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思考题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条件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实现两个转变的?

1.社会历史条件:(1)马克思主义产生是以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大生产为物质前提,引起了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的深刻变革,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相继在西欧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占据统治地位,社会历史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2)与此同时,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社会矛盾特别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和阶级对抗越来越尖锐起来。(3)伴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组织建立、壮大,无产阶级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以科学的世界观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无产阶级政治斗争的迫切需要而产生的。2.自然科学基础是:19世界,地质学、动植物生理学和有机化学等一批说明自然联系和发展的科学纷纷建立并发展起来。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使人们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世界成为可能,沉重打击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为全面、深刻揭示世界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科学依据。

3.思想条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李嘉图、斯密,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利润、地租、利息、分工理论);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欧文、傅利叶、圣西门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尖锐的批判,明确提出资本主义必将被未来的理想社会所代替);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中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复辟时期法国历史学家的思想(梯里叶、基佐用阶级分析法和阶级斗争)的观点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4.思想转变历程:(1)1835—1841年的大学生时期,参加青年黑格尔派,这是其思想的起点;(2)1841—1843年,《莱茵报》时期,认识到研究经济问题的重要性,开始了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3)1843—1844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德法年鉴》时期,对人类社会发展达到了初步的唯物主义认识,明显地转到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进行了系统的经济学研究,初步解剖了资本主义社会,对共产主义的实现作了论证,实现了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两个转变: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

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如何发现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异化理论在唯物史观产生中的作用是什么?《神圣家族》在创立唯物史观中的地位是如何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如何阐述实践唯物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是什么?

1.唯物史观的发现过程(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新世界观的首次探索;(2)《神圣家族》唯物史观形成的前夜;(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新世界观的天才萌发;(4)《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

观的初步的系统阐述。

2.劳动异化理论在唯物史观产生中的作用【(1)异化劳动的四个基本规定、基本表现、和基本内容】:第一,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互异化;第二,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第三,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第四,人与人相异化。【(2)对唯物史观产生的作用】:人的本质是劳动,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特征,它是人有意识,有目的改造自然的活动。这与以往黑格尔与费尔巴哈把异化分别看做是绝对精神的异化与人的本质的异化不同。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活动,人改造并使自然人化的活动。劳动异化理论揭示了劳动的辩证性,与唯心史观划清了界线。同时,马克思认为劳动也创造了人类社会,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发生各种联系,关系组成了社会,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以劳动作为基础的,劳动具有社会性,它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这正好揭示了劳动的社会性,说明整个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所以,劳动异化理论是唯物史观的开端。

3.《神圣家族》在创立唯物史观中的地位(1)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把现实问题归结为观念问题的主观唯心主义,揭露了一切思辨哲学的认识论根源,唯物辩证地解决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2)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提出了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的基础和决定力量的观点;(3)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英雄史观,提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决定作用和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一作用将不断扩大的原理。(4)进一步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不仅提出历史发展客观规律性的思想,还指出了作为先进社会力量的无产阶级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4.《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实践唯物主义的阐述(1)规定了实践的科学含义,把实践看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旧哲学的根本特征;(2)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3)把实践看做理解人的本质的关键,“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从实践出发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论断;(5)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与实践性的根本特点。5.实践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1)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础是“实践”,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以往旧哲学的根本特征。实践唯物主义着重实践对世界的改造意义,把人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看做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强调的是自然的“属人”性。实践唯物主义是新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2)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着重的是从历史角度来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3)因此,我们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性质的理解上,要将实践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结合起来,不能将两者割裂。

6、《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如何全面阐述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的?

《形态》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哲学,系统地阐发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1)进一步阐述了实践是现实世界的基础,实践观点是新世界观的首要的基本观点。

(2)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这是唯物史观的实质所在。(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是辨证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过来又为一定经济基础服务。社会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统一。(5)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形态的更替,是通过经济斗争、革命和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赚到另一个阶级手中来实现的。

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是什么?《哲学的贫困》是如何从方法论上批判蒲鲁东主义的?《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2.首先,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唯物主义基础的阐述。马克思指出,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蒲鲁东根本颠倒了经济关系与经济范畴的关系。其次,对生产力在人类社会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的阐述。马克思认为,人们借以进行生产、消费和交换的经济形式是暂时的和历史性的形式。生产关系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生产方式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第三,对社会历史的客观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本质的阐述。马克思批判蒲鲁东从永恒不变的人类理性出发探讨各个时代的经济现象。第四,对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实质的阐述。马克思在揭露蒲鲁东的形而上学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辩证法的实质,即矛盾双方是不可分割的,他们彼此联系,彼此依赖。3.【《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1)唯物史观是《宣言》的基本思想;(2)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做了科学阐述;(3)对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的科学论证;(4)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思想的科学阐述;(5)阶级斗争理论和无产阶级专政思想(6)无产阶级政党纲领的阐述,共产党的性质、目的和任务;(7)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他们的思想观念;(8)对各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的批判;(9)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和政治斗争的策略;(10)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历程和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

四、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变革?

(1)马克思主义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特别是将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观中,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这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结束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中长期独占统治地位的局面,将唯心主义从其最后的避难所中驱赶出来。(2)马克思主义充分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论断;(3)马克思主义使社会主义学说由空想变成了现实的科学,并与社会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相结合,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行动指南。

五、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五个阶段是什么?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是什么?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是什么?资本积累的内容是什么?《哥达纲领批判》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五个阶段以及各阶段的主要内容

2.劳动价值论的内容:(1)商品的二因素,即价值与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有用性,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同时也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2)劳动的二重性,即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3)商品的拜物教理论,即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从而使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似乎它具有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力量。马克思把商品世界的这种神秘性比喻为拜物教,称之为商品拜物教。(4)价值形式,商品的价值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必须在两种商品的交换中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

3.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2)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3)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都是通过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的,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4.资本积累的内容:(1)资本积累的实质是剩余价值资本化,把剩余价值当做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就是资本积累。(2)资本积累的必然性:对剩余价值的无止境贪欲,是驱使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而激烈的竞争则是迫使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3)决定资本积累量的主要因素: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所使用的资本和所消费的资本之间的差额,预付资本的总量。(4)资本积累的规律:贫富差距增大,人口的相对过剩。5.《哥达纲领批判》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马克思对《哥达纲领》的五个条文逐字逐句地进行了批判。其一,对《哥达纲领》避开劳动的物质条件和占有形式即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问题来泛泛地谈论“劳动”和“社会”,从而掩盖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进行了批判。同时指出只有通过改变生产方式才能铲除资本主义这个历史祸害。其二,对《哥达纲领》篡改《国际工人协会临时章程》,只反对资产阶级而不反对土地所有者的立场进行了批判。并指出,地产的垄断甚至是资本垄断的基础,因而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对象。其三,对拉萨尔主义提出的“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公平的分配”、“平等的权利”等资产阶级的空话及其经济学原则进行了批判。在批判中马克思根据自己的产品再生产理论提出了社会总产品的分配原理,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阶段划分的理论。其四,对《哥达纲领》篡改国际章程,将“工人的解放”改为“劳动的解放”,以及粗暴地歪曲《宣言》,把农民和小资产阶级都看作“反对的一帮”的谬论进行了批判,阐明了关于革命同盟军的思想。其五,对《哥达纲领》追随拉萨尔主义,从最狭隘的民族观点来理解工人运动,完全抛弃工人运动的国际主义原则进行了批判。

第二部分,马克思批判了拉萨尔的“铁的工资规律”,重申了关于工资的实质的思想,并指出工人阶级要获得解放就要消灭雇佣劳动制度。第三部分,马克思重点批判了拉萨尔主义的救世良方,即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来实现社会主义,指出这是将阶级运动的立场完全退到宗派运动的立场,阐明了无产阶级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第四部分,对《哥达纲领》中的“自由国家”谬论、庸俗的民主主义政治要求以及为建立“国家的精神和道德基础”而提出的一些要求进行了批判,深刻阐述了国家的阶级实质,并提出了过渡时期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思想。

