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昼夜长短的变化学案

昼夜长短的变化学案

昼夜长短的变化学案
昼夜长短的变化学案

《昼夜长短的变化》学案

课程标准:分析昼夜长短的变化

课堂教学标准:

?认识太阳直射点分别在赤道、南北半球时,地球各地的昼夜长短情况。

?认识日照图

?分析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

学习过程:

一.看视频回答问题:

1.地球上某地的运行路线是什么?(是该地——————————)

2.晨昏线把它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为那两部分?(分割为————和————)

3.某地的昼夜长短是由什么决定的?(是由————和——————的比例决定的)。

若经历的昼弧长,夜弧短,则该地昼——夜——;相反,则昼——夜——;

若昼弧和夜弧等长,则昼夜——。

二.观察太阳光线与晨昏线所在的平面是什么关系?(二者总是保持———关系)

四.利用手中的学具,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过程,并填写下表:(以北半球为例) 春分日,太阳直射————并向——移动,地球各地昼夜——————,之后太阳直射点北移到——半球,北半球各地昼——夜——,越向高纬度,昼越——夜越——,北极四周出现————现象,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半球昼最———,夜最———,北极四周出现———现象的范围最大,即————————————————都是极昼。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北半球昼渐——,夜渐——,但昼——夜——,北极四周极昼的范围——,太阳又一次直射赤道时,即————日(节气),晨昏线又一次通过——————,地球各地昼夜————,之后,太阳直射点进一步南移进入到——半球,北半球各地昼——夜——,越向高纬度,昼越——夜越——,北极四周出现————现象,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即————日(节气)时,北半球昼最——夜最——,北极四周出现———现象的范围最大,即——————————————————————地区都是极昼。之后太阳直射点向赤道方向北移,北半球昼渐——,夜渐——,且昼——夜——,北极四周极夜的范围不断————,太阳直射点又回到赤道时,地球各地又是————。

总之,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北半球昼——夜——,北极四周为——现象;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时,北半球昼——夜——。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昼渐——夜——;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昼渐——夜渐——。

总结一年内不同纬度的昼夜长短变化情况:赤道处昼夜——————,越向高纬度,昼夜变化幅度越——。

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和日出日落方位时间(学案)

三、等太阳高度线分布图 从全球范围看: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角为_____; 从直射点开始,太阳高度向四周______, 呈_______状分布(即等太阳高度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_____。 等太 阳高度线图可以看做是以太阳直 射点为中心的俯视图 例1、图1是某地某日太阳高度分布图,回答: (1)从图中可以看出,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 。 (2)该图的节气应该是(北半球)。 (3)此时北京时间是。 (4)A点所在经线的经度是。 (5)C点的经度值(大于或小于)23°26′。 (6)若B点有一直立旗杆,此时其影子应指向 A.甲 B.乙 C.丙 D.丁 例2、图为地球上某时刻太阳高度分布示意图,图中粗线为等太阳高度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 此时北京时间为 A. 7时 B. 15时 C. 17时 D. 21时 2. 若①②两点经度相同,②③两点纬度相同, 则此时刻的太阳高度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② 3. 此时 A. PM为昏线,PN为晨线 B. 新一天的范围约占全球的1/8 C. 新一天的范围约占全球的7/8 D. 全球昼夜平分 4. 此时Q点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图是 例3、该图所示区域全部为夜半球,读图回答:(1)此日正午太 阳高度角为0°的点是__,纬度是 (2)此时北京时间是__点。 四、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 例4、下图中四条曲线表示6月22日太阳高度的全天变化情况,判断四地的纬度位置

思考: 能否画出以下地区的太阳高度全天变化情况 1.北回归线与北极圈线之间 2.北极圈线与北极点之间 ①极点:在极昼期间,极点上见到太阳高度在一天之内是_____的, 其太阳高度始终等于_______的纬度,其值的年变化幅度介于___到_______之间 ②非极点地区:非极点地区的太阳高度在一日内是_______的。 一天之内有一个最___值,即当地的___________ A: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太阳高度的变化: 从日变化看,极昼期间,全天太阳高度始终都大于或等于00,其中极圈上在0时太阳高度为______(如图乙),极圈到极点之间的地区,其太阳高度全天始终都_____00(如图丙);从年变化看,北极圈内太阳高度是随太阳直射点北移而______,南极圈反之 B:其他地区的太阳高度变化: 都是日出日落时为____,_____时最大,12时前递____,12时后递_____,特殊之处是:赤道上的太阳高度是_____时和_____时为00(如图丁),其最大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范围是______________ 五、日出日落的时间、方位1、比较下图甲、乙、丙三图所示太阳周日视运动规律。 (1)三地太阳视运动相同点是:

