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地理学题库

经济地理学题库

经济地理学题库
经济地理学题库

《经济地理学》课程练习:第一章

一、选择题(不定项)

1、国内最古老的地理文献当属战国时代的()

A.《史记》

B.《山海经》

C.《禹贡》

D.《汉书》

2、14世纪开始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促进了经济地理学前身()的产生。

A.人文地理学

B.商业地理学

C.农业地理学

D.工业地理学

3、19世纪80年代,欧洲地理学家()具体提出了建立作为科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标

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A.瓦伦纽斯

B.奇泽姆

C.罗蒙诺索夫

D.葛茨

4、20世纪上半叶,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最重大事件当属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此时期,

引入的经济活动区位论包括()

A.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B.克里斯塔勒的以商业为主的“中心地理论”

C.廖仕的“区位经济论”

D.皮鲁的“增长极理论“

5、依据本书的观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

A.经济活动的内容

B.经济活动区位

C.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D. 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二、填空题

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研究阶段。分别为史志描述,商业地地理研究,经济地理学研究。

2、17世纪中叶,最具影响的商业地理专业著作是苏格兰学者奇泽姆 1889年出版的《商

业地理手册》。

3、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

4、本书从研究区域尺度变化,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三方面概括了20 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5、前苏联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问题有两种不同观点,以致形成两种学派。一是以

巴朗斯基,萨乌仕金等为代表的区域学派,另一是以费根和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的部门统计学派。

6、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该学科具有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相结合的特性。

7、经济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8、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最基本单元是企业。

三、判断题

1、17世纪中叶,欧洲地理学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是世界上最早的商业地理

专业著作之一。()

2、以前苏联学者萨乌什金为代表的区域学派认为经济地理学着重研究区域内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相统一的生产配置规律。()

3、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环境就是单纯的经济环境。()

4、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中历史最悠久的分支,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

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

5、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所持的观点主要倾向于欧美学者的观点。()

四、简答题

1.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 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3. 简述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及其意义。

4.简述20世纪以来经济地理学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以及各种思维方法所强调的观点。

五、论述题

1、结合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些令人困扰的问题,谈谈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作用。

2、结当前经济地理学发展态势和研究领域,谈谈跨世纪(21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不定项)

1、B.C

2、B

3、D

4、A.B.C

5、A.B.C.D

二、填空题

1、史志描述,商业地理研究,经济地理学研究。

2、奇泽姆

3、罗蒙诺索夫

4、区域尺度变化,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

5、区域学派,部门统计学派。

6、自然——社会经济——技术

7、人文地理学

8、企业。

三、判断题

1、∨

2、×

3、×

4、×

5、×

四、简答题

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1)、特点之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 、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2)、特点之二: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

3、(1)、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

经济学研究资源如何配置(三大基本经济问题)才能满足人类需要等问题。经济地理学试图寻求经济活动的区位和空间组织的一般规律。而这种空间分异规律形成的关键是经济规律的作用。

因此,掌握经济学相关知识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反过来,考虑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于经济学的资源有效配置也具有重要意义。

(2)、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又该怎么办”的学科。其研究对象与经济地理学十分接近。经济地理学在发展中借用了不少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

(3)、经济地理学与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按照政治经济学观点,生产关系(国家制度等)和生产力(经济活动)互相影响。经济地理学家在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时,应该考虑国家制度等生

(4)、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自然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对于经济活动区位和空间组织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要学好经济地理学,应该具有相关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自然地理各要素相互关联的理论。

经济地理学对于自然地理学和自然资源学的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产关系的影响。

(5)、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

技术条件是经济活动区位和空间组织的重要决定因素。技术水平的提高,常引起经济区

位的变化。因此,经济地理学家必须掌握这些相关技术领域知识,才能提高研究水平。

五、论述题

1、(1)、人口问题:人地关系的协调问题,特殊地区的人口生存问题,经济地理学家均可开展相应的研究。

(2)、资源问题:主要指不可再生资源的萎缩。在经济发展中,注重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经济地理学家大有用武之地。

(3)、环境问题:由于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这便决定了它比其它许多学科更能在提出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告诫人们注重与环境的关系问题。2、(1)、人地关系的理论研究

(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

(3)、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

(4)、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课程练习:第二章

一、选择题(不定项)

1、区位一词源于德文的standort,是由()

A.杜能

B.w.高次

C.韦伯

D.哈特向

2、“区位因子”最早由()提出,并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A.格林哈特

B.哈特向

C.艾萨德

D.韦伯

3、在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中,将成本纳为三种,即()

A.运费

B.资本

C.劳动力成本

D.集聚

4、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表述为P=Blkcrk,其中P代表工业产出,k代表常数,那么b、l、c依次代表()

A.雇佣劳动量

B.固定资本量

C.消耗资源量

D.综合技术进步因素

5、原材料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主要是通过()以及原材料价值和其在产品成本中构成状况等反映。

A.种类

B.可替代性

C.运费大小

D.可运性

6、发展中国家推进工业化,一般都将()作为改善基础设施与投资环境的重点来加以建设。

A.能源

B.环境

C.交通

D.原材料

7、劳动力因子主要通过哪些方面()对经济区位产生影响。

A.劳动力特色

B.劳动力素质

C.劳动力成本

D.劳动力移动

8、现代经济活动主要围绕市场而开展的,以获取更多()成为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投资的主要动机之一。

A.高科技劳动力

B.商业信息

C.市场份额

D.技术因素

9下列选项中,属于产业环境要素的有()

A.产业聚集

B.生产服务

C.基础设施

D.人文环境

10、场所的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有着重要影响,这里的可进入性主要指()

A.地理可进入性

B.经济可进入性

C.制度可进入性

D. 社会可进入性

二、名词解释

1、区位

2、区位理论

3、区位主体

4、区位条件

5、区位因子

6、城市区位型工业

7、供应商园

8、地理惯性

9、需求门槛

10、外部规模经济

三、判断题:

1、古典与现代区位理论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有所差异。()

2、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区位主体不同,区位条件随之不同。()

3、经济活动的区位研究在于解释经济现象的空间现象,把握经济活动的地域结构,从而形成其作为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4、土地的自然特性构成土地利用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5、电力,汽油,核聚变燃料,沼气、余热等属于二次能源。()

6、市场的秩序和管理通过市场的自发调节来完成。()

7、地理可进入性即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和距离,这里的地理位置主要指数理地理位置。()

8、交通技术与手段决定空间相互作用的深度与广度,交通技术与手段的进步是改变经济活动区位的重要因素之一。()

9、一个地区的交通网密度越大,意味着该地区交通越为便利。()

10、考虑综合运费(站场费+线路运行费)情况下,铁路、公路和水路三种运输方式分别适合长途运输、短途运输和中途运输。()

四、简答题

1、简述区位理论及其基本内涵?

2.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3.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有何区别?

4、简要回答区位因子中的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5、衡量交通网结构状况的主要指标有哪些,并对各指标作简要说明。

五、论述题;

1、论述区位因子中资本因子是如何对经济区位产生影响的?

