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讲义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讲义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讲义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讲义

通論一:怎樣查字典辭書

一、漢語字典辭書編排方式:

音序編排(平水韻106韻排列),部首和筆劃(《說文》首創540部首),編碼(四角號碼用了很長一段時間)

二、《說文解字》

1、許慎著。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成稿,安帝建光元年寫定,遣子沖進上

2、歷史評價:

(1)《說文》是我國第一部分析字形、說解字義、辨識音讀的字典。敘目闡述對漢字起源流變的看法、“六書”理論,以及撰作緣由、原則、體例等

(2)收篆字9353個,解說133441字

(3)首創部首540部,用“讀若”和聲旁來標音。

3、大徐本和小徐本

小徐本:[南唐]徐鍇;大徐本:[北宋]徐鉉(徐鍇之兄)

4、清代《說文》四大家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桂馥《說文解字義證》;王筠《說文句讀》;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

三、《康熙字典》

1、張玉書、陳廷敬等奉敕集體編纂,成書於清康熙五十五年

2、部首214,以筆數為序排列,分子丑寅卯……十二集;字下先注音後釋義,以反切注音為主;釋義主要是引用古代的字書、韻書以及古注,一般都引證古書最早的例證

3、[清]王引之《字典考證》;[日]渡部溫《康熙字典考異正誤》;王力《康熙字典音讀訂誤》

通論二:古今詞義的異同

漢語的辭彙也在不斷地發展演變,有的古今詞義迥然不同,有的古今詞義僅有細微的差別,表現出同中有異。

一、一些實例

該:[古]完備;[今]應當。搶:[古]撞;[今]搶奪。找:[古]劃船;[今]尋找。

綢:[古]纏繞;[今]絲綢。去:[古]離開;[今]相對“來”。揭:[古]舉;[今]把東西拿開

二、詞義差異的分類:

1、詞義範圍的差異(詞義適用的語言環境以及所指對象。借用形式邏輯的說法是指概念的外延)(1)詞義範圍的擴大:

睡(坐著打瞌睡→打盹兒或呼呼大睡)

(2)、詞義範圍的縮小

臭(一切氣味→惡臭氣味)宮(一切居室→帝王居室)瓦(一切陶器→建築材料)(3)、詞義的轉移

湯(熱水→菜湯)行李(外交使節→隨身攜帶的東西)

2、感情色彩的差異(詞義的褒貶色彩和詞義輕重程度不同兩個方面)

(1)褒貶義不同

爪牙([褒義]得力助手→[貶義]替兇惡的人跑腿的人)

(2)詞義輕重不同

誅([輕]口誅責備→[重]殺戮)

3、一些注意

(1)“古”概念的簡單化:古是一個歷史的概念,所謂歷史的概念就是要隨時空的變換而改變二、現代的雙音節詞在文言文中不一定還是雙音節合成詞,有的根本就不是一個詞的組合(例如:消息,睡覺,地方)

通論三:單音詞、複音詞、同義詞

一、單音詞

1、單音詞定義:以一個音節結構構成的詞

2、單音詞變雙音詞的對應情況:

(1)換一種說法:信→誠實;師→軍隊

(2)在單音詞的基礎上加一構詞詞素,詞頭、詞尾:虎→老虎;石→石頭

(3)將同義的、反義的、或意義相關的兩個單音詞放在一起構成一個雙音詞,使原來能單獨成詞的字,變為雙音詞的一個構詞詞素:婚姻、險阻(同義)消息、睡覺(反義)

(4)加上不同的區別性詞素:弓→安弓、危弓、王弓

二、複音詞

1、分類:單純複音詞、複合複音詞

2、單純複音詞是由一個詞素構成的詞(連綿字):忸怩、倜儻、抑鬱、逍遙

3、複合複音詞(又稱合成詞)

(1)漢語中的雙音詞大部分經歷了同義詞臨時組合階段,因此最初詞序可以顛倒,並且古人常對這些一類同義詞加以區分。(婚姻:婦家為婚,婿家為姻饑饉:穀不熟曰饑,菜不熟曰饉)(2)偏義複詞: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只偏指其中的一個意義要素,而另一個音節所表示的詞素只作為一種陪襯

(3)區分詞還是短語的三個方面

A、看其結合後的整體意義發生變化沒有(天下:大一統國家小人:心理行為卑鄙之人)

B、看能不能從中插入其他的成份,不能插入成分,則是詞,不是片語

C、使用頻率。如果這兩個詞長期結合,不是臨時的組合,那它們的組合就是一個詞的單位

三、同義詞:

1、同義詞不都是等義詞,絕大多數是屬於近義詞

2、重要的是掌握一組同義詞的差別:及物和不及物、客觀與主觀(言和語:言-自動給別人說話,帶事物的賓語;語:回答別人的話,帶雙賓語)

3、古今詞義差別。窮和貧:窮-仕途坎坷不順;貧-財產少

4、特指和泛指。禾:泛指和“穀”同義,特指和“粟”同義;貨和賄:貨-天然物化;賄-人工製作

通論四: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一、詞的本義

1、詞的本義指與字形相貼切的字義。在詞義學中講到的本義,往往又是指引申義的起點,一個詞所具有的本來意義(或稱實際意義)

2、依據字形:依據《說文解字》,防止望形生訓

二、詞的引申義

1、由本義出發可以向多個詞義方向引申(引,本義開弓;開弓有把弓向一個方向拉開的詞義特徵,故可向“延長”、“伸長”引申;開弓是與向箭射出方向相反的一個動作,如果箭是向前的,引的動作是向後,引申為“後退”“退卻”;引是隨人的動作而展開的,因此可向“引導”“率領”方向引申;

由於開弓的同時要拿箭,所以引又可向“拿”“取”的詞義方向引申)

2、由本义推演而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通論五:漢字的構造

一、六書名稱由來

1、最早見於《周禮》,後再《漢書》、《周禮注》和《說文解字》都曾出現

2、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根據六書的理論對九千多個篆文進行了分析歸類,使六書成為我國古代文字學的一種理論體系

