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区域生态效率评价_基于生态足迹方法_季丹

中国区域生态效率评价_基于生态足迹方法_季丹

中国区域生态效率评价_基于生态足迹方法_季丹
中国区域生态效率评价_基于生态足迹方法_季丹

中国区域生态效率评价

———基于生态足迹方法

笪季丹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上海200240)

[摘要]对区域生态效率进行了界定,通过引入生态足迹方法,给出区域生态效率计算的模型。以2007年截面数据为样本,对我国30个地区的生态效率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区域生态效率差异明显,总体呈东高西低”的格局,区域发展不平衡;聚类显示,中国各区域生态效率呈5级分布;能源消耗对各地生态效率影响较大;调整产业结构,平衡各地区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势在必行。

[关键词]生态效率;生态足迹;聚类分析;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F062.2;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2-0057-06

2013年2月第35卷第2期

当代经济管理

CONTEMPORARY ECONOMY &MANAGEMENT

Feb.2013Vol.35No.2

收稿日期:2012-11-27

网络出版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799567585.html,/kcms/detail/13.1356.F.20130122.1046.201302.57_010.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10:46:11AM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1cxw01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0YJC860012)。

作者简介:季丹(1978-),女,江苏盐城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一、引言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观,但要将这种发展理念变成可操作的发展模式,就必须定量测度发展的可持续性状态。生态空间、生态面积、生态包袱、环境账户、生态效率等都可作为定量测度的指标,但考虑到概念内涵的复合型与实用性,生态效率是最有效的[1][2]。生态效率强调经济效率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将宏观尺度上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有效的融入到微观(企业)和中观(区域)的发展规划和管理中,成为企业和相关政策制定者的重要参考。但生态效率的定义与计算方法目前尚未达成共识,相关研究成为国内外生态经济学的热点[3]。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建立起生态效率计算的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引入生态足迹方法,获得可计算的操作模型。以中国2007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对全国30个省市的生态效率进行了计算与分析,以便对全国各地区的发展状况进行正确的评价,为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撑。

二、生态效率的内涵:一个比较性分析框架生态效率译自英文Eco-eficiency ,由Economical 和Ecological 两词组合而成,这意味着应该同时兼顾生态和经济两个方面的效率,促进企业、区域以及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者Schaltegger 和Sturm (1990)提出

[4]

。1992年,

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业委员会(WBCSD)首次将

生态效率作为一种商业概念加以阐述[5],认为“生态效率是通过提供能满足人类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竞争性定价商品与服务,同时使整个生命周期的生态影响和资源强度逐渐降低到一个至少与地球的估计承载力一致的水平来实现的,并同时达到环境与社会发展目标”。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1998)将生态效率的概念扩大到政府、工业企业以及其他组织,认为“生态效率是指生态资源满足人类需要的效率,它可看作是一种产出与投人的比值,其中产出是指一个企业、行业或整个经济体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价值,投入是指由企业、行业或经济体造成的环境压力”,意味着“用更少的资源实现更大的价值”[1]。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各国政府在政策研究中发现作为一个可靠的分析方法和政策工具,生态效率具有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优点,因而相关研究大量涌现,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表1所列。

从上述定义来看,生态效率希望能够在最优的经济目标和最优的环境目标之间建立一种最佳链接,成为连接经济与资源环境的节点指标,从而避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或者离开发展谈环保的倾向。由于兼顾了经济与环境,生态效率将组织发展带来的环境外部性予以内部化,能够合理评价一个组织对社会发展的综合影响,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青睐。比如,欧洲经合组织(OECD )建议在各成员国推进旨在提高商业部门生态效率的国家战略。

进一步分析有关生态效率的各种定义,可以发现目前基本能够达成共识的是生态效率的表达形式,即它是一个比值,体现经济与生态环境在某一程度上的统一。我们可以将生态效率的概念模型定义如式1所示。

生态效率=产品或服务价值

资源消耗与环境影响

(1)由于对产品或服务价值和资源消耗与环境影响的认识与统计口径不同,因此各类研究在具体计算生态效率时有一定差异。如WBCSD认为环境影响可以采用原材料消耗、能源消耗、水消耗、温室气体排放和酸性气体排放5项指标进行测量,而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则可以用工业增加值来测量[12]。德国的环境经济账户给出的指标中,除了上述5项环境影响指标,还包括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的消耗[13]。根据OECD的研究,生态效率可以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计量,其方法根据对象的变化也各不相同。如在产品层面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目前正在制定的ISO14045《生态效率评价》中,采用产品生命周期方法,将生态效率定义为LCA与LCC的比值[14]。在企业层面上,OECD、加拿大、德国等研究认为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产品结构和工艺技术,选择适合的具体指标进行计算。而在区域层面上,由于影响区域环境的因素多且复杂,更加难以统一。因此,当前区域生态效率计量的难点在于如何选取能体现两方面主要影响的合理因素,以及如何用这些因素进行可比性分析。这也是本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基于生态足迹的区域生态效率计算方法

如何测度区域生态效率至今尚无定论,一些文献通过单个环境压力指标来测度生态效率,还有一些文献则是分别测算多个基于单个环境压力指标的生态效率,然后综合考虑生态效率的高低。显然,前者过于简单,后者虽然综合考虑了各种环境压力,但是却忽视了经济活动中不同环境压力之间的不可替代性。为弥补上述缺陷,一些研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进行相对有效性评价[15][16]。DEA克服了人工赋权的主观性,但其结果只反映评价单元之间的相对有效性,无法在不同的范围内进行横向比较,并且难以进行有意义的时序分析,因此在很多研究中都不适用,也经常容易遭到误用。

针对现有方法的不足,本文将生态足迹概念引入区域生态效率计算与评价中。生态足迹最早由加拿大环境经济学家William(1992)提出[17],代表任何已知人口所消费的资源和消纳废物所需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反映既定技术条件和消费水平下特定人口对资源的需求和对环境的影响规模。使用人口进行统计使得它可以在各个层面上(个人、城市、国家、社区)被计算,有很好的适用性。并且,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每年都会对生态足迹计算所需的6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等价因子进行调整,使得该方法的科学性和可比性有较好的保障。

本文将区域生态效率的计算模型定义如下:

表1生态效率内涵的主要定义

名称定义

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业联合会[5]通过提供具有价格优势的服务和商品,在满足人类高质量生活需求的同时,把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降到至少与地球的估计承载力一致的水平上。

经济发展合作组织[1]生态资源满足人类需求的效率。

欧洲环境署[6]以最少的自然界投入创造更多的福利。

巴斯夫集团[7]通过产品生产中尽量减少能源和物质的使用以及尽量减少排放以帮助客户保护资源。

国际金融组织环境投资部[8]通过更有效率的生产方式提高资源的可持续性。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9]增加(至少不减少)股东价值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澳大利亚环境与遗产部[10]用更少的能源和自然资源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