2、市场规模是市场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试论述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3、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及其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有着重要影响,试对此进行论述。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不定项)

1、B

2、D

3、A.C.D

4、D.A.B

5、B.C.D

6、A.C

7、A.B.C.D

8、C 9、A.B.C.D 10、A.B.C.D

二、名词解释

1、人类活动或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2、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主要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3、在人类活动中,像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等这样的人类内容和实体。

4、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5、也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6、指那些空间收益随着距城市中心的距离增加而急剧下降,因此只有在距城市中心比较近的区域才有可能获取收益的工业类型。

7、一般指围绕某一组装厂而形成为这一组装厂提供零部件供应的空间聚集区。

8、厂房、设备等固定资本不能轻易移动,因此是在一处布局(厂房或大型设备),则不管是否落后于时代潮流,也有可能继续存在一段时间,这就是所说的地理惯性。

9、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要求达到一定规模这一规模即所谓的需求门槛。

10、一种空间集聚经济,即多数不同的工厂,企业在同一空间地域内的集聚与联系,产生平均生产成本的降低和经济效益的产生。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简答题

1、定义: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主要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基本内涵:(1)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2)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2、(1) 古典区位理论在区位主体上仅考虑一个生产地,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企业内外的多个生产地。

(2)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区位主体中的单一部分(如工厂部分),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区位主体中的研究、开发、设计,零部件加工,部件组装,最终组装,检验修理,培训、流通、办公等。

(3)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还考虑到非金钱上的收益以及满足。

(4)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具体目标。

(5)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6)古典区位理论中产品、规模、销售价格、市场、劳动力、设备、土地、运费等都是事先给定或认为是固定的,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产品的新、成熟、标准化、差别化、多角化、多样化等,考虑规模的大小,也考虑销售价格的高低,更考虑到市场的地方性、区域性、全国性以及国际性,还考虑到短期、长期、集中、分散、特殊的市场等。

(7)古典区位理论不考虑或轻视资金、信息、折旧期间、地域文化、决策机制、动态的企业目的以及企业组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都给予充分考虑。

3 、(1)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的概念

(2)二者的区别:相对于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4、(1)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土地的自然特性决定了土地利用的可能性,但并不决定土地利用的可行性。土地利用可行性更多地取决于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

(2)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一种是作为劳动对象;第二种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地利用的空间竞争显得格外显著。由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所能提供的地租差异,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的圈层分化比较显著

5、(1)交通网连结度贝塔指数

(2)通达度通达指数分散指数

五、论述题;

1、(1) 资本的类型

(2) 影响机制固定资本资金

(3) 资本流动与经济区位

2 (1)对经济活动持续性的影响。

(2)对经济活动合理性的影响。

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集聚经济)

(3)市场地域范围的大小(也是一种市场规模)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3、(1) 政府首先作为一个消费者,政府购买本身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

(2) 政府通过规划和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引导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向某一特定区域发展。

(3)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经济活动行为,保证自由竟争环境的形成。

(4) 政府通过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的经济政策的实施,调节经济活动的区位。

《经济地理学》课程练习:第三章

一、填空题:

1、杜能的,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2、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的目的在于:。

3、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认为:作物种植的分界线并不取决于任何一种作物的,而取决于在种植不同作物的。

4、分散因子的作用是结果所产生的,可以说是的反作用。

5、相互依存区位论主要是研究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形成过程。

6、史密斯区位理论的基本原理通过来反映的。

二、判断题:

1、作物的地租曲线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的地租曲线一般斜率较小。()

2、区位因子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如运费、劳动力则属于前者;而地租、空气湿度等则属于后者。()

3、运费指向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下,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即运费最小的区位。()

4、如果劳动费用指数小,那么,从最小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费区位的可能性就大;否则,这种可能性就小。()

5、普雷特的行为矩阵认为:区位决策是否合理或合理性如何,取决于在决策时的信息占有量以及决策者的信息利用能力。()

三.名词解释:

1、地租曲线

2、区位因子

3、一般因子

4、特殊因子

5、集聚因子

6、分散因子

7、等费用线

8、综合等费用线

9、临界等费用线10、劳动费指数

11、劳动系数

四、简答题:

1、评价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2、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最小运费原理。

3、评价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意义。

4、简述帕兰德的区位理论。

5、简述胡佛的区位理论的基本内容及特点。

6、简述廖什市场区位理论的基本观点

五、论述题

1、分析杜能农业区位论中的杜能圈或农业空间结构形成机制。

2、试述史密斯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的主要观点。

3、试述普雷特行为矩阵的分析方法与主要结论。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孤立国》2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3、最大种植边界,同一地点比较利益4、集聚集聚5、均衡状态6、过空间费用曲线和空间收入曲线

二、判断题:

1、(×)

2、(×)

3、(√)

4、(×)

5、(√)

三.名词解释:

1、地租曲线: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

线。

2、区位因子: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3、一般因子;与所有工业有关的因子,例如运费、劳动力、地租等。

4、特殊因子;与特定工业有关的因子,例如空气湿度等。

5、集聚因子;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6、分散因子;分散因子是集聚的反作用力,是随着消除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

7、等费用线;运输费用相同的点的连线。

8、综合等费用线;全部运费相等点的连线。

9、临界等费用线:在综合等费用线中,与低廉劳动供给地的劳动费节约额相等的那条综合等费用线。

10、劳动费指数;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

11、劳动系数;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用它来表示劳动费的吸引力。劳动系数=劳动费/区位重量

四、简答题

1、(1)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

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

(2)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

创立了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成为土地利用一般理论的基础。

2、运费指向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下,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即运费最小的区位。

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依据最小运费原理的区位为:

(1)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2)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3)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

3、(1)韦伯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

(2)提出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

(3)指向理论已发展成为了经济区位布局的一般理论。

4、1.基本问题

在原料的价格、分布地和市场已知的条件下,如何选择生产区位。

2.分析工具及思路等费用线、等送达价格线、等距离线、等时间线、等商品费用线和等运送费线等。运费率与等费用线间的关系。

3.分析模型及结论

5、(一) 运费结构与运输方式

1.运费结构= 站场作业费+运输费

2.运输方式与运费的关系

(二) 送达价格与市场地域

1.采掘工业的市场地域

2.制造业产品的市场地域

6、廖什认为大多数工业区位是选择在能够获取最大利润的市场地域,区位的最终目标是寻取最大利润地点。最佳区位不是费用最小点,也不是收入最大点,而是收入和费用的差最大点,即利润最大点。

五、论述题

1、(一)理论前提

(二)形成机制

根据前述各种假设,以及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例,运费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追求地租收入最大的合理活动等前提条件,杜能给出的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

R=pQ-CQ-KtQ=(P-C-Kt)Q

式中:R地租收入;

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C农产品的生产费;

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

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

t农产品的运费率。

2、研究思路与基本原理

在工业区位论研究中,韦伯引入了空间费用曲线,廖什导入了空间收入曲线,如果把这两条曲线结合,就能够画出收入的空间界限,通过收入的空间边界分析就可找到“最佳区位”、“接近最佳区位”或者“次最佳区位”,这是史密斯区位理论的核心。

史密斯区位理论的基本原理是:“能够得到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过总费用金额最大的地点。”他的这一原理是通过空间费用曲线和空间收入曲线来反映的。

结论1:总收入和总费用的空间变化能够形成利润最大的最佳区位。与此同时,也可形成空间界限,即超过此界限就不可能得到利润。在空间界限内如果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话,企业可自由布局。

结论2:空间的费用和收入也能够反映出工业区位模型的形态,费用曲线或收入曲线的倾斜程度越大(即费用或收入的空间变化大),工业越集中;相反,则表现出分散的倾向。

3、经济活动区位是从事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人类的决策结果。区位决策是决策者在占有或多或少信息量的基础上,自身对信息的判断与加工后的决定。那么,进行怎样的区位决策,区位决策是否合理或合理性如何,取决于在决策时的信息占有量以及决策者的信息利用能力。

《经济地理学》课程练习:第四章

一、填空题:

1、补充区域是中心地的周围从中心地接受供给的区域。

2、经济距离为用货币价值换算后的地理距离,是主要由三要素所规定的距离,但也影响到经济距离的大小。

3、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的主要模式是中心地呈排列,市场区呈分布。

4、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的中心地系统。

5、廖什将中心地的市场区域称为经济景观。认为其包括了所有的市场区域的一般模型,也称为。

6、集市一般具有、、、、和特征。

二、判断题:

1、商品服务范围上限是由对中心商品的供给所限定的,商品服务范围下限是由中心商品的需求角度所规定的边界。()

2、某种货物供应点出现的频率,与该种货物的等级成反比。()

3、在文化水平高、工业人口多(人口密度高)的区域,市场原则比交通原则的作用大。()

4、市场原则适用于由市场及其市场区域构成的中世纪的中心地的商品供给。()

5、廖什的中心地系统认为高级市场区是低级市场区以区域中心为圆心按一定角度旋转而成的,通过不断地旋转和扩大,并进行叠加,就可形成所有市场区域。()

6、区域内同类职能的中心地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稀疏,而在人口密度低的地方则比较密布。()

三、名词解释:

1、中心地

2、中心商品

3、中心地职能

4、中心性

5、补充区域

6、经济距离

7、门槛人口

四、简答题

1.分析市场原则的中心地系统形成机制及特点。

2.分析交通原则的中心地系统形成机制及特点。

3.分析行政原则的中心地系统形成机制及特点。

五、论述题

1.分析廖什中心地系统的构建机制。

2.比较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与廖什中心地理论的差异。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中心商品

2、费用、时间、劳动力

3、正三角形(顶点),正六边形

4、K=4

5、经济景观

6、周期性、巡回性、交易的地区性、集散性、等级性、社会职能性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三、名词解释:

1、在少数的地点(中心地)生产、供给,而在多数的地点消费的商品。

2、少数的地点(中心地)生产、供给,而在多数的地点消费的商品。

3、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

4、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5、以中心地为中心的区域,也称市场区域或中心地区域。具体地说,是中心地的周围从中心地接受中心商品供给的区域。

6、为用货币价值换算后的地理距离,是主要由费用、时间、劳动力三要素所规定的距离,

7、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也就是说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

四、简答题

1、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3的中心地系统。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2,6,18,54,…。即从区域内次级中心地开始,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低级中心地数量为其上一级中心地的3倍。

特点:(1)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各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

(2)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

(3)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距离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

2.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4的中心地系统。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3,12,48,192,…。

特点: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因此,如果同一级的中心地间铺设一条交通线,那么在这条交通线上布局着比它等级低的所有中心地。3.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7的中心地系统。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中心地间的数量关系为:1,6,42,294,2 058,…。

特点: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原因是在行政区域划分时,尽量不把低级行政区域分割开,使它完整地属于一个高级行政区域。

五、论述题

1、(1)基本原则

基础聚落不仅是消费者的居住地,同时也是企业布局的地点。基础聚落能够供给等级低的自给性商品。比自给性商品等级稍高的商品同时也供给相邻的6个基础聚落。

(2)市场区域的形成机制

随着商品的门槛值增大,市场区域规模也在扩大,同时拥有的基础聚落也在增加。高级市场区是低级市场区以区域中心为圆心按一定角度旋转而成的,通过不断地旋转和扩大,并进行叠加,就可形成所有市场区域。

2、(1)两种模型建立的前提条件不同。

(2)市场区体系的构建方式不同。

(3)克里斯塔勒的模型是明显的等级结构系统,而廖什的模型属于非等级系统。

(4)关于中心地的等级与所供给商品的种类间的关系,两者也存在着差异。

(5)在克里斯塔勒的模型中,中心地的职能规模和人口规模完全相对应,在廖什的模型中,中心地的职能等级结构和规模等级结构未必一致。 2.比较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与廖什中心地理论的差异。

《经济地理学》课程练习:第五章

一、填空题

1、企业增长的动因包括,,,。

2、规模经济是由于的增加或扩大而引起的产品平均成本的降低.。

3、为了减少市场交易成本,企业可通过,实现内部交易。

4、实现内部交易的动机既具有经济意义,又具有意义。

5、企业增长战略有和。企业实现扩张的方法则包括

和。

6、企业空间扩张(如销售区发展、新工厂建立以及兼并活动发生的区位)具有和

特点。

7、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市场占领策略指、、三部曲。

二、判断题

1、随着专业化生产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提高,企业的最佳规模在不断扩展。()

2、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不同,它是指由于企业经济范围扩大而获得的效率。()

3、横向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

4、泰勒的认为公司组织变形与区域演化过程公司首先为跨越信息空间,其次跨越活动空间,最后为决策空间。()

5、功能部结构即按照专业化功能而进行部门划分的公司结构。()

三、名词解释

1、规模经济

2、范围经济

3、横向一体化

4、纵向一体化

5、接触扩散

6、等级扩散

四、简答题

1、简述企业成长的动因。

2、简述企业增长战略和扩展方法。

3、试述企业的空间增长过程及其原因。

4、简述企业的空间扩张规律。

5、试述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

五、论述题

1、试述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

2、试述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

3、试述肯迪的全球转移模式。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实现规模效益,实现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的发挥,竞争的压力

2、产出水平、平均成本

3、扩大经营范围

4、经济、战略

5、一体化扩张、多样化扩张、外部发展

6、接触扩散、等级扩散

7、市场进入、市场扩展、生产发展

二、判断题

1、√

2、√

3、×

4、×

5、√

三、名词解释

1、是由于产出水平的增加或扩大而引起的产品平均成降低.

2、由于企业经济范围扩大而获得的效率。

3、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

4、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

5、即地理扩散过程是由近及远进行的。

6、即经济或社会现象的扩张是沿着一定等级规模的地理区域进行的。

四、简答题

1、1.实现规模效益

2.实现交易内部化

3.技术优势的发挥

4.来自竞争的压力

2、1.横向一体化

2.纵向一体化

3.多样化

3、在众多的中小企业中,只有少部分得到迅速扩张,这些迅速扩张的企业,原始区位起着一定作用。优越的区位条件,为这里的企业增长提供了优势。企业在这些区位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便向外扩展。这种向外扩张,可能最终导致公司的重心离开原来的始发地。

企业由近及远的扩张原因:早期,小企业获取信息有限。当需要新建工厂时,常建在较近距离内;同时由于新建工厂与原工厂联系密切,距离也不易太远。

随着企业增大,信息获取量增加,技术发展带来生产联系变化,管理发展带来组织结构变化,引起企业向远距离扩展。

此外,市场的逐渐向外扩张也是引起企业由近及远扩张的原因。

4、企业空间扩张(如销售区发展、新工厂建立以及兼并活动发生的区位)具有接触扩散和等级扩散特点。

企业接触扩张

企业等级扩张

5、(1)公司成长差异及原因

(2)公司的空间组织变化

(3)沃茨模式的缺陷

五、论述题

1、(1)公司组织变形与区域演化过程

公司在由地方向多国扩展中,要跨越三种门槛。每跨越一次门槛(threshold),便引起一次组织的变形。公司首先跨越活动空间,其次为信息空间,最后为决策空间。

(2) 公司组织变形与区域演化机制

公司最初的活动空间、信息空间和决策空间均限于当地。在活动空间带动信息空间和决策空间外扩的过程中,必然需要组织变形。

(3) 泰勒公司空间扩张模型

地方性公司—扩张到其它区域,跨越第一个门槛,成为多分部区域性公司—跨越第二个门槛,成为全国性公司。

2、市场占领策略:市场进入,市场扩展,生产发展三部曲

(1)公司扩展的空间结构

(2)公司扩展的空间过程

(3)公司空间扩展的动力

3、跨国公司发展分为5个阶段:

阶段Ⅰ:假设一个多工厂公司,其生产和批销机构均位于国家1。通过出口供应海外市场。

阶段Ⅱ:开始海外扩张。

阶段Ⅲ:开始海外生产。

阶段Ⅳ:国际生产经营活动进一步扩展。

阶段Ⅴ:对公司国内外生产经营的国际网络进行组织调整,使其趋于合理化。

《经济地理学》课程练习:第六章

一、填空题;

1、跨国直接投资区位一般涉及到三个问题,分别是,,。

2、在弗农懂得产品周期理论中,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和

三个阶段。

3、1977年,英著名跨国公司学者邓宁将企业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相结合,提出了。

4、跨国投资国别选择主要包括、、市场、和等向。

5、从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来看,外国直接投资区位有趋于、、

显著特征。

6、完整的跨国公司的组织机构一般包括有、、和。

7、R&D是一个复杂的运营过程,该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即。

8、根据R&D的区位要求,跨国公司的R&D的区位一般应趋于、

和。

9、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

和等特点。

10、影响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的主要因素有、和等。

二、名词解释;

1、跨国公司

2、企业的所有权优势

3、内部化优势

4、跨国公司总部

5、跨国横向一体化生产型

三、判断题:

1、根据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跨国直接投资均发生在成熟产品阶段。

2、只有公司总部才能决定公司预算中不同组成单位的资金分配。

3、在宏观尺度上,跨国公司一般很少将其总部从其母国移往它国,但在一过之内,公司总部在都市间的迁移则时有发生。

4、R&D过程一进入第而阶段(生产阶段),便可进行大规模的产品生产和营销。

四、简答题:

1、简述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的理论思路。

2、简要回答成本、时常、要素投入和公司战略等取向因素是如何在跨国投资国别选择中起重要作用的。

3、简要说明跨国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

4、为什么公司总部的实际区位都趋于选择主要大都市区。

5、简要回答跨国公司R&D机构的区位要求。

五、论述题;

1、迪肯从一般工业公司总体生产组织的角度,抽象出4 种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布局特征,试对每一种布局型进行阐述。

2、论述影响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为何跨国投资,选择在何国家投资,选择在投资国的何地点进行投资。

2、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三个阶段。

3、折衷理论。

4、成本、利润、市场、要素和公司战略。

5、经济中心,邻国边界区,文化社会关系密切地区。

6、公司总部,区域总部,研究与开发机构和生产经营机构。

7、研究阶段,研制阶段,生产阶段。

8、大都市区,大科研集中区和公司总部所在地。

9、广泛性、层次性、区域性、多面性、差异性和时间性。

10、社会政治背景,结构状况和相对地位等。

二、名词解释;

1、指在两个以上国家(包括公司母国)具有生产或实际性经营活动的公司。

2、指公司拥有服务特定市场的净所有权优势。无形资产、协调或减低风险优势,包括技术优势、管理优势、规模或垄断优势、品牌优势、融资能力等别的企业不具有的优势。

3、比起将技术优势出售或租借给其它企业来说,自己利用这些优势更加有利,这些利益的实现可通过现有的价值链或者建立新的生产机构(新的价值链环节)。这种通过内部交易而获得的优势就称为内部化优势。

4、整个公司的中心,功能是制定影响公司发展方向的战略决案。

5、按生产过程在不同区位(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每一区位只负责最终产品的一个生产过程。

三、判断题:

1、(×)

2、(√)

3、(√)

4、(×)

四、简答题:

1、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然后,分析每个阶段的区位要求,从而把这些阶段与企业的区位选择联系起来,揭示跨国公司进行跨国投资的内在原因及规律。

2、(1)成本与利润取向

企业为追求最大利润,会综合考虑生产成本、运输费用和市场价格,当投向它国比在本国能获得更大利润时,跨国投资也就发生。

(2)市场取向

当一国具有较大的潜在市场,公司在本国生产出口到该国受到运输成本或国家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影响时,跨国投资就会发生。

(3)要素取向

由于要素存在区域差异,而不同的企业或产品又有不同的要素需求,为了充分利用它国的要素,公司就会在相应的国家进行跨国投资。

(4)公司战略取向

公司为其整体利益,从长期战略考虑,有时并不按以上区位选择,而是考虑是否符合公司的长远战略。

3、(1)便利的交通运输;

(2)及时的信息获取;

(3)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

4、大都市区具有以下三种优势:具有公司之间当面接触可能性;提供金融、法律、广告等方面服务的便捷性;具有与其它大都市高度接近性。

5、(1)接近于科研机构和贸易组织,以获取市场需求信息和科技支持;

(2)接近数量充足、高素质的劳动力供应地,以满足研究、开发和试制生产等对劳动力的需求;

(3)接近新产品的使用者,以便及时对样本及新产品的性能、消费者偏好提供反馈意见,并引导消费。

五、论述题:

1、(一)全球集中生产型

1.区位特征

这类公司将生产活动集中在一个区位(或一个区域,一个国家),通过销售网络,将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市场(一国生产,多国或世界销售)。

2.区位形成条件

这种区位类型,受国际贸易政策影响较大。如果国家间贸易壁垒存在,国外销售便难以拓展。所以,在大型地区性集团(如东南亚联盟、英联邦等)之内,易于形成此种类型的公司生产格局。

(二)市场地生产型

1.区位特征

该类公司在每一个市场地(国家)均建立其生产厂家,这些生产厂家以服务各自的市场为主。无(或很少有)跨越国界的销售发生。属于典型的进口替代型生产。

2.区位形成条件

早期与运输成本因素有关。此外,①在市场地建厂,可及时根据消费者偏好改造产品,还可提供快速的售后服务。②由于仍然存在贸易壁垒,因此,许多跨国公司在潜在市场地建立生产厂家。

(三)专业化生产型

1.区位特征

该类型公司具有多个生产区位(国家),每一区位集中生产一种产品,服务于区域或世界市场。

2.区位形成条件

贸易壁垒较小;各个国家具有不同的技术和生产要素优势。公司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可建立大型专业化生产厂家并用其产品覆盖全部区域。

(四)跨国一体化生产型

1.区位特征

该类型公司按生产过程在不同区位(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每一区位只负责最终产品的一个生产过程。

2.区位形成条件

生产活动多为发达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且生产过程标准化程度较高。此外,生产过程可分离为独立的运营阶段,距离对运输成本影响不大。

2、1.社会政治背景

国家的政治、经济战略;投资地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对方社会文化特点。

2.结构状况

发达地区经济和技术结构易于使跨国投资企业与其联为一体,不发达地区则比较困难。若跨国公司的垂直一体化联系较强,较难与当地建立供应联系;反之,主要从事生产链中部

分经济活动的跨国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与其它公司发生联系。

3.相对地位

跨国公司与投资区域的经济实力、社会影响等,是决定两者关系的另一重要因素。

《经济地理学》课程练习:第七章

一、选择题

1、经济地理学中“区域”概念的内涵有()

A.空间是其本质特征之一,具有层次、等级之分。

B.既有同质区域又有集聚区域。

C.区域有自己的结构和功能

D.区域有形成、发展、成熟、衰退或再生等阶段所组成的生命周期

2、下列选项属于区域经济结构范畴的有()

A.产业结构

B.空间结构

C.要素结构

D.技术结构

3、克拉克产业分类又称为()