二、六書的內容

1、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記錄的詞一般都是表示具體實物的名詞(日、月、斤、行、按、經、文、豆、而、皿、弓、羽、自、止、來、網、鳥、馬、魚等)。一半是獨體的,體現的是具體的物象,沒有表音成分,是單純的、具體的表意符號。

2、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是用指事性的符號表示一些不易用象形字直接描畫的比較抽象、概括的事物,是象形字的一個發展(四、刃、本、末、血、甘、中等)。真正的指事字很少,指事字具有獨體(或在獨體字上添上指示性符號)、無表音成分的特點。

3、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揮),武信是也”。是將幾個字組合在一起,從中體現出一個新的意義(武、信、步、逐、祝、取、鬥、戒等)。最初的會意字其各構件所體現的是本義,用圖形表示;後起的會意字,其各構件所體現的則不一定是本義,可能是引申義。會意也是補救象形字局限性的一種造字方法。它所記錄的大都是一些代表抽象概念的詞。會意字形體上是複合結構,所表示的意義一般是幾個單字組合在一起後所產生的新義,也沒有表音成分。

4、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形声字是由意符和聲符兩部分組合而成的。形聲字是最能產的造字方式(題、叔、脩、歲、臨等)。形體上是複合結構,即由形符和聲符兩部分組成,形符表示意義範疇,聲符表示形聲字的讀音。

5、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直到目前為至,對轉注的解釋形形色色,五花八門,沒有任何一家的解釋為學術界普遍接受,也就是說轉注究竟是怎樣一種造字法,目前尚沒有研究出結果。

6、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以聲托事,令長是也”。不給新出現的詞造字,借用已有的同音字作為新詞的書寫符號,沒有造字而解決了詞的書寫問題,這是以不造字為造字的方法,這種方法是漢字造字法向表音方向發展的重要表現(令、長、東、易、其、何等)。假借字和本字,只是讀音相

同,而意義上沒有聯繫

通論六:古今字、異體字、通假字、繁簡字

一、古今字

1、古今字指在不同時期用不同的字形表示同一意義。

2、形成原因:

(1)同音假借

A、為本來意義造字:本字的意義,造一個字來代替(西-棲、其-箕、須-鬚、采-採)

B、為假借義造字:假借的意義,造一個字來代替(辟-避[躲避]、闢[開闢]、嬖[宠爱]、僻[偏

僻]、譬[譬如])

(2)同源分化(詞義引申過程中出現的新字)

A、為本義造字:奉-捧、賈-價、益-溢

B、為引申義造字:禽-擒、屬-囑、取-娶、竟-境

3、在古今字中,今字多為形聲字,並且以古字做聲旁

二、異體字

1、異體字是指音義皆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組字。

2、異體字出現原因:

(1)造字法不同,主要是會意字和形聲字的差異(會意-形聲:埜-野,岳-嶽,岩-巖,灾、災-烖,泪-淚)

(2)同是形聲字

A、形旁不同:歌-謌,歡-讙,嘆-歎,雞-鷄,溪-谿

B、聲旁不同:啖-啗,線-綫,蚓-螾,杯-桮,跡-蹟

C、形旁、聲旁均不同:訴-愬,剩-賸,跡-蹟,襪-韤

D、形旁、聲旁相同,但偏旁位置不同:期-朞,慼-慽,裡-裏,群-羣,峰-峯

3、有些漢字在意義上雖有相同部分但不符合異體字的條件,因而不能構成異體字的關係(如游

和遊,“游”除了有“遊”的○1遊玩;○2交際;○3流動;○4放縱的意思外,還有“在水上漂浮,游泳”的意思)

三、通假字

1、通假字是漢字使用過程中一種同音假借的情況。指古代文獻中“本有其字”的假借,本來有表示某音一的字形,但書寫時由於各種原因寫成了別的同音字,這種情況我們稱爲通假字。通假字中本來的漢字叫本字,被借用的漢字叫借字。通假字的要求是本字和借字之間必須是讀音相同或相近的。

2、實例:

(1)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史記·項羽本紀)

蚤,通“早”,二者讀音相同。

(2)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論語·陽貨)

歸,通“饋”,二者讀音相近。

(3)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湯問)

惠,通“慧”,二者讀音相同。

四、繁簡字

1、繁簡字是繁體字和簡體字的合稱。所謂繁體和簡體是就同一個字構形時所使用的筆畫多少相對而言。筆畫多者為繁體,筆畫少者為簡體。漢字簡化過程中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簡化字形,二是削減常用字的字數。

2、漢字簡化主要方法:

(1)使用古體字:採-采,雲-云,捨-舍,氣-气

(2)使用古代異體字或俗體字:禮-礼,趕-赶,無-无,棄-弃

(3)省簡一些部分:聲-声,廣-广,飛-飞,標-标

(4)同音替代:醜-丑,幾-几,後-后,餘-余

(5)草書楷化:辦-办,書-书,學-学,東-东

(6)符號替代:鷄-鸡,嘆-叹,鄧-邓,這-这,樹-树

(7)新造字:遠-远,態-态,認-认,補-补,竊-窃,寶-宝

通論七:判斷句,也字

一、古漢語判斷句

1、判斷句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谓语,说明主语是什么(肯定判断)或不是什么(否定判断)的句子

2、古汉语判断句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不需要出现判断动词(也称判断动词)“是”字。“是”字

有不同的作用

(1)先秦時,“是”是指示代词,在句中充当判断句的主语或者谓语。

A、作主語: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左传)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

B、作謂語:取之而燕民悦,而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孟子)

夫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戰國策)(2)兩漢後,“是”字作为判断词在书面语中有所使用,但始终没成为文言判断句的主流。

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各种结构形式

1、用“也”字煞句:制,岩邑也.。(左傳)

2、用“……者”,“……也”式:南冥者.,天池也.。(莊子)

3、用“者”字提頓: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記)

