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最新高中地理 第五章 第2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巩固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

2019最新高中地理 第五章 第2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巩固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

2019最新高中地理 第五章 第2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巩固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
2019最新高中地理 第五章 第2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巩固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五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

一、单项选择题

1.有关自然带叙述正确的是( C )

①自然带与自然带之间都有明显的界限

②每个自然带都有自己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

③自然带的分布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④垂直分布的自然带,纬度越高,带谱越多

A.①③B.②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自然带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

读下图,回答2~3题。

2.“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柳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今西安)花落时。”诗歌中描述的现象( A )

A.反映了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是由两地的水分差异造成的

C.是由于流经两地的河流不同造成的

D.是一种非地带性现象

【解析】西安与五原经度相近,但纬度不同,其景观差异反映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分异规律。

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从地理角度理解( B )

A.说明了冬季风到达不了玉门关

B.反映了从沿海到内陆水分条件的差异

C.反映了玉门关的热量条件不适合杨柳种植

D.反映了玉门关以西绝对无杨柳树生长

【解析】该诗句反映了沿海与内陆的地域分异。

下图为“某代表团的亚、欧、非考察路线和活动区域图”,据此回答4~5题。

4.导致沿途①和③、②和③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 )

①太阳辐射②大气环流③地形④洋流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D.②、④

5.从③→④→⑤体现自然带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是( A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从沿海到内陆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规律

【解析】第4题,①和③所处的纬度位置不同,其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①地受季风环流影响,③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两地因大气环流不同使降水存在差异。③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同纬度的②地则为热带草原气候,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②地海拔高。第5题,③→④→⑤纬度不同,热量发生差异,体现了自然带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中的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读“某山地位置及其植被—土壤垂直分布示意图”,回答6~7题。

6.该山地分布在( B )

A.高原山地气候区B.温带季风气候区

C.温带沙漠气候区D.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7.北坡比南坡( C )

A.光照强B.坡度陡

C.水分多D.林地少

【解析】第6题,根据该山地的位置及山麓的植被可判断,该山地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第7题,图中北坡比南坡林地多,可推知北坡降水多。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部分地理事物及现象示意图,图中Ⅰ、Ⅱ、Ⅲ、Ⅳ为该地区主要的自然带,图中左上方给出了M山对应的山地垂直自然带带谱。据图回答8~10题。

8.图中Ⅰ、Ⅱ、Ⅲ、Ⅳ所对应的自然带分别为( D )

A.草原带、森林草原带、落叶阔叶林带、常绿阔叶林带

B.森林草原带、针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落叶阔叶林带

C.针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落叶阔叶林带、常绿阔叶林带

D.荒漠草原带、草原带、森林草原带、落叶阔叶林带

【解析】读图可知,Ⅰ、Ⅱ、Ⅲ、Ⅳ均位于我国黄河流域,自北向南,自然带依次为荒漠草原带、草原带、森林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9.该地区自然带由西北向东南递变的主导因素为 ( C )

A.地形 B.太阳辐射 C.夏季风 D.地表径流

【解析】读图可知,该区域自然带递变的主要原因是受夏季风的影响程度不同。

10.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在M山东、西两坡出现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为( A ) A.水分 B.太阳辐射 C.热量 D.坡度

【解析】同一自然带在M山东、西坡出现分布高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东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较同海拔西坡多。

二、综合题

11.读“非洲自然带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B、C、D代表的自然带依次是__热带雨林带__、__热带草原带__、__热带荒

漠带__、__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__。

(2)从非洲自然带分布图中可看出,非洲自然带大体以__赤道__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各自然带大体沿着__经__线方向更替,明显地反映出陆地环境__由赤道到两极__地域分异规律。这一规律的形成是以__热量__为基础的。

(3)图中E处按照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应该出现__热带雨林__景观,但实际呈现的是热带草原景观,这是由于__东非高原地势高,改变了这里的水热状况__。

