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南岩溶山地乡村景观格局与石漠化调控展望

西南岩溶山地乡村景观格局与石漠化调控展望

西南岩溶山地乡村景观格局与石漠化调控展望
西南岩溶山地乡村景观格局与石漠化调控展望

第27卷第1期2008年01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INGEOGRAPHY

Vol.27,No.1Jan.,2008

收稿日期:2007-05;修订日期:2007-11.

基金项目:博士后基金(20070410630);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NCET-05-0819)联合资助。

作者简介:邵景安(1976-)

,男,汉族,安徽亳州人,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土地利用与生态过程。E-mail:shaoja@lreis.ac.cn西南岩溶山地乡村景观格局与石漠化调控展望

邵景安1,2,李阳兵3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重庆师范大学三峡库区山地生态与区域发展研究所,重庆400047;

3.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生物科学学院,贵阳550001)

摘要:西南岩溶山地乡村景观格局石漠化过程的生态认识落后于生态治理措施。面对国家需求,优化乡村景观格

局对石漠化发生过程的调控,未来优先研究领域:⑴识别岩溶山地乡村景观格局的转换、渐变和基本不变的层次性,测算不同尺度下乡村景观类型及其空间组合的贡献;⑵认识不同类型乡村景观空间分布的生态学意义及其对区域石漠化整体程度的影响,找出不同乡村景观演化格局下的石漠化效应;⑶厘定岩溶山地高强度人类活动及其所诱导的乡村景观格局演化对石漠化的作用效应,构建乡村景观石漠化的成因框架;⑷探讨乡村景观格局制约下有利于石漠化土地恢复的格局优化模拟,丰富人们对岩溶山地乡村石漠化发生过程的理解和认识。关

词:乡村景观格局;石漠化;优化调控;西南岩溶山地

1前言

中国西南岩溶山地乡村发展的持续性与乡村

景观的结构、功能及其时空组合模式关系密切[1,2]。长期以来,由于乡村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得西南岩溶山地出现严重的土地石漠化、土壤侵蚀以及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等生态问题,并表现为多种生态问题的叠加和组合,制约着乡村地区生态-经济的持续发展[3,4]。认识和掌握西南岩溶山地乡村石漠化问题已刻不容缓,2006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再次将西南岩溶山地生态环境治理作为环境重点领域的优先主题。现有研究也已将岩溶山地生态系统与人类土地利用活动的相互作用列为IGCP448“全球喀斯特生态系统对比”的重要科学目标[5]。理解乡村景观格局对石漠化的调控机理,是实现这一优先主题的基石。而尽管研究在岩溶石漠化的形成背景、演化与驱动力分析等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6,7],生态恢复重建实践中也有一些成功的示范模式[8,9]。但多是宏观的、概念性的,涉及到乡村景观石漠化过程和机理的研究落后于生态治理工程措施,对石漠化过程与乡村土地利用类型和景观格局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面对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求,无论是从中国西南岩溶

山地乡村景观变化科学问题的角度,还是从国际科学前沿发展的角度或者是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

角度,都迫切需要回答如下科学问题:西南岩溶山地乡村景观如何变化?乡村石漠化如何对这一格局进行响应?乡村景观格局与石漠化效应间如何相互作用,影响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并引起什么样的连锁反应?研究拟理清岩溶山地石漠化发生与乡村景观类型及其空间格局之间的关系,找出岩溶山地乡村发展与环境维持间的未来优先研究领域。

2岩溶山地乡村景观格局演变特征

岩溶山地乡村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分析涉及如何定量表述多种乡村景观类型及其组合结构的问题?乡村石漠化景观的出现是岩溶生态系统对人类进行不合理土地利用活动的响应。与全球岩溶集中连片的主要分布区:欧洲中南部、北美东部相比[10],尽管岩溶山地乡村石漠化问题是一国际性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但以贵州为核心的中国西南岩溶山地,因地质环境脆弱性大和敏感性高(石山连片面积广)以及人类活动压力大(常是传统农业耕作区)等,而使得该区乡村生态环境容量支撑社会发展的

能力要比国外岩溶集中连片区弱得多[1,10](

图1)。现

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

图1西南岩溶山地乡村景观严重的石漠化现象

Fig.1Severerockdesertificationofrurallandscapeinkarstmountainousareas,southwesternChina

有文献从石漠化过程对乡村景观类型及其空间格局的响应入手,结合农户调查、野外观测、遥感参数反演,选择西南岩溶山地典型关键地段进行不同乡村景观类型及其空间格局下石漠化演变特征分析,找出了岩溶山地乡村景观格局的基本分异特征,如转换的类型、数量和过程的水平与垂直分异,岩溶山地乡村石漠化格局改变的强度与方向,以及转换斑块的积聚与分散及相互间的关系[11,12]。并借助合成空间-属性-过程一体化图谱单元,探讨各空间单元上每一采样时刻的乡村景观格局及其时空演变规律[13,14]。但现有研究未能弄清乡村景观格局演化的尺度依靠和阶段性层次,没有将乡村景观格局与石漠化等生态过程联系起来。人类活动介入通常使乡村景观处于转换、渐变和基本不变状态,而乡村景观演化的不同状态所产生的石漠化效应和背后潜在驱动因素各异,现有研究未能阐明岩溶山地乡村人类土地利用与生态格局、过程和效应以及优化管理的关系。

岩溶山地乡村景观格局演化与其自然非生物因素和人类社会活动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15],石漠化乡村景观格局分析具有空间尺度的界定和层次性。在这个意义上,理应与其产生的过程相联系,以达到“尺度-格局-过程”基本思想的统一[16],分析乡村景观格局转换、渐变和改变的关系,从而将乡村景观格局与不同阶段过程紧密结合起来。未来研究,应在考虑不同尺度景观格局组合特征的条件下,测算乡村景观类型及其组合方式的贡献,这样在考虑不同尺度下乡村景观格局贡献的同时,又反映了乡村景观类型间的空间邻接或空间邻近的区域单元的属性值的相似程度。如采用遥感解译或实地踏勘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进行展示,并借助GIS的空间统计分析功能,进行景观尺度上岩溶山地乡村景观格局组合测算;结合遥感参数的反演,运行聚类和主成分分析提取的参与农村性评估获取的数据和历史统计数据,参考农访绘制的典型乡村景观格局图和地形图的GIS时空格局获取乡村景观农户尺度的组合结构;运用聚类分析,考究农户活动半径、活动强度及其对所拥有土地的投入来度量,计算它们对地块尺度乡村景观格局的影响等。通过以上方法,对乡村景观格局进行林地、灌丛、草地、耕地等情景设定,对可能的乡村景观石漠化效应进行情景分析,从地块-农户-景观层面,建立岩溶山地乡村景观格局特征框架。

3岩溶山地乡村景观石漠化发生效应识别

岩溶山地乡村景观石漠化发生效应识别,面临如何辨识岩溶山地乡村景观格局与石漠化发生的动态过程的问题,找出不同乡村景观类型及其空间格局下石漠化发生效应?不同乡村景观格局导致的石漠化发生过程中裸岩、裸土和植被斑块的分布格局并不相同,石漠化在土地的退化过程、程度和群落特征上刻画有异,最终表现在恢复方式和难度的差异上[17],而且这种空间关联因地域而异(图2)。地块尺度石漠化的发生主要源于乡村景观格局类型,判断是否发生石漠化需考虑人类土地利用活动的

26??

