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城建史

外城建史

外城建史
外城建史

《外国城市建设史》课程讲稿

第一篇最初的城市---奴隶制社会的城市

第二章古埃及的城市

第一节古埃及社会背景

一自然条件

二历史分期

分为四个时期:古王国时期(公元前3200—bc2400年)

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400—bc1580年)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80—bc1150年)

晚期(公元前1150—bc30年)三宗教哲学

埃及的奴隶制直接从氏族贵族演化而来。国家机器特别横暴,形成厂中央集权的皇帝专制制度。有很发达的宗教为这种政权服务,并实行政教合一,国王为“法老”。

认为人在现实世界是极为短暂的,而人死后,灵魂是永生的,要在千年之后复活,死后的世界是永存的。

四其他

发展几何学、测量学,创造了起重运输机械,并学会了组织几万人的劳动协作。天文学、历法、数学、医学、美术、文学等均达到教成的水平。这些成就对城市和建筑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二节古埃及城市概况

一孟菲斯古城

1孟菲斯

古王国第一王朝的首都

●白色城墙

●法老金字塔、神庙等建于城外远离城市的沙漠边缘

●第三朝裘萨的墓地与城并驾,有建筑师的参入

●死者之城比生者之城永恒

2伊套城

十二王朝的首都

●城墙与城壕

二卡洪城

建设时间:12王朝,公元前2000多年

长方形,380x260米

城市职能:一是认为维修金字塔而建,一是认为通往绿洲的交通要道

城市功能分区:奴隶居住区、贵族区、商人及手工业者等中产阶级住区

城市防御设施:砖城墙,城内分区死墙

城市交通路网:棋盘式,奴隶居住区的主路8—9米宽

城市中心:有神庙,城东有集市

阶级差异---占据城区的风向优劣区位,建筑密度大小

产生原因—建金字塔/开发绿洲

三第比斯城

生者与死者之城---古埃及中王国与新王国时期(BC1085--2040)(鲁克索与卡纳克神庙已经建在城中,死者之城与生者之城不再离的太远)死者之城规模不亚于生者之城,重视,同时也促进生者之城的繁荣生存。与金字塔不同,出现山陵崖墓。

城市自然环境:峡谷,两岸悬崖峭壁,尼罗河两岸

城市用地规模:9x6公里

城市人口规模:盛时10万人

城市空间布局:很长中轴线由西南往东北贯穿四阿马纳城

人性与生活化的城市---古埃及新王国时期,首都阿玛纳城,尼罗河沿岸,自由布局,宫殿、行政建筑与其他用地结合紧密。

建设时间:bc1370年前

城市自然环境:面临尼罗河,三面山陵环抱,无城墙。

沿尼罗河稍成弯曲的带形,长约3.7公里,宽约1.4公里

城市职能:首都,被誉为光明之城

城市防御设施:无城墙

城市交通路网:灵活的道路系统,基本为棋盘式,与河平行。中心的天桥。

城市功能分区:北部劳动人民居住区、中部行政中心,南部高级官吏府第区

城市中心:有明确的分区,政治中心,有宫殿、神庙和国家行政与文化中心

第三节古埃及城市建设的成就与影响

一成就与影响

1.用地选择注意因地制宜。村、镇、庙宇建于尼罗河畔的天然或人工高地,上,有利于解决水源与交通运输。

2.最早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

3.最卑应用棋盘式路网。

4.早期规划的“死者之城”以及新王国时期规划的阿玛纳城均出色地进行了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

第三章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城市

第一节古代西亚文明及其概况古代两亚文明发源于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的两河流域及伊朗高原地区。

一自然环境特点

二早期的开发部落与信仰

公元前4000年,苏马连人和阿卡德人建成许多的奴隶制国家与文化。

多神教,崇拜天体,但从东部山区来的居民带来了崇拜山岳的信仰。他们把庙宇叫做“山的住宅”,造在高高的台子上,即山岳台,当地居民也采用了这种,形制同天体崇拜的观念适合

君主专制,将国王神话,崇拜国王和崇拜天体结合起来,故将宫殿和山岳台临近,而山岳台往往与庙宇、仓库、商场等在一起,形成城市的宗教、商业和社会活动中心。

三沿革

BC19世纪---古巴比伦统一两河流域上下游

BC16世纪---古巴比伦灭亡,下游先后由埃及帝国与亚述帝国占领

BC7世纪后半叶--- BC6世纪后半叶新巴比伦BC6世纪后中叶---波斯帝国(伊朗高原)

BC4世纪后半叶---马其顿帝国

四其他

天文学和数学。建筑成就。

1 建筑材料、“土文化”特点与成就

粘土和芦苇,缺良好的木材和石材。

土坯,方的突出体,券拱技术。

饰面技术发达---陶钉、贝壳与铜饰与石、琉璃砖。构图图案化,反复使用。

第二节古代西亚与波斯城市概况

一乌尔城

建设时间:bc2000---2100年前

城市格局与用地规模:卵形,面积88公顷,人口34000人。

有城墙和城壕

城市用地结构:居住用地,间杂耕地

城市中心:山岳台,布置宫殿、神堂、衙署、商业、作坊、仓库等,形成城市综合体。

城市分区:西北高地为厚墙围抱的宫殿庙宇和贵族僧侣府第,墙外是平民与奴隶的居住地特征:

●城市中心区三位一体的综合体

●宫殿与贵族僧侣区与居民居住区

二巴比伦城与新巴比伦城

建设时间:bc3000

bc650年前

城市自然环境:横跨幼发拉迪河

城市格局与用地规模:大体矩形,内城面积350公顷,人口10万人。

城市职能:工商业活跃,西亚贸易与文化的中心

城市用地结构:

城市交通路网:除了几条主要道路,城内小巷曲折而狭窄,有的宽度约1.5—2米。

城市中心:普罗采西大道,宽7.5米,沿河与大道布置宫殿、山岳台与神庙

城市主要建筑:伊什达门、空中花园、山岳台、马尔都克神庙。

城市防御设施:双重城墙,两重城墙间隔12米,墙厚6米,9座城门。城外壕沟。城东加筑外城。

布局特点与成就:

●跨河发展

●城市中心突出。幼发拉迪河与普罗采西大道之间,建有著名建筑与城门

●偏向西北,与气候有关。亚洲内陆,为获得凉爽的清风

●防御设施完备

●形态较为规整,

三尼尼微城

●选址。坡向底格里斯河的山坡上

●庙宇众多。35个筑在临河的高台上

●防御性。

四科萨巴德城

城市方形,旋转45°。289公顷。

宫殿、山岳台居城西北,建在高台上

宫城、皇城

城墙厚约50米,高约20米。

五爱克巴塔纳

米提亚—伊朗人的首府

模拟宇宙的高地城堡,围有7道城墙,涂有7种颜色—金、银、鲜红、蓝、琥珀、黑、白色分别

代表太阳、月亮、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土星。米提亚人崇拜星星,相信微观世界(城市)与宇宙的宏观世界有联系。

六帕斯波里斯

●选址于山坡,筑高台而建

●整齐有序,无轴线

●空间序列—大台阶、门楼、接待厅

●前为接待后为宫殿

●院落式,外有敞廊

第四章古印度与古代美洲的城市

第一节古印度城市

一古印度文明与城市的兴起

古代印度建筑的历史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公元前3000—前2000年的印度河文化时期;

公元前2000一前500年的吠陀文化时期;

公元前324一前187年的孔雀帝国文化时期

公元后320—467年的笈多帝国文化以及发多帝国崩溃后的二三百年的时期。

超前的文明---印度的莫亨约—达罗和哈拉帕为代表的哈拉帕文明

二古印度城市概况

1莫亨约—达罗

建设时间:(bc2000--2500)

城市自然环境:局部高地地形

城市格局与用地规模:方形,约1公里见方,人口3万---4万。分成两部分,卫城与市街城城市用地结构:分区明确,民事、宗教和行政中心,规划的街市。

城市交通路网:分级的道路系统,

3条南北大道与2条东西大道,棋盘式,其中直角交错小径。主干道与当地主导风向一致。东市街道路划分街坊,坊内更多小径划分。房屋面向小径,面积不一,有的两层

卫城的城市中心:建于洪水位以上,13. 1米高的砖墙围护,有屠婆、大谷、浴场等

城市市政设施:东市街排水系统较完善。下水道。卫城谷仓有通风孔道和装卸设备

●规划较完善,设备较完善

●分成两部分,卫城与街市

●结合地形,城区在两块高地上

●高地城堡卫城为城市行政中心,建筑布局较有规律,整齐。重要建筑在高处

●街市道路棋盘式,南北道路为主。

●道路走向与建筑布局与气候有关2 哈拉巴城

西城中央高地城堡,设行政中心。北部有仓库和劳动人民居住地。道路系统、排水系统及住宅布置都证明当时技术水平很高,计划相当周密。

3 华氏城

公元前5、6世纪,首都,恒河和桑河交汇处。据记载,长9.5里,宽1 3/4里,有城墙与城壕,上有570座城楼和640座城门。孔雀宫比波斯宫还有奢华。当时印度最大的城市。

第二节古代美洲的城市

一古代美洲历史文化概况

1墨西哥地区

到公元前10世纪末期,以墨西哥城西北数十公里的特奥蒂瓦坎(Teot Jhu acan)为中心,建了最初的奴隶制国家。公元1325尔阿兹台(Aztcc)人从北方来到墨西哥地区,建丹诺奇迪特兰城(Tenocht lan),这就是现在墨西哥的前身。

2 古玛雅地区

古玛雅地区包括现在墨西哥的优卡坦半岛和危地马拉、洪都拉斯等国。玛雅文化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明之一‘。

玛雅人的史遗迹始于公元初期。建立一系列的奴隶制国家,其中最大的是提卡尔城(Tikal)。公众5—6世纪之间建立奇清·依扎城(CHICHEN ITZA)。多尔台克人征服马雅。

马雅是美洲文明的粮篮。天文、历法和数学达到很成的水平。

3 古印加地区

印加人在11—13世纪时期在安第斯中部的库斯科谷地。公元1438年征服一些部落,建利国家。

印加的文化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印加人也是伟大的石工建筑家,能从山上下放二百吨的大石块,通过几十里路,运抵建造金字塔式的庙宇和城堡。他们的建筑主要在马丘比丘(M ac h uPIcch u)。印加人还是筑道路的高手,条条大道纵贯全国,长达数千里,建筑质量极高。

二古代美洲城市

至今考古发掘,完整城镇很少,多为局部

1神的城市---特奥迪瓦坎,

美洲印第安文化的发祥地,全盛时期,面积达20km2,人口15万,帝国首都,宗教中心。1000年的经营建设,布局四方网格,垂直相交的大道,皇

权大道,长达3km。

城市自然环境:古代墨西哥中部高原的河谷,离现在墨西哥城48公里。气候凉爽,土地肥沃,林木葱郁,附近有黑石矿。

建设时间:开始于bc1世纪,3—9世纪繁荣,城市格局与用地规模:面积18平方公里,约20万人,

城市职能:中美洲的宗教、政治和经济的领导地位

城市中心:一组宗教礼仪的纪念建筑物,分布在一条长达2公里的大道轴线两侧,有月神庙、太阳神庙、羽蛇神庙

特点

●城市中心主要为宗教建筑

●广场、纵横轴线组成空间

2 丹诺奇迪特兰

选址盐湖中央,有3个堤岸与陆地联系

城正方形,运河横贯

中央广场275米 X320米,周围3座宫殿和一个金字塔

街道与运河交错,运河设有水闸

绿化较好。有果木园和花园、浮动的花园

建筑为四合院式

3 提卡尔城

美洲最古老的城市。占地10.5平方公里

大广场与南北向的院落,周围建筑

神庙与大金字塔

4 奇清依扎城

24米高的金字塔式的庙

塔前大型建筑

圆形庙

三总结

1古代美洲城市组成

庙宇、金字塔、广场、敞廊、院落、宫殿、花园等

2古代美洲城市布局特点

●以广场、庙宇组成的宗教祭祀建筑群为中心

●有变化丰富的空间组织手段—纵横轴线、院落敞廊、广场、对景等

3古代美洲城市文明的特点和成就

●城市选址于自然条件良好之处,且便于防御。城市形态因地制宜。

●城市文化以宗教纪念性为核心。宗教建筑群一般占据城市中心。

●创造了建筑群组织的诸多手法。有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广场等。

●创造了尺度巨大与艺术辉煌的金字塔与庙宇。

第五章古希腊的城市文明

一自然环境条件

1扼黑海与地中海,航海与海上贸易发达

2气候为亚热带气候,很适合户外活动,体育盛行,建筑与城市更为开敞,城市公共空间

希腊半岛气候温和,适宜于户外活动。建筑类型除了神庙外,还有大量供奴隶主与自由民进行公共活动的场所,如露天剧场、竞技场、广场(Agora)和敞廊(8toa)等。当时的建筑风格开敞明朗,讲艺术效果。

3希腊盛产色美质坚的云石,盛产大理石与优良的陶土。也为建筑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4 地形为多山。

二历史沿革

古希腊文化分为四个时期---荷马文化时期(BC12—BC8)其建筑至今已无存

---古风文化时期(BC8—BC5)其建筑遗迹以石砌神庙为主

---古典文化时期(BC5—BC4)

---希腊化时期(BC4—BC2)