(4)赤道以南的C自然带呈南北狭长分布,是由于受沿岸__本格拉寒流__的影响。

【解析】非洲自然带的分布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既有地带性分布特点,又有非地带性分布特征。分析时注意结合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因素进行分析。

12.下图中是“珠穆朗玛峰地区的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1)把下列各自然带的代码填入与图中A、B、C、D对应的位置上。

①高山草甸带②冰碛和地衣带

③常绿阔叶林带④针叶林带

A__③__;B__④__;C__①__;D__②__。

(2)此图自然带分布反映陆地环境的__山地垂直__地域分异规律,此规律同__从赤道到两极__的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

(3)南坡自然带比北坡完整,其原因是__北坡山麓的海拔比南坡高__。

(4)南坡积雪冰川分布的下限海拔比北坡低,其原因是__南坡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形成海洋性冰川__。

高一地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3.8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①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地域差异; 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⑶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⑷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 ⑵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 差异性。 2.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设计 第1课时 【引入新课】 1.从复习提问入手。先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接着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整体功能,即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直接原因;再复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测试题及答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2020·盐城模拟)下图是陆地自然植被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图。读图完成1~2题。 1.对图示自然植被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沿X方向热量增加B.沿X方向降水增加 C.沿Y方向热量增加D.沿Y方向降水增加 2.甲、乙所表示的自然植被类型分别是() A.热带草原温带落叶林 B.热带草原亚热带硬叶林 C.热带雨林温带落叶林 D.热带雨林亚热带硬叶林 解析:1.D 2.A第1题,依据图示自然植被的分异状况可以判断,沿X方向热量减少,沿Y方向降水增加。第2题,结合图示已知的自然植被分布状况可推断出甲为热带草原,乙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读我国秦岭附近自然带分布图,完成3~4题。 3.图中甲和乙的自然带分别代表() A.雨林带和针叶林带 B.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带 C.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带 D.针叶林带和冰川带 4.影响该区域自然带分布的因素有() A.海陆位置和纬度B.海陆位置和地形 C.纬度和地形D.地形与洋流

解析:3.B 4.C第3题,秦岭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以南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北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甲位于秦岭以南的山麓地带,因此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乙接近主峰,位于针阔混交林带与灌丛草甸带之间,因此为针叶林带。故B正确。第4题,该图自然带的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水平方向上从南到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逐渐被温带落叶阔叶林取代;垂直方向上,随着山地海拔高度的上升,针叶林取代针阔叶林,然后灌丛草甸取代针叶林。因此影响自然带变化的因素是纬度和地形。故C正确。 干旱指数是反映气候干旱程度的指标,通常为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一个区域植被覆盖程度。下图为黄土高原多年平均干旱指数。据此完成5~6题。 5.从图中干旱指数看,图示地区植被覆盖率最高的是() A.西部B.东部 C.南部D.北部 6.图示地区植被自东南向西北可能依次为() A.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 B.森林草原—森林—草原—荒漠草原 C.草原—荒漠草原—森林—森林草原 D.荒漠草原—草原—森林草原—森林 解析:5.C 6.A第5题,图示南部地区干燥度最小,说明水分条件好,植被覆盖率高。C正确。第6题,图示地区由东南向西北干燥度越来越大,即水分条件越来越差,植被由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变化。A正确。 下图为美国西部某山谷示意图,两侧山坡植被密度有明显差异。据此完成7~8题。 7.与乙坡相比,甲坡植被稀疏的原因是() A.位于山地北坡,水汽到达少,水分少

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知识点总结【考纲】 1.识记自然带的概念、名称与分布规律。 2.理解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与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成 因。 3.学会分析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相关性。 【知识点】 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1.表现: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上的差异。 2.成因:不同地域物质、能量分布的不同状况。 3.自然带的形成(带状)。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二、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地域分异 1.水平地域分异 (1)由赤道到两极 影响因素:太阳辐射 形成基础:热量 分布规律:大致与纬线平行,沿东西方向延伸,南 北方向更替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方向延伸

