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SSRT结题汇报,基于突变理论对城市公共安全的研究

SSRT结题汇报,基于突变理论对城市公共安全的研究

SSRT结题汇报,基于突变理论对城市公共安全的研究
SSRT结题汇报,基于突变理论对城市公共安全的研究

城市危险化学品突发事故应急疏散研究

摘要

毒气泄漏事故具有感知慢,影响力大,救援不易展开等特点,其泄漏后的扩散过程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加上疏散人员具有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因此,如何快速有效地安全疏散受灾人员,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有待解决的问题。

救援过程所采取的措施,与现场救援所应用的方法和理论。

本文针对以上特点,对事故人员心理及行为特点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调查,并运用SPSS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人员在毒气泄漏事故中的心理及行为反应,得到不同疏散人群在疏散行动时的相关因素,建立人员疏散模型。

用Building EXODUS分别对三类人员在三个区域的疏散情况进行仿真模拟,得出结论及相关问题。

目录

一:引言。

二:问卷调查。

三:疏散模拟。

四:疏散模型。

五:模型的简化与计算假设。

引言

化工行业经过数十上百年的发展历史,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与此同时,安全事故和环境风险的不断增加,又直接威胁着人们的安全和健康。

化工原料及产品大多数为易燃、易爆和有毒的危险化学品物质,而且生产过程多处于高温、高压或低温、负压等容易发生事故的条件下,因此潜在危险性很大,至今为止人们所知晓的化学品大约有500—700万种之多。目前我国载入名录的危险化学品共有七大类、3823种,其中剧毒化学品有338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危险化学品每年以数万种的速度合成新的化学品,其中绝大多数都属于危险化学品。然而,我国现行最新的《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年版)和《剧毒化学品目录》(2002年版)都是2003年出台的,已经严重滞后于当前经济的发展,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新的化学品没有按照危险化学品登记要求进行注册登记,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随着危险化学品品种的日益繁多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我国危险化学品事故呈明显上升趋势。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和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水平,但其固有的危险特性也给人类社会的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不断发生的化学危险品泄漏事故不但会造成重大的财产破坏和人员伤亡的直接损失,还会造成很大

的负面效应和更大的间接损失,甚至有可能造成负面的政治影响。我国近年来发生了许多化学品重大事故,严重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如1993年深圳清水河化学品仓库火灾爆炸事故;1997年6月27日北京东方化工厂乙烯原料罐区发生火灾爆炸事故;2003年重庆开县特大天然气井喷事故;2005年“3.29”京沪高速液氯泄漏事故。如2003年12月23日晚,重庆市开县高桥镇发生井喷,大量含有高浓度硫化氢的天然气喷出并扩散,导致243人中毒死亡,4000多人受伤,疏散转移6万多人,9.3万多人受灾。1998年3月5日,西安发生的液化石油气泄漏爆炸事故,造成12名官兵牺牲。2001年2月27日,镇海石化算山原油码头,1000多吨的原油泄漏。2002年6月9日,一辆危险品槽罐车途经宁波环城北路苑西公铁立交桥时,因开错车道,撞上了苑西公铁立交桥,大量丙烯泄漏,导致杭甬线铁路中断交通12小时。2008年6月12日,云南省昆明市安宁齐天化肥厂发生硫化氢气体泄漏事故,导致6人死亡,28人入院治疗。随着危险化学品事故的不断增加,世界各国对化学事故的预防给予极大重视,无一例外地对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系统的建设投入大量的资金,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安全管理法规和标准体系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机制,建立了统一高效的指挥协调机构,灾害救援资金充裕,技术装备先进,并高度重视灾害救援规划和人员培训。

虽然我国近年制订了一系列有关法规、规定和国家标准,如国务院令第344号《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并与1996年,原化学工业部与国家经贸委联合组建了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系统,该系统由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办公室和8个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抢救中心等组成。但由于目前我国现有危险化学品行业的应急法制基础不健全、应急管理薄弱、应急力量分散、应急指挥职能交叉,应急装备数量不足、救援能力差,致使我国目前存在严重的化学危险品事故隐患,各种危险化学品重大事故每年频繁发生,造成重大损失和惨痛的教训。由于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具有感知慢,影响力大,救援不易展开等特点,其泄漏后的扩散过程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加上疏散人员具有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因此,如何快速有效地安全疏散受灾人员,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有待解决的问题。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毒气泄漏而造成的环境污染,能源浪费以及生态平衡的破坏,会严重阻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间接损失实际上比直接损失要大得多,是很难用数字来衡量的,而且往往突发性强、影响力大、持续时间长,难以恢复和再生。

本文根据指导老师参与的几次化学危险品泄漏事故处置总结的经验,结合国

外一些发达国家处置类似事故的方法,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就假想化学事故泄漏,

建立疏散模型,模拟疏散过程简单报告。

研究方法

本文针对城市典型危险化学品泄漏,采用泄漏模型,进行扩散范围的确定,比较差异并确定疏散范围,社区居民、企业员工,行人的应急疏散心里特征和行为特征,根据人员的疏散心里和行为特点,交通工具混合疏散动力学模型。通过疏散过程,仿真评估城市应急疏散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并以西安西郊工业区危险化学品泄漏为例。

首先对事故人员心理及行为特点的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并运用SPSS 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人员在毒气泄漏事故中的心理及行为反应与其基本信息和安全素质做独立性χ2(卡方)检验,得到不同疏散人群在疏散行动时的相关因素。与员工在毒气泄漏事故中心理及行为反应相关的因素有12个,按相关度大小排列为是否清楚厂内危化品储存的位置或性质、性别、是否有熟知的避难点等。与居民在化学危险品泄漏事故中心理及行为反应相关的因素有10个,按相关度大小排列为教育程度、经历事故、年龄、家中是否有行动不便的人等。与行人在毒气泄漏事故中心理及行为反应相关的因素有3个,按相关度大小排列为是否经历过毒气泄漏事故、路过该企业频率、性别等。

然后分析总结调查报告并查阅有关资料和实地调研,充分考虑工业区有关因素(危险化学品泄漏源、企业员工素质、周边居民实际情况、人员心理及行为特点、行动时间、应急机制、现场指挥员、工业区周围交通现状、工业区周围环境因素),建立当化学危险品泄漏时可供选择的应急疏散模型。同时采用Building EXODUS分别对三类人员(企业员工、附近居民,路上行人)在三个区域的疏散情况进行仿真模拟,仿真时考虑不同人群的性别,年龄、行动速度和反应时间等,得到他们的平均疏散时间,化学危险品的毒性、扩散速度等因素得到他们的伤亡百分率。分别对不同的模型和避难点位置选择进行模拟,结合伤亡百分率,分析评价各种模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确定合适的疏散模型。

研究过程

1问卷调查:

由于工业区域内,危险化工企业员工和周围居民对事故的敏

感程度,事故发生后的反应较一般普通企业有较大差异,故有必要对西安西郊工业区域内的某化工企业员工及周边居民进行有关问卷调查

1.1 人员速度调查

众所周知,不同年龄、性别人员的行走速度是不同的,所需的疏散时间也不一样,因此,对于不同年龄、性别人员的行走速度调查统计,详见表1.1。

表1.1 不同年龄、性别人员速度统计

不同人群水平行走速度

(m/s)

中青年男士 1.25

中青年女士 1.05

老人及儿童0.76

结合不同年龄、性别人员速度的统计结果,本文对疏散人员行动的最低速度和最高速度进行综合考虑,最终结合资料和调查结果设定见表1.2。

表1.2 不同年龄、性别人员速度设定

不同人群最低行走速度

(m/s)最高行走速度(m/s)

中青年男士 1.2 1.4

中青年女士 1.0 1..2

老人及儿童0.7 0.9

1.2 厂区员工调查

对厂区内进行疏散模拟,只需要考虑厂内员工的基本情况,因此,对厂内员工的年龄、性别和反应时间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统计结果如表1.3。

表1.3 员工年龄*性别*反应时间的关系

序号

性别年龄反应时间行走速度

(m/s)

人数

百分

1

男中青年18-55

1min内

1.2-1.4

126 76.4%

2

男中青年18-55

5min左右

1.2-1.4

4 2.4%

3

男中老年55岁

以上

1min内

0.7-0.9

4 2.4%

4

女中青年18-55

1min内

1.0-1.2

27 16.4%

5

女中青年18-55

原地等待

1.0-1.2

4 2.4%

1.3 居民人员调查

对居民区的疏散模拟,本文只需要考虑居民的基本情况。设定事故发生时需要疏散的居民为500人。在此,对居民的年龄、性别和反应时间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由于居民基本情况的复杂性,在模拟中将居民分为21类,统计结果如表1.4。

表1.4 居民年龄*性别*反应时间的关系

序号性

年龄反应时间

行走速度(m/s)

人数

百分

1

男儿童、青少年18

岁以下

1min内

0.7-1.0

1 0.8%

2

男儿童、青少年18

岁以下

10-20min

0.7-1.0

1 0.8%

3 男中青年18-50岁1min内 1.2-1.