加拿大工业部[11]一种使成本最小化和价值最大化方法

区域生态效率=

区域GDP

=区域人均GDP 区域人均生态足迹

(2)

在2式中,我们采用区域GDP 来表示区域内所生产的产品或服务的价值。虽然GDP 作为一个统计指标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在我国目前的统计口径中,仍然是最有代表性和最具通用性的指标。而在资源消耗与环境影响中,本文采用区域生态效率进行测算。

生态足迹的计算基于以下两点事实:①人类可以确定自身消费的绝大多数资源及所产生的废弃物数量;②这些资源和废弃物能转换成相对应的生物生产面积。计算时把人类使用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分为6种类型:化石燃料土地、可耕地、林地、草场、建筑用地和水域。因此,计算出区域内人类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由人类消费产生的全部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性总面积,即生态足迹。本文主要采用William 和Wackernagel (1996)的模型[18],并参考了文献[19][20]的研究成果,具体的计算模型如下:

ef=Σn

i=1(ααi ×γi )=Σn

i=1(c i /p i ×γi )

ef=n i =1

Σ(ααi ×γi )=n

i =1

Σ(c i /p i ×γi )

(3)

(3)式中:

ef ———

人均生态足迹;ααi ———人均第i 种交易商品折算的生物生产面积;

γi ———

均衡因子;c i ———

第i 种交易商品的人均消费量;p i ———

第i 种交易商品平均生产能力。由于耕地、化石燃料土地、草地、林地等单位面积的生物生产能力差异很大,在每种生物生产面积前乘上一个均衡因子,根据文献

[18][21]

的研

究,本文采用的化石能源地、可耕地、草地、森林、建成地以及海洋水域的均衡因子分别为

1.1,

2.8,0.5, 1.1, 2.8和0.2。

四、中国区域生态效率的计算与结果讨论本文计算所需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两方面:统计资料和文献资料。统计资料主要包括2008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中国

可持续发展报告》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等。文献资料包括相关专著、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

根据我国现有统计口径,本文将生物资源消费分为农产品(谷物、豆类、薯类和蔬菜)、动物产品(猪肉、牛肉、羊肉、家禽、蛋类、乳类)、水产品、林产品等共计12种。

能源消费量共统计9类能源,分别是煤、柴油、煤油、汽油、燃料油、原油、焦炭、天然气和电力。根据2008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列出的各地区能源消费总量数据和人口数计算人均消费量。

根据(3)式所列的生态足迹计算模型,本文测算出中国2007年各地区人均生态足迹值,再将结果和各地区人均GDP 代入(2)式,得到各地区的生态效率。计算结果及各地区排名,见表2所示。

根据表2结果,对各地区生态效率值,进行分层聚类分析,可以将不同区域生态效率评价结果分为5个层级,第一层级生态效率表现最为优秀,依次类推,第五层级生态效率相对最低,区域生态效率评价值及聚类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北京市的生态效率排名第一,而且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这得益于其高人均产出(全国第2)和低环境影响(生态足迹全国第10)的综合结果,说明其资源环境利用效率很高。这一结果与北京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相符合。

北京近年来不断地调整一、二、三产业的产业结构,第三产比重已经达到了70%以上,人均产出不断上升的同时,所需消耗的资源能源水平不断下降。总体来看,北京的发展富有效率。

第二层级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为主,经济水平高,同时相应的生态足迹的水平在全国业处于较高水平。例如,上海的人均生态足迹很大(全国第4),但是相应的人均经济产出量也较大(全国第1),因此资源利用效率相对较高。

第三层级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中部、东北及西部地区,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人均水平不高,但总体利用效率也不算高。如江西、广西等省份,生态足迹值很低,但是通过环境和经济的双重衡量后,其生态效率并没有相应的提高。

第四和第五层级的省份主要集中在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山西的生态效率排名落后主要是因为其生态足迹过高,能耗太重。而宁夏、贵州排名靠后主要是因为其经济发展本身太落后。

从表3所示的结果来看,我国的东中西部地区的生态效率具有较大差距,在效率最高的前10位中,除江西外(第10位)都属于东部比较发达地区。而排名最后的省市中,西部地区占了绝大

表2中国各地区生态足迹、生态效率值及其排名(2007年)

地区

土地类型人均生态足迹

(hm2/人)

人均GDP

(万元/人)

生态效率排名耕地草地林地化石能源地建筑用地海洋/水域

北京0.32040.1270.0029 1.60540.54150.0839 2.6811 5.8204 2.17091上海0.40450.06780.0019 2.58250.7560.3272 4.14 6.6367 1.60312广东0.41790.01610.0016 1.00650.47050.2003 2.1129 3.3151 1.5693浙江0.32740.03340.0024 1.52660.56670.2251 2.6816 3.7411 1.39514福建0.33560.02290.00150.95890.36590.1754 1.8602 2.5908 1.39275江苏0.35180.03760.0013 1.52620.50710.1465 2.5705 3.3928 1.31996天津0.28580.06880.0023 2.56250.59990.1334 3.6527 4.6122 1.26277广西0.32080.00860.00120.56290.18710.0459 1.1264 1.2555 1.11468山东0.32290.02540.0022 1.93690.3630.0569 2.7072 2.7807 1.02729江西0.34490.01290.00150.66680.15480.0698 1.2506 1.2633 1.010210重庆0.43460.00490.00120.82270.20890.0386 1.5108 1.4660.970411湖南0.36030.01240.0020.87670.18360.0804 1.5154 1.44920.956312四川0.43140.01010.00160.71250.18980.0287 1.374 1.28930.938313湖北0.35690.01110.0014 1.06690.23190.1114 1.7796 1.62060.910714安徽0.29280.01320.00080.81870.16460.0652 1.3553 1.20450.888715黑龙江0.25610.02160.002 1.52750.22020.054 2.0815 1.84780.887716河南0.3020.01420.0012 1.22380.26090.0159 1.818 1.60120.880717吉林0.32580.02820.0023 1.60630.2220.0568 2.2412 1.93830.864818海南0.34910.02090.00130.97430.17550.185 1.7062 1.45550.853119陕西0.20110.01380.0012 1.29490.22840.005 1.7444 1.46070.837320河北0.25010.02220.0015 2.05370.37990.0297 2.7371 1.98770.726221辽宁0.37850.02280.0028 2.66410.41430.0786 3.5611 2.57290.722522新疆0.19170.23820.0026 1.83170.26060.0054 2.5303 1.69990.671823云南0.38040.01680.00140.95290.21630.0165 1.5843 1.0540.665324青海0.23170.29690.0008 1.26680.68130.0034 2.4808 1.42570.574725甘肃0.29370.02340.0007 1.17810.30770.0029 1.8065 1.03460.572726内蒙古0.32670.13590.0012 3.77970.63190.0242 4.8995 2.53930.518327贵州0.35810.0050.0011 1.30890.24860.0048 1.92660.69150.358928山西0.24480.02190.0015 4.10320.52070.0096 4.9016 1.69450.345729宁夏0.25180.09760.0029 3.1990.94430.0079 4.5034 1.46490.325330