影响因素:降水 形成基础:水分 分布规律: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 更替 2.垂直地域分异 规律: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纬 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成因:主要是山地随海拔的增加,水分条件、热量 状况及其, 组合的垂直变化)) 3.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 【问题思考】 1.在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中能否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为什么? 答案:不能。因为不同区域物质、能量分布及其组 合状况是不同的,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 在的。 2.想一想:是不是任何一个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为什么? 答案:并不是所有的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只有山地达到一定高度,并在一定的纬度范围内,足以 引起自然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急剧变化以后,才有可能

出现。因此山地自然带的发育往往与该山地所处纬度及相对高度有关。 3.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为什么会呈现出热带稀树草原景观? 答案: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的水热条件。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2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案 课题: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2课时课型:新课 高一地理 主备人:李海初审人:先中乾复审人:龙学军执行时间:2016 年12 月1 日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标准解读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要真正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仅靠这样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本条“标 准”要求通过具体实例,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加以理解。关于地理环 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和本模块已涉及了许多内容,学习 时只需要适当的复习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是要落 实到一定的区域,“标准”中要求的“举例”,即是指举一定的区域(最好是学 生学习过的区域)为例。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还应注意其“现状”和“变化” 两方面的内涵: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 体特征相统一。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形成干旱 的环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环境的特征。另一 方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 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例如,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都 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同影响。由此,人类在改造某环境要素时,应注意 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 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通过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而进行着相互作用;理解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的具体表现;认识地球圈层间物质运动的表现和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探讨厄尔尼诺现象及其成因、影响,理解厄尔尼诺现象是大气、水、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深化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联系第二单元所介绍的大气环流、水循环、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明确相伴进行的能量交换;以圈层作用和地球上的碳循环为案例,分析具体过程,明确实际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尝试运用联系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维护自然界中的碳平衡,防御全球变暖。【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的具体表现;地球圈层间物质运动的表现和方法。教学难点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结构整体感知】 【学法指导】 1、从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入手认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回忆前面已学过的大气环流、水循环以及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明确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而实现的,最后通过分析厄尔尼诺和青藏高原的隆起所引起的环境效应来印证这一基本 结论。 2、联系海洋与大气、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和传输来理解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尤其是生物循环过程中的能量交换。 3、结合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过程中的物质迁移和运动理解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过程和结果,明确碳循环、氮循环等都超越了圈层界线,是圈层相互作用的纽带和体现。【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组成地理环境的几大要素,那么它们之间存在着哪些内在的联系呢?这也是我们这一节的开头就给出的问题,呈现读图3-2-1,说明先不讨论答案,而请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最后再作回答。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是由地貌、土壤、水、大气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

1-3-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3-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2012·山东省青岛市高三统一质检)下图中的虚线为“某水平自然带在图示地区分布的最北界线”,据此回答1~2题。 1.该自然带的植被类型为()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D.亚寒带针叶林 2.与该自然带在我国分布的最北界线相比,图示界线() A.纬度较高,主要原因是该地受海洋和暖流影响大 B.纬度较高,主要原因是该地不受西北季风影响 C.纬度较低,主要原因是该地多山地丘陵地形 D.纬度较低,主要原因是该地受寒流影响大 答案:1.B 2.A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以及洋流分布,可以确定该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第2题,与我国相比,该自然带在日本分布纬度更高,原因在于日本受海洋和暖流影响大。 (2012·安徽省安庆市高三教学质检)读“我国部分山地垂直带谱

图”,完成3~4题。 3.按低纬到高纬排序正确的是() A.甲—乙—丙B.丙—乙—甲 C.乙—甲—丙D.甲—丙—乙 4.图中针叶林分布高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坡向B.地形 C.水分D.热量 答案:3.B 4.D 解析:垂直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类似于自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都是以热量变化为主导因素引发的。相同自然带的气温、降水环境大致相当,同一自然带纬度越高,海拔高度越低,所以甲纬度最高,丙纬度最低。 读下图,完成5~6题。