4 30 24.5%

4 男中青年18-50岁5min左右 1.2-1.4 11 8.9%

5 男中青年18-50岁10-20min 1.2-1.4 1 0.8%

6 男中老年50以上1min内0.7-0.9

7 5.7%

7 男中老年50以上5min左右0.7-0.9 3 2.4%

8 男中老年50以上10-20min 0.7-0.9 2 1.6%

9 男中老年50以上原地等待0.7-0.9 1 0.8%

10

女儿童、青少年18

岁以下

1min内

0.7-1.0

1 0.8%

11

女儿童、青少年18

岁以下

5min左右

0.7-1.0

2 1.6%

12

女儿童、青少年18

岁以下

10-20min

0.7-1.0

1 0.8%

13

女儿童、青少年18

岁以下

原地等待

0.7-1.0

1 0.8%

14 女中青年18-50岁1min内 1.0-1.2 22 18.0%

15 女中青年18-50岁5min左右 1.0-1.2 10 8.2%

16 女中青年18-50岁10-20min 1.0-1.2 9 7.3%

17 女中青年18-50岁原地等待 1.0-1.2 1 0.8%

18 女中老年50以上1min内0.7-0.9 12 9.8%

19 女中老年50以上5min左右0.7-0.9 2 1.6%

20 女中老年50以上10-20min 0.7-0.9 3 2.4%

21 女中老年50以上原地等待0.7-0.9 2 1.6% 1.4 马路行人调查

对马路的疏散模拟,设定事故发生时需要疏散的行人为100人。在此,对行人的年龄和性别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模拟中应将行人分为4类,统计结果如表1.5。

表1.5 行人年龄*性别的关系

序号性别年龄行走速度(m/s)人数百分比

1 男中青年18-50岁 1.2-1.4 41 68.3%

2

男中老年50岁以

0.7-0.9

4 6.7%

3 女中青年18-50岁 1.0-1.2 1

4 23.3%

4

女中老年50岁以

0.7-0.9

1 1.7%

2.疏散模拟

由于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的复杂性和持续性,如何减少化工企业发生化学品泄漏事故后的人员伤亡,对事故涉及的各类人群进行快速有效的疏散,已经成为保证人员安全急需研究的课题。本文采用人员疏散模拟软件Building EXODUS对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进行区域疏散的模拟分析。

2.1 疏散软件

2.1.1 疏散软件概述

EXODUS是一套模拟大量的人群从各种类型的围合区域疏散的软件。它能较真实地模拟疏散人员和场景的若干属性和行为,追踪疏散过程的诸多细节,并在此基础上给出较全面详实的预测结果。模型不仅仅可以得到疏散总时间,还可以追踪记录每个人的运移轨迹。

该软件包含五个相互作用的子模块:人员模块(Occupant)、运动模块(Movement)、行为模块(Behavior)、毒性模块(Toxicity)和危害模块(Hazard)。

其中人员模块包括疏散人员的年龄、性别、步行速度和反应时间等;运动模块包括人员的超越、侧向运动等行为;行为模块包括局部的个人反应策略;同时还有火灾事故所引发的毒性和危害部分;此外模型还注意到了疏散过程中人与人间冲突的问题[34]。

2.1.2 疏散软件模拟步骤

(1)绘制出建筑物的现有平面布局图。其中重点突出疏散路线、安全出口以及疏散楼梯。

(2)对人员状况的研究。包括消费人员的年龄构成、整体文化水平、整体的安全意识,另外也应该考虑使用者的安全意识水平等。

(3)设定参数。影响疏散时间的各种参数都应一一设定。比如,不同情况下人员对事故的反应时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以及使用者和消费者之间有无信息交流、事故发生位置导致安全出口的使用情况等等。

(4)模拟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处理。该结果反应的是建筑物现有结构与使用者和外来人员共同作用下的疏散时间,能够比较客观的反应出目前状况下建筑物的安全疏散性能。

2.2选取疏散模型

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氯气)泄漏事故的疏散区域可以分为三部分:化工企业厂区、居民区和马路,该区域总长602m,宽180m,具体平面布置图如图2.1,假定图中红色点为氯气泄漏点。-

图2.1 疏散区域平面布置图

化工企业厂区长260m,宽150m,疏散出口即总厂大门长10m,障碍物为8个60m×30m的厂房。居民区长130m,宽90m,疏散出口即居民区大门长6m,障碍物为6栋居民楼和4个绿化带,居民楼为50m×10m,绿化带为15m×7m。疏散马路长602m,宽30m,考虑到毒气泄漏事故的特殊性,此处的应急避难场所设定为人防工程,疏散出口即人防工程入口1.5m,障碍物为两侧的绿化带。

2.3 区域疏散模拟

为了更好的考虑员工、居民、行人三类人群的不同心理及行为特点,结合调查分析统计结果,该模拟将疏散分为厂区厂疏散、居民区疏散、马路疏散三部分。

2.3.1企业员工疏散

对厂区内的员工进行疏散模拟,该区域疏散图如图2.2。

出口

图2.2 厂区疏散图

选择疏散人群为厂内员工,设定事故发生时需要疏散的员工为300人,,设定人员随机分布。

图2.3 员工随机分布初始状态图

在4min左右时,反应时间在1min以内的人员基本疏散完毕;在8.5min时,反应时间在5min左右的人员基本疏散完毕;20min后,原地等待救援的人员开始疏散。不同时段疏散人员分布密度图如图2.4。

(a)30s (b)1min (c)2min

(d)3min (e)4min (f)8.5min

图2.4 各时段疏散员工分布图

第一个到达出口的员工所用时间为18.34s,27min3s时所有人员全部疏散完毕。由于疏散出口厂大门较宽和人员的反应行动时间不同,出口处总计出现拥堵现象的时间仅为1.86s。疏散人员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2.5,每5s出口处的瞬时人员流量如图2.6。

图2.5 疏散人员数量随时间变化图

图2.6 每5s出口处的瞬时人员流量图

由图4.5、图4.6可知,人员疏散的高峰期主要集中在前4min,这与人们的反应时间有直接的关系。根据第三章的统计结果,疏散员工的反应时间与其基本信息和安全素质的8个因素有关,并且相关度如下排列:是否经历过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是否熟知厂内各条疏散通道>是否了解生产工艺>性别>教育程度>是否有熟知的避难点>是否清楚本厂危化品存在的事故风险>是否懂得危险化学品泄漏时的自救常识。

厂区泄漏疏散区域内,人员最为集中地点为厂门前的空地,由于拥堵仅为1.86s,因此,对该区域进行1min中毒死亡百分率的估算。如图2.7,红色圆点为危险化学品泄漏位置,黑色圆点为员工出现频率较高的地点。

图2.7 厂区疏散区域中员工出现频率较高地点

2.3.2 居民疏散

对居民区内的居民进行疏散模拟,该区域疏散图如图2.8。

图2.8 居民区疏散图

选择疏散人群为居民,设定事故发生时需要疏散的居民为500人,设定人员随机分布,状态密度如图2.9。

图2.9 员工随机分布初始状态图

在3.5min左右时,反应时间在1min以内的人员基本疏散完毕;在8min时,反应时间在5min左右的人员基本疏散完毕;在20min时,反应在10-20min的人员疏散完毕;20min后,原地等待救援的人员开始疏散。不同时段疏散人员分布

密度图如图2.10。

(a)30s (b)1min (c)2min

(d)3min (e)3.5min (f)8min

(g)10min (h)20min

图2.10 各时段疏散居民分布图

疏散人员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 2.11,每5s出口处的瞬时人员流量如图2.12。

图2.11 疏散人员数量随时间变化图

图2.12 每5s出口处的瞬时人员流量图

由图3.11、图3.12可知,人员疏散的高峰期主要集中在前3min,然后在5分钟左右出现一个小高峰,这与人们的反应时间有直接的关系。疏散居民的反应时间与其基本信息和安全素质的4个因素有关,并且相关度如下排列:家中人口数>家中是否有行动不便的人>是否经历过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教育程度。