部分。进行以地区为控制变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区域生态效率差异比较明显,总体呈“东高西低”的格局,整体区域发展不平衡(F=10.993,P=0.000)。从表4显示的事后比较结果来看,东部地区的生态效率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虽然从均值来看要高于西部地区,但并不显著。

此外,具体分析生态足迹的内部结构可以发现,能源的消耗对生态足迹的影响比较大。其中,化石能源地占到60%以上,说明化石能源的消耗是经济活动对自然造成冲击的最主要方面。山西、内蒙、宁夏、上海、辽宁等省份化石能源的消耗比重较大,导致其各自整体生态效率下降。因此,要降低某地区的生态足迹最主要的途径就是降低单位经济产出的能源消耗量,提高其利用效率。

五、小结

本文比较研究了生态效率的各种定义,总结出区域生态效率的概念模型与计算公式。通过引入生态足迹,把一个地区的生态投入与产出进行综合评价,比较客观的反映了当地的生态效率水平。与其他区域生态效率评价方法相比,本文发展的模型具有以下优点:①有比较完整的理论支撑(生态足迹)。生态足迹理论是目前一种广泛用于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及自然为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的方法(周静,管卫华,2012),该方法通过测定人类为维持自身生存与发展而利用的自然量来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生物物理评价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态研究及生态相关的能源、旅游和贸易等各个领域。本研究将生态足迹法应用于区域生态效率研究中,克服了以往研究中的各种不足之处,科学、系统的将影响生态效率的因素综合进行考虑。②所需数据的可获得性较好。本模型所需的数据来源主要都可直接从2008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中获得,根据生态足迹理论,依据模型思想,从中选取相应的数据进行换算,从而获得可比较的值。

③评价结果的横向与纵向可比性较好。本模型换算出的区域生态效率值是通过人均GDP与人均生态足迹两个指标进行换算而得,既能反映地区产出,亦能反映出地区为此产出进行的投入量,结果可以在不同区域之间进行生态效率进行比较;亦可以按照历史顺序,对同一地区历年的生态效率变化状况进行评估,能够获得较好的比较结果。

利用该方法对我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截面数据进行计算,可以发现我国各地区之间的生态效率具有很大差异,总体呈现“东高西低”态势,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尽管生态足迹较大,但人均产出更高,从而生态效率较高,中部、东北及西部地区尽管生态足迹不大,但人均产出亦不高,从而造成生态效率偏低;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则由于生态足迹过重,造成生态效率非常低。能源消耗不同及产出效率的不同造成生态效率的差异。而分层聚类结果显示,经济发达地区的生态效率普遍较高,而欠发达地区则相对较低。这从一个侧面解释了我国目前资源空间配置结构的形成。

为减少人均生态足迹,提高区域生态效率,降低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可采取:①加强节能理念的宣传,运用相关环保节能政策进行合理引导,在提高地区人均产出的同时,缓解能源过度消耗带来的生态影响。②进一步保护和合理利用现有能源,避免一味提高人均产出而进行的资源过度浪费与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与

表3区域生态效率分层聚类分析层级地区

第一层北京

第二层上海、广东、浙江、福建、江苏、

第三层天津、广西、山东、江西、重庆、湖南、四川、湖北、黑龙江、安徽、河南、海南、吉林、陕西、河北、辽宁

第四层新疆、云南、甘肃、青海、内蒙古、贵州

第五层山西、宁夏

表4单因素方差分析——

—事后比较

(I)地域(J)地域均差(I-J)标准误P值东部中部0.1953*0.05930.010

西部0.2626*0.05930.001中部东部-0.1953*0.05930.010

西部0.06730.06340.576西部东部-0.2626*0.05930.001

中部-0.06730.06340.576 *表示在0.05水平上显著。

Evaluation on China ’s Regional Eco-efficiency

———Based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Methodology

Ji Dan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0,China )

Abstract:This paper defines regional eco-efficiency and establishes a model of regional eco-efficiency evaluation by using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methodology.Based on the data drawn from China ’s 30provinces in 2007,the model is used to evaluate the differences of regional ecology efficiency.The results indicate:The difference in regional eco -efficiency is notable with the pattern of high in the east and low in the west,indicating that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is not in balance;There appear hierarchical clusters with five classes in China's regional eco-efficiency.Energy consumption greatly affects eco-efficiency everywhere.Therefore,some proposals are put forward:adjusting industrial structure,balancing regional development,improving resources efficiency.

Key words:ecological efficiency;ecological footprint;cluster analysi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张丹郁)

[1]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Eco-ef -ficiency[R].OECD,1998:7-11.

[2]诸大建,邱寿丰.生态效率是循环经济的合适测度[J].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2006(5).

[3]吕彬,杨建新.生态效率方法研究进展与应用[J].生态学报,

2006,26(11):3898-3906.

[4]Schaltegger S,Sturm A.kologische Rationalitat [M].Die Un -ternehmung Nr4,1990:273-290.

[5]Stigson B.Eco-efficiency:Creating more value with less impact[R].

WBCSD,2000:5-36.

[6]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Making Sustainability Account -able:Eco -efficiency,Resource Productivity and Innovation [M].Copenhagen:EEA,1999.

[7]Saling P,Kicherer A,Dittrich -Kramer B,et al.Eco -efficiency

Analysis by BASF:The Method [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2002,7(4):1-15.

[8]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 [M/OL].https://www.doczj.com/doc/799567585.html,/ifcext/

enviro.nsf/Content/CleanerProduction.

[9]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Integrating

Environmental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at the Enterprise level:A methodology for standardizing Eco-efficiency Indicators[M].U -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2003:29-30.

[10]Australian Government: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and Her -itage[M/OL].https://www.doczj.com/doc/799567585.html,.au/.

[11]Industry Canada.Eco-efficiency:Good Business Sense[M/OL].

http://strategis.ic.gc.ca/epic/internet/inee-ee.nsf/2002.[12]WBCSD.Measuring eco-efficiency[R].2000.