A.产业功能分类

B.四次产业分类

C.三次产业分类 D 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

4、基础性产业的功能表现为()

A.为区域经济增长提高基础保障

B.为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服务

C.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的扩张影响比较大的产业

D.为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

5、高产业关联度是主导产业必须所具备的特征之一。某产业的关联度可通过()

来判断。

A.输出率系数

B. 感应度系数

C. 影响力系数

D.生产率系数

6、在构建区域产业结构时,选择区域的潜导产业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

A.世界进步的大趋势

B.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走向

C.本区域具体经济发展状况与条件

D.巨大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

7、下列关于霍夫曼定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A.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B.霍夫曼比例=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C.其核心思想是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呈上升趋势

D.其核心思想是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呈下降趋势

8、影响区域空间结构形成和发展的机制中,()是最基本的力量。

A.集聚机制

B. 区位指向

C. 空间近邻效应

D.扩散机制

9、对于城市职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A.基本职能主要是指为城市本身服务的活动。

B.一个城市的发展主要是靠起所有的特殊职能

C.基本职能是一个城市赖以发展的根本

D.一般职能是每个城市都具有的职能

10、衡量一个区域城市化水平或程度的指标有()

A.经济指标

B.环境指标

C.人口指标

D.用地指标

11、关于农村工业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农村工业化是解决区域中城乡问题,推动城乡一体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B.农村工业化的主导力量是农村工业

C.农村工业化不仅是农村发展的变革,而且是全国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农村城市化是以工业化为先决条件的

12、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表现为()

A.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

B.引导、改变消费需求

C.引发、促进制度创新

D.增加了区域的经济竞争力

二、名词解释:

1、区域经济结构

2、产业(industry)

3、区域产业结构

4、主导产业

5、关联产业

6、潜导产业

7、区域空间结构

8、空间近邻效应

9、农村工业化

10、技术创新

三、判断题

1、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在进行具体的区域经济问题研究时,区域都是指具有明确的地理界线的经济活动空间范围。()

2、产业功能分类是根据产业对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不同而划分的产业类型。()

3、在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或同阶段的不同的区域,主导产业是不一样的。()

4、一个区域内,应该发展所有与主导产业发展相关的关联产业,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5、区域空间结构一般由点线网络和域面四个基本要素组成。其中点是区域经济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区域经济的重心所在。()

6、点轴式空间结构是在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网络式空间结构又是点轴系统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7、跳跃式扩散是指集聚地区资源、要素、企业和经济部门的一种无规律扩散。()

8、制造业、文化娱乐业都属于城市的基本功能。()

9、除了农村工业,农村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都属于农村工业化的主导力量。()

10、就一个区域考察,技术创新往往只在区域内的少数地方进行,而其它地方则只能接受或引进创新地区的新技术。()

四、简答题

1、简要回答区域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的区别。

2、如何进行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

3、简述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

4、简要回答区域从哪些方面对城市发展产生约束作用。

5、简要回答农村工业化的导因。

6、技术创新如何引发和促进制度创新?

五、论述题

1、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机制主要包括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试分析在区域产业结构严禁过程中,二者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2、结合库兹涅茨法则的基本内容,试分析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

3、集聚与扩散机制是区域空间结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机制,谈谈两者分别形成的原因,产生的效应及其两种机制之间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试题库

经济地理学试题库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生产的三要素是:、和。 2.考虑综合运费(站场费+线路运行费),可得出公路适合运输,铁路适合运输,而水路则适合运输。 3.定价制度一般有、、和。4.依据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的同心圆结构依次为、、、、和。5.企业增长的原因主要有、、和四大类。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 2.主导产业: 3.运输: 4.区域经济发展:

5.世界经济一体化: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1.产品周期理论: 2.佩蒂-克拉克定理: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五、论述题(共21分) 试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实际,说明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劳动、自然和资本。2.短途,中途,长途。 3.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和均一定价。 4.自由式农业圈、林业圈、轮作式式农业圈、谷草式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圈和畜牧业圈。 5.实现规模效益、实现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的发挥和来自竞争的压力。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3.运输:是指人类为了生产、工作、学习等目的,借助交通工具促使人或货物沿着交通线路移动的过程。 4.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 5.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通过一定协议、规则使其经济活动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 1、产品周期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提出对新产品的需求)。这些条件要求,使得新产品的发明和生产出现在主要发达工业国(如美国)的都市中心。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生产在主要工业国增长的同时,也开始在其它发达国家进行。但生产仍集中于主要工业国,产品通过出口供应它国市场。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无需进行较大变化。这使得使用已有的技术从事长期生产成为可能。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生产成本,会在出口和投资它国生产之间进行利润权衡。当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大于在当地直接生产的平均生产成本时,企业便会选择直接投资。由于在该阶段产品的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其直接投资的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而此时产品的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趋于把生产和装配业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并在这些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产品生产区位转移的结果,使得初始发明此产品的国家变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2.佩蒂-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 ⑴由农业、工业向商业、城市、区域研究方面转化 ⑵由微观的特殊区位转向宏观的一般区位 ⑶由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研究 ⑷由纯数量方法转向非数量方法的制度研究,包括心理、行为、职业、政策。 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⑴国际企业至少在两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设有分支机构或子公司⑵规模庞大⑶具有寡头独占性⑷实行全球经营战略⑸实行高度的内部分工。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⑴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但城市化进程逐步减缓 ⑵第三产业已成为推动城市化的主导动力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考试重点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 2018年1月1日最新版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即能够吸引并确定人类活动场所位置的支持条件。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有两层含义一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二是与前者正好相反。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也就是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或费用的节约。区位因子(经济因子(成本(运费、非运费)、收入)、非经济因子) 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要求达到一定规模,这一规模也就是所谓的需求门槛。 市场特性: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管理秩序。 杜能圈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 区位决策是否合理或合理性如何,取决于在决策时的信息占有量以及决策者的信息利用能力。 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企业增长的因素:规模经济、内部交易、技术优势、竞争激励。 企业增长在战略上可分为一体化扩张和多样化扩张,一体化分为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实现这些扩张的方法:内部发展和外部发展。 产品周期理论:每个产品都有其生命周期,从研制生产出来到退出市场一般要经历:创新、增长、成熟、衰退、老化等阶段。 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有三个显著特征:趋于经济中心区、邻国边界区和文化社会关系密切的地区。 跨国生产单位分为的几种组织模型:全球集中生产、市场地生产、专业化生产、跨国一体化生产。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是一个多目标的过程,包括了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环境目标。 区域: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而划定的地球表面的一定范围的空间,是因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内聚力而历史奠定,并具有相对完整的结构,能够独立发挥功能的有机体。 区域的类型:均质区、结节区和规划区。 配第—克拉克定理:该理论指出,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原因在于,在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收入相对差异,而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 库兹涅茨法则: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第二,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人中的比重大体是上升,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第三,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然而,它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第一,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的资源结构相对应性,即能否有效地发挥本区域在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第二,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功能。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能够担负起区域在区际或全国地域分工中的任务;第三,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程度;第四,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第五,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最后,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 区域创新网络:就是集聚在某个区域的企业、科研机构、市场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地方政府以及有关个人等创新主体,经过相互之间多渠道、多方式、多层面的长期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促进创新发生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极核式空间结构、点轴式、网络式。 空间近邻效应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A.促使区域经济活动就近扩张 B.影响各种经济活动的竞争 C.带动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在发展上的相互促进。 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资源禀赋、资源配置能力、区域条件、外部环境。 增长极的概念: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和集中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的部门。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常常聚集于经济空间的某些点上,于是就形成了增长极。 增长极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的作用:A.支配效应B.乘数效应C.极化与扩散效应。 产业集群:那些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经济地理学各单元复习题 第一章 1、何谓经济地理学。 答:经济地理学就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2、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答:特点一就是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的演变;特点二就是研究区域尺度变化、企业组织变化与思维方式变化。 3、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经济活动的内容;2、经济活动区位;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答:1、通论经济地理学;2、区域经济地理学;3、部门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与信息业经济地理学;4、公司(企业)地理学。 第二章 1、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含义。 2、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3、区位理论:就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4、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5、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6、交通网:一般由基本的点与线组成相互联系的网络。 7、交通网的密度:指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必须考虑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 8、通达性:就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用通达指数与分散指数来衡量。 9、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用贝塔指数衡量。 10、可进入性: 11、地理可进入性:指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与距离。 12、经济可进入性:指场所的对外交往成本高低,它取决于运费、通信费。费用越低,对外通达性越好,反之则相反。 13、制度可进入性:指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场所对外生产要素与商品交往的方便程度。 14、社会可进入性:指由社会因素(包括语言、文化等)所决定的场所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 15、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答:(1) 古典区位理论在区位主体上仅考虑一个生产地,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企业内外的多个生产地。(2)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区位主体中的单一部分(如工厂部分),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区位主体中的研究、开发、设计,零部件加工,部件组装,最终组装,检验修理,培训、流通、办公等。(3)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还考虑到非金钱上的收益以及满足。4)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具体目标。(5)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就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6)古典区位理论中产品、规模、销售价格、市场、劳动力、设备、土地、运费等都就是事先给定或认为就是固定的,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产品的新、成熟、标准化、差别化、多角化、多样化等,考虑规模的大小,也考虑销售价格的高低,更考虑到市场的地方性、区域性、全国性以及国际性,还考虑到短期、长期、

