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技术设计指南

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技术设计指南

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技术设计指南
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技术设计指南

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技术设计指南
国家测绘局 2009 年 3 月 20 日
1

目录
1 概述..................................................................................................................................................5 1.1 1.2 需求分析 .................................................................................................................................5 建设目标与意义 .....................................................................................................................7
1)建设目标 ....................................................................................................................................7 2)建设意义 ....................................................................................................................................8 1.3 主要设计依据与设计原则......................................................................................................9 1)政策依据 ....................................................................................................................................9 2)参照的技术标准与管理规定 .................................................................................................. 11 3)设计原则 ..................................................................................................................................12 2 平台总体构架与主要建设内容....................................................................................................13 2.1 平台总体构架 .......................................................................................................................13
1)数据层......................................................................................................................................14 2)服务层......................................................................................................................................14 3)运行支持层 ..............................................................................................................................14 2.2 主要建设内容 .......................................................................................................................15 1)主节点建设 ..............................................................................................................................16 2)分节点建设 ..............................................................................................................................16 3)信息基地建设 ..........................................................................................................................17 3 数据层设计....................................................................................................................................18 3.1 公共地理框架数据构成 .......................................................................................................19
1)地理实体数据 ..........................................................................................................................19 2)地名地址数据 ..........................................................................................................................21 3)电子地图数据 ..........................................................................................................................22 4)影像数据 ..................................................................................................................................23 5)高程数据 ..................................................................................................................................23 3.2 1) 数据资源建设与维护更新....................................................................................................24
数据资源建设 ...................................................................................................................24 2)数据管理 ..................................................................................................................................24 3)数据更新 ..................................................................................................................................25
4 服务层设计....................................................................................................................................26 4.1 4.2 4.3 4.4 服务层构成 ...........................................................................................................................26 门户网站系统 .......................................................................................................................28 二次开发接口库 ...................................................................................................................28 地理信息服务基础软件 .......................................................................................................28
1)地理信息资源元数据(目录)服务 ......................................................................................29 2)地理信息浏览服务 ..................................................................................................................29 3)数据存取服务 ..........................................................................................................................30 4)数据分析处理服务 ..................................................................................................................30 4.5 平台管理系统 .......................................................................................................................30
2

1)服务注册管理系统 ..................................................................................................................31 2) 用户管理系统 ..........................................................................................................................31 3) 服务代理系统 ..........................................................................................................................32 5 运行支持层设计............................................................................................................................33 5.1 5.2 运行支持层构成 ...................................................................................................................33 网络系统 ...............................................................................................................................34
1) “公共服务平台”涉密广域网 ................................................................................................35 2) “公共服务平台”非涉密广域网 ............................................................................................36 5.3 5.4 5.5 5.6 存储备份系统 .......................................................................................................................37 服务器系统 ...........................................................................................................................38 安全保密系统 .......................................................................................................................38 标准规范 ...............................................................................................................................39
1)数据规范 ..................................................................................................................................40 2)服务规范 ..................................................................................................................................40 3)应用规范 ..................................................................................................................................40 4)其它规范 ..................................................................................................................................40 6 平台服务与管理模式....................................................................................................................41 6.1 6.2 服务模式 ...............................................................................................................................41 平台管理 ...............................................................................................................................42
附录 A: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参考的主要标准规范 ............................................................43 A.1 相关法律法规 ............................................................................................................................43 A.2 参考模型 ....................................................................................................................................44 A.3 分类代码 ....................................................................................................................................44 A.4 图式图例表示 ............................................................................................................................44 A.6 质量控制 ....................................................................................................................................45 A.8 术语 ............................................................................................................................................45 A.9 服务接口 ....................................................................................................................................45 附录 B: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需制定的技术规范.........................................................46 B.1 公共地理框架数据规范.............................................................................................................46 1) 《公共地理框架数据:地理实体数据规范》 ........................................................................46 2) 《公共地理框架数据:地名地址数据规范》 ........................................................................46 3) 《公共地理框架数据:电子地图数据规范》 ........................................................................46 4) 《公共地理框架数据:高程数据规范》 ................................................................................46 5) 《公共地理框架数据:影像数据规范》 ................................................................................46 6) 《公共地理框架数据:数据维护与更新规范》 ....................................................................47 7) 《公共地理框架数据:数据保密处理技术规定》 ................................................................47 B.2 服务规范.....................................................................................................................................47 1) 《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基于服务器缓存的地图服务规范 (WMS-C) 》 .............47 2) 《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元数据信息模型》 ....................................................47 3) 《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服务专题分类》 ................................................................47 4) 《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发现接口规范》 ........................................................47
3

5) 《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质量评价方法有》 ....................................................48 6) 《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用户管理规范》 ................................................................48 7) 《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节点建设基本技术要求》 ........................................48 8) 《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浏览器端应用开发接口(API)规范》................................48 9) 《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应用分析功能开发技术要求》 ........................................48 B.3 应用规范.....................................................................................................................................49 1) 《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用户指南》 ........................................................................49 2) 《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应用规范》 ........................................49
4

1 概述
当前,我国国家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不断深入,网络化地理信 息应用如同雨后春笋, 政府部门和社会大众使用地理信息的方式 与频率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针对这一重大应用需求,国家测 绘局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做出了建设国家地理信息 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公共服务平台”)的战略性决策。为 了切实抓好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组织实施, 国家测绘局组织来自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黑龙江地理信息 中心等单位的有关专家,通过调研、讨论和实验,完成了“公共 服务平台”技术设计指南的编制工作。
1.1 需求分析
地理信息是国家重要战略信息资源,在政府管理决策、新兴 产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 政府管理决策科学化、 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信息化以及和谐社会 建设的不断推进,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对权威、可靠的地理 信息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迫切要求实现全国多尺度、多类型地 理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在线服务。 1)政府管理决策科学化迫切需要加强地理信息资源的综合 开发利用。 地理信息已在我国空间布局规划、 公共突发事件处置、 综合减灾与风险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并呈现出日益广阔
5

的应用前景。无论是政府管理决策科学化,还是综合减灾与风险 管理及公众服务,均需要综合地利用从宏观、中观到微观的多类 型地理信息。目前我国地理信息资源总量虽然不断增加、质量不 断提高,但各地区的地理信息数据资源存在条块分割、封闭管理 现象,尚不能互联互通,整体上开发不足、利用不够、效益不高、 相对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不能有效满足各级政府管理决策 科学化的迫切需要。 2)国家信息化建设迫切要求转变地理信息服务方式。长期 以来测绘部门主要以离线方式向广大用户提供纸质地图和基础 地理数据,无法满足防灾减灾、突发事件处置等应用对地理信息 快速获取与集成应用的需求。此外,以往不少政府机构、专业部 门、企业在获取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之后,还要进行较为复杂的集 成处理,致使其业务化应用系统建设的周期长、成本高、技术复 杂。为此,越来越多的用户希望测绘部门转变传统的地理信息服 务方式,提供“一站式”在线地理信息服务和便捷高效的二次开 发接口,以切实地加快跨区域多尺度地理信息集成服务能力,降 低专业应用系统构建的技术难度与经济成本, 有效地提高地理信 息应用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地理信息更加深入广泛的应用。 3)人民生活对权威可靠的网络化地理信息服务的需求日益 迫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导航定位、本地搜索、物流监控等与 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新兴产业对地理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 但目前面向社会大众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较为贫乏。 为了解决这
6