第3节地球的运动第5课时昼夜长短的变化

第3节地球的运动第5课时昼夜长短的变化 学习目标: 1、能根据光照图说出二分二至日时全球各纬度的极昼极夜分布和昼夜长短分布规律; 2、能归纳出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极昼、极夜的范围分布之间的关系; 3、能结合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归纳出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包括极昼极夜)及变化。 第一部分自主预习 1、知识链接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应用(以北半球为例) (1)春、秋分日全球各地均昼夜等长,且距春、秋分日越近的日期,昼夜长短相差越小。 (2)太阳直射点在哪一半球,哪一半球就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3)赤道上全年均昼夜等长;其他地方,纬度越低,昼夜变化的幅度越小。 (4)纬度相同但分处南、北半球的两地,其中一地昼长等于另一地的夜长。 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 (1)已知昼弧和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求昼长和夜长 昼长时间(小时)=昼弧所跨经度数/15° 夜长时间(小时)=夜弧所跨经度数/15 (2)已知日出和日落时间(时刻),求昼长和夜长 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 夜长=24小时-昼长 (3)已知昼长的一半(即半昼长,也就是上午或下午时段)或者夜长的一半(即半夜长,也就是上半夜或下半夜的时段),求昼长和夜长 昼长=半昼长×2=24小时-半夜长×2 夜长=半夜长×2=24小时-半昼长×2

根据昼夜长短求日出和日落的时刻 日出时刻=12∶00-昼长/2=0∶00+夜长/2 日落时刻=12∶00+昼长/2=24∶00-夜长/2 2、预习题 ①____________全年昼夜平分。 北半球②____________: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小值。 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③________值,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 春分日和④____________:全球昼夜平分。 第二部分课堂探究 探究题一:读下图,完成下表。 图示 直射点 的坐标 极昼分布 的范围 极夜分布 的范围 全球昼夜分布情况全球_________________ 北半球______________ 南半球______________ 北半球______________ 南半球______________ 全球昼长 分布规律 全球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总结昼夜长短的分布: 太阳直射点位于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纬度越高,昼越________,夜越________;另一个半球相反。赤道上全年_____________。 极昼极夜的分布: 太阳直射点位于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极点附近就会出现________现象,另一个半球就会出现_______现象。恰好出现极昼极夜的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关系是_______。

昼夜长短变化学案

第五课时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班级姓名学号 一、知识回顾:在下边地球公转示意图中,在图中分别标示出二分日和二至日,并写出相应日期;画出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并在A、C图画出晨昏线,用阴影表示夜半球。 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日期 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冬半年 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秋分日冬至日春分日 太阳直 射点移 动规律 (三线 图) 直射点 位置及 移动方 向 赤道往北移 太阳光 照图 昼夜长短及变化北半球 南半球 注意:画太阳光照图时要画出光线、地轴、赤道、晨昏线并用阴影表示夜半球。 规律: 1.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 2.纬度越高,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的幅度最大,赤道上永远都是。 3.根据直射点移动的方向判断:直射点向移动,北半球各地区(除极昼地区)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反之;直射点向移动,南半球各地区(除极昼地区)昼渐长夜渐短,北半球反之。 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小的地方是() A.南极和北极 B.南.北极圈 C.南.北回归线D.赤道上 2.图1—4表示夏至日或冬至日四个不同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情况(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四地纬 度从低到高的正确排序是() ①②③④ 0 12 24 0 12 24 0 12 24 0 12 24(小时) 1 / 2