如图2.13,黑色圆点为居民出现频率较高停留时间较长的地点,

图2.13 居民区疏散区域中员工出现频率较高地点

2.3.3 马路行人疏散

对马路区域进行疏散模拟,该区域的疏散图如图2.14。

图2.14 马路疏散图

该区域的疏散人群为员工、居民和行人的混合群体,为了研究马路可能出现的最为拥堵的情况,本节讨论马路上人数最多的时间段,即300名员工、500名居民和100名行人,总计900人同时存在与马路上的时间段。人群特征综合考虑问卷调查的情况,由于员工和居民在此前已有疏散行为,而且行人又处于运动状态,所以所有人员的反应时间普遍较快,此处均设定为30s以内,设定人员随机分布,状态密度如图2.15。

图2.15 马路上人员随机分布初始状态图

不同时段疏散人员分布密度图如图2.16。

(a)30s

(b)1min

(c)2min

(d)3min

(e)5min

图2.16 各时段疏散人员分布图

疏散人员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 2.17,每5s出口处的瞬时人员流量如图2.18。

图2.17 疏散人员数量随时间变化图

图2.18 每5s出口处的瞬时人员流量图

3:疏散模型

3.1人员疏散模型的基本结构和流程

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e,CA)是由分布在规则网格中的每一个元胞取有限的离散状态,并遵循确定的局部规则做出同步更新,即大量简单一致的个体通过局部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离散空间可扩展的动力系统[2]。由于CA是直接按照一定的规则来模拟非线性物理现象,因而它省去了构建微分方程的繁琐[3],具有很强的表达复杂关系的能力,成为一种有效的动态模拟手段[4-8]。

我们已建立了基于CA的大型公共场所人员疏散精细网格模型,并重点分析了人员疏散过程中从众行为的成立条件及其对疏散时间的影响[1]。本文将在改进已有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模拟更接近现实的混合疏散行为模式,并通过引入引导人这一要素,模拟不同的引导人数量、位置及其影响范围的设置条件下,引导作

用对疏散过程的影响。模型的基本结构和流程如图1所示,图中白色方框表示原有模型中的内容,浅色方框表示在原有模型基础上的改进部分,深色方框则表示在后续研究中将会逐步完善的内容。

模型结构及建模流程图

Fig. 1Structure and flowchart ofCA-based occupant evacuationmodel

3.2人员疏散模型的基本假设

(1)网格划分:对建筑物平面空间进行均匀的网格划分,使每个网格对应一个元胞。根据密集人流中典型的人员空间分配标准[9],每个元胞应当对应0. 5 m×0. 5 m的空间;

(2 )网格属性:(图2)每个网格可能被墙壁、障碍物、疏散人员、引导人占据,也可能是疏散出口,或者为空。网格图可以根据实际疏散发生场所的大小自动生成,每个网格的属性可以由建筑物内部的空间格局来确定,从而可以保证较好的仿真模拟效果。设定好的场景可以用数据文件的形式保存下来,以便在下一次模拟时直接调用;

(3)人员特性:这里只考虑疏散人员的身体强壮程度,分为强(青壮年)和弱(老幼病残)两种类型。疏散人员的位置和特性由随机产生,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预先设定;

(4)可能移动方向:模型采用CA模型的Moore型邻域(图3),疏散人员有8个可能

的移动方向。

(5)时间步长:基于所有人员的位置都是同步变更的模拟规则,规定每个时间步长里每个人员只能移动一个网格。那么,根据正常情况下人的行走速度是1m/s[22]的标准,以及每个元胞对应的空间是0. 5m×0. 5m的前提条件,每个时间步长耗时就应当是0. 51. 0=0. 5s;

3.3疏散速度与疏散时间

在已建立的人员疏散模型中,假定所有人员的疏散过程都是匀速的,因此,对应于一个固定的时间步长,可以用时间步来统计最终的疏散时间。但是,考虑到人员实际的疏散速度与其周围的人员密度有很大关系,我们对原有模型中人员疏散速度和疏散时间的计算进行了改进。

图2网格属性及疏散人图3疏散人员可能的移动方向图4用于计算人员员特性示意图Fig. 3Possiblemoving directions 密度时的范围Fig. 2Attribute of grid and of occupants Fig. 4Definition of evacuee’s characters scope in calculating people’s

density

模型视人员个体移动到达疏散出口为疏散成功。按照每个元胞对应0. 5m×0. 5m 空间的前提条件,每个时间步长耗时应当是0. 5/V秒,因而总疏散时间可以计算如下:

(1)通过式(1)计算出每个人每一步的实际速度;

(2)对每个人逐步计算当前步的实际耗时,并与前一时间步的实际耗时进行累加,直到其到达出口为止。这时的耗时累计值就是每个人的实际疏散时间;

(3)当最后一个人疏散成功时,对所有人员的疏散时间进行比较,其中的最大值则为最终的疏散时间。

3.4个体特性和从众行为的运动模型

3.4.1考虑个体行为及要素

人员疏散模型模拟的是在特定场所、特定环境下的特定人群的行为。因此,疏散行为发生的场所、疏散人员和疏散时的环境条件构成了模型的基本框架。图1表示了人员疏散模型建立的基本框架和流程。具体地,描述模型的各组成部分性质的要素有:

疏散场所:包括场所的大小、空间格局;障碍物的位置、大小、可攀越性;疏散出口的位置、大小等。

疏散人员:包括需要疏散的人数、个体所在位置、个体特性(青壮年和老幼病残)。

疏散时的环境条件:包括照明状况、信息交换情况、和诱导灯的数目及位置等。

3.4.2行人运动二维元胞自动机状态转化

3.4.2.1行人运动不仅对道路交通的运行监控有重要影响,在规划设计办公大

厅、市场、商业街等人流密集的场所时,也需要考虑其使用效率以及应付各种突发事件(如火灾和地震)的能力.但到目前为止,有关的研究工作还相对很少,主要是因为行人在变速、转向方面比车辆更智能和灵活,能根据周围环境选择合理的速度和方向,不像车辆运动受车道限制,而且轻微的推撞也是可以接受的,但其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更加多样和复杂,这就给模拟带来一定的困难.。

3.4.2.2研究行人运动的模型主要的思路:考虑行人之间以及行人和环境之间作用力的“社会力”模型在交通流模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规则”模型则结合了这两方面的思路,通过改变网格本身的一个特殊属性来实现较远距离上行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总的来说,考虑了社会力”的模型显得更加合理,但由于对“社会力”的确定较为复杂和繁琐,实际操作比较困难.而目前大多的“规则”模型由于过多依赖于交通流模型建立起来的规则,对行人运动特殊性考虑不足,使模型还不能很好的模拟很多实际观察到的行人运动的特殊现象,如“同向人同道”(即在行人相向运动中自组织形成的同向行人集中在同一些“道”上)等.本文提出的二维行人运动的元胞自动机模型正是基于行人的这些基本运动特性,通过简单的规则制订和给定的参数,研究了两向行人运动中出现的自组织和临界现象.

3.4.2.3模型描述

该模型定义于二维平面系统中基本结构是一个WxW的均匀网格,其中W是系统尺寸.在每一个时刻,每个元胞的状态为空或仅被一个行人占据.元胞尺寸参考实际情况定为0.4 x 0.4 m2,这是密集人群中单个人员所占据的典型空间大小,模型中每个行人在每个时间步只能移动一格.根据经验,在正常情况下行人的平均速度是1.00 ms,.因为模型中所有人员是并行变更位置的,这样就引入了反应时间问题,则在正常行进情况下每个时间步为0.4/1.0=0.4 s;在这个时间里人能够认识周围环境并作出反应,并同模型所确定的微观规则相协调.

对元胞自动机而言,每个元胞的状态依赖于它邻域内的所有元胞.本文模型使用Von Neumann邻域,即某一元胞下一时间步的状态由其邻域内所有元胞当前状态所决定,包括它周围4个相邻元胞及它自身.