一突出的供求矛盾,迫切需要通过“公共服务平台” ,向政府和 公众提供权威可靠的公益性网络化地理信息服务, 并支持和引导 企业进行基于“公共服务平台”的增值开发与应用服务,以满足 企业、社会大众对地理信息在线服务的需求。
1.2 建设目标与意义 1)建设目标
“公共服务平台” 是实现全国在线地理信息服务所需的信息 数据、服务功能及其运行支撑环境的总称。其建设目标是:建成 由多级节点构成的一体化地理信息在线服务体系, 实现全国地理 信息资源的纵横联通和有效集成; 建成分布式的地理信息服务系 统,形成多级互动的地理信息综合服务能力,提供一站式地理信 息综合服务;建成“公共服务平台”服务管理系统,形成有效的运 行服务机制,为政府宏观决策、国家应急管理、社会公益服务提 供在线地理信息服务, 全面提升信息化条件下国家地理信息公共 服务能力和水平。具体包括: (1)实现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依据统一技术规 范,整合全国多尺度地理信息资源,实现基于网络化运行环境的 地理信息资源互联互通。 (2)提供一站式的地理信息综合服务:建成分布式地理信 息服务系统,提供信息浏览、标图制图、导航定位、信息加载、 系统搭建等网络化地理信息服务功能及二次开发接口,为政府、 企业、公众提供在线地理信息服务。
7

(3)形成业务化运行维护与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公共服 务平台”运行维护有关规定和管理办法,建成“公共服务平台” 服务管理系统,形成不间断运行服务机制,为“公共服务平台” 的资源管理、服务调度、运行监控及适时更新提供有力的保障。
2)建设意义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务 院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和《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 (2006- 2020) 》的重要举措,对于增强我国地理信息公共服务 能力、发挥地理信息资源的最大效益、提升全社会地理信息资源 开发利用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 (1)切实提升我国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能力:“公共服务平 台” 将作为信息化条件下我国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的主要运行形态 与手段,向各类用户提供权威高效的地理信息实时综合服务。这 将极大地提升我国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能力, 有效地缓解地理信息 供需矛盾,较好地满足政府、企业、社会大众对地理信息在线服 务的需求。 (2)有效促进地理信息的深入广泛应用: “公共服务平台” 将为广大用户阅览地理信息、加载专业信息、搭建业务运行系统 提供高效工具,使地理信息服务能无缝地嵌入到各部门、行业的 现有业务应用系统中去, 有效解决以往应用系统建设运行中存在 的技术难度大、建设成本高、开发周期长、更新维护难等问题,
8

促进地理信息更加深入广泛的应用。 (3)充分发挥地理信息资源的最大效益: “公共服务平台” 将把分散在各地的地理信息数据资源整合为逻辑上集中、 物理上 分布的统一地理信息资源, 成为国家信息化的最重要基础设施之 一。它的建设与运行将有力促进跨地区地理信息资源共享与应 用,有效避免“信息孤岛”现象,充分发挥地理信息在政府宏观 决策、国家应急管理、社会公益服务、产业升级拓展、人民生活 改善等方面的保障服务作用,发挥我国地理信息资源的最大效 益。 (4)有力推进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 “公共服务平台”的 建设与运行将使测绘从传统纸质地图、 数据提供服务提升为在线 地理信息服务,从以往的相对静态服务逐步发展为实时综合服 务。这一方面会带动我国地理信息获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服 务网络化和应用社会化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与系统研发, 另一方面 将为一大批企业进行地理信息资源的增值服务提供开发环境, 有 力地促进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
1.3 主要设计依据与设计原则 1)政策依据
最近一段时间,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加强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多 次做出重要批示。胡锦涛总书记 2008 年 6 月 5 日在两院院士大 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加快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
9

统、 网络通讯技术的应用以及防灾减灾高技术成果转化和综合集 成,建立国家减灾和风险管理信息共享平台”。中共中央政治局 常委、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 2009 年 1 月 12 日在对测绘工作 的批示中要求 “测绘部门应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 加强自主创新, 着力构建数字中国,加强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为保持经济平稳 较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 近年来国务院及有关主管部门制定了一系列主要政策性规 章或规划,包括: (1)《国务院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国发[2007]30 号):要切实提高测绘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构建基础地理信息 公共平台,更好地满足政府、企业及人民生活等方面对基础地理 信息公共产品服务的迫切需要。 (2)《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06 年国务院批 准发布):到 2010 年,我国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基础测绘公 共产品;到 2020 年,要实现服务网络化社会化。国家测绘局在 《测绘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指出要以地理信息为 基础平台整合社会、经济和人文等信息,促进各类信息资源的共 享和高效开发利用,到 2010 年初步实现基础地理信息服务网络 化。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我国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 建设和应用若干意见”(国办发 2001-53 号):要求各级测绘部 门与当地发展计划等有关部门配合, 共同推进本地区地理空间信
10

息协调机制的建设,解决好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条块分割、封闭管 理等问题。注重发挥测绘部门的整体优势,实现与同级政府部门 的网上适时数据传输与服务, 促进地理空间信息设施的合理布局 和高效利用,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4) 《中办国办公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推进国 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的通知》 (中办发[2006]18 号):要 求各部门建设基于广域网络的信息系统, 应首先使用国家统一建 设的电子政务网络,不得独自新建或租用商用广域网络链路。 (6)《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专项规划》(国家 测绘局 2008 年 10 月):要求各级测绘部门全力做好“公共服务 平台”的建设工作,到 2010 年初步完成国家级节点和有条件省、 市节点的建设,到 2015 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应用。 (7)国家测绘局《关于推进国家综合减灾和风险管理信息 共享平台建设建议的函》(国测函[2008]100 号):向国务院应 急办、 国家减灾委办公室提出把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作为国家综合 减灾和风险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 加快推进地理信 息公共平台建设。 上述领导讲话和政策性文件与规划均是本设计指南的重要 依据。
2)参照的技术标准与管理规定
本设计将遵循和参照国家和有关主管部门制定和发布的一
11

系列与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有关的技术标准规范与管理规定, 主要 分为三类: (1)计算机信息系统有关标准规范与规定:如电子政务信 息系统技术规定、信息安全保密规定等。 (2)国家及行业地理信息技术标准规范:如基础地理信息 要素分类与代码、地理元数据标准、OGC 服务标准等; (3)地理信息服务的有关管理规定:如测绘成果密级划分、 公开地图发布规定等。 详见附录 A。
3)设计原则
(1)需求牵引、保障服务:面向政府宏观决策、国家应急 管理、社会公益服务等对在线地理信息服务的迫切需求,充分发 挥国家各级测绘部门长期积累的基础地理数据资源、 服务架构及 更新优势, 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用户跨地区地理空间信息应用的 需要。 (2)统一标准、集成创新: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采 用先进成熟的技术标准与方法,做好“公共服务平台”概念设计 与技术规范制定,形成符合国情、先进实用、标准统一的“公共 服务平台”设计方案与技术规范。 (3)统筹兼顾、持续发展: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是一个技
12

术复杂、涉及面广、周期较长的超大型地理信息系统工程,要在 统一规划指导下急用先行,分步实施。技术设计要兼顾当前急需 与未来扩展,功能设计要有较强的开放性和扩展性。主节点、分 节点和信息基地建设既要符合统一技术要求,也要发挥自身特 点,并为今后技术提升、功能升级留有余地。
2 平台总体构架与主要建设内容
2.1 平台总体构架
图 2-1 给出了“公共服务平台”总体构架,主要由数据层、 服务层和运行支持层等组成。
图 2-1“公共服务平台”总体构架
13

1)数据层
主体内容是公共地理框架数据,包括电子地图数据、地理实 体数据、地名地址数据、影像数据、高程数据等。其是在多尺度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基础上,根据在线浏览标注和社会经济、自 然资源信息空间化挂接等需求,按照统一技术规范进行整合处 理,采用分布式的存储与管理模式,在逻辑上规范一致、物理上 分布,彼此互联互通,并以“共建共享”方式实现协同服务。
2)服务层
主要包括平台门户网站、服务管理系统、地理信息基础服 务软件系统、二次开发接口库。门户网站是公共服务平台的统一 访问界面,提供包括目录服务、地理信息浏览、地理信息数据存 取与分析处理等多种服务,并通过服务管理系统实现统一管理。 普通用户主要通过门户网站获得所需的在线地理信息服务, 专业 用户则可通过调用二次开发接口, 在平台地理信息上进行自身业 务信息的分布式集成,快速构建业务应用系统。
3)运行支持层
主要包括网络、服务器集群、服务器、存储备份、安全保密 系统、计算机机房改造等硬环境和技术规范与管理办法等软环 境。
“公共服务平台”由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主节点、分节点和信
14