A.①③④②B.①②③④C.③①②④D.④③②① 读右图回答3—5题。 3.当晨昏线处于AB位置时,北半球的节气是() A.春风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4.当晨昏线处在CD位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南极圈内出现极夜 B.北半球各地昼长达最大值 C.南半球各地各地昼长达到最大值D.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5.当晨昏线从CD→AB之间的位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B.北半球各地夜渐短昼渐长 C.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快 D.南半球各地夜渐短昼渐长 6.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的日期是:() A.不存在B.秋分日C.冬至日 D.夏至日 7.在下列各纬度中,一年之中既没有太阳直射,又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A.67°N B.21°S C.50°N D.89°S 8.10月1日,下列城市白昼最长的城市是:() A.悉尼B.新加坡C.广州D.北京 9.地球上正午时刻物体的影子永远朝北的地区是:() A.北回归线以北,北极圈以南的地区B.北回归线以南,赤道以北的地区C.南回归线以南,南极圈以北的地区D.南回归线以北,赤道以南的地区 10.在一年当中,每天日出、日落时间总是一样的地方是() A.北回归线 B.赤道 C.南回归线 D.北极圈 11.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所示的日期是月日,太阳直射点位于。 (2)图中A点的时刻为。 (3)图中A、B、C、D四点中,昼长由短到长的顺序是。 (4)这一天A点的昼长为,D点的昼长为小时, C点的昼长是小时,B 点的昼长是小时。 (5)图中A、B、C、D四点中,线速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角速度的对比 是 参考答案 1—5:D A B C B 6—10:B C A A B 11.(1)12 22 (2)12:00 (3)C﹥ D ﹥A ﹥B (4)16 12 20 24 (5)D ﹥A﹥ C ﹥B A=B=C=D 参考答案 1—5:D A B C B 6—10:B C A A B 11.(1)12 22 (2)12:00 (3)C﹥ D ﹥A ﹥B (4)16 12 20 24 (5)D ﹥A﹥ C ﹥B A=B=C=D 00 太 阳 光 A E D C F B 图1—3 A 2 / 2

高一上学案5

200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地理备课组学案(5) 课题:《地球的运动》①课型: 新授备课时间: 2008-9-19 △学习目标: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划分。 3、理解地球上五带的形成。 △学习重点: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学习难点:地球自转周期中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形成与差异 △学习过程: 一、阅读课文P18~P20“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相关的内容,按要求完成下列知识点。 1、太阳光线对于 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用H表 示)。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太阳高度的 值。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 向递减。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正午太阳高 度的大小。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为,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 是。 2、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由于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 动,引起的变化。 3、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不同和季节变化而有 规律地变化。 ①太阳辐射能是维持,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 ②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和所用的能源。 4、完成P 9 活动题。 1、太阳大气层 从里到外分层 2、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层常有大规模的运动,称太阳活动。太阳活动的 主要类型是和。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可作为强 弱的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的显示。 3、太阳活动的影响: ①影响地球电离层:耀斑活动会导致。 ②地球磁场影响:太阳活动强烈时会产生“”现象。 ③两极地区出现: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 活动

△巩固练习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 1.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准确地说( ) A.等于每小时15° B.大于每小时15° C.小于每小时15° D.南北极点为0 1、 太阳光线对于 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用H 表示)。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太阳高度的 值。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 向 递减。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为 ,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 。 2 地方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两地经度差(向 加,向 减。) 3 全球划分为 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 o,时区相同,区时 。 4区时的计算: (1) 中央经线:时区序号×15 o;时区序号=所在地经度÷11 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 偏,南半球向 偏 ,赤道无偏向。 2 促使物体水平运动产生偏向的力,称为 。

七年级地理上册导学案全册

巴燕中心学校__七__年级地理_学科学(教)案一周一课时 课题:地球的运动设计者__李生月评价组长签字______ 上课时间______ 学习目标:1、用课件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情景链接:你知道地球上为什么有白天和黑夜?一年中为什么有四季更替? 自主研学: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样的? 3、请列举自然界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 4、地球公转运动的特点? 合作探究:一、1、教师课件演示地球的自传,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 提问:观察实验,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0,再让学生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二、(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课件演示阳光的直射和斜射)

(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来说明。新-课-标-第-一-网 (3)观察后,思考并解释太阳光的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地球的五带图”,观察投影片,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时,地球上五带内各带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完成填充图练习。 3、说说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攀登高峰: 1、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呈方向;在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成方向; 4、地球自转产生现象。 5、根据在地球上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分为五带:、、、、; 6、热带和温带的分界是;温带和寒带的分界是; 7、热带有现象;寒带有现象。 8、知识串连: (1)经线 A、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 (2)纬线 B、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3)地轴 C、地球自转轴 (4)南极 D、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5)北极 E、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9、判断: (1)南极和北极是穿过地心的直线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2)地球上也存在数轴,赤道,南、北回归线。 (3)过地球上任一点只经线和纬线各一条穿过。 (4)地球仪上长度最长的纬线是赤道。 (5)我国位于中低纬度地区。 (6)本初子午线在西半球。 (7)与50°E经线组成经线圈的经线是130°E经线 拓展练习:1假设你在北极的上空,观测经纬线的形状是怎样的,请绘出以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线图 2.假设你在赤道的上空,观测经纬线的形状是怎样的,请绘出以赤道为中心的经纬线图 新课标第一网 学(教)报告:

月球学案(1)

月球专题复习 一、学习目标 1、月球概述 2、主要的月相及升落时间 3、日月食和大小潮 二、知识梳理 (一)月球概况: 1、任务:依据逻辑关系,参考月球的物理参数,将下列有关月球的地理现象用箭头联结,使之成为知识结构图。 2、月球表面特征: __________是月球表面最突出的特征,其成因可能是由__________形成的,也可能是由________形成的。 3、月球的运动: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为_________日,称为恒星月。 【思考1】为什么地球上的人永远只能看到相同的半个月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亮与某一恒星两次同时中天的时间间隔叫做“恒星月”,27.32日,恒星月是月亮绕地球运动的真正周期。朔望月比恒星月长,道理与太阳日比恒星日长是一样的。恒星月与日常生活关系不大,而朔望月却因为是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与地球上涨潮落潮有关,与航海、捕鱼有密切的关系,对人们夜间的活动有较大的影响,同时在宗教上月相也占有重要位置,所以人们自然地以朔望月作为比日更长的记时单位。 朔望月,又称“太阴月”。月球绕地球公转相对于太阳的平均周期。为月相盈亏的平均周期。以从朔到下一次朔或从望到下一次望的时间间隔为长度,平均为29.53天。我国的先民们把月亮圆缺的一个周期称为一个“朔望月”,把完全见不到月亮的 一天称“朔日”,定为阴历的每月初一;把月亮最圆的一天称“望日”,为阴历的每月十五(或十六)。从朔到望,是朔望月的前半月;从望到朔,是朔望月的后半月;从朔到望再到朔为阴历的一个月。 (二)、月相: 1、月相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引力小 F 体积与质量小 B 无大气 H 无液态水 I 无声音 E 温差大,辐射强 J 多环形山 G 无蔚蓝天空 C 无生命 D 无风雨

高中地理 1.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精品导学案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一中高中地理必修一(鲁教版):1.2地球自转 的地理意义学案 目标1:记忆和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征。 思考题:若只考虑地球运动速度对卫星发射的影响,酒泉、西昌哪个地点更利于卫星发射?目标2: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理解和应用晨昏线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思考题:假设地球不运动,会不会形成昼夜?晨线和昏线有何不同? 目标3:掌握时差产生的原因以及换算。 思考题:由于东边的地方时总早于西边的地方时,所以东边的地方总是比西边的地方早看到日出,这样对吗? 目标4: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产生的影响。 思考题:在南北半球,河水对河流两岸的冲刷有什么区别? 二、问题与例题 问题1:从不同的位置上看,地球自转方向是否一样?如在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上看,自转方向有何不同? 【例1】:图中四幅图,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 N N N S A B C D [解析] A图北极在上,自转方向自西向东,所以是正确的.C图在北极上空看自转方向为逆时针,D图从南极上空看自转方向为顺时针,它们也都是正确的. 本题考查地球自转方向,正确掌握地球自转方向的空间状况,是解决本题的根本. [答案] ACD 问题2:试分析时差计算的现实意义。 【例2】2005年3越8日23时9分(东七区区时)印度尼西亚的尼亚斯岛附近海发生 8.7级强烈地震。不久又相继在该岛的西略北100千米海底和该岛正南约190千米海底发生强烈余震,这些地震均发生在靠近两大板块界线的地方,据此回答:该8.7级地震发生时,纽约(西五区)为() A、29日10时9分 B、27日11时9分 C、27日12时9分 D、28日11时9分 [解析] 本题考查了区时之间的计算。东七区与西五区相差12个时区,按照东加西减的原则,纽约的时间=3月28日23时9分—12小时=28日11时9分。 [答案] D 三.目标检测: 1.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是:( ) A.常说的一天 B.一个太阳日 C.23时56分4秒 D.24小时2.地球上有昼夜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地球公转 B.地球是个不规则的椭球体 C.地球自转 D.地球是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导学案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二分二至日太阳光照图”,学会分析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2.学会在不同光照图中计算昼长和夜长。 【课前温故知新】 1.说出下图代表的地区: 2.请按要求做图: (1)请在甲图中表示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的范围 (2)请分别画出夏至日、二分日、冬至日时的晨昏线,并用阴影表示出夜半球。 (3)请在下图中做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路线。 【课堂探究】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长、夜长的表示方法及计算:

(1)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 ①利用昼弧、夜弧求昼长、夜长:昼长= 夜长= ②根据日出日落时间求昼长、夜长: 昼长= 夜长= (2)分别位于南北半球但纬度数相同的两地昼夜长短的关系: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结合“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图”和“二分二至日光照图”,探究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并完 请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路线图”中表示出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请小组同学共同探究,完成以下问题: 1.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夜长短情况如何? 2.当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当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时,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据此请总结各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有何关系? 3.直射点所在的半球,随纬度越来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有何变化规律? 4.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全球(除赤道外)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有何变化规律? 5. 在春分-----夏至-----秋分的过程中,北极附近的极昼范围是如何变化的? 1.请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填写下列表格

2.根据昼长随纬度变化曲线图,判断ABC 所代表的节气名称。 A: ;B: ;C: 3.阅读“40°N附近某地二分二至日太阳运 行轨迹图”,回答问题。 (1)判断甲乙丙所代表的节气名称。 甲: 乙: 丙: (2)判断二分二至日时,此地太阳日出方位: 夏至:日出:日落: 冬至:日出:日落: 二分:日出:日落: 【巩固练习题】 下图是6月22日五个不同地点的昼夜长短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空白部分表示白昼),根据图判断1~3题。 1.选项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选项中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左偏的是() A.②B.③C.④D.⑤ 3.按纬度由北向南,五地的顺序依次是() A.②③⑤④①B.⑤③②④①C.①④②③⑤D.⑤①④②③ 读下图分析回答4—5题 4.直射点处在d位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赤道上昼夜平分B.北半球各地昼长达最大值 C.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D.南极圈以内为极夜 5.直射点移动从d→a之间的位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球圈层结构学案1无答案1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 1.识记地球公转的一般规律和特征。 2.读图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 3.学会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 律及其季节的关系。 【学习重点】 1.读图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 2.学会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 律及其季节的关系。 【学习方法】 阅读《地理必修I》第20--24页和《考试地图册》第2-9页,完成导学案。 【学习过程】地理全说 探究点一昼夜长短变化 读“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甲、乙两处的昼夜分布放大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公转到甲处时,①摩尔曼斯克港、②开普敦、③开罗、④北京四 城市白昼由长到短的排序为____________;由甲处公转到乙处过程中,②、④ 两城市昼夜长短的变化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球公转到甲处时,A、B两点的昼长分别约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地球公转到乙处时,C点的日出、日落时刻分别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个性笔记

(4)根据下图你能说出该图所示日期以及四条曲线分别代表的是哪条纬线上的太阳高度日变化吗? 【反思归纳】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的关系:(1)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该半球为夏半年)________________,纬度越高,白昼________;另一半球(冬半年)____________,纬度越高,白昼则__________。 (2)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相差______,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______。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半球各地昼______,夜________,北极圈内出现______;而南半球则昼______,夜______,南极圈内出现______。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则相反。 (3)赤道上全年__________,春、秋分日全球__________。 探究点二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分析 深圳一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进行探究时遇到了一些问题,请结合所学地理知识予以解答。 (1)他们认为:在当地一个窗户朝正南的房间里,全年正午阳光都能照射到房内。你认为是否正确?为什么? (2)下图是他们绘制的“冬至日旗杆影子在日出、正午、日落时的示意

(完整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错题集-地球与宇宙(带答案)