六、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关系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对待普选制与议会民主制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对社会历史观的新说明与

新认识是怎样的?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文艺观、伦理观、宗教观思想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关系(1)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始终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关注的根本问题。(2)马克思主义为工人运动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在不断总结无产阶段斗争运动检验的基础上得到了深化与发展;(3)马克思主义加速了工人阶级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无产阶级的斗争也由自发的经济斗争向自觉的政治斗争转变。

2.马克思恩格斯对待普选制与议会民主制的态度(1)恩格斯指出,民主制和普选制可以使工人阶级政党更多、更好地传播自己的主张,同时也给了工人阶级政党广泛深入群众,宣传自己的观点,揭露资产阶级攻击诽谤,进行革命运动的有利机会。(2)由于工人阶级有成效地利用了普选权,并使它作为自己的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发挥了作用,在资产阶级用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工人阶级也利用其中的某些东西来对这些结构本身作斗争。

3.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东方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从而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发展道路。东方社会的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4.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对社会历史观的新说明与新认识(1)原始社会发展的研究对唯物史观论证的深化关于两种生产理论。两种生产即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决定着原始社会发展的全部进程,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由人进行,没有人的自身生产和再生产就不可能延续;关于原始社会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在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家庭关系的变化,同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交错进行的。随着生产的发展,【婚姻、家庭关系经历了如下几种主要形式】:一是血缘家庭;二是普那路亚家庭,普那路亚即亲密的同伴,它排除了同胞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关系;三是对偶家庭;四是一夫一妻制家庭。①关于私有制的起源和阶级的产生。人类史上的三次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与农业分离,第二次是农业与手工业分离,第三次是手工业与商业分离;②关于国家的起源和本质。国家是在私有制和阶级产生以后,在氏族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它是维护剥削阶级利益的权力机关。(2)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新概述①关于社会历史固有的客观规律及其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异同。在自然界,客观规律是不自觉地盲目起作用的。而在社会历史领域,一切活动全是通过有意识、有目的、有追求愿望的人而实现的。②关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③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恩格斯指出,社会上层建筑分为两类:政治上层建筑(国家,法律等)与观念上层建筑(哲学,宗教等),这两类上层建筑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3)【历史唯物主义书信对唯物史观的新贡献】①论证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物质生产方式或经济因素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是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的,但经济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历史过程中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②提出了历史发展的“合力论”,

全面论证历史的辩证运动。③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社会的科学的方法论。

5.【(1)自然观】①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的演化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前提,而劳动则是人类社会产生的现实基础,劳动创造了人。②劳动是整个人类社会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它既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界独立出来的基础,又是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标志。③在劳动中,人们改造自然,同时也改造自身,人与人之间发生了各种社会的联系和关系组成了社会。

【(2)科学观】①恩格斯指出,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自然界丰富多彩的运动有四种基本运动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②科学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所以各门学科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应决定于它们所研究的对象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自然界的物质运动是同一的,各种运动形式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因此,自然科学也是统一的,各门科学有着相互转化的有机联系。③生产实践是自然科学阐释的基础和源泉,也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动力。

【(3)文艺观】第一,文艺的本质①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带有上层建筑性质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思想,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现象。②归根到底,艺术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的产物,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决定着文艺的历史内容和历史水平,也只有从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中才能找到文艺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根源。第二,艺术发展的规律①艺术与物质生产都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但物质生产产品的价值在于使用价值,而艺术生产产品的价值在于审美价值。②艺术有其相对独立性,物质生产对艺术生产的决定作用,并不意味着物质生产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艺术生产水平的高低,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之间存在着不平衡现象。第三,文艺创作的原则①马恩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把艺术创作看做是反映现实,认识现实的方式之一,提出了艺术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原则。②恩格斯指出,现实主义原则是艺术创作的最基本原则,这种创作原则的实质就是要求文艺创作必须从现实出发,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

【(4)伦理观】第一,道德的根源和本质道德是人类的社会活动现象和意识现象,道德的根源应当到现实的人类社会物质生活中区探求;第二,道德的阶级性与历史性①道德是一种反映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意识形态,由于各个阶级的地位和所维护的利益不同,因而维护这些利益的道德观念也不同;②道德总是随着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道德观念是个历史范畴,永恒不变的道德观念是不存在的。第三,原始道德的特征、婚姻家庭道德的演变①道德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人们的劳动;②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人们彼此交往,相互联系;③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劳动与彼此交往的迫切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意识;④恩格斯认为“互爱”是爱情、婚姻、家庭中最根本的道德原则。第四,道德观念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作用①恩格斯认为道德的相对独立性一方面表现在,道德意识的发展并不完全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道德的变化往往落后与经济关系的变化;

②另一方面表现在,道德意识对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具有重大的能动作用,积极地以它特有的方式反

作用与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

【(5)宗教观】首先,宗教的本质和作用①宗教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恩格斯看来,宗教本质上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幻想的反映,是一种虚假的观念。在形式上,宗教是超人间的、幻想的、虚假的、不真实的;但在内容上,宗教是人间的力量,幻想是由于人间力量作用的结果;②宗教是远离经济基础又反映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③宗教是剥削阶级的通统治工具;其次,关于宗教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①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产生。宗教的产生和发展分为原始宗教和人为宗教,原始宗教的产生主要根源是大自然的异己力量的支配,人为宗教的主要根源是社会关系的压迫。②宗教的发展是一个由对自然的崇拜发展为多神教,由多神教发展到一神教的过程。③宗教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必然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归于灭亡。

第四章——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的命运

一、19世纪末和20世纪之交,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哪些变化?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着整个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着时代的变革。19世纪20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体现在:

(1)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集中表现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就生产力而言,以电力广泛应用为特征的第二次产业革命,使得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国家,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生产高速地增长。同时,科学技术革命推进着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内在地、必然地引致已经存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使得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的资本主义。(2)经济上的变化决定了政治上的变化。随着垄断的产生,垄断组织先后在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广泛出现。经济上的垄断奠定了资产阶级收买工人阶级上层分子的经济基础,资本主义垄断统治加强,使得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斗争方式改变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通知方式由以前的公开镇压转变为公开镇压和表面让步两手同时并用。同时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矛盾也进一步激化了。

二、伯恩斯坦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修正表现在哪些方面?

(1)在《社会主义问题》的系列论文中,伯恩斯坦首先以反对社会主义运动的“空想主义”为借口,对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中有关“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的论断坐了“修正。(即反对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趋势)(2)伯恩斯坦以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英国农业发展的情况为例,提出了与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对资本主义农业发展趋势的理解相反的结论。(即反对关于农民与无产阶级的同盟关系)(3)伯恩斯坦从人们生存的空间关系的影响和人口数量的增加对各民族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影响角度,认为现代资产阶级国家已经发展成对空间方向的大扩展和其领土上急剧增加的居民数量进行协调的一种管理组织。这种国家和马恩设想的未来社会的管理结构并没有本质区别,依靠这种国家完

全可以达到”长入“社会主义的目标。(即攻击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4)伯恩斯坦面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显著的资本集中趋势,采取了否认的态度。(即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资本积累理论)(5)伯恩斯坦以资本主义内部已经生长出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因素为根据,否认资本主义崩溃的必然性。(即否认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6)伯恩斯坦借口把落后民族纳入文明化制度范围,为资本主义殖民政策辩护。(即否认社会主义的国际主义精神,为帝国主义殖民政策辩护)(7)伯恩斯坦力图用新康德主义来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改造马克思主义。(即企图用新康德主义的主观唯心主义取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

总之,伯恩斯坦的中心论点就是抛弃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须通过社会革命夺取社会主义胜利的基本原理。用新康德主义取代马克思主义,用庸俗进化了取代唯物辩证法,主张折中主义的多因素决定论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伯恩斯坦责难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为其推行机会主义路线制造理论根据的主要理论基础。

三、卢森堡是如何回击伯恩斯坦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的?