息基地组成。 主节点、 分节点和信息基地三级节点分别依托国家、 省(区)、市(县)地理信息服务机构建设和运行,具有相同的 三级技术架构。节点间通过网络实现纵横向互联互通,形成一体 化的地理信息服务资源,向用户提供在线地理信息服务。图 2-2 给出了主节点、分节点和信息基地的连接关系。
图 例
服务注册系统
访问接口 服务调用 管理关系 访问 接口 各级服务提 供机构
专业应用系统 HTTP/JS
门户服务
册 服务注
访 问 接 口 浏览用户 访 问 接 口
访问接口 访问 接口
数据资源
地理信息 服务
数据资源
地理信息 服务
数据资源
地理信息 服务 数据资源 地理信息 服务
数据资源 数据资源 地理信息 服务 数据资源 地理信息 服务 数据资源 地理信息 服务
地理信息 服务
图 2-2 “公共服务平台”节点的连接关系
2.2 主要建设内容
各级节点和信息基地的建设需依据《国家地理信息公共平 台建设专项规划》、《国家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指导意见》、 《国家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技术设计指南》及相应的标准规范,组 织开展数据层、服务层、运行支持层的建设,同时需结合各自的 空间尺度和服务特色确定建设重点。
15

1)主节点建设
一是开发并部署“公共服务平台”门户网站、总体服务与 用户管理系统、地理信息基础服务软件系统。其中门户网站是普 通用户访问地理信息平台功能的入口; 总体服务与用户信息管理 系统提供标准的访问接口, 支撑分节点和信息基地实现分级服务 注册管理及用户注册管理, 并负责信息交换与服务的统一管理和 调度;地理信息基础服务软件系统提供地理信息数据的组织管 理、符号化处理、地理信息查询分析、数据提取等功能以及符合 互操作规范的调用接口,支持在线服务的发布。。 二是根据在线服务的需要,以 1:5 万及以小比例尺基础地 理信息数据为基础,进行内容提取等整合加工,形成相应尺度的 公共地理框架数据集,并对其进行持续管理维护与更新。 三是建设与主节点规模相适应的数据存贮和服务软硬件环 境、网络环境、安全保密体系,并实现与国务院应急办、防总、 国家减灾委等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各分节点的联通。
2)分节点建设
一是部署分节点地理信息基础服务软件系统;二是以 1:1 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主要基础, 整合加工并管理维护相应尺度 的公共地理框架数据;三是建设本级节点软硬件、网络、安全保 密系统, 实现与主节点、 本区域相关政府部门及信息基地的联通。 各分节点可以直接利用国家级门户网站,也可根据需要建
16

立本级门户网站, 展示本区域及相关信息基地的数据资源和服务 功能。 分节点可以利用平台提供的统一访问接口在其自己的门户 网站建立服务注册和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等用户界面, 实现服务、 用户信息的分级注册和用户单点登录、用户权限授权等管理功 能。
3)信息基地建设
一是部署信息基地地理信息基础服务软件系统;二是以 1:2000、1:1000、1:500 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整合加 工并维护管理相应尺度的公共地理框架数据; 三是建设本级节点 软硬、网络、安全保密系统,实现对本区域公共基础地理信息资 源的存贮管理,实现与分节点及本区域相关政府部门的联通;四 是作为主节点的信息基地, 为平台提供现势性强的大比例尺数据 资源,并负责其更新与维护。 信息基地可以直接利用主节点或分节点门户网站,也可根 据需要建立信息基地的门户网站, 展示本区域地理信息公共服务 平台提供的数据资源和服务功能。 信息基地可以利用平台提供的统一访问接口在其门户网站 建立服务注册和用户注册、用户登录等用户界面,实现服务、用 户信息的分级注册和用户单点登录、用户权限授权等管理功能。
17

3 数据层设计
公共地理框架数据是平台服务的数据主体,如图 3-1 所示。 其是针对社会经济信息空间化整合和在线阅览标注等网络化服 务需求,依据统一技术标准和规范,对现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 行一系列的加工处理形成的以面向地理实体、 分层细化为重要特 征的数据,包括地理实体数据、地名地址数据、电子地图数据、 影像数据、高程数据五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既是公共地理框架 数据的主要数据源, 也可直接提供给有关专业用户或特殊用户使 用。
地理实体数据
地名地址数据
电子地图数据
影像数据
高程数据
地理实体数据
地名地址数据
电子地图数据
影像数据
高程数据
DLG
DRG
DEM
DOM
图 3-1 平台数据层构成
为了有效地服务政府、企业和公众,需分别制作涉密版与 公众版两个数据集。 涉密版数据须在涉密网环境下使用并提供在 线服务。公众版数据是依据国家有关规定,采用特定技术进行涉
18

密信息内容过滤、空间精度降低等处理,用于在非涉密网环境中 提供在线信息服务。
3.1 公共地理框架数据构成
公共地理框架数据主要包括地理实体数据、地名地址数据、 电子地图数据、影像数据、高程数据五类。
1)地理实体数据
地理实体数据是根据相关社会经济、自然资源信息空间化 挂接的需求,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内容提取与分层细化、模 型对象化重构、统计分析等处理而形成的。其采用实体化数据模 型,以地理要素为空间数据表达与分类分层组织的基本单元。每 个要素均赋以唯一性的要素标识、实体标识、分类标识与生命周 期标识。通过这些标识信息能够实现地理要素相关社会经济、自 然资源信息的挂接,还能够灵活地进行信息内容分类分级与组 合,并实现基于要素的增量更新。 地理实体数据包括基本地理实体和扩展地理实体两类。其 中基本地理实体包括境界与政区实体、道路实体、铁路实体、河 流实体、房屋院落实体、重要地理实体等。扩展地理实体由各级 节点及信息基地根据具体情况定义并整合加工。 各类实体的最小粒度应与相应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所采集的 最小单元相同,如 1:5 万比例尺政区与境界实体的最小粒度应
19

至三级行政区(市辖区、县级市、县、旗、特区、林区)及相应 界线;1:2000 及以大比例尺的境界与政区实体的最小粒度至四 级行政区(区公所、镇、乡、苏木、街道)及相应界线。 (1)境界与政区实体:包括行政境界及其所围区域。行政 区域实体按不同级别行政单元划分,包括国家、省(直辖市、自 治区、特别行政区)、地区(地级市、自治州、盟)、县(市辖 区、县级市、自治县、旗、自治旗、特区、林区)、乡(区公所、 镇、苏木、民族乡、民族苏木、街道)等;行政境界是行政区域 的边界,每个行政境界实体由相邻行政区域单元定义。 (2)道路实体:按道路名称划分,以道路中心线表达。即 将具有同一名称的道路的中心线定义为表示该道路的实体。 所有 道路实体构成连通的道路网。 不同尺度数据集中的所有道路都需 以中心线表达,并构成连通的网络。对于源数据中没有名称的道 路,按其中心线的最小弧段定义实体。 (3)铁路实体:按铁路名称或专业编号划分,以铁路中心 线表达。 即将具有同一名称或专业代码的铁路中心线定义为表示 该铁路的实体。所有的铁路实体构成连通的铁路网。不同尺度数 据集中的所有铁路都需以中心线表达,并构成连通的网络。对于 源数据中没有名称或专业代码的铁路, 按其中心线的最小弧段定 义实体。 (4)河流实体:按河流名称划分,以河流骨架表达。即将 具有同一名称的河流的骨架线定义为表示该河流的实体。 所有河
20

