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宜城基础资料汇编4.3

宜城基础资料汇编4.3

宜城基础资料汇编4.3
宜城基础资料汇编4.3

目录

第一章城市概况 (2)

1.1 地理位置 (2)

1.2 行政区划 (2)

1.3 建制沿革 (2)

1.4 自然环境 (2)

第二章经济产业发展 (3)

2.1 经济发展概况 (3)

2.2 产业发展概况 (5)

2.3 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6)

第三章人口发展现状 (7)

3.1概况 (7)

3.2人口分布情况 (7)

3.3人口变化情况 (8)

第四章市域城乡发展现状 (9)

4.1城乡概况 (9)

4.2城镇规模等级结构现状 (9)

4.3城镇职能结构现状 (10)

4.4各城镇现状基本概况 (10)

4.5已编制城镇规划概况 (11)

4.6新农村建设与发展 (12)

第五章土地利用现状 (12)

5.1市域土地使用情况 (12)

5.2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2)

第六章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现状 (12)

6.1 公路交通 (12)

6.2 铁路交通 (13)

6.3 水运港口 (13)

6.4航空 (13)

6.5 城市交通 (14)

6.6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第七章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15)

7.1主要旅游资源 (15)

7.2旅游相关产业发展概况 (18)

7.3旅游发展战略 (19)

第八章中心城区建设情况 (20)

8.1 城区建设情况 (20)

8.2 住房与居住用地现状 (21)

8.3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现状 (22)

8.4 商业服务设施用地现状 (24)

8.5 工业与物流仓储用地现状 (24)

8.6 绿地现状 (25)

第九章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25)

9.1 水资源 (25)

9.2 供水工程 (26)

9.3 排水工程 (26)

9.4 供电工程 (27)

9.5 通信邮政工程 (27)

9.6 燃气工程 (27)

9.7环卫工程 (28)

9.6 防灾工程 (28)

第十章环境保护现状 (28)

10.1 生态环境概况 (28)

10.2 近年环境概况 (29)

第十一章相关规划及政策文件概要 (33)

11.1宜城市历轮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概要 (33)

11.2《宜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35)

11.3《2010-2014年宜城市政府工作报告》概要 (38)

第一章城市概况

1.1 地理位置

宜城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偏北,地跨东经111°57’—112°45’、北纬31°26’—31°54’,地处汉水中游,隶属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魅力城市—襄樊市,位于江汉平原北端。东界枣阳、随州,南接钟祥、荆门,西邻南漳,北抵襄阳。东距省会武汉332公里,境内东西长76公里,南北宽53公里,国土总面积2115平方公里。

1.2 行政区划

2001年调整行政区划至今,宜城市辖7个镇(小河镇、郑集镇、孔湾镇、刘猴镇、王集镇、板桥店镇、流水镇),2个街道办事处(鄢城街道办事处、南营街道办事处),一个工业园区(上大堰工业园区),2014年全市总人口56.4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52万人。

1.3 建制沿革

宜城是楚国古都、宋玉故里,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主要传播区域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厚积。先后为周朝罗、鄢、若三个封国的土地,后楚取之立鄢、罗、若三邑,秦灭楚后设鄢、己、若三县,汉续秦制。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改宜城县为鄢县(距今已有2197年的历史)。后朝代更替,时有易革。至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又复名为宜城县。宋、元、明、清历代沿袭不变。中华民国33年,为纪念在宜城阵亡的抗日英雄张自忠将军而更名为自忠县,1949年复名为宜城县,1994年撤县改市。

1.4 自然环境

1.4.1 地形地貌

宜城版图呈“蝴蝶状”,地势自西北微向东南倾斜。属鄂中丘陵区,其地形分为三种类型:东部和西南部为低山丘陵,海拔在150米以上,面积为431.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0.4%;中部和西北部为岗地,海拔在50至150米之间,面积为1622.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6.8%;汉水两岸为冲积平原,海拔在50米以下,面积为5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8%。郑集八角庙村河滩处,海拔高程为44米,是境内地面最低点。东部属大洪山余脉,板桥店红山大坡和流水洪山大坡,海拔高程均为555米,为境内最高峰。

1.4.2 地质

宜城市属于扬子区大巴山——大洪山分区,境内主要包括大洪山褶皱束、客店坡褶皱束、钟祥——胡集块断裂等三个三级构造单元。境内发现的最古老的地层,是形成于10亿年前早元古界晚期的杨坡群、花山组,其时造山运动强烈,使其与震旦系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杨坡群分布极零星,其岩性为浅灰色混合花岗岩。花山组主要分布在长北山林场等地,组成猫山倒转背斜的核心,其岩性为火山岩建造。境内出露最广、沉积厚度最大的地层是形成于4亿年前的志留系,分布于板桥店、讴乐板凳岗、汤家畈等地。岩性主要为灰岩、石英砂岩、砾石等。

1.4.3 气象水文

宜城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春秋季短,冬夏季长。冬半年盛行偏北风,夏半年盛行偏南风。冬冷夏热,陆性率64%,有典型的大陆气候特征。

境内各地年降水量在800至1000毫米之间,年平均降水天数为116.4天。降水分布趋势是东西山区多于中部丘陵平原区,北部少,南部多。历年自然降水状况大致是丰雨年、缺雨年和正常年各占三分之一。

日照时数多年平均为190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4%,为全省日照时数高值区。一年中日照最多的

月份是8月,占56%,最少的是2、3月,占36%。

年平均气温15至16 ℃,境内各地年平均气温相差不过0.5℃。气温一般1月为最冷,平均2.6℃,7月最热,平均28℃。

1.4.4 湖泊水体

(1) 湖泊水系

境内河流,以汉水为主干,构成“扇形状”。汉水以东主要有莺河、落花河、牌坊河、响水沟、南洲河、麻雀河、连江河、黑石沟等支流,汉水以西主要有蛮河、木渠沟、碑河等。流域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103条,全长1096.3公里,其中100平方公里以上(一级)9条,50至100平方公里(二级)7条,5至50平方公里(三级)87条。境内河流已开发57条,占河流总数的55.33%。汉江又称汉水,是长江最大支流。宜城境段,俗称大河,境内河段长59公里,汇纳蛮河、莺河等大小支流十余条。流域面积2113平方公里,水能蕴藏量达12540千瓦,最大洪峰流量达52400立方米/秒,为境内最大河流。蛮河又称小河,境内河段长63公里,汇纳大小河流24 条,流域面积663.6平方公里,水能蕴藏量4465千瓦。上游建三道河水库、石门水库等,从南漳、武镇到宜城岛口,修建了百里长渠。莺河又称南泉河,境内河段长59.4公里,汇纳大小河流23条,流域面积403.9平方公里。

(2) 水库

于上游宜城、枣阳交界处建有大型水库——莺河一库,于马头山东建中型水库——莺河二库;下游建有小(二)型水库7座。水能蕴藏量1776千瓦,已开发520千瓦。已利用面积302.6平方公里,占整个流域面积79.6%。莺河一库总库容11950万立方米,莺河二库总库容8240万立方米。

1.4.5 土壤

全市土壤经普查,共有5个土类,11个亚类,44个土属,118个土种。土壤主要由泥质岩、页岩、碳酸岩、紫色砂页岩、第四纪黄褐土母质、河流冲积物发育而成。平原地区冲积土以潮土为主,有机质平均含量0.6836-1.6976%,全氮含量0.042-0.0733%,含碱解氮30-60ppm,含速效磷10-20ppm,速效钾100-150ppm,PH值为6.4-8.0,土壤质地多为砂壤、轻壤、中壤,土壤深厚肥沃,土质疏松,排水良好。丘陵地区土壤以黄棕壤、石灰(岩)土类为主,有机质含量1.354-2.232%,全氮含量0.1179-0.5268%,含碱解氮90-155ppm,全(氮)磷含量0.0912-0.2429%,全钾含量1.808-2.132%,PH 值为5.5-7.6之间,土层一般在60厘米以上,质地一般为轻壤、中壤和重壤。

1.4.6 自然资源

(1) 土地资源

根据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2005年末宜城全市土地总面积210785.87公顷(含襄南监狱5824.05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148548.28公顷(含襄南监狱4769.1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0.48%;建设用地面积17636.70公顷(含襄南监狱409.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36%;其他土地面积为44600.89公顷(含襄南监狱645.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1.16%。

宜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详见表1。

表1—1 宜城市土地利用现状统计表(2005年)

用地分类面积(ha) 比重(%) 人均(m2) 耕地72647.55 34.4 1330

园地4232.01 2.01 30

林地54083.07 25.66 3230 其他农用地17585.65 8.34 720

城镇工矿用地1625.59 0.77 66.66

农村居民点用地10204.03 4.84 317.92

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5807.08 2.75 40 水域8996.94 4.27 640 滩涂沼泽2913.65 1.38 6170

未利用土地32690.30 15.51

合计210785.87 100

(2) 水资源

根据1981年水利资源普查结果知,市域内地表水为400多亿立方米,年平均过境客水量为479亿立方米。多年平均降雨量900多毫米,平均径流深261.8毫米,降水总量为19.52亿立方米,其中4至9

月降水14.95亿立方米,占全年降水总量的76.6%。地表径流量5.53亿立方米,平水年径流量5.41亿立方米,枯水年径流量3.66亿立方米,特枯水年径流量2.45亿立方米。

境内有大小河流103条,全长1096.3公里,过境客水来自汉江、蛮河、莺河。客水面积13.08万平方公里,其中汉江12.81万平方公里。境内已建各类水库80处,蓄水工程79处,引水工程8处,提水工程956处,另有大小堰塘18100处,蓄引提有效水量达5亿多立方米。市域内地下水总储量21.8亿立方米,汉江两岸河谷平原地下水丰富,蓄量为12.8亿立方米,占总储量的58.9%。东部丘陵地区地下水较少,储量为6000万立方米,西部丘陵地区地下水比较丰富,储量为7.13亿立方米。一般含水层厚度7至11米,水位埋深5至20米。地下水水质比较好,为重碳酸低矿化度的淡水。

(3) 矿产资源

宜城市矿产资源丰富, 全市已发现的各类矿产有8大类,计22种,共102处矿床(点)。其中以非金属矿产为主。包括燃料矿产2处、黑色金属矿产3处,有色金属矿产1处,稀散元素矿产(共生镓)1处,冶金辅助原料矿产7处,化工原料矿产7处,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产80处,地下水(矿泉水)1处。

境内目前已探明的有铝矿土、膨润土、耐火粘土、硅石、大理石、白云石、石灰石、磷矿、铅、铜、铁、金、银和矿泉水等,储量巨大,品质上乘,产地集中,易于开发。可规模开采的矿产资源达14种,其中铝土矿是湖北省唯一的高铝高硅低铁型矿,耐火粘土储量居全国首位,华严寺矿泉水是全国八大优质矿泉水之一。

(4) 生物资源

农、林、牧、副、鱼等生物资源共有1190种,其中:植物910种,动物类280余种。农作物品种313个,其中粮食品种257个,其中水稻141个,小麦62个,大麦9个,豌豆8个,黄豆12个,其他秋杂粮25个。野生动物有70余种、主要有:鸟类32种,爬行类5种,两栖类5种,兽类11种,属国家二类保护的陆生动物5种,属省级保护的陆生野生动物25种。

第二章经济产业发展

2.1 经济发展概况

2013年宜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2.46亿元,提出物价因素影响同比增长15.14%。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7.83亿元,增长15.1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8.43亿元,增长16.8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6.2亿元,增长15.42%。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84.7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下同),其中农业产值42.13亿元,增长;林业产值0.65亿元,下降;牧业产值33.24亿元,增长;渔业产值3.72亿元,增长;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5.04亿元,增长。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市已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业、纺织业、汽车零部件加工业以及电子水晶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79家,实现工业总产值为122.6亿元,同比

增长17.66%。其中,在第三产业中,

表2-1 宜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

指标名称

年份

2013年较2012年(%)

2012年2013年

地区生产总值(现价)201.9 232.46 15.14

第一产业43.34 47.83 10.36

第二产业109.91 128.43 16.85

其中:工业104.2 122.6 17.66

第三产业48.69 56.2 15.42

地区生产总值

(2012年不变价格)

113.6 112.5 -0.1

第一产业102 102.5 0.50

第二产业118 116 -1.70

其中:工业118.9 116.8 -1.77

第三产业114.3 112.4 -1.66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50.16 2.8 -9.44

批发和零售业9.11

建筑业 5.71

住宿和餐饮 3.29

金融保险业 1.86

房产产业 4.47

营利性服务业 5.57

非营利性服务业19.37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39324 44858 14.07

数据来源:2013年《宜城市统计年鉴》

表2-2 2007-2013年宜城市地区生产总值构成变化情况(单位:亿元)

年份地区生

产总值

(亿

元)第一

产业

(农

林牧

渔)

第二产

其中第三

产业

同比

增长

(%)工业建筑

交通

输、

仓储

及邮

批发

和零

售业

住宿

和零

售业

金融

房地

产业

其他

服务

2007 50.9 16.49 19.18 17.33 1.85 15.22 2.39 3.76 0.61 1.13 0.76 6.57 15.5 2008 64.4 19.83 25.54 23.42 2.12 19.06 2.76 4.68 0.93 1.39 0.90 8.40 16.5 2009 85.00 22.91 38.90 36.00 2.90 23.19 3.06 5.71 1.18 1.72 1.40 10.12 16.5 2010 111.33 27.09 56.30 52.58 3.71 27.95 3.38 5.40 2.19 1.28 2.72 12.80 16.5 2011 165.1 34.91 88.57 82.57 6 41.63 4.40 7.69 2.81 1.61 4.10 21.02 17.3 2012 201.9 43.34 109.91 104.2 5.71 48.69 5.02 9.11 3.29 1.86 4.47 24.94 13.6 2013 232.46 47.83 128.43 122.6 56.2 15.1 数据来源:2013年《宜城市统计年鉴》

表2—3 2005-2013年宜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变化情况(单位:亿元)

年份一产(亿元)二产(亿元)三产(亿元)GDP(亿元)

2007 16.49 19.18 15.22 50.9

2008 25.54 25.54 19.06 64.4

2009 38.90 38.90 23.19 85.00

2010 56.30 56.30 27.95 111.33

2011 34.91 88.57 41.63 165.1

2012 43.34 109.91 48.69 201.9

2013 47.83 128.43 56.2 232.46

表2—4 宜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单位:万元)

2013年2012年增幅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23071 1287580 33.82

国有投资295741 211538 39.80

集体投资- -

个体投资8760 15700 -4.42 城镇以上投资1693291 1073341 57.76

房地产开发投资235826 190444 23.83

住宅139593 94989 4.70 数据来源:2012、2013年《宜城市统计年鉴》

2012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28亿元,增长5.54%.分行业看,批发业和零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1亿元,增长18.49%;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9亿元,增长16.96%。

表2—5 宜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单位:万元)

指标名称年份2012年较2011年(%)

2012年2011年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2833 600149 5.54

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销

售额

91087 76872 18.49

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32866 28101 16.96

表2—6 宜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单位:万元)