浙教版科学错题集8——地球与宇宙(1-4节) 七()班姓名学号家长签名 【A组基础巩固题】 1.[2012·杭州]太阳活动可直接造成地球上发生的下列现象是(D) A.酸雨B.温室效应C.火山喷发D.短波通讯中断 2.早晨我们迎着太阳走,我们四周方位应是(B) A.前南后北左东右西B.前东后西左北右南 C.前西后东左南右北D.前东后西左南右北 【解析】早晨迎着太阳走,就是面朝东,背朝西,按顺时针方向为东南西北。 3.太阳的大气层从内到外依次是(B) A.光球层日冕层色球层B.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C.日冕层色球层光球层D.日冕层光球层色球层 4.下面各种现象中,可能是由于太阳的活动对地球产生影响的是(B) A.冬季平均气温升高的“暖冬”现象B.两极地区出现磁暴和极光现象 C.山区的手机信号不好,出现通话中断现象D.某山区出现大面积山体滑坡现象4.[2013·无锡]太阳黑子数量增多时,对地球上的影响是 ( D ) A.可见光明显减少 B.造成天气异常变化C.干扰无线长波通讯 D.紫外线大大增多【解析】黑子是太阳表面由于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很大。当太阳黑子数量增多时, 表示太阳活动增强,会导致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大大增多。太阳活动除了黑子外,还有耀 斑、日珥、太阳风等。太阳活动增强时,太阳黑子数量增多。耀斑爆发时,释放出更巨 大的能量。太阳风增强时,可以影响地球上的短波通讯。根据以上分析,选项A、B、C 是错误的,本题答案是D。 5.2009年为太阳黑子极少的一年(谷年),下一个太阳黑子谷年将出现于( B ) A.2019年B.2020年 C.2021年D.2022年 【解析】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大约为11年。 6.请您判断下列哪些生活片段是宇航员在月球上的真正记录, A.吃到土生土长的食物() B.跳过4米高的横杆() C.举起200千克的大石头() D.听大风呼啸() E.脱掉宇航服,在被窝里睡觉() F.拍一张照片() G.袋鼠式走路() H.放风筝() I.扔石头() J.游泳() K.宇航员可以在月球上看到漫天大雪( ) L.从月球上看天空是蔚蓝色的( ) M.流星现象( ) N.植树造林( ) O.白天和晚上的温差可以达到数百摄氏度( )P.陨石坑( ) Q.开露天音乐会( ) 7.[2012·咸宁]下列现象与地球自转密切相关的是 ( A ) A.早穿皮袄午穿纱,晚围火炉吃西瓜 B.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C.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二十四节气导学案和教案

二十四节气导学案 课题:二十四节气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依据; 2.熟记二十四节气歌; 3.掌握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和农业意义。 能力目标:掌握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和农业意义,并能运用于农业生产。德育目标:培养以人为本、爱岗敬业的精神

二十四节气教案 教学课题:二十四节气 知识目标:1.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依据; 2.熟记二十四节气歌; 3.掌握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和农业意义。 能力目标:掌握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和农业意义,并能运用于农业生产。 情感目标:培养以人为本、爱岗敬业的精神。 教学重点: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农业意义。 教学难点: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和农业意义。 教学方法:情景设置法、自主学习法、交流展示法、评价法、拓展延伸法 教学环节和内容: 一、创设情境,教师导入课题: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古代劳动人民给我们留下了无以数计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四大发明,万里长城,都江堰,京剧,书法,水墨画等等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二十四节气”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二十四节气,在我国上古时代已订立,到汉代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但是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由于2000年来,中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所以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学生自主研习 1.二十四节气是怎样划分的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是360度,时间约365天,将地球公转一周均分为24份,每一份间隔15度定一位置,并给一节气名称,全年共分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为15度,时间约为15天。 2.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逢六二一,下半年逢八二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 分别对应的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三、合作探究

导学案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导学案: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学习目标】通过绘图分析,说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课堂教学】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注意:昼弧所跨的经度数/15°=昼长夜弧所跨的经度数/15°=夜长 1、太阳直射半球昼夜,且纬度越高,昼越夜越。 2、春秋分全球昼夜。 3、赤道处,终年昼夜。 4、同一纬线上的点,昼夜长短。 5、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昼最,夜最。 6、冬至日与夏至日相。 7、纬度越高,昼夜变化幅度越。 8、任意一天北纬N°的昼长等于南纬N°的。 9、任意纬度,夏之日的昼长等于冬至日的长。 【课堂探究】请在下图中标注出北半球昼(夜)长短的时间变化规律 思考:芦溪中学(31 °N)今天的昼夜状态是,变化趋势是。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定义:是正午(12时)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为一天内最大的太阳高度角。 2、计算:某地正午太阳高H=90°—纬度差 纬度差:某地和直射点的纬度差(同减异加) 例题:求芦溪中学(31 °N)在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H春秋分= H夏至= H冬至= 3、直射点所在纬线正午太阳高度为°。 4、同一纬线上的点正午太阳高度相。 5、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最,向南北两方递。 春秋分:由向南北两方递减;夏至日:由向南北两方递减; 冬至日:由向南北两方递减 6、直射点移向某纬线,则该纬线正午太阳高度角;远离则。 7、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值,南半球达最值。 【随堂检测】 1、6月22日这一天,下列城市中白昼最长的是() A.哈儿滨 B.北京 C.上海 D.广州 2、当中国公民在欢度“十·一”国庆节后的一小段时间里:() A.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B.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 C.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D.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 3、下列城市中,一年内昼夜长短变化最大的是() A.哈尔滨B.北京C.南京D.海口 4、有关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赤道上每天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B.正午太阳高度就纬度分布而言,春秋二分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降低 C.正午太阳高度就季节变化而言,赤道以北的纬度,每年6月22日前后达最大值,12月22日前后达最小值 D.南北回归线上,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