中国移动统一信息平台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企业信息化一期工程统一信息平台技术规范 (v1.0)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目录1总则1 1.1.概述1 1.2.适用范围1 1.3.起草单位1 1.4.解释权2 2应用体系架构3 2.1.两级架构3 2.2.统一信息平台的组成4 2.3.总体技术要求5 3展示平台6 3.1.域名规则6 3.2.登录流程7 3.3.访问安全控制7 3.3.1.认证8 3.3.2.加密9 3.3.3.授权9 3.4.个性化展现经管9 3.5.内容应用聚集10 3.6.系统性能要求10 4网络和接入平台11 4.1.全国互联广域网组织结构11 4.1.1.全国互联广域网拓扑结构11 4.1.2.广域网互联承载网络的选择12 4.1.3.全国互联广域网的路由13 4.1.4.全国互联广域网的网络安全13 4.2.集团公司统一信息平台的网络组织结构13 4.2.1.集团公司统一信息平台局域网13 4.2.2.集团公司统一信息平台接入15 4.3.省公司统一信息平台的网络组织结构16 4.3.1.省公司统一信息平台局域网16 4.3.2.省公司统一信息平台接入18 4.4.IP地址规划19 4.4.1.IP地址规划原则19 4.4.2.IP地址规划方法20 4.4.3.IP地址规划要求21 5安全经管平台21 5.1.网络经管及网络安全21 5.1.1.网络系统经管21 5.1.2.网络安全22

5.2.系统经管及系统安全23 5.2.1.系统经管23 5.2.2.系统安全24 5.2.3.数据经管和安全25 5.2.4.防病毒26 6系统和环境要求27 6.1.系统要求27 6.1.1.主机设备27 6.1.2.操作系统27 6.1.3.存储备份设备28 6.1.4.网络设备29 6.1.5.数据库31 6.1.6.展示平台软件33 6.1. 7.开发工具34 6.1.8.系统文档34 6.2.机房环境要求35 6.2.1.机房环境条件35 6.2.2.接地要求36 6.2.3.空调及电源36

信息资产管理系统设计方案

? ?

XXX 信息资产管理系统 设 计 方 案

2011年9月目录

一项目设计概述 1.1项目现状及需求分析 项目现状 在目前的人工管理状态下,存在着对人为操作的严重依赖,服务质量难以监控,需要一套先进可靠的管理系统,避免给IT 系统带来更多的运行维护管理风险。 ?没有合理的服务级别评估机制,导致项目运营时无法实现服务承诺。 ?开展运营外包无法评估服务级别所需资源和成本,投入与收益难以量化。 ?服务质量不稳定。更多原因是现场服务标准不够明确,服务质量大多依赖于个人的技能和知识水平、态度。 ?服务管理不细致,导致服务质量影响信息系统运维目标难以达成。 上述的管理风险常常困扰信息化深入推进时,因此需要进一步提升IT 服务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标准化,为高速发展的业务经营提供有力的支撑。 1.2项目目标 引入IT 服务管理的国际最佳实践理论ITIL,提升管理创新能力;建立一套基于国际ISO20000 服务管理标准的ITSM 体系和ITSM平台工具,固化相应的IT 服务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IT 服务风险。 ?实现IT服务管理的信息化,规范IT服务管理流程,提高IT服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降低IT服务成本,提高用户对IT服务的满意度。 ?通过服务台为IT服务的用户提供一个单一联系点,协调IT部门和用户之间的关系,为IT 服务的运作提供支持。 ?通过事件管理流程,在给用户和公司的正常业务活动带来最小影响的前提下,使IT系统能

够尽快地返回到正常工作状态;保留事件的有效记录,以便能够权衡并改进处理流程,同时给其他的服务管理流程提供合适的信息,以及正确报告进展情况等。 通过资产管理功能及其相关流程,对单位的所有IT资产的基本资料进行登记和维护,为资产相关的运维服务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基础,并对资产的配置变化进行跟踪,基本实现IT 资产的配置管理。 1.3系统功能设计 1.3.1服务台 对服务请求信息提供必要的初始支持,根据需要启动相应的服务流程,支持自动派单和人工派单,并对服务流程跟踪监督,同时向服务请求方反馈服务结果信息。 服务台的基本要求如下: 1)为用户提供IT服务窗口,用户可以通过该窗口填写故障申诉和服务申请记录。 2)能够支持用户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提交投诉和服务申请。 3)能够提供预定义故障和申请服务的类别,自动激活不同的处理流程。 4)用户能够通过电话咨询、网站查询等方式了解自己提交的投诉和服务申请的处理结果。 5)支持对故障和服务申请的跟踪督办,确保所有的故障和服务申请能够以闭环方式结束。 1.3.2事件管理 事件管理包含以下功能:

设备维护平台接口技术设计规范方案说明书[2013_05_13]

设备维护平台 接口技术规范说明书 (版本号V1.0) 杭州天梦科技有限公司

二?一?年五月

更改履历 注:更改人除形成初稿,以后每次修改在未批准确认前均需采用修订的方式进行修改

目录 1 概述 (2) 1.1编写目的 (2) 1.2预期读者 (2) 1.3参考文献 (2) 2 接口平台设计 (2) 2.1技术架构 (2) 2.1.1接口架构图 (2) 2.1.2业务流图 (3) 2.2部署方式 (4) 2.3接口标准 (4) 2.3.1技术标准 (4) 2.3.2数据规约 (5) 2.3.3 示例 (6) 3 WEBSERVICE 服务 (8) 3.1设备维护平台提供的服务 (8) 3.1.1接口服务清单 (8) 3.1.2接口服务设计 (8)

1概述 1.1编写目的 为设备维护平台的信息同步和共享,制定了统一的接口规范,用来指导各系统的接口设计、开发、联调及迁移工作。 范围:本文档主要是对设备维护平台与外围业务系统的数据交互需求进行说明。 1.2调试要求 强烈要求第三方调用者,先做测试库的接口调试,确保接口及参数调用正确, 否则将对正式库可能出现的系统故障承担主要责任。 1.3预期读者 项目组人员、各交互系统涉及到的开发厂家。 1.4参考文献 《智能交通设备维护管理系统设备接入标准》杭州天梦科技有限公司 2接口平台设计 2.1技术架构 2.1.1接口架构图 (暂缺)

2.1.2业务流图 说明:用户通过接口。 2.2部署方式 接口服务层包括 Webservice 服务、展现集成服务。 I 审權不逋i±l TT. 維修移交 是否塞俵底虽范国 「 人工确认 维楼反逮 [否 ] 稈序椎测 V 是否堆楼完工.A*

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技术规划设计方案

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技术建议方案

目录 第一章概述 (4) 1.1项目背景 (4) 1.2建设目标和意义 (5) 1.3平台功能需求分析 (6) 第二章电子商务平台总体设计 (7) 2.1整体设计原则 (7) 2.1.1权威性 (7) 2.1.2及时性 (7) 2.1.3可靠和安全性 (7) 2.1.4适应性 (8) 2.1.5先进性 (8) 2.1.6系统性能 (8) 2.1.7易管理性 (8) 2.1.8技术的先进性和成熟性 (8) 2.2系统架构设计 (9) 2.2.1应用支撑平台软件架构设计 (9) 2.2.2技术开发路线设计 (10) 2.2.3总体逻辑结构 (11) 2.2.4系统设计特点 (12) 2.3平台系统设计 (12) 2.3.1整体风格 (12) 2.3.2系统主色调 (13) 2.3.3导航页 (13) 2.3.4电子商务平台首页设计 (13) 第三章电子商务平台功能描述 (15) 3.1栏目按功能分类 (15) 3.2网站栏目功能说明 (16) 3.2.1 信息类 (16) 3.2.2业务类 (16) 3.2.3服务类 (20) 3.2.4功能类 (21) 第四章商务平台后台管理 (23) 4.1用户管理模块 (23) 4.2目录维护 (24) 4.3页面设置 (25) 4.4信息发布管理 (25) 4.5个性化功能 (27) 4.6日志管理 (28) 4.7网上订阅管理 (29) 4.8会员管理 (30)

第五章安全设计 (31) 5.1建立应用安全管理保障体系 (31) 5.1.1安全技术体系 (31) 5.1.2管理体系 (31) 5.1.3人才教育体系 (31) 5.2应用网络安全策略及安全规范 (32) 5.3信息安全防御系统 (33) 5.3.1总体描述 (33) 5.3.2防火墙 (33) 5.3.3入侵检测 (34) 5.3.4漏洞扫描 (35) 5.3.5病毒防治 (35) 5.3.6安全审计 (36) 5.3.7Web信息防篡改系统 (37) 5.4应用级安全保密措施 (38) 5.5用户级安全保密措施 (40)

中国移动统一信息平台业务规范v.