卢森堡在批判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理论的阐释,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1)卢森堡针对伯恩斯坦关于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作用的错误理解,论述了资本主义时代变化中的新现象与社会经济关系的关系。卢森堡认为,信用促进了股份公司的产生,加速了资本循环,但是也加剧了资本主义加剧发展中的四个矛盾。这【四个矛盾】分别是:一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矛盾;二是生产方式和占有方式的矛盾;三是财产关系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四是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的私有性的矛盾。这四个矛盾不仅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相反还会在新的形式上进一步加剧经济危机;

(2)卢森堡针对伯恩斯坦关于企业主联合组织性质的错误理解,分析了卡特尔这一企业主联合组织的性质及其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形式。卢森堡认为,卡特尔的最终经济目的和作用只是力求在一个部门内消除利润上分配上的竞争,如果把它扩展到一切重要的工业部门,它的作用就会随之消失。为了使国内市场达到提高利润的目的,卡特尔通常还把部分闲置资本用作世界市场的生产,加剧了国外资本及其卡特尔组织的竞争,最后导致世界市场上出现更大的无政府状态。

(3)卢森堡针对伯恩斯坦关于中小企业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及发展性质的错误理解,阐述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与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关系。卢森堡认为,中小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对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科技革命起着特殊的作用和影响,在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中,中小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并不是直线地逐步走向灭亡。

四、倍倍尔针对伯恩斯坦的攻击作出了如何回应?

(1)倍倍尔剖析了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理论产生的根源。他认为,伯恩斯坦的修正主义理论的产生不

是偶然的,也不是伯恩斯坦本人的思想演变的结果,它是社会民主党在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时必然出现的机会主义思想的反映。(2)倍倍尔运用德国工业发展中具体统计资料驳斥了伯恩斯坦对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否定。他认为,德国工业的发展已经充分证明了资本积累和集中的趋势,这一事实说明了资本积累和集中并不是像伯恩斯坦所说的那样“放慢了”甚至“消失了”,而是呈现出一种明显的趋势。(3)倍倍尔运用德国农业发展中的具体统计资料驳斥了伯恩斯坦关于资本主义农业积累过程缓慢的观点。(4)倍倍尔运用德国各阶层收入变化的统计资料驳斥了伯恩斯坦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财产和收入日趋分散的观点。(5)倍倍尔深入批判了伯恩斯坦对马克思阶级斗争学说的曲解。倍倍尔认为,德国社会民主党一如既往地坚持阶级斗争的立场,合作社确实是工人阶级的组织,工人阶级的解放只能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业。(6)倍倍尔严正批判了伯恩斯坦“运动就是一切,最终目的是微不足道的”的观点。

五、拉法格对伯恩斯坦的批判是怎样的?

面对伯恩斯坦用新康德主义来“补充”、“修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取向,拉法格非常敏感地察觉到这是一股危险的逆流,必须对此进行反击。⑴他首先研究了康德和新康德主义,对新康德主义是修正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有了清晰的认识。他认为,新康德主义者完全抛弃了康德哲学中唯物主义的因素,否认客观事物的可知性。他对这种不可知论进行了分析和批判,认为新康德主义不可知论的产生根源,就在于资产阶级的怀疑本性。⑵在对新康德主义错误的批判中,拉法格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也做了更为深刻的论述。他认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提出的一种新的解释历史的方法,这一方法奠定了他和恩格斯的历史著作的基础(3)面对伯恩斯坦利用时代变化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做法,拉法格非常清楚地意识到研究时代特征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本质,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学的形成作出了特殊贡献。(4)面对伯恩斯坦否定无产阶级政党一般原则的做法,拉法格在阐发无产阶级历史作用的基础上,探讨了无产阶级解放的道路和奋斗目标,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发展。

六、普列汉诺夫对伯恩斯坦的批判是怎样的?

(1)普列汉诺夫尖锐地批判了伯恩斯坦修正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攻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作了深刻的思考。他认为,哲学是在一定时代所达到的思想和社会发展水平上概括人类全部经验的综合观念的体系。他以其丰富的哲学史知识和现代社会生活的历史经验,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正确性,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性。(2)普列汉诺夫尖锐地批判了伯恩斯坦的经济学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作了较为深入的探索。他用大量事实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正确性。(3)普列汉诺夫尖锐地批判了伯恩斯坦修正主义者攻击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学活,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了进

一步思考。他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不能放弃使用暴力,必须依靠暴力来实行阶级的统治,实现自己的利益。

七、列宁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对马克思主义作了哪些思考?

(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根本思想和观点是一致的。(2)马克思主义是“由一整块钢铸成的”严整的科学体系。这一科学体系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核心)。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中,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原则,政治经济学是哲学通向实际生活的中介,而科学社会主义是运用哲学分析经济事实引出的结论。(3)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根本区别于各种旧的世界观,它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己任,是共产主义世界观。(4)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和科学是方法。(5)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6)无产阶级斗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与帝国主义理论的创立

一、列宁是如何驳斥民粹主义的?

【民粹主义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俄国流行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民粹派认为,俄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没有必然性,俄国可以在村社基础上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革命的主力不是工人而是农民,革命的领导者是知识分子。】

对民粹派最早的批判者是普列汉诺夫,完成者是列宁。(1)1894年,列宁发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主要批判自由主义民粹派代表人物米海洛夫斯基的主观社会学,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2)1899年,发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是批判自由主义民粹派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的错误观点,通过论证俄国自1861年资产阶级改革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历史事实,说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3)在对民粹派哲学基础的批判中,列宁深刻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批判民粹派“人类天性”论,论证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学)不是从人类天性出发研究抽象的一般社会,而是研究具体的人类社会形态即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就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有可靠的根据。

第二,批判民粹派“个人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阐述历史必然性与个人意志作用的关系、个人历史作用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关系。他说,决定论与道德观念、历史必然性与个人并不是对立和相互冲突的,只有根据决定论观点,才能做出严格正确的评价。脱离社会历史条件,讲历史是个人创造的毫无意义,要把个人的活动归结为他所在的利益集团的互动,归结为各个阶级的活动,人民群众的阶级

斗争推动社会历史发展。

第三,批判米海洛夫斯基攻击马克思只有经济学理论而没有哲学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深入阐述《资本论》的哲学意义。

二、马赫主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列宁是如何在批判马赫主义的基础上阐述辩证主义认识论的?

1、马赫主义的主要内容:(1)马赫主义在认识本质问题上坚持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感觉发源于客观事物,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2)马赫主义在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上坚持不可知论,认为我们所能认识的只是人的感觉经验,在感觉经验之外是否有东西存在,我们无法知道。(3)马赫主义在真理观上坚持主观真理观,反对客观真理论,否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和真理标准的客观性,混淆了客观真理问题同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关系问题。(4)马赫主义把实践和认识论分开,认为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可以照唯物主义行事,而在理论上则可以是唯心主义。

2、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系统阐述①批判马赫主义的哲学前提,提出两条对立的认识论路线和哲学的党性原则。列宁指出,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感觉先于客观事物,是客观事物的根据和本质。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谁是本原,思维是否是存在的反映,任何一个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②批判马赫主义的不可知论,【提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三个重要结论】。第一,物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在我们之外存在着的;第二,在现象和自在事物之间决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原则的差别,差别仅仅存在于已经认识的东西和尚未认识的东西之间;第三,在认识论上和科学的其他一切领域中一样,我们应该辩证地思考,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③批判马赫主义真理论,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客观真理论。列宁认为,任何科学的思想体系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真理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每一个真理都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世界的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因而是有限的、相对的。④批判马赫主义实践观,阐明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列宁指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以实践为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实践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⑤对物理学革命成果进行哲学总结,提出物质的哲学定义。列宁对物质的定义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们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三、列宁是如何构建辩证法体系的?