4、“者”、“也”均無:端木赐,卫人。(史記)

5、用“非”字表否定判断: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莊子)

6、用“诚、即、乃、则”等副词加强判断:此则.寡人之罪也。(孟子)

三、古漢語判斷句的實質

古汉语判断句的实质就是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至于有没有“者、也”实在是无关紧要的。

四、“為”字句的問題

1、古代漢語中,“為”字十一個含義非常廣泛的動詞,雖然一些句子裏,“為”可以用現代漢語的“是”字來對譯,但不必認為就是上古的真正的繫詞。在上古漢語裏,用“為”做判斷句非常罕見,而且僅限於一定的場合。

2、實例:

(1)吾乃今日而知先生為天下之士也!(戰國策·趙策三)

“先生為天下之士”不是獨立的句子,而是全句謂語動詞“知”的賓語

(2)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論語·微子)

“為”字後是疑問代詞,這句話更常見的說法是“夫執輿者誰也?”,不用“為”字

五、古漢語判斷句的作用

1、表判斷:南冥者,天池也。(莊子)

2、表比喻:虢,虞之表也。(左傳)

3、表強調: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記)——比较:沛公必夺项王天下。

4、解釋原因: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戰國策)

通論八:敘述句,矣字,焉字

一、敘述句

凡是用动词做谓语,叙述事物的动作、存在的句子就是叙述句。

(1)動詞可以是不及物動詞:冬,晉文公卒.。(左傳)

(2)可以用及物動詞作謂語,帶賓語:晉侯秦伯圍.鄭(左傳)

(3)可以帶補語:初,鄭武公娶於申

..。(左傳)

(4)動詞位於前帶狀語,後面帶賓語:齊侯以諸侯之師

.....侵蔡.。(左傳)

(5)可以帶雙賓語:公賜之食

...。(左傳)

(6)可以用兩個動詞構成兼語式:鄭人使我掌

...其北門之管。(左傳)

二、雙賓語

1、雙賓語一般一個指人,一個指物。

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左傳)

多予之重器。(戰國策)

2、有些古代雙賓語,現在無法翻譯成雙賓語。

天生民而立之君。(左傳)

三、賓語前置

1、為了強調賓語,將賓語前置

2、賓語前置情況:

(1)用“是”“實”“之”等提賓助詞提賓:

將虢是滅,何愛於虞?(=將滅虢)

商書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其祁奚之謂矣。(=其謂祁奚矣)

(2)有時在提前的賓語的前面用“唯”“惟”字,構成“唯(惟)……是……”或者“唯(惟)……之……”的說法:

故周書曰:“皇天無親,唯德是輔。”(左傳)

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

(3)如果被提前的賓語是代詞,一般就只用“之”字複指:

“我之懷矣,自詒伊慼”,其我之謂矣。(左傳)

(4)當想要強調介詞“以”的賓語是,也可以將其前置:

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以方城為城),漢水以為池(=以漢水為池),雖眾,無所用之。(左傳)

3、由此可見,用代詞“是”字或“之”字複指提前的賓語,是古代漢語變更賓語次序的一種語法手段;即使被提前的賓語本身是代詞,也並不排斥這種語法手段。

四、行為數量句法

1、一般式:把數詞直接放在動詞的前面,而不用表示動量的量詞。這時數詞在句中充當狀語。

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論語)

秦趙五.戰,秦再.勝而趙三.勝。(戰國策)

2、強調式:強調動作數量時,把數詞從動詞前移動到句尾,並在數詞前用“者”同前面詞語隔開,這樣“者”字前面的詞語充當了全句主語,移動到句尾的數詞上升為全句謂語。

於是平原君欲封魯仲連,魯仲連辭讓者三,終不肯受。(戰國策)

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者三。(史記)

五、語氣詞“矣”

1、表示動態的語氣詞,意味着事物的變化和發展。一般情況下,“矣”字總是把事物發展的現階段作為新的情況告訴別人。

吾知所過矣。(左傳)

(原先不知道,現在知道了。)

余病矣。(左傳)

(本來好好的,現在受重傷了。)

2、有些句子用了表示時間的副詞如“已”“既”“嘗”等字,表示某一情況已經如此或曾經有某一情況;句尾用“矣”,是說話人把它當作新的情況告訴別人。

平原君曰:“勝已泄之矣.。”(戰國策)

鄭既知亡矣.。(左傳)

3、有時某一情況還為出現,但預料它將會出現,用“矣”字將其當作新的情況告訴別人。

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4、表示可能性的句子雖然也屬於敘述句,但是並不表示一種過程,“矣”依舊表示一種新情況。

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

5、以形容詞為謂語的描寫句同樣可以用“矣”字,因為描寫句同樣可以報導新情況。

國危矣.。(左傳)

今老矣.。(左傳)

6、描寫句的謂語部分被提到前面去,後面再用“也”字煞句,這樣就增加了誇張語氣。但“矣”本身沒有誇張語氣。

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戰國策)

7、祈使句用“矣”,這是祈使者希望對方實現某種行為或完成某種事情。

先生休矣.。(戰國策)

8、用於疑問句,“矣”保留這原來的語法意義,只是用來幫助表示疑問語氣罷了。

年幾何矣.?(戰國策)

通論九:否定句,否定詞

一、否定句

表示否定的句子就叫做否定句,否定句是依靠否定詞來表示否定的。

二、否定詞

1、常見否定詞有不、弗、毋、勿、未、否、非(以上為副詞)和無(動詞)、莫(無定代詞)等。

2、特點:在“不”“毋(無)”“未”“莫”等否定詞的上古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一般前置。不倒裝才是不正常的變例。

三、常見否定詞

1、不

(1)表示一般的否定,後面的動詞既可以是及物動詞也可以是不及物動詞;既可以帶賓語,又可以不帶賓語。

(2)實例:

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論語)

日月逝矣,歲不.我與。(論語)

2、毋

(1)通常用於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勸阻,等於現代漢語中的“不要”。“毋”後的動詞一般帶賓

