距離)方面,國內生產毛額(GDP)估計係數為正,與預期相符,表示市場規模愈大,則潛在進出口也愈大,雙邊貿易流量也愈大,換言之,雙邊農產品的貿易流量也會隨之增大;人口(PP)估計係數為正,與預期相符,表示人口增加會創造需求,因此雙邊貿易也會隨之增加;距離(DIST)估計係數為負,與預期相符,即兩國之間距離愈遠成本愈高,因此貿易量也必然愈少,根據Brada and Mendez(1983)研究發現,距離對貿易流量的影響通常介-0.95%~-0.76%之間,但本研究發現,距離每增加一公里雙邊農產品貿易流量減少0.434%,表示距離對貿易流量的負面影響逐漸降低,這可能是由於區域經濟整合及「早期收穫」計畫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抵銷距離對貿易流量的影響。

另外,將就早期收穫計畫(EHP)以及國家和政策乘積估計係數分別作說明。由實證結果顯示,早期收穫計畫(EHP)估計係數為正,與預期符號相符,EHP 的係數值為0.225,表示在實施早期收穫計畫後較實施早期收穫計畫前,雙邊農產貿易流量增加0.225%,驗證了早期收穫計畫確實有助於增加雙邊農產貿易流量。近年來東協與中國的貿易額成長速度十分驚人,在東亞各國中,中國對東協的貿易總額僅次於日本,正因中國和東協的經貿關係日益深化,雙方於2001年同意於十年內成立自由貿易區,並於2004年簽署早期收穫計畫;如此一來,不但可降低雙方的農產貿易成本,更可為為雙方創造最大的利益,9也替實證結果提出了說明。

表 4 模型實證表

8東協十國分別為: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越南、新加坡、寮國、汶萊、柬埔寨以及緬甸等。

9李慧萍,<東協加一對我國產業的影響>,https://www.doczj.com/doc/7210398593.html,.tw/public/Attachment/9111815153537.pdf

Estimation b y P anel L east S quares Dependent VariableVOT Variable Coeff Prob

Constant -0.131 0.373

LGDP 0.407 0.000***

LPP 0.175 0.000***

LDIST -0.434 0.000***

EHP 0.225 0.076*

C1EHP 0.173 0.445

C2EHP 1.001 0.000***

C3EHP 0.742 0.003***

C4EHP 0.603 0.000***

C5EHP 0.657 0.000***

C6EHP 0.994 0.000***

C7EHP -0.370 0.005***

C8EHP 0.129 0.447

C9EHP 0.538 0.000***

C10EHP -0.717 0.000***

22

說明:*表示10%的顯著水準**表示5%的顯著水準 ***表示1%的顯著水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各國實施早期收穫計畫()中,可以發現早期收穫計畫對馬來西亞(1.001)、新加坡(0.994)和泰國(0.742)的影響較大,這是因為馬來西亞和中國是彼此最大的農產貿易國,且兩國農產品互補性較強,因此在實施早期收穫計畫後,對兩國農產貿易量有顯著的幫助;新加坡是一個幾乎沒有農業的國家,再加上其高度的人口密集度,使其對國際農產品需求及依賴程度皆高,也因此在早期收穫計畫實施後使其對中國的農產品貿易量有顯著的提升;泰國農業生產仍維持小農制,且其農業政策為鼓勵出口,因此在實施早期收穫計畫後,兩國的貿易成本降低,進而增加兩國農產貿易量。其他像緬甸(0.129)、寮國(-0.717)以及柬埔寨(-0.370)等,一方面由於其早期收穫計畫的關稅分別到2008、2009以及2010年才降為零,另一方面則是這些國家為傳統農業國,農業生產效率低,其中柬埔寨和寮國的農產出口總額更逐年減少,因此使得這幾國受早期收穫計畫的影響仍不顯著。10

由實證結果顯示,早期收穫計畫對台灣的影響並不顯著(-0.126),究其可能

10杜巧霞、林培州、鄭乃慈、陳悅萱(2004),<全球FTA/RTA整合發展趨勢及我國因應策略>,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WTO中心)。

原因為,中國和台灣簽署的早期收穫計畫尚未生效實施,且中國在2005年與2007年對台灣開放零關稅進口的農產品種類有限,加上東協低價農產品的競爭,因此導致中國零關稅進口農產品的優惠政策在台灣在仍見不到成效。

台灣地狹人稠,農業發展受到限制,生產成本自然居高不下;反觀中國和東協十國不但擁有豐富的自然及人力資源,其相互簽署的早期收穫計畫,更使得雙方農產品價格相對較具競爭力,這使台灣的農產品在出口貿易上,面臨空前的威脅。因此台灣應透過國際合作或與他國簽定貿易協定,增加農產品價格競爭力。

六、模型應用—貿易潛力估算

潛在貿易是當不存在貿易阻力(trade friction)時的理想貿易值,即在進行貿易時的最大規模,其中真實貿易值(T)和潛在貿易之間的比稱為貿易潛力。利用引力模型估算貿易潛力的方法,最早是被Wang and Winters(1991)用來進行估算中歐和東歐間的貿易潛力,如今在學界已廣泛應用。本研究參考國際貿易委員會(ITC)的潛在貿易值(TP ijk)公式,並依據本研究所設計的引力模型改寫如下:11

TP ij=

根據上式所估算出的潛在貿易值以及實際貿易資料,可以得到貿易潛力估計式,公式如下:

貿易潛力=真實貿易值/潛在貿易值=T/ TP

本研究利用劉青峰和姜書竹(2002)對貿易潛力的分類標準並稍加修改,將實際雙邊貿易額與潛在貿易量比值大於1的稱為“潛力再造型”,這種類型貿易夥伴間的貿易潛力已非常有限,雙邊貿易只有在發展新的積極影響因素的條件下才會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將實際雙邊貿易額與潛在貿易量比值在0.5到1之間的稱為“潛力開拓型”,這種類型的貿易夥伴間仍存在一定貿易潛力,可在原有的基礎上繼續發揮,並培養新的影響因素以促進貿易發展;將實際雙邊貿易額與潛在貿易量比值小於0.5的稱為“潛力巨大型”,這種類型的貿易夥伴間的貿易潛力很大,可盡量排除雙邊貿易障礙以推動貿易的正常發展。

(一)中國與東協農產品貿易潛力估計

11Christian Helmers and Jean-Michel Pasteels (2005), TradeSim (third version), a gravity model for the calculation of trade potential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economies in transition , ITC

Working Paper

利用模型預測中國與東協雙邊農產品貿易潛力,結果顯示中國與東協屬於貿易不足,這說明現階段中國與東協的雙邊農產貿易仍有相當大的增長空間,這或許是由於中國與東協雙邊的早期收穫計畫剛逐步到位且東協十加一在2010年1月1日始成立,但可預見的是中國與東協的農產品貿易有巨大的增長潛力。

1.潛力再造型

實際雙邊農產貿易值與潛在雙邊貿易額的比值大於或等於1,稱為潛力再造型。按模型分析,此類與貿易夥伴間的實際貿易量大於潛在貿易量,這並不表示兩貿易夥伴間無可開發的貿易潛力,而是相對其他貿易夥伴而言,其貿易潛力較低。因此,與這類貿易夥伴進一步發展貿易關係的主要方法,應是保持現有優勢貿易因素,同時發展其他促進貿易發展因素,如降低貿易成本等。