[13]Hoh H.,Scoer K,Seibel S.Eco-Efficiency Indicators in German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ccounting [R].Federal Statistical

Office,Germany,2001.

[14]ISO.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Eco -efficiency assessment —

Principles and requirements[S].2009.

[15]K orhonen P J ,Luptacik M.Eco -efficiency analysis of power

plants:An extension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4,154(2):437-446.[16]Dyckhoff H,Allen K.Measuring ecological efficiency with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1,132(2):312-325.

[17]William E R.Ecological footprints and appropriated carrying ca -pacity:what urban economics leaves out[J].Environment and Ur -banisation,2009,4(2):121-130.

[18]W ackernagel M,William R.Our Ecological Footprint: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M].Gabriola Island:New Society Press,1996.

[19]Wackernagel M ,Monfreda C.,Deumling D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Na -tions(November 2002Update)[M].Oakland :Redefining Progress ,2002.[20]刘宇辉,彭希哲.中国历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可持续性评估

[J].生态学报,2004,24(10):2257-2262.

[21]Worldwide Fund for Nature (WWF).Living Planet Report 2002

[R].2004.

综合利用水平,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③大力提倡与发展地方循环经济。进一步促进生产方式转变,向集约型与环保型方式转变,大力倡导循环经济,努力减少对各种自然资源的消耗,建立起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经济体系,实现废物的循环利用。这是降低生态足迹,提高区域生态效率最根本的途径。

另外,本文所进行的测算仅仅是本研究模型的一个简单应用,在后续的研究中,至少还可从两个方面进行深化:一是将历年数据进行测算,通过时间序列分析,研究我国各地区生态效率的时序变化;二是结合各地区的其他统计指标,分析生态效率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联关系。相信可以得出更多有益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高二地理知识点讲解: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高二地理知识点讲解: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 发利用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是: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山地多,平原少,耕地与林地所占的比例小;各类土地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耕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林地多集中在东北、西南的边远山区,草地多分布在内陆高原、山区。中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中国各类型土地资源都有分布;水能资源居世界第一位;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 两类能源 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②市场广阔③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能源基地建设 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三条产业链 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 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①提高煤的利用技术;②调整产业结构;③“三废”的治理 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尼罗河文明两河文明黄河——长江文明印度河——恒河文明 田纳西河 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 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不同地段的保护 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 气候:亚热带地区,冬末春初降水多。 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 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2019高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

资料正文内容下拉开始>>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九)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课时跟踪检测] (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我国能源保障区分布示意图,完成1~3题。 1.我国能源保障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是( ) A.西部高、东部低、北部高、南部低 B.西部高、东部低、北部低、南部高 C.西部低、东部高、北部高、南部低 D.西部低、东部高、北部低、南部高 2.影响我国能源保障水平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能源生产总量 B.能源消费总量 C.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总量 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M地区能源保障水平高,主要原因是( ) ①天然气资源丰富②水能资源丰富③核能资源丰富④太阳能资源丰富 A.①②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1.A 2.C 3.A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能源高保障区主要位于中西部 省区,能源低保障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因此我国能源保障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是西 部高、东部低、北部高、南部低。第2题,能源产量越大,消费量越小,能源的保障水平就 越高。第3题,M地区为四川盆地,水能资源和天然气资源丰富,核能发展较慢,太阳能资 源较少。

大庆油田的发现,结束了中国的油荒历史,也让大庆成为中国工业史上最知名的地点之一。读大庆市地图,回答4~6题。 4.大庆市所辖城区的分布特点是( ) ①带状分布②分散分布③居采油区④靠近铁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5.大庆建成我国重要石油基地的首要条件是( ) A.石油储量丰富B.国内市场庞大 C.铁路交通便利D.科技力量雄厚 6.由于石油资源趋近枯竭,大庆开始了资源城市转型的历程,下列措施中符合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是( ) ①利用区域优势,建设特色化中小城镇 ②利用技术积累发展石油装备等制造业 ③组织城市人口向农村疏散,发展农业 ④向我国西部油气资源丰富的地区搬迁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4.C 5.A 6.A 第4题,读图可以看到,大庆市所辖城区的分布比较分散,图示城区分布在采油区且都靠近铁路。第5题,大庆建成我国重要石油基地的首要条件是丰富的石油资源。第6题,面临石油枯竭的形势,大庆市应利用技术优势延长工业链,发展相关石油装备等制造业;并且利用其广阔的地理区域,建设特色化中小城镇。 (2018·江西五校联考)下图为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年径流总量与流域面积比较图。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B、D两河年径流总量差异大,因为B河( )

生态足迹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可持续发展, 2019, 9(2), 161-164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9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799567585.html,/journal/sd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799567585.html,/10.12677/sd.2019.92022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Yan Chu, Qian Sun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and Engineering, Dianchi College of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Received: Mar. 20th, 2019; accepted: Apr. 9th, 2019; published: Apr. 16th, 2019 Abstract Ecological footprint is a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 to measure the degree of human utilization of nature. By analyzing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a region, we can judge whether the development of a region is within the scope o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that is, ecological deficit or ecological surplu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and calculation me-thod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status in China and abroad, and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Keywords Ecological Footprint,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生态足迹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储雁,孙倩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云南昆明 收稿日期:2019年3月20日;录用日期:2019年4月9日;发布日期:2019年4月16日 摘要 生态足迹是一种测量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定量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区域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通过二者的比较可以判断出一个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内,即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本文介绍了生态足迹分析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生态足迹分析的特点。

生态足迹

2013年个人生态足迹 以下采用成分法计算生态足迹 一、能源的生态足迹: 能源主要有电力。 公式 a CO e e P E Q A /2= 式中: e A 分别为年内电力消耗所需的化石能源地面积; e Q 分别为电力消耗量;2CO E 为普通火电厂单位发电量的2CO 排放量;a P 为每公顷林地1年内可吸收的2CO 量。 二、食物的生态足迹: 某类食物消费的土地占用面积一般计算见式: f f f P Q A = 。式中,f A 为计算年内某 类食物消费的土地占用面积; f Q 为计算年内该类食物的消费量; f P 为生产该类食物的土地的平均生产力(世界粮农组织网站上查得)。主要食物分类中, 牛羊肉( 奶) 类产品的土地占用类别为牧草地; 猪、家禽、蛋、谷物、糖类与蔬菜等的土地占用类别为耕地; 鱼类的土 三、垃圾的生态足迹:

垃圾的土地占用由垃圾堆放直接占用土地(即直接用地)与吸收垃圾降解而产生的化石能源 地(即间接用地)两部分组成。间接用地的计算公式∑=+= W N i CH i co i i a w q q Q P A 1 )(1 4 2δ式中,w A 为计算年垃圾排放间接土地占用面积; i Q 为年内第i 种垃圾成分排放量; 2 CO i q 为第i 种 垃圾成分CO 2 产生率;4 CH i q 第i 种垃圾成分4CH 产生率;δ为4CH 的GWP 当量系数; a P 为林地的平均木材生产力。 四、纸张的生态足迹: 计算公式为:a w p p P q Q A /= 式中, p A 为计算年内纸张消费的土地占用面积; p Q 为计算年内纸张消费量; w q 为单位纸张产量的木材消耗; a P 为林地的平均木材生产力。 五、水的生态足迹; 水的生态足迹主要就是由输送水与处理污水消耗的能量产生, 这2 种作业消耗 的能源为电力、 因此首先需要计算出计算年内输送水与处理污水的电力消耗量, 然后利用公式a CO e e P E Q A /2= 计算其土地占用面积, 土地类别为化石能源地。

生态足迹分析的基本概念

生态足迹分析的基本概念 生态生产性土地与全球生态标杆 “生态生产性土地”是生态足迹分析法为各类自然资本提供的统一度量基础。生态生产也称生物生产,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生命过程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新的物质,从而实现物质和能量的积累。生态生产是自然资本产生自然收入的原因。自然资本产生自然收入的能力由生态生产力(ecological productivity)衡量。生态生产力越大,说明某种自然资本的生命支持能力越强。 由于自然资本总是与一定的地球表面相联系,因此生态足迹分析用生态生产性土地的概念来代表自然资本。所谓生态生产性土地(ecologically productive area)是指具有生态生产能力的土地或水体。这种替换的一个可能好处是极大地简化了对自然资本的统计,并且各类土地之间总比各种繁杂的自然资本项目之间容易建立等价关系,从而方便于计算自然资本的总量。事实上,生态足迹分析法的所有指标都是基于生态生产性土地这一概念而定义的。根据生产力大小的差异,地球表面的生态生产性土地可分为6大类: (1)化石能源地(fossil energy land) 生态足迹分析法强调资源的再生性。从理论上讲,为了保证自然资本总量不减少,我们应该储备一定量的土地来补偿因化石能源的消耗而损失的自然资本的量。但实际情况是,我们并没有作这样的保留。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现在是在直接消费着资本。 (2)可耕地(arable land) 从生态分析来看,可耕地是所有生态生产性土地中生产力最大的一类:它所能集聚的生物量是最多的。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报告,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最好的可耕地,大约13.5亿hm2,都已处于耕种的状态;并且每年其中大约100万hm2的土地又因土质严重恶化而遭废耕。这意味着,今天世界上平均每个人所能得到的可耕地面积已不足0.25hm2了。 (3)牧草地(pasture) 即适用于发展畜牧业的土地。全球目前大约有33.5亿hm2的牧草地,折合

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分析法是一种定量度量可持续发展状况的方法。主要用于旅游、规划等设计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定量研究。生态足迹(EF)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提出来的比较成功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之一。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生态足迹 英文名字:ecological foot-print;ecological footprint 其他的名:生态占用 定义: 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 应用科学 生态学(一级学科);城市生态学、生态工程学和产业生态学(二级学科)定义: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应用可科学 资源科技(一级学科);资源生态学(二) 生态足迹(英文:Ecological footprint,EF)就是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biologically productive areas),其含义就是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只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生态足迹估计要承载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需要多大的可供人类使用的可再生资源或者能够消纳废物的生态系统,又称之为“适当的承载力”(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也称“生态占用”。是指特定数量人群按照某一种生活方式所消费的,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商品和服务功能,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需要环境(生态系统) 吸纳,并以生物生产性土地(或水域) 面积来表示的一种可操作的定量方法。它的应用意义是: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亦称生态足迹供给) 进行比较即可以定量的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和建议。 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规划与资源生态学教授里斯(Willian E.Rees)和魏克内尔提出,生态足迹模型由张志强、许中民与1996年首次引入我国。生态足迹主要研究对象的各种消费转化为提供该消费量并吸纳废弃物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定量测度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冲击,并通过阻击与实际生态承载面积的对比,测量研究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生态足迹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综合法、成分法、投入产出法。。它显示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指定的人口单位内(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需要多少具备生物生产力的土地(biological productive land)和水域,来生产所需资源和吸纳所衍生的废物。生态足迹通过测定现今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来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比如说一个人的粮食消费量可以转换为生产这些粮食的所需要的耕地面积,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以转换成吸收这些CO2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因此它可以形

(完整版)生态承载力评价

生态承载力评价 一、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内涵和特性。 1、生态承载力:指一定条件下生态系统为人类活动和生物生存所能持续提供的最大生态服务能力,特别是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容能力。 或是指:在不削弱某一地区的生产能力的情形下,该区域所能持续支持某一种群的最大生物数量。用生态足迹来衡量时,指在不损害有关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一个区域所拥有的生物生产性空间的总面积。 自然环境资源财富来自地球生物圈作用,推动生物圈物质循环的能源有3种,即太阳辐射能、潮汐能和地热能,为避免重复计算,根据能值理论,同一性质的能量投入只取其最大值。风能、雨水化学能和雨水势能都是太阳光的转化形式,只取其最大项雨水化学能。海潮则由月亮和太阳对地球引力所引起,与太阳光性质不同,也应计入,可更新资源只取雨水化学能和海潮能。两者的相对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作为研究区域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值。 2、生态承载力的理论内涵 生态承载力包括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层涵义是指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以及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为生态承载力的支持部分;第二层涵义是指生态系统内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发展能力,为生态承载力的压力部分。 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是指生态系统的弹性大小,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则分别指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大小;而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发展能力指生态系统可维持的社会经济规模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3、生态承载力的特性 (1)客观性生态承载力的客观承载性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固有功能之一,这种固有功能一方面是为生态系统抵抗外力的干扰破坏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为生态系统向更层次的发育奠定了基础。 (2)可变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相对意义的稳定,是可以改变的,而不是固定不变。所以说,生态承载力虽然客观存在,但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认为应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去积极提高系统的生态承载力。 (3)层次性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不仅表现为小单元的生态系统水平上,而且