語,在古書上,“毋”也常常寫作“無”。

(2)實例:

爾毋.我詐,我毋.爾虞。(左傳)

大毋.侵小。(左傳)

3、未

(1)表示事情還沒有實現,等於現代漢語的“沒有”。

(2)未嘗,表示“不曾……”或“沒有過……”的意思。相比於“未”,“未嘗”表示簡單的否定過去,而“未”則側重在和將來實現的可能性對比,或和已經實現的事情對比。

(3)實例:

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左傳)

三年之後,未嘗

..見全牛也。(莊子)

4、莫

(1)否定性的無定代詞,翻譯成現代漢語,應該是“沒有誰”“沒有哪一個東西(事情)”的意思。“莫”字前面可以出現它所代替的名詞,也可以不出現它所代替的名詞。

(2)實例:

群臣莫對。(戰國策)

秦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莫,不要,在漢以後常用於祈使句,表示禁止。)

5、非

(1)作為否定副詞,否定整個謂語部分,可以用“不是”對譯。“非……而……”結構可以用“不是……卻……”來對譯

(2)實例: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戰國策)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

5、“不”和“弗”

(1)都表示一般性否定

(2)“弗”在先秦文獻裏多否定不帶賓語的及物動詞,而“不”既可否定及物動詞,又可否定不及物動詞,還可以否定形容詞。

6、“毋(無)”和“勿”

(1)都表示禁止性否定

(2)但“勿”的使用範圍比“毋(無)”要窄,在先秦只能否定不帶賓語的及物動詞

通論十:疑問句,疑問詞

一、疑問句

疑問句是有疑而問的句子。表示疑問的有疑問代詞和疑問語氣。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做賓語,這個賓語要前置。值得注意的是,“何如”“何若”不需要前置,當作“怎麼樣”“怎樣”講。

二、疑問詞

1、誰

(1)指人的疑問代詞。

(2)實例:

孟嘗君怪之,曰:“此誰也?”(戰國策)

2、何

(1)指物的疑問代詞,和現代漢語的“什麼”相當。

(2)實例:

門人問曰:“何謂也?”(論語)

3、孰

(1)表示選擇,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用來指人時,“孰”就和“誰”

沒有分別了。“孰與”二字連用,用來比較人物高下或事情的得失。

(2)實例: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論語)

禮與食孰重?(孟子)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戰國策)

4、胡、奚、曷、何

(1)用作賓語和狀語,都可以譯成“什麼”

(2)實例:

奚以之其然也?(莊子)

“途之人可以為禹”,曷謂也?(荀子)

5、安、惡

(1)用作賓語和狀語,指處所的疑問代詞,一般表示反問,可以譯成“哪裡”“怎麼”。

(2)實例: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

梁客辛垣衍安在?(戰國策)

三、几種表示反問的固定格式

1、何(奚、惡、安、曷)以……為,何……為……

(1)用來詢問動作的行為原因或目的的習慣句式。整個結構可以翻譯成“還用……幹什麼呢?”“為什麼……呢?”

(2)實例:

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史記)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莊子)

2、不亦……乎(哉)

(1)用疑問形式表示肯定意思的固定格式,整個句子的意思是“不是……嗎?”“豈不是……嗎?”

(2)實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

子貴母死,矫枉之義,不亦過哉?(魏書)

3、無(毋)乃……乎

(1)表示推測的習慣句式,實際上是一種溫婉的肯定。整個句子翻譯“恐怕……吧?”

(2)實例:

今君既棲於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國語)

4、猶(尚)……,況……乎?

(1)這是一個很有表現力的句式,猶連接分局有意猶未盡的意思,用反問句是做進一步推論,達到對某一事情進行進一步推論。

(2)實例:

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左傳)

通論十一:被動句

一、被動句含義:

1、當句子的主語不是動作行為的發出者而是承受者時,句子就含有被動的意味了。

2、兩大類被動句:意念上的被動句、有標誌的被動句。

(1)意念上的被動句,在形式上和主動句完全一樣,僅僅是動詞用於被動意義,因此只有從上下文才能領會出來: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左傳)

(2)有標誌的被動句,用於、于、乎等引出動作的主動者:郤克伤於矢,流血及屨。(左傳)

二、“為”字表被動

1、古漢語常見的被動句

2、實例: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戰國策)

三、“見”字表被動

古代汉语王力版复习篇目与习题

一、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 (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 (四)引申义分析例(下) 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 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收字()个,全书分()卷,按()排列。 6.《词诠》作者是(

),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 》,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 》。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1.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 )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2.记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解释,即:“一曰指事,……;二曰……。” 3.记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概念和书上的古字形。 4.什么是“亦声”? 5.记住书上举例的字,如:“难、权、而、忘”等字的本义。 6.掌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概念和例字。 (三)古今词义的异同 1.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问题:古今词义的异同有哪些情况?)(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如:“马、牛、羊、山、水”等;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复习提纲PDF.pdf