三社会文化与经济

1政治:奴隶制的民主政治。

2经济:海上交通与海上霸权,控制了黑海和地中海的贸易,确定了以外贸为主的奴隶制商品经济结构。希波战争后,手工业、商业、航海业发展,3文化:爱琴文化,克里特与迈西尼文化

信仰:多神教、自然崇拜(庙宇盛行),肯定人的智慧与力量,神人同形

典籍:亚利斯多德《政治篇》城邦的社会、人口、家庭、伦理、贸易、宗教组织、边防等,是西方城市理论的开端

博拉图的《乌托邦》表达了人类对理想城市的设计

科学技术:接受东方的数学天文等,朴素唯物主义,科学经验

城市文化丰富与社会人文精神浓郁是这时期重要特点

民主政治,人与神中的人本主义,开放与交流学习,艺术高度发展、社区精神与城邦精神

●唯物主义的认识观

●人文主义的思想

●理性思辨的逻辑思维

●公正平等的政体意念

第二节爱琴文化的城市

1 克里特

处于欧亚非三大洲的航线上,商业繁盛

城市众多,如高尼亚城、诺索斯城。

布局特点:

围绕高地的防守据点或宫殿而形成的

不规则形

街道弯曲

住宅参差拥挤

没有设防的城墙

分区聚居

城市公建以生活化的为主—住宅、宫殿、别墅、旅社、公共浴室、作坊等

每个城镇有守护神

2 迈锡尼

城市核心—卫城,

内有宫殿、贵族住宅、仓库、陵墓。围城墙。狮子门。

泰伦卫城(Tiryns)---王宫,成为希腊建筑的雏形。

3 城市发展演变的特征

卫城

第三节希腊古风时期古典时期的城市

一圣地建筑群与卫城

圣地—受崇拜的守护神以及民间的自然神的圣地,发展成为公众活动中心

中心建立神庙,周围竞技场、旅社、会堂、长廊等公建

景观:善于利用自然复杂地形,构成多样构图。神庙为构图统领,兼顾远观,也兼顾内部各位置观赏。

卫城---氏族制时代希腊的政治、军事和宗教中心,后世俗化。

1圣地建筑群的演进---从贵族专制城邦向共和制城邦转化

2 圣地建筑群与卫城的不同

●以神庙为中心,以正厅为主

●各类公共建筑增多。

●世俗化、公共生活化—城市为平民服务的开端

二古典时期的雅典与雅典卫城

1雅典的形成过程

2 城市建设的市民参入

3 城市建设状况

城市规模小

当时最强大的城邦雅典和斯巴达。雅典总面积2550 km2,相当于今天北京城的1/3;最大的斯巴达只有8400km2.雅典在bc5世纪全盛时期,人口未超过10万人。

由于水源和食物供应困难,古希腊城市很少有超过1万人口的。中等城市人口则通常在5000---7000人。

与东方用高墙、整齐划一的庞大都城相比,希腊城市规模小,一般房屋低矮,

城市防御设施:希波战争前,无城墙。之后修筑雅典至海滨的完整防御体系。

城市布局:背山面海,布局不规则,无轴线关系。

城市道路结构:道路曲折狭窄,结合地形自发形成。道路无系统,无方向。有的小巷道路宽度仅供一人同行,道路无铺装,卫生条件差。尘土,缺水。

城市设施与卫生状况:卫生条件差

城市居住区:以方格网划分街坊,居住街坊面积小,贫富混居,仅面积与质量有差别。

城市中心----城邦精神的化身--卫城与圣地

中心卫城,卫城西北角城市广场,卫城山脚下为城市居民点。

城市重要空间---商业与生活---广场(Agora)

市场---聚会---节庆、体育、----司法、行政、贸易、手工业、宗教、市民生活。

广场有司法、行政、商业、工业、宗教、文娱交往等功能,上有庙宇、喷泉、作坊或临时的商贩摊棚,布置侧面或其中。

城市公共建筑类型多,有元老议事厅、剧场、俱乐部、画廊、旅馆、商场、作坊、船埠、体育场等。有哲学和竞技学校(BC6建的用于军事和运动训练的)

4雅典卫城

(1)建设状况

塔里克里斯(Pericles),说服议会每年为这项工程提供资金,始建于BC447年,5年时间完成。

建造时间:bc448年---bc406年

职能:宗教的圣地和公共活动的场所

自然环境:高于平地70—80米的山顶,四周砌挡土墙,山势险要,只有一个上下通道。山城。

规模:东西约280米,南北最宽处130米。

组成:山门、胜利神庙、帕提农神庙、伊瑞克先神庙、雅典娜雕像

布局:山上祭祀神庙,南坡平民活动中心,有露天剧场与露天竞技场。

特色:布局自由,但照顾视线,流线,结合地形,建筑艺术价值。

(2)空间序列特色分析

全貌与不同侧面---从海上可见帕提农神庙,运动中的视觉感受

山门空间---动态均衡构图,梯道---收

雅典娜雕像空间---外部空间中心,帕提农神庙与伊瑞克先神庙的对比

帕提农神庙的正面空间--

多样对立统一

5 外部公共空间特点

●宗教与世俗生活的统一

●布局自由,

●围绕神庙,周围为敞廊

●L形空间

6 总体特征

●城市规模小

●城市总体布局的混乱、自由。

●城市建筑群与空间规划设计的高超艺术

●城市中心的演变,城市公共空间的兴盛,

●城市物质生活的贫穷与精神生活的富有

三希波丹姆斯规划型制与米利都城

1希波丹姆斯规划型制

bc5世纪,规划师希波丹姆斯(Hippodamus,城市规划之父)于希波战争后,从事大规模城市建设活动中,采用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的规划结构形式。此后,希腊大部分城市按此建设,尤其是希腊化时期的地中海殖民城市。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寻求秩序和美。

●棋盘式路网。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的规划结构形式

●中心规整而突出。城市典型平面是两条垂直大道从城市中心通过。大街一侧布置中心广场。广场占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街坊。街坊面积较小。

●功能分区。功能分区为3个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其中,私宅又分为:工匠住区、农民住区、城邦卫士与公职人员住区评价:

广场取代卫城成为中心,功能分区,

棋盘路有助于划分邻里单位

秩序理性美的开始,也意味着单调。

不充分考虑地形

殖民统治可以随处使用

2米利都城

第四节希腊化时期的城市建设

一城市建设概况

1 时代背景

希腊化时期是科学多而理智少---亚历山大城的欧几里德和阿基米德。

大图书馆,使学术得以传播

2希腊化时期城市特点

●大多按照希波丹姆的形式建设

广场规整、划一。从城市功能、道路系统、邻里住区的划分,一直到市中心与广场的规划布局都是严格按照几何和数的规律规划设计。

●城市中心功能的变化与形态的变化

希腊化时期卫城和庙宇已不再是城市的中心,广场取代之。

广场往往在两条路的交叉口,周围有商店、议事厅和杂耍场等。在海滨城市,靠近船码头。

广场一面或几面设置敞廊,开间一致,形象完整。

长距离的柱廊序列,高度一致,形成尺度壮阔的轴线布局与透视关系

●城市规模与空间尺度的变化

前期街道宽约4米,希腊化时期亚历山大城主街宽度达33米,房屋普遍2、3层高。

公共建筑面积和规模加大,好大喜功。古代市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城市秩序---希腊化尺度的美学协调性(芒福德----从灵活的“杂乱”到死板的典雅。)

●城市市政设施改善

供水自附近山巅蓄水供应,有的城市有原始的下水管道。城市有绿化种植和花园,卫生条件较前期好。

二希腊化时期的城市

塞里纳斯

城市轴线

普南城

建设时间:(bc6世纪—bc 4世纪)

城市自然环境:背山面水,向阳的陡岩脚下

城市格局与用地规模:东西600米,南北300米,约有80个街坊。街坊47X35米。估计4000人。仅有罗马庞贝城的1/3。

城市用地结构:建于4个大台地上,高差达97.5米。第一层台地---迪米特神庙,第二层台地---雅典娜勃利亚斯神庙,第三层----市场、鱼市场、会堂。第四层---竞技场、体育场。

城市交通路网:7条顺等高线的7.5米的东西向街道,15条3---4米宽的南北向台阶形步行道。

城市防御设施:蜿蜒的城墙,城墙厚2.1米,设有塔楼。

评价

道路与建筑有机性加强

道路网与地形不是很适宜

亚历山大城

BC332年,在埃及北部,滨地中海南岸创建的,世界最美最大的城市。地中海的经济贸易文化中心。

道路宽阔,最宽33米宽。

有庙宇与王宫。王宫面积大,包括亚历山大图书馆、博物馆、动植物园、研究院、集会的厅堂以及游览的场所。

法洛斯岛灯塔。

评价

布局较规整清晰,规模宏大,尺度宏大

修建新设施,尤其是文化设施较好

第六章古罗马的城市

第一节古罗马历史背景与建设状况一历史沿革—西方奴隶制的最高阶段

古罗马的发展历史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伊特鲁里亚(Etruria)时期(bc750年---bc300年)

罗马共和国时期(bc510年---bc30年)

罗马帝国时期(bc30年---ad476年)

二自然环境条件

1 疆域辽阔

2 天然的建筑材料

三罗马的社会背景(多种先进文化的综合,以及本身的结构与技术进步)

1 占据地中海文化最为先进和经济富饶的地区

2奴隶制发展的最高阶段,生产力和技术空前进步

四思想与文明

1沿革

2特点

伦理化的倾向(现实)

快乐主义与人本主义

从斯多葛派到宗教唯心主义

超级国家的思想

第二节伊达拉里亚时期的城市建设

一古代伊达拉里亚人的城市规划程序和思想有何意义

二城市奠基仪式规定的建设阶段

Cardo---南北向道路

Decumanus---东西向道路

三指导思想

四实例

第三节罗马共和时期的城市建设

一罗马营寨城

1布局特征

方正的城墙

城市平面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

中间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南西北4门。

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

Cardo---南北向道路

Decumanus---东西向道路

2 实例

提姆加德(Timgad)

二共和时期的古罗马城与罗马共和广场

1 历史沿革

最早的部落大概要算牧羊人的村庄,它建于台伯河附近易于把守的孤立小山——帕拉蒂诺山(Palatine)上。

2 自然条件

●滨水沼泽

台伯河

●丘陵

七丘()

3古罗马城---共和时期

●城市防御设施:BC4世纪前筑起城墙

城市用地:大量空地,供战争时,粮食储藏用。

●城市布局:局部秩序与整体杂乱

罗马没有遵循任何特别的城市规划法则。7座小山的地形也不易于通过系统方法开发利用。在他们自己的城市里,实施这种方法的机会早就不存在了。不过,罗马人从不缺乏组织能力,他们一直保持自己的首都运行自如。

●城市中心

帕拉丢姆丘,面积300X300米,皇帝宫殿,建造年代不一,用地狭小,建筑凌乱。山顶有蓄水池,供全城用水。其北为共和广场群与帝国广场群。

4 共和时期广场建设成就与空间构图手法

共和时期广场群,是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

公众活动性较强,是公共活动场所,周围有巴西里卡、庙宇和经济活动的房屋。

规模较大,凯撒广场160 X75米,

材料华丽,罗努目广场全部由大理石造成

罗努目广场共和时期零散建成,大体呈梯形,完全开放,城市干道从它穿过。周围是重要的巴西里卡和庙宇,有经济活动的房屋,政府大厦也离它不远。

凯撒广场---bc54—46年,小店和作坊没了,只保留高利贷者的钱庄和雄辩家讲演的敞廊在广场两侧。确定了封闭、轴线对称、以庙宇为主体的广场的新形制。

空间较为开敞、较自由。

有敞廊,有一定主次,出现轴线对称。

形态渐趋规整,整体性加强,

广场边缘设置雕像

三庞贝城

建设时间:BC4世纪,属罗马共和时期古城

城市职能:原为规整的营寨城市,后为重要的商港和休养城市

城市地形:维苏威火山脚下

城市规模:人口2万人

城市布局:自发形成,没有统一规划。原为营寨城市,后扩展。平面不规整,略似椭圆形,东西1200米,南北宽700米。

主要街道、公建,有对着火山构图的特点

城市道路系统:通过广场的十字形中心道路宽约6—7米,次要道路2.4米—4.5米,道路坚固。通往广场的街道用块石整砌,一般道路用乱石,有转弯半径。

城市中心---2个广场形成中心

大广场(Forum):城西南,面积117X33米,有守护神神庙、法庭、交易所、市场、公称公尺陈列室、行政机关、会议厅等。后建一两层柱廊。

小广场:有神庙,其北有大小2个剧院,各容5000人和1500人。

大斗兽场:可容20000人。

城市防御设施:城墙高7—8米,8个城门

城市用地地块:房子1—2层,围绕天井。潘萨府第97米X38米

第四节罗马帝国时期的城市建设

一古罗马城和罗马帝国广场

1城市规模:至2世纪,突破13.86平方公里的城墙,向外发展。城郊发展迅速。至3世纪,人口超过100万人。

2城市供水与供粮设施:

●建设输水道解决城市用水问题

●港口运输解决城市粮食供应问题

3城市公共建筑

卡端卡拉浴场(2ll一217年)---实际为俱乐部

4城市居住建设

基本没有对日益增长的居住人口进行有效的控制。

住宅类型多样化

住宅有两种主要类型:宅院(domus),一组阁绕着庭院的房间;公寓楼(insula),即公寓建筑。公元

4世纪的一项调查显示,大约有1800种donlus类型的住宅和46600座公寓楼分散在城市的每个部分,在狭窄的公寓里,富裕的小康之家就住在穷人的旁边。贵族们则在城墙之外另建有豪华的别墅。