1期邵景安等:西南岩溶山地乡村景观格局与石漠化调控展望

图2西南岩溶山地乡村景观格局与石漠化效应间的关联

Fig.2Relationshipsbetweenrurallandscapepatternsandrockdesertificationeffectsinkarstmountainousareas,southwesternChina

目的性,裸岩与植被分布格局的季节变化,所处坡度级别,考虑石灰岩与白云岩的差异[18];农户尺度石漠化发生主要取决于不同乡村景观类型的空间格局,石漠化的界定需考虑石漠化斑块的空间分布格局,从聚落-地形-土地利用组合格局入手,划分石漠化发生的乡村景观空间结构类型[9];景观尺度石漠化发生可归结于乡村景观的动态结构,石漠化的理解需考虑石漠化土地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的空间分布,考虑不同等级石漠化的面积比例,石漠化斑块的空间格局对区域石漠化程度的认识起决定性作用[19]。通过地块尺度不同乡村景观类型的石漠化程度野外调查,得到每种乡村景观类型对石漠化的影响权重,利用农户和景观尺度内不同乡村景观类型的面积百分比进行加权,定量表述多种乡村景观类型及其组合结构对石漠化的综合影响[20]。

但不同类型乡村景观格局的生态学意义及其对石漠化整体效应的影响,非生物环境属性的制约下有利于石漠化土地恢复的乡村景观格局等方面研究应给予重视。石漠化的综合防治可以理解为通过合理配置乡村景观格局类型及其组合,以促进石漠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改善[21,22]。未来研究,地块尺度上,采用景观生态学数量方法确定各退化岩溶乡村景观沿坡面的单个裸岩、土壤斑块特征及裸岩/土壤景观组合类型镶嵌体的数量特征,如聚集程度、间隙度、斑块化指数等,并进行情景标定,获得每种乡村景观类型所诱导的石漠化强度权重;农户尺度上,利用线性光谱混合模型提取岩石裸露与植被覆盖信息,揭示不同景观类型石漠化发生的范围和程度。考虑石漠化斑块的空间分布格局类型,根据不同土地利用对连续性碳酸盐岩区地表覆盖类型属性改变与转变程度,划分不同地质地貌条件下石漠化发生的景观空间组合结构类型;景观尺度上,考虑地块-地形-乡村聚落组合格局划分石漠化基本评价单元,将景观单元从上往下划分为不同石漠化景观空间组合结构类型,分别对不同空间组合结构进行评价,这样可以定量表述不同景观空间格局和石漠化斑块组合间的互馈效应。只有理解不同石漠化发生过程与乡村景观格局间的关系,找出不

27

??

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

图3西南岩溶山地人类土地利用活动与岩溶生态系统间反馈环

Fig.3Feedbackloopbetweenhumanlanduseactivitiesandecosystems

inkarstmountainousareas,southwesternChina

素决定乡村景观石漠化的根本趋势[24],而人类活动的介入则可使石漠化过程处于改变、渐变或基本不变的状态。石漠化以强烈的人类活动为主要驱动力,人口压力和农户决策自行主导所诱导的中国西南岩溶山地长期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导致强烈的水土流失和植被退化,进而基岩大面积裸露,呈现荒漠化的乡村景观[25]。虽然岩溶山地非生物因素和人类活动的介入共同塑造了目前或未来的乡村景观格局,但乡村景观格局类型及其组合又与石漠化的发生关系密切。乡村石漠化发生过程是原有乡村景观格局对由非生物因素和人类经营斑块在大小、形状和配置上具有较大变异性的根本响应[26,27]。

高强度人类活动所诱导的乡村景观格局类型及其组合对石漠化发生驱动的忽略,使得中国西南岩溶山地人类健康、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间未能很好协调,大量拥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名特优产品与岩溶地球化学背景之间的关系仍未找到,最终未能破解中国西南岩溶山地贫困→人口增长→土地退化→贫困的惯性环,致使目前对石漠化形成以及良性生态恢复的机理性研究滞后于国家需求[28,29]。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应注重从宏观外部约束性因素和局部格局单元演化共同影响岩溶山地乡村景观石

同乡村景观格局类型间石漠化发生的差异过程,辨识乡村景观石漠化的不同效应,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石漠化景观综合防治与恢复措施。将岩溶山地乡村景观类型及其空间格局组合与石漠化发生过程结合起来,探索石漠化发生机理及其调控机制,有助于丰富人们对岩溶山地石漠化发生及其恢复防治措施的理解。

4岩溶山地乡村景观石漠化发生效应成因

岩溶山地乡村景观石漠化发生效应成因分析旨在认识在自然非生物因素和人类社会活动共同作用下,岩溶山地不同乡村景观空间格局石漠化发生发展的背后潜在因素是什么?理解不同石漠化发生背景下的农户响应机制,弄清乡村景观格局与石漠化发生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结构效应,经分析研究提出对乡村景观石漠化进行调控的有利对策。在我国,石漠化地区通常是生态环境脆弱区、经济欠发达区、传统农业耕作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人口密度大,且在其所拥有的人口中80%以上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结构单一,耕作粗放,人们生活贫困,西南各省国家级贫困县大多集中于这一区域。这势必使该区陷入“生态脆弱-贫困-掠夺式土地利用-资源环境退化-进一步贫困”的怪圈[10,23](图3)。从乡村景观特征入手,分析不同乡村景观格局组合下的石漠化效应及其背后成因,认为岩溶山地自然非生物因

28??

1期邵景安等:西南岩溶山地乡村景观格局与石漠化调控展望

漠化发生的角度,提取并分解出岩溶山地乡村景观石漠化发生及其与潜在的自然和社会经济驱动因素间的互馈效应。分析不同尺度下岩溶山地乡村人文景观及其所引起生态环境地质因素的演变对景观格局的驱动,通过参与性农村评估获取影响农户行为的社会经济数据,结合生态时限法,将调查获取的信息,标在生态时限图上,根据某一时段的乡村景观格局动态和由其所引起的石漠化效应,找出相应时段驱动这种变化和效应的最主要因素。借助多尺度集聚模型,量化驱动程度及其效应,模拟景观尺度石漠化效应能通过地块和农户尺度来集聚。从地块-农户-景观过程间驱动因素的集聚与扩散角度,将这种聚集针对不同单独或群组层面的影响进行分解,建立驱动因子的尺度转换关系,找出不同驱动因子对岩溶山地乡村景观石漠化发生的尺度效应规律,厘定岩溶山地乡村景观石漠化发生效应的背后潜在动因及其石漠化效应的解释框架,阐述乡村景观格局优化对石漠化发生影响的综合模拟。研究中不仅需要考虑由自然生物因素决定的乡村景观格局类型组合,且应注意识别由人类活动介入所带来的乡村景观类型组合对石漠化的调控影响,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5结语