与《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样,《哲学笔记》也是开创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境界的标志性著作。(1)批判第二国际后期社会沙文主义和修正主义的哲学基础,阐明辩证发展观与形而上学发展观的根本区别。列宁指出,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飞跃式的、剧变式的、革命的;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在更高的基础上重复(否定之否定)的。

(2)批判地继承辩证法思想的历史遗产,建构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列宁提出了辩证法的十六要素,概括了辩证法的主要原理。按其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基础;二是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三是辩证法的主要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四是辩证法的范畴(内容和形式),五是认识的辩证法;六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3)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其一,对认识的辩证过程的阐述。列宁认为认知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其二,对真理属性的阐述。列宁认为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其三,对实践标准的客观根据的阐述。列宁提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实践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客观标准的主要根据。其四,对唯心主义认识论根源的阐述。列宁说:“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四、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理论(狭义的帝国主义)的论述是怎样的?

(1)对垄断的产生和发展的分析。列宁认为垄断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阶段,在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资本的积聚和生产的集中进行得很快,当资本的积聚和生产达到一定的程度,资本主义经济就自然而然地走向了垄断。垄断从竞争中产生,但垄断消除不了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并存,垄断是帝国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

(2)对金融资本的形成和统治的分析。在竞争的作用下,银行业也会日益趋于集中,越来越多的货币资金集中于少数最大的银行,金融资本加速垄断。在国内,银行垄断通过操纵着许多的资本,控制着整个国家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在国际范围内,它们之间联合形成国际垄断同盟,使国内垄断发展为国际垄断,开始对世界市场的瓜分,进而对世界领土的瓜分。

(3)对资本输出的特殊意义的分析。资本输出给垄断资本家带来了惊人的利润,使金融资本的密网遍布全世界,加深了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展。

(4)对时代新变化的基本趋势的分析。列宁指出,资本主义时代新变化的基本趋势是资本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这两种趋势是交替出现的。

五、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时代殖民地与民族解放运动的内容?

(1)殖民地的内涵。列宁认为,殖民地不仅应该包括那些土地被占领、主权已丧失的国家,而且还应该包括那些“在政治上、形式上是独立的,实际却被金融和外交方面的依附关系的罗网缠绕着”的国家,即附属国。

(2)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民族问题上的“两个历史趋向”。就是“民族生活和民族运动的觉醒,反对一切民族压迫的斗争,民族国家的简历”的历史趋向和“各民族彼此间各种交往的发展和日益频繁,

民族隔阂的消除”的历史趋向。

(3)对资本输出的掠夺殖民地的主要方式作了分析。在列宁看来,垄断资本之所以采用资本输出作为掠夺殖民地的主要方法,就是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从贷款取得的利润和在同一笔贷款被用来购买产品时取得的利润。

(4)帝国主义掠夺殖民地民族的政策和方式的问题上。他认为,帝国主义的根本特点是争夺世界霸权,是把它们的政治扩展到全世界,尤其是殖民地国家,而帝国主义殖民政策则是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阶段,即金融资本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资本输出就是金融资本压迫和掠夺殖民地民族的坚实基础。

(5)在殖民地的解放与民族自决权的关系问题上。列宁认为,民族自决权主要指政治意义上的独立权,即在政治上被压迫民族同压迫民族自由分离的权利。殖民地民族的解放就是取得民族自决权。民族自决并不否定和排斥民族融合,相反,它是达到以后融合的一个必要步骤。

(6)在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的意义问题上。列宁认为,【民族解放运动的意义有】:其一,帝国主义时代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积极力量。其二,帝国主义时代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积极力量。

六、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内容是什么?

1、与民粹派、“合法马克思主义”的论战(1)列宁在1894—1899年所写的《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这部论战性的著作中,彻底批判了民粹派的理论观点和政治纲领,无情揭露了民粹派冒充“人民之友”,其实是人民之敌的真正面目;深刻阐明了工人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第一次提出了工农联盟是推翻沙皇制度、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主要手段这一著名论断;明确规定了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任务和斗争策略。(2)列宁在反对民粹主义的斗争中,认为与“合法马克思主义者”的暂时合作的有益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合法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顶礼膜拜,认为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企图把马克思主义学说修改成适应自由资产阶级的理论观点。列宁指出他们是一些巧妙伪装起来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是资产阶级民主派。

2、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理论(1)列宁首先批判了经济派鼓吹自发论、贬低和否定党的作用、否认俄国有建立独立工人政党的必要和可能的谬误,阐明了自觉性和自发性的关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的伟大作用,论证了在俄国建立独立工人政党的必要和可能。这个革命工人政党要适合俄国条件,是不同于西欧社会民主党的新型工人政党,这种政党在指导思想、纲领、策略和组织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2)列宁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政党统一的基础。工人政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必须正确地对待马克思主义。(3)列宁认为坚持彻底的社会主义纲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原则。党的最终目标是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社会。(4)列宁认为党的基本策略是

关系党内团结和革命成功的重大问题。无产阶级政党要掌握民主革命的领导权,要联合农民,广泛利用资产阶级等各种暂时的、间接的同盟者的力量去进行推翻沙皇专制制度的斗争。(5)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在组织上应以职业革命家组织为核心。他把集中制作为党组织的基础,认为这是从原则上确定解决所有局部的和细节的组织问题的方法。(6)列宁还创造性地提出了通过创办全俄政治报来建党的计划,通过对孟什维克主义的全面批判来进一步阐明新型党的性质、党员条件和组织原则。

3、无产阶级领导权和革命转变论(1)1905年4月,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召开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会议制定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策略路线。其要点是: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依靠工农联盟,鼓励自由资产阶级;通过武装起义推翻沙皇专制政权,建立工农民主专政;把民主革命进行到底,并不失时机地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2)1905年6—7月,列宁在《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中,创造性地提出并阐明了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的民主革命理论大大推进了一步。在这部著作中,列宁分析了布尔什维克两种策略的原则区别,揭露了孟什维克策略的机会主义实质,论述了关于无产阶级能够而且应该做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者、关于工农联盟、关于武装起义、关于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关于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等根本原理。(3)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应该牢牢掌握民主革命领导权,这是革命的关键问题。民主革命任务的彻底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把它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列宁把无产阶级为完成民主革命并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而奋斗的原理应用到党纲上,提出了完成民主革命是党的最低纲领,实现社会主义的党的最高纲领的党建学说。

4、“一国胜利论”与暴力革命(1)列宁由于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联系,而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几个或者再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论断。他还具体指明了革命的突破口只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而不一定是最发达的帝国主义国家。(2)列宁指出,为了结束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实现人民迫切需要的和平,就必须同“革命护国主义”做斗争,必须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般规律,但在某些条件下和平取得政权也是可能的。

第六章——十月革命后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

一、试述十月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大意义。

1、十月革命是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转变为现实,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伟大实践证明,提升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水平和极大鼓舞了世界各国被压迫人民的解放事业。

2、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注重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结合,对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作了一个非常精辟的概括:

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3、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制度改革,同时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同各国实践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其一,十月革命的胜利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和力量,给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以巨大的鼓舞和强烈的震撼。列宁总结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阶级斗争的经验,从理论和实践上对苏维埃的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如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和新型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论,关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探索的思想等。其二,十月革命后,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意识形态战线开展的反对资产阶级文化的斗争,在总体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其三,共产国际从革命指导的策略思想上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其四,20实际三四十年代,西方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在探索中作出了新的贡献,如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问题的探索等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研究和发展。其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初步运用具有特殊意义。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等,所有这些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4、十月革命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引起了帝国主义和一切代表旧社会势力的仇恨和恐慌,他们纠结起来污蔑,诋毁十月革命。但事实证明,无论谎言怎样重复,都不能成为真理,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是不容诋毁的。

二、经济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处理无产阶级专政,阶级斗争,暴力革命,民族、国家领导权,防止国家政权变质的问题?