5 城市道路

●路网自由式,多顺应地形

●普遍较窄,

最宽6.5米,一般大街4.8米,规定最窄不低于2.9米。

6 城市布局

整体混乱,局部有序。

城市中心突出

围绕山丘的放射布局

帕拉丢姆丘,面积300X300米,山顶有蓄水池,供全城用水。其北为共和广场群与帝国广场群。

7 帝国广场(奥古斯都广场Forum、图拉真广场)

广场性质:帝国时期广场群性质改变,成为皇帝个人的纪念碑。

位置:共和广场中段向西北延伸300米的山间空地

图拉真广场介绍

成就:

创造了规模宏大,整体性强,构图丰富的建筑群

构图特点

●空间设置视觉中心

皇帝雕像在广场重要位置。

●开敞转为封闭,自由转为严整,

古斯杜广场,120X83米,周围高达36米围墙,厚1.8米,全用花岗石砌筑。图拉真广场。

●主次分明---以巨大庙宇为主体,围合华丽的柱廊

---低潮到高潮

●空间变化---纵横、大小、开间的对比与变化

●建筑围合与从属于广场空间,

●运动中的视觉感受,四维

8 罗马共和与帝国时期城市问题

●整体布局较为混乱

●城市仅成为消费性城市。娱乐、体育、商业等设施市建设重点,

●道路无系统分级,道路宽度过窄,无法满足特大城市的要求。

●城市基础设施无法全面满足巨大的城市要求,如供水、垃圾处理等

●城市建筑密度太高

二城郊阿德良离宫

1 位置与建造时间

BC114—138年

郊外的替伏里

2 特点

●复杂地形的建筑群处理较好

●很好地解决了不规则空间及其序列的处理

曲折轴线、

过渡空间

三营寨城市提姆加德、兰培西斯和阿奥斯

1 特点

建设时间都很短

城市规模不大,提姆加德平面正方形,350X350米,东西有12排街坊,南北11排街坊,每个街坊25米见方

城市布局规整,十字大道,交叉点为城市广场,在此阅兵,

城市道路系统与街景。方格网,道路起点与交叉点常有凯旋门,凯旋门之间有列柱街

城市建筑:浴场、剧场等

2 典型罗马城市规划模式主要在营寨城实现的原因

●布局规整,需要在新建城市实现

●符合营寨城市生活,部队的严整与生活内容

四罗马帝国时期的列柱街和城市工程

城市市政与构筑设施技术水平很高。

1城市道路设施水平高,出现列柱街道

2 桥梁、输水道、城墙成就很大。

五理论: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

1维特鲁威与《建筑十书》

2维特鲁威的理想城市

第二篇:中古的城市

第七章西欧中世纪封建城市

第一节西欧中世纪社会概况

一社会背景与历史分期

罗马帝国晚期,进入封建社会。是封建主世袭领地的分封和教会的庄园化。

历史分期:●中世纪初期(AD5---AD10)---城市衰落

●中世纪中期(AD11---AD12)---城市复苏

●中世纪后期(AD12---AD13)---城市发展

第二节西欧封建社会城市的规划建设特征一城市规划建设特征

1城市发展的基础的类型

自发成长的

三种发展类型:1要塞型

2城堡型

3交通型

2城市规划建设特征

①城市选址靠山或邻水。

●水源丰沛,粮食充足,易守难攻,地形高爽的地区。四周城墙。随着城市扩展,城墙外成为手工业者的市街地。

②城市规模很小,人口少则几千人,多则几万人。

③城市产业—商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④城市人口分布

3 城市布局特征

①平面类型与原因

●方格网城市。新城往往采用方格网城市。如1246

年法国路易第九时期的伦河口的

爱格尼斯、慕茨。1264年法国斯科

尼的维伦纽夫-苏尔-洛特城

维伦纽夫-苏尔-洛特城

●环状加放射状,以广场为中心,放射出去,形成

蛛网状的放射环状道路系统。即适

合扩展需要,也适应巷战。

●放射状

原因:

自然地形

强调中心

景观变化

组成要素—城墙、城门、城市中心②城市中心

城堡、修道院或大教堂、市政厅与行业会堂。其中教堂是主要因素。

教堂广场,或市政厅广场或市场广场

教堂广场---城市主中心,是市民集会、狂欢和从事各种文娱活动的中心场所

市场广场----从事商业贸易与市民活动,与Agora 和Forum相似

广场---形态不规则,封闭构图。道路网常以广场为中心放射出去。

③城市教区

教区内分布着小教堂、水井与喷泉。井台附近有公共空间。居住与家庭和手工作坊等结合。底层店铺和作坊。房屋上层逐层挑出,以形态多变的山墙朝街。

④城市道路

自由、狭窄、多急转折,尽端路。为人行而非为车行。

⑤城市防御:城墙是这时期城市建设的重点

⑥城市景观风貌

●城市风貌特色突出

城市轮廓高低起伏,城市有制高点,哥特建筑高地错落

城市色彩:红色的西耶纳,黑白的热那亚,灰色的巴黎、色彩多变的佛罗伦萨,金色的威尼斯。

●城市整体性好

教堂、市政厅是城市最主要景观控制要素。以教堂广场为中心,环状放射路网,

建筑群连续感、丰富感、活泼感

●街道景观富于变化

弯曲的街景,对景

●尺度亲切宜人

●城市易识别

●城市外部空间—广场建设成功

宗教建筑是中世纪最重要的建筑类型,哥特建筑的艺术与技术成就

城市建筑侧重立面设计,忽视体积

二中世纪城市优点与问题

1优点

城市风貌特色突出与整体风貌好等

城市外部空间—广场建设成功

2 问题

居住拥挤,居住建筑短缺,居住环境质量差

城市市政和卫生设施差

第三节意大利中世纪城市

意大利封建化早,进程快。很多城市是当时欧洲的最先进城市

一佛罗伦萨

1 建设概况

建设时间:1172年扩展,1284年跨过阿诺河

城市职能:意大利纺织业与银行业中心

城市地形:邻河

城市规模:1284年,面积达480公顷。14世纪人口9万。

城市布局:平面长方形,路网较规整。两道城墙。

城市道路系统:放射状与方格网。

城市中心广场:西格诺里亚广场

L 形广场,塔楼,喷泉雕像

2 西格诺里亚广场

性质—象征城市共和国独立而带有纪念意义的市民广场

形态---L形

景观控制点---高耸的塔楼

空间过渡与整体的加强---八角形喷泉水池、骑马像

空间视觉中心---市政厅前大卫像

注意与周围街道关系,进入广场的道路有对景3空间布局特点

●跨河建设,自由布局

●不断扩展,双重城墙

●以市政广场为中心发展,广场是景观与视觉中心。

●城市道路系统为放射状与方格网。

二威尼斯

水上城市

1 建设状况

城市职能:意大利最富蔗,沟通东西方贸易的主要港口城市

城市地形:亚得里亚海威尼斯湾中的180个岛屿,134条河道贯穿其中,只有东北角一条长堤与大陆相连

城市布局:S形河流,沿河布置码头、仓库、客栈及富商府第

城市道路系统:水上交通。

2城市中心广场:圣马可广场

雏形于830年形成

不断建设,至文艺复兴形成。

空间序列

塔楼的景观控制

柱的空间界定

建筑的相互对比与衬托

3空间布局特点

●滨海跨河的水上城市

●平面自由

●河网纵横,水上交通发达,重要建筑沿河布置

●道路自由

●圣马可广场是最美丽的城市客厅,也是完美建筑群

三锡耶纳

山地城市

城市中心坎波广场,为不规则形,既是地理中心,也是城市客厅。

市政厅与高塔既是景观控制点,也形成多处城市道路对景

城市道路系统为自由式

第四节法兰西中世纪城市

法国城市兴起较早,10世纪起发展。12世纪,路易7世时,国王为打击封建主,城市也需要加强王权。城市与王权联手。路易7世发给城市的自治证就有20多起。

一巴黎

1建设状况

城市职能:888年作为法兰西首都,在罗马营寨城的基础上发展建成,当时在塞纳河渡口的小岛上,即城岛,后来在河以南扩展了城市。

城市地形:滨塞纳河

城市布局:沿河,方格网与放射路网。几次扩大了城墙

城市道路系统:狭窄曲折

建筑:多为木构,沿街建造,十分拥挤。其间,修建鲁佛尔城堡,中央商场,巴黎圣母院等。

2 空间布局特点

●以城岛为中心,跨河发展。

●方格网与放射路网。

●道路狭窄拥挤

二卡卡松与圣密启尔山城

封建领主的宫堡

大多建在高地或山头,既是领主住所又是堡垒。

13世纪法兰西的宫堡(Coucy Le Chateau)。堡前有护城河与吊桥,入门的大碉堡,墙。从山下到宫堡只有一条险要的栈道,栈道两旁是碉堡。

1 卡卡松

北方城市都鲁司入海的水陆交叉点。初为小村,后建教堂、府第、城墙。13世纪建城墙,城楼60座,入口有塔楼、垛墙、吊桥等。在原罗马殖民地重镇发展起来。

特点

●踞山而建

●平面椭圆形,

●城市分区—领主宫堡、领主堡垒和街区

●城市中心—宫垒、教堂

●路网为蛛网状的放射环形系统。体现防御性与自发性。

●防御设施完备

圣密启尔山城

13世纪重修的城堡,山顶主要建筑是教堂,是城堡的中心。防御性很强。

●踞山而建

●以教堂为中心,与山势呼应

●城市轮廓以山体为中心,高地错落

第五节德意志中世纪城市

德意志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于10—11世纪,由于不是罗马帝国的领地,经济落后,战争频发,城市不发达。11—12世纪封建化过程基本完成,城市在国家的经济中获得了一定地位。13世纪出现了莱茵河和多瑙河出现一些大城市。,如科伦、纽伦堡等,靠近边境,对外贸易,,与王权无紧密联系。还有较为独立的吕贝克、不莱梅、汉堡等。

一纽伦堡

始建于1040年,最早在山丘与河流之间,有在高台上的堡垒。12世纪发展到河的另一岸。北部堡垒下有教堂及市场,南部扩建新区有教堂,并加建全部城墙。

二卢卑克

建于1138年,位于两条河的交点上,地形似丘陵,四周有水环绕。

是海上商业城市,产盐的贸易城市

入口有堡垒,中心有一大市场,100米x240米。周围有圣玛丽教堂、市政厅及行会。

城市景观、教堂在制高点,使城市轮廓突出。三诺林根

建城始于900年,1217年其成为独立的城市共和国,至今保留完好。

●以教堂广场为核心,路网为放射式蛛网状,转折较多,且较狭窄。

●教堂突出于城市中心地位与景观控制地位

●有完整的城墙

●空间较封闭,空间多向上和狭窄

瑞士的伯尔尼,比利时的布鲁日,尼德兰的阿姆斯特丹

第八章东罗马与俄罗斯的中世纪封建城市第一节东罗马与俄罗斯的中世纪社会概况东罗马,拜占庭帝国,以巴尔干半岛为中心,包括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

一拜占庭城市一直较为繁荣。

公元5—6世纪,东罗马有600座大小城市,城市人口占总人口1/14。9世纪初,建立封建专制王朝。

二拜占庭文化远超西欧

教会垄断远不如西欧,希腊罗马未中断,对埃及和西亚等东方文化兼容并蓄。

人文主义早出现。11世纪,发展柏拉图哲学,提出哲学与神学分开。13世纪前,出现类似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三拜占庭文化对俄罗斯、保加利亚、斯拉夫影响较大

四罗斯的历史

10—11世纪,生产力发展,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形成。手工业从1世纪有很大发展,对外贸易业相当发达。11世纪,有80多个城镇。

12世纪,分裂为小国,互相厮杀

1237年---1480年,蒙古人侵占罗斯,社会、经济、城市严重破坏。

13世纪,莫斯科公国建立,莫斯科大公领导了反蒙古斗争

1510年,俄罗斯国家统一。权力在莫斯科大公手里

16世纪,伊凡四世时,俄罗斯成为沙皇统治下的多民族国家

第二节拜占庭的建设活动与首都君士坦丁堡

一拜占庭的建设活动(分3个时期)

1前期(盛期4—6世纪)---君士坦丁堡的建设,按照罗马城的样子来建君士坦丁堡。基督教(返回东方称为正教)是其国教,宗教建筑的兴建。抹角拱与帆拱,穹窿。

2 中期(7-12世纪)--- 外敌入侵,国土减少,建设规模下降,宗教建筑改为众多小穹顶群。

3 后期(13-15世纪)---十字军的数次东征,建设不多。土耳其入主后大多破损无存

二首都君士坦丁堡

城市选址: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西岸,黄金角的海拔100米的丘陵上,

城市职能:繁荣的工商业中心,“沟通东西方的金桥”