中国移动企业信息化一期工程统一信息平台业务规范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目录

1 总则 1.1. 概述 目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已成为世界第一大GSM移动电话运营商,并已经从提供话音和基本数据业务的单一业务运营者逐步转变为提供话音、数据、Internet及未来多媒体业务的综合业务运营商。中国移动在企业信息化的实践过程中逐渐确立以BOSS、NMS、MIS为核心的IT架构,在企业的运营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移动企业信息化一期工程建设首先要加强现有应用系统的推广和新应用系统的建设,使企业信息化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与此同时,还必须进行应用系统平台的集中化和WEB化改造,实现接入的多元化,通过基础网络建设为扩展的应用提供更好的网络承载。在此基础上,考虑目前由于不同的信息系统服务于企业的不同管理方向而形成企业的信息孤岛问题,需要进行企业IT应用和信息在表现层和应用层的重整;同时为了使企业的领导和员工更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和知识,完成各自的工作,需要进行企业IT能力和资源面向使用者角色的重构。以上这些工作的完成将使中国移动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从目前的OA系统升级改造成为统一信息平台,为进一步扩展成为企业门户打下基础。 本规范阐述了中国移动企业信息化一期工程统一信息平台建设的目标与原则,定义了系统建设的功能业务需求,是中国移动进行企业信息化一期工程统一信息平台建设的业务框架标准。 1.2. 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司企业信息化一期工程统一信息平台建设。

1.3. 起草单位 本业务规范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负责起草。 1.4. 解释权 本规范的增补、修订及解释权属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如中国移动在此之前的文件与本规范有矛盾,按此规范执行。

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方案.doc

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方案1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方案 一、建设现状 随着信息化管理需求的增长,学院构建了相对完善的校园网络,并依托网络平台开发喝使用了一系列MIS系统,如教务管理、人事管理、招生就业管理信息系统等。但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整个信息化系统的规模在逐渐扩大,对信息系统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现有信息系统的瓶颈也越来越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有的网络设备的数量和工作性能已经不能满足日益膨胀的信息交换的需求; 2)、网络的移动性不强,缺乏便捷的网络接入方式; 3)、面对呈几何级数增长的信息量,存储备份问题非常突出; 4)现有MIS系统的不够全面,只有部分管理部门在使用,没有覆盖学院的所有主要的业务; 5)、现有MIS系统之间相互独立,互不沟通,数据不能共享,数据孤岛问题日益突出以及系统之间信息不一致等问题; 6)没有完善的教学资源的管理和使用系统,图书资源的易用性和利用率不高。

二、建设目标 学院作为一个大型事业单位,组织结构复杂,信息平台建设时间比较长,硬件要升级扩充,软件要整合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总体规划,分布实施;重点突破,追求实效。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总体目标为: 1、在已有的网络硬件平台上对核心层网络设备进行升级,扩充接入层和会聚层设备,改造网络线路,构建无线网络,使校园网遍及校园的全部网络。提供校园网的随时、随地接入; 2、建立内部网安全子系统,从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数据传输加密、系统审计与检测、监控以及病毒防护等方面,实现网上信息的安全保密; 3、整合信息管理平台,形成统一的权限管理、资源管理;实现网上各应用系统的统一授权、数据交换、安全控制; 4、构建网络课程平台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5、加大图文中心的资源建设和共享范围,提高文献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三、系统构架 信息管理平台的总体框架如下图所示: 如上图,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管理平台应用体系首先要建设一个统一的应用支撑平台,它为整个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平台提供统一的网络支撑平台、统一的数据传输格式、统

设计院信息化方案110329.doc

上海航天建筑设计院信息化建设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二O一一年三月

上海航天建筑设计院信息化建设方案 设计院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从推行CAD技术开始“甩掉图板”,到建立自己的局域网,实现了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图纸交流、信息共享但总体而言,这样的信息管理系统层次较低,对信息资源的利用仍停留在静态信息的层面上。 当今先进的工程设计行业的信息管理,已从静态的信息资源管理向设计过程的信息管理推进,信息管理的范畴已突破了传统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延伸至企业的生产全过程和经营决策过程,信息管理系统由单向静态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向交互式、动态的集成应用系统发展,推行设计、采购、施工管理一体化解决方案,信息系统涵盖了工程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为提高设计院设计和管理能力,提升综合竞争力,急需加强信息化建设。 一、信息化建设思路 在“十二五”期间,设计院将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通过对信息、资源与环境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建立并完善企业内、外部信息管理与交流平台;着力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优化企业业务流程、创新企业管理理念,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与内部管理中不断提高集约化程度,进而提高决策、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并以此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二、信息化建设目标 1、建立企业门户网站

建立企业网站,通过构建对外交流窗口,提升企业品牌与形象。在加强企业与社会之间信息联系的同时,为客户提供更完善的服务,进而改善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运营效率。 2、工程设计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应用集成的理念,以效益为重,不求全局集成,重点建立实用性强和扩充性好的局部信息系统。以建设“一个平台、三大系统”为目标,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网络平台建设应能满足应用体系的发展需求;应用体系建设应推行以工程数据库和模型设计为主的集成化设计技术,逐步建立和完善工程设计集成化系统,推行协同设计;建立和完善综合项目管理系统;建立和完善经营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集成系统);同时特别注重开发、引进、消化、吸收和推广一批有助于提高设计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先进应用软件,以提高总体效益和竞争实力。 3、工程总承包 通过建立项目管理系统,规范作业流程,降低管理成本,有效控制质量;通过对进度与费用综合检测,提高资金管理和运作水平。 三、信息化建设方案 (1)网络平台 建立以公司本部为核心的网络与通信系统,为项目提供Email、FTP、数据库、WWW、文件共享及外部设备共享、特殊应用等服务,使各方项目组成员都能够迅速方便地交换和共享信息。网络系统的建

电子政务云平台设计指南

(一)“信息孤岛”的形成 由于政府各部门的信息系统基本上都是各自规划、分散建设、独立运行的,而且数据格式与标准互不相同,导致各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组织、规划和互联。“数据王国”仍然存在“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本来可以向公众公开的文件、信息、资源依然被掌握在各个部门手中,不能由其他部门和社会公众及时共享造成了“信息孤岛”现象。 五、设计内容及重点 (一)需求设计 1.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是指由县级以上信息化主管部门,组织专业技术服务机构,运用云计算技术,统筹利用已有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信息资源、应用支撑等资源和条件,统一建设并为各政务部门提供基础设施、支撑软件、应用功能、信息资源、运行保障和信息安全等服务的电子政务综合性服务平台。 2.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应紧紧围绕各级政务部门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提高履行职责能力的迫切需要,为各部门实现政务、业务目标提供公共的技术环境和服务支撑。 3.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应有效支持政务部门灵活、快速部署业务应用,满足业务不断发展和改革的需要。 4.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应满足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信息共享,以及行业系统与地方应用条块结合的需要。 5.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应满足大量数据访问、存储和智能化处理的需要。 6.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应满足安全可靠运行的需要。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指南 QWB_2014智慧城市圈子专注产业链的概念普及、报告分析及趋势等的行业分享,致力于搭建IT大佬、政界、商界、学界的跨界智力及项目对接平台!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工作的通知》(中办发﹝2011﹞13号)、《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3号)和《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工信部规﹝2011﹞567号),充分发挥既有资源作用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潜能,开展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继续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全面提升电子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特制定本指南。 一、设计目的