中图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 【所需课时】 1课时 【课标要求及分析】 课程标准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本“标准”中的“分析”,说明学生从义务教育阶段的了解地理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地理规律和成因的层面。就本课的内容,不仅要分析昼夜长短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应分析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教材及学情分析】 地球的运动是高中地理的传统内容,也是本章的重点,为学生学好高中地理的基础。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也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掌握了这些内容,为第二章理解大气运动、水的运动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本班是高一重点班,学生大多具备较扎实的地理基础,经过地球的运动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的学习,建立了一定的空间概念,学习个性方面,求知欲较强,悟性高,一经点拨便能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情感也易被激发。因此,在课堂上积极提倡和推行多种形式的合作探究型学习的教学理念,相信能在发扬个性,分享思想和经验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关注更多学生知识的接受能力和情感的感悟力。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昼夜长短的的原因和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教具或多媒体课件演示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运用光照图,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昼弧和夜弧的判读,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 【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 图示法、实物观察法、探究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内容由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规律三个环节组成,其中发现规律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在探究的过程中总结出规律,发现规律由三个探究活动组成,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由一幅日落的照片引入,先学习昼弧和夜弧的判读,在此基础上,学习二分二至日全球昼夜长短的情况,再由静到动得出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最后通过讨论总结出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规律和季节变化规律。活动的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学生通过观察、演示、画图、问题讨论等各种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知识,完成学习任务。课堂中为学生营造和谐、融洽、民主、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经历一个知识发现的过程,从而发展思维,获取知识,提高技能。【教学资源】电动地球仪、彩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1

地球的运动 导学案

1.3地球的运动导学案设计者: 姓名:班级:组长:学科长: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以及公转的轨道和黄赤交角。 2·了解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理解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 3·昼夜交替和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和原因。 4·了解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演示实验和模拟似实验,增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通过模拟实验和绘制地球运动图示,增强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3·通过自学导读,学会收集地理信息的方法,培养整理、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逐渐形成地理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形成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读图、绘图活动,培养学生地理审美情趣。 3·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认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而言的,认识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与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难点: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区别;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掌握判读和绘制日照图的技能。 【学习任务】 导入:宇宙中的任何物体都是处于不断运动之中的,我们的地球也不例外。地球的运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主要的运动方式就是自转和公转。关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同学们知道哪些呢? 自主学习: (一)通过填表巩固地球自转的定义、旋转中心、运动方向、周期、速度。

请同学们在图中恰当的位置用箭头表示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阅读“地球自转的周期”图,填出恒星日和太阳日,并分别 写出恒星日和太阳日时地球自转了多少度?花了多少时间? (二)通过填空巩固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P17) 1、导致昼夜交替现象: 辨析一下,“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什么不同原因导致的? 思考:地球不自转给有昼夜交替现象出现吗?如果有,它的周期是多长?如果地球是透明的,会有昼夜交替现象吗? 昼夜交替的周期是1个太阳日,就是小时。 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注意观察晨昏线的移动方 向及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 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1)晨线:自西向东,由半球进入到半球的界线; (2)昏线:自西向东,由半球进入到半球的界线。 右图中甲乙两地均位于晨昏线中的线上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学案

第三课时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及其变化规律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通过读图,发现总结一年四季中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 通过侧视、俯视两类日照图,观察晨昏线和纬线的关系,判断昼夜长短并分析日期。 自学指导 1.画出二分二至日太阳光照图。结合图1.23,阅读课本上18页“昼夜长短的变化”一段内容,完成下列表格和问题。 北半球夏至日 北半球冬至日 春分日和秋分日 结论:从以上三幅图中可以看出:赤道上全年 ,二分日全球 (2) 思考回答: 对于图中A 点而言,三幅图中白昼达一年中最长是图 ,最短是图 。国庆节和教师节相比,哪一天的白昼较长?国庆节这天A 点昼夜长短状况如何,之后昼长将如何变化?