在实际生活中,虽然行人的运动在局部是比较散漫和随机的,但其运动方向一般是明确的,为了使模型简单而不失真实性,在这里定义了两个方向运动的人员,即从下向上和从左向右的行人.我们采用周期性的边界条件,即如果上行行人到达了上边界,他将移到下边界;而如果右行行人到达了右边界,他将移到左边界.与此同时,如果需要的话,上行行人能够穿过左(右)边界直接到达右(左)边界;右行行人也能够穿过上(下)边界直接到达下(上)边界。在整个模型运行过程中每个行人运动方向保持不变,这样就保证了每一类型行人的各自总数目保持不变.

模型中所有元胞的状态是同步变更的,在每个时间步有两个基本问题需要解决,即行人的路线选择以及当多于一人同时竞争一个空格点时产生的突.图7给出了处在中心位置的上行行人可能遇到的所有构形.模型中定义该行人的运动规则为:如果上方相邻的格点未被占据,则选择进人该格点,无论他左右元胞的状态如何,如图7(a)所示.如果上方相邻的格点在当前时间步被其他行人占据,则他选择的路线将取决于此格点上行人的运动方向,所有情况如图7(b)一(g)所示:对构形图7(b),中心位置上的行人可能会选择向左、向右运动或是在原地等待,设定这3种选择的概率分别为PLl 1, PRl 1和Pwl l;对构形图7(c),他选择向右运动或原地等待的概率分别为PRl:和Pw 12;对构形图7(d),他选择向左运动或在原地等待的概率分别为PL1:和Pw 13;对构形图7(e),他选择向左、向右运动或原地等待

的概率分别为PL21 1 PR21和Pw 21;对构形图7(f),他选择向右运动或原地等待的概率分别为PR2:和Pw 22;对构形图7(g),他选择向左运动或原地等待的概率分别为PL23和Pw 23;对构形图7(h),他选择后退或原地等待的概率分别为P。和Pw3,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强化后退步的作用,模型规定,在某一时间步后退的行人在等待了一个时间步后才能重新移动.最后,如果邻域内所有的格点都被他人占据,则该行人在当前时间步将不能移动.同样地,我们对右行行人规定了类似的规则.

图7上行行人可能遇到的情况示意图

此外因为在模型中,每个格点在一个时间步内只允许被一个行人占据,所以当多于一个行人同时竞争同一个格点时就会产生冲突.在这种情况下,仅其中一人可以移动到该格点,其他竞争者在该时间步将不作移动,模型规定每个竞争者的机会均等.这样,整个模型的规则已经完全建立.该模型规则的最大特点在于:行人能够判断前行者的类型(在这里为运动方向),并据此进行相对合理的路线选择.在这个模型里引人了一些不同于交通流模型的规则.首先,当其上方相邻格点被占据时,行人能够灵活地移动到左右相邻的格点;其次,在行人的上、左、右相邻的格点都被占据时,他能够方便地后退.2模拟与结果开始时,行人以概率P随机分布在WxW的正方形网格的格点上,每种类型行人的密度为p/2.总密度定义为Nl(W x W), N为总行人数,WxW为总格点数.每个时间步行人平均速度(、>定义为成功向前运动的人数除于行人总数N.平均行人流量的值取最后5000个时间步的数据进行计算,这是为了排除初始随机分布的干扰,本文所有模拟过程达到稳定状态的时间不超过5000个时间步,所以这种选取是合理的.

模拟中各参数的设定,令PL1 > = PR11 = 0.25,pwlt=0.5; PR12=0.9, Pw12=0.1; pL13=0.9, pw13=0.1;PL21=0.4, pR21=0.1, pw21=0.5; pR22=0.1, pw22=0.9;PL23 = Pw23 = 0.5以及Pa= 0.1, Pw3= 0.9.其依据为:

(1)当前方相邻格点被另一上行行人占据时,如果左右相邻格点均为空,则他向左右移动的概率相同,由于同向运动行人之间的“吸引”作用,所以设定留在原地的概率比向左右移动的概率要大,为0.5;而如果左右相邻格点只有一个

被占据时,根据行人远离密集人群的倾向,认为他向左右另一空格点移动比留在原地的概率大,这里分别取0.9和0.1是为了凸现这两者的差别.

(2)当前方相邻格点被一右行行人占据时,如果左右相邻的格点均为空,则他向左右移动的概率就不相同,因为在实际情况下该行人能预测到前方行人将向右运动,所以他选择右移的概率显然要小很多,模型中取0.1,同时认为他留在原地的概率(取0.5)比左行的概率(取0.4)稍大,这是出于人们偏重节省体力的考虑;而当左边相邻格点被占据时,根据同样的理由,他将更倾向于留在原定(取概率0.9);而如果是右边相邻格点被占据,根据行人有远离密集人群的倾向应该是向右运动的概率较大,但由于前方是右行行人,出于人们偏重节省体力原则,他留在原定的概率也较大,这种情况下模型取了一个折中值,两种选择概率均取0.5.

图8 二维两向行人运动状态示意图

模拟结果给出了行人运动的状态转化过程,如图8所示,空心圆点代表右行行人,实心圆点代表上行行人.在密度很小时,行人通过一些调整很容易就可以达到自由运动状态.随着总密度增大,将自组织成多个自左上向右下的条状行人分布带,每个分布带内行人运动类型相同,相邻分布带行人运动类型不同并由空格点分布带隔开,空格点分布带的存在保证了所有行人均能自由运动.随着密度

城市公共安全存在问题

所谓城市公共安全,是指城市内的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未受到威胁,涉及公共领域的秩序、利益、价值能够按照公共生活的固有逻辑正常运转的状态。维护和保障城市公共安全至关重要,一旦城市公共安全出现危机,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就会遭受损害,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也会受到负面影响。 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会凸显出来,城市公共安全将随之进入一个高风险阶段。2009年,我省人均GDP约为26000元人民币,约合3800美元,开始进入到这一阶段,此后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呈多发态势,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难度加大,社会安全面临新挑战。因此,加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成功防范和控制各类城市公共安全事件,是我省各级地方政府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 我国历来重视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特别是对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成效显著。但是,从目前的整体情况来看,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部分领导和群众缺乏安全风险意识。一些领导存在侥幸心理,没有把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纳入到城市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中来,得过且过。许多群众缺乏防范风险的观念,对于危机的征兆反映不敏锐,应急避险的常识少,自救互救的能力差;二是城市公共安全基础设施薄弱。我省多数城市的公共安全基础设施设防标准偏低,再加上年久失修和人为损坏,安全欠账较多。特别是对城市公共安全进行监测、预警、调查、评估的信息网络系统

建设滞后,严重降低了维护和保障城市公共安全的能力;三是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尚未建成。成熟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是包括预防、准备、应对和恢复在内的复杂系统,应急管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当前我省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还是以应急处理为核心,忽视了预防、监测与评估,缺少完整的体系和流程设计;四是社会参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不足。城市公共安全涉及整个社会,它的实现依赖于政府、社会组织、私人机构以及市民个人的共同努力。但目前我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安全管理的规模较小、主动性也不够,主要是在应急处理阶段通过政治动员形成的捐款捐物和现场支援。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并完善我省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着力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第一,强化对全民的城市公共安全宣传和教育。一方面,要借助专业训练机构常态化、制度化地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进行安全风险意识灌输和相关管理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努力使他们了解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职责所在,并掌握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程序、方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切实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防范和处置各类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的作用,多样性、经常性地对公众进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和自救互救能力培训,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的地方还应定期开展火灾、地震等危机应急演练,力争让广大群众在面对城市公共安全危机时不仅能够沉着冷静地开展自救,而且能积极主动地协助政府进行互救。 第二,加强城市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中

公交安全管理论文公共安全管理论文

公交安全管理论文公共安全管理论文: 城市公交安全管理工作初探 摘要:为市民提供安全、舒适、快捷、准点的乘车条件是公交行业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以笔者之见,做好公交的安全管理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安全管理干部队伍建设;(2)加强职工队伍建设;(3)发挥综合力量,强化安全管理;(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安全行车环境。 关键词:城市公交;管理;对策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0)03-143-02 随着国家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城市公共交通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在一个城市的经济建设和市民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地位更为重要。政府和市民对城市公共交通的安全服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市民提供安全、舒适、快捷、准点的乘车条件是公交行业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以笔者之见,做好公交的安全管理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安全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因为安全管理干部是一线的指挥官,是公司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者,相当于一个“传感器”,只有通过他们才能把公司的规章制度和安全服务理念传导到每个职工身上。因此,加强路队长的工作责任心,