城市防御:三面环水,周围筑有水陆防御工事,城墙高耸,碉堡林立。防卫区筑于高丘上。

城市中心:中央大道连6个广场。有王宫、圣索非亚教堂、奥古斯都广场及竞技场组成。

圣索非亚教堂:532年—537年建,东正教的中心教堂,是皇帝举行重要仪典的场所,是盛期的纪念碑。高达60米的大穹顶,丰富了城市轮廓。成就

壮观规整的城市中心区建筑群与广场群

尺度规模巨大的宗教建筑,成为城市天际轮廓线的最高点,丰富了城市轮廓。

第三节俄罗斯的建设活动和首都莫斯科

一俄罗斯的建设活动

城市建设特点:

●城市选址于风景优美地区,靠近河流,或位于丘陵地带

●大的商业城市布局一般是由要塞、内城与城厢构成。如诺夫哥罗德、基辅、莫斯科等。世袭城市围绕克林姆林的环状放射规划系统。如弗拉基米尔城,雅罗斯拉夫城。城厢地带---住着商人和手工业者,并设有市场。

●城市以克林姆林和豪华教堂作为中心与景观制高点。

克林姆林宫:规模比欧洲城堡大的多、雄伟的多。是城市政治、行政、宗教和防御中心,包括封建主和上层僧侣的官邸,大教堂,官署,武器库和粮仓等。●城市有多处广场和多处教堂。据说基辅繁荣时6个广场和将近400个教堂

●城市先进的市政设施。诺夫哥罗德木头铺砌的道路和先进的上水管,跨河桥梁等。

●城市教堂穹顶是罗马风与拜占庭的结合

二莫斯科

14世纪时,主要集中在克林姆林宫的重建与扩建:宫墙由木墙换成锯齿形的砖石墙,并建造了许多高塔。15世纪建了乌斯平教堂和多棱宫。

对城市中心的增建:宫的对面建了巨大的公共花园。16世纪,在城市主要广场,建了瓦西里布拉仁教堂,为纪念攻破蒙古人最后一个据点而建造。

成就:

建筑群的整体形象

教堂建筑的成就

三东罗马与俄罗斯城市文化的联系

第十章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城市

第一节文艺复兴----欧洲资产阶级文化的

萌芽

1文艺复兴的产生

2 人文主义

3 历史分期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建筑分期:以佛洛伦萨为代表的早期文艺复兴(13世纪)以罗马为代表的盛期文艺复兴(15世纪---16世纪初)以威尼斯和仑巴底为代表的文艺复兴晚期(16世纪中期和末期)巴洛克时期(17世纪后)

第二节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建筑理论与建设活动

1具有很高艺术修养的建筑师队伍

画家乔托(Giotto)佛洛伦萨总建筑师,米开朗基罗\拉菲尔\伯拉孟特\阿尔伯蒂等论著颇丰,阿尔伯蒂<论建筑>/费拉瑞特《理想的城市》

2城市建设理论的成就与局限

阿尔伯蒂的理论

继承了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思想理论。阿尔伯蒂从1450年著述《论建筑》一书,从城镇环境、地形地貌、水源、气候和土壤着手,对合理选择城址和城市及其街道在军事上的最佳形式进行探讨。

●从实际需要出发实现城市的合理布局,

●首先应从城市的环境因素,来合理地考虑城市的选址和选型,

●结合军布防卫的需要来考虑街道的布局。

●提出了理想城市(1deal City)的模式。

●筑城要求归纳为便利与美观。

在文艺复兴时期,他是用理想原则考虑城市建设的开创人,主张从实际需要出发实现城市的合理布局,反映了文艺复兴时代理性原则的思想征。

在他的思想影响下,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一大批理想城市设计师。这些设计家们的规划观念是城市与要塞纳结合在一起。他的设计思想其历内庞大利传人法、德、西班牙、俄罗斯等欧洲国家。一时各地规划理论著作很多。

关于城市形态结构探索的理论

这个时期地理学、数学等科学知识强有力地影响了城市的规划结构。其规划形态向科学化方向发展。

●规则城市形态的探索,正方形、八边形、圆形等

●道路系统的探索。提出格网式街道系统、同心圆式街道系统等等,

局限

●大都停留在规划方案上,实践很少

●主要是城市形式的探索

●未针对当时城市的问题来提出解决方案。

3 城市实践的成就与局限

●主要是局部地段改建。

当时许多中世纪城市因不能适应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发展变化而要求进行改建。城市建设的活动比以的大为增加,仅是由于尚未出现引起城市比大变化的新的少产方式,且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还没行为城市的大发展创造亢分的条件,所以城市总的布局没有发生新的突变,有的停留对理想城市的理论探讨上,有的仅集中局部地段如广场建筑群的改建。

道路拓宽,城墙改造等。

●一些重要建筑丰富城市景观

由于当时欧洲的社会环境不可能建设通体全新的城市,故致力于城市的某一细小部分。设计思路不再由整体到细节,而是由细节逐步扩大到环境,以建筑物去丰富周围环境。17世纪巴洛克建筑的极重俘华雕饰的建筑风格以及各种建筑物的轴线构图,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的景观。巴洛可风格的影响甚至超出欧砍洲,远及拉丁美洲的广大地区。

局限

●主要是形式改造,景观风貌的建设,且主要停

留在重要地段,而非全部城区。

第三节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城市

向往古代文化的意大利建筑师阿尔伯待、费拉锐特、斯卡莫齐等人师承古罗马维特鲁威,发展了理想城市理论。

1阿尔伯蒂的理想城市方案

阿尔伯蒂从1450年著述《论建筑》一书,从城镇环境、地形地貌、水源、气候和土壤着手,对合理选择城址和城市及其街道在军事上的最佳形式进行探讨。典型模式是,

●街道从城市中心向外辐射,

●形成有利于防御的多边形星形平面,

●中心通常设教党、宫殿或城堡。

●整个城市由各种几何形体进行组合。

2费拉锐特的理想城市方案

费拉锐特著《理想的城市》,他认为应该打理想的国家、理想的人、理想的城市。公元1464年他作了—个理想城市方案,其后欧洲各国设计的许多几何形城堡方案,不少受他的影响。

●几何形城堡

3 斯卡莫齐的帕尔玛—诺伐城

较充整地按费拉锐特的设想建造的是威尼斯王国的帕尔玛—诺伐城。设计人意大利学者斯斯卡莫齐。此城建于1593年,是为防御而设的边境城市。

●中心为六角形广场,辐射道路用三组环路联结。

●在城市中心点设棱堡状的防御性构筑物。

●城墙设凸出的棱堡

4斯卡莫齐的理想城市方案(法国萨尔路易)斯卡莫齐还有个理想城市方案。城市中心建有宫殿和市民集会广场,两侧为两个正方形的商业广场。南北分别为交易所及市场广场。主要广场的南侧运河横穿

●方格路网

●中心广场与4处广场

●商业大街、4个城门、运河河道

●带棱堡的城墙

5 城墙及其防御工事

●城墙故多边形、星形城市均设凸出的棱堡。

这个时期,火器威力的进一步发展,远射

程大炮。摧毁许多国家的城墙,例如东罗马君士坦丁堡城墙l 453年被土耳其的火炮彻庇摧毁,故多边形、星形城市均设凸出的棱堡。可从侧面射击敌人。城市中心的棱堡状的构筑物,则可射击从城内各巷道进犯的敌人

●简易外围工事,围堤、堡垒、护城河等。且离内防护工事要在大炮的射程之外,距离达到260英尺,甚至720英尺(沃邦设计的纳布里扎克)。

文艺复兴时期建造的理想城不多,但曾影响整个欧洲的城市规划思潮,特别当时欧洲各国的军事防御城市如法国的萨尔路易等大都采用这种模式。

第四节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城市改建

一文艺复兴时期城市主要建设内容和手法

●调整城市结构

道路结构—拓宽调直道路

整合空间---重要广场或建筑群的调整完善

建立城市空间系统---道路轴线联系广场

●建立景观视觉系统。

道路与重要视点相连,

重要空间与景观连通成为网络

●改善市政设施---城市公设施与卫生条件

●调整防御体系

●增建世俗生活化的重要公共建筑

二巴洛克的城市设计手法

●笔直的街道与整齐的街区

●强调运动感与景深

●建立道路轴线,或星形道路+广场

●建设视觉统领的公共建筑

二佛洛伦萨

主要工作

●加强整体性,打通几条街道,整治沿街建筑,完善空间系统。乌菲齐大街与西格诺里亚广场。

●佛洛伦萨大教堂对天际线的统领

●多角度的城市景观建设原则

三佛拉拉主要工作

●展宽了道路

●开拓旧城重要的广场

●建造了豪华的宫殿府和城市建筑群

●改善城墙防御设施

●城市道路都和一些重要的视点相连,将重要空间与景观点联系起来。

四威尼斯

主要工作

●修建大量重要建筑,市政府、钟塔、图书馆、博物馆、教堂、府第等。

●开拓与修缮道路设施:修码头和石拱桥,整治街巷与河道

●完善了圣马可广场

五罗马

教皇的助手(Domenico.Fontana)评论:“不管是步行、骑马还是驾车,你都能够如愿以偿沿直线到达最著名的地方”

●重要建筑:重建圣彼得大教堂及其广场

●整治与构建城市空间系统。17世纪,巴洛克时期,封丹纳。

修直与加宽几条路,建造了几个广场,和25座以上的喷泉。

3条道路通波波罗门,轴线构图的使用。

第五节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广场建设

一城市广场的建设

早期:周围建筑较自由,空间多封闭,雕像多在一侧。如西格诺里广场

盛期与后期:较严整,采用柱廊形式,空间较开敞,雕像多放在中央。

二安农齐阿广场

以教堂为中心,三面敞廊

尺度亲切宜人----60米x73米

中央喷泉和雕塑对称布置

三罗马市政广场

米开朗基罗设计

不同时期建筑协调统一

梯形对称的广场(79米深X60米、40米宽)

三面围合,一面敞开

不平行的台阶和广场,产生视觉的错觉

建筑体量处理使主次分明

广场中央雕塑

建筑景框

四威尼斯圣马可广场

三个广场有机组成

广场之间过渡的处理

不同时期建筑协调统一,有主有次

空间序列成功

空间尺度规模与比例适宜。1.28公顷。1:1.4,2:1

建筑群的塔楼统领

景框、层次与借景

五罗马圣彼得大教堂

伯尼尼设计

轴线对称

形状对比,梯形与长圆形

形式统一,柱廊

六罗马纳伏那广场

封闭

曲线动态的形式

建筑、雕塑也与此呼应

七罗马西班牙广场

联系上下两个广场

巴洛克广场典范,台阶时分时和,自由灵活。

三维立体广场

第六节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园林建筑

一园林建设特点

筑在山坡等自然环境优美之处

动态水景—喷泉、瀑布与潭池相映

水与石、雕塑等结合搭配

人工造景与几何图形

二案例

1佛罗伦萨的波波里庄园

2罗马埃土特庄园

第十一章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

第一节绝对君权时期的时代背景与唯理主义理论思潮

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主要是城市形象改造---放射道路、纪念性广场、中心主体建筑、轴线)

一时代背景

法国成为欧洲文化中心。

二唯理主义理论思潮

古典主义占统治地位。在艺术上追求抽象的对称和协调,寻求艺术作品的纯粹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强调轴线和主从关系。在平面上是中央广场,在立面上是中央穹顶统率着其余部分。

第二节绝对君权时期的法国城市

一巴黎城市改建

1 2个主要阶段

●17世纪亨利4世,道路桥梁供水等市政设施,建设法兰西广场和皇家广场,将许多广场或大街旁的破烂房屋,改成砖石连排。

●路易十四改造罗佛宫,建路易十四广场(旺道姆广场)和胜利广场,建造一批古典主义大型建筑物。

2 2个重要成果

轴线的建立---爱丽舍田园大道:罗佛宫---丢勒花园---协和广场---小圆形广场--星形广场-,3公里。

住宅的建设---大批府第,砖石联排公寓

二凡尔赛的建设

实际是一座宫城,包括宫殿、花园、放射形大道

1 规模宏大

面积1500公顷,是当时巴黎市区面积的1/4,建筑

立面400米,可容纳2万人,

2 中轴对称

花园面积6.7平方公里,长达3公里的中轴线,

3 高度人工化与几何化的规整园林

主轴、次轴、对景等

4 3条笔直的放射性大道。城市轴线的延伸

三法国广场建设

1 广场建设特点

●广场系统:一条轴线上的广场系列

●纪念性广场有很大发展。

●注意协调广场各要素的关系。广场空间与建筑的关系,广场中构件与建筑的关系。

●形态规整对称,正方形,封闭、周围一色。中心有雕塑。

2旺道姆广场:

长方形,抹角

周围为券廊,廊里设店铺

中心雕塑

3协和广场:

长方形(243x172)抹角,开敞式,

壕沟与栏杆界定广场,是园林广场,较新颖。

协调雕塑与北面建筑的关系

从丢勒花园到爱丽舍大道的过渡

4南锡广场:

联系新、旧城区

方形路易十五广场,长条跑马场,长圆形王室广场。450米轴线,

空间对比与序列。

四法国园林建设

1封丹白露宫园

引入意大利园林,封丹白露宫园,16800公顷的大森林中,满布渠沼喷泉雕塑

2卢森堡宫园,

面积25公顷,无强烈轴线对称,具法国风格

3 维康宫布置简单,对称严谨,轴线两侧布置惊异、富于变化的景物,园内面积宽广,可划船、狩猎。

4 凡尔赛宫

诺特(Andre le notre)