年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007 160400

2008 253700

2009 441900

2010 484400

2011 600149

2012 632833

2013 723328

2013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7.75亿元,增长37.68%;完成税收收入9.22亿元,增长了30.2%;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26亿元,增长了42.90%,各项税收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比重达到60.42%。

表2—7 2012-2013年宜城市财政收支情况对比(单位:万元)

2013 2012 增幅

财政总收入177517 128935 37.68

一般预算收入152588 106705 42.80

财政支出334970 305695 9.58 数据来源:2013年《宜城市统计年鉴》

表2—8 2007-2013年宜城市财政收支情况(单位:万元)

年份一般预算收入财政支出财政总收入

2007 17289 62586 28598

2008 216898814535320

2009 27811 125777 43382

2010 40453 152086 58748

2011 75113 235101 94307

2012 106705 305695 128935

2013 152588 334970 177517 数据来源:2007-2013年《宜城市统计年鉴》

近年来,城乡收入持续增加。201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43元,净增1577元,增长10.3%;人均消费支出10500元,净增1135元,增长12.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843元,净增1204元,增长12.49%;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297,净增696元,增长12。43%

表2—9 城乡居民收入情况(单位:元)

2013年2012年增幅(%)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43 15366 10.3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843 9639 12.9 数据来源:2013年《宜城市统计年鉴》

2.2 产业发展概况

2.2.1 第一产业发展概况

2013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为42.13亿元,比上年增长15.11%。其中:

表2—10 宜城市第一产业发展状况(单位:亿元)

年份农林牧渔

业总产值农业总产

林业总产

牧业总产

渔业总产

农林牧渔服务业总

产值

2005 25.53 15.02 0.23 8.51 1.43 0.24

2006 26.47 16.240.287.97 1.600.38

2007 31.07 16.72 0.37 11.83 1.75 0.38

2008 39.34 20.52 0.49 15.80 2.15 0.38

2009 43.46 23.000.58 16.45 2.67 0.76

2010 48.03 26.63 0.49 15.97 2.69 0.86

2011 58.0442.39 0.51 20.48 2.92 1.25

2012 67.40 36.60 0.54 24.35 3.30 2.61

2013 84.78 42.13 0.65 33.24 3.73 5.04

2014 87.09 42.39 0.77 34.45 4.24 5.24

表2—11 2007-2014年宜城市主要农产品产值(单位:亿元)

年份粮食产值油料产值棉花产值蔬菜产值食用菌产值茶桑果产值2005 6.83 2.35 1.00 2.44 0.25 2.08 2006 7.41 2.46 1.16 2.57 0.48 2.06 2007 7.73 2.16 1.48 2.43 0.51 2.21 2010 10.14 3.22 0.96 2.91 0.46 2.42 2009 11.57 2.73 1.54 4.04 0.47 2.38 2010 12.90 3.26 2.54 4.64 0.42 2.55 2011 16.74 4.32 2.68 5.02 0.52 3.26 2012 18.03 3.66 1.92 5.75 0.54 4.76 2013 18.53 3.76 1.93 7.08 0.67 5.96 2014 19.74 4.11 1.63 6.71 0.75 6.10

表2—12 2007-2014年宜城市主要畜牧业产业情况

年份牲猪出栏(50公斤)牛出栏(50公

斤)

家禽出笼(万万元)禽蛋产量(吨)

2005 110630023025069215506

2006 11385002506007059943

2007 1403000 250020 760 15764

2008 1437600 223325 654 14999

2009 1743453 231550 839 18901

2010 1738376 234550 777 18901

2011 1735581 237445 783 21195

2012 1842567 251440 701 21435

2013 1661600 53000 1014.82 21451

表2—13 2007-2013年宜城市渔业生产情况

年份水产品产量(吨)淡水养殖面积(公顷)

2005 64462833

2006 2494683355

2007 26241 85305

2008 2282562052

2009 2795392332

2010 2786093000

2011 2891897420

2012 30928100620

2013 31513 100620

2014 3353098685

2.2.1 第二产业发展概况

表2—14 宜城市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汇总表(单位:万元)指标名称年份2013年较2012年

(%)

2013年2012年

资产总计(万元)192840028. 1500200 28.54

负债总计940100 847600 10.91

固定资产原价927200 696000 33.22

主营业务收入4056100 3719000 9.06

利润总额451100 434600 3.80

亏损额4400 7100 -38.02

利税总额632400 526600 20.10

年平均人数34800 32900 5.78

表2—15 2013年宜城市各行业工业产值比重(单位:万元)

产业门类工业总产值(当前价

格)某行业工业总产值

占比(%)

增幅(%)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8600 0.3851649 588.89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15400 0.3189 57.14

非金属矿采选业32200 0.6667909 27.78

农副食品加工业2177400 45.089147 35.05 食品制造业92900 1.9237539 18.80 饮料制造业23100 0.47835 0.43 纺织业213000 4.4107598 19.80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111200

2.3027065 6.62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33700

0.6978526 -20.89

家俱制造业15100 0.3126877 10.22 造纸及纸制品业11100 0.2298565 -88.69

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54500

1.1285747 175.25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55400

1.1472117 16.14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902500

18.688783 25.84

2.39

3.76

医药制造业110500.00 2.2882111 10.17 化学纤维制造业138300.00 2.8638877 -0.58 塑料制品业80800.00 1.6731896 17.96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404300.00 8.3721604 8.01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12600.00 0.2609182 10.53 延加工业

金属制品业42900.00 0.8883643 14.71

专用设备制造业51200.00 1.060239 45.45

汽车制造业87200.00 1.8057195 37.97

铁路、船舶、航空航

天和其他运输设备

制造业9400.00 0.1946532 16.05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

造业37700.00 0.7806838 190.00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

电子设备制造业32700.00 0.6771448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

供应业38100.00 0.7889669 12.06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4300.00 0.0890435 -17.31

2.2.1 第三产业发展概况

2013年宜城市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56.2亿元,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增长,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住宿和零售业增长,金融业增长,房地产业增长,其他服务业增长。

表2—16 宜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情况

年份第三产业其中同比增

长(%)

交通运输、仓

储及邮政

批发和零

售业

住宿和

零售业

金融业房地产

其他服

务业

2007 15.22 2.39 3.76 0.61 1.13 0.76 6.57 15.5 2008 19.06 2.76 4.68 0.93 1.39 0.90 8.40 16.5 2009 23.19 3.06 5.71 1.18 1.72 1.40 10.12 16.5 2010 27.95 3.38 5.40 2.19 1.28 2.72 12.80 16.5 2011 41.63 4.40 7.69 2.81 1.61 4.10 21.02 17.3 2012 48.69 5.02 9.11 3.29 1.86 4.47 24.94 13.6 2013 56.2

2.3 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2.3.1教育与科技创新

宜城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45所,在校学生60918人,教职工6590人。其中小学115所,在校学生25506人;初中24所,在校学生16207人;普通高中3所,在校学生11482人;职业高中1所,在校学生2784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38人;公立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4901人。“普九”水平得

到巩固提高。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巩固率达到100%,适龄少年入学率为98%,初中年辍学率控制在2%以内,小升初的比例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一层次学校的比例达到了95%。

科技项目申报成绩显著。

大力宣传知识产权保护的意义,加大专利申报力度,有力地激发了全市企业、农民、学生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十一五”期间专利申请量达405件,授权达157件。通过对生物育种、节水农业、动植物疾病防治和农业技术转化的支持,在杂交水稻、抗虫棉、小麦制种、重大动物疾病防疫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5年来支持和推广农业科技成果达32项。其中李泰安的小麦新品种鄂麦14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推广面积达1000万亩,增产达20%。建立了宜城科技信息服务中心,开通了“宜城科技信息网站”,免费为全市企业和农民服务,5年来,配置农业科技图书近万册,发放科技光盘近万张,极大地支持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产学研平台建设成效显著。科技部门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请来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工业学院专家教授为15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搭建了产学研平台,截止09年底全市还有8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了与高校的技术合作,50%的企业建立了企业研发中心。

2.3.2文化、体育、广电和卫生事业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重大文化活动有声有色。全市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博物馆及其文物保护网络、乡镇文化机构健全。已完成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改扩建工程,创建“农家书屋”680个,完成多项文化基建工程。文艺创作也频出精品,《宋玉悲歌》选场“楚乡选美”和传统花鼓小戏《放风筝》获湖北省首届地方戏曲艺术节优秀团体表演奖。濒临失传的《高台故事》、《麒麟送子》等一批传统民间文艺节目得到挖掘、保护和传承。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文化市场管理繁荣有序。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了集广播电视、文化娱乐、文化旅游、信息网络、电影、演出、音像、图书报刊等为重点的门类齐全、健康繁荣的文化市场和产业群体。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的方针,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增强“扫黄打非”力度,文化市场活跃有序,健康繁荣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逐步健全社区健身网络,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新农村体育工程建设成绩突出,群众体育人口不断扩大;成功举办了国际铁人三项赛,承办了全省青少年划船比赛和省运动会划船比赛,在各级体育赛事中竞技体育成绩辉煌;全市中小学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学生体质得到进一步增强。

广播影视蓬勃发展,网络发展迅速,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5%。全市有一批社会科学、文学作品、广播电视节目、新闻作品等在中央、省、市获奖。如陈明成创作的漆画《秋实》,2007年荣获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创作奖,获湖北省第十二届“楚天群星奖”老年组金奖;2008年“省第九届楚天剧本奖”评奖中,《回家》获小戏小品类三等奖。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截止2013年底,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固定资产4.8亿元,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07家,其中非营利性政府办医疗机构20家,非营利性非政府办235家,营利性医疗机构52家。按机构类型分:综合医院4家,中医医院1家,妇幼保健院1家,专科医院1家,乡镇街道及地名卫生院15家,社区服务中心(站)、门诊部、诊所、医务室96家,村卫生室189家。全市共有执业医师1067人,执业助理医师214人,注册护士1636人,实际开放病床2402张。到“十三五”期末的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3年的45.6%增至63%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由2013年的37.6%增至60%左右,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8%。2020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6.5岁,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7/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6‰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9‰以下。

第三章人口发展现状

3.1概况

根据公安部门统计,2014年宜城市全市户籍人口约为184240人。全年出生人口5568人,出生率3.02%;死亡人数2674,死亡率1.45%,人口自然增长率5.09,机械增长率。根据襄阳市统计年鉴和宜城市政府工作报告,2003-2012年,全市城镇人口由*万人提高至*万人(不含外出流动人口),撑城镇化化率由提高至。按照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宜城市城镇化发展正处于加速阶段,城镇化率年均增长约,高于同期襄阳市,湖北省年均增长的*和1.03%。

3.2人口分布情况

2014年,全市各区、各乡镇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分布情况如下表。

表3—2 宜城市各区、各乡镇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分布情况

类别名称户籍人口

人口数量(人)占总户籍人口比例(%)城区鄢城街道办事处131673 23.20

南营街道办事处46518 8.2

小河镇60480 10.7

雷河镇42788 7.5

郑集镇84563 14.9

孔湾镇23085 4.1

王集镇38602 6.8

流水镇43582 7.7

刘猴镇47652 8.4

板桥店镇41135 7.2

区县直辖单位7415 1.3 总计567493 100

数据来源:2014年宜城市城市统计公报及各街道统计公报

表3—3 宜城市国土面积、镇村一览表

名称国土面积(平方公里)所辖行政村个数

城区鄢城街道办事处91

南营街道办事处167

乡镇小河镇231

雷河镇112

郑集镇214

孔湾镇101 11

王集镇147 16

流水镇370 28

刘猴镇190 19

板桥店镇386 18

总计

3.3人口变化情况

从人口增长情况来看,近十年间,宜城市总人口变化呈波动增长状态,但总体变化幅度不大。2005-2011年,总人口呈快速增长的事态,平均增长率为6.09‰;2011-2014年间,由于死亡率的增高,出生率下降,导致人口又呈现下降趋势总人口逐步减少。其中2014年人口的出生率仅为9.8‰,人口死亡率为4.71‰。

表3—4 宜城市人口近十年变化情况一览表

年份期末总人口出生人口出生率死亡人口书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005 528503 3774 7.23 1857 3.56 3.67 2006 528917 4539 8.59 1629 3.08 5.51 2007 542293 4960 9.24 1743 3.25 5.99 2008 551862 5292 9.67 2115 3.87 5.80 2009 561590 5753 10.33 1902 3.42 6.91 2010 566409 6135 10.88 1912 3.39 7.49 2011 578935 6383 11.15 2243 3.92 7.23 2012

569700

2013

568300

2014 568274 5568 9.80 2674 4.71 5.09

表3—5 2000年至2014年人口及变动情况统计表

年份常住人口非农业人口流动人口户籍人口

2000年561460 119163 ——561558

2001年563030 120995 ——563126

2002年563296 121338 ——563392

2003年563888 123283 13879 563984

2004年561454 192123 14321 564154

2005年556953 228046 19933 564497

2006年557031 221726 44798 564513

2007年560049 227185 75748 564526

2008年560919 231534 99272 564536

2009年560165 222042 83300 563460

2010年568856 222913 51838 572292

2011年568943 240423 68657 572371

2012年569700 没有精确数据

2013年568300

2014年568274 268640

从流动人口的变化情况来看,2004年以来宜城市域流入人口和流出人口的数量一直比较稳定。总体上来看,人口仍然以净流出为主要趋势,净流出人口稳定在*之间。

表3—6 宜城市流动人口变化情况

年份流出人口流入人口净流出人

口地区内流

省内流动省外流动流出总人

来自省内来自省外流入总人

2014 602 1156 662 843

3.4.1 性别构成

2014年,宜城市男性人口为28.6万人,占50.39%,女性人口为28.15万人,占49.61%。总人口比(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1.59。

表3—7 宜城市人口性别构成

类别名称合计(人)男(人)女(人)性别比(女+100)城区鄢城街道办事

131673 63195 68478 92.29 南营街道办事

46518 23722 22796104.06 乡镇小河镇60480 30621 29859102.55 雷河镇42788 21912 20876104.50

郑集镇84563 43266 41297104.77

孔湾镇23085 11777 11308104.15

王集镇38602 22216 21366103.40

流水镇43582 24382 23270104.78

刘猴镇47652 19848 18754105.83

板桥店镇41135 21231 19904106.67

区县直辖单位7415 3814 3601105.91

合计567493 285984 281509 101.59

3.4.2 年龄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8岁的人口为86097,占总人口的15.17%;18-35岁的人口为153243,占总人口的27%;35-60岁的人口为226897,占总人口的39.98%;65岁以上的人口为101256,占总人口的17.84%。年龄段人口数(人)比重(%)

0-18岁86097 15.17

18-35岁153243 27

35-60岁226897 39.98

60岁以上101256 17.84

合计567493 100

3.4.3 民族构成

宜城市属散居少数名族地区,没有显著特色的民族文化、地方风情,因此无此方面的研究资料、书籍。

3.4.4 城乡构成

2014年,全是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26.86万,占总人口的47.33%;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9.89万,占总人口的52.67%。2004年,城镇人口22.78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0.4%。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2.5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2.2%,占市域城镇人口的比重为55%。与2004年相比,增加了4.08万的城镇人口