1、列宁把“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这一论断同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使命直接联系起来,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消灭阶级,而这一任务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进行阶级斗争完成的。

2、为了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应当解决双重任务】:第一,吸引农民和其他劳动者,鼓舞和组织他们,领导他们去推翻资产阶级和完全粉碎资产阶级的一切反抗;第二,把农民和其他劳动者以及所有小资产阶级引上新的经济建设的道路,引上建立新的社会联系、新的劳动纪律和新的劳动组织的道路。

3、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一书中强调指出,革命的无产阶级专政是由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采用暴力手段来获得和维持的,不受法律限制的政权,认为无产阶级专政的标志和必备条件,就是用暴力镇压剥削阶级。但是,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暴力不是万能的,绝不能把无产阶级专政同暴力革命等同起来。

4、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形式问题,列宁十分重视马克思所总结的巴黎公社的经验。他高度评价马克思关于巴黎公社类型的国家是无产阶级专政的较好形式的思想,提出不要议会共和国,而要由工农兵

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

5、关于党在无产阶级专政体系中的领导作用问题,列宁认为共产党是领导核心。他认为,共产党在政治上要领导无产阶级专政,并通过领导无产阶级领导全体劳动群众,完成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党领导无产阶级专政的主要工作是通过苏维埃来进行的,党对政权工作的领导,表现在无产阶级政权的一切大政方针都必须由党来决定。

6、列宁根据俄国革命实践,进一步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人类历史上的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的国家的原理。他指出,无产阶级民主制是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对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敌人实行专政。苏维埃政权是无产阶级民主的一种形式,将民主与专政有机结合在一起了。

7、在如何才能保证劳动人民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并防止国家变质的问题上,列宁指出,要克服使苏维埃代表变成议会议员或官僚的小资产阶级的趋势,就必须要全体的苏维埃代表都参与到实际的国家管理当中,并去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是国家机关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

三、列宁新经济政策是如何提出的,其主要内容和实现途径是什么?

1、提出背景: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总结俄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1920年底,战争结束后,经济和政治上的危机都爆发出来。从经济上看,战争使得原本就很落后的俄国经济更加混乱,在政治上,工人不满,农民暴动。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指不过是“权宜之计”,并不是也不能是一项适应无产阶级经济人物的政策。

2、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21年3—10月的实施初期,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退到国家资本主义和商品交换的形式上。第二阶段是1921年10月以后的主要实施时期,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由国家资本主义退到由国家调解商业和货币流通。

3、主要内容:第一,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第二,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城乡经济结合。

4、实现途径:列宁把利用国家资本主义作为实施新经济政策的主要途径。主要有四种具体形式:其一,租让制;其二,合作制;其三,代购代销制;其四,租借制。

四、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多方面思考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意义?

1、如何吸引小农经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俄国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使整个国民经济结构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是列宁晚年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他思考的中心问题。他提出,通过合作制建成社会主义。如今流行的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合作制就是以合作制为基础的,这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有导向意义。

2、列宁在提出和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同时,也十分强调建立大工业的问题。他认为,没有现代大工业,就没有社会主义,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实现社会主义的重要条件。他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包括两个】,一个是经济条件,即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二是政治条件,即建立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和先进的政治制度。同时,要重视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和装备工业,从所有制方面和生

产技术方面对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贯彻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3、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后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一贯坚持的思想,也是他最后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全新构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主义虽然有其黑暗的一面,但也有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比如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生产技术等。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必须借鉴和吸收资本主义有价值的成分为我们服务。

4、列宁指出,文化革命对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社会主义不仅要求具有新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而且要求具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和科学。所以,我们要借鉴西方一切优秀的、有价值的文化成果,发展文化事业、教育事业,提高各民族人们文化水平。

5、在反对民族主义和世界革命理论问题上,列宁要求以完全平的、相互尊重、有好互助和合作的原则来处理各民族人民的关系。他认为世界斗争的结局正是取决与展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东方各国人民的解放斗争。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我们在处理民族关系上,要平等对待各民族,尊重各民族差异,不能歧视和压迫任何民族,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发展。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推荐名单

专业教科书 1、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黄楠森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史》四卷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3年8月版 专业基础著作 1、陈先达、靳辉明:《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 2、陈先达:《走向历史的深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孙伯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苏】纳尔斯基等:《十九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上、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5、马绍孟等:《恩格斯和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6、侯惠勤:《准确世界观人生观的磨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英]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丰子义:《发展的反思与探索——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著作: 1、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3、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 西方马克思主义卷》上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版。

4、[英]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 5、[加]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6、叶卫平:《西方“马克思学”研究》,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 7、孙伯鍨等:《西方“马克思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8、陈先达等:《被肢解的马克思》,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9、鲁克俭:《国外马克思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10、余文烈:《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11、徐艳梅:《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2、周凡、李惠斌主编:《后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13、复旦大学编:《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 2007》,人民出版社,2007。 14、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 15、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重庆出版社,1989. 16、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商务印书馆,1984。 17、霍克海默:《批判理论》,重庆出版社,1989。 18、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重庆出版社,1988。 19、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学林出版社,1999。 五、传记: 1、梅林:《马克思传》,三联书店,1965。 2、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第Ⅰ、Ⅱ、Ⅲ册,三联书店,1965. 3、费多谢耶夫等:《卡尔·马克思》,三联书店,1980. 4、格姆科夫等:《恩格斯传》,三联书店,1980. 5、麦克莱伦:《卡尔·马克思》(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重点

(1)马克思有哪些主要理论贡献。 主要有两大理论贡献:一是创立唯物史观,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二是创立剩余价值学说,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2)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的关系。 (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否具有必然性。 是,从时代背景、理论基础、主观条件回答 时代背景:1.经济发展: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这为科学揭示社会形态的物质 基础及其发展动力提供了可能。工业革命也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革。急剧变革的社会 发展为人们打破形而上学观念,确立唯物主义的辩证发展观提供了可能,促使人们认识到社 会历史的发展进步性,及任何一个社会制度在历史长河中都是短暂的、暂时的、相对的和有 条件的。这为认识和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回答历史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奠定了基础。 2.社会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的暴露。 3.阶级关系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而且引起了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工业革命不仅创造了一个大工业资本家阶级,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与大工业相联系的近代无产阶级。 4.无产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思想基础: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自然科学的新成就。 主观条件: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的发展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的理解)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 (5)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有三大理论来源,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6)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有何区别。 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区别: ①旧唯物主义大致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将事物 的本源归结于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它在根本方向上是正确的,但将复杂的事物 简单化。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将事物的本源归结于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 观上的唯心主义的特点。 ②旧唯物主义没有坚持“全面,发展,矛盾”的方法看问题,而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方 法看问题。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全面,发展,矛 盾”的方法看问题。它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性革命性阶级性科学性 唯物论 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形态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发展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是直接关系到党的盛衰性兴亡的大事。 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3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思想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学说 7统一战线理论 8国际关系和外交方针理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根本保证, 是毛泽东一贯倡导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工作方法, 是党的生命线和一切工作的准则。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路线也是各三个的精髓。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国两制”基本方针为解决国际争端和 世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新的途径。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遇到的挑战和考验, 在解决实践中新问题的时候形成的新观点新理论。 “科学发展观之所以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 是因为要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必须解决好影响小康社会原定指标完成的…三农?和社会建设滞后等问题。 党的十七大主题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到二0二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 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 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 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 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教学大纲 2015年09月18日18:08卢婷婷点击:[308]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英文名称: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开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编码:S0305202 学分:2总学时:36 适用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 修读基础:修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本科课程。 主讲教师:建屯(副教授)、晓辉(讲师、博士)、卢婷婷(讲师、博士)。 二、课程目的任务 1.课程地位作用 该课程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主要是从历史、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高度,向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科学规律,使学生清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脉络,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涵、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的在统一性,真正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以及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社会主义信念。

2.课程主要容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规律的科学。课程的主要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基本历史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科学世界观的公开问世,唯物史观的发现过程,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革命,剩余价值理论的伟大发现,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和策略理论的新探索,资本主义的时代变化与伯坦修正主义的出现,列宁对俄国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探索和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和指导实践的历史经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在不同历史阶段上发展的特殊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史。 3.学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学生能够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真正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更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真正分清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判断,以更有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现时代的创新;真正分清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以更切实地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真正分清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以更利于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科学涵;学生能够紧密结合当代世界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实际,探索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科学规律及当代趋势。