提高路队长的业务技能,加强车队安全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是做好车队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 我司在加强车队管理干部建设中已迈出了新的步伐,出台了新的管理办法,有效的提高管理干部工作能力。作为一名车队安全管理干部,只有自身的综合素质过硬,才能做好车队的各项管理工作。首先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学习,在学习方面,除了不断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开阔自己的视野,创新自己的思维之外,大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小到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和业务技能必须要有深入的了解,有了过硬的政治思想基础和娴熟的业务技能,才能把握好政策性和方向性,才能切实有效的为基层职工服务;二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认识到政府的惠民政策出台后,客流和营收已不在是车队管理干部关注的焦点,加强安全服务管理是车队工作的重点;三要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深入实际,全面细致的掌握路队的实际情况,包括车辆状况、职工思想动态和生产经营状况都要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对业务不精,责任心不强的职工要重点进行监督和教育;四要关心职工,切实解决职工工作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增强路队的团队精神;五要具备足够的协调能力。这个协调能力包括外部交通管理、市政等部门的协调和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六要在工作中以身作则,公正廉明,不“吃、拿、卡、要”职工财物,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并持之以恒,路队的各项管理工作才能有新的突破。

最新城市道路交通安全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

前言 交通运输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中一个重要部门,在综合运输系统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目前道路交通安全状况令人堪忧,自汽车问世以来,全球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累计达到上千万人,而且还在不断增多。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交通流量迅猛增长,但是,道路基础设施较差,道路上人车混行,公众安全意识淡薄、交通管理水平较低,事故急救能力较差,道路交通事故不断增加,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提高道路交通安全,降低道路交通事故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疾病伤害研究报告中,预测从1990年至2020年将发生很大变化:在全球主要死因排序中,道路交通事故伤害将上升为第六位;全球道路交通事故伤害死亡人数将从100万增加到234万(占所有死亡人数的3.4%);在中等和低收入国家,道路交通事故死亡平均将上升80%左右,而在高收入国家将下降30%左右。 2002年,全国公路交通管理部门共受理道路交通事故77.3万起,死亡人数达到10.9万人,受伤人数56万人,而同期我国的汽车保有量之占全世界的1.9%,道路交通事故的死亡数却占全世界的15%左右。目前,我国城市年均车祸死亡率为每一万辆车死亡50人左右,分别是日本的26.5倍和美国的17.8倍。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状况相对于世界水平要差的多,道路交通事故所造成的损失也比较高。近十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人口剧增,据推算,到2010年,我国城市人口可达到6.5亿人左右,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0%,因此,在未来的10年里,我国城市人口和产业规模将迅猛增长,大批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交通需求、城际间的交通量也随之扩大。虽然我国连续加大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但与机动车的增长速度相比,公路建设的发展仍相对滞后,远不适应人们对机动化的需求,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道路交通事故最为严重的国家。

00292-12第十一章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

第十一章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 1.[识记]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含义是什么?[201104单选、201107单选]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是城市政府遵守和执行法律,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通过系统化的制度和政策消除威胁城市公共安全的原因,并且及时治理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实现保障生产、生活和城市安全目的的管理过程。 2.[领会]简述不同社会形态下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区别? (1)在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没有单独设置城市政府,在京城由皇宫专设官员及其部门管理城市安全,在其他地方,由城乡共管的地方政府兼管城市安全;而近代以来,由单独设置的城市政府负责城市公共安全管理。 (2)在古代社会,城市的公共安全管理主要限于抵御自然灾害、火灾等,由于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奴隶存在着对奴隶主的人身依 附关系,因此,从社会关系方面看,基本上不存在公共安全管理问题;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公民争取权利的进展,城市的公共安全管理不仅有由自然界因素引起的公共安全问题,而且有由社会性因素引起的公共安全问题。 (3)资本主义社会城市的公共安全管理由于其国体的性质,尚具有历史的局限性;社会主义国家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第一次具有比 较彻底的公共性质,它造福于社会的绝大多数成员。 3.[综合应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原则有哪些? 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1、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中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有两方面含义: (1)一方面是对主要由人为因素引起的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必须通过采取科学、切实、可靠的措施,消除产生公共安全问题的原因和 隐患,从而做到基本上避免这类公共安全问题的发生; (2)另一方面是对自然灾害等不可避免的公共安全问题,必须事先做好充分的救灾准备,为及时、有效地救灾创造前提条件。 2、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中遵循“防治结合”的原则,就是在公共安全问题发生时,根据事先准备的公共安全问题治理预案,及时组织 力量,投人物力,采取措施,控制住公共安全问题的扩大,尽量把其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 二、统一指挥的原则。 1、其含义之一是由最高行政首长个人作出决定,把这种决定作为命令统一下达,该行政首长对所处理的公共安全事件负责。 2、含义之二是组建一个由多种相关专业部门的负责人组成的委员会,其功能一是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发挥集体智慧的优势,为最高 行政首长作出决定提供咨询意见;二是在执行层面,分工负责,执行最高行政首长的决定; 3、含义之三是在处理公共安全事件的整个执行系统中,每个成员都只对一个直接上级负责,服从其指挥,听从其命令。 三、各专业力量分工与协作的原则。 1、在分工方面,其含义是各司其职,运用专业的技术和设备,行使政府部门的专门职能,发挥专业队伍的功能,解决公共安全事件中 与专业队伍相对应的专业领域问题。 2、在协作方面,其含义一是对职能有交叉的事务,明确某个部门负有主要责任,其他部门负有次要责任;二是明确负有次要责任的部门,具有主动配合负有主要责任部门工作的义务,对不认真履行主动配合义务的负责人或工作人员应追究其责任;三是各方都有向其他 方提供必要信息、保持及时沟通的义务。 四、确保处置城市公共安全事件所必需的物资及时充分供应的原则。 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物质的。城市公共安全问题会造成相关物质资料的缺少、损坏或变异等。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公共安全 事件,必须补齐所缺少的物质资料,修复被损坏的物质资料,纠正变异物质资料的功能。 2、因此,补齐、修复或纠正相关的物质资料,是解决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决定性、关键性环节。 3、处置城市公共安全事件各方面的工作,都是围绕和服务于补齐、修复或纠正物质资料的工作;处理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的其他各项原则,也相应都是围绕和服务于确保处置城市公共安全事件所必需的物资及时充分供应的原则。 五、提高市民防灾救灾的意识和能力的原则。 1、自然灾害有时难以避免,如果市民具备较强的救灾意识和能力,就能从根本上提高整个城市的救灾能力。 2、对人为引起的灾害,如果市民也都具备在本职工作岗位或生活场所预防和抵御人为灾害的意识和能力,必然能从根本上提高整个城 市的防灾救灾能力。 3、提高市民防灾救灾的意识和能力,一靠学习,二靠训练。 4.[领会]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类型有哪些?[201104多选、201107简答] 一、治理自然灾害的公共安全管理 1、与其他的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相比较,自然灾害具有不可抗拒、影响面广、破坏力大、持续时间长、治理后遗症任务重等特点。 2、自然灾害是城市公共安全最大昀威胁,预防和抗御自然灾害是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首要任务。 二、城市消防类公共安全管理 1、城市消防类公共安全管理必须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2、与其他的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相比较,火灾对公共安全的威胁具有毁灭性、可预防、季节性发生、重点单位和人群尤其需要落实防范、科学技术和设备有助于提高预防火灾效果等特点。 三、社会治安类公共安全管理 1、对社会治安类公共安全问题,总体说来重在治本,控制治标,标本兼治。 2、一方面,各城市应针对本地区社会治安重点问题和突出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从源头上减少和根除导致社会治安问题的 隐患; 3、另一方面,对扰乱社会治安的人员和行为要及时破案,依法惩处,消除危害,在治标方面把扰乱社会治安的人员和行为控制在发案 率较低的水平。 四、卫生防疫类公共安全管理 1、在预防方面,一是制定、健全和遵守国际性公约,在医学、生物学、有机化学等学科的实验室,严格控制病毒和细菌外传,禁止或 限制试验新的病毒和细菌; 2、二是严密监视和控制已有疫情地区的疫情变化和向外传播,严密监视和控制地区类和机构类所饲养的动物界传染病向人类传播; 3、三是在医院系统建立和严格执行传染病预警制度,实行检验人员、医师、分管领导的工作责任制,确保首例和个别首批病例被及时 发现并向上报告;卫生防疫部门立即介入并诊断疫情;以卫生防疫部门为主,医院和公安部门协助,对上述首例或首批病人的接触者和 场所,立即采取隔离和消毒措施。 五、基础设施类公共安全管理 1、基础设施一般可以分为六类,分别是能源类、供排水类、交通类、邮政通信类、环境保护类、防灾类。 2、基础设施类公共安全管理重在预防,应经常对基础设施进行检查、保养和维修,必要时要及时更新,从而消除隐患。