平台梯子设计技术规定

1总则 1.0.1本规定适用于石油化工厂的设备平台梯子的设计。 1.0.2本标准代替《平台梯子设计技术规定》(BA8-5-2-87)。 2平台梯子的设置原则 2.0.1为了便于生产操作和维护检修,凡工艺设备的人孔、进出口阀、液面计、调节阀及操作频繁的单独阀、压力表、热电偶等,标高在2000mm以上一般都应设置平台。特殊情况也应保证操作人员和检修人员能进行操作和维护。 2.0.2装置内布置相邻的设备群,若仪表、阀较多操作、维护较频繁时,宜设置联合平台,中间用走道相接,走道宽度一般应≥800mm。 2.0.3设置平台应尽量经济、合理、安全方便。操作平台的大小应根据工艺安装、自控等专业及维修需要确定,但平台上应有不小于600mm宽的人行通道。 2.0.4每两层平台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2200mm。 2.0.5为立式设备设置平台,人孔中心线与平台面的距离应在500~1000mm范围内,且应不超过1200mm和不低于500mm。 2.0.6梯子(包括45°斜梯,55°斜梯及直梯等)的选用应按工艺安装专业和平台结构需要而设置,若用斜梯应尽量选用45°斜梯为宜。 2.0.7设备内介质如在操作温度下能自燃,则在设置其平台梯子时应考虑便于安全疏散,对于较大的联合平台,若只有一个正常操作梯子则应在平台的另一端设置安全梯。 2.0.8立式设备顶层平台的宽度一般宜按下列要求选用。 a)顶层为圆形平台时,平台外径宜取设备内直径D加80mm~210mm。 d)顶层为方形平台时,平台伸出设备外壁的宽度视设备直径大小确定。一般设备直径≤1200mm时,平台伸出宽度宜取200~300mm;设备直径>1200mm时,平台伸出宽度宜取200mm~600mm。 c)若顶层平台伸出过宽设计有困难时应与有关专业协商解决。 3平台设计的基本要求 3.0.1设备上的梯子平台设计荷载仅考虑一般正常操作和检修需要,按平台自重100Kg/m2、活荷载100Kg/m2、检修荷载200Kg/m2考虑的,当平台上荷载超过此值时,工艺安装专业应提供荷载资料对平台(必要时对设备壳体)进行核算,并对平台作特殊加固。若荷载太大设计有困难时,应与有关专业协商修改承重方案。 3.0.2两设备之间有平台相连时,如两设备温差大于150℃时,联合平台上横梁必须采用螺栓

信息化系统安全运维服务方案设计

信息化系统安全运维服务 方案设计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信息化系统 安全运维服务方案

目录 1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服务范围和服务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服务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2系统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网络系统...................................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设备清单................................... 错误!未定义书签。 应用系统................................... 错误!未定义书签。3服务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系统日常维护............................... 错误!未定义书签。 信息系统安全服务........................... 错误!未定义书签。 系统设备维修及保养服务..................... 错误!未定义书签。 软件系统升级及维保服务..................... 错误!未定义书签。4服务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基本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信用信息体系平台建设详细设计方案

信用信息体系平台建设详细设计方案 1.1.标准规范建设 1.1.1.数据规范编制 1.1.1.1.数据标准 ?元数据标准。元数据是指对数据的描述,例如数据交换频率、数据字段、共享范围等信息。元数据标准制 定是为各监管部门数据收集、整合与应用时提供统一 的指引作用,本项目元数据标准定义市场监管信息资 源的核心元数据及扩展方法,分别定义关系数据表、 文件格式数据、服务数据三类格式数据的核心元数据 定义,为市场监管目录设计与资源目录模块开发奠定 标准模板基础; ?数据元标准。数据元是指数据库中字段的格式规定。 因历史原因,各监管部门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没有 统一的数据标准统一开发规范,当前跨部门监管数据 资源不对称、格式不统一等问题严重,本项目在整合 数据过程中,数据元标准制定统一规范了跨部门监管 数据的字段与格式要求,向各监管部门明确提供数据 的统一格式要求,也是本平台数据ETL过程的重要标 准。 ?信用信息分类规范:为加强社会信用信息资源的记录、

整合、应用,规范和指导各部门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建 设,将制定信用信息分类规范。规范是在梳理市信用 信息资源基础上,参照省、国家信用信息相关标准规 范编制而成。 1.1.1. 2.目录标准 ●信息资源目录编码标准。根据资源提供部门、数据类 型等提出社会信用信息目录、资源、市场监管号、资 源目录版本的统一编码规则; ●社会信用信息共享目录。基于数据标准与信息资源目 录编码标准制定规范的《社会信用体系信息共享目录》,通过定期更新发布方式提供各监管部门使用。 1.1. 2.技术规范编制 1.1. 2.1.开放接口接入规范 为方便第三方系统接入,以加快数据实时共享性,提供丰富的数据应用方式本期为第三方系统提供开放接口,开放接口包括第三方系统向《社会信用体系信息平台》提供数据的接口,以及第三方系统应用《社会信用体系信息平台》的数据接口。数据交换接入规范提出数据开放接口的提供与应用规范,为第三方接入单位提供标准的指引技术文档。 1.1. 2.2.信息资源公开技术规范

XXXX网站项目技术设计方案

上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网站项目 技术方案 (讨论稿)

作者 公布日期 批准人 文件名 版本0.1 项目经理 所属团队 开发员 测试员 文档修改日志 序号版本修改内容修改日期修改人1 0.1 创建2009-05-27

1上海证券网站的总体建设目标 上海证券本次网站改版的总体目标为 (一)可扩展性 (二)可靠性 (三)易于维护管理 (四)易用性 (五)安全性 (六)高效性 (七)跨平台原则

2网站系统需求分析 2.1 系统建设需求 公司及公司产品宣传 面向互联网用户,向用户展现证券公司及其各种服务,特别是资料分析资讯等的基本信息。实现将普通社会公众培养为潜在投资者、将潜在投资者引导为证券公司股票投资者的宣传功能。 客户服务系统对来自互联网的客户提供服务功能 互联网客户服务系统必须整合证券公司主页和以上两项功能,在同一平台上对功能加以必要的完善,突出开放式投资和理财服务两项功能。 能够满足海量用户访问的系统负载要求 能够满足证券公司主动服务和客户自助服务的要求 增强的网站粘滞性 增强的网站SEO,通过搜索引擎主动为网站带来更多的流量。 能够满足现代网络安全性规范的要求 系统在运行后,网络日常维护重点便在于网站的安全性,我们通过我们的系统设计和日常维护规范等方面的工作,都可以保证网站安全性。 建立基于新型技术平台构建的网站门户系统(含后台分析管理系统),全面提升门户营运效能,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基础构架要求支撑全站或指定页面的定制布局,可快速发布新页面。支持全站或指定页面的链接流量收集,全站或指定页面的客户行为收集。 后台系统配置灵活,具备一定的分析统计及客户行为的数据挖掘功能,为公司的客户分析系统做好数据收集准备。 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网站系统,和客服及相关系统整合,全面提升人机界面及客户体验。 对客户及相关系统作出更加有机的整合,进一步实现系统之间的联接和信息共享。包括:网站的交易、查询、论坛等全面实现单点登陆;网站和call-center邮件、短信、信息全面整合联动,杜绝信息孤岛(比如客户邮件投递失败,网站不知道,客户电话过客服中心而网站后台无体现)。 基于新的网站门户特定子系统的定制开发。 配合性的升级和建设一些适应新时期需求的子系统及特色功能,包括:

开发区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开发区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开发区(园区)公共服务平台 建设方案 主管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实施单位:知金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一、规划综述 开发区(园区)现代远程与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分支机构建设涉及的主体主要包括投资主体、建设和运营主体等。投资主体决策选取平台建设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委托进行工程设计、筹集建设资金,并成立运营管理机构或委托进行管理。建设主体按照相关规划和工程设计进行平台软硬件条件的建设和设备安装调试。 (一)平台的投资主体 开发区(园区)现代远程与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可能的投资者主要有两类,一是政府(财政)性投资,这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二是盈利性机构投资,一般来说这是辅助性资金来源。 1、政府(财政)投资。 开发区(园区)现代远程与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作为一种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者,总体来说是非营利性的,或者是微利的,因此,其建设资金应该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性支出。政府的财政性支出的主要形式有: A、财政拨款。 各级政府部门的财政拨款是开发区(园区)现代远程与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政府为鼓励科技创新、促进开发区(园区)产业发展,会不断加大财