5.“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今西安)花落时。”诗歌中描述的现象() A.反映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是由两地的水分差异造成的 C.是由流经两地的河流不同造成的 D.是一种非地带性现象 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从地理角度理解,反映了() A.冬季风到达不了玉门关 B.植被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玉门关的热量条件不适合杨柳种植 D.玉门关以西绝对无杨柳生长 答案:5.A 6.B 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五原与西安有一定的纬度差,相对于西安而言,“五原春色归来迟”应是五原的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所致,故诗歌中描述的现象反映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第6题,玉门关位于甘肃省,处于我国的非季风区,降水少,诗句反映了植被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读“部分陆地自然带分布和气候条件关系示意图”,回答7~8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讲解)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考纲解读 考点提示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复习建议 了解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掌握自然带的三种地带性规律;了解世界某些区域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知识清单 一、自然地理要素及其作用 1.自然地理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____、土壤、____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____共同构成的一个____。 2.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____等过程。 3.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1)改变____成分;(2)制约____的化学成分及状态;(3)参与____岩的形成、风化,促进____的形成。 4.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1)生产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____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____作用;(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____和____的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____的能力。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____的演化过程:(1)各地理要素每时每刻都在____;(2)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____的,一个要素的演化____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要素的____会导致其他____及整个____状态的改变。 三、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因素是____,形成基础是____。 (2)分异规律: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____变化的方向,由____到____作有规律的更替。 (3)表现:a.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带有____带、____带、____带.b.中纬度地区受____影响,大陆东岸、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自然带不同。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因素是____,形成基础是____。 (2)分异规律:平行于____方向延伸,垂直于____方向更替。 (3)表现:____地区表现极为明显,从沿海向内陆植被呈现出森林带、____、____的有规律变化。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因素是____,形成基础是____。 (2)分异规律:自然景观随____的变化呈现出____分布规律。 (3)表现:山麓与____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____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谱相似。 4.非地带性规律

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加拿大落基山南段众多国家公园,自然风光美丽壮观,2017年3月,中国某旅游团到加拿大旅行考察。读“50°N附近温哥华—温尼伯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1—3题。 1.根据图中信息,判断温尼伯的自然带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亚寒带针叶林带 C.苔原带D.冰原带 2.从温尼伯乘车前往落基山前的莱斯布里奇,发现沿途的景观带依次过渡为A.森林草原、森林、荒漠草原、草原 B.荒漠草原、草原、森林草原、森林 C.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 D.草原、荒漠草原、森林、森林草原 3.游客继续西行至温哥华,发现这里与莱斯布里奇景观不同,造成这种景观差异的基础是A.热量B.地形 C.水分D.洋流 【答案】1.B 2.C 3.C 3.温哥华位于大陆西岸,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被山地抬升形成迎风坡,暖流流