04生态足迹法及应用案例

技术资料4: 生态足迹法及应用案例 一、生态足迹法 生态足迹EF(eco logical foot print)是20 世纪90 年代初提出的一种从生态学角度来衡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生态足迹衡量在一定的人口与经济规模条件下,人类消耗了多少用于延续其发展的自然资源,并将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归纳成一个数字,即人类活动排他性占有的生物生产土地。一个已知人口(个人、城市或国家)的生态足迹,即是生产相应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消纳这些人口产生的所有废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将生态足迹同国家或区域范围内所能提供的生物生产面积相比较,能够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生产消费活动是否处于当地的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之内。 生态足迹对于可持续性的衡量是一种“强”可持续性的测量手段。当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即出现“生态赤字”;当其大于生态足迹时,则产生“生态盈余”。生态赤字表明该地区的人类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要满足现有水平的消费需求,该地区要么从地区之外进口所欠缺的资源以平衡生态足迹,要么通过消耗自身的自然资本来弥补收入供给流量的不足。 根据生产力大小的差异,生态足迹分析法将地球表面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分为6 大类进行核算: 1)化石能源用地,用来补偿因化石能源消耗而损失的自然资本存量而应储备的土地;2)耕地,生物生产性土地中的生产力最大的一类土地;3)牧草地,即适于发展畜牧业的土地;4)林地,指可产出木材产品的人造林或天然林;5)建筑用地,包括各类人居设施及道路所占用的土地;6)水域,包括可以提供生物产出的淡水水域和海洋。 生态足迹的计算步骤如下: 1.计算各种消费项目的人均生态足迹 人均生态足迹分量A i 的计算公式为 A i = C i/Yi = (P i + I i - E i)/ (Y i ×N ),

生态足迹计算

陕西省榆林市2006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资源与环境系 08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张笑然20080802004 田滢伟20080802016 胡庆贺20080802042 摘要:利用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和分析方法,对陕西省榆林市2006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榆林市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为 1.272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 1.716hm2,人均生态盈余为0.444hm2,属于较小程度上可持续发展状态。 关键词:陕西省榆林市;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可持续发展 1.引言 1.1研究方法 生态足迹分析法是近年来度量地区可持续发展程度的较为通行的方法。它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通过测定现今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来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测量人类对自然生态服务的需求与自然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之间的差距,在地区、国家和全球尺度上比较人类对自然的消费量与自然资源的承载量,判定地区、国家或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近几年,生态足迹方法由于具有较为科学、完善的理论基础和精简统一的指标体系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大量应用。 生态足迹分析法从需求方面计算生态足迹的大小,从供给方面计算生态承载力的大小,通过二者的比较,评价研究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即:计算区域的耕地、草地、林地、水域、建筑面积等对应的土地面积,通过对比分析该区域的生态足迹产出和承载来评价该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程度. 生态足迹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规模条件下,维持特定人口的资源消费和废弃物吸收所必需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一般计算公式为: EF = N ×ef = N ∑(αai) = N ∑(ci/pi) 其中,EF为区域总生态足迹;N为人口数;ef为人均生态足迹;α为均衡因子;ai为人均i种消费项目折算的生态生产性面积;i为消费项目类型;pi为i种消费品的平均生产能力;ci为i种消费品的人均年消费量。 附:生态足迹测度中的土地类型及均衡因子说明 生态足迹的有关概念: SEF:自然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的发展

Wackernagel等人的开创性研究 Willian Rees的博士生Wackernagel等曾对世界上52个国家和地区1997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 证计算研究表明,全球平均人均生态足迹为2.8hm2,而可利用生物生产面积仅为2hm2,全球人均生态赤字0.8hm2。在计算的52个国家和地区中35个国家和地区存在生态赤字,只有12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低于全球人均生态承载力。中国1997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2 hm2,而其人均生态承载力仅为0.8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4 hm2。因此,从全球范围而言,人类的生态足迹已超过了全球生态承载力的35%,人类现今的消费量已超出自然系统的再生产能力,即人类正在耗尽全球的自然资产存量。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2004地球生态报告》 为了让各个国家在占用了多少自然资源上“有账可查”,2004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2004地球生态报告》使用了“生态足迹”这一指标,并列出了一份“大脚黑名单”。这份由WWF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完成的报告于2004年10月21日在瑞士格兰德正式发布。十几位来自WWF总部、挪威管理学院、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和全球足迹网络的专家参与了研究,报告的数据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能源机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以及联合国环境项目世界保护监测中心。 在这份“大脚黑名单”上,阿联酋以其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和近乎疯狂的石油开采“荣登榜首”———人均生态足迹达9.9公顷,是全球平均水平(2.2公顷)的4.5倍;美国、科威特紧随其后,以人均生态足迹9.5公顷位居第二。贫困的阿富汗则以人均0.3公顷生态足迹位居最后。中国排名第75位,人均生态足迹为1.5公顷,低于2.2公顷的全球平均水平。“但中国人口数目庞大,其人均生态承载能力(即大自然能够给予的消耗量)仅为0.8公顷,生态赤字高达0.7公顷,而全球的平均生态赤字为0.4公顷。”专家们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均自然消耗量还将迅速增加,中国的整体生态形势更加不容乐观。报告显示,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意大利、法国、韩国、西班牙、印度均是生态赤字很大的国家。“很简单,如果生态足迹超过了生态承载能力,就是不可持续的。为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每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来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费,减小自身的生态足迹。”《报告》的主要作者、生态学家骆乔森(Jonathan Loh)说。报告说,巴西、加拿大、印度尼西亚、阿根廷、刚果、秘鲁、安哥拉、巴布亚新几内亚、俄罗斯、新西兰等国家由于国土面积辽阔、人口相对稀少或者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在“生态盈余(总生态足迹小于总生态承载容量)榜”上位居前列。“就在这些生态盈余国家的居民为全球生态环境作出贡献时,西方人正在以难以持续的极端水平消耗自然资源———北美人均资源消耗水平不仅是欧洲人的两倍,甚至是亚洲或非洲人的七倍。”专家们批评说,“如果全球的居民都达到美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人类将需要5个地球。”报告的作者们称,他们试图从另一角度寻找“谁应该对目前的全球生态危机负有更大责任”这一争论不休话题的答案。 “那些生态赤字较大国家的资源消耗量已经超过了本国的资源再生能力,其结果就是加剧了环境恶化,或者将这种生态危机通过原材料进口等国际贸易方式转移到了其他国家或地区。”郝克明还担心,大大小小的环保组织如何说服人们为了追求高水平生活而不去高破坏地消耗地球资源。“在目前,使政府、工业界和公众转向可再生能源,推广节能的技术、建筑和交通系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马丁说。 《亚太区2005生态足迹与自然财富报告》