表3—8 2005-2014年宜城市城镇人口、乡村人口及城镇化水平

年份常住人口城镇人口(万人)农村人口(万人)城镇化率

2006 564526221726

2007 564536227185

2008 563460231534

2009 572292222042

2010 568943 222913

2011 568943 240423

2012

2013

2014 568274268640

第四章市域城乡发展现状

4.1城乡概况

宜城市城镇人口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区,其约为17.82万人,占全市城镇人口总量的31.36%。宜城市辖8个镇(小河、郑集、孔湾、刘猴、王集、板桥店、流水、雷河),2个街道办事处(鄢城、南营),1个省级开发区(宜城经济开发区)以及1个工业园区(雷河-大雁工业园)。在05版总规中,确定以中心城市为中心,以板桥店、小河、郑集等重点的城镇为骨干,形成东疏西密的城镇空间结构。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各乡镇之间差距较小,城镇等级体系尚未形成。

表4—1 宜城市各城区、乡镇社会经济相关指标列表(2014年)

类别名称总人口(万人)国土面积(平方

公里)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

年收入

城区鄢城街道办事

131673

91

南营街道办事

46518

167

乡镇小河镇60480 231 54.8211685

雷河镇42788 112

郑集镇84563 214

孔湾镇23085 101

王集镇38602 147

流水镇43582 370

刘猴镇47652 190

板桥店镇41135 386

4.2城镇规模等级结构现状

宜城市的城镇规模结构呈典型的首位分布特征,城镇规模登记越低,城镇数量越大。从城镇人口规模及职能结构来看,全是现状城镇主要分成三个等级,其中,城区主要包括鄢城街道和南营街道;重点城镇3个,包括板桥店镇、小河镇、雷河镇以及一般城镇5个,包括王集、郑集、流水、孔湾、刘猴。

表4—2 城镇规模等级一览表

城镇等级人口规模(万人)城镇数量(个)城镇名称

中心城市25 2

包括鄢城街道和

南营街道重点城镇2—5 3

板桥店、小河镇、

雷河

一般城镇 2 5 郑集、王集、流水、孔湾、刘猴

4.3城镇职能结构现状

宜城市地处江汉平原北部,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农业经济发达,以农产品资源加工为主的资源导

向型产业发展潜力较大,在决定城镇职能的各因素中占主导地位。同时,由于市域内分布有一定的矿产

资源,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城镇也占有一定的比重。规划根据市域生产力布局及各城镇具体发

展条件,确定市域各城镇主要职能如表五所示。

表4—2 城镇职能结构一览表

等级乡镇/街道人口主要职能农业工业

城区鄢城131673 优质蔬菜、苗木花卉规模以上企业14家,

主要是建材、食品加

南营46518 山药、甜瓜、林果规模以上企业5家,

主要是化工、食品加

重点镇雷河42788 化学工业及运输、仓储

为主,具有辐射功能的

宜城副中心花卉苗木、畜禽养殖、

水产养殖

规模以上企业19家,

主要是化工、建材、

矿产加工

板桥店41135 以矿产开采及建材工

业为主的工业重镇西瓜、花生、食用菌、

木耳、养殖猪牛羊

规模以上企业9家,

主要是建材、矿产加

小河60480 农副产品加工、医药化

工为主的交通及工业

型绿色水稻、苗木、花

规模以上企业20家,

主要是农副加工、建

材、医药

一般镇郑集84563 农副产品加工生产基

地养鸭、养猪、蔬菜和

优质水稻

规模以上企业16家,

主要是农副加工

王集38602 以油料、蔬菜特色产业

为主导产业的农业型,

湖北油料第一大镇和

鄂西北油料交易重镇油料、蔬菜规模以上企业4家,

主要是农副加工

流水43582 西瓜、食用菌种植以及

农副产品加工的农业

型西瓜、香菇、三元猪、

红桃

规模以上企业7家,

主要是农副加工、建

孔湾23085 以蔬菜种植为重点的

农业型大白菜、娃娃菜、青

皮冬瓜、土豆等蔬菜

绿色食品

规模以上企业5家,

主要是磷肥加工

刘猴47652 以养殖为传统产业的

农业型生猪、有机蔬菜、中

草药

规模以上企业8家,

主要是农副加工、建

4.4各城镇现状基本概况

4.4.1 小河镇

宜城市小河镇位于湖北省西北部襄城、南漳、宜城三县结合部位,隶属于宜城市,有宜城北大门之

称,是襄阳地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全镇现辖小河、朱市、砖庙3个社区居委会,28个村,1个王旗

营农场,总面积231.42平方公里,小河镇作为交通枢纽的重要节点,交通条件优越,镇域内襄荆高速公

路、207国道、焦柳铁路南北贯通,麻竹高速公路、346国道东西穿境,襄荆高速公路、麻竹高速公路在

镇内设有出入口。规划中的蒙西铁路、襄(阳)宜(昌)城际铁路将在小河设立北站。小河镇全域耕地

面积12万亩,作为粮食主产地,全年粮食总产量125675吨,初步形成了以绿色水稻、苗木、花卉为主

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动力强劲。近年来小河镇工业发展趋势良好,全镇规模工业企业22个,总产

值30.77 亿元,主要分布在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化工、机械加工等行业,其中新型墙体材料已在鄂西

北有影响。未来重量级项目包括华电火电项目、襄阳新港和吉利农机项目等都将进驻小河,这些项目可

以带动一系列上下链条企业进驻,带动小河镇的进一步发展。农村自然环境和文化潜力较好。大冲村、

山河村、高庄村等一批村庄具有一定的乡土特色,自然环境和文化潜力较好,通过环境整治和打造乡村

服务产业,可以体现田园特色和乡土文化。

4.4.2 孔湾镇

宜城市孔湾镇孔湾地处襄阳市南部,位于东经112°11’—112°23’、北纬31°31’—31°37’,蛮

河环绕东北,与郑集璞河隔河相望;西部和雷河以黄山、唐家大山、蛟子岭等山为界;南与钟祥市胡集

镇接壤。。东西长20公里,南北平均宽5公里,东西较长,南北较短,版图面积93平方公里,距宜城

城区13公里。207国道、焦柳铁路、襄荆高速公路穿镇而过,有15公里长的蛮河大堤,全镇村庄基本

上沿路、沿堤分布。全镇辖11个村,72个村民小组,1个社区。全镇农业以粮食为主。主要农特产有:

青皮冬瓜、大白菜、娃娃菜、甘蓝。区内大雁工业园区2008年8月被湖北省政府确定为省级循环经济试

点园区。是襄阳市政府重点扶持的精细化工工业园区。域内工业以精细化工、轻纺原材料产业、造纸产

业、磷化工产业为主。

4.4.3 板桥店镇

板桥店镇地处宜城东北部,是国内二次革命时期鄂豫边临时省委、省政府驻地,境内十里长山是抗

日名将张自忠殉国处,全镇版图面积362.5平方公里,现辖18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共136个村民

小组,438个自然村,12858户,43231人,其中农村人口34800人,劳动力20800人。耕地面积6280.03

公顷,水域面积1237.33公顷,林地6013.36公顷。2012年人均纯收入9773元,森林覆盖率15.57%。

矿产资源主要有磷、铝、硅、白云岩、耐火粘土等矿藏。

板桥店镇是宜城的东大门,218省道纵贯南北,306省道横跨东西,已经开工的麻竹高速贯穿全境,

在板桥境内有一个服务区和一个出口,从境内到宜城市区、襄阳东津新城、枣阳平林、随州大洪山均只

需40分钟车程,是襄枣宜随四市农副产品集散地,镇区商贸业发达,常住人口已超过1万人。由于板桥

区位优势明显,加之山林、田地、水域面积较大,铝矾土、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丰富,红色文化底蕴深厚,

近年来,初步形成了林果瓜菜、商贸流通、建筑建材、花卉苗木、食用菌和红色旅游六大产业,产业带

领群众致富作用越来越明显。

4.4.4 王集镇

王集镇是一个双向体制单位,又称国营王集农场。王集镇位于汉江中下游的宜城市东北部,东临板桥店镇,西接汉江,南与南云相邻,北与襄阳区接壤。全镇辖16个行政村,总人口3.9万人,总面积14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万亩。境内地形东高西低,丘陵、平原层次分明。汉江自境内而过,另有大小水库6座。农田土壤植被以农作物和人工林为主要类型,农作物以油菜、花生、芝麻为主,年优质高产油料复种面积8万多亩,其中优质花生4万多亩,油菜3万亩,芝麻近万亩,年加工、销售油料15万吨以上。2009年被襄樊市委、市政府评为“油料生产第一镇”。小麦、玉米、水稻、蔬菜等为辅,另有杨树等经济林木。

4.4.5 流水镇

流水镇位于宜城市东南部,地处钟祥、枣阳、随州三市县交界处,属丘陵地区,地势东高西低,东为大洪山余脉,西为汉江沿岸平地。因镇政府所在地位于流水沟而得名。镇政府距宜城市区35公里,境内316省道(随南路)、板流路连接东西,218省道(襄钟路)贯穿南北。208省道(寺沙路)擦肩而过,沿汉江逆流而上可至襄阳、丹江口等地,顺流而下可达仙桃、武汉等地。流水镇由原讴乐乡、流水镇合并组建而成,版图面积580平方公里,是全市乡镇面积最大的镇。全镇辖28个村(含8个南水北调移民新村)3个社区,总人口5.5万人,耕地面积15万亩,山林面积30万亩。有西瓜、香菇、三元猪、红桃四大产业,流水是闻名省内外的“湖北省西瓜第一镇”、“湖北省百名特色镇”。

4.4.6 刘猴镇

刘猴镇位于宜城市的西南部,与南漳、荆门、钟祥三县市接壤,刘猴镇镇域面积119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8万亩,辖3个集镇,19个行政村,119个村小组,10183户,人口4.2万人,农业人口3.71万人,非农业人口0.52万人。2011年工农业总产值达9.3亿元,人均纯收入7500元。中心镇区刘猴集镇位于山间开阔平地,三面青山环绕,两条河流在镇东北交汇,250省道南北穿境而过。由于中心镇区处在荆山山脉与汉江平原的过度地带,扼守这沟通山里山外的一条重要通道,自古就是一个货物集散、商家必争之地。

4.4.7 郑集镇

郑集镇位于宜城市区正南方,距宜城市主城区直线距离七公里,东侧为汉江。

4.4.8 雷河镇

雷河镇于2008年8月恢复成立,版图面积128平方公里,距城区13公里,新207国道、襄荆高速、焦柳铁路、250省道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版图面积128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47209亩,下辖12个村,112个村民小组,农村户口7537户,农业人口29335人,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028元。

4.5已编制城镇规划概况

4.5.1 小河镇总体规划介绍

(1)镇域规划

○1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2014年小河镇总人口60480人,其中农业人口51763人、非农业人口8717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14%。

○2镇村体系规划

“1222”模式规划布局,即1个中心镇社区(小河社区),2个集镇社区(朱市社区、砖庙社区),2个中心村社区(谭湾村社区、联明村社区),2个中心点社区(山河社区、石灰社区)。

(2)镇区规划

4.4.2 孔湾镇总体规划介绍

(1)镇域规划

(2)镇区规划

4.4.3 板桥店镇总体规划介绍

(1)镇域规划

(2)镇区规划

4.4.4 王集镇总体规划介绍

(1)镇域规划

(2)镇区规划

4.4.5 流水镇总体规划介绍

(1)镇域规划

○1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2镇村体系规划

(2)镇区规划

○1城镇性质与规模

集镇规划区为3.41平方公里,流水镇城镇性质定位为:以发展西瓜、香菇等农业产业为主的省级特色城镇。

○2规划结构

依据城镇性质和空间布局的特点,流水集镇区形成“一心三组团”结构。一是行政商贸中心,流水大道沿街是城镇建设的核心区,集中布置行政、商贸、文体娱乐中心;二是镇东居住组团,是城镇发展主要的居住新区,位于流水沟以东和板马路以北地区;三是镇南工业组团,是流水大道沿218省道南伸部分的两侧,主要位于流水沟以南和218省道以东地区;四是镇北储运组团,是城镇远期发展西瓜的储运中心。

4.4.6 刘猴镇总体规划介绍

(1)镇域规划

○1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从2006年到2011年,全镇人口年均增长率为7.95 ‰。到2030年镇域人口增长速度按年均7.95 ‰递增,镇域总人口为:48052(人)。到2030年,刘猴镇域总人口为48000人,刘猴镇镇区人口规模为13000人,届时镇域人口城镇化水平应达到27.09%。

○2镇村体系规划

根据《宜城市城镇体系规划》,刘猴镇为宜城市的一般建制镇。规划刘猴镇镇域村镇体系分三级组成,一级为中心镇区,二级为中心村(集镇),三级为基层村。中心村是由一个或若干行政村联合组成的、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较为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新型农村社区,它介于乡镇和基层村之间,是农村居民点中最重要的社区组织。

(2)镇区规划

○1城镇性质与规模

刘猴镇中心镇区是镇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和畜牧养殖为主,第三产业辅导的城镇。

○2规划结构

本次规划方案的规划结构为:一环、两心、四组团。具体来说:

一环即指由规划东园路、西侧环路围合成的环状,不仅能依托东园路提升新区的商业价值,而且能带动新建居住区的发展。

两心即指以现状城镇为基础形成的镇级行政办公中心和新区商住、文化中心;

四组团:即两个居住组团和一个工业组团、商住组团。其一是指建成区居住组团、其二位于红军路北段的新区居住组团、其三是东园路西侧新区商住组团、其四位于北侧新规划的工业组团。

4.4.7 郑集镇总体规划介绍

(1)镇域规划

(2)镇区规划

4.4.8 雷河镇总体规划介绍

(1)镇域规划

○1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2镇村体系规划

结合雷河实际,我们的初步构想是将现在的12个行政村整合为3个新社区。

一是中心(集镇)社区:将廖河、胡耳、泉水三个村围绕中心镇集中,选址位于雷雁大道以东、250省道以南。

二是和平街道社区:将和平、前锋、新集三个村围绕和平街道集中,选址位于和平老街以西。因和平村是过去雷河政府所在地,

三是河北(七里)社区:将七里、辛常、季莲、新河、官堰、民主六个村围绕七里集中,选址在新207国道以西、现250省道以北。

(2)镇区规划

4.6新农村建设与发展

第五章土地利用现状

5.1市域土地使用情况

根据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2005年末宜城全市土地总面积210785.87公顷(含襄南监狱5824.05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148548.28公顷(含襄南监狱4769.1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0.48%;建设用地面积17636.70公顷(含襄南监狱409.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36%;其他土地面积为44600.89公顷(含襄南监狱645.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1.16%。

(1)农用地结构

1.耕地:2005年全市耕地总面积72647.55公顷(含襄南监狱2859.7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4.47%。