过增温增湿,因此降水丰沛;而莱斯布里奇处于背风坡,降水少。故C 正确。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 一、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纬度地带性)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经度地带性) 定 义 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 律的更替;或者说每个地带与纬线 大体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 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并大致与经线平行 地伸展成条带状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热量 水分 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 热量为基础 水分从沿海向内陆递减,即以水分为基础 分布特征 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典型景观变化例证 ◆方法技巧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纬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经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第2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2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课标解读】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却是绝对的。一方面,不可能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另一方面,再小的区域,其内部仍然存在着差异。所以,区域才可以一直逐级划分下去。由于各要素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们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地理环境在地域分异上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本条“标准”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指地带性分布规律。对于地带性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教师也要心中有数。 对于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在科学界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地理环境存在着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布规律;另一种认为,只有纬度地带性称得上地带性规律,其他都是非地带性。在高中阶段,不必拘泥于讨论此问题,可以从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域分异的角度说明,即在全球范围存在着自低纬到高纬的纬向地域分异规律;中纬度地区存在着自沿海到内陆的经向地域分异规律;高山地区存在着自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因海陆分布、地形、河湖等引起的属于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带的界线是对地理环境客观现实的反映,同时又是人为主观划分的,所以需要说明,各自然带之间的界线,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现实中总是由一种自然带的典型景观逐渐过渡到另一种自然带的典型景观。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和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 (2)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3)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4)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 (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和见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鲁教版地理必修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一、教材分析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是一个基本的规律。地理环境不同的结构和特征是地球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地域分异规律是地理环境结构和特征的具体体现。本节讲述的“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地理环境存在空间上的差异;二是空间差异上存在规律性。所谓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本教材把这种规律描述为:“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教材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地域差异; 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⑶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⑷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 ⑵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差异性。 2.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四、学情分析 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对这个规律具有深刻的印象,就要激发学生对本课题的重视与探究的心理状态。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不同区域环境图片、胶片、空白世界地图。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1~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问:地理环境存在的差异性有规律吗? 问:地域分异规律有哪些?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说出不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 2.理解不同地带性规律的特点。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说出不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 2.教学难点:理解不同地带性规律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比较法;图示法。 六、教学过程: 1.复习式导入:复习全球气候类型图,从而引出自然带。 自然带命名:热量带+植被带。 不同气候类型对应不同的自然带: 欣赏图片,说出所属的自然带,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2.创设情境:坐火车从我国海南岛一直到黑龙江,沿途自然带的变化,引出纬度

地带性规律(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继续创设情境:坐火车从我国辽宁一直到新疆,沿途自然带的变化,引出干湿度地带性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以珠穆朗玛峰地区自然带的变化引出垂直地带性规律(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规律)。

介绍雪线知识:雪线常年积雪的下限,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是一种气候标志线,即0℃的气温。 影响雪线的因素:热量和降水。在其它情况等同之下: (1)纬度越低,雪线的高度越高; (2)同一山体,阳坡雪线高于阴坡; (3) 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背风坡则反。 针对练习:下面哪座山位于中国秦岭—淮河以北的暖温带地区? 结论:山麓基带上与当地自然带相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分异:类似与从低纬到高纬自然带的变化。 判断下列诗句分别体现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 ①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②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③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3.非地带性规律(地方性):由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引起自然景观的无规律性分布。 具体案例:①自然带的缺失。如:南半球无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海陆分布引起的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②改变了自然带的分布。如:南美的巴塔哥尼亚荒漠。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 ③自然带的分布范围受到约束。如: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的分布。 ④自然地理现象的斑状分布。如:荒漠带中斑块状分布的绿洲。四川盆地的紫色土。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1.设计思路 这段内容要讲清楚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差异的空间尺度”和“差异的变化规律”。教材内容也围绕这两个概念展开。 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无论在自然地理过程上,还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地域)差异。而空间差异有不同的尺度,正像教材中讲的那样,海陆差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陆地上的自然带是相对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还有更小尺度的区域差异。从哲学的角度看,差异是绝对的,而统一是相对的。建立这个概念极为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分析地理问题。例如区域比较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然而选择比较的区域,在空间尺度上要有可比性。 区域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教材从自然带的分布现象入手,分三个方面重点讲述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陆因素影响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拔影响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侧重分析了不同的景观特征。 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建立对地域差异的感知,并通过景观图片和有目的的启发式提问、探究式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地域分异的规律及成因,最后通过课堂练习来达到强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通过贴图游戏来帮助学生树立地域差异的空间概念。 2.“活动1”和“活动2“的设计意图 这两个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分析如何正确地利用地域分异规律。活动1的问题本身是比较开放的,结论也无对错之分,关键是通过研讨,使学生懂得在生态建设中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建设和保护环境。西北地区生态建设问题是一个真实的问题,因此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研讨过程中,要注意教材给出的限定条件:西北地区。因此要考虑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并参考这里给出的小资料,然后再进行分析。活动2的问题是关于旅游线路设计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看作一个虚拟的问题,因为实际中是很难做到的,目的只是让学生加深对垂直带谱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①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课程目标