书山有路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一、文选 (一)《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烛之武退秦师晋灵公不君齐晋鞌之战楚归晋知茔祁奚荐贤子产不毁乡校 (二)《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赵威后问齐使江乙对荆宣王 (三)《礼记》:大同 复习要求: 1、所有文章要能逐句翻译、并能解释句中的重点词、文中的重点句; 2、识别其中的通假现象,即指出通假字并写出对应的本字。 3、齐桓公伐楚祁奚荐贤大同要求能够背诵(即默写) 二、通论 (一)汉字 1、什么是“六书”?它是如何分类的?象形自与指事自如何区分?形声自与会意字如何区分?前四书与后两书如何区分? 2、举例说明什么是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三者如何相区分? 3、《说文解字》是一部什么样的书?作者是谁?什么时代的人?此书共收字多少? 4、《说文解字》是怎样解说一个字的?先说什么?后说什么? (二)汉语中的词 5、可以将汉语的词按照哪些角度作不同的分类? 6、举例说明什么叫单音词、复音词、单纯词、合成词? 7、举例说明单纯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8、举例说明合成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9、举例说明如何区分古汉语中的同义词? 10、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代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11、在王力的语法系统中,“者”、“所”属于什么词?它们与一般代词有何不同之处? 12、如何区分“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 13、什么是谦称和尊称?古书中有哪些常见的谦称和尊称? (三)词类活用知识 14、什么叫词类活用?主要有哪几类词存在着词类活用现象? 14、什么叫动词的使动用法?它与动词的一般用法有什么不同? 15、什么叫名词的使动用法? 16、什么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7、什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18、什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9、什么叫名词直接作状语?怎样区分名词是作主语还是作状语? 20、名词作状语又可细分为哪四种情况?试举例说明。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特别是词义的发展和演变 1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3一、填空: 1、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⑴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 多按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⑵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再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⑶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部首又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全书共收字47035个,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释字体例是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收字四万八千多个,比《康熙字典》 多收了一些近代的方言字和翻译用的新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3、《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等主持。 4、《汉语大字典》由徐中舒、李格非、赵振铎等主编,全书共八卷,收单字56000字,是目前收字最多的字典。 《汉语大词典》由罗竹风主编,1986年出版第一卷,全书共十二卷,5000万余字,收词目三十七万条左右。 5、《新华字典》目前最常见的字典。现代汉语释义《现代汉语词典》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收古汉语常用字3700多个,收难字2600多个。在释义中重视词义的概括性和各个意义之间的内部联系,注释简单易懂。 6、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7、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8、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 全书106卷,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 9、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13、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文字学主要凭字形辨别本义。 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15、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16、押韵分为三种:A、句句押韵。 B、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 C、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 17、《诗经》押韵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诗经》押古韵。 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 19、注解古书开始于汉代。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七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六 判断句,也字 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在秦汉以前,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而是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来帮助判断。例如: 制,岩邑也.。(左传隐公元年) 虢,虞之表也.。(左传僖公五年)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 有时候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字表示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例如: 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战国策?赵策三) 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臣之所好者.,道也.,(庄子?养生主) 在先秦时代,有些“是”容易被人误解为系词,实际上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或谓语。例如: 是.吾师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 在这两个例子中,“是”字用作主语,“吾师”“社稷之臣”是谓语。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战国策?未测四) (今天就是这样。)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孟子?梁惠王下) 在这两个例子里,“是”字用作谓语,“今日”“武王”是主语。 在判断句中,人们所判断的不限于人或物,有时候是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在前面叙述过了,然后用指示代词“是”字或“此”字复指,使意义更为明确。例如: 无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左传僖公三十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庄子?逍遥游) 在第一个例句里,“是字复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这件事情,其余由此类推。 但是,字古代汉语里,这种用来复指的指示代词往往不用。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是)君之所知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是)寡君是愿也。(左传僖公四年) 在第一个例子里,“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是主语,“寡君是愿也”是谓语,其余由此类推。 有些判断句由于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已经在上文出现,所以省略主语,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对话里。例如: 对曰:?翳桑之饿人也。?(左传宣公二年) 子曰:?隐者也。?(论语?微子) 子曰:?非吾徒也。?(论语?先进)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谓语前面重用副词“乃”字来加强肯定,用副词“非”字来表示否定。先看用“乃”字的判断句: 吾乃梁人也。(战国策?赵策三) 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齐策四) “乃”字表示的肯定的意味强,而且往往带有辩白或申明的口气。这种用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边(是)”“就(是)”,因此在现代汉语里的书面语言里,“乃”字哈可以加在“是”的前面,说成“乃是”。 再看用“非”字的判断句: 是非君子之言也。(礼记?檀弓上)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四) 管仲非仁者与?(论语?宪问) 这种用法的“非”字虽然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不是”,但是,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与练习题(适合王力版教材)

古代汉语笔记,根据王力的书整理的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13、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文字学主要凭字形辨别本义。 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15、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16、押韵分为三种: A、句句押韵。 B、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 C、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 17、《诗经》押韵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诗经》押古韵。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 19、注解古书开始于汉代。 20、注解常见的情况有下列四种: A、释词。 B、串讲。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 C、通释全章大意。使文章的意义更为明确。 21、常见古书术语: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 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 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 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 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 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

王力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王力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一、使用说明 (一)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工具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课、专业提高课知识打基础。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必备的古代汉语基楚知识,培养阅读和欣赏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1)掌握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的性质、编排方法和使用方法;(2)掌握汉字的构造、形体演变、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等知识,学会分析一定数量常用汉字的基本构造和本义;(3)掌握古汉语词汇知识以及古今词义的异同,词的本义和引申义;(4)掌握古代汉语语法(句法和词法)知识及其特点;(5)理解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与注解体例,常用的注解术语;(6)理解古代汉语语音知识及语音发展演变的主要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的古汉语音韵学知识解释古代有关的语言现象;(7)学会给古书标点断句和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培养阅读和理解一般文言文的能力;(8)了解古代汉语常用的修辞格;(9)理解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特点,培养欣赏阅读古诗文的兴趣和分析浅近诗歌格律的能力;了解古代词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时数 上课时间:第一、二学期;总课时:132学时;总学分:8学分。 (四)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讲练结合,重视口头训练和课外作业;使用多媒体课件。 (五)面向专业 本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六)使用原则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共1,4册。本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文科统编教材之一。其内容包括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部分。其文选部分,精选了历代典范作品,教学中以先秦作品为主;其常用词部分,共收一千多个,但教学中应重点选择最常用的几百个常用词,要求学生切实掌握;其通论部分,又包括了工具书、文字、词汇、音韵、语法、修辞、古书注解、古代文化常识、文体知识、诗律、词律、曲律等,其重点应放在语言知识方面,尤其是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知识。 本课的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力求使文选、常用词、通论三部分紧密结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选的基础上,讲授通论,使学生把对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同时,学习文选,应以解释词句为主,尤其是文选中涉及到的常用词,应抓住古汉语词义的细微差别以及同义词、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培养学生的古代汉语的语感,注意体现语言课的特点。这是本门课的难点所在。要攻破这个难点,就是坚持少而精,循秩序渐进,注重练习,培养技能等项原则。为使学生加深印象,提高教学质量,应确定重点篇章段落,要求学生熟读和背诵。并通过习题课、课堂提问与课外作业等环节检查教学效果。 因所选教材份量大,教学时数有限,故采取以下措施弥补:一是讲读与自学相结合。重点讲授第一、二两册、第三、四两册主要由学生自学。另,第一、二册中的文选、通论部分皆由教师讲读,而常用词部分则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这样,可以在一年的教学时间内基本完成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二是与其他课程互补。古代汉语课,历来以散文为主,韵文