基于上述认识,以减少乡村石漠化为目标,从地表覆被格局的总量调控和空间配置两个方面,进行乡村景观格局优化。为推动岩溶山地乡村景观优化调控和石漠化土地恢复治理,未来优先研究领域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1)识别岩溶山地乡村景观格局的转换、渐变和基本不变的层次性,测算不同尺度下乡村景观类型及其空间组合的贡献;(2)认识不同类型乡村石漠化景观空间分布的生态学意义及其对区域石漠化整体程度的影响,找出不同乡村景观演化格局下的石漠化效应;(3)厘定岩溶山地高强度人类活动及其所诱导的乡村景观格局演化对石漠化的作用效应,构建乡村景观石漠化的成因框架;(4)探讨乡村景观格局制约下有利于石漠化土地恢复的格局优化模拟,丰富人们对岩溶山地乡村石漠化发生过程的理解和认识。

参考文献

[1]王世杰,李阳兵,李瑞玲.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背景、演

化与治理模式.第四纪研究,2003,23(6):657 ̄666.[2]XiaoH,WengQ.TheimpactoflanduseandlandcoverchangesonlandsurfacetemperatureinakarstareaofChina.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2006.[3]ZhangP,LiL,PanG,etal.Soilqualitychangesinlanddegradationasindicatedbysoilchemical,biochemicalandmicrobiologicalpropertiesinakarstareaofsouthwestGuizhou,China.EnvironmentalGeology,2006,51(4):609 ̄619.

[4]ZhangJP.SoilerosioninGuizhouprovinceofChina:acasestudyinBijieprefecture.SoilUseandManagement,1999,15(1):68 ̄70.

[5]曹建华,袁道先,章程等.受地质条件制约的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系统.地球与环境,2004,32(1):1 ̄8.

[6]李阳兵,王世杰,容丽.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及生态恢复研究展望.生态学杂志,2004,23(6):84 ̄88.

[7]ZhangW,ChenHS,WangKL,etal.TheHeterogeneityandItsInfluencingFactorsofSoilNutrientsinPeak-ClusterDepressionAreasofKarstRegion.AgriculturalSciencesinChina,2007,6(3):322 ̄329.

[8]DerbyshireE.Geologicalhazardsinloessterrain,withparticularreferencetotheloessregionsofChina.Earth-ScienceReviews,2001,54(1-3):231 ̄260.

[9]李阳兵,白晓永,周国富等.中国典型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与石漠化的关系.地理学报,2006,61(6):624 ̄632.[10]YangZ,LiuY,BaoG,etal.Rehabilitationandsustain-ableusepatternofrocky-desertifiedlandinSouthwestChina’spoverty-strickenkarstmountainousareas.JournalofMountainScience,2006,3(3):237 ̄246.

[11]袁道先.全球岩溶生态系统对比:科学目标和执行计划.地球科学进展,2001,16(4):461 ̄466.

[12]WangH,LiY,WangE,etal.Strategicgroundwaterman-agementforthereductionofkarstlandcollapsehazardinTangshan,China.EngineeringGeology,1997,48(1-2):135 ̄148.

[13]邵景安,李阳兵,王世杰等.岩溶山区不同岩性和地貌类型下景观斑块分布与多样性分析.自然资源学报,2007,22(3):478 ̄485.

[14]LiW,YuLJ,YuanDX,etal.Bacteriabiomassandcar-bonicanhydraseactivityinsomekarstareasofSouthwestChina.JournalofAsianEarthSciences,2004,24(2):145 ̄152.

[15]袁道先.现代岩溶学在中国的发展.地质论评,2006,52(6):733 ̄736.

[16]章程,谢运球,吕勇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岩溶作用的影响--以广西弄拉峰丛洼地岩溶系统为例.地理学报,2006,61(11):1181 ̄1188.

29

??

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

[17]YuanD.Rockdesertificationinthesubtropicalkarstof

southchina.Z.Geomorph.N.F.,1997,108:81 ̄90.[18]WangS,LiR,SunC.HowTypesofcarbonateassem-

blagesconstrainthedistributionofkarstrockydesertifica-tioninGuizhouProvince,China:phenomenaandmecha-nism.LandDegradation&Development,2004,15:123 ̄131.[19]邵景安,李阳兵,魏朝富等.重庆岩溶区景观格局特征

分析.地理科学进展,2006,25(5):31 ̄40.

[20]ZhangC,YuanD,CaoJ.Analysisontheenvironmental

sensitivitiesoftypicaldynamicepikarstsystemattheNonglamonitoringsite,Guangxi,China.EnvironmentalGeology,2005,47(5):615 ̄619.

[21]LiY,XieD,WangS,etal.Impactoflandcovertypeson

thesoilcharacteristicsinkarstareaofChongqing.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2006,16(2):143 ̄154.[22]袁道先.论岩溶生态系统.地质学报,2001,75(3):432 ̄

432.

[23]JiangY,YuanD,ZhangC,etal.Impactofland-use

changeonsoilpropertiesinatypicalkarstagriculturalre-gionofSouthwestChina:acasestudyofXiaojiangwater-shed,Yunnan.EnvironmentalGeology,2006,50(6):911 ̄918.

[24]ZhangB,XiaoF,WuH,etal.Combatingthefragilekarst

environmentinGuizhou,China.AMBIO,2006,35(2):94 ̄97.

[25]邹胜章,张文慧,梁彬等.西南岩溶区表层岩溶带水脆

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地学前缘,2005,12(U04):152 ̄158.

[26]JiaY,YuanD.Theinfluenceoflandusechangeonkarst

waterqualityofShuichengBasininGuizhouProvince.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2004,14(2):143 ̄150.[27]李阳兵,邵景安,王世杰等.岩溶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2006,25(5):1 ̄9.

[28]HuangQ,CaiY,PengJ.Modelingthespatialpatternof

farmlandusingGISandmultiplelogisticregression:acasestudyofMaotiaoRiverBasin,GuizhouProvince,China.EnvironmentalModelingandAssessment,2007,12(1):55 ̄61.

[29]JiangY.Theimpactoflanduseonsoilpropertiesina

karstagriculturalregionofSouthwestChina:acasestudyofXiaojiangwatershed,Yunnan.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2006,16(1):69 ̄77.

RuralLandscapePatternsandControllingRockyDesertification

inKarstMountainousAreas,SouthwesternChina:

RecentAchievementsandFutureWork

SHAOJing’an1,2,LIYangbing3

(1.InstituteofGeographicSciencesandNaturalResourcesResearch,CAS,Beijing100101,China;

2.InstituteofMountainousEcologyandRegionalDevelopmentinThree-GorgesReservoirArea,Chongqing,400047,China;

3.SchoolofGeographicandBiologicalSciencesGuizhouNormalUniversity,Guiyang550001,China)

Abstract:Sustainableruraldevelopmentandrurallandscape(includingstructures,functionsand

spatial-temporalmodes)presentedcloserelationshipskarstmountainousareas,southwesternChi-na.Foralongtime,ruralunreasonabledevelopmentandutilizationresultedinsomeecologicalproblems,suchasseriouslanddesertification,soilerosionanddegradationofforestecosystems.Moreover,theytookonthestacksandcombinationsofvariousecologicalproblems,thusrestrictingruralsustainableecological-economicdevelopment.Therefore,understandingofcomprehensivecontrollingofrockdesertificationinkarstmountainousareas,southwesternChina,isimportantforimprovingtheservicefunctionsofkarstecosystemthroughreasonablydistributingrurallandscape

30??