高三地理 1.3.3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2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复习提问) 1.自然地理环境为什么存在地域差异性? 2.如果你从北京向西一直走到乌鲁木齐,沿途自然景观有什么变化?这反映了什么地域分异规律? 生(回答) 1.陆地上不同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 2.依次为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等自然景观。这反映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推进新课 师出示“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为什么低纬和高纬地区自然带东西延伸,而中纬地区自然带东西更替?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 师 投影: 师读图说出中纬度大陆东岸自然带的类型。 生在中纬度大陆东岸由低纬到高纬依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 师中纬度大陆西岸自然带随纬度由低到高如何变化? 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师亚热带大陆东西两岸自然带是否一样?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 生不一样。亚热带大陆西岸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东岸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类型不同。 师气候类型是自然带形成的基础,一般来说,不同的气候会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对比世界陆地自然带和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请比较自然带与气候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生讨论后回答。 区别:气候带只反映气候规律,自然带反映气候、土壤、动植物等地理事物构成的自然环境整体。联系:气候是构成自然带的最活跃的因素,气候带是划分自然带的基础。(如下图) 投影:

师亚热带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特征有何不同? 生西岸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东岸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投影: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代表植物——油橄榄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樟树。(提醒学生注意观察两种植物的叶子和果实特征,思考存在差异的原因) 师请大家观察比较这两种气候下生长的植被,在外形特征上有何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师地中海气候夏天炎热干燥,植物需要减少蒸腾作用,避免大量散失水分,所以为了适应这种气候,硬叶林带的植物通常皮厚叶小,表面有腊质,果实皮也较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的叶片较大,表面无腊质,原因是这里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植物有足够的水分供应蒸腾作用。 师每一个自然带都具有相应的气候类型、典型植被和代表性土壤。其中,气候是最基本的要素和因素,植被是最显著的标志。 投影: 图表: 纬度带自然带构成要素 气候类型典型植被典型土壤 低纬度 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砖红壤 热带季雨林带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雨林砖红壤性红壤热带疏林草原带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燥红土热带荒漠带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荒漠土 中纬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褐土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 季风性湿润气候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 海洋性气候 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褐土温带草原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黑钙土温带荒漠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荒漠荒漠土 高纬度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或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灰化土寒带苔原带寒带苔原气候苔原冰沼土极地冰原带寒带冰原气候冰雪裸地未发育 师因为自然植被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所以自然带往往以植被类型命名。 为什么根据植物群落可以区分出不同的陆地自然带? 生绿色植物是陆地自然带中的生产者,而植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决定着消费者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三单元第一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一、教材分析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是一个基本的规律。地理环境不同的结构和特征是地球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地域分异规律是地理环境结构和特征的具体体现。本节讲述的“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地理环境存在空间上的差异;二是空间差异上存在规律性。所谓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本教材把这种规律描述为:“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地垂直地域分异”(教材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地域差异; 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⑶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⑷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 ⑴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转换; ⑵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 差异性。 2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四、学情分析 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对这个规律具有深刻的印象,就要激发学生对本题的重视与探究的心理状态。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六、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制作,前预习学案,内探究学案,后延伸拓展学案,不同区域环境图片、胶片、空白世界地图。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时安排:1~2时 八、教学过程