由表5可知馬來西亞以及泰國和中國的農產品貿易關係,屬於潛力再造型,亦即雙邊目前的農產貿易量皆已高於潛在農產貿易量;這是由於馬來西亞和泰國對中國的農產品貿易額占中國總農產品貿易額的26%,為中國重要的農產貿易夥伴;另外由前面的引力模型分析,亦可看出早期收穫計畫顯著的增加中國對馬來西亞以及新加坡的農產貿易量。在此情況下,使得馬來西亞以及泰國對中國有較低的農產貿易潛力。

2.潛力開拓型

實際雙邊農產貿易值與潛在雙邊貿易額的比值介於0.5~1間,屬於潛力開拓型,此類型與貿易夥伴間的雙邊貿易潛力尚未充分發揮,還有一定的擴展空間。與這類貿易夥伴進一步發展貿易關係主要是借鑒潛力再造型的發展方式,即致力於開拓促進貿易發展的因素。

由表5可知東協十國中屬於這一類型的國家有緬甸、和菲律賓,表示此兩國和中國的雙邊實際農產貿易額小於潛在農產貿易額。這是由於:1.緬甸對中國的農產貿易額占中國的總農產貿易額相對低,因此兩國的農產貿易量仍有增長空間。2.菲律賓和中國的貿易關係則較有趣,因菲律賓對中國的農產貿易額,相較其他東協國家對中國的農產貿易額並不低,然而其卻仍有尚待開發的潛力;這表示菲律賓和中國未開發的貿易潛力不僅不低,且其實際的雙邊貿易量亦不少。12由以上可知,要增進這兩國和中國的農產貿易量,應從改善農業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著手。

3.潛力巨大型

12Christian Helmers and Jean-Michel Pasteels (2005), TradeSim (third version), a gravity model for the calculation of trade potential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economies in transition , ITC

Working Pape

實際雙邊農產貿易值與估計的雙邊農產貿易貿易額的比值小於或等於0.5,稱為潛力巨大型,這並不意味著可以準確的預估雙邊潛在農產貿易量的大小,但可確信的是雙邊的潛在農產貿易量絕對大於實際農產貿易量,亦即與這類貿易夥伴尚有巨大的未開發潛在產貿易。一般造成這種嚴重「貿易不足」的主因是與這類國家之間存在較嚴重的貿易壁壘,若要與其進一步發展貿易關係,應制定優惠的區域貿易制度,排除貿易壁壘。

由表5可知,東協國家中屬於這一類型的有汶萊、柬埔寨、印尼、寮國、新加坡和越南。可能原因為:1.柬埔寨、寮國以及越南和中國簽署的早期收穫計畫,較其他東協國家晚達成零關稅目標,因此,此三國和中國仍有巨大的未開發潛在貿易。2.印尼以及新加坡對中國的農產貿易關係,和菲律賓對中國的農產貿易關係如出一轍,亦即這些國家對中國的農產貿易額,占中國總農產貿易額相當大的比例,然而其對中國的農產實際貿易量卻呈現不足的現象。Christian and Jean (2005)認為此現象表示雙方不僅存在巨大的貿易潛力,雙邊的實際貿易量也不容小覷。

表5 中國與東協雙邊農產貿易潛力(單位:千美元)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二)中國與台灣的貿易潛力估算

由表5可知,台灣對中國的農產貿易屬於潛力巨大型,也就是台灣對中國存在龐大的未開發潛在農產貿易量。這可能是:1.台灣和中國的農產貿易仍存在嚴重的關稅壁壘,中國雖於2005年及2007年頻頻宣布利多,宣布15種水果、11種蔬菜和8種水產品零關稅進口,但這卻僅占台灣農產出口的一小部分,因此對農產品出口量的整體提升幫助不大;2.東南亞國家農產品低價競爭,對我國農產品貿

易也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脅;3.現在各國紛紛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以及成立自由貿易區,成員間相互免關稅,而台灣卻一直無法與主要貿易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使得台灣農產品在打入國際市場時,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礙。由此可知,台灣表 6 中國與東協雙邊農產貿易潛力若要開發與中國的潛在農產品貿易市場,可依循中國與東協模式,先實施早期收穫計畫,在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創造有利貿易環境,降低關稅壁壘,以增進雙邊農產貿易量。

七、結論

現有討論中國對東協的經貿論文,大多數針對東協成立對中國經貿的影響,或是就現況的分析與陳述,較少從農產貿易的角度探討。本文主要以引力模型來顯現中國與東協的貿易密度關係,並運用引力模型來探討雙邊貿易政策對中國與東協雙邊農產貿易造成的影響。根據本文實證結果,可以得到以下結論:中國與東協的雙邊農產品貿易流量主要受經濟規模、國家人口數量、兩國首府之間的直線距離以及各種貿易制度安排等因素的影響。其中經濟規模和優惠貿易安排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因東協各國與中國的早期收穫計畫已步入軌道,因此目前多數國家已展現出實施成效,其中馬來西亞、新加坡以及泰國的影響最為顯著。台灣和中國的農產品早期收穫計畫尚未實施,且中國對台灣的農產品優惠政策項目有限,因此,本研究結果顯示早期收穫計畫對台灣影響並不顯著。

另外,中國和東協多數國家的農產品貿易呈現仍「貿易不足」,僅與馬來西亞、菲律賓和緬甸三國呈現「貿易過度」;由此可知中國與東協的雙邊農產品貿易總額仍有非常大的增長空間。台灣和中國的農產貿易也呈現「貿易不足」的現象,亦即台灣和中國存在龐大的未開發潛在農產貿易量。

貿易引力模型在解釋中國與東協十國以及中國與台灣的雙邊農產品貿易上具有較強的說服力,並且該模型的政策含義對於解釋雙邊貿易情況和制定貿易政策都具有較好的參考價值。由本研究可知,中國應該與東協各貿易夥伴致力於開發互補農產品貿易;並針對貿易夥伴的不同情況進行研究分析,尤其應與「貿易不足」的貿易夥伴加強貿易談判,建立合作磋商機制,降低農產品貿易壁壘,以使雙邊農產品貿易有更大的發展。中國和台灣則可依循東協成功模式,先實施早期收穫計畫,而後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創造有利的貿易環境來增加農產貿易量。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吳明敏,1999。〈貿易自由化下主要國家農業政策的調整及對我國未來農業施政的意義〉,《農業運銷論叢》,4,頁13-20。

李紀珠、林靖,2001)。〈從歐盟整合經驗看歐盟及大中華經濟體雙邊貿易之特徵〉,《國政研究報告》,財金(研)090-068號。

杜巧霞,1993。〈海外華人在臺灣經濟發展中的角色與前瞻〉,《華商經濟文獻》,頁13-93。

杜芳秋、吳佳勳、楊子江、張國益、徐世勳,2003。〈新回合農業談判對台灣農業影響之研究〉,《農業經濟叢刊》,8(2),頁203-237。

林幸君、劉瑞文、徐世勳,1998。〈兩岸加入WTO 對總體經濟與產業結構變動之影響評估---全球貿易分析模型(GTAP)之應用〉,《台灣經濟學會1998 年會論文集》,頁81-114。

林玲、王炎,2004。〈貿易引力模型對中國雙邊貿易的實證檢驗和政策含義〉,《世界經濟研究》,7,頁54-58。

林國榮、徐世勳、李秉正,2003。〈入會關稅減讓對台灣經濟之影響:考慮規模報酬與市場結構差異性的一般均衡分析〉,《經濟論文》,31(4),頁637-674。徐世勳、許鈵鑫,1999)。〈APEC 農業全面自由化與彈性處理的一般均衡分析〉,《經濟論文》,27(4),頁511–542。