2.园地:2005年全市园地总面积4232.01公顷(含襄南监狱352.1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01%。

3.林地:2005年全市林地总面积54083.07公顷(含襄南监狱855.5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5.66%。

4.其他农用地:2005年全市其他农用地总面积1758

5.65公顷(含襄南监狱701.6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34%。

(2)建设用地结构

1.城镇工矿用地:2005年全市城镇工矿用地面积1625.59公顷(含襄南监狱0.3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77%,宜城市人均城镇工矿用地66.66平方米。

2.农村居民点用地:2005年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10204.03公顷(含襄南监狱8.4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84%,宜城市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317.92平方米。

3.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2005年全市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面积5807.08公顷(含襄南监狱400.8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75%。

(3)其他土地结构

1.水域:2005年全市水域面积8996.94公顷(含襄南监狱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27%。

2.滩涂沼泽:2005年全市滩涂沼泽面积291

3.65公顷(含襄南监狱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8%。

3.未利用土地:2005年全市未利用土地面积32690.30公顷(含襄南监狱645.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51%。

5.2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2005年全市建设用地面积17636.70公顷(含襄南监狱409.67公顷),仅占全市土地面积的8.36%,规模偏小,与宜城经济快速发展需求不符。尤其是中心城区、雷河镇、孔湾镇,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光热充足、水源丰富,然而该地区交通便利、产业基础雄厚,是宜城城镇化、工业化的重点发展区域,面临着保护耕地和保障发展两难的局面。

2.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用地较粗放。长期以来,农村居民点建设处于自发状态,且受地形限制,纯粹是外延发展,不注重挖潜,形成了松散式的分布格局。2005年农村居民点用地10204.03公顷(含襄南监狱8.47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57.86%,宜城市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高达317.92平方米。

3.水土流失污染严重,耕地质量有所下降。部分岗地丘陵地域土地开垦失度,导致水土流失加重,耕地毁损加剧;城镇工业“三废”排放,致使周边耕地不同程度受到污染;耕地利用强度不断上升,化肥、农药等造成土壤耕作环境恶化,重用轻养、占优补劣现象普遍,耕地整体质量下降明显。全市中低产田数量占全市耕地面积的47%。

4.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矛盾比较突出。宜城市王集、板桥店、流水、刘猴等镇的部分地区,生态环境优越,是全市乃至全省的天然保护生态屏障。一方面该地区要保障自身的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大退耕还林和生态移民的力度,保护环境与保障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

第六章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现状

6.1 公路交通

宜城市交通便捷,承南启北、连东接西,水、陆、空交通便利。汉江水道穿境而过,焦柳铁路贯

穿宜城,襄荆高速与汉宜、汉十、京珠等高速公路互联互通,设有宜城南、北两个出口;207国道、襄

钟路纵贯南北,随南路、宜远路横跨东西;距襄樊机场40分钟车程,有多次航班来往于北京、广州、福州、深圳等城市。

6.1.1公路线路

宜城市现状交通较为便捷,且近期在建和规划建设道路较多,拥有便捷的水陆交通优势,公路基本形成“三横五纵”的道路格局。

三横:

麻竹高速公路:与汉宜、汉十等高速公路互联互通,2015年2月10日,麻竹高速襄阳东段已部分性(连接随州西段至南营段)正式通车。麻竹高速随州西段、襄阳东段建成通车,麻竹高速公路随州西段起于麻竹高速公路大随段与福银高速公路交叉的随州东枢纽,与麻竹高速公路大随段对接,路线全长55.285公里;麻竹高速公路襄阳东段起于随州市(随县)与襄阳市(枣阳)交界处的刘家岗,与麻竹高速公路随州西段对接,经枣阳市平林镇和宜城市板桥店镇、南营办事处、王集镇后跨越汉江,止于宜城市小河镇,与麻竹高速公路宜城至保康段对接,路线全长58.672公里。随州西段、襄阳东段设双向四车道,路基宽度26米,设计时速每小时100公里。

306省道(随南路)

250省道(宜远路)

五纵:

207国道、218省道襄钟路等主要交通干道贯穿城市南北,使宜城能便捷的北联襄阳,南抵荆州。

襄荆高速(二广高速:二连浩特-广州)从城市西侧穿过,北连福银高速,南接沪渝高速,使宜城能迅速接入全国高速公路网。

441省道耿板路(耿集-板桥)全长18公里,为《湖北省省道网规划纲要(2011-2030)》新规划线路。

217省道黄南路(襄州黄渠河-南营)全长25.3公里,由原县道王万路和东王路合并,经过宜城市

王集镇、南营办事处。

S438仙刘路(仙居-刘猴)全长8.5公里,原乡道刘仙路,经过我市刘猴镇。

表6—1宜城市运输线路里程

指标2013年2012年

内河航程里程

公路通车里程3401.68 3395.52

公路通车里程中:

干线公路181.5 181.5

县级公路147.39 146.67

乡级公路1334.78 1334.78

公路通车里程中:

晴雨通车3388.67 3386.84

绿化里程472.93 472.93

养护里程3368.28 3353.44

公路通车里程中:

高等级公路33.40 33.40

一级公路18.72 18.72

二级公路221.28 221.28

三级公路213.52 199.53

四级公路2901.75 2912.58

单位:公里

6.1.2公路站场

宜城市中心城区现有两个客运站:宜城汽车客运站(二级)和东城车站(五级站)。乡(镇)客运站6个:郑集汽车客运站(五级站)、板桥汽车客运站(五级站)、刘猴双龙综合运输服务站(五级站)、孔湾综合运输服务站(五级)、小河汽车客运站(四级站)和雷河综合运输服务站(五级站)。

6.1.3客货运量

表6—2 宜城市客货运量一览表

年份

货物周转量

(万吨公里)

旅客周转量(万

人公里)

公路水路公路水路

2013 226742 218912 7830 91138 91138 0

2012 192757 185407 7350 77224 77224 0

6.2 铁路交通

焦(焦作)柳(柳州)铁路从城市西侧穿过,其与汉(武汉)丹(丹江口)、襄(襄阳)渝(重庆)铁路在襄阳交汇,使宜城能迅速连入国家“八纵八横”铁路骨架网络。

铁路在雷河设有一个三等站,客、货运量均较小。设有两个货运站,分别位于朱市和上大堰。6.3 水运港口

宜城境内汉江航道通航里程65公里,为四级航道标准,可通航500吨级船舶,2000吨级船队。

水上货运量、水上货运周转量,码头数量以及吞吐量,渡口数量

6.4航空

宜城距离襄阳机场(刘集机场)约65公里。襄阳机场经改扩建达到国家一级通航标准,已开通襄阳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航线。

6.5 城市交通

6.5.1道路网络

6.5.1.1道路概况

表6-3 宜城市城区现状道路一览

道路名称总长度(m)道路宽度

(m)

面积(㎡)断面形式绿化带备注

中华大道6818 45 763720 7-11-4-11-7 - 主干路

自忠路2492 32 312000

3.5-5-23-5-3.5 - 主干路

汉江大道1666 32 3360000 按绕城高速公路设计- 主干路燕京大道7497 60 564000 4-5-22-5-4 - 主干路北环路1417 35 42510 4.5-3-15-3-4.5 3*2 主干路楚都大道1347 60 53880 6.5-3-21-3-6.5 3*2 主干路沿江大道3406 44 136240 4.5-5-21-5-4.5 5*2 主干路襄沙大道1938 32 65892 6-3.5-15-3.5-6 - 主干路公园路2234 32 89360 6.5-3-21-3-6.5 3*2 主干路铁湖大道2208 40 75072 6-3.5-15-3.5-6 3.5*2 主干路宋玉四路1410 32 47940 6-3.5-15-3.5-6 3.5*2 主干路

七里岗路8062 40 322480 6-3.5-3-15-3-3.5-6 3.5*2 次干路紫阳观路1373 30 41190 4.5-3-15-3-4.5 3*2 次干路情侣路6267 40 250680 6.5-10.5-6-10.5-6.5 - 次干路龙门路1309 34 44506 6-3.5-15-3.5-6 3.5*2 次干路新村路587 34 19958 6-3.5-15-3.5-6 3.5*2 次干路宋玉二路991 34 33694 6-3.5-15-3.5-6 3.5*2 次干路宋玉三路601 34 20434 6-3.5-15-3.5-6 3.5*2 次干路西城大道1027 30 30810 4.5-3-15-3-4.5 3*2 次干路楚源大道2810 40 112400 4.5-5-21-5-4.5 5*2 次干路

九龙路1518 22 33396 5.5-11-5.5 - 支路望江路1074 22 23628 5.5-11-5.5 - 支路丁家巷1561 18 28098 5.0-8-5.0 - 支路晨光路935 18 16830 5.0-8-5.0 - 支路物丰路1536 18 27648 5.0-8-5.0 - 支路京忠路2604 22 57288 5.0-11-5.0 - 支路宜城步行街1030 18 18540 5.0-8-5.0 - 支路北街494 15 7410 3.5-8-3.5 - 支路南街526 18 9468 5.0-8-5.0 - 支路西街228 9 2052 0-9-0 - 支路东街725 18 13050 5.0-8-5.0 - 支路广场路1038 18 18684 5.0-8-5.0 - 支路前进路2207 18 39726 5.0-8-5.0 - 支路

595 22 13090 5.5-11-5.5 - 支路前进路626 9 5634 0-9-0 - 支路

生产路771 12 9252 2.5-7.0-2.5 - 支路

文化路289 9 2601 0-9-0 - 支路

科学路510 9 4590 0-9-0 - 支路

互助路375 9 3375 0-9-0 - 支路

爱国路615 18 11070 5.0-8-5.0 - 支路

自强路1194 18 21492 5.0-8-5.0 - 支路

顾府路931 18 16758 5.0-8-5.0 - 支路

市西南路824 22 18128 5.5-11-5.5 - 支路

星光路1932 18 34776 5.0-8-5.0 - 支路

6.5.1.2城区路网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城市道路总量不足,路网密度低

从道路网统计指标来看,安顺中心城区现状道路网密度、道路面积率、人均道路面积等指标均低于国家规范。因此,安顺中心城区道路网存在的问题首先是总量不足,路网密度过低。

(2) 道路网等级结构存在矛盾

其次,从道路网等级结构来看,次干道、支路网密度与国家规范相比明显偏低,特别是支路,严重缺乏,断头路、丁字路居多。

(3) 道路网布局结构不合理

从道路网布局结构上看,目前安顺中心城区几个片区间联络通道不足,特别是老城片区与其他片区的联系通道严重缺乏。同时,支路连通性差,不成网络,没有起到集散、分流主次干路交通流量的作用,造成主次干道交通流过分集中。

(4) 道路标准偏低,部分道路路况较差

安顺中心城区现状道路标准普遍较低,路面较窄,大部分为一块板断面形式,机动车、行人混行,交通秩序较为混乱。

(5) 道路功能定位不分明

中心城区有些干路兼有“商业性”和“交通性”的双重职能。在道路建设过程中,需要通过道路两侧的土地开发来融资修路,开发商为盈利会尽可能提高开发地块的容积率。但道路两侧过高的容积率将会诱发更多的交通,这使道路建设与旧城改造陷入恶性循环,加之长期以来城市道路功能设计并未与土地使用规划良好结合,使“理清道路功能”的建设目标难以实现。

(6) 城市道路空间被侵占

主要表现为占路停车,以及商贩的占路经营,这些行为使本已吃紧的道路空间大打折扣,对交通秩序和交通安全带来了较为不利的影响。

(7) 步行系统不完善

安顺市区人行系统主要由人行道以及旧城人行巷道组成,有一定的系统性。但由于车行与人行系统的矛盾较为突出,并没有形成良好的网络。同时,步行系统在设置中并没有能够结合山地城市(喀斯特地貌)的特点而缺乏景观性的考虑。

(8) 出行方式结构面临机动化的挑战

6.5.2静态交通设施

6.5.3公共交通

6.5.3.1公交线路及站场

宜城市一共4路公交,近年来,宜城市先后出资200多万元购买公交车12辆,建公交站台14个,已开通有1路和2路公交线路,新开通的3路、4路公交路线主要在城市穿梭,采用无人售票的模式1元乘坐。

其中1路和2路的路线如下。

一路:

站点(往):北站(往)→七里花园→刑警大队→中心车站→仟吉→财政局→栏杆桥医院→屠宰场→鹏程公司→工商银行→东城车站

站点(返):燕京啤酒厂→议价米厂→农头供销社→栏杆桥医院(对面)→农业银行→老交通局→爱普医院→烈士陵园→发展小区→北站(返)

一路公汽往返共计21个站点

二路:

站点(往):太平村→七里花园→刑警大队→中心车站→雅斯→人事局→紫盖山→申银万国→新中心车站→光彩大市场

站点(返):三中→鲤鱼桥→行政服务中心→老政府→宜城宾馆→爱普医院→烈士陵园→发展小区→太平村

二路公汽往返共计18个站点

一、二路公用站点6个:七里花园刑警大队发展小区烈士陵园中心车站爱普医院

一、二路共计站点33个,其中公用站点6个。

大棚站点13个:七里花园发展小区中心车站烈士陵园老交通局工商银行议价米厂燕京啤酒厂东城车站雅斯宜城宾馆新中心车站光彩大市场

普通站点13个:北站(往)北站(返)刑警大队仟吉太平村爱普医院鹏程公司农头供销社紫盖山行政服务中心申银万国鲤鱼桥三中

临时站点7个:财政局栏杆桥医院栏杆桥医院(对面)农业银行屠宰场人事局老政府

6.5.3.2 公交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按万人拥有量4.5台计算,与规范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2)公共交通车辆存在车辆老化、车型落后,直接影响了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和分担率。

(3)由于公交线路过于集中,一些公交线路较长以及线路客流量分布不均匀,造成公交车单车运能较低,周转率不高。

(4)公交运营调度水平不高,还处于点对点计时卡低级阶段,增加了运营成本。在主城区开通公共汽车线路13条。东至安大厂,南至帆布厂,西至么铺镇,北至北兵营。

(5)公交线路的覆盖率不高,城市中有多条干线上都存在公交盲区。

(6)公交停靠站基础设施滞后,部分公交通达的城市道路尚未设置公交停靠站。

(7)停靠站标准不统一,站间距设置不合理,站点选位不合理及港湾式站点较少。

6.5.3.3 出租车

(1)发展现状

宜城市现有出租、恒生两家出租汽车公司,400余名从业人员,141辆出租汽车,其车型主要以“富康”为主。城区人口14万人,城区出租汽车拥有量为26.77辆/万人。目前出租汽车起步价3.5元/公里。出租汽车经营权通过行政许可后,政府与企业签订经营权使用合同,无偿配置给出租汽车企业,期限为4年。经营者拥有车辆产权,实行挂靠经营管理,双方签订挂靠经营合同,出租汽车企业每年收取1000元/车企业服务费。