GIS、RS技术与生态足迹方法在城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

GIS、RS技术与生态足迹方法在城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 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大问题。城市生态规划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已逐步成为了全球城市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对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及主要研究内容进行简要论述的基础上,对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生态足迹理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在城市生态规划研究中的应用途径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城市生态规划,生态足迹,GIS,RS,可持续发展 1 引言 生态规划(Ecological planning)是指在没有任何有害的境况下或在多数无害的情况下,对土地某种用途的规划。从区域和城市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发展趋势和生态规划所应解决的问题看,生态规划不应仅限于土地利用规划,而是应以生态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辩识、类比、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设对策,促进人与环境关系的持续发展。生态规划的目的是: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的开发、利用、保护这些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得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开发和生态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从而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目的。城市生态规划最基本的理论是生态平衡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适宜度理论。随着生态学理论及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和应用的进展,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将应用于指导今后城市生态规划的实践,比如生态足迹理论。 2 生态足迹理论概述 2.1 生态足迹及其几个相关概念 生态足迹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Rees提出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的概念,并由Wackernagel对其理论和方法加以完善。生态足迹又称生态占用,指一定人口所消费的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的总面积。通俗来讲,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定的地球表面来支持我

生态足迹方法及其应用探讨

生态足迹方法及其应用探讨  郭晓泽,于连生  (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3)  email:zhb-xzguo@https://www.doczj.com/doc/799567585.html, 摘要:生态足迹法是一种衡量人类生存状态的一种量化方法,它将人类对环境的需求以及环境提供的服务归结到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比较上。本文对生态足迹法的概念、相关理论以及计算模型应用等进行了阐述、探讨。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生态旅游    人类进入了21世纪,物质文明空前繁荣,世界经济也在快速发展,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对自然的需求。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靠过多的摄取自然资源来提升工业化国家的物质标准以及经济的增长,是难以持续的。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就必须生存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内]1[,所以人类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生存状态。在1987年提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观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但只有定量测度发展的可持续性状态才能实现其可操作性。基于这一思想,各国学者先后提出了一些富有价值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比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有Meadows等的世界资源动态模型]3,2[、Holdren等的IPAT公式]4[、Daly和Cobb(1989)年提出的“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SEW)、Cobb等(1995)提出的“真实发展指标”(GPI)、Prescott -Allen(1995)提出的“可持续性的晴雨表”(BarometerofSostainability)模型等。但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和其博士生Wackernagel于90年代初提出的生态足迹法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它是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它使人们认清人类对自然生态服务的需求与自然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之间的差距成为可能,从而明确了人类的生存状态。  1生态足迹法介绍  1.1 生态足迹法的定义  土地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人类生产生活所必须的,人类的一切生产生活活动都是在其上进行的。生态足迹法的定义(1996)是:任何已知人口(某个个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二者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的总面积和水资源量。它将人类对自然生态服务的需求转化为提供这种需求所必需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并同国家和区域范围所能提供的这种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进行比较,进而判断人类的生存状态是否处于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  1.2 生态足迹法中使用的生物性生产面积的类型  在生态足迹核算中,根据生产力大小差异,生物生产面积主要考虑如下6种类型]6,5[化石燃料土地、可耕地、林地、牧草地、建筑用地和海洋。  (1)化石燃料土地(fossilenergyland):人类消费生物化石燃料的同时释放了大量的 - 1 -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知识点总结

【地理】“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知识点总结 一、能源分类 1.可再生能源(举例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2.非可再生能源(举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二、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2.市场广阔:一是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二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3.位置适中:输煤输电距离近。 4.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 三、能源基地建设: 1.面临挑战: (1)人均资源量少; (2)人均能源消耗量低; (3)单位产值能耗高; (4)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 (5)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2.采取措施: (1)扩大煤炭开采量; (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发展炼焦业。

四、能源的综合利用 1.变革原因: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2.变革模式: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 3.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1)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 (2)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 (3)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五、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洁净煤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2.调整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 (1)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2)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3)“三废”的治理: ①废渣:回收再利用; ②废气: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 ③废水:沉淀净化。 六、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1.重要性: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2.河流概况: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发源阿巴拉契亚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 3.开发注意:

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模型

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模型 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 摘要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测量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新方法。通过跟踪区域的能源和资源消费,将它们转化为提供这种物质流所必须的各种生物生产土地类型的面积,并同区域能提供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进行比较,能定量判断一个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内。介绍了生态足迹的概念及其计算模型,分析总结了模型的优缺点。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物生产土地面积计标模型定量测量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Footprints.and Computer Models Zhang Zhiqiang Xu Zhongmin Cheng Guodong (Frozen Earth Key State Engineering Laboratory Frigid and Arid Zone Environment and Project Research Institute China Academy of Sciences Lanzhou730000) Abstr act Ecological-Footprints.are a kind of new method of quantifiably measuring the extent of hu2 manity.s use of nature.Through following the tracks of consumption of energy and natural resources of a region,these consumption patterns provide information of areas,showing each type of land necessary for providing these material resources.Through comparison of these different areas providing natural re2 sources,we can quantifiable judge the scope within which that area.s capacity to provide can be developed. Here we giv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footprints.and computer modeling,as well as analyzing and summarizing the strong and weak points of such a model. Key Words https://www.doczj.com/doc/799567585.html,nd Areas Providing Natural Resourecs Computer Modeling Quantifiable Measurement 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就必须生存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内。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而言,就是人类社会要取得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必须维持自己的自然资产存量。但是从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至今,世界的人口、贫困、消费日益增加,生物多样性锐减、草场退化、森林面积日益减少、土地荒漠化不断加剧,自然生态系统日见退化,人类生存在一个更加危险的世界中。许多事实表明,人类社会的发展正在远离可持续性。为了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变成现实的可操作管理模式,人类必须知道自己目前所处的状态,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有多远的路要走。由于传统的国民经济帐户指标GNP(及其变种GDP)在测算发展的可持续性方面存在明显缺陷,为此,一些国际组织及有关研究人员从80年代开始就努力探寻能定量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指标。因此评价和监测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程度,这是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与前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于1990年5月在其第一份5人类发展报告6中首次公布了人文发展指数(HDI);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0已成为国际上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指标体系不断提出,如绿色国民生产净值(绿色GNP)和可持续的经济福利指标(ISEW)等可持续性指标等。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发展的可持续性主要取决于自然资产。但是由于很难定量测量生态目标,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一直较缓慢。 在对生态状况的测量方面,即用具体的生物 8生态经济2000年第10期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知识归纳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知识归纳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1、能源分类 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②市场广阔:一是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二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③位置适中:输煤输电距离近。④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大秦线、神黄线、焦作—兖州—日照线。 3、能源基地建设: (1)面临挑战:①人均资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单位产值能耗高;④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2)采取措施: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 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发展炼焦业。 4、能源的综合利用 (1)变革原因: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2)变革模式: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铁—钢、? 煤—焦—化。 (3)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①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②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 ③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开展矿区土地复垦:通过工程和生物措施,充分利用厂矿的人力、财力和科技优势,建立集约经营的高效蔬菜、水果及肉蛋奶生产基地。 (2)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洁净煤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3)调整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①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②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4)“三废”的治理:①废渣:回收再利用;②废气: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③废水:沉淀净化。 【拓展知识】我国能源紧张的原因与解决措施 1、原因: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增加迅速;高能耗工业发展快,加速了能源紧张;能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 2、解决措施:采用多元化进口石油战略;建立石油储备体系;加大能源勘探、开发力度,提高能源产量;加快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川气东送等工程建设;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沼气、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新能源;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宣传,提高公民的节能意识;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的发展。 【答题思路】分析原因——紧扣供需关系说矛盾 解决措施——从开源节流展开述要点