1期邵景安等:西南岩溶山地乡村景观格局与石漠化调控展望patternsandoptimizinghumanlanduseactivities.Presently,researchesonrockdesertificationbackground,driversandfuturescenariosimulationofrurallandscapehavealreadyobtainedsomeachievements.Moreover,somesuccessfulmodelshaverestored/restructuredrockdesertificationecosystem.Buttheinformationofecologicalidealsonrurallandscaperockdesertificationshouldbeappliedbacktoecologicalcontrollingpractices.Facedwiththedemandatnationallevelforprovidingascientificunderstandingofcontrollingrockdesertificationthroughoptimizingrurallandscapepatterns,thestudieswillaimatthefollowingpriorityaspectsinkarstmountainousar-eas:(1)identifyingtransformation,modificationandmaintainingofrurallandscapepatterns,andmeasuringthecontributionweightsofrurallandscapetypesandtheirspatialpatternsatdifferentscales;(2)understandingtheecologicalideasofdifferentrurallandscapepatternsandtheiref-fectsonruralrockdesertification,andrecognizingtherockdesertificationeffectsofruralland-scapepatterns;(3)analyzinginteractionbetweenthehighstrengthhumanactivitiesaswellastheircorrespondingrurallandscapepatternsandtherockdesertification,andbuildingtheframe-workofrurallandscaperockdesertificationdrivers;and(4)discussingrurallandscapepatternspronetorockdesertificationrestoration,andimprovingpeople'sunderstandingandidentificationoftheprocessofruralrockdesertificationeffects.Basedontheseunderstandings,futureresearch,withthetargetofreducingruralrockdesertification,willpaymoreattentiontotwoaspects:con-trollingtotalareasandspatialpatternsofruralrockdesertification,inordertooptimizerurallandscapepatterns.Throughthesemeans,wecanconscientiouslydotheseworksfortheoptimumofrurallandscapepatternsandtherestorationandcontrollingofrockdesertificationinkarstmountain.

Keywords:rurallandscapepatterns;rockdesertification;optimizationcontrolling;southwestern

karstmountainousareas

31??

喀斯特石漠化及其危害

喀斯特石漠化及其危害 喀斯特石漠化(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受人类不合理社会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出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喀斯特石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它以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为基础,以强烈的人类活动为驱动力,以土地生产力退化为本质,以出现类似荒漠景观为标志。 喀斯特石漠化带来的危害是严重的、多方面的: 1. 喀斯特石漠化将导致土壤侵蚀性退化,使水土流失加剧,可耕地面积减少。这在贵州的喀斯特山区表现由为突出。其后果就是土地的石漠化,土壤贫瘠化和土壤结构性恶化;导致这些地区农民的贫困问题加剧,而这又将进一步促使喀斯特石漠化的发生和发展。 2. 喀斯特石漠化将导致喀斯特地区植被的逆向演替,乔木逐渐为典型的小灌木、草灌丛所取代,使岩溶生态系统内植物种群数量下降,群落的生物量急剧降低,植被结构简单化,破坏了物种群多样化;接踵而来的是生物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逐步消失,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3. 喀斯特石漠化使地表裸岩增加、森林植被减少,导致其调节缓冲地表径流的能力降低、水源涵养能力下降,地下径流变化幅度增大,表层带岩溶泉枯竭,使区域性的旱涝灾害发生和小气候环境恶化的几率增加。 4. 喀斯特石漠化使喀斯特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将导致贫困发生的几率增加,人和自然的矛盾加剧;反过来使生态环境受到更为严重的破坏,使石漠化的治理的难度加大。 5. 喀斯特石漠化将破坏喀斯特地区的生态自然景观,或造成其区域内景观的旅游价值降低以致丧失,影响其优势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6. 喀斯特石漠化是西南喀斯特地区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将威胁长江中上游和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建立行之有效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已是非常紧急和重要的问题。 上述的喀斯特石漠化所带来的危害的各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将导致人口-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之间恶性互动。如何对喀斯特石漠化发生和发展的机理与机制进行详细和综合的研究,并进一步找出控制和治理喀斯特石漠化的可行的方法,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重庆市铜锣山地区岩溶塌陷分布规律及成因分析

第13卷 第4期2015年8月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S outh -to -North W ater Transfers and Water Science &Techn ology V ol.13N o.4A ug.2015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收稿日期:2014-09-25 修回日期:2015-04-28 网络出版时间:2015-07-23 网络出版地址:http://w w https://www.doczj.com/doc/7710060257.html,k https://www.doczj.com/doc/7710060257.html,/kcms/detail/13.1334.T V.20150723.1118.002.h tm l 基金项目:重庆市国土房管局201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20301) 作者简介:谢晓彤(1986-),男,河南洛阳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工环地质相关的研究工作。E -m ail:x iexiaotong cqdky@https://www.doczj.com/doc/7710060257.html, D OI:10.13476/https://www.doczj.com/doc/7710060257.html,ki.nsbdqk.2015.04.032 重庆市铜锣山地区岩溶塌陷分布规律及成因分析 谢晓彤1,2,李少荣1,2,廖云平1,2,杨 乐1,2,彭海游1,2,阳 畅1,2 (1.外生成矿与矿山环境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重庆400042; 2.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研究中心,重庆400042) 摘要:重庆市主城辖区内铜锣山地区可溶岩主要分布在铜锣峡背斜和南温泉背斜中心地带,以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中统雷口坡组碳酸盐岩为主,岩溶发育的主要特征为顺层性、垂直分带性和不均匀性,上覆土层为透水-阻水型二元结构盖层。研究区内地面塌陷主要为自然状态下岩溶坍塌及人类工程建设活动引发的塌陷两种,自然条件下塌陷为个别产生,人为因素导致的塌陷则成群出现,塌陷群的分布特征主要受可溶岩的分布、岩溶发育程度和塌陷诱发因素的控制。研究区岩溶塌陷分布主要集中于:(1)槽谷中地势低洼地带;(2)出露岩层为可溶碳酸盐岩且岩溶发育的地区;(3)土层覆盖层厚度3~10m 的地区;(4)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地区。地面塌陷成因为“潜蚀软化-渗透破坏-负压吸蚀”致塌。此外,隧道开挖切穿含水层导致地下水位迅速下降是诱发地面塌陷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重庆市铜锣山;二元土层结构;岩溶塌陷;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P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1683(2015)04-0751-05 Analysis on distribution and formation of the karst collapse in Tongluoshan of Chongqing XIE Xiao -tong 1,2,L I Shao -rong 1,2,L IA O Y un -ping 1,2,Y AN G Le 1,2,PEN G H ai -y ou 1,2,Y A NG Chang 1,2 (1.Chongqing K ey L abor ator y o f Ex ogenic M iner aliz ation and M ine Env ir onment ,Chong qing I 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 iner al R esour ces ,Chongqing 400042,China; 2.Chongqing Resear ch Center of State K ey L abor ator y o f Coal Resour ces and S af e M ining ,Chongqing 400042,China)Abstract:K arst ro cks in T o ng luoshan o f Cho ng qing city ar e mainly distr ibuted in the heartland of the T o ng luox ia A nticline and Nanw enquan A nt icline,and are mostly the carbonate o f t he L ower T riassic Jialing jiang For matio n and M iddle T riassic Leiko upo For matio n.T he kar st r ocks H dev elo p alo ng t he st rata lay ers unev enly and are char acter ized by v ertical zonatio n,and t he over ly -ing str at um o n the karst ro cks has a Hdual st ructur eH consist ing of the upper permeable lay er and low er imperv ious layer.T w o types o f karst collapse dominate in t he study ar ea including the natural co llapse and man -made co llapse,and the nat ur al collapse occur s independently w hile t he man -made co lla pse usually occurs in g r oups.T he distr ibution o f kar st co llapse is affect ed by the distr ibut ion of kar st rock,kar st development,and inducing facto rs.Ka rst collapse in T ongluo shan o f Cho ng qing city is ma inly located in(1)low -ly ing ar eas in the tro ugh v alley;(2)carbonate outcrops w ith karst development;(3)ar eas cov er ed by so il layer s wit h thickness o f 3to 10meters;and(4)areas with sig nificantly decreasing gr oundw ater levels.H G ro und collapse in study ar ea is mainly caused by “H subsur faceH erosion and H softeningH -H seepage failureH -H negative pr essureH abso rption ”.M o reov er,sudden decline in g ro undwater levels resulted from tunnel excav ation thro ug h aquifer is the key o f collapse develo pment.Key words:T ongluoshan of Chong qing;Dual soil layer st ructur e;karst collapse;g enetic analy sis 岩溶塌陷已成为妨碍岩溶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 问题[1]。前人研究表明,岩溶塌陷的成因主要包括重力致 塌、溶蚀致塌、渗透致塌、负压吸蚀致塌等[2],不同地区由于 地质环境和致塌因素的差异,岩溶塌陷成因各不相同[3]。近 年来由于地下工程建设日益增多,尤其是大量公路、铁路隧道的修建,重庆市主城辖区范围内铜锣山地区地下水水位疏降,产生了岩溶地面塌陷等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4]。尤其是地面塌陷不仅破坏农田且对当地居民生命财产造成安全隐患,社会矛盾突出[5]。而针对研究区进行的岩溶塌陷相关研究还比较少。本文通过研究区岩溶塌陷现场调查及塌陷形成?751?