莊麗娟、姜元武、劉娜,2007。〈廣東省與東盟農產品貿易流量與貿易潛力分析--基于引力模型的研究〉,《國際貿易問題》,06,頁81–86。

陳吉仲、孫金華、吳佳勳、張靜貞、徐世勳,2003。〈「台美自由貿易協定」的洽簽對我國農漁產業影響之研究〉,《農業與經濟》,30,頁27-62。

陳忠榮(1993)。〈市場集中度的動態調整--二分化市場結構的驗證〉,《經濟論文》,21(2),頁375-393。

黃宗琪、吳明敏,1998。〈因應貿易化台灣農業政策之調整〉,《農業經濟半年刊》,64,頁153-196。

曹宏成,2007。〈中國出口貿易流量研究基於引力模型的實證〉,《工業技術經濟》,26,頁120-123。

盛斌、廖明中,2004。〈中國的貿易流量與出口潛力:引力模型的研究〉,《世界經濟》,2,頁1-10。

單文婷、楊捷,2006。〈引力模型在中國與東盟貿易中的實證分析〉,《亞太經濟》, 6,頁16-19。

廖明中,2001。〈中國的貿易流量與出口潛力:引力模型的實證〉,《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研討論文》。

劉青峰、薑書竹,2002。〈從貿易引力模型看中國雙邊貿易安排〉,《浙江社會科學》,11,頁17-20。

薑書竹、張旭昆,2003。〈東盟貿易效應的引力模型〉,《數量經濟技術究》,10,頁53-57。

英文部分

Aitken, N. D, 1973. “The Effect of EEC and EFTA on European Trade: A Temporal Cross-Section Analysi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63, pp881–892. Anderson, J. E. (1979),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Gravity Equ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9(1), 106–116.

Bergstrand, J. H. (1985), “The Gravity Equa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 Some Microeconomic Foundation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67(3), 474–481.

Bergstrand, J. H. (1989), “The Generalized Gravity Equation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the Factor-proportions Theory in International Trad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71(1), 143–153.

Chow, P.,M. Kellman, and Y. Shachmurove (1994),“EastAsianNICManufactured Intra-industry Trade 1965–1990,”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5(3), 335 Davis, D. R. and D. E. Weinstein (1999), “Economic Geography and Regional Production Structure: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43(2), 379–407.

Feenstra, R. C., J. A. Markusen, and A. K. Rose (2001), “Using the Gravity Equation to Differentiate Among Alternative Theories of Trade,”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34(2),430–447.

Frankel, J. A. (1992), “Is Japan Creating a Yen Bloc in East Asia and the Pacific?” the NBER conference on Japan and the U.S. in Pacific Area.

Krugman, P. (1998), “Space: The Final Frontier,”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2(2), 161–174.

Leamer, E. E. (1974), “The Commodity Composi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Manufactur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xford Economic Papers, 26(3), 350–374.

Linnemann, H. (1966), “An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Flows,” North-Holland:Amsterdam.

P?yh?nen, P. (1963), “A Tentative Model of the V olume of Trade between Countries,” Weltwirtschaftiliches Archive, 90, 93-100.

Tinbergen, J. (1962), “Shaping the World Economy: Suggestions for 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 New York.

Viner, J. (1950), “The Economics of Customs Unions,” CH.4 in The Customs Union Issue, New York: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附錄

附錄一 2003~2009年中國對東協農產品進出口成長率 (%)

資料來源:本文自行整理

附錄二相關變數說明表

資料來源:本文自行整理

A Study on the Flow of Bilateral Agricultural Products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 Based on Gravity Model

Jia-hsi Weng (Associate Professor, Institute of China and Asia-Pacific Studies,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Chin-Chih Wu (Ph. D. Candidate, Institute of China and Asia-Pacific Studies,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Abstract

China and ASEAN's total population is about 17 million farmers ,the farmer has occupied the quite major part, and the two sides to speed up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and to create the world's largest free trade area of agriculture. In November 2002 signed the "China - ASEAN Framework Agreement on 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the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on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co-operation of both parties in two phases: first phase 2004-2006, tariffs on about 600 kinds of products reduction to zero; the second phase by 2010, to set the Free Trade Area between China and the ASEAN.

This article will use the gravity model to explain the ten ASEAN countries of China and bilateral trade 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factors of bilateral agricultural trade flows, and estimate the potential of countries in agricultural trade. Gravity model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bilateral agricultural trade of 10 countries with a strong and persuasive,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of the model to explain the situ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ilateral trade policies have a better reference value. China should strive to all trading partners of ASEAN to play a favorable factor, eliminate negative factors; consolidate existing markets and explore new markets; for different trading partners to conduct research and analysis, in particular with the "trade less than" trading partners to strengthen negotiations establish cooperation consultation mechanism and reduce barriers to agricultural trade, so that greater bilateral agricultural trade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of the two sides signed an ECFA, the early harvest on the list of industries and included in addition to the expansion of trade in goods, should be of great reference value.

Keywords:Gravity Model, EHP, Agricultural Products Trade, China and ASEAN

中国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中国贸易量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中国自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融入全世界经济的进程加快,中国对外贸易的活力进一步增强。1978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只有206亿美元,在世界货物贸易中排名第32位,所占比重不足1%。201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9740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143倍,年均增长16.8%。其中,出口总额15778亿美元,年均增长17.2%;进口总额 13962亿美元,年均增长16.4%。中国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占世界货物出口和进口的比重分别提高到10.4%和9.1%,连续两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由此看出,中国的对外贸易增长非常迅速,并且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中国贸易量变化的研究非常必要。 一,建立模型 本文选取引力模型的主要基本指标,来验证中国贸易和其主要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为: 引力模型等式显示了ij两国的GDP总量,和两国之间的距离。其中T代表两国之间的贸易总量。Y代表了该国的国内生产总值,D说明了两国之间的距离,在本文中用两国之间的首都距离代表。由于引力模型基本公式是非线性公式,将等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变成线性等式: 二,数据来源 鉴于中国在2012年的GDP总量是定值,故没有加入计算。本文选取2012年和中国贸易量较大的18个国家作为样本,其中中国和各个国家的贸易额来自中国国家商务部的2012年1-12月进出口数据;各个国家的GDP总量来自于IMF 的统计数据;各国到中国的距离以各国首都到北京的距离测算,来自于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7210398593.html,。 三,引力模型的回归分析 本文收集了中国和18个国家在2012年的贸易总量,各个国家的GDP总量,和两个国家的距离。

网络流量在线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综合实训报告 题目:网络流量在线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系 目录 一、实训目的 (3) 二、实训内容 (3) 三、主要设备及环境 (3) 四、设计与步骤 (4) 五、过程与调试 (22) 六、整理与小结 (23) 七、参考文献 (24) 八、附录 (25)

一、实训目的 设计并实现一个网络流量的分析系统。该系统具有以下功能:(1)实时抓取网络数据。(2)网络协议分析与显示。(3)将网络数据包聚合成数据流,以源IP、目的IP、源端口、目的端口及协议等五元组的形式存储。(4)计算并显示固定时间间隔内网络连接(双向流)的统计量(如上行与下行的数据包数目,上行与下行的数据量大小等)。在这些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不同网络应用的流量特征。 二、实训内容 (1)能够实时抓取网络中的数据包。并实时显示在程序界面上。用户可自定义过滤条件以抓取所需要的数据包。 (2)分析各个网络协议格式,能够显示各协议字段的实际意义。例如,能够通过该程序反映TCP三次握手的实现过程。 (3)采用Hash链表的形式将网络数据以连接(双向流)的形式存储。 (4)计算并显示固定时间间隔内网络连接(双向流)的统计量(如上行与下行的数据包数目,上行与下行的数据量大小等)。例如,抓取一段时间(如30分钟)的网络流量,将该段时间以固定时长(如1分钟)为单位分成若干个时间片,计算网络连接在每一个时间片内的相关统计量。并在上述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不同应用如WEB、DNS、在线视频等服务的流量特征。注意,可根据实际的流量分析需要自己定义相关的统计量。 三、主要设备及环境 硬件设备: (1)台式计算机或笔记本计算机(含网络适配器) 软件设备: (2)Windows操作系统 (3)网络数据包捕获函数包,Windows平台为winpcap