王力 古代汉语 文选复习要点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 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 ),收字( )个,按(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1—14)

王力《古代汉语》 通论(一)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语文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今音。采用《广韵》和《集韵》的反切,保留反切意在溯源,用来标志这个字的中古音。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还收录了百科性的古代词语。 ?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汉语大字典》偏重古今的汉字,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汉语大词典》偏重古今复音词语。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形体。分析字形结构或探讨词的本义时,一般都应参考《说文》。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的反切校定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根据

王力《古代汉语》考研笔记(免费下载)

中山大学汉语史与古文字专业03及04年博士生入学古汉语试题(部分) 古汉语试题(汉语史、古文字专业通用) 03年 翻译《汉书-师丹传》 04年 一、据《左传》一段文字,分析“于”、“以”用法。 二、标点并翻译《左传》中一段文字。 三、简述下列出土材料的大意及语言学价值。(碑刻) 四、失记。 前两个题是《国语》中的材料,一段是曹刿问何以战,第二段是标点并翻译”庄公观社“。第三题是段墓志材料。问题一:隶定并标点。问题二:概述大意,并指出汉语史研究的价值。 清华大学2001年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古代汉语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1、简牍2、汗青3、帙4、付梓5、句读6、衍文7、文、字8、《马氏文通》9、押韵10、破读二、请简答并举例(每题4分,共20分。)1、连绵字2、三十六字母3、反切4、今体诗及其特点5、十三经注疏三、填空。每空0.5分,共30分1`中国古代研究语言的学问称作(),包括()、()、()三个部门。2、汉字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其形体演变大致经历了()时期、()时期、()时期、()时期、()时期、()时期。3、迄今发现最早的系统汉字是()年前的(),是()世纪末在()出土的。4、说文解字是()时期的()撰写的中国第一部字典。书中把所受的万余字分成()部首,以()为正体,兼收()、()。5、“六书”始见于(),一般指()()()()()()。6、汉字记录汉语的基本特点是()。汉字基本上属于()文字,严格讲现代汉字是()文字。7、清正确读出下面的地名、人名:龟兹月氏吐番镐京涪陵米芾女娲皋陶单于?食其8、请分析下面汉字的音节结构 |声|韵|调|9、填补空缺书名作者成书年代价值———————————————————————————————————广雅疏证说文解字注中原音韵——————————————————————————————————— 四、请回答。每字0.5分,共10分,第二题酬情加5—10分 1、指出下面词语的本义写、书、题、临、陵、天、鄙、即、既、因 2、请为下列几组汉字正确标音,并试解释形声字声符变读的原因。 帝谪虹豇贡扛坻邸馥愎 五、分析句子结构。共10个单句,每句1分。共10分 1、五侯九伯女实征之 2、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3、大哉尧之为君! 4、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5、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7、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8、老臣窃以为媼之爱燕后贤于长君。 六、请指出句中词类活用现象。每题1分。共5分 1、疆本而节用则天下不能贫 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4、人不能以死免其君我谬之不详赦之以劝事君者 5、惟天为大惟尧则之 七、标点并翻译。15分 1、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匿且擢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2、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者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媼尊长安君之位而日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媼为长安君计短也固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君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一)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一) 通论(十一) 1、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某词属于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这种情况,古今是相同的。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词用如动词、形容词用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如“秦师遂东”。由于仿古的关系,在后世古文家的作品里,还常常可以见到词类活用的情况。 2、名词用如动词 鉴别某一名词是不是用如动词,由上下文决定。就一般情况说,代词前的名词用如动词(“肘之”“面之”);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遂东”“不君”);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也用如动词(“能水”“欲刃”);肯定了宾语以后,则宾语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脯鄂侯”“手剑”)。 3、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不是由兼语式改造过来的,但它是以动宾式的结构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比兼语式的句法精炼。 A、动词的使动用法 a、不及物动词常常有使动用法: 1)不及物动词后面带有宾语。如:“亡郑”“归楚公子”“行之”“鸣鼓”“进之”“退之”“则修文德以来之” 2)有时虽不带宾语,但从上下文意思来看,仍是使动用法!如: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来”是使远人来) b、及物动词用如使动比较少见:

要判断是纯粹的及物动词还是使动用法,非从上下文观察不可。因为两者的区别不在形式上,只在意义上。 如: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食”为使动,后面省略了宾语“之”)胜之(纯及物)=败之(使动) 武丁朝诸侯(使动)-孟子将朝王(纯及物)欲因此时降武(使动)-涉间不降楚(纯及物) 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常常用如使动。如:“正其衣冠”“尊长安君之位”“远庖厨”“固国”“劳其筋骨”(注意分清是形容词使动还是动词使动) C、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偶然也用如使动。这种情况非常罕见。如: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生死”的“生”字是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使死者复生”;“肉骨”的“肉”是名词用如使动,“使白骨生肉”)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国”是名词用如使动,“使异姓立国”) 4、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A、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使动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意动是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它后面的成分就是它的宾语。如:以贤勇知。“左右以君贱之也”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值得注意的两点: a、一般说来,代词前的形容词一定用如使动或意动(“苦其心志”使动,“贱之”意动);肯定了宾语之后,就可知宾语前的形容词用如动词(“危士臣”使动,“贤勇知”意动)。 b、同一个形容词是使动还是意动,要靠上下文来分辨。如:“左右以君贱之也”是意动,而“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是使动。