最新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学》试题库及答案(250道试题)

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学》试题库及答案(250道试题)

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1-110) 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 B )。A.《尚书·禹贡》 B.《史记·货殖列传》 C.《汉书·地理》 D.《山海经》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 C )。A.《尚书》 B.《史记》 C.《汉书》 D.《山海经》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D)。 A.(德)戈策 B.(中)司马迁 C.(中)班固 D.(俄)罗蒙诺索夫 E.(古罗马)斯特拉波 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C )之名出现于世。A.农业地理 B.工业地理 C.商业地理 D.旅游地理

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C)。A.宇宙派 B.地志派 C.环境论派 D.区位论派 6.区位论也称为标准化理论,是由德国(A )首创。 A.杜能 B.韦位 C.克里斯泰勒 D.廖什 7.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 B )。 A.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 B.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C.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 D.生产地域综合体 8.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比较科学的提法是( ABCD )。A.研究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的科学 B.研究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C.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D.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9.下列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BC )。 A.阶级性 B.地域性

C.综合性 D.实用性 E科学性 10.下列不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D )。 A.经济地理学概论 B.工业地理学 C.城市地理学 D.中国经济地理学 11.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是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 B.费希尔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 C.能广泛接受是因为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实用性 D.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看,理应划到第一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入第二次产业。 12.三次产业分类法创始人是( D )。 A.克拉克 B.库茨涅兹 C.配弟 D.费希尔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

经济地理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可以分为是()、()和()三个阶段。 2、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经济地理学文献:()和()。 3、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成最是()提出的。 4、20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 )、()。 5、经济地理学研究尺度的变化主要表现:20世纪上半叶(),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世纪50十年代(),近二十年来( )。 6、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有哪些? (1)经济活动的内容(三大产业) (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在什么场所发生、为什么会在这个场所发生,作用:对过去的总结,对未来的预测) (3)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相互关联)。 (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7、简述经济地理学科学体系? 经济地理学-通论-(区域)(部门)-{(农)(工)(交)(商)(信)}(公司) 8、分析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世界人口问题;世界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贫富差距 9、简述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1)人地关系与区域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2)全球与地方的关系 (3)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 (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益 (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1、区位:事物所占有的场所,位置、位置关系、分布、布局等方面的意义。 2、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3、简述区位理论的含义 (1)由区位主体选最佳区位。 (2)已知区位研究区域,研究区位主体的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 4、区位条件:即区位本身具有的条件、特点、属性、资质。 主要包括:主要区位条件:劳动力、资源、原料、能源、运输、市场。 次要:水、研究开发、经营、税制等 5、区位因子: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 (成本因子、运费因子、非运费因子等) 6、需求门槛:能支持任何经济活动的基本运营成本,达到的需求规模。 7、定价制度:(距离比例)、(区段)、(远距离递减)、(均一)定价。 8、交通网络连接度:β=边数/点数 9、通达度:可以用(通达指数)、(分散指数)来衡量。 10、通达指数:A i=一个顶点到其他顶点的最短路径的区间个数,指数越小,该点越通达。 11、分散指数:各个点的通达指数之和,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指数越小,该网络越通达。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集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1、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表述。 欧美学者: (1)多数学者的观点可综合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方面。 (2)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换、消费等相关部分。 (3)空间方面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和分布,空间组织和发展,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环境条件和资源的各种利用等) (4)这种研究包括各种不同尺度,从小区到国家,到世界性的研究。 我国学者: (1)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体系,其核心是生产的地域布局体系。经济地理学的中心研究内容是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征、发展趋势和 优化调控。 (2)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的经济活动(主要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特点,以及发展变化和地域分异的规律性。也可以说,经济地理学主要是研究生产分布的地域 系统的一门学科。 (3)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各国、各地区生产力布局及其发展的条件和特点的科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本书观点: (1)经济活动的内容 (2)经济活动的区位 (3)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 (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规范性分析、结构主义。 规范性分析: 这种研究主要从经济区位选定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由于经济活动最佳区位是在一系列简化的条件下求得的,区位决策者被认为具有所有经济学的知识并一味追求最大利润,其研究框架的实际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结构主义: 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冲突的加剧,结构主义的地理

学应运而生。以哈维为代表的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资本、剩余价值等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他们在经济区位的研究中,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经济形成中的影响作用。 3、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及发展趋向。 研究重点: (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 (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 (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 (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发展趋向: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一些令人困扰的问题。其中,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以及贫富差异问题尤为突出。经济地理学在研究这些问题上具有特殊的作用。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1、区位理论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区位条件、区位因子概念 基本内涵: (1)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即在区位主体已知的条件下,从区位主体本身的固有特征出发,分析适合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然后从中优选最佳区位 (2)与(1)正好相反,即空间区位已知,根据该空间的地理特性、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研究区位主体即人类活动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 区位条件: 现实中,某种类型人类活动常常在局部地点(场所)上进行而并非均匀地分布在地球表面。 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场所具有不同的属性或资质,即区位条件不同,因而其能够满足的人类活动也会不同。人类对活动场所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位条件的好坏。区位主体不同,区位条件选择也随之不同。 就某一区位主体而言,其要求的区位条件构成还会伴随其他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就区位条件而言,对区位主体的区位选择影响大的为主要区位条件,相对影响较小的为次要区位条件。 区位因子: 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区位因子不仅包含可用货币度量的价值标准,也包含不能用货币测算的非经济因子,如格林哈特提出的纯粹个人因子。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