我市出租汽车客运通过2000年实行第一轮从事市区客运以来,有效改善了城区的交通环境,提高了市民的出行条件。自2000年起,我市对出租汽车市场准入实行了严格的总量控制政策,进一步规范出租汽车客运市场经营秩序和从业人员经营行为,强化企业管理,维护出租汽车客运市场的有序和稳定。

现状问题

但是,目前出租汽车行业管理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①出租汽车市场监管法规不完善,管理方式粗放,缺乏有效的监管方式和手段,非法经营“黑车”查处难度较大。

②挂靠企业与经营者权益与责任不对等,出租汽车公司与驾驶员签订的合同,往往对公司有利,对驾驶员不利,出租汽车经营风险全部由驾驶员承担,出租汽车公司管理责任不到位。

③受客运需求增长和国家鼓励发展服务业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少数农村剩余劳动力、下岗职工、无业居民纷纷看好城市出租汽车客运市场,擅自购置小型车辆、摩托车、电动三轮车投入非法运营的现象突出。

④出租车企业管理水平、全行业的服务质量和从业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6.6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6.6.1市域交通体系

1)市域道路(以汉江为界)东西分布不均,主要对外交通分布于市域西部。

2)市域现状道路等级过低,系统性和可达性不强。

3)城市道路与对外交通功能混乱。

4)虽然铁路焦柳铁路贯穿宜城,但客、货运量均较小,且与中心城区交通联系不顺畅,铁路的运输潜力尚待挖掘。

5)港口码头建设滞后,航道有待整治梳理。补充

6.6.2城市交通体系

第七章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7.1主要旅游资源

7.1.1旅游资源种类及分布

通过对宜城市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多次实地考查和踏勘,基本摸清了资源“家底”。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旅游局颁布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中国旅游出版社1992年版)提出的分类标准,对宜城市旅游资源进行归类分析和评价,在上述《标准》提出的6类74种基本类型中,宜城市旅游资源具有

6类26种六七十个景点。可以认为宜城市旅游资源类型齐全,景种较多,在襄樊地区属于比较丰富的县市。分布集中的地区是城关至罗家岗一带,其次是县域东部、东北部和东南角。不少资源特色鲜明,保存完好,也有一些已遭破坏。

7.1.2旅游资源功能区布局与景区建设规划

根据宜城市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资源价值和地理条件,以汉水为分界,将宜城市旅游资源较为集中、开发前景较好的区域划分为东、西两大功能区,西区为古楚都文化旅游区,东区为莺河娱乐度假旅游区。

(1)古楚都文化旅游区

①范围

该区位于宜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范围东及东北以汉水为界,西北以城关镇界为界,西及西南以长渠为界,南达护州村;向北辐射长山、新街,向西南辐射红军堂等革命纪念地及景点。

②功能及特征

古楚都文化旅游区是以文化旅游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旅游为主体,以楚文化为特色,以文化观光旅游、科学考察旅游、楚民俗访古旅游、商务公务旅游为主要产品的综合旅游区。该区重点深入发掘楚文化内涵,抓住楚文化六大要素,即青铜冶铸工艺、丝绸和刺绣工艺、髹漆工艺、老庄哲学、屈宋文学、美术乐舞等进行大手笔开发,将楚文化发祥地这一资源优势用够、用足,形成唯我独有、人有我优的新优势。

③布局结构

古楚都文化旅游区的旅游资源集中在宜城城关至郑集一线,沿汉水和长渠平行分布。因此,该区以城关至郑集为景观主轴线,两边向汉水和长渠延伸,构成点线结合的链式布局。

④主要景观及游娱项目建设

a.楚皇城遗址公园

楚皇城遗址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鄢都和秦汉时期宜城平原上的中心城市之所在,楚国从这里崛起,在这里强大,因而楚文化积淀极为丰腴,是具有深厚科学与文化底蕴的大遗址,是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和待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可以吸引国际旅游者的极富特色的环境景观旅游资源,其市场可定位为国际国内并重。

为了保持楚皇城遗址的资源价值,其开发应把保护格局风貌摆在首位。可根据国务院提出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在保护好文物遗址的前提下,加强科学研究,并将其成果尽快转化为可带来经济效益的旅游产品。运用遗址公园的形式将遗址保护与展示结合起来,把已发掘或尚未发掘的遗迹完整地保存在公园的范围内。为了有效保护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将楚皇城遗址公园分为楚文化游乐园和楚皇城遗址展示园两个小区,使考察楚皇城城墙、紫禁城、烽火台、跑马堤、散金坡、白龙池、金银冢、捞尸湖、鞭尸台等遗迹,与楚文化游娱相结合,形成古遗址区和游乐区功能配套、环境优美、特色突出、精品集粹的新型主题公园。

楚文化游乐园。近、中期在楚皇城遗址之外(护城河以外)楚都中学后边建设楚文化游乐园,占地28公顷。该园的建设必须注重文化形式,不搞盲目复古,以合适的文化形式来体现丰富的文化内涵,将文化形式与文化内涵紧密结合在一起,将动态文化与静态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园内设楚史展览馆、楚乐舞馆、楚街市、楚作坊、楚宴园、楚名人园、楚游乐场等项目,配以绿地、花草、林荫道。以这些动静结合的形式集中展示楚文化六大要素中的青铜冶铸工艺、丝织刺绣工艺、髹漆工艺和美术乐舞四大要素,再现古代楚国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风貌,以参与性强的楚文化探源和楚风情游娱为主打产品,使游客既能领略古楚都风采,又能参与游娱活动,集游、娱、食、购为一体,能充分体验原汁原味的楚都风情,从而增强楚皇城遗址对大众旅游者的吸引力,扩展其适应面,满足各种层次旅游者的需求,改变目前只对专家学者有吸引力的状况。

楚皇城遗址展示园遗址范围2.2平方公里,游览面积65公顷。从楚文化游乐园至遗址展示园,只需步行几分钟。楚皇城遗址正待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宜城市文物考古部门应遵照国家文物局《关于我国大型遗址保护展示体系建设规划基本思路》所确定的原则,尽速制定出楚皇城遗址保护管理总体规划(含保护规划、考古科研规划、史迹展示规划等),并逐步付诸实施。

以现有资料为依据,近、中期可以利用的遗迹有楚皇城城墙、紫禁城台基地、烽火台、跑马堤、散金坡、白龙池、金银冢、捞尸湖、鞭尸台等,游人可进行参观考察。规划远期在考古勘探和发掘基础上,弄清楚皇城布局和风貌,进行保护性开发,将原址建成遗址展示园。建设要点一是以绿化手段展现古楚都的布局轮廓;二是依据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充分论证后进行紫禁城及宫殿、手工业区、居民区、街市等的复原展示。

b.长渠揽胜园

长渠始建于春秋中期,是早于都江堰、郑国渠的古代著名大型水利灌溉工程,可谓中国第一渠。长渠揽胜园为室内外结合的专题性公园,含长渠历史展览馆和长渠揽胜游道。从周岗沿长渠干渠至公路桥共2公里以拦截方式抬高并保持渠水水位至可以泛舟,建成长渠揽胜游道。修缮长渠两岸道路,加宽渠堤,并补种水杉树护堤。游客可泛舟或步行沿渠观赏长渠风光,抵达长渠历史展览馆。长渠历史展览馆建于魏岗村段207国道横跨长渠的公路桥边,占地0.3公顷,馆内以图片、画版、文字说明、雕塑、蜡像等形式介绍长渠历史发展情况,并以沙盘展示长渠全貌,以科技手段现场演示与长渠相关的古代传说故事。

楚国车多且式样丰富,可依出土车马坑的车马和其他出土楚车复制政车1 、游车2、安车3、鱼轩4 等车式,游客可在公路桥乘各种楚车至楚皇城遗址公园,沿途观赏田园风光,享受乘坐古代楚国交通工具

①陈伟:《包山楚简初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七章第一节“用车”:“政车较有可能是车阵中的指挥车。”

②《国语2齐语》:“戎车待遊车之裂。”韦昭注:“遊车,遊獵之车也。”即田獵用车。

③坐乘车,妇女乘坐、平稳安全。

④《左传2闵公二年》:“歸夫人鱼軒”,杜预注:“鱼軒,夫人车,以鱼皮为饰。”

的韵味。

c.宋玉故里

景区范围:腊树村居民点至木渠三桥。总面积150公顷。在城区和城郊结合部修建宋玉广场,占地9.8公顷,由宋玉路将宋玉广场和宋玉故里连成一个整体。为既体现楚文化风格,又具有现代气息的多功能文化广场。既为市民提供休闲文化活动场所,又为企事业单位举办各种经贸活动、文艺演出、庆典晚会和花卉展览等创造空间条件,成为宜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和经济文化成就的展台。标志性建筑为宋玉塑像,主要建设项目有观赏鱼池、小憩园、楚辞廊、楚韵舫等。

宋玉故里景点用地3公顷。在腊树村10组恢复宋玉故宅和宋玉墓,周围植桃梨、种瓜菜;另建宋玉祠和碑廊,将宋玉本人的辞赋和以宋玉及其相关的人和事为内容的文人墨迹布于祠中,刻于碑上,一展宋玉才华和楚文学风采。

疏浚鲤鱼桥至苏湖桥一线的古木渠故道,修复木渠故道上的鲤鱼桥、朱栏桥、苏湖桥,在三桥沿线进行绿化建设,修建游览步道,三桥分别立说明碑。游人可沿渠领略田园碧水清澈、稼穑富饶的俊秀风光,抵达腊树村宋玉故居。腊树村民居要保持古朴风貌。

在村外田间开辟楚怡农园,根据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仿制出木犁、水车、石碾等各种楚国农具,并展现楚耕作技术,供游人玩赏,尤其是对青少年具有劳技教育功能。

d.三眼冢古墓公园

地点:洪保公路旁,占地1公顷。三眼冢为三座各自独立的魏晋砖室墓,现有盗洞。以打通墓道的方式进行考古发掘,在保护墓葬原样的基础上,修建地下通道,将三墓相连,参观者均从墓道口进入墓室。墓中陈列相关文物,使游人了解古代葬式、葬俗,并从这一侧面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和生活习俗。

e罗家岗楚墓博物馆

远期在对罗家岗古墓群进行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建楚墓博物馆(包括各等级的楚墓和大型车马陪葬坑遗址等)。目前暂确定保护范围:北到罗家岗、南到王子岗、东西两渠相夹,面积达60公顷,拟开发面积2公顷。

f.鲤鱼湖公园

建于鲤鱼桥水库区,水面面积约100公顷,陆地面积约80公顷。为城区现代大型园林式休闲游乐公园,主要满足本地居民和周边农民娱乐休闲的需要,同时可不定期举办水上竞技活动和各种联谊活动。建设项目有儿童乐园、棋书院、健身馆、盆景根艺园、桃梨园、三友园(松竹梅)、月季(宜城市花)园、莲花池、钓鱼台、楚天水榭(布以咏花吟水之诗画碑刻木雕)、水上游乐园(含游泳池、滑水道、碰碰船、游艇等项目)、沿湖垂柳路、四季绿地等等。该园在旱季应适当控制水位。

g.市博物馆

加强馆外周边环境绿化建设。扩建展厅,增加科技含量,运用科技手段将保护与陈列相结合,展出精品珍品。办好馆藏历史文物陈列、楚文物陈列、楚国大型车马陪葬坑陈列、宜城地区古石碑刻陈列等展览。扩建后占地0.6公顷。

h. 烈士陵园及张自忠纪念馆和革命烈士纪念馆

占地1公顷。烈士陵园的环境建设应补植常青高大树种和种植花卉,以烘托烈士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建设方案详见绿化规划。张自忠纪念馆和革命烈士纪念馆则需改善馆内展览方式,增加科技手段,制作声像展版、配以背景音乐,再现英雄当年勇,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优秀基地。

i长山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该基地为古楚都文化旅游区延伸的一块飞地,其范围:北到县界、南到罗屋、东到金家湾、西到东陈家湾。保护面积为800公顷,核心区面积10公顷。主要景点为张自忠殉国纪念碑和张上将同难官兵公墓,在纪念碑和公墓周围进行绿化建设,种植常青树种和四季花卉,优化植被环境,周围民居、地形地貌尽力保持当年战场风貌。在山下修建南瓜店战役纪念馆(为多媒体电教馆)。该区与城内张自忠纪念馆和革命烈士纪念馆组合,主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中小学生及企事业单位的团队活动,开展有意义的踏青旅游。

j.其他散布景点

位于王集镇庞居村的庞居洞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存状况良好,为唐代隐士庞蕴夫妇隐居之地。建设重点:近中期,维护环境风貌,加强绿化建设,恢复洞口原有建筑,保护碑刻文物。远期修复庞居寺,以供游人观瞻。

刘猴镇石圣山主要景点及建设要求:维护石圣山、石笋、三股泉等景观的环境风貌;维修并恢复红军堂房屋建筑,并举办革命文物陈列展。

散点主要面向周边市场,配合两大功能区的不同主题产品进行景观组合,起补充作用。

(2)莺河娱乐度假旅游区

①.位置及范围

该区位于宜城市东北部,东及北以县界为界,西及南界从县界至新街沿省级公路到莺河二库大坝,跨洪保公路经上湾温泉往东过卧牛山,经杨棚到讴乐乡治所、再到泉水湾与县界相接。

②.功能及特征

莺河娱乐度假旅游区位于长北山亚热带森林区,是依托山水风光和植物资源,展示大自然美景,向游人提供青山滴翠、莺水荡漾、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的旅游环境,集休闲、娱乐、观光、度假旅游、会议旅游、科普科考旅游、生态旅游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区域性旅游区。主要面向本地和周边县域的周末娱乐度假市场、学生教育及团队活动市场以及各种国内会议旅游市场。

③.布局结构

根据长北山、莺河及讴乐地区的旅游资源分布状况及其开发潜力,将莺河娱乐度假旅游区划分为四个小区,即长北山森林公园、莺河南泉岛娱乐度假区、莺河垂钓休闲区、讴乐经济林观赏区,四个小区均通公路,可构成块状组合式布局。

④.主要景观及游娱项目建设

a.长北山森林公园

位于莺河娱乐度假旅游区的北部。长北山林区具备多级(1-3级)、多层次(地被层、灌木层、乔木层)植物种类,是典型的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度的原始次生和人工栽培林区。森林面积达1800公顷。林场场部沿公路北上2公里处设公园大门,大门以北至县界、东自红山大坡、西至二泉山的林木茂盛区,约1000公顷开发为森林公园。该园是以森林景观为主体,利用森林的多功能性,为人们提供领略自然、享受自然、了解自然、爱护自然、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的特定环境的生态型郊野公园。主要旅游产品是科考科普旅游、森林沐浴旅游、周末踏青旅游。

建设要点:增加植物种类,尤其是国家级一二类保护植物和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优化林地环境,吸引更多鸟类,引进、放养部分适应其环境的普通观赏鸟;维护现有山路,平整加固,提高安全系数;沿山路修建少数观景棚、鸟类觅食台(供游人喂鸟赏鸟)、休憩石凳或树干形木凳;在红山大坡和二泉山峰顶各建1座观景廊。

b.莺河南泉岛度假村

依托莺河一库及南泉群岛景观,建成集度假旅游、休闲娱乐旅游、会议旅游于一体的多功能旅游小区。位于莺河娱乐度假旅游区的东北部,水面面积约600公顷,陆地及小岛面积34公顷。主要建设项目有:

居住区。在大坝以下、场部附近的半岛上修建度假村,占地3公顷,其形式为双层与平房相结合、既独立又以回廊花园相连接、依山就势的别墅型村落建筑,可供家庭度假、会议等住宿。接待规模为100间(套)客房。

多功能设施。在与居住区相接的小半岛上修建会议及多功能设施,占地2公顷。建设要求:两层楼翘檐琉璃瓦屋顶,四周镂空雕花栏杆走廊相通(便于会议休息时凭栏观景),由数个独立小楼组合而成,上下错落有秩。配备大小多功能厅与图书阅览室,大厅接待规模为100人左右,小厅为30人左右,无会议时可作为娱乐活动场所,图书室接待量为30人/次。

码头、游艇及木舟。在度假村小岛靠大坝一侧,修建游船码头,水上娱乐观景工具只能用电动游艇和人工木舟,严禁烧油的机动船进入库区,以保护水质;游船上均设垃圾桶或袋,将旅游生活污染降到最低点。

特色娱乐岛屿。茶岛:选择条件具备的库中较大岛种植茶树,建炒茶手工作坊,供游人自采、自炒、自赏、自品。露营岛:在水库大坝可见全貌的小岛上建露营场、烧烤地及码头,烧烤采用电烤炉,减少环境污染,生活垃圾运回岸上处理。

c.莺河垂钓休闲区

位于莺河娱乐度假旅游区的西部,依托莺河二库而建,面积为453公顷,游娱面积100公顷。开发项目有:

在大坝之西修建观赏鱼池,占地1公顷,引进稀有鱼种,实行科技养殖,开发观光渔业旅游项目。

在观赏鱼池之北设垂钓园,占地1公顷,建钓鱼台,出租鱼具和阳伞、座椅,出售鱼饵。以垂钓旅游促养殖业发展,以养殖业发展推动垂钓旅游的普及。建配套小吃店,供垂钓者用便餐。

在副坝以东浅水区开辟水生植物园,种植睡莲、水花生、水葫芦等既有观赏价值又具过滤水质等环保作用的水生植物;该区中心小岛上建凉亭;水库岸边种植水苋、花蔺等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又能增强旱季景观的植物。

在垂钓园以西坡地建30公顷花卉苗圃基地,既是该区的一个观赏景点,又能为宜城市区及各旅游区提供鲜花和树苗。

d讴乐经济林观赏区

位于莺河娱乐度假旅游区的东南部讴乐乡辖区内。面积180公顷。主要建设项目有:

野山杏岭。对泉水湾所属300亩野山杏(当地称乌梅)林进行自然保护,不加人工修饰,适当保留林中间杂树种,维护野生风貌。辟出林中小路,便于游客进林观赏、采集野果。对村内泉水取水处进行环境整治,修整石台,清理周边脏乱圈栏,靠山搭建凉棚、石(或木)桌凳,使之成为游人小憩的良好场所。

古老植物园。位于松林寺村,用地25公顷。恢复松林寺建筑。保护古老的银杏树,在周围5米处建护栏或绿篱,插上标志牌,由松林寺村派专人维护管理,禁止游人攀援拥抱。在松林寺古银杏附近种植古老树种,组成古老植物园。

百草园、百果园。用地80公顷。在杨林至讴乐的公路沿线种植中草药、观赏草类和果树,形成百草芬芳、百果飘香的自然景观。既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又能增加旅游区的经济观赏项目,丰富景观。

朝阳寺。恢复朝阳寺建筑,并在附近种植古老树种,形成古树、佛寺相得益彰的和谐景观。

7.2旅游相关产业发展概况

7.2.1历年旅游发展状况

宜城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区位孕育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全市共有景观、景点达60多处,其中自然景观40多处、红色景点9处、历史文化古迹10多处。近年来,宜城的旅游业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截止目前,全市共有A级景区2家,其中3A级1家;三星级酒店2家,客房246间,床位406张;旅行社2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家,2013年被评为3A级旅行社,国内旅行社1家;农家乐300多家,其中四星级农家乐4家。

2012年全年共接待游客0.26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60万人次,收入7.6亿元,比上年增长21.2%。

2013年全年共接待游客6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和5%。

2014年全年接待游客74.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03亿元,同比增长18.4%、11.5%。

7.2.2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布局及商品销售

考虑宜城的资源条件、自然环境、传统生产习惯和游人规模、游客爱好等因素,根据优化旅游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原则,进行旅游商品生产基地的布局,除具有观赏价值和游娱功能的旅游商品之外,其他种类,尤其是生产过程产生较多污染物的商品,其生产基地不得布于旅游景区之内。具体布局见表7-1。

表7—1 宜城市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布局表

生产基地分布区域

丝绸工艺品生产基地郑集

大理石生产基地讴集

中药材生产基地杨林

水果生产基地长北山林场、金牛山林场、李垱、杨林

茶叶生产基地讴乐、板桥、新街、刘猴、李垱

矿泉水和饮料生产基地板桥上湾、泉水湾

渔业生产基地龙头、郑集、雷河、璞河、莺河水库、窑湾皮毛制品生产基地讴乐刘台、流水黄岗、南营金山、新街胡咀皮蛋、板鸭生产基地璞河、城关

编织工艺品生产基地郑集、孔湾、长北山林场

宜城市两大旅游功能区旅游商品销售网点布局如表7-2。

表7—2 旅游商品销售点布局表

景区(点)销售点及位置主售商品

楚皇城遗址公园楚街市、楚作坊、公

园门口具有楚俗楚风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和商品

长渠揽胜园停车场旁旅游工艺品、纪念品、餐饮小吃、水果点

心、土特产品、应时花卉宋玉故里腊树村以宋玉文章、诗赋为题材的字画、拓片、

绢扇绢人、丝绸制品、仿古制品等三眼冢古墓公园园外停车场饮食品、纪念品

罗家岗楚墓博物馆景点大门外文物仿制品

鲤鱼湖公园园内饮食小吃

张自忠纪念馆馆门外以张自忠及革命烈士事迹为题材的纪念

章、书籍、字画、书签等。

长山革命教育基地罗屋村饮食小吃

长北山森林公园林场场部旅游工艺品、纪念品、日用品、饮食品莺河南泉岛度假村居住区旅游日用品、纪念品

莺河垂钓休闲区莺河二库管理处“全鱼宴”、“水生宴”、鱼虾“糊汤粉”

等餐饮产品、垂钓渔具

讴乐经济林观赏区杨林、松林寺饮食小吃、水果、药材、人工盆景、纪念

品、工艺品、糕点食品

7.2.3旅游接待设施(资料很老)

(一)住宿设施

宜城市城区现有饭店、宾馆八家,其基本情况见表6-1。

表7—3 宜城市饭店、宾馆概况

八家饭店的客房总数为670间,平均客房出租率为50%。此外,城区还有20个旅社,按每个旅社15间客房计算,旅社的客房总数为300间。宜城市所辖17个乡镇以及莺河一库、莺河二库、原种场、种蓄场的招待所共有21个,客房数达840间。因此,宜城市总接待能力约为3620人。

(二)餐饮网点

据1998年的统计资料,全市饮食服务网点累计达1820家,其中国有、集体企业75家,个体企业1745家。国有、集体餐厅、酒店以承揽宴席为主,接待商务、会议客人,其中宜城宾馆的豪华宴会厅、楚文化风味的各式包房可同时接待1200人就餐。个体饮食业则以经营灵活、时间长、网点多为特点。城关个体饮食业600户,主要分布在人民路、汽车站、交通路、新街路、西街口等交通枢纽和繁华地段。

(三)旅行社

宜城市现有两家国内旅行社,即金马旅行社和航空旅行社。两家旅行社均成立不久,尚无经营统计资料。

7.3旅游发展战略

7.3.2 发展特色文化旅游,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旅游线路策划:

水上观光旅游线路:老河口——谷城县——襄阳——宜城(汉江观光)

历史文化旅游线路:襄阳(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广德寺多宝塔、米公祠、米公祠)——宜城(百里长渠、市博物馆、宋玉故里、楚皇城遗址公园、春秋车马坑)

自然休闲旅游线路:襄阳(连山风景区、张公祠国家森林公园、鹿门寺国家森林公园)——宜城(庞居洞、方家冲-卧牛山、长北山森林公园)

民俗风情旅游线路:南漳(板桥冯家湾历史文化名村)——宜城(宜城老街、农家乐集聚区)红色革命旅游线路:谷城县(杨洪胜烈士墓、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二十六师师部旧址)——襄阳(苏维埃县政府旧址)——宜城(张志忠殉国处纪念碑)

7.3.3 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大力推广特色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推广旅游产品是旅游市场的决定因素之一,旅游产品数量、规模、品位及其时间和空间组合共同决定了区域客源市场的大小和生命周期。

结合宜城市旅游资源特色,以及旅游发展目标和原则,宜城市中心城区未来旅游发展的产品主要有一下几种主要类型。

(1)文化旅游产品:

宜城市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是宋玉、向朗、向庞、马良、马谡、钟亮、张自忠等历史名人的故宾馆

名称

宜城

宾馆

兴宜

酒店

交通

饭店

财培

中心

农培

中心

新世纪

大酒店

楚都

宾馆

银湖宾馆客房数200 100 40 50 30 60 90 100

乡,同时,在市域范围内有大量古迹遗址,历史底蕴丰厚。应以“楚文化”为城市文化核心,着力推广其他历史文化为外延的文化旅游产品系列,将其打造成为宜城市最具有吸引力的旅游品牌。

民俗旅游产品:宜城市的《襄阳花鼓戏》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宜城兰花筒》、《赶象》、《邱氏医药》、《汉江磨调》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宜城具有龙灯、狮子、旱船、踩高跷、犟驴、蚌壳精、独人轿、舞虾闹春、腰鼓等传统文化活动。应结合市民文化中心,定期表演传统艺术,让民俗旅游成为宜城的特色品牌。

(2)美食旅游产品:宜城美食具有独特的当地特色,如宜城大虾、盘龙鳝等。宜城城区内也有众多上规模的农家乐。引导农家乐集聚规模化发展,在老城内打造特色小吃街,形成内外联动、差异化发展的美食旅游景点。

(3)休闲娱乐旅游产品:宜城市外依汉江,内拥鲤鱼湖,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宜城市环湖地区以及远期滨江用地的开发,将为宜城市的商业开发、休闲娱乐注入新的活力。围绕鲤鱼湖构建“南北差异发展,环湖主题多样“的休闲娱乐旅游体系。

(4)会议度假旅游产品:宜城市伴随着城市开发和环境改善,利用当地独特的江湖自然资源,打造具有高水准的会展设施,开发多层次、多类型、具有高影响力的会展活动。

7.3.4 发展特色文化旅游,拓展宜城“一镇一品”生态旅游特色

乡镇/街道特色农业特色工业基础发展评述

鄢城街道办挖掘历史资源,塑造主

城文化形象优质蔬菜、苗木花卉规模以上企业13

家,主要是建材、食

品等

宜城主城区,服务业

和工业都比较发达,

近郊农业以蔬菜花

卉为特色

南营街道办以特色养殖为主,发展

农家乐产业链特色种养、无公害蔬

菜、农家乐

规模以上企业5家农业以特色养殖为

主,农家乐发展较

好,工业发展较慢

板桥店镇特色种植业为基础,发

展工业建材产业西瓜、食用菌、板栗、

核桃、养猪

规模以上企业7家,

主要是建材(铝土

矿、耐火粘土)、农

副加工、矿泉饮料;

农业基础较好,工业

以建材业为主

孔湾镇以瓜菜种植为主的鄂西

北蔬菜之乡瓜菜种植矿产加工鄂西北蔬菜之乡,工

业层级较低

小河镇传统农业种植、深加工

与物流的完整产业基地绿色水稻规模以上企业16

家,农产品深加工、

传统农业为主,工业

规模较大,物流业基

物流

础较好

王集镇以油料加工为主的湖北

最大油料生产基地

油料作物:花生、油

菜、芝麻

农副加工湖北省最大的

油料生产基地,工业

以油料加工为主

流水镇以西瓜种植为主的湖北

西瓜第一镇

西瓜、食用菌、生猪;

农副加工

农业重镇,湖北西瓜

第一镇,工业基础较

刘猴镇以养猪业为主的湖北生

猪第一镇

养猪、柑橘、茶叶

农副加工

农业重镇,湖北生猪

第一镇,带动交易市

场发展;

郑集镇以板鸭产品加工为主的

板鸭之乡

养鸭、养猪

蔬菜和优质水稻

农副加工

板鸭之乡。工业以鸭

产品加工为主,较有

规模和名气,

雷河镇

以大虾养殖为主的大虾

基地

畜禽养殖、水产养殖

规模以上企业11

家;主要是医药化

工、水晶光学元件、

精细化工、新型墙体

材料;

特色农业是大虾养

殖,工业以化工为

主,污染比较严重。

第八章中心城区建设情况

8.1 城区建设情况

8.1.1 现状建设情况

宜城市现状建成区主要由鄢城街道办事处、南营街道办事处和开发区组成。根据现状调查和统计,

至2014年宜城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面积达到1724.6公顷。根据宜城市建设的发展态势,结合2006版

总规确定的城市规划建设区范围及周边地区,2014年底各项用地构成和布局如下:

表8-1 中心城区现状城市建设用地汇总表(2014年)

代码用地名称

面积

(ha)

占城市建

设用地(%)