浅析生态足迹评价

浅析生态足迹评价 摘要:生态足迹评价方法是评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可测度的直观且综合的指标,是迄今提出的评估可持续发展的众多指标中最受生态经济学界关注、推崇和广泛应用的一个指标。本文从生态足迹的概念、模型、指标体系和优缺点进行浅析,为区域生态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足迹、模型、指标体系、评价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的概念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E. Rees于1992年提出,之后他与Wackernagel M不断完善,于1996年提出生态足迹计算模型,用于衡量可持续发展。由于这种方法简单明了,被认为是近20年来定量测量可持续发展领域最重要的进展。该方法本身也在不断地被批判和修正,本文在阅读所有该领域重要文献和报告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评价。 1 生态足迹的概述 1.1生态足迹概念 生态足迹定义为:任何已知人口(某个个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为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面积。 生态足迹法是基于6点假设计算的[1]: (1)跟踪人类社会消费的大部分资源和产生的废弃物是可能的;(2)这些资源和废弃物流量的大部分可根据支持这些流量的必需的生物生产性面积进行测度;(3)

各类可用生物生产能力不同的土地,可以折算成标准公顷———全球公顷;(4)由于这些土地的用途是互相排斥的,所以,它们可以相加成为人类的消费需求;(5)自然的生态服务的供应也可以用以全球公顷表示的生物生产空间表达;(6)生态足迹可以超越生物承载力。 1.2生态足迹研究阶段 生态足迹概念作为可持续发展定量方法的一种,于2000年之后引入中国,曾被翻译为生态基区,也被翻译为生态占用、生态痕迹、生态脚印、生态空间占用、生态踩占等。由于生态足迹一方面体现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体现了生态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应用较广。2004年4月在沈阳举行的第一届“环境指标:生态包袱与生态足迹两岸学术交流会”,促进了生态足迹模型在国内的研究和应用。但与国外相比,国内应用滞后4~5年,应用方向主要集中于全国尺度以及各类生态脆弱区的可持续发展度量,其他方面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 目前,国内生态足迹研究已从介绍引进的初期阶段(2000~2002),过渡到了大量应用研究的发展阶段(2003~至今)。在研究方法、研究尺度、研究领域、相关政策响应分析等方面,国内开展的生态足迹研究已取得明显进展。从图1可见,2000~2002年生态足迹研究论文数量少、增幅小,2003年以后论文数量大幅上升,表明生态足迹研究是一个前沿领域[2]。

生态足迹

2013年 1、张鹏岩,王开泳等,不同收入水平的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生态足迹测算与对比——以河南省开封市为例,地理科学进展,2013,32,(9) 本文运用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方法,以2009年开封市3个不同收入居民消费水平生活小区为例,采用居民生物资源和能源消费调查问卷数据,定量分析了2009年开封市不同收入水平小区居民的生活消费生态足迹。根据板桥小区、康平小区、龙成花园3个小区的调查资料,分别计算了3个小区的生物资源消费和能源消费的生态足迹。结果表明:①从3个小区人均生态足迹来看,总体上能源消耗的生态足迹较大;②从3个小区居民生物消费的生态足迹来看,猪肉的人均生态足迹最大,奶制品次之,肉类食品和奶制品的生产需要较多的土地面积;③通过分析3个小区不同类型的人均生态足迹,板桥小区化石燃料用地和建筑用地所占的比重最大,其次是耕地和草地;收入消费水平越高的居民,生态足迹越大,收入消费水平越低的居民,生态足迹越小。证实了高收入水平居民对生态以及资源的占用程度要远远大于低收入水平居民,造成居民生态占用以及碳排放的不公。最后,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 EF)是指一个城市、国家或地区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消纳这些人口所产生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Rees, 1992),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Rees 提出,其博士生Wackernagel逐步完善的可持续发展量化研究方法(Wackernagel et al, 1996, 1997, 2004)。 所谓生态足迹,是为了维持特定地区人口所需消费品折算成的生物生产面积以及容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占用的土地面积之总和;通过测算给定区域人口或是活动消耗的生态生产性土地和水域,并以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消除不同类型土地和不同地区生产力的差别,便可以进行不同国家或区域的比较(刘淼等, 2006; 王云平等, 2009;张泽洪等, 2006)。计算公式如下:EF = N×ef =N∑(a j)=N∑(C i/P i) (1)式中:i为消费商品和投入的类型; C i为第i种商品的人均消费量;P i为第i种消费品的平均生产能力;a j为第i种交易商品折算的生物生产面积;N为人口数;ef为人均生态足迹;EF为总的生态足迹。 在生态足迹计算中,将人类的各种消费按照生产力大小的不同归纳为6种生物生产类型,即石能源用地、林地、建筑用地和水域(熊德国等, 2003)。 生物资源消费:粮食、蔬菜、水果、蛋类、奶制品、禽类、猪肉;能源消费:汽油、天然气、电。 2、方炫,刘德林等,陕西省人均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及驱动模型研究,水土保持通报,2013,33(4) 生态足迹计算是指将某个确定人口所消耗的所有资源和吸收这些人口所产生的废弃物折算成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面积。熊德国等人对该生态足迹理论进行扩展与改进,将生态足迹区分为消费性生态足迹和生产性生态足迹。 生产性生态足迹是指某个确定人口从生态系统中实际取得的生物产量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面积,其公式为:ef=EF/n=∑rj(aai)/=∑rj(Ci/Yi)/n(1)式中:ef—人均生态足迹;EF—总的生态足迹;n—人口数;i—产品的类型;j—生态生产性土地的类型,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化石能源地、建筑用地;aai—i种产品折算的生态生产性面积;Ci—i种产品的产量;Yi—i种产品的全球平均产量;rj—用来将不同类型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调整为具有全球生态系统平均生产力的、可以直接相加的生态系统面积的均衡因子。 在计算中,生态足迹账户包括生物资源和能源两部分(表1)。生物资源帐户分为农产品、动物产品、林产品和水产品4大类,其对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为耕地、草地、林地和水域;能源帐户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等4类,本研究采用世界上单位化石燃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