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区位: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条件:人类进行活动的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劳动对象、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 劳动力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劳动力的数量、劳动力质量、劳动力成本、劳动移动。 区域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政策环境。 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首先是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 其次是“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 第三,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 第四,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交通网可以用密度与结构来表述,结构由连接度和通达度来表述。 看图说明杜能圈形成的机制及空间配置原理。 形成机制: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因此理性市场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空间配置原理: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在某一圈层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随着种植作物的不同,农业的全部形态随之变化,将能在各圈层中观察到各种各样的农业组织形式。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 读下面两幅图,比较它们的差别,并说出杜能圈的形成机制和现实局限性。 答:上面一幅图为杜能圈,下边一幅为逆杜能圈; 形成机制: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因此理性市场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现实局限性:首先某些自然条件的现实与理论差异很大,如河流干扰因素,谷物价格变动和土质存在差异时等等,另外杜能圈建立在商品农业的基础上,农场以追求最大地租收入为前提,而现实中,农业生产中相当大的部分并非商品性经营,而是自给经营这种自给型经营以产量为目标而并非利润,并且不强调单一品种专业化生产而强调多品种多样化生产。另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经济地理学(第二版)期末考试重点 第一章 绪论 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 3、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简答):①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②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③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④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⑤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重点看,论述题) 1、区位: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区位理论: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2、区位理论的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3、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4、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简答):①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②“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③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④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5、交通便捷程度对区位选择的影响(会计算):①交通网连结度:贝塔指数β=边的数量E/顶点数量V ;②通达度:通达指数i A (顶点i 在网络中的通达度)= ∑=n i ij D 1(顶点i 到顶点j 的最短距离);分 散指数D=∑∑==n i n j ij D 11。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1、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的理论前提:①杜能关于“孤 立国”的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 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 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 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 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②杜能要 解决的问题: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 的状态。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 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 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2、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土地集约度 由中心向外围逐步降低):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 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

经济地理学复习思考题1

《经济地理学》 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 何谓经济地理学? 2. 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3. 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4. 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5.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6. 简述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及其意义。 7. 如何理解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价值与应用价值。 8. 经济地理学关注的重大研究问题是什么? 9. 学习经济地理学有何作用? 10. 如何学好经济地理学这门课程?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1.概念题: 区位;区位主体;区位理论;区位条件;区位因子;可进入性;地理可进入性;经济可进入性;制度可进入性;社会可进入性;交通网;交通网的密度;通达性;连接度;机场产业区。 2.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3.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有何区别? 4.区位因子分为哪几种类型? 5.区位理论构建的客观基础是什么? 6.试述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7.试述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8.试述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9.试述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10.试述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11.分析市场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12.综合分析区域环境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13.产业环境对经济区位有何影响? 14.政府如何影响经济区位? 15.环境因素对经济区位有何影响? 16.可进入性分几种类型?它们对经济区位有何影响? 17.试分析交通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1.概念题:

区位地租;区位因子;一般因子;特殊因子;区域性因子;集聚因子;分散因子;原料指数;区位质量;等费用线;综合等费用线;临界等费用线;劳动费指数;劳动系数;加工系数;经济人;满意人。 2.分析杜能农业区位论中区位地租的形成机制。 3.分析杜能农业区位论中的杜能圈或农业空间结构形成机制。 4.杜能揭示的农业生产空间配置原理是什么? 5.评价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6.简述区位因子类型。 7.韦伯是如何抽取影响工业区位的一般因子的? 8.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最小运费原理。 9.根据原料指数如何选择工业区位? 10.韦伯是如何运用运费指向、劳动费指向和集聚指向来选择工业区位的? 11.评价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意义。 12.简述帕兰德的区位理论。 13.简述胡佛的区位理论的基本内容及特点。 14.简述区位相互依存学派的基本思想。 15.简述霍特林模式。 16.简述廖什市场区位理论的基本观点 17.分析廖什市场区位理论的方法特点。 18.简述艾萨德的区位指向理论。 19.简述格林哈特的工厂区位理论。 20.简述史密斯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的主要观点。 21.试述普雷特行为矩阵的分析方法与主要结论。 第四章中心地理论 1.概念题: 中心地;中心商品;中心地职能;中心性;补充区域;经济距离;市场区;经济距离;门槛人口。 2.分析市场原则的中心地系统形成机制及特点。 3.分析交通原则的中心地系统形成机制及特点。 4.分析行政原则的中心地系统形成机制及特点。 5.分析廖什中心地系统的构建机制。 6.比较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与廖什中心地理论的差异。 第五章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 1.概念题: 规模效益;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接触扩散;等级扩散。2.简述企业成长的动因。 3.简述企业增长战略和扩展方法。 4.试述企业的空间增长过程及其原因。 5.简述企业的空间扩张规律。 6.试述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

经济地理学试题

《经济地理学》试题 【简答】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特点之一:研究理论不断演变,从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到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特点之二: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和思维方法的变化。 (一)研究的区域尺度的变化 1. 20世纪上半叶——区位论研究代表 理论:1. 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廖什区位经济论。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位企业的微观分析。 2. 区域经济研究 (1)1950s——创立区域科学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 代表理论: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 艾萨德主张从“空间经济论”出发研究区位论。他把古典区位论动态化、综合化,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要求,把研究重点由部门的区位决策转向区域综合分析,建立区域的总体空间模型,研究区域总体均衡及各种要素对区域总体均衡的影响。 (2)1950s后——

区域之间发展研究特点:研究的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区域转向多个区域。 代表理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默戴尔的“循环积累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模式,弗兰克等人的依赖理论,布鲁克弗尔德的互相依赖理论,等等。 3. 全球化研究特点: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经济地理的研究尺度也日益扩大,范围覆盖全球。 (二)研究的企业组织的变化 研究客体的变化:企业组织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导致变化的原因:以单部门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古典区位论,逐渐暴露出研究的局限性,已不能揭示企业的区位原因,更不能揭示“公司帝国”的空间格局及演变。公司地理、企业地理等研究领域形式,关注企业内部不同组分的空间结构研究、跨国公司空间格局和演变的研究。 (三)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 1. 规范性分析时期: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 特点: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2. 实证主义分析 时期: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 特点: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人文地理学 二、填充题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人地关系理论流派中的环境决定论、神的意志决定和生产关系决定论。 3、在我国研究比较成熟的人文地理问题有经济地理问题、人口地理问题、文化地理问题和政治地理问题。 4、人地关系协调的有序性包括协调各要素比例、对立统一和空间布局。 5、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地理环境。 6、人地关系研究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人地关系论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7、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由人类选择利用什么、如何利用,属于人地关系论思想流派中的人地相关论论。 8、现代国外人文地理研究的新方法包括“计量革命”和“行为革命革命”。 9、我国建国初期人文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阶段。

10、人文地理学具有区域性性、综合性性和社会性性。 三、名词解释 1.现代地理学:地理学系统,三大子系统,五大圈层,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 联系。2.二元论:自然地理二元论:地理学是纯粹的自然科学,不包括研究人文现象 的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二元论:经济地理研究应从经济部门为出 发点,抛弃自然地理空间基础。3.人地关系适应论:人地关系的本质是适应,即人对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的适 应性。4.人文地理学: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形成原因的科学。5.人地关系:人与地理环境之间以物质流、能量流为纽带,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6.人地相关论:人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是积极因素;人地互为因果。7.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人文现象是社会现象;人文现象时间发展即变化。8.人地关系的动态变化性:人类利用环境的范围和强度不断扩大;人类对环境 的改造能力不断加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不断加强。9.人地关系的多样性:人地关系包括人与自然地理环境、人与人文地理环境的 关系,内含多种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 10.现代人文地理学中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 新的科学理论:和谐论、人地共创论 新的方法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协调论、耗散结构。 四、问答题 1、详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地表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形成演化过程及产生原因。 包括(1)空间分析(2)时间序列分析(3)人地关系分析 主要内容:(1)基本理论:元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人文地 理学方法论;(2)应用理论:区域人文地理学、部门人文地理学(3)应用学科:综合人文地理学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全面夸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认为人的意志可以决定一 切,时代背景(1)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2)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