R

居住用地457.12 26.51

其中

R2 二类居住用地254.72 14.77

R3 三类居住用地202.4 11.74

A

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用地130.14 7.55

其中

A1 行政办公用地51.35 2.98

A2 文化设施用地 2.49 0.14

关于新形势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析

关于新形势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析 发表时间:2019-06-26T10:17:21.35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9期作者:叶礼斌 [导读] 摘要:当前,调整完善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势在必行。 东莞市自然资源局大朗分局 523770 摘要:当前,调整完善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势在必行。本文结合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析、三轮土地规划回顾、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对新形势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新形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析 引言 随着改革发展深入推进,土地利用和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二次土地调查查明的耕地、建设用地等状况与规划修编时对比发生了较大变化,现行土地规划与客观实际、发展需求之间出现了一些不协调、不适应,影响到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也不同程度影响到了地方的发展,迫切需要调整完善。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必须从提高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角度重新优化配置资源,仅仅按照自身的土地资源条件进行配置已不能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经济全球化将改变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土地供需关系,对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所有的生产要素中,土地是惟一不可移动而又不可缺少的资源要素。资本的趋利性决定了资本的流向总是向成本低廉的国家和地区转移。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须在注重比较利益的原则下,根据经济条件、自然条件,从区域、国家甚至全球的角度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效益。从国家层面上来看,应该改变“一刀切”的土地利用政策,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创造条件,根据区域发展条件采取差异化发展策略,对于建设发展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在土地集约利用的原则下,给予更多的建设用地发展空间,重点保护粮食生产能力;对于建设发展条件较差的地区,重点保护耕地,提高耕地质量。 二、三轮土地规划回顾 1.应宏观管理要求而生 我国经济建设蓬勃发展、耕地大量减少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规划编制的初步探索,但由于缺乏配套的土地管理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第一轮规划的意义是初步建立了我国土地规划体系框架,为后来土地规划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五级规划实现国土全覆盖 由于过于强调耕地保护,对建设用地指标安排明显不足,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不太适应。第二轮规划的意义是实现了五级土地规划全覆盖,建立了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辅之以配套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农用地转用等实施制度,规划得到较好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土地规划的法律地位。 3.保护与保障的双重使命 规划贯彻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确立了“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的工作方针,采取了“试点探索、上下结合、充分论证”的工作模式,针对前两轮规划存在的突出问题,改进了规划指标设置,区分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划定了“三界四区”,强化建设用地空间管制;探索基本农田多划后占,提高了规划弹性;建立层层汇交的规划数据库,实现了全国“一张图”监管。 三、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问题 1.土地资源家底不清,耕地保护形势严峻 由于土地利用还未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节约型的真正转变,实际耕地保护面临的压力还会进一步加大:一方面,虽然我国实施了“占一补一”的土地政策,但近年来建设占用的耕地,近1/2是水田和菜地,补充耕地中水田和菜地不足1/5,造成实际耕地总体质量下降。另一方面,查明的耕地面积中有部分不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需要根据国家生态退耕工作总体部署逐步调整,这样一来,适宜稳定利用的耕地还会有所减少。 2.规划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规划只有具有科学性,才能具有权威性,才能有效实施。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专门的章节对规划编制作了明确的规定,使规划的编制有了充分的法律依据。然而,主要由于规划理论体系不完善、规划专业队伍不健全以及地方政府决策者规划意识不强,致使现行的土地利用规划在科学性方面仍存在一些缺陷。 3.相关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间协调衔接不紧密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在规划编制指导思想、技术路线和具体操作等各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甚至矛盾。在指导思想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强调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指标自上而下逐级分解且数量不得突破,城市规划则强调根据预期的城市人口规模确定城市用地规模,保证城市的建设用地,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在具体操作上,二者在用地分类及划分标准、人口及用地统计口径和范围等方面也有明显差别。由于指导思想、技术方法及具体操作上的差异,使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对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等预测上都有明显不同,也使规划编制审批完成后的实施在相关管理部门之间争执不休。 四、完善新形势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提高基础数据的准确性 为了确保基础数据的准确性,除了要对土地利用变更情况进行认真的、实事求是的调查,还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国家尽快出台新的技术细则和验收方法。统一方法、统一口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数据的可比性。②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水平。由各个单位组织学习,进行培训,针对本轮土地现状更新调查的针对性,对业务人员进行培训。③测量手段的先进性。在目前标准高、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下必须采用先进的测量手段才能高标准、高效率的完成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任务。 2.预测弹性区间 新一轮规划应引入弹性化的理念,对有些指标的预测不是一个数据而是一个区间。早在20世纪60年代波兰、法国等国家就开始探讨弹性规划的方法,并且编制出了许多不同特色的弹性规划方案。实践证明,弹性规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土地资源

泰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泰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泰州市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十二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规划背景 (4) 第一节泰州市概况 (4) 第二节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5) 第三节上轮规划实施情况 (7) 第四节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8) 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 (10) 第一节区域发展定位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10) 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 (11) 第三节土地利用目标 (12) 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14) 第一节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14) 第二节优化土地利用布局 (16) 第五章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21) 第一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21) 第二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23) 第三节加强县级土地利用调控 (26) 第六章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28) 第一节严格保护耕地 (28) 第二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 (29) 第三节加大土地整治力度 (30) 第四节合理利用其他农用地 (32) 第七章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33)

第一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33) 第二节集约利用城镇工矿建设用地 (33) 第三节规范整合农村建设用地 (35) 第四节市域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35) 第八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38) 第一节构建良好的土地生态环境基础 (38) 第二节创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39) 第三节大力加强土地生态建设 (39) 第九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 (41) 第一节中心城区控制范围 (41) 第二节发展定位与发展方向 (41) 第三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42) 第十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建设项目 (44) 第一节土地利用重大工程 (44) 第二节重点建设项目 (45) 第十一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48) 第一节强化规划实施行政管理制度 (48) 第二节强化规划实施的经济调节手段 (50) 第三节完善规划实施的基础保障 (50) 第四节扩大规划民主决策和公众参与 (51) 第十二章附则 (52)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2016.12 一、填空题 1、水资源的三要素为水量、水质和水的保证率。 2、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规划强调自上而下、因地制宜,逐级控制,分为国家、省级、地(市)级、县级和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是,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3、耕地利用单元设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耕地利用单元自身要素、田间工程设施的规划设计;二是耕地利用单元内的规划设计。 4、山区土地治理的生物措施是植树造林,工程措施有修梯田、修地坝水坝。 5、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说明,由于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和目标的多维性,规划的方案具有一定的折衷性 ;由于各项因素都是在变化的,规划就具有一定的动态性 . 5、农田总蒸发量,又称植物的需水量,是指植物蒸腾和土壤表面蒸发的总耗水量。 7、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的供需分析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需求预测、土地供给分析和土地供需平衡分析几方面。 8、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草地上能够饲养的家畜头数,称为载畜量。要 使其合理,必须将放牧强度控制在草地可承受的范围内。 9、盐土改良的生物措施包括植树造林及种稻改良。 10、土地资源的功能包括:植物生产功能、土地的建设承载功能、土地的生态功能。 11、气温的日变化对植物有机质的积累具有重要意义。 12、按照我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土壤质地类别分为砂土类、壤土类和黏土类。 13、土地类型的形成,不但受大区域的水热条件的影响,还受地方性 地域分异规律的作用。 14、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省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 15、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过程中,应优先安排农用地。 16、土壤是指能够支持植物生长的陆地表面的疏松表层。 17、地表面或其他植被表面,不时地有辐射能收入,也有辐射能支出,这些表面上的辐射能的收支差值,叫做辐射差额或辐射平衡。 18、我国植被、土壤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水热条件,遵循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1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就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根据社会所有生产部门的用地需求和土地自身的特性,经过土地适宜性评价,合理统筹协调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 20、耕地的规划要考虑“山、水、田、林、路”综合协调,最大限度地开发土地生产力。 21、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包括:政策性、整体性、兼容性、折中性、动态性。 22、植物的需水量,系指植物蒸腾和植被下土壤表面蒸发的总耗水量,即农田总蒸发量。 23、土壤肥力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土壤中养分的丰缺程度,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结构性的好坏。 24、规划经由批准后,由同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该级土地管理部门为规划实施主管部门。 25、山地与丘陵的区别在于相对高度的大小,一般相对高差大于500米者为山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安庆市 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 (修改方案) (2003—2010) 安庆市人民政府 二ОО五年六月 ·1·

目录 前言 (1) 1 土地利用现状 (2) 1.1 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2) 1.2 土地利用结构及分布 (4) 1.3 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 (6) 1.4 土地利用优势 (7) 1.5 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9) 1.6 土地利用潜力 (10) 2 规划方针与目标 (11) 2.1 规划方针 (11) 2.2 规划目标 (12) 2.3 远景展望 (13) 3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4) 3.1 土地利用结构 (14) 3.2 居民点建设用地控制 (17) 3.3 重点工程建设 (19) 4 土地利用分区 (19) 4.1 地域分区 (19) ·2·

4.2 用途分区 (22) 5 基本农田保护 (26) 6 土地整理开发 (27) 6.1 土地开发整理重点区域 (27) 6.2 土地开发整理重点工程 (29) 6.3 土地开发整理指标分解 (32) 7 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33) ·3·

安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修改方案)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章第二十六条的规定以及安徽省人民政府皖政办复[2003]8号《关于要求修改安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请示》的批复意见,现对《安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以下简称《现行总体规划》)进行修改。 本次总体规划修改以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文件为依据,从安庆市实际出发,针对《现行总体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新时期安庆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深入研究安庆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庆市城市建设对土地的需求,进一步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调整、完善《现行总体规划》,实现安庆市土地资源优化配臵和合理利用,促进安庆市土地利用持续健康的发展。 本次规划的目标年与《现行总体规划》一致,即至2010年。以2002年为基期年,2010年为规划目标年,并展望2030年。 ·1·

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 20页)

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 20页)

1997-201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编制和实施北京市1997-201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化配置本市有限的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土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首都的发展建设,保证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领导全国工作和开展国际交往的需要,以及保障我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跨世纪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市委、市政府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和要求,大力组织开展土地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和综合整治,保障了首都的发展建设和人民生活及各项生产的用地需要。但是,由于我市人多地少、特别是人均耕地较少、后备土地资源匮乏,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问题越来越突出。从现在起到下个世纪的前十年,是我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各类用地矛盾集中的时期。为此,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士她利用的方针政策,以《1997-2010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为指导,依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北京市生态建设规划》及有关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和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按照中央提出的对土地资源实行严而又严的保护与管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开发与节约并举,以节约为主,努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原则和方针,科学地编制《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指导全市各项土地利用活动。 《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从我国基本国情和我市的实际出发,进一步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走节约用地和内涵挖潜的路子,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坚持占用耕地和开发整理复垦耕地相平衡。

四平市城市总体规划

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年)规划成果(草案)公告 录入者:栏目管理员录入日期:2011-12-4 公布单位:市城市规划管理处 联系:0 联系:spsghc2011163. 前言 市位于松辽平原中部,省西南部,辽、吉、蒙三省(区)交界处,北与市接壤,西与毗邻,南与省相连, 北与市相依,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地,因四战闻名于世,素有“马德里”之称。 是省南部重要的工业城市,建城已有百年历史,改革开放后城市得到快速发展,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化大城市。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城市通过持续 发展,到2009年底,中心城区人口已达53 万人,建成区已达53平方公里。《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所确定的社会、经济及城市建设的各项目标均已实现或突破。经省住建厅同意,市人民政府组织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在新的时期,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及“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的实施,对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市委、市政府“一核三带”发展战略,紧扣“做大一核、开发东南、拓展西北”的主题,充分发挥城市的区位交通、产业、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促进快熟隆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 -2030)》提出把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地、新型产业基地和生态宜居城市。 为了更好地谋划的长远发展,体现“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规划编制方式,现将《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成果予以公示,请广大市民献计献策。 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 —2030) (公示稿) 市人民政府 2011 年12月 1 日 目录 1. 总则 2. 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 3.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4. 城市性质、职能与城市规模 5. 中心城区规划 6. 规划实施 1. 总则 1.1 项目背景 《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是1998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的, 自实施以来,较好地指导了市的城市建设,对构建良好的城市空间形态、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以及促进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当前全球分工和区域化合作日益加深,对城市的专门化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的提出,为区域战略格局的划分提供了新思路;沿海地区要素结构调整,产业转型为欠发达地区带来发展机会;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同时《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6-2010 )》已经到期,根据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关于同意修编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吉建规[2007]11 号),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年)》。 1.2 规划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省建设生态省的目标要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健康城镇化道路,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和循环经济发展;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职能和创新能力,加强在省域南部的区域辐射能力;促进文化繁荣,创造和谐宜居的人居环境,引导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3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1-2030 年,其中近期为2011-2015 年,中期为2016-2020 年,远期为2021-2030 年,远景为2030 年以后。 1.4 规划层次 规划分为三个层次:市域:市域行政辖区围,包括市市辖区、公主岭市、双辽市、梨树县、伊通满族自治县,面积14080 平方公里。 规划区:市辖区的围,包括铁西区、铁东区,总面积1075 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包括铁西区的站前街、英雄街、地直街、仁兴街、北沟街、平西乡和铁东区的解放街、北门街、四马路街、北市场街、黄土坑街、七马路街、平东街、平南街、城东乡,以及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分析

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2.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方法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首先涉及土地利用类别划分及获取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目前我国采用统一土地利用分类。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获取是一项复杂庞大且 重要的工作,需要集技术、专业人才、物力的配合进行全面调查。 2.1.1土地利用分类 1984年9月,由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颁发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 对我国的土地利用现状作了比较详尽的分类。依据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 用方式和覆盖特征等因素,将全国土地分为8个一级类、46个二级类。为全国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提供了分类依据。为进一步摸清城镇土地的状况,原国家土地 管理局于1989年实施,又于1993年6月修改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将城镇土 地划分为10个一级类、24个二级类。城镇土地的分类是对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中“城镇”的进一步划分,从而形成一套我国土地利用的分类体系。这套分类体 系为完成我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土地管理部门掌握各类土地的面积、土地利用状况提供了依据。但是,随着社 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规划分类和城镇土地分类标准自成体系和交叉重叠的 现象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城乡土地统一管理的要求,根据《土地管理法》 的要求,结合我国基本国情,2001年8月,国土资源部下发了试行《土地分类》 的通知,规定从2002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采用新的城乡统一的土地分类办法,原来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和城镇土地分类同时废止。新的土地分类体系采用三 级分类方法:一级类设3个,即: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二级类设15个,三级类设71个fail。为适应新的形式与全省乃至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仙桃市土地利用分类采用三级分类。见表1(三级地类略)。 2.2.1土地利用现状总体结构 2002年仙桃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表明:全市土地总面积为251983.27 公顷,其中农用地187625.2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4.47%,建设用地29119.38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55%,未利用地35238.6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3.98%。 2.2.2农用地结构 农用地以耕地为主,占农用地面积的71.77%,园地、林地面积都比较小, 分别占农用地面积的1.33%和2.36%,其他农用地占24.54%,牧草地面积仅有11.59公顷。 1)耕地 耕地面积134649.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3.44%,分布在各乡镇。耕地 中灌溉水田面积最大为70995.27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52.73%;其次是早田, 面积为56690.64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42.10%;菜地面积为6834.10公顷, 占耕地总面积的5.08%;望天田和水浇地面积极少,分别为28.91公顷和100.08 公顷,仅占耕地总面积的0.02%和0.07% o 2)园地 园地面积为2487.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99%,主要分布在陈场、三 伏潭、沙湖和西流河等镇。其中果园2274.98公顷,占园地总面积的91.46%; 其它果园面积为201.49公顷,占园地面积的8.10%;桑园面积仅为10.97公顷, 占园地面积的0.44% o 3)林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协调土地供给与需求矛盾,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保护土地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持续迅速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的确定具有全局性、宏观性、战略性,是指导调整区域内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方向和途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是依据当地国民经济的长期规划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土地资源的供给状况、土地的人口承载潜力和土地利用战略的研究成果,提出区域规划年所应实现的土地利用目标。 有总目标和具体目标。 (一)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综合利用效益有比较明显的提高,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二)具体目标:是总体目标下的子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体现。以规划指标来体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我国现阶段土地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作为国家措施,其任务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 为了加强国家对土地利用的宏观管理,必须建立一个土地利用宏观管理体系,如用地计划体系、土地信息系统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则是土地利用宏观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和主要依据。国家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土地利用活动,从而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和市场发展需要的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和杜绝土地资源的浪费。 2、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 国家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时空上对各类用地进行合理布局,如对农业用地(如农、林、牧、水产用地)和建设用地(如城镇居民点、工矿、交通和水利设施用地等)以及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区等专项用地的布局,并对后备土地资源潜力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实施寓利用于保护之中的策略,引导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以保证充分、合理、科学、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防止对土地资源的盲目开发。 3、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中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法律效力,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随意变更规划方案,各项用地审批必须依据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监督各部门土地利用的重要依据。规划方案的修改也必须按编制规划的法定程序进行。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涉及范围广,内容丰富,不同级别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由于区域差异和级别不同,而侧重点和内容深度不同。但—般来讲,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摸清家底) 1、提供规划的基础数据:自然、社会、经济等。 2、土地利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分析土地利用的制约因素 4、提出规划重点解决的土地问题 (二)土地供给量预测 1、评价土地质量 2、(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利用潜力的测算 3、未利用地适宜开发的数量和方向。 (三)土地需求量预测:各部门未来建设用地求量和农业用地需求进行预测 (四)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 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土地供需预测的基础上,拟定规划的主要任务、目标和基本方针。 (五)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为实现规划的目标,对各类用地进行综合平衡。 (六)土地利用分区:有利于规划的实施,达到用途管制的目的。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调整完善 (送审稿) 二〇一七年四月