凡尔赛冲破意大利的约束,展现法国的简约豪放,不设围墙。

各国统治者艳羡凡尔赛,竞相模仿。俄彼得大帝1711年修夏宫,普鲁士王弗烈德里克大帝1747年建成无愁宫,奥地利皇弗里茨一世及玛利亚皇后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建绚波伦宫苑即维也纳夏宫。五法国城市建设的重大措施与基本手法

1重大措施

重点地段建设---放射道路、纪念性广场、中心主体建筑

整治旧城道路立面

建立城市轴线

建设宫殿与园林

2基本手法:

第三节绝对君权下的俄罗斯与德意志城市

一俄罗斯城市

1彼得堡

国都与港口城市

●三组重要建筑组成城市中心

彼得保罗堡垒教堂

海军部

美术馆

●放射道路、纪念性广场、中心主体建筑物的建筑群,海军部、冬宫

●法国式宫殿与园林的建设。彼得各夫

2 德意志城市

受凡尔赛影响,城市为同心圆组成。以王宫为中心,32条放射道路正对。

3 丹麦哥本哈根的阿玛连堡广场

八角形

建筑严格对称

中央骑马像

底景教堂与船埠

第三篇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

第十二章近代资本主义城市的产生和欧洲旧城改建

第一节资本主义城市的社会背景

资产阶级革命:

第二节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产生一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

2 产业革命带来的变革

●动力和机器----手工业工场向工厂制

-----冶铁和采煤的发展

-----交通运输的革新

发明汽船、机车。19世纪下叶,英国开始建设地铁

3产业革命给城市带来的影响

城市化加速,城市发展迅速

●改变城市分布体系,新城迅速增加。在一些丰富的煤矿产区,营建城市。在交通线周围营建城市。

●城市迅速发展与扩张。原来城市的人口剧增,城市畸形发展。

(万人)

●城市功能结构的冲击与变化

从以家庭为中心的城市结构,到工业区、交通运输区、仓储区、居住区等

●城市商业经济大发展,城市中心商业金融机构增多,

4 近代资本主义城市的问题

●城市畸形发展,无政府状态。

●城市布局混乱。无政府状态,居住与工业混杂,铁路站场对市区的分割,沿河用地的无序使用

●城市密度过大,居住条件的恶化

●城市交通堵塞

●城市建设艺术性考虑少●城市环境的恶化

第三节英国的旧城改建

一伦敦改建

1666年大火,几乎毁了城市,也为满足近代功能提供了机会。

1克里斯规划托弗.仑(Christopher Wren)提出伦敦重建

城市结构未发生根本的变化,用古典主义的构图手法,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用广场加放射路网,联系市中心、码头等重要经济区,道路的艺术性与交通性结合。

规划没能很好结合地形,且要求改变土地私有。

规划开始重视功能与形式的关系

2 改建

成立了专门委员会,重建时

●道路方面,放宽道路,且根据街道宽度限定房屋层高。

●建筑用耐火材料。《重建伦敦市法令》规定了3种房屋形制。

●居住街区的建设。此后数十年主要在西郊,建造了新型的居住建筑群,“London square”。

●城市绿地建设,封建主的私家花园改为公共绿地,海德公园(Hrde Park)、里琴公园(Regent Park)、圣詹姆士公园(St. James Park)

●街道的改造。1811年建筑师纳希(John Nash)里琴大街regent street、regent park

交叉口设计广场。两侧布置住宅、商店、银行等

评价

沿街建筑整齐划一

因地制宜,有机组织空间,在交叉口设广场。并非古典的拓直与拓宽街道的做法。

二巴斯的建设

疗养城市,以温泉著称。

1764年john wood the younger 设计circus,92米直径的圆形广场,周围建筑整齐环列

1769年royal crescent 183米的月牙形居住群,30多座多层建筑在同一屋檐下。

1794年landsdowne crescent 顺应地形的蛇形住宅评价

空间处理开敞、动态、自由的手法,不同于古典手法。

顺应地形

三英国的园林

四19世纪后半叶的城市公园运动皇家园林向公众开放,出现植物园、动物园。城市绿地建设受到重视。

第四节法国的旧城改建

一雅戈宾专政时期的巴黎改造:1794――1794年

二拿破仑帝国时期的巴黎改造:

1799年建立军事独裁,1804年称帝。主要是发展经济与歌颂拿破仑对外战争的胜利

1 改造目的(指导思想)

是宣扬资本主义经济,宣扬帝国的光荣与权威。

牟利的多层公寓出租房盛行。

1811年里沃利大街改造,整齐庄严。

在城西改建贵族区。

市中心以纪念碑、纪念柱和纪念性建筑群点缀街道与广场。

轴线的改增建(形成以协和广场为枢纽的布局):丢勒宫被毁―――建拿破仑练兵场凯旋门

协和广场西2700米―――拿破仑雄狮凯旋门(高达49.4米,中央券门36.6米,田园大道的制高点、明星广场)

协和广场南隔塞纳河―――下议院

广场雕像的更换----协和广场的路易15雕像改为远征埃及的方尖碑;旺道姆广场路易14的雕像改为铜铸纪念柱,记载拿破仑一次胜利战役的史迹三拿破仑第三时期的巴黎改建:

1853年――1870年,塞纳区行政长官欧斯曼

巴黎是当时欧洲的最大交通枢纽之一。城市结构与功能的矛盾突出。

1改造目的:

1协调城市结构与功能的矛盾,

2改善市容,装点帝都,

3外迁无产者,改善上层的居住环境。

4拓宽道路,既疏通交通,又防止革命者巷战等。

2 建设内容

●城市道路结构与道路建设:完成巴黎的“大十字”干道和环行路(内外环)

17年间,开辟了95公里顺直宽阔的道路,拆毁49公里,在外围开拓了70公里。

●城市景观的建设:将道路、广场、绿地、水面、林荫道和大型纪念性建筑物组成一个整体。对道路两侧建筑高度与形态控制。

●城市绿化:重视绿地。通过田园大道,将西郊的布伦公园和东郊的维星斯公园引进市中心。建设2种新的绿地:1是塞纳河沿岸绿地。2是宽阔的花园式林荫道。

●城市布局结构:将市中心分散为几个区中心。

●城市市政设施;完善的地下排水系统,改善了供水,1855年开办了出租马车的城市公交。街道照明汽灯。

城市人口:120万增加到200万

评价:

1城市美化。确定了巴黎的空间与景观骨架。

2城市道路与交通的改善,

2未解决一些根本性问题,像贫民窟问题,对

外交通与原来城市布局的矛盾

第五节俄国的旧城改建

1 建设成就

形成世界上壮丽的隔岸形成的城市建筑群

●完善三个重要广场。十二月党人广场(原元老院广场)、海军部广场、冬官广场。

●建设重要建筑物---新的海军部大厦、交易所、总司令部大厦

●建设连接中心的重要街道,与涅瓦大街对称的街道

●广场中央装饰。冬宫广场中央的沙皇亚历山大的纪念柱

2 涅瓦大街的空间设计特色

●以海军部为对景的轴线

●与此垂直的大小轴线

●空间序列与收放

●空间对比

●界面的起伏与变化

●空间尺度

第六节阿姆斯特丹的旧城改建

1 发展背景

荷兰北部的须德海湾,13世纪手工业与海上贸易的发展,城市有海滨小村发展成荷兰主要城市。16世纪,荷兰在海上争霸中取得优势,殖民掠夺,成为西欧最富的国家,

17、18世纪,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和最大的港口城市。

2 城市建设

17世纪城外修建了防御性城墙。之后外扩,建了22个碉堡。

港口筑起码头、仓库、客栈。市内开设交易所和银行。

1875年,开凿了一条运河直接联通北海。旧城墙被拆除,其上建绿地,并建方格网式的居住区。

独特的城市结构:市区马蹄状向河口两岸发展,旋又呈扇形。运河层层环绕城市,随着城市扩建,不断开凿新的运河。河网密布,建筑整体,有民族特色。

第十三章近代亚非拉殖民地城市和美国新建的大城市

第一节近代亚非拉殖民地城市

一背景与特征

1经济和社会背景

2 一般特征

近代亚非拉的大城市,大多是欧洲殖民扩张的产物。具有宗主国城市特征。

城市职能:早期多为掠夺与倾销;殖民的政治或军事中心;工业城市。

城市形态:平面简单,一般为方格路网。城市中心往往是扩大街坊或合并形成,广场,周围有教堂、市政厅等

城市景观:考虑少,除中心外,其他房屋层数低,建筑松散,无规划秩序。

城市道路系统:一般为方格路网,与地形结合不很合理

对城市发展、规模无科学预测,城市无序发展。

开罗/加尔各答/布宜诺斯艾利斯/西贡

二实例

1新加坡――英国

2 加尔各答――英国

3 开罗――英国

4布宜诺斯艾利斯—西班牙

第二节美国新建的大城市

一美国的方格形城市

外国城建史复习资料1

第一篇古代的城市 1.古埃及的城市建设成就 1)用地选择上因地制宜。村镇庙宇修筑于尼罗河畔的高地上,解决水源与交通运输;金字塔修筑于远离河道的高地沙漠上,免受水患。 2)最早运用城市分区(不是功能分区),如卡洪城分两区,阿玛纳分三区 3)最早运用棋盘式路网,对希伯丹姆规划型式有重要的影响 4)出色的建筑群落与景观设计,规划中应用对称、序列、对比、主题等构图手法。 2.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及其演变、影响、米利都城规划要点 a.希波丹姆规划型式特点 希波战争前,希腊大多数城市都是自发形成。希波丹姆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希波丹姆最早从理论上予以阐述,在希波战争后大规模用于城市建设中。 1)几何形式,以棋盘路网为城市骨架 2)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1个或1个以上街坊。 3)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私宅地段划分为3种住区。b.米利都城规划要点(希波丹姆的规划思想在米利都城的建设工作中得到完整的体现) 1)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城市采用棋盘式路网。 2)两条主要大街垂直从城市中心穿过,中心开敞空间呈“L”型,有多个广场 3)城市中心分为四个功能区。东北及西南为宗教区,其北与南为商业区,东南为公共建筑区。城市用地选择适合于港口运输与商业贸易要求。 c.演变

希波丹姆规划系统,在古希腊长期实践过程中有所发展,这就是从米利都城单纯的棋盘式街道,发展到赛里纳斯城的有显著的城市轴线,更进而到普南城的道路与建筑之有计划的配合3.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 1)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大都按照希波丹姆规划形式来建造,布局规整,模式统一 2)城市广场整齐划一,从城市功能分区,道路系统,邻里住区的划分都是按照几何和数的规律进行规划建设。 3)城市中心由广场取代卫城和庙宇 4)城市广场普遍设敞廊,讲究气势和透视效果。 5)城市环境卫生条件好 4.罗马营寨城布局特点及典型城市 a.布局特点: 1)有方整的城墙,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 2)中央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西南北四门 3)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 b.典型城市:北非提姆加德(罗马帝国时期) 1)平面正方形 2)两条垂直干道成十字相交,交点处是城市的中心广场 3)城市道路网为方格形 4)城市有剧场、浴场等大型公共建筑 5)在主要道路起迄点和交叉处,有壮丽的凯旋门,它们之间有列柱街 5.罗马共和时期与罗马帝国时期广场建设的异同 1)罗马共和时期广场是城市社会经济政治的中心,罗马帝国时期广场是皇帝树碑立传的纪念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城市的产生 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从“血缘家族”到“定居文明”。 新石器时代中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使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固定居民点产生。 公元前7000——4000年,产生土地耕作者居民点。 地点: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流域。 国家: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等。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选择基址:山之阳,水之阴,地势高亢,土地肥沃,自然环境条件好。 布局特点:有简单分区,一般包括居住区,制陶工场,公共墓地,公共活动场所,有防御工事、壕沟和围墙。 二、城市的产生 金属工具的使用,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产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商品生产。 不从事生产的“商人”的出现,标志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城市随之开始形成。 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公元前4000——3000年,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三、城市的形成条件 ?经济条件:有广大的农村,提供城市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物质财富。 ?社会条件:有一定的社会组织条件和制度。 ?自然条件: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基址、物质资源。 ?技术条件:有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掌握这些技术的人。 ?规划条件: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建设。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只有近300年的历史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的远古城市 四千多年前,当父系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中,我国开始出现了具有一定规划格局的“城”的雏形----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城堡。 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三个发展阶段: . “聚”、“邑”的形成 《史纪·五帝记》:“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城”的产生 《吴越春秋》:“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城”----土地、鼎、戟 . “城”与“市”的结合 从“大同”到“小康”,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从而,有了固定的交易场所,“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各易其退,各得其所”。 当具有了防御功能的“城”与专司商品交换的“市”结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最早的意义较为完整的“城市”。

城市建设史完整(带重点)

城市建设史完整(带重点)

0701104班城建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一篇古代部分 绪论 一、城市的起源 1、在原始社会,随着农业的出现为标志的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捉奸产生了原 始的固定的居民点; 2、最早的城市是人类社会在第二次劳动大 分工的产物(商业手、工业是从农业中 分离出来的) 3、出现在从原始社会走向奴隶社会过渡到时 期; 4、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 二、城市概念的变迁 1、城与廓、市与井的区别 城廓——城郭:城墙 城郭之别: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内之为城,外之为郭 2、城市的原始定义:防御功能、商品交换的职能、固定的居民点 3、城市社会时期城市定义的延伸