经济地理学全套课后思考题复习资料详解

《经济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 、概念题 《货殖列传》: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史志描述阶段。 《商业地理手册》:由1889 年苏格兰学者奇泽姆(G .G .Chisholm )出版,他先以商品种类为纲,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并以气候与地貌等因素解释这些生产分布的形成原因;之后,以国家为单位,详细描述生产地区分布,以及商业发展的前景,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商业地理研究阶段。 规范性分析:20 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实证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的数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发,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行为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末,行为学派在在经济地理研究上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结构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哈维为代表的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文化转向: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地增加,地理学家开始重视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如: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对文化传统、关系、体制等因素的关注。指导这些研究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女权理论等。它们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被人概括为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转向”。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 、简述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制度)转向。 3 、分析企业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变化。从企业角度研究经济地理学有何局限性? 4 、布置阅读相关研究文献,讨论新近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学》试题库(250道试题)

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1-110) 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 B )。A.《尚书·禹贡》 B.《史记·货殖列传》 C.《汉书·地理》 D.《山海经》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 C )。A.《尚书》 B.《史记》 C.《汉书》 D.《山海经》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D)。 A.(德)戈策 B.(中)司马迁 C.(中)班固 D.(俄)罗蒙诺索夫 E.(古罗马)斯特拉波 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C )之名出现于世。 A.农业地理 B.工业地理 C.商业地理 D.旅游地理 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 C )。A.宇宙派 B.地志派 C.环境论派 D.区位论派 6.区位论也称为标准化理论,是由德国(A )首创。 A.杜能 B.韦位 C.克里斯泰勒 D.廖什 7.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 B )。 A.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 B.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C.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 D.生产地域综合体 8.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比较科学的提法是( ABCD )。A.研究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的科学

B.研究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C.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D.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9.下列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BC )。 A.阶级性 B.地域性 C.综合性 D.实用性 E科学性 10.下列不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D )。 A.经济地理学概论 B.工业地理学 C.城市地理学 D.中国经济地理学 11.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是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 B.费希尔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 C.能广泛接受是因为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实用性 D.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看,理应划到第一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入第二次产业。 12.三次产业分类法创始人是( D )。 A.克拉克 B.库茨涅兹 C.配弟 D.费希尔 13.下列著名经济学家中,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无关的是( D )。 A.配弟 B.库茨涅兹 C.克拉克 D.佩鲁 14.从世界发达国家工业结构演变的历史进程看,属于知识密集型工业发展的阶段的是( C )。 A.以轻纺工业发展为主的时期 B.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导的时期

经济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生产的三要素是:、和。 2.考虑综合运费(站场费+线路运行费),可得出公路适合运输, 铁路适合运输,而水路则适合运输。 3.定价制度一般有、、和。4.依据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的同心圆结构依次为、、、、和。5.企业增长的原因主要有、、和四大类。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 2.主导产业: 3.运输:

4.区域经济发展: 5.世界经济一体化: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 1.产品周期理论:

2.佩蒂-克拉克定理: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

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五、论述题(共21分) 试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实际,说明运费 指向论的应用。

《经济地理学》试题答案11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劳动、自然和资本。2.短途,中途,长途。 3.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和均一定价。 4.自由式农业圈、林业圈、轮作式式农业圈、谷草式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圈和畜牧业圈。 5.实现规模效益、实现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的发挥和来自竞争的压力。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3.运输:是指人类为了生产、工作、学习等目的,借助交通工具促使人或货物沿着交通线路移动的过程。 4.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 5.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通过一定协议、规则使其经济活动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 1、产品周期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提出对新产品的需求)。这些条件要求,使得新产品的发明和生产出现在主要发达工业国(如美国)的都市中心。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生产在主要工业国增长的同时,也开始在其它发达国家进行。但生产仍集中于主要工业国,产品通过出口供应它国市场。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无需进行较大变化。这使得使用已有的技术从事长期生产成为可能。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生产成本,会在出口和投资它国生产之间进行利润权衡。当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大于在当地直接生产的平均生产成本时,企业便会选择直接投资。由于在该阶段产品的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其直接投资的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而此时产品的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趋于把生产和装配业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并在这些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产品生产区位转移的结果,使得初始发明此产品的国家变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2.佩蒂-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 ⑴由农业、工业向商业、城市、区域研究方面转化 ⑵由微观的特殊区位转向宏观的一般区位 ⑶由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研究 ⑷由纯数量方法转向非数量方法的制度研究,包括心理、行为、职业、政策。 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⑴国际企业至少在两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设有分支机构或子公司⑵规模庞大⑶具有寡头独占性⑷实行全球经营战略⑸实行高度的内部分工。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⑴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但城市化进程逐步减缓 ⑵第三产业已成为推动城市化的主导动力 ⑶城市化经历了集中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发展轨迹 ⑷形成了整体实力强大的城市网络体系和大都市带。 五、论述题(共21分) 试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实际,说明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 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1.规范性分析:20 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与 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2.实证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的数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发,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 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3.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 4.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 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那里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生产的可能性。 5.集聚因子: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6.分散因子:是集聚的反作用力,是随着消除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 7.规模经济:随着专业化生产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提高,最佳规模在不断扩展。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 增加,称规模效益。 8.范围经济:指由于企业经营范围扩大(进行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活动)而获得的效率。 9.生产链:生产与销售活动关系系统。从原材料、运输、逐研究与开发和其他服务活动,每一环节均为成品 提供相应的增加值。 10.组织链:组织关系系统。 11.主导产业:所谓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12.支柱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13.经济地域综合体: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地域组织形式,是以专业化部门为主体,由相关的辅助性部门和 为地区服务的自给性部门结合而成的。 14.产业集群: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那些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 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机构(如大学、标准代理机构和贸易协会等)的地理集中” 或所形成的地理集聚体。 15.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认为,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对落后地区将产生不利 和有利的作用,分别称之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16.地域根植性:指生产网络中的每个要素,都深深地根植于一定的地理区位,这个区位具有与当地的历史 文化和制度相适应的“沉没成本”,虽然地理距离的阻力变小,但地理的作用并未变小。 17.讨论新经济地理学及其发展特点。定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地理学界出现的新研究视角与研 究方向;其主要标志是“文化及制度转向”,即从原来单纯注重经济要素转向研究社会文化要素与经济要素的综合作用。发展特点: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近20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经济地理学家对此的研究也日益升温。);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的实际,更加侧重于大型跨国公司内部组分空间格局和演变的研究);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冲突的加剧,结构主义地理学应运而生。); 18.古典区位理论和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的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 和内容的不同。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还要额外考虑到非金钱收益和“满足”的需要;在具体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多种具体目标;另外,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要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19.试分析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生产和消费的空间分离标,交通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消费成本以及交 通便利程度都成为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一)运费成本对区位选择的影响。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大部分组成,线路运行费同运输距离相关,一般可以认为是运输距离的线性函数;而站场费则一般同运输距离无关,仅同装卸、站场设施以及管理维护费有关。减少装卸等站场费和线路运行费均可起到减少运费的作用。供给地与消费地的空间距离一般很难改变,除非改变供给地或消费地。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