高考地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角度训练] 角度一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017·东北三省三校二模)下图示意青藏高原主要湖泊水位变化与降水、气温的关系。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青藏高原主要湖泊水位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湖泊水位变化与年平均温度大致呈正相关 B.全球变暖是导致湖泊水位变化的直接原因 C.湖泊水位变化与年平均降水量大致呈正相关 D.湖泊水位变化与高原、山地冰雪融水无关 [解析]年均温持续上升,湖泊水位先增后减,因此A选项错误;全球变暖可以导致青藏高原冰雪融化加剧,增加湖泊水的来源,并对湖泊水位造成影响,但不是湖泊水位变化的直接原因,因此B、D选项错误;正确答案为C选项。 [答案] C 2.青藏高原主要湖泊水位的变化,会导致近期内() A.青藏高原冰川面积缩小B.青藏高原气候趋于干旱 C.东部江河上游水量减少D.青藏高原水循环受影响 [解析]青藏高原冰川面积缩小、青藏高原气候趋于干旱、东部

江河上游水量减少等三个选项内容与湖泊水位变化是并列关系,非因果递进关系,故错误。湖泊水量的变化会影响到局部地区的小气候,会对湖面水分蒸发、水汽输送等环节造成影响,从而影响水循环,因此正确答案为D选项。 [答案] D 角度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应用 3.(2017·山东济南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疆罗布泊水量在古代曾经超过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0年以后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 材料二古罗布泊湖岸线及河流入湖口三角洲分布示意图。 (1)指出自A地至B地地势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2)简述罗布泊面积缩小直至干涸的原因。 (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 [解析]第(1)题,根据湖岸线的变化可判断A地到B地的地势变化。第(2)题,罗布泊面积缩小的原因主要是人口的增加、生产发展对水的过度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第(3)题,随着入湖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课程标准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现象。 2.地球表层的差异性表现的四种地域分异基本规律。 3.理解产生各种不同的地域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 4.了解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森林、草原、荒漠)特征。分布,能描述其基本 5.运用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解释地球陆地表面自然带的分布特征;运用比较、分析、概括等方法对当地土地利用状况做出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阅读教材,自主探究、比较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2.通过自主提问的方法学习垂直分异规律。 3.搜集有关人类因地制宜合理利用陆地资源的事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陆地资源的意义。 2.初步形成正确的资源观与环境观。 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读图教学法、组织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并以土壤的形成为例,分析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从总体上看,全球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这个整体的不同地区,却经常表现出极为显著的地域差异,可以说地球上不可能 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表现(板书) 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组织讨论】集体完成课本P78活动题。 参考答案:1.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球陆地表层主要有森林自然带景观、草原自然带景观、荒漠自然带景观等。森林自然带可以分为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案4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案4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理解地域分异规律及形成原因;明白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地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2)过程与方法: 运用不同景观图和景观分布图,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能举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区域综合的地理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通过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性、规律性及整体性,树立科学环境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教学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四、教学方法:采用读图分析、案例分析及学生讨论、探究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指导学生进行课前探索:

(出示阅读材料)某一地区自然环境中的植被遭到大规模破坏之后,地表的蓄水能力下降,地面径流增加,对土壤冲刷加剧,造成水土流失,大气湿度减小,气候日渐干旱,整个自然地理景观发生了变化。 (学生思考)(1)自然地理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 (2)这一事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什么关系?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师归纳)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气候、水文、生物、地貌、土壤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地理环境成为一个复杂的整体,称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生活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出示案例加强学生的理解) 案例1:

案例2: 案例3: (教师小结)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2)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学生活动)尝试动手画出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影响链图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Ⅰ 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王金铜(石狮一中 362700) 一.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二. 运用各种图像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I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异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各要素的知识,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学生已初步适应上课讨论的方式,便于探究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新知并非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由学生在自有经验基础上自主建构形成的。城市学生远离自然,生活经验缺乏,在新知的建构方面欠缺感性材料,无法自主实现书本知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弥补、辅助,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当好学生新知形成的“接生婆”(苏格拉底)。 五.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如果将总课题突兀地交给学生去“探究”,学生只会无从着手。而如果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个梯级深入的小问题,则探究自会水到渠成。 充分调动学生的旧有知识储备,并通过陆地自然景观图片展示,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在激活学生旧有知识的基础并予以补足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按照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规律的归纳法,帮助学生建立新知。 (二)学法 探究发现法,学生活动不停留在表面的热热闹闹,而力求始终保持学生的思维