政拨款的力度。 B、政府主导的各类基金。 政府主导的各类基金也能够称为政策性基金,它不同于一般的民间基金,也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性风险基金,而是一种由政府设立的专项基金,它不以自身盈利为目的。这类基金是一种引导性基金,经过对开发区(园区)现代远程与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提供资助,带动和引导企业、专业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对公共服务平台进行投资(贷款)。政府(管委会)在整个开发区(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过程中扮演的不但仅是单纯出资者的角色,还扮演着资金管理者、建设管理者的角色。在政府对平台的投资管理过程中,政府决策部门经过对平台建设项目的计划、预算等进行审批,初审合格后报批,然后由资金管理部门对其进行资金核拨与管理。另外资金监督部门和项目实施监督部门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行监督。政府对开发区(园区)现代远程与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投资并不是以短期经济利益为目的,而是长期产业发展和开发区(园区)综合性效益为考量,因而资金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能够有效地的弥补市场机制在公共服务领域的不足。政府除了应该加大对开发区(园区)现代远程与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财政投入以外,还要需为开发区(园区)平台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环境并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

安全生产信息化平台设计方案

安全生产信息化平台设计方案

修订记录

目录 1 系统设计概述 (4) 1.1 任务目标 (4) 1.2 需求分析 (4) 2 系统组件设计 (4) 2.1 组件架构 (4) 2.2 组件简介 (4) 3 系统组件说明 (5) 3.1 应用物联网感知设备 (5) 3.2 数据中继服务器 (6) 3.3 通信服务器组 (6) 3.4 主(备)服务器组 (6) 3.5 系统访问终端 (7) 4 系统工作流设计 (8) 4.1 工作流架构 (8) 4.2 工作流简介 (8) 5 系统工作流说明 (8) 5.1 第三方接入 (8) 5.1.1 前期项目数据接入 (8) 5.1.2 监管部门数据接入 (8) 5.2 危险源数据导入 (9) 5.2.1 危险品数据导入 (9) 5.2.2 企业数据接入 (9) 5.3 大数据平台构建 (9) 5.4 实时监测功能实现 (9) 5.4.1 固定设备检测 (9) 5.4.2 移动设备检测 (9) 5.5 预案处置功能实现 (9) 5.5.1 危险评估预案 (9) 5.5.2 应急预案 (9) 5.5.3 应急指挥 (9)

1系统设计概述 1.1任务目标 进一步加强新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合作机制,完善事前事中事后安全生产监管需要,实现危险化学品源头控制,全程管控,对危险化学品仓储、流量、流向实时监控及应急救援。 1.2需求分析 ●完善基础数据建设包括一企一档、危险化学品流量流向、SDS库等模块; ●开发GIS系统保证安全生产信息的共享; ●开发危险化学品经营仓储(包括仓储和自有储存)、生产、使用、重大危险源等企业安 全生产监管信息模块; ●开发危险化学品经营仓储(包括仓储和自有储存)、生产、使用、重大危险源等企业安 全生产监控及预警模块; ●开发危险化学品仓库应急救援信息模块; ●实现新区公安局、建交委、文广局、气象局及相关区域应急队伍、物资等职能部门的数 据共享; 2系统组件设计 2.1组件架构 2.2组件简介 组件类别:

平台梯子设计技术规定

BDI 工程标准 平台梯子设计技术规定标准号: BA8-5-2-96 日期 1996 年 4 月 17 日共8 页第 1 页 中国石化北京设计院修改号 1总则 1.0.1本规定适用于石油化工厂的设备平台梯子的设计。 1.0.2本标准代替《平台梯子设计技术规定》(BA8-5-2-87)。 2平台梯子的设置原则 2.0.1为了便于生产操作和维护检修,凡工艺设备的人孔、进出口阀、液面计、调节阀及操作频繁的单独阀、压力表、热电偶等,标高在2000mm以上一般都应设置平台。特殊情况也应保证操作人员和检修人员能进行操作和维护。 2.0.2装置内布置相邻的设备群,若仪表、阀较多操作、维护较频繁时,宜设置联合平台,中间用走道相接,走道宽度一般应≥800mm。 2.0.3设置平台应尽量经济、合理、安全方便。操作平台的大小应根据工艺安装、自控等专业及维修需要确定,但平台上应有不小于600mm宽的人行通道。 2.0.4每两层平台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2200mm。 2.0.5为立式设备设置平台,人孔中心线与平台面的距离应在500~1000mm范围内,且应不超过1200mm和不低于500mm。 2.0.6梯子(包括45°斜梯,55°斜梯及直梯等)的选用应按工艺安装专业和平台结构需要而设置,若用斜梯应尽量选用45°斜梯为宜。 2.0.7设备内介质如在操作温度下能自燃,则在设置其平台梯子时应考虑便于安全疏散,对于较大的联合平台,若只有一个正常操作梯子则应在平台的另一端设置安全梯。 2.0.8立式设备顶层平台的宽度一般宜按下列要求选用。 a)顶层为圆形平台时,平台外径宜取设备内直径D加80mm~210mm。 d)顶层为方形平台时,平台伸出设备外壁的宽度视设备直径大小确定。一般设备直径≤1200mm时,平台伸出宽度宜取200~300mm;设备直径>1200mm时,平台伸出宽度宜取200mm~600mm。 c)若顶层平台伸出过宽设计有困难时应与有关专业协商解决。

{业务管理}中国移动统一信息平台业务规范

(业务管理)中国移动统一信息平台业务规范

中国移动企业信息化壹期工程统壹信息平台业务规范 (v1.0)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目录1总则1 1.1.概述1 1.2.适用范围1 1.3.起草单位2 1.4.解释权2 2目标和原则3 2.1.目标3 2.2.原则3 3统壹信息平台总体说明5 3.1.俩级架构5 3.2.统壹信息平台组成5 3.2.1.应用系统6 3.2.2.展示平台7 3.2.3.网络和接入平台7 3.2. 4.安全管理平台7 4应用系统8 4.1.基本业务系统8 4.2.统计查询系统8 4.3.网上教育系统8 4.4.OA核心应用8

4.5.OA扩展应用8 4.6.电子招投标9 5展示平台10 5.1.业务功能10 5.1.1.访问安全控制10 5.1.2.个性化展现管理10 5.1.3.内容应用聚集11 5.2.内容组织规划11 5.2.1.规划原则11 5.2.1.1.资源组织规划原则11 5.2.1.2.内容展现原则12 5.2.1.3.色调风格原则13 5.2.2.页面布局13 5.2.2.1.系统区13 5.2.2.2.个性化内容区14 5.2.3.个性化14 6网络和接入平台15 6.1.广域传输网络15 6.2.内部局域网15 6.3.接入平台15 7安全管理平台17

7.1.网络安全管理17 7.1.1.网络管理17 7.1.2.网络安全17 7.2.系统安全管理17 7.2.1.系统管理17 7.2.2.系统安全17 7.3.数据安全管理18 7.4.防病毒18 8集团公司和省公司的互连互通互访19

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新疆阜康产业园信息化服务平台 建设项目 项 目 建 议 书 阜康市时代发展有限公司 二0 一一年十月

前言 产业园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因此加快产业园发展,是我市实施“以产业化带动经济发展”战略的迫切要求。加快产业园信息化建设,构建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信息资源网络,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是加快产业园发展的重要内容,产业园信息化建设是我市实现快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阜康市时代发展有限公司2011 年开始协助新疆阜康产业园建 设信息化平台,新疆阜康产业园信息化平台由市级平台、产业园级平台和企业级平台三级组成,利用信息共享平台整合产业园信息、产业园企业信息,并且构建相互的信息交换和工作管理通道,从而形成整体的信息优势和有序工作管理机制。 阜康市时代发展有限公司利用资金、技术、网络、运行、管理、服务上的优势,本着服务企业的宗旨和“稳妥、规范、高效”的原则及双赢的合作模式,与新疆阜康产业园管委会强强联手、加深合作、携手加速推进阜康产业园整体信息化进程!