西南地区石漠化

1 西南地区石漠化的演变历程 1.1 古今对比 “六月渡泸,深入不毛”,此说的含义虽然主要是指荒无人烟,但也有树草稀少的一层意思。在“七擒孟获”区域,既有千里蓊翠、瘴气叠起,又有群峰嶙峋、乱石崩云。事实上,在大小凉山及金沙江两岸,石漠化现象确实自古有之。但在明清之前,这里却是炊烟依稀,人迹罕至,有那么些许地域石漠化,不但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倒反而成了莽原中的锦绣。产生严重石漠化,是到了本世纪的事情,且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才真正具有重大意义。50年代前,西南地区的石漠化并不严重。50年代以后,由于多种多样的原因,石漠化逐渐成了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对石漠化演变过程中的种种表象予以正确认识,对产生这些表象的原因和实质进行剖析,将有助于人们探索预防石漠化和治理石漠化的途径与办法。 20世纪50~90年代是西南石漠化最剧烈的时期。在这短暂的几十年中,西南地区石漠化面积从不足为道的几千平方千米,发展到了几万平方千米,为人们展示了多种多样的演变表象。各种表象中最有价值的是严重的物质、能量损失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经济发展扭曲与位移。 1.2 50年代前 20世纪50年代以前,西南山区是一个基本没明显石漠化演变的年代。50年代前后,在川、黔、滇、桂、渝以及湘西、恩施的大部分山区,基本上都是莽莽原始森林,是土匪猖獗、猛兽出没、人烟稀少的地方。除了极个别雪线以上的高山地带外,很难见到大面积的石漠化区域。例如,贵州省麻山、瑶山地区的中心地带,云南省东川市小江流域的某些严重水土流失区以及桂北、湘西、恩施的一些地区,裸岩占国土面积的比例现在已达75%以上。而在1958年以前,这些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几乎都在50%~70%之间。进行抽样调查的结果表明:现在石漠化越严重的地方,多半是50年前原始森林保存得越好的地方。50年代以前,由于树草的生长量总体水平高于采伐量总体水平,因此,从总体上讲,是逆石漠化速度大于石漠化速度。 1.3 50年代后 到了50年代初,由于大力鼓励开荒种粮,导致森林面积不断缩小。于是,石漠化现象开始明显起来。但严格地说,在西南地区真正有意义的石漠化,是起始于1958年。自1958年森林遭到了毁灭性的砍伐后,大部分地区首次出现“森林赤字”,从此走向了高速石漠化的时代。对贵州省长顺县鼓扬乡作的典型调查结果表明:在短短的几个月之内,砍伐森林的面积达50 km2,积木2 000 000 m3,超过了1901~1957年57年的砍伐总量。比毁灭性砍伐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失去了森林的屏障,原本无水土流失的大部分地域产生了明显的水土流失。1958年以后的三五年内,又再加上农民乘机大铲“火土灰”,在树光的基础上,