万有引力定律公式总结

万有引力公式 线速度 角速度 向心加速度 向心力 两个基本思路 1.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r m r n m ma r T m r m r v m r M G ωππω======22222 2244m 2.忽略地球自转的影响: mg R GM =2 m (2 g R GM =,黄金代换式) 一、测量中心天体的质量和密度 测质量: 1.已知表面重力加速度g ,和地球半径R 。(mg R GM =2m ,则G gR M 2= ) 2.已知环绕天体周期T 和轨道半径r 。(r T m r Mm G 2224π= ,则2 3 24GT r M π=) 3.已知环绕天体的线速度v 和轨道半径r 。(r v m r Mm G 22=,则G r v M 2=) 4.已知环绕天体的角速度ω和轨道半径r 。(r m r Mm G 2 2ω=,则G r M 32ω=) 5.已知环绕天体的线速度v 和周期T 。(T r v π2=,r v m r M G 22m =,联立得G T M π2v 3=) 测密度: 已知环绕天体的质量m 、周期T 、轨道半径r 。中心天体的半径R ,求中心天体的密度ρ 解:由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

r T m r Mm G 2224π= 则2 324GT r M π= ——① 又3 3 4R V M πρρ? == ——② 联立两式得:3 23 3R GT r πρ= 当R=r 时,有2 3GT π ρ= 二、星球表面重力加速度、轨道重力加速度问题 1.在星球表面: 2 R GM mg =(g 为表面重力加速度,R 为星球半径) 2.离地面高h: 2 ) (h R GM g m += '(g '为h 高处的重力加速度) 联立得g'与g 的关系: 2 2 )('h R gR g += 三、卫星绕行的向心加速度、速度、角速度、周期与半径的关系 1.ma r M G =2m ,则2 a r M G =(卫星离地心越远,向心加速度越小) 2.r v m r Mm G 2 2=,则r GM v = (卫星离地心越远,它运行的速度越小) 3.r m r Mm G 22ω=,则3r GM =ω(卫星离的心越远,它运行的角速度越小) 4.r T m r Mm G 22 24π=,则GM T 3 2r 4π= (卫星离的心越远,它运行的周期越大)

万有引力定律应用的12种典型案例

3232 万有引力定律应用的12种典型案例 万有引力定律不仅是高考的一个大重点,而且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科学论题之一。 特别是我国“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更激发了同学们研究卫星,探索宇宙的信心。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12个典型案例: 【案例1】天体的质量与密度的估算 下列哪一组数据能够估算出地球的质量 A.月球绕地球运行的周期与月地之间的距离 B.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与地球的半径 C.绕地球运行卫星的周期与线速度 D.地球表面卫星的周期与地球的密度 解析:人造地球卫星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月球也是地球的一颗卫星。 设地球的质量为M ,卫星的质量为m ,卫星的运行周期为T ,轨道半径为r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 r T 4m r Mm G 22 2π=……①得: 2 32G T r 4M π=……②可见A 正确 而T r 2v π= ……由②③知C 正确 对地球表面的卫星,轨道半径等于地球的半径,r=R ……④ 由于3 R 4M 3 π= ρ……⑤结合②④⑤得: G 3T 2π = ρ 可见D 错误 地球表面的物体,其重力近似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 由2R Mm G mg =得:G g R M 2=可见B 正确

3333 【探讨评价】根据牛顿定律,只能求出中心天体的质量,不能解决环绕天体的质量;能够根据已知条件和已知的常量,运用物理规律估算物理量,这也是高考对学生的要求。总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是解决天体运动问题的关键。 【案例2】普通卫星的运动问题 我国自行研制发射的“风云一号”“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运行轨道是不同的。“风云一号”是极地圆形轨道卫星,其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垂直,周期为12 h ,“风云二号”是同步轨道卫星,其运行轨道就是赤道平面,周期为24 h 。问:哪颗卫星的向心加速度大哪颗卫星的线速度大若某天上午8点,“风云一号”正好通过赤道附近太平洋上一个小岛的上空,那么“风云一号”下次通过该岛上空的时间应该是多少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普通卫星的运动特点及其规律 由开普勒第三定律T 2 ∝r 3 知:“风云二号”卫星的轨道半径较大 又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r v m ma r Mm G 22==得: 2r M G a =,可见“风云一号”卫星的向心加速度大, r GM v = ,可见“风云一号”卫星的线速度大, “风云一号”下次通过该岛上空,地球正好自转一周,故需要时间24h ,即第二天上午8点钟。 【探讨评价】由万有引力定律得:2M a G r = ,v = ω= 2T = ⑴所有运动学量量都是r 的函数。我们应该建立函数的思想。 ⑵运动学量v 、a 、ω、f 随着r 的增加而减小,只有T 随着r 的增加而增加。 ⑶任何卫星的环绕速度不大于7.9km/s ,运动周期不小于85min 。 ⑷学会总结规律,灵活运用规律解题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案例3】同步卫星的运动 下列关于地球同步卫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为避免通讯卫星在轨道上相撞,应使它们运行在不同的轨道上 B 、通讯卫星定点在地球赤道上空某处,所有通讯卫星的周期都是24h C 、不同国家发射通讯卫星的地点不同,这些卫星的轨道不一定在同一平面上

贸易引力模型

2005年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 研究领域:国际经济学 论文题目: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 作者:韩剑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 韩剑[1] 摘要: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当今国际贸易的最新前沿理论,在实践中,产业内贸易对于促进一国贸易乃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回顾国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建立产业内贸易的引力模型,对影响我国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因素作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产业内贸易与经济总量、人均收入水平、区域经济一体化呈正相关,与规模和收入差异、地理距离呈负相关,实证结论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选择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关键词:引力模型、产业内贸易、双边贸易 战后科技进步的加速促进了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国际分工由原来的垂直型分工逐渐转化为水平型分工,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也由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转变。在这种转变中,由于各国所处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资本与技术存量的差异等因素,双边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相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出于产业结构、收入水平和消费偏好上的相似性,其双边贸易主要表现为产业内贸易;不同类型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则更多的受要素禀赋影响,接近于传统的产业间贸易。随着各国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相对变化,一国产业内贸易的国别结构也将出现动态调整,进而对其产业内贸易的总体水平产生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本文从国家特征揭示出产业内贸易变化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有重点地加强与潜在贸易伙伴国的经济联系,积极发展双边产业内贸易,从而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选择贸易政策提供一个理论依据。 1、理论述评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当今国际贸易的最新前沿理论,并处于不断的研究探索和发展中。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在这一领域展开了广泛的讨论,经过了70年代中期的经验研究和80年代的理论研究,建立了一套解释同一产业内产品双向流动的国际贸易新理论。迪克西特(Dixit,1977)、斯蒂格利茨(Stiglitz,1977)、克鲁格曼(Kmgman,1990)、赫尔普曼(Helpman,1981)、布兰德(Brander,1991)等经济学家结合现代产业组织和市场结构理论,对不同类型的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形成主流的产业内贸易理论。同时以格鲁贝尔与劳埃德、阿奎诺(Aquino,A.1978)、伯格斯特朗德(Bergstrand,J.H.,1983)、格林纳韦(Greenaway,1987)为代表的学者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各自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计算模型,为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 伴随计量工具的大量运用,越来越多的有关产业内贸易的文献集中于对产业内贸易因素的研究。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很多,既有国家层面的(country specific)特征,包括国家规模、人均收入水平、经济一体化,也有产业层面的(industry specific)特征,如产品差别化、规模经济、市场结构等。在研究双边产业内贸易时,由于更多的涉及宏观层面的内容,因此抽象掉产业层面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产业内贸易的早期研究中,国民收入水平是最早被考察的一个变量。林德(1961)的需求相似理论早就阐述了收入水平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他认为,相同的收入水平容易 [1]韩剑,男,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经济,E-mail:icedsword@https://www.doczj.com/doc/7210398593.html,