项目名称:新疆阜康产业园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承担单位:阜康市时代发展有限公司 建设性质:新建项目 建设内容:信息楼(500 平方米)、产业园门户网站、综合办公管理系统、通信管理调度系统、产业园视频监控系统、产业园治安巡逻对讲系统、产业园翼机通系统 建设起止年限:2011 年-2012 年 项目总投资:2100 万(其中信息楼建设300 万、设备1300 万、安装费用180 万、流动资金320 万) 申请国家引导资金:210 万 自有资金:1890 万

第一章产业园信息平台建设目的 1、以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手段,借鉴成熟的产业园信息化建设经验和模式,构建高水平复合式产业园信息化基础技术平台和立体式信息服务体系,加快产业园信息化的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有效提高产业园及入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提升管理能力和竞争力,促进全市产业园的整体发展。 2、加强产业园安全管理,促进产业园健康、快速地发展,通过信息平台将产业园形象向全球宣传展示,各级领导及时掌握产业园及企业建设、重点项目进度等情况。 3、结合当地政府政策和阜康产业园成熟的网络和丰富的各种资源,同时聚积社会其他先进的软件系统,构建面向产业园和入住企业的信息化共用技术及通用基础管理平台。 4、本着政府指导、产业园管理、市场运作的原则,利用先进理念和技术,将产业园和入住企业在信息平台上进行整体包装和推介,集中打造具有独特影响力和特色功能的国内先进信息平台。 5、充分利用阜康市时代发展有限公司的资源、技术、服务等优势,大幅度降低产业园和入住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成本和门槛。

健康管理服务平台设计方案

健康服务平台实现方案 作者姓名:邱宏军 单位:福建电信 地址:福建省东街7号福建电信IT支撑中心邮编:350001 摘要: 本文基于中间件的分布式服务处理的思想,将健康服务平台按照:客户接触子系统、信息处理子系统、接口处理子系统三个系统实现构架层次,并简述了各个逻辑层次的功能和实现方法。由于篇幅限制没有提供实现细节。 关键词:健康服务平台(HSP)、中间件、分布式处理。 1.概述健康服务平台是一个实现了健康信息采集、疾病风险评估和健康指导干预的全信息化模式的互联网健康服务平台。每一位注册会员都可以拥有免费的个人健康主页,享受包括信息采集、健康测评、风险评估、健康指导和风险因素干预在内的健康服务。 2.)系统设计方案HSP健康服务平台(2.1.系统结构概述 健康服务平台包括:客户接触子系统、信息处理子系统、接口处. 理子系统。客户接触子系统实现用户的注册、登陆鉴权、信息录入维护、

定制信息推送、服务推介、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测试、养生保健、专栏资讯服务、商城服务、论坛服务、账户充值查询、积中间件结构。分消费及信息查询等功能,拟采用WEBLOGIC信息处理子系统实现信息的存储、分析、抽取、完成客户健康 它的上层是客户接信息的再造计算它是系统的核心处理模块,系统的建模算法从简单到它的下层是接口处理模块,触模块,复杂逐步演进最终实现分布式服务处理阵列(云计算处理)。接口处理子系统实现包括:客服系统接入、业务平台接入、银 联接入、医疗机构接入、会员俱乐部、诊疗传感等接口接入功TUXEDO 消息中间件实现接口功能。能,拟采用统逻辑结构说明2.2.客户接触子系数据总线服信息安全服信息处理子系接口处理子系 健康服务系统逻辑结构图 1 客2.3.户接触子系统架构说明及实现方案客户接触子系统实现用户的注册、登陆鉴权、信息录入维护、、 账户充值查询、积分消费及信息查询等功能,拟采用WEBLOGIC中间件结构。包括:用户注册登录、客户信息管理、预约服务、账户充值、电子支付、账户信息查询、积分消费及信息查询过程。 2.3.1.用户注册、登陆流程 用户注册、登陆:实现用户注册及登陆功能。 2.3.2.客户信息管理流程 客户信息管理:信息录入维护、客户信息查询、密码修改、密码重置。 2.3.3.健康评估

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建设方案 (草案) 1 引言 1.1 项目背景 移动通信技术和市场的不断发展使手机成为了重要的生产和生活工具,手机已经成为信息时代中最重要的信息获取通道之一。广大的用户越来越关注怎样通过手机获取更多的信息,尤其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信息。目前这些信息主要分散在众多的职能部门虽然这些部门已经建立了一些公共信息的发布渠道,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公共信息的获取并不便利。在此背景下** 移动多家地市分公司为了满足当地手机用户获取公共信息的需求,不同层度的建立了公共信息的发布与查询平台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为了使全省移动用户都能通过手机方便、快捷的获取公共信息,** 移动启动了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项目建设。该平台将以灵活的接口方式接入多种公共信息,呈现给所有用户一个统一、透明的界面,并使用WEB WAP人工接续(12580)、短信、彩信等多种方式为用户提供贴近生活的公共信息资讯服务。 ** 公司作为** 移动的SI 参与了多个地市公共信息发布与查询平台的建设其中包括公积金、水务、交通违章、电费、社保等公共信息。根据全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需求并结合我公司公共信息系统建设的经验,我们以实用、高效、稳定、可扩展为原则设计了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方案。该方案的实施将为** 移动用户提供一个界面统一、使用方便快捷、信息丰富、稳定性高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1.2 建设目标 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目标是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科学合理的方法将种类繁多、涉及部门宽广,存放位置凌乱的公共信息数据源进行规范与集中。搭建一个通用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并具备统一的用户使用方法、统一的用户签约方式、统一的数据管理、安全的数据接口、便捷的系统

云计算资源池平台技术设计规范方案书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增值业务系统基础资源统一平台一期工程 技术规书 2012年7月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目录 1综述 (5) 1.1定义 (5) 1.2标准和性能 (6) 1.3卖方供货围、服务围和应用案例 (6) 1.4技术建议书容要求 (7) 1.5技术附件 (8) 2工程描述 (9) 2.1背景 (9) 2.2建设目标 (10) 2.3建设规模 (10) 2.4界面 (10) 3总体技术要求 (10) 3.1总体要求 (10) 3.1.1 设计标准 (11) 3.1.2 安全性 (11) 3.1.3 扩展性 (11) 3.1.4 兼容性 (11) 3.1.5 易用性 (11) 3.1.6 易实施性 (11) 3.2云平台功能要求 (11) 3.2.1 用户管理 (12) 3.2.2 门户系统 (12) 3.2.2.1 服务门户 (13) 3.2.2.2 CI管理门户 (13) 3.2.3 视图管理 (13) 3.2.3.1 资源视图 (13) 3.2.3.2 业务视图 (14) 3.2.4 资源管理与监控 (15)

3.2.4.1 资源管理 (15) 3.2.5 资源控制 (17) 3.2.5.1 资源申请与部署 (17) 3.2.5.2 资源配置变更 (17) 3.2.5.3 资源回收 (17) 3.2.6 设备管理 (18) 3.2.6.1 计算设备管理 (18) 3.2.6.2 存储设备管理 (18) 3.2.6.3 网络设备管理 (18) 3.2.7 虚拟化管理 (18) 3.2.8 通用功能 (19) 3.2.8.1 日志管理 (19) 3.2.8.2 统计分析 (19) 3.2.8.3 设备监控和告警 (20) 3.3组网要求 (21) 3.3.1 组网方案建议 (21) 4项目管理要求 (21) 4.1进度控制 (21) 4.2人员要求 (21) 4.3质量控制 (21) 5设备厂验、安装调试、开通及试运行 (21) 5.1交货 (21) 5.2安装和调试 (22) 5.3验收 (22) 6系统维护服务 (23) 6.1.1 基本维护服务 (23) 6.1.2 升级支持服务 (24) 6.1.3 新需求开发服务 (24) 6.1.4 7×24小时技术咨询服务 (24) 6.1.5 技术资料支持 (2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