城市的原始职能、一级法律实体、精神寓意 4、现代城市的定义: *聚集一定数量的人口,以非农业活动为主 *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 *是一定地域中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 *要求相对集中 *城市必须提供必要的物质设施及良好的生 态环境 *根据共同的社会需要而进行各方面协调运 转的社会实体 *有继承和延文化传统的使命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1、位置:都位于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一般均靠近河湖水面 2、规模: 3、建筑组合 4、一定的功能分区 5、原始居民点初步且有城市最基本的“集中”的特征(城市最大特征是聚集) 二、中国城市的形成

我国城市是在原始社会群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公元前3000年——公 元前2000年) 大概在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约公元前17世纪左右) 河南偃师市二里关村古城——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城市 商朝城市实例(公元前6—11世纪) 河南偃师市乡沟商城 总体布局:宫城居中、三套城墙、追求方正开创了以后历代都城多道城墙和宫城局中的先河。 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 (周礼考工记内容、解释、影响,要深入到中建史书的具体章节, 下面红字的部分还要补充,很重要) 西周的城建制度及其影响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形成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观,这在城建制度中都有明显的反映。 1、政治上“分诸侯、建藩卫”——西周成为 历史上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的朝代

《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外全套

《外国城市建设史》课程讲稿 第一篇最初的城市---奴隶制社会的城市 第二章古埃及的城市 第一节古埃及社会背景 一自然条件 二历史分期 分为四个时期:古王国时期(公元前3200—bc2400年) 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400—bc1580年)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80—bc1150年) 晚期(公元前1150—bc30年) 三宗教哲学 埃及的奴隶制直接从氏族贵族演化而来。国家机器特别横暴,形成厂中央集权的皇帝专制制度。有很发达的宗教为这种政权服务,并实行政教合一,国王为“法老”。 认为人在现实世界是极为短暂的,而人死后,灵魂是永生的,要在千年之后复活,死后的世界是永存的。 四其他 发展几何学、测量学,创造了起重运输机械,并学会了组织几万人的劳动协作。天文学、历法、数学、医学、美术、文学等均达到教成的水平。这些成就对城市和建筑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二节古埃及城市概况 一孟菲斯古城 1孟菲斯 古王国第一王朝的首都 ●白色城墙 ●法老金字塔、神庙等建于城外远离城市的沙漠边缘 ●第三朝裘萨的墓地与城并驾,有建筑师的参入 ●死者之城比生者之城永恒 2伊套城 十二王朝的首都 ●城墙与城壕 二卡洪城 建设时间:12王朝,公元前2000多年 长方形,380x260米 城市职能:一是认为维修金字塔而建,一是认为通往绿洲的交通要道 城市功能分区:奴隶居住区、贵族区、商人及手工业者等中产阶级住区 城市防御设施:砖城墙,城内分区死墙 城市交通路网:棋盘式,奴隶居住区的主路8—9米宽 城市中心:有神庙,城东有集市 阶级差异---占据城区的风向优劣区位,建筑密度大小 产生原因—建金字塔/开发绿洲 三第比斯城 生者与死者之城---古埃及中王国与新王国时期(BC1085--2040)(鲁克索与卡纳克神庙已经建在城中,死者之城与生者之城不再离的太远) 死者之城规模不亚于生者之城,重视,同时也促进生者之城的繁荣生存。与金字塔不同,出现山陵崖墓。

2020年城市规划专业考研外国城建史大题

城市的产生1:为什么说城市是人类第二次革命和第三次大分工的产物?马克思怎样论述城市诞生的条件?恩格斯怎样评价城市诞生的意义? 古埃及与两河流域2:古埃及人的宗教哲学对城市建设有何影响?从古埃及几个不同时代城市的规划特点谈城市规模随时代发展演变的关系和阶级差别在城市规划布局中的反映? 3:古埃及城市建设有哪些成就及影响(前四点为成就,后四点为影响)? 4:古代两河流域早期由什么部族人开发?他们的宗教信仰与世俗统治之间的关系与埃及人有何不同? 这在城市形态上有何反映? 5:古代的乌尔城平面布局有何特征?为什么采取这种形式? 6:古代两河流域城市新巴比伦规划布局有何特点?有何成就? 12 7:古代米提亚-波斯人首府爱克巴塔纳城市规划布局反映了什么样的宇宙观?古波斯王大流士的宫城建设布局有何特点? 古代印美地区的城市8:印度河早期文明中有哪两个著名城市?其规划布局有何特点?有何成就? 9:古代美洲曾形成哪三个大的文化中心?各有何著名的城市?城市有哪些主要要素?其规划布局有何特点? 古希腊的城市10:古希腊城市文明的发展与自然和社会条件有何关系?古希腊历史上有那几个发展时期?其城市文明在那些时期达到高峰? 11:从爱琴文化中的克里特文化到迈西尼文化,城市建设演变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什么? 12:希腊古风时期和古典时期的卫城有何演变和发展?为什么说城市建设的市民参与传统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的城邦国家?(P23-24) 13:古代雅典城市是怎样形成的?其城市布局的混乱和空间规划设计的高超艺术如何统一解释?(P26)14:试分析描述雅典卫城的空间序列效果,(P27-28)并加以评论. E1:雅典卫城的布局特点。10 15:古希腊公共外部空间有何特点?希波丹姆的规划原则包括哪些内容?在米利都城规划中得到如何运用? (P28-30) 16:希腊化时期希腊城市布局有何变化?城市建设有何进步?(P31-33) 古罗马的城市17:古代伊达拉里亚的城市规划程序和思想有何意义?(P36)古罗马城市有哪些基本要素? 18:罗马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城市建设有何成就和问题?(P37,41-43,46) 19:古罗马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广场建设有何成就?试分析其空间设计构图手法。(P37-38,42-43)20:为什么说典型的罗马城市规划模式只有在营寨城这类殖民城市里得到实现?试述维特鲁威的理想城并予以评价?(P46) 21:古罗马城市建设与古希腊有何异同?你能从自然、社会和文化背景做出一定解释吗?(P35-36) 西欧中世纪的城市22:西欧中世纪初期发生了那些重大社会变迁?对城市发展来说产生了什么后果?(P47-48) 23:西欧中世纪分为几个时期?何时城市再度兴起?城市中的社会力量是如何变化的?(P47-48) 24:西欧中世纪城市发展的基础有那几种类型?其选址,规模,产业人口分布有何共同特征?(P48)11 E2:欧洲中世纪城市非常优美,请分析其形成的良好的城市景观的原因。10 25:西欧中世纪城市采取哪些平面类型?城市中的要素有何布局特色?(P48)举法、德等国实例说明。 1

城建史复习资料

为什么说我国周代发生过两次筑城高潮?西周时期有哪些主要城市?各有何不同性质? 西周初年,政治中心在丰、镐。对于黄河下游,特别是原来商代的中心地区,不便统治,故周武王时,曾命周公在洛阳附近新建王城及成周两个城市,传说都曾经过相宅,而且有一定的规划。建城的目的是将殷商的“顽民”集中管制。 丰京、镐京、洛邑、成周。 丰京、镐京是西周的都城;洛邑用于监视殷“顽民”,在东周时曾是都城;成周用于集中管制殷“顽民”。 简述《周里·考工记》中关于营国制度的内容并加以解释。周代王城制度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历史发展过程有何重大影响?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方九里应为每边长九里,旁三门指每边开三门,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内有九条竖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有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经涂九轨指为路宽为车轨的9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面是行政办公,后面是市场。市与朝各方百步。“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等都按这个制度,而且越往后,都城的建设越严格按照此制度,如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清北京,这也与儒家思想受推崇有关。 为什么秦统一全国后城市能得到空前的发展?发展概况如何? 大统一、中央集权与郡县制、驰道建设、重农工商。 冶铁中心临邛、海上贸易中心会嵇、琅琊、之罘、咸阳都城改造、地方古都城等。

汉长安修建过程及其平面部局有何特点?略述汉长安平面布局的形成因素。 利用秦代长安宫的离宫扩建为长安宫,在其旁建造未央宫和北宫,并以此为基础建造长安城;汉武帝在城西修建章宫,城内桂宫,明光宫;王莽时在城南修建辟雍等礼制建筑;东汉时改为陪都,称西京,光武十年修长安高庙,修西京宫室,东汉末年被董卓烧毁,南北朝修复,隋文帝时废弃。 配合地形及现状,城市平面呈不规则矩形;有城门12个,通城门的大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中为驰道,帝王专用;城中大部分为宫殿所占;城东北系手工业作坊,城南至曲江终南山为上林苑;城内九市,集中设市,商业发达,闾里多;城周围皇帝陵墓处设陵城未央宫,利用龙首山的地形,因地制宜先建前殿,舍弃以前将大殿建在人工夯筑的工程浩大的土台上的作法。 以秦长安宫为基础修建;西南龙首山要求修建配合地形;修建过程中有战争破坏;人口增多,城市扩大;汉代为加强中央集权,管理各地富豪,修筑陵城。 汉长安城门、道路、市肆和居住区规划有何特点?汉代皇家园林最大者是哪一个?其规模如何? 城门:十二个,每边三门,是旁三门制度,每门容4轨,共12 轨。 道路:通城门的大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与门道宽度大致相同,中间应为驰道,为帝王专行。街道都是南北向与东西向直交的。 市肆:城内九市,于南北主道东西两侧,有的不在城内,集中设市,商业发达,需要管理。 居住区:一般的称闾里,子城内各宫殿之间,一些院子并联排列。四周有墙,每面有门,闾里也可能不全在城内;闾里内设“弹室”专管弹压平民。 单圭灵昆苑最大,周围约11里 曹魏邺城规划的主要内容及其划时代意义是什么?

中国城建史常考题目及答案

中国城建史 1. 宋朝之后城市建设与之前城市建设特征比较 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思想体系 3. 主要古代城市的规划建设思想与城市格局(周代洛邑城——曹魏邺城——吴国金陵——隋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 4. 唐长安和汉长安的比较 5. 中国古代规划思想及典型城市(匠人营国思想、管子城市建设思想) 6. 中国古代规划重要著作(周礼考工记——管子——孙子兵法——商君书) 7. 不同历史时期都市布局的完善与发展 8. 不同历史时期居住区的完善与发展 9. 中国古代城市设计手法的运用 10. 平江城规划以及平江图、平江城的意义 11. 中国古代城墙的防御设施的演变 12. 中国古代不同类型城市选址特征及其原因 13. 中国古代城市与西方古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经济上、土地制度上、***上的异同 14. 近代城市体系的二元结构和典型城市 15. 近代城市体系的二元结构下不同类型的城市及其各自特征 16. 上海自1845年开埠为商埠起至1949年上海解放止,一百多年来城市的发展过程及其对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 17. 青岛的建设与发展,规划的意义,青岛在德占时期与日占时期规划有何不同 答案: 1. 宋朝之后城市建设与之前城市建设特征比较 (1)商业分布:宋代之前的城市建设中商业是被限定在“市”内的,到了宋代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而突破了“市”的限制,商业区与住宅区混杂、沿街、沿河开设各种店铺,形成熙熙攘攘的商业街。 (2)筑城技术的改变:在宋代前后,由于火药的发明并广泛用于攻城导致筑城技术有较大的改变,在宋以前的城市,城墙主要为夯土或版筑,城门多有木柱支撑而成。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到明代城墙加砖更为普遍,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 (3)城市中居住区:中国古代城市中居住区城“闾里”,里市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门。△自周(或更早)至唐代一直实行这种严格的管理。如唐代实行“里坊制”,有封闭的坊墙,有定时启闭的坊门。唐长安可以说是严格管理的封闭的“里坊制”的顶点。△自宋代以后这种形式渐渐被打破。如宋代城市中虽也有坊的制度,但已非唐长安那种坊里的形式,无坊墙及坊门,通常是指一定的居住地段或居民管理的单位。△元大都中也有坊,是有城市道路分割的一块地段的名称。居住区有街巷组成。有巷分隔城长条形的地段。 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思想体系 (1)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城市性质有了严格规划,《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一思想基本成了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所秉承的思想体系; (2)东周时期产生了“诸子百家”,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多元化时代,即有与《周