第14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14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1)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以热量为基础,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如图中大陆东岸从南向北依次为热带雨林带→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 (2)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南北延伸,东西更替,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地区。如图中温带地区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类型的分布:二者并不完全吻合,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是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2.垂直分异规律

(1)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降水一般是先增多后减小。 (2)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与其基带所在纬度向高纬度方向的水平自然带谱一致。 (3)影响垂直自然带谱的因素有山地所处纬度和山地的相对高度。 (4)从图中可知,该山地同一自然带南坡高于北坡(积雪冰川带除外),由此推断南坡热量条件好于北坡,南坡应为阳坡。 (5)图中南坡雪线低于北坡,说明南坡比北坡降水量多,南坡为迎风坡。 3.地方性分异规律 (1)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其原因是南半球该纬度地带大部分是海洋。 (2)赤道穿过的东非高原为热带草原带,其原因是地势高,热量和水分不足,不能形成热带雨林带。 (3)美洲大陆西海岸的自然带南北延伸呈条带状,其原因是受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4)南美洲40°S以南的大陆东岸为温带荒漠带,西岸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其原因是大陆西岸为西风带的迎风坡,降水多;大陆东岸为背风坡,降水少。 微点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教学案例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一)》教学案例 高一地理 宋华冰 余干中学教学硬件设施比较完善,有一个多媒体大礼堂,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能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讲这节课的时候,这个学期快结束了,有些同学对课堂教学形式有些厌倦,其次本节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因此,我决定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 1.导入:引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涵义(课前让学生先进行预习) 师:请大家看课本相关内容,思考: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有哪些? 生:拿起课本边看,边回忆回答 教师整理归纳,投影仪上出现相应文字: 师:归纳总结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义: 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大气、水、生物、岩石、土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或系统),这各特性叫做整体性。 2.案例过程实录 师:请大家说出这几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大部分学生开始讨论,还有一部分同学没多大反应) 生: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师:(对)如果用下列图表示,应该非常清楚。(切换下一个课件) 地理环境要素 大气 水 岩石 生物 土壤 水循环 地壳的物质循环 生物循环 物质运动和 能量交换 整体 (系统) 地貌 大气循环

生: 非常直观……(学生专注看图) (接下来我依次给出自然环境的五大圈层合水循环、大气循环、地壳物质循环合生物循环的彩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其的印象) 生:(学生全部聚精会神看团) 师:那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生:(声音稀疏)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总体特征相统一。此外,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师:(对)下面我们就以具体的例子来看,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具体的表现。 师:我们先看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总体特征,有同学知道么? 生:我国西北地区深居我国内陆地区,离海洋远,海洋湿气不能到达,所以其气候非常干旱…… 师:回答的非常正确。 (接下来我放出一副中国地形彩图,标出我国西北地区的位置。通过这个图,我国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一目了然) 生:这么远啊!果真是气候比较恶劣(学生比较激动) 师:可能大家对这个图还是比较抽象,下面大家看些在这个地区的河流、植物合地表形态是不是符合干旱的特点。 (我依次给出塔里木河,胡杨林,戈壁荒滩的彩图) 生:哇……(学生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叽叽喳喳的讨论) 师:所以,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发现,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之一: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总体特征相统一。 师:我们把地理环境看成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的局部必须是合=和整体保持一致性,那么,如果其中的某个局部发生了变化,其对整体的影响是否存在呢? 生:肯定有! 师: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我把我国东北森林20世纪前和20世纪后的林种结构变化以及因此产生的环境问题用图片展示给学生看) 生:(看的非常仔细) 师:从这些图中我们可以发现 寒温带 针叶林 温带针 阔混交林 改善生 态环境 净化空气 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补充土壤有机质 北部 南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