王力古代汉语习题集(三)

第五单元古书的注解、标点和翻译 一、十三经的书名及其注疏者。 二、解释:传、笺、疏、章句、衍文。 三、古书注释术语“曰”、“谓”、“犹”、“貌”、“之言”、分别填入下面的括号里。 1、《礼记?王制》:“古者公田藉而不税。”郑玄注:“籍()也。” 2、《魏风马牛不相及?伐檀》:“实之河之侧兮。”毛传:“侧,()时也。” 3、《楚辞?涉江》:“冠切云之崔嵬。”王逸章句:“崔嵬,商()。 4、《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何晏集解:“同门()朋。” 四、问答题: 1、古书注解中的“谓”和“谓之”有何不同? 2、古书注解中的“读为”、“读曰”同“读若、读如”有何共同点?有何不同点? 五、下面的四段古文各有三种不同的标点,其中只有一种是正确的,请在正确的标点后打√。 1、《世说新语?雅量》: ○1谢公兴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语,徐向局。 ○2谢公兴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语徐向局。 ○3谢公兴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语,徐向局。 2、《荀子?修身》 ○1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压受谏而能诚,难欲无进,得乎哉? ○2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压,受谏而能诚,难欲无进,得乎哉? ○3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压受谏而能诚,难欲无进,得乎哉? 3、《吕氏春秋?别类》: ○1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僇民无已。 ○2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僇民无已。 ○3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僇民无已。 4、王充《论衡?问孔》: ○1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2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3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六、改正下面句子中的译文。 1、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即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译文]远方的人不服,就搞好德政教化而把他们招来;他们既来到这里,就会安心地住在这里。 2、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孟子?许行》) [译文]在这个时候,禹在外治水八年,三次经过自己家门却没有进去,他虽然想亲自耕种,能得到吗? 3、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孙子?谋政》) [译文]所以善于用兵的人,屈服于人家的兵力,就不能战斗了。 4、事智者则法败,用力者寡则国贫。(《韩非子?五蠹》) [译文]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多,法制就要败坏;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少,国家就要贫弱。 七、标点翻译下列古文。 1、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战之曰胡兄之国也子方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已遂不郑郑人袭胡取之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乐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什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此二人说皆当也厚者为战薄者见疑则非知也难也处之则难也(《韩非?说难》) 2、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书荣乐之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离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西伯幽而演易周旦类而制礼不以隐约

2020年整理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复习提纲.pdf

学海无涯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一、文选 (一)《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烛之武退秦师晋灵公不君齐晋鞌之战楚归晋知茔祁奚荐贤子产不毁乡校 (二)《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赵威后问齐使江乙对荆宣王 (三)《礼记》:大同 复习要求: 1、所有文章要能逐句翻译、并能解释句中的重点词、文中的重点句; 2、识别其中的通假现象,即指出通假字并写出对应的本字。 3、齐桓公伐楚祁奚荐贤大同要求能够背诵(即默写) 二、通论 (一)汉字 1、什么是“六书”?它是如何分类的?象形自与指事自如何区分?形声自与会意字如何区分?前四书与后两书如何区分? 2、举例说明什么是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三者如何相区分? 3、《说文解字》是一部什么样的书?作者是谁?什么时代的人?此书共收字多少? 4、《说文解字》是怎样解说一个字的?先说什么?后说什么? (二)汉语中的词 5、可以将汉语的词按照哪些角度作不同的分类? 6、举例说明什么叫单音词、复音词、单纯词、合成词? 7、举例说明单纯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8、举例说明合成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9、举例说明如何区分古汉语中的同义词? 10、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代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11、在王力的语法系统中,“者”、“所”属于什么词?它们与一般代词有何不同之处? 12、如何区分“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 13、什么是谦称和尊称?古书中有哪些常见的谦称和尊称? (三)词类活用知识 14、什么叫词类活用?主要有哪几类词存在着词类活用现象? 14、什么叫动词的使动用法?它与动词的一般用法有什么不同? 15、什么叫名词的使动用法? 16、什么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7、什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18、什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9、什么叫名词直接作状语?怎样区分名词是作主语还是作状语? 20、名词作状语又可细分为哪四种情况?试举例说明。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特别是词义的发展和演变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讲义

通論一:怎樣查字典辭書 一、漢語字典辭書編排方式: 音序編排(平水韻106韻排列),部首和筆劃(《說文》首創540部首),編碼(四角號碼用了很長一段時間) 二、《說文解字》 1、許慎著。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成稿,安帝建光元年寫定,遣子沖進上 2、歷史評價: (1)《說文》是我國第一部分析字形、說解字義、辨識音讀的字典。敘目闡述對漢字起源流變的看法、“六書”理論,以及撰作緣由、原則、體例等 (2)收篆字9353個,解說133441字 (3)首創部首540部,用“讀若”和聲旁來標音。 3、大徐本和小徐本 小徐本:[南唐]徐鍇;大徐本:[北宋]徐鉉(徐鍇之兄) 4、清代《說文》四大家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桂馥《說文解字義證》;王筠《說文句讀》;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 三、《康熙字典》 1、張玉書、陳廷敬等奉敕集體編纂,成書於清康熙五十五年 2、部首214,以筆數為序排列,分子丑寅卯……十二集;字下先注音後釋義,以反切注音為主;釋義主要是引用古代的字書、韻書以及古注,一般都引證古書最早的例證 3、[清]王引之《字典考證》;[日]渡部溫《康熙字典考異正誤》;王力《康熙字典音讀訂誤》 通論二:古今詞義的異同 漢語的辭彙也在不斷地發展演變,有的古今詞義迥然不同,有的古今詞義僅有細微的差別,表現出同中有異。 一、一些實例 該:[古]完備;[今]應當。搶:[古]撞;[今]搶奪。找:[古]劃船;[今]尋找。 綢:[古]纏繞;[今]絲綢。去:[古]離開;[今]相對“來”。揭:[古]舉;[今]把東西拿開