喀斯特山地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及其恢复研究综述_任海

第25卷 第3期热 带 地 理 V o l .25,N o .3   2005年9月 TRO P I CA L G E OG RAPHY Sep .,2005   收稿日期:2005-02-22;修订日期:2005-03-1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200025);中科院项目(STZ -01-36);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03031,021627)资助 作者简介:任海(1970-),男,湖北黄石人,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生态系统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研究,(E -m ail )renh ai @s ci b .ac .cn 。 喀斯特山地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及其恢复研究综述 任 海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州510650) 摘 要:喀斯特石漠化一般经历顶极植被-灌草丛-石漠等3个阶段。在这一退化过程中喀斯特石漠化对环境的选择性导致喜Ca 、耐旱和岩生性的植物生存,而生物量的移出和耐荫树种消退是退化的关键因素。退化过程中植被、土壤理化性质与环境形成正反馈关系,并具有退化方向上的一致性、退化过程的非同步性和退化速度的非线性等特点。喀斯特植被恢复时,其恢复对策经历了由早期更新对策向中期结构调整对策直至后期结构功能协调完善对策更替。喀斯特生态系统恢复的技术包括自然恢复、人工恢复与复合农林业综合治理技术。喀斯特区域恢复的核心是整体人地系统的生态优化。提出喀斯特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及恢复研究的重点是适应性恢复与适应性管理的基础理论问题。关键词:喀斯特生态系统;石漠化;适应性恢复;适应性管理 中图分类号:X 171.4;P9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21(2005)03-0195-06 我国分布有裸露、覆盖、埋藏等3类喀斯特,面积 约344.3×106k m 2 ,其中裸露型喀斯特面积90.7×104 k m 2 ,主要分布于贵州、广西、云南等西南地区。三 省区裸露喀斯特分布面积328.4×104km 2 ,占三省总 面积的40.7%[1-4] 。根据《中国岩溶研究》,按地质年代、分布地域和主要地貌景观特征,可将我国石漠化土地划分为扬子准地台元古代至中生代碳酸岩系岩溶区、华南褶皱系晚古代及中生代碳酸岩系岩溶区、滇西褶皱系古生代碳酸岩系岩溶区等3个岩溶 区,13个亚区[4,5] 。喀斯特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加上长期以来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森林植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土地严重退化,基岩大面积裸露, 最终形成石漠化的面积达46.3×104k m 2 ,短期内有 潜在石漠化严重的趋势的土地达87.6×104km 2 。全国石漠化区域共涉及429个县,总人口约1.3亿[1-3]。石漠化导致自然灾害频发,生存环境不断恶化,严重制约着该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 喀斯特是一种易受干扰而遭破坏的脆弱生态环境,对环境因素改变反应灵敏,生态稳定性差,生物组成和生产力波动较大,被学术界定为世界上主要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之一,同时喀斯特也面临着贫困与环 境恶化的双重难题[6-8]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水土保持科技工作者根据石山荒漠化是水土流失的一个重要特点提出了石化、石山荒漠化、石质荒 漠化等概念,随后袁道先、屠玉麟、王世杰等分别探讨 了石漠化的定义[9-11] ,概括如下:喀斯特石漠化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受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出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大量恢复研究与示范。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喀斯特生态系统研究基础上,重点综述了喀斯特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及其恢复研究进展,为下一阶段的喀斯特生态系统适应性恢复与管理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1 喀斯特研究概况 国际上早期的喀斯特研究以欧洲占主导地位,他们对喀斯特的地质成因、地貌特征、水文特征、发育过程作了地理、地质综合研究。随后,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对喀斯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球物理勘探、喀斯特洞穴和喀斯特发育理论等做了大量研究[6,12-14] 。自1973年Leg rand 在Sc i e nce 上发表 了文章[15] 后,喀斯特区地面塌陷、森林退化、旱涝灾害、原生环境中的水质等生态环境问题受到重视。在此期间,国际上对马来半岛、美国卡罗来纳、新西兰和南非喀斯特地区以及德国的So l n hofen 石灰岩地区也已开展了一些石灰岩植物区系的形成及其生 理生态研究工作[16,17] 。20世纪80年代后国际有关 DOI 牶牨牥牣牨牫牪牳牬牤j 牣cn ki 牣rd dl 牣牥牥牥牰牭牱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 (2006-2015年) 第一章岩溶地区基本概况 一、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岩溶地区是以云贵高原为中心,北起秦岭山脉南麓,南至广西盆地,西至横断山脉,东抵罗霄山脉西侧,跨中国大地貌单元的三级阶梯。地理坐标为东经98°36′~116°05′,北纬22°01′~33°16′。本次规划区域范围涉及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广东8省(区、市)的451个县(详见附表1、附图1)。土地总面积105.45万平方公里,岩溶面积44.99万平方公里,其中石漠化面积12.96万平方公里。 1、地质地貌 碳酸盐岩是岩溶发育的物质基础,根据其矿物、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可分为石灰岩、白云岩两种基本类型。地表水、地下水对可溶岩碳酸盐岩溶蚀破坏、改造形成的地表、地下形态统称岩溶地貌。根据岩溶发育的特征,岩溶区地貌组合类型可分为:中高山岩溶山地、岩溶断陷盆地、岩溶高原、岩溶峡谷、

峰丛洼地、岩溶槽谷、峰林平原、溶丘洼地(槽谷)、以及局部分布的石林等。 2、气候 岩溶区以湿润多雨的亚热带气候为特征,夏季主要受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冬季主要受西北利亚冷空气高压影响,形成西北季风和东北季风。年均气温从西北到东南依次由8~10℃递升到20~22℃;而年均降雨量则依次由700~1000毫米递升到2000~2200毫米。同时,岩溶区气温和降雨量与海拔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具有明显的山地垂直气候特征。降雨年内、年际间变化大,导致干旱和内涝频繁发生。 3、土壤 碳酸盐岩风化形成的石灰土,其理化性质有别于地带性的土壤,表现为富钙、偏碱性,有效营养元素供给不足且不平衡,质地偏粘重,有效水分含量偏低。由于碳酸盐岩成土速率缓慢、土层薄、土层与下伏的刚性岩石直接接触,土壤易侵蚀。 4、水资源 岩溶地区降雨量丰富,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人均拥有水资源量3000~4000立方米/年,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但由于岩溶区碳酸盐岩的可溶性,形成的含水介质是多孔隙介质,大气降水能迅速渗入地下,入渗系数为0.3~0.6,有的甚至

乡村景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乡村景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作者:闫艳平, 吴斌, 张宇清, 冶民生 作者单位:闫艳平(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100083;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 吴斌,张宇清,冶民生(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100083) 刊名: 防护林科技 英文刊名:PROTECTION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08,(3) 被引用次数:2次 参考文献(45条) 1.Turner T Landscape Planning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Design 1998 2.傅伯杰土地生态系统的特征及其研究的主要方面 1985(01) 3.Forman R T T.Godron M Landscape Ecology 1986 4.Countryside Agency Landscape Character Assessment Topic Paper 1:Recent practice and the evolution of Landscape Character Assessment 2002 5.陈明杰乡村地区土地开发与环境生态保护研究-以德国为例 1994(02) 6.Smardon R C.李丽雪视觉景观评估与分析(Foundations of Visual Project Analysis) 1996 7.金其铭.董昕.张小林乡村地理学 1990 8.刘黎明.李振鹏.张虹波试论我国乡村景观的特点及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和内容[期刊论文]-生态环境 2004(03) 9.王云才.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期刊论文]-中国园林 2003 10.H.Palang European Rural Landscapes:Persistence and Change in a Globalising Environment 2004 11.柳钟椿韩国的新村运动[期刊论文]-当代韩国 2006(01) 12.郝延群日本"美丽的乡村景观竞赛"及"舒适农村建设活动"介绍与思考 1996(08) 13.Lisec A.Pintar M Conservation of natural ecosystems by land consolidation in the rural landscape 2005(01) 14.Overbeek G.Terluin I Rural areas under urban pressure:case studies of rural-urban relationships across Europe 2006 15.王鑫乡村发展与乡村景观特质调查 2002(08) 16.Campbell D.Hutchinson W G.Scarpa R Using discrete choice experiments to value rural landscape improvements:implications of lexicographic decision-making rules on individual benefit estimates 2006 17.蔡秋虎.荘素珠借鉴德国经验谈台湾休闲农业发展 2000(12) 18.范少言.陈宗兴试论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研究内容 1995(02) 19.汤国安.赵牡丹基于GIS的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规律研究-以陕北榆林地区为例 2000(05) 20.蔡为民.唐华俊.陈佑启近20年黄河三角洲典型地区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期刊论文]-资源科学 2004(05) 21.于淼.李建东基于RS和GIS的桓仁县乡村聚落景观格局分析[期刊论文]-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05(05) 22.刘滨谊.王云才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期刊论文]-中国园林 2002(05) 23.丁维.李正方.王长永江苏省海门县农村生态环境评价方法 1994(02) 24.肖笃宁.钟林生景观分类与评价的生态原则 1998(02) 25.卢兵友典型农村景观生态工程建设效益分析[期刊论文]-自然资源学报 2001(01)

重庆喀斯特地区旅游发展分析

重庆喀斯特地区旅游发展分析

————————————————————————————————作者:————————————————————————————————日期:

重庆喀斯特地区旅游发展分析-旅游管理 重庆喀斯特地区旅游发展分析 徐中强余玲 作者简介:徐中强(1989-)男,湖北襄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世界经济地理研究。 通讯作者:余玲(1989-)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世界经济地理研究。 本文通过对重庆市范围内的喀斯特旅游资源进行分析,系统了解喀斯特地区旅游资源概况,指出当前喀斯特地区旅游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重庆喀斯特地区旅游发展提出了较为科学合理的方案和对策。 引言 喀斯特旅游地是以喀斯特地貌景观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旅游区。喀斯特山区由于环境的封闭性,形成并保留了众多独具魅力的喀斯特自然风光、丹霞地貌景观,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自然遗产,因而成为发展旅游业不可多得的资源宝藏。随着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自1999年中国生态环境旅游年推出以来,大众化的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由于旅游业属于资源型产业,需要依赖地区良好的资源与环境基础,因此喀斯特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也就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本文拟以重庆喀斯特旅游资源发展概况为出发点,找出喀斯特地区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重庆喀斯特旅游发展现状 重庆整个辖区地貌以喀斯特山地为主,并且分布面积很大,占幅员面积的38.9%,主要集中于渝东北和渝东南各区县。各种地貌共生,其上发育的喀斯特天坑、地缝、竖井、洞穴等多种喀斯特景观也都烙上了具有重庆地域特色的标签,

这些形态各异的自然景观也是重庆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重庆市基于喀斯特地貌塑造的自然景观发展起来的旅游景点在全市旅游景点总量上占较大比重,著名有峡谷、溶洞、天坑地缝等景观。其中较为有名的喀斯特景观,北碚的金刀峡,南川的金佛山,奉节的小寨天坑,武隆的芙蓉洞、天生三桥、地缝等喀斯特景观尤为出名;还有中国水量最大的喀斯特峡谷——长江三峡等景观。 二、重庆喀斯特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喀斯特地区出现石漠化 在碳酸盐岩分布区,喀斯特发育,生境具有干旱、富钙和缺土多石等特点,植被生长缓慢,植被结构和覆盖度低,植被一旦被破坏,生境就急剧恶化,土壤侵蚀加剧,石漠化土地进一步扩大。重庆喀斯特岩石岩性坚硬,抗风化能力强,均为可溶性岩,固体沉积物少,加之喀斯特岩石的固有属性也容易产生石漠化现象。加之,人们随意进行传统的大面积陡坡开荒,耕作习惯落后易造成水土流失,重庆的北碚、酉阳等地的喀斯特景观出现到石漠化的现象,需要人们积极治理。(二)人类活动对喀斯特资源的破坏 由于冶炼、化工等工业的发展和地形原因,重庆是我国南方酸雨危害较为严重的地区。这些污染物与喀斯特岩石发生化学反应已对旅游景点造成危害,比如武隆的芙蓉洞内岩溶与酸性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致使岩石发生变化失去原有光泽,因此每年都要定期对这些岩溶进行清洗。重庆市的部分区县由于经济水平落后,在缺乏科学耕作及有效投入的条件下,原始农作方式使得耕地不断向山丘坡地上扩展,损坏了植被和地表景观。 (三)旅游景区不恰当的开发和管理造成的损害

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研究

浅析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的历史原因 【摘要】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地区生态环境最突出的问题,它严重的影响了西南地区的发展。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现象的出现不是一朝一夕人为因素的影响,它的出现有着很深刻的历史原因。追根究底,才能杜绝后患。研究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的历史原因,给人们一个不一样的视角去了解历史。除此之外,让人们在做决策时,把目光放的更远,不要过度的追去眼前的利益。 【关键词】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统治者; 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所在,众多的学者把目光聚焦在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的成因和解决之法上,试图可以有效的帮助西南地区的人们解决喀斯特石漠化问题。然而,事物的发展是有联系性的,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问题的出现不是当前社会的各种人为因素的暂时作用,它最原始的成因应该追究在历史上。纵观我国古代的各种政策,它们在一定的时代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那些看似有着重大积极意义的政策开始暴露了它们的弊端。当今的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代,政府部门的决策尤其显得重要。政府部门在做决策时,应该更多的把目光放的更长远,不要过度的追求眼前的利益,以免给子孙后代带来不可磨灭的危机。 一、初涉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 (一)喀斯特石漠化的含义 喀斯特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和溶沟、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低洼等喀斯特负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的喀斯特地貌有竖井、芽洞和天生桥等。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也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石漠化已经成为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

198 HUANJINGYUFAZHAN ▲ 姜维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水利电力设计院,广西 百色 533000) 摘要:本文重点对喀斯特地貌的地表地下水流失的机理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且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分析和研究水土保持的相关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喀斯特;石漠化;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效益监测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9)05-0198-01DOI:10.16647/https://www.doczj.com/doc/7710060257.html,15-1369/X.2019.05.116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 and methods for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Jiang Wei (Bose Water Conservancy and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Baise Guangxi 5330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the mechanism of surface groundwater loss in karst landforms, and combines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to analyze and study the relevant measure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for reference. Keywords:Karst;Rocky desertification;Soil erosion;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Benefit monitoring 1?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原理分析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水土流失,主要分成两个过程,一个是地表土壤侵蚀的过程,一个是地下土壤侵蚀的过程,土壤的侵蚀过程相对较为复杂,根据相关工作经验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将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首先是降雨侵蚀的过程,在此条件下,土壤和降雨相互作用,由于降雨逐步增加地表的流水量,地下的渗水率逐步增加,某些土壤被冲击到凹地以及溶槽的地方,由于溶洞和裂隙向地下迁徙。第二个过程是地表水土流失的过程,由于强降雨的出现土壤颗粒和地表数流在相互作用的条件下,导致地表上的物质被向其他地方冲蚀和搬运,随之带走了一些土壤的养分,导致石漠化区域的土壤更为不稳定而且更加的贫瘠。第三个阶段为地表地下水土流失阶段,通过降雨侵蚀之后,岩面和土壤会出现光滑的岩层面,导致土壤的亲和力进一步下降,土壤由于地表水土进一步损失, 某些土壤向溶洞以及地下裂隙、天坑等处向地下不断流失,形成地表地下流失的整个过程。第四个阶段为地下暗河侵蚀阶段,由于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往往会出现很多地下暗河,由于土壤从溶洞裂隙处向地下暗河渗入,这样在地下流水的条件下会形成堆积和迁移,导致地表当中的养分以及土壤资源逐步损失。 图1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过程示意 2?喀斯特地貌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和方法 2.1?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积极进行相关的宣传教育工作,让广大群众更好的了解如何对石漠化地区进行治理,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水土保持工作,水土保持部门一定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宣传,全方位的覆盖如何进行水土保持和石漠化治理的相关文件和资料,让广大群众更好的参与其中,逐步提高认识,加强转变,积极参与,形成较好的社会氛围,积极推动治理石漠化的进程,当地群众积极参与是对石漠化治理进行落实的基本保障,由于石漠化地区,土壤较为贫瘠稀薄,一些植被稀疏而小,如果被破坏很难进一步恢复,而这些区域往往在生产的过程中需要砍伐矮小的植被作为薪柴。所以需要进一步对能源消费结构进行改善,重视人工造林、草地改良、封山育林等相关工作,这些都需要引导和发动群众进行,离不开群众的积极支持,所以,提高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2?科学规划,优化产业发展方向 在石漠化治理的过程中,一定要进行科学的规划,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以及经济情况相结合,统筹规划,防止出现盲目治理等情况。在规划的前期,一定要做好实地调查工作,对石漠化分布的特点以及相关的比例、类型等情况进行了解,对石漠化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依照宜果则果、宜林则林、宜游则游的原则,从长远角度出发,设定开发治理的目标,并且编制相应的操作方法,依照操作方案合理的进行操作。2.3?整合项目,拓宽资金渠道 在石漠化治理的过程中,优化产业是非常关键的,在发展模式构建过程中,一定要与生态产业相结合,进一步对石漠化治理的成果进行巩固和保持。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一些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产业,保证经济效益,另外需要与石漠化治理的情况相结合,加强农业与工业、旅游业的结合,进一步整合农林产业结构,与当地的地质环境、气象条件、气候特点相结合,种植适宜的农业产品,精选农作物品种,发展有当地特色的农业,做好农产品的深加工工作,并且加强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活动,选择适宜的林木进行种植,保证当地的水土。2.4?加大考核和监督执法力度,提高治理成效 (下转第200页)