外国城建史题库

城建史思考题(外国部分) 1:为什么说城市是人类第二次革命和第三次大分工的产物?马克思怎样论述城市诞生的条件?恩格斯怎样评价城市诞生的意义?(P1-3) 2:古埃及人的宗教哲学对城市建设有何影响?从古埃及几个不同时代城市的规划特点谈城市规模随时代发展演变的关系和阶级差别在城市规划布局中的反映? 3:古埃及城市建设有哪些成就?(P4-8) 4:古代两河流域早期由什么部族人开发?他们的宗教信仰与世俗统治之间的关系与埃及人有何不同?这在城市形态上有何反映?(P10) 5:古代的乌尔城平面布局有何特征?为什么采取这种形式?(P11) 6:古代两河流与城市新巴比伦规划布局有何特点?有何成就?(P12-13) 7:古代米提亚-波斯人首府爱克巴塔纳城市规划布局反映了什么样的宇宙观?古波斯王大流士的宫城建设部局有何特点? (P14) 8:印度河早期文明中有哪两个著名城市?其规划布局有何特点?有何成就?(P16-17) 9:古代美洲曾形成哪三个大的文化中心?各有何著名的城市?城市有哪些主要要素?其规划布局有何特点?(P18-20) 10:古希腊城市文明的发展与自然和社会条件有何关系?古希腊历史上有那几个发展时期?其城市文明在那些时期达到高峰? (P21) 11:从爱琴文化中的科里特文化到迈西尼文化,城市建设演变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什么?(P22) 12:希腊古风时期和古典时期的卫城有何演变和发展?为什么说城市建设的市民参与传统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的城邦国家? (P23-24) 13:古代雅典城市是怎样形成的?其城市布局的混乱和空间规划设计的高超艺术如何统一解释?(P26) 14:试分析描述雅典卫城的空间序列效果,(P27-28)并加以评论. 15:古希腊公共外部空间有何特点?希波丹姆的规划原则包括哪些内容?在米利都城规划中得到如何运用?(P28-30) 16:希腊化时期希腊城市布局有何变化?城市建设有何进步?(P31-33) 17:古罗马城市建设与古希腊有何异同?你能从自然、社会和文化背景做出一定解释吗?(P35-36) 18:古代伊达拉里亚的城市规划程序和思想有何意义?(P36)古罗马城市有哪些基本要素? 19:罗马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城市建设有何成就和问题?(P37,41-43,46) 20:古罗马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广场建设有何成就?试分析其空间设计构图手法。(P37-38,42-43) 21:为什么说典型的罗马城市规划模式只有在营寨城这类殖民城市里得到实现?试述维特鲁威的理想城并予以评价?(P46)22:西欧中世纪初期发生了那些重大社会变迁?对城市发展来说产生了什么后果?(P47-48) 23:西欧中世纪分为几个时期?何时城市再度兴起?城市中的社会力量是如何变化的?(P47-48) 24:西欧中世纪城市发展的基础有那几种类型?其选址,规模,产业人口分布有何共同特征?(P48) 25:西欧中世纪城市采取哪些平面类型?城市中的要素有何布局特色?(P48)举法、德等国实例说明。(P53-57) 26:为什么说西欧中世纪城市在今天看来有许多优点作为宝贵的遗产?中世纪城市的问题是什么?(P49) 27:中世纪意大利几座著名城市的空间布局有何特色?(P49-52) 28:中世纪东罗马和俄罗斯人在城市文化方面有何联系?有何成就?试举著名城市建设为例说明?(P58-62) 29:伊斯兰地区的自然和社会以及宗教文化在其城市规划建设中有何反映?除在西亚以外,在欧洲、印度还留下什么宝贵的历史遗产?试分析其空间艺术构图的成就。(P63-70) 30:日本在中世纪如何吸收中国城市文化?有那些仿中国城市规划的作品?何时独立发展自己的文化?(P70-71) 31: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社会、经济背景是什么?这一运动的思想支柱是什么?文艺复兴运动如何分期?(P73) 32:文艺复兴时期在城市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方面有何成就和局限?有哪些著名的建筑、规划师?(P73)其具体贡献各有哪些? 33:试述文艺复兴的几个理想城。分述其平面布局和形式的依据(P74-76) 34:文艺复兴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手法是什么?巴洛克的城市设计手法有何特点?举例说明。(P76-79) 35:文艺复兴时期有哪些著名的城市广场设计?各有何手法特色?(P80-85) 36: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有何著名园林?(P86) 37:绝对君权时期的政治、经济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说法兰西是当时欧洲城市与建筑的中心?(P87) 38:绝对君权时期法国城市建设有那几方面重大实施?其基本手法有那些?举例说明。(P88-91) 39:绝对君权时期法国园林建设有那两大作品?其影响如何?(P91-92) 40:当时的俄国和德国、丹麦城市规划如何反映出凡尔赛规划的影响?(P93-95)

中国城建史考研试题分析及复习资料复习要点

中国城建史——历届考研试题分析及答案复习要点 一、历年考题整理: 1.中建史每年1道题,周礼考工记考过三次,重要的都城考过:汉长安,隋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宋东京;概念考过城郭,比较题考过唐宋比较。 2.按照时间顺序,比较重要的都城分别有:淹城,汉长安,曹魏邺城,隋唐长安,(东都洛阳),北宋东京,平江府,元大都,明清北京。其中没有考过又相对重要的是曹魏邺城。 3.书本第八章分类总结考过周礼的影响,近代史没有考察过。 4.历年考题几乎没有重复考察,只有周礼考工记连续考两年,再出现也是有可能的。 5.都城结合平面图,考试拿分。 1.宋东京规划要点(2007) 答:1. 后周世宗柴荣主持,主要力量没有集中在宫城修建,而是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提出要求。 2.平面不方正规则,三套城墙,三条护城河,皇城,里城,外城。 3.道路井格,以宫城为中心,也有斜街,水工设施多,号称四水贯都。 4.有集中的市,主要转变成商业街,瓦子出现。 5.破除坊里制,转向开放的街巷制。 6.防御技术进步,建立消防瞭望亭。 2.汉长安建设的过程及规划要点(2006)

答:修建过程: 1. 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 2. 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 3. 汉武帝时,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修建宏大的章宫。 规划要点: 1. 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 2. 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3. 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 4. 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3.谈谈你对《周礼·考工记》对中国都城的影响是“历代遵从,千古一致”的这一观点的看法。(2005) 答:《周礼·考工记》的“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的建设方法的确对于中国历代的大都城建设都影响深远,但是不能把它作为一条贯穿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主线,因为这种影响并不是在所有的城市都能体现出来的。北魏洛阳只有宫城居中,左祖右社;隋唐长安则更多的体现出《城制》,如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宫城居中(但偏北)而市却在宫南。元大都则比较全面的体现了《城

同济大学-外国城建史简答部分真题答案

外国城建史——知识要点(古代中古) 第一篇古代的城市 1.古埃及的城市建设成就 1)用地选择上因地制宜。村镇庙宇修筑于尼罗河畔的高地上,解决水源与交通运输;金字 塔修筑于远离河道的高地沙漠上,免受水患。 2)最早运用城市分区(不是功能分区),如卡洪城分两区,阿玛纳分三区 3)最早运用棋盘式路网,对希伯丹姆规划型式有重要的影响 4)出色的建筑群落与景观设计,规划中应用对称、序列、对比、主题等构图手法。 2.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及其演变、影响、米利都城规划要点 a.希波丹姆规划型式特点 希波战争前,希腊大多数城市都是自发形成。希波丹姆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希波丹姆最早从理论上予以阐述,在希波战争后大规模用于城市建设中。 1)几何形式,以棋盘路网为城市骨架 2)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1个或1个以 上街坊。 3)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私宅地段划分为3种住区。 b.米利都城规划要点(希波丹姆的规划思想在米利都城的建设工作中得到完整的体现) 1)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城市采用棋盘式路网。 2)两条主要大街垂直从城市中心穿过,中心开敞空间呈“L”型,有多个广场 3)城市中心分为四个功能区。东北及西南为宗教区,其北与南为商业区,东南为公共建筑 区。城市用地选择适合于港口运输与商业贸易要求。 c.演变 希波丹姆规划系统,在古希腊长期实践过程中有所发展,这就是从米利都城单纯的棋盘式街道,发展到赛里纳斯城的有显著的城市轴线,更进而到普南城的道路与建筑之有计划的配合 3.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 1)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大都按照希波丹姆规划形式来建造,布局规整,模式统一 2)城市广场整齐划一,从城市功能分区,道路系统,邻里住区的划分都是按照几何和数的 规律进行规划建设。 3)城市中心由广场取代卫城和庙宇 4)城市广场普遍设敞廊,讲究气势和透视效果。 5)城市环境卫生条件好 4.罗马营寨城布局特点及典型城市 a.布局特点: 1)有方整的城墙,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 2)中央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西南北四门 3)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 b.典型城市:北非提姆加德(罗马帝国时期) 1)平面正方形

中外城建史复习要点

城与廓: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城为贵族王宫,城中一般都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廓主要是工商业者、平民、农民居住的地方,以及商市的集中地。城是保护国君的。郭是看管人民的。也就是说,城是国君所住的地方,也称子城、城、厥城。郭是外城,人民住的地方。 城与市:城与市的概念不同,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而且,城市的经济性质不同于农村居民点,城市代表这种居民点产生的时代,即私有制及阶级产生后,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同时也指这时商业、手工业与农业分开,而需要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 里坊制:春秋至汉,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闾里制:汉代实行闾里制,25家为一闾,闾里的街道称闾巷,每个闾里用高墙将数十百家围在一个方正的院里。院里四面或两面有门,叫里门。门巷修直,闾里设里正管理,早晚定时启闭里门。 厢坊制:由于经济的发展,城镇人口增长迅速,而城市部用地不足,于是沿城门外道路形成新的发展带,起初这些发展带并无城垣,随后为了便于统治阶级的管理,便修筑城垣加以包围。特点:自发性建设 雅典卫城:希腊最杰出的古建筑群,是综合性的公共建筑,为宗教政治的中心地。1.雅典全盛时期的纪念碑。2.希腊战争后历经40年建造叫“卫城”实为圣地建筑群和平民公众活动地。 3.祭奠守护神——雅典娜女神。 4.陡峭山地建筑群、按行进路线视线来设计、建筑类型多样。 5.体现希腊民主政治的进步,平民对现实生活的讴歌、和城邦对自己力量的信心。 圣地建筑群:1.利用复杂的地形和自然景观,构成活泼多姿的建筑群空间构图。2.以神为构图中心。3.贵族寡头专政时期的产物。4.公众场所。 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希波战争前,希腊大多数城市都是自发形成,建设时没有统一的规划,路网不规则。战后重建时希波丹姆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他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城市建设的主要的形式为:1)几何形式,以棋盘路网为城市骨架2)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1个或1个以上街坊。3)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私宅地段划分为3种住区。 罗马营寨城: 公元前300年,罗马人几乎征服了全部地中海沿岸。在被征服的地方建造了大量的营地,把它作为城堡的模式,逐渐演变成了营寨城。它的形式主要为: 1)有方整的城墙,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 2)中央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西南北四门 3)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