网站分析中常见的流量变化原因

网站分析中常见的流量变化原因 本篇文章我们将讨论网站流量变化背后的原因。我们将深入到各个细分流量中,如:直接流量,付费搜索品牌词等等。针对每一组细分流量背后可能的原因进行分析。下面我们就开始逐一列举分析。 一,直接流量 直接流量通常是指访问者直接输入网址或从收藏夹中访问网站的流量,但在现实中情况要复杂的多,所有无法获得引荐来源的流量都被归为直接流量,例如:来自聊天工具QQ,MSN 的流量,或者来自邮件客户端的流量都会因为没有来源信息而被归为直接流量。了解了直接流量的组成后,我们来分析下可能引起直接流量变化4种原因。 1品牌广告 品牌广告是造成直接流量变化的第一个原因。所谓品牌广告,我的理解就是除了网站名称或网址外啥信息也没有的那种。 场景分析:品牌广告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让用户记住并访问网站,如果网址简洁又好记的话,用户会直接记住网站地址访问网站。这就造成了直接流量的增长。而如果网址较长那么用户会记住网站名称或某个slogan然后通过搜索引擎访问网站,这与直接访问无关,是我们后面要介绍的内容。 2热点事件 热点事件是造成直接流量变化的第二个原因。这里的热点事件既包括正面事件也包括负面事件。无论是网站自己制造的病毒营销还是因某个失误被网友发现并放大。当网站因为热点事件被广泛关注时,流量肯定也会随之增长。 场景分析:热点事件引起直接流量变化的理由很简单,想一下我们平时都是如何获得这类信息的,又是如何将这些信息分享给朋友的。是的,聊天工具QQ或者MSN。当我们在QQ群里看到带有链接的信息,并点击访问时。这次访问将被记录为了直接流量。 3内部访问 内部访问是造成直接流量变化的第三个原因。内部访问是指网站或公司内部人员访问网站产生的流量。通常网站都会屏蔽掉来自内部IP的访问量,但如何没有屏蔽或者因为某种原因无法屏蔽时,内部访问就成了影响直接流量的主要原因了。 场景分析:网站或公司内部员工会如何访问自己的网站?去搜索引擎搜公司名称?去找网站广告点进来?他们一定是直接输入网址访问网站,最差也是把网站放在收藏夹里然后点击访问的。大部分浏览器都有网站提醒功能,并且内部员工每天都需要频繁的访问网站,所以直接输入网站域名首字母,然后选择网址访问已经是最方便的一种方法了。所以,内部员工的访问量大部分都属于直接流量。 这里要特别说明下,如果你网站的内部员工数量少,不会对流量和指标造成太大影响,但如 1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全集万有引力

五、万有引力 1、开普勒三定律: ⑴开普勒第一定律(轨道定律):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⑵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太阳和行星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⑶开普勒第三定律(周期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对T 1、T 2表示两个行星的公转周期,R 1、R 2表示两行星椭圆轨道的半长轴,则周期定律可表示为32 312221R R T T = 或k T R =3 3,比值k 是与行星无关而只与太阳有关的恒量 【注意】:⑴开普勒定律不仅适用于行星,也适用于卫星,只不过此时k T R =33 ‘ ,比值k ’ 是 由行星的质量所决定的另一恒量。 ⑵行星的轨道都跟圆近似,因此计算时可以认为行星是做匀速圆周运动 ⑶开普勒定律是总结行星运动的观察结果而总结归纳出来的规律,它们每一条都 是经验定律,都是从观察行星运动所取得的资料中总结出来的。 例题:飞船沿半径为R 的圆周绕地球运动,其周期为T ,如果飞船要返回地面,可在轨道上的某一点A 处,将速率降低到适当数值,从而使飞船沿着以地心为焦点的椭圆轨道运动,椭圆和地球表面在B 点相切,如图所示,如果地球半径为R 0,求飞船由A 点到B 点所需要的时间。 解析:依开普勒第三定律知,飞船绕地球做圆周(半长轴和半短轴相等的特殊椭圆)运动时,其轨道半径的三次方跟周期的平方的比值,等于飞船绕地球沿椭圆轨道运动时,其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周期平方和比值,飞船椭圆轨道的半长轴为 2 R R +,设飞船沿椭圆轨道运动的周期一、知识网络 二、 画龙点睛 概念

从贸易引力模型看中国双边贸易安排

从贸易引力模型看中国双边贸易安排 【原文出处】浙江社会科学 【原刊地名】杭州 【原刊期号】200206 【原刊页号】17~20 【分类号】F52 【分类名】外贸经济、国际贸易 【复印期号】xx02 【标题】 【作者】刘青峰/姜书竹 【作者简介】刘青峰,男,1967年生,宁波大学商学院硕士生。 姜书竹,男,1977年生,宁波大学商学院硕士生。【内容提要】本文采用贸易引力模型从实证角度分析、验证了决定中国2000年双边贸易状况的主要因素是贸易双方的经济规模、国民收入水平、空间距离和制度安排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中国对外贸易的对策建议。 【摘要题】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对外贸易/双边贸易/贸易安排/贸易引力模型【正文】 构建一个适当的分析框架来考察我国与贸易伙伴的双

边贸易状况,分析制约双边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并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扩大双边贸易的对策,可为我国政府制定扩大双边贸易的措施、为企业开拓潜在的国际市场提供具有实际价值的参考。本文的分析框架采用了“贸易引力模型”,所选取的数据是中国2000年30个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额及相关的数据,在模型拟合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一、贸易引力模型的构建 贸易引力模型最初出现在Timbergen(1962)和Poynohen(1963)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所作的研究中。基本模型是 Tij=A·(Y[,i]Y[,j]/D[,ij])(1) 其中T[,ij]是双边贸易额,为进出口的总和;Y[,i]是国家i的GDP;Y[,j]是国家j的GDP;D[,ij]是国家i和国家j的距离;A是比例常数。 该模型的思想来源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的相互吸引力与他们质量的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进而设想:两个国家的贸易量与它们的经济规模之积正相关,而与两国之间的空间距离负相关。 8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家在基本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不断的改进。比较著名的有Helpman(1987)和Deardorff(1995)的研究。前者涉及Anderson(1979)、Krugman和Helpman(1985)