前言 黄石市中心城区是指黄石港区、西塞山区、下陆区和铁山区四个行政辖区在《黄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调整完善方案》确定的中心城区规划城市用地范围以内的土地区域。随着黄石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建设,以及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进程加快,中心城区中心城区更加迫切需要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和创新土地资源配置机制。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黄石市城乡一体化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使保护耕地更加严格规范、保障发展更加持续有力、节约集约更加扎实有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省、市土地利用方针政策,依据《黄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调整完善方案》,编制《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调整完善方案》。 本规划确定了至年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目标、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调整方案,提出了土地利用政策措施,明确了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调控指标,是规划期内指导中心城区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纲领性文件,是规范城乡建设和其他建设用地,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和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依据。各部门、各行业编制的城镇、交通、水利、能源、旅游、生态建设等相关规划,涉及中心城区的,应当与本规划相衔接,必须符合本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和总体布局安排。

目录 第一章总则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一节规划范围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二节规划依据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三节规划指导思想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四节规划原则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五节规划期限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二章现状与形势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一节区域概况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二节规划基础数据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三节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三章规划目标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定位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三节土地利用目标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四章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错误!未指定书签。第一节协调土地利用结构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二节优化土地利用布局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五章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一节严格保护耕地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二节严格保护基本农田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六章建设用地调控错误!未指定书签。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重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对于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的有关内容。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议;理论 引言对于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土地利用规划的讨论,近些年在规划界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大家不断地发现问题,又不断地提出对策建议,但是,多年来城市总体规划并没有产生很大的变革,规划的编制.审批以及规划师在认识方法上都没有太大的变化。虽然城市总体规划问题多多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改革一直未能以强有力的姿态开始。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理论基础 1.1规划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 1 9 9 4年中国制定并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 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级21世纪议程,它的核心思想是提出在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政府为了在各级地方政府各部门贯彻执行中国21世纪议程,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行动和措施,其中包括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的发展战略之一,以推动地方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可持续发展定义:“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 1.2 城市与区域发展的整体性——要求规划之间的融合城市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业.第三产业等非农活动的地域,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的集中点,是区别于比较单一而分散的农村居民的社会空间结构形式。与自然系统相比,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活动高度密集的综合体,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较为脆弱的生态系统。城市以其紧密联系的区域为依托。与城市紧密联系区域的资源.大气.水.生物.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因素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它们既起着为城市发展提供能源.水.粮食.劳动力等,又是城市产品的主要市场。同时起着消化.吸收和降解城市的废物。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速,城市与乡村之间逐渐融合,城市与区域日益成为一个发展的整体。按照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城市与乡村之间应该避免利益相互冲突,力求建立一种城市与乡村融合的协调发展形式,城市与乡村统一规划@。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必须相结合,而我国现阶段所进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一个部分。在国际规划界流行的一种观点:“真正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ture city planning must be regional planing)ⅲ。在中国城镇密集的高城市化地区,尤其应该加强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应该逐步拓展到大都市地区范围的规划。 1.3整体规划的原则要求根据著名规划专家萨伦巴教授所述,整体规划需要四个方面的结合:@①功能上的结合,是指物质规划.经济规划与社会规划之间的结合,将三者作为一个整体;②不同层次地域空间的结合,是指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之间的结合,表明城市与乡村的规划必须结合起来,形成协调的有机整体;③地域规划与部门规划的结合,是将来自农业.工业.交通等各个部门上下级的纵向计划和建议与横向的地域空间规划联系起来,与地域的空间需求和发展可能结合起来。④时间上的结合,主要是考虑规划的动态性.时间和空间的结合性.规划的弹性等问题。规划的整体性原则要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一个规划的整体,统一于区域与城市规划为主体的综合空间规划体系之中。 2.对城市总体规划现存问题的剖析 2.1城市总体规划历史的回顾在我国所有的城市规划类型中,城市总体规划无疑是法律地位.权威性.受重视程度和期望值最高的。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城市普遍经历过两轮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近期5年,远期15~2o年,并且重点放在远期,即期望总体规划能对城市未来20年的各项开发建设在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做出综合的部署。但是现实往往并没有期望的那么完美,实践表明:第一轮的总体规划平均发挥了不到10年的作用。第二轮的刚过5年就已经与实际建设相去甚远。在当前我国“发展是硬道理”的大背景下.城市总体规划的处境十分尴尬。回顾我

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目录 引言 (1) 第一章土地利用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4) 第一节区域概况 (4) 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 (6) 第三节土地利用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7) 第四节上轮规划实施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0) 第五节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4) 第二章土地利用战略 (17) 第三章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任务与目标 (18) 第一节指导思想 (18) 第二节基本原则 (18) 第三节主要任务 (20) 第四节土地利用目标 (20) 第四章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25) 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26) 第二节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28) 第五章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33) 第一节稳定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33) 第二节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 (36) 第三节统筹安排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 (36)

第六章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38) 第一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38) 第二节科学配臵城镇工矿建设用地 (39) 第三节整合规范农村牧区建设用地 (40) 第四节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机制 (40) 第五节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41) 第七章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44) 第一节明确区域土地利用方向 (44) 第二节实施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 (49) 第三节加强盟市级土地利用调控 (50) 第八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 (52) 第一节构建良好的土地生态环境基础 (52) 第二节创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53) 第三节大力加强土地生态建设 (54) 第四节生态建设重点区域及措施 (55) 第九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及安排 (59) 第一节耕地和基本农田建设 (59) 第二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重点区域 (59) 第三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 (60) 第十章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64) 第一节完善规划体系,加强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 (64) 第二节健全规划实施行政管理制度 (65) 第三节落实规划实施的经济手段 (67) 1

各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类型现状比较

各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类型现状比较: 各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制度和土地制度各不相同,对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实践上有各自的特点。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起步较早土地需求量大,对这方面的研究开始的也较早。这些国家的共同特点就是大多对规划指标不做集中统一管理,但都有相应的政府指导和法律约束。以下举出英国、美国、日本为几个典型类型。 ⑴英国——政府统一领导、适度干预、行政法规导向型 英国土地面积狭小,人口众多,属于地少人多型国家,人口密度大,用地矛盾比较突出。政府很早就开始重视土地的合理利用,其规划体系分为:全国规划政策指南、 区域规划指南、结构规划和地方规划。其中,高层次的规划体系较简单,起着指导性的作用,体现出国家统一领导,适度干预和宏观协调的特点;而低层次的规划体系非常详细,操作性强,在一个主管部门负责下按统一程序分级进行,地方尊重国家统一的方针和政策,但是自由度相对较大,对公众还建立参与制度以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这一规划模式在国际上有一定的代表性,相似的大多是欧洲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德国、瑞典、丹麦、荷兰、意大利和瑞士等。 ⑵美国——宏观调控型,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并用 美国土地资源管理特点为多元化的土地所有制,其土地管理呈现出既集中又松散的特点。美国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和六个层次"三大类是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用地增长管理规划。六个层次的规划是:国家级规划、区域级规划、州级规划、亚区域级规划、县级规划和市级规划。美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制定更加偏向于公众参与的办法,地方上主要依靠多数公民的意愿来确定,一般要经过半数以上公民讨论同意才可进行。此外,美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大量采用GIS和遥感和自动制图相结合的现代技术,GIS成为编制规划的基本手段。 ⑶日本——政府统一领导、强烈干预进行综合管理 日本总人口 1.2 亿,土地总面积为 37 万平方公里,人均国土面积不到0.003

鹤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第一章总则 现行《鹤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批准实施以来,在加强土地管理,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方针和产业政策,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促进节约集约用地,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协调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现行规划已执行十几年,在规模、结构和布局上都难以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是鹤壁市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两个骨架”,实现在“全省率先崛起”的关键时期,人口增加、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对全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土地利用中的供需矛盾和各种深层次问题将进一步显现。 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协调经济发展、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关系,适应鹤壁市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按照《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要求,鹤壁市编制了《鹤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在科学开展现行规划实施评价,理清土地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鹤壁市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阐明了全市土地利用战略构想、总体目标和完成总体目标需着力开展的各项工作,制订了各业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调整方案,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是规划期内鹤壁市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纲领性文件,是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及土地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和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主要依据,对切实提高土地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能力,保证全市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规划》范围为鹤壁市行政管辖范围,土地总面积为2136.85平方公里,以2005年为基期年,2010年为近期目标年,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 第二章规划目标与方针 一、《规划》指导思想 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规划的关系

一、两规的定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 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情况、资源条件、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二、两规的关系相互制约相互包含 从规划范围和内容来看,城镇总体规划的土地利用规划部分属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部分,市政建设、城镇体系等,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未包但城镇规划还包括城镇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含这些内容。两者都属于区域规划中最低层次的规划,其关系应当是相互包含和制约的关系。1、土地使用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核心2、城市总体规划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宏观依据3、两者相互协调和衔接三、两规的相同与不同1)共同目标:为了合理使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2)两者关系:(①土地使用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核心 在比较宏观的层面上对土为主要目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保护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而城市规划侧重于城市规划区内土地和空间资源的合理地资源及其使用功能进行划分和控制,利用。②城市总体规划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宏观依据 城市经济社会城市总体规划除了土地使用规划内容外,还包括城市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 发展战略以及空间布局等内容,这些都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宏观依据。③两者相互协调和衔接 以促进城市与区域经济社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仅要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 城市规划范围内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供灵活性;的发展,而且还应为合理选择城市建设用地、城市总体规划应进一步树立合理和集的用地布局应主要根据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进行安排。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概念。城市规划中的建设用地标准、总量,应和土地利用规划充分协商一致。城市总体规划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都应在区域规划的指导下,相互协调和制约,共同遵循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和空间协调发展的原则规划思路不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思路是依据上一级下达的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新增耕地面积和净增,以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重在控制,而且是刚性的。而城市总体规耕地面积三项控制指标J城市的发展思路和城市规模是建立在对城市的社会、划编制时,没有自上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经济、历史、地理、资源、产业政策、人文背景等多因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 人口统计口径不同 因此,导致两规中关于城市人口规模的内涵不一致,前者明显大于后者,直接影响根据人。口规模计算的城市用地面积 土地分类体制不同《全各类用地面积统计采用在地类划分上,“两规”存在较大差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个三级地类。而城镇总体个一级地类、10 个二级

公主岭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公主岭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修改方案 公主岭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五年十一月

目录 1 前言 (1) 2 现行规划任务及实施评估结论 (2) 2.1主要规划目标 (2) 2.2土地规划用途分区 (2) 2.3建设用地管制分区 (2) 2.4现行规划实施评估结论 (3) 3 规划修改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合法性 (3) 3.1现行规划修改的必要性 (3) 3.2现行规划修改的合理性 (4) 3.3现行规划修改的合法性 (4) 4 规划修改总体要求 (5) 4.1规划修改的指导思想 (5) 4.2规划修改原则 (5) 4.3规划修改依据 (6) 5 规划修改目的和重点 (7) 5.1规划修改目的 (7) 5.2规划修改重点 (8) 6 规划修改方案 (8) 6.1调入允许建设区情况 (8) 6.2调出允许建设区情况 (10) 6.3增减挂钩建新区(城镇用地)调换情况 (11) 6.3土地规划用途修改情况 (12) 7 规划修改前后主要内容变化情况 (13) 7.1耕地和基本农田面积变化情况 (13) 7.2建设用地规模变化情况 (15) 7.3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变化情况 (16) 8 规划修改方案评价 (16) 8.1对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不产生影响 (16) 8.2确保了建设用地规模不增加 (16) 8.3规划修改的用地规模和布局合理 (17) 8.4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 (17) 8.5对生态环境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17) 8.6规划修改方案合理可行 (18) 9 保障措施 (18) 9.1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方案 (18) 9.2相应修改涉及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9)

土地利用规划 论述题复习

论述题部分答案: 1 试论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意义和作用? 2 如何认识和处理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3 试论述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和管理的主要途径? 4 试分析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用途管制的关系? 5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包括一些什么内容? 6 说明平原干旱地区耕地规划设计的程序。 7 简要说明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8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措施包括哪几方面? 9 简要说明复垦规划的程序。 10 什么是土地利用规划?为什么要进行土地利用规划? 11 说明果园用地的选择基本条件。 12 草地改良有哪些技术措施? 13 简要说明城市垃圾场的复垦技术。 14 如何进行防护林带设置? 15 简要说明建筑地基的复垦技术。 16 说明在地形复杂地区,为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地表径流,进行耕地规划的程序。 17 山地丘陵区的土地开发战略规划要考虑到哪几方面的问题? 18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措施包括哪几方面? 19 建设人工鱼塘在选择用地方面应如何考虑? 20 简要说明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21 简要说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的关系。 1 试论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意义和作用? 答: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解决各种土地利用矛盾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国民经济顺利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和依据。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土地利用处在无规的盲目利用状态,以致造成一系列退化破坏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防止土地利用的短期行为继续发生,使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迫切需要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方向、结构、布局作出符合局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宏观规划,藉以指导各个局部的土地开发、利用、整治、改良和保护,为改善土地利用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创造良好的条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和人均耕地面积及世界人均面积的1/3左右,而且农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在人口持续增长、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高、城乡建设用地势必进一步扩大的形势下,对数量有限的土地资源如不做出统筹兼顾的长远安排,不加以控制任其自由占用和随意扩展,必将制约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过去土地利用宏观失控后果,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因此,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通知》和1991年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都提出尽快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实行用途管制的基础。依据《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每块土地的用途,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必须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基础和依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