外国城市建设史试题

一、古埃及城市建设成就以及代表性城市 (1)代表性城市(城市概况) ·孟菲斯古城------白城、第一王朝首都、持续千年·卡洪城------通往法尤姆绿洲路上的小城、中王国时期、长方形、砖砌城墙、东西分区(死墙)、南北分阶层·底比斯城------中王朝时期首都、分置尼罗河两岸、神庙位于城中、南北中轴线、精美柱雕、凿岩为陵崖墓崇拜·阿玛纳城------新王朝时期都城、崇拜太阳、没有城墙的带形城市、顺(尼罗)河布置、灵活的棋盘式道路格局、北(下层)中(皇帝)南(官吏)三区、出现城市中心区、毁于风沙(2)城市建设成就1)因地制宜选择城建用地2)出现最早的城市分区3)最早应用棋盘式道路布局---古希腊结构形式的雏形4)出色的进行了建筑群落与景观设计 二、古代中美洲城市历史概况及代表城市 文化中心:古墨西哥、古玛雅、古印加·古墨西哥地区:特奥蒂瓦坎城、丹诺奇迪特兰城·古玛雅地区:提卡尔城·古印加地区:著名的马丘比丘遗址·特奥蒂瓦坎城: 三、圣地,卫城的解释与区别 ·圣地建筑群:利用地形灵活构图、以神庙为构图中心、考虑活动时的内外观赏视线变化、公众场所·雅典城:自发形成、背山面海、无轴线无规则、街巷复杂纪念希波战争胜利而大规模建设起来的城邦国家 四、希伯丹姆模式与米利都城 希波丹姆规划型式: ·公元前5世纪、希波战争后为大规模城市建设服务、理论阐述 几何形式、棋盘式道路骨架、中央十字大街、靠一侧的中心广场秩序美、数学比例和谐城市分区、分类成为典范、影响深远 ·在米利都的实践:主要公共建筑靠近港口、南北两区 五、希腊化的城市有哪些及其特点 城市中心:由庙宇卫城转变为城市中心广场·遵循:严格的几何和数规律与秩序 ·广场周边设敞廊、讲求透视效果和气势 ·普南城背山面水街坊小无庭院建筑与道路有计划进行·)亚历山大城:分布于地中海、印度、阿富汗等地壮丽完整重视文化 六、罗马营寨城方正的城墙正方形平面十字交叉道路通向东西南北各门,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战争需要、方形城堡、棋盘路十字干道,以北非的提姆加德为代表 七、维特鲁维《建筑十书》理想城市方案 ·公元1世纪的论文集,第一部完整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理论总结 平面为八角形城墙塔楼间距不大于箭射距离,可从各个方面狙击攻城者,路网为放射环形系统,市中心广场有神庙,放射道路不直接对城门。 八、西欧封建城市特征? ·三大起源类型:军事要塞型、封建城堡型、商业交通便利型 城市选址与发展保守的选址水源丰富粮食充足易守难攻、突破城墙发展、逐步专业化的商业街市·道路---环状与放射状为主(后期工业发展也有方格网·教堂建筑与城市中心广场教堂占据城市中心位置广场封闭构图,平面不规则,构图各具特色道路网常以教堂广场为中心放射出去形成放射环状道路系统。城市划分若干教区优良好的城市景观环境,建筑物有美好的连续感丰富感和活跃感弯曲街道冬挡风夏防晒九、日本中世纪封建城市 (1)7世纪进入封建社会,受中国唐文化影响飞鸟时期的京城藤原京仿唐长安,奈良时期的平城京(奈良)、平安时期的平安京(京都)也都受中国影响(2)9世纪始形成独特的日本文化(3)平城京(奈良)仿隋唐长安城制,约1/4大小方格网道路形式,条坊制,有东西京、东西市宫城位于主轴线北,坐北朝南日本城市均无城(4)平安京(5)天守阁---卫城中央的高楼,军事堡垒,权力象征,1576年至1643年间 50’s-日本-的新城建设日本千里新城;规模较大、依托大城市和公共交通体系、集中设置新城服务中心(靠近车站);人车分离系统的弊端; 60’s以来的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特点:覆盖更广、类型更多各经济区整体发展对非生产领域/要素的关注;日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62年---产业发展69年---整治环境77年---建设文明健康的生活环境86年---成熟、稳定、安全、开放的国家;东京都改建规划---复合式城市结构确立多个城市副中心,带形城镇群,科学城建设,旧城改建计划,鼓励外迁60年代的筑波科学城尖端技术开发,与产业发展结合松散生活设施先进,环境优美分区清晰,人性化,功能单一80年代的关西科学城;重视科研体制和城市发展新模式研究;依托区域网络优势: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交通区位、经济地理条件塑造城市品位,增强吸引力 十、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城市方案 阿尔伯蒂与理想城市1450年著述《论建筑》(另外还有费拉瑞特、斯莫卡齐等理论家、设计师) 合理选址,兼顾城市与要塞;便利美观的原则---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理性思考---文艺复兴运动的特征;理想城市:街道由中心辐射出去,中心教堂宫殿城堡等,几何形体,星形、棱形防御城堡/城墙;已出现格栅形(方格网)道路和矩形城市 十一、巴黎 (1)起源于城岛(2)中世纪的巴黎 古罗马营寨城、塞纳河口的城岛、多次扩建城墙和城市、卢浮宫/巴黎圣母院等大型设施的修建(3)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时代背景与巴黎改建 中央集权的绝对君权国家 王权需要、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生产力发展需要、反对封建势力与教会权力的斗争需要以法王路易十四时期为极盛期,欧洲的中心、效仿的对象1655年法兰西学院基础上的“皇家绘画与雕刻学院”,1671年的建筑学院 古典主义--君权专制与维理主义思潮产物强调:理性的、永恒的、高贵的、有秩序(古典柱 式、对称与协调感、几何与数学关系)、明确结构 上的主从关系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美学、数学 等系统理论和基本原则 巴黎改建---炫耀君权与国家强大 改造与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卢浮宫为代表,也包括 市政桥梁设施大量的贵族府邸。兴建路易十四广 场(旺道姆广场)和胜利广场来歌功颂德。巴黎城 市中轴线,后来的香榭里舍大街、协和广场、星形 广场等。采用区域性、轴线式的方式 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 法国的广场园林建设与凡尔赛宫建设 系统规划建设,是此期的代表 路易十四广场(旺道姆广场)和协和广场协和广场: 开敞设计、历经多年修建、衔接丢勒里花园与香榭 里舍大街、丰富细致的景观设计 最重要的王权纪念碑---凡尔赛宫 ·巴黎西南郊外,由国王猎庄逐步发展而成·放射 形大道(视觉效果)、巨大的建筑体量、有前院·凡 尔塞宫花园:对称布局、放射形道路(骑马游园用)、 几何形式构图、十字水渠与喷泉、为树篱封闭的两 侧以及远处的自然森林、大量精美的雕塑小品 ·最终强调的是王权至上和维理主义思想 园林建设---枫丹白露宫园 十二、法国巴黎的改建 雅各宾时期的巴黎改建 ·贫民化的改建---道路、绿化、土地整理 ·公民美德般单纯的建筑 拿破仑帝国时期 军事独裁、皇帝、宣传对外战争胜利。代表大资产 阶级的政权城市面貌---灰色屋顶的多层住宅建筑。 有连续券廊的里沃利大街。巴黎西部的贵族区建 设。凯旋门和明星广场。巴黎的核心---协和广场 拿破仑第三时期---奥斯曼巴黎改建计划 背景---欧洲中心之一。目标---功能需要、宣传帝国、 军事防御。内容---十字干道和环路。持续17年的 道路建设。重视市中心/重要公共建筑的建设。大 量的绿化建设。城市中心---分区设置中心。市政设 施建设的近代化。缺失---贫民问题、内外交通衔接 矛盾但改革和城市美化运动历史意义。 (5)60’s以来的总体规划 巴黎地区总体规划---平行带状发展战略 打破单一中心模式,树立区域发展的战略思路,城 市发展廊带,保护巴黎旧城方针 十三、近代资本主义城市产生和伦敦改建 克里斯多夫.仑的伦敦改建计划适应近代城市功能 的客观要求。古典主义+法国园林设计手法。城市 主轴线、广场序列、放射路。宗教建筑弱化,城市 经济职能强化。失败---忽视现状、地形和土地所有 制。划时代意义---资产阶级利益的反映 伦敦改建的成果。设置专门机构、制定建筑管理规 定。有方形广场的住宅群---London Spuare。开放贵 族园林为公园 里琴大街的整体风貌。连接重要的公园(里琴公园、 克莱森特公园)、道路交叉口的广场、立面形象 (2)战后四十年代后期的城市规划和建设 6731平方公里/1250万人的大伦敦规划。单中心、 同心圆、放射+环路、增加绿化。伦敦郡48公里半 径的四个圈层:内圈:降低建筑与人口密度、改善 内城功能;近郊圈:良好居住地、补充绿化。8 公里宽的绿带圈:限制、运动场和农副基地;外圈: 人口疏散地和工业企业。1946年《新城法》与卫 星城、邻里单位的尝试。问题:疏解不力、不便 十四、资本主义工业城市产生后问题矛盾 1、城市化加快,人口暴增,城市畸形发展,居住 环境恶化2、大工业生产方式引起城市结构巨变, 混乱了原有的城市结构布局3、刺激商贸,经济空 前繁荣4、社会两极分化严重5、交通恶化,布局 混乱6、提高了生活质量,但污染环境7、急速发 展导致环境艺术品质低下,缺乏整体环境考虑 十五、伦敦大火的机遇 ---克里斯多夫.仑的伦敦改建计划。适应近代城市 功能的客观要求。古典主义+法国园林设计手法。 城市主轴线、广场序列、放射路。宗教建筑弱化, 城市经济职能强化。失败---忽视现状、地形和土地 所有制。划时代的意义---资产阶级利益的反映 十六、近代亚非拉殖民地的一般特征近代亚非拉殖 民地城市。垄断资本主义和殖民地体系。宗主国的 烙印。贸易地、输出港、统治中心、军事据点 特征:城市平面简单;一般方格网道路系统:规 划结构仅考虑两度空间:对发展没有长远计划和预 测;忽视地形约束 十七、空想城市、田园城市、工业城市、带形城市 都由谁提出?主要特征? (1)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早期:托马斯.摩尔的乌 托邦。安德雷亚的基督教之城。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后期:欧文的新协和村社会制度问题、公社、部分 的共产主义、规模/格局/组织形式、理想化实践的 失败。。傅立叶的法郎吉《工业与社会的新世界》、 规模/社会大生产/公共生活、基层组织的实践和失 败。意义:解决社会问题的积极探索。是田园城市、 卫星城镇等理论的渊源 (2)田园城市社会问题与改革--霍华德《明日的 田园城市》。城乡磁体理论---田园城市。城市模式 (25=5.8+3.2*6)。3.2万人的田园城市。3万人的城 区。实施、经营、管理建议和实践---1903年的莱 奇华斯和1920年的韦林 意义:完整的规划思想体系、城乡结合、深远影响 (卫星城镇、有机疏散) (3)工业城市社会生产不再以家庭为中心---产生 原因。1901年戛涅的工业城市构想。功能分区: 中心区、住宅区、工业区。先进的交通模式。灵活 的发展余地。使用最先进的建材---钢筋混凝土 (4)带形城市。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马塔。高速 高效交通性、设施性脊椎---无限的长度。城市宽度 限度---500米的理想。城乡结合与城市网络。马德 里周边带形城市。对城市分散主义理论影响 十八、盖迪斯区域规划观点盖迪斯《进化中的城市》 一书的贡献在于牢固地把规划建立在研究客观现 实的基础之上,即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 对于居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强调把自然 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构架。 十九、柯布锡耶光明城市及规划思想特点 柯布西埃---明日的城市依托新技术、积极的观点--- 城市集中主义1922年《明日的城市》和1933年 的《阳光城》城市规划观点:技术改善中心商业 区;摩天楼---新信仰解决老问题(拥挤);合理调 整城市各区的密度分布;高效率的城市交通体系 300万人明日城市规划---改建巴黎中心区畅想曲 二十、卫星城理论几代及城市规划特点 ·概念---翁温1922年《卫星城市的建设》 大伦敦区域规划理念·1930年帕克尔第三座卫星 城市的建设---威森肖维10万人;依靠母城;公共 交通体系;邻里单位的实践·影响---莫斯科卫星城 规划。社区运动、邻里单位与划区理论 二十一、雅典宪章1929年成立的国际现代建筑协 会1933年雅典会议宪章:现代城市四大功能:居 住、工作、游息、交通。从人的需求出发,安全方 便的邻里单位。城市公共绿地与风景地带。反对伟 大的排场。保护名胜古迹与古建筑。重视城市空间 效果。意义:适应城市新变化、挑战陈旧观念、 强大的生命力 二十二、大伦敦规划优缺点(四个圈,内圈,近郊 圈,绿圈,外圈)6731平方公里/1250万人的大伦 敦规划。单中心、同心圆、放射+环路、增加绿化。 伦敦郡48公里半径的四个圈层:内圈:降低建筑 与人口密度、改善内城功能。近郊圈:良好居住 地、补充绿化。8公里宽的绿带圈:限制、运动场 和农副基地。外圈:人口疏散地和工业企业。46 年《新城法》与卫星城、邻里单位的尝试。问题: 疏解不力、不便 二十三、英国新城几代及城市规划特征 (1)英国第一代新城---哈罗 规模:8万人、26平方公里。结构:两侧工业、4 个居住区(13个邻里单位)。独立的步行与自行车 系统。简单的汽车路、市中心集中停车。注重城市 特色与景观塑造(选址、地貌利用)。问题:规模 小、发展慢、就业差、回流现象勒.哈佛的重建。 受戛涅工业城市思想的直接影响。工业化---模数制 城市、道路、设施、建筑、预制件的大量使用。 古典的构图手法十字干道、中心广场、标志建筑 是18层的市政厅和St.Joseph教堂)。简单平淡。。 1946年新城法和1947年城乡规划法---英国。生活 与工作平衡、平衡、独立自足的新城 (2)50年代前的第一代新城14个 第二代新城:坎伯诺尔德规模更大、更加紧凑集 中和灵活;完整的人车分离的交通体系;丰富的山 地景观和住宅。第二代新城---郎科恩加大规模,简 洁的8字形结构,分级组织、融合居住环境,鼓励 公共交通。第三代新城---密尔顿.凯恩斯。规模更 大些,独立新城而不是卧城,重视经济性和公众参 与规划,不再片面分区,开放式的城市中心设置, 重视公共交通的经济性和便捷,景观设计 二十四、昌迪加尔巴西利亚规划结构缺点 (1)柯布西埃的雄心壮志---印度昌迪加尔1951年规 划、15-50万人、全新首府。模拟生物体的规划构 思。整体而精美的设计---道路、建筑。功能分区明 确---雅典宪章的反映和弊端。有序和机械、丧失人 情味和民族地方特色。广场空旷,脱离国情 (2)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亚1956年规划、强烈的象 征意义。结构清晰、分区明确。杰出的城市中心设 计---简洁而表意。尺度失衡、缺少人情味和生气, 城市设计简单化过分追求形式,机械地综合体 二十五、荷兰兰斯塔德城市规划特点人口和城镇分 布集中,把大城市的多种功能分散,形成既分开又 联系的有机系统:多中心性质;环状地带沿交通干 线向四周发展 二十六、大伦敦,大巴黎总体规划p200 二十七、场所p265定义:指由特定的人或事所占 有的环境特定部分。特征:(1)场所的占有性(2) 场所的非空间性(3)场所的随机性 二十八、新陈代谢派理论p279丹下健三事务所成 员菊竹清训、黑川纪章把设计和技术看做人的生命 力的外延,认为城市和建筑不是静止的是像生物新 陈代谢那样的动态过程,主张在城市和建筑中引进 时间因素,明确各个要素的“周期”。 二十九、美国方格形城市(华盛顿,纽约,洛杉矶) 三十、有机疏散理论芬兰建筑师伊里尔—沙里宁城 市作为一个机体,是和生命有机体的内部秩序一致 的,要把城市的人口和工作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开 发的离开中心的地域上去。重工业不应安排在中心 城市位置,轻工业也应疏散出去。腾出来的用地开 辟绿地。日常活动集中布置,偶然活动做分散布置。 三十一、中心地学说及增长极核理论 地区网络模型、增长极核策略、城市分极发展、区 域化规划思路;瓦尔特—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提出理想正六边形城市体系模式,乡镇的理想分布 形态应是均匀分布在整个国家范围内,就是位于六 边形角上,而位于六边形的那个点,起着管理从属 它6个点的作用。佩鲁的增长极核提出把工业等建 设快速在少数极核进行,促进使极核本身增长和首 先繁荣,并企图以极核的影响来带动其附近发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