网络流量分析解决方案

1 网络流量分析解决方案 方案简介 NTA网络流量分析系统为客户提供了一种可靠的、便利的网络流量分析解决 方案。客户可以使用支持NetStream技术的路由器和交换机提供网络流量信息, 也可以使用DIG探针采集器对网络流量信息进行采集。并且可根据需求,灵活启动不同层面(接入层、汇聚层、核心层)的网络设备进行流量信息采集,不需要改动现有的网络结构。 NTA网络流量分析系统可以为企业网、校园网、园区网等各种网络提供网络流量信息统计和分析功能,能够让客户及时了解各种网络应用占用的网络带宽,各种业务消耗的网络资源和网络应用中TopN流量的来源,可以帮助网络管理员及时发现网络瓶颈,防范网络病毒的攻击,并提供丰富的网络流量分析报表。帮助客户在网络规划、网络监控、网络优化、故障诊断等方面做出客观准确的决策。2方案特点 ● 多角度的网络流量分析 NTA网络流量分析系统可以统计设备接口、接口组、IP地址组、多链路接口的(准)实时流量信息,包括流入、流出速率以及当前速率相对于链路最大速率 的比例。 NTA网络流量分析系统可以从多个角度对网络流量进行分析,并生成报表,包 括基于接口的总体流量趋势分析报表、应用流量分析报表、节点(包括源、目 的IP)流量报表、会话流量报表等几大类报表。 ● 总体流量趋势分析 总体流量趋势报表可反映被监控对象(如一个接口、接口组、IP地 址组)的入、出流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图形化的统计一览表提供了指定时间段内总流量、采样点速率最大值、 采样点速率最小值和平均速率的信息。对于设备接口,还可提供带宽 资源利用率的统计。 支持按主机统计流量Top5,显示给定时间段内的流量使用在前5位 的主机流量统计情况,以及每个主机使用的前5位的应用流量统计。 同时还支持流量明细报表,可提供各采样时间点上的流量和平均速率

网站流量统计分析总结

网站流量统计分析总结 什么是网站流量分析? 网站流量分析,是指我们在获得网站访问量基本数据的情况下,对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分析结果中发现用户访问门户网站的规律,并将这些规律与门户的运营策略相结合,从而发现目前门户运营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且为我们进一步修正或重新制定门户运营策略提供依据。说得简单一些,就是通过网站的流量数据来分析我们前期门户运营的情况如何。 网站流量分析对网络营销有哪些作用? 在网络营销评价方法中,网站访问统计分析是重要的方法之一。分析的结果,是形成一份网站访问统计报告。通过这份报告,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前期的网络运营所取得的效果,而且可以从统计数字中发现许多有说服力的问题。 如何进行流量统计分析? 网站在上线后,需要通过对网站访问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诊断出网站优化、网站推广的效果,发现在网络营销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进行网络营销策略的修改,这在网络营销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在使用流量统计工具时应该做到每个页面都要放置流量统计代码,这样统计出来的数据才更完整,分析出来的结论才更科学。 网站的流量统计分析,大致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1、来路统计分析 来路统计分析主要是对用户通过什么途径来到网站进行统计,包括下面几种情况:搜索引擎、直接点击量、推介网站、广告系列等。 2、关键字分析 关键字分析主要是对关键字来源,关键词分类,搜索引擎通过什么关键字来到网站,这些关键字是否包括网站的核心关键字,关键字的排名等进行分析,找出哪些网站核心关键字还没有带来访问量,哪些关键字可以进行排列组合扩展出新的关键字等。 3、访问者分析 访问者分析是网络营销效果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之一,其中包括访问次数、独立IP、综合浏览量、平均综合流量量、网站停留时间、新访者和回访者、访问者忠诚度等。 (1)独立 IP 表示,拥有特定唯一 IP 地址的计算机访问您网站的次数。一般情况下,同一级别的网络(例如某个局域网、社区网、教学楼网)范围内的 IP 很有可能是唯一的。 (2)独立访客数量(UV)表示包括一天中多次来访的访客在内的次数,而且是根据 IP 和 Cookies 两个属性来进行判断的。比如说张三今天访问你的网站三次,那么张三算做一个独立访客。如果张三在你的门户上注册了一个会员,他的弟弟看了看,注册了另一个会员。由于两个人的 IP 相同,但根据 Cookies 可以判断这是属于两个不同的用户,因此算做两个独立访客。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自引力模型被引入国际贸易领域以来,由于其原理简单、数据适用、模型容易被用于计量研究而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众多学者的努力,该模型被不断扩展,加入了被认为影响贸易流动的虚拟变量,如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边界和国家间的历史关系。同时,由于服务贸易的崛起,将引力模型应用于服务贸易领域也开始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介绍了引力模型理论基础的争论以及其在国际贸易实证研究中的应用,试图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引力模型的应用厘清略思路。 关键词:引力模型理论基础实证研究 引力模型概述 引力模型源自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其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各自的质量和两者之间的距离联系起来。20世纪40年代James Stewart首次将引力应用于社会科学。而最早将其应用于国际贸易的是Tinbergen(1962),引力模型预言两个国家的双边贸易流量是两国经济规模以及两国之间距离的函数。 经济规模用GDP、人口和人均收入来衡量。距离一般是测量两个国家首都之间的距离(绝对距离),也有的研究测量两个贸易伙伴之间的距离与它们和其他贸易伙伴距离的比值(相对距离),并有若干具体表述的统计形式(ITC,2000;Soloaga and Winters,2001)。 引力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其大受欢迎应归因于以下几点:原理简单、数据适用、模型容易被用于计量研究。通过学者的努力,模型被不断扩展,加入了被认为影响贸易流动的虚拟变量,如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边界和国家间的历史关系。引力模型也被用于政策分析,例如对拥有共同货币的区域或优惠贸易协定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流动估计。 贸易引力模型理论基础 贸易引力模型不是首先从贸易理论中推演而来的,而是以对现实贸易关系的直观判断为依据建立起来的,因此,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在先,理论研究在后。但基于习惯,本文先介绍贸易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 Anderson(1979)指出引力模型与世界贸易模型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如假定来自不同地区的产品(进口品和国内产品)是不完全替代的(Armington假设)。接着一系列的研究指出引力模型框架与许多标准的贸易理论是一致的,如H-O模型,垄断竞争模型。Helpman Krugman(1985)明确表明,引力模型是来源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垄断竞争模型,垄断竞争的一般均衡模型预言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希望进口有别于其他任何国家的商品,所以贸易流量就会与进口国规模(需求)和出口国规模(产品多样性)联系在一起。Deardorff (1998)表示,引力模型同样得自于不存在产品差异情况下的H-O模型,他得出此结论的窍门就是放松了国际间要素价格相等的假设,这样国家间就可以专门生产差别产品。产品的不同在供给一方,消费偏好在需求一方,这样就暗示了引力方程,Deardorff强调引力类型贸易的关键是国家间生产差别产品,而差别产品是由垄断竞争企业提供(Helpman的假设)还是专门化生产(Anderson和Deardorff的假设)并不是关键。Eaton Kortum(2002)建立了一个以李嘉图模型为基础的同质产品新贸易模型,这个模型的实质也是体现了一种引力关系。Deardorff(1995)指出“几乎所有的贸易模型都可以导出类似引力方程的结果,但它们成功的经验并不能证明什么,仅仅是一个不可更改的事实”。 贸易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

[整理]H3C网络流量分析解决方案.