公共安全危机论文 公共安全管理论文

公共安全危机论文公共安全管理论文 论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新闻发布的媒体应对策略 摘要:近年来,传统和非传统的安全威胁因素相互交织,自然、人为灾害交替呈现,国内各种危机的频繁发生使得危机新闻发布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业界在认同危机新闻发布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的同时,也不断地提出一些新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建设的高速发展,个人参与社会公共管理的意识越来越强。突发性事件中,媒体对事件的报道、描述、讨论和传播深深地影响着公众对事件和相关问题的理解与判断。这些都为危机事件中的政府新闻发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公共安全危机;媒体环境;新闻发言人 在公共安全危机事件来临之时,政府危机新闻发布便成为危机管理中关键的一环,在政府、媒体和民众等诸多力量的博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一种新闻发布制度,它的推行和实践对于国家政府的形象传播以及危机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正确引导媒体,在向民众传达及时准确信息的同时进而因势利导,制造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消弭危机创造有利条件,这成为政府危机公关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当代中国政府危机公关所面临的媒体环境 当前,已经进入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联合共存的媒体化时代。纸媒、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3G等时时处处充斥于人们的视线。

与此同时,在突发事件中媒体的角色、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极其重大的变化,其信息传播功能、舆论监督功能、整合社会资源功能不断强化。突发事件中,媒体在充分发挥其职能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负面效应。由于危机传播不同于一般新闻的传播,是在极大时间压力下对不确定状态做出的无章可循的传播。并不能要求媒体在短时间内保持冷静,树立国家大局意识,媒体的“断章取义”、“飞毛腿”、“放大镜”等副作用,很可能在公众恐慌躁动或群情激愤的感染下失去理智,迷失方向,极尽炒作渲染之能事,无形之中与危机的解决背道而驰。 二、危机公关中政府新闻发布的基本原则 每每在突发公共安全危机来临之时,国家政府的形象与声望接受挑战。因此中央领导作出指示:树立科学的新闻观,努力提高舆论引导水平。所谓树立科学的新闻观,就是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就是要实事求是,讲真话。千万不要对媒体撒谎。西方的很多政府组织、著名企业其实也是遵循这样的原则,他们称之为Tell the truth讲事实、Tell it first第一个讲、Tell it fast快一点讲、Tell it now现在就讲。我们将他们的共性归纳为:快速及时地讲真话。 同时,对外发布新闻的口径必须高度一致,不能提供互相矛盾的信息;各部门在应对媒体的时候,不能为了明哲保身,把问题推给别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要讲究艺术,做到顾全大局,避免顾此失彼;面对记者的提问,对于不清楚的,可以委婉告知,避免出现“无可奉告”之类的话。

公共安全问题研究

河南工程学院考查课 论文 公共安全问题研究 学生姓名:韩军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机电一体化1331班专业课程:安全科学概论 任课教师:段晓萍 2014年12月9日

公共安全问题研究 韩军 (河南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1191) 摘要:当前,公共安全已成为我国越来越突出的一个社会问题,与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息息相关,解决公共安全问题迫在眉睫。如何应对社会公共安全问题的挑战,化解我国公共安全危机,从而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本文给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公共安全现状对策 公共安全是政府和百姓都特别关注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公共安全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要条件。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公共安全,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与措施,人们的生存与生活将难以想象。因而维护公共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社会安定和发展的大事;是国家实施法律、治国安邦的重要职能;是加强公共管理、建设强大国家的一项系统工程。 公共安全问题始终与人类社会共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一问题的重要性越发凸显。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有了长足的发展,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改善。人们在满足基本的物品生活的同时,越来越关注生存质量。“公共安全问题”涉及到社会一切领域,是社会公众及各行各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打造平安生活、提升生活品质”已成为社会公众的共同呼声。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公共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威胁社会公众安全生存的一个重大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找到控制公共安全的切实有效办法。 我国正处于人均GDP在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这是社会必将经历的转型时期也是一个事故灾难频发的时期,因此关于公共安全事件管理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6年1月8日,我国又颁布了《全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这些都标志着我国已将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工作纳入法制轨道。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规划探讨(最新版)

( 安全论文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规划探讨(最 新版) 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规划探讨(最新版) 摘要:本文结合深圳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现状情况,分析目前道路交通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规划的目标、方法和策略进行探讨。同时,研究了城市规划与道路交通安全规划的关系,并对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应急预案的编制提出建议。 关键词:道路;交通;安全 1前言 1.1道路交通安全的定义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是指某一城市、路线、路段或交叉路口交通的安全程度,是交通事故发生情况是否严重的客观反映,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交通安全设施与交通管理的水平。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加强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研究,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有利于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并对增加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深圳道路交通安全概况 1.2.1交通事故概况 2000年12月12日至2006年10月20日,深圳市共发生适用一般程序处理的交通事故40338起,事故共造成5794人死亡、4355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3893.02万元。 1.3深圳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主要特点 1.3.1交通事故中受伤死亡人数与受伤人数之比高 统计表明,2001-2005年在深圳交通事故中受伤人数与死亡人数的比例为7.5:1,这个比例在日本和美国分别为128:1和76:1(2000年数据),即深圳的比例是日本的17倍和美国的10倍。 1.3.2由于交通安全意识不强引发的交通事故较多 违章驾驶造成交通事故者占有较大的比例,从相关事故调查资料来看,驾驶员酒后驾车、疲劳驾车、超速行驶等违章操作造成的交通事故占总数的60%以上。 1.3.3高速公路(公路)的事故率偏高 从统计资料看,深圳市死亡事故高发的路段集中在深惠公路、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城市公共安全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所谓城市公共安全,是指城市内的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未受到威胁,涉及公共领域的秩序、利益、价值能够按照公共生活的固有逻辑正常运转的状态。维护和保障城市公共安全至关重要,一旦城市公共安全出现危机,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就会遭受损害,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也会受到负面影响。 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会凸显出来,城市公共安全将随之进入一个高风险阶段。2009年,我省人均GDP约为26000元人民币,约合3800美元,开始进入到这一阶段,此后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呈多发态势,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难度加大,社会安全面临新挑战。因此,加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成功防范和控制各类城市公共安全事件,是我省各级地方政府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 我省历来重视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特别是对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成效显著。但是,从目前的整体情况来看,我省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部分领导和群众缺乏安全风险意识。一些领导存在侥幸心理,没有把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纳入到城市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中来,得过且过。许多群众缺乏防范风险的观念,对于危机的征兆反映不敏锐,应急避险的常识少,自救互救的能力差;二是城市公共安全基础设施薄弱。我省多数城市的公共安全基础设施设防标准偏低,再加上年久失修和人为损坏,安全欠账较多。特别是对城市公共安全进行监测、预警、调查、评估的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滞后,严重降低了维护和保障城市公共安全的能力;三是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尚未建成。成熟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是包括预防、准备、应对和恢复在内的复杂系统,应急管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当前我省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还是以应急处理为核心,忽视了预防、监测与评估,缺少完整的体系和流程设计;四是社会参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不足。城市公共安全涉及整个社会,它的实现依赖于政府、社会组织、私人机构以及市民个人的共同努力。但目前我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安全管理的规模较小、主动性也不够,主要是在应急处理阶段通过政治动员形成的捐款捐物和现场支援。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并完善我省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着力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第一,强化对全民的城市公共安全宣传和教育。一方面,要借助专业训练机构常态化、制度化地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进行安全风险意识灌输和相关管理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努力使他们了解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职责所在,并掌握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程序、方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切实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防范和处置各类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的作用,多样性、经常性地对公众进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和自救互救能力培训,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的地方还应定期开展火灾、地震等危机应急演练,力争让广大群众在面对城市公共安全危机时不仅能够沉着冷静地开展自救,而且能积极主动地协助政府进行互救。 第二,加强城市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中增加防灾减灾的内容,对公共交通、通信、电力、煤气、水利、热力、气象等重要基础设施,在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的各个环节,严格落实抗灾设防标准,积极开展灾害风险评估,增强抗灾基础能力。提高企业、医院、学校、大型商场、文化娱乐等人员密集场所抗灾设防标准,统筹兼顾安全性和经济性,定期深入开展地毯式、全方位的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工作。合理规划和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科学确定储备物资的品种和规模。建立吉林省城市公共安全基础信息数据库,将独立分散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努力构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信息管理平台。 第三,尽快实现从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到“全面管理”的转变。对于城市公共安