乡村景观规划

《文献综述方法》课程论文 乡村景观规划 授课老师:王艳梅 院系:林学院 专业:城市规划与设计 学生:翟耀 学号:08202017 完成时间:2009年04月

乡村景观规划 翟耀 (农业大学,450002) 摘要:总结近年来国外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现状,分析乡村景观的类型,归纳乡村景观规划的特点,并重点研究了我国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前景和重点,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乡村景观规划的趋势做了进一步的分析。 关键词:乡村景观;乡村景观规划;类型;特点;发展趋势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Zhai Yao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Henan 450002) Abstract: Summarize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both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ly years. Analyze the types of rural landscape, includ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and emphasis of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in our country, point out its shortcomings, and makes a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future trend of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Key words:rural landscape;rural landscape planning;type;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tendency 1 国外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现状 1.1国外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 国外开展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研究和农业或乡村景观规划较早的主要是欧洲一些国家,如捷克、德国、荷兰等。一般认为这方面的研究始于50~60年代,并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和

基于景观格局分析的乡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

基于景观格局分析的乡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 收稿日期:2010-06-15 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2006BAJ05A071,2008BAJ10B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878162) 作者简介:刘颂(1968-),女,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景观规划设计及其技术方法。E-mail:liusong5@https://www.doczj.com/doc/7710060257.html, 刘颂1,2,郭菲菲1 (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2.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 摘要:运用GIS 和RS 技术及景观指数分析软件Fragstats ,以山东省广饶县为研究对象进行乡村居民点的景 观格局分析。选取了反映斑块面积、布局形态、空间结构、破碎度、景观多样性等10余个景观格局指数,通过1995年和2008年两个时段乡村居民点景观格局指数的对比,直观地反映出广饶县乡村居民点的景观格局特征和演变规律,并通过分析其驱动因素,将景观格局指数量化指标体系与乡村居民点规划的内在规律相联系,为传统的城乡规划决策提供新的调查分析方法。 关键词:景观格局指数;乡村居民点;广饶县;景观格局优化 中图分类号:Q945.78;S641.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9369(2010)11-0042-05 Research on optimiz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 landscape pattern/LIU Song 1,2,GUO Feifei 1(1.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 2.Key Laboratory of Ecology and Energy-saving Study of Dense Habitat,Ministry of Education,Shanghai 200092,China ) Abstract:Based on RS and GIS,as well as Fragstats,this paper analyzed rural settlements landscape pattern in Guangrao county,Shandong Province.Selected patch density,largest patch index,landscape diversity index and other indices were calculated in order to reflect the rural settlements,landscape pattern and evolution of Guangrao county more directly.And through analyzing the driving factors,landscape pattern index system and the internal law of rural settlements planning,a new method for supporting decision-making was set up. Key words:landscape pattern index;rural settlement;Guangrao county;optimization 乡村居民点普遍存在着建设缺乏规划、布局 分散、节约集约化程度低、土地资源浪费、缺乏 集聚效应等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新农 村的建设,如何在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的前提下更 集约节约地利用土地,如何优化乡村居民点布局 就成为了重中之重的环节。 景观生态学在村镇规划中的应用较早见于乡 村区域土地整治和可持续土地利用的研究[1]。近年 来,一些学者尝试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方法直接 应用于乡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的规划中[2-7]。但目前 的大多数研究偏重于通过景观格局的演变定性地分析其驱动力,景观格局指数与乡村居民点布局优化之间缺乏直接联系。本文通过比较乡村居民点斑块面积、布局形态、空间结构、破碎度、景观多样性等相关指数来分析山东省广饶县乡村居民点景观格局的特征和演变规律,发现景观格局特征-驱动力因素-优化对策之间的对应关系,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对乡村居民点整理优化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参考。 第41卷第11期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41(11):42~462010年11月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ov.2010

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发展趋势

! 收稿日期: 2006-06-24作者简介:李梦先(1968-),女,湖南岳阳人,工程师,主要从事荒漠化监测、石漠化调查规划和治理研究。 !第25卷第3期2006年8月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CENTRALSOUTHFORESTINVENTORYANDPLANNINGVol.25No.3Aug.2006 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发展趋势 李梦先 (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北京100714) 摘要:分析了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的基本特征和石漠化状况;并对影响石漠化发展趋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形势分析中国分类号:P588.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6075(2006)03-0019-04 StoneDesertificationStatusQuoandItsDevelopingTrendin SouthwestChinaKarstArea LIMeng-xian (CombatingDesertificationManagementCenterofStateForestryAdministration,Bejing100714,China) Abstract:ThispaperanalyzesthebasicfeaturesandstonedesertificationconditionsaswellasthefactorstoinfluencestonedesertificationdevelopingtrendinSouthwestChinaKarstArea.Keywords: southwestChinakarstarea;stonedesertification;situationanolysis石漠化是目前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生态问题之一,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的重要制约因素。石漠化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导致可利用土地资源的减少、生存空间缩小、贫困加剧,影响了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石漠化概念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经过科技工作者对石漠化形成机理、成因等的研究,目前较为普遍接受的定义[1]是: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许多学者认为石漠化是荒漠化[2]的一种,但它与“荒漠化”的根本区别在于发生的地域不同,荒漠化是干旱的产物,发生区域在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而石漠化则主要发生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1西南岩溶区的基本特征 岩溶在世界上有广泛的分布。我国岩溶地貌处于世界三大岩溶地貌集中分布区之一的东亚片区的中心地带,中国西南地区的岩溶由于分布面积大、发育类型最齐全、生态环境脆弱性大而备受社会的关注。西南岩溶的地域范围是指以云贵高原为中心的岩溶区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北起秦岭山脉南麓,南至广西盆地,西至横断山脉,东抵罗霄山脉西侧,地理坐标98°36′-116°05′E,22°01′-33°16′N。跨中国大地貌单元的三级阶梯,主要位于第二级阶梯的云贵高原,区域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地貌、岩性、气候条件极其复杂多变,受大地构造运动的影响,地表高程逐步抬升,岩体皱褶、断裂和变形,河流的切割作用不断加大,从而构成了陡峭而破碎的地形特征,山岭河谷交错,相对高差大,丘陵山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91.4%,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