方案背景 随着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规模也随之日渐增长,网络中承载的业务也越来越丰富。企业需要及时的了解到网络中承载的业务,及时的掌握网络流量特征,以便使网络带宽配置最优化,及时解决网络性能问题。目前企业在管理网络当中普遍遭遇到了如下的问题: 1、网络的可视性:网络利用率如何?什么样的程序在网络中运行?主要用户有哪些?网络中是否产生异常流量?有没有长期的趋势数据用作网络带宽规划? 2、应用的可视性:当前网内有哪些应用?分别产生了多少流量?网络中应用使用的模式是什么?企业内部重要应用执行状况如何? 3、用户使用网络模式的可视性:哪些用户产生的流量最多?哪些服务器接收的流量最多?哪些会话产生了流量?分别使用了哪些应用? 从这些企业管理网络中所经常遇到的问题来看,需要有一种解决方案能让网络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到详细的网络使用情形,使网络管理人员及时洞察网络运行状况、及时了解网内应用的执行情况。 为了应对企业网络管理中的这些问题,于是,H3C公司的NTA(Network Traffic Analysis)解决方案应运而生! 所谓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NTA解决方案可以帮助网络管理人员了解企业内部网络之运行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网络中的性能瓶颈问题、网络异常现象,也能方便用户进行网络优化、网络设备投资、网络带宽优化等的参考,并方便网络管理员及时解决网络异常问题。 NetStream技术介绍 在理解Network Traffic Analysis解决方案之前,首先需要了解NetStream的一些基本概念,它们是该解决方案的基础。

“流”概念 NetStream的流定义为:由源到目的方向的一系列单向的数据包。 NetStream流是通过7元组来标识的,即通过接口索引、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源端口号、目的端口号、协议号和ToS组成的七元组确定一个NetStream流,设备根据七元组信息对过往的数据包进行NetStream统计。 下图中就包括四条流: 从Client A到WWW Server方向通信时产生的流; 从WWW Server到Client A方向通信时产生的流; 从Client B到FTP Server方向通信时产生的流; 从FTP Server到Client B方向通信时产生的流; 图1 网络中流的举例说明 从上例中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流是单向的,同时流也是基于协议的。形象地说,通过NetStream流可以记录下来网络中who、what、when、where、how。

流量系统需求分析

流量系统需求分析 版本记录 1、前言 任务概述 用户目前急需成熟的流量分析产品,即能够很好的支持NetFlow V5/V9,又可以提供丰富的流量分析统计手段。 他们对流量分析系统基本需求综合为以下几点: 1.能提供基于IP地址、Ip地址段、自治域(AS)、网络协议、TOS等方式进行全面的 流量/包数/SESSION数的分析和统计排名(例如要求提供分析对象内部地址排名及 分析对象外部地址排名) 2.能区分来自不同路由设备、不同地域(如省内各地市)不同业务类型的流量,支持流 量过滤(过滤掉铁通内部流量),能根据各地市流出或流入流量进行费用分摊和结 算。 3.能支持NETFLOW V5、V9版本的数据格式。 本文档的目的是收集、分析、定义流硕产品的需求。它主要定义开发能接受的和目标客户想要的需求,以及为何这些需求存在。详细描述如何实现这些需求不是本文档的任务。 2、简介 流量系统使用范围: 大型骨干网、中型骨干网、城域网、中小型局域网、IDC和网吧等。 用户应用部门: 网络运营维护部门: 不仅要取得网络用量,还得分析流量的来源、目的、应用及尖峰差异,才能有效实现路由优化、负载平衡分配、异常流量检测、攻击来源掌控、流量趋势分析等复杂的维运工作。 市场及业务推广部门: 多媒体业务是未来电信业务发展的必然方向,它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电信业务以话音为主的特征,代之以融合话音、数据、图像等多种内容的传输业务。 针对数据业务的市场推广上特定区域、特定人群集中的特点,在细分客户类型的基础上,

针对不同的目标客户进行了市场细分,把业务推广与适用客户群有机结合起来,实施更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更有效拓展数据业务市场。保证核心业务的带宽及负载,以及流量计费等 目前的流量分析系统,主要用于网络流量的数据统计和分析的量化,为用户展示网络的实际流量情况,但如何从这些量化的数据中为用户提出优化网络的方案,引导用户对网络进行优化,并帮助决策者提出发展规划(网络规划来源于市场和业务的规划),则比较欠缺,而这些方面正是用户使用流量分析系统更高层次的需求,也是流量分析系统需要提高,也必须达到的目标。 流量系统的两种使用需求: 根据使用部门的不同,其工作职责、关注流量的焦点不同,使用流量系统出现两种不同需求: 针对网络和设备的流量系统: 针对设备及端口的采集、监控、分析、报表,该需求以设备端口为中心,尤其以中小型网络环境比较明显。 该类需求应该以设备及端口为导向,以设备和设备组进行监控、分析和报表。目前流量系统多是该种形式的。 针对运营和业务应用的流量系统: 针对用户群及用户业务的流量采集、监控、分析和报表,该需求以拥有大中性网络环境,市场业务多的用户比较明显,如费用摊分,应用分析等。同时针对客户资料,使用网络资源的信息将是该系统的附加模块。 该类需求应该以对象为导向,以对象和对象组为中心,制定各种策略来监控、分析和报表。 基于对象(设备、端口、AS、IP段) 制定策略,进行费用摊分、流量监控【安全检测】、流量分析、业务分析 提供丰富的图形化报表 以量化的数据作为基础,为市场决策与网络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3、需求模块说明

(完整版)万有引力与航天重点知识、公式总结

万有引力与航天重点规律方法总结 一.三种模型 1.匀速圆周运动模型: 无论是自然天体(如地球、月亮)还是人造天体(如宇宙飞船、人造卫星)都可看成质点,围绕中心天体(视为静止)做匀速圆周运动 2.双星模型: 将两颗彼此距离较近的恒星称为双星,它们相互之间的万有引力提供各自 转动的向心力。 3.“天体相遇”模型: 两天体相遇,实际上是指两天体相距最近。 二.两种学说 1.地心说:代表人物是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 2/日心说:代表人物是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 三.两个定律 1.开普勒定律: 第一定律(又叫椭圆定律):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 的一个焦点上 第二定律(又叫面积定律):对每一个行星而言,太阳和行星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 过相同的面积。 第三定律(又叫周期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R 的三次方跟公 转周期T 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表达式为:)4(2 23 π GM K K T R == k 只与中心天体质量有关的 定值与行星无关 2.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1687年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正式提出万有引力定律 ⑴.内容: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两个物体间引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引力的大小跟它们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⑵.数学表达式: r F Mm G 2 =万 ⑶.适用条件: a.适用于两个质点或者两个均匀球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两物体为均匀球体时,r 为两球心间的距离) b. 当0→r 时,物体不可以处理为质点,不能直接用万有引力公式计算 c. 认为当0→r 时,引力∞→F 的说法是错误的 ⑷.对定律的理解 a.普遍性:任何客观存在的有质量的物体之间都有这种相互作用力 b.相互性:两个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而不是平衡力关系。 c.宏观性:在通常情况下万有引力非常小,只有在质量巨大的星球间或天体与天体附 近的物体间,它的存在才有实际意义. d.特殊性:两个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只与它们本身的质量、它们之间的距离有关.与所在 空间的性质无关,与周期及有无其它物体无关. (5)引力常数G :

我国大陆与香港地区贸易的引力模型分析

我国大陆与香港地区贸易的引力模型分析 田贞余 [内容摘要]利用引力模型将中国大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香港地区出口的实际值 与模型估计值进行比较,发现参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与 香港地区贸易联系密切,从一个侧面说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具有较好的基础。 [关键词]引力模型;转口贸易;板面数据 作者简介:田贞余,男,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博士,深圳518060 我国香港地区具有优良的港口,位居亚太地区要冲,背靠中国大陆,又是自由贸易港,香港地区利用这些条件向世界各国发展转口贸易,成为转口贸易大港。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提供的数据计算,2003年,香港地区进口商品18058亿港元,其中香港地区消费4946亿港元,转口16207亿港元;转口商品占进口商品的比例达到7216%。 在香港地区的转口贸易伙伴中,我国大陆无论从转口货物来源地还是转口目的地来看都处于绝对优势地位。香港地区与我国大陆的转口贸易额远远超过香港地区与其它国家(地区)的转口贸易额,可见我国大陆对于香港地区成为一个转口贸易大港起着重要作用(见表1)。我国大陆生产的商品通过香港地区转口到世界各地,世界各地的产品也经过香港地区转口到我国大陆。香港地区已成为我国与发达国家或地区之间贸易的桥梁。 表12003年香港地区的主要转口贸易伙伴 位次 按转口目的地按转口货物来源地 国家(地区)贸易额(百万港元)国家(地区)贸易额(百万港元) 1中国大陆705,787中国大陆967,104 2美国285,084日本161,231 3日本91,154台湾107,144 4德国51,369美国63,158 5英国49,625韩国57,000 6台湾38,616马来西亚33,933 7韩国34,336德国26,583 数据来源: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 责任编辑:潘德平 收稿日期:20051411