2.画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图,在该图上说明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3.试着画出二分二至节气的俯视光照图。 北半球夏至日 北半球冬至日 春分日和秋分日 【问题探究】昼夜长短的计算 1. C 点现在是几点?A 点呢?它们位于晨线还是昏线上?A 点的日出时间是多少?根据日出时间你能计算出A 点昼长吗? 2. 你还能用别的方法计算出A 点的昼长吗? 3. B 点的昼长是多少?A 、B 两点的昼长有什么关系? 4. D 点的昼长是多少?夜长是多少?和A 点的昼夜长短有关系吗?

演练案 必做题:(夯实基础,从点滴走向成功) 1.下列地点: 悉尼、海南、北京、哈尔滨 比较:(1)国庆节时各地的昼夜长短情况 (2)五一劳动节时各地的昼夜长短情况 (3)二分日的时候各地的昼夜长短情况 (4)北京从6月1日到7月1日之间的昼夜长短情况?中间是如何变化的? 2. 下列各图,正确表示1月1日前后日照情况的是() 3.(1)PA是,PB是。(晨线或昏线) (2)该图所示日期是,此日,A点的 昼夜长短状况是,C点的昼 夜长短状况是,P点的昼夜 长短状况是。 (3)此日,A、B、C三点中,昼最长的是,其 日出时间为,昼长为。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五课时)导学案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五课时)预习案 【课标要求】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教学目标叙写】 1.能准确画出和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能说明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随纬度和时间的变化,能解释地球上四季五带划分和形成的原因。 2.能正确比较和计算光照图中各点昼长大小 3.在光照图中用几何方法推导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比较和计算光照图中各点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自主预习,仔细阅读教科书和学案,勾画重要的字、词、句,并加以识记。 2、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学习,主动生成疑难问题或拓展问题。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利用三球仪演示地球公转,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说明受地球公转的影响,一年中,以北半球为例,正午太阳高度在发生变化、昼夜长短在发生变化,所得到的太阳热量也在发生变化,也就有了四季的变化;在地球上,不同的纬度内,所得到的太阳热量不同,所以有了五带的划分。 2、难点:利用三球仪演示地球公转,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说明受地球公转的影响,一年中,以北半球为例,正午太阳高度在发生变化、昼夜长短在发生变化,所得到的太阳热量也在发生变化,也就有了四季的变化;在地球上,不同的纬度内,所得到的太阳热量不同,所以有了五带的划分。 【教材助读】 昼夜长短 1.晨昏线把经过的纬线圈分为昼弧与夜弧。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取决于它所在纬线圈昼弧和夜弧的比例关系。把某纬线上的昼弧和夜弧的弧长换算成时间就是该纬线上的昼长和夜长。 2.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3.昼长的计算:①昼长 = 昼弧长度(弧度数)÷15°②昼长 =(12-日出时间)×2 或昼长 =(日落时间-12)×2 正午太阳高度 1.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 ①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 ——高三地理备课组吴盈利老师 【教学设计思想】: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结合认知规律及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归纳,相互交流。通过合作探究,分析其成因及变化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主要讲述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变化规律。本节内容既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又是本教材的难点内容,是学习后面内容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学生能从周围环境中切身的体会到,学生有较强的感性认识,但对其形成原理搞不清,感到抽象。 【重难点分析】: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学情分析】:刚升入高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仍停留在感性思维及对地理现象的观察上,缺乏对地理现象的理性分析。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从身边环境中有感性的认识,可以概括出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和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规律,但很难弄清其成因。所以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必须借助教学工具,让学生观察、合作探究,概括出两大规律,教师然后加以指导使学生明确其成因。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启发式、多媒体演示、比较法等方法。 【学习方法】:昼夜长短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理论更好的掌握。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都是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的,让学生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能够说出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2、学生通过观察昼夜长短的变化示意图能够概括出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和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从九月开学到现在白天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昼夜长短不断变化。昼夜长短为什么会变?变化有什么规律? (学习新课学生对照课本17页第一段内容完成学案1、2两题。 (教师板书三、昼夜长短的变化 1、变化原因 2、变化规律 (多媒体演示观察昼弧、夜弧,明确昼夜长短状况,分析昼夜长短变化原因。 分析北半球冬、夏半年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然后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规律;根据北半球规律,学生自己表述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教师注意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规律 (1昼夜长短状况与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关系: 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2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增长直射点向北移,北半球昼增长。 直射点向南移,南半球昼增长。 (3春、秋分全球昼夜等长,赤道永远昼夜等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