城市公共安全论文

城市公共安全 郑珂物理工程系广电编2班 引言:城市公共安全是一个涉及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保障城市公共 安全,要首先从立法上给予保证,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完 善的城市安全体系和应急机制,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城市的安全系 统,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齐心协力,确保城市公共安全。 关键词:城市公共安全存在问题维护 1 城市公共安全的内涵 1.1 城市工业危险源带来的风险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与此相关的各类重大安全事故威胁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如工业原材料因其化学、物理或毒性特性,容易导致火灾、爆炸或中毒的危险;储罐区、油库、生产场所、压力管道、锅炉、压力容器等疏于管理引发重大事故。 1.2 城市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存在的风险 城市的基本特点就是高密度的人口聚集形式以及高频率的人员流动,而公共场所作为人群聚集的地方,更是隐含了众多的安全隐患。商场、超市、车站码头、公园、旅游景区等人员聚集场所,都不同程度存在各类安全隐患,例如:安全设施陈旧、通道不畅、安全标识不清等。近年来事故频发,使得密集人群的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 1.3 城市公共设施 城市是人们生活、生产以及商业活动的中心,功能多样,结构复杂,特别是对水、电、气、油、信息、交通等资源的高度依赖性,因而也使遍布城市地下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煤气、天然气管网和电信、电力、网络管线系统显得特别脆弱,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威胁到城市的公共安全。 2 城市公共安全的特点 2.1 涉及范围广,破坏性强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城市公共安全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旦出现问题 就会牵涉到各方利益,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而后果往往随着危机的恶化而加剧,单体的突发事件极易被放大为群体的社会危机,造成巨大的损失。 2.2 风险的不确定性

城市公共交通安全浅析研究

城市公共交通安全浅析 摘要:城市公共交通是一个现代化城市必不可少的部分,是连接流通领域、社会生产以及国民生活的重要环节,可以说城市公共交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为发展城市经济服务,为公众出行提供便利。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安全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交通拥堵、交通设施与需求、应急处理机制、超载、车辆可靠性与安全性、驾驶员素质、国家法律法规等方面均存在着各种不确定因素,这就导致了各种各样的复杂的交通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更加影响了城市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本文主要介绍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公共交通的安全现状,进而寻求合理的解决途径,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关键词:城市公共交通安全管理 1.城市公共交通 1.1 城市公共交通背景及其结构 城市公交是一个现代化城市必不可少的部分,是连接流通领域、社会生产以及国民生活的重要环节,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最早出现于英国,1829年英国伦敦出现了第一辆马拉式公共马车,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其间经历了发展、兴旺、衰退和目前的复兴阶段。欧美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在发展城市交通方面曾走过一段弯路,在本世纪进入60年代后,城市小汽车发展过量,公共交通萎缩,造成城市交通拥挤,道路交通事故增多和城市空气、噪声等污染日趋严重,使城市交通陷入了混乱的状态。因此,日益恶化的城市交通迫使发达国家不得不转向重视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公共交通有了较快发展,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大,一些城市交通拥堵、出行不便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城市的发展。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不仅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措施,也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城市公共交通一般主要包括公共汽车,有轨电车,无轨电车,地铁和出租车等客运营业系统。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一个是公共交通运输工具和设施,另一个是公共交通规划与运营管理。 公共交通运输工具和设施子系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1.常规公共交通方式。主要是公共汽车、公共电车以及老式的有轨电车。

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和伤害防范中的薄弱环节与对策研究.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5期. [2].浅谈健全完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的迫切性. 《科学之友》.2010年21期.踪雪莲. [3].浅析初中开设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新课程·中学》.2016年3期.魏春华. [4].从桑枣奇迹所想到的——对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的思考. 《长治学院学报》.2008年6期.马爱兵. [5].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为学生的安全保驾护航. 《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3年10期.李端. [6].体验式安全教育必要性初探. 《青年时代》.2016年6期.李茂平. [7].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1年6期. [8].试谈小学青春期性安全教育. 《小学教学参考》.2013年33期.项芳梅. [9].中小学生交通法规教育进课堂. 《考试周刊》.2016年19期.付祥丽. [10].中小学安全工作现状及对策. 《贵州教育》.2007年16期.付刚. 二、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校园安全教育研究.被引次数:25 作者:易丹.教育学原理西南大学2009(学位年度) [2].中小学安全教育机制研究.被引次数:16 作者:陈慧萍.教育经济与管理湖南师范大学2010(学位年度) [3].海口市中小学安全教育调查研究. 作者:王丽芳.教育学原理海南师范大学2014(学位年度)

[4]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的实施与效果研究——基于政策分析的视角. 作者:赵志红.教育经济与管理北京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 [5].中小学安全教育现状与问题研究——以J区中小学为例.被引次数:1 作者:王玉政.教育学;教育政策学南京师范大学2011(学位年度) [6].体育视域下的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内容设置研究. 作者:梁佳麒.体育教学郑州大学2015(学位年度) [7].山东省义务教育阶段校园安全教育调查研究.被引次数:2 作者:王春萌.教育经济与管理曲阜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 [8].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中小学安全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对策.被引次数:1 作者:贾俊如.教育管理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 [9].转型期我国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研究.被引次数:12 作者:侯莹莹.公共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南京师范大学2011(学位年度) [10].深圳市中小学安全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作者:程锦廷.公共管理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学位年度) 三、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论文专著参考文献 [1]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和伤害防范中的薄弱环节与对策研究. 白莉.曹士云,2009第五届亚洲安全社区会议 [2]我国公共安全教育实训功能及项目设计研究. 刘英学.肖宝家,2012第二十届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职业安全健康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12年学术年会 [3]能力取向的公共安全教育模式探索以上海L学校毒品预防教育为例. 彭善民,2008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公共安全管理分论坛 [4]深圳市中小学生步行者道路交通伤害流行病学研究. 周丽.周国宏.董国营.袁碧涛,2009中华预防医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暨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世界公共卫生联盟第一届西太区公共卫生大会、全球华人公共卫生协会第五届年会 [5]上海市中小学多媒体教学环境对学生观看舒适度及视疲劳的影响. 杨玉娟.欧阳芳.尤小芳.谭晖.汪玲.王震维.李加,2014第五届中国教育技术装备论坛

城市规划论文: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问题及建议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问题及建议 城市公共安全是指城市生活中的安全问题,包括城市生活中人们生产、生活、生存范围内诸多方面的安全,它既是城市及其公民人身和财产安全需要的满足, 也是城市依法进行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以及生产和经营所必需的良好内部秩序和外部环境的保证, 它反映了 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经济状况和资源供给等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对于城市长治久安和持续发展的影响。 一、城市安全管理的现状问题 1.现行城市公共安全系统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如管理体制不尽完善,缺乏一个综合常设的权威机构。应急指挥与日常管理工作薄弱,覆盖城市各方面的联动机制未能形成,而临时性的战时指挥机构由于基础工作薄弱、经验缺乏、准备不足,致使应急管理的政令不畅,决策指令难以及时到位;部门之间相互掣肘,缺乏协调配合,不同部门和单位自成体系,职能分工不明确,重复建设,自选标准,不仅造成公共安全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大大降低了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并导致衍生灾害的发生;科技手段较为落后,公共安全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仍未建成,数据库建设较为落后,未能形成全面覆盖的信息管理技术平台和紧急救护网,缺乏系统和长期规划,缺乏物资储备和资金保障机制。防灾技术、设备、物资和力量处于相互