二、詞義差異的分類: 1、詞義範圍的差異(詞義適用的語言環境以及所指對象。借用形式邏輯的說法是指概念的外延)(1)詞義範圍的擴大: 睡(坐著打瞌睡→打盹兒或呼呼大睡) (2)、詞義範圍的縮小 臭(一切氣味→惡臭氣味)宮(一切居室→帝王居室)瓦(一切陶器→建築材料)(3)、詞義的轉移 湯(熱水→菜湯)行李(外交使節→隨身攜帶的東西) 2、感情色彩的差異(詞義的褒貶色彩和詞義輕重程度不同兩個方面) (1)褒貶義不同 爪牙([褒義]得力助手→[貶義]替兇惡的人跑腿的人) (2)詞義輕重不同 誅([輕]口誅責備→[重]殺戮) 3、一些注意 (1)“古”概念的簡單化:古是一個歷史的概念,所謂歷史的概念就是要隨時空的變換而改變二、現代的雙音節詞在文言文中不一定還是雙音節合成詞,有的根本就不是一個詞的組合(例如:消息,睡覺,地方) 通論三:單音詞、複音詞、同義詞 一、單音詞 1、單音詞定義:以一個音節結構構成的詞 2、單音詞變雙音詞的對應情況: (1)換一種說法:信→誠實;師→軍隊 (2)在單音詞的基礎上加一構詞詞素,詞頭、詞尾:虎→老虎;石→石頭 (3)將同義的、反義的、或意義相關的兩個單音詞放在一起構成一個雙音詞,使原來能單獨成詞的字,變為雙音詞的一個構詞詞素:婚姻、險阻(同義)消息、睡覺(反義) (4)加上不同的區別性詞素:弓→安弓、危弓、王弓 二、複音詞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与练习题(适合王力版教材)

古代汉语练习题 壹、古代汉语被动句 一、问答: 1.什么是被动句? 2.古代汉语的被动句有哪几种类型? 二、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动句? 1.是狼为虞人所窘,求救于我。(中山狼传)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3.秦王复击轲,被八创。(战国策·燕策) 4.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心为鲧、禹笑矣。(韩非子·五蠹) 5.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6.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8.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禀禀也,窃为陛下惜之。(论积贮疏) 三、说明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和意义: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2.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答李翊书) 3.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 4.今不取,后世心为子孙忧。(季氏将伐颛臾) 5.士卒多为用者。(陈涉起义) 6.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北冥有鱼) 8.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汉书·贾谊传) 9.其母上书言于王曰。(秦于赵兵相距长平) 10.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 12.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郑伯克段于鄢) 13.随亡于荆,吴并于越。韩非子·说疑) 1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15.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訾于民。(更法) 16.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冯谖客孟尝君) 贰、习惯句式·成分省略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习惯句式并说明其意义: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2.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3.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 4.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 5.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子路从而后) 6.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七十四章) 8.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韩信拜将) 9.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北冥有鱼) 10.与不谷同好,如何?(齐桓公伐楚) 1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12.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论) 13.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14.沛公曰:“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 15.王以为何如其父?(秦于赵兵相距长平) 16.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秦于赵兵相距长平) 17.是岂不足为政邪?(柳子厚墓志铭) 18.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张巡守雍丘) 二、说明下列句子中省略了哪些常见的句子成分: 1.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韩信拜将)2.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韩信拜将) 3.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韩信拜将)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下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下)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讲过的篇目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十八)古书的注解: 1.了解古注的重要性和发展概况。了解《诗经》、《史记》三家注、《汉书》、《三国志》、《老子》、《庄子》、《楚辞》等名著在唐代以前的名家注解。 宋代著名的注解家是朱熹,著有《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 2、名词解释:疏、正义、传、笺。(P676)传注体、义疏体、章句体、集解体。 3.阅读677页上半《十三经注疏》的书影,了解其中的内容和体例。 4.古注的方式:注音,释词,通句、解事,评说。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5.名词解释:衍文、脱文。(P680) 6.古书注解的术语有哪些?分别是什么意思? 答:(1)曰,为,谓之使用这三个术语时,被解释的词语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这三个词语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做”。 (2)谓用“谓”的时候,被解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谓”的作用是用后面的话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影射的事物。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指”、“是说”的意思。 (3)貌,之貌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是表示事物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 (4)犹,犹言“犹”的作用是表示注释与被释词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用“犹”的时候,往往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用引申义训释本义。略等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 (5)之言,之为言,之犹言这三个术语的作用是表示“声训”,注释时必然是用声音相同或近似的词来作训解。声训也是古人寻求同源词的一种方法。 (6)读为,读曰,读若,读如这几个术语都是用来注明音读的,“读为”和“读曰”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读若、读如”主要作用是注音。 7.如字,一种注音法。当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法的时候,要按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音读,按照最常用的意义解释,叫如字。例如“好”有上声和去声二音,当注为“好,如字”时,表示“好”在此处读常用的上声,意为“美好”)。常用来为一些多音多义或有异读异解的字注音,强调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被释的字要按它的本音来读。 8.本节通论部分所举的例子都要看懂。 9、要了解《十三经注疏》的大体内容。 (十九)古书的标点问题: 1、古文不标点断句的原因 A与书面语产生之初的特点有关①简略②和口语一致 B与早期古籍的成书与流传方式有关①口头流传成书②口耳相授流传 C与文言语言的特点有关 ①对称性②多虚词③节奏鲜明④押韵 D与故事的学术风气有关。训诂之风,崇古之风。 2、句读是古人读书时候断句用的符号。在一句话完了的地方,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一个圆圈,这叫“句”,在一句话没有完,但读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停顿的地方,就在字下面加一个点,这叫“读(dòu)。”合起来就叫“句读”。 3.刻书有句读是从宋朝开始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