历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真题

2002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1、名词解释(4*5=20) 马克思主义《反杜林论》实践哲学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 2、论述题(25*2=50) 列宁对经验批判主义的批判 从《共产党宣言》到《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认识的深化 3、论证题(30*1=30) 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珍贵理论品质 2003年 1、名词解释(5*5=25) 普鲁东主义伯恩斯坦《哥达纲领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经验批判主义 2、简述题(15*5=75)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对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理论总结 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的社会主义商品货币观 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 曼德尔的晚期资本主义理论 3、论述题(25*2=50) 恩格斯晚年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发展及其对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启示 列宁在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对社会主义的全新认识及其现实意义 2004年 1、名词解释(5*5=25)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普鲁东主义伯恩斯坦主义 2、理论综述题(15*5=75)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分析 马克思晚年对东方社会的探讨综述 斯大林同布哈林在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理论上的争论评析 列宁《哲学笔记》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 梅洛庞蒂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评述 3、综合分析题(25*2=50)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理论、实践与教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警示 举出马恩著作中至少两个观点的演变,论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005年 1、名词解释(4*5=20) 合法马克思主义者超帝国主义论垄断资本学派 《“论俄国社会问题”跋》《哥达纲领批判》 2、原著理解(10*3=30) 马克思指出:“品二重的存在这个简单的事实,既一方面作为一定的产品而存在,而这个产品在自己的自然存在形式中观念的包含着(潜在的包含着)自己的交换价值;另一方面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提纲>>是马克思在1845年春写成的一份只供自己研究用的笔记,在它生前并没有发表。1888年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首次公诸于世。《提纲》虽然十分简短,却是非常宝贵的,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提纲》的重大意义在于:它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纲领和一系列重要思想。《提纲》中的基本思想在随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形态》中得到了系统地阐述,因此这两部著作是唯物主义历史观诞生的标志。 2、异化劳动 异化劳动是指劳动者的劳动及其产品反对、奴役、控制劳动者的劳动形态。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发生了异化,因而人的本质也发生了异化。异化有四个基本规定: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前提和结果。消灭私有制的共产主义革命是消灭异化劳动的必然途径。 3、亚细亚生产方式 亚细亚生产方式是马克思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正式提出来的概念,用以指称人类社会的最早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土地公有制和专制主义并存。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研究的深入,马克思认识到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个概念并不能概括原始公社生产方式的所有特征,在原始氏族中不存

在阶级、私有制和国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生形态。亚细亚生产方式中的公社所有制的存在,并不能作为社会原生形态的标志或者依据。因此,以后马克思就不再用亚细亚生产方式来指称整个原始公社生产方式这一社会的原生形态了。 4、普列汉诺夫 普列汉洛夫(1856-1918),俄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在与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论战中,在与俄国民粹主义的论战中,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论战中,他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理论等方面对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理论作了较为全面的批判,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作了较为冷静的思考。普列汉洛夫翻译和出版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著作,撰写了大量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优秀著作,为捍卫、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 5、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是斯大林晚年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在总结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同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它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规律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规律等重大问题作了探讨。它是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30多年的实践最重要和最集中的理论阐述。 二、简答 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历史观 答:(1)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阶级主要是根据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不同经济地位来划分的。 (2)被压迫阶级反对压迫阶级的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为在阶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差异与融合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差异与融合 信仰,又作仰信。信心瞻仰之意。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由于这些变化对当代青少年的信仰产生了巨大影响。当代青年与以往的青年不同的是:以往青年的信仰往往是一元化的。而当代青年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信仰呈现多元化的发展,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哲学的信仰,对法律的信仰等积极的信仰,还对金钱的信仰,权力的信仰等负面的信仰。一个国家的未来是青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如何树立、改正这些青年的信仰?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首要的任务。 一、造成青少年对于信仰缺失和错误的原因 (一)当代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前景认识模糊,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不重视,对于哲学的概念的不了解。哲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当代青年在复杂的社会中很容易遇到挫折,对于这些困难,往往采取的是一种消极的态度。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一些观点对于当代青年摆脱这些思想的困惑,促进自身的发展有很好的作用。可是当代青年不懂得怎么去运用。比如:马克思哲学中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哲学中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等。而往往去自我逃避和自我放逐,断章取义于一些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天生我材必有用等言论,对于这些言论的信奉,是因为对中国古代哲学的不了解,不能结合中国古代思想家当时语境,只从中选取让自己心里受到安慰的语句,一种掩耳盗铃的做法。 (三)是当代青年对于信仰的不坚定,当信仰和当前利益产生冲突的时候,往往会选择利益。信仰的作用日趋弱化,这种信仰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当代青年的发展,让当代青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扭曲。当年青年由于自身的不成熟,又不能自己树立正确的信仰和价值体系,对于社会上一些消极的信仰和价值体系选择了默认的接受,这样就造成了正确信仰作用力的弱化。可见必须加强对青少年正确的信仰和价值观的树立。 二、对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比 对于青少年应该掌握正确的哲学思想,正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通过认真学习,了解两个哲学体系的正确思想,从而取其精髓,去其糟粕。找到两个哲学体系中的冲突域融合,从而树立起自身的正确的信仰和价值体系。 (一)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观点 1.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哲学也在五千年间得到了发展,其发展历程是[1]: (1)先秦哲学:孔子的仁爱哲学、墨子的兼爱哲学、老子的道生万物哲学思想、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思想、孟子尽性知天的哲学思想、周易哲学、荀子天行有常的哲学思想。 (2)两汉哲学:淮南子的哲学思想、董仲舒神学目的论哲学思想、王充元气自然论哲学思想。 (3)魏晋玄学:王弼贵无论、裴頠崇有论、郭象的独化论、僧肇的不真空论。 (4)隋唐佛学:天台宗三地圆融、法相宗万法为识、华严宗四法界、禅宗自性顿悟。 (5)宋明时期:张载太虚即气、二程天即理、朱熹大成的理学思想、陆九渊心学思想、王守仁致良知。 (6)明清时期:王夫之理依于气、颜元的哲学思想、戴震的哲学思想。 (7)近代哲学:龚自珍和魏源的哲学思想、洪秀全的哲学思想、康有为的哲学思想、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2.在中国哲学的发展中主要产生了一下几个重要观点,这些观点对当代青年有很重要的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重点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重点 论述 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中的“两个基石,两个发现。”,经过拓展构建成整个 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问:这个体系是怎样构建的?(P13)【前面的表述不太准确,问题是正确的。。】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地位。 3.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 4.胡锦涛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提出:“改革开放30周年以来做个四个创新 性的回答,其中一个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结合思想实际谈谈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同1】 简答 1.马克思在《1859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两个“决不会”思想。(P10、P11) 2.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无数力的平行四边形”理论。 3.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 4.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基本内容。 5.马克思关于农村公社两种可能的发展趋势的观点。 6.恩格斯关于国家权力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的三种情况的论述。 选择填空 1.马恩毕生的工作围绕______展开。(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2.工业革命使机器体系和以____为标志的工厂制度的确立。(雇佣劳动)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起点________(原始积累) 4.马克思1881年《致xx李奇的信》明确指出饿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跨越_____(卡夫丁 峡谷)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 5.恩格斯_____(《自然辩证法》)中第一次系统阐述了马克思的自然观和科学观。P108 6._____(社会关系的物化和人与物关系的颠倒)是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 教产生的基础。P64 7.巴黎公社创新性理论之一是用______制度(社会公仆制)代替官僚制度。 8.第二国际赖以生存的理论基础是_____(庸俗进化论) 9.恩格斯一生中最后一篇文章是_______,在其中阐述了无产阶级发展的新看法,在马克 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xxx1848—1850的xx的xxxxxxxx的导言》)【这个名字太长了。。。。】 10.列宁的______是马克思《资本论》的直接继续。 11.1925出版的______是斯大林经济理论的集中系统的论述,(《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伦理》) 【这个不太确定,没听清】 12.20C 60’s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领域中颇有影响的垄断资本主义学派的核心概念是 ______ 13.20C 70’s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帝国主义理论研究中,曼德尔的_______xxxxx【后面的没听 清。。】 14.文革时期毛泽东在_______中提出从平均主义向共产主义过度的设想。 15.1981年6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_____被邓小平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题讲座 教学大纲 授课对象: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课程性质:学位课 学 分:2 开课学期:春季学期 开课单位:公共管理学院政治理论部 开课教师:张志忠教授 一、课程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进行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三个代表”思想为中心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以及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社会主义信念。 二、讲授提纲与内容 第一部分 (一)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象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与指导意义 第二部分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困惑 2、马克思恩格斯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二)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发现 1、唯物史观的发现历程及其伟大意义 2、经济学上的科学革命和马克思的第二个伟大发现 3、两个伟大发现的关系及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化和多方面的展开 1、《反杜林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系统阐述 2、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文艺观、伦理观、宗教观、军事观 3、马克思晚年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与研究