分隔的状态,救援能力严重不足;非工程建设问题薄弱,立法不健全,全民安全意识薄弱,社会心理防御能力明显不足,保险意识薄弱,管理手段单一,基本停留在以政府为主的行政管理层次上,各种民间的非政府组织、社会救援机构、慈善捐助机构建设工作十分薄弱。 2.城市基础运行系统较为脆弱,公共安全基础建设较为落后。 一方面,由道路、通讯、水、电、热、气等六大系统组成的城市基础设施网络系统是城市运行的生命,其运行状况往往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安全状态。而近年来大规模、大面积的城市建设,对城市基础设施网络系统的运行构成极大的威胁,增加了更多的安全隐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易燃、易爆、危险品也越来越多地进人家庭,使基础设施网络系统的运行处在一个十分脆弱的环境中。另一方面,城市公共安全基础设施的建设却较为薄弱,重点工程防灾标准低、防护系统薄弱,缺乏全面系统的公共安全工程规划,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之间的工程项目相互之间不匹配,综合监测预测能力不强,预警及通信网络系统不健全、不统一,技术基础薄弱和风险管理意识不足,尤其是在重大安全事故的应急反应、洪涝灾害和火灾防治等方面缺乏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研究。 3.安全规划战略缺失 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应该是与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构建等基础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制定城市整体发展战略的同时,也应该将公共安全建设战略融入其中,并且还应占据基础性的重要位置。但由于

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分析(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分 析(正式)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7868-44 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分析(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 具体、周密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 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交通是现代城市经济生活、环境质量的关键问题。交通拥堵、交通环境污染以及交通事故已经严重影响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交通问题也成为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 道路交通事故分为公路交通事故和城市道路交通事故。目前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十分严峻,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次数和死亡人数连续几年都居世界第一,加强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研究,建立更为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力争减少公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对提高我国城市道路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增加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交通系统是一个人、车、路和环境构成的复杂巨

系统,要加强交通安全管理,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必须协调交通系统中的各个因素,提高交通系统的整体和谐性。交通事故从根本上说是由人、车、路、环境要素失去平衡所造成的。交通事故成因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方面是人的原因,主要是驾驶员、行人等交通参与者行为的因素;客观原因是车辆技术状况、道路状况及环境因素的影响等等。各种因素造成交通事故的比率中人的因素是最主要的,约占总事故的95.30%,其中因机动车驾驶员的过失造成的交通事故的占87.5%,非机动车驾驶员占 4.7%,行人、乘客占5.19%,其他人员占 2.63%。可见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是提高交通安全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车辆技术状况不良和道路状况不良也是引起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汽车的制动、灯光和轮胎状况不良是导致恶性交通事故的重要诱因之一。道路狭窄或者破损、交通拥挤以及人车混行也常常容易导致交通事故。我国高级公路占总通车里程的比重也比较

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战略层面参考文本

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战略层面参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战略层面参考文 本 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可以划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宏观层 面上的战略管理;一是专业层面的城市防灾减灾和应急管 理。在当前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研究与实践领域存在的 诸多问题当中,关键问题在于战略的缺失。文章从城市公 共安全管理的战略理念、战略定位、管理体系、战略保障 和安全文化等五个方面,对战略层面的内容构成进行论述 和阐释。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就是城市政府及社会为预防和控 制各种重大事件、事故和灾害的发生或保护人民生命财产 安全,减少社会危害和经济损失而有计划、有组织地学

习、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管理和因应策略。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可以划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宏观层面上的战略管理;一是专业层面的城市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由于城市公共安全是一个多层次、复杂的巨系统,与城市社会、经济、政治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在种类繁多的灾害、事故和事件的威胁面前,如何改变传统的应急响应型的公共安全管理的被动状况,改变原来就安全论安全、就灾害论灾害的局面,如何探讨威胁城市安全的各种深层原因,这就更加需要城市政府要具有全面的系统的公共安全战略思维,从战略层面整体协调处理城市公共安全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公共安全管理内部系统的关系以及公共安全问题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关系,确立城市公共安全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对公共安全进行全局性的谋略。 我国对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研究和实践主要是从

突变理论概述

关思等运用尖点突变理论,基于势能原理,分析了矿柱失稳的机理,论证了采用突变理论研究爆破动荷载诱发地下工程岩体顶板、矿柱、围岩等失稳的机理的可行性。 左宇军,李夕兵等应用突变理论分析了受一维静载岩石系统的稳定性及变化规律,建立了一维静载岩石系统在动载作用下的非线性力学模型,发现静载岩石系统自振频率变化规律,以及动载作用与一维静载岩石系统的响应存在非线性关系,当动载力幅和频率达到一定值时,会引起一维动静组合加载岩石系统振幅的突跳,从而引起岩样子系统的失稳破坏,在一维静载岩石系统动载作用演化过程中,动载信号强度的大小起着决定性作用。 田卿燕,傅鹤林在崩塌声发射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基于灰色理论和突变理论建立灰色-突变预测模型有效预测了块裂岩质边坡发生崩塌的时间。 催树琴等利用桩受竖向荷载时的荷载与位移的关系曲线,引入尖点突变理论,导出单桩竖向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并将导出的单桩竖向承载力的计算公式成功运用于实际工程中。 潘岳等通过岩石在试验机上的压缩试验与突变理论结合提出了岩石的破坏过程的折叠突变模型。 秦四清等将突变理论应用于斜坡失稳研究,建立了顺层斜坡失稳,层状岩体失稳和斜坡平面失稳的尖点突变模型。 顾冲时等采用了大坝及岩基的尖点突变模型,对大坝及岩基的稳定性进行了描述。 江文武等采用突变理论的分析方法,通过对水平矿柱力学模型的分析,推导出了水平矿柱总势能表达式,建立了水平矿柱的尖点突变模型,最终导出了水平矿柱失稳的充要力学条件判据,并提出了水平矿柱回采的工程技术措施。 王新泉等将尖点突变理论应用于基桩极限承载力判定及预测中,建立了基桩极限承载力判定及预测的尖点突变模型,提出了根据尖点突变理论进行基桩极限承载力判定及预测的四类判定方法并对其适用情况进行了分析。 姚文娟等应用突变理论建立了超长桩横向动力稳定性的双尖点突变模型,对超长桩在横向简谐荷载作用下的失稳破坏过程进行了研究。 陈永辉等建立了顶部自由、底部嵌固情况下,顶部铰接、底部铰接情况下桩

浅析当前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现状与对策论文

内容摘要 城市安全是典型的公共安全,它是以公众的健康、生命和财产免遭损害为目的。本文介绍了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内容和方法,通过风险评价,提出了安全风险控制的相关措施,从而为确保城市公共安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对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起到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公共安全;重大危险源;城市规划;风险评价

目录 摘要............................................... 错误!未指定书签。......................................................................................................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一章综述........................................ 错误!未指定书签。 1.1 国内外公共安全规划研究现状..................................................... 错误!未指定书签。 1.2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概念和内涵.................................................. 错误!未指定书签。 1.3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研究的范围...................................................... 错误!未指定书签。 1.3.1 城市当中的工业危险源................................................... 错误!未指定书签。 1.3.2 城市自然灾害................................................................... 错误!未指定书签。 1.3.3 城市突发公共安全卫生事件........................................... 错误!未指定书签。 1.3.4 城市社会灾害................................................................. 错误!未指定书签。 1.4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作用........................................................... 错误!未指定书签。 1.4.1 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错误!未指定书签。 1.4.2 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进行........................................... 错误!未指定书签。 1.4.3 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公共安全效益...........................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二章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方法..................... 错误!未指定书签。 2.1 工业重大危险源的定义和安全规划分类................................... 错误!未指定书签。 2.2 城市重大危险源安全规划的编制原则....................................... 错误!未指定书签。 2.3 城市重大危险源安全规划前期准备........................................... 错误!未指定书签。 2.3.1 城市现状调查................................................................... 错误!未指定书签。 2.3.2 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错误!未指定书签。 2.4 城市工业重大危险源事故风险评价........................................... 错误!未指定书签。 2.4.1 风险理论........................................................................... 错误!未指定书签。 2.4.2 风险辨识........................................................................... 错误!未指定书签。 2.4.3 制定风险评价标准的原则............................................. 错误!未指定书签。 2.4.4 城市重大危险源事故风险评价方法...............................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三章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错误!未指定书签。 3.1 风险控制的含义........................................................................... 错误!未指定书签。 3.2 风险控制措施的方法................................................................... 错误!未指定书签。 3.2.1 风险避免........................................................................... 错误!未指定书签。 3.2.2 损失控制........................................................................... 错误!未指定书签。 3.3 风险控制措施方案..................................................................... 错误!未指定书签。 3.3.1 消除重大危险源风险的控制措施................................... 错误!未指定书签。 3.3.2 降低重大危险源风险的控制措施................................... 错误!未指定书签。 3.3.3 重大危险源周边规划对象所面临的风险超过可接受风险标准的风险控制措 施.....................................................................................................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四章结论与建议................................. 错误!未指定书签。参考文献........................................... 错误!未指定书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