流量分析系统方案

网络流量监控分析系统方案 网络流量监控分析系统方案 广州源典科技有限公司 Guangzhou U&D. T echnology Co.,LTD.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东路155号骏源大厦7楼702室 2011年07月

网络流量监控分析系统方案 目录 1. 概述 (1) 2. 网络流量监控分析系统需求分析 (2) 2.1. 流量监控分析系统需求 (2) 2.2. 需求分析 (2) 3. NetScout nGenius网络流量监控分析解决方案 (4) 3.1. NetScout公司简介 (4) 3.2. nGenius企业级网络和应用性能管理系统 (5) 4. 系统方案 (7) 4.1. 系统部署示意图 (7) 4.2. 系统部署说明 (7) 4.3. 系统组成 (8) 4.4. 产品的主要功能 (13)

网络流量监控分析系统方案 1.概述 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网络的运行质量,实现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对网络的数据流量进行综合分析,对潜在隐患争取提前预警,对各种发生的故障进行及时定位、分析、处理,保障全网安全、高效、稳定的运行,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等就变得日趋重要。一个运行良好的网络系统,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节约的运行费用是非常可观的,而一个运行不好的网络系统,可能带来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因此,网络监控和安全管理已成为一个倍受瞩目的焦点领域,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它是整个网络环境中必不可少而且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网络监控和维护就是在已运行的网络系统上叠加部分计算机网络资源,在不影响系统正常运行和不改变系统内核的情况下,完成对系统运行情况数据的采集、系统故障预警和告警、部分调整工作的实施并提供分析数据和部分参考解决方案等项功能。NetScout网络监控系统正是这样一种可以为流量监控与分析方面的需求提供最好的解决方案,是目前市面上唯一具备完整网络性能管理方案的厂家,产品包含硬件探针及软件系统。NetScout网络性能管理方案可为用户提供主动式的网络管理,通过7×24小时的网络监控,帮助用户了解网络带宽的使用情况,业务应用的行为规律,业务应用的响应时间,及时发现网络故障隐患,保证业务应用的正常。

万有引力定律公式总结

万有引力定律知识点 班级: 姓名: 一、三种模型 1、匀速圆周运动模型:无论自然天体还是人造天体都可以看成质点,围绕中心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 2、双星模型:将两颗彼此距离较近的恒星称为双星,它们相互之间的万有引力提供各自转动的向心力。 3、“天体相遇”模型:两天体相遇,实际上是指两天体相距最近。 二、两种学说 1、地心说:代表人物是古希腊科学托勒密 2、日心说:代表人物是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 三、两个定律 第一定律(椭圆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的运动轨道都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每一个焦点上。 第二定律(面积定律):对每一个行星而言,太阳和行星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相同的面积。 第三定律(周期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椭圆轨道半长轴R 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T 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表达式 ) 四、基础公式 线速度:v ==== 角速度:== == 向心力:F=m =m(2r=m(2 )2r= m(2)2r=m =m 向心加速度:a= = (2r= (2)2r= (2 )2r== 五、两个基本思路 1.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ma r T m r m r v m r M G ====22 2224m πω 2.忽略地球自转的影响: mg R GM =2m (2g R GM =,黄金代换式) 六、测量中心天体的质量和密度 测质量: 1.已知表面重力加速度g ,和地球半径R 。(mg R GM =2m ,则G gR M 2=)一般用于地球 2.已知环绕天体周期T 和轨道半径r 。(r T m r Mm G 2224π= ,则2 3 24GT r M π=) 3.已知环绕天体的线速度v 和轨道半径r 。(r v m r Mm G 22=,则G r v M 2=) 4.已知环绕天体的角速度ω和轨道半径r (r m r Mm G 22ω=,则G r M 32ω=) 5.已知环绕天体的线速度v 和周期T (T r v π2=,r v m r M G 22m =,联立得G T M π2v 3=) 测密度:

贸易引力模型_来自中国的实证与启示

2006年第4期经济经纬 ECONOM I C S URVEY N o.4 2006 贸易引力模型:来自中国的实证与启示 张 昱,唐志芳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广东广州510420) 摘 要:作者在采用并修正贸易引力模型的基础上,验证了决定中国双边贸易的主要因素是贸易伙伴的经济规模(GDP总量)、人口、空间距离和贸易政策等,并通过Be ta系数检验证明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是影响中国对外贸易最重要的因素;通过贸易潜力分析,说明中国目前应当充分重视国内市场,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同时积极调整贸易结构,改善贸易增长方式。 关键词:贸易引力模型;贸易潜力;B eta系数 作者简介:张昱(1971-),女,湖南株洲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副院长,经济学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唐志芳(1981-),女,湖南安仁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04级研究生。 中国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6)04-0044-04收稿日期:2006-04-03 本文旨在构建一个适当的分析框架来考察我国与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状况,定量估计和分析影响双边贸易的因素,并从总量上测算我国的贸易潜力,从而为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制定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依据。本文采用 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与30个最大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额及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一、关于贸易引力模型 贸易引力模型(Trade Gravity M ode l)是在国际贸易研究中分析双边贸易流量时得到广泛应用的一个模型。它的基本思想来源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认为两国或地区之间的双边贸易额与这两国或地区的经济总量成正比,与两者间的空间距离成反比。模型的基本形式是 T ij=AG i G j/D ij 其中T ij是双边贸易额,为进出口的总和;G i是国家i的GDP;G j是国家j的GDP;D ij是国家i和国家j的距离; A是比例常数。 尽管表述形式比较简单,但是由于贸易引力模型在解释双边贸易问题上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可以解释很多传统经济理论难以解释的现象,所以自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后,许多学者对该模型进行了扩展性研究,例如L i n ne m ann[5](1966)将人口变量加入引力模型,这些研究使得贸易引力模型在原始模型的基础上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贸易引力模型的形式逐渐趋于完善。 二、中国双边贸易引力模型的建立 本文将以过去的学者对贸易引力模型的研究为基础,根据中国双边贸易的实际情况,试图建立反映中国双边贸易的引力模型。基本的国际贸易引力模型的自然对数形式一般表述为: l n T ij= 0+ 1lnG i G j+ 2lnD ij+ (1-1)式中 0为常数项, 为随机误差项,系数 1和 2反映了T ij对G i G j和D ij的弹性。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同时考虑到中国具有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且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等的基本情况,在模型(1-1)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新的解释变量,并作必要的修正,建立适合中国双边贸易的引力模型。该模型对模型(1-1)的扩展和修正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除了GDP和距离这两个基本变量外,引入人口作为解释变量。L i n ne m ann的引力模型包括了人口变量,但有一些学者坚持认为应采用人均GDP来代替人口变量,因为人均GDP除了包含人口规模的基本内涵外,还反映经济发展程度,代表性需求水平和要素禀赋比例等。作者在分析中试采用人口变量代替人均GDP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