4、新的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发展趋势与无产阶级革命问题的探索 5、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的贡献 (四)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及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批判 1、时代的新变化及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 2、伯恩施坦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 3、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反对伯恩施坦主义的斗争 4、法国、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批判 (五)列宁主义的产生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划时代贡献 1、捍卫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斗争 2、对辩证法的深刻研究 3、帝国主义理论的形成 4、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理论 5、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六)斯大林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苏联模式 1、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论战 2、关于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理论 3、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4、斯大林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贡献与失误 (七)苏联东欧的改革理论、实践及其剧变 1、苏联的改革及其“新思维” 2、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理论 3、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与社会主义的严峻挑战 (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1、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2、关于毛泽东思想 3、关于邓小平理论 4、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5、关于科学发展观 (九)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 1、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潮: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2、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潮: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分析的马克思主义 3、苏东剧变以来的国外马克思主义 第三部分 (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与实践品格 (二)正确认识与评价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分野与互补问题 三、学习的基本要求 在明确开设《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的教学目的、任务和意义的同时,要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理论素养和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信念。学习本课必须做到: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资料.

兰州大学 2011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一、名词解释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提纲 >>是马克思在 1845年春写成的一份只供自己研究用的笔记,在它生前并没有发表。 1888年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首次公诸于世。《提纲》虽然十分简短,却是非常宝贵的,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提纲》的重大意义在于:它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 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纲领和一系列重要思想。《提纲》中的基本思想在随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形态》中得到了系统地阐述,因此这两部著作是唯物主义历史观诞生的标志。 2、异化劳动 异化劳动是指劳动者的劳动及其产品反对、奴役、控制劳动者的劳动形态。在马克思看来, 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 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劳动发生了异化, 因而人的本质也发生了异化。异化有四个基本规定: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前提和结果。消灭私有制的共产主义革命是消灭异化劳动的必然途径。 4、普列汉诺夫 普列汉洛夫(1856-1918 ,俄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在与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论战中, 在与俄国民粹主义的论战中, 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论战中, 他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理论等方面对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理论作了较为全面的批判, 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作了较为冷静的思考。普列汉洛夫翻译和出版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著作, 撰写了大量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优秀著作, 为捍卫、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一、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概况 众所周知,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三种不同的哲学形态,根据其产生和存在的地域不同,可以分为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根据其学派的不同,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这三种哲学形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尤以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突出。与中国哲学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外来的文化。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相长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二者有着多方面的高度契合。因此,合理地阐释中国哲学及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是不可或缺的内在环节。 二、中国哲学的深刻性思想 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给予了中国传统哲学深刻的改造,使得传统的文化因素、哲学因素都注入了充满活力的有机内容。 首先,在中国哲学中,我们所运用的确立本体观念的方法,对于解决知识形态的形而上学何以是可能的问题,提供了有益资源。中国哲学在建立哲学本体论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是一个直觉与逻辑相统一、知识与境界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掌握了其方法论原则可以适当地防止不可知论、相对主义等的发生。因此,正确地认识确立本体观念的方法和掌握其相应的方法论原则是中国哲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其次,中国哲学中所阐述的人性论思想对当今我们正确认识与把握人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的指向意义。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东西方人,在对人性论思想上的理解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基于人性论预设的差异。 最后,表现为中国哲学对本体论观念的理解,对了解古代的本体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众所周知,中国哲学传统中的本体论思想大致有三大传统占主流地位,分别为:理本论,以理作为本体;气本论,以气作为本体;心本论, 以心作为本体。由此可见,中国哲学的本体论思想实质上是一种心、理、气三位一体的哲学思想。它突显出了中国哲学的本体观念的整体化和系统化的这一特征。这一特质在中国哲学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中国哲学中常常把本体概念视为虚位概念;二是将本体理解为是相互包含、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的密不可分的有机统一的不同方面的整体实在性。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相通之处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是中国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循序渐进地融入中国哲学的体系中,成为了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武器,拥有了能够指导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真理。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有着相互整合的整合点,有着相融和相通之处。具体表现为: 首先,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中国传统朴素唯物论有相通之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线,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气一元论指出,气是物质世界的本源,是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进一步表明物质的多样性,当然气一元论并不完善,但也为朴素唯物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中国传统知行观的契合之处。认识论是关于认识是如何产生的、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及其方法论等的认识。在中国传统哲学体系中,也同样不间断地传递着以行验知,以行证知的理论传统。可见,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中国古代哲学,认识论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再次,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中国传统朴素辩证法的相融之处。辩证法的思想具有整体性、普遍性、客观性,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一直延续至今为我们所用。中国古代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早期阶段: 浪漫主义(理想主义)1835以前 理性理想主义1835-1836 理性现实主义1837-1842 感性现实主义1843-1844 实践唯物主义1845以后 麦克莱伦:《马克思思想导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一章1837-1843年 事件: 1835-1836波恩大学 1836-1841柏林大学 1841夏,波恩谋求教职,后放弃 1842头几个月,为《德意志年鉴》写稿:《评普鲁士的书报检查令》 1842年4月为《莱茵报》写稿;1842年10月,任《莱茵报》主编;1843年3月,《莱茵报》被查封,查封前马克思辞职。随后马克思与卢格商定到巴黎办《德法年鉴》1843年6月至10月,克罗茨纳赫笔记:关于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学笔记、黑格尔《历史哲学》的评论文章 1843年10月,去巴黎 著作: 《中学作文》1835 《给父亲的信》1837 《博士论文》1838-1841 《为〈莱茵报〉写的文章》1842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3 为《博士论文》所做的笔记: “有一条心理规律是这样的:一旦理论理性在自身内达到自由,就转变成实践能量,并任意从冥国的阴影里显现出来,面对世界的外部现实……但是哲学的实践本身就是理论的。正是这种批判以其本质衡量个别的事物,以思想衡量特殊的现实。但是哲学的这种直接实现,在其最内在的本质中是充满矛盾的,而且正是其本质显现于现象中并在现象中留下印迹。”①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基本批判是,正如在宗教中人创造了创造者上帝而人又依赖于他一样,黑格尔从国家观念出发,并让所有其他东西——家庭和各种社会群体——依赖于这种观念。马克思说:“思想被彻底主观化了。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关系被理解为它们的内在虚构活动。家庭和市民社会都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下下是积极的形式;而在思辨的思维中这一切却是颠倒的。可是由于思想被主观化了,所以现实的主体——市民社会、家庭等等——就变成思想的非现实客观环节,指的是别的东西。”① 马克思手稿的其余部分讨论黑格尔的三个特定问题:民主、官僚政治和选举权。 在对民主的评论中,马克思所概述的观点,是人道主义的,因为人被看作社会的基本因素;是自由主义的,因为人被看作是一个自由的主体;是社会主义的,因为人被说成是一种公共的存在;最后,马克思通过预言国家的灭亡而超越了共和主义。马克思说:“正如同不是宗教创造人而是人创造宗教一样,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民主制是一切国家制度的本质,是作为国家制度特殊形式的社会化的人;……最近,法国人以这样的方式构想了这一点:政治国家消失于真正的民主制。只有这样的政治国家,即作为制度的政治国家,不再适用于整体时,那么这一点才是真的。”② 黑格尔宣布,官僚政治拥有国家和各种社会集团之间的调解功能。然而,马克思认为,官僚政治促进政治分裂(对于它自身的存在来说,这是基本的),为追求自身利益而损害了社会:“国家的目的变成了行政办事机构的目的,反过来也一样。官僚政治是无人能逃脱的圈子。它的等级制是信息的等级制。上级认为下级洞察了详细情况,而下级认为上级洞察了普遍的东西,他们就这样互相欺骗。”③黑格尔过于重视进入官僚政治的竞争本质,但是对于马克思来说:“……在真正的国家中,问题不在于每个市民是否有可能献身于作为特殊等级的普遍等级,而在于这一等级是否有能力成为真正普遍的等级,即成为一切市民的地位。”④在手稿的结尾处,马克思解释了他是如何思考关于克服社会分裂的问题的,答案在普遍选择权里可以发现:“这里并不涉及:市民社会应该通过议员行使立法权,还是全体人员都应该单个地行使立法权。这里涉及的倒是:扩大选举并尽可能普及选举,即扩大并尽可能普及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无论在法国或在英国,这都是围绕着政治改革进行的争论焦点。”⑤马克思继续用他复杂的语言,描述普遍选举权如何通过将人作为公共存在的社会本质带回到社会,来造成市民社会的改革。人的社会本质被窃取,而转交给制度领域,从而对人的真正生活没有任何影响;“只有在不受限制的选举中(选举和被选举),市民社会才第一次真正上升到自身的抽象,上升到政治存在,作为自己真正普遍的和基本的存在。但是,这种抽象之完成同时也就是抽象之扬弃。市民社会使自己的政治存在成为现实的存在,成为真正的存在,它也就使自己的市民存在成为非根本的存在,从而与自己的政治存在相对立。随着一方的分离,另一方,即它的对立面也就垮台了。在抽象的政治国家中,选举改革就是市民社会的瓦解。”⑥ 第二章1843-1844 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②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0、41页。 ③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07页。 ⑤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96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和所有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表现。它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为主要组成部分,是内容极为丰富和深刻的严整思想体系。创立马克思主义这一学科学说的是两位德国年青的思想家与革命家马克思和恩格斯。我们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应当把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一个整体,以此作为开篇说起。 马克思恩格斯在半个世纪的艰难岁月中,以他们的惊人的毅力和渊博的学识,为创建一门崭新的社会历史科学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他们的研究既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遗产,又分析概括了社会实践的丰富经验和创造,在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等众多学科领域实现了空前的革命变革,第一次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他们的研究成果集中表现在对社会生活的两个伟大发现上:一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研究中发现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改变上千年来用唯心主义解释历史的传统,第一次把历史的变迁和说明置于社会物质生产或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为历史观奠定了唯物主义的基础;二是从对资本主义生产和经济发展的研究中发现了剩余价值的秘密,揭穿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天然合理”的神话,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为科学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作了科学的论证。正是这样两个伟大的发现,破天荒地开辟了正确解释人类历史和社会生活的科学道路。马克思恩格斯依据唯物史观进一步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和阶级结构,批判了唯心史观和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不断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在将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作了无产阶级的第一个伟大理论纲领——《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问世。《共产党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历史地位及其必然灭亡的发展趋势;阐述了阶级斗争的理论并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制定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路线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建党纲领;提出了党的基本策略原理。《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伟大纲领,它用新世界观深刻地分析了历史和现实问题,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的显著特征。 在科学道路上永不停留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两个伟大发现的基础上,不仅创立了科学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而且以此为核心,向着历史的深处和科学的广阔领域开拓。为了科学地阐明人类历史的来龙去脉,为了探索史学研究的薄弱环节,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的基础上,不仅探索了后资本主义发展的共产主义的情景,揭示了它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而且探索了前资本主义发展的各种社会形态,直至史前时期的原始社会;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习心得

姓名: 学号: 班级:思政2班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读书报告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一名学生,一个和马克思主义接触很多的专业,这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我不仅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本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性发展中国家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给我们留下了大量文献典籍,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不光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即使在今天也无愧地称得上是博大精深。所以在一学期的学习里我还是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学习到很多知识,也有很多心得体会。 首先,我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历史进程和发展条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产物,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机器生产提高了社会化的程度,使得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不断的激化,是创立新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相继在西欧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占据统治地位,社会历史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这为科学地提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奠定了社会历史前提。进入19世纪后,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以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等三大科学发现,

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而且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也有丰富的理论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复辟时期法国历史学家的思想。其次,我了解到了马克思的思想是有过许多次思想转变的,他的思想转变历程是:(1)1835—1841年的大学生时期,参加青年黑格尔派,这是其思想的起点;(2)1841—1843年,《莱茵报》时期,认识到研究经济问题的重要性,开始了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3)1843—1844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德法年鉴》时期,对人类社会发展达到了初步的唯物主义认识,明显地转到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进行了系统的经济学研究,初步解剖了资本主义社会,对共产主义的实现作了论证,实现了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经历了这几次思想的转变马克思思想基本形成了。 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这门课程实在是有太多需要知识我们去学习,所以在这学期短暂的学习中我并没有学习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全部东西,我就不详细介绍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内容了。在这学期的学习中我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中国化的部分,有很多体会与感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简单说来,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也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很好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异同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共同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都是作为对近代西方哲学的扬弃而产生的,它们的流传和发生影响又大致是在同一历史时代,因而二者之间必然有着许多相同点。 1.时代背景相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相同,都产生于19 世纪中期。这一时期,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经过了产业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 ,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各国资产阶级成为社会的统治阶级,统治地位得到了巩固。资本主义社会这时也已发展到了自己的成熟期,社会的基本矛盾明显地暴露出来,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不断出现。这一时期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也变得日益激烈,工人运功此起彼伏,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2.自然科学前提相同 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不像近代早期处于分门别类的研究、搜集材料科学阶段,而是已发展到“整理材料科学”阶段。自然科学是以研究客观物质发展过程为特征的科学,有机化学、地质学、动植物学以及生理学、胚胎学等已纷纷建立起来。最重要的是当时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以及达尔文的进化论。这些划时代的自然科学成果为人们超越近代哲学的思维方式和创立现代西方哲学奠定了自然科学前提。正因为如此,新的科学方法和科学实证精神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充分的表现出来。 3.哲学思想来源相同 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西方近代哲学是它们的哲学理论的直接思想来源。近代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如培根的实验科学精神及归纳法等,对现代西方的科学主义思潮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们继承了这一传统并在现代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现代的科学主义思潮从孔德实证主义开始贯穿整个现代西方哲学的历史过程之中。欧洲大陆的唯理论的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和德国古典哲学中康德对人的主体性的强调,费希特把客观理性主义转向主观的非理性主义等,对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潮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人本主义的非理性主义就是从此发源,从而成为现代西方哲学思想中一支重要的哲学思潮。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有近代英国的经验主义和法国的唯物主义、理性主义,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人本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4.对待近代西方哲学的态度相同 批判、继承和超越。作为现代西方哲学的开创者,他们从各自不同的出发点、立场、原则、方法出发来猛烈的批判近代哲学以及西方哲学传统。第一,他们批判了近代西方哲学把世界二元化的形而上学认识论传统。第二,批判近代哲学的哲学观。近代哲学的任务是去建立无所不包的哲学体系以及企图使哲学成为一切科学和知识的基础,成为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他们要追求绝对普遍的永恒真理、终极存在。恩格斯宣告了这种近代哲学的“终结”,后现代主义则宣布大写的哲学死了。第三,他们批判了近代的先验的形而上学的理性原则和极端理性主义。近代西方哲学的理性是抽象的先验的不证自明的东西,用理性代替了中世纪的上帝,理性成为万能的君主和神明,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近代哲学家们认为一切都是有理性的,都是符合理性的原则,理想的社会应是理性的社会。近代的资产阶级由抽象的理性主义原则,企图在人类